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篇1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十、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

篇2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释义

数字经济就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所以,数字经济的本质在于信息化。

数字经济在中国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18.6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对于中国来说,数字经济既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民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数字经济占GDP的10.5%……这些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数字,反映着中国数字经济带来的效应。“双11”购物节再创全球在线交易新纪录、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形形的O2O等无不显示出,数字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宏观的经济规模上,更是渗透到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场以数字化为形式、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重点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群体性突破是构建现代技术产业体系、引领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泉,先进的信息生产力将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数字经济阶段演进。

按照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到2020年,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以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信息消费总额达到12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67万亿元;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到本世纪中叶,数字红利得到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方式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面临的挑战

首先,数字经济对基于传统经济构建的国际税收规则和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在今年7月份成都举行的央行行长会议税收高级别研讨会上,时任财政部部长的楼继伟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例,指出对数字经济征税存在难度,因为其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既得利益。同时,征税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首先要实现监管。对此,楼继伟解释称,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可以逃过常规的知识产权监管,在这一领域如果不进行监管,财税部门也无法征税。因此,监管是基础。

篇3

阿里巴巴创始人、董事局主席

人类社会每次的技术革命大概50年才产生积极正面的效应,前20年都是技术的积累,未来30年才是伟大应用的开始。互联网跨过了20年,未来的30年才是真正的希望和机会所在。互联网公司未来30年的机会一定在线下,而传统企业或者线下企业的希望一定是在线上,双方在未来30年,我们必须建立在一起,互联网经济不是虚拟经济,互联网经济就是必须把虚和实结合在一起。

张近东

苏宁云商董事长

无论是传统企业+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企业+传统领域,都需要行业中实力雄厚的企业打造平台并与大家资源共享。而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传统企业要+互联网,要拥抱BAT,拥抱所有在互联网领域创新探索的企业。苏宁打造的互联网零售高速公路,愿意开放各种接口,与这些企业兼容并包。同时,苏宁也将接入大量平台企业,在苏宁与大家共同建立的生态圈里,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李彦宏

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今天绝大多数人在上网时主要的工具已经变成自己的手机,所以如果不能够在手机这块屏幕上占有相应位置,那未来就会非常暗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会变成一个连接人和服务的工具。移动互联网的存在变得更加便利,线下实体资源也因为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存在,它的利用率变得更加高,这就是我们移动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实体产业带来的巨大产业变化。

王健林

万达集团董事长

在“互联网经济”提出后,虚拟经济在中国的地位被提到非常高的水平,走一条通过振兴虚拟经济来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道路时,自己对此是心存忧虑的。但“互联网+”的提出,消除了自己的担心。“互联网+”代表的是思路、方向上的变化,互联网与实业融合、线上线下融合,才能给实业发展找到方向。“互联网+”是今后互联网公司和实业公司的发展选择,谁不跟它融合,谁就会被淘汰。

索珊

RET睿意德董事

未来行业关注实体和电商的关系,不是要看线上线下如何竞争,而是互联网本身的链接价值。在进入“平台战略”时代之后,行业需要关注双方合作的下一步,即如何把两方合作的价值落实到与消费者的链接中,如何解决跨平台的合作直接关系着链接消费者的效果。

谢文

互联网资深人士、原雅虎中国总经理

以前不是互联网公司不想进入传统行业,而是传统企业不给机会。传统企业试水互联网多年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没互联网思维、人才,才放低身段愿意合作。这种合作既能冲破行业心理障碍,还能扩大互联网服务的范围,让互联网技术、人才对传统企业升级有帮助。但这对互联网企业而言,本身治标不治本,不是值得振奋的事。

尹生

自由撰稿人,原《福布斯》中文版副主编

从京东和阿里巴巴的投资来看,反映了他们对供应链的重视:京东希望借助永辉补齐生鲜和日用消费百货的供应链短板;阿里巴巴希望借助苏宁介入3C和大家电的供应链上游。同时,仓储物流和售后能力也是京东和阿里巴巴希望从合作伙伴处获得的。这意味着零售行业的转折点:在线零售商和线下零售商会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合作分工来实现各自的目标,在共同搭建的O2O生态中做好自己的部分。

篇4

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子商务交易在美国银行家协会以及美国运输数据协调委员会发表的第一个EDI标准下诞生,由于网络在那时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使很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仅仅处于一种想法阶段。直到90年代,基于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想法逐步成熟,Internet网络开始真正应用于商业交易,这时电子商务日益蓬勃发展起来,人们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交换、订购等活动,并成为90年代初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模式。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走向世界,电子商务也就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把利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B2C市场发展迅猛。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报告,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接近8000亿,达7735.6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同时,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将达到1.87亿人,在宽带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1.6%。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势必对虚拟电子商务环境中的虚拟商品提出新的要求,虚拟商品的包装设计也就应运而生。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虚拟数字化包装从初期的产品名称、货号及图片的展示,到现在全方位细节特写、材质说明、3D展示、视频音频展示甚至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2、传统包装设计正面临着新的转型

传统的购物方式,往往是消费者与商品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商品,商品通过实体包装去传达自身内在的功能和形式信息。传统的实体包装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对商品的保护、运输、形象展示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超级市场模式下的架上购物时代,包装本身就成了产品的推销员,更进一步的拥有了宣传和导购的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中的一员,数字媒体技术作为网络信息传递的载体,已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需求与分配的组织化已不分国家、地区、投资、贸易额大小等,一律将通过网络来完成,按照网络秩序来活动,许多传统企业正面临挑战。在网络的虚拟购物环境中,坐在电脑前,简单的几个指令,可以实现绝大多数现实世界中想做的事,在这些事当中,包含了人类世界发展的最基础环节——生产与消费。随着网络购物热潮的到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商品,无比的高效与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涌入这个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服务之中,成为网上消费者中的一员。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潮流化的趋势,在现实社会中得到用户的青睐并且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发展、网络购物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在短短数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80后年轻人,超过八成人的习惯在网上购物。因此虚拟网络商城的快速发展,实体购物环境中的商品包装促销功能也将随之被淡化,实体商品包装的优势逐渐失去了它昔日耀眼的光环,原有的宣传、促销甚至是导购功能已经被新的包装形式所替代——虚拟数字化包装。

3、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新时期消费市场的刚性需求

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相对传统实体包装的概念而言的,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利用数字化的图形、文本、超链接等相关信息,将交易的虚拟商品材质、功能、大小、外观、促销信息等通过互联网虚拟空间环境展示出来,辅助其完成对商品宣传、销售,诱导网民产生购买行为的一种应用型设计模式。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开拓了一个依靠网络虚拟空间来生存、发展的时代。虚拟数字化包装依赖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环境才得以快速发展。网络虽然是虚拟的,数字包装手段和形式也是虚拟的,但在这一环境中相关的买卖双方的商品本身却是真实存在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通过数字手段将商品的各个层面信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最大限度地通过这些虚拟信息了解商品。不得不承认的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虚拟包装与现实商品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或大或小的差距,如色差、质感等,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一差距正在被逐步的缩小,这也为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2001年网络传递花香的技术在日本总务省诞生,改变了以前网络传递仅限于传递图像和声音。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大网络传递技术为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服务,扩大虚拟数字化包装的展示效果,产品信息用数字的形式把文字、声音、视频、图像、气味等信息通过机顶盒或传感器等传递技术传达给网民,满足网民对产品信息的全方位了解,大大增加网络虚拟市场的成交量,必将冲击着传统商品的销售。虚拟概念性包装的发展一旦突破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结合瓶颈,一定会成为未来包装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数字化包装以最低廉的成本实现宣传与销售的最大化,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以交互式电子文件的形式把产品信息到虚拟网络市场中,没有固定的店铺、厂房、办公大楼等固定资产,只需要计算机、网址、数据库、软件系统和优良的信誉度来进行营运,减少了投资者成本,实现零库存和低成本运作;能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简化了包装的设计流程、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无纸化的包装设计,真正实现了绿色包装,使人、自然与产品之间达到最大的和谐,对社会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将产生巨大影响并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真正的符合了当前低碳环保的时代主题。这也是B2C电子商务市场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B2C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功不可没。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使得虚拟数字化包装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4、虚拟数字化包装时代对设计师的要求

现代包装设计的目的有两大功能——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设计师要探究两者优化组合的规律和方法。其前提必须符合“科学、适用、美观、经济”的原则。要求体现科学、适用、美观和经济原则,产出无任是自然功能,还是社会功能,无论是科学原则,还是适用原则,均以经济原则为准绳,均受到经济原则的影响和制约,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虚拟数字化包装。全面了解其经济属性,不仅有助于对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本质意义的认识,而且对准确把握其发展过程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虚拟销售环境中产生了一类网上成交网下运送的产品一一“虚拟产品”,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就是为这类产品进行设计策划、营销的一项专业技术;是辅助其完成对商品的展示、宣传、销售过程的一种设计模式。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随着销售商品的展示环境的变化而延伸发展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传统包装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还要对虚拟购物环境下的数字包装技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当前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通过实验性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网民抱怨网络上的产品画面太小、太模糊,有些网站甚至不能提品的形象,要么将商品包装拍照上传到网页中,以静态模式展现在浏览者面前;要么是将产品实物拍照以后直接展现在网页上,人机不能互动,展示一面就是一面,满足不了网民对产品信息全方位的了解。

顾客不能被虚拟视觉包装所说服,虚拟产品包装与网民之间的沟通遇到瓶颈,就必然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包装是无声的推销员”,要发展电子商务,就必须先从虚拟产品的品牌包装设计上着手,强调其包装装潢的视觉效果的真实性与美观性,最大限度的缩小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遍览世界电子商务格局,对网络虚拟产品包装虽有不少规范,但却并不得要领,仅仅是对网络技术上的上传图片尺寸、分辨率、格式、文件大小做出了技术性的要求,但对虚拟产品包装的设计要求交代甚少。很少有企业或者研究者将虚拟数字化包装的设计提到日程上来,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目前虚拟产品包装设计的现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包装设计思路和设计模式里徘徊。在虚拟的网络市场中流通,设计师如果没有针对其特殊的销售环境、特殊的消费人群和媒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就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更不利于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因此,对数字虚拟包装设计的应用研究必须要开拓思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网络推广营销手段植入数字包装设计规划之中,使得实现虚拟数字化包装更好地为消费者、厂家、商家服务。

5、虚拟数字化包装与传统包装的关系

篇5

关键词:信息革命 会计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和“大师中的大师”的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初预言: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60年代初他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进入90年代又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详尽阐释;到20世纪末(1999年)他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写到:“新兴的信息革命定会席卷社会中的所有组织,他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和个人对信息的认识。他不是场技术、机械、技巧、软件或速度的革命,而是概念上的革命。领导这场革命的是信息产业往往忽视的人:会计人员。”这不仅使计算机专家和网络技术精英们震惊和疑惑,也让财务人员感到惊讶和振奋。

为什么会计会成为“信息革命的领导者”?信息革命对会计又有哪些影响?笔者斗胆对此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信息革命”是什么

有关“信息革命”的定义阿尔文・托夫勒曾在《第三次浪潮》中就已经做了详尽描述。托夫勒认为:信息革命“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是“人类面临的量子式的跃进”;包括:(1)在生产活动范围广泛的工作过程中,引入了信息处理技术,从而使这些部门的自动化达到一个新的水平;(2)电讯与计算机系统合二为一,可以在几秒钟内将信息传递到全世界的任何地方,从而使人类活动各方面表现出信息活动的特征;(3)信息和信息机器成了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甚至参与了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和原动性活动。

当今世界信息革命的起点,是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对人的行为、意识及社会活动“数字化”的过程,如:语言(听、说)、图像(看)、文字(思维过程)、生产工具(数控机床)、细胞分解与基因组合(生物)等等的“数字化”。这个过程自开启以来便成为历史潮流,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实现制造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化,从而引起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革命;其次,在生产方式上,由规模经济向非规模经济和聚合经济过渡信息化时代,从而使受规模经济观念束缚的工业化国家和企业从信息和信息经济中获得了活力;第三,在组织结构上,由层序化向分子化结构演变,使非集权化成为当今世界组织结构改革的主导方向,并使企业组织国际化进一步成为趋势。在国家层次上,由于组织结构的“分子化”过程和国际化组合,民族国家的地位和形式已经开始受到新概念的挑战,在全球开始出现各种类型的区域组合;最后,社会制度方面,多目标社会效益和民主参与,正在成为企业和政府的重要价值观念。

从计算机发明至今的六十多年,人类与“技术元素”融合,在对自身行为、意识及社会活动“数字化”过程中,不仅强烈地冲击着过去几百年形成的传统观念、价值理念和文明意识以及社会管理模式与组织架构,而且以前所未有的爆发力颠覆着人类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二、为什么会计是信息革命的领导者

首先,会计天然拥有“信息化的DNA”。众所周知,会计是以货币为基础,对企业或经济主体的行为过程进行分类、记录、计算、总结的技术。无论是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的《数学大全》(又称《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书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复式记账原理和现行的会计方法),还是更早产生于中国唐宋之际的“四柱清册”(强调“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平衡),对会计对象的定义都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货币及其循环”,其本质是伴随着商品交换和货币而诞生、发展的一种管理技术、特定方法和“观念报告”。

从货币的角度分析,马克思的《资本论》已经证明,货币作为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这其实告诉我们:货币的诞生是人类首次对自身劳动价值和成果(商品)以及相关社会生产关系的“数字化”。会计恰恰是这一“数字化”发展过程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如果我们将货币和信用的发展看成是人类社会信息革命的“原始起点”,那么“数字化”就是会计与信息革命的内在交集,从而表明会计天然拥有信息革命的DNA。

其次,会计是信息革命的起点和基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过程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永恒主题,而会计的工作则是对这一过程的分类、记录、计算,会计的任务是对经济主体行为过程进行初始“数字化”转换,会计的责任是在特定期间或时点向经济主体的相关者提供准确、客观、真实的交易信息,会计的目标是反映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包括特定时点的资产、负债结构,某一周期收入、成本、利润和货币循环状况)。由此使会计的理念、方法、技术和会计人员素质与信息革命进程、目标和发展速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既然会计已经担负了过去人类“初始信息化”执行者的重任,又将承载未来信息革命的基础使命,就必然应当成为今天信息化浪潮的引领者。

三、信息革命对会计的挑战

1994年,美国硅谷的“精神教父”未来学大师凯文・凯利在他的《失控》中为我们展示了信息社会和信息生活,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20年后的今天,人类发展史和现实社会正在不断验证他的预言。

当互联网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实世界的时空再次被压缩,传统会计信息的单一性、会计内容的局限性和会计成果的时效性正在受到实体交易多维性、交易对象跨越性和信息交互即时性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开发借助网络平台和大数据,不断融入人的自主行为能力,传统会计的岗位设置、操作模式、技术方法、甚至庞大的会计人员队伍面临着被技术替代的危机。不久前发生的“宝宝们”宝搅局银行业表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颠覆的并不仅仅是银行业,更重要的是可能动摇已经存在的货币体系和金融生态,其对会计的影响也可能难以估量。

按照凯文・凯利“必须要经常相信不可能”的思维,我们不妨打开思维的天空遨游一番:与人类社会共同进化的货币,终结了“物物交换”模式,改变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财富积累。尤其是最近50年来,即便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货币“特殊商品”的属性被“信用”彻底驱逐,信用货币的发展对现代文明进程的贡献仍可媲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语言发明。但是,人们或许会忽略一个重要事实,由于受客观时空和世界观的限制,历史选择和运用的货币体系(不论是过去“特殊商品”的货币,还是今天的信用货币)始终带着强烈的“区域性”标识。这种“区域性”货币体系给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汇率和利率的巨额交易成本,也为个别强势信用货币主导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滥用发行权、无限扩张信用、转移风险和危机留下了巨大漏洞。过去推动历史进步的货币、信用体系是否正在蜕变为阻挡我们这个星球进入新文明时代的障碍?

今天,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击碎几千年沉积的固有思维岩石,在“大数据”下,人类社会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屏障即将崩裂。弗里德曼在一次关于通货膨胀的演讲中谈到:“每个人之所以接受纸币,是因为人们深信别人也会同样地接受它。作为货币的纸币之所以具有价值,是由于其他人也认为它具有价值。”既然信用货币只是实体价值的虚拟形式,那么未来建立在云计算、物联网基础上的社会交易关系,不管初始交易是否对称,一旦以“信息符号”为载体融入网络,总能够通过“小世界效应”,找到“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的跨行业、跨区域、跨时间的价值关系。此时,全社会的交易可能重新进入更高层次的以“符号”为载体的“价值交换”,从而统一现存的区域性信用货币体系,并促使整个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实现市场交易成本归零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在此环境下,会计对象、会计方法依然离不开“价值”和对交易过程的“数据化”,但“价值尺度”是什么呢?――比特币(Bitcoin)或其他可能的“免费”数据货币?

所以,信息革命不仅仅是对会计人员自主行为的取代,更重要的是对会计工作的内容、方式、目标的超越,对会计人员的思维、理念的颠覆。

四、信息革命浪潮将助推会计“跨界”

信息革命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但同时是一个渐进过程。回归现实,会计应如何与时俱进,再次扮演人类信息革命的践行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呢?笔者认为:

第一,认识会计面对的“四维空间”和交易要素的“多维性”。传统会计对市场经济单元――个人、企业、政府或相关主体之间交易的理解,局限于静态的“上、下、左、右、前、后”组成的三维空间之内;事实上,在“动态时间”的影响下,会计面对的至少是一个“上、下、左、右、前、后”加上“时间”的“四维空间”。

在信息技术筑起的“四维空间”中,会计面对的任何一个交易要素都具有多维性,如:一笔短期借款,传统会计将它视为一个“点”,只要确认债务金额,并制作相应分录(“借:银行贷款,贷:短期借款”)便完成了对该项交易的“数字化”过程;而现代社会关系中的会计,除了确认债务数额,至少还应当从该项交易中,分理出“债务利息及相关成本”、“债务期限”、“债权人”、“借入时点和到期时点”、“是否嵌入他项权利”等等。只有用四维空间的概念,将与交易相关的各项要素“数字化”,才能构成一项交易的完整“符号”。从而在单个主体(企业或经济单元)微观层面,实现任一时点同类业务的比较、分析(如上例,包括:债务总量、债务平均期限、平均成本和特定时点将发生的现金流出等);并通过“实践中介”向群体(市场)转移,在社会宏观层面激发聚合效应,产生商业机会并降低社会整体交易成本。

因此,信息时代,会计已经具备跨越“三维空间”的条件,拥有以“四维空间”的理念对交易要素进行多维度“数字化”的能力。

第二,突破传统的会计组织架构和模式,关注实体行为的相关性。传统的会计组织封闭于单个主体(单个法人或某个“单位”)之内,依托于“块”状关系构建点对点的业务架构,并将实体行为信息视同一个平面,其操作和运用会计准则对实体行为进行会计核算和列报或编制通用商业语言,更多的基于特定“块”的“表”面,或仅关注“块”内节点之间业务行为的关联性,而不考虑“块”与“块”之间同类业务行为和相关业务行为的关系。这种模式就短期而言,影响会计“通用商业语言”表达和解释单个主体经营活动的能力,从长期看,不适应信息时代网络社会对会计的完整性要求。

如今,技术元素与人类社会融合已将实体“块”链接成“网”,任何个体都是“网”内的一个节点,所有的实体流、货币流、信息流(三流)在“网”借助技术的速度流转,大大消除了个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个体与个体之间能够依托于“网”互相了解、互相依存、互相平衡、共同发展,脱离或被挤出“网”即意味着消亡。正如德鲁克所言:“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掌握整个经济链的成本,需要与经济链中的其他成员合作,共同控制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益。因此,企业已经开始抛弃只计算组织内部等等成本的做法,转而计算整个经济流程的成本,而在这个经济流程中,规模最大的公司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如果继续按照传统会计方法,只着眼于个体自身的收入、成本、利润而不关注经济链或整个“网”内群体的会计要素,个体可能被“挤出”,会计也将失去“生命”。

因此,信息时代,运用“网”的高速度和透明度,会计完全可以实现从“块”和单个主体到“网”的跨越,并立足于“点”的特殊性、着眼于“网”的相关性(包括:主体与其它主体的相关性、主体与行业的相关性、主体与市场的相关性、主体与政策的相关性),从而实践会计的责任和目标。

五、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作为记录经济行为和释放经济信息的细胞,在信息革命浪潮的荡涤中正在变异,当会计对象由“货币及货币循环”转向“一般价值和价值循环”之际,会计工作者至少从五个方面理解并接受与之相应的变革:一是传统会计实务中对经济业务的平面分类、记录、计算将被立体的、动态的多维度“标识”取代――打造“全息会计”基础;二是会计任务从对单个经济主体的微观经济行为“数字化”转向对“群”或“网”的宏观经济行为“数值化”转变――构筑“整体会计”框架;三是会计内容从“连续反映、定期报告”向“动态反映、即时报告”转变――建立“实时会计”机制;四是会计责任从“向相关者提供准确、客观、真实的主体交易信息”向“向相关者提供与主体行为有关的相关性信息”转变――设立“联系会计”平台;五是会计目标从“总结主体(单纯的)财务状况”向“分析社会价值链和比较主体能力”转变――实现“三流合一(实体流、货币流、信息流)”目标。

站在信息革命浪潮前沿的会计,当以“动态的”、“联系的”辩证思维理解主体行为并进行会计处理,才能扬弃传统,拥抱即将来临的新文明时代。

参考文献:

[1]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6).

[2]彼得・德鲁克.21世纪管理的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

[3]凯文・凯利.失控[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12).

篇6

关键词:数字经济;湖南高职教育;商科专业;人才培养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凸显,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推动力。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离不开大量职业工人和职业技能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不管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环节,将会诞生出更多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将会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中的两条腿,要持续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职业教育转化,为行业和企业供应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技能人才。

1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经济需求、数字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湖南在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5位。湖南属于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产业集群特点,长沙作为省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初步形成了“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对湖南数字经济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湘江鲲鹏首台服务器下线、中国首条“智慧公交”投入使用、“和包支付产业园”的持续发展、长沙高新区互联网企业的上市、5G技术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应用、传统零售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使得湖南区域经济转危为机。2020年湖南移动电商、社交新零售、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电商扶贫、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移动办公等细分领域融合创新,逆势上涨。2020年,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了《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是数字经济在湖南省经济总量中占比依旧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双重短缺等方面。

2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数字贸易快速向前发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行业快速崛起,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和行业急需稀缺行业的高学历高级人才,也急需经验丰富的职业工人和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对人才需求更新也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商科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需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时代新科技结合起来,转变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数字经济方面最热门的行业有互联网服务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农业、传媒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见表1);而在商科专业方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贸易/进出口领域招聘需求增长较快,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比2020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见表2);随着出口贸易的逐渐恢复,进出口贸易行业在就业上也受到利好影响,竞争指数相对降低,职位供给比较大,在长沙地区商科方向薪水方面,贸易/进出口行业薪水相对较高(见表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职位供给旺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在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身求职人员职业素养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课题。

3人才培养瓶颈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商科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受疫情持续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等各方面压力,2020年大学生就业遭受重大冲击,中小企业校招岗位需求减少,大企业岗位竞争压力激增,导致岗位要求不断升级,不断向名校倾斜,不断向高学历倾斜,出现研究生学历抢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职位的局面,进一步压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空间,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瓶颈期。如何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3.1专业定位偏差。专业定位偏差包括认知性偏差和结构性偏差。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湖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存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商科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认知存在偏差,比如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国际商务和国内电子商务类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营销等同于推销。结构性偏差主要体现在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及设置结构与企业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规模之间的偏差。在数字经济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消费模式和销售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商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有可为,因此,高职院校在商科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结合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2020年湖南自贸区成立等利好信息,结合本校和企业资源,明确专业定位,为湖南地区经济发展输入应用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3.2人才培养方式认知偏差。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就业率,过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容易走入的人才培养极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避免陷入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误区,要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与综合培养。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从专业对应性、岗位适用性和知识前沿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提高所学知识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室建设、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和专业群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当向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商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很明显,不利于他们融入企业和社会。如何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历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艺术、法律、工匠精神等信息,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商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也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3.3教师队伍培养单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较高,职业技能相对缺乏;高职院校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平时重点也放在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技能培养有所忽略,这些问题导致教师队伍培养比较单一和单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业和企业也在对用人标准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单纯只追求专业知识授课和科研能力,可能不能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资讯和信息,比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关务知识,海关每年都会有信息变更,如果教师只守着自己的固定教材认真上课,不去经常与外贸企业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所传授的过时的知识对学生也将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也要鼓励和激励高校教师多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多与相关商科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和学习,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将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3.4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及其实施细则条款并没有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并不完善。大企业因为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一般较少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另外,中小型企业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合作意愿和合作主动性不强;同时企业也会担心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担心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问题。这些瓶颈问题都制约企业不能高质量的参与到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

3.5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环节缺失,将直接体现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面。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参与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实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律性较差、责任感缺失、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宣讲,先成人后成才。

4对策研究

4.1专业定位精准化和动态化。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应该精准化,在给学生做学前教育和专业宣讲时着重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定位,纠正专业认知偏差。但是根据职业不断变迁的社会现实,专业培养又不能陷入一成不变的困局,要实施动态化的专业定位调整,既要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至少考虑3~4年的因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周期性风险,确保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和方向,在不超出职业方向和定位的范畴内,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生的学习方向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4.2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培养适合湖南地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善于根据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进行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以满足湖南区域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专业设置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商科对应岗位和职业的深入分析,合理调整商科专业设置。

4.3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项目的财政投入,鼓励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省培、国培、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组织的师资“1+X”证书培训,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和新动态;鼓励老师带队参加湖南省技能竞赛以及商科行业技能赛项,如互联网+国际贸易赛项、电子商务技能赛项、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技能赛项等等,通过参与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课、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4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高职院校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产学研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激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如政府拨款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政府联合地方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定期举办行业、企业、教师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培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流失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第三方协议,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5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内涵包括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诚信意识、通识教育等内容。高职院校不光要培养商科专业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从商技能,同时也要加强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湖南省、行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湖南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各校发展情况,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培养、企业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适合各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湖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博,杨延.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8~23.

[2]吴旻.浙江数字贸易发展的人才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0(6):246~248.

篇7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融合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笔者的定义;然后从信息产业结构视角分析产业融合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影响;最后是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展望。?

一、产业融合的含义?

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哈佛论坛”的成功举行表明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开始得到了经济学界、管制机构和商界的真正关注。然而对于产业融合的定义,学术界的意见却一直没有得到“融合”,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多数是针对信息产业融合或数字融合的。下面介绍几种国内有代表性和影响意义的定义: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 1997)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马健认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笔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从经济和技术有机联系出发,通过技术革新特别是互联网发展为主导的,建立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各产业间的壁垒逐渐降低,而竞争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一种优化过程。?

二、产业融合对信息产业的作用?

产业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取代了某些传统技术、产品或服务,造成这些产业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同时产业融合催生出的新技术融合更多的传统产业部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促使其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更新换代转而又带动需求结构升级,从而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由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广泛关联以及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成长性,产业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或消失可以使其他产业转换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并经过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连锁反应,使得一国的产业结构得以转换和升级。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化发展使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由资本与劳动密集型向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相继融入传统产业部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产业属性。传统农业部门与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过渡,信息业与服务业也开始融合并形成一系列新兴的信息服务行业。服务业内部信息含量较高的部门得到较快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进而推动整个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为何产业融合和信息产业结构能够协同发展,笔者分析了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技术机会。在产业融合时期之前,技术和产品概念已定型,再加上技术垄断和专利保护制度的影响,技术创新空间有限,大多是一些局部和质量改良。在市场融合条件下,技术融合将创新成果扩散到众多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创新,大大拓展了技术发展空间。一些传统技术由于融入了新的技术概念和原理,突破原有的技术极限,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例如,技术融合为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相互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三大网络都能提供综合业务。?

第二,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新产品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的市场需求,改变着信息产业的需求结构,新产品中作为贸易产品的那部分也提高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贸易结构的发展。我国在在信息技术融合中,赋予传统服务新的内容,可以达到许多原来的服务所不能达到的质量要求,满足了人民的高需求。例如,由于文本和图片的平行,使电视节目增加了信息含量。再如在数据业务中,可以提供高带宽、高接通率的接入服务。总之,产业融合催生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诉我们,产品最终需求会随着产业融合而不断得到提升。?

第三,产业融合促进了就业转变和人力资本发展。产业融合使得企业市场扩大、业务增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同时对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因此,产业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融合型和创造型复合高级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双重经济效应,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助推器。人力资本投资本身是一个有良好劳动力市场前景的高级人才生产过程,本身可以带动就业增加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最终拉动力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能极大地带动生产增长。?

第四,产业融合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融合使原本分立的产业价值链部分或全部实现了融合,新的价值链环节融合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价值,与原产业相比,融合型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代表了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的竞争力自然就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逐渐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相关企业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产业融合加快了信息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可见,通过产业融合对信息产业进行改造可以提高整个信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产业融合能够促进信息产业结构的演化。?

三、展望?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潮流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产业融合发展特点,调整信息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和运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确立我国在世界的竞争优势,构建并发展融合型产业体系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产业融合必将为我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加大中国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融合的进程,以信息产业融合来推进中国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成为新世纪非常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健.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03,2.?

篇8

未来是湿的,我们正重新迎来“湿经济”。“干经济”正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其负面性,人本身在工业理性支配下的社会和经济中已显得微不足道,所有人理论上都可以被替代,所有人一旦脱离了“硬邦邦”的组织便会无所适从。当代都市人的焦虑正源于此。未来必将是湿乎乎的,建构起一种较高技术基础、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湿经济”。

美国知名财经作家、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实验室访问学者B·约瑟夫·派恩二世,长期以来致力于帮助企业提升产品价值,他与另一位数字经济的研究权威基姆C·科恩合著的《湿经济》一书,以丰富绮丽的想象与颇为缜密的论证,向人们勾勒出了一个虚实结合的湿经济框架。

“虚”,即虚拟,“实”则是现实,这本书界定的多重宇宙以虚和实为轴线,再以时间、空间、实物三个维度切分为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即是本书对虚拟与现实相融合,在思想、设计、商业领域的八种体验经济模型。

基于现实的四个部分分别是:“现实”、“增强现实”、“替代现实”以及“扭曲现实”。其中,“增强现实”是指增强人对周围世界的体验,如通过电脑、电视收看体育比赛直播,“替代现实”是创造真实世界影像的替代品,比如基于电子平台的寻宝行动,而“扭曲现实”是类似历史博物馆中,创设出还原历史环境的展示。

基于虚拟的四部分则是“虚拟”、“增强虚拟”、“实物虚拟”以及“镜像虚拟”。其中,“镜像虚拟”最典型的就是通过各类社会化媒体网站,构建用户的虚拟生活乃至虚拟身份。

作者在这本书里耗费大量的笔墨就上述模型进行设想、描绘、阐释,不仅为了让读者特别是创新设计者、企业家理解并运用体验经济模型,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把握未来“湿经济”的特性。

篇9

一、为什么会计是信息革命的领导者

首先,会计天然拥有“信息化的DNA”。众所周知,会计是以货币为基础,对企业或经济主体的行为过程进行分类、记录、计算、总结的技术。无论是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的《数学大全》(又称《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书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复式记账原理和现行的会计方法),还是更早产生于中国唐宋之际的“四柱清册”(强调“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平衡),对会计对象的定义都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货币及其循环”,其本质是伴随着商品交换和货币而诞生、发展的一种管理技术、特定方法和“观念报告”。从货币的角度分析,马克思的《资本论》已经证明,货币作为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这其实告诉我们:货币的诞生是人类首次对自身劳动价值和成果(商品)以及相关社会生产关系的“数字化”。会计恰恰是这一“数字化”发展过程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如果我们将货币和信用的发展看成是人类社会信息革命的“原始起点”,那么“数字化”就是会计与信息革命的内在交集,从而表明会计天然拥有信息革命的DNA。其次,会计是信息革命的起点和基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过程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永恒主题,而会计的工作则是对这一过程的分类、记录、计算,会计的任务是对经济主体行为过程进行初始“数字化”转换,会计的责任是在特定期间或时点向经济主体的相关者提供准确、客观、真实的交易信息,会计的目标是反映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包括特定时点的资产、负债结构,某一周期收入、成本、利润和货币循环状况)。由此使会计的理念、方法、技术和会计人员素质与信息革命进程、目标和发展速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然会计已经担负了过去人类“初始信息化”执行者的重任,又将承载未来信息革命的基础使命,就必然应当成为今天信息化浪潮的引领者。

二、信息革命对会计的挑战

1994年,美国硅谷的“精神教父”未来学大师凯文•凯利在他的《失控》中为我们展示了信息社会和信息生活,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20年后的今天,人类发展史和现实社会正在不断验证他的预言。当互联网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实世界的时空再次被压缩,传统会计信息的单一性、会计内容的局限性和会计成果的时效性正在受到实体交易多维性、交易对象跨越性和信息交互即时性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开发借助网络平台和大数据,不断融入人的自主行为能力,传统会计的岗位设置、操作模式、技术方法、甚至庞大的会计人员队伍面临着被技术替代的危机。不久前发生的“宝宝们”宝搅局银行业表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颠覆的并不仅仅是银行业,更重要的是可能动摇已经存在的货币体系和金融生态,其对会计的影响也可能难以估量。按照凯文•凯利“必须要经常相信不可能”的思维,我们不妨打开思维的天空遨游一番:与人类社会共同进化的货币,终结了“物物交换”模式,改变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财富积累。尤其是最近50年来,即便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货币“特殊商品”的属性被“信用”彻底驱逐,信用货币的发展对现代文明进程的贡献仍可媲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语言发明。但是,人们或许会忽略一个重要事实,由于受客观时空和世界观的限制,历史选择和运用的货币体系(不论是过去“特殊商品”的货币,还是今天的信用货币)始终带着强烈的“区域性”标识。这种“区域性”货币体系给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汇率和利率的巨额交易成本,也为个别强势信用货币主导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滥用发行权、无限扩张信用、转移风险和危机留下了巨大漏洞。过去推动历史进步的货币、信用体系是否正在蜕变为阻挡我们这个星球进入新文明时代的障碍?今天,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击碎几千年沉积的固有思维岩石,在“大数据”下,人类社会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屏障即将崩裂。弗里德曼在一次关于通货膨胀的演讲中谈到:“每个人之所以接受纸币,是因为人们深信别人也会同样地接受它。作为货币的纸币之所以具有价值,是由于其他人也认为它具有价值。”既然信用货币只是实体价值的虚拟形式,那么未来建立在云计算、物联网基础上的社会交易关系,不管初始交易是否对称,一旦以“信息符号”为载体融入网络,总能够通过“小世界效应”,找到“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的跨行业、跨区域、跨时间的价值关系。此时,全社会的交易可能重新进入更高层次的以“符号”为载体的“价值交换”,从而统一现存的区域性信用货币体系,并促使整个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实现市场交易成本归零和社会价值最大化。在此环境下,会计对象、会计方法依然离不开“价值”和对交易过程的“数据化”,但“价值尺度”是什么呢?——比特币(Bitcoin)或其他可能的“免费”数据货币?所以,信息革命不仅仅是对会计人员自主行为的取代,更重要的是对会计工作的内容、方式、目标的超越,对会计人员的思维、理念的颠覆。

三、信息革命浪潮将助推会计“跨界”

信息革命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但同时是一个渐进过程。回归现实,会计应如何与时俱进,再次扮演人类信息革命的践行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呢?笔者认为:第一,认识会计面对的“四维空间”和交易要素的“多维性”。传统会计对市场经济单元——个人、企业、政府或相关主体之间交易的理解,局限于静态的“上、下、左、右、前、后”组成的三维空间之内;事实上,在“动态时间”的影响下,会计面对的至少是一个“上、下、左、右、前、后”加上“时间”的“四维空间”。在信息技术筑起的“四维空间”中,会计面对的任何一个交易要素都具有多维性,如:一笔短期借款,传统会计将它视为一个“点”,只要确认债务金额,并制作相应分录(“借:银行贷款,贷:短期借款”)便完成了对该项交易的“数字化”过程;而现代社会关系中的会计,除了确认债务数额,至少还应当从该项交易中,分理出“债务利息及相关成本”、“债务期限”、“债权人”、“借入时点和到期时点”、“是否嵌入他项权利”等等。只有用四维空间的概念,将与交易相关的各项要素“数字化”,才能构成一项交易的完整“符号”。从而在单个主体(企业或经济单元)微观层面,实现任一时点同类业务的比较、分析(如上例,包括:债务总量、债务平均期限、平均成本和特定时点将发生的现金流出等);并通过“实践中介”向群体(市场)转移,在社会宏观层面激发聚合效应,产生商业机会并降低社会整体交易成本。因此,信息时代,会计已经具备跨越“三维空间”的条件,拥有以“四维空间”的理念对交易要素进行多维度“数字化”的能力。第二,突破传统的会计组织架构和模式,关注实体行为的相关性。传统的会计组织封闭于单个主体(单个法人或某个“单位”)之内,依托于“块”状关系构建点对点的业务架构,并将实体行为信息视同一个平面,其操作和运用会计准则对实体行为进行会计核算和列报或编制通用商业语言,更多的基于特定“块”的“表”面,或仅关注“块”内节点之间业务行为的关联性,而不考虑“块”与“块”之间同类业务行为和相关业务行为的关系。这种模式就短期而言,影响会计“通用商业语言”表达和解释单个主体经营活动的能力,从长期看,不适应信息时代网络社会对会计的完整性要求。如今,技术元素与人类社会融合已将实体“块”链接成“网”,任何个体都是“网”内的一个节点,所有的实体流、货币流、信息流(三流)在“网”借助技术的速度流转,大大消除了个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个体与个体之间能够依托于“网”互相了解、互相依存、互相平衡、共同发展,脱离或被挤出“网”即意味着消亡。正如德鲁克所言:“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掌握整个经济链的成本,需要与经济链中的其他成员合作,共同控制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益。因此,企业已经开始抛弃只计算组织内部等等成本的做法,转而计算整个经济流程的成本,而在这个经济流程中,规模最大的公司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如果继续按照传统会计方法,只着眼于个体自身的收入、成本、利润而不关注经济链或整个“网”内群体的会计要素,个体可能被“挤出”,会计也将失去“生命”。因此,信息时代,运用“网”的高速度和透明度,会计完全可以实现从“块”和单个主体到“网”的跨越,并立足于“点”的特殊性、着眼于“网”的相关性(包括:主体与其它主体的相关性、主体与行业的相关性、主体与市场的相关性、主体与政策的相关性),从而实践会计的责任和目标。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概念;数字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逐渐覆盖到了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多个层面上。数字经济指的是在经济发展和参与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要素中都广泛地采用软硬件技术及应用和通信技术。数字化工厂的出现就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数字化电厂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电力行业将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定义为电厂的各级控制和管理系统均进入数字化后称之为数字化电厂。可见,数字化电厂的建立要求电厂的数字化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说数字化的全面覆盖。

二、数字化电厂建设的方案

(一)数字化工程

1数字化设计。这是指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都利用数字化方式来进行产品的设计。目前与建设数字化电厂有关的数字化设计包括了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以及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其中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是用来管理电厂建设时期的工程项目,在电厂的运行期,该模型会构成三维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将各个系统的信息加以整合,实现电厂运行和维护的统一管控。而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数字化管理的设计方案,将确定数字化电厂在建立时的系统结构,建立起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项基本技术的要求,保证系统和软件平台的技术。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电厂整体的系统图、安装的仪表和管道图、现场的总线图,还包括了被控对象、控制设备、控制信号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将直接用在数字化管理当中。

2数字化采购。数字化采购是建立在数字化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在采购之前,要将工作进行步骤分解和编码,对工程物资也要进行编码,然后在采购的过程中按照工程的需要制定采购单,实施整体采购、分批交货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的工程采购实现了工程的规模化采购,是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

3数字化移交。这是数字化电厂建立的基础,是指在数字化的移交平台上将电厂建设中各个环节和阶段的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最后通过审批后移交给业主。通过数字化移交,对电厂建设时期数据的移交过程进行全面的管控,从而提高数据移交时的质量以及电厂的管理能力。

(二)数字化控制

传统的电厂工人能够有效监控的只有工艺的过程和设备的状态。而在数字化电厂中,锅炉、电气系统、汽轮机、现场仪表以及控制设备都将实现智能化,使设备的整定和维护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控制系统,从而让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更加的轻松。电厂的数字化控制将包含了单元机组的分散控制系统、电气的控制系统和全电厂辅助车间的控制系统。

(三)数字化管理

在传统的火电厂中,管理系统一般是由管理信息系统MIS,即management inform ation system和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即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共同组成,两个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系统中的功能却存在着重叠。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具备了准确性和唯一性,运用了先进的设备来实现生产运营管理和控制的优化,使电厂的资产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都能在数字化的管控下更加的科学。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1)生产运营管理系统;(2)财物资产管理系统;(3)优化控制管理系统;(4)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其中生产运营管理系统不但包含了对生成操作票和技术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而且还能够对电厂的重要设备进行早期的故障诊断、故障分析和故障预警,通过这类预测性的维护来帮助电厂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也具备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电力企业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为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指标,使企业的决策能够更加的科学和可靠,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盈利水平。

三、数字化电厂的优势

(一)数字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将电厂建设和发展各个阶段所反映的现象、本质、规律等的相关文字、符号、数字、声音、图像等模拟信息都转换成数字信息。

(二)信息化

信息化指的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我国政府一直努力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进行深度的融合,而数字化电厂不管是在电厂的设计、施工,还是在电厂的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都采用了信息技术,所以具备了信息化的优势,成为了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三)智能化

数字化电厂广泛地采用了现代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智能测量技术、智能决策的支持技术,使电厂的运行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保证了电厂生产的经济、安全、环保,符合了社会和时展的要求,保障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视化

数字化电厂可以通过对现实进行虚拟,把电厂中的各类实体包括实体的特性用以三维立体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其表现形式还会随着时间和空间进行变化,建立用户的交互通道,使用户能够对电厂数字模型进行浏览、模拟、观察和计算,提高电厂设计和规划的效率,使电厂的设计和规划更加的方便快捷。此外,对电厂的设备运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进行仿真模拟,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数字化电厂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中包含了多个方面,其构成非常复杂。建立数字化的电厂能够使电力企业具备先进的设计技术、管理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实现发电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透明化,将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