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习数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学习数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学习数学方法

篇1

关键词: 高一学生 数学学习 误区 学习方法

一、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误区

1.依赖心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是在接受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去认识、理解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总是依赖于别人给予解决,对于学习也需要根据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自主学习能力相对缺乏。希望有现成的公式或解题模式,怕动脑筋,在数学学习中缺乏热情和创造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性。

2.厌烦心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数学符号和公式,部分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对数学学习缺乏足够的信心和毅力。在这种厌烦心理状态下学习数学,学习成绩可想而知。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常会表现为学习上无动力,无目标,对学习采取应付甚至逃避的消极态度。

3.方法相对滞后。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教育环境和学习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有些学生基本上还沿袭初中那套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不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只注重机械学习,轻视有意义的学习;只死记硬背结论,不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

4.惰性。在进入高一后,好多学生就会产生“松口气”、“慢慢来”的思想,认为初三太辛苦,高一要好好地休息轻松一下;高一离高三还有很长时间,在高考前努力拼搏一段时间就可以了。所以在学习上,主动性不够,过分依赖教师,而且对于课后作业,往往看参考书(现行的大多数都有课后习题答案),缺乏自主思考。长此以往,形成了思维惰性。

二、高一学生学习数学方法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一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进入误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习方法不恰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进行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学生不仅要想学,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2.制订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计划先由老师指导督促,再一定要由自己切实完成,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3.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在进入高中后,由于初高中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的不同,课后自由复习的时间增加了,因此,学会预习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关键一步。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4.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上课45分钟是关键。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归纳起来即要做到“四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开小差;“眼到”,即仔细看老师的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地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篇2

一、高一比高三重要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申,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学生容易掌握。而高一学生同时学习十一门课程,每天集中学习数学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高中的每一节课、每一章内容都是高考的内容。高一起始内容函数是高考分量最重的部分,是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函数知识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所以,我说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时刻,高一比高三重要,基础比复习重要。希望学生从高一第一节课开始就保持高昂的斗志,以饱满的精神、十分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高中数学学习中去。

二、专心听讲比题海战术重要

多做习题,增加练习量,的确都没错。但题海战术不可取,题海是题目的海洋,掉进去就会迷失方向,要善于归纳,分门别类,形成题库。聚精会神,积极思考,更是所有科任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课堂要求。有些学生晚上开夜车,机械不停地做题,不总结,不归纳,缺思考,少分析。没有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上课不专心听讲,打不起精神,甚至打瞌睡,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那么怎样才算专心听讲呢?就是要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三、基础比技巧重要

高考历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是重中之重。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是基础知识,学生练习的是基本题目。课本的例题、习题都是经典,一个都不能放过,不能舍本逐末。一开始就要养成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解题过程要思路清晰,语句通顺,字迹工整,书写流畅。解题思路在一步步的动手过程中形成了。掌握题目的通法通解,不刻意追求巧解或解题技巧,只要基础扎实了,自然能内化为技巧,到时就会水到渠成。在牢固的基础上,技巧在不经意间已形成了。

四、好习惯比好方法重要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要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善应用。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思维能力;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积月累,好习惯一旦形成自然就能转化为好的学习

方法。

五、持之以恒比一曝十寒重要

篇3

一、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而应该根据教师的特点,从适应教师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三、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四、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五、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六、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逐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七、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

八、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只有夯实基础,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九、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十、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十一、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故步自封,就会造成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十二、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的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的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

十三、要养成写数学学习心得的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写数学学习心得,就是记载参与数学活动的思考、认识和经验教训,领悟数学的思维结果。把所见、所思、所悟表达出来,能促使自己数学经验、数学意识的形成,以及对数学概念、知识结构、方法原理进行系统分类、概括、推广和延伸,从而使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从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篇4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它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我院目前开展的学分制教学,每学期有一半的时间,是专门开设多层次的选修课。这些选修课,打破了专业、年级和班级的限制,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课程跨度、专业理论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兴趣爱好、专业辅修发展等情况,选择课程和老师。

二、目前开展的选修课现状

(一)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上同一门课,它包括:1. 基础课(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思维训练);2. 素养课、技能课(如:纸艺设计、模型制作);3. 专业类别明显的课程(如:家具设计、数码产品设计)。

(二)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同一门课。

(三)选修课中学生具备“先修课程”的情况各异,如:家具设计的先修课程有,图案基础,设计基础I、II,产品设计原理,模型制作,设计思维训练,表现技法,产品语意等,学生中有些之前上过有些没上过这些课,但现又都选择了家具设计。

总的来说,目前的这些现状是在多数选修课中都有存在,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现状问题,是我们教师和同学需共同探讨解决的,我想,解决问题的钥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教学方法”,这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具体表现,下面将以我在产品设计选修课教学为例,来谈谈我的理解与感受。

三、对教师的三个要求

(一)课前充分准备,了解各专业情况

毋庸置疑,这是每个教师上好课的前提。由于选修课是跨年级跨专业,在课前就应该拿到一份印有学生基本信息的名单,它包括:姓名、性别、年级、专业等,根据名单,分类罗列做好标注;又在第一节课中花一些时间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如先修课程与个人技能所长,做到心中有数为后面的课程开展做好铺垫。

(二)理论知识部分要兼顾各专业

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基础支撑,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在一些大跨度的课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如数码产品设计,该课设计定型部分的理论知识有些偏向工科,需要认识材料、加工工艺、理解人机工程学,假如有部分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选上该课,他们之前没怎么接触与此方面相关的知识与信息,那么在听课过程中可能会吃不消。这时老师就要根据情况(该专业的同学在全班占有比率)调整该课程理论难度,或单独进行辅导,多通过易懂的实例分析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先让他们懂,再让他们做。

(三)按学生的专业安排作业

学生上选修课,个人目的各异,有的为了专业辅修发展,有的是想拓展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那么在课程作业方面,就依实际情况来安排。以我上过的“家具设计”为例,选该课的学生来自于多个专业,我依据他们的自身专业特点设置了三类主题设计作业。1. 躺椅设计方案一套,设计难度较大,适合产品专业的学生完成;2. 室内专业为“10平米的儿童房套系家具设计与陈设”,在注重单件家具设计的同时又兼顾室内陈设布局;3. “校园创意公共设施设计(具有坐功能)”,由景观设计、设计教育、动画专业的同学来完成,作业要求在造型上重创意,设计难度较小较轻松。以上作业,学生既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做设计,又可把跨专业的选修课与自身专业结合在一起,对他们今后走复合型的设计道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三种教学方法

(一)“以专带辅”教学方法

是以与该课程关联专业的学生为主,其他专业同学为辅,组合小团队完成选修课程及其作业。继续以“家具设计”为例,在具体执行方面为:理论部分按照大纲执行,兼顾各专业,深化理论知识与拓展家具文化;实践部分,课堂上各小组开展方案讨论、绘制草图,课余各小组也集中在图书馆等场所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在作业细化过程中,发挥产品专业、室内专业同学的专长,绘制设计图纸,小组内其他专业同学辅助完成整个设计方案。

该教学方法有优有劣,优势在于,不同专业组合的团队,同学间彼此专业交融,可发挥各自特长;不足之处在于,在短的阶段性课程中,由于团队磨合时间较少,成员在分工协作上难于达到默契和谐。有鉴于此,该方法主要适合:时间较长、理性设计要求为主、专业性强的选修课,如:家具设计、玩具设计、数码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

(二)“以专就专”教学方法

是指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他们自身的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和作业。以 “产品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它的内容包括:了解产品设计概论,认识产品功能、产品造型、产品设计程序与产品市场调研等,是一门理论知识涵盖面较广的产品基础课程,但这些内容都容易理解与掌握。根据这些内容,在实践课中先安排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并进行市场调研,然后各自选定方向完成作业。课中商广、平面专业的同学,重点放在产品的市场调研,产品的设计定位分析,外观设计改进的方法,作业以调研报告和产品策划方案为主;雕塑、动画专业的同学,动手能力较强,可选择动漫衍生产品作为对象,作业以动漫产品模型为主;室内、景观、产品设计专业的同学,由于在设计方案的系统化表达上较有优势,所以他们的作业以设计图纸表现为主。

该方法适合的课程:对先修课程要求不高,以基础专业课程为主的选修课。

(三)“表现手法扬长避短”教学方法

篇5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人民交往的日益频繁,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因此,探讨行之有效的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重要性 学习

一、概述

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学校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由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必考科目,信息技术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多年来,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虽然已经被广大民众认识到,但作为不计入高考成绩的信息技术课,在这个处处以高考质量作为评价水平的时代,总是得不到好的待遇,如各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机房还同时作为多媒体和语音等多功能教室使用等。学生将信息技术课作为放松减压的去处,课堂上聊 QQ 和玩游戏,老师无法按照预期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高中生源差异太大,有的学生高中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使用,有的学生从小学便开始痴迷网络游戏等。另外,高中之前教师相应地制定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普及了理论知识教学,有的普及了word 等日常办公软件的使用等,这使得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结构十分困难。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并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与迫切。提高信息素养的课程理念也正标志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由被动盲从转变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的轨道上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未来信息社会的挑战奠定了基础。

在人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中,信息技术课就只是电脑课,无非就是打打字而已,其实这种看法已经非常落伍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工具学科,学生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术外,还应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应做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一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更显重要,新课程以“非零起点”的标准,在内容上有较大的扩充与深化,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强调从文化思想上的挖掘,选修则侧重于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我们掀启了崭新的一页,他年青,充满活力,但却缺少经验,而且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他需要在实践中成长,在学习中成熟。几点思考。

三、 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

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课堂开始入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引入课堂,可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可使得学生进入“乐学”状态,将对课程的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设计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奇和兴趣的新课导入方式,而一开始上课,能够让学生有新奇之感。学生有了好奇心,产生了疑问,便激发其积极探索钻研,老师便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之中。

比如,在计算机信息之中,很多概念都很抽象,那么我们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可以采用有趣的比喻方法,在开始进行操作系统一课的时候,可以把计算机上操作人员比作司令员,将其其它零件如,主机、键盘、显示器、鼠标等比喻成炮弹、飞机、枪弹、坦克等武器。而如此多的部件,司令员主要只是指挥,不可能每一个部件都要亲自去使用,就需要每一种武器部件有特定的指挥战员,而这些特定的指挥战员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操控系统,这个整体便是操作系统。类似的比喻以及其它有趣的引导方式有很多,只要教师注重课堂引入的重要性,便可探索更多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热情。

⑵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在学习过程之中,教师不应当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应该通过规律性等线索,来引导启发学生遇事如何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对待问题时的心态。同时可以提供学生解决常见问题的途径,查资料或与同学,小组成员探讨等,这些都是以后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不再有所谓的老师指导,面对现实问题所需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品质,注重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⑶采用驱动式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在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给予学生自主性学习环境的同时,也注重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来驱动其学习。驱动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几个任务之中,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所涉及哪些任务,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之下,由易到难,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完成一系列任务。

驱动式教学,有助于采用进一步实例练习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独立应用技术信息处理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进取精神,逐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其中,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设计任务之时,应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们现有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之中,循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原则。同时任务的设置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让学生上机完成任务之时知道自己上机应做什么,从哪入手,将要完成什么任务。同时任务的完成最好具有可观察和考核性,具有可评估性,以便在学生任务完成之中能给予意见指导,可使教学与实践在这里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可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之,着力于未来发展的高度,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是充满希望的。教师应在深入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好专业素养。并认真搞好教学设计,稳步推进课堂教学。尽可能的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 21 世纪提供全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颜士刚,张婷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 2001,(09).

[2]申辉.浅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疑惑与对策[J].陕西教育(理论版). 2006,(12).

篇6

【关键词】梳理知识 训练技能 回归课本

0前言

在高三的数学总复习中,农村生源的低起点和高考的高要求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怎样解决这个难题?我认为一是要相信自己能够解决好这个难题,二是要努力寻找解决这个难题的好的教法。概括起来就是贵在自信,重在引导。我概括了以下几点:

1思想方法

1.1面对难题,教师心态要平衡

学生基础差,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学生自己不要学”。如作此想,教师便容易来气,也欠公正客观。作为承担高中数学总复习的教师,应当把“既尊重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去,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向上的美好愿望,关键是教师要有坚强的自信,把挑战当作机遇,总复习提出了一个究竟是面向少数,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如果单打一,只是“为升学而复习”,多数中差学生就只能“陪读”,这样的复习对他们缺乏吸引力,把难题当作课题,正视和分析困难,这样就会有自己驰骋的天地。

1.2指导思想要端正

我们的中学作为普通农村中学,毕业生自然升学的少,就业的多。这就向凝聚力,一般学生学习情绪的涣散必然反过来影响“尖子”学生的培养。只有面上稳得住,拔尖才有基础。所以我在复习中始终坚持“为提高而复习”的指导思想,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各有所得。

1.3个别工作要细致

差生对数学有恐惧心理,他们认为复习时间短,自己反正没希望及格了,因此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我总是满腔热情地对待这些学生,召集他们开座谈会,一起寻找掉队的原因,排出学得不好的章节,指出“不怕差,只要抓”,只要自我振作,同时改进学习方法,就能打翻身仗;我还列举上一届差生显著进步的事例,点燃他们学好数学的希望之火。在教学中,我利用空闲时间面对面有针对性地做些指导。

2认知过程

中学数学的内容头绪纷繁,对于中差学生来说,很难梳理清楚,牢固掌握。我认为,无论是知识的梳理、技能的训练,还是智能的开发,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都是十分重要的。

2.1关于知识的梳理

一是要着眼于查漏补缺,把教材的重点、学生的弱点作为复习要点。二是要着眼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不但增加知识库的储存量,还要增强知识链的有序性、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串点成线,织线见网”,使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2关于技能的训练

在总复习阶段,基本技能的训练十分重要。通过训练才能消化知识,暴露问题;才能总结规律,活跃思维。然而题海茫茫,无际无涯,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编选习题要针对学生实际,考虑到题目的典型性、综合性、灵活性,努力使题目具有“小、新、活、全”等特点。

2.3关于思维的开发

中差生数学成绩上不去,重要原因在于:在平日学习中,思维能力未能得到相应提高。所以对中差生也要重视培养思维能力。总复习要有一定的起点,就思维而言,要定在“跳一跳,摘得到”的标尺上,而不是越低越好,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4“回归课本”

随着高考试题“根植课本”的深入发展,高三的数学复习工作也应朝着内容与方法“回归课本”的方向迈进。以高考数学的能力要求出发,做好“回归课本”的教学活动。

2.4.1从认知的角度熟悉教材。通过对数学教材中概念、内容、思想方法等进行重新归纳、整理,建立知识结构网络系统,建立了知识结构网络系统后,应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在理解教材的内容和例题所要反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机械地罗列概念与公式、定理等。通过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网络系统,使数学知识结网串线,浑然一体,达到熟悉教材的目的。

2.4.2从理解的角度再认识教材。再认识教材就是要深入教材,用新的观点与方法,对数学知识重新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比如,对数学推理方法的认识。数学教材中函数y=f(x)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y=f-1(x)的图象关于y=x对称。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较长,逻辑推理的方法较典型,由任意一个点的对称推出整个图象的对称,是高等数学中用“有限”的方法处理“无限”问题的具体运用。同时,蕴涵着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定理的推理过程,借助于计算距离相等,才能保证对称性,体现了计算帮助推理的思想。

2.4.3从掌握的角度拓宽教材。在掌握教材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考纲要求,适当地拓宽教材,对“回归”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如函数的单调性知识可拓宽如下:函数f(x)在[a,b]上单调等价于:

命题1 对任意的x1,x2∈[a,b],当x1-x2>0时,f(x1)-f(x2)>(

命题2 对任意的x1,x2∈[a,b], ②

3结束语

通过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引,知识的梳理,技能的训练,智能的开发,到回归课本高三总复习,一定会让低起点的学生重新树立自信,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描绘自己的人生坐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总结归纳;举例

进入高中以后,我发现很多身边的同学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以致成绩一落千丈。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我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注意是学习方法不等当。高中数学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我认为学习数学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是很必要的。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即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使知识系统化、程序化。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从而为学好数学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进行归纳总结呢?

一、每节课的小结

老师讲的每一节课一般都围绕1-2个中心问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出恰当的总结。比如要注意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公式要注意成立的条件及使用的范围,这是说明性的小结;对典型例题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和方法。

二、单元的小结

通常概念、公式的学习是局部的、分散的,因而在头脑中呈零乱无序的状态,难以形成有规律的清晰的认知结构。因此,当每一单元结束时,若能将这些知识,方法以一个新的角度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结构。

三、知识间的总结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总结的层次应再提高一步。既要注意知识纵向,横向各个层面的联系,又要重视其程序化的科学组织,使大及中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 通过课堂小结、单元小结、知识整体的串联,一定会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数学知识的立体的网络,那一道道的习题不过是我们网中的一条条小鱼。数学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下面我就线性规划做一总结举例:

线性规划主要考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面积和目标函数最值(或取值范围);考查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中的参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其主要题型有以下五种类型。

类型一:求二元一次代数式最值(取值范围)

例1:设x,y满足约束条件,求z=x-2y的取值范围

解:作出不等式组的可行域,作直线x-2y=0,并向左上,右下平移,当直线过点A时,z=x-2y取最大值;当直线过点B时,z=x-2y取最小值.由得B(1,2),由得A(3,0).zmax=3-2×0=3,zmin=1-2×2=-3,z∈[-3,3].

方法点评:作出可行域,求出交点坐标,代入目标函数,求出最值。

类型二:求二元一次分式最值,二元二次代数式最值

例2:变量x、y满足

(1)设z=,求z的最小值;(2)设z=x2+y2,求z的取值范围;

解由约束条件,作出(x,y)的可行域如图所示.由,解得A.由得C(1,1).由,得B(5,2)

(1)z==. z的值即是可行域 中的点与原点O连线的斜率.

(2)z=x2+y2是可行域上的点到(0,0)的距离的平方.可行域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中,

dmin=|OC|=2,dmax=|OB|=29.2≤z≤2

方法点评:常利用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来解题,常见代数式的几何意义有:①表示点(x,y)与原点(0,0)的距离,表示点(x,y)与点(a,b)的距离;②表示点(x,y)与原点(0,0)连线的斜率,表示点(x,y)与点(a,b)连线的斜率.

类型三:知目标函数最值,求参数值

例3:已知a>0,x,y满足若z=2x+y的最小值为1,则a=________.

解: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可行域,易知直线z=2x+y过交点A时,z取最小值,由得zmin=2-2a=1,解得a=.

方法点评:知目标函数最值,求参数值,转化为找出最值点坐标,代入目标函数。

类型四:最优解有多个(不唯一)求参数值

例4:x,y满足:,若z=y-ax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则实数a的值为( )A.或-1 B.2或 C.2或1 D.2或-1

解:由y=ax+z知z的几何意义是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1)当a>0时,要使z=y-ax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则a=2;

篇8

论文关键词:对口高考 教学方法 数学知识网络 教学内容分析

论文摘 要:在新课改下,针对对口高考数学成绩呈现出的下降趋势,结合本人数学教学所积累的经验,我总结出了数学教学的具体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职高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不同,它们在学习基础、学习特征及问题理解方式、问题解决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就此进行细致的分析,寻求提高数学教学成绩的方法,为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做贡献。

“数学生活化”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应用过程,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行,结合我在对口高考数学教学指导和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对口高考数学教学可采取如下方法:

一、钻研课标,注重考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的考查

注重考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的考查,注重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简单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双基知识是考查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及各种能力的基础。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教学从一开始就要吃透考试课标,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研究课标,做到备课有针对性,授课有实效性。

1.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知识脉络

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整个中职数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把握教材,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提高。

2.优化记忆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应用,理解越深刻,记忆越牢固。如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几十组,教师如果在总结出“纵变横不变,符号看象限”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记忆,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网络的构建,基础知识的强化记忆,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应用基础知识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时要贴紧课本,对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及相关知识点加以概括和适当延伸,使之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要特别重视课本中公式例题和习题所采用的解题方法,要善于总结,丰富解题思路。如教材中数列一章介绍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求和公式的推导,该公式的推导采用“错位相减法”,通过数学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而且为一般数列求和提供了思路。

二、围绕课标,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数学教学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着眼于知识重组,建立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体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1.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第二轮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双基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诸如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题目的条件、结论,类比、联想从中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归纳猜想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时教师在数学教学双基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诸如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学归纳法等等。

3.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

解题方法不同,所用时间就不同,运用技巧解题能节省较多时间,因此,教师数学教学时要让学生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在强化双基、综合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同一个题采取不同方法的解题训练,以待寻找方便快捷的解题技巧,实现时间的最优化。

三、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口高考课标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学中用、用中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实现应用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从材料的情景问题出发,通过认真审题,寻找知识切入点,去粗取精,灵活运用,建立相关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求解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成绩是练出来的,数学教师组织学生强化训练非常重要,而训练的目的是练正确率、练速度,让学生在练习中升华到熟能生巧。练习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规范解题,俗话说得好:“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分析错误、查找原因,把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保存,并定期让学生温习,指导学生不断总结解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获取精华。

多年来,职校老师始终坚持在数学教学的第一线,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面对新的教材、新的考试课标、新的学生特点,若能及时调整数学教学思路,紧紧围绕“双基”,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就能进一步提高职校数学教学质量,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基于文献研究,文章提出“数学阅读有利于提高中高年段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同的数学阅读方法对中高年段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不同”的研究假设,采用自编问卷《小学生数学阅读方法与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调查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支持了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兴趣、数学阅读方法与数学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的推论。

关键词 数学阅读;数学阅读方法;数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51-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及的数学阅读能力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但是目前数学阅读并未引起广泛注意,在笔者的文献资料中,只有少量文章与其相关。内涵方面:孙俊勇认为数学阅读就是通过数学阅读资料,激发学生自觉开展数学阅读。陈芳芳认为个体的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和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余芙娇将其定义为学生根据已有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为便于测量,笔者选用喻平老师的定义:“数学阅读包括对教材的阅读、问题解决中对题目的阅读以及课外数学材料的阅读。”数学阅读方法方面:许世红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数学阅读类型:机械接受式阅读、意义接受式阅读、意义指导发现式阅读和意义独立发现式阅读。邵光华认为数学阅读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阅读。数学学习兴趣方面:彭勇从兴趣概念出发提及数学学习兴趣。李琼将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作为考察数学学习观的一个维度。蔡晓领在比较中美小学生数学学习时,发现中国四年级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要明显高于美国小学生。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对数学阅读的研究较为宽泛,但大多停留在理论探索上,缺乏必要的数据论证,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研究设计

1.分析框架。基于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结合许世红对数学阅读方法的分类,本研究建立了如下框架:

2.研究假设。

(1)学生对数学阅读了解不多。

(2)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兴趣显著相关。

(3)数学阅读方法与数学学习兴趣显著相关。

(4)不同年段选用不同的数学阅读方法。

(5)不同的数学阅读方法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不同。

(6)探究式阅读法与数学成绩的相关程度高于吸收式阅读法。

(7)独立探究式阅读法与数学成绩的相关程度大于指导探究式阅读法。

(8)意义吸收式阅读法与数学成绩的相关程度大于机械吸收式阅读法。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的问卷是整合已有问卷并进行补充,包括基本人口信息、数学阅读情况、数学阅读方法和数学学习兴趣四个基本维度。实际发放问卷93份,回收9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83份,有效回收率为89.2%,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4.数据采集。本研究采用便宜抽样,选取了苏州市吴江区某小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为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和与总体的匹配度,本文将男女及年级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选择三年级和五年级是为了避免升学压力较大的六年级,同时考虑到中高年段的差异,在进行调查时,研究者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各选一个班发放问卷,请班主任协助,对小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尽量为其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

三、实证分析

本研究对使用的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得分均显示合理,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信与客观。为方便统计,又鉴于各变量的量纲一致,研究者对问卷中反映同一维度的题目进行求平均数处理,新增了数学阅读情况、数学学习兴趣、机械吸收式得分、意义吸收式得分、指导探究式得分和独立探究式得分这6个变量。

1.数学阅读情况。经过描述统计分析,有72.3%的小学生选择了熟悉,可以认为大部分小学生对数学阅读较为熟悉,故而拒绝假设1。在数学阅读的内容中,“喜欢读数学题目”的均值为3.265,远高于其它两类,可以认为在数学阅读中小学生最喜欢的是阅读数学题目,这可能是因为小学生最常接触的就是阅读数学题目。

为探究数学阅读熟悉度有无年级或性别的差异,本文首先对数学阅读熟悉度进行年级的差异性检验,如表3,p=0.002<0.01,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数学阅读熟悉度上有显著差异,又因为三年级学生的均值大于五年级,故认为三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对数学阅读更为熟悉。这可能是因为五年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考试,所以对数学阅读有所忽视。对数学阅读熟悉度进行性别的差异性检验,p=0.209>0.05,由此可见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熟悉度无性别差异。

2.数学阅读方法。通过描述统计分析发现,小学生在四类数学阅读方法上的得分都较高,可以认为小学生对四类阅读方法较为熟悉。

对数学阅读方法的年级差异进行检验,如表4,发现意义吸收式、指导探究式和独立探究式阅读方法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则假设4成立。分析均值,在意义吸收式和独立探究式阅读方法上,三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五年级学生;在指导探究式阅读方法上,五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三年级学生。可以认为三年级学生倾向于使用意义吸收式和独立探究式阅读方法,五年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指导探究式阅读方法。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性别差异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3.数学学习兴趣。在反映数学学习兴趣的题目中,被试的平均得分均大于3(最高分为4),可以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年级差异进行检验,p=0.597>0.05,故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无明显的年级差异。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p=0.050,故认为数学阅读熟悉度的性别差异呈边际显著,比较均值发现女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大于男生。

4.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兴趣。对数学阅读情况和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双变量相关性检验,发现两者在p=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即可认为数学阅读对数学学习兴趣有显著影响,即假设2成立。为了解哪部分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兴趣相关程度更大,将数学阅读的三个内容和数学学习兴趣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F=4.090,P=0.009,即此方程有效;R2=0.134,r=0.367。在三个自变量中,只有“喜欢读题目”这一变量的P=0.041<0.05,故认为对数学学习兴趣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数学题目的阅读,又因为此变量的回归系数β>0,故认为越重视数学题目的阅读,其数学学习兴趣越高。

5.数学阅读方法与数学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阅读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如表4,发现除指导探究式阅读方法外,其它三类阅读方法均与数学学习兴趣显著相关,故认为机械吸收式、意义吸收式和独立探究式阅读方法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显著影响。所以拒绝假设3,接受假设5。

为了解哪类数学阅读方法对数学学习兴趣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将四类数学阅读方法与数学学习兴趣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F=7.038,P=0.000,即此方程有效;R2=0.268,r=0.517。在4个自变量中,只有机械吸收式和独立探究式阅读方法的p<0.05,故认为对数学学习兴趣影响最显著的是独立探究式和机械吸收式阅读方法。而根据β的大小,可知独立探究式阅读方法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更大。基于此,我们接受假设6,拒绝假设7和假设8。

为进一步探究与数学阅读方法相比,性别和年级是否对数学学习兴趣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将性别、年级、四类数学阅读方法与数学学习兴趣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F=5.117,P=0.000,即此方程有效;R2=0.290,r=0.539。在六个自变量中,只有机械吸收式和独立探究式阅读方法的P<0.05,故认为数学阅读方法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高于性别和年级。

四、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结合数据分析,本文接受假设2、假设4、假设5和假设6,拒绝假设1、假设3、假设7和假设8。具体来说:小学生对数学阅读较为熟悉,特别是阅读数学题目,且中年段小学生更加熟悉数学阅读。中高年段小学生在意义吸收式、指导探究式和独立探究式阅读方法的使用上有显著的年级差异:中年段小学生倾向于使用意义吸收式和独立探究式阅读方法,高年段小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指导探究式阅读方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女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略大于男生。在相关关系上,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兴趣显著相关,特别是数学题目的阅读。采用不同的数学阅读方法会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种影响大于性别和年级。采用机械吸收式、意义吸收式和独立探究式阅读方法会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特别是独立探究式和机械吸收式阅读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便宜抽样,所以在样本量及其分布上都有所欠缺,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是通过班主任发放问卷,所以问卷结果是否反映了被试的真实情况也有待研究。笔者对数据的处理说明还不够深入,一些无关变量未进行剔除,如果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可能会对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兴趣的关系有更准确的说明。

参考文献:

[1]孙俊勇,苏桂芹.让“阅读”成为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新方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2,(S2):314-416.

[2]陈芳芳,谢广田.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缺位及其指导策略[J].课程与教学,2010,(4):26-30.

[3]余芙娇,余招才.浅谈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

[4]许世红,罗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验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82-84,91.

[5]邵光华.关于重视数学阅读的再探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10):7-9.

[6]彭勇.着力课改教改培养数学兴趣——分析学生心理推进数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3,(9):149-151,153.

[7]李琼.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结构与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63-68.

[8]蔡晓领,顾海根,CarlaStevens,叶仁敏.中美四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0):24-29.

(编辑:朱泽玲)

陕西省开展2014年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安全应急管理培训

篇10

关键词 问题导向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69-02

1 研究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设计方法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此来让学生在创造活动中完善学习。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学习的活动形式对于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教学上的不成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很多弊端。

1)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主要作用,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作用,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2)在高中是每个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可以说是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的关键时刻,但是由于学校的安排,又不得不去完成信息技术课的作业,对很多的学生而言,信息技术课更多的是他们学习上的一种负担,而不是开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钥匙。显然,这样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

3)尽管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到信息技术,但是由于这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致使他们时间一久就会忘记,到了高中,所学的内容也会寥寥无几。要想把高中的教学内容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能提出一些比较肤浅的问题,这样导致循环效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会得以提升。

4)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上课,致使教师也失去了教学的热情,更多的是一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彼此之间应付,渐渐地就失去了设置这一课程的意义。

2 问题导向论

以问题去引导学生学习,可谓有点难度,这个问题不仅要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还要保证这一问题有实际意义。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每个学生每天被繁重的学业压着,很少有休息的时间,更别提花费时间去研究信息技术。尽管信息技术在当今的社会中举足轻重,但是到高中仍然是微不足道,会被很多家长认为是荒废学业。高中三年是人生中的黄金三年,每一天都是相当宝贵的,有很多人恨不得自己可以“一心多用”。

用问题去引导学生,一方面确定了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可以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但是这对于教师知识素养要求很高,这个问题的深度要适合他们,还要有助于他们的发展。其实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可以诱导学生开启思维,不仅可以劳逸结合,还可以上添花。设置了问题之后可以省去学生很多的时间,给他们留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高考。上了大学之后,他们就会发现,掌握电脑的一些基本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学习,还涉及他们今后的工作。总而言之,教师所起到的是一种引领的作用,关于具体的修行还得靠学生自己。

科学始于问题,理论始于问题,学习也要始于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多媒体信息管理技术,其中包括管理问题、数据模型和检索技术等知识,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这些无异于“天书”。假如将其设置成一个个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书,这样会使知识脉络清晰化。

3 教学活动的设计

实施问题导向性学习活动的必要性

1)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未涉入考试范围的课程,学校都在追求教学成绩,进而表现出对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不重视,故而,学生对这一门课程也缺乏重视。一般情况下,每周只有一节课,很多学生会利用这一节课去上网,而不是钻研学业,故而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

2)教师。首先,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计算机这一类知识相对很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师生互动较少,缺乏这一环节,这样子就将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负担;最后,教师提出的问题意义不大,由于这一课程不是什么必学课,教师对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提出的一些问题只是随机的,没有什么针对性。

3)学生。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认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来玩游戏。比如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这块内容中,大多需要上机操作,但是网络游戏与听讲相比,游戏更加具有诱惑力。

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目的也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高中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更多地需要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问题的情境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枯燥,不容易理解,将问题与实际相联系起来,更主要的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比如对存储介质的介绍,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硬盘、磁带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知识变得灵活。

3)注重问题的多面化。由于高中生的知识比较浅显,需要教师将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进,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设计问题,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4)重视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应反映了他们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再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紧随教师的节奏,逐步加深知识的记忆。比如,让学生尝试制作动画,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去为更多的学生指导,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丰富教学课堂。

5)评价方式多元化。仅仅由教师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缺乏一定的客观性,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作,这样督促师生共同进步。比如,让学生匿名给教师写评语,指出优点和缺点,教师也要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

方式方法

1)学前准备阶段。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研究,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细细揣摩,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任务,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其次,以学生为中心,对自己的学生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始终把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融入课堂这一氛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掌握基本教材是最基本的,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对教师进行严格培训;在每节课之前给学生留十分钟时间熟悉教材,难以避免有的学生在课下不预习课本,再者对于预习过的学生可以从中收获新知识。只有熟悉课本,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扩展才会有成效。

2)对学习活动进行设计。设置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另一方面将知识点条理化。

对于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到五个方面。

①问题要有趣味性,将课件制作成动漫效果,吸引学生的兴趣。

②要有实用性,学以致用,让学生所学的内容有所用,将常用的网页介绍给学生,最起码让他们知道怎样购买一台理想的电脑。

③要有针对性,不仅要针对教学任务,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不一样,再者他们对信息技术接触很少,所以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认知很欠缺。教师要照顾到这一部分学生,不能打压他们的信心,给他们以学习的信心。尤其是多媒体数据管理这一块理论性比较强,在讲述这一块内容时可以进行筛选和引用,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④要有系统性,给学生以学习的方向与顺序,让他们慢慢摸索学习的规律,不一定按照书本的顺序,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穿行,将数据管理信息和多媒体应用相结合进行。

⑤要有开放性,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多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深入大家生活的购物、搜索引擎之类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