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价值评估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价值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资产质量;质量特征;主成分分析
目前关于资产质量的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整体、理论的层面,对于单项资产质量的定量分析尚未深入展开。由于理论操作性不强,实务中资产质量的分析也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文以资产的质量特征为基础,构建出固定资产质量的评价体系,并将其运用于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上市公司,得出固定资产质量的相对排名,并对排名变化最大的两家公司进行深入考察,从而检验该评价体系对固定资产质量的解释能力。
一、文献回顾
(一)国内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文献回顾张新民(2001)指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满足企业对其预期期望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单独增值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等方面。同时指出,对资产质量的分析要强调资产的相对有用性。企业所处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对同一项资产的预期就会不同,因此资产质量不同于其物理质量;不同项目资产的属性不同,企业对其预期就会不同,因此不同项目的质量特征就会不同。这一观点相对于仅把资产的盈利性作为确认资产质量特征的最重要标准(李树华、陈征宇,2000),或把变现性作为确认资产质量特征的最重要标准(顾德夫,2001),无疑更加全面和综合,但相关的理论体系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案例说明阶段,并未进行具体的指标选择与确定,更缺乏评价方法的定量分析与检验。宋献中、高志文(2001)以调整前后每股净资产的波动幅度(K值)作为评价资产质量好坏的标准。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相关规定,被调整的项目包括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等。被调整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越大,表明该企业的资产质量越低,实证结果表明此比例影响企业当年的盈利水平和今后盈利的持久性。宋献中等的研究提出了K值的概念,并以此来度量资产质量,但其研究只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描述,未挖掘出资产质量与盈利性之间的深入关系。李嘉明、李松敏(2005)选用2003年在我国深、沪两地上市的1117家公司(ST除外)作为样本,对样本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用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嘉明等的研究方法试图挖掘资产质量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但未解释回归方程的内生性问题,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尚不完善。张春景、徐文学(2006)选取13个指标,从资产存在性、有效性、收益性三个方面衡量资产质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资产质量的综合评价数值,并对江苏省在境内上市的制造业与商业类上市公司77家样本公司按此综合评价数值做了排序。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从信息有重叠的指标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赋予合适的权重,对样本做出科学地综合评价。张春景等的研究样本包括制造业和商业,这两种企业对资产效用的预期不同,其资产质量指标也应该不同,那么这种主成分分析的适用性便有待进一步地验证。另外,只给出各企业资产质量的排名,而没有计算排名的具体公式,指出各指标的权重,结论的应用价值不高。而本文将专注于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的固定资产项目,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各项指标的合理权重,进而计算出资产质量的综合数值,并据此得出排名。谢永(2007)对18个反映资产质量的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从亏损前3年开始公司的资产整体质量已经开始下降,同时提出一些能够有效预测财务危机的指标。
(二)国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文献回顾 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企业资产质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均较为罕见。仅有少数文献研究了银行资产质量与信贷风险之间关系。David Bernstein(1996)对银行资产质量与规模经济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贷款质量对银行成本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银行的资产越差,其成本越高,但这种直接影响表现得不很明显。
二、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资产质量内涵的界定及资产的质量特征资产的质量特征,是指企业根据不同项目的资产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对其设定的预期效用。由于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等项目各自的效用不同,故企业对各类资产的预期效用设定也就各不相同,因而单项资产本身应具有各自不同的质量特征。但总的来讲,研究资产的质量特征可以从资产的盈利性、变现性、周转性以及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这四方面的质量特征将成为构建各项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资产的变现性,是指非现金资产通过交换能够直接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能够作为企业债务物资保障的效用。能否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顺利变现,是衡量企业资产质量,并进一步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资产的盈利性,是指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用,资产的定义本身就规定了盈利性是资产的内在属性。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其盈利性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贺武,2006)。资产的周转性,是指资产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被利用的效率和周转速度,它强调的是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而被利用的效用。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该项资产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吻合度越高,被利用越充分,为企业赚取收益的能力越强。马克思也认为资产的周转性非常重要,在《资本论》中提出,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对实现剩余价值或资本增值至关重要。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是指资产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有可能与企业的其他相关资产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通过与其他资产适当组合,能够发挥出大于单项资产个别效用总和的联合效用。相同物理质量的资产,在不同企业之间、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之间或者在同一企业的不同用途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贡献能力。因而这个意义上的资产质量,是把资产组作为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相对整体的角度来加以综合地考虑与评价。
(二)固定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以质量特征为基础的固定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1)固定资产的变现性评价指标。除部分流动资产外,企业的固定资产将成为长期债务的直接物资保障,尤其是在企业面临破产清算时更是如此。固定资产的数量、结构、完整性和先进性都直接制约着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其中固定资产的保值程度,是债权人认定其变现性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当然,也要考虑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对其变现性造成的制约影响。专用性越高,其变现的风险就越大。从企业偿债能力的角度,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其是否具有增值潜力来加以衡量:首先,具有增值潜力的固定
资产,是指那些市场价值的未来走向趋向于增值的固定资产。这种增值,或是由特定资产的稀缺性(如土地)引起;或是由特定资产的市场特征表现出较强的增值特性(如房屋、建筑物等)而引起;或是由于会计处理的原因导致账面上虽无净值但对企业仍有可进一步利用的原因而引起(如已经提足折旧、企业仍可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的固定资产)。其次,无增值潜力(贬值)的固定资产,则是指对特定企业而言,其价值的未来走向不可能增值的资产。这种不能增值状况的出现,既可能是由与特定资产相联的技术进步较快,原有资产因技术落后而相对贬值(如电子计算机等)引起;也可能是由特定资产本身价值状况较好,但在特定企业不可能得到较充分利用的原因引起(如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由于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净值时,企业可以按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净值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因此鉴于资料所限,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可以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做出初步判断,通过变现率指标加以简单衡量:固定资产变现率=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净值。其中: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2)固定资产的盈利性评价指标。固定资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反映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实力,因此,固定资产的盈利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讲,固定资产的盈利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固定资产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是否与企业的行业选择和行业定位相适应;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是否与企业存活的市场份额所需要的生产能力相匹配;固定资产的工艺水平是否达到能够使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相应程度。营业收入是产品价值的外部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生产工艺水平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营业成本是产品生产的内部耗用,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两者之差即企业赚取的毛利,则反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进而决定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而固定资产的总体规模则反映了企业的行业选择和行业定位特征。因此,毛利与固定资产规模的比较,即固定资产毛利率,可以较为综合地反映固定资产的盈利性,计算公式如下:固定资产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
(3)固定资产的周转性评价指标。固定资产周转率通常用营业收入除以固定资产平均余额加以计算。笔者认为,营业收入中包含了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无关的外部价格因素,因而用产品生产成本取代营业收入将使得该指标更具有说服力。假设存货中原材料、在产品水平保持稳定,将存货余额变动数加上营业成本,便可以大致推算出企业当期的生产成本,再与固定资产的原值进行比较,便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被利用的充分程度。因此,固定资产的周转性可以通过计算产能利用率来加以衡量:产能利用率=(存货余额变动数+营业成本)/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
(4)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评价指标。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强调的是固定资产通过与其他资产适当组合,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即使是相同物理质量的资产,在不同企业之间、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之间,甚至是在同一企业同一时期的不同用途之间,都有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贡献能力,所以按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变动来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质量分析时,也一定要强调其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其中投资性资产包括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1,除去这两种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合称为经营性资产。在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企业,其经营性资产基本上都是围绕固定资产做出安排的,而投资性资产与固定资产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所以经营性资产的整体盈利水平便可以视为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盈利性的最终体现。经营性资产的整体盈利水平可以将营业利润2作为标准,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便可以通过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加以衡量: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经营性资产平均余额,其中:经营性资产平均余额=资产平均余额-投资性资产平均余额。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当年企业投资新的生产项目,或对以往的固定资产进行大规模地更新改造,会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的原值大幅增加,进而可能会使上述指标受到较大影响。但这一结果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新建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在当年并没有得以充分释放,其进一步的利用效果尚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当分析中遇到该项指标出现较明显变动时,一定要结合报表附注的相关内容做出深入分析,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三、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运用
(一)样本选择 机械制造业企业中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最大,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规模和先进程度,代表着该企业在行业中相对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所以对机械制造业企业的固定资产质量进行评价,找出对其固定资产质量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本文选择证券市场行业分类中的C7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其中包含C71普通机械制造业、C73专用设备制造业、C7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7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7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时间跨越2005和2006年两个会计年度。为保障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只选择2005年和2006年年报获得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除去数据缺失的公司,分别有174家和172家公司进入样本。先分别计算两年样本中各公司的固定资产质量综合评分,再对两年中各公司固定资产质量的升降情况进行比较。
(二)指标选择 在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及成本效益原则,仅就部分因素加以量化分析,最终进行主成分析的变量有固定资产变现率、固定资产毛利率、产能利用率和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实务中在对固定资产质量进行具体分析时,进一步还应结合报表附注的相关资料,在展开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最终的结论。本文选取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三)固定资产质量的综合评分 (表2)列示了个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固定资产的变现性标准差最小,说明各企业间没有明显的差别。且该指标都接近1,说明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个角度衡量,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很高。产能利用率标准差较大,说明不同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很不一样,可估计此指标将是固定资产质量差别的重要原因,具体权重待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与固定资产毛利率方差较大相对,经营资产收益率方差却较小,即虽然固定资产单项发挥作用的情况大相径庭,但和其他经营资产组合后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相伯仲。可以认为固定资产利用充分的企业可能管理、营销方面比较薄弱,而管理领先的企业对固定资产或技术方面的掌握有比较欠缺。所以,即使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不相上下,但和其他企业对比,取长补短,都可以找到进一步提高的方式。
本文选取的指标不多,但这四个指标的Bartlett球形检验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各变量间并不独立,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质量
得分时各指标的权重按其包含的信息量确定,具体处理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方法。(表3)列示了因子载荷矩阵和各主成分的特征值。
以4个主成分各自的特征值为权数,计算各样本企业固定资产质量的综合得分。公式为:Score=0.411Y1+0.242Y2+0.202Y3+0.145Y4
主成分信息不能直接获取,在分析固定资产质量时不容易进行比较。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将以上公式还原为以原指标为变量的公式:Score=0.430Z变现率+0.515Z固定资产毛利率+0.391Z产能利用率+0.499Z经营资产收益率
以上公式考虑了各指标之间的共线性问题,以各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为权数,对固定资产的综合评价较为合理。各指标的系数为正,说明随着这些指标的改进,固定资产的质量得到提高。关于公式中的系数需要作以下两点说明:一是这四个指标间并不独立,公式中的系数并不说明各指标对固定资产贡献的程度,所以与描述性统计中各变量的方差并不成比例;二是由于这种相关性存在,所以不可能通过单独提高某一指标而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而是要同时改善各项质量指标,达到平衡。根据此综合得分,2006年172家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质量排名前10名与后10名的公司见(表4、表5)。
对比两年的排名结果,置信电器、思源电器、s锅炉、香江控股、金龙汽车、美的电器、s天地连续两年排名在前10名中,而力源液压、天宇电气、林海股份、S阿继、二纺机、SST轻骑连续两年排名在后10名中。两年的排名结果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有很大波动,为检验两年中公司固定资产质量排名及其的升降变化间的相关性,对2005年排名、2006年排名及排名升降变化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其中排名升降变化取变化的绝对值,结果见(表6)。表中显示,2005年、2006年公司固定资产质量排名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固定资产作为长期发挥作用的资产,其质量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同时可以看到,排名升降的大小与2006年排名、2005年排名都无显著性关系,说明公司原来的固定资产质量的好坏,对其质量波动的大小没有明显影响。排名升降变化最大的两家公司,上升最大的山推股份和下降最大的长力股份进行具体分析。两公司两年的排名和财务指标见(表7)。山推股份的固定资产毛利率和固定资产产能利用率大幅上升,经营资产收益率由负转正;长力股份的经营资产收益率虽然也有所改善,但固定资产毛利率和产能利用率下降较多。
山推股份公司的主营业务为以推土机、配件、挖掘机为主的生产和销售。2006年公司顺应国际市场上运输机械强劲的需求增长势头,结合自身在该领域已形成的竞争优势,适时制订出走出国门的发展战略,从而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拓展和利润上升空间。同时在年内对部分已经提足折旧并不再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理,投资了一些新的固定资产项目。尽管固定资产原值从67959.5万元增加到89785.5万元,但使得固定资产的整体布局进一步与公司的行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相吻合,进而大幅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另外,公司还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注重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从而大大提高了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最终导致固定资产的整体质量得以大幅提升。而相比之下,尽管长力股份2006年新增固定资产净额22515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公司未来从事经营活动的技术装备水平,使公司长远发展的后劲得以显著提升,但由于其中汽车板簧生产线技术建设项目3169.12万元,汽车扭杆、稳定杆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8397.07万元投资没有达到预计进度,没有产生预计的经济效益,所以导致当年固定资产毛利率和产能利用率的大幅下降。当然这种固定资产质量的下降对企业整体质量的长期影响还要进一步通过考察其与公司发展战略的吻合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被充分利用的程度、与其他资产相互组合的增值程度等一系列因素而最终做出判断。
篇2
建设部关于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资格等级管理的若干规定
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建设部第50号令),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规范房地产价格评估行为,提高房地产价格评估的专业技术水平,现就房地产评估机构资格等级管理中的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一、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的设立
申请设立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房地产估价专业人员和规定的注册资本,由当地县级以上地产管理部门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后发给《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临时资格证书》,再行办理工商登记。并在领取营业执照后的一个月内,到登记机关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一年后可申请评定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资格等级。
二、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资格等级分类
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实行一级、二级、三级制度。根据其专业人员状况、经营业绩和注册资本进行评定,其中注册资本不作为各地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设立的事业性编制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评定等级的条件。各等级的具体条件如下:
(一)一级
①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
②有七名以上(不包括离退休后的返聘人员和兼职人员,下同)取得《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登记注册的专职房地产估价师;
③专职房地产估价专业人员(包括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取得房地产估价员岗位证书的房地产估价员)占职工总数的70%以上;
④从事房地产价格评估业务连续四年以上;
⑤每年独立承扣价标的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或土地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评估项目5宗以上;
⑥以房地产价格评估为主营业务。
(二)二级
①注册资本70万元以上;
②有五名以上取得《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登记注册的专职房地产估价师;
③专职房地产估价专业人员(包括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取得房地产估价员岗位证书的房地产估价员)占职工总数的70%以上;
④从事房地产价格评估业务连续三年以上;
⑤每年独立承担估价标的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以上或土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评估项目5宗以上;
⑥以房地产价格评估为主营业务。
(三)三级
①注册资本40万元以上;
②有三名以上取得《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登记注册的专职房地产估价师;
③专职房地产估价专业人员(包括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取得房地产估价员岗位证书的房地产估价员)占职工总数的70%以上;
④从事房地产价格评估业务连续二年以上;
⑤每年独立承担估价标的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土地面积8千平方米以上的评估项目5宗以上。
三、各级资格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的营业范围
一级机构可从事各类房地产价格评估。可以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评估业务。
二级机构可从事房地产买卖、租赁、抵押、企业兼并、合资入股、司法仲裁等方面的房地产价格评估。可以在其注册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内从事评估业务。
三级机构可从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土地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下的评估项目。可以在注册地城市区域从事评估业务。
临时资格机构的营业范围根据其资金和人员的相应条件确定,可在其注册地城市区域内从事评估业务。
四、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资格审批程序
一级由当地县级以上房地产管理部门推荐,报省、自治区建委(建设厅)初审,初审合格后报建设部审批,颁发资格等级证书。
二级由当地县级以上房地产管理部门推荐,报省、自治区建(建设厅)审批,颁发资格等级证书。并抄报建设部。
三级由当地县级以上房地产管理部门推荐,报省、自治区建委(建设厅)或其授权的部门审批,颁发资格等级证书。
直辖市区域内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的申报和审批,按建设部第50号令《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执行。
五、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资格申报材料
申请房地产价格评估资格的机构应向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如实提交以下材料:
(一)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资格申请书及其主管部门的证明文件;
(二)工商登记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机构的组织章程及主要的内部管理制度;
(四)固定经营场所的证明;
(五)注册资本验资证明;
(六)法人代表及负责人的任职文件;
(七)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证书、任职文件及聘任合同;
(八)经营业绩材料;
(九)重要的房地产评估报告;
(十)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规定的其它文件。
六、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资格等级升降及取消评估资格
(一)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资格等级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机构的发展情况进行等级调整,每二年评定一次,重新授予资格等级证书。
(二)在本规定颁发之前成立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其等级根据目前状况评定;本规定颁发之后成立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其等级从临时资格开始。
临时资格的最长期限为二年,并不得再次申请临时资格。
(三)资格等级的评定与年审工作结合进行,机构年审的情况是评定资格等级的依据之一。
对于年审不合格的机构,可以由等级评定初审部门提出降低其资格等级或取消评估资格意见,报审批部门批准后执行。
(四)申请升级的评估机构,应根据申请的等级在年审前半年将所需材料报相应的初审部门,初审部门在年审后将初审意见上报有关审批部门。
篇3
摘要:资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资产评估中十分重要,其重要性尤其体现在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上。本文就新会计准则在评估长期资产价值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评估价值;货币时间价值;资产评估方法;长期资产价值
一、评估价值与货币的时间价值
评估价值是根据特定目的,按照法定程度,应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被评估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定估算,以货币为单位而核定的资产现时价格。它与资产的原值、净值不同,也与资产的市场价格不同,它是评估人员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运用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对被评估资产的现时价值所作的一种评定估算。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推理性。如对某一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时,需根据该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行业发展情况及市场环境,对该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推算,再依照一定的方法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又如用市场法评估某一资产时,在市场上寻求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推算这些异同因素对价值的影响,从而确定该资产的评估值。2.变现性。资产都具有变现的能力和特性,但在市场条件下,变现方法不同。其变现价格也不同,相同资产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因评估目的不同,其评估价值也不同。3.时空性。所谓时空性是指评估价值受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这要从资产本身或市场条件受时空因素的影响来考虑。由于时间变迁,所处地区不同,市场环境不同,资产在获利能力、市场价格上也不同,在用市场法进行评估时,时空因素的影响特别明显,由于这一特性,评估时要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结果亦有时效性。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资金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时间价值原理正确的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时间的换算关系。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是资产评估中计算资产现行市价的重要理论,其基本思想对资产评估结果有重要影响。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存放在银行时,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取出比原来多出一些的货币,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叫资金的时间价值(TheTimeValueofCapital)。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货币在银行的存放可以带来利息。又如,将资金运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利润,将资金用于对外投资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等等。这种由于资金运用实现的利息、利润或投资收益就表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不断周转使用,时间价值不断增加。由于货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时间价值,所以同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的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今天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不等值的(前者大于后者),在进行价值对比时,必须将不同时间的资金折算为同一时间后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般用现值和终值两个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价值。现值(Present Value)是指资金现在的价值,又称本金。终值(FinaI value)是指资金经过若干时期后包括本金和时间价值在内的未来价值,又称本利和。进行现值和终值的换算,有单利(Single Rate)和复利(compound Rate)两种方法,因此有单利终值与单利现值、复利终值与复利现值之称。复利就是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本金所生的利息在下期也要加入本金一起计算利息,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复利终(FinalValueofCompoundRate)是指一定数量的本金在一定的利率下按照复利的方法计算出的若干时期以后的本金与利息之和。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对选择资产评估方法的启示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资产评估方法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资产评估范畴中。其中收益法最能体现货币的时间价值。
众所周知,一宗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为持有人带来收益。如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无形资产等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为企业带来收益。资产持有人总是希望自已持有的资产能够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高的安全性,从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收益性一般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来衡量,平均收益率越高,资产的收益性越好;流动性通常用资产变现的速度与变现中的损失大小来衡量,变现速度越快且变现中的损失越小,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安全性则用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来衡量,可能性越小,资产的安全性就越高。当流动性和安全性既定时,资产的价值将主要取决于其收益率的高低。按照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获得不同时点上的相同数量的收益,其价值是不同的。这一基本思想告诉我们,如果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就必须首先将不同时点上的一系列收益分别进行折现处理,然后再加总,而不能将资产创造的收益流简单相加。总之,凡是采用收益现值法对不同资产进行评估,都必然要涉及货币收益的时间价值问题,因此都应该按照上述折现原理对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流进行折现,折现后的价值就是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价。由于长期资产时效性较长,采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评估最能体现其真实价值。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长期资产的评估中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使得资产确认的可靠程度和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投资评估中的应用
新准则中规定确定持有到期投资初始成本时,就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按实际利率进行持有到期投资资产的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及投资收益的确认。这种按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确定投资收益,充分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因为,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比如购买企业长期债券)的未来现金流入量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每期的利息和到期的本金,按照前述资产价值的确定原则,这些现金流入量的贴现之和应该等于企业投资该项资产的初始成本(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费用之和),这也是企业利用收益法评估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从财务的观点考虑,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这一思路计算出来的实际利率,并确定投资的收益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融资租赁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确定的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将最低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如果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作为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就是认为现在所取得的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每期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之和,而不是日后不同时点还本付息金额之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这样处理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的价值,如果目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付款额的现值,按照谨慎性原则就以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评估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价值中的应用
接受捐赠方确定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则按凭证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此时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如果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证,可利用市场化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活跃市场估计价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此时也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则应采用收益法按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此时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
盘盈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评估确定与此类似,即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同类或类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
(四)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折旧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通过折旧的形式逐期转化为成本或费用的,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和固定资产的预计残值三个因素。因此对于这三个因素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可靠性。前面讨论了在固定资产初始价值中如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如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残值确定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1.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现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从会计处理方法本身看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但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允许企业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这样使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空间。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前期多提折旧额而后期少提折旧额。虽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的总和扣除残值都等于固定的初始成本,但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周定资产每期的折旧额是现金的流入量,企业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法前期流人的现金流量大于同期按直线折旧法确定的折旧额现金流量,那么加速折旧法的折旧额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大于直线折旧法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所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会计处理从财务的角度分析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的作用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
2.新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另外一种将货币时间价值直接应用到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的方法原理:由于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因此固定资产每期计提折旧额的现值之和应等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所以可以将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看作年金,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残值的现值=各年折旧额现值之和”确定每年计提的折旧额。较加速折旧法,这一方法更能直接体现货币时间价值,使得折旧额能真正起到补充固定资产价值的作用。
由此可见,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有一定区别。
3.预计净残值的确定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折旧额的影响因素之一,关系到每期折旧额。新会计准则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这一定义强调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
在长期资产评估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一方面能使得资产评估价值更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后进行贴现所计算的资产价值一般低于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所计算的资产价值。所以也符合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任华,王玉萍,张弘,浅谈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7(02)
牛海霞,关于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探讨,现代商业,2009(33)
刘晓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夏萍,小议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6)
篇4
关键词:无形资产;资产会计;涉税处理
Abstract:Inintangibleassetaccountant,fromtheintangibleassetresearchdevelopment,thevaluationamortization,totheintangibleassetinvestmentandthetransfer,arrivesattheintangibleassetdonationwithtoreceiveagaincontributes,involvescountsthetaxquestion.Inthesefordinthetaxaccountingevent,needstopayanytax,howthecorrectideatax,howtopreparefromthetaxsavingangle,istheenterprisenoticeablequestion.
keyword:Intangibleasset;Assetsaccounting;Fordstaxprocessing
一、无形资产计价、摊销的涉税处理
(一)税收法规规定的计价、摊销原则,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5月16日颁发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以下简称《扣除办法》)第一次明确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五项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对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资产计价,明确了历史成本原则;对费用支出,要求必须严格划分经营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而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受让支出,当然属于资本性支出,因此,必须按税收法规规定分期摊销。上述各项计税原则,有的原则虽然与会计原则名称相同,但其目标不同,计税或税前扣除原则,是为了规范税收征管;会计准则中的财务会计一般原则,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当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原则与税收法规规定不一致时,则需要税务会计进行纳税调整。
(二)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的涉税处理。《扣除办法》第29条规定:“纳税人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给国家或其他纳税人的土地出让金应作为无形资产管理,并在不短于合同规定的使用期间内平均摊销。”土地使用权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其价值应接纳税人支付给国家或其他单位的出让金确认,但其价值摊销则受合同规定的使用期限制约。纳税人当然希望摊销期短而使用期长,即摊销期短于使用期,但税收法规规定不得短于使用期,因此,纳税人只有按合同规定的使用期平均摊销。对外购(合并)商誉,各国都将其作为无形资产予以确认,而且基于财务会计原则,一般都在一定时期内进行价值摊销(在理论上,也有主张作为一项永久性资产保留,即不进行价值摊销)。对自创商誉,有不同意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的,也有主张应予确认、计量和记录的(持此意见者日见增多)。而《扣除办法》规定,企业不论外购商誉、还是自创商誉,均不得进行价值摊销,也就是说,即使财务会计进行了价值摊销,计税时,其摊销额也不得在税前扣除,要作为一项永久性差异在当期进行纳税调整。国家税务总局可能是认为商誉价值摊销费用不符合税前扣除原则(如确定性原则),才作出不得税前扣除的规定。根据我国现行税收法规的规定,从节税考虑,我认为自创商誉当然是不予确认为好,至于外购(合并)商誉也不宜高估。商誉本来是诸多因素长期影响、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无形性”更强,如果能够在其他无形资产中体现,对纳税人不是更为有利吗?
(三)无形资产计价的涉税处理。《扣除办法》第28条、第30条规定:“纳税人外购无形资产的价值,包括买价和购买过程申发生的相关费用”;“纳税人自行研制开发无形资产,应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准确归集,凡在发生时已作为研究开发费直接扣除的,该项无形资产使用时、不得再分期摊销”;“纳税人购买计算机硬件所附带的软件,未单独计价的,应并入计算机硬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单独计价的软件,应作为无形资产管理”。在无形资产会计中,不论是通过何种渠道增加的无形资产,其入帐价格必须根据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确认。只有在企业合并、分立或改组时,才能根据具有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对无形资产价值确认并入帐。如果不是上述情况,而是有关机构应委托单位之邀或其每年例行对最有价值品牌进行研究评估,尽管这种评估也是采用公认的科学方法,也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认知性、可见的"品牌效应",但企业是不能据以入帐的。
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企业帐面上一般并不反映企业实际存在的无形资产的种类初价值。从纳税人节税的角度看,无形资产的计价则不是入帐价值大就对企业有利,这与对外宣传自己的无形资产价值是两码事。因此,与购买无形资产相关的费用支出,如果能够作为期间费用而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对企业当然有利;在购入无形资产的同时,如果也购进有形资产,其相关费用分摊应是具有弹性的,纳税人应该正确判断。在购买计算机硬件时,其所附带的软件,是单独计价、还是合并计价,这要从作为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作为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孰长、孰短考虑,还要考虑固定资产折旧要预计残值,而无形资产价值摊销一般则是摊完为止,企业应该事先测算,然后作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
二、无形资产投资与转让的涉税处理
(一)无形资产转让的涉税处理。无形资产转让有两种方式,一是转让使用权,二是转让所有权。在转让过程中,除了按转让合同金额双方计交印花税外,转让方还要按转让金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如果是以无形资产交换其他非货币性资产,则双方都是购销双重身份,印花税要按两份合同计税,无形资产转让方除了按转让金额计交营业税外,作为换回的货物,其入帐金额中可能含有消费税,并视存货或固定资产,在价外或价内反映增值税。对无形资产转让收入,在扣除无形资产转让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及被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时的无形资产帐面净值后,要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在转让之前,应充分考虑在各种转让方式、转让价格下。企业要纳的税种,以求整体税负最轻、转让净收益最大。
(二)无形资产投资的涉税处理。根据《扣除办法》规定,“纳税人对外投资的成本不得折旧和摊销,也不得作为投资当期费用直接扣除,但可以在转让、处置有关投资资产时,从取得的财产转让收入中减除,据以计算转让所得或损失”。因此,企业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由无形资产转化为长期投资后,在投资期间不得对该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摊销。企业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对评估确认价值大于投出无形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对评估确认价值小于投出无形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资产评估减值)”。在该项投出资产没有收回或转让之前,对上述投资评估差额,企业不能转增资本,也不能在税前扣除,不存在税收影响问题。
如果企业以未入帐的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应先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后,再按上述要求进行价值评估和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初的研究开发费用己记入当期损益,没有作为一项无形资产予以确认。现在要将其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对外投资,企业要先确认其入帐价值,然后按确认价值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管理费用”。当初的研发费用究竟是多少,因为是随时记入各期损益的,实难准确确认,既然由企业自行确认,是应高估还是低估,企业从纳税利益考虑,不难作出结论。因为它的入帐价值高低,与对外投资时进行价值评估没有必然联系。二是用当初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对外投资,按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应先补交土地出让金。这种情况,不存在税务筹划的余地。
三、无形资产捐财与受捐的涉税处理
(一)无形资产受捐的涉税处理。由于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对接受捐赠无形资产的税收法规规定不同,其会计处理也不相同以《扣除办法》规定,内资企业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不得进行价值摊销。企业接受捐赠时,贷记“资本公积”,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年终时,对财务会计所作的受捐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要调整增加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在企业转让(出售)该项受捐无形资产或企业清算涉及受捐无形资产时,应进行企业所得税的税务处理,若转让或清算价格低于接受捐赠无形资产时的入账价值,应以接受捐赠时的人帐价值作为应税所得或清算所得;若转让或清算价格高于接受捐赠时的入帐价值,应以转让收入扣除相关费用后的余额作为应税所得或清算所得。企业按上述确认原则确认的应税所得或清算所得,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接受捐赠无形资产时,应按同类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证以及发生的相关费用,借记“无形资产”,贷记“待转捐赠资产价值”(如果还发生了相关费用支出,还应贷记“银行存款”等);年终,企业应按“待转捐赠资产价值”的帐面余额,借记该帐户,按接受捐赠无形资产应交的所得税或以弥补亏损后的差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按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扣除应交所得税后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如果企业接受的无形资产捐赠在弥补亏损后的数额较大,经批准可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平均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应在年终按转入应纳税所得额的价值,借记“待转捐赠资产价值”,按本期应交的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按转入应纳税所得额的价值扣除本期应缴所得税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论接受无形资产捐赠、还是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或其他非货币性资产捐赠,都应该与企业的所有非货币性资产一样,照常进行价值摊销、计提折旧或结转成本。
篇5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救助作业 船舶精细化管理 资产剥离
一、实行资产剥离管理的动因
救助作业船舶的内部资产实行资产剥离是指将原随船舶出厂时配置的符合固定资产要求的资产从原船舶价值中分离出来,转增固定资产管理。实行资产剥离,并非是船舶管理失败的象征,而是精明机智、市场导向管理的标志,是单位发展战略的合理选择。救助作业船舶的内部资产实行资产剥离管理的驱动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布局变化
2014年,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加强专业救助打捞工作的意见》,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布局,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专业救助打捞体系。在国家的战略布局下,救助作业船舶管理重点向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而随着管理重点的转变,原来实行的船舶资产整体式管理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发展形势。将符合固定资产要求的救助作业船舶的内部资产剥离原船舶价值,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按照规范的固定资产流程进行管理,是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布局变化,积极开拓救助作业船舶精细化管理思维,有效应对当前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所进行的管理方式的探索。
(二)加强固定资产控制能力
救助作业船舶的内部资产,通过剥离转增固定资产管理,单位管理者便能全面地了解船舶固定资产的整体分布情况。在当前实行单船核算的环境下,每艘船舶自出厂以来每年购置的固定资产类型、型号、数量、价格,不同船型的固定资产使用和处置状况,都得到充分掌控,为单位资产评估和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在编制年度固定资产预算时,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执行率。
(三)优化资源配置
单位管理者对船舶固定资产配置情况的全面掌握可以达到资源充分调配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在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每艘船舶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如果某一艘船舶具有高出动率并且因资产使用频率高,出现严重磨损或者损坏无法修复,在预算控制的情况下,不能及时更新。单位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调用那些资产状况良好,但使用效率低或者暂时闲置的资产进行补充。对于不同船型和人员对资产使用的偏好,也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调剂,避免重复购置和浪费。
(四)降低固定资产流失风险
船舶的内部资产,如望远镜、对讲机、计算机、电视机等使用年限在4至10年左右,而救助作业船舶的使用年限在20至34年左右。如果实行内部资产剥离船舶价值,转增固定资产管理,则这些使用期限较短的内部资产,出现设备老化或者损坏无法修复的状况时,就可以进入固定资产处置流程进行处理,并且通过申报固定资产预算的方式进行购置更新。与此同时,也能够避免以船舶材料或者船舶修理等其他形式更换的情况,降低单位固定资产流失和船舶费用增加的风险。
二、船舶内部资产剥离的主要内容
(一)资产剥离的划分标准
救助作业船舶,是作业于水面的、可移动的专用设备。在传统的思维下,很容易将救助作业船舶仅当作一项专用设备进行管理。如果,从船舶使用功能的角度看,救助作业船舶也是单位管理人员,业务技术人员等办公的场所。因此,救助作业船舶不仅是专用设备,同时也是“办公楼”。所以,实行资产剥离的船舶内部资产也应该按照岸基部门所执行的固定资产管理标准进行划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8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四十条: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二)资产剥离的方式
单位根据国家的战略布局、国有资产管理战略以及救助作业船舶管理目标的需要,对救助作业船舶符合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的内部资产进行剥离,称之为单纯资产剥离。这种单纯的资产剥离形式同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的企业进行的资产剥离(企业分立)较为相似。简而言之,就是指救助作业船舶将船舶的内部资产依照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分出来,重新成立两项或两项以上新的、独立的固定资产,而原救助作业船舶继续存在。
(三)资产剥离中的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具有多样性,不同评估对象所使用的评估方法会有所不同。在救助作业船舶资产剥离过程中,较为常见并且容易实施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账面价值法、重置成本法和市场法。单位管理者对于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因地制宜和因事制宜。值得注意的是:不论选择哪种方法进行评估,不可机械地按某种模式或某种顺序进行,应该保证评估时所依据的各种假设和条件与评估所使用的各种参数数据,在性质和逻辑上具有一致性。
1.账面价值法。账面价值法是基于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以同类资产的账面价值为计算依据来确认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估值方法。账面价值法的优点在于:它是按通用会计原则计算出的,比较客观,而且取值方便。缺点在于:它是一种静态估值方法,既不考虑资产的市价,也不考虑资产的收益。
2.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以被评估资产的各项重置成本为计算依据,来确认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估值方法。重置成本法和账面价值法有相似之处,也是基于单位的资产为基础的。但它不是用历史上购买资产的成本,而是根据现在的价格水平购买同样的资产或重建一个同样的资产所需要的资金来估算该资产的价值。重置成本法的优点在于:它是国际上公认的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之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所需评估参数的资料,依据比较具体和容易搜集到。缺点在于:重置成本的确定缺乏客观性。
3.市场法。市场法也称市场价格比较法,是根据公开市场上与被评估资产相似的或可比的参照物的价格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格。如果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是不完全相同的,则需要根据被评估资产与参照物之间的差异对价值的影响进行适当的调整。市场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客观反映资产目前的市场情况,其评估的参数、指标直接从市场获得,评估值更能反映市场现实价格,评估结果易于被理解和接受。缺点在于:需要有公开及活跃的市场作为基础,不适用于专用机器、设备,以及受地区、环境等严格限制的一些资产的评估。
(四)资产剥离的会计处理
目前,救助作业船舶的会计核算主要是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执行的。而救助作业船舶的内部资产实行剥离转增固定资产管理,是单位内部资产重组管理的一种形式,不涉及与外部单位之间的交易,不涉及单位资产结构的变更,也不涉及资金的增减变动。因此,资产剥离的会计处理也相对简单。船舶将符合固定资产要求的内部资产剥离出来时,原船舶的账面价值减少,按照减少的价值,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剥离出来后重新成立的固定资产,视同购置的固定资产,按照确定的评估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1.管理思维比较传统,对资产剥离管理存有偏见。单位管理者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思维比较守旧,认为救助作业船舶仅仅是体积较大,机器运转较复杂的大型设备,应该将其按照一项专用设备作整体式管理,没有必要进行资产剥离。并且,一种普遍的认识认为船舶的内部资产剥离意味着船舶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差,甚至是失败。而将资产剥离转增固定资产管理后,又会给管理者带来更多繁复、琐碎的工作,使得单位管理者不情愿采取资产剥离管理这样的措施。
2.对剥离资产划分的标准理解不一致。船舶管理者与岸基资产管理者对于符合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的船舶内部资产的理解不一致。如救生艇,岸基资产管理者认为其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物质形态,应该划分为固定资产。而船舶管理者则认为其是船舶运行不可缺少的备件,属于船舶的一部分,不能从船舶整体中分割出去。
3.船员流动性大。由于救助作业船舶运行环境以及履行职能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救助作业船舶实行船员连续工作四个月休息两个月以及定岗不定员的工作制度。船员工作时间的不固定,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连续性难以维持。
(二)应对策略
1.开展试点工作。单位管理者选择其中一艘或者几艘具有代表性的船舶,进行船舶内部资产剥离转增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试点。通过试点船舶的实践总结经验,使得单位管理者以及船舶工作人员对船舶内部资产实行资产剥离管理的优势形成更加清晰、具体的认识,从而在思想上接受并且转而主动推行这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2.明确管理目的。单位管理者实行船舶内部资产剥离管理工作时,必须明确资产剥离管理并非船舶管理失败的象征,而是精明机智、市场导向管理的标志,是单位发展战略的合理选择,新的管理工具的选择与推行,能够帮助职工梳理工作流程,畅通问题解决渠道等目的,以消除职工对实行资产剥离管理的偏见。
3.罗列剥离资产分类清单。邀请船舶管理者与岸基资产管理者一起,按照固定资产划分的标准。对符合固定资产要求的,可以实行资产剥离管理的船舶内部资产进行分类,并罗列出分类清单。在进行资产剥离划分时,按照清单内的明细进行选择。
4.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单位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和清查,船员对于资产的使用状况,要做好日常的维护和保养。要求每一位船员理清自己使用的单位资产,并且签字确认。将个人所管理的固定资产,列入工作交接清单。在进行轮休交接时,必须妥善交接所保管的资产,并由船舶管理者进行监督与指导。
(作者单位为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
参考文献
[1] 李・德拉尼科夫,蒂姆・科勒,安东・施奈德,费书东.业务剥离:被遗忘的战略[J].哈佛商业评论,2003(6M):74-86.
[2]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 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S]. 2012.
[4]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 2013.
[5] 交通运输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 2010.
篇6
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将基础设施置于固定资产的项目内,在资产价值的认定上与一般具有使用年限及市场交易机能的机械、运输及信息设备采用完全一致的方式。然而,对于不具市场交易性,在生命周期内资产价值会随着损耗以及维护、更新而交替起伏的基础设施,其在时间序列上的价值变动远较一般的固资产复杂,甚至基础设施可通过较好的维护修缮与更新的技术手段来维持一定的资产价值进而达成半永久使用的状态。因此以目前政府对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原则来呈报资产价值,将与资产的实际状态产生极大的落差,而失去了财务报表的功能与意义。所以,为了能明确掌握基础设施的实际状态,正确的衡量基础设施在维护管理上的绩效,目前与一般的固定资产采用相同处理方式的基础设施资产,其会计运作模式确实需要重新的检讨与定位。
本研究将基础设施资产会计所应具有的内涵加以归纳。基础设施会计必须能在设施资产生命周期的循环过程中,适时而正确的呈现资产在减损、增添与现存三个面向上的价值,使得可通过资产价值的变动来评估组织在基础设施管理工作上的绩效,而这也同时意味着设施管理者也可借助良好的管理技术来维持、提升资产的价值并且将成果反映在会计报表上,如此一来,管理技术与资产价值之间便形成互为因果的循环机制,而基础设施资产的拥有者便可借助这样的机制来推升资产在管理使用上的效能。
二、基础设施资产会计模式的构成
(一)基础设施资产价值的认定
基础设施资价值的认定方式可概分为采用原价原则的原始建造成本以及采用时价原则的重置成本两大类,以下分别就这两种资产价值认定的方式及特性作分析比较。
一是原始建造成本。以基础设施建造完成时的结算金额作为该资产的价值,其优缺点如下。优点:以实际建造成本作为资产的价值,原理简单易懂且可避免资产在进行价值评估时人为因素的干扰,故具有客观性。缺点:(1)因货币价值具有随时间变动的特性,因此在不同时期建造完成的设施,无法直接按照其所登录的金额进行资产价值的合计与比较。(2)相同内容与数量的资产,会因取得的时间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价值。(3)因不同时期货币价值波动的幅度不同,而使得登录的资产价值产生偏高或偏低的情形。
二是重置成本。以在进行资产价值评估当时的市场行情及技术水平,估计重新取得相同材质与数量的设施或相同机能的设施所需耗费的金额,作为既有资产的价值。其优缺点如下。优点:修正了不同设施资产的原始造价在时间序列上的价值差异;货币在时间上的价值差异获得修正,因此在不同时期建造完成的设施,可以直接按照其评估金额进行资产价值的合计与比较;因为采取时价原则,所以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因增添、改良的作业而增加资产价值时,其增加的支出可直接加计于资产价值内,方便资本化的处理。缺点:当资产进行重新估价时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故其价值的客观性较差;基础设施数量庞大,进行资产估价需耗费人力、物力,经济性不好。
(二)基础设施资产价值损耗的认定
一是折旧费用。用以显示资产价值随其服务水平,从取得之日起至最后处分日止,日渐减少的过程。其做法为将固定资产的成本分摊到一段期间内,用以衡量资产的损耗费用(服务潜能消耗)。其优缺点如下。优点:折旧费用是依据明定的规则计算,可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具客观性;依据资产的耐用年限分配折旧费用,累计的折旧费用即为资产的损耗额,观念简单、计算容易。缺点:所有基础设施按照相同的既定公式计算折旧费用,无法正确反应个别资产实际的损耗情况;计算公式采用规格一致的既定耐用年限,而其往往与设施实际的物理性能耐用年限不相称,故其所求出的折旧额可靠度不高。
二是更新费用。更新费用意味着设施资产如果能通过适当的管理进行必要的更新作业,则将可达成半永久使用的理想。这样的概念清楚地显示,对于设施损耗的处置是从维护管理的角度出发,利用更新来取代(阻止)设施的老、劣化,因此与采用折旧法来认定资产减损的方式相较,更新费用法明显是个具有主动精神的会计方法。更新费用法的优缺点如下。优点:基础设施是否按照计划进行必要的更新作业,可从递延更新费用及资产的价值得知,因此从会计报表即可看出基础设施的管理状况;以专业技术推算出基础设施的劣化模式,因此其所制定的更新计划,更为贴近设施的实际状况,故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资产价值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缺点:基础设施介于更新时间点之间的性能损耗状况无法从报表得知;更新计划的制定需有设施完整的性能检核与劣化行为查定的历史资料,在资料不完全的情况下,将难以制定具有可信度的更新计划。
三是递延维修费用。递延维修费用的概念与更新费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在做法上更为细腻。在当期的实际支出金额未达其所需之更新维修费用时,其差额的部分被视为递延维修费用并以损耗来计算,将其从当期的资产价值中扣除。采用递延维修费用来计算资产损耗的优缺点如下。优点:基础设施是否按照计划进行必要的维修更新作业,可从递延维修费用及资产的价值得知,因此从会计报表便可看出基础设施的管理状况;配合会计年度的划分所制定的维修更新计划,更为细腻的呈现设施损耗的实际状况,故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资产价值信息较更新费用的做法更具有可信度;递延维修计划需拟定各期的维修更新费用,有利资金的筹措及年度预算的安排。缺点:制定维修更新计划时需有完整的设施性能检核与劣化行为查定的历史资料,在资料不完全的情况下,所制定的维修更新计划将难以正确地呈现资产的真实状况与价值。
三、基础设施资产会计的模式功用
(一)课责性的确保
一是基础设施资产维护更新的课责性。折旧法并不考量设施的实际状况,只是单纯地以制式的公式计算资产的损耗。而递延维修费用法可根据资产的状态,依年度编列较为精确的维修更新预算,而维护工作的执行绩效则可由设施的改善成果(决算)来验证,如有维修更新项目未被执行时,则须将其费用列为递延维修费用作为损耗入账,而如此将造成资产在价值上的减损。因此报表的使用者可轻易地从资产的损耗金额(递延维修费用)看出基础设施的维护成效。所以递延维修费用法在呈现设施维护课责性的要求上明显比折旧法优异。
二是设施资产累积存量与资产状态的课责性。基础设施资产的管理者有责任向纳税人报告设施资产的整体累积存量及其保存状态。重置会计法可以跨越货币在时间价值上的差异,将不同时期建造的基础设施以货币的形式合计,而且可将最新改善完成的设施价值加计于资产总值内。因此重置会计法可作为一个简便有效的工具来达成说明基础设施资产存量的任务,而纳税人则可的通过总资产价值的变动来得知政府的设施管理绩效。这与原始成本法忽视货币的时间价值,直接地处理资产的增、减账而扭曲资产价值的作法相较,在达成资产管理课责性的要求上,重置会计法明显胜出。
(二)基础设施管理效能的提升
篇7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净现金流量
企业价值评估就是专业人员基于特定的目的,遵循相应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价值、股东的权益价值进行测算、评估和判断的过程。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的目的主要是衡量企业或者其内部的一些经营单位的市场价值,为投资人和企业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相关依据。近些年,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一直是财务界的焦点,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收益法、比较法、期权法等。根据可持续增长理论的观点,企业存在的最终目的不是过去的收益,也不是现在的资产价值,而是未来的获利能力。企业只有未来持续获利,才能一直经营下去,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产生效用,进而成为企业自身的价值。收益法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一种评估方法,目前在许多国家已被广泛应用。
1.收益法的定义
收益法又被称为收益现值法或还原法,是指对被评估对象在未来也就是在资产的剩余寿命时间内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进行评估,将这些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以此来作为被评估对象的价值,从而确定企业价值。利用收益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必须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第一,企业必须是持续经营的,即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应该能一直延续下去,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会进行清算;第二,企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预期收益应该是正值,如果是负值则不能采用此种方法;第三,企业未来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是能够衡量的。
2.收益法的基本公式
收益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收益资本化法,另一种是未来收益折现法。其中第一种方法是将被评估资产在未来某年的预期收益除以相应的资本化率或者乘以相应的收益乘数,转化成价值的方法。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价值=未来某年的预期收益/资本化率
=未来某年的预期收益×收益乘数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收益资本化法只需要测算出企业未来某年的预期收益,收益乘数的大小也是通过市场的具体数据而确定的,这就要求资本市场必须足够成熟,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此种方法运用相对比较困难。第二种方法未来收益折现法,又称现金流量折现法,是将预期收益除以相应的折现率折现得到现在的价值后然后进行累加,此种方法比较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出企业未来的获益能力,因此较为常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为未来收益折现法。具体公式为:
3.收益法的具体应用
3.1对未来收益进行合理预测
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通常包括生产、技术以及市场层面的。同时,要确定企业未来的经济状况还必须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税率等。在预测时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现状分析过去,预测未来。净现金流量的计算不会因资产计价方法和折旧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净现金流量需要考虑受益获得的时间,因此更能反映出资产的使用为企业带来的附加值。所以,用净现金流量来评估企业的价值更能够真实体现企业的受益能力和盈利能力,这样既符合国际规定,又容易操作。故利用收益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一般都会采用净现金流量来预测其未来收益。
3.2对收益期限进行合理预测
在预测收益期限时应重点考虑盈利能力较强的资产的收益期限,将此作为企业的收益期限,因为这类资产的盈利状况一般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比较一致。除此之外,在确定收益期时还要考虑企业固定资产的期限、主要产品的生命周期、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动等。具体的确定方式可预测一项资产的收益期限,主要包括自然寿命、经济寿命和法律寿命期限。在实际运用中,通常根据以上三个期限孰短来确定整体的收益期限。
3.3选择合适的折现率
通常情况下,企业每年的预期收益都有所不同,折现率也会随着银行利率、经济状况、通货膨胀率以及整体行业的状况等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企业现金流量应该与折现率相匹配。一般来说,现金流量稳定时,如果是永续现金流量,那其对应的折现率也应该是永续的折现率。虽然折现率大小可变,但最终都与永续折现率相同。运用变动的折现率来折现的话能够更好地体现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化情况以及风险的大小,更能够合理地反映出企业的真实价值。
总之,收益法在应用上既需要相关评估机构和评估者在理论上不断深入,又需要相关的评估人员加强这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对未来收益、收益期限以及折现率的预测,进而提高我国对企业价值评估的科学性,加快我国企业价值评估行业的发展进程。(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
参考文献:
[1]邹磊,陈平.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研究[J].企业导报.2012.(13).
篇8
(1)收益法是依据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经折现或资本化处理来估测资产价值的方法。分段折现现金流量模型是最具理论意义的财务估价方法,也是在实务中应用较广的评估方法。其评估思路是:将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分为两段,从现在至未来若干年为前段,若干年后至无穷远为后段。前段和后段的划分是以现金流量由增长期转入稳定期为界,对于前段企业的现金流量呈不断地增长的趋势,需对其进行逐年折现计算。在后段,企业现金流量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态势,企业针对具体情况假定按某一规律变化,并根据现金流量变化规律对企业持续营期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将前后两段企业现金流量折现值加总即可得到企业的评估价值。应用该方法的主要步骤是:
①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预测。这里的现金流量主要是指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计量的对象,主要指企业当前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数量。可以表示为:
自由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营业成本-所得税-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净增加=息税前利润+折旧-所得税-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净增加
或:FCF=St-1(1+gt)・Pt(1-T)-(St-St-1)・(ft+W)
式中:
FCF:现金流量;
t:某一个年度;
S:年销售额;
g:销售额的年度增长率;
P:销售利润率;
T:所得税税率;
f:销售额每增加1单位所需追加的固定资产投资;
W:销售额每增加1单位所需追加的营运资本投资。
对于企业后段现金流量的预测,一般的方法是:在前段现金流量测算的基础上,从中找出企业收益变化的趋势,并借助采用假设的方式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常用的假设是保持和稳定增长假设,假定企业未来若干年以后各年的现金流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变,或者假定未来若干年后企业现金流量将在某个收益水平的基础上,每年保持一个递增比率。但不论采用何种假设,都必须建立在符合企业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以保证企业未来现金流量预测的相对合理性和准确性。
②确定企业折现率和资本化率。上一步骤确定的现金流量只是一个预测值,实际发生的数量与预测值会有差距,因而,未来现金流动和不确定性就是现金流量所对应的风险。因而,折现率的确定问题可以转化为对风险进行定价的问题。有以下常用的两种模型:
第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资本的报酬率,即企业权益资本的折现率等于无风险报酬率加上企业的风险程度(β系数)与市场平均风险报酬率的乘积。其计算公式为:
r=Rf+(Rm-Rf)×β
式中:
r为资本报酬率;
Rf为无风险报酬率;
Rm为市场平均报酬率;
β为企业的风险系数。
在确定了Rf和Rm后,β值的确定就是关键的因素。β值的确定首先要知道企业所在行业的β值,然后根据本企业与行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WACC)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企业不同融资成本的加权平均值,由于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复杂的,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所需资金。例如,同时采取股权式融资和债权式融资。因此需要对各种各样的长期成本(股票、债券)等进行加权估算。可以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来计算折算率。其公式为:
r=∑Ri・Ki
式中:
r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Ri为第i种个别资本成本;
Ki为第i种个别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
③利用折现率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可以确定出企业的价值。一个企业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具有提供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而其价值就是未来所有现金流量的现值。
(2)市场法,又称相对估价法。是将目标企业与可比企业对比,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确定某项财务指标为主要变量,用可比企业价值来衡量企业价值。即:企业价值=可比企业基本财务比率×目标企业相关指标。在实际使用中经常采用的基本财务比率有市盈率(市价/净利)、市净率(市价/净资产)、市价/销售额等。
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在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时,最关键的问题是选择可比企业和可比指标。对于可比企业的选择标准,首先要选择同行业的企业,同时还要求是生产同一产品的市场地位类似的企业。其次,要考虑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财务指标。可比指标应选择与企业价值直接相关并且可观测的变量。销售收入、现金净流量、利润、净资产是选择的对象。因此,相关性的大小对目标企业的最终评估价值是有较大影响的,相关性越强,所得出的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越可靠、合理。在产权交易和证券市场相对规范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市场法是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方法。优点是可比企业确定后价值量较易量化确定,但在产权市场尚不发达、企业交易案例难以收集的情况下,存在着可比企业选择上的难度,即便选择了非常相似的企业,由于市场的多样性,其发展的背景、内在质量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这种方法缺少实质的理论基础作支撑,这就是运用市场法确定目标企业最终评估值局限性所在。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计算技术对其他两种方法起补充作用。
(3)成本法。又称成本加和法。采用这种方法,是将被评估企业视为一个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在对各项资产清查核实的基础上,逐一对各项可确指资产进行评估,并确认企业是否存在商誉或经济性损耗,将各单项可确认资产评估值加总后再加上企业的商誉或减去经济性损耗,就可以得到企业价值的评估值。其计算公式为:
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单项可确指资产评估值+商誉(或-经济性损耗)
从评估公式来看,采用成本加和法评估企业价值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纳入企业价值评估范围的资产,逐项评估各单项资产并加总评估值。首先是对企业可确指资产逐项进行评估,因此,确定企业价值评估范围尤为重要。从产权的角度看,企业价值评估的范围应该是全部资产。从有效资产的角度看,在对企业整体评估时,需将企业资产范围内的有效资产与对整体获利能力无贡献的无效资产进行正确的界定与区分。对企业持续经营有贡献的资产应以继续使用为假设前提,评估其有用价值。
②确定企业的商誉或经济性损耗。由于企业单项资产评估后加总的价值无法反映各单项资产间的有机组合因素产生的整合效应,无法反映未在会计账目上的表现的无形资产,也无法反映企业经济性损耗。因此,还需要用适当的方法分析确定企业的商誉或经济性损耗。
③企业的负债审核。用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而评估目标又是确定企业净资产价值时,就需要对企业负债进行审核。对于企业负债的审核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负债的确认,二是对负债的计量。从总体上讲,对企业负债的审核,基本上要以审计准则和方法进行,以正确揭示企业的负债情况。
④确定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价值,验证评估结果。将企业各项单项资产评估值加总,再加上企业的商誉或减去经济性损耗,就得到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价值。对用成本加和法评估企业价值的结果,还应运用企业价值评估的其他方法(通常是收益法)进行验证。以验证成本法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2004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指出,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成本法一般不应当作为惟一使用的评估方法。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由于历史原因,成本法成为了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首选方法和主要方法广泛使用。但成本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也存在着各种利弊。有利之处主要是将企业的各项资产逐一进行评估然后加和得出企业价值,简便易行。不利之处主要在于:一是模糊了单项资产与整体资产的区别。凡是整体性资产都具有综合获利能力,整体资产是由单项资产构成的,但却不是单项资产的简单加总。企业中的各类单项资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产以及规范的组织结构来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成本加和法显然无法反映组织这些单项资产的人力资产及企业组织的价值。因此,采用成本法确定企业评估值,仅仅包含了有形资产和可确指无形资产的价值,无法体现作为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商誉。二是不能充分体现企业价值评估的评价功能。企业价值本来可以通过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收益能力的预测来进行评价。而成本法只是从资产购建的角度来评估企业的价值,没有考虑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营业绩,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同一时期的同一类企业的原始投资额相同,则无论其效益好坏,评估值都将趋向一致。这个结果是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的。
篇9
【关键词】并购;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一、并购中的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1.我国并购的现状分析。企业并购是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的统称。我国企业并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无论在并购规模、数量上,还是在层次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的企业并并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并购主体“二元化”倾向明显。在我国大多数并购活动中,纯粹单一主体的案倒很少,几乎每一个案例部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操纵的结果。而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并购始终是企业的行为。由于政府权力的过分扩张,企业很难自主决策;第二,企业并购的法规不完善。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关于出售国有小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等规章,各地也相应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规或政策,但是操作性不强规定的不全面,各地的有关政策也不统一。由于缺少法规规范,在并购活动中出现了不少固定资产流失等同题;第三,企业并购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强强并购日益增多。在国内外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并购的动机日益成熟,不再是单纯的扭亏解困,更多地从经济利益考虑,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或者从发展战略动机出发。
2.企业价值评估概述。企业价值评估简称价值评估,是一种经济评估方法,目的是分析和衡量一个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并提供有用信息,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当局改善决策。随着我国企业并购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企业并购的学术研究也成为热点,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
二、并购中价值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1.国内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收益法。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就是把被评估企业的预期收益加以折现来确定其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要应用于正常经营的企业。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的应用,涉及三个基本指标,即收益额、折现率和收益期限。成本法。成本法是指采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基于企业的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确定企业、企业所有者权益或企业证券价值的一种常用评估方法。市场法。市场法,又称市场比较法、交易案例比较法、现行市价法等,是国际公认的一种常用的资产评估方法。
2.西方理论界常用价值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任何资产的价值是其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实务中,折现现金流量法主要包括股利现金流量折现、股权现金流量折现和实体现金流量折现三种方法,其中股权现金流量模型和实体现金流量模型的应用更广,但对于不同的目标企业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评估方法以匹配企业目前的公允价值。经济利润模型。经济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后的差额,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区别是它扣除了全部资本费用,而会计利润仅仅扣除了债务利息。关于这个模型首先要引入的概念是经济收入,它是指期末和期初同样富有的前提下,一定期间的最大花费,这里的收入是按财产法计算的,如果没有任何花费,则期末财产的市值超过期初财产市值的部分是本期收入。相对价值模型。这种评估方法实际上是以可比企业为参照基础,运用一些基本的财务比率来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于可比企业的价值。期权定价模型。期权是指持有者有权在到期日或之前以固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标的资产的权利。购买者为了取得这种权利,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的保险金,称为期权价格。
三、我国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并购中运用价值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1.并购中存在的问题。(1)估价方法比较单一。我国资产评估手段主要还是借鉴西方的价值评估方法,但在应用上不如西方成熟,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各种评估方法的融合考虑也不周全,实质上各种评估方法并不是单一分开考虑的,如果仅通过一种评估方法就确定一个企业的价值显然不合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企业估价方法显然过于单一,不利于企业合理定价。(2)估价技术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由于估价技术存在一定的格式化问题,不少评估师在进行评估师并没有全面考虑目标企业的整体概况,尤其是对目标企业与并购方的协同效应没有考虑周全。估价方法总是从资产的价值上来反映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比如成本法和市盈率定价法虽然简便易行,能加快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令人怀疑。(3)估价目的十分狭窄。从我国目前的评估市场来看,关于并购的评估一般只是确定目标企业的现时价值,而没有考虑到并购方与目标企业在在并购前后的对比增值情况。资产评估机构提供给并购方的目标企业价值往往是目标企业在目前情况下的独立价值,关于并购前后的价值对比则没有仔细研究。
2.并购中存在问题的背景研究。第一,非流通股的存在。由于我国计划经理体制的遗留问题,国有股占上市公司比重非常大,即非流通股。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同时并存是我国资本市场与其他国家市场的最大区别之一。两种股票在流通性、收益性等方面的差别,大大增加了价值评估的难度和准确度。据统计,目前非流通股约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70%以上。第二,中介服务机构不发达。在美国,有许多权威机构定期公布各上市公司的β系数,市场平均收益率,企业信用等级等。但我国中介机构本身就处于初级阶段,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准远未达到市场要求,从而给先进的价值评估技术的运用带来巨大障碍。第三,企业管理层认识不足。应该说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价值评估在并购中的巨大重要性,而且对中介机构的选择也存在一定误导,认为名气大是选择中介机构的第一标准,而实际上并购方应当选择的是对并购目标企业所在行业有足够评估经验的中介机构。第四,股价不能反映企业真实业绩。这是由于证券市场历史太短,股市投机气氛浓厚,同时,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报表内容严重失真,股价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除此之外,股市规模太小等也阻碍了价值评估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二)应对评估中的问题对策分析
第一,价值评估方法必须与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相适应;第二,价值评估方法必须与评估对象相适应。因此,历史成本应该在重置成本中有所体现,但目标企业的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仅存在价值的损耗,为了维护其先进性和垄断性,必然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一点在重置成本中体现得不明显,所以选用成本法就不太合适,即使选用也要对其进行修正。对于无法重置的资产,因为无法确定重置成本的有关历史数据,难以重置评估。对数据的来源综合考虑。由于评估方法的选择受可搜集数据和信息资料的制约,因此在选择时要纳入不同评估途径中统筹考虑,不能仅考虑其中某个部分而下结论。我们一般不能用各种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进行简均得出评估结论,应该根据评估价值类型以及不同评估结果对市场的适用性,对其赋予一定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出评估值。注意不同评估方法和比率的综合运用。评估人员对同一评估对象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时,应当对形成的各种初步价值结论进行分析,在综合考虑不同评估方法和初步价值结论的合理性及所使用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的基础上,形成合理评估结论。比如选择现行市价法对价值进行评估,价值比率就有三种,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显然在不同状况下应选择不同的比率。而账面价值的重置成本变动较快的公司,如固定资产较少的,商誉或知识财产权较多的服务行业则不能选用这个比率。
参考文献
[1]费莉雯.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评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
篇10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 收益法 自由现金流
一、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涵义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是指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收益法中常用的两种具体方法是收益资本化法和未来收益折现法收益资本化法是将评估对象未来某一年的预期收益除以适当的资本化率或者乘以适当的收益乘数转换为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价值=未来某一年的预期收益/资本化率
=未来某一年的预期收益 x收益乘数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收益资本化法只要求测算企业某一年的数据,收益乘数形成的基础也依赖市场发生数据,这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实际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未来收益折现法也称为现金流量折现法,是预测企业未来各期收益,选用适当的折现率将其折算到评估基准日后再累加求和。我国在企业价值评估实际操作中通常采用这种方法。
二、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存在的问题
1.预期收益额确定。预期收益额受诸如企业背景、政策因素等在内的众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同时,预期收益的确定主要依赖企业客户提供的资料,但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存在某种利益动机,往往有意拔高或降低、甚至提供虚假盈利预测值而难以做到客观公正。作为盈利预测本身也有自身的弱点,盈利预测的复杂性、预测方法的局限性、由于预测本身所固有的不确定性,包含盈利预测在内的各种预测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毕竟不同于现实,而且,这种盈利预测的时间越长,其准确性也越差。
2.收益期限选择。收益期限是企业的全部资产发挥作用取得收益的年限。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与状况,一般将企业的收益期限划分为有限期限和无限期限。无限期限适合于预期收益持续稳定增长的企业;而对于生产经营有限或预期收益高低不等且没有明显稳定增长趋势的企业,则要采用有限期限。目前在我国资产评估的理论上和实务中对于有限期限的确定,都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从而导致了收益期限确定的随意性。
3.折现率选取。折现率一般可以分为两类:股权投资回报率和全投资回报率。折现率是企业价值的敏感因素,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折现率的微弱差异,就会带来评估结果的较大偏差。由于各种估价模型所采用的折旧率的性质各不相同,无法给定一个统一的确定标准。
三、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探讨
1.合理预测企业未来收益。企业预期未来收益额的确定,首先离不开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同时,未来经济情况的确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现时法律、法规、信贷、税率等制度下,这是决定企业收益额大小的客观条件。要本着从企业的经营现状出发,分析过往的业绩,去推导未来,可以说,这种分析越是充分,越有利于恰当地推知预期收益额净现金流量不受资产计价方法与折旧方法的影响,而且考虑了收益取得的时间,更能客观反映企业资产的使用所带来的附加值。因此,采用净现金流量作为评估企业价值的标准,可以如实反映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和真实收益,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被接受所以,在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时,建议使用净现金流量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折现率的选取应与收益额的选取口径一致。
2.合理预测企业收益期限。应将企业具有核心盈利能力的资产的收益期限作为整体企业的收益期限,具有核心盈利能力的企业资产的盈利状况,跟企业的生命周期较为一致,盈利状况良好且收益稳步上升,说明企业进入成长发展阶段;盈利状况趋于平稳,说明企业已进入成熟期;盈利状况日趋下降,说明企业开始步入衰退期。从整个受益年度出发,可以分为有限期与无限期。有期限者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选用营业执照的期限、经营合同规定的期限、租赁期限、整个经济寿命周期等。收益期的确定通常要考虑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主要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经营者的素质、外部环境的影响如竞争对手的变化、国家投资政策的变化等。确定方法可以考察一项资产的收益期限,一般有自然寿命期限、经济寿命期限、法律寿命期限三种。自然寿命期限是指一项资产从形成到被第二代资产取代之前的时间,其终结标志着资产使用价值的结束。经济寿命期限是从资产形成,使用到最后丧失经济价值的时间,经济寿命终结后,资产虽还有使用价值,却已无交换价值。法律寿命期限是指法律或合同规定的有效期,一般来讲,在确定具有核心盈利能力的企业资产的收益期限时,应遵循以上三个期限孰短的原则。
3.科学选择折现率。预期收益每年都发生变化,折现率也会因银行利率、社会经济的变化、通货膨胀、行业发展情况等因素发生变化。现金流与折现率的匹配原则为一定的现金流对应一定的折现率,现金流趋于稳定后,对应永续现金流的是永续折现率。折现率可以不断变化,最终等于永续折现率。利用变动的折现率对整体现金净流量进行折现,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动和风险大小,比较恰当地反映企业价值,故对折现率的确定,要考虑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同时也要考虑风险报酬原则,企业追求的不仅仅是无风险报酬,还要认识到追求风险报酬是推进企业发展的一大原动力。在进行企业资产价值评估时,必须承认和考虑风险报酬因素的存在确定风险报酬率主要考虑委托方的经营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因素,在分析委托方的经营现状发展态势等的基础上,结合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的基本特性,适当借鉴同行业特别是同类上市公司的投资报酬率等情况的基础上最后加以确定。
参考文献:
[1]刘伍堂.我国当前评估实践中应用收益法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中国资产评估,2004,(5).
[2]全国注册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 上一篇: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下一篇: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