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

篇1

关键词:异地恋;大学生;心理问题;消极情绪;分析

一、文献综述

异地恋,顾名思义,是相隔两地的恋爱,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求学和深造,工作等各种原因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因此势必造成爱侣的分离,于是也就有了新词语异地恋。今天,关于长距离恋爱关系的学术研究是无处不在的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在众多异地恋的研究当中,有不同领域的研究发现,而本文是针对大学生异地恋,从心理方面来认识、研究异地恋、并且提出相关意见来帮助大学生维持异地恋。

有研究认为,异地恋伴侣间往往有更多负面的情绪体验,如抑郁,孤独和忧伤,这些负面情绪要比同城大学生情侣多的多。当处在异地恋中的一方在校园里看到校园中亲密的情侣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孤独,进而产生强烈的悲伤感。此外,还有研究证明,情侣在异地恋时容易对他们的关系陷入沮丧和焦虑,如果没有通讯及时,很容易造成误解与伤害。异地情侣之间的口角变得频繁,他们往往会对他们的关系感到沮丧,那些负面情绪很容易让异地恋以失败告终。本文研究期望通过探讨异地恋当事人双方的情绪类型及其他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升完善异地恋措施。

二、调查与研究

(一)问卷设计和收集

为了探讨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用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对于定量方法,本文采用了关于大学生异地恋的网上调查。选择这个方法,是因为网上调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大批参与者。像Qualtrics调查软件可以凭借其先进的统计技术容易地、及时地、准确地启动数据报告。然而,调查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增添了访谈式调查。通过采访,收集详细资料以抵消调查的局限性所带来的不足。从这些访谈中,本文收集更丰富的数据信息,来支持本文研究。

(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的具体问题

本次在线调查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统计参与者的性别;是否曾经历过或者正在处于异地恋,这个问题比较重要,因为它反映了异地恋是否普及。其他简单问题都与恋爱关系的基本信息有关。之后本文所涉及的问题,是围绕心理展开的,主要询问情绪如何产生、产生的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如何处理情绪以及是否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因而导致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关于异地恋的情绪情感影响的问题。在文献回顾中,学者们对心理情绪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中有些人认为异地恋伴侣中往往有积极的情绪,但其他学者又证明异地恋情侣中更多的是负面情绪。我。下面的结果提供具体的证据。

从上面的统计中我们比较这些数据,很明显,人们在异地恋的过程中积极情绪往往比消极情绪少得多。在另一方面,上述数据支持从马奎尔和金尼[1]的想法,异地恋伴侣更容易感到孤独,悲伤和嫉妒,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其他幸福的情侣在身边时。本文调查的这些结果支持学者的意见,既异地恋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

其中,调查表明,男生和女生产生情绪也有所不同。而女生多半会更多的产生负面情绪,这样的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摆脱,那么会导致两个人产生更大的矛盾,从而带动男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女生较男生更细腻、敏感,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被呵护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生存需要和敏感此时此刻在女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异地恋过程中,由于无法相见,造成了视觉上、听觉上的缺失,无法关注到另一半的语气、表情、动作。这样一来,使得在沟通上极易产生误会,尤其是在生气的时候,破坏两个人的良好关系,促使男生也产生了相应不良的情绪,最终导致分手。

而其中重要的因素,也是最能代表影响异地恋的因素是彼此间的信任和忠诚度。调查问卷结果近50%的参与者表示,信任和忠诚是影响双方异地恋持久的重要因素,访谈调查结果也是如此。在远距离恋爱中,可能产生猜忌心理,此时考验的是双方的信任,很多失败的异地恋案例中,互相不信任是主要因素,多是由于不良情绪积压很久导致,或伴侣曾经犯过错误导致日后的信任度降低等等。

三、关于异地恋心理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参考以上数据和文献后,我认为面对上述几个心理问题,我们要依次找到处理方法。

1、针对消极情绪,多半由于沟通不畅导致。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消除彼此不安的情绪。事实证明,沟通是必要的,因为沉默只会给人带来更多消极情绪。两个人分隔两地,平时也应该经常聊聊身边琐事,保持一种熟悉的感觉;另外要适当的关心彼此的生活。尤其当一方心中产生了质疑或者不安,要及时与另外一方沟通,不给自己留有遐想的空间,请求对方重述自己的需求,并主动重述对方的需求,误解往往是争吵的原因。这样,当消极情绪产生时,另一半能更好的掌握目前的动态,两人都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会抑制或者尽快消化消极情绪,使两人又处在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在易于情绪化的时候发生争执,人在夜晚和工作繁忙时易于情绪化,天气也会导致情绪化。如果有这样的兆头,应该立刻打住,另寻他时交流。

2、主观臆想。由于远距离攻击性的增强,使得很多意见不和很容易就发展成一次吵架,这种吵架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收拾。因为双方获得信息的渠道变窄,信息表达困难,所以就更多陷入自己主观的臆想中。沟通不当造成的争吵结果经常是比较大的伤害。另外,像“分手”这类伤害性很大的词汇也更频繁出现在远距离交流中。面对这种问题,双方应该未雨绸缪,事先就要认识到双方有可能发生严重争吵的,必须有一些类似于战争法则的规则去遵守。

3、关于调查中最重要的忠诚度和彼此信任的问题。面对身体唤醒,简单的说,就是对某异性产生渴望接近,甚至渴望发生性关系的冲动――这种唤醒往往和精神唤醒相互交织,或者是个体相信这种唤醒内在地具备精神上的原因。这种身体唤醒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完全不必为此内疚自责疑神疑鬼。只要我们明白这种心绪源自何方,就不会因之迷惘失所。如果发现另一半有不忠诚的行为举动,那么在沟通的时候――着眼事件本身,不要当场评价对方任何内在品质问题,应当的评价是“出轨不好”而不是“早就知道你是一个的小人”。若选择原谅或者解决了误会,就不要提起,真正放下。彼此的信任与宽容,是维持异地恋最基本的心理要素。

当然,大学生最重要的人生任务是在大学生活中,为自己积累进入社会的经验,为自己的学业上升到更高程度。双方并不是要忘乎所以的投入到恋爱中,异地恋双方都要明白,让彼此成长进步才是两个人的最终目标,因此,双方应该制定更高远的目标,来实现彼此的理想。彼此完善,彼此鼓励,形成正面积极的恋爱导向,这样更有助于异地恋的成功。(作者单位:琼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奎尔,K.C.与金尼。当距离是有问题的:沟通,应对,并在女大学生长途约会中关系满意度[M]。应用传播研究,38(1),27-46.(2010年)

[2]立文,L.,&Mietzner。你会再做一次吗?人际关系技巧获得了远距离恋爱[A]。大学生杂志,39(1),192-200.(2007)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焦虑情绪的现状及原因与分析。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情绪测量表,对292例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焦虑情绪发生率66.2%。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焦虑情绪率相当高,原因比较多,需引起广大心血管内科医师及精神科医师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 老年心血管疾病 焦虑情绪 调查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nxie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a Xiuhu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yang City,Henan 473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 analysis of anxie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general hospital.Methods:With the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anxiety scale,we investigated 292 cases of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Results: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general hospital was 66.2%.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general hospital is high.The reason is very much.Physicians in internal medicine-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and psychiatry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it.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elderly;Anxiety;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于心血管病患者中,焦虑情绪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本研究分析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情绪的发病率及原因,有助于更好地治疗心血管疾病。

资料与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调查2013年1月-2013年10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③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的文字阅读和理解能力。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①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自己编写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病情资料,由心理科高级医师与患者直接面谈收集资料。②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焦虑情绪评估。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量表(HADS)中的焦虑情绪量表(HADa)量表含7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个选择,依次评分为0,1,2,3,代表情绪的反应程度,评分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重。关于评分界定标准,目前被心理学界通用标准:HADa≥8为焦虑情绪障碍。严重程度标准:0~7正常,8~10轻度异常,11~14中度异常,15~21严重异常。

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等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结 果

一般人口学资料:共292例患者接受调查,经严格筛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60份,男118例(45.3%),女142例(54.7%);婚姻状况:有配偶223例(85.8%),无配偶37例(14.2%);经济状况好的 27例(10.4%),经济一般的213例(81.9%),经济状况差的20例(7.7%)。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情绪的发生率66.2%,其中轻度153例(58.8%),中度14例(5.4%),重度5例(1.9%)。

老年心血管伴发焦虑情绪与经济情况关系:经济条件越差,伴发焦虑情绪越高,见表1。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情绪与配偶情况关系:有配偶者,伴发焦虑低,无配偶者伴发焦虑情绪高,见表2。

讨 论

焦虑情绪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66.2%老年住院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焦虑情绪,与胡大一所述的发生率69.0%~70.4%基本一致[1];朱宁所研究的结果发生率42.3%[2],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的方法及标准不一致有关,本研究侧重于焦虑情绪的心理方面干预,而朱宁所研究侧重于药物方面干预。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的影响因素:①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阵发性心动过速、高血压都可引发焦虑[3]。大多数人认为心脏是人类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因此得了心脏疾病,即使很轻也非常紧张,担心会留下后遗症。焦虑反过来又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转归。②经济状况好坏: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担心以后治疗的昂贵费用,对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工作能力下降,感觉自卑,担心家人埋怨等[4],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③目前有无配偶:目前社会,子女少,大部分家庭都是两个孩子照顾4个长辈,儿女不能很好地照顾父母。没有配偶的患者就更加担心没人照顾而产生焦虑。④目前医学专业越分越细,导致专科医师只关注自己专业的疾病,但实际上心血管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往往在心理障碍中也经常出现,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2000年Fleet等曾述:因胸痛就诊的患者中,>1/2的患者从心脏病学或其他内科疾病角度无法解释[5],大多数心内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诊治缺乏了解,易将心理问题归结为躯体问题,有些医师即使发现了患者合并心理问题,也未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使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效果欠佳,使患者出现焦虑或焦虑进一步加重。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情绪的几率很高,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探讨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的一些影响因素,有助广大医护人员有针对性的评估,并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以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于欣.双心医学[M].北京: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中华医学会,2008:26.

[2] 朱宁.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现状及处理[J].医学与哲学,2012,33:17-19.

[3] 沈渔.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01.

篇3

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自我意识太强、承受能力较差、学习压力大和独立生活能力差等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自我意识太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许多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太强的问题,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会换位思考。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将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遇到矛盾时,不能够做到与人交流与沟通,相互包容和忍让,往往造成彼此之间矛盾的激化。同时,一些大学生在与陌生人沟通时,会感到胆怯、紧张、拘谨,甚至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障碍。

2.承受能力较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一些大学生在校园中往往遇事任性固执,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现在的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尽可能遮风挡雨,殊不知家长的过分溺爱会成为阻挡孩子进步的荆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一帆风顺的成长道路容易使学生心灵变得脆弱,不能够承受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遇事便手足无措,逃避现实,甚者出现过激行为。

3.来自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初入校门,面对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模式的巨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变化。一些学生高中阶段成绩优异,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本的优势失去,心理上产生了落差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节,势必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对他们而言,学费、生活费等是一笔很重的负担。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他们往往不愿与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甚至出现逃避或自闭等现象。此外,一些学生出身单亲家庭,承受能力较弱,也会因来自生活或学习的压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1.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政府和媒体是从社会层面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两大主体。从政府角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大学生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将育人与励志相结合。从媒体层面,应侧重关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面宣传,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或专题式的报道,树立阳光正气的形象,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2.学校正确认识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高校领导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通过校内广播、微博、专题式网站等各种宣传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专题式讲座,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注重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教师,应主动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以及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尽可能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3.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学生的自我调节,主要应从培养乐观、豁达的态度,增强耐挫力以及调节情绪入手。

一是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步入大学,大学生应正视环境的改变,完成心理角色的转换,以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期间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人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二是敢于面对挫折,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的变化,敢于承受挫折,能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协调一致。同时,在遇到挫折时,应努力利用困难与挫折磨炼自己,完善自己,增强耐挫力。

篇4

一、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特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发展潜力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深刻反思与超越。与传统心理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体现为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1]

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积极心理教育强调发展积极的认知能力

积极心理教育培养人的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心理教育承认智力和潜能的差异分布,在此基础上主张在帮助个体了解并发展一般智力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个体的优势智力,寻找适合自己并能促使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开发的方法和途径。因此,积极心理教育努力追求培养军校学员具有科学的认知和科学的态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使自己朝着一个健康之路发展。

(二)积极心理教育强调发展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幸福感和快乐。许多研究发现积极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扩展和增强的效能。可见,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利于个体自身的发展和潜能开发。所以积极心理教育重视情商培养,帮助人形成对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认识和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的能力等。[2]因此,积极心理教育倡导通过美感、愉、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增加军校学员感受对生活情趣的感悟,对积极人生的体验,进一步加强对军校学员进行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和积极情商的培养。

(三)积极心理教育强调发展积极的意志品质

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自觉的意志,为实现合乎自我意愿和环境的目标而自觉遵守纪律和规范,自觉地付出努力;培养坚持的意志,为实现符合意愿和环境的目标而克服发展上的困难和挫折,做到锲而不舍;培养有自控力的意志,克服自我和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正确看待并坚强地对待挫折;培养果断的意志,通过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掌握信息,分析比较,迅速而坚决地做出决定或更改不适宜的决定。因此,积极心理教育就是致力于培养军校学员意志的坚毅性。让他们能够长久地坚持学习和工作,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气馁,任何挫折都不会灰心,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积极心理教育强调发展积极的个性特征

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个人特质,[3]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教育通过前述三个方面的心理品质发展促进个体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个性的完善。并且积极心理教育强调并实践通过自助式手段来增进个体创造性思维和积极的心理品质。[4]因此,积极心理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军校学员的积极心态,使之具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悦纳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拥有积极的心态可以让军校学员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能够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事物,从而能够自觉、主动、自主、创新地从事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二、当前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教育历来被认为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的工程,我国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地方相比起步较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学员的认可和欢迎。但是,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与当前的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关,主要体现在:

(一)当前的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多以心理问题为专题

受二战后美国心理学的影响,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最初关注的是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个体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这种心理教育工作模式中,心理疾病的症状、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诊断被当做是首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当前的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多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学员如何处理生活、学习、人际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习的模式是先陈列出心理问题,然后举例说明如何克服问题,提出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然后让学员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这种教育模式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问题取向”上,忽视了对学员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对具有心理困惑的学员,往往被置于问题者的角色,偏重病态的消除,忽视了其自身的积极潜能、自愈的能力,导致了学员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矫治心理不健康的代名词。

(二)当前的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易造成教育双方关系的对立

当前的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无形中将教育的对象和教育者对立起来了。有的教育者将自身从学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分割开来,将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而将学员放在心理问题的焦点上,容易使学员认为自身或他人存在心理问题,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和印证,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大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此外,有的教育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场运动,开始劲头很大,搞得热热闹闹,但坚持不了多久就销声匿迹了,难免使教育活动虎头蛇尾,效果欠佳。还有的教育者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弄不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往往引起学员的反感。

(三)当前的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片面化

从长期的实践来看,有的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忽视了青年学员的心理特点,也没有考虑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结果广大学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感兴趣,致使教育起不到实效。当前的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片面化,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内容上,基于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取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对学员潜能的开发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使教育的内容聚焦在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上,从而曲解、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内涵。在形式上,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教育的负荷放在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活动等一些载体上,固着在心理问题的解决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别于军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使之游离于军校的其他工作之外。

三、积极心理教育对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政治部在《关于加强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加强现代化高科技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军官兵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同时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军人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全军“三化”建设,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军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任重而道远。积极心理教育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努力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对于全面推进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军校学员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积极心理教育整合了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在心理学中推动改变,使心理学原来只关注人生活中最糟糕的事物,转变到并帮助在人生中建立最美好的方面。积极心理教育在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强调个体和群体的积极层面,关注个体正在经历的知足、满意等主观感受,注重个体体验过去的良好状态,对未来保持乐观和充满希望,关注培养积极的社会群体与组织。这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意识与消极取向的一个警醒,更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消极目标与积极目标、全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整合变成了可能。因此,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学员去体验幸福、欢乐、满意、仁慈、慷慨和友谊等人类行为的积极方面,发现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好禀性,发掘每个人超越疾病、超越自我的力量。

(二)积极心理教育深化了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积极心理教育强调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应该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预防矫正。因而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学员心理问题的层面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更不能限制有心理障碍的学员群体。心理健康既包括消极情绪的减少,也包括积极情绪的增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从这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教育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因此,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即没有心理问题的学员,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学员,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员。

(三)积极心理教育改善了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积极心理教育对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认为教育者和学员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军校教育者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员,重视学员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在课堂中发展和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帮助发展学员的积极心理。因此,军校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等,为学员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要鼓励学员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在面向个别学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中,军校教育者要与学员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员,注意耐心倾听,抱有同情心,协助学员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强调学员的优点与长处,对于他们出现的任何进步与努力都要给予鼓励与赞美,学会信任、欣赏与感激。

(四)积极心理教育丰富了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员工情绪;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转型,在各种矛盾交织中,企业员工的思想情绪也处于调整变化之中,引发心理问题的事件时有发生。“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在所有参与调查活动的样本中,我国有25.04%的员工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完全没有压力感的员工仅占7%。其实,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员工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情绪的变化。情绪不仅影响员工的生理、心理健康,同样也影响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当前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理顺员工情绪是做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情绪是反映员工队伍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因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员工,如果不了解、不掌握员工的思想情绪,不对员工的思想情绪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让员工的思想情绪得到正当的宣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就成为做秀的空话、大话和套话。为此,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开始引入了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项目,即员工帮助计划,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全员心理管理技术。它是通过专业人员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构建良好的情绪氛围。

1、了解员工情绪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员工,员工的情绪是内心深处思想最直接的外在反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员工的情绪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员工的真实心理,好比医生看病,找到了病因,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为药到病除打好基础。

2、掌控员工情绪是开展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情绪具有强烈的员工个人主观意识,而且还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如果员工的情绪掌控不好,不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受到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前几年发生的某国有企业员工集体上访事件就是因为没有掌控住企业员工的不良思想情绪所带来的后果。

3、疏导员工情绪是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下滑是当前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有多方面,但创新不足是根本。员工的情绪,如同大江大河,仅靠堵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还可能带来更大的隐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开展疏导,让员工的情绪有环境宣泄,有地方发泄,才能把负面影响转换成正面能量。

二、影响企业员工情绪波动的因素分析

所谓员工情绪,是指员工对企业管理和事件在生理、心理上的自然反应和评价。一般来说,喜、怒、哀、乐是最典型的自然反应和评价。通常,这种反应与情绪呈正比的关系,反应越强,情绪越大,反应越弱,情绪越小。影响企业员工情绪的因素主要有:

1、办公环境。办公环境是指企业员工工作的基本物理条件,包括办公的机具、房间、颜色、灯光、噪音、空间等。一般来说,如果企业为员工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物理条件,有利于员工情绪的负面调整,产生正面情绪的概率大大高于负面情绪的概率,积极的作用大于消极的作用,对提升企业的效率和员工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力。

2、工作性质。通常,企业的办公环境是可以改进的,但工作性质和行业特点一般情况下无法改变,容易造成员工“从一而终”,对工作产生“单调”、“厌恶”和“反感”的心理。如有的员工从就业开始就当司机,30年后还在开车,专业没有发生变化,当与同期工作的大学生相比时,职位的落差、收入的落差和工作环境的落差自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可能就会产生不良情绪,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同事的情绪、身边朋友的情绪和同类工友的情绪。

3、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指员工对工作有一个心理上的环境要求,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同事氛围、工友关系、个人定位以及与上下级关系等因素。心理环境是员工主观意识的反映,带有很大的个性,需要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动作用把每一位员工的个性心理转化为企业合力。

4、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指员工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情绪出现的变数,主要包括夫妻感情、子女就业、家人生病、财产纠纷等。由于情绪具有传递性和扩散性,员工家庭中的这些情绪不仅会带到工作中,也会影响到工友和同事,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难度。

5、个人素质。情绪是一种自然反映,但对于员工来说,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情绪的变化会出现天地之别。有的员工个人素质很高,即使面对挫折也能坦然处之,而个人素质不高的员工,即使面对微小的不快,也暴跳如雷。

三、用情绪管理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

所谓情绪管理,就是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把员工情绪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针对员工的各种情绪,借助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及时开展情绪的良性疏导,排解员工对工作、生活中的矛盾和事件的不满,提供心理辅导和宣泄方式,帮助其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达到缓解紧张心理、走出内心阴影,使之成为生理、心理双健康的合格员工。

1、树立情绪管理理念。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地融入时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内容,才会取得企业员工的信任和认可。面对当前企业员工情绪,特别是不良情绪增长的势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树立情绪管理理念,把员工的情绪管理及时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强化、优化情绪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气,既扩展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开展员工情绪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把员工情绪分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掌握企业舆情的抓手。当下员工的不良情绪主要体现在房价、物价、子女就业、医疗和养老五大方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针对国家、企业出台的这些政策,在企业员工中进行逐项解释、分析,向员工讲清楚这些制度、政策出台的历史原因和必要性,说明制度、政策的局限性和不足点。这样以来,企业员工自然就会对时下制度、政策的理解加深,对制度、政策造成的困难有了更高的认知,不良情绪也自然会得以排解。

3、完善员工情绪排解制度。一是建立企业员工情绪宣泄制度。允许员工通过正当的方式宣泄内心的不满,排解内心的忧愁,释放内心的压力。如某油田就建立了员工心理辅导室,凡是油田的员工可以到心理辅导室进行情绪测评,心理辅导师根据情绪测评情况进行心理压力排解,也可以直接到专门的宣泄室把内心的不满直接发泄出来。二是培育员工自我调节情绪能力制度。通过此项制度,让员工有自我情绪调控力。也就是说,面对压力,员工有一定的抗压力,能正确面对工作、生活的困难,把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能量。

4、要考虑企业性质、专业特点与办公物理条件对员工情绪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企业性质、专业特点和办公物理条件对员工情绪影响很大,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模式不是用一句简单的“干一行爱一行”的口号所能概括的。而应该结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动作用的特点,尽可能地向员工提供情绪改进的硬件环境和条件。如油田企业,企业性质和专业特点是野外的多、室内的少,员工更多的是面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困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就应该向员工多培育“人定胜天”的思维和理念,并向员工多提供战胜自然困难的物质条件,使员工面对自然困难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之。

5、开展员工情绪管理能力培训。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内容主要是关于员工技能方面的培训。可称之为员工的硬件培训。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训,被称之为员工软实力的培训。对于员工硬能力培训自然不用讨论,但对于员工软实力的培训,则存在不少的分歧。其实,员工的情绪好坏与高低,也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效率。因为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其作用远远高于资金、技术、设备等企业硬件资源。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资金、技术、设备只是创造利润的工具,而员工才是创造效益的核心资产。通过开展员工情绪管理能力培训,一方面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内容,另一方面让员工具有了更高的情绪管理能力,及时将不良情绪进行掌控和化解,更好地为企业服好务。

篇6

近些年,各类虐童图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断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太原儿童被老师狂扇七十余下耳光”“广东番禺女童被摔”和“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幼师师德的大讨论。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讨论更多的是将其定性为当事人个人道德问题和教育机构的监管问题,很少有人认识到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相似事件中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述事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目前国内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和心理健康防卫方法仍然在沿用一些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这些传统的治疗和防卫方法难以有效地治愈心理疾病患者,更难以达到广泛防卫教师心理健康的效果。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休闲方法来对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提供休闲治疗服务,协助教师保持心理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确切涵义,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心理学家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者应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社会学者Boc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

二、休闲治疗

休闲治疗(Therapeutic Recreation)的定义最早是由Davis(1936)提出的“以任何自由的、自愿的以及表达性的活动,用以成为有益身心的辅助治疗”。Davis对休闲治疗的定义对后续研究者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休闲治疗中的休闲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正如Austin & Crawford(2001)通过对各学者关于休闲治疗的定义的回顾,总结出“休闲治疗是一种有目的的介入”,但Austin & Crawford(2001)的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Davis 认为休闲治疗属于辅助治疗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认为参与休闲治疗的患者个人身心健康得以改善是有目的的休闲活动介入的结果;不难看出Austin & Crawford认为休闲治疗的关键是产出有益的“休闲体验”,且强调了休闲治疗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痛治疗方法。与此观点相同的有Frye & Peters(1972)和O'Morrow & Reynolds(1989),他们都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让参与休闲治疗者达到其所渴望的休闲体验,并由休闲体验来促进或恢复健康。与上述研究者所下的定义不同,Iso-Ahola(1980)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增加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他认为“休闲治疗是透过休闲活动,来增进患者的生活质量”;Malkin&Howe(1993)进一步扩展了Iso-Ahola的观点,他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休闲资源和休闲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 Aandel and Robb(1995)更是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休闲治疗的终极目标,他认为“休闲治疗是指藉由特殊的休闲和体验活动或介入以协助有特殊需求的个体维持或增进健康以达到其最佳的生活质量”。此外,Kraus & Shank(1992)认为“休闲治疗服务是指以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设计适合的休闲活动”。Wilhite&Keller(1992)也认为“患者个人的内在需求是休闲治疗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休闲治疗必须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障碍减到最小。Carter,Van Aandel &Robb(1995)也在其定义中强调了患者个人休闲需求的重要性。Faulkner(1991)认为“休闲治疗是有目的地介入患者的生活,而将休闲活动当作介入的工具,依循休闲治疗主要的目标,使病患透过活动而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休闲治疗现已被美国社会群众及医院肯定与接受,已有的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休闲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与适应生活,对于身心障碍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有积极的贡献。

三、休闲治疗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Wilhite&Keller(1992)认为休闲治疗的目标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心理障碍减到最小 。Austin(1992)亦表示休闲治疗的目标主要是透过休闲活动使患者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藉此了解病患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交的需求,并能够增强患者的能力与控制力。Malkin & Howe(1993)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游憩资源和游憩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 Aandel and Robb(1995)认为休闲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休闲活动运用到病人身上,使其不佳的身体状态、负面情感、社会偏差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对比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标准,不难发现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致性:(1)强调有益的情绪表达;(2)强调愉悦的生活态度;(3)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4)强调自身能力和控制力;(5)强调减少负面情感和社会偏差行为;(6)强调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由此可见,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休闲治疗的目标即是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四、休闲治疗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疗法对教师不健康心理的良好防治效果

国外休闲治疗的先行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休闲活动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防治效果。Charlesworth(1964)认为休闲运动具有增进身体健康、促进发育、调节身心、提升工作效率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休闲运动对于人体病患康复、心理修复、社会制度治疗方面的功能;Jette etal(1988)对中老年人的研究显示运动可以显著提升自决自觉努力程度的认知,并且对其肌肉组织功能、健全心理与健康状态等都有正面的影响;Relf在1992年指出进行园艺活动可以是发展个人情感和促进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园艺活动具有减缓压力、促进身心正向发展的价值;Hass et al(1995)的研究园艺活动对肯定自我存在价值、拓展人际关系有显著作用;Levin(1998)认为利用音乐可让人的情绪得到发散,从而抒绪、净化心灵,达到心理自助的目的;Kerr, Walsh & Marshall(2001)在以焦虑症病患为治疗对象的研究显示以音乐作为辅助之再建构介入模式对于降低焦虑、情绪的调整、以及增进自我形象方面的成效。

国外学者对于休闲治疗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休闲活动对于人类的心理修复、不良情绪的释放、减少内心焦虑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在我国,教师尚未认识到休闲活动对于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有害情绪没有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加以释放,这些有害情绪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心理和精神疾病,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休闲疗法对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休闲治疗在防治教师不健康心理中的优势

休闲治疗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治疗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出了运动治疗、园艺治疗、音乐治疗、游憩治疗、戏剧治疗、舞蹈治疗和游戏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从休闲治疗的形式来看,休闲疗法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有传统医疗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

1.休闲治疗的参与性更强。休闲治疗的本质是要求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参与到有针对性设计的休闲活动中,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改善并修复病患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休闲治疗本身要求人们参与到具体的休闲活动中来,这些由专业休闲治疗师所设计的休闲活动有较强的参与性,心理病患在接受休闲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休闲体验,在这种愉悦的休闲体验中逐渐来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休闲治疗的参与性还体现在心理病患可以参与到休闲治疗的休闲活动设计中,心理病患可以在休闲治疗师的帮助下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改变了传统心理疾病疗法中的心理病患被动接受治疗的缺陷;此外,休闲治疗的参与性强还体现在一旦休闲治疗师为患者制订了休闲活动的计划,心理病患可以自行进行疗程中要求的休闲活动,而不需要有专业人员随时辅助。

篇7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学校心理咨询;心理问题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68-02

学校学生经常会遇到学业挫折等问题,并可能由此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就要对学生的具体问题以及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家庭等因素,有针对性的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辅导和咨询。

一、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这个目标包含了两层涵义,首先是针对求助者症状的改变,即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这称为不完美目标;另一方面的涵义是着眼于使求助者产生更长远、更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帮助求助者消除现有症状,而且也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减少其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以后生活中出现的倾向性,这称为完美目标。

二、求助者的一般情况

求助者李某是一名某职业院校三年级学生,独生子,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母离异,求助者由母亲抚养。母亲无工作,父亲工作并负责给抚养费求助者跟母亲同住。

求助者母亲比较严厉,对求助者要求严格,期望较高,但求助者学习成绩一般,只考上了一所职业院校,在校期间学业水平也普通,个别专业课较差,期末考试未能通过,其母十分生气,两人之间发生了争吵,为此求助者感到非常苦恼。向朋友倾诉后,被推荐来做心理咨询。

根据求助者的主诉和心理测量的结果,发现求助者注意力、记忆力正常,但是情绪焦虑、沮丧,并有较强的内疚感,心理健康状态比较差。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范畴。

三、病因分析: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病因进行了分析:

引发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的认知因素:

A:错误观念――自己什么都不会做,做不好,所以不会有人喜欢自己。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

B:对现实问题的误解和错误评价――

考试没有通过,母亲说得是正确的,自己的确是一无是处。

社会性原因:

A:社会事件――没有通过期末考试,跟母亲产生争吵。

B:生活环境――家庭的教养方式严厉,求助者性格内向,倾向自责;

C:生活习惯――生活非常节俭,不敢乱花一分钱,害怕因此而增加母亲的负担。

四、由咨询方法确定咨询目标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结合该求助者可以看出:由于该求助者家教严格,其母时常责备求助者,打击了求助者的自信心,导致求助者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做,所以不会有人喜欢自己。因此一遇到事情做不好,就归结为自己的失败。强烈的挫折感和内疚感,导致了她情绪上的不良状态。

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来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她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根据求助者目前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严重的程度,以及她的年龄阶段和文化程度,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求助者是比较适合的。

根据以上诊断分析,通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探询不良行为的诱因,认识自责和自卑心理的危害。

2、增强自信,改变不良认知,减轻焦虑和内疚感。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寻求促进求助者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

五、咨询过程

(一)第一次咨询

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2)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常规的精神检查,以确定是否系合理情绪疗法的适应症。

3)确定咨询目标; 并就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能否帮助他进行了沟通。

4)反馈测验结果,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该求助者已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二)第二次咨询

目的: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改变不良认知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首先,咨询师让求助者回忆自己的种种不良情绪,帮助她剖析这些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通过谈话回忆自己生活环境变化的对比、分析,寻找导致情绪不良的根源。

其次,帮助求助者分析,今天的你和你过去的你外部环境上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转变,而情绪和感觉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原因不是自己真的什么都做不好,也不是母亲的责备,而是对自己的看法产生了变化。

再次,向她讲解合理情绪理论的主要精髓是“产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信念而并非是事情本身”,让她知道要想改变目前的不良情绪体验,必须从自身的认知上入手,在她听懂了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后,再教给她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从而帮助她做认知上的改变。

(三)第三次咨询

目的:1) 巩固咨询效果;2) 改变不良行为;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该求助者在第三次来访,需要从改变她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她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四)第四次咨询

目的:巩固效果改变错误认知、维持正确的认知与正常的行为,并将这种能力运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学习建设,达到自我实现。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训练、心理测验

过程:1)咨询师引导,让合理的思维取代错误的认知。

2)恢复其社会功能。社会支持系统的良好运转,使求助者克服了自卑,自信心得以恢复,与人的交往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关于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建议:

在产生某种痛苦情绪的时候,首先要学会能够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第二,想想自己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使自己有了哪些情绪困扰,为什么会这样。第三,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从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第四,当再次遇到由不合理信念产生不良情绪状态时,要有意识地去应用相对的合理信念来进行思维,更换自己的心情。

六、咨询效果的评估

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周围朋友的反馈,以及心理测验的结果来看,咨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求助者的情绪好了许多,也乐观开朗了很多,跟母亲吵架后不再独自难过,学会了合理倾诉和应对。也没有那么多对自己的负面想法,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也进一步上升。

心理咨询的方法有很多,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比较高,采用例如合理情绪疗法等认知疗法的效果比较好。此外,还应根据求助者的个人特点、心理健康水平和具体问题等,慎重的选择治疗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心理问题;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44-02

前言

长期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一直采用单一汉语教学的模式。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对各种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培养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成为趋势。教育部高教司在2001年4号文件中制定了推动“双语教学”的相关文件。所谓双语教学,是指非英语课程利用英语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以英语讲授、英语板书、用英语布置作业、英语命题考试、使用英语教材和使用英语口授等形式来实现。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仅有利于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也有利于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1]。

近几年来,我们系生物工程专业先后开设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促使教学改革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通过近些年来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就学生来说,在普通高校中,首先,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其次,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妨碍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在学习过程中,还有部分因素会带给他们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本文就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及相关对策等方面进行粗浅总结和分析。

一、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成因

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由于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定比例的专业性英语教学,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和公共课大学英语的教学有一定的差别,突出的表现为单词更为专业化,而且除了在专业领域,平时对这种单词的应用相当少,在课本中,某些句段的翻译也要求更为专业化和准确化,这些差别,都将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一种挑战,学生出于各种心理因素,可能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厌倦、畏惧、逃避、轻视等不利情绪。导致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课程方面。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们系是在学生大二下期开设此门课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选择了英文原版教材“Microbiology”(《微生物学》)。该教材自1999年出版以来,曾先后二次再版,是一本国内外学者公认的精品教材,也是国外的上榜教材。教材的知识体系完善,包含内容广泛,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英文自然易懂,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而且图表简明清晰,被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选用作为双语教材。当初次接触到这样的全英文教材,不少学生开始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

在教学方式上该门课程的教学是英文和汉语各占一定的比例,在上课的过程中采取了全英文课件,适当辅助汉语标释,当学生初次接触到专业性较强的双语课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感到新鲜,不少学生还表现出较大的兴趣,时间一长,当学生已经了解了双语课程的教学方式之后,就开始感到力不从心,而且专业课的专业性及单词、句段的复杂性令不少的学生感到抵触、厌倦、畏惧、逃避。

2.学生的性格、英语水平及相互影响方面。作为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自身英语水平有一定的限制,在一个班级里,英语水平更是良莠不齐,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认为自己总是不如别人,总说自己英语基础很差、底子薄,学习上情绪低落,胆小,不敢读单词课文,不敢回答问题,很怕出错,被人家笑话。学习情绪不易激发,胆子不大,不善言谈,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言,怕丢面子。而由于心理及情绪的延伸性及延续性,个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影响其他学生,从而对整体教学发生负面作用。

3.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性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尽管都是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大学两年里熟悉了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刚接触双语课程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对学习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课程设置、考试评估,还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与管理监督等方面都不太适应,导致了一定的学习心理问题。

4.学生自我效能感缺乏。自我效能是指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确定自己是否具备成功的处理某一事物的能力[2~3]。它是对自己有能力做出某种行为的信任程度。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敢于面对困难,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它;而低者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有些学生缺乏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总觉得自己学不会英语,有了这种心理暗示,就干脆放弃了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

二、解决学习心理问题的对策

种种以上所分析的原因引起了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心理主要有畏惧心理,抵触心理,懒散心理,依赖心理和刻板心理,在这些不利心理问题的驱使下,不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撇开学校生源等客观原因。作为高校双语课程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采取措施提高双语课程教和学的质量。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地加以探析并及时排解,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在双语课程学习的道路上顺利地前进。

1.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好坏,不能单纯的从智力方面的原因来进行评价,实践证明,凡智力水平相近或相等的学生学英语,学习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不是他们的智力水平,而是他们的非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针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害羞、沉闷、抵触,学习兴趣激发不了,我们要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开朗外向,活泼自信的学生来带动内向害羞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脱离内向而转向活泼,增强自信心,能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回答问题及参予讨论,从而带动整个课堂的情绪[4~5]。

2.激发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情绪效应”[6]。教师的语言、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体势语言无一不是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媒介,都会无形地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7]。要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有了课堂上的积极情绪,还要使之长期的维持下去,除了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来调动维持之外,学生本人对于本门课程学习兴趣的养成是一个更加稳定而有利的因素,由于双语课程的前提是课程的专业性,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这样的专业知识英语化,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了本门双语课程之后既能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又能用英文来表达某些专业知识和概念,而且还能读懂和理解相关英文文献中的信息,所以,如果单纯地枯燥地讲英语讲专业知识,学生的畏惧心理及抵触心理会日益加重,我们应该重视课堂的教学手段,尽量将枯燥的双语课程生动化,降低课堂教学难度,比如说,采用多媒体将内容动画化,多以图片代替字母,在讲解上多用简单易懂的词语和句式,要让学生感到课程并不是那么深奥和难懂,要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机械性的照抄课件和教材,这样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有一种主观能动性,在听课的同时,自主性的进行记录和思考。教师还应该多给学生介绍关于微生物学的相关参考书籍,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接触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这样也有利于降低他们在微生物学双语课程中的学习难度。

小结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终身学习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现代高素质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外语交际与应用能力。教育与科技这两方面和世界接轨也愈来愈密切,特别是企业的各种仪器、设备许多都是进口的,其说明书往往是英文版,我国迫切需要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精通专业英语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针对这样的一种形式,各类高校开始相继开展双语教学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课程形式上,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效率不高。因此,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校都应从学习心理出发,注重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大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适应性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春景.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1):46-49.

[2]胡素华.论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消除[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46-49.

[3]皮连生,等.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37-145.

[4]戴夏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探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8,(4):267-269.

[5]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13.

篇9

[关键词]REBT疗法 就业 心理问题

[作者简介]沈晓梅(1972- ),女,江苏如东人,盐城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84-03

一直以来,工科女大学生都存在就业难问题。为了能够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甚至采用“捆绑式”就业方式,以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如因工作性质要求导致一些岗位性别限制、一些用人单位性别歧视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局部利益不愿意招聘女生等。其中,也有工科女大学生因自身心理因素而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的劣势地位。故本文将基于REBT疗法,重点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辅导,以期促进工科女大学生轻松求职,顺利就业。

一、REBT疗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REBT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即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阿尔伯特・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创立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在其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其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该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REBT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是核心。“辩论”(Disputing)、“效果”(Effects)这两个词的英文字头分别是“D,E”,加入这两个字母,治疗模式REBT就成为ABCDE了。该理论疗法的基本假设在于:人们自己对事件和情境不合理的解释方式,导致了心理问题和症状。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技术进行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最终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以改变他们对事件和情境的看法、解释和评价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问题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方面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特征

根据REBT疗法原理,要很好地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辅导,首先要对她们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症下药。

(一)工科女大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1.自卑与自负心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工科院校的女生一直以来就处于劣势地位。在强大的竞争面前她们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很多女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更容易有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负,这种情绪正好和自卑相反,是一种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有些女生在校成绩优秀,便自认为综合素质较高,眼高手低,一味地追求高科技公司、跨国公司或者高层政府部门,对那些一般工作岗位,她们宁愿没有工作也不愿委曲求全。

2.焦虑与抑郁心理。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很多工科女大学生都存在急躁心理,导致她们在对用人单位还没有进行全面了解之前就匆忙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事后又后悔,随意毁约,错失很多就业机会。还有一些女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过多的挫败感导致她们情绪低落、心情紧张而压抑,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烦躁心理,继而变得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直至萎靡颓废、自暴自弃,从而影响她们积极求职的心理与行为。

3.逃避犹豫与攀比心理。一些工科女大学生平时娇生惯养,过惯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在即将毕业面对求职走上社会的时候,她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安乐窝积极努力地去找工作,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拒绝工作,拒绝接触社会。面对很多的工作机会,她们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以致错失良机、追悔莫及。还有一些女大学生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而是和其他同学进行攀比,她们找工作的标准就是不管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只要比其他同学好就行。这种盲目攀比、永不满足的心态也导致她们错失了很多到手的工作机会。

(二)工科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特征

根据REBT疗法原理,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常常是由一些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与她们对自己、对就业的认知偏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们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总括起来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绝对化要求。这一特征在不合理的信念中最为常见。所谓绝对化要求,即对某一事物一般都是从自己主观意愿而非客观事实分析基础上出发,认为该事物一定发生或者一定不发生的信念。这种情形容易在一些工科女大学生中出现,她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以自己的内心意愿为出发点,过于强调自我的利益和立场,认为自己应该到高科技公司、跨国公司或者高层政府部门等待遇地位高的单位就业,否则就不愿意轻易就业。她们将自己的心理需求绝对化为对他人的行为要求。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就业工作也不例外,这是不会以她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当这些不合理的绝对化要求困扰着她们时,心理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表现。持有过分概括化信念的人往往会依据某一件事情或几件不相关联的事情便对自己或他人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比如,在工科院校的女生,因诸多因素,一直以来都处于劣势地位。这让很多女生认为自己天生就不善于学习工科,在找工作时缺乏自信,不敢积极参与竞争,尤其是当她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不为一些用人单位认可、接受时,更容易出现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信念。这种不合理信念不可避免地导致当女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以偏概全、以一概十,要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卑自弃;要么一味指责他人,产生怨恨、敌视等消极情绪,最终导致自己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3.糟糕至极。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难免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只要积极地去面对,便没有过不去的坎。但是,持有“糟糕至极”非合理信念的人却认为,一旦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便是非常的糟糕与可怕,将会是自己的世界末日来临。这种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一些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那些所谓糟糕至极的事情时容易陷入极端不良的负面情绪体验之中,如焦虑、羞耻、愧疚、自责、悲观、抑郁等。如果这些不良情绪不能够及时、妥善地得到宣泄排解,久而久之,各种心理问题便会接踵而来。

三、REBT疗法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如何驳斥女大学生的这些不合理信念,帮助她们改变已有压力症状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代之以合理的情绪与行为呢?

(一)改变认识,确认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持有不合理信念之间的关系

1.理解REBT疗法理论。在对就业有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应该帮助女大学生了解REBT疗法理论,帮她们理解ABCDE内涵之间的关系,并教会她们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予以分析,初步对自己的问题做出简单的解释。让她们相信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对就业的看法与信念,从而更深层次地领悟到自己的就业心理问题是由于自己目前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她们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症状与行为。

2.寻找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一些不合理信念并非独立存在,而常常是和合理的信念混搭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觉察。因此,让她们自己寻找自身在求职过程中的那些不合理信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对每一个人来讲,找一份好工作都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工作不好,这是一种合理的想法。好工作带来的愉悦心情,不好工作引起的不愉快心情也都是正常的、恰当的情绪体验。但是,一些不合理信念,如“我就应该找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别人就会嘲笑我、瞧不起我,在别人面前我就无法抬头”等也可能会混于其中。因此,要帮助女大学生辨别、寻找、并能够恰当地对待这些不合理信念,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她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3.领悟心理问题存在的缘由。在识别出不合理信念之后,还要帮助女大学生领悟到自己求职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都源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帮助她们识别支撑她们问题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如“我必须……你应该……”“在小公司就职,对于我来说就是没有前途的”等这些绝对化的信念,僵化、刻板的评价标准。不能接受任何“不应该”的事件和不合乎逻辑的非理性信念,必然制约她们本来自由的、适当的求职行为及情绪发展,对她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导致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达到抑郁状态。因此,在对她们进行具体辅导的时候,还要结合她们求职过程中的特殊事例,作具体分析、反复说明,使她们能够真正领悟、认清到自己心理问题的肇事者――不合理信念。

(二)运用技术,修通心理问题的始作俑者――不合理信念

针对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心理问题,主要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和技能训练等技术,帮助她们修正或放弃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从而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根源上减轻或消除由就业问题带来的系列不良症状与消极行为。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根据她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特点,疏导者可以从理性、科学的角度,通过对她们积极地提出一些具有明显挑战性和质疑性的问题,动摇她们已有的部分关于她们自身、周围环境及他人对就业认知的不合理信念,继而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例如,针对她们持有的“在大公司发展就有前途,小公司发展就没有前途”这一绝对化不合理信念,可以相应提问:“有什么证据表明在大公司发展就有前途,小公司就职就没有前途呢?”;针对女大学生的“我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否则我就是不幸的”“我在应聘失利上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我在其他事件上也一定会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等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相应可以提问:“如果找工作没有照你的期望那样顺利,就是不幸,你能保证每个人做事的结果都能按照自己的期望发生吗?如果不能,又有什么理由表明她们都是不幸的呢?”“你在应聘这件事情上失利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能证明你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无法控制自己不愉快的情绪?”等等;针对“找不到工作,自己就一无是处,到了世界末日”的糟糕至极不合理信念,相应可以提问:“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你真的会一无是处,世界会因你而毁灭吗?”“如果你认为暂时找不到工作或者在找工作过程中屡遭挫折是糟糕至极的话,我可以举出比这还要糟糕十倍的事。如果是你遇到这些事情,你又会怎样呢?”通过辩论,帮助她们清楚地区分理性和非理性信念,理解她们的非理性信念与失常情绪之间的关系,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紧张的”情绪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不受欢迎的应激源,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她们对这些应激源的“应该”“应当”和“必须不存在”的要求、坚持和命令,来源于对现实“可怕”和“糟糕”的“悲惨化”,从而产生强烈地消除和改变它们的愿望。

2.合理情绪想象,以恰当情绪体验代替夸张的情绪反应。细腻敏感是女性特有的情感特征,虽然这种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有时恰恰会造成她们的情绪困扰。例如,当她们在经历了求职失败或遭受挫折后,她们常常会在脑海中反复浮现、夸张想象当时那种造成她们失败的情境,从而陷入了不良的情绪体验和极端的行为反应的恶性循环之中。为避免这样的情形反复发生,可以通过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帮助她们走出困境,停止这种不合理信念的弥散。例如,可以让她们在想象中进入当时求职失败或遭受挫折的情境之中,使得情景重现,再次体验这种情境下强烈的负面情绪,然后引导她们渐渐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并使她们能慢慢体验到改变这种不适当情绪体验后的适度的情绪反应,最后通过前后对比,让她们自己讲述对待求职就业问题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变化的、自己改变了哪些观念、学到了哪些观念等。同时,对她们积极的情绪和观念应予及时强化,以巩固和强化她们获得的新的合理情绪反应。

3.强化技能训练,以新的情绪和行为代替负性情绪与行为。在女大学生获得了新的情绪体验与行为的基础上,帮助她们进一步树立自信,正确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愿景。同时,帮助她们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更多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她们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了解其工作内容、性质及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以充分做好面试、谈话、签约等各个环节的准备,使她们能够在求职过程中以新的情绪与行为代替负性情绪行为,助其自助,及时抓住机遇,勇敢面对挑战,最终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娟.培养积极自我意识 促进女大学生就业[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2&CurRec=1&recid=&filename=20101

07622.nh&dbname=CDFD0911&dbcode=CDFD&pr=&urlid=&yx=&uid=WEEvRE

篇10

在减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最常见的是抑郁和焦虑。

( )是在减肥过程中常常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

A 抑郁 B 焦虑 C 亢奋 D 急躁

答案:AB

在早期治疗阶段,如果对病人给以个人或者集体的心理治疗,对病人是很有益的,心理治疗的效果表现在精力和清醒状态的增加;住院时间的减少和较少心力衰竭的症状.简短的集体心理治疗给病人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

心理治疗的效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

A 清醒状态增加 B 住院时间增加C 较少心力衰竭  D精力增加

答案:ACD

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精神疲乏,注意力难于集中,效率低等衰弱症状;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于控制;对声,光,噪音敏感;易烦恼,易激惹;紧张性疼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

神经衰弱的症状包括( )

A易烦恼,易激惹 B 注意力过于集中 C多梦易醒 D对声,光,噪音敏感

答案:ACD

判断题

1、当个体对问题不能做什么的时候,否认、躲避或合理化等心理防御不能起什么作用。(错)

2、以前的应激生活事件的数目越多,患抑郁症的危险就越大。 (对)

3、对于较轻度的肥胖症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认知治疗。 (错)

4、一个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都是中等状态的锻炼计划,与一次性锻炼对减轻焦虑和紧张的效果是一样的。 (错)

5、遗传对酗酒行为没有作用。 (错)

6、心身疾病的治疗和诊断包括在健康心理学内。 (错)

7、多数人的吸烟行为开始于成年期。 (错)

8、安慰剂效应并不常见。 (错)

9、在心理干预技术中有大量的工作旨在改变对刺激的感知。 (对)

10、帮助人们放松的技术有:快速放松法,入静法和生物反馈法。 (错)

11、常见的旨在改变认知信念的治疗方式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和米切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对)

12、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维持健康上起重要的作用。 (对)

13、不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能使压力的强度增加。 (对)

14、外控型人格认为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错)

15、面对压力,个体能否控制行为是关于行为的自我控制的问题。   (对)

16、能正确认知和评估压力可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  (对)

17、未来发生的压力事件可能不引起个体的强烈响应。    (对)

18、应对压力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频率高的器官容易患病是器官敏感论的观点。 (对)

19、个体表现呼吸心跳加快,汗腺分泌加快,血压、体温升高等促进新陈代谢的状态时,

表明该个体处于适应压力的搏斗阶段。 (错)

20、个体在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是处在搏斗阶段。 (对)

21、经受破坏性压力的个体出现遇人就说的行为处在康复阶段。 (错)

22、失魂落魄的状态意味着个体处在灾难综合征的惊吓阶段。 (对)

23、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压力。 (对)

24、祸不单行形容继时性叠加压力。 (对)

25、灾难症候群的惊吓期阶段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 (对)

26、灾难症候群的康复期阶段,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 (错)

27、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有保健、诊断、治疗、康复中的心理问题。  (错)

28、躯体疾病防治和康复中的心理学问题属于健康心理学的范畴。   (对)

29、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问题属于健康心理学的范畴。 (对)

30、对躯体疾病有夸大倾向的惠者,应对其语言含糊而不应肯定。 (错)

31、对躯体疾病有夸大倾向的惠者,应对其给予安慰 。 (对)

32、对躯体疾病有夸大倾向的惠者,应对其暗示性治疗 (对)

33、对躯体疾病有夸大倾向的惠者指出病人夸大病情予以批评 (错)

34、当前心理健康咨询对象不适当扩大的原因是由于心理问题不明确 (错)

35、当前心理健康咨询对象不适当扩大原因是由于“神经症”概念的含糊及咨询心理学理论体系分歧大。 (对)

36、心理不健康的分类有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可疑精神症,神经症。 (对)

37、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要功能包括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对)

38、内感性不适,通常是指身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的感觉。 (对)

39、内感性不适,通常是指精神状态中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的感觉。 (错)

40、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只能与心理因素负相关。 (错)

41、智力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也高。 (错)

42、从创伤刺激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能力叫做心理康复能力。 (对)

43、个体始终不脱离生存的环境,并做适应性改变的能力叫做环境适应能力。 (对)

44、对思维,情绪的控制程度进行调节的能力叫做自我调空能力。 (对)

45、个体能恰如其分得评价和表现自己能力成为自信。 (对)

46、心理健康与否的概念包括在心理正常的范围之内。 (对)

47、心理不健康不等于心理有疾病。 (对)

48、心理不健康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