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乡镇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一、我镇农村广播电视产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现状
全镇辖1个箭头社区,18个居民小组。会仪村、和平村、黄坪村、三渡村4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我镇的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在会仪集镇数字电视全覆盖。2座无线开路发射的安装和8座中频接收安装。2座无线开路发射分布在大河24组和三渡13组,覆盖10个村民小组600余户3000余人。8座中频接收分布在大河22组、23组;黄坪16组、20组、28组、30组;三渡12组、13组;共120户,每户收看电视节目29套。2010年10个自然村(12个点)300户的“村村通”建设任务。分布在会仪村(大河自然村、五马石安置点)85户、和平村(和平村19组、20组)47户、黄坪村(桂花自然村、槽湾自然村)46户、三渡村(三渡9组、三渡13组、菖蒲安置点、三渡村委会、锁水自然村、新桥自然村)122户。2011年顺利的完成了“十二五”村村通摸底调查。2012年,会仪镇实施了239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2013年,会仪镇实施了273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镇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已初步建成宽带信息多功能业务网。数字广播电视已发展成为镇信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镇广电队伍总人数为10人,其中大专以上5人,中级职称以上1人。
(二)存在问题
广播电视站工作人员紧缺,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基础差,维护力度不够。
二、规划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针,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保证,以“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广播电视宣传为中心,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以更好地为宣传服务农村、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把农村广播电视搞强搞大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科技开发和应用,使我镇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三、实现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抓住创建向家坝水电站修建,移民大搬迁难得机遇,大力发展我镇广播电视事业。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推动机制创新,理顺内部关系
机制创新包括广电内部组织机构的创新、用人机制创新和运营与维护管理机制的创新。一定的战略需要一定的战略组织配套。在广播电视发展规划的实施方面,同样要有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来研究行业动态与科技发展,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正确组织领导规划的实施。用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理顺内部关系,整合系统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快建立广播电视科技新体系
建立广播电视科技新体系,应沿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进行。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分步实施”的方针,加快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建立覆盖全镇的网络体系,节目生产与交换体系、技术维护与管理体系。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人才结构体系。全面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先导性作用。
(1)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的先决条件。而要使各级政府对乡镇广电站给予高度重视,就必须舆论先行,积极引导。
(2)加快镇区域内网络的延伸,目前我镇极有个别偏僻的地段还没有拉上线网,造成入户率偏低。加大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全覆盖”工程,解决农村百姓看电视难的问题。
篇2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篇3
关键词:新农保;城居保;合并;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利川市新农保与城居保合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利川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情况城乡差异悬殊
就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利川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率较高。根据利川市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管理局提供的数据,城镇居民参保率在65%左右,而农村居民参保率也接近60%。
但是在参保率这个数字的背后,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了某些隐性的问题。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该政策实施情况的城乡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居民对制度的理解与主观接受方面。正如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的,城镇居民大多比较了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一制度,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参保。而农村居民大多是糊涂的,虽然参保了,但是对制度内容及相关程序一点也不了解。
其次,城镇居民参保所选择的缴费档次比较多元化,从最低100元档的到最高2000元不等。而农村居民普遍的选择是最低100元档。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在农村存在的具体问题
对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反映出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经办单位服务提供能力低。
1.政策宣传不到位。对农村居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相关内容是一无所知的,仅仅知道100元、15年、60岁这样几个关键数字。而据了解,宣传渠道非常单一,即村委的讲解。宣传频率也很低,除了每年缴费时,几乎再无其他时间会有经办人员对相关政策进行讲解。
2.经办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提供能力较差。村民普遍对社保经办人员的工作不太满意,据他们反映,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执行工作简单强硬。例如,村委在动员居民参保时,往往是简单告知需要参保缴费,并且以“不参保的话什么利益就得不到”这样的理由强硬要求居民参保。导致很多居民是在并不愿意的情况下缴费参保。
此外,经办单位及工作人员事后服务工作也不到位。在居民参保后,遇到关于政策的疑问,或是办理手续等遇到问题,在向村委干部咨询的过程中,其并不每次均耐心解答。或者,常常出现解答出错的情况,让居民产生“过河拆桥”的感觉。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存在的困难
居民调查部分所发现的问题,在对经办人员的访谈结果里,就能找到原因所在。而这,恰恰就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利川市的实施缩存在的困难。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和宣传三个方面。
1.人员困难。据利川市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的描述,利川市有14个乡镇,585个行政村,却只有24名正式的工作人员,外加部分就业政策安排的非正式工作人员,平均一个乡镇只有两到三个工作人员,负责整个乡镇所有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的工作。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八到九个人。因此,这就直接导致每个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因此没有能力事无巨细地把每一件事情落实到最好。
此外,乡镇的社保办还直接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因此仅有的两三门工作人员还需要做一些乡镇政府要求的工作,就更加大了很好地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工作的难度。
2.经费困难。利川市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管理局和柏杨镇社保办的工作人员普遍反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办公经费非常少,平均下来每个工作人员每年最多三四千块钱,村委干部也只有很少的绩效补贴(在参保率达标的基础上才有)。这就一方面打击了工作人员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工作的开展造成直接的影响。因为,无论宣传还是服务,都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
3.宣传困难。宣传困难是该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面临的最大困难,一方面,这是由人员困难与经费困难造成的;另一方面,这样的地区宣传本身就存在不可避免的障碍,主要包括该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等等因素。
二、对进一步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该地存在以上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该地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通信是根本原因所在;其次,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的文化程度和价值观念也是一大障碍;再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责任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这三大原因导致了该地农村地区新农保与城居保合并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对客服困难的建议
毫无疑问,要彻底解决该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必须发展该地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大力发展教育,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状况。而从制度的实施角度,我们也有很多可以努力的方向。
1.加大经费支持,建立绩效奖励。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是关键的因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就是一项惠农政策,对农民养老具有重大意义。只要让农民真正了解和理解这项政策的内涵,他们定会从内心接受这项政策。因此,为大局考虑,上级部门还是应该适当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用办公经费建立对下一级单位及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经办人员的激励机制。
2.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经办人员的工作效率。无论存在多少问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在于人的问题。只要经办人员全力以赴,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因此要建立对经办人员的监督机制,在完善的监查制度下,一旦发现不作为的基层经办人员,要加大惩罚力度。这样,才能对基层经办人员形成反面激励,促使其不敢不作为。
3.加强宣传力度。宣传问题,一方面要加强频率。更重要的,是要改进宣传方式。除了村委进行简单讲解,还可以通过地方电视媒体宣传、上级领导下乡宣传、招募学生志愿者进行宣传等等方式。只有让老百姓真正了解政策了,他们才能真正接受政策。
参考文献:
[1]张丽宾.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调查与思考――从6省12市县区74位居民访谈说起[J].经济研究参考,2013,10.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整体情况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在农村。李长春在贵州考察时也强调:“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持。要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上先得实惠。”本文就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和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举办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它的宗旨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科技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选择其精华部分,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部分地(市)、县、乡镇(社区)的文化资源网络传输系统,把数字化文化信息送到城乡群众身边,从而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共享工程的总体框架
共享工程在总体框架设计上分为四级:国家管理中心、省级中心、各级分中心及基层网点。国家管理中心是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加工、组织、管理和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卫星或光盘等多种形式向各级中心源源不断地发送信息。省级中心主要依托于省级图书馆,其职责是:接收和下载国家管理中心的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网点的建设;对本省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合并上传给国家中心。各级分中心多依托于各市、县、乡镇图书馆或文化馆(站),接收省级中心发送的资源并提供对基层网点或终端用户的服务。终端用户只需一台计算机,可通过互联网、分中心局域网、卫星、光盘等浏览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部分资源也可通过VCD,DVD进行播放。
(二)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方式
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方式是多样的,主要的是地面宽带网、卫星和光盘。地面宽带既方便又快捷,但偏远的地区没有开通宽带的就无法以这种方式传输信息。卫星不受地形和距离的限制,特别适合农村地区,特别适合电影、电视等高速活动的图像传递。卫星组网快捷、方便,小站即装即用,建设周期短,价格低。通过邮寄光盘来传输信息资源是地面宽带和卫星传输的补充,即在不具备地面宽带和卫星传输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传输方式。
(三)“共享工程”的特点
一是面向大众,服务对象是最广泛的公众群体,包括城市的社区、农村、边防哨所,但主要是广大的农村;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最新技术成果,建立文化信息资源的网络传播通道;三是整合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有计划地把文化精品用数字化方式永久地保存,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四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的、贴近用户的组织模式,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服务;五是免费提供各类信息,后续资源不断。
(四)“共享工程”的资源
“共享工程”的资源内容采用全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进行整合,通过科学的分类及内容标引,初步建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总库。目前已经构建了由40多个多媒体资源库组成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并专门设有“共享工程农村版”,其中较受农民喜欢的有:农事指南、医药顾问、科普知识、法律园地、地方戏曲等。
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知识的贫乏和文化的贫困必将导致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农村的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投入严重不足
近几年,国家财政虽然加大了文化事业经费的投人,但与教育、广电、卫生等部门相比,文化事业经费投人明显偏少。而且就在这较少的投人中,城乡差距也很大,如2003年文化事业费在城市占71.9%,而农村文化只占28.1 %。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许多农村的文化机构已无法正常运转。
(二)文化资源魔乏、现有资源质量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一方面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广泛,表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文化资源在供应上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而且现有文化资源的质量,传播方式、手段都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杂志。由于没有必要的设备,先进的科技致富信息、文化信息以及农产品销售信息根本无法即时获得。与此同时,黄色、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人,给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功能日趋转化和弱化
在“七五”规划中,国家就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到“十五”结束,仍只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许多乡镇还没有文化站。已有的文化站,其境况也令人堪忧:房屋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简陋、没有开展活动的经费,不能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文化站名存实亡;而有新馆舍的文化站、图书室,也由于缺少活动经费和购书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还有部分文化站、图书室已改做它用。 (四)文化工作队伍素质普遍偏低
在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相对较清苦,各种优秀的人才很难留住,人员编制常被挤占挪用。这样致使专业的管理、技术、艺术人才日益匾乏;现有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观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如某乡文化站获赠一套价值4万元的设备,将近一年也未打开使用,原因是没人会用。
三、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共享工程的实施,在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方面,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共享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因中央财政每年拨专款用于共享工程的建设,各地各级财政也将加大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为重点,主要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提出了“县县有分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50%的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网点”的发展目标。
(二)“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农民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质量。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以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以较少的投人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源源不断地送到千家万户,从而满足各层次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共享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改变了农民的文化心理及生活方式,引发了农民的发展观、致富观、人才观等一系列观念的更新。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价值观的转换。而我国农民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价值观的转换无疑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共享工程”不仅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阅读指导和智力支持,而且能为农村的深层次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共享工程”通过强化农民的道德意识,加强法制宣传,使农民在自律和他律中不断提升、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自觉维护农村的稳定。
(五)“共享工程”从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出发,重点组织了一系列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科技致富服务的信息,农民可根据需要随意点播。这大大提升了农村科技文化和智力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进而加快致富步伐,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5
关键词:数字电影; 发展特点; 发展现状
1 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概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产业的发展就蒸蒸日上,从1978年的电影产业发展国际化中就可以了解到电影产业的市场巨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辉煌。我国2008年后极力推出数字电影的发展,强调数字电影的技术,1992年数字电影的出现就引起一股数字化的风潮在整个电影产业兴起,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且很快成为现代电影发展的主要趋势。所谓数字电影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的故事片、美术片、纪录片、专题片以及体育、文艺节目和广告等,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符合技术要求的数字信号还原成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近年来我国数字电影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使用这种数字化手段拍摄的电影越来越多,在北京有亚洲最大的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国家广电总局建立了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有完整的电影数字中间片工艺生产线,我国城市数字电影正向着专业化的道路蓬勃发展。
2 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的特点分析
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城市化数字电影的需求程度也越来越大,数字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电影的制作与放映不仅提高了电影的观赏品质,营造更好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改变传统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并且带动了电影体制、管理和产业的变革。其中3D电影成为中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的新动力,直到2010年6月,我国已拥有2679块2K数字银幕,其中1460块支持数字3D立体放映,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3 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数字电影的监管力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导致了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速度太快,而发展质量过于低俗,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对数字电影放映的监管力度不够,造成数字电影在传输、制作、存储以及放映的过程中存在漏洞,这就无法保证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文化安全与交易安全,无法实现对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电影市场的有效规划和监管。
3.2 城市数字电影成本太高 在国际社会发展数字化电影实力的市场竞争中,我国数字化电影的独立探索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数字化电影的成本也随之升高。由于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放映技术还没有标准化所以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化,以至于制作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所以影院在放映数字电影时前期投入设备和放映过程中的成本太高,利润回收慢,直接影响了各影院放映数字电影的积极性,这就无法促进城市数字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3.3 我国数字电影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本身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就造成了数字电影化产业发展的无法律可以依靠的现实状况,导致了城市数字电影发展的难题不断产生。由于数字电影的技术含量高,在很多环节上都会存在一定的版权问题等法律纠纷,目前讨论最多的就是有关数字电影著作权的问题。由于我国数字电影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存在很多漏洞,如果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可能会带来很多麻烦,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这种对法律问题方面的担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影产业向数字化电影迈进的步伐。
4 解决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城市数字电影的监管力度 我国数字电影产业需要建立健全城市数字电影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数字电影的正常运行与发展。为了防止数字电影的非法放映,保障数字电影在节目制作、传输、存储及版权内容的安全,加强城市数字电影在传输、发行、放映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亟待建立健全一套安全有效的管理体系,保证我国城市数字电影放映的安全性,为我国城市电影数字化进程营造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这也是我国城市数字电影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4.2 加大对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经济支持 我国从政府或社会组织出发都应该出大量的资本保护和改善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数字电影发展的状况。正是因为数字电影的发展欠缺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所以才造成了数字电影的发展障碍。我国要尽快完善数字电影的制作技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支持我国重点科研基地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大量培养相关人才,提高技术和人才的保障,为技术的研发与实验创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降低数字电影的制作与放映成本,降低影院的放映成本,提高利润空间,促进数字电影在各影院的普及。
4.3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数字化电影产业 数字电影发展要加强对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人性化、科学化的建立与健全,要充分保护每一个数字电影受益人的利益,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市场中对城市化数字电影的了解和受欢迎程度的分析,要保证数字电影的接受度和市场潜力的发展状况,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要不断完善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法律体系,尽快研发网络实时监控系统技术,保护和解决好电影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版权纠纷问题。避免电影产业在对电影数字化过程中有关法律问题的担心,增加对我国城市数字化电影发展的投入,促进其不断进步。
5 结束语
数字化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已经预示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动向是朝着高科技、精细化、尖端化的产业模式迈进步伐。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变更才让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新的依赖和依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还需要面对更多的难题和障碍,尤其是在数字电影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电影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人员的问题和管理制度的问题,还要在经济上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补助,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支持,要取得城市电影产业发展的信任或者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实现新的突破与飞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理念的打造。
参考文献
[1] 李铭. 国外数字电影技术发展现状. 现代电影技术. 2011(8):90-91.
[2] 张丕民,加快中国数字电影发展. 影视技术. 2010(8) :90-92.
篇6
关键词农经统计;存在问题;对策
农经统计是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通过准确及时搜集、整理出的数据来反映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其特点和规律,为农经部门提出工作思路和任务服务,为党和政府研究制定农村、农业政策及发展规划,研究和解决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提供决策依据[1]。认真做好农经统计,对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农经统计的重要性并没有被人们所认知,在我国许多地方,农经统计工作仍比较薄弱。
1存在的问题
(1)由于农村经营体制的变化,各项统计数据不能做到按实收实支填报,而是靠抽样调查及推算结合统计数据,存在一定误差,且当前农户收入来源多,农业人口流动量大,农产品销售门路广,要做到较准确统计确实困难。
(2)统计人员不仅绝对数量少,而且自身素质也普遍较低。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为统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以及较强的责任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才能使统计数据避免出现严重脱离实际及人为出错的发生[2]。一些村级统计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对基本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重视不够,加之村会计变动频繁,又没有进行培训,导致报表数据质量差,记账出错现象时有发生。
(3)农经统计工作经费不足。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由于点多面广,工作量日益增多,新的统计项目不断出现,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才能把统计各个环节上的具体工作做实,使统计工作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4)影响农经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复杂,统计难度日益加大。农经统计年报数据有部分指标是各级党委政府考核基层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受行政干预,工作难度大,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5)农村基层的农经统计人员对农经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农经统计数据的质量。部分农村基层的农经统计人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不够,存在等、靠、要数据的现象,没有养成按时报表的良好习惯。在村组,统计员一般由村委会会计兼任,一些数字甚至只由村委主任、支部书记估报,报表一拖再拖。加之一些调查对象对统计的认识不高,收集的农经统计数据失真,严重影响了农经统计数据的质量。
2对策
2009年对农经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了现行的农经统计报表体系,主要涉及农村经济基本情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情况、农经机构队伍情况等方面相关内容。修改后的报表制度充实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资源条件和运行情况的统计;细化了农户家庭经营,尤其是土地流转、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情况的统计;突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统计;将原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表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统计表,报表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作为附报统计;增加了反映经管工作开展情况和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情况的统计[3]。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整合统计力量。要建立由农经统计人员牵头,相关专业人员协作及审核把关的分工合作机制。二是整合统计经费。根据各专项统计工作经费状况,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挖掘和整合工作经费,确保统计基本工作经费需求[4]。
(2)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趋势。为了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农村经济状况,应对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及经济收支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行情、农产品及乡村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上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为分析预测农民收入状况提供依据。深入调研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情况、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及农民现在的负担状况。在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完整的基础上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3)加强审核把关。各级农经统计人员要加强《统计法》的学习,切实按《统计法》规定做好统计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做到如实填报。各级农经部门要加强数据审核,确保数据质量,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做到如实上报。
(4)组织统计培训,规范农经统计工作。应切实做好逐级培训工作,使统计人员特别是基层农经统计人员熟悉指标体系和指标口径,掌握数据的采集和填报方法。
(5)进一步提高对农经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计年报数据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资料,各级农经统计人员应高度重视,端正态度,认真填报,并增强参与决策咨询的意识,树立优质服务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参考文献
[1] 吴存玲.青海省农经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海统计,2009(9):33-34.
[2] 张强.农经统计报表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3):21-22.
篇7
居民重大疾病保险和医保报销比例的提高拉动医疗消费作用明显2012年新农合实行重大疾病保险以来,全市住院总费用明显上升。当年人均筹资水平增长了60元,总住院费用增长了2.91亿元,人均增长92.2元。数据显示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提升、农村居民对住院医疗的需求明显提升。但同时发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呈现无序扩张趋势,床位数大幅度上涨。1.7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农村参保居民个人负担加重2011年全市平均次住院费用为5230元,2013年达到了6078元,个人负担部分从3373元增长到3437元,在报销比例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个人负担反而增加了64元。城镇居民总体受益水平较低2011—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筹资2.88亿元,累计支出1.67亿元,3年结余5178.82万元,至2013年底历年结余8355.12万元(含调剂金1251.12万元)。城镇居民未实施门诊统筹,受益覆盖面不足。
2存在问题
居民医保最关键的环节在于保持报销政策的稳定性,并随着筹资水平不断提高,逐年提高居民医保的保障能力。分析历年城乡居民医保数据,总结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如下:
2.1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导致保障能力下降
近年来,全国各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呈现无序竞争态势,不断扩大规模,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相应地各种化验、检查名目繁多,医疗费用不断增长,人均住院费用每年以超过12%的速度增长,同时因医保拉动住院率不断上升的因素,居民医保的保障能力下降。2011—2013年,全市农村居民医保保障水平分别为45.19%、40.92%、43.56%,总体呈下降趋势。
2.2政策性导向导致居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
近年来,各级政府将住院实际报销比和门诊实际报销比作为科学发展观考核指标,与当地政府的工作政绩相挂钩,各级政府和部门指令性地提高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在居民医保基金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直接导致居民医保基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县甚至出现基金透支。这种做法从客观上违背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医保制度原则。2.3市级统筹加剧居民支付的不公平性市级统筹要求全市统一筹资标准、统一待遇标准。滨州市黄河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群众的医疗消费水平极不平衡。2013年邹平居民医保保障水平为39.14%,而阳信、沾化县达到了48%以上。如果实施市级统筹,将会导致医保基金由经济落后县向经济发达县流动,形成“贫帮富”,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
3意见和建议
3.1制定落实措施,宏观调控医疗机构发展规划
当前正处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摆脱二级以上医院无序扩张状态,准确定位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至关重要。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准确定位公立医院的功能和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严格医院管理、降低医疗费用、提升医保保障水平,让有限的居民医保基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3.2落实医保付费控制措施,降低医疗费用
应重点控制过度检查和过度医疗,严明制度,坚决杜绝医疗机构为科室定创收任务的做法。采取总额控制、单病种付费、临床路径收费、次均住院费用和日均住院费用控制等措施,在各个环节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保基金保障能力。
3.3合理制定居民医保药品、诊疗等目录
合理限制居民医保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引导医疗机构使用疗效好、价格低廉药品和诊疗项目,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3.4坚持实事求是,防止虚报瞒报统计数字
运行数据一定要实事求是,防止弄虚作假、误导政府决策。因此,应制定相关制度,严厉打击和处理虚报、瞒报报销数据和提供虚假数字的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决策居民医保报销政策,防止制定不切实际的指令性目标。
3.5慎重提升统筹层次
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现象;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作出了相应变革,但是仍然有诸多待完善之处,当下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服务农民为准则,解决承包经营存在的弊端。
1农村土地承包的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在运行工作上呈现出差异化,但是都表现出政策与农民之间产生了各种形式的纠纷,具体来说包括如下3类。由于农户土地流转不规范导致的纠纷,为了简化繁琐的程序而以口头约定的形式对土地流转的期限以及价格等进行规定,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农户单一主体操作,政府的职能却弱化了,最终致使事后引发了严重纠纷。农民工返乡要求恢复承包权未果引发的纠纷,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强,更多的农民工重新返回到家乡务农。但是当这部分农户在外务工的同时为了确保承包地有所保障,从而村组织又将土地的承包权转租他人,由此便产生矛盾。村干部管理意识薄弱,随意性强。当前村干部随意对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施小规模调整,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村干部对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认识不足,随意进行土地调整,引发了纠纷。
2农村土地承包的积极意义
2.1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人民向往的制度
在我国,经过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土地承包制度不仅可以激发农户的劳动热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这种生产形式深受我国各地广大农民的青睐,有助于推进我国农村经济。
2.2实行土地承包制度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稳定
有资料显示,我国拥有9亿农民,如何让如此庞大数字的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即便是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尚未足够成熟,观念转变还不及时的情况下,土地承包制度却为农户们提供了基础的物质基础。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落实不完善的地区往往也是社会较为动荡的地区。
3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法制观念欠缺
虽然我国的土地总量很乐观,但是其中可供种植的高产土地总量却并不乐观,对于贫瘠的土地而言,因其产量低下而不受关注,进而变得日益荒芜形成恶性循环。通过对比总结土地调查数据得出结果,国内的土地当中真正肥沃的土地仅为耕种面积的1/5。人地矛盾依然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大难题,我国的人口还在增加,由于环境恶化、人为破坏等因素致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农村人均耕地下降。农村集体土地遭受破坏主要是由于法制体系欠完善造成纠纷事件越来越常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使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才会使农户自身及集体利益受损失。
3.2管理队伍不健全
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管理经费严重缺失,综合这些因素,还没有形成先进的土地管理模式,加之理念薄弱,导致农村基层土地管理队伍专业化、专门化特征不完善,当出现了土地承包流转、纠纷等问题时,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应对,且存在相互之间推诿责任现象,农户的困境难以实际解决。
3.3土地流转尚未形成规范
农村土地在承包期间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备和规范的流转程序,因此会造成很多承包双方的纠纷和歧义。具体而言这种不规范分为代替耕种型、承包转让型、无规范合同型3类。因为土地流转期间没有依据章程进行而产生的纠纷更多,不利于土地流转。在管理学角度上看,目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行政干预过多,超出合理范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属于民事范围,所以,根据民事权利自愿选择,流转的前提必须是当事人自愿,行政许可的强制力并不能适用于民事当事人财产或权利的转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自愿原则在《农村土地承包法》有所说明。所以,目前的行政法规必须以农民意愿为基础。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行政管理的行政力度必须在合理范围内,不可以违背行政法和当事人意愿。《农村土地承包法》也充分表明行政管理既不能变为阻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也不能强制促进流转。
4解决土地承包管理问题的措施
农户与土地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地是农户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要素,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盘活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土地承包制度规范、科学、有序进行,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3方面着手:
4.1加大宣传力度
现在的情况是,农民对于维权的意识不强,主动拿起法律武器解决纠纷的参与度不高,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学习,尤其是让他们知道发放土地承包证的必要性;为了能够起到更好的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管理、指导作用,要求基层的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人员“打铁还需自身硬”,重点加强业务学习,从而提高自身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能力。
4.2各级政府应切实落实政策
乡(镇)一级的办事员要多到农村实地走访,发挥群众路线的积极作用,多看多听,了解农民所想,了解农民所急。这样才能结合各村实际,各村的困难,落实政策时在农民所想上动真情,在农民所需上办实事。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稳定团结管理队伍,为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奠定制度基础。
4.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的关键一步在于辅导农民了解合同内容,做好合同的签订与发放。减少土地流转合同的不规范因素。时刻以农民的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发展。5总结农村土地承包问题关系农民的权益,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环境下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必须确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土地承包法制化管理;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管理队伍;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农民维权意识。
参考文献
[1]朱雪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北京农业,2013(27):273.
[2]丁原.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实施办法》解读[J].档案与建设,2015(5):75-76,68.
[3]刘元锋,杜英祥.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一点思考[J].吉林农业C版,2011(4):51.
[4]曹明社,邢丕,朱万福.内乡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9):167.
[5]徐刚,周嵘.打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化解主渠道——访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J].农村工作通讯,2015(19):31-34.
[6]谢德璋.浅析如何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2(7):10.
篇9
关键词:农村社区;新农村;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这一概念可以分析出农村社区主要由地域、人口、社区意识、社区设施四部分组成。现如今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农村社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从新型农村社区开始建设到建设成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问题也可以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得到反映。
一、农村社区的历史沿革和特征
自从人类开始出现,人类就过着群居的生活。随着人类开始运用工具,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便逐渐形成了氏族、部落、联盟等组织化的单位。最后国家的出现,使得氏族、部落、联盟等组织化的群体成为国家组成体系中的一部分。相对较早出现的氏族,便演变为村庄。随着历史的发展农村社区的概念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之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可以说是自成一体。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我国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之一,应该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和学会尝试改变。新型农村社区便是改变过程中的一部分。(一)农村社区中的基本单元是农民。农村居民不仅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者,也是农村社区的缔造者和维护者。正是因为这样,农村社区的建设不是以环境或者经济为主要参考因素,而是把人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新的活动场所,它能不能将农民吸收进来,并使农民定居,就要看农民们能不能接受并希望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二)农业生产是最基础的经济活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其经济组成都离不开农业生产,因为农业生产是保证一个国家运行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在我国城市及其周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普遍存在,而在我国农村,农民绝大多数还是以从事农业为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些地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民开始增多,但是农村居民内心还是希望拥有自己的土地,以基础农业为主要活动。(三)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规模小。农业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居民不能像城市、县城的居民那样聚居在小范围区域内,这就造成了农村居民大多数是小规模的、分散的定居。这是因为这样,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将农村居民聚集在一起,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同时可以增加农村社区的人口,对土地实现整体规划。所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时代的需要。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缩短城乡贫富差距。基尼系数是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从2008-2015年之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基尼系数徘徊在0.47到0.49之间,说明我国收入差距很大,尤其是城镇居民内部和城乡居民之间。然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其目的就是整合农村人力资源,使农村人口不再分散便于管理。这样就可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使我国未来的基尼系数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二)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整个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的居民,对来国家、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公共服务在农村地区普及率还是很低。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之后,人口集中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日常生活消费其实是拉动内需的一种方式。(三)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其特征就包括安定有序。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就包含着社会稳定,发展有序的理念。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是老百姓永恒的追求,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应该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将“和谐”融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推动和谐社区的构建。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拉力不足,内部推力有限。所谓拉力就是来自农村地区以外的助力,这些助力可以帮助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可以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所帮助。主要形式是招商引资到乡镇,但是很多企业都因为农村的交通落后或者是环境等原因搬离了该地区。招商引资的困难和企业的离开,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难以得到调整,最后出现了外部拉力不足的局面。传统农村社区以一种稳定的文化作为凝聚力,在于其一成不变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推动农村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新农村社区的建设的内部推力不足。(二)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财政动力。资金是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社区建设的主要资金是国家拨款。虽然市县各级财政积极筹措、大力投入,但与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规模、实际所需相比却相去甚远。比如一些偏远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缓慢。由此可以看出,建立起多种资金来源渠道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保证。(三)农村居民过于分散,积极性不高。我国九亿多农民分布在五百多万个自然村,如此大的数字告诉我们想要将村民集中在新型农村社区存在一定难度。如此庞大的数字背后就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基层设施建设的缺乏。仅仅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就可以看出“集中难”的困661周刊境,新型农村社区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新型农村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现象打击了村民的积极性,比如房屋建设没有考虑到农民生产工具的存放、没有针对养殖业专门规划土地等事项,对农民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够周到,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四、解决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非常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需要一种内部支撑,这种内部支撑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因为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调整,不仅可以改变农村居民固有的思想观念,还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变,促进内部经济的发展。如此一来,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引导了农民主要生产活动向高级生产活动的转变,增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部推力。(二)扩展资金来源渠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政府投入的资金是社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政府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建设。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政府必须做好“领头人”的作用,积极引导、规范使用资金。二是吸收社会流动资金。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来看,规范的合作制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的现实要求。政府虽然主导着社区的建设,但是太过于依赖政府反而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虽然政府不能主动吸收社会流动资金。但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可以引导农村金融平台的创建,通过融资的手段来吸收社会资金。(三)坚持以人文本,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新型农村社区是为人服务的,人口数量是新型农村社区必不可少的基本单位之一,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之间影响新型农村社区的形成。积极性的调动离不开正确的措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一是增加宣传力度,提高村民认识。首先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让农民知道新型农村社区的存在。其次定期组织农民参观社区,增加大家对社区的认知。最后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培养农民的大局意识。二是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能够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社区是为人服务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绿化水平。整体规划严谨,使社区建设更加科学合理,那么农村居民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作者:周广涵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厉有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分析[J].西部学刊,2013,(08):35-37.
篇10
一、充分认识开展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
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之一,搞好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适应我市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完成我市发展新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需要。各级城管执法部门一定要自觉提升境界,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认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认真搞好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就是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和大项目建设的具体行动。各级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坐不住、慢不的、等不起”的紧迫感,科学谋划,迅速行动,开展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力做好服务,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打造优美宜居的城乡环境,重塑城镇新形象,为全市奋起赶超、科学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一)突出重点整治部位和路段
一是搞好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按照高档次、高标准、高规格的总体要求,抓好城区主次干道、重点片区、公共场所的市容环境秩序,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努力提升环境档次,创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大力推进城管进社区活动,实现社区建成一片、入住一片、管好一片的工作目标,确保2014年底以前全市90%以上的道路、小区、广场达到示范标准。
二是搞好园区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园区环境综合整治要坚持高点定位、化区为城的标准,全力抓好园区建设管理,打造优良发展平台。要根据园区实际,结合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对现场施工、集贸市场、车辆停放、区域环境等方面加强综合整治,做到园区内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和各类违法建筑,垃圾收放有序,污水集中统一排放处理,实现园区建成一片、治好一片、管好一片的工作目标。
三是加强镇(街道)驻地卫生保洁和容貌整治。各镇(街道)执法队伍要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规范沿街店铺退店经营,取缔占道经营,拆除主要街道两侧违章建筑及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残墙断壁。规范镇驻地主要街道两侧停车秩序,集中清理乱贴乱画,户外广告要美观、整齐、大方,逐步引导业户设置高档次广告,清理粉刷临街建筑立面,使“八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对乱仍乱倒垃圾行为进行监管,及时督促相关部门清理垃圾死角和干线道路两侧积存的垃圾,使镇容镇貌得到明显改观。
四是搞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各镇(街道)执法中队要指导村庄深入开展环境治理,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全面清理农村主要街道两侧土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清理粉刷沿街破旧墙面,清除乱贴乱画,及时清扫街面,努力达到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目标。
五是整治重点道路沿线。各级城管执法部门要突出抓好国道、省道和城镇干道沿线整治,按照“绿化、净化、美观、整洁”的要求,配合绿色通道工程的实施,搞好沿路柴堆、石堆、垃圾堆“三堆”清理工作。拆除沿线有碍观瞻的破旧建筑物,清除道边商店乱摆乱放、乱贴乱画、堆物作业和店外经营现象。在重要地段和交叉路口制作部分公益广告,粉刷与环境综合整治有关的文明标语。
(二)突出重点整治内容
一是对城区要特别突出三项整治:强力整治违法违章建设,同时做好违法建设联防联控工作,确保城市规划依法有序实施。强力推进户外广告整治,制定市区户外广告中长期规划,引导和鼓励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广告,逐步减少主城区沿街户外广告设置,要清理落地广告。城市建筑立面除规划设计预留位置外,一般不得设置墙体广告,鼓励在城市综合楼体建筑立面设置LED大屏幕,提高广告设置档次,并逐步普及。强力推进市容市貌整治,全力整治占道经营、机动车乱停乱放、建筑渣土撒漏、环境污染问题。
二是对镇驻地、村庄要严格规定的内容和标准,突出搞好村镇主次干道的清洁、亮化及两侧临街建筑立面的清洗、粉刷、整饰、美化工作,拆除乱搭乱建。对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进行监管,着重建立农村垃圾治理和污水处理长效机制,改善农村环境。
三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城管向镇延伸,逐步完成区级指挥中心和各镇网关终端建设,确保到2014年在市、区、镇(街道)三级全部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平网运行。进一步整合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资源,完善问题处置工作规程,畅通12319城建服务热线,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供高效平台。
(三)突出整治大项目周边环境
围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按照属地管理、靠前服务的原则,积极配合大项目建设,拆除到期临建和违章建筑,全力搞好大项目周边环境治理,加大对大项目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做到环境治理和项目建设同步进行,以实际行动服务大项目建设。
三、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整治任务落实到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城管执法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对照职责分工和各自实际,分解任务目标,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标准,细化工作措施,责任具体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城区、园区、社区、镇驻地、农村集中居住区、村庄环境同步提升,同步跨越。
(二)积极调度协调
市执法局负责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进行调度协调,并将情况每月一次汇总上报两办。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等,积极协调研究解决,推进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工作全面进步。各区执法局要于每月3日前将上月任务完成情况汇总上报市执法局。
- 上一篇:固定资产管理解决方案
- 下一篇:电子商务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