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关系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经济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社会法和经济法的概论
1.1 社会法的概论
社会法的本质是在民法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社会法的目的是在民法服务市民的基础上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尊重保护个体本身,以及在社会生存中的平等地位。社会法也可以认为是对民法原理运用中的适当补充,它更平衡人民之间的差异性,更具体的保证人民权利,实现平等公正的目的。民法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易的保护和商品交换关系的认可,人与人的个体之间本身存在差异性,必定产生社会资源占有差异性,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势必造成两极分化在平等上对待,影响社会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进而社会法的诞生就为解决这类问题,更注重人格上的肯定,虽然人与人在自身能力上存在差异性,但它更注重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平等、独立,遏制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而造成两极分化的结果。通过对个体权利的保护,进而实现整体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增强,通过国家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对社会法的应用当中,执法机构应当敢于控制那些私权乱用的现象。如果要说民法关注的是人员之间的关系,那么社会法则更加注重具体的个体。
1.2 经济法的概论
基本商品生产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被称为经济法。经济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和国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因为经济交易本身参与到个体之间,也会涉及到其他法律范畴内,因此各国在早期时对于经济法所属范畴出现很多主张,可见经济法的设计范畴之广,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重要性。在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社会资源的生产、交易、分配、消费当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涉及民法、商法、社会法必然产生互相之间如何协调互利的问题。因此,千万不要只研究经济法,也是为什么在经济法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众说纷纭的过程。如果我国的经济法和民法共同调整,称为调整国民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管理密切相关的经济关系法规总成的范畴。假设在与行政法一同调整,那经济法的范畴变化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组织间的协调,彼此之间法律规范的总成。那么经济法势必要根据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和管理法规相结合去理解,侧重点和应用范围各异。
2 经济法的价值体系
2.1 经济法的本质价值层
为了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此时经济法脱颖而出。在社会经济的生活中,国家干预也好,通过市场自身调节也罢,无论这两种资源如何去调配,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要确保整体经济的稳定且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法的一种也是行政法的一种。因此经济法的本质是其存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肩负起了社会总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意义,也是经济法本质价值所在。
2.2 ?济法的形式价值层
首先,规范性经济形态的形成是在经济法执行下形成的,是在人们自由自愿意志下,各个经济要素间架构完整、层次分明、有秩序的系统合理排序,从另一个表现形式为理性、规范、规律、可预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经济行为,确保经济安全的形式价值,用以保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体系完整性和安全性。
其次,经济过程中各个不同个体间的平衡有序的和谐经济关系,促使更安稳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势必为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的同时又可以促进个体间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为促进和满足经济个体长久的经济发展目标,从经济整体上目标一致,适当选择长远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取舍,进而提升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先进,各个经济主体才有更大利益。
最后,受国家干预的经济秩序具体表现为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市场环境,有效的防范垄断行为、倾销行为以及非正当下的经济体形式,有力的保护了经济主体,也能有效的抵御来自各个市场方向的风险和不安定因素,确保经济体的健康发展和壮大。所有的生产、生活、分配等一系列社会分工下的保障才是经济法执行下形式价值层的表现。
2.3 经济法的评价价值层
经济法的评价价值层与国家社会体制息息相关,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之间的生产、生活、交换、消费过程中希望的是一种公平公正的制度,这时的经济法体现在经济体正义的层面,围绕正义理念的核心环节,保证主体公平分配和公平享有的经济机会。经济正义为后续逐步实现的个人信用制度和企业诚信制度打好理论基石,将经济与道德在法制环境和经济体制下达到统一协调共同发展的局面。经济法的评价价值曾存在明显的社会公德和伦理倾向。
2.4 经济法价值体系的中轴――核心价值
和谐稳定,是经济法的核心价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经济体的可秩序发展,都离不开全面的、和谐的、进步的这三点,而在经济行为进行中唯有和谐的经济主体关系是尤为重要的,主体对经济行为的信任和安全是促进经济行为的首要条件,又由于主体间的差异性,为保证彼此的公平,经济法在其中扮演平衡的角色。经济法不单单是沦为国家的行政工具,而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方法。
经济法学理论的预判与实践相结合,将原始的研究出入点融合到完整的经济法现象中,经济法的本质尤为凸显。随着经济法的成熟与进步,国家的管理一直日益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相互协调的景象,政府经济行为应当具备理性与正确认识经济循环过程中的发展规律。
3 社会法和经济法之间的联系
3.1 共同的法律本位
什么是法律本位,资料中记载,国家权力机关在指定法律的初期,首先要确立法律的目的、基本任务、基本功能,反应了法律的基本观念和价值取向,即法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虽然我们从二者自身的法律细节去分析,发现其具体的内容、规定、使用环境上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并且实际执行时的不一样,但社会法和经济法的中心是围绕基本的社会利益而服务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主体的利益,也不是上升到国家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会被称为第三法域的原因。
3.2 相辅相成的法律功能
正是因为社会法和经济法的服务中心是一致的,彼此之间的关系相互支撑,经济法主要是经济功能为主,同时其兼具社会功能,体现在具体内容中。一旦消费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经济势力或信息高度不对称时,消费主体的权利处于不法侵害的威胁下,国家出面维护市场公平秩序,确保经济活动持续稳定进行,此时会倾向于保护消费主体,对其执行权利本位,而经营者执行义务本位的方式,并建立明确的权益保护法,奖惩制度细化,为的是平衡交易双发之间的经济利益。
3.3 社会法和经济法的紧密关系
关于社会法和经济法的关系有3种观点,其原因在于各自对于概念的诠释不同,因为社会法和经济法的“指向”相异,所以两者之间的定位是谈论彼此关系中的关键。社会法的定义主要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保障个体自身的利益,与经济法并列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法定位于对国家经济的自觉调控和参与,调整经济活动中瞬息万变带来对现实生活的及时应对,确保经济体稳步发展,进而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与传统的其他部门法相比较,经济法和社会法的现代性有一定的独特,人类文明是逐渐由物质文明变迁到精神文明,从制度进步到观念的现代化转移,在伴随着现代化元素的增加,法作为社会关系中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必然也会随之而进步,适应社会的发展。首先,具有特色的国家背景是法进步的基础,不同的社会化背景下法的定位是不同的。其次是法在归属上的转变,因为无论是公共利益之间的因素还是私法契约上的因素,这两个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不能说完全属于哪一领域,因此新兴法律部分的社会法和经济法属于新领域的归属。再者,制度构成上的进化,由于社会法和经济法既不是实体法也不是程序法,不受任何一套系统的单独约束而是合二为一的,这使得经济法和社会法在制度构成的现代性上表现特殊。
篇2
填海规模是指在一定的年期内,逐年通过审批实施的填海面积的累积总和。填海是一种引致需求,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1)海岸带人口增长。填海的原因在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人口增长是土地资源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海岸带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2005年,包括大连在内的由24个城市组成的沿海城市带吸纳了全国约37%的流动人口;2010年末,沿海城市总人口约2.4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1%[15]。同时,人口的过度集中往往带来快速的城市化,有研究表明,1929-1954年的美国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增加0.105hm2[16]。本文选取年末户籍人口和市区人口比例表征区域人口水平,并预期这两个因素对填海规模有正向影响。(2)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经济活动的增长带来了对工业、商业等各种经济活动的建筑空间需求。我国填海以建设用为主,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指标被认为是海上建设用地指标,是陆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重要补充,主要用于港口码头建设、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等方面。与此同时,填海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固定资产投资额表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预期这3个因素对填海规模有正向影响。(3)海洋经济发展。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海洋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海洋产业发展本身亦有一定的填海需求,以大连市为例,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加速开放开发的大形势下,其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发展等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填海需求,同时,作为一个旅游城市,随着大连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游艇码头建设、海岸景观建设等也会产生较大的填海需求。因此,以港口货物吞吐量表征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以旅游总收入表征滨海旅游业发展水平,并预期这两个因素对填海规模有正向影响。(4)填海获取土地成本低廉。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转为建设用地需要实现土地占补平衡,而填海造地不涉及耕地保护,获取建设用地比较宽松,且填海成本和形成的土地价值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Davis指出填海造地工程对工业化后期的日本仍然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陆地产价格昂贵[13]。填海获取土地成本相对低廉,面对填海造地后的巨大收益,填海方必然存在填海造地的逐利心理。因此,选取综合地价增长率来表征沿海城市的地价水平,并预期该因素对填海规模有正向影响。
2大连市填海概况
大连市是我国海洋大市之一,横跨黄海和渤海,大陆海岸线全长1371km,拥有广袤的海域资源。截至2009年,大连市20m以浅海域开发利用总面积达到466059hm2,其中滩涂占31.6%,0~5m海域占31.8%,5~10m海域占20.7%,10~20m海域占15.7%。1990—2009年,大连市累计填海面积达6328hm2,大连市2009年累积填海区域空间分布显示填海区域主要分布在大连市区的小窑湾、大窑湾、大连湾,以及位于渤海的长兴岛。根据大连市通过审批的填海情况来看,大连市填海用途主要为城镇建设、港口及配套设施、船舶工业、核电等临港工业、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渔业基础设施等。其中,港口及工业填海一直占据绝对高的比例,尤其是2008年,几乎全部新增填海活动都是为了港口建设或临港工业的发展;渔业基础设施填海所占比例非常少,仅2006年超过了20%。2005年,辽宁省提出沿海“五点一线”开发战略,“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成为“五点一线”战略中的两点,大连市沿海重点发展区域陆续实施填海工程来缓解工业及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的矛盾。截至2012年6月,大连市两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围填海面积合计近5000hm2,同时,5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正在报批过程中,规划类型主要为港口航运、临港工业、城镇建设、工业区等单项或多项复合型用海。
3大连市填海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3.1灰色关联分析法由于填海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之间以及因素与主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不够明确,呈现为典型的灰色系统特点,所以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一般方法分析比较困难。同时,由于每年新增填海规模统计相关数据有限,样本量较少,加之采用遥感手段提取的数据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使得样本不尽符合一般定量分析所要求的规律条件。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克服一般统计方法追求大样本、典型分布、计算工作量大、有时与定性分析大相径庭的弱点,同时,它还可以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趋势提供量化的度量,非常适合动态的历程分析。因此,采用基于灰色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分析不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填海规模的影响程度。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用灰色关联度顺序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次序等的方法,步骤如下:(1)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狔0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序列狓犻。(2)对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初值化处理、均值化处理、极差化处理、极值化处理等,本研究对原始数据采用均值化处理。
3.2数据来源本研究中,参考序列狔0为大连市填海规模,比较序列狓1至狓8为衡量人口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及地价水平的指标。大连市填海规模为每年新增填海造地面积累加结果,从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中提取大连市2006—2011年的填海数据,该指标统计的是大连市每年通过审批的填海面积总数。同时,采用大连市1990年、2000年和2005年3个年度的高精遥感影像提取1990—2000年和2000—2005年两个时间段的填海数据,1990—2000年,2000—2005年两个阶段中每年新增填海面积取遥感影像分析数据的平均值。2000年、2005—2011年大连市的年末户籍人口、市区人口比例、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港口货物吞吐量、旅游总收入、综合地价增长率等8个指标数据可根据历年《大连市统计年鉴》及中国地价网直接观察到,各指标值具体见表1。
3.3结果分析采用均值化处理原始数据,按上述步骤求取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表2),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大连市填海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均超过0.8,说明大连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对填海活动有较强的驱动作用。(2)指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均超过0.9,说明大连市经济增长尤其是快速的工业化产生了大量的填海需求,工业化不仅加速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也膨胀了沿海地区的填海速度。虽然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大连市围填海规模的关联度相对略低,但也达到了0.882,说明大连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对填海造地面积的增加也有较强的带动作用。(3)指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中,旅游总收入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略高于港口货运吞吐量,说明大连市通过大量的填海式的滨海景观或旅游设施建设来发展滨海旅游业,反之,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催生了填海需求。(4)人口水平的指标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基本相等,约为0.731,说明大连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城乡结构的发展基本一致,人口水平对大连市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一般。(5)指示地价水平的综合地价增长率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仅为0.669,说明地价水平并非是大连市填海活动的主导因素。大连市2005—2011年的综合地价增长率与围填海规模的关联系数在0.335~0.969之间,波动幅度较大,显然和大连市2005—2011年综合地价增长率本身变化幅度大直接相关,同时说明地价的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填海活动,但填海行为主体通常并非只是为了获得填海造地的增值收益。
4结论与建议
篇3
摘 要 和谐社会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在整体社会福利得到有效改善的前提下能够充分体现效率、公平和法治的社会。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离开了经济和谐的和谐社会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传统经济学无法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框架,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些方法论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行为经济学 微观经济
一、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框架
和谐社会的经济框架包括四个层面: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微观经济机制的改善、个体经济行为的自我超越以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约束的放松。其中,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是目标,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是支撑平台,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基础性条件,而非理性“经济人”假设的重建是根本性的前提。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和谐可以通过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来实现,因此,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整体实现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现提供有效的物质平台。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和谐、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和谐、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公众主流价值观的和谐等。
(二)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是现代市场体系和谐的基础
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必须以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为基础,因为宏观经济的运行效果是通过无数个微观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来实现的。没有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现代市场体系,即和谐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以微观个体之间的经济和谐为基础的。
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是指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的经济个体之间的经济行为都处于和谐的状态。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个体主要包括三类: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经济个体之间的和谐是指这三类经济个体之间及其内部的经济行为处于和谐的状态,具体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和谐、生产者与政府的和谐、消费者与政府的和谐、生产者内部的和谐、消费者内部的和谐、政府内部的和谐等六大类。而每一类的和谐状态的内部又包括若干子类和谐成分。
因此,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在理论上包括无穷类微观经济个体之间的和谐,所有的微观经济个体之间的和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和谐构建了基础性平台。
(三)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微观经济机制和谐的基础
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指两个经济个体之间的行为博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它是微观经济机制和谐运行的前提条件。尽管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包括许多类别,但都可以归结到个体经济行为和谐这个统一的运行模式之下,即都可以看作是经济个体双方基于一定的理性经济原则的博弈结果。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个体经济行为之间的博弈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非对称信息下的最优交易契约,又称为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
二、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分析
(一)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方向
新古典经济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经济人”假设之上,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经济社会运行机制中,很难完全将“理性经济人”作为个体经济行为的标准行为模式。现代经济社会与一百年前的经济社会在价值观、物质基础、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等诸多方面已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经济人”约束条件的放宽可以在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座上重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方向就是探讨在“非理性”经济思想的支配下,经济个体如何在新古典经济框架下打破传统福利经济思想的约束,从而在自我福利改善的同时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扩展的问题。
(二)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实现机制
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机制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由于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的异化、升华和自我超越,从而引发整体社会福利改善的过程。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是和谐社会在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和谐社会在其他各个领域得以实现的基础保障。并且,这种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过程是在一种“和谐”的过程中实现的,即不是在经济主体极端地获取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与尔虞我诈、巧取豪夺、贫富极端分化、社会动荡、公众价值观缺失等非正常的社会现象是不相容的。这种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是在一种祥和、公平、互利、友爱、正义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使社会发展过程生机勃勃,能够形成顺应社会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社会公众所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明确的目标和健康价值观双重导向下努力去创造价值,各尽所能,在实现自我个体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自我社会价值。
因此,和谐社会的经济实现可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基本的阶段,初级阶段的目标是实现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高级阶段的目标是实现群体经济行为的和谐。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要求经济个体能够摈弃极端的利己主义观念,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的利益。用经济学语言来描述就是:个体的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收入,同时也取决于他人的收入,即经济个体将他人的效用和社会效用纳入到自己的效用函数之中。群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要求这种“非理性”的经济个体在社会经济主体集合中将逐渐占据优势,从而引起社会经济主体集合的“非理性”的“质”的改变,使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最终占据支配性的主流地位。传统的经济社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和谐性”改造之后,将转变成真正的和谐性经济社会。
三、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内涵
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这种实现不仅依靠传统的和非传统的经济学手段,而且必须赋予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和谐社会的资源配置应该是公平而有效的,有效性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公平性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充满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的社会,它是对自利、贪婪、狭隘、偏见、动乱的社会状态的否定,因此很难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思想相融合。然而,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尤其是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博弈论等新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和谐社会创立了新的经济学基础,改变了和谐社会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方向,开辟了和谐社会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为和谐社会的实践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四、结论
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谐社会的运行必须建立在完美的经济和谐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学意义上,和谐社会的实现包括两个相互承接的阶段,即个体的非理性化阶段和群体的非理性化阶段。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应该建立在互惠性的利他思想基础之上,才能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相一致。
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框架的构建与解析是和谐社会理论的重大发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生成与进步,解决了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障碍,构建了严密的、科学的、务实的和谐社会的经济学体系,合理地完成了和谐社会的人本化解释,从而使和谐社会的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田国强.和谐社会构建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经济研究.2007(3):130-141.
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设计理念,难点分析
Abstr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is a process of creation, completeing a design work needs to follow some design theory. In recent decades, people in the use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build business made a rapid development, people get income, but also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nature caus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worried. Natural dialectics is about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general laws of natural and human knowledge the general method of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is in order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landscape design as a coordinator and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activity, must follow the natural dialectics. System view,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ncept view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in landscape design in reflect this three areas there must be some enlightenment to of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design concept, difficult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1.1楼盘整体概况:
汇景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部,距天河体育中心约4公里。西边紧靠宽60米华南快速干线,南边有宽60米广园东路,北靠广深高速公路,地铁三号线从小区西边通过。其西、南面毗邻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间高等学府和省农科院等多间科研机构;东、北面为广州市政府计划投资700亿元兴建的占地22.5平方公里的“广州科学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世界大观、航天奇观等高新科技园及体育旅游圣地。小区处于广州市科技、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的中心区域,居民出行十分方便,可快速到达市内的火车站、机场、天河高尚办公区等地点;同时能快速连接东莞、深圳、香港、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商务往来极为方便,其位置具有极大的战略性的意义。
1.2龙熹山组团设计概况:
龙熹山组团位于小区最东面地块,位于汇景新城中轴上,荟萃汇景新城十年开发大成,由E1园区、E2园区、龙熹山山顶公园三大部分组成,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连小区2公里景观大道,百万平米园林蔚然成片;最值得称道的是,该组团南面的山体将计划打造成广州市区唯一的社区私家山——占地达5万平方米的原生态山林龙熹山山顶公园,业主安坐家中就能听流水落庭园,感受自然的曼妙,这种独拥私家山的都市中央超大规模国际住区设计概念,在广州甚至是中国豪宅市场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二、设计理念
2.1汇景E1E2园区设计理念
在欧洲南部的大型花园,水的景观经常用来作为营养,生命,和力量的象征。密集的植物,从高大挺拔的大树,到多姿多彩繁茂的观叶植物,再到精心修剪的灌木分类排列。这样细心的刻画的花园,营造了一种人间天堂的感觉。人的感官通过材质,气味和颜色与丰富的植物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汇景与传统的欧洲大型花园的气候环境地理位置非常相似,因此E1、E2在设计上也借鉴了欧洲花园设计前辈的设计理念。汇景花园的设计,从宏伟和活泼中得到灵感,从而创造出让人兴奋的乐章。这是一片充满了郁郁葱葱的植被和充裕的水的绿洲。在这里,纯净而活泼的水给人创造了声音,兴趣,和谐,让人从灼热的太阳下得到了放松。采用古典设计的手法,不着痕迹的融合了建筑和景观,创造了一系列的室外房间和空间,充分扩充延伸了整个建筑的内涵。
2.2龙熹山山顶公园区域设计理念
龙熹山山顶公园作为一座尊贵豪宅楼盘的配套私家山,环境设计力求在一定程度上还居民一个大自然的空间,一个能够和人们的心灵产生的空间,体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构思意境,体现“自然与人文”共生的主题。然而,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不能仅仅理解为简单的视觉景观的营造,而是环境与人的知觉器官的全方位互动,让休闲不着痕迹的融入生活之中,让人在与环境的全方位互动中,认知自然的变化,感受四时变换的烂漫,塑造一个高品质的、具有文化意蕴的“社区绿色客厅”。
三、设计难点分析:
3.1整个园林景观高差复杂,园区部分区域覆土厚度受楼板结构荷载限制,难以达到植物种植的理想条件,增加了软景设计的难度;
3.2 汇景新城小区内采用完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以小区周边环路作为主要交通干道,住户车辆通过周边干道直接进入地下车库,部分市政路与人行道有剪刀型反坡的关系,园林与建筑及室内的交汇点较多,关系处理难度较大;整个园区园林分上下两层,第一层园林主要需组织车库、体育会所及小区出入口的关系,露天园林游泳池亦设置于第一层,与体育会所室内恒温泳池连成一个整体活动区域,主体的小区园林设置于第二层,以下沉泳池为中心,东西贯穿园区景观带,南北连通山顶公园跌水景观及街区主入口。
篇5
关键词:社会公共管理效率有效途径
我国正在积极倡导和谐社会的构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对社会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必须要具备一整套完善科学的社会公共管理体系才能够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在探究社会公共管理效率提升的途径时,必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为和谐社会的建成提供保障。
一、有效转变相关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
在社会公共管理事务的处理当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一直占據着主体地位,政府通过行使自身的公共管理职能维护公共管理的良好环境,保障效率以及质量。而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公共管理创新改革的发展,相关部门还需要积极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落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建立起服务、信用以及责任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条件,同时也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而当前转型的目标就是把侧重点放在经济调整、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优化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等方面。而在不断完善自身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保障公共管理质量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对社会自治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和增强,所以相关部门在转变自身管理职能时,必须把公共服务放到首位,为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创设优质环境,也为社会公众的生活提供良好空间。建立服务型的部门必须要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同时要善于接纳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让公民能够拥有行使自身监督权力的渠道,塑造良好的形象。总而言之,要想保障社会公共管理的效率,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则必须把转变相关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作为重要举措。
二、创新社会公共管理方式的手段
社会公共管理的方式以及手段多种多样,但是必须要融入创新理念,并且将创新落实到实践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和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公共管理工作的处理当中,要注重将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观念引入其中,力求最大化的优化创新公共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供给公共产品以及服务部门要注重把竞争机制纳入到工作流程当中,增强公共部门的忧患意识,使得他们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产品以及服务的质量;要注重适当的下放权力,将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下放到下一层级的政府,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并在竞争的支持之下保障公平。而在公共性较弱的领域,政府可以选用退出政策,对公共产品以及服务进行公开性的招标,并且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使得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以及服务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长期垄断公共产品以及服务供给,使得竞争机制难以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影响到公共管理的效率、质量以及创新。而扭转不利局面的措施就是对公共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创新,让社会公众可以自由选择公共产品以及服务,最大化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让社会公共管理走向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推动社会公共管理的多元化
要想提升社会公共管理的效率,就必须彻底转变政府实施单一化公共管理的模式,保障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让多元主体都能够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的各项事务当中,确保公平正义以及管理的效率。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理念所秉持的是政府权能观念,而这一观念和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不适应,所以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民主行政的管理理念才是提升公共管理效率的核心措施,通过多元管理主体的积极参与,落实民主行政。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政府成为了权力中心,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得到了增强,但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却限制了发挥。于是需要把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联系成一个整体,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和互相推进来从根本上变革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加大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指导,使得他们同样能够为社会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增强公共管理以及公共服务参与热情。推动社会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可以改变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使得效率提高的目标得到实现。而且,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能够进行互相的监督以及制约,可以形成对经济以及公共管理秩序的良好保障,构建规范化的公共管理制度。
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公路治超;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18-01
一、公路超限超载运输的危害
公路货运车辆超限是指车辆的轴载质量、车货总质量或装载总尺寸超过国家规定的限值。公路(包括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渡口)是按照一定技术等级标准设计的,其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限车辆的长期碾压,给公路造成极大的破坏,大大缩短公路的使用年限。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运输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缩短公路寿命威胁公路安全
根据专业人士的测算,超限会使水泥路面的使用年限减少40%,沥青路面的使用年限减少20%-30%以上。一条最初设计使用年限有15年的公路,若行驶车辆超限达到100%,那么公路实际使用年限仅仅只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10%左右。由于超限与超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以至于社会群众常常将超限与超载混为一谈。实际上,超载是指汽车装载货物时超过汽车额定荷载质量,当车辆超载量过大时,汽车因性能所限难以驾驭,易发交通事故。超限是指车辆长度、车辆宽度、车辆高度和车货总重量超过了国家明确规定的运输车辆标准。从货运车辆超限与超载直接对公路设施造成的严重损毁而论,二者的实质都是指超限,表述不同而已。
2.破坏公路设施增加维费用
超限车辆的车货总量及轴载重量远远超过了公路桥梁的最初设计荷载标准,进而导致出现路面损坏、桥梁涵洞拱圈开裂、桥墩变形等病状,引发桥梁结构灾难性的破坏。使得桥梁正常使用年限大大减少,不得不一次次重修。大量的超限超载运输车辆对公路及桥梁造成的破坏触目惊心,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因为车辆超限超载,造成公路的损失达300多亿元。在超限运输对公路造成的损毁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为了维护一定的好路率,公路养护经费需求急剧增加。
3.制约通行能力易发交通事故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群伤群死重大交通事故,许多均与车辆的超限、超载有关。车辆严重超限,使车辆的技术状况大大降低,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刹车性能、悬挂承荷能力、转向可靠度趋差,轮胎爆胎、制动失灵、转向器飘忽抖动、钢板弹簧折断以及半轴断裂的可能性增大,极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据统计,载重货车70%的公路安全事故是由于汽车超限超载引发的,近一半的重特大群伤群死性道路交通事故是由超限超载直接导致的,超载运输已成为公路安全的第一杀手。
二、公路治超执法措施
1.有了超限“案底”车辆难过年审
《方案》规定,从2013年8月1日起,广西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计重收费站采集、汇总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通行信息,经自治区治超办审核确认后,会通报自治区治超办各成员单位,作为依法进行后续监管和查处的证据。也就是说,没有到公路路政执法机构接受处理的违法超限运输车辆,今后的运输企业和货运车辆驾驶员信用考评将受到直接影响,还无法通过年审。自治区公路管理部门最近还制定了《违法超限运输车辆黑名单管理办法》,将各种扰乱治超执法工作秩序的超限车辆纳入黑名单,实现治超工作联管联治,严厉打击各类恶性违法超限行为和暴力抗法行为。
2.超限信息共享方便后续处理
执法人员在电脑上逐一审核收费站监控摄像头拍摄的车辆图片、计重检测设备检测到的车货总重等信息后,上传至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再由该部门汇总统一上报至自治区治超办。违法超限运输车辆的号牌、超限吨数、超限率等信息将与交警、运管部门进行共享。
据自治区公路管理局统计,从8月1~15日的半个月时间里,共有15.08万辆次超限运输车辆通行广西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上的40个计重收费站。其中,车货总重55吨以上的严重超限运输车辆约7.8万辆次,占到总数的52%。这些数据都证明,尽管路政执法人员严厉打击超限车辆,但还是有不少车主为了经济利益铤而走险。因此,采取“后续处理”,多部门联合整治、执法的方式,将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被动的局面,是新型有效的执法方式。
3.公路治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其中,由于能源供求矛盾比较突出,造成了交通运输市场相对比较紧张。这就使得有人担心车辆超限超载受到控制了,运价也会跟着上去,这样成本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会影响经济发展。但事实是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运输市场中的正常经济秩序,使得运输业不断萎缩,并且超限运输极易损坏公路,给国家人民造成巨额的财产损失,甚至会造成对人民群众的生命损失,这才是危害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运输价格应该让市场来自行调节,而我们治理超限运输的目的便是使不合理、不正常的运价回归正常,让运输业能够在有序公平的竞争中快速发展起来,使那些闲置起来的社会运力有事可干,这样运输业会随之兴旺,经济也会快速发展发展。
篇7
【关键词】新闻传媒;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共生关系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也要高度重视社会发展,这就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所在。新闻传媒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共生的重要关系,因而必须对这种共生关系有更加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媒更好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否则新闻传媒就有可能出现“负能量”而不是“正能量”,这一点应当引起新闻传媒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五位一体”建设的新形势下,新闻传媒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对这种共生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促进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深入分析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也同样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可以说二者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融合,因而必须对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媒更好的履行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有利于新闻传媒步入更加科学化、健康化、持续化发展的轨道。一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闻传媒处于经济社会的“中介场”,因而新闻传媒直接受到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好就会对新闻传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反之,新闻传媒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于整个传媒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更是为新闻传媒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和经济信息资源。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只有10%左右的人们对社会和经济信息感兴趣,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达70%的人们对社会和经济信息感兴趣,这主要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为新闻传媒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资源,这一点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更为重要的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更是为新闻传媒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新闻传媒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我国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媒体时代随之来临,使新闻传媒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头,中国新闻传媒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二是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传媒经济的规模和数量可以进行量化,但直到目前还没有从GDP当中分离出属于新闻传媒的经济价值,但这并不能否认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由于新闻传媒具有很强的传播作用,因而能够传播更加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对社会和经济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进而推动各类问题的解决,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传媒的快速发展同样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目前新闻传媒都高度重视民生新闻,大到劳动就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小到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这样的传播,能够有效的解决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进而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再比如,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新闻传媒具有很强的“预警”功能,通过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重大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传播,能够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预警机制,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国质量万里行”的巨大成功,就说明了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再比如新闻传媒通过广告,能够有效的刺激消费,这同样会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新闻传媒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是创新新闻传媒发展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传媒要想在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创新新闻传媒发展方式,特别是在改变过去零散的传播模式,将系统化作为新闻传媒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要紧紧围绕“走转改”和“三贴近”,紧紧把握和谐社会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将其贯穿于新闻传媒改革、创新与发展的各个环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既要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要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比如新闻传媒应当更多的选择“同期声”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能够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二是重视新闻传媒自身价值。新闻传媒要改变过去孤立的发展模式,要将自身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新闻价值、宣传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既要使新闻传播更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来说,要高度重视自身“权威性”作用的发挥,既要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同时也要重视服务老百姓,着力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既要推动社会治理,又要促进经济发展。三是体现新闻传媒平民情怀。所谓平民情怀,就是真诚地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态,自觉地尊重并维护老百姓的各项权利,以提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为己任的新闻情怀。新闻传媒要想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更加紧密,就必须将平民情怀作为重要的发展模式,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老百姓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又要善于用老百姓喜闻乐道的方式进行播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媒的未来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媒已经不能孤立存在,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对此要有十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新闻传媒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新闻传媒改革、创新与发展,使新闻传媒在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多、更好、更有效的作用,这一点应当成为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同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这也是新闻传媒重要的经济责任。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将更加紧密,新闻传媒也必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罗以澄.新闻媒介是和谐社会守望者[J].中国三峡建设,2014(02)
[2]强男,张瑜烨.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J].当代传播,2015(05)
[3]潘骏晖.新闻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资讯,2014(32)
篇8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关系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
1.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就是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社会民众所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程度的高低,通常包括员工薪资待遇水平、社会管理制度水平、各种基金发展水平等。它有一定的特点即具有刚性和动态性,而且社会保障体系在实际中的具体实施时有一个适度性,不能过度超过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它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例如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因为经济的发展会给社会保障体系的供给来源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而且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也会影响社会保障水平,比如西方国家选举他们大多是多党派轮流执政,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他们就需要执政党提出更多的满足民意的需求,而社会保障就代表了民众最迫切的需求,所以被选举人会着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2.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
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较晚且并不健全,基本停留在初步阶段。比如,人们存在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一方面虽然公民的平均工资有所增长,最低工资限度一直是在不断上调的,但与此同时物价的上涨,特别是住房带来的金融泡沫和教育成本的提高,使得很多家庭进入了选择困难期;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导致现在的80后和90后都要面临两个人赡养“421模式”的巨大生活压力,国家却没有健全的制度来缓解这种社会矛盾。在看病方面很多公民表示“病不起”,一个轻微的感冒到医院去做个检查、买药就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期间还经常会附加很多检测项目,更别说什么大病了。在就业方面,很多大学生而临“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同时产生一个现象“啃老族”,这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加之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人才竞争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观点致使教育成本不断上升;最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的压力,养老问题摆上了亟待解决的日程上。综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各方而的保障制度不相匹配。
二、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社会保障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积极影响。社会保障水平能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在我国社会保障分为两层含义,即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第一层就是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人们进行保险保障,使他们能够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这实际上免除了人们生活无着落的恐惧和后顾之忧,如工伤、生育、失业保险消除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起到了定国安民促发展的作用。而第二层主要是在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之上的生存发展,社会保障在建立初期是本着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的基本稳定器,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不再简单的追求基本的保障,而是开始追求活的有尊严,比如养老保险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养老问题,更多也是为了老年生活的依然有意义。(2)社会保障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社会保险的保障项目和给付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民主程度相适应。如果社会保险保障项目太多,给付水平超出人们最基本生活需要,由于社会保障具有刚性的特点,会造成社会保障水平只能上而不能下的局面,因此社会保障必然会对经济增长起消极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机构的“慷慨解囊”,会导致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产生过分依赖社会、依靠国家的思想。特别是易助长企业事业的短视行为,而缺乏长远观念,忽视长远利益。劳动者的人工成本的提高也给企业的生产成本带来了不少压力,现在企业频频呼吁的“降费”就是社保不断完善带来的一个问题,然而由于经济完善使得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
2.经济增长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项目的完整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低,则社会保障体系只能包括一些最基本的项目,这时社会保障供求平衡的立足点在人的生存线上。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则社会保障项目就会较多、系统性较高。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的给付标准。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项目的供给程度就会低一些;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则社会保障各种项目给付的程度就会相对较高一些。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客体的覆盖范围的大小。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涵盖的范围就会小一些。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则社会保障涵盖的范围就会大一些。
三、建立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概念,所以社会保障水平并非是越高越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及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过高和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对经济发展都起不到推动作用,反而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从本质上说,他要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相适应,既要保证社会稳定,又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还要提高效率,促进社会进步。我国在建立适度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主要有:
1.必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步伐
(1)完善养老保障机制。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最主要的养老形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结构日趋简单,人口日渐减少,保障功能日趋下降。只有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真正使得老年人安度晚年、老有所养,才能给我国农村社会带来稳定。(2)推行和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较适合我国农村的基本情况,应该下大力进行推广。针对农村医疗条件差的问题,可以在农村医疗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医疗环境得到稳步提高,而且我们还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和调配。在合作医疗制度比较成熟、医疗环境获得改善后,可以考虑与城镇医疗保险并轨,从而可以很好的减少看病难的问题。(3)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在农村就更以行政法规为主,这就导致立法不到位,甚至大部分群众根本不知法、不懂法。为此,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2.在改革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控制
继续加强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对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增长进行适度的控制。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在不同行业和不同人群中存在者很大的差距。各类企业承担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费用,为企业的公平竞争提供条件。在城市里,社会保障水平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而非国有企业很多都没有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或是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社会保障的缴费基数经很多专家估测已经是合理水平,但是由于法律和监管的疏忽,很多企业并没有按规定进行社会保险的缴纳,所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要一视同仁,采取统一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费用。消除不同行业之间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也有利于调动各企业劳动人员的积极性。这时,就需要各个部门的有效监控,当缴费主体按规定执行,缴费额就会上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作者:王呈芳 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翟建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J].保障论坛,2013(07).
篇9
现下提倡的是绿色消费,作为长久的利益来看,绿色营销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绿色营销是在全民实行了绿色消费之后,可以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新颖的市场营销会带动市场的激活与蓬勃的发展。现在我国的人口在增长,就业形势严峻,环境影响也越来严重,最近的雾霾天气就是一个热点,所以推崇绿色营销是当务之急并且刻不容缓的。在了解了社会经济与市场的绿色营销的关系,从而去发展这中的关系,达到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且必须探讨、研究的课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消费者、企业、政府都应该以身作则,将环境保护下实行营销,消费等政策手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久模式。
二、什么是绿色营销
(一)绿色营销的概念
绿色营销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提出来,并且90年代行使在国外,后来经过文化的交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了要建设友好社会,这其中就必不可少的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就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建设绿色文化,与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所匹配,将满足生态又满足消费者观念的一种营销手段或者方式。企业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是,都是用的绿色消费作为主旨,通过自己的产品的健康,有利于环境的绿色消费观念来宣传打广告。比如很久之前的,橡果国际,一个绿色的标志很是醒目,就是亲近大自然,亲近消费的绿色消费观念。橡果国际是一个电视购物,宣传的就是一种方便、减少人们开车出行的一种营销模式,它的产品,像背背佳之类的,都是一些环保材料做成的,比如背背佳的材料使用的是一种复合型的材料,特别是改进的U9产品使用的进口的潜水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是可分解的。这样的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就深入人心,环保又符合消费者的口味,这样的营销也就是一种绿色营销。
(二)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异
传统的营销,就是一般的营销,主要是宣传产品为中心,要消费者接受产品,而不是绿色营销的迎合绿色消费而来的绿色营销。传统的营销更加的强调双方的交易,达到交易的目的,这就是宗旨。他们唯一的相同都是在介绍产品的特性,但是在传统营销方式中,它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习惯,毕竟绿色消费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一种新的概念,以前所没有接触到的新名词。在传统营销中,在营销的过程中,消费者能够直接地感受到产品的特性,产品的作用。而在新的绿色营销当中,顾客感受到的可能没有那么直接地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健康的消费方式和态度,以及产品的一种环保健康性,会更多地引导消费者趋向于健康的消费,合理地消费。因为绿色营销的特殊,所以营销的方式趋向于一对一的模式展开,贴切地设身处地为着消费者着想。绿色消费是为了社会利益着想,为了全社会的利益,为了科学发展观而考虑的。而传统的消费是仅仅地为了盈利是目的,通过产品、价格优惠来达到促销的目的。而绿色营销是指的通过产品的节能环保的特性,在产品定位就是选择了绿色、健康、环保等,从服务上,从品质上为客户服务。
三、绿色营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是现代企业的必要选择必要的“绿色”理念
现代科技推崇创新、绿色的消费模式,很多消费者喜欢的都是适合自己,自己需要的,健康的产品。市场有需求才会产生消费,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就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这样的模式是一种双向的选择模式。绿色营销是一种带着健康色彩的“绿色”的代表,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消费者直观感受到的那种营销模式,更多地有其他心理的暗示,维护的是生态的平衡。因为政策的不断出台,国家对环保,对可持续发展这一块非常地重视,所以企业必须拥护政策,不然就会被强制地抵触。绿色营销具有鲜明的标志的,它是融入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市场问卷、产品研发、产品销售、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全绿色生态化的一种过程,重视环保,提倡环保。前不久的风靡一时的“柴火鸡”推崇着一种吃健康野生鸡,柴火鸡让人可以回味小时候味道的理念深受消费者钟爱。而且是现场杀鸡,新鲜,直观得给了消费者的信任,表明这鸡是健康的,没有短斤少两。但是不久,就被环保部门所停止营业,因为在烧柴火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不仅不利于健康,而且还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特别是今年力抓空气质量的改善,PM2.5的指标。但是这柴火鸡就违背了这个,所以生意做不长久。所以一个企业的生产理念,一定是要围绕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并且适宜的,健康的一种绿色营销方式,这样的经营才会长久,才会经得起时间,与社会的检验与监督。
(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
绿色消费,有需求就有市场,现今的人们是越注重自己的健康的。自从柴静因为自己的女儿出生生病,开始了对雾霾的研究,在这里要探讨的是,现代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自己的身体也是越来越重视,每天体检的人数都在增加。这种增加,一方面是意味着人们现在很关心自己的身体,同时环境的改变,怕自己受到现在不是特别健康的环境的影响。有这样的想法,就有这样的需求,一开始很多企业都开始对一些日化产品做出了改变。很多细节的改变,给予消费者直观感受到产品的质感就不同,很多产品的包装,采用纸质类的,顾客买东西,一摸就知道这个产品的高品质的,如果换成的是塑料的,就没有那种质感,就觉得这产品是廉价的,甚至于说是不好的。这样的也促进了产品的销售量,从而也达到了环保的作用。还有很多电器,电力的开发是不容易的,会有煤等物质来的,虽然有了新的能源,但是基本还是靠着煤等物质来供应。很多电器就采用了节能的技术,变频空调,节能冰箱,既环保又省电,很多消费者就愿意消费这类产品。再说到吃的方面,民以食为天,在吃的方面运用到绿色的营销方式,是事半功倍的。举个例子,比较流行的养生汤锅,比起火锅他更健康,适用的人群更广,老人、小孩、青年、中年、妇女等不同阶层都钟爱,也是看中了健康饮食这一个理念,与其说是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是一种商机。这样的健康消费方式,是顾客钟爱的,也是企业所需要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是整个经济的带动,长远持久下去的根本。
(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产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长远的目光,我们在地球生活,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供应,要的是人类的繁衍,千千万万代地继续发展下去。所以环境的保护是必须的,绿色营销必将是一种市场潮流与方向标杆。实行可持续发展观,就要注意到产品,生活,加工场所对于环境生态的影响,所以,持续发展的比较产物,就是绿色营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早时期,开始,就开始地发展着工业,但是那个时候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的保护,直到后来才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虽然那个时候,提高了生产力,提高了竞争力,但是影响了环境,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冰箱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路程。以前的有氟冰箱,大气层的严重的破坏,后来因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就会有人对技术的改革发展。到现在的无氟节能冰箱,没有给环境增加负担,并且技术得到了提高。意味着,这不仅仅是时代的改变,也是一种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还有之前的皮草衣服,受到追捧,残杀动物的行径,是违法的,后来禁止了这一行径。就有了现在的人造皮草,这就是人类的智慧,人类的自我觉悟,技术能力的提高,就是这样而来。无可置疑,绿色的营销模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是刺激市场流动的。
四、如何地做到绿色营销
(一)政府与企业的通力合作
宣传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权利,如果政府与企业合作,一起宣传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并且使之深入人心。通过各级的宣传力度,在村、乡、镇、县、市、省等大力宣传,影响力就像柴静的“穹顶之下”一样的影响力。政府和企业应该先告诫人们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人类影响有多大,生态环境对于我们大家来说的重要性,其次再开展绿色教育等,绿色教育地开展宣传,不仅仅是生活社区中,还有工作学习中,企业给员工宣传,老师给学生宣传,深入心理根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新闻等媒介来宣传绿色消费的观念,可以坐结合企业产品的公益广告,这一是个双赢的方案。这样的宣传让人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模式,还是一种自然的形态,社会的终将趋向,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二)在企业的生产环节中,就要运用到绿色的消费理念
我国的额企业有些还滞留在如何更大地争取利润上,这样的绿色消费是深入到经营者的经营理念里去的,所以对于企业的经营者绿色的宣传是重要的。要让企业自觉地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所以这就需要公众的力量,监督与督促。在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售,以及售后服务,全一体化的绿色模式。对于“绿色”的认识解,而是把其做为“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绿色的营销组合,不要追求眼前的利益,目标要放长远。作为一个企业,作为一个CEO要有敏锐的视觉,将绿色营销灵活地运用在每一个环节,从绿色产品,从绿色价格,从绿色渠道,从绿色促销……将其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企业绿色营销才能永续。
(三)从形式上就要将企业转变
在商标上就要主打绿色的环保意思,广告中,品牌中,这不仅仅是在给企业做绿色化的洗礼,也是在做大自己的品牌效应。在广告上,不要一味地说着产品的直观属性,从侧面给予顾客一种健康的心态,做出公益广告的效果。特别是有一些广告词,广告标语,一定要醒目地说出产品的特性是跟生态的保护,和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树立好一个企业的绿色友好形象,可以帮助企业更加广泛、直接地将绿色信誉传送到细分市场,这里是促销所达不到的,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良好的信誉与绝对的优势。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社保审计;社会保障依法管理;途径
社保审计主要指的是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是我家的相应部门,根据所建立的法律对国家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的重大财务收支进行事前事后的专项审查,并且对这些审计内容进行相应的监督,以此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在我国社保审计的法国历程当中,由于经济体制和相关规定的影响,使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有法不依的局面,针对这样的现象,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对其进行管理。
一、完善社会保障立法
针对目前社会保障立法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实现社会保障依法管理,首先需要对社会保障的立法进行完善,其主要途径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推进立法层次,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立法层次较低,主要表现在法制体系较为残缺,社会保障法制体系主要是由各种形式的部门规章、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度等构成,缺少统一的依据和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保障所覆盖的范围较少,这就需要提高立法层次。其次是需要提高社会保障立法的科学性,虽然我国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法》,但是其规范性仍旧没有得到较大的体现,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和利益格局的影响,使在实际执法的过程中,包含了较多方面的利益妥协,这样的现象就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不明确,结合这样的情况,需要推进社会保障立法由利益妥协转变为科学发展,以此来弥补社会保障中的实际缺陷 。最后是实现集中立法,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主体多样化,相应规章制度不合理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统一,针对不同的主体,统一执行的社会保障法。
二、通过审计提高社会保障执法效果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法的执行标准不统一,政府职责不明确,使社会保障法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保障法的执法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通过社保审计,来提高社会保障的执法效果,具体方法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需要监理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在目前的社会保障执法过程当中,常常会出现有法不依或者执法不严的情况,在2012年的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当中,由于执法不严而出现的金额达到4000亿元,这样的数额令人震惊,而执法不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社会保障领域缺少相应的实施机制,并且对违法乱纪行为的产生缺少严厉的打击,这样的现象使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针对这样的F象,需要加大审计力度,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并且将此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以此来提高社会保障法的实际执行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在另外一个方面,需要提高社会保障法律的可操作制度,针对目前部分社会保障法脱离实际,整体执行难度较大的现象,需要根据社会保障法的实际内容,来通过具体审计发现其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对执法效果进行优化。最后,需要对社会保障法进行完善,社会保障是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主要流程较为复杂,针对目前社会保障法不完善的情况,需要提高社保审计力度,以此来不断发现相关法律法规中不成熟或者不完善的地方,以此来对其进行规范和完善 。
三、通过审计监理重要管理制度
在社会保障法当中,为了提高社会保障法的实际执行效果,需要针对社会保障法中的重要管理制度来对其进行管理,一般情况下,这样重要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在我国预算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对预算制度的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具体职能,并且提高社会保障预算的约束力和公开化程度,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收支的分散状态,加强对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是需要监理相应的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在进行社保审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同时也需要保证资金能够被运用到合适的位置,以此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对社会保障项目进行评估,并且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来对相应政策进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问责制度的建立,能够使各级领导部门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形成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相对独立;最后是需要建立社会保障信息公告制度,社保审计需要注意其中的公开性,使社会公众能够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这样的制度建立下,能够将公众意见引入到审计计划的制定当中,并且作为参考意见来进行相应的决策,另外,需要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全面公开审计结果,以此来进行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
四、结束语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实现社会保障的依法管理,需要从审计入手,从各个方面来对社会保障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洁.论社保审计如何推进社会保障依法管理[J].中国内部审计, 2013(5):89-90.
[2]尉鹏飞.社保资金审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管理学家, 2014(10):126-126.
- 上一篇:计算机安全技术学习
- 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