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

一、高中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1.高中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有责任通过各种形式帮助班主任提高素质,尤其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摒弃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用教育民主的思想管理集体,切忌对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体罚和惩罚。

2.班主任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指导知识,方法和技能班主任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指导知识、方法和技能,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学会利用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平时多观察,对一些特殊家庭进行特别的关注,发现他们有心理疾患的迹象,立即采取有效、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指导,并可进行有针对性预防性的心理指导。

3.高中班主任要注重自己的仪表和内在修养,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在班级和班级集体活动中,积极、开朗、乐观、千练,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尤其对班级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班主任即使内心很紧张,外表也要表现得泰然自若,冷静果断地处理。

二、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1.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应的教育部门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应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无空隙可钻。更重要的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收到成效,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2.学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应对考试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适应社会的人。学生只有心理素质好,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作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其他课程的附庸。因此应聘用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学教师开展讲座;作为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不要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进行说服教育,以免混淆学生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开展以下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课教育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应该坚持连续讲授,因为只有经过理论的学习。学生才可能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或许这些理论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

(2)心理讲座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力求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避免仅从某些方面(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如学生在刚踏进高中大门的时候,需要了解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文理科分班之后,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希望知道该如何和同学交往,和教师交往;考试前,如何应对考试,缓解考试压力;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才能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等等。

(3)书信专栏

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采用开设书信来往的专栏,让学生的个人隐私在保密的情况下得以倾诉、得到解答等,学校可以设立专门负责心理咨询书信专栏的教师,来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

(4)心理咨询电话服务

篇2

关键词: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认识 体会

一、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这个词并不陌生,且很重要,但人们存在误区,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疾病。其实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社会加速发展,致使竞争日益激烈,难免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其中心理问题最为严重。我国教育部2002年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12年再次修订,可见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阅历浅薄、认知水平低等多方面的因素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所以解决心理适应力、情绪协调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

下面从我结合班级工作的实际案例浅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学生个人情况。学生小伟,性别:男,年龄:16岁,聪明,行为懒散,性格孤僻,敏感,情绪化。不愿和同学来往,封闭自己;学习方面听讲状态极差,爱搞小动作,难集中精力听讲,基础不牢;纪律观念较淡,自我意识太强,我行我素。

(二)学生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属单亲家庭,父亲去世了,和母亲一起生活,靠母亲打工支撑这个家,独生子。母亲盼儿成龙,希望他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三)出现的问题概述。问题一:开学没几天,上课就出现捣乱现象,和同桌女同学搞恶作剧。他向女同学脸上抹墨水,女同学也向他脸上抹,一来二去,两人脸上弄得花里胡哨的,引起其他同学大笑不止。问题二:上课嚼口香糖,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他干什么,他始终不承认,还把口香糖偷着递给同桌。问题三:学校组织大型文艺活动,在看台上观看表演时,他跟其他同学说一些带有煽动的话,说这个不好了那个不好了。无意中听见这些话,我很惊讶,不知道他哪来的这样的思想。于是文艺活动结束后,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聊了聊。问题四:我时常跟他母亲沟通,发现他回到家跟他母亲沟通太少,应付他母亲。他母亲溺爱他,回家不学习,不听别人的话,只听他姑姑的话。问题五:有一次,学校组织大型的劳动,把班级内和室外分担区进行彻底的清扫,我想锻炼锻炼他,就让他担任一个室外分担区组长,希望他带着大家把卫生做好。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别人都在那做卫生,他跑到阴凉处乘凉(那是初夏天气有点热),还和别的班级同学聊天,当时我就找他谈了谈。

二、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上述案例和班主任工作中接触的高中生事例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家长的溺爱和家庭的因素。社会发展进步了,生活水平高了,高中学生见的玩的东西多了,家长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和物质需求,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依赖性逐渐增强,经历的事少,基本上由父母包办了,造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判断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再加上家庭的复杂的因素,例如离婚、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漠不关心,天天忙于工作等,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学习类因素。学生学习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途径,也是培养思想品德的方法,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中学习任务偏重导致一些问题出现: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承受能力下降,造成精神萎靡不振、记忆效果不好、思维迟缓等;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也就不愿意学习,而且基础好的,想学习的学生也出现学习疲惫的问题,这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考试前出现心理波动,怕这没复习好,那没复习好,出现考前焦虑,特别是越大型考试越严重,高中要面临高考,考前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三)人际关系因素。人与人需要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也如此,但是他们可能没有处理好或不会处理这种关系,产生了一些问题,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使他们很困惑,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同学关系问题。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2)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使学生形成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学生需要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给他港湾的感觉,所以要严厉和慈祥并举,不能过于严厉,否则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也不能过于慈祥。家长的种种不良行为,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四)青春期心理因素。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处理不好会产生心理问题;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青春期闭锁心理。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三、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案

那么对于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开展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学习方面,高中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我们应该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位。我们要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顺利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二)多开展心理方面的咨询,注重个别辅导,可以建立咨询室。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学生进行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咨询室,方便咨询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多开展心理健康的集中辅导。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知识能力的提高,都会受到积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因此,精心创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使优美的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训练,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把教育工作心理化,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特长,树立自信,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心理素质。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励学生进取。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讲心理知识,并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奋发向上,接受挑战,培养心理耐挫能力。

四、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篇3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种信仰伴随,建立正确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每时每刻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接受现实中的自我。努力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形象,进而培养其健康的成功心理,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目标。只有充分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受现实自己,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基地,家长的言行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打下深刻的烙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软环境。由此可见,做家长的要努力做到:重视孩子心理发展和性格的培养,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不良情绪,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加强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理解与沟通。高中学困生成绩较差,行为约束力较差,但父母却望子成龙,因而造成他们与家长的隔阂。对此,教师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努力去融洽家长与学生的关系,让家长树立对孩子的信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创造自由、平等、和睦相处的气氛。

三、学校要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1.尊重和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一方面有助于自尊心较差、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顺畅,使心理健康教育如春风化雨般为学生接受。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要理解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忧伤与痛苦,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及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生活内容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好团队、学生会活动、班会课,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学校应多组织课外业余活动,以发挥各自的特长,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形成开朗的心理,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增强自信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成熟,进而形成和谐完整的心理特征。

四、全社会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全社会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社会舆论与教育要形成正确的导向和价值观。学校应充分利用教育机构、教育团体以及公、检、法等部门组成网络,加强影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和媒体场所的管理和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宁、团结友爱的生活生长环境,以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全面提高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学校、家庭、社会构成强大的教育网络,建立适应高中生年龄心理发展的环境,多方面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高中学困生的心理素质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2002.

[2]谌业锋.心理健康概述,2001.

[3]封莉莉.贵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2005.

篇4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让学生清醒的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增强抗压能力,保障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拥有健全的人格。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面对,这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1)重视程度不够。高中生的心理教育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全面开展知识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忽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自卑、自闭等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尽管学校号召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认真贯彻实施,对教育结果也漠不关心,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

(2)班主任素养不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班主任本身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教学经验,很多班主任由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在授课上显得力不从心。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上的经验以及自身对心理学的理解,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教育。

(3)缺乏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始终围绕着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很多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时没有针对性,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从生活和学习两方面入手,很多班主任只注重解决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心理障碍而忽视了学生生活方面的心理需求。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中是青少年心理行为得以正确培养的重要阶段,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关注每个学生。班主任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关注每个学生,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心理教育也需要班主任因材施教,班主任在了解每一位学生心理情感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心理教学工作。例如,针对全班同学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以班会的形式进行整体教育;针对部分同学出现的共同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采取小组教育;对于很难解决的个别特例,班主任应该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单独进行教育。

(2)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凭借班主任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是不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对班主任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定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以开班会的形式,通过互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还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当然,这些都少不了班主任的有效领导。

(3)课堂教学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现代课堂趋于多元化,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教学,还应该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的教学效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平台,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受到学生极大的关注,因此,班主任在做好心理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该与各科任课老师沟通,将心理教育贯穿到每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4)将生活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学生的心理教育分为学习上的心理教育与生活上的心理教育两部分。班主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也便于班主任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例如,班主任可以在课间、午休以及查寝的时间以语言交流的形式将心理教育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健康的心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另外,班主任还应该注意与学生交流的氛围,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减小学生的警惕,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打开心扉与教师进行直接的沟通。

(5)注意突况的处理方式。生活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况。例如,学生之间吵架打架、 家庭变故、 经济困难等对学生的心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遇到这种突况时,班主任应该在了解具体情况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处理。学生打架,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告诉他们打架所产生的恶劣影响,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面对有心理负担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他们关心与支持,班主任的关心可以使学生很快走出阴影,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很大的帮助。

篇5

【关键词】高中体育;如何培养;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学生的前途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考验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阶段,由于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出现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就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其中高中体育教学就在当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出现的不足之处

1.逻辑思维的能力在高中生的学习当中不断的形成与发展,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开始加强,自我独立的意识开始不断的形成,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独立独行,存在有较强的自尊心,喜欢别人对自己的关注,而且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定认可与赞赏,但是脆弱和敏感也是会存在于他们的内心当中,周围的舆论统也会对他们带来影响,低估或者高估自己,自负感与自卑感的心理比较的强烈。

2.随着情绪的稳定性在高中生中不断地加强,提高了自身的自我控制和注意力,不再如以前那样容易冲动、任性,情绪动荡、喜怒无常的境况也随之减少,然而在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情绪上还是不够稳,比较薄弱的意志力仍然存在,普遍存在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焦躁不安的情况在考试的前后还是经常的发生。

3.随着高中生眼界的开阔、思维的成熟,丰富多彩的情况在内心世界当中不断地形成与发展。但是增强了隐蔽性,对于自己的心思不会轻易的展现出来。对有友谊的关键性也能很好的重视起来,渴望同四周的师生建立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高中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的子女,兄弟姐妹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未体验过,因此,很多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与学习的习惯已经养成,狭隘和自私的情况就会经常的在他们身上显露出来,对于人际交往当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解决。

二、运用高中体育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

1.对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进行传递。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研究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掌握,保证他们的身心可以和谐的发展,因此老师在体育教学的时候,要对培养学生健康理论知识利用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传达,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2.在体育课当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当中进行对待,对所教班级男女生的个性与兴趣、男女同学之间的比例、身体情况等心理和身体的具体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地的培养,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体育老师要对高中学生较强的自主意识的特点进行掌握,作为教学的主要出发点,让学生们依据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对体育运功进行选择。比如男同学普遍的喜欢运动,还都是强度比较大运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要多多围绕这样的运动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设置篮球、足球、短跑、长跑等一些运动量较大的运动项目,在通常的情况下,强度较小的体育运动是女生喜欢的,因此老师可以设置预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功项目供女同学进行应用。将更多类型的运动器材和运动类型呈现给学生们,使体育运功的乐趣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进而培养出学生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与教材的特点进行结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有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存在于体育学科的教学当中,为了尽最大努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练习基本的队形和体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及其动作思维的能力和观察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自制力,有利于将学生的群体合作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能力进行提升等。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在体育课当中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体育游戏,能使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充分的进行体会,与同学之间的情感加深,将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不断的进行提升。

4.对要求要合理的进行制定,在教学的时候,将一定的能力水平和要求提给学生,但是一定要符合实际。一旦要求太低,就起不到对学生的激励效果,一旦要求太高,学生过多的失败,就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体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对一定体育的原则进行区别的对待,不一样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学习重点,保证在体育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胜利与成功的果实,没有一定的绝对标准存在于成功与否当中,对于成功的认识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打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心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体现出体育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结语:

通过文章以上内容的描述可以发现,在当代高中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完善。其中体育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巨大帮助,在进行体育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不但能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很好的掌握,并且对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上也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了在高中阶段打下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就要利用好体育课这个有利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的教学合理、有效的融入进去。

【参看文献】

[1]欧永钦.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05).

篇6

高中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不仅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处于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面临着对教育、职业及人生的抉择。但由于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加上信息渠道不畅,许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升学志愿或选择职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这种盲目不仅体现在就业、升学的选择上,而且反映在整个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厌学,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什么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被动,毫无目标地走一步算一步;缺乏个性,实践经验少,承受挫折能力差,心理极其脆弱,爱沉溺于自己的幻想当中,与社会需求脱节;基本技能薄弱,对待劳动态度消极,生活习惯懒散等,对学校各项活动消极应对。在此背景下,人生规划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是针对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的高中学生的生涯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关注学生毕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生活中各种角色的统合。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的目标相吻合。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学生进行适宜人生规划的基础和保证。学生在接受人生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继而影响着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在学生身上相互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各种科目争相挤占课时的实际,笔者认为,应当将人生规划教育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构建一套与人生规划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以称之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实现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

其实,不少教育专家对人生规划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已经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但很少有学者和学校从实践层面提供策略和经验的总结。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规划教育的整合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策略

1.基于心理测量的自我认识

全面正确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认识到自己将要扮演的各种人生角色以及相应的责任和所需付出的努力,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职业观,从而科学规划设计自己未来的人生,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涯准备。

这里说的自我认识不是简单的反思式直觉,而是基于心理测量的系统认知,其基本途径有心理量表测评和问卷调查。

(1)心理测评

利用科学的心理测试问卷了解个人职业兴趣倾向和个性特征,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科学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力支撑。我校于09年在学校计算机中心安装一套《学校心理测评系统》,组织三个年级学生作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卡特尔十六种个性测试》、《艾森克人格测试》,为学生科学规划人生提供有力支持。过去,学生很少从人生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学习。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学生欢迎,他们的感受也很深。

一位成长班学生利用测试结果结合自身条件科学合理地为自己作人生规划:

我的物理性质(心理测量结果):

职业兴趣调查问卷,最感兴趣的职业依次为:

①记录及一般书记工作;②服务业:公共服务;③音乐性;④文书销售:技术工作。

自我分析小结:性格外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认真负责不随波逐流的作风是我的优势,但做事似乎总是马虎了点。学习成绩被工作业绩所掩盖不知是喜是忧?

职业定位:心理咨询师

(2)问卷调查

为了更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对人生规划的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并根据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和辅导,我们设计了《学生人生规划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的人生规划现状进行调查,从职业发展规划、学业发展规划和身心生活规划三大方面开展。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高中生普遍对自己的将来较为茫然,部分学生在面临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候,认识不足,准备不足,且人生规划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在学业规划上,规划愿望较强,但行动力弱,高三年级学生明显高于高一年级学生,而在各个年级中,特色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在心理健康、时间规划和社会实践方面均有待增强,且普通班学生明显强于特色班与重点班学生,高三年级明显强于高一年级学生。

2.基于心理辅导的教育引导

(1)人生规划课程中的教育引导

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融入普通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不仅能提高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激发其学习动力,更能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环境,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与此同时也丰富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心理教师根据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质的契合点,将人生规划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研究课程的实施。设定以自我追寻、体察环境、目标引领、生命展现为课程设计理念,以回答“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我怎样达到那里”为主要目标,围绕主要目标分别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建构学生完整人格,以有效适应社会,最终实现其自我价值,展现生命光彩。

人生规划教育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程和活动方案。如高一年级,应注重学校适应、学习辅导、休闲辅导和生涯探索;高二年级,应注重情绪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职业规划辅导等;高三年级,应注重考前辅导、志愿填报辅导和求职辅导。这样,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任务和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生规划为核心,辅以情绪、人际、学习等方面的辅导,促进学生整体生涯的发展与成长。

我们首先依据高中生发展的心理特点,给他们相应的指引,同时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学会探索、学会规划、学会自我发展。

(2)心理咨询中的教育引导

学生通过预约与指导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咨询,就自己困惑的问题与指导老师沟通,从而进一步细化自己的未来规划及发展目标。

两位高一学生在上完人生规划的心理健康课后找到心理老师,咨询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位学生说道,“老师,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今后要做什么,可是上了您的课后,我才知道现在考虑已经不早了。但是这几天,我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自己以后适合做些什么……”接下去,心理老师通过了解她们的家庭成长环境,个人兴趣等做出大致可行的发展路线图,并布置作业搜集大学专业、职业等信息。

3.基于心理社团的成长设计

学生社团是校园中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是丰富校园文化的主要力量。它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教育环境,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感,并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社团生活中体验、感悟并接受身与心的教育。我校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建设,开展了各行各业的实践体验活动:

(1)自我追寻——规划书大赛

通过高中生人生规划书大赛,年轻的学生们纷纷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并通过文字或利用电脑把它们记录绘制下来。学生在客观分析自我与外界环境的基础上给自己一个初步的人生定位,并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实际情况作评估调整,最后总结评价。

高二(2)班彭同学在规划书上写到:“只有有计划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也有学生在写完规划书后感到“压力、兴奋与冲动”,并立志把三种感觉在心中化为动力源泉。

(2)目标引领——成长导师引领

仅仅利用校内资源,放弃校外大量教育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符。我校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专家资源,聘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开设规划讲座。让更优秀的导师引领学生思想进入更为宽广的社会领域。用不同主题为同学们多方面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信息。

(3)体察环境——职业体验

学校给学生布置了一些任务:组成小组、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优秀人才应具备怎样的能力,自己想成为以及能成为怎样的人,对高中有何规划及如何实现自己的规划等。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开展主要职业的调查、学习(包括基本描述、工作条件、工资收入、发展前景等),还学习了职场礼仪,体验职业所需教育背景、职业发展道路、职业资源等。

汤同学在感言中写道:“我们要为直径1.2米的钢管做除锈、防腐工作。先用钢丝板刷除去钢管表层锈迹,再用8710涂料在钢管内外壁上涂层。” “这次的工厂工作经历让我们能更早的体验生活,步入社会,身体力行,知道劳动的光荣,汗水可贵。觉得自己不枉此行。”

三、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

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初步设计高中生活,确定自己的优势学科(文、理)、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学会学习管理、时间管理、生活管理,对今后自己的发展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或者有一种长远的考虑,这样学生们就会把自己的学习和自己的人生发展联系在一起了。

每天早读时,学生都要进行一天的规划;下午放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天规划的评价和反思;周末作业的内容和数量也由学生自己提出,由导师帮助调整;课堂上,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生规划指导。在日常性的活动中,学生逐渐学会了自我管理。

1.在课程设计理念的引领下,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主要帮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怎样到达那里?围绕这三方面问题来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

(1)我是谁?即自我觉察。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及良好的品德、价值观。

(2)我要去哪?即生涯觉察。让学生认识真实的社会,了解工作的性质、工作的世界以及各项工作的信息,认识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根据自身特点找到自我定位。

(3)我怎样到达那里?即生涯规划。有意识培养学生抗挫折、抗压力能力,树立积极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培养规划及运用时间的能力,健全学生人格,为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做准备;建立正确的生涯态度;培养生涯决策的能力;掌握生涯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2.实现人生规划教育的途径是活动探索和体验学习,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实施人生规划教育是主要途径之一。除课堂教学外,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开展还应探索其他多种途径,例如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视野;配合学校心理咨询,心理教师对特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生涯辅导,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作出科学选择;结合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工矿企业,采访成功人士,假期职业体验等。让高中生在有规划的学校教育协助下,规划未来人生,拥有更宽广的未来,实现健康人生。

参考资料

[1] 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研究,2008(10).

篇7

关键词:自我意识;中职校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02-03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对自身和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是个性发展的核心成分。中职校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自我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此时的自我意识发展对他们正确的自我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确立和自我设计水平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职校生与普通高中生因为在学校环境、文化氛围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中职校生和其他同年龄人一样,有着良好的品质,内心存在着积极力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致力于纠正他们的弱点和错误,更重要的是关注和发掘他们的长处和成功的经验,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生活,提高其信心和自尊,拥有快乐和幸福。

一、中职校生自我意识调查概述

2010年6月~12月,笔者参加了《上海市中职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上海市教育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0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0-D-079)课题组,担任中职生自我意识一章节调查问卷的制作和结果分析。自我意识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性别、年级、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等信息;第二部分包括有关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方面的问题共10题,回答以5级来分级(包括“是”、“基本是”、“说不清”、“基本不是”、“不是”)。2010年9月实施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上海市12所中职校在校学生。发出问卷5980份,收回问卷5965份,有效卷为5915份。除书面问卷以外,还对部分被调查学生进行了访谈。统计工具为spss13.0,采用卡方检验。

二、中职校生自我意识调查结果

以往许多关于中职校生自我意识的研究表明,很多中职校生在经历了升学上的挫折后,带着无奈的心态进入了中职学校,他们承受着更多的焦虑和紧张,自我意识模糊、自我评价低、自卑感、挫折感强,对未来的期望低。而此次调查的结果却一反以往的调查结果。

1.自我体验方面。①60%以上的中职校生体验到自我满意感和生活满意感;②近70%的中职校生认同自身的价值,在对未来希望的体验上,乐观倾向明显大于悲观倾向;③仅15%的学生自尊低下,20%的学生感觉自己很可怜。

2.自我评价方面。①40%的中职校生担心自己会失败;②60%的中职校生在自己想干的事情上相信自己的能力;③10%的中职校生自我价值的评价较低。

3.自我调节方面。60%的中职校生认为自己有明确的的奋斗目标。

三、对中职校生自我意识调查结果的思考

1.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用积极的心态解读学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塑造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也可以说,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乐观、自信、意志坚强、有责任感、诚信、尊重关爱他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学校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只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才能真正将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2.大部分中职校生正健康地成长。从这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职校生对自己满意,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对未来表示乐观。他们感受到自尊和自我价值,在完成自己想干的事情上自我效能感较高,表明中职校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笔者认为这个结果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职校开始努力践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致力打造师生关系和谐,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校园环境是分不开的。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中职校生自尊心和自我价值得到了积极的体验。青少年自尊心的确立对自我体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尊心作为个体人格结构中自我概念的核心,与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肯定有关。当一个人经常受到他人的批评、贬低、忽视和拒绝时,他就会形成较低的自尊;反之,当一个人经常受到他人的赞扬、欣赏、重视和接纳时,他就会形成较高的自尊。笔者认为近年来中职校注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注重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职学校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比较缓和,大多数的老师对待学生以鼓励为主,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许多学生在初中时期长期得不到重视,进入职业学校后,通过教师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拾了信心。(2)注重形成积极全面的评价体系,在中职校,学业不是单一衡量学生的标志,学生其他各方面的智能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学生会领导下的学生干部,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才艺表演、“星光大赛”技能大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发挥出了除了学业以外的各种智能,让他们体验到了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渐渐地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较高的期待。(3)注重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近年来,中职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致力构建一个讲求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这样的文明校园显示出的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风貌,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科学的人文精神、正确的舆论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取向。

3.为中职校生注入更多的积极因素。此次调查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数据,有15%的中职校生表示“作为中职校生,我感到很没面子”,2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可怜,40%的学生常常担心自己会失败。所以,在中职校进一步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中职教育注入更多的积极因素是刻不容缓的。笔者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努力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1)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①积极情绪是人的愿望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如高兴、快乐、喜悦,它可以促使人们积极向上、乐观开朗。中职校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总会自觉地不自觉地把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以及将来的自我进行比较。如果三者一致,他们就能接纳自我,并产生自尊和自信;如果三者不一致,就会对自己持否定态度,自信心会因此而下降,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因此在自我意识上能否体验到积极情绪,关系到他们对自我的接纳程度。②让学生悦纳地对待自己的过去。初中的学习经历对中职校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更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在“自我意识”章节的教学中,我着重帮助学生寻找他们过去的成功经验(经历),让他们知道,没有一个学生无时无刻都处在困扰当中,不论多么麻烦的问题,总有解决的方法,这就是过去的成功经验,而这往往是学生的能力或潜能所在。因为当学生只记得自己失败时,他会感觉到挫折与失败,没有自信;相反,假如学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也有成功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能更好地悦纳自己。③感恩、幸福地感受现在的生活。中职校的学习并没有像中职校生想象的那么轻松自在,除了严格的校纪校规和丰富的学习内容,他们还要面对专业兴趣、就业等诸多矛盾与压力。引导他们感激过去他人给予自己的一切,感激老师,感激自己健康的活着,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还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地、乐观地面对未来。中职校生的学历使他们面对自己的未来时常会产生茫然、悲观和信心不足,在“规划生涯”章节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帮助他们确立合适的愿望目标,做好生涯发展规划:自己所具备的才能(在哪些方面比别人优秀?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自己的热情所在(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社会和家庭的需要(目前社会上最需要的行业是什么?家庭目前最大的需要是什么?怎样才能帮得上忙?);自己的良知(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如果不小心的话,有可能在什么问题上栽跟斗?)。(2)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积极归因是把挫折或失败归为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用功或努力程度等);而把成功等积极结果归为不可控制的因素(命运、运气等)。赛里格曼认为,影响一个人归因方式的原因主要是个体在后天获得的体验,所以,对于积极归因思维方式,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在“学习心理”章节的教学中,我补充了归因这一概念,对学生的归因倾向进行了测试,组织活动让学生从中取得成败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通过不同情境中的各种成败体验以及归因,逐渐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3)重视培养学生内心的积极对话。一个人对周边事件的解释方法组成了他的内心对话,当一个人从外在环境得到信息后,脑海中立刻会闪过一些文字,然后会通过思想加以处理。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事情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全看你怎么去想它。”一些中职校生由于未考上理想的高中,带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进入学校,如果再加上专业不理想、就业压力等因素,他们就容易陷入习惯性的消极思维。他们比其他同年龄人更容易先看到事情的负面,再看到正面,或者说他们更习惯看到事情消极的一面。所以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内心自我对话,从而取代他们消极的内心对话。(4)帮助学生把积极的行动目标化为具体行动。①帮助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训练学生坚定的信心,若信心不足,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就很容易退缩。②激发学生强烈的愿望,愿望是人们行动的出发点,顽强的毅力是与强烈的愿望联系在一起的。③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目标明确,才会产生强大而又稳定的吸引力,行动才会有方向。④训练学生有组织地做出计划,只有制订出明确且具体的计划,计划才能变成行动,而多一步行动,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毅力。

以上是我对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职校生自我意识的思考,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比如:(1)在强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的同时,如何防止陷入“积极万能主义”,因为“消极”在许多时候也是一种必要,正如消极有时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2)在积极评价自己的时候,如何教育学生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的特长,既要肯定自己的长处,也要防止盲目乐观。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运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人的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初中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中学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心理教育课程化

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篇9

一、问卷调查:新高三开学后,我们对学生进行多次问卷调查。学生集中反映以下四个问题:不满意教学环境;学生活动少;师生缺少沟通;学生缺少自信。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获得学生的认可,也比较有效的缓解了教育矛盾,相应提高了教育效果。

1、原有的教学环境:作为普通高中,条件必然会比重点高中差。学生忙于高考,对环境卫生不注意保持,自身行为习惯也不好,教室走廊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同学,不安静。

改进办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多数高三学生10多年的学习生活中,最敏感、惧怕的词就是“考试”。有关“高考”的话题我们有意回避,在教学楼,我们摆放了大量鲜花绿草,组织学生自愿者清扫卫生,达到窗明几净,定期进行卫生消毒。营造温馨的气氛,并加强纪律检查,为师生创造良好平静的视觉环境。在教室,我们要求学生将书摆放整齐,减少多余的书,帮助学生“减轻负担”,同时我们又开辟一间空教室,叫无声学习室,摆满绿色植物,墙的四周贴满贫困儿童学习的图片,渴望的眼神,艰苦的环境,给学生思想上造成了震撼。

2、面对教学进度,我们减少了活动时间,但效率不高。学生大脑没得到积极休息,情绪烦躁、萎靡,没有激情,惰性强,孤僻、郁闷……

改进办法:开展轻松快乐的体育活动:进行群体活动为主,快乐为主,也达到锻炼效果:15人1分钟计时跳绳、25人拔河、20人打沙包、30人拉汽车;20人罚蓝等诸多活动。引导学生大声喊口号积极释放和宣泄情绪;还可以人为的创造环境压力,比如观众呼喊,把场地布置的规范、安全,彩旗鲜艳。在比赛中,学生的喊叫声感人,让学生充分感受情绪的感染力。

3、师生缺少交流、沟通:绝大多数普通高中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忙于作业批改、辅导,确实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改进办法:我们挑选在工作上有耐心,在教学上能细心,在生活上懂关心,在做事上会用心的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欣赏高尚、优雅的音乐:每周30分钟音乐欣赏活动。我们为学生挑选歌唱祖国优美山水的曲,抒发人们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歌。如《长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静静欣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师生之间将心比心,相互了解我们谁都有过的过程。

4、学生缺少自信:1: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关照下成长的。有困难都是父母解决。因而同学们对于积极上进缺少思考。

改进方法:阅读积极向上的文章,师生共同查找短小精文,感情投入地共同朗诵、解读。获得精神的力量。比如:人,一定要有一样拿得出手;人不一定要生得漂亮,但一定要活得漂亮;没有任何语言比得上夸奖和赞美……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二、对于苦闷的同学,我们用文字、书信同他交流:如在你困惑的时候,找你信任的人倾诉。学会倾听,学会倾诉……青春是神秘的,也是恼人的。

三、对于对学习失去学习信心的同学,我们给予关心、温暖。并写短信。学习是你品格的重要表现。冠军并非全是强者,但都是自信我能行的人……成功的起点在哪里?……自我赏识,成功才会更早,更大,更完美,它是生存、发展、成功的金钥匙……求上,得乎中;求中,得乎下;求下,得乎失……

四、对于陷入早恋的同学,我们私下谈。并积极引导:减少不必要的交往……男女学生之间的友谊,宜浅不宜深,宜宽不宜窄。5:对于失去生活信心的同学,我们写这样的文字:一个人的生命比地球还重要。生命是奔放的,它总能找到出路。

篇10

关键词: 音乐治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生源数量逐年增加,经过统一的高等入学考试,学生都为着升学目的来到所选择的高校。由于来自不同的生源地,学生的成长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个性差异。学生对大学校园生活、大学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都会有全新的体验和经历。在社会的评价、家庭的期待、个人的理想相互交织平衡中难免会感到压力和困惑甚至迷茫。这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要求,不仅要在学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普查,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回访咨询和心理干预,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音乐治疗的引入,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音乐为载体,让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活动中轻松地掌握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在音乐团体活动中改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在音乐团队拓展训练中,从自知到自助,消除心理困惑,提高适应能力。要将音乐治疗的方法贯穿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1.音乐治疗的定义

先秦儒家论著《乐记》对乐的产生阐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指出了音乐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人的情感,是“人情之所以必不免也”。但人的情感又是受到外物的刺激而引发变化,形诸声音而成为乐的。所以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乐“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人的情感、思想等心理活动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载:“内有五脏,以应五音”,“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等,阐述了音乐与身心之间的关系及音乐的治疗作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989年版)定义音乐治疗学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近年来有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治疗师通过运用各种音乐体验及在治疗师和治疗对象之间作为动态的变化力量发展起来的关系,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

2.音乐治疗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引入音乐元素

心理健康课程通常以理论讲述为主,这种方法对于入学分数较低、文化理论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不太适合,他们普遍感到比较枯燥和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帮助,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思考,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适应与人际关系”专题中,运用音乐治疗中即兴音乐表达的方式,让学生组成一个音乐小组,以自己熟悉的音乐主题来表达自身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在活动结束后大家共同分享表演中的感受,探讨如何以音乐为媒介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小组讨论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种方法让学生在音乐中有心灵的触动,用心去体验,在实践中去领悟知识、运用知识,让课程形式更加灵动,易于学生接受。

2.2在成长辅导室开展团体音乐治疗

高职院校为学生设有成长辅导室,内有心理咨询老师为有需要专业支持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普遍缺乏自信,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忧虑,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因此可以在成长辅导室开展一些团体音乐治疗,以学生的身心成长为目的,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特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团体音乐治疗通常以主题活动进行,如以“回声嘹亮”为题的团体活动,通过歌曲讨论、音乐回忆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先演唱记忆中熟悉的歌曲,最喜欢的歌曲;再讨论歌词的内容,熟唱歌曲时深刻的记忆。在学生相互交流探讨时,学生个体可以从中获得一些肯定的体验,得到支持性的共鸣。也可以通过对歌曲旋律、歌词内容所引发的观念、信念、价值观进行思考和内省,在团体活动中促进心灵的成长和改善。

2.3在音乐选修课中开展音乐治疗

可以在《音乐鉴赏》等艺术类选修课程中运用音乐治疗,通过音乐进行想象,让学生在古典音乐或自然音乐中对自我意识进行探索,不断体会内心的想法,然后进行探讨和交流,实现共情和体谅。这既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又能提升艺术修养。

2.4在学生社团和“5·25”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中开展音乐治疗

高校学生社团相当丰富,在艺术类社团中通过专题的社团活动也可以进行音乐治疗,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在“5·25”心理健康宣传月系列活动中可以安排如“音乐故事分享”等活动,将音乐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

2.5利用大学生艺术节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艺术节丰富多彩,通过以音乐为主的如开幕式文艺表演、闭幕式文艺汇演,其间的歌唱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愉悦体验中潜移默化地了解音乐知识,提升艺术修养,增进心理健康。

3.音乐治疗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多途径和多形式地引入音乐治疗,学生在音乐角色扮演中缓解压力、增强自我意识、加强团队的配合、提高协同工作的能力;在音乐回忆探讨中认识真实的自己、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走出迷茫和彷徨,增强自信心;在音乐故事的分享中理解世界的五彩斑斓,接受现阶段的自己,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活;在音乐盛宴中感受音乐的律动美丽,珍爱生命,珍惜当下。

4.结语

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音乐治疗,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维护相结合,不仅有效地传递了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加深了领悟,提高了心理素质,还加强了艺术的熏陶和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做到:面对学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惑,就业竞争的激烈等问题时,能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或帮助身边的同学,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