计算机热门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18 18:0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热门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热门技术

篇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科技的不断进步,从而带动了空间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人类迫切需要更新数据挖掘的知识和方法来应对日益复杂的数据。海量的网络数据记录下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种信息,怎样对计算机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分类、科学应用成为一个为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数据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局限性和弊端也慢慢凸显,更为完善的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硬象而生。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数据处理方式,它为应对信息爆炸,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手段。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任务、过程、技术方法、应用领域及挑战。

关键词:

计算机数据;挖掘

通过人们长期对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在是当前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活跃领域,在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从庞大的信息库中发掘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并发挥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只有充分地了解这门技术,才能更好地运用它。

1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及对象

1.1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数据挖掘,就是通过一些方式从大量数据中获得有用或是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并应用到现实中的一个过程。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热门并且实用性强的科学艺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生产中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系统性比较强,面对多样化的信息处理起来也更有技术性。

1.2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对象面对日趋多样化的处理对象,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更迅速准确地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到企业方面这门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巩固经营竞争地位和提高经济效益。比如金融企业中重要的就是要对进行的投资的风险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相同类型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直接导致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同种类型企业的威胁。如何每个企业都在思考怎样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前途。要想打败对手企业,不光要追求自身的发展,更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对竞争企业进行系统的分析调查,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譬如电子商务企业最注重的是网站的浏览量和点击率以及成交率,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系统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客户购买或推荐的产品,及时感知电子商务市场动态,赢得市场先机,在经济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2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任务和过程

2.1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任务计算机数据挖掘的首要任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是从庞大的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有实际用途或潜在用途的知识。首先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数据对象划归成不同类别。然后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找出规律,并建立模型,通过模型对未来数据的种类和特征进行分析寻找数据的规律。有时为了将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市场现状进行联系,就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满足一定支持度和可信度的数据项之间的联系,或者也可以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孤立点数据进行分析,寻找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最后还要对数据挖掘的结果进行变异分析。在军事方面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的社会信息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军事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且更加注重利用新型媒体网络技术来搜集、分析、整理数据。利用这种技术不光可以完善自身的实力,也可以精确地分析对方的情况,从而确立最正确的作战方式,最终取得胜利。

2.2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过程在数据挖掘方法中,使用计算机是一种新型并且复杂的分析方式。其过程是首先要进行全面的数据准备,准备的数据一般是经过长期积累的相同类型的数据。而且清除一些与需要的主题没有关联的数据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这是进行数据挖掘的前提。其次要分析一下这些准备数据的来源,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为挖掘数据做准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的目标开始数据挖掘的工作了,通过一定的分析技术获得进一步精细的数据,最后进行评和整理精细的数据,看预期的目标与效果是否达到。

3计算机数据挖掘的技术方法、应用领域和挑战

3.1计算机数据挖掘的技术方法计算机数据挖掘的技术方法趋向多元化,主要有以下有几种类型:(1)传统统计分析:这种技术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因子分析等,有经典模式为前提。(2)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的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可以对数据进行推断和智能。(3)决策树:这是一种相对来说更加直观简单易理解的数据挖掘技术,具有一定的分类规则,在计算机数据挖掘中处于重要地位。

3.2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领域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为许多领域带来了福音,其最大的运用领域就是商业领域。不管是企业发展竞争还是电子商务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这门技术,都需要对庞大的信息数据库进行挖掘;在信息管理、军事管理等方面也需要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也发挥强大的处理数据的能力。

3.3计算机数据挖掘面临的挑战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进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更加便利尽,但是其发展仍旧面临着挑战。首当其冲的一点便是数据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可能会使个人隐私曝光在大众面前,这将可能引发人们对于这门技术最大的争议。

4结语人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了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必然出现,这门技术正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影响。它也在很多领域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取得了应用上的成功,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兴起与发展,然而在应用技术获得方便和效益的同时应该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它将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正确理性的认识和运用这门技术。

参考文献

[1]苏新宁,杨建林,江念南,栗湘.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姜跃.浅谈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

篇2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日趋成熟,新领域的应用不断涌出,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传播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术的高等院校,如何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使网络技术更好更快的为社会服务,则承担着主要任务。为此,高校应该积极的调研计算机网络课的现状,找出不足,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推动计算机网络课教学又快又好的发展,已是当务之急。本文就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探讨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 

1 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理论多且陈旧 

传统计算机网络教材多以通讯技术和OSI七层协议模型为基本内容,理论偏多,其中OSI七层协议模型又被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占绝大篇幅,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也往往就成为七层协议模型的教学[1]。而这些知识与实践应用又相差较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枯燥和抽象,难以接受。同时,对于新出现的知识技能,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教材中未涉及或很少涉及,因此教学内容又相对滞后。 

1.2 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教材内容多以通讯技术和OSI七层协议模型为基本内容,理论较抽象,在精简的情况下掌握仍有一定难度,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相配合。但在实验设计上却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3 教学手段简单 

许多高职院校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还依靠传统的讲台、黑板方式。教师只能通过黑板和语言描述某些网络的工作原理。对于网络协议这种高度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通过书本和教师的简单描述理解。 

1.4 教学评价不太合理 

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延续。考核的成功与否,对教学的影响教大。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考核,有的学校还仍然仅仅通过理论考试进行教学评价,有些学校虽然有一定的实践考核,但比例不尽合理,如此诸多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一定的负面导向作用。需要重新制定评价标准。 

2 教学中的改革对策 

2.1 分析社会需求,调整教学指导思想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无处不在,计算机网络的问题相应增多。对应用网络,解决网络中实际问题的网络人才,其需求也日益扩大。所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应注重技能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遵循以实用为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求。 

2.2 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首先,应根据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大纲的制定应为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兼顾基础知识与新兴技术。如TCP/IP协议体系,教学内容应加强;而OSI参考模型只要介绍其特点和对学习网络体系结构的意义即可。再比如X.25、帧中继等目前已基本淘汰的技术可在教学中少讲或者不讲,增加目前比较流行的、成熟的实用网络技术,如无线局域网、网络管理等当前热门技术内容。其次,选择相对技术先进、通俗易懂,全面而且突出重点的教材。具体来说就是教材要能够简单易懂地介绍网络基础知识。如对于通信原理部分、信息编码部分不用过多介绍,而对于如何组网,如何对网络进行划分、对于网络的安全管理等面向实际应用的知识则要侧重于讲解。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自行编写教材。 

2.3 培养和引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网络技术人才 

教学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教,如何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知识和技能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网络课程教师不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习到先进的实用技术,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聘请双师型的人才。 

篇3

1以就业为导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内容与特点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分支,主要涉及网页版面的规划设计与制作方法。这里所阐述的主要是Dreamweaver是如何使用的,并结合HTML语言讲述静态网页的制作过程以及简要介绍如何制作动态网页。通过对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网页设计、网页美化以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技术性课程,但是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使学生在获取生存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艺术气息。因此,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目标目前,网页设计的课程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种课程体系以市场需求为提前,就业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先决条件,职业中所需要的技能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课程设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明确。岗位需求决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际需要紧密相连,这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就业趋势。专业化课程与个人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明确的就业方向解决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为与市场相连接,针对网页设计构建一套“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动手操作实践为主线、最终构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将网页设计师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在教学时设立不同的模块进行训练,有组织有重点,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相比理科专业,文科专业有着不同的专业特征、职业定位以及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如包含人文系、历史系、经管系在内的文科专业,大多具有自身独特的职业特征与能力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文科专业在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充分结合高校文科专业的特色,从其就业方向及职业能力需求出发。

2大学文科专业开展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各企业和各单位对自身的网站建设越来越重视,网页制作的人才也就逐渐供不应求。现如今,网页制作与网页设计已成为高校学生的热门选修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具备基本的网站制作技能,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也已成为高等院校文科专业计算机教程的主要科目之一。互联网已经深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已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手段。网页设计将互联网的背后运作展现在他们面前,很大一部分文科生对这些是闻所未闻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文科生的网页制作学习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但与理科生的背景知识、计算机技术等优势相比,文科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善于文字表达。如果文科生能够快速掌握计算机技能,将自己的知识背景与现代计算机相结合,满足市场的职业要求,那么在同一竞争环境中,他们的就业优势就会比较突出。所以,对于那些文科生占较大比重的综合性大学而言,为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筹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网页设计与制作就是十分有必要的了。

3基于就业导向的大学文科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在以文科生为主力军的综合性大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是不同的。因此,各高校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基于就业导向,引入新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是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没有清晰的界限划分。为了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本文提出一些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与意见。

1)模拟任务法,课堂教学与实际操练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模拟一个制作任务,将课堂氛围假设为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可以将制作任务分为若干个子任务进行模拟演练,一边为学生演示如何操作,一边讲解,学生边听边做。这样的讲练结合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2)实际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将典型的分类网站引入到实际课堂中,在课上为学生做展示,分析并讨论这些网站的布局结构、内容分类以及技术特点。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要通过实际案例解释说明,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有效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采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产学研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的专题教学模式创新一是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制定细化的开发进度表。一个优秀的教学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由“要我学”向“我要学”逐渐转变。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的充分结合,选择一些略具挑战性、覆盖范围广的网络项目,这些项目是教学过程的中轴线,所有活动的展开都是以中轴线为标准的。二是引入专题教学模式,促进网页设计课程创新。完成一项网络任务的过程一般包括确定主题、收集并整理有关资料、选择风格、设计LOGO、编排网页的布局结构、确定配色方案、自定义网络样式、制作网络主页、制作各个分页、对网站进行测试、最终对外公布。教师需要将网络制作的这些过程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收集整理并设计制作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教学专题。教师在设计教学专题时应秉承以下几个原则:

1)尽量与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相结合;

2)寻找不同的教学案例,全方面、多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关注当前热点,紧跟时代潮流,网页制作技术要与时俱进;

4)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能力,精心设计课程,先易后难;

5)要从整体出发考虑专题的选择,每个专题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前后衔接之后才能出色地完成一个网站项目。

4结语

篇4

关键词:人脸;识别;视频;专利

1 概述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脸的面部特征进行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通过摄像机等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者视频流,然后在图像中进行人脸检测和人脸跟踪,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相关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逐步走向实用化。由于视频监控的快速普及,以及众多的视频监控应用需求,人脸识别被用于实现快速身份识别,作为生物识别技术被广泛用于政府、银行、电商、安全等领域,也被应用在企业和住宅安全、公安领域、信息安全等更多的领域[1-2]。

2 样本数据采集

为了获得基于视频的人脸识别的专利申请情况,通过中/英文关键词和分号,在DWP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进行适当的去重去噪,数据采集的时间范围覆盖1981-2015年的专利申请[3-4]。

检索的截止日期是2016年3月2日。由于未申请提前公开的发明专利申请通常在申请日之后18个月才公开,由此将导致部分的专利申请(如2014年9月之后的发明专利申请)由于未公开而不在本次文献采集之列。本文最终获得专利文献共1614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到专利申请需要18个月的公开时间以及检索数据库的更新速度,2014、2015年的部分发明专利申请还无法统计。因此,2014和2015年的样本数据可能不够全面,为了严谨起见这部分数据在下面的分析中仅作为参考。

3 人脸识别在视频领域的专利申请量

在DWPI数据库中获得已经公开的专利申请,统计基于视频的人脸识别相关专利,其申请数量随年代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

图1为全球和中国有关基于视频的人脸识别的专利申请量趋势统计结果图。从图1所示的专利申请量趋势看,基于视频的人脸识别技术的专利申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期(1981年至2000年):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外从事基于视频的人脸识别的研究和实践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开始出现了专利申请,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并未大规模发展,该方面仅有零星稀少的专利申请,仅有部分年份有几件专利申请。由于这一时期人脸识别技术还未成熟,国外企业还未将中国作为重要战略市场,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还没有出现基于视频的人脸识别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利申请。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从1995年的智能化的视频技术的到来,人脸识别应用在视频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开始增长,并且每年都成较快的发展趋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和视频技术也迅速发展,从1993年开始,中国也开始出现基于视频的人脸识别的专利申请。

(2)缓慢增长期(2001年到2006年):这一阶段,人脸识别开始正式投入商用,以及视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脸识别在视频技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全球和中国该方面的专利申请量都在快速增长。国外企业开始纷纷加紧在中国的专利布局。

(3)快速增长期(2007年至今):随着世界各国对视频技术的重视以及人脸识别技术的日益成熟,人脸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有了广泛应用,尤其在视频技术领域,以用于视频安全监控、身份认证、人脸追踪等,具有巨大的研发价值和商业潜力,使得智能视监控和身份认证技术更加智能化、更准确,甚至三维视频技术的出现,视频人脸技术将会进入下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这一时期,国内外专利申请量增长迅猛,并在2013年申请量分别都达到了峰值。这一时期,国内企业,如中星微电子、上海银晨、腾讯、苏州福丰科技等迅速崛起,各科研院校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也加大了人脸识别领域的科研投入,纷纷投入到专利申请大军中来,国内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逐渐加强,促进了申请量的增加。

4 思考和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人脸识别在视频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正在快速增多,正处于迅速增长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国外企业对于中国视频人脸识别市场虎视眈眈,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和研发力度。

参考文献

[1]徐晓燕.人脸识别技术综述[J].电子测试,2015(10):30-35.

[2]严严,章毓晋.基于视频的人脸识别研究进展[J].计算机学报,2009,32(5):878-886.

篇5

1.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方面

就本科毕业设计而言,总体质量滑坡,已经到了有高校甚至想取消毕业设计的地步。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在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的本科教育还采用“严进宽出”的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一般都希望学生能顺利毕业,因此本质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难以支持指导教师严格按照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规定要求学生。那么为什么本科教育还采用严进宽出的老模式?究其原因一是习惯使然,精英教育阶段就采用这种模式,而且效果较好,但目前学生、教师所处的环境与当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区别,这种模式已不太适于现今的本科教育。二是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因为就业率影响着学校声誉进而影响着招生,而“宽出”从表面来看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其实,从长远来看,“宽出”最终会导致用人单位的不满,无益于提高就业率。然而高校管理部门大多为了近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个人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比例过高。目前,由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机制已初步形成。

然而高校收取的学杂费标准远高于很多民众的承受能力,这也是导致高校难以下决心“严出”的重要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在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之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不足、生师比过高、教师职称或评优考核过于倾向偏理论的项目和论文研究成果。目前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师往往要承担相当于15年前两倍以上的教学任务,而且从职称评定上可以看出当前本科院校很重视科研,然而科研的含义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并重了,而是极度重视偏理论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申请与研究论文的发表。为了生存和发展,大多数属于工科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不得不选择务虚,即崇尚所谓的理论研究,轻视务实的研发,不再积极争取横向的研发类项目。这在客观上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既忽视也畏惧研发,工程设计与实践技能每况愈下。而实用价值较高的横向项目其实最适于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最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主动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此外,从时间上看,多数高校教师每年要花较多时间申请不同级别的纵向项目,还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程教学,这样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当有限了。

2.教师方面

在目前的教师考核体制下,年富力强的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几乎全都把课程教学以外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上,即参与纵向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上。这些项目相关的研究内容,对于少部分即将成为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但对于其他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由于研究内容一般偏理论,与当前的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因此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就未必合适。但高校教师由于近年来多忙于追求高质量论文,对真正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最新热门技术反而可能疏于跟踪和学习,尤其是更新很快的计算机科技,因此很容易缺乏有效指导毕业设计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和现实针对性。同样,教师为了自身发展,往往关注某特定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缺乏对计算机发展的宏观了解,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容易产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越来越与纵向项目的评价标准看齐,相较于实用价值,更看重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的理论价值,有些选题虽然新颖但完全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导致学生们不再重视踏踏实实、系统地解决问题,而是学习如何通过“包装”解决问题。此外,一些高校官本位现象严重,甚至教授(无行政职务的)在学校都几乎没有话语权。由于教书育人的教师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此容易缺乏作为园丁应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以及自我牺牲精神,进而追求科研上的成功而对几乎不能带来成就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不够重视。

3.学生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存在的诱惑如网游、音视频也越来越多,意志力稍弱的学生就可能成为网络控。因此,网络会耗费本科生大量的时间,导致他们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另外,网络也会滋长学生的惰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四年中会有数次课内实验和多个实践课程,然而不少学生会借助网络轻松获得答案,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实践机会。等到毕业设计时,他们的实践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这也是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不可忽视的原因。同时,就业压力对学生影响很大,有些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不断地考取各种证书,然而这种迫于压力的以记忆知识为主的考试对于不少学生来说,不能起到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此外,毕业设计往往与学生找工作或考研复试的时间相冲突,这也是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

二、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建议

1.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方面

提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及软硬件建设,提高师生比,为一线教师提供学习、培训、考察的机会,以快速更新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自上而下全面改革本科院校教育体制,将“宽出”逐步改为“严出”,为保证“严出”合理且可行,应降低个人分担的高等教育费用比例,或者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无抵押助学教育贷款,同时还需要切实改变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状。必须还学生一个轻松的小学阶段,才有可能切实激发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欲望,进而要求他们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也只有学校制定并切实支持实施“严出”,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管理才可能有成效,学生才可能将压力转为动力,认真完成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确实成为工作前的一次实战演练。制定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并重的教师职称和评优考核政策,以利于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长进行理论研究或技术研发,而不用违背自己的兴趣全都追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的申请与研究。从政策上鼓励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科技研发,可以为本科生创造更多了解科技动向和社会需求的机会,更多实践与思考的机会,对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水平大有裨益。

2.教师方面

在尊师重教的体制下,教师也应通过参与课题、自主学习和参加培训等方式,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最新热门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跟踪最新技术和社会需求,不断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依据计算机相关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分析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并结合技术最新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有针对地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有科研项目的还应结合项目的具体任务。另外,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确定毕设任务)、教师把关的方式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应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重视过程检查,将课题分为若干子任务,每个阶段都予以指导和检查。此外,还应优化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鼓励理论创新和实现原创,决不纵容抄袭和伪造,设置毕业设计合格标准,并严格执行。

3.学生方面

除了通过规章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外,还应在思想上教育学生主动抵制互联网上的诱惑,主办讲座指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作为学生应认识到在本科学习期间,除认真学习理论课程外,对于每一次实验或每一门实验课程,都应坚持在教师指导下、与同学讨论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完成,只有这样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可能逐渐提高。学生应该通过查阅相关信息,精选要考的技术证书,以免耽误课内学习,本末倒置。学生还应学会缓解就业压力,合理安排做毕业设计和找工作的时间,尽早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并将毕业设计作为自己的实践经历用于就业面试。另外,学校还应重视就业指导,并尽力为学生联系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推荐等,做好牵线搭桥工作,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坚实桥梁。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计算机教育;课程设计

1任务驱动发的优势

计算机教育课程属于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能够实现技能和知识一体化,学生在基本理论指导的掌握上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不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培养起创新思维的能力。所以,通过应用任务教学法,建立相应的计算机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而灵活掌握学生的任务完成状况,在操作过程和方法上给与指导,在不断练习中完成计算机教学。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操作是综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所以,在新的时期,对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方式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1)易于完成教学目标。采用任务驱动发进行计算机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围绕这个任务来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教师的思路相对比较清晰,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这样就比较容易掌握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word的高级排版的时候,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再是孤立的介绍概念、作用以及相应的操作方式,而是把需要讲授的内容根据一张“制作试卷”进行内容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对这张试卷制作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内容。

(2)顺应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和学习基础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个性也有所不同。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与新型教育观念相违背。而随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可能。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通过网络渠道到学校的公共平台上,并给学生制定每一个教学内容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成长。

(3)易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布置的任务,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个任务与学习过程是融为一体的,这样既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学习的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和应用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学生的创作潜力也是无穷的。

2基于任务驱动法的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设计

2.1提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枯燥无味,对学生没有太大吸引力,那些能坚持到课堂最后的学生,也只是学到了一些课内的内容,没有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而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可能。任务驱动法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通过把把具体的学习任务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积极的做出反应,把学到的知识上升为新的理论高度,通过对学习任务和过程的分析,来知道怎么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任务和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设计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带着目的进行学习。目标任务的明确对于今后的学习与任务的最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施案例教学法,就要把握教学案例的设计,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在学习图片处理软件的时候,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设计一些比较贴合实际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与以后的就业结合起来。比如,用软件处理照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紧密的结合影楼照片的处理工作,在教学任务的选择上包括一些证件照片的制作,艺术照片的制作,这样的教学任务的布置具有比较高的实用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操作方法

在学习任务布置完成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老师布置的任务,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上机操作的时候,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在学习excel表格的应用,在教学任务的选择上可以找那些期末学生成绩表的绘制等,在内容的练习上可以选择小组任务合作的方式。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任务,是任务驱动法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练习,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逐渐掌握具体软件的使用方法,很好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接受了这样的教学模式的培训下,能够更好的提高职业能力。任务驱动法是通过设置具体任务,通过学生对任务内容的分析来掌握书本知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自己理解并能驾驭的知识。

2.3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认真总结问题所在,找出任务解决的技巧,这个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做法:在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了具体的任务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讲评,要分析任务中运用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在上机实践的时候根据课堂上的案例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把任务再次上升的理论的高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可以添加一个具体的任务问题库,在添加了问题库之后,问题库中要包含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就个别任务中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对问题回答的看法和情况作下记录,并且进行事后评价和总结。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位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结论

综上所述,在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进度,分析任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惠芬.议“行为导向”策略在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2,29(12).

篇7

关键词:计算机 C语言 应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对于技术的研究也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C语言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种基本语言,随着程序编程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掌握C语言的应用特点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软件与硬件编写,还能够优化系统的性能。

1 C语言介绍

研究C语言特点的前提是了解什么是C语言,为后续探讨奠定基础。所谓C语言,是指一门通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它存在的重要目标在于向人们提供一种能够简单编译的编程语言,具有汇编和高级语言双重特性。C语言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贝尔研究所推出,并在多次改善中最终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在实践中,C语言为工作系统的设计提供支持,且能够应用于程序编写过程中。现阶段,随着技术快速发展,C语言理论与实践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针对部分数据处理方面也有所突破,如在多维动画制作等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2 C语言特点分析

2.1结构特点

(1)顺序方面。顺序结构是C语言的基础结构,在应用中,其运行原理是针对需要解决问题的顺序,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的一种较为简易的程序。由于程序编写按照固定的顺序,故在操作和执行过程中,也会按照既定的程序运行。就最为简单的输入――计算――输出程序来说,普遍采用的都是C语言,诸如此类的程序很多。虽然顺序结构十分简单,但却无法改变其是基础结构的重要地位,任何结构都是建立在此结构基础之上的。

(2)选择方面。相比较上一种结构,选择结构具有复杂性特点,结合相关条件对相对应的执行路径进行具体的选择,对此条件不同,那么其相对应的路径也会有所差别,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在具体操作和设计过程中,人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对不同条件进行细致分析后,才能够做出合理安排和布局,最终达到程序设计目标[1]。总体来说,选择结构较适合逻辑性较强的程序设计当中。具体操作可以按照下列步骤进行:绘制流程图――设计分析――程序编写。采取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上避免问题的遗漏。

(3)循环方面。在很多算法当中,需要对某段算法进行重复计算,直接增加了源程序书写的工作量。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循环结构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最能够发挥C语言优势的结构,其直接优化了程序编写过程,使得程序编写变为更为简单。目前,常见的循环结构主要包括goto、while、do while及for四种,上述结构能够处理当前所有的语言程序编写问题,结构之间互相替换,有效降低了程序编写难度。

2.2操作特点

(1)灵活性。在实际操作时,C语言对于人员的要求较低,对此人员可以进行游刃有余的操作。据统计,C语言自身具备9种可控语言及32个关键词,且在程序编写时,人员可以随意操作和使用,且语言已经对大小写进行了细分,能够一目了然地观察到程序编写状况。相比较其他语言来说,C语言融合了高级与低级语言双重功能,不仅能够满足难度较大的程序编写,低级语言的实用性也同样具备。正因如此,使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程序编写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

(2)普及性。自C语言推出之后,综合其运算范围来看,C语言运算符应用范围具有广泛性特点,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如针对转换符、括号符等,C语言同样将其视为运算符进行相应的处理,继而为人员呈现更加直观、具体的结果。简而言之,C语言运算类型具有丰富性特点,进而使其普及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标准性。除了C语言的基本结构及控制语句外,其他输入操作都可以在标准函数库中进行。作为一项特色,函数在C语言中的作用与主程序在高级语言中的作用具有相似性。其余的函数则发挥了子程序的作用。因此就整体操作来说,无论是哪种程序,都是自函数开始,且当程序执行完指令后,主函数也会随之停止。

(4)操作性。相比较来看,C语言具备其他语言所缺少的指针,促使其在使用时,能够更加便利。通常来说,C语言能够在指针的支持下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质量。然而,事物两面性也决定了指针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当前技术发展水平下,缺乏对指针的有效保护,难免会受到外部因素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而引发安全隐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指针具备的优势[2]。但是在C++中都对指针进行了优化,促使从C语言、C++始终是程序编写的首选。

(5)表达性。C语言具备丰富的数据结构等,直接赋予了它极强的表达能力。在访问硬件物理地址等过程中,它能够表现自己具备的很多优势。当前,它还可以编写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具有通用性。另外,C语言能够实现对图形的处理,支持多种显示器与驱动器,能够处理大量数据信息,与大数据时展趋势相契合。

3结语

网络时代下,计算机将会在全社会得到普及。而C语言作为计算机内部软、硬件编程的重要基础,也会随之发展。综合本文对C语言应用特点的研究来看,其已经具备现有语言所缺少的优势。而针对C语言存在的诸多不足和问题,相关人员还需要不断的分析和研究,逐步完善自身,更好地适应研究需要,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钮靖.试论计算机原理中C语言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4):255.

[2]潘睿.计算机应用C语言的特点探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1.

篇8

一、规模

按规模大小FMS可分为如下4类:

1.柔性制造单元(FMC)

FMC的问世并在生产中使用约比FMS晚6~8年,它是由1~2台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物料运送存贮设备构成,具有适应加工多品种产品的灵活性。FMC可视为一个规模最小的FMS,是FMS向廉价化及小型化方向发展和一种产物,其特点是实现单机柔性化及自动化,迄今已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2.柔性制造系统(FMS)

通常包括4台或更多台全自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与车削中心等),由集中的控制系统及物料搬运系统连接起来,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的加工及管理。

3.柔性制造线(FML)

它是处于单一或少品种大批量非柔性自动线与中小批量多品种FMS之间的生产线。其加工设备可以是通用的加工中心、CNC机床;亦可采用专用机床或NC专用机床,对物料搬运系统柔性的要求低于FMS,但生产率更高。它是以离散型生产中的柔性制造系统和连续生产过程中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生产线柔性化及自动化,其技术已日臻成熟,迄今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4.柔性制造工厂(FMF)

FMF是将多条FMS连接起来,配以自动化立体仓库,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联系,采用从订货、设计、加工、装配、检验、运送至发货的完整FMS。它包括了CAD/CAM,并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投入实际,实现生产系统柔性化及自动化,进而实现全厂范围的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及物料贮运进程的全盘化。FMF是自动化生产的最高水平,反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应用技术。它是将制造、产品开发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连成一个整体,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的智能制造系统(IM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工厂柔性化及自动化。

二、关键技术

1.计算机辅助设计

未来CAD技术发展将会引入专家系统,使之具有智能化,可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当前设计技术最新的一个突破是光敏立体成形技术,该项新技术是直接利用CAD数据,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激光扫描系统,将三维数字模型分成若干层二维片状图形,并按二维片状图形对池内的光敏树脂液面进行光学扫描,被扫描到的液面则变成固化塑料,如此循环操作,逐层扫描成形,并自动地将分层成形的各片状固化塑料粘合在一起,仅需确定数据,数小时内便可制出精确的原型。它有助于加快开发新产品和研制新结构的速度。

2.模糊控制技术

模糊数学的实际应用是模糊控制器。最近开发出的高性能模糊控制器具有自学习功能,可在控制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并自动地对控制量作调整,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其中尤其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方法更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3.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智能传感器技术

迄今,FMS中所采用的人工智能大多指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利用专家知识和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求解各类问题(如解释、预测、诊断、查找故障、设计、计划、监视、修复、命令及控制等)。由于专家系统能简便地将各种事实及经验证过的理论与通过经验获得的知识相结合,因而专家系统为FMS的诸方面工作增强了柔性。展望未来,以知识密集为特征,以知识处理为手段的人工智能(包括专家系统)技术必将在FMS(尤其智能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工智能在未来FMS中将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目前用于FMS中的各种技术,预计最有发展前途的仍是人工智能。预计到21世纪初,人工智能在FMS中的应用规模将要比目前大4倍。智能制造技术(IMT)旨在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借助模拟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或内部激励时能自动调节其参数,以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具备自组织能力。故IMT被称为未来21世纪的制造技术。对未来智能化FMS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正在急速发展的领域是智能传感器技术。该项技术是伴随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而产生的,它使传感器具有内在的“决策”功能。

4.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模拟智能生物的神经网络对信息进行并行处理的一种方法。故人工神经网络也就是一种人工智能工具。在自动控制领域,神经网络不久将并列于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成为现代自支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发展趋势

1.FMC将成为发展和应用的热门技术

这是因为FMC的投资比FMS少得多而经济效益相接近,更适用于财力有限的中小型企业。目前国外众多厂家将FMC列为发展之重。

2.发展效率更高的FML

多品种大批量的生产企业如汽车及拖拉机等工厂对FML的需求引起了FMS制造厂的极大关注。采用价格低廉的专用数控机床替代通用的加工中心将是FML的发展趋势。

3.朝多功能方向发展

篇9

关键词:煤矿  机电一体化  应用

        1 概述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把各项高新技术融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其主要技术包括:微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传感产品可靠性等等,这些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热门技术。在煤矿企业中,开始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煤炭系统进行改造旧设备和开发新产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

        2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应用

        2.1 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 在煤矿生产中,因为现代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在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磁阻电机在煤矿提升系统中也得以应用。还有德国自主研发的内装式交——交变频调速提升机,它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把电机和滚筒做成一体,这样的融合技术不论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还是在电气控制系统方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我国直径在两米以上的提升机有1700多台,其中90%为交流提升机,并且均是采用转差功率消耗型的转子串电阻调速,电控系统部分绝大多数仍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系统,只有一小部分采用可控制编程器。直流提升机多数为发电机拖动,虽有部分可控硅供电系统,也均为模拟量控制。而PLC可编程控制器使用比较简单,程序设计起来也比较容易,不需要一些复杂的输入输出接口装置,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也很强,因此,它能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工作。

        2.2 综合机械化采煤 1970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装配了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并在大同矿务局进行试验使用,一直试验使用到80年代后期,这项技术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的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有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推动了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同样,采煤机也由液压牵引开始转向电牵引;液压支架的控制系统也逐渐向计算机化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电液控制,移架自动化得以实现。另外,对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也进行了微机监控装置的配置,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2.3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从多数煤矿使用监控系统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主要问题是传感器的不足,并且使用过程中,其稳定性相对较差,使用寿命不足,一些研究所和使用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一些关键技术也实施多次再设计改进措施,但仍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些在实际现场应用率不是很高。在国外,由于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发展很快,运行速度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传输介质由同轴电缆发展到光缆,信息媒体由字符发展到声像,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上的应用已有了非常高的水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煤炭行业内部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最快的产品,一些高校、科研所和企业正在研究和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3 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考

        在20世纪,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了煤矿每个环节,但相对国外先进煤矿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让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掌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

        应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计算机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因为计算机运算和存贮能力非常强,且体积和功耗小,更加适合于工作空间狭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应尽可能的选用功能强大的嵌入式计算机,从而保证工作性能更可靠;对于新开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通信功能,同时,要选用很好的开放性和高可靠性的通信模块,方便与控制网络进行连接通信控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能判断机电设备和周围环境的状态,使设备能自动适应环境并以最优的状态工作,同时能快速地对所采集的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故障进行诊断,再根据这些诊断结果对以后工作过程中的故障进行预测;要对矿用传感器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提高矿用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考虑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信号的测量,并保证其测量准确度,并具有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要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将那些适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高新技术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而提高煤矿现代化,达到煤矿自动化生产。

        4 结束语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基础,更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掘、运、装备等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地推动我国煤矿综合生产力,同时,为实现安全、高效、洁净、结构优化的现代化、高科技煤炭工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10

    综合网管系统实际上就是通过网管操作,来实现全网不同网络资源信息的集中监控和集中管护。其中,主要有对全网故障问题的全面定位、对全网性能进行综合分析。该方式既方便进行维护应用,又可有效提高该系统的实际工作效率。近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管理体系也日渐规范化和制度化,综合网管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也变得更加的广阔。首先,计算机软件技术日渐成熟,为综合网管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保障。在故障管理实践中,为有效实现对网络故障问题的全程警报,分析和研究多层次的相关性,需引入基于规则判断的专家系统技术。

    该技术技术可以对复杂事故诊断、处理等进行全面的强化,而且当前已经非常的成熟,因此综合网管系统的应用前景变得更加的广阔。同时,工作流技术对于综合网管系统内涵的有效丰富,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在更深层次上实现网管系统应用领域的拓展。在网管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任务,实践中可将其纳入到流程性工作范畴,比如故障处理流程、作业计划流程、数据交换核对流程和装置告警流程。同时,还有其他一些技术支撑,比如分布计算、软件粘合剂等管理技术,这为大量异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有效集成和应用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些组建式开发技术,如COM和EJB等技术,这些技术存在为集成异构系统实现分布式计算管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技术支持。比如一些web、XML等技术,可以在更加广阔的网络空间实现系统的集成,提供了一种软件的粘合剂。这些都为综合网管系统提供了灵活的选择和借鉴空间。其次,整体结构的标准化为网管系统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网管技术已逐渐成熟,并成为一门热门技术,而且很多论坛、组织,还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管理体系要求和结构标准,尤其以TMN为基础的公布式管理技术最具代表性,它成为国内综合网管系统应用和发展主流趋势。

    对于TMN而言,它主要是提供了一个组织性的网络管理结构,以实现不同操作系统彼此之间、电信设备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有效联系。目前来看,TMN原则日渐被大众所接受,而且各商家制订网管项目技术规范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采取的都是TMN5层结构和五大功能性概念。近年来,随着国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分布处理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通信网和相关业务分布式管理基础上,通信网管朝着开放性分布式管理方向发展成为主流趋势。但在TMN系统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对于分布式通信网络、业务管理而言,TMN没有真正涉及到所谓的分布问题。据调查显示,当前比较流行的一些分布管理技术包括MicrosoftCOM/DCOM、J2EE以及CORRA等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其中CORROA技术具有非常强的语言优势,可在同一个分布式中同时应用不同的语言,以此来支持分布对象,确保有效的互通性。作为当前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CORRA技术体系结构比较全面、完整,包含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对象服务装置,因此非常适合应用在开放式电信环境之中,并以此来获得业务上的有效构造、资源上的有效控制。最后,网络管理系统的有效推广。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电力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综合网管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且电力通信已随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建立起了各种专门的网管系统,并且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各专业网络之间的集中监管和统一管控。在这样的条件下,对确保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综合网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为其提供了有效的运行基础和实践平台。

    近年来,随着国内通信技术的快速,不同专业的网管系统也逐渐实现了统一和大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综合网管系统的发展。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电网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网信息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从而有效地降低电网实际运行和管理成本,并以此来提高整个系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电力通信网络资源的优化与整合,离不开纵向上的综合管控。事实上,综合网管系统的应用、发展,主要是为了确保全网层次上的通信资源有效共享,同时通过综合网管众多网管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实践,进一步实现全网资源故障问题的有效管理,对其安全性、计费等工作加强管控,从而实现综合网管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综合网管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对电力通信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综合网管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有效应用和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