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精神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心理精神疾病 青少年儿童 理解关爱 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身心疾病以及重性精神病。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如哮喘、高血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心理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为引起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发起创立并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在这一天,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向大众宣传精神卫生科普知识,促进人们积极地追求精神健康,并向精神疾病患者伸出关爱与援助之手,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心理精神疾病的偏见,并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一、我国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现状分析
人类疾病经历了传染病时代、普通病时代之后,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精神病时代。精神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或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或可用精神疗法治愈的一组疾病的总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心理压力的增大,有精神疾患的人也日益增多。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指出,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加,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头痛、腹痛、失眠、乏力等疾病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卫生状况非常令人担忧,青少年儿童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国卫生部从2000年开始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仅常见的以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为特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患病率即达到5.07%左右。据估计,其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违法犯罪这些令人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也明显存在。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目前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6.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影响很大。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包括生物因素(遗传或外力致使大脑受损等)、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据江苏省盐城市近期公布的一份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显示,14%的中小学生心理反应有异常现象。其中,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农村学生。长春市精神障碍患者比率临近最高值,平均每十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就有三个是青少年,略高于15%~20%的国际平均水平。其中,大多是由于家庭、社会、学校风气在内的诸多因素引发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心理的因素之一。如空气污染、嘈杂声音、居房拥挤、交通乱杂、环境卫生不良、人际关系等增加了心理和躯体应激,对精神卫生产生不良影响。致使青少年儿童长期处于厌烦、紧张状态之中,易患身心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相当缺乏,美国每四名精神科医生中就有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而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不到三百人。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低、形式化严重。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基本处于空白阶段。突发公共事件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把儿童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学科学进步,青少年儿童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逐年上升。
二、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教育策略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何帮助孩子化解心理问题,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营造快乐学习、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班级的学校氛围,引导教育处于超负荷的学习及升学压力的青少年儿童学会调整心态。社会的快速发展,升学、择校等让很多中小学生被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所困,青少年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因不会调整、控制情绪形成烦恼,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便由此产生,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疾病者都不在少数。青少年儿童因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教师、职业人群、社区居民的宣传,组织精防医生走上街头,开展精神病防治知识宣传,开展免费心理咨询及义诊活动。学校教育应突出教育学生学会认识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的能力宣泄和放松、保持心理平衡。学校可通过建立心灵援救网,积极宣传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教师平时要多给予学生爱和尊重,用情感去关爱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充满着温暖,充满着美好。
2.营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充满关爱、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单亲儿童的心理障碍。儿童时期是人生中的准备时期,从小拥有健康的心理会让人终生受益。但家庭的变故常常使一部分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行为发生偏差。单亲儿童会因失落感和痛苦的情感体验,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不理性的过激行为。
鉴于此,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困惑,多与孩子加强沟通,努力营造理解关爱、快乐生活、和谐的家庭气氛。学校教育应侧重于教师用爱心软化,用积极演练法辅导具有逆反心理的儿童;用激励自信、指导训练法辅导心理自卑的青少年儿童;用疏导安慰、角色位移法辅导具有妒忌心理的青少年儿童。经常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家长们交流沟通并建议他们做到: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多关心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将痛苦带给孩子;家长们要多与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了解他们的困惑,及时给予疏导。通过心理辅导这一新型教育手段,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青少年儿童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用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病。青少年儿童如长期处于虚拟状态,会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因此,对于青少年儿童学习时间、每天户外玩耍时间、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等,应全程跟踪干预,引导青少年儿童正确对待学习、娱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和科普文化活动。心理协会、精神卫生中心、少年之家共同合作举办心理精神疾患的科普讲座和培训等,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讲座。学校或教育局等组织一支反应快速的专业队伍走进校园,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文艺宣传活动。
4.营造和谐的人文关怀环境,减少生活贫困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压力。下岗职工子女、偏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学校的贫困生这一群体由于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
对此,应采取措施,进行联动宣传,营造声势,让全社会都来关爱弱势群体,减少歧视。可采取募捐及其他形式的助学方式使其走出贫困阴影,助其顺利地学习及生活,组织心理专家、疏导人员进入社区,举行“理解关爱,邻里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进行扶贫帮困活动。
5.营造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学习目标、期望值加以正确的引导。有些青少年儿童对学习的追求有急功近利和期望值较高的倾向,当学习结果长期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时,难免会造成青少年儿童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时间的流逝,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些学生由于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学习现状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拼命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由此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甚至于有的青少年儿童因此而轻生。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明了,有的孩子则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产生自卑心理。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引导青少年儿童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关键,要让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不苛求自己,发扬长处。学校可开展心理危机研讨会,邀请心理专家常来讲课,交流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工作经验,呼吁社会关注生命,降低自杀率,引导家庭开展的生命教育,以便形成家校联教机制,更好地开展自杀预防工作。
6.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共同预防机制。现今溺爱独生子女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从小在过分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因此,培养独生子女学会理解支持他人的习惯,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尤其重要。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和爱心,这既是交友的必需,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让独生子女学会倾听和表达。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是很重要的。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社区居民以教育宣传、预防为主,对独生子女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干预,加强家、校、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共同良好的预防环境。
7.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青少年儿童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趋发复杂化,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学校班级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为别人给自己的评价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能力与优秀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青少年儿童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青少年儿童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重者就会一时冲动骂人、打人、讽刺、讥笑。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学习为人之道,形成健康心理素质。
篇2
随着现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的不断进步,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了电脑、电视、等等的形形的外来事物,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老师管教
当前的小学教学中,老师会经常遇到难以管教的孩子,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往往交流不畅,时有口角发生。这是由于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对于孩子属于管教,致使他们过度任性,在犯错的时候往往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2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些留守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的特殊情况的影响,成绩十分不好,长时间的压抑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往往不爱与人交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班级活动中总是自己在一旁,表现低沉。上课时安静低头,课下也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自卑的心理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使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不如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每一学生可上可下的表现,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要多开导、多鼓励,帮助多这些孩子走出自卑,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2.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落后,儿童教育的不完善、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了解到到了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父母呵护的关怀和需求。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而全面的关注,不仅除了从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心理上都应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爱,学校教师也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上的言行举止,多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2.2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将家长或者看护人请到学校,指导他们如何管教孩子。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长辈们要多拿出时间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在平时生活中,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教会家长们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去指导教育孩子,使他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除了校园,孩子生活最久的地方就是家庭了。所以一个良好的蒋婷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长自身的人格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上的成长,更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组织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切实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他们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讲叙给他们。
3.总结
篇3
可有些孩子没那么幸运,尿床是常事,家L是真担心,而孩子的小心情呢,哎……
现在,有不少家长都知道,小儿尿床是一种病――小儿遗尿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事。本期,我们请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初梅来给大家讲一讲小儿遗尿症的那些事。
记者:正常的孩子也有偶发尿床的情况,那么如何确诊孩子患了儿童遗尿症?
初梅:目前世界上诊断小儿遗尿症有很多标准。根据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儿童夜遗尿是指:≥5岁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年龄较大的儿童诊断时可适当放宽标准。
为什么诊断的年龄段设为5岁以上?因为儿童控制排尿的神经系统发育完善的成熟期,应该是在5岁左右。
实际上,孩子在3岁~4岁的时候就能够自主控制排尿了,大部分5岁以上的孩子不会出现尿床。所以设定5岁为一个分水岭。但是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或诊断过程中也不是特别机械的。如果一个4岁9个月的孩子,他一周还尿7晚,一晚还尿一到两次以上,那这个孩子可能就是遗尿症。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患儿的康复和治愈。
记者:小儿遗尿为什么一定要早治疗?
初梅:小儿遗尿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疾病,而且预后相对比较好。所以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诊断。很多遗尿的合并症或者并发症,会带来一些心理疾病,随着遗尿症的时间延长或者病程延长,发生心理障碍的孩子越来越多。所以早诊断,规范化治疗特别重要。
记者:小儿遗尿不治疗能自己缓解吗?
初梅:遗尿症每年有15%的自发缓解率。如果不治疗的话,可能有的人到十几岁甚至十七八岁的时候也可以自行缓解。但是不治疗会带来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这些问题不会随着遗尿症的好转而好转,即便遗尿症好了,由遗尿症带来的严重精神心理问题往往不容易缓解。
记者:小儿遗尿症这种疾病严重吗?
初梅:很多家长都会问这个问题。医生的解释是,一般的遗尿症不会危及生命,但是要排除一些继发性的遗尿症,要将遗尿症中非常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者继发性遗尿的原因找出来。
首先必须先要明确,是不是泌尿系统的问题,如会不会是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最常见的一个临床表现就是尿频尿急,憋不住尿,做一个尿常规就可以鉴别出来。是否有泌尿系统的先天畸形,比如肾发育不良,或者神经源性的膀胱、后尿道的瓣膜或者孤独肾,或是膀胱输尿管反流,再或者是膀胱输尿管交接部的梗阻。做一个泌尿系的B超可以初步除外以上问题。遗尿还可能是内分泌方面有疾病,如糖尿病,孩子因为多饮而发生了多尿。医生还会做一些简单的问卷调查,看看患儿有没有心理或者精神障碍性的疾病。还要问问他晚上有没有打呼噜,看看他有没有呼吸睡眠暂停这种情况。
记者:小儿遗尿对孩子身心发育有影响吗?
初梅:答案是肯定的。
国外和国内都做了大量的这种问卷调查,发现遗尿症的孩子有一半以上都会缺乏勇气和恐惧,带着这种恐惧、自卑的心理,孩子们不能跟社会很好地融合,导致性格孤僻。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孩子,十七八岁的男孩,都已经上高中了,住校,还在上铺。他是老师眼里的问题男孩,跟同学关系不好、争吵、打架、经常逃学,以至于后来这个孩子提出要退学,家长才带着孩子到医院就诊。家长说孩子从小就有尿床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把它当回事。我跟这个孩子做了一个特别长时间的交流,孩子跟我说,同学都笑话他,让他很没面子,他不敢去夏令营,不敢去亲戚家留宿,他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咱们可能认为尿床是一个小毛病,但是对孩子来说,对他身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遗尿症不仅对孩子,其实对家庭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不良事件。
记者:小儿遗尿如何治疗?
初梅:小儿遗尿症的治疗方案首先是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功能训练,以及心理疏导等。
饮食指导 比如应该限制孩子在晚上睡觉前两个小时的饮水量,但不要让他减少全天的摄水量,只是调整喝水的时间。晚饭要尽量早点吃,晚饭要减少流食,七点以后也不要吃太多的水果。
调整生活节律 晚上尽量要早睡,不要在夜间过多地参与一些比较激烈的运动,不要过度兴奋。
做心理疏导 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到治疗当中来。首先要跟孩子和家长明确,小孩遗尿症是可以治疗的,只要经过规范的治疗,最终的预后是好的。但是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认为不是被动接受治疗,要自己主动地控制饮食。而且也要跟家长灌输“尿床不是孩子的错”的观念,这是一种疾病,不是孩子不听话,一定要理解孩子。然后还要告诉孩子这个病最终能够治愈,要树立信心。目前国际上推荐一线治疗的方法,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抗利尿激素的治疗,第二个就是遗尿报警器的治疗。
一部分孩子在夜间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比较少,那么我们就要外源性地补充,让晚上产生的尿量少些,自然就不尿床了。此外,抗利尿激素还能促进孩子的觉醒。需要说明的是,抗利尿激素是正常的生理所需要的一种化学物质,可以放心使用,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有的家长非常着急,今天开了处方,他就问什么时候能停药。此药的优点是起效非常快,往往在使用的第一天,就会有明显的效果。目前临床推荐至少应持续使用三个月到半年以上,才考虑是否减药,而不是直接停药。因为临床中发现很多直接停药的患儿会复发。
再说一下遗尿报警器,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装置。在特殊的内裤里边有一个芯片的装置,如果尿湿一点这个小芯片就能感受到,然后发出音乐报警声音。听到这个声音患儿就会醒来,起床排尿同时关闭报警。遗尿报警器是一种功能训练法,通过膀胱充盈期的音乐疗法,建立排尿条件反射。应用两到三个月,让患儿形成这种条件反射,最终孩子一感受到膀胱胀满,自己就醒了。这个设备的不足是起效时间长,两周左右才能起效。优点是一旦形成了这种条件反射就不容易复发。使用报警器期间需要家长夜间参与治疗的过程。有的孩子可能有一些觉醒障碍,前两三个月的时候听不到,家长就要去叫醒他,帮着他形成条件反射。
遗尿报警器与闹钟唤醒和家长唤醒是截然不同的。遗尿报警器是在膀胱充盈、尿湿一点的时候就报警唤醒,而闹钟唤醒和家长唤醒的时机是不精准的。
记者:膀胱功能训练怎么做?
初梅:膀胱功能训练是行为治疗的一种。在除外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做一些适当的扩充膀胱容量的动作,同时也可以训练膀胱肌肉。比如让患儿白天的时候尽量憋尿,让膀胱尽量充盈,以增加膀胱的容量。或者锻炼他排尿时中断一儿,然后再排剩下的部分;或者主动做一些收腹提臀的动作。
记者:小儿遗尿能彻底治好吗?
初梅:大多数儿童遗尿症治疗效果非常好,是能够治愈的,除非有一些特别严重的遗尿症。
遗尿症程度的划分大概是这样的:一周尿床一次到三次是轻度,尿三次到六次是中度,每周尿床六次到七次是重度。如果是重度遗尿症,治疗时间比较长,但最终大部分病人都能够治愈。
记者:小儿遗尿症遗传吗?
初梅:遗传是遗尿发生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患儿都能找到遗传史。国外的数据显示,大约有30%到40%的病人能够找到遗传史。首都儿科研究所最近的一个统计资料显示,遗传史约在50%左右。就是说,如果父母双方小时候都有遗尿,那他们孩子发生遗尿的几率就在70%左右的。
记者:遗尿症患儿的家长需要做什么?
初梅:首先,在治疗的过程中,患儿取得了任何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应该给予适当鼓励。通常,我们会让孩子和家长填写排尿日记。我们会给他一个小册子,小册子里头包括每天的饮食和生活节律记录,包括晚上是否尿床的记录。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尿床,要给孩子记一个五角星或者一个红花,在集足了多少五角星后跟孩子说:你已经达到了第一个目标;你再达到多少个目标以后,治疗就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通过鼓励让孩子延长不尿床的时间,从而慢慢把药物的剂量减下来,这样孩子会非常有信心地参与到治疗中来。我的一位小患者每次来看病的时候会非常高兴,他会跟我说阿姨你看我都集了多少个小红旗了。我说你非常好,还有多长时间,你就会有个大红花,拿到这个大红花以后你的药物又可以减多少了。那他会觉得非常有期待。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晚上尿床了的话,需要在记录手册上备注原因。有的孩子因为白天玩得比较累,或者运动出了很多汗,晚上不得不在睡前喝水,这种情况就要记录。复诊的时候,医生会看他最近尿床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
篇4
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绍兴市以政府牵头主导,依托绍兴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专业力量和技术支撑,于2011年6月成立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强化部门配合,由中心指导在各中小学校和社区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联络点并建设了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其中,建设标准化社区心理辅导室88个,标准学校心理辅导室23个,标准化心理健康基地6个,覆盖未成年人服务人群达10万。自此,以中心为龙头,学校和社区心理辅导室为平台,家庭为基础,心理健康网站、热线为有力补充的“四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得以构筑,较好地形成了一个无缝对接的网络体系。
二、抓队伍,夯实心理健康服务阵地
绍兴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工作团队,均具有国家级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资格。同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招募了一批由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文化知识的精神心理专业医务人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入户走访等志愿服务。为配合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心配备了“三支队伍”,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宣教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和危机干预队伍,其中成员各22人、157人和12人。中心积极组织专业人员、社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和志愿者学习培训、外出观摩、上级进修,有力提升健康指导工作技能。经有关单位批准,中心内还设立了市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学校。通过开展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培训以及心理健康辅导宣教、志愿服务和危机干预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工作队伍建设。
三、抓机制,建立“预防、预警、干预”三预模式
绍兴市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倡导“治未病”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预防、预警、干预”三预结合的预防模式,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个别辅导与咨询、“问题儿童”跟踪教育等工作。建立“预防”机制:利用中心优质专业的心理专家资源,整合市文明办、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团市委、学校、社区、媒体等多部门的资源,利用公益广告、宣传展板、专题讲座、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1]。在全市学校和社区的心理辅导联络点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未成年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疑似问题学生进行筛查或咨询、辅导,建立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育的“预防”机制。建立“预警”机制:全市所有学校和社区均设立了心理辅导室,随时接受学生及家长的咨询,及时发现心理异常学生,了解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同时,中心专门开通24h未成年人免费心理热线85885885(谐音“帮我帮帮我帮帮我”),开设“绍兴心理网”,为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建立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预警”机制。建立“干预”机制:对“问题儿童”安排专人进行心理教育跟踪辅导,通过心理辅导转化“问题儿童”,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干预”机制。
四、抓创新,不断延伸拓展心理健康服务空间
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进校园”主题活动:中心每月组织心理咨询师进入校园,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活动方式有团体辅导、心理游戏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青春暖流,关爱农民工子女-全市心理辅导巡讲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由绍兴团市委、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旨在进一步提升在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素质。根据农民工子女心理特点,设计推出了“青春暖流”系列心理课程,安排心理志愿者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开设专题微博(/u/3106918921)心理健康知识相关信息。2012年,心理辅导志愿者团队共为36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了心理巡讲,问卷调查近12000份,心理强化辅导300人次,受益农民工子女达30000人,提高了全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家庭心理指导:如存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心则派专门人员到家庭中进行访问,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心理指导,改变家庭不良教育方式,对家庭的人际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进一步完善家庭功能,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水平,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五、抓宣传,积极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环境
篇5
论文摘要 儿童本应在父母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但近年来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却频频发生,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十起涉家庭暴力典型案例中,就有二起是明显涉及儿童家庭暴力的案件。虽然儿童家庭暴力事件已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但“饿死女童”、“父亲打死抄作业的女儿”等惨剧却还在上演。本文从多角度分析频繁出现家长虐待儿童的案件的原因,并为今后预防和制止儿童家庭暴力提出建议和参考。
论文关键词 儿童家庭暴力 监护权转移 监督
一、儿童家庭暴力的现状
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但对于家庭暴力的解决,过去往往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妇女的角度思考,而缺乏对于家庭暴力的另一主要受害者——儿童的特别重视,即在解决儿童遭受家庭暴力问题上缺乏“儿童视角”。随着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出“饿死女童”、“父亲打死抄作业的女儿”、“继子遭继母虐打”等一系列惨剧,使人们不得不正视儿童家庭暴力问题。
但是,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往往是造成严重后果并经媒体报道之后才被关注, 一般的暴力还没有引起重视。根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三年期间媒体报道的300个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的调研发现,在300个未成年遭受家庭暴力案件中,造成受暴未成年人死亡的有161件,超过了案件总数的一半。
谈起暴力,总是被理解为对身体的虐待、殴打等伤害行为。但是,近年来,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还存在另一种与暴力同一性质的伤害行为,如遗弃、家庭拐卖、等,这种伤害行为虽然不是直接造成儿童的身体伤害,但造成的后果却更恶劣。
二、儿童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儿童家庭暴力案件之所以层出不穷,并不是某一单一的因素引起的,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针对造成儿童家庭案件的原因,本文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一)法律层面的原因
1.未明确监护人的职责
《民法通则》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涉及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责任问题。但这一条文在表述上却很模糊的。“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承担责任”,但是,对监护人承担何种责任以及履行职责不当是否应承担责任却没有清晰的界定。
2.没有设定专门的监督保护机构
依据《民法通则》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但是法律只是规定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控告。这是一种模糊的规定,对未成年看似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其实因没有明确规定监护的监督主体而缺乏可操作性。在通常情况下,很少会有相关部门主动管理,尽管家庭暴力性质比社会上一般暴力恶劣,但它成了相关部门不管不问的真空地带。
3.缺乏明确的救助机制
目前特别严重的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已经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但一般性家暴行为和尚未出现严重后果的案件则比较隐蔽,仍未引起公众的足够重视和公开讨论。实践中,只有当儿童被虐待至重伤或者死亡等严重后果被外界知道时,司法机关才会介入调查和追究;而更多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由于构不成犯罪或者因为是自诉案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对于公权力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介入儿童家庭暴力案件,应由谁来接替失职的监护人承担监护职责,以及受虐儿童的后续治疗和心理辅导等问题,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4.制裁手段单一
针对案件和施暴人的处理方式大多简单,除后果特别严重的实施刑罚外,对一般性案件缺少有效处理方式。在一些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中,对家长只是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目前我国对父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非刑罚处置方式简单,导致很多施暴者得不到有效教育和处。不予介入,惩治过轻,实际上是对施暴者姑息纵容,失去了法律应有的震慑和预防作用。
5.受法定人制度和自诉限制,儿童家暴案件往往很难进入司法程序
《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人。这条规定存在明显的缺陷,它忽视了儿童被监护人侵权的现实情况。倘若儿童遭受父母一方虐待,而另一方不敢或不愿孩子起诉,或父母双方都对孩子施暴,儿童自己起诉就会因为诉权难以被法院受理。而且,法律规定虐待案件只有出现严重后果,才能从自诉案件转为公诉案件。因此,在一般儿童家暴案件中,司法机关也很难介入。
(二)社会层面的原因
第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将法律法规的抚养义务当成人身依附关系,将子女视为私有财产,并不认为儿童也有人权。在暴力发生家庭中,“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恨铁不成钢”等就成了教育子女的信条,认为父母有权力打骂,甚至认为打骂、体罚等如没造成严重伤害都应属于合理范围。
第二,对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社会大众往往采取包容或习以为常的态度,认为管教孩子是家庭内部事务,清官难断家务事,外人不便干预,通常不会主动报案。根据广州妇联调研,多数人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暴力认识不足,仅37.5%的受访者认为家长打孩子属家暴行为。
(三)个人层面的原因
父母对孩子施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关系不和谐或家庭矛盾而拿孩子发泄或报复,错误的管教观念,生活困难、生活压力大或未婚先育没有条件抚养,孩子身体智力有缺陷、残疾,父母有恶习、品行不良和精神心理异常等。
受虐儿童由于年龄小,根据北京青少年援助与研究中心的调查,受虐儿童多数在十周岁以下,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儿童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处于明显的弱势,根本无法反抗。在感情上,儿童又对父母所具有的那种亲密依赖又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父母的施暴行为。而且,有些年龄虽大的儿童,由于依法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或缺失,以及亲情的影响,在家庭暴力发生后,也极少报案。
三、解决儿童家庭暴力的法律对策
(一)加强普法宣传
加强普法教育,尤其是关于儿童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使社会大众普遍意识到儿童也有人权,形成家庭暴力即犯罪行为的观念。学校应积极普及防范儿童家庭暴力教育,提高儿童的法律意识,教育儿童面对家庭暴力应如何保护自己。同时,社区应向通过分发宣传单、开展各种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矫正家长“因为爱你,所以打你”的错误教育思想,树立正确教育孩子的观念。
(二)设立专门的反儿童家庭暴力的监督保护机构
实践中,一个儿童家庭暴力案件的处理会涉及公安、民政、卫生、教育、社区、妇联等多个部门,协调难度很大,无法及时发挥公权力对儿童家庭暴力行为的积极干预的救济功能和约束、监督监护人的行为。因而,需要建立起专业化的儿童保护机构,赋予其负责儿童监护问题的管理、监督、执行的公共职责和权力,代表国家承担监护的实体职责,对于儿童的监护进行动态监督。当发生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后,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可以提供临时安置场所。在不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儿童保护机构可以进行事前干预。
(三)建立监护权转移制度
受虐儿童倘若仍由父母担任监护人,呆在原来的生活环境,存在继续遭受家庭暴力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建立监护权转移制度。对于家庭监护失当的,可先送到相关儿童保护中心,通过专业评估机构对其家庭监护状况进行评估,不符合儿童健康成长条件的,启动监护权转移的程序。撤销父母的监护权后,关键应由谁担任受虐儿童的监护人呢?撤销其监护权,由国家进行代为监护。
此外,监护权转移之后,父母确有悔改的,还能否有重新取得监护权呢?诚然,监护权转移制度,只是法律在监护缺失时设立的底线,它的目的并非剥夺亲权。当父母在孩子被转移监护权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在经济条件上也能有所保证,法律应该提供监护权回归的渠道。监护权回归后,必须由专门监督机构进行跟踪监督。
(四)完善对失职监护人的追责制度
目前对于未成年保护的法律法规多数仍停留在原则性规定层面上,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应完善法律法规对儿童家庭暴力的干预和救助措施,健全儿童家庭暴力责任追究制度和非刑罚处置方式,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批评教育的非刑罚处置方式。儿童家庭暴力案件因受法定人制度和自诉限制很难进入司法程序,追究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这种情形,可以由法院在审判时为其制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诉讼人,保障受虐儿童诉权的行使。此外,应明确规定不履行监护职责和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具体情形,界定监护人不当行使监护权的情形,使监护人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
(五)建立强制报告儿童家庭暴力制度
面对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缺少及时发现的渠道的现象,国家应建立强制报告儿童家庭暴力制度,要求学校、医院、社区等与儿童密切相关的单位和人员,在发现童遭受家庭暴力时,有义务向有关部门报告。强制报告制度应对义务报告人的范围、报告的时间、接受报告的部门、不报告的法律责任等进行规定。强制报告制度的推行,可以逐渐让社会公众和相关责任人员形成家庭暴力即犯罪行为的观念和对任何虐待儿童的行为零度容忍的思想,主动报告。同时,设置相应的奖惩措施配合强制报告制度的实施,促使强制报告制度在预防和解决儿童家庭暴力的行为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初中生;切牙分类法;错耠畸形;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2-0071-04
错牙合畸形是口腔科常见病,尤其是前牙区的错牙合畸形在而部通常是显著的,它可以引起不良的社会反应和不良的自我概念形成。微笑是而部审美印象重要的一部分,而牙齿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有理由认为牙齿的外观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口腔情况会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和功能方而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心理、社会和功能方而的影响被称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嘲。既往有研究显示,错牙合畸形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在于心理方而,而不在于功能方而。但是,错牙合畸形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所获得的关注远少于其他口腔常见病的影响。国外就错牙合畸形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较多,而国内较少。本文旨在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orV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MMHI-60)初步调查和探讨错牙合畸形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五家渠市有两所中学,即五家渠第一中学和五家渠第二中学。第一中学初中部有37个班,共1850名。第二中学初中部有18个班,共630名。2015年45月,在这两所中学的初中部随机抽取了9个班级,其中在五家渠第一中学初中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在五家渠第二中学初中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共390名,其中男193名,女197名,年龄11.49-16.55岁,平均年龄为(14.08±0.84)岁,均为汉族。
排除标准:①唇腭裂等而下1/3严重畸形者;②前牙缺失、冠折、龋齿、牙周病及有修复治疗史的患者;③有正颌及正畸治疗史,正在接受正畸治疗者;④患有精神心理性疾病,如强迫症、躁狂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者。
1.2 问卷调查表
一般项目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族别、编号。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此量表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根据我国中学生特点编制的,针对性强,能有效而准确地测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包括10个因子,共60个项目。10个因子包括强迫症状因子、偏执因子、敌对因子、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学习压力因子、适应不良因子、情绪不平衡因子、心理不平衡因子。采用五级计分法,即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各因子的因子分计算方法:各因子所有项目的分数之和除以因子项目数。1-1.99分,表示该因子不存在问题;2-2.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轻度问题;3-3.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症状;4-4.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较重的症状;5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严重的心理症状。总均分是由60个项目的得分加在一起除以60,得出受试者心理健康的总均分,表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1-1.99分,表示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如果5分,表示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1.3 调查方法
首先,进行预试验调查,检验调查内容是否可行,调查表设计是否完善,检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以便进一步修订。两名检查者经过严格而统一的口腔检查及调查标准培训后,向被调查者讲解本调查的目的、意义及具体填写问卷方法和其他注意事项后,请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完成后收回。然后,在自然光线下,由两名口腔正畸专业研究生对被抽取的9个班的初中生进行口腔检查,并采用个别正常牙合标准、错牙合畸形切牙分类法记录被调查者正常牙合及错牙合畸形情况。
错牙合畸形切牙分类法标准:①第1类:下切牙切缘咬在或位于上切牙舌隆突之下;②第II类:下切牙切缘位于上切牙舌隆突之后,又分为以下两个分类,第1分类:上中切牙前倾,超合大于正常。第2分类:上中切牙内倾,超合常减少,但覆牙合通常大于正常;③第III类:下切牙缘位于上切牙舌隆突之前,超合小于正常或呈反牙合。
个别正常牙合标准[们:有轻微错牙合,但对于生理功能并无明显妨碍,且个体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所有符合这一正常标准的个体牙合,均属于个别正常牙合。 调查前两位检查者均经过专门培训,统一调查标准,并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调查过程中随机选择50名初中生由该两位医师之间交换检查,进行调查者之间的临床意见一致性检验(Kappa检验),结果显示两位医师对错牙合畸形判断的一致性较强(Kappa=0.95),诊断结果可靠。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用spss 19.O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切牙I类组、切牙III分类组、切牙112分类组、切牙III类组和个别正常牙合组这五组间比较时,检验水准为双侧a=0.05,统计值为x?。切牙III类组依次与切牙I类组、切牙III分类组、切牙Ⅱ2分类组、个别正常骀组进行两两比较时,共进行了4次比较,笔者采用Bonferroni方法调整检验水准,其处理方式为:以公认的检验水准除以多重比较次数作为调整后的检验水准应用于多重比较。故切牙III类组依次与其他四组进行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调整为双侧a=0.0125。
2 结果
量表的完成率为100%。在心理健康总均分方而,个别正常牙合组、四个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组这五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9.671,P=O.046),见表1。
切牙III类组和其他四组比较,除了切牙III类组与个别正常牙合组心理健康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25),切牙III类组心理异常的比例比个别正常牙合组高。与其余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O.0125),见表2。
在该心理健康量表的10个因子分中,切牙III类组和其他四组比较的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方而的心理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偏执、抑郁、适应不良得分方而,个别正常牙合组、四个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组这五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牙III类组和其他四组比较,除了切牙III类组与个别正常牙合组心理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O.0125)。
在心理不平衡得分方而,个别正常牙合组、四个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组这五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2,P=0.000),见表3。
切牙III类组与其他四组比较,心理异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P
3 讨论
英国学者所提出并倡导的切牙分类法,是从诊断的直观性和对治疗的指导性上分析,在临床应用方而有其独特的优点:切牙分类法属于牙合形态学分类法,在反映错牙合的概念上相较其他分类法更加形象;切牙分类法以前牙咬合关系为基础进行分类,相较其他以致病机制为基础的分类法有美学上的意义,而错牙合畸形的概念本身就带有较强的美学色彩;切牙分类法是对同一类前牙错牙合表现的的归纳总结,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治疗效果的判断也相比较好。且既往有研究显示,成人颌而部错牙合畸形患者常因而下部中心区口唇部的畸形造成心理不同程度障碍。而且在正畸临床应诊患者中,大多数是因前牙美观问题而就诊,其关注点相比后牙也集中在前牙。闫颖等的研究就采用了切牙分类法对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分组,探讨了大学生牙齿审美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也采用了切牙分类法。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根据我国中学生特点编制的,针对性强,能有效而准确地测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徐立峰等的研究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国内大量学者采用了该量表评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而本研究选择了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来进行心理健康评估。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艾瑞克森划分,12-18岁的青少年的心理社会期特点是:建立自我概念、个人同一感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自卑感,身体意象易受外界影响。朱旭霞等的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正畸患者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得分要高于因其他牙病就诊的中小学生患者组。Cunningham将错牙合组与非错牙合组对照进行问卷调查,牙颌畸形患者高度焦虑,低身体意象,自尊值也低。孙燕等的研究发现安氏II类患者外表自尊值低于安氏I类和III类患者。Hoffman等对146例9-14岁牙颌而畸形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安氏II类1分类患者以害羞、沉默寡言、忧郁为特点,安氏III类的患者社会赞许率低,在学校不被喜爱。然而,在错牙合畸形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而存在相互矛盾的证据。令人惊讶的是Pulache等的研究发现安氏III类错牙合畸形对心理健康方而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些研究发现,错牙合畸形对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无重要影响,或之间有微弱的关联。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持久稳定并未经治疗的错牙合畸形对生活质量可能有或可能没有心理和社会影响。而本研究发现,在心理不平衡方而,切牙III类组心理异常的比例比其他错骀畸形组和个别正常牙合组都高。在偏执、抑郁、适应不良得分方而,切牙III类组心理异常的比例比个别正常牙合组高。
篇7
一、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现状
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面,逐渐摆脱了前苏联有关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心理学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同时构建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则、内容,逐渐将中国民族心理学纳入心理学的范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关注。建国以来,民族学界受前苏联民族学研究的影响,把主要目标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斯大林在《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这个定义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四个特征之一,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关注,许多学者著书立学,(注:参见熊锡元:《略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吴团英:《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学刊》1982年第2期;顾学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识别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谈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贺国安:《刘克甫谈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华:《关于“共同心理素质”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内涵、外延进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锡元和吴团英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锡元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为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风俗、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吴团英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点,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民族自我意识等诸种要素构成。”(注: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特点理解方面,学者们大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渐变性;但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名称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自我意识均成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代名词。甚至《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在对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等词条的解释中,均写着参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一些学者逐渐注意到对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四个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限制,于是开始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纳入心理学分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畴。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参见周星:《民族心理论》,《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国民族心理形成的四个历史时期》,《理论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凯:《民族心理研究概论》,《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3期;熊锡元:《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理论问题补遗》,《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6期;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戴桂斌认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的性格与能力)和民族心态(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及民族情趣等)两个部分组成。(注:参见戴桂斌:《略论民族心理》,《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心理分为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三个要素。(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荣·苏赫认为,民族心理划分为四个层次八个要素:(1)民族群体价值观念及其指导下的民族群体规范,包括价值观念和规范意识以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个因素;(2)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气质、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练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维方式;(4)民族自我意识。(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戴庆渲认为民族心理结构应该由四个层次八个要素组成:第一层次,民族自识性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层次,民族思维方式;第三层次,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三个要素;第四层次,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包括价值观在内的民族群体规范意识,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道德观念、民族审美情趣等。(注:参见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历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爱好、习俗、成见、信念、心理状态等等精神素质的总和。民族心理的内部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可将民族心理分为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质是该民族在人类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认知特点、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状态是该民族对社会面貌、社会变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较为不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民族情绪和情感、民族兴趣和爱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识是对本民族所处社会地位、所具身心特点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以及对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维护,表现着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气节、民族中心主义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的统一整体,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质为基础。(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韩忠太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成员以先天的神经系统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作用、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内涵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共同”和“素质”两个根本属性。从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个民族成员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外延只能包含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学科归属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属于民族理论学,民族心理则归属于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学的范畴。在研究课题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学研究工作者的理论问题之一,他们的研究具有宏观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则通常以心理现象为单位,具有微观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没有专门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则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论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为了解释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与整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联系起来,即研究民族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心理是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的概念。(注:参见韩忠太:《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的区别》,《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从以上作者对民族心理的理解来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纳为民族心理的一个层面,有的作者则认为两个概念在含义上大相径庭。另外,作者们对民族心理包含的内容持不同意见。
第三,个体民族心理研究逐渐兴起。如熊锡元对回族、傣族、汉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注:参见熊锡元:《试论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思想战线》1986年第6期;熊锡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熊锡元:《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论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质时,他认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个民族特征并不明显,故共同心理素质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从强烈的民族意识、开拓与进取精神、心理状态和与风俗习惯的交织、保族与卫国——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回族的优秀心理素质,同时也指出回族应该防止和克服民族狭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质。”(注:徐黎丽:《试论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荣丽贞则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为例,认为祭祀风俗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也是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关系。(注:参见荣丽贞:《蒙古族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浅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苏世同认为苗族主体心理深受以农耕为基础的苗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出许多优良的心理素质,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这在文化风俗上有所反映。(注:参见苏世同:《论苗文化与苗族主体心理结构》,《吉首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则认为敢于冒险、敢于出家门、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观念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不轻商等是维吾尔人经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这种特征的历史根源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及宗教。(注:参见伊力合木·克力木:《维吾尔族的经商心理及其历史根源》,《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4期。)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也对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研究。如周兴茂论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注:参见周兴茂:《论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那顺呼吁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参见那顺:《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闫丽娟、钟福国论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质,(注:参见闫丽娟、钟福国:《裕固族心理素质透视》,《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渊则综述了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况,(注:参见南文渊:《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评说综述》,《青海民族研究》1997第3期。)石国义论述了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注:参见石国义:《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辨》,《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崔英锦论证了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注:参见崔英锦:《略论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4期。)马丽华论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注:参见马丽华:《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讨了欧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参见云公保太:《欧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银军和杨顺清论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质,(注:参见银军:《试论侗族共同心理素质》,《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杨顺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质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施建业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注:参见施建业:《论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戴小明则对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质进行了对策性研究。(注:参见戴小明:《关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质的思考》,《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从民族发展和繁荣的角度探讨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对民族本身发展的影响,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点,消除与民族发展有害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受民族学界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讨论的影响,许多作者对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其实,从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内容来看,均属于民族心理特点的范畴。
第四,与民族心理相关的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课题。如钟元俊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注:参见钟元俊:《试论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郭建荣、郭广瑛探讨了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影响;(注:参见郭建荣、郭广瑛:《论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影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张践认为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注:参见张践:《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郭大烈论述了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的关系;(注:参见郭大烈:《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地区要改革开放,必须对民族心理结构方面的不良因素进行调整;(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荣·苏赫则认为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过民族和阶级交织在一起的微观环境中介,经过民族心理构成因素和阶级心理构成因素叠加渗透在一起的个人心理素质和自我观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阶级心理对民族心理的决定性制约和民族心理对阶级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现在既属于民族又属于阶级的主体行为中;(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李景春讨论了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关系;(注:参见李景春:《论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李尚武则比较了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的异同点;(注:参见李尚武:《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比较》,《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4期。)卜鼎焕论述了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的关系。(注:参见卜鼎焕:《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哲学动态》1994年第12期。)另外,还有学者对“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进行了探讨。(注:参见施国光:《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虽然重点不同,但讨论的均是与民族心理有关的问题,其最终目标还是希望通过学术探讨,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心理学界也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但从20世纪80-90年表的有关来看,以研究个体民族心理和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为主。如汉族和裕固族儿童心理发展比较研究、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诺族德育心理调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调查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凯将其总结为六类:各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各民族个性和品德形成发展的比较研究,民族社会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研究。(注: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凯对20世纪以来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复。
二、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在民族心理学研究方面无懈可击。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学研究在定位、概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缺陷。
第一,在学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学的定位不正确,即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哪个学科没有解决。多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总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但它在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便决定了它属于心理学科范畴;民族学研究者则一直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心理学研究内容,但其研究对象又是以民族为基础,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民族学研究范畴。其实,这两种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心理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但心理学的基础是个体心理学或普通心理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许多心理学分支均属交叉性的学科,如政治心理学、伦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均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内容。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对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是一门集民族学和心理学为一身的交叉性的学科。再从民族学角度来说,民族学虽然是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但它研究内容涉及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如果民族学研究民族心理,必须具备心理学和民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学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心理学无疑属于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即民族心理学与民族学和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同时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民族心理发展的轨迹,总结民族心理发展规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学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关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认识分歧很大。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有关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辩论来看,有关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多达数十种。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无论从外延和内涵来看,均缺乏普遍意义上的规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学者将民族心理概括为四个层次和八个要素。这样虽然能够全面表达作者对民族心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但内涵过于膨胀,外延势必缩小,而且作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炼性。有的学者则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对民族心理的本质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属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必须采用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过程是一个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三种过程。人们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像和思维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并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会对客观事物表示自己的态度,如满意、喜欢、爱慕、厌恶、憎恨、妒忌、惧怕、愤怒、悲伤等,这就是情感过程。由于人们在进行心理活动时经常会遇到环境的影响,而人不肯屈服于环境,就要立志,拟定计划和步骤,坚持不懈地执行,这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又称个性差异,它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能力包括人的智能、知识和技能等;气质则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是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之一,如直爽、活泼、沉静、浮躁等;性格是人对别人和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刚直不阿与弄虚作假等。也就是说,人们的心理现象就是能力、气质、性格之间的差异性和认识、情感、意志之间统一性的结合。民族心理学作为普通心理学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过程则是指特定民族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龄、性别、经历的人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因此民族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差异。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注:参见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概念研究方面,有的作者将其与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作者则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自我意识或民族意识,还有一些作者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笔者认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中,素质特指民族心理素质,即与民族心理有关的素质,而素质这一词汇在心理学上则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96页。)由此可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点。所谓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自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脑有头盖骨保护,避免外界的损害;脊髓是脑的延长,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内。神经由中枢系统分支遍布全身,对行为具有整体统一的效能。感觉神经趋向脊髓,而运动神经则远离脊髓,两者构成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周身、躯干、内脏等器官的神经系统。(注:参见陈孝禅:《普通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自动神经系统则专管营养生长过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环、肺的呼吸之类,它的机能自动进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称自动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以上所说的神经系统,则是心理产生的条件,一般来说,神经系统越简单,则心理活动越简单;神经系统越复杂,心理活动则越复杂。另外,除了这些神经系统以外,感觉器官也是心理产生的条件,如身体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肤,身体内部的动觉、静觉、触摸觉及机体觉(如消化器官的饱、饿、渴,呼吸器官的顺畅、喘逆等)。(注:参见陈孝禅:《普通心理学》,第115页。)有了以上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心理现象也能够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民族心理素质实际上是指民族心理产生的生理条件,即民族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拥有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注:参见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由此可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心理产生的物质性条件,两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内容方面,民族学界重视民族心理的宏观研究,心理学界则重视民族心理的微观研究。多年来民族学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近年许多学者开始将其纳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畴内,并且构建中国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仍是许多研究者热衷探讨的问题,即使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也要贯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名称。关于此点,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但由此可见,斯大林关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学界仍有巨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绝大多数成果仍属于个体民族心理或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领域,如民族儿童心理特征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研究。(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有关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可以说,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视对民族心理理论的研究,而对一些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论的指导;心理学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视对个体民族心理现象和个体民族成员心理现象的探讨。这种状况的存在,虽然表明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也说明民族学和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双方不及时沟通,差异会逐渐扩大,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得不到有机地结合,民族心理学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学界和心理学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鉴。我国民族学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实地调查法,它是民族学研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谓实地调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注:参见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它包括许多具体的调查方法,如观察与参与观察、个别访问、调查会、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也成为民族学研究的方法。(注:参见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342页。)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民族学进行的心理研究问题来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一直束缚着研究者们的头脑,因此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一些研究个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学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法(亲自到民族地区体验和考察),即使有一些研究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者为本民族成员,但要研究本民族心理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不深入到本民族中间去,也很难得出客观和公正的结论,因为民族个体的心理现象千差万别。一般的学者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依靠文字资料,因此熊锡元先生倡导的使用实地调查法进行民族心理研究(注:参见熊锡元:《要加强民族心理的调查与研究——〈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序》,《民族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学的民族心理研究方法和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相同,即从选题开始,经过文献综述,形成假设;选择研究类型,对变量进行分类;选择被试,制订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最后撰写科研报告。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一般采用非实验法,而非实验法又有五种具体方法,它们分别是调查法、测验法、实地考查法、历史研究法、地域比较法。(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心理学者使用这些比较规范的研究方法,在个体民族成员心理和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对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进行了对策研究。但由于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理论方面内容很分散,很难从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中总结某一民族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规律。另外,民族学和心理学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有许多雷同之处,但由于双方很少交流和合作,致使许多重复的研究项目出现,改变这种状况已迫在眉睫。
三、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民族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的、交叉性的学科,尽管在定位、概念、内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各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将受到普遍关注,民族心理学研究前景光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学和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已势在必行。属于民族心理研究范畴的内容很多,我们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无一不与民族心理有关。例如,在处理两个民族关系问题时,如果不了解这两个特定民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特点,从而对他们的行为做出预测,就无法制定出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对策。笔者在甘宁青地区研究民族关系问题时经常看到民族干部不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而采取了不合时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员之间的纠纷上升为民族关系问题。(注:参见徐黎丽:《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如果不考虑各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使这些政策能够帮助各个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他们也不会接受。在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尽管从长远角度来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一政策,因此执行难度较大。(注:参见郭正礼主编:《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38页。)另外,诸如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均与民族的心理活动有关。因此民族学界要深入地进行民族研究,必须与心理学界建立广泛和长期的联系。从心理学界来说,尽管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日趋成熟,但民族心理学作为它的一个分支,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民族学界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种实地调查材料和理论研究成果,均可以成为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学和心理学携手研究民族心理问题势在必行。如果合作得当,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将结出累累硕果。
第二,个体民族心理研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民族心理研究的主流。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开发商希望对西部各个民族有个全面的了解。西部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心理特征,必定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自治条例实施过程中以及在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其中,民族心理的积极影响将促进西部大开发各项战略决策的实行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如维吾尔族和回族善于经商的心理特点则有助于这两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极影响则会阻碍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和民族地区发展,如一些民族闭关自守的心理特点则不利于该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许多从事民族心理研究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深入西部民族地区,调查西部各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并积极倡导各个民族发扬优秀的民族心理特征,抛弃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心理特征,使西部各个民族早目走上兴旺发达之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个体民族心理研究会进一步深入发展。因为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的实施需要西部各个民族的配合,各个民族要配合国家的战略决策,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充分地认识和理解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各个民族带来的好处,然后才能在行为上支持和拥护国家的决策。
篇8
魔咒,一个厄运的开始
那是个多么不堪回首的炎热夏季啊。
暑假的一天中午,刚吃完午饭,寄住在周灏家正在看武打片的表哥突然对周灏说:“我教你几招功夫防身,这样你以后就不怕别的小孩欺负你了。”当时正在上小学的周灏一听说学功夫,高兴得直拍巴掌。没想到表哥又说:“一入师门,可不能轻易退出。”小周灏一想,这不就和功夫片里的情节一样啊?便满口应允了表哥的提议。
在行过“拜师礼”后,令小周灏感到诧异的事情发生了:表哥让周灏脱掉所有的衣服。周灏虽然对这么做感到不可理解,但是出于对表哥的信任,他还是按照表哥的要求做了。后面发生的事情更加不可思议了,表哥一会儿让小周灏做出种种难堪的动作,一会儿又用铅笔在小周灏的身上捅来捅去;一会儿又用红布蒙住了周灏的眼睛……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天,周灏感到十分难堪。于是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这样的练功就不了了之了。
1992年的夏天,周灏升入了本校的初中。周灏所在的学校是北京有名的重点中学,这里的学生都是各校的尖子生。由于周灏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仍然在班里名列前茅,并且被老师指定为班长。
一天,周灏在收拾屋子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表哥落在床底下的一本书,书的包装很粗糙,而且落满了灰尘,好像被丢弃在床下很久的样子。书的封面上画着一个半裸的美女,做着十分下流的动作。当时周灏正处在青春懵懂的时期,这样的封面显然引起了他的好奇,周灏想看看书里面究竟写了些什么。但是,周灏看了几行就再也看不下去了。书中的情节、下流,不堪入目,而且描写的净是男生怎么欺负女生的情节,这让他感觉既可怕又好奇。
在以后的几天里,这本书里的情节竟像一个魔咒,围绕着周灏不肯离去。上课的时候,周灏的脑子里满是书中的情节,根本就听不见老师在讲些什么;甚至有几次,周灏竟然把坐在自己前排的女孩,想象成书中的女主人公,而自己变成了书里的流氓。每次那么想的时候,他就会产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周灏痛苦极了,觉得自己已经堕落成了一个坏人,他不敢把这种想法告诉老师和父母,生怕这样一来,老师和父母就会把自己当一个“少年犯”。从那以后的好几个夜晚,周灏都是从噩梦中惊醒的,他梦到自己在无助地大声呼救,周围却没有一点声音。每次从梦中惊醒,周灏都浑身湿漉漉的,吓出一身冷汗。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周灏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上课时间走神发呆,回答问题好像梦呓,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有的时候竟然连作业也忘记做。老师们感到十分惊讶,他们不敢相信这么一名优秀的学生,居然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于是他们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来“拯救”周灏:谈心、找家长、开小灶。而周灏的父母更是忧心忡忡。父亲面红耳赤,厉声斥责;母亲则苦口婆心,谆谆教导。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大压力下,周灏更加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只好一次次地压抑自己的冲动;随着时间的流逝,学习压力的增加,周灏逐渐淡忘了书中的细节,于是他的生活也渐渐地恢复正常。看到周灏的成绩一点点回升,老师和父母终于又满意地笑了,周灏的生活好像又变得风平浪静。
然而,平静的外表下总掩盖着潜流暗出的危机,周灏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厄运正在悄悄降临。
压抑,洗不掉的性困惑
在“黄书”风波平息后的一个月,学校又一次进入期末复习阶段。由于之前周灏落下了很多功课,所以他不得不每天点灯熬油地补习,力争把时间抢回来。于是白天上课,做卷子;晚上做作业、补习,周灏感觉自己就好像被绷紧的弦,随时都有断掉的危险。
这个星期六,回到家的周灏准备好好地调整一下状态,休息半小时,看看电视。刚打开电视机,周灏就听见熟悉的功夫片乐曲。和着熟悉的旋律,听着熟悉的歌词,周灏突然想到那个暑假,那次“练功”的情景,他不禁皱了皱眉头;这让他想到了一个多月前看到那本书里的许多情节……周灏心头一惊:难道表哥是在让自己模仿书中的动作和情节么?
周灏的家庭是一个极正统的家庭,父母认为,男孩到了年龄,自然就会明白一切。但是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在周灏的脑子里,却逐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凡与性有关的,都是错误的。同时,周灏怎么也不会想到,表哥会这样利用自己的信任,拿自己“试验”。周灏是一个很要强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完美。他不愿意看到失败,更讨厌被人愚弄。但是这次,周灏竟然被自己一直视为“英雄”的表哥所欺骗,这如何能使他接受呢?
深渊,突然出现的怪病
周灏病了,一连好几天高烧不退。医生感到很奇怪,因为周灏的病查不出病因,所以只好开出几付退烧药,慢慢地调理。周灏的父母也感到很蹊跷,因为周灏一向身体健康,而且酷爱体育――他怎么会无缘无故地病了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周灏总算是退了烧。然而这场病耽误了周灏的期末复习,他的期末考试成绩一落千丈,他开始觉得和表哥在一起是一件很令人恶心的事情:到后来居然讨厌他的每一样东西,讨厌和他站在一起,一块儿吃饭……
当时周灏家的住房条件不是很好。一家3口,还有寄住在家里的表哥,挤在一套不到70平米的两居室里。每天周灏都不得不面对表哥,每次见到表哥,周灏的厌烦情绪就会不断增加,周灏越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就越是难以控制。后来居然发展到,一碰到表哥的东西,他就会立刻跑到洗手间去洗手,仿佛要洗掉那些不堪的回忆。周灏深知洗手其实并不能除去回忆,也无法洗掉自己对表哥的厌恶。周灏无法控制自己,惟有在洗手的时候,周灏才能真正放下回忆与追责。
然而,这种洗手的方式就像是饮鸩止渴,非但不能减轻周灏对以前那些事情的关注,反而变本加厉,越演越烈。周灏的想法也开始从厌恶表哥,变为对自己的自责:为什么当初那么笨,居然轻信了表哥的话呢?于是,周灏从最初只是在碰到表哥东西的时候洗手,到后来无论碰到什么,只要周灏认为不干净的东西,都要去洗手――如果不这样,周灏就觉得自己会被慢慢地吞噬掉。
周灏开始一遍遍地洗手。有时候一道算术题写不到一半,竟然洗了20几次的手;即使是洗手,周灏也要求得很严格,路线以及方式必须分毫不差,否则就要推倒重来。所以洗一次手也要10多次反复。这种洗手的仪式,有时候一晚上居然要重复几百次……
后来,事情还在向着更糟糕的地步发展。周灏的仪式性动作,不仅体现在洗手上,就连走路也会被一种“完美主义”所左右 。比如,有时候在人行道上走路,周灏会尽量选择不踩到砖缝,而是踏着整块砖走直线――如果哪一步不小心走到了砖缝上,就要退回去重来。很快,周灏的生活就完全湮没在这些莫名其妙的“习惯”中:上课走神,作业忘交,有时为了洗手居然还出现了旷课。而这些“习惯”就像股强大的势力控制着周灏生活的每个细节,甚至包括每一步或者每一次洗手。它弄得周灏诚惶诚恐,心力交瘁,更不要说专心学习了。
于是,周灏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在一次月考中,他的总成绩居然排在了班里倒数几位,数学成绩更是倒数第一。兼任数学老师的班主任姓赵,赵老师对学习的要求十分严格―因为时值中考在即,每个毕业班都在暗暗较劲,而学校也在考察班主任的能力。本来赵老师把周灏看作班里的尖子重点培养,爱护有加。但是忽然之间,周灏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令赵老师大惑不解。在一次次说服、教育,找家长谈话未果后,赵老师决定从大局出发,动议学校勒令周灏退学。周灏的父母听说这个消息后,犹如晴天霹雳。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向被他们视为骄傲的周灏,居然已经到了被勒令退学的地步。
涅,在亲情中重生
周灏的父母终于承认周灏出现了心理障碍。于是父母带着周灏到北医六院挂专家门诊,最后被确诊为强迫症。好端端的一个孩子怎么会患强迫症呢?做父母的一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周灏更是无法适应从一个三好学生到被勒令退学的转变:他怎么也不能想象曾那么器重自己的赵老师,会在中考之前抛弃了自己。初尝人情冷暖的他一时产生了消极的想法,加上得了这么一种“怪病”,更使周灏变得破罐破摔起来。
在父母的苦苦哀求下,学校终于勉强同意把退学的决定变为休学一年。在这一年的休学期间,父母没少为周灏的病操心。他们跑遍京城大小的医院,可就是找不到根治这种病的办法。医生曾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治疗心理障碍的关键是要找到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其实,周灏完全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得这种病,但是他觉得舅舅平时对自己那么好,如果说出实情会让父母更加伤心。于是,他死死咬住,就是不说自己患上强迫症的原因。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医生只好给周灏开了一些药,力图控制病情。可是治疗强迫症没有特效药,现有的药物只能辅助治疗,而且副作用大,只要一吃药就会晕晕乎乎,昏昏欲睡。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周灏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
第二年,周灏又回到了学校。凭借自己以前扎实的根底和天资聪明,才勉强以试读生的身份,考上了本校的高中。可是,这次的光景就大不如前了。作为试读生,周灏被分配到了差班;上学后,随着压力的增加,周灏的病又开始严重起来。有时同学们用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周灏要做一晚上。每做一道题就像是打仗:洗手,写作业;再洗手,再做。时间一长,作业本就像是被水浸泡过一样,干了以后变得皱皱巴巴的。
其实,最让周灏头疼的还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为了掩饰疾病所花费的精力。周灏曾经看过一部情景喜剧,剧中把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描绘成了变态的疯子。周灏不明白为什么残疾人有人同情,艾滋病患者有人关注――单单心理疾病患者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他很害怕老师和同学们一旦知道他的病情,会歧视他,甚至再次令他休学。
于是,他尽量伪装自己。但是装没病要比装病更加难受。每次课间周灏想要洗手却又去不了的时候,他都会感觉坐立不安,像是有千百只小蚂蚁在噬咬自己;而老师在拿着周灏皱巴巴的作业本时疑惑的目光,也压得周灏无处藏身。周灏听医生说左手腕上戴个猴皮筋,产生强迫观念时就弹一下可以转移注意力,于是他就经常带一扎猴皮筋上学。初时还算有效,可日子一长,有时候一天绷断几扎猴皮筋也不管用。
高二的时候,由于舅舅户口迁来北京,表哥搬走了。这对周灏的病情略有缓解。可是好景不常,上高三以后,面临高考的压力,每个考生如泰山压顶,在如此重压下,周灏又一次崩溃了。极少的睡眠时间,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周灏的病情也随之加重。为了保持清醒以利学习,周灏停止服用了辅助治疗的药物,这就更加剧了病情的反复,有时候为了洗手,周灏竟然好几节旷课……
周灏又休学了。命运的大门在这时好像被狠狠地关上了,周灏绝望了。与其这样一辈子成为一个废人,时刻担心会被别人当作疯子,不如一死来得痛快!于是他偷偷买好了一瓶冬眠灵,对着白开水全部吞了下去……
周灏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周灏竟然发现父亲哭了。其实父亲生性坚强,不苟言笑,从来不会为一点挫折和失败流泪,父亲是承受了一种怎样的悲痛才会流泪呀!周灏又仔细端详了一下站在旁边的母亲,母亲是最疼爱周灏的人,而这些年为了周灏,母亲操碎了心,东奔西走,夜不能寐。面容憔悴,鬓角又多添了几根白发,苍老了许多……周灏突然觉得自己真是不孝:为求解脱竟然想一死了之,身后留下父母却要承受老年丧子之痛,这是多么的自私!
看到周灏醒来,父母赶紧围到床边,母亲流着泪说:“小灏,爸妈这些年太忙,没有好好照顾你呀,你能原谅爸妈吗?”周灏鼻子一酸,抱住母亲,再也忍不住地大哭了起来:“妈,对不起,是儿子不孝,是儿子不孝呀……”
死固然是容易的,然而,顽强地活着却很艰难。就算是为了父母,也要战胜恶疾!周灏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如果上帝不给我机会,我就要用顽强和勇敢击败他!”从此,周灏向疾病宣战了。一开始停止洗手时,周灏不但感到十分难受,而且还有明显的身体反应,有时候竟然会发高烧。但是,周灏请父母监督,愣是10分钟、20分钟、一小时、两小时地坚持了下来。回到学校后,病情又开始反复。周灏就咬着牙硬顶着,有时不知不觉中竟咬破了嘴唇。为了保证学习时间,周灏再一次停止用药。那段时间,周灏是一秒一秒熬过来的。平时一有反应,周灏就掐自己的大腿,经常掐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深夜学习的时候,实在控制不住,周灏就用小刀划自己一下,刺骨的疼痛好像在时刻提醒着自己:我能行……同时,在和疾病较量中,周灏又学会了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他试着理解表哥处于青春期的怪异的举动;原谅了赵老师刚参加工作而表现出的功利思想。
终于,在2000年7月他顺利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心理系。摆脱心理阴影的周灏似乎爆发出巨大的能量,4年后,周灏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为研究生。再有几年,周灏就该毕业了,面对即将走入社会的现实,他不禁想到了自己那彷徨的少年时代,周灏暗暗发誓:他要尽力去帮助那些曾和他一样需要帮助的年轻人。
小贴士:
什么叫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两者的冲突,导致病人紧张不安,十分痛苦。病人知道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不必要的,但无法摆脱。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了强迫症状。目前,强迫症已经被列入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 4大精神障碍之一,成为21世纪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点。
强迫症的性格特征为:凡事追求十全十美,办事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固执刻板,循规蹈矩;遵守过高的道德标准,缺乏通融。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去做某一件事,明知道没有意义却无法停止,是为强迫,另外还包括强迫思维,强迫性意识等等。
如何治疗和预防:强迫性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必须及早识别和纠治。强迫症患者与其父母家庭教养方式过分严格、刻板及追求完美的生活模式有着重大关系。我们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认真细致的生活习惯,这是正确的,但是不能过分和极端。强迫症治疗有一定难度,患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纠治本病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治疗主要分为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为辅,患者自身的行为控制为主。对于患者来说,战胜疾病的决心很关键。另外,来自社会的正确认识和关怀也很重要。
点评:
不要太快地走向宽恕
■文/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
这是一个让人心悸的故事,虽然它绝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少见。每一次听到读到的时候,我的心都会被哀伤和愤怒填满。
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的认识和保护,常常知道的太少太晚了。这当然不怪孩子们,而要怪大人,怪有关心理健康的宣讲还不能蔚然成风。我们的父母,会嘱托孩子们很多事情,却不知道怎样同他们讲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身体。这真是父母的失职,父母有责任要让孩子们知道,每一个人的都是不容侵犯的,这是一条铁的规则。
我不主张太快地走向宽恕,文中表哥的行为,并不仅仅用青春期的举动就可以让人释然的。周灏受到了伤害,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那被压抑的创痛和能量,还在他的体内冲撞,将它们完全地释放出来,才能将魔鬼彻底擒拿。
- 上一篇:如何防范网络安全问题
- 下一篇: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