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项目建设条件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区项目建设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景区项目建设条件

篇1

一、贯彻区委、区政府项目工作会议精神情况

为加快我区旅游项目建设我局及时传达并学习了区委、区政府“发展抓项目、凉州大行动”动员大会精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和梳理全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我局××年开展“项目建设效益年”活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讨论制定了凉州区旅游局《“发展抓项目、凉州大行动”项目建设实施意见》,同时,根据国家、省有关旅游景区项目建设的规定,草拟出《凉州区旅游景区项目建设规范管理办法》,进一步引导全局干部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大区这一总体目标,以项目建设为工作重点,狠抓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工作,努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步伐。

二、项目争取及开发建设情况

⒈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一是充分利用旅游网站这一宣传平台,加大凉州旅游的宣传力度,增强凉州旅游开发建设投资吸引力。同时利用互联网在其他相关网站了有关凉州旅游资源、投资环境、旅游项目信息,进一步扩大凉州的知名度;二是组织人员对《凉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以此为蓝本编制了《凉州区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为凉州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三是编制了“中国西路武威战斗遗址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等一批符合国家投资政策的旅游项目,并积极申报立项和招商引资;四是加强了同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向上争取旅游项目投资。今年向国家旅游局申请的旅游发展补助资金万元用于白塔寺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五是汇编整理全区具有投资优势的旅游项目个,建立了旅游项目库,协助争取项目资金并对外推介。

⒉莲花山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取得了新的进展

今年以来莲花山生态旅游景区实际投资达多万元,其中停车场完成土石方多万方,平整场地面积万平方米;完成景区公里的供电线路架设及变电工作;公里景区石砌道路已修建多米,两旁种植松柏多棵,成活近棵,其余已换植。另外,通往莲花山生态旅游景区的公里的乡村公路路基工程已基本完工,年内可望铺油。

指导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在我局精心指导下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共投资万元先后开挖了公里长的沙漠人工湖修建了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和有关设施栽种各种树木多棵,面积达多亩;海藏公园投资万元进行海藏南湖开发;沙漠公园投资万元进行园区绿化;西郊公园投资万元进行景区绿化美化工作。

⒋旅游景区扩规提升工作稳步进行

一是精心指导推荐天梯山石窟风景区、西郊公园、沙漠公园、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等景区(点)为国家级旅游景区,西凉大酒店、人民饭店、黄羊宾馆为二星级旅游饭店,积极帮助其改造提升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止月底,黄羊宾馆荣获甘肃省绿色宾馆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国家级二星级旅游饭店西凉大酒店被评为国家级三星级旅游饭店二是协助有关乡镇、旅游景区开展“农家乐”项目编制、图纸设计、庭院建设等工作,并对其服务质量进行指导和规范,为下一步规范我区“农家乐”项目的建设及服务奠定了基础。目前,农家乐项目建设喜人,沿二环路、凉古路新建农家乐餐饮接待点达家,直接投资近万元,丰富了凉州的旅游市场。

⒌协助西营温矿泉度假村招商引资工作正在进行,目前已与投资客商洽谈并实地进行了考察,初步达成投资开发意向。

三、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中,由我局牵头的主要项目是莲花山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存在几个影响项目建设的重要问题:一是项目规划在实施中未有序逐步进行建设工程遍地开花,没有把有限的资金很好的运用到项目建设上,致使各项工程均因资金问题中途停工;二是项目单位在建设资金运用上没有形成完善的投融资体制,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旅游项目建设速度缓慢,致使项目单位在资金运作、筹资融资等方面出现了多种不良行为,使工程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现基本处于停工状态。

四、对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发展旅游业的建议

⒈为了加快旅游产业建设步伐,希望政府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在旅游规划期间,区财政应每年安排一定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开发项目贷款贴息及补助、旅游规划编制及产业发展研究、旅游宣传促销及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

⒉积极探索多渠道投融资发展旅游产业的措施和办法。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同时,选择条件较成熟的部分旅游景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吸引省内外资金参与凉州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思路;科学发展新高地

2007年以来,菏泽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团结奋进,大力实施投资带动战略,努力优化投资环境,集中力量抓好大项目建设,菏泽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快速增加,结构不断优化,为菏泽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打造鲁苏豫皖科学发展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2007年以来,菏泽市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

(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总量实现大的飞跃。

2007年以来,菏泽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迅速膨胀,投资总量实现大的飞跃。2007-2011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2.9亿元,是2007以前五年的2.98倍。年均增长23.1%,高于全省同期0.2个百分点;

特别是今年以来,菏泽市克服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集中精力抓项目建设,菏泽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11年菏泽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2.3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二)三次产业投资协调发展,结构升级加快。

2007年以来,菏泽市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工业化,实施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投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年来,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7.7亿元,年均增长-1.62%;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303亿元,年均增长18.4%,其中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268亿元,年均增长18.9%,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972亿元,年均增长31.6%。五年累计投资中,三次产业平均比重为1.6:56.4:42。

2011年三次产业比重提升为0.7:49.3:50.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比2006年下降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在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比重逐年回落,2011年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比2006年下降1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 2011年比2006年提高19个百分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

(三)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项目平均规模大幅提高。

菏泽市各级紧紧围绕 “四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狠抓招商引资不放松,集中抓好大项目建设,东明石化、步长制药、洪业化工、玉皇化工、达驰电气、尚舜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加速膨胀,铁雄新沙、巨润玻璃、艺达家纺、金正大国际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彭庄、龙堌、赵楼、郭屯四对矿井先后投产运行,郓城矿、万福矿建设和陈蛮庄矿、张集矿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一批批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对菏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2011年菏泽市完成额千万元以上投资项目达到862个,比2006年增加332个;投资完成额过亿元的项目60个,比2006年增加45个;2011年项目投资完成额平均规模达到3430万元/个;项目平均计划总投资达到17698万元/个,项目规模大幅提高。

(四)房地产开发蓬勃发展,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提升。

2007年以来,菏泽市房地产蓬勃发展,五年来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98.4亿元,年均增长37.4%,快于全社会投资14.3个百分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247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41.7%。

尤其是2011年,菏泽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进程加快,完成房地产投资148.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6.9%,比2006年提高15.6个百分点;2011年房地产投资增长43.1%,比2006年加快2.9个百分点。市区和各县一大批档次高、环境好的房地产项目相继建成,有效改善了菏泽百姓的居住条件。

(五)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2007年以来,菏泽市电力、交通、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大量增加,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一是电力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菏泽市电力工业累计完成投资89.3亿元,推动电力工业快速发展。2011年菏泽市发电企业达到6家,发电总量达到90.5亿千瓦时。

二是交通运输设施进一步改善。几年来相继建设了菏关高速、济菏高速、德商高速曹县段、德商高速鄄城段等重点项目,东明至巨野、曹县至鄄城一级公路建成,洙水河航道菏泽段工程完工,日东输油管道、东明石化铁路专用线扩能改造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011年末,菏泽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0194公里,其中省级及以上公路通车里程155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0多公里。几年来菏泽市累计完成交通运输业投资15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6.5%。

三是通讯设施投资不断加大。五年菏泽市累计完成信息传输业投资12.9亿元,推动了信息传输业快速发展。

四是市政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2007年以来,菏泽市不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菏泽大剧院、演武楼、赵王河公园、长江路黄河路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成功,市政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六)民间投资活跃,成为菏泽市投资的主要力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菏泽市民间投资日趋活跃。2007-2011年,菏泽市民间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分别是91.5%、92.6%、90.1%、93.7%、94.9%,比重逐年上升。民间投资的主导地位逐步加强,成为菏泽市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总体上看,2007年以来,菏泽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对菏泽市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增加就业、社会进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一是投资总量小,在全省占比一直较低,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还不够强。二是投资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方面投资量少,对结构调整推动力弱。

二、“十二五”菏泽市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菏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战略机遇期和战略转型期。菏泽市固定资产投资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宏观环境继续趋好。“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民生、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保持投资平稳快速增长的宏观环境继续看好。

二是菏泽市投资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项目支撑力度加大。经过几年的投资积累,菏泽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初具规模,规模效益初步显现,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东新高速、德商高速北段、万福矿井、陈蛮庄矿井、张集矿井、赵楼煤矸石电厂、东明石化300万吨高硫重油综合利用、威信铁雄30万吨粗苯加氢及8万吨环己烷等一批特大项目将陆续开工或进入投资密集期,总投资2727亿元,对菏泽市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起到支撑作用。

三是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建设,将为菏泽市投资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全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菏泽打造成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在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初步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煤电化工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将在菏泽市深入实施,为菏泽实现大发展大跨越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期,投资建设将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为菏泽市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菏泽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投资,将会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成为菏泽市投资建设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定不移抓好项目建设,确保投资平稳增长。

一是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把菏泽市打造成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战略规划的重大机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全方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集中精力招大引强,加强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企业、大财团发展方向、投资重点的跟踪分析研究,搞好对接合作,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二是进一步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制,全力提升大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论证储备一批、准备开工一批”的原则,加强大项目规划储备,加快推进郓城煤矿、日东输油管道、玉皇化工8万吨稀土顺丁橡胶、巨润玻璃(二期)、铁雄新沙(二期)、富海化工、鑫泽铜业、万福煤矿、张集煤矿、陈蛮庄煤矿、东明石化300万吨重质油综合利用等大项目建设进度,尽早发挥效益,确保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三是加快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园区软硬件配套建设,着力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积极引导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向园区集中,推动园区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二)加快投资结构的调整,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十二五”期间,一是要加大对菏泽市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逐步淘汰能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对环境影响大的落后产能、落后产品。二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重点支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性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三是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继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工程行动计划,重点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着力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

(三)进一步加强服务业投资,推动服务业实现新跨越。

一是要加快商贸物流基地建设。以菏泽农资配送中心、菏泽保税物流中心、海王医药物流、巨野煤炭化工物流、东明石油化工物流和菏泽城区东部物流等10大物流园区为依托,加快现代物流业投资建设;以牡丹区商贸市场群、单县国际市场群、曹县庄寨林产品、鄄城中药材、成武大蒜和东明西瓜等10大专业市场,以及牡丹区中亿大市场、巨野华泰农贸市场和定陶国大农产品市场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为重点,抓好批发市场投资建设。二是要以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为重点,加快城市开发力度。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卫生、科技等公共服务业投入,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篇3

一、目标任务及“六个跨越、六个美丽”情况

1、区2013年市下达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中“旅游总收入”市下达目标为21.16亿元,我区1-6月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144.59万人次,同比增长10%;已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4亿元,同比增长20%;上半年已完成12.04亿元,任务已过半。

2、“六个跨越”目标任务中第三项“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跨越”,正在向上申报2家星级农家乐。

3、“六个美丽”目标任务中第四项“美丽景区”内容为“将‘木鱼人家’创建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截止目前,我局正在抓紧时间收集基础性资料和完善景区设施,为迎检作准备。

4、项目建设情况。古镇公路环线项目,正在进行BT模式招商。古镇项目,川旅集团认为目前该项目条件和时机不成熟,暂不实施。丽源宾馆综合楼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下一步确定施工方。恒苑山庄改造工程,目前已投资800万元,正在进行住宿楼主体建造。

二、旅游市场工作方面

(一)活动营销

充分利用春节开展了“古镇文化之旅”主题活动,邀请了部份市民和文化界人士到古镇文化寻根和采风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营造福气浓厚的新春喜庆氛围,给桥人和游客提供独特的迎新体验,让浓郁的年味在市民和游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加强组织

区旅游协会有会员五十余家,这些会员是我区旅游要素的重要组成部份,为开阔会员的视野,提高会员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我们通过召开会议和会员之间交流互动等到形式,会员们纷纷表示要做好旅游发展,就得充分利用自已的优势资源,取长补短,不断开拓发展,才能做大做强。

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古镇建设是市重点旅游项目,我局高度重视,围绕重点项目工作,着力做好古镇开发前期工作,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去年与旅游发展集团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由于旅游发展集团内部原因,古镇项目进展缓慢,我局在做好协调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求其它有效投资意向企业。

四、有序开展景区和乡村旅游建设

今年我局按照国家A景区建设的要求,通过实地调研,制定了打造木鱼人家国家AA级景区的工作,目前正在做好前期工作。我局还加强对乡村旅游的上档升级,目前同鑫苑和国荣山庄正在规范和申报一二省级星级农家乐。

五、加强旅游安全管理

针对节假日的旅游可能存在的安全,我局一是抓好旅游景点的消防及公共安全。加强对菩提山公园、桫椤峡谷等旅游场所及举办大型公共活动的安全管理,做好安全和保卫工作。二是组织开展了对旅行社合理安排旅游团队运行计划和租用旅游车辆的专项执法检查;组织开展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消防安全整治会战;组织开展旅游景区道路、游乐设施安全专项监察执法活动。三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要求对一些典型事故的处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以警示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吸取教训,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由于措施得力,我区未出现旅游安全事故。

六、存在的问题

(一)古镇建设项目由于旅游发展集团的原因,加之我区本级财力有限,项目建设尚未实质启动。

(二)受经济下滑形势的影响,我区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受阻,严重影响了我区旅游项目投资进度。

二零一三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加大古镇项目招商力度。

二、扎实抓好木鱼人家AA级景区创建工作。

篇4

一、我县旅游发展现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能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深化完善重要旅游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等级景区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档次,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加快我县旅游经济的提升和跨越。规划先导,依托产业,创建品牌。我县在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前期旅游规划。依托传统区域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培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地域优势,成功创建旅游特色品牌,为后续发展增强后劲。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目前我县旅游发展存在困难和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经济经营情况有所下滑,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困难;三是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不高;四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推进实现既要“外部的投入拉动”又要“内在的经费拉动”双轮驱动式的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继续保持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人们旅游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尤其是要继续努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同时,也要总结大众化旅游产品,要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进得来、玩得起、想再来”的旅游生活。

2、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注重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二是注重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项目。三是注重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区域旅游互补和联动,利用我县有利的交通优势,积极打造人流、物流平台,为红河州旅游大市场做好服务。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引项目、引资金、引创意,不断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篇5

山川锦绣,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以其山水兼得、名胜众多而跻身于旅游大市行列,成为全省六大旅游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加入世贸的形势发展,市旅游业及投资环境迎来了勃兴的春天。新一届领导班子积极提出了“兴旅游、创品牌、增投资、立支柱”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模式,这对市的经济发展与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我们在认识到机遇的情况下“建文化舞台,促发展大计”。

首先把旅游活市作为全市的重要战略来对待。未来几年的目标,要把打造成为大别山区域的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是最好选择。党委、政府应把旅游业发展摆上三产的龙头地位,象抓工业、招商引资、城镇建设那样抓旅游业发展。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常务副主任的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可以设立旅游景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若干工作组或若干指挥部,统筹协调红色旅游、大别山地质公园建设,并设立综合办公室。同时,建立健全正常的议事、调度、督促检查制度,强化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加强各级旅游业管理机构建设。当务之急是要为旅游局扩编增人,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市、县区两级旅游局升格为政府组成部门,由事业单位变为行政单位。理顺重点景区管理体制。白马尖、铜锣寨、万佛山、八公山、梅山等重点旅游景区成立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制定或完善风景区管理办法,推进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办旅游的热情和活力。

另外加大融资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办法,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更多地带上旅游业的投入。把逐步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社会治安良好的最佳宜居城市。文化是旅游之魂。争取与省乃至国家影视部门联手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尤其是一两部震撼人心的高水平的精品,提高旅游文化品位,以魅力凝聚人气。广泛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饭店、商场,让游客、过往客商随时随地领略到独具魅力的优美风光和风土人情。造势促销应坚持政府牵头、市场运作、企业唱戏的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最后就是要以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市的发展史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投资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市政府注意把发展旅游产业放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与投资等产业相融合,形成各类旅游体系和服务体系。

篇6

一、苏区振兴成果喜人,革命老区盛开幸福花

近3年多时间来,广昌县紧抓苏区振兴与“同心・振兴”双重战略机遇,全面策应,主动对接,取得了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成果,浇开了红土地上的幸福之花:1.累计争取上级各类扶持项目480余个(含打捆项目)、资金逾28亿元,加快完善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2.获得上级财政补助资金4136.9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97户,高标准打造了贯桥村、姚西村、高排村、石良村等一批苏区示范点;3.获得中央统战部捐款捐物累计800万元;4.获得全省统一战线实施“同心・振兴”项目100个,协调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获得捐赠资金3700万元。两年来,广昌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据统计,上一年(2014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7.02亿元,增长9.8%;财政收入8.13亿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1元,增长15.1%。

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

2014年6月,中央统战部印发了《中央统战部对口支援广昌县工作方案(2014-2016年)》,确定3年内重点帮助广昌援建学校10所、乡镇敬老院6所、村卫生室104所,援助资金约3000万元,并将在智力扶持、争取政策、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公益帮扶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目前中央统战部捐款捐物已达800多万元。

广昌县一直坚持“旅游强县”的大产业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莲花生态旅游主题,融入莲佛文化、明清古迹、红色遗存,精心打造一条“探抚河源头、赏姚西莲花、游明清古迹、受红色教育”的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广昌建设成为“江西著名、海西盛名、中国知名”的全国莲花生态休闲旅游首选地。广昌县委、县政府强化了旅游工作领导,在对接振兴计划中整合发改、扶贫、新农村、财政、白莲、交通、农业、水利、文化、卫生、交通、农业开发等有关部门组成旅游产业发展联系单位,在项目建设上尽量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资源共享,给予最大倾斜。

(一)走进驿前镇贯桥村,修葺一新的同心街、振兴路宽阔平坦,整洁亮丽;新建的小学、医院和63套农民集中安置房白墙黛瓦,鳞次栉比;篮球场、休闲广场、农贸市场、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自2012年以来,广昌县整合“同心・振兴”捐赠资金、省农行、省地税等部门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红色旅游基础设施资金3280万元,为贯桥村实施土坯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31个工程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了苏区振兴的样板工程。在项目建设中,为了照顾当地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按星级标准建设了旅游厕所、按国家A级景区标准建设了大型停车场、精心设计并树立了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如今,“高虎脑苏区小镇”已经成功创评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红色旅游的发展让当地百姓得到了不少实惠。随着苏区小镇的建设成型,高虎脑的名头逐渐变得越来越响亮,不断的吸引省内外的游客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随着游人的增多,当地村民有经济意识的一批人率先抢抓到了机遇,开农家乐、农家旅馆、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服务,出售当地自产的特产等,带动了农田农闲之外的就业,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普遍增加。

(二)来到驿前姚西村,那个多年前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如今已经变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国莲花第一村”。自这里被列为中央苏区振兴示范点以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苏区振兴规划,县委、县政府累计筹集5000多万元对姚西景区进行打造和提升。姚西村前1400余亩荷塘里的电线杆全部迁移,姚西村及各自然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良好的整治,姚西村10余个村小组的房屋进行了风格统一,对所有房屋进行了粉刷,房顶上的黛瓦也进行了镶边嵌檐,新修了景区3条环形路,村际公路面貌也得到改观。十里荷塘中央的竹林也进行了清理,砌好了护坡堤坝,铺设了多条内部环形游步道,增设了休闲桌椅,竹林周边还修建了数个荷花观景台,以竹林为中心的2000余亩荷塘的渠道、田埂,全部进行了园田化建设。为了适应游人越来越多的趋势,2013年重新新建了旅游标识牌、导览系统、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同时改造了供电变电、给排水、消防等设施。姚西村因其壮观的莲花景观,及其生态田园之美,2012年成功入选中国 “最美乡村(小镇)”百佳,2013年成功入选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2014年入选“江西省休闲旅游秀美村庄并成功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三、借乘苏区振兴东风 全面谋划旅游发展

为对接苏区振兴计划,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自2012年以来广昌加大红色资源挖掘整合力度,已新摸排出有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18处,并积极着手省保、国保申报工作。同时,精心打好“广昌路上”这一红色资源牌,大手笔打造以广昌路上红色群雕公园为依托,以高虎脑红色遗址群为主要支撑的红色景区。

为发展旅游产业多样化,广昌县还集中力量深入挖掘莲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恐龙文化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对各乡镇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全面摸排,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景点景区品质,丰富旅游业态,彰显地域魅力。旅游项目建设单位在全县展开:龙凤岩、定心寺与莲神太子庙、莲温泉勘探、青龙生态园、仪凤莲花山庄、玖祥火龙果休闲旅游生态园、B江莲花港湾、荷源公园等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篇7

关键词:广水;旅游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issn.1672―3309(x).2010.08.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8―12―03

广水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桐柏山脉东支南麓,大别山脉西端,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大贵山主峰海拔907.80米,最低处平林河床海拔37米,市内群山环峙,北扼雄关险隘,东西居铁路要冲,“系全楚襟喉之处,自古用兵之地”。全市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人口94万,辖17个乡、镇、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广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引导和扶持,力争将旅游业培育成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发展旅游业是推动广水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基于广水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

广水是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县域经济体。2009年广水市实现生产总值11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736万元,人均生产总值约12500元,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远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县市的平均水平。广水市的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多数,资源优势不突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像广水这样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但又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县域经济体要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状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发展,出路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即从本地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在某一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水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就是其特色经济之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旅游业对促进广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2.基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需要

一个地区的产业布局,既有历史的传承禀赋,又有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2009年广水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8.11亿元、52.36亿元和36.5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4.03:44.75:31122。产业结构明显失衡,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实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第二产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产值的增长仍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为依托。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产业竞争力低,影响了广水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依托广水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是优化广水市产业结构,提高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二、广水市发展旅游业的有利因素

1.气候条件适宜

广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昼夜温差大,水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3.5-16.3摄氏度,年降雨量为10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达240天以上,相对空气湿度80%以上。广水在-一年中适宜旅游的时间较长,可达7个月(4~10月),而一般认为旅游休闲度假的黄金时间为5-9月。同周边城市相比,广水市更具气候优势,适宜发展成为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2.地理位置优越

广水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素有“鄂北门户”之称,京广铁路、汉丹铁路、316国道和107国道从境内穿过,距“九省通衢”武汉市也仅有176公里,是武汉、襄樊、孝感、信阳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交汇点,是人流和物流的重要集散地,区位条件优越。京广铁路沿线的北京、郑州、长沙、武汉、广州等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居民出游率高,为广水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客源保障。广水市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大别山风景区、炎帝神农故里、武当文化旅游区、长江三峡风景区、鸡公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点呈环状分布在广水周围,可充分依托这些著名旅游景区的光环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广水休闲度假旅游。

3.旅游资源丰富

与周边城市相比,广水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广水地处湖北与河南交汇处,处在秦岭一淮河地理分界线上,自然植被发达,森林覆盖率达40%,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广水市现有旅游景点70多处,三潭、中华山、徐家河、黑龙潭、浆溪店红色旅游区等景点如颗颗明珠,相映生辉。

4.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

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推进“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作为建设经济强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举措来抓。广水被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处“两圈”的节点位置,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广水可享受圈内旅游产业整合、交通设施一体化等各种政策机遇,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充分利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这个投融资平台,带动各方对广水旅游业的投资,推进广水市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通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载体,与圈内旅游景区开展旅游产品整体宣传促销,推动广水与圈内景区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拓展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广水旅游的整体现象,打造广水旅游品牌。

三、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偏低

近年来,广水的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9年全市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2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009年,我国的旅游总收入是1.4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4%:湖北省的旅游总收入是1004.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8%。这一比重显著低于全国和湖北省的平均水平。与省内的旅游强县相比,这一比重也明显偏低,如2009年通山县的旅游收入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咸丰县的旅游收入占比为9%,兴山县的旅游收入占比为8.5%,都远远高于广水。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广水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景点,由于地处偏远,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至今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广水新火车站距市中心有十几公里,和市内主要旅游景点亦无公交直达,使一些外地游客颇感不便。一些通往旅游景点的乡镇公路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公路维护不力,行驶条件较差,一些景点的旅游通道等级不高,道路条件还不能满足建设山水旅游城市的要求。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旅游产品单一

广水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风景区有徐家河、三潭、黑龙潭、中华山等,近年来在这些景区先后建成了一些度假村和游乐设施,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各景区的旅游产品也开始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度假型等多样化产品发展。但总体上这些景区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旅游发展程度还较低。各景区的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同质化现象突出。不能满足游客在休闲度假和娱乐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4.市场运作能力低

首先,缺乏高水平的市场化包装和营销。在对外宣传和旅游策划上手段落后,旅游创意和市场推广的水平不高。其次,受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足够的财力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进行深度宣传,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较低。第三,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旅游业市场主体,旅游开发项目普遍投入小、市场竞争力低。一些景区因自身无力开发,又找不到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只好允许小业主、小商人低水平开发,造成开发层次低下。

5.旅游开发投入不足

目前,广水市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仍然严重不足,一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景点因投资不足无法开发,

四、进一步发展广水旅游业的思考

1.创新理念,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机制

要按照大旅游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广水市要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进行规划,在土地、资金、文化和宣传等资源方面进行优化配置。突破部门观念,加强旅游部门与建设、交通、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用旅游的观念来规划全市的相关产业发展,确保旅游业发展的统筹性和可持续性。

要着力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机制。进一步理顺政府、景区和企业的关系,推进各职能部门规划与旅游规划衔接,实现项目、资金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交通、通讯、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景区开发同步配套,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的完善和发挥。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打破旅游资源的条块分割,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共同开发、共同发展的旅游大开发机制,

2.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解决投入不足问题

利用多种渠道,加大旅游投入,形成“政府加大投入,外资加快进人,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要有重点地推介一批旅游项目,拓宽旅游投资渠道,争取一批高规格、大规模的旅游项目落户景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本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打破地区和行业封锁,吸引有实力的外地骨干旅游企业进入广水市场,共同参与旅游开发建设。要创新旅游招商引资方式,从以政府招商为主转变到以市场招商为主,推行业主招商、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机制。

组建广水市旅游投资公司,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整合投入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进入资本市场。可以探索组建一个旅游融资担保公司,主要解决市内中小旅游企业融资难问题,也可以为农民从事“农家乐”和“渔家乐”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在市场运作中,可探索实现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整体招商,解决一些景区开发投入不足问题。

3.挖掘文化内涵,打好文化旅游品牌

广水文化底蕴浓厚,要按照“以文兴旅”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深度挖掘文化旅游内涵,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一是要充分挖掘广水悠久的历史和古今名人、奇闻轶事、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开发广水独特的历史文化,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增强游客对广水文化的认同:二是要全方面挖掘、整理和包装以诗词楹联书法文化为核心的民间文化。广水被称为中国民间书法之乡、民间楹联之乡和民间诗词之乡。要按照旅游搭台、文化演戏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发以书法、诗词楹联、民间歌舞为核心的特色民间文化,举办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三是打造景点文化,赋予景点以文化灵魂。结合景点建设,对景点进行深度文化包装,推广参与性强的特色文化旅游节目,做好徐家河风情岛、印台休闲生态文化园等景点的包装和推介工作。

4.以打造旅游名镇、名村为平台,改善旅游环境

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湖北省开展了旅游名镇和旅游名村的推选工作,争取利用3―5年时间,打造20个旅游名镇、100个旅游名村。旅游名镇和旅游名村创建是扩大广水旅游知名度,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契机,广水市武胜关镇的碾子湾村在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要在全市大力开展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宣传、规划、培训和管理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扶持。以旅游的理念规划村镇发展,加强村镇的旅游设施建设,突出村镇的景观特色和建筑风格,改善旅游村镇的卫生环境,美化旅游村镇的环境,提高村镇的旅游品位。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采取股份制开发等方式,吸引投资者,将旅游村镇做大做强,力争能在未来几年创建1个省级旅游名镇、若干个省级旅游名村。

5.推动各景区互补发展,形成整体集聚力

要以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为方向,结合各地特点,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动各景区互补发展,形成整体集聚力。广水市的各主要景区旅游资源类型相似,但各地的旅游景观各异,要根据各景区的景观特色,确立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瞄准创建国家4A级景区的目标,加快龙凤岛、“水泊粱山”度假村、水城大道等项目建设步伐,把徐家河建设成全省知名的水体旅游景点和重要的休闲度假区: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挖掘文化内涵,把三潭建设成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旅游设施,把中华山、黑龙潭建设成生态旅游观光目的地:结合北部三镇新农村试验区建设,打造吴店镇十里画廊旅游区,集中发展一批高档次、高品位的“农家乐”;积极发展近郊农业观光、山庄度假等形式的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引擎、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6.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圈

篇8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结合本地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甘肃省景泰县结合自身实际,适时地制定了项目带动战略。在近几年内需乏力,市场疲软的态势下,该战略的顺利实施使景泰依然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得以均衡可持续发展。

项目建设带动农业经济前进。首先,抓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着力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人畜饮水、节水灌溉、舍饲养羊、日光温室、土地开发整理等农业重点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其次,抓好农产品精加工项目。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分级、储藏、保鲜为主的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加快了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最后,抓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全县进一步加大“百万只羊”、“百万亩林草”产业工程实施力度,扩大了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规模,加速向林草大县、畜牧业强县、生态农业示范县迈进。

项目建设驱动工业经济发展。首先,围绕优势产业上项目,积极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培育产业集群,实现了水泥、硅铁、麦芽、饲草料、石膏粉、煤炭等六大主导行业的增量扩张和提质增效。其次,依托技术创新上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投入。最后,结合企业改革上项目,推行参股、购并、联合等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吸引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切实提高了依法经营管理水平。

项目建设助力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发展新突破。紧紧围绕兴建龙头企业、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等重点投资方向,论证储备了一批优势项目,定期召开项目推介会、洽谈会,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对外宣传,吸引客商投资,激发民间投资,引导催生一批成长型、科技型、开发型非公有制企业,促进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经营上水平。

篇9

一、考察基本情况

考察组先后考察了贞丰县三岔河乡村旅游、国际露营基地、多彩忆境民俗酒店、双乳峰景区、土布特色小镇,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景区,兴义市万峰林国际会议中心、万峰林景区、马岭河峡谷湿地公园、马岭河峡谷景区、兴义体育中心、华大西南高效渔业养殖示范中心、民宿客栈、贵州醇工业旅游景区等,详细了解了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的规划建设、业态布局、运营管理及运作模式。期间,举行了"南北金州 强强联合"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与黔西南州政府就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合作、市场营销、环境营造、合作机制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向黔西南州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企业商会和旅行社代表等与会人员介绍了安康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推介了重点旅游产品。

二、黔西南州旅游工作现状、做法经验及启示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珠江上游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被誉为"中国喀斯特心脏".全州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辖8个县(市),人口349万,有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47%.现有A级景区4个(其中4A级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以下风景区50余个。201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29.14亿元,同比增长1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3.83亿元,同比增长8.0%;旅游接待2866.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6.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2%、61.4%.近五年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5.1%.

(一)领导引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坚破难。敢想敢为,强化顶层设计。州委、州政府坚持以山地旅游带一产、促二产、强三产,确立了山地旅游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引领地位,并致力于将黔西南州建设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将产业发展定位上升到国际品牌,占领了国内山地旅游产业发展制高点。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适应旅游发展新趋势,将州旅游局改组为州旅游发展委员会,挂州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牌子,加强了对州直各部门涉旅职能的协调能力,增强了景区管理职能。率先组建了全国首支山地旅游警察队伍,保障范围覆盖州、县(市)两级和全州3个4A旅游景区、109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并在万峰林景区创新设立了山地旅游法庭。

(二)精心组织办好节会,峰会搭台文旅唱戏。一是对标国际水准。举全州之力承办好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坚持按国际化标准策划活动赛事、搞好后勤保障、落实安全保卫工作、抓好宣传造势。首届大会设25项活动,嘉宾1360名,其中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学者、使节、代表147人出席开幕式。二是不断提升办会质量。第二届大会设69项活动,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3700余名。州委书记、州长亲任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州人大主任任执行组长。下设指挥部和9个工作组,各县区均成立相应工作组。指挥部先后召开26次专题会,多次组织调研和督查指导,把大会办成了规格高、规模大、影响深远的盛会,广受各界好评。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赞誉"这次大会真正达到了国际水平".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题诗《全域旅游好》:"山峦起伏情万丈,花海林间茶一杯。全域旅游人浪涌,夜郎国里尽朝晖!".三是借势扩大影响。以办会为契机,筹建了"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国际组织、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管理中心,构筑山地旅游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吸引多项国际级和国家级专业峰会在黔西南州举办。并成功创建为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起到了通过大会和特色节会全面地宣传、推介黔西南,有效提升城市旅游品牌知名度的良好成效。四是办好特色节会。连续举办"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万峰林国际徒步大会、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等知名赛事及国际国内各界峰会,以活动聚集人气;坚持举办顶效"查白歌节"、望谟布依族文化节、贞丰布依族风情节、兴仁苗族风情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成功打造"八音坐唱"、"盛世苗家"、"阿妹戚托"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三)尊重自然深挖资源,谨慎开发打造精品。一是高点规划。围绕山地旅游开发和定位,聘请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规划机构,如王志纲工作室,编制黔西南州《旅游总体规划》、《山地旅游体系建设规划与五年行动计划》、《山地旅游核心区重点项目建设详细规划》等。并邀请国际著名建筑师,如意大利的博埃里、西班牙的Fernando、朱培、马兴文等大师进行景观建筑设计,已建成的万峰林国际会议中心、规划建设中的万峰谷国际旅游城(主题小镇)、森林酒店等项目都体现了超前的国际化理念。在旅游发展中,没有一味停留在民族特色风情上,在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上大胆引进国际化、现代化、前卫化元素风格,三岔河多彩忆境酒店、国际露营基地、房车营地的建设理念及土布特色小镇的商业业态布局等项目,理念超前,将民族文化与时尚现代很好融合。二是一张蓝图管到底。围绕"山地玩都,峰会世界"主题,在城市规划、景区打造、田园乡村建设方面融入了体育运动元素,高水准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州县联动、互为支撑的整体效应。组建全国首家国际山地旅游发展研究院、山地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制订《山地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国际山地旅游城市建设标准》。景区严格遵照规划来建设,在落地实施中,坚持规划说了算,而不是领导说了算。三是保护性开发。顺应自然。严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多保护、少开发是黔西南州旅游开发的原则之一,在贞丰县双乳峰景区,仅在喀斯特石林景观中加了一条环保的木质游步道、简单质朴的花卉绿植。既不盲目建设,同时也不盲目拆除原有建设和景观,而是尽量合理巧妙加以利用。景区保持了原生态,给游客一种自然、和谐之美。注重品质。三岔河景区的整体布局、建筑风貌、景观之间的衔接和映衬精致美观,特别是国际露营基地项目既借鉴国外风格,又结合国内游客需求特点,在设计布局上创新,既经济又实用。万峰林、贵州醇等景区环境有序、大地景观优美、旅游厕所整洁卫生,服务热情周到,给人以愉悦舒心的旅游体验。四是务实建设。坚持以政府、企业、社会、群众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四方五共"工作法推进景区建设。一石一树,该不该搬、该不该挪,路怎么修,景怎么布,大部分时候尊重更清楚实际情况的老乡意见。

(四)项目引领投资拉动,大干快上形成规模。一是抓项目接续,保证投资强度。围绕把山地旅游这篇大文章做大做足做精目标,坚持大项目引领、大投资拉动,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黔西南特色的山地旅游发展新路。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黔西南州共实施建设项目108个,投入资金共75亿元。第二届大会,集中实施重点山地旅游项目91个,总投资148亿元。二是打造核心景区,提升承载能力。以兴义"一城三景"为核心,着力打造国际山地旅游城市。把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三景作为兴义城的后花园打造,让兴义城成为景区的会客厅,实现城景交融、城在景中、以城促产的发展目标。审时度势,政府出资从企业手中拿回了双乳峰、马岭河峡谷、万峰湖等景区控股权,牢牢掌握景区资源开发的话语权,并按照5A级标准全面提级改造,快速实现了旧貌换新颜。三是快干苦干,用"黔西南速度"抓落实。首届大会从誓师至开幕,130天时间,按国际标准完成了涉及大会的景区升级改造、主会场、分会场四个城区的品质提升,参与筹备工作所有人员素质得到提升,日夜奋战拼搏书写了"黔西南速度"新记录。2017第二届大会,在会期加长、规模加大的情况下,指挥部、各工作组对标一流、追求卓越,以热情饱满的态度、周到细致的服务,出色完成了各项服务保障任务。例如兴义体育中心,含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体育场"三馆一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总投资12.8亿元,从拆迁到建成仅用8个月时间。四是无中生有,拓展旅游业态。在山地旅游开发中,注重结合市场消费趋势和旅游需求,立足资源,无中生有,创新产品和业态,着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旅游产品,建成了贵州醇"一箭穿心"大地景观、兴仁放马坪国际滑草基地、普安江西坡国际自行车赛道、贞丰三岔河国际露营基地、安龙笃山国际攀岩基地等一批复合型旅游新业态项目。

(五)政府主导督促落实,夯实基础优化环境。一是强化统筹协调。成立州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和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统筹全州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山地旅游业发展。州委常委会每月至少研究一次大山地旅游发展工作,州委州政府督查室每月至少牵头开展一次相关工作督查并全州通报。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快旅慢游"交通服务体系为重点,高标准建成连接州内主要景区的旅游快速通道,启动了万峰林机场改扩建及旅游航线培育。在项目建设中,积极为企业承担景区外部旅游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最大可能为企业创造发展条件,减轻投入负担,撬动企业投资热情。三是大手笔投入旅游营销。坚持在中央电视台进行黔西南州旅游形象宣传推广,让亿万国人由此记住了风景如画的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峡谷及山地旅游之都这一品牌形象,同时制定多种旅游优惠奖励办法,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强化周边旅游交流合作,唱响"绝美喀斯特?好客黔西南"、"康养黔西南?四季花园城"等旅游外宣品牌。四是不断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州县、景区和各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大数据运营管理中心、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等机构。在全州启动"历史文化村"、"民族风情村"、"户外运动村"等美丽乡村暨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工作,建成58个示范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全州宾馆饭店1200余家,仅兴义市就有五星级饭店4家,培训旅游从业人员9000余人次,有力促进了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几点启示:

(一)领导引领、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是旅游业大发展的前提。黔西南州四五年前即开始通过定期请国内顶级专家办讲座、组织干部到名校培训、干部夜校等方式培训各级干部。让领导干部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也极大提升了专业化程度。近年来又形成制度,把各行各业中青年干部、职业经理人等纳入特约研究员队伍,调动这些中坚力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痛点,深入调研思考、积极建言献策。这些举措,有效地解放和统一了干部群众思想,从思想上为党委政府的改革创新举措做了准备。考察组在黔西南看到的是党委政府决策后,干部群众不再反复讨论能不能干,而是想方设法尽快干成。

(二)深挖资源、大干快上、突出特色是旅游业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黔西南州立足本地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坚持大统筹,实施大项目、大投资,大力推进融自然风光、山地运动、民俗风情于一体的重点景区建设,实现了大发展。"十二五"期间,旅游景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近三年来,仅旅游厕所完成投资1628.1万元。2017年完成旅游景区建设投资169.8亿元。万峰林等景区不断扩大规模,兴仁放马坪国际滑草基地、普安江西坡国际自行车赛道、贞丰三岔河国际露营基地、安龙笃山国际攀岩基地等一批新型景区景点,贞丰三岔河忆境酒店、义龙湖景酒店等一批高品位旅游接待设施相继建成,全州旅游住宿标准和接待能力快速提升。

(三)大胆策划、活动造势、持续宣传是旅游业大发展的强大助力。黔西南州善于借贵州省建设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全力做优做强旅游长板的东风,敏锐的抓住承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大机遇,请国内顶尖的大家、专家团队策划,通过大策划,以国际化的眼光,打造大平台,举全州之力精心组织、圆满承办两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举办四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建成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并通过出省出境到潜在的客源市场大力推介宣传方式,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地对黔西南州旅游发展的高度关注,有力彰显了旅游知名度。

三、几点建议

安康与黔西南州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基本相当,都主打生态牌,禀赋各有特色,旅游业起步时间基本同步。但由于近年来黔西南州将山地旅游作为了引领性主导产业来定位,按照全域旅游整合各种资源,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不断改革创新,在旅游景区重点项目建设、营销宣传上力度很大,由此取得了核心景区、旅游品牌及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显著成效,保持了旅游业井喷式的持续高速增长。"十三五"末,我市将建成运营新机场,实现县县通高速并迎来高铁时代。如何迎接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的时段机遇,关键是能否在近几年选准目标和路径,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打造出一批与旅游供给侧改革相契合的好产品,给更多人找到来安康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充分理由。就此,建议如下:

(一)整合营销,持续营销,不断扩大安康旅游知名度。抓好市级统筹,整合现有宣传营销资源,突出大媒体、大平台、大品牌、大影响,努力争取安康旅游宣传广告在央视等主流媒体上播出。依托香溪洞二月二龙抬头万福大鼎祈福仪式、安康"春来早"旅游推介、汉江流域文化商贸等交流活动、龙舟文化节系列活动、暑期房车江湖会、秋季徒步、马拉松赛等活动,统筹各县区旅游和赛事活动,互相借力,提升档次和规格,形成品牌影响力。走出去,重点到周边客源市场,加强对安康旅游线路、产品营销的精准推介。探索把这些活动逐步固化为每年定期举办的旅游+系列活动。同时鼓励和吸引国际、国内专业会议在安康举办,聚集人气,扩大影响。

(二)政府主导,项目支撑,推动核心景区建设。进一步理顺促进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持续进行招商引资,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按照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切实发挥市级统筹作用,着力构建"一心引领、两廊延展、三区带动"的旅游格局。突出抓好中心城区,按照湖城一体要求,注重文体旅融合,打造一江两岸会客厅,结合棚户区改造,加快建设美食、文化、购物等特色旅游街区,使其成为安康旅游服务集散和旅游体验中心。加快瀛湖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把瀛湖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涵养旅游发展示范区和滨湖文化旅游小镇聚集区。加快5A级景区创建,把南宫山建设成为秦巴地区知名的宗教文化体验旅游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开发度假康养产品,丰富参与体验活动,提升重点景区的旅游功能和服务水平。围绕文化体验、山地度假、汽车营地、低空旅游、运动养生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策划开发特色景区、新景区。

篇10

刚才,县旅游局对200X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我认为几年来我县旅游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去年一批旅游行业的先进个人得到了表彰,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对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农家乐代表表示祝贺。王局长对今年全县的旅游工作作了安排和布署,我认为今年的全县旅游工作目标很明确,任务也很具体。今年,随着五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旅游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五峰旅游已经迈入大发展的阶段。我们要围绕“构建绿色五峰”的战略目标,抓住宜昌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三峡旅游再度掀起的机遇,进一步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努力建好景区景点;加大力度宣传促销,向外界强力推介五峰旅游新形象;加强旅游法规建设和行业管理,确保五峰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旅游新项目,实现五峰旅游业的全面恢复与振兴。下面我就今年的旅游工作说几点意见。

一、要突出重点,抓好旅游国债项目建设柴埠溪是我们县的龙头景区,今年柴埠溪的工程有两个,一是一期旅游国债500万元的景区建设工程,二是由公路部门实施的柴埠溪旅游专线公路工程。柴埠溪景区国债建设项目是国家投入我县景区开发的第一笔国家资金,项目争取来之不易。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大事,我们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把景区建设好。景区内的旅游步道及附属设施,步道建设好了就是一道风景线,建差了就是对景区的破坏,在起点上要按3A景区标准建设,向4A标准靠拢。县旅游局要围绕项目建设抓好宏观协调,做好监管工作,把资金管好用好。项目建设业主单位要把握好三个重点:一是施工安全,不准出现安全事故,二是建设质量,不能有豆腐渣工程,三是建设工期,要按期完工。建设主管部门要把好质量监督关。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要围绕工程建设,做好相关协调和服务。该项目作为政府来说,在配套资金上是有难度的,但我们应该从长远来看效益,地方政府在税费上要给予优惠政策,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在旅游专线公路建设的问题上,旅游部门要主动和建设单位联系,掌握情况,及时交换意见,确保景区交通顺畅,能正常接待游客。在有关公路建设要求上,有需要县政府出面或协调的事项也要及时汇报。

二、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树立五峰旅游新形象,全面完成今年的经济任务今年对于五峰旅游来说,旅游基础设施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后河的旅游专线公路和旅游人行步道已全面完工,后河景区的旅游接待条件基本成熟;柴埠溪的两大工程也将在今年内全面完工。因此我们的设施上来了,就更应该抓住时机宣传,结合新景区,树立五峰旅游新形象。一是要多种形式宣传,报纸、电视、电台、因特网、推介活动,各种形式一起上。二是要搞好景区联合。五峰景区各有特色,联合起来就是一个齐全的旅游目的地。几大景区形成合力向外宣传,树立五峰旅游的整体形象才能吸引游客。三是要舍得宣传投入。各景区在宣传资金上自筹一点,政府支持一点,在旅游主管部门的牵头组织下集中力量,才有好的效果。县旅游局已经把旅游经济指标下达到了各单位,我希望各单位回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宣传上各显神通,扩大知名度,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旅游接待人数和经济指标任务。

三、要加强行业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县旅游局要以抓行业管理为总线,加强旅游培训教育、做好饭店评星工作、加强对农家乐的指导和规范工作。各景区、各旅游企事业单位要苦练内功,全面提高导游服务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平。旅游行业是窗口行业,旅游人员的形象就向外界展示了五峰人的形象。我们旅游从业人员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要热情服务,规范服务,让游客满意。

四、要加强旅游法规建设,确保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今年县旅游局一是要完成旅游景区勘界成果的修改并报县政府审定公布,二是要做好柴埠溪旅游详规的编制工作,为今后的景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打基础。三是要出台相关农家乐的规范性标准,为景区农家乐发展提供一个可参照的依据。四是要开始着手《五峰旅游条例》的编制。五是要做好柴埠溪申报国家3A级景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