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18 18:0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森林抚育;博州精河国有林管理局
1.林业资源现状
博州精河国有林管理局林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地理坐标为东经82°30′~83°40′,北纬44°03′~44°27′。东到古尔图河与乌苏市毗连,南以博罗霍洛山,科古尔琴山之脊为界与伊犁地区的尼勒克县和伊宁县接壤,西与三台林场为邻,北、西北与精河冲积一洪积扇前山倾斜平原相接。东西长81.5km,南北宽47.6km。施业区总面积293544.4hm2。
2.“3S”技术在博州精河国有林管理局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2.1在森林资源调查和检测中的运用
以往森林资源调查存在耗资大、效率低、周期长等自身的不足,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3S”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如:“3s”技术在2012年第2次森林资源规划(二类补充调查)、2016年新疆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场、资源监测、林业有害生物、森林抚育等调查工作中应用。
目前,“3S”技术在博州精河国有林管理局,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森林资源清查、林地面积实时测量、林界划分、护林防火、征占用林地、森林抚育、营造林(封山育林)、荒漠化监测等方面。
2.2在绘制林业专题图方面的应用
制作一张林相图或林业规划图,从勾绘草图、小班求积、清样、标注、描色、数据分析、统计等都已实现计算机化,与人力相比在总体上可节省50倍的经费。
提高了内业制图速度,缩短了林业资源数据更新周期;提高各类林业专题调查,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划、森林资源分类区划、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工作效率;提高制作经营决策方案的效率。如此高效地提供林业数据,从而达到了林业决策的适时性。
2.3信息的时效性
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辽阔性,时间分布具有动态性,因此森林监测须强调其时效性。利用卫星遥感收集的数据,大大提高了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的时效性,特别是卫星遥感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方面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传输方面的发展,监测时效性有更大的提高。
2.4林业经营管理更趋科学化
将空间数据作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改变了单一属性数据分析缺陷,使制作的决策方案更加合理;对森林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一旦资源发生更,即刻更新资源数据,从而准确掌握资源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制作与生长模型、决策模型等有关的专题地图提供形象化决策分析方案,为经营方案准确、有效地实施奠定了基础。
野生动物资源尤其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少,生存环境相对复杂,人工实地调查难度大。利用GPS技术确定与野生动物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因子,利用GIS对野生动物数量、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与栖息地保护管理的状况关联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如Poruse利用遥感技术对Knaha国家公园鹿的栖息地进行研究,为国家公园的规划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决策支持。
3.存在的问题
以“3s”集成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新技术把森林资源与环境综合监测推向高层次的现代化、数字化、实时化。但在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3.1实地位置与像片配准难
出于精度、性能、价格各方面因素考虑,TM图像常作为信息源,其空间分辨率一般只有30m×30m,增强型(ETM)空间分辨率达15m×15m,因此实地位置与像片的配准难,对线性物和小地物现地定位难。
3.2监测因子准确判读难
空间分辨率为1m卫星影像不能准确判读树木组成、林层、树冠直径、树高、下木郁闭度、株数等监测因子,需与实地作业相结合。
3.3影像色调变动与辐射光谱的差异造成准确区划难
森林资源监测区域受地形因子、拍摄季节、森林植被分布、气候条件影响,TM影像产生的色调不同,并且植被存在着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现象,造成小班区划时林况因子和地况因子判定困难,影响区划精度。
篇2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发展;措施
0.引言
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是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核心,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根本措施,是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保护野生动物和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讨论并签订了自然保护公约。从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已成为各国保护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要求国家和地方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法律和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加,面积迅速扩大。自然保护区向综合化、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50多年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立法,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加强迁地保护工作,拯救、繁育了部分濒危动物稀有种类;开展动物资源调查、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活动,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严格执行野生动物进出口管理制度,加强市场检查和监督,严厉打击走私和贩卖野生动物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法律意识。我区境内森林植被茂密、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繁衍、生息着名目繁多的野生动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共有野生动物19目 38科 80余种,其中鸟类12 目24 科12种,兽类4目 9科56种,两栖爬行类3目5科1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重点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3种.
1.基本情况
面对如此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主要是由于(1)我区地貌类型丰富,不仅具有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还有山地、丘陵、洼地、滩涂、农田、等生态系统。(2)丰富的植被类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比较显著,多种生境类型,丰富了野生动物种类资源。(3)茂密的森林、湿地自然环境适宜野生动物种群大量生息,繁衍。
2.面临问题
我区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丰富,全面加强保护管理措施,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解决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方面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具体如下:(1)近年来,许多地方食用野生动物之风日渐盛行,随之而来的非法猎捕、捕杀、经营运输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日益增多,严重威胁我区乃至全市全省的自然生态平衡。(2)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的形式严峻,我省周遍一些省份也时有疫情,加之我省又处在候鸟南北迁徙飞行的重要中转站,这必将对我区野生动物资源构成严重威胁。(3)前一时期,欧美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毛皮革等行业制品进行抵制,原因归为对我国经营毛皮野生动物(兽类)的经营企业采用击打、敲击、血腥宰杀方法、虐待和侵害毛皮野生动物福利行为的批评,这些新问题的出现,都表明,社会的进步,为我们保护野生动物提出了新的课题。
3.解决方案的措施
我区作为陕西省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县区之一,站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高度,针对前述面临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我区目前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具体问题,逐步架构起我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网络,遏制非法捕杀、经营运输行为,逐步提高我区的管理职能。具体思路:(1)首先加强人们的生态道德,所谓生态道德是指人们的观念意识行为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具体是不去非法捕杀、不买、不卖、不用、不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改变人类自身的饮食不良行为,生态是生物和环境形成的系统,若一种生物灭绝消失,将使生物链短裂,生态系统受限,生态环境会遭到破坏,这对我们人类就是一场灾难。(2)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定期监测,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卫生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对野生动物种类疫情实施严密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定期向上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报告监测内容和结果,确保监测、运输信息系统化,为防控工作提供数据基础。(3)善待野生动物,野生动物被称为自然界的精灵,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有生存于地球的权利,在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时,我们应该提供毛皮动物生存环境,必要的自由活动空间,运输笼具必须满足毛皮动物生活的基本要求,取皮时必须采用人道、安全的处死方式,如麻醉注射等,反观西方一些国家在这一点上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效仿。(4)加大执法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经营野生动物违法行为。坚持对我区野生动物经营单位监督检查,杜绝以养殖名义进行非法猎捕、收购、销售野生动物违法行为,采取强制措施,从源头上遏制乱捕滥猎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依法管理,震慑犯罪,同时教育广大人民。
进一步提高对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明确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责任主体;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野生动物原生地的保护管理工作,促进栖息地的恢复和栖息条件的改善,使野外种群得到良好保护繁衍;加强对已极度濒危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工作,积极发展人工种群,确保物种不灭绝;利用各种市场监管手段,严格控制资源消耗,推进野生动物资源的人工繁育,促使利用天然资源向利用人工繁育资源转变。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强化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推进“一区一法”建设,严格依法管理和治理自然保护区。了解资源现状,制定体系建设和管理规划;争取政府支持,加强机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流通领域的监管;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立法研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犯罪活动;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众依法保护意识;扩大信息技术在保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社会在发展,管理在进步,全面构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我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全新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理念,来建设我们的管理队伍,提高全民爱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科]
【参考文献】
[1]宋蕾,秦天宝.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制之完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篇3
张希武司长总是十分忙碌。芦山地震后,他急忙赶赴地震灾区查看碧峰峡熊猫繁育基地的受损情况并现场指导工作,之后又立刻返回北京参加野生动物H7N9禽流感疫情应急反应工作机制会议。紧接着,5月中旬,自治区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培训暨调查工作正式启动,张司长又进入下一轮紧张的忙碌。工作间隙接受我们采访的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忙碌生活:“忙并快乐着。野生动物保护是个大事业,能够为此付出,我感到非常光荣。”
说到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熊猫,其实,有许多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远远低于大熊猫。张希武司长告诉我们,在他心里,具有非同一般标志性意义的物种,是一种公众不甚了解的动物――普氏野马。2012年9月,中国在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放归了一批普氏野马,张司长亲自主持了放归活动。
“普氏野马在国内已经灭绝很久了。”据张司长介绍,普氏野马原本生存在中国新疆北部与蒙古国西南部连为一体的分布区内,19世纪末被科学界发现,但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却给野马的种群带来了灭顶之灾。西方探险家竞相参与捕捉普氏野马标本和活体的活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人在蒙古国进行了6次普氏野马捕捉行动,捕捉马驹并送往欧洲,中国境内的野马种群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围捕行动中逐渐灭绝。被运送到欧洲的野马虽然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因为机警胆小且性情刚烈,难以适应狭小的圈养空间,多数未繁育后代。这些圈养野马分散于欧洲及北美各地,相互隔离,各家野马圈养者均独立繁殖野马,繁殖成功率低严重弱化了圈养野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随后,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野马数量损失巨大,仅32匹野马在战争中存活下来,仅有9匹野马繁育了后代。圈养普氏野马再次遭遇近亲繁殖问题,严重威胁物种的持续存活。欧洲的圈养野马在近亲衰退、遗传漂变和疾病的威胁下艰难生存。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蒙两国分别在中国新疆和蒙古国西南部进行过多次科学考察,均未获得野外普氏野马的证据。由此可以推断,野生普氏野马已经灭绝了。此后多年,中国一直致力于拯救和重建普氏野马野生种群。
1985年,中国从德国和英国引进了11匹野马,在新疆地区开展了野马的保护和繁育工作。1988年,新疆野马繁育中心降生了一匹小马驹。“这是野马离开故乡近百年后,第一匹降生在故土上的野马。”张司长难掩激动,“离乡百年的野马终于回家了。”
“我们千辛万苦从欧洲将普氏野马带回家,目的不是为了让它们住在动物园里让大家参观。”张司长说:“我们是要拯救它们,让它们真正回家,回归野马原本生活的地方,重建普氏野马的野生种群,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已经努力了许多年。”的确,将已经在本地灭绝的动物重新引种,重建野生种群,对于中国的濒危动物研究和管理工作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在野马引种回归之初,中国的科学家就制定了详细的饲养方案。经过20年的努力,新疆野马繁育中心从最初引回的11匹野马发展到最高峰时的近300余匹,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的野马数量从最初的18匹发展到最高峰时的78匹。圈养野马种群的繁育获得了成功,为实现野马放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进行普氏野马放归自然的研究。“但当时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张司长介绍说:“天然水源、天然食物、天敌、疾病、繁育、突然灾害、竞争、人类干扰等因素都成为野马放归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给野马提供更好的适生区域,国家花大力气在野马的原分布区域建设保护区。目前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北部和这次放归的甘肃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都能为野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目前在这两个保护区内都实施了野马放归野化工程,事实证明非常成功。
谈到成功的放归经验,张司长颇为感慨地说:“这是几代科学家几十年的心血,这么多年的呕心沥血才有了今天的成功经验,濒危动物保护是项长期的事业,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看到努力的成果。但是我们很幸运,短短几十年,从无到有,现在我们新疆保护区内生活着一百多匹野马,有11个家族群,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
中国的野马放归方案在野马引种回归之初就已经确定,基本遵循从适应性饲养到圈养繁育,再到半自然散养的养殖方式,然后才开展放归自然实验,最终目的是恢复自由生活的野马种群。新疆的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至今,一共实施了8次普氏野马人工繁育种群放归自然,根据监测,放归个体摄食的天然牧草和饮用的自然水源保障充分,种群状况良好。在甘肃开展野马放归,主要是为了增加普氏野马放归野化的环境类型,减少仅在一处放归带来的风险,此外还可以扩展野马种群的分布范围,增加野生种群数量。2010年,已经有7匹野马在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内获得了自由,它们的生存状况良好,形成了一个家族群和一个雄马群。本次放归已经是甘肃西湖自然保护区内的第二次放归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重建普氏野马的第二野外种群,验证普氏野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为后续开展普氏野马大规模繁殖,奠定科学依据。
篇4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精神,做好我县七溪岭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健康发展,经县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做好自然保护区划建工作。七溪岭自然保护区所辖乡镇场要组织人员对本辖区内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生态地位特殊、动植物物种丰富、地域相对集中的区域面积、动植物种类、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确定七溪岭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抓住国家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契机,积极完善保护站点的观测、通讯、交通设施建设;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科研监测工程设施;扩大建设珍稀濒危植物园,重点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的南方红豆杉和穗花杉培育基地;在宣教科学研究、监测调查、资源利用、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扩大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网络,实现我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
二、强化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根本。七溪岭自然保护区要及时组织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总体规划,依法划定功能分区和标桩立界。依照有关规定做好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等权属的登记造册工作,并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办理权属证明。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范围不得随意改变,确需改变的要报原批准机构批准。已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不再重复批建风景名胜区或其他管理机构。自然保护区内的国有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不得流转。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尽快解决七溪岭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级别、编制、经费和管理权限等问题,切实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好。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起草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或管理办法,保护区所在乡镇要制定方案配合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备办公设备,完善保护区管护站、管护点建设,保障管护人员生活需要;配置必要的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监测等装备,以满足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需要。
四、加强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力度。依法委托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使对区内破坏森林、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行为的林业行政处罚权。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严格履行国家、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的保护管理职责,严格控制开发占用,坚决制止随意侵占湿地行为,禁止向自然保护区排污或改变保护区内湿地自然状态。随意开垦占用或者改变湿地用途的,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各种补救措施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对造成湿地生态严重破坏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要加强对湿地保护的监管,依法做好湿地登记、确权、发证等基础工作,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五、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行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防火工作的领导,把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列为工作重点,纳入当地森林防火网络,严格火源管理,强化火情监测,落实预防措施,制定扑火预案,建立联防联治制度,组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确保森林火灾及时发现、快速扑灭。林业主管部门要督促自然保护区加强巡护监测,注重预测预报,一旦发生有害生物危害,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多种措施相结合积极控制和防治。自然保护区要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引入,需要引入和放归罚没野生动物的应进行科学论证,经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认真做好资源调查和科学考察工作,查清本底情况。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组织自然保护区开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监测工作。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定位观测站点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
篇5
一、目的意义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曾于1982年陆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县直各专业部门区划。20年来对指导全县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性生产的不断深入,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依据,尽快编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既是《农业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颁布实施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农业资源监测制度。”农业是由生态、技术、经济组成的社会系统,而农业资源区划正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原则,旨在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间最大差异和区内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导和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总目的,全幅员地更新调查和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农业功能区,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模;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为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要以监测调查、分析评价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要高站位、宽视野地评价研究资源开发战略和资源保护政策,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这次在我县开展的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就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土地、农业、林业、水资源、气候、畜牧、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资金、交通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经济等15个专业的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国土资源局承担)
主要是调查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空间变异、生产潜力等情况。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2)园地(果园、桑园、其它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2.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这次农业资源以土壤、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作为重点内容。
(1)土壤类型(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数量、分布、适宜性等。
(2)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3)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状况;
(4)粮食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区域分布、产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各类保护地的面积、区域分布、品牌注册、无公害认证、产值、商品率及产业化水平等)。
(6)农用土地流转状况(土地流转形式、规模、效益等);
3.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由县气象局承担)
(1)热量资源:主要调查和分析评价气温、农业界限温度及积温、地温及初终霜日期、无霜期等;
(2)光能资源:主要调查分析日照、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光热生产潜力等;
(3)降水资源:主要调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状况、蒸发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气候灾害调查及评价。
4.水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水务局承担)
(1)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
(2)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现状及变化分析;
(3)水质及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4)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及预测分析;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5.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林业局承担)
(1)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3)四旁树、农田林网的规模及蓄积量;
(4)林业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状况及其它立地条件;
(5)退耕还林规模及分布;
(6)果树(按品种)面积、产量及分布;
(7)近几年新引进果树品种的栽培规模及效益;
(8)果品生产品牌及商标注册情况;
(9)设施果树的生产规模及分布;
(10)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状况;
(11)果品出口、产业化加工状况及效益;
(12)森林覆盖率现状和变化分析;
(13)林业病虫害及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6.畜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畜牧局承担)
(1)各种作物秸秆、藤蔓、枝叶产量、饲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及产量;
(3)饲料生产(含青贮饲料、块根饲料、饼类饲料、糠麸粕渣饲料)规模及产量;
(4)各类畜禽品种、饲养量、出(存)栏量和畜禽产品产量;
(5)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及专业化水平;
(6)畜牧业生产效益分析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状况。
7.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水产局承担)
(1)内陆水域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已养殖面积;
(2)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已利用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
(3)海、淡水产品总产量、养殖产量及捕捞产量(能分出品种或大类);
(4)海、淡水水质污染状况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现状及消长变化;
(6)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7)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品种、规模及效益;
(8)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9)水产品出口、产业化规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农村能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生物质能的生产规模、数量、折标煤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地方性常规能源蕴藏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3)太阳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风能、地热、沼气等)的数量、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规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长分析;
(6)生产、生活用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7)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9.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调查及评价(由县统计局承担)
(1)人口数量(总户数、总人口、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组成:对人口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数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
(4)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劳动力系数(劳动力占人口数比例)等;
(5)劳动力质量: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及其发挥情况;
(6)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应特别注意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利用结构问题;
(7)农村劳动力利用率;
(8)劳动力生产率调查分析。
10.农村资金(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资金来源及数量;
(2)农业投资和效果调查分析;
(3)农村消费能力的调查评价。
11.农业技术装备的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农业技术装备的数量、种类、增长变化、拥有量与需要量;
(2)主要农业装备的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术与经济效果(包括实际机耕、机播、机收面积);
(3)农村用电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
(4)农机总动力、实有机电井数量、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
(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分析(由县发展计划局承担)
(1)农业生产区域的演变与形成;
(2)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与经营规模、方式等特征;
(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3.农业经济效益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单位农产品成本、资金利用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劳动利润率等;
(2)农机作业、水利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
14.交通运输条件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交通局承担)
(1)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向、流量与运输能力的平衡状况;
(3)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运输管理等问题。
15.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主要调查分析市场与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基础设施条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四、农业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
此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是继1992年我县农业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更新调查工作,各级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要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予以高度重视。本着“严肃科学、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提高质量、依托资源、服务发展”的原则,确定如下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类数据更新调查
这次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土地、土壤、气候、水资源、林业、畜牧、水产、农村能源等自然资源类的数据,均须按本专业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以调查时或2003年底的数据为基期,再次更新调查自然资源数据,以确保农业区划的数据新、时效强。
2.社会经济类资源数据统计调查
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中涉及的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条件、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源数据,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县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部门没有的,引用专业部门掌握的数据,专业部门没有的,则须制定系统的调查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以确保主要资源数据无遗漏、全幅员。
3.分析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在自然资源具有多种适宜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应遵循系统论评价原则;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的结构和分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资源潜力和优势度,各种资源空间组合效应与农业利用模式选择等。各专业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明确各专业资源分析评价的重点。
4.专业组的职责和任务
这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恢复组建土地、气候、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区划等8个专业组。专业组是在*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本专业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部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组织验收各部门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完成县级资源调查数据汇总;撰写完成本专业县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报告(含图表及多媒体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综合区划专业组提供上报本专业的资源数据。
经研究,各专业组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本专业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报告,可不进行划区;综合区划专业组须在分析评价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
五、步骤及时间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均须严密组织,精心谋划,其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是:
1.宣传发动,任务部署阶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开会议、部署任务、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2.准备阶段(2004年8月底前)。县直各专业组制定并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实施细则,组织必要的专家论证,完成相关技术培训。
3.县级各专业资源外业调查阶段(2004年9—12月)。
4.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补充调查阶段(2005年1—5月)。县直各专业组完成外业调查数据并进行汇总,期间须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型调查,撰写成果报告,绘制成果图表。
5.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6—8月)。
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成果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并请专家论证,复制印刷各类资源区划成果。
六、上报成果要求
1.县须向市上报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报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图5张;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分区基本情况统计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报告、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10套;
(5)各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报告,每专业10份。
2.要求县直各专业组须向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及分析评价实施细则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10份;
其中:农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土壤、农村能源、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5个成果报告;林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林业和果树生产2个成果报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主要资源现状图5套;
篇6
关键字:营林管理;创新意识;创新管理;具体措施
营林管理进行规范性和创新性建设是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绰纳河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其森林生态系统在气候的影响下属于寒带与温带的过渡环境,其中含有多种珍惜的动植物资源,列为了国家重点保护区。与我国大部分的林业资源相同,绰纳河林业自然保护区还具有一些营林管理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管理措施的建立,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建设。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科学营林是实现林业增产的重要途径,为开拓现代林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营林管理理念,结合时代需要加以创新。绰纳河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的寒温带向温带过渡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仍处于原始状态,成为中国同纬度地区地带性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绰纳河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貂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驼鹿及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嘴松鸡在为主要目标。这三种动物在中国分别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中国貂熊和驼鹿的现状已引起国际保护组织的密切关注。营林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应树立新的管理理念。近些年来,上述植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数量自然增加,粗放型管理很容易产生懈怠,或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导致营林生产效率低下。若再出现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抚育管理方式简单等情况,预期目标则很难达到。所以相关应意识到,营林不只是纯粹的绿化,更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应树立起新的森林培育理念,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将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置于同一高度。传统“重技术,轻管理”的理念也应转变,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型管理的过度,以减少生产中的消耗。
二、管理体制的创新
营林管理需要有关部门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其内部管理结构体系就是所谓的管理体制。体制的好坏与营林工作执行程度有着密切联系,以往多设有林业局、营林科、林业站等部门。内部机构设置过多,管理程序颇为复杂,常导致工作不能及时开展,甚至出现重复现象。加上管理松散,各自职责不明确,效率极其低下,一旦出现事故便互相推卸责任,对营林管理极为不利。新环境下,要改善这一状况,应实现集约化管理。这就要求必须更新体制,因管理工作较多且需要长期坚持,林业局不可能事事亲为,因此要适当放权。营林科则可以考虑分包,从现代企业中借鉴经验,成立营林公司,采用企业管理方式进行营林管理。营林科则变为监管者,公司应实现统一管理,同时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确保彼此间的独立。然后使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以提高营林管理水平。如前面提到的银杏、桂树等,可建立起专门的营林公司,将公司的管理方法及管理理念用于树木的生长过程中,从播种到采伐,实现全过程责任制管理。栽植抚育阶段最为关键,派专业人士负责,为树木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若出现重大失误,可直接追究责任负责人的责任。
三、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
营林管理工作并不容易,涉及诸多方面,如前期的资源调查、方案可行性研究,管理中的流程制定、规章制度、防范措施等。需要各个部门积极配合,每一个环节必须彻底落实,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整个过程中。
1、合理制定管理制度
营林管理工作不能随性而为,必须有合理的制度加以引导约束,各个阶层以及任何部门都要严格按照制度开展每一项工作。制定制度就要发挥效用,所以要彻底落实,谁都没有逾越制度的权利,否则一旦流于形式,营林管理工作很难继续开展。如营林管理,其过程大致要分为选地、整地、挖穴、选种、播种、栽苗、抚育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很多细节,整体都处于相互联系中。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必将影响其他方面。而实现管理制度化,则起到了行动指南的作用,可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和观念,使其不能随意而为,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需注意的是,管理制度一来要人性化,体现出当前时代的特点;二来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科学制定管理流程
营林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需要按正确的程序一步步开展,以工厂制造产品的方式负责香樟管理,环环相扣,规范各个环节,确保整个管理过程有秩序的进行。如选择林地前需要通过充分的调研,制定实施方案时要综合全面信息分析,挖穴要把握适宜的尺寸大小,播种栽苗则要在正确的时间段开展。立地条件不同,树种也有所差异,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合香樟生存的环境。移栽定植等工作都有标准要求,但实现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要学会调整。
3、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
在营林管理中,由于森林往往在山区中生长,大规模的覆盖面积,复杂的山石水域地势,致使森林资源信息搜集工作较难开展,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目前森林的发展现状,出现了盲目的管理实施。及时是在认为勘测与调查中,也不能够获得完整的资料信息。因此,必须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远程遥感技术等应用,最林区的资源现状进行智能化的勘查,了解林区内生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分布及生长情况,通过大范围的实景观察,对林区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在绰纳河自然保护区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应用中,已经对貂熊、驼鹿和黑嘴松鸡等濒危物种实施保护,通过对动物的生活习性观察,统计了物种的数量分布情况,并通过计算机电子归档技术,对该地区的动植物信息建立了电子平台,方便于营林工作的顺利实施。
4、采用现代化监控技术
在森林的现代化管理中,要想做好营林工作,除了进行森林培育、经营管理、砍伐制度的实施等,还要对森林火灾隐患进行重视,近年来,我国的森林火灾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但是还是有部分地区因为管理不得当,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森林防火的控制措施中,要运用现代化的监控手段,通过在森林道路空中进行电子眼的安装,对森林的日常现状进行监控,确保在危险发生的第一时间采取控制措施,提高森林防火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提高营林现代化管理的创新途径。
结语:森林自然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直都是我国的重点项目,在具体的营林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路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林区实施育林、规划、防火等管理。尤其是当前新环境下,传统的营林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要求,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创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以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江.当前营林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途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7).
篇7
关键词:生态优势;产业发展;景宁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4002602
1 引言
景宁畲族自治县内有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处于浙南山区,流域范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其水文性质也较好,但有以下4个特征:一是水位涨落迅速。每遇暴雨,水位陡涨陡落。有较大的洪水,自起涨到峰顶不会超过10h。但洪峰滞留时间短,甚至转瞬即退,长则达几小时。落水1~2d便到常见水位。二是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雨季4、5、6月3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径流总量的50%。枯水季每年的11、12月至次年的1月3个月仅占年总量的65%左右。三是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径流量要比枯水年径流量大2~3倍。四是含沙量较小,水质好。江河水清撤见底,洪水来时才较浑浊。暴雨期间输沙率较大,冬季少雨季节输沙率可以零计算。由于流域内工业经济欠发达,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人为工业污染,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及许多小支流水质均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
2 景宁县资源概况
2.1 林木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19.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16.1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83.01%,其中有林地15.03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3.01%,农业人口人均林业用地面积1.09hm2;竹林面积1.62万hm2,占10.78%,人均拥有竹林1.62万hm2。生态公益林面积8.61万hm2,占有林地面积53.7%。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761.46万m3,森林覆盖率达77.9%。
2.2 动植物资源
以上标望东洋湿地保护区最为突出,全县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属,1 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等。林相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厚朴等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全县共有脊椎动物31目,78科,272种。其中兽类8目,20科48种;鸟类15目40科162种;爬行类3目9科30种;两栖类2目5科18种;鱼类3目4科40多种。
2.3 矿产资源
县域内已发现或探明的矿种有铁、锰、铅、锋、铜、钼、钨、金、银、叶腊石、莹石、硫铁、高岭土、石英、紫砂、大理石、花岗岩等20余种,产地100多处。其中钼矿的储藏量占全省的首位,为本县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证。
2.4 湿地资源
人称地球之肾的湿地,全县境内有3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总共湿地面积约80hm2。最为突出的望东洋高山湿地,海拔1 230m,面积达40hm2,湿地内的江南恺木林属省内罕见,绝无仅有,国内也属凤毛麟角。而以高山地湿地群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在省内至今仍是空白。
3 景宁县生态产业发展现状
3.1 生态农业
制订出台了加快农业水利建设一系列政策,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生态农业、林业综合区建设,惠明茶主导产业示范区、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生态蔬菜精品园、特色水干果精品园以及生态牧业养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建成油茶基地400余hm2,白玉仙茶基地27.3hm2,金银花基地200hm2,培育珍贵树种基地133.3hm2。
3.2 生态林业
3.2.1 超额完成绿化造林任务
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迹地更复绿、阔叶林改造、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珍贵树种造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完成绿化造林5 156.5hm2,其中迹地更新4 401.3hm2,义务植树175.3万株。
3.2.2 森林城镇建设取得较好成就
县城鹤溪镇、主要集镇和主要通道周围的森林景观进一步改善,森林的多种效益进一步提高,完成城镇绿化造林0.3万亩。近年来,建设绿化示范村13个,其中省级绿化示范村5个,市级绿化示范村8个;2012年创建森林村庄36个。通过“森林村庄”工程实施,而“森林村庄”是林业新型主体,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管理和培育,乡村得到绿化、美化,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进一步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村庄绿化水平,提高了乡村品位,为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农村经济、美丽乡村打下了扎实基础,加快拓展全县森林旅游的发展空间,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林区繁荣。
3.2.3 生态公益林管护进一步完善
补充区划界定重点生态公益林54.1万亩,使全县重点生态公益林达129.2万亩,生态公益林占全县林地的53.3%,重点生态公益林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和2个国有林场。进一步完善了公益林管护体系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3.2.4 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
2007年3月15日,省政府批准建立景宁望东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6月,望东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2008年11月,县政府批准建立大仰湖溪源湿地群县级自然保护区;建成草鱼塘森林省级森林公园;积极筹备望东高山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仰湖溪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景宁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3.2.5 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
查清了景宁县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建立古树名木信息档案;古树名木的复壮、加固和病虫害防治工程有效实施,完成大际柳杉王、古刺柏等古树抢救性保护。
3.3 生态工业
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县政府正式与娃哈哈集团公司、伊利集团、中金岭南等知名企业签订了投资意向协议;有序推进王金复合产业区企业入园和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相关规划环评已通过审查;同时,加强澄照佃源低丘缓坡开发规划通过省有关部门会审。6月份,全县实现工业产值11.9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3.4%,同比增长19%。总部经济销售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10.6倍,完成税费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4.47倍。
3.4 生态旅游
出台了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序推进畲族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组织开展首个“中国旅游日”、首个“浙江生态日”宣传活动,与丽水其他8个县(市、区)一道在央视《朝闻天下》等主流媒体开展主题宣传营销;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现已建成农家乐旅游村7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点18个,发展经营户82户,从业人员839人。1~6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6%、34.7%。在“2011国际文化旅游品牌节”上,该县还获得“中华最佳文化休闲旅游胜地”称号。
4 结语
深入实施丽水市“绿色掘起、科学发展”总战略和贯彻落实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化名县“三县并举”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集聚发展、统筹发展、文化发展、改革发展、和谐发展等“五个发展”,在工业方面,要在建园区、抓招商,运用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率先示范,为壮大县域经济鼓劲出力;在农口部门方面,要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构筑山区经济新模式上起到引领作用;在旅游方面,山清水秀,可谓仁智兼具,值得细细品味,景宁一年四季美如画,“景色撩人不忍为”,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养生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等方面作为着力点,使景宁畲族自治县正日渐成为全国极具魅力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大家齐心协力、合力合拍、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促进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努力朝着实现“三个走在前列”的目标奋力迈进。
参考文献:
[1] 刘长荣.依托森林资源优势 促进产业加快发展[J].陕西林业,2008(4):60~61.
[2] 周其良,王云惠,许少伟,等.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J].热带农业科学,2010(1):121~122.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依赖的主要技术
- 下一篇:城市道路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