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篇1

关键词:中医儿科;中药;现状与特色;优势病种

Abstract:Objective Fine out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diatri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ur hospital.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location,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periority disease in pediatri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diatri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diseases,drugs,dosages,courses and frequencies in the pediatri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consult formal prescriptions.Results The common diseases in the pediatri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ur hospital included cough,influenza,acute pharyngitis,chronic pharyngitis,and mon medicine contained bellflower,licorice,asters,orange peel etc.Most dosage interval arranges in 3 to 12 g and number of agents was about 3 to 5 doses.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diatri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The pediatric prescription dose was small and flexible in group partie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wo functions of conditioning and treatment,we should play advantage role and gain character of the pediatri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make it play a greater role.

Key words:Nediatrics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dverse reaction;Superiority disease

中医儿科源远流长,在儿科颇多领域内中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儿身体的特殊性,对药物非常敏感,所以用药剂量与成人有一定的区别,而中药在用药情况可以方便地针对这一情况用药,方便增减剂量,是中药治疗在儿科的一大优势,从这一方面来说,增加了小儿家属为小儿选择中药的选择性。另外中医辨证分析,因人而异,治疗方案个体化,中药调理治疗兼备,是优势之二。所以如何让更多的人发现中医药在儿科的特色优势,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工作。

我院中医儿科有有自身的特点、常见病和优势病种。中医优势病种[1]指医疗机构在相关部门确定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专科(专病)、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室以及临床优势学科的项目是所认定的优势病种以及医疗机构自认为具有中医优势的中医病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对2014年随机抽取的1275张处方进行查阅,详细记录患儿用药情况,用药疗程,病种。

1.2方法 利用EXCEL软件对处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中医门诊儿科常见病 1275张处方调查可知,中医药治疗在儿科前六种常见病为:咳嗽、流行性感冒、急慢性咽炎、消化不良、慢性鼻炎、扁桃体肥大;其中咳嗽最高,百分比占41.65%,见表1。

篇2

以质量为中心

2008年6月,李桥儿童专科门诊部顺利注册成为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院领导审时度势以医院成功注册为契机,全面落实“以质量为中心”的工作目标,重点抓好医疗质量建设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水平及服务能力,满足社会上高消费群体对高端医疗技术和优质服务的需求,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在现有门诊基础之上,依托首都儿科研究所强大的专家队伍开设了知名专家专业门诊,同年11月8日,筹建多日的知名专家专业门诊如期开诊。知名专家专业门诊的开设,一方面使知名专家资源得以充分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为医院树立优质服务标杆、培养高端服务人才、提升管理层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知名专家专业门诊无论是医疗技术质量、服务水平、还是就医环境都与普通门诊有很大的区别。

就医疗技术质量而言,出诊的专家都是多年从事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首都儿科研究所知名儿科专家。知名专家专业门诊开设有: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新生儿科、内分泌科、保健科等多个科目,科室更细化,专家更专业,这有助于患儿家长根据孩子的病情选择更合适的医生诊治。良好的工作环境与贴心的服务激发了专家们积极工作的热情,他们更加耐心细致地为前来就诊的患儿诊断、治疗。对于医学常识匮乏的家长,专家们则不厌其烦地做好解释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服务方面,知名专家专业门诊提供标准化接待服务、电话预约挂号服务、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等多项服务。院内设有专家门诊“绿色通道”,各项检查均优先安排,无需排队等候,节约了患儿家长大量的时间,看病不再是一件令人紧张的事情。预约挂号的开展,极大地缓解了专家号难挂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这一便利的服务,挂专家号也不再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为患儿复诊与延续性治疗提供了便利。这些服务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使就医过程变的更为简单和便捷。

就医环境安静、温馨,无论是卫生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体现出“儿童为本”的理念。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不但有助于缓解患儿的恐惧心理,而且有利于消除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从医学角度讲,最大程度地减少交叉感染。

知名专家门诊的开设让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延伸至京郊,为患者就诊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满足了部分追求高品质医疗质量患者的需求,充分地开发与利用儿研所知名专家资源,不仅为医院创造了经济效益,而且也创造了社会效益。

开诊四年来,知名专家门诊共接待患儿1.5万余人次,复诊率近40%,充分赢得了患儿家长的认可。知名专家门诊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培养了一批医疗技术强、服务态度好的高端服务人才,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管理层次,为其他科室的管理树立了标杆,成为医院管理服务的新亮点。

关注儿童眼病

知名专家门诊的成功运营为医院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医院在强化医疗质量、提升服务管理的同时,积极的“走出去、请进来”,选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进修、培养。针对重点专业、新开展专业,采取外部引进为辅的原则,有计划地培养和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近年来,儿童眼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呈现低龄化,眼保健一直是家长们比较忽视的问题。婴幼儿过早地接触了手机、电视和电脑,极大地影响了视力的正常发育。为普及儿童眼病防治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眼病的认识及加强眼保健意识,李桥儿童医院与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婴幼儿童视觉发育和眼保健指导中心合作,成立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斜弱视防治眼保健指导中心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分中心。

2011年3月,分中心正式成立,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眼病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邵立功博士指导工作。邵博士积极策划开展眼保健宣教工作,指导购置多台新型儿童眼病治疗仪器,深入开展儿童眼病检查、治疗工作。

3月30日,李桥儿童医院“走进幼儿园,专家面对面”活动走进港馨幼儿园。邵博士担任主讲嘉宾,针对家长们普遍关心的近视、弱视问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婴幼儿视觉发育特征,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常见眼病防治与弱视发病机理与矫治原理。邵博士反复强调,3-4岁是纠正孩子用眼习惯的最好时期。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树立眼保健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讲座结束后,邵博士与家长们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耐心详细地解答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并为部分孩子做了眼部检查,对于发现有眼部疾病的孩子,邵博士给出了合理的保健及治疗建议。

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广大儿童家长的强烈反响,为满足辖区内儿童家长的迫切需求,医院组织医务人员利用暑假期间全面开展儿童健康公益体检活动。与此同时,医院与顺义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合作,深入顺义校区为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免费公益体检活动。体检活动以儿童视力检测及沙眼等眼科相关疾病的筛查为重点,医院抽调医护人员全力做好体检工作,体检过程中积极向学生及家长讲授眼保健常识及眼病预防治疗知识,普及用眼常识,提高学生及家长的眼保健意识。医院方面则积极配合体检活动,做好眼病儿童的接诊治疗工作,尽最大努力为辖区儿童做好服务。

打造专病专治的中医儿科医院

为提高医院中医儿科特色治疗与服务水平,使优质的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的儿童,该院与全国名老中医孙光荣经验传承工作室合作,于2012年6月成立了全国名老中医孙光荣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首儿李桥儿童医院工作站。

工作站的成立,既表明了一个老中医工作室探索交流有了新路子,又表明了一所儿童综合医院在结合老中医学术经验防治儿童疾病方面开创了新出路。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研究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病理以及儿科疾病防治的理论,防治儿童疾病的临床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医药卫生系统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实践出真知,唯有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才能够真正提高儿科临床水平,正确总结提炼出儿科疾病防治的经验。儿科临床现在是寻求突破的关键时期,因此工作站在重大课题的选择上要本着以下四点原则:一是起点要高,开辟儿科医药发展新领域、新成果;二是定位要早,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但要避免过度预防、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三是设计要巧,在西医有标准、中医有疗效的基础上寻求课题进行设计;四是成效要好,要充分利用基地有医院和药厂的先天条件,寻求新方药、新制剂、新方法、新技术,达到显著疗效,且便于推广应用。

篇3

儿科临床中,儿童服用固体药物有一定难度,所以在传统口服剂型中,以糖浆剂、合剂、口服液、混悬剂、颗粒剂等应用较多,儿童用片剂多制备成泡腾片、分散片、口服速溶片、咀嚼片等形式[3],并加入适当的矫味剂调节口感,方便儿童服用。结合儿科用药特点,近年来开发出许多新剂型。

1.1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缓释制剂可提供比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减少副作用,维持持久的药效。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缓释、控释制剂可定位、定速、定时释放,减少患儿服药次数,可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减少患儿用药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缓释、控释制剂受胃肠道因素影响小,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释药平稳、恒定,副反应少,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适合儿童用药的特点。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提取物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相同,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中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很快,上市品种逐步增加,是目前中药新制剂研究的热点[4]。

1.2中药泡腾剂

中药泡腾剂是指加水后可迅速崩解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片剂或颗粒,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本剂型含有适量泡腾崩解剂,冲服时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促使颗粒快速崩散溶解。这种剂型在中药汤剂和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起效迅速、易吸收等特点,解决了婴幼儿患者服用固体药片的困难,是儿科用药一种比较理想的剂型。代表品种有山楂泡腾颗粒和小儿肠胃康泡腾片等[5]。

1.3口服微囊

是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一种微小胶囊[6]。该类制剂隔离外界与药物接触,可防止药物挥发、氧化、水解,尤其适用于芳香类中药,如荆芥油、薄荷油等挥发油沸点低,易挥发,又不溶于水,制成微囊后稳定性良好,既可防止其散发,又利于携带,便于服用。同时,微囊制剂可以掩盖中药的不良气味,增加了儿童服药的顺应性。微囊还可延长或控制药物的释放,制成长效制剂;囊膜有隔离药物与外界的接触的作用,减少与复方制剂的配伍禁忌。

1.4中药茶剂

是指含茶或不含茶的药物经粉碎、加工的粗末制品或加入适宜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品,以沸水浸泡取汁服用[7]。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茶剂袋泡茶更便于携带和服用,在疗效、剂量、外观和味觉上都得到了改善,容易被家长和小儿接受,有较好的市场前景[8]。

2口腔给药剂型

主要是口腔崩解片。是指在口腔内可快速崩解、分散或溶解于唾液中的片剂。患者服用无需用水或只需少量水,几十秒内即可在口腔速崩或速溶,具有服用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国内文献从主药及辅料的溶解性角度考虑将其分为口腔速崩片(口崩片)和口腔速溶片(口溶片)两类[9]。近年来口腔崩解片技术基本成熟,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也已经将口腔崩解片列为一种新剂型,并已有多种药物的口腔崩解新制剂获得药品注册申请。如治疗儿童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的小儿清热止咳口腔崩解片等。但中药口腔崩解片研制的难点在于中药的掩味技术,可通过添加甜味剂或矫味剂、应用喷雾干燥技术和包衣技术等手段解决[10]。

3非口服给药制剂

非口服给药剂型一般起效迅速,可避免药物口服时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而且又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特别是不能或不愿吞服药物及伴有呕吐症状的患儿尤其适用。

3.1透皮吸收制剂

中药透皮吸收剂型是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其皮肤表皮比成年人薄,角质层也较薄,皮肤对药物的可穿透性比成年人大,在用药剂量上应严加控制。

3.1.1贴膏剂

中药贴膏剂采用制剂学方法使药物透过皮肤屏障,经皮下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11]。该制剂不需口服,不被肝脏首过效应破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皮肤角质层还具有贮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恒定输药、控制血药浓度,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如中药小儿感冒退烧贴是以穴位贴剂形式,用于小儿感冒退烧[12]。值得一提的是,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得的巴布膏剂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具有载药量大,与皮肤生物相容性好,药物释放、吸收好,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透皮吸收剂型[13]。

3.1.2中药浴剂

中药浴剂是药材提取物加营养剂、透皮促进剂、软化剂等辅料制备而成的一种液体制剂[14]。具有使用方便,患儿愿意接受等优点,较适合婴幼儿湿疹、脓疮、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病以及局部高热患儿的治疗,如双花洗液。

3.2呼吸道给药制剂

主要是气雾剂。是指药材提取物或药物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装在具有特制阀们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细雾状或细粉状定量或少量喷出的制剂。气雾剂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具有速效和定位准确等特点[15]。儿科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如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很好[16]。

3.3直肠给药制剂

直肠给药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直肠给药剂型主要是栓剂和中药灌肠剂,在引入肠道后能与直肠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药物经直肠黏膜下毛细血管吸收,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

3.3.1中药新型栓

栓剂给药方便,吸收迅速,从生物利用度看,药物的吸收速率仅次于注射剂,尤其适合小儿使用[17]。在传统栓剂的基础上,现在又出现了中空栓剂和双层栓剂等新型栓剂。中空栓剂由日本人渡道善造于1984年首先报道[18],栓中有一空心部分,可供充填各不同类型药物。如水合氯醛中空栓在儿童镇静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双层栓剂可制成内外两层或上下两层,如雷公藤双层栓,前端为空白基质,后端含有药物,在直肠内,栓剂前端融化可形成液态的基质屏障层,可有效阻止后端所释药物向上扩散,避免了相当一部分药物由直肠上静脉经门-肝系统吸收,而直接从直肠下静脉和静脉绕过肝脏,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肝首过效应[19]。

3.3.2中药灌肠剂与直肠滴剂

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药提取物灌注于直肠而迅速发挥药效的一种制剂,采用直肠给药,作用迅速、温和、持久[20],不但给药方便,且显效速度与静脉系统给药相当,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给药效果的2倍,同时减少和避免了药物受胃酸和消化酶的分解破坏。有人应用中药灌肠剂治疗外感发热、肺炎咳喘、中毒性肠麻痹、病毒性脑炎等儿科急重症,使中医药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更好的作用[21]。直肠滴剂与灌肠剂相似,不同的是滴剂剂量一般比灌肠剂小,所以要求中药提取物纯度较高。滴剂的插管置入内3cm左右的深度较好,以防止插入直肠过深使药物大部分经直肠上静脉吸收,被肝脏首过代谢,药效降低。

我国儿童占全国人口的1/4,目前用药品种却仅有60多种[22],所以有人说中药制剂的新剂型研究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革命[23],改进剂型,是提高儿科用药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为实现药物的“三效”(速效、高效、长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儿科中药新剂型逐步向服用更加方便,口味更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方向发展[24]。

【关键词】中药制剂

儿童处于生理上的发育期,人体机能与成人存在区别,儿科给药应结合药物性质、儿科生理、病理、用药等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剂型[1]。中医中药作为几千年积累传承下来的经验科学,在儿科临床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中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品种开发和新剂型研制方面有重大进展[2]。

【参考文献】

[1]佘建华,吴秀清.浅谈中医儿科用药剂型的改革[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6):58.

[2]丁彦吉,李江.儿科中药给药的思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46.

[3]罗雯晔.儿童用药剂型的探讨[J].遵义科技,2003,(4):4344.

[4]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4.

[5]宫爱华,董健.剂型与儿科用药探讨[J].齐鲁药事,2005,24(7):439450.

[6]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91.

[7]张晓枫,翟学明.中药茶剂的开发与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3):164.

[8]薛旭初,康孟利.新颖保健袋泡茶现状及前景[J].农产品加工,2006,5:87.

[9]蔡刚,朱晓薇等.关于中成药口腔崩解片开发应用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4,21(5):3637.

[10]平其能.口腔崩解片的研究及开发[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4,4(4):2425.

[11]姜梅,孙海燕.如何正确使用药物新剂型[J].中国乡村医药,2000,7(11):27.

[12]李嵘.药物新剂型在儿科治疗中的作用及展望[J].儿科药学杂志,2004,10(6):1012.

[13]潘卫三,李华.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3):34.

[14]李丽丽.儿科用药与临床应用中的中药剂型浅析[J].陕西中医,2003,24(6):537538.

[15]姚妹,周幸福.应加强婴幼儿用药新剂型的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2):94.

[16]刘磊,宋晓东等.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J].中国民康医学,2006.4(18):310311.

[17]江长波.中药栓剂的发展与应用概况[J].江西中医药,2001,32(5):4850.

[18]刘晓华,张大等.中药中空液体栓剂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28(6):331333.

[19]孙洁,张景艳.中药栓剂的发展概况[J].中医药学报,2005,33(4):7678.

[20]陈爱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儿科疾病体会[J].中医儿科杂志,2006,2(1):4344.

[21]赖子建,赖婉玲.中药灌肠法在儿科急重症的应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6):19.

[22]李彦.重视儿童用药安全改进儿童用药剂型[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15):1209512096.

篇4

【关键词】 儿科推拿;辨证指南;学术思想

《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整理的众多书目之一,该书蕴含了作者独到的理论见解与丰富的临证经验,有助于拓展治疗的思路,丰富治疗的方法,具有深入整理研究的价值。为了能使同道对此书有所了解,本文从学术特色与临床应用价值方面作一阐述。

1 学术特色

1.1 立足小儿基本特点,四诊之中尤重望诊。小儿与成人不同,形气未充,脏腑柔弱,智慧未成,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因而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四诊运用应当有所区别。王氏在开篇即提出:“保婴一术,名曰哑科,口不能言,脉不能视,盖欲知小儿之病,必审其色。”因而特别重视望诊的运用。他在“入门察色”、“五视法”等篇中对望诊的方法和要点进行了总结,强调通过小儿神色、五官、五色、形体、指纹、斑疹、二便的观察,确定病因、病位、病机,判断疾病的预后,经验独到,简便易行,丰富了儿科推拿诊断学的内容。

1.2 强调推拿的特殊疗效:该书在“总论”中强调推拿对小儿疾病有特殊的疗效,认为“推拿一道,真能操造化夺天工矣,岂不神欤”。概括地论述了小儿推拿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他说:“惊有危急生死之症,法有捏推拿做之功。先须寻筋推擦,次用灯火按穴而行。审病针灸,对症投汤,无不随手而应”。告诫医生“毋偏己见,毋做聪明”,要“因症次第,分别而施”。

1.3 提出了手部和头面部的推拿操作常规程序。该书在治疗方法上,强调推攒竹、推坎宫、运耳背高骨等法,认为推拿时要按“推拿手部次第”和“推拿面部次第”等顺序而作。即手部和头面部的推拿操作常规程序。如“推拿手部次第:一推虎口三关,二推五指尖,三燃五指尖,四运掌心八卦,五分阴阳,六看寒热推三关六腑,七看寒热用十大手法而行,八运用肘”。“推拿面部次第:一推坎宫,二推攒竹穴,三运太阳,四运耳背高骨,五掐承浆一下,六掐两颊车一下,七掐两听会一下,八掐两太阳一下,九掐眉心一下,十掐人中一下,再用两手提儿两耳三下,乃推拿不易之诀也”。

2 临床应用价值

2.1 手法操作的特点:文献中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复合操作法,这些方法既有一定的姿势,又有特定名称,其特点如下:一是根据操作手法的形象而定,如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等;二是依其手法名称和操作的穴位而定,如“运土入水”、“运水入土”等;三是根据其操作手法的功用而定,如:飞经走气、飞金走气等;四是按其手法名称和解剖位置复合而成的。如“按弦搓摩,揉耳摇头”等,这些作为小儿推拿治疗的手法,既有自身的特点,也有规律可循。而今虽善操此术的人已为数不多,但学习研究它,这对挖掘和继承小儿推拿宝贵遗产,无疑是颇有裨益的。

在文献中除对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和手法、治疗方法等有较多记述外,有很多的描述以歌赋的形式表达。如:“调护歌、五指冷热歌、面上诸穴歌、关纹辨色歌、小儿无患歌、腑歌”等。

2.2 辨证施术的特点

2.2.1 以五脏为纲的辨证施术法则:辨证论治是中医理、法、方、术运用于推拿临床的过程,是指导中医推拿临床的理论基础。推拿临床辨证是在辨病位、辨虚实、辨病因、辨疾病阶段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推拿治疗方案。《内经》述:“有可按者,有不可按者,故首先辨证”,这种观点在《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中得到印证。王氏在“五指冷热歌”篇强调入门须辨婴儿性,男左女右分明认,以及先明阴阳,次识脏腑,补泻得宜的论述都说明了王氏重视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在治疗功效上,王氏认为用推法“补脾胃补一身之根本,分阴阳分一身之寒热”。 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运用推拿歌赋反映治疗过程中辨证、选穴施术以及治疗变化规律,文字简练,提纲挈领,爽口便诵,极易记忆,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更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2.2 配穴精巧、手法轻柔稳实:小儿推拿疗法以阴阳、五行、营卫气血、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治疗法则,临床取穴力求特定穴位与局部穴位的配合,更强调配穴少而精。如脐风推法:推指三关、肺经各一百二十,运八卦、脾土各一百,分阴阳;如口撮,用灯心火口角两边。配伍精当,疗效显佳。

3 对后世的影响

清代小儿推拿临床应用广泛,小儿推拿专著增多,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在民间应用小儿推拿颇为多见,在清朝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在这些专著中也有医家谈到辨证论治的问题,但大多散在于其他篇章中,未明确提出。而王氏在《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中把推拿手法、选穴组方作专篇论述,具有独特的意义。本书说明辨证施法在小儿推拿治疗上的作用,在内容上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疾病所在的部位,在气还是在血,是虚证还是实证,热证还是寒证,是单一的疾病还是多种疾病并存等等这些情况都做了分析和阐述;尤其强调望、闻二诊的重要性,详细阐明囟门、面部、虎口、指纹,以之精神、声息等的变化,然后介绍推拿穴位、手法、操作顺序等,并运用多幅图解说明各种推拿法的操作方法,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王氏在抄录前人的基础上糅合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诊断、手法操作顺序、手法补泻的角度,说明了辨证论治在推拿手法中的运用。

综上所述,《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一书在疾病诊断,手法运用方面依歧黄之理,宗幼科之要,博采众家之长,发前人之所未发,其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后世小儿推拿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进一步奠定了辨证施法的学术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去发掘、整理,以期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兆螯辑.清.《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清抄本.1873年.

[2]成文出版社辑.中国方志丛书目录.台北成文出本社.1966-1970.

[3]夏鼎著.清.《幼科铁镜》.清刻本.1695.

篇5

主攻:颈、肩、腰、腿、关节疼痛、扭挫伤等骨病,顽固性头痛、失眠、心慌、胸闷、腹胀、腹痛、便秘、泄泻、面色不华、痛经、月经不调、阳痿、等脏腑疾病,X型腿、O型腿、口眼歪斜、驼背、长短腿等骨骼结构疾患,太极揉腹、捏脊调理小儿消化不良、夜啼、久咳等儿科疾病。崇尚道法自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医患结合,健康养生,疗效显著,患者信赖。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本期专访武汉道一堂中医医院针灸专家张忠,他介绍,针灸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谈行医多年的经验

记者采访张忠时,他一直用很平和的语气回答记者的问题,他说他从事中医针灸二十多年,深深的热爱中医,也拜读了很多名家的医书,对中医治病也有一定的理解。他觉得在治疗病人时,首先要有仁和之心,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问题,比如有的病人来,只是为了调节腰疼,经过综合调理后,常常不只解决了腰疼的问题,很多都有意外的惊喜,困扰多时的症状减轻了,或者没有了,大大提高了病人生活的质量。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和探索,他发现了人体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人体结构失衡后发生的,因此在治疗时,他总是经过病人的整体结构,和具体的表相来治疗,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张忠说道,中医治病目前的状态是人们的认识有偏差,可能有些人会认为中医就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在我的理解里,中医是中是为本,医是为用,具体的意思就是让人保持一个中和、中正和中庸这样一个境界。而中医通过“望、闻、闻、切”来了解病人的w型,结构和体质的,通过病人的体型结构和体质来对症下药。

谈中医针灸与西医的区别

谈到中医针灸与西医的区别时,张忠表示,中医针灸的本质是针对人体的经络穴位这方面入手,是以中医的思维来决定中医的处方和治疗范围。中医有中医的好处,西医有西医的好处,西医最大的好处是见效非常快,治求目的非常明确,缺点是副作用比较多,西医领先的四个方面急救、免疫、仪器诊断、手术等这是西医的优势。

针灸作用中方的治疗一是运用针刺和灸诊来防治疾病的,应用针灸治病有很多优势,避免了内服和注射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所以在中医学上针灸被称为“绿色疗法”。针灸疗法适应症非常广泛,据资料统计,针灸可以治疗三百多种疾病,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疗效,是其他中西医疗效所无可比拟的,即对某些病症,针灸应该是首选,像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等科的多种病症都可以通过针灸治疗和预防。再者,针灸治病的疗效也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各种疼痛问题上是非常有优势的,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针灸易学而难精,正因为如此,针灸治疗,历经千年而不衰,并激发了全球性针灸研究热潮。

谈对每一位看中医病人的态度

“每一位选择看中医的病人,多半都是一些疑难杂症难以治愈容易复发的疾病。”张忠认为,很多人治病都是西医治不好后去看中医,每一位选择看中医的病人,要么是崇尚绿色治疗的,要么多半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难以治愈容易复发的疾病。病人疾病的发生一般是分三个阶段的:一是人体结构失衡期,就像是汽车的大架歪了,但汽车还能跑;二是,肾脏功能失调期,由于形体结构长期失衡,最终影响内脏引起肝脏功能失调,这时疾病的各种症状都表现出来了,是病人选择的治疗时期;三是思想情绪障碍期,因受疾病牵连,不断的折磨,导致患者心身疲惫。由此可见越早发现病人所受的痛苦越小,治疗起来也更容易,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程越长,治疗起来越费工夫。最后张忠提醒,每个人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能遵循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早发现早治疗,少受些痛苦,让自己的生活更好,更有质量。

【延展阅读】

拔火罐有哪些误区

拔火罐是一种传统的外治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机械的或加热的方法,驱除罐内的空气,利用其负压,吸附,在局部造成微小的皮下淤血,这种小创伤能刺激人体自身功能(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从而达到的效果。但在日常使用中,有很多人还是对拔火罐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1:拔火罐后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候的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裂、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着凉。

建议: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误区2:拔得时间越长越好

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才能体现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因为火罐拔得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伤害到了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建议:正确的拔火罐时间应该是在10~15分钟。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

误区3:同一位置反复拔

一次不成就拔两次,同一个位置反复拔,认为这样才能拔出效果。其实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坏,比如红肿、破损……那就得不偿失了。

建议:拔火罐的时候,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

误区4:拔胸口、肚子

很多人认为我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肚子疼或者胸前不舒服,我就拔肚子、拔胸口。其实这样也是错误的。一般拔火罐最好不要拔胸前和肚子,因为这样拔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建议:我们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

误区5:老新产品差别不大

拔火罐又称“拔罐疗法”、“拔管子”或“吸筒”。传统火罐和现代拔罐器之间的功能并无太大差别,尤其是材料的差别,对于火罐的疗效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是针对寒症如、老寒腿等,则使用传统的需要点火的火罐效果更好些。

篇6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4-0195-02

抗菌药物可以预防、治疗疾病,但也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自20世纪青霉素问世以来,现代医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数以千计的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的日新月异,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大量频繁地使用抗生素,造成了细菌的耐药性和严重的二重感染,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命。

小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肝、肾功能低下,体格和器官发育不成熟,极易引起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其转归与患儿的年龄、营养状况、致病菌的致病力、细菌耐药的变迁等因素有关,其中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是治愈疾病的关键。因此,儿科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近年来医院管理十分关注的问题,用药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患儿疾病的康复及医院的医疗质量水平。

本研究对2008年某医院儿科上感病儿住院期间所用抗生素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抗菌药物在儿科的使用情况,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滥用现象,同时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一、抗生素在上呼吸感染患儿中的应用

(一)临床资料

选择某医院2008年全年所有儿科疾病诊断为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病人,删除检验结果等记录不全的病例,随机抽取278例作为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的研究对象。

(二)结果

1.278例儿科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基本情况统计278例儿科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中,男性151例,占54.32%,女性127例,占45.68%。最大年龄14岁,最小年龄1岁,住院时间最长16天,最短2天,体温最高40.4℃,最低36℃。全部病例病情均为一般。治疗结果276例治愈,2例好转。发生院内感染者5例,占儿科上感病人的1.80%。

2.278例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抗生素用药品种及使用率分析。(1)使用抗生素的各类及使用率。调查278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应用抗生素者275例,占该病住院患者的98.92%。275例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所使用的抗生素针剂有11种,化学成分相同而剂量不同的有2种,使用的口服药品有5种。除阿莫西林胶囊1种药品为医院制剂室生产以外,其余使用的所有药品均为医院外购,药品生产厂家均符合国家GMP认证标准。(2)不同病情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普通的感冒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周围环境,多饮水和补充大量维生素C等即可痊愈。如果是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可以增至15×109/L左右。本文住院上感患儿WBC

3.病原体送检率及与抗生素使用的分析。278例患儿中,只有76例做了病原学检测,送检率为27.34%;其中病毒阳性4例,占5.26%,支原体阴性34例,占44.74%。做病原学检测的76例病例中,用药不合理的有22例,不合理使用率为28.95%。所调查的278例病例中,有199例在没有根据检验结果的情况下应用了抗生素,占71.58%。

4.275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统计。275例病人中有245例单独使用了抗生素,有27例为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三种抗生素联用的有3例。该医院抗生素药品使用方式主要以单独使用为主,基本遵循了“可单勿联”的使用原则。但是,两种药品的联合使用中,有8例患儿的医师将青霉素+大环内酯、大环内酯+头孢菌素联用,降低了药物的效价,占两联使用比例的29.63%。有17例患儿接受了抗菌谱一致的抗生素的联用治疗,如:青霉素+青霉素、大环内酯+大环内酯等,占62.96%。

(三)讨论

1.抗生素使用率高。调查278例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应用抗生素者275例,使用率高达98.92%,严重超出卫生部(50%)和WHO(30%)的标准。

2.药针对性差。应用抗生素治疗的275例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占前5位的均为广谱抗生素。而侵入上呼吸道,引起细菌感染的多为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

3.经验用药比例高。应用抗生素的275例住院患儿,全部在住院当天就使用了抗生素。住院期间,有199例没有做病原学检验,占71.58%。

4.临床标本送检率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于病原体的不同,其临床症状略有不同,鉴别方法主要是做病原学检测。根据病原学检测与药敏的结果,选取敏感的抗生素。

5.联合用药存在不合理现象。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扩大抗菌谱、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6.未合理遵循“可服勿注,可廉勿贵”的用药原则。调查显示,该医院大部分药品的DUI≤1,整体用药量基本合理,但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应考虑选择价格低廉的药品,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二、合理应用抗生素

(一)确立病原学诊断

病原学诊断的确立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药敏结果是临床医生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某些感染的主要标准。不能做病原学诊断或不能很快获知检测结果的,则应根据抗菌药物指南尽早给以经验治疗,而后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以及经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来调整用药。

杆菌感染首选Ⅱ、Ⅲ代头孢菌素。肠杆菌宜选用Ⅱ、Ⅲ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合氨基糖苷类。绿脓杆菌可选哌拉西林,头孢哌酮,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联合氨基糖苷类,也可选用beta-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或碳青霉烯类联合氨基糖苷类。

(二)掌握用药基本原则

抗生素的治疗不能代替某些临床治疗原则。有针对性的选用抗生素是合理用药的首要原则。能用一种抗生素控制的感染,不用两种。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轻症患者可采取口服给药,能采用口服给药的途径,尽量不采取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

细菌的药敏试验或联合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符合率约为70%~80%。联合药敏试验的结果对处理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感染心内膜炎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选药具有重要的参与价值。应根据不同细菌种类及其药物敏感试验有针对性的选用。

有数种同样有效的抗生素可供选择时,应选用药源充足,价格低廉和副作用较少的抗生素。而且应按病人年龄、病理、免疫状态区别用药。尤其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因其自身的生理特点不同,应区别于正常成年人的用药原则。同时,应注意给药次数,氨基糖苷类提倡一日一次给药。Beta-内酰胺类提倡间隔6~8小时给药。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的抗生素,应一日多次给药。另外,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新生儿因肝药酶发育不全,易导致灰婴综合症,故禁用氯霉素。肝功能减退时,对药物的代谢灭活能力下降,导致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增强。如: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类、氯霉素、两性霉素B、林可霉素、磺胺类、异烟肼、氨硫脲、呋喃妥因等。肾功能降低时,不宜或尽量避免使用的药物有四环素类、磺胺类、头孢噻啶、呋喃妥因、萘啶酸等。

(三)联合用药需慎重

临床上单一使用抗生素无法达到控制的目的时,经常采取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抗菌药物按细菌生长期大概可以分为四类:(1)繁殖期杀菌剂,如:beta-内酰胺类;(2)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3)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4)慢性抑菌剂,如:磺胺类,第一类与第二类联用疗效增强,第一类与第三类联合使用疗效会产生拮抗作用,第二、三类合用可获得增强或相加作用,第二、四类合用无相关作用。

三、结语

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过高,严重超出卫生部和WHO的标准;口服药品使用比例低;有联合用药和用药品种不合理现象;病原学检查不及时,全部上感住院患者均未做药物敏感度试验。

该院儿科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存在欠妥的现象,但是没有发现因使用抗生素而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加强对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治疗用药的重视。根据细菌学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选择用药品种及用药方式,使疾病治疗由经验治疗转为病原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广富,李英芬.全国第三届临床用药进展学术会议纪要[J].药师进修杂志,1999,22(2).

[2]刘强,何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抗生素应用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16(1).

[3]庞素秋,王国权.我院门诊抗生素利用分析[J].海峡药学,2001,13(4).

[4]刘勤立,赵延立.使用抗生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7,32(4).

[5].朱锦萍.医保患者抗生素的使用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2).

篇7

【关键词】 小儿过敏性咳嗽;支气管炎;酮替芬;沙丁胺醇

小儿过敏性咳嗽, 亦称咳嗽变异性哮喘或隐匿性哮喘, 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 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 为儿科常见疾病, 是小儿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多在接触过敏原或刺激性气味后咳嗽, 尤以夜间及晨起咳嗽最为明显, 使用抗生素及镇咳药往往治疗无效, 其临床特点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 无典型哮喘和呼吸困难, 多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 故易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 造成抗生素滥用而贻误治疗。近年来, 其发病率逐渐升高, 已成为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01~2012-12来河南省息县人民医院儿科治疗并确诊为过敏性咳嗽的患儿36例, 男25例, 女11例。其中年龄2~3岁19例, 4~5岁13例, 6~11岁4例, 从中可看出2~3岁发病率最高, 其次是4~5岁, 5岁以上占的比例较少。

1. 2 诊断标准 26例小儿过敏性咳嗽均符合2003年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诊断标准[1]。

1. 3 纳入标准 符合婴幼儿敏感性咳嗽的诊断标准, 年龄2~6岁, 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 4 排除标准 喉喘鸣、毛细支气管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咳嗽患者。

1. 5 治疗方法 本组患儿均停用抗生素, 给予口服酮替芬, 3岁者每次1 mg, 均2次/d, 10 d为一疗程, 连用3个疗程, 沙丁胺醇(舒喘灵)0.1 mg/(kg·次), 3次/d口服, 连用3个月。

1. 6 观察指标 对36例患儿进行随访观察, 随访在1~3个月内进行, 随访的内容包括患儿咳嗽发作情况, 咳嗽有无喘息等不良反应。

1. 7 疗效判定标准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咳嗽症状约一周后消失, 用药3个月后无复发为显效;咳嗽在一周内减轻, 在15 d~1个月内消失, 用药后3个月无复发为有效;咳嗽无明显变化为无效[2]。

1. 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2. 1 疗效 经药物治疗后, 咳嗽在2~5 d内消失者25例, 在15~30 d内消失者11例。

2. 2 不良反应 该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3 讨论

通过临床观察, 小儿过敏性咳嗽有这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过敏性咳嗽多发于冬天和春天, 尤其冷热交替时是高发期, 春天忽冷忽热的天气也极容易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 而且这是一个花开的季节, 花粉多也是引起小儿春季患上过敏性咳嗽的原因之一。二是患儿睡觉的时候极易出汗, 容易弄湿里层的衣服, 在睡觉的时候多喜欢卷曲的姿势。三是患儿多有用手揉鼻子或放嘴巴里的不良习惯。四是咳嗽会反复发作, 呈现阵发性剧咳, 咳嗽时间较长, 一般都在一个星期以上, 大多数都超过一个月。五是咳嗽发作期间不伴有感冒发烧等症状, 痰液不粘稠, 多呈稀薄白色泡沫, 当咳嗽发作的时候, 呼吸较为急促。六是白天发作较轻, 晚上发作较重, 尤其是在小儿睡下后, 常出现阵发性剧烈咳嗽[3]。

以上均是小儿过敏性咳嗽的特征, 由于过敏性咳嗽不发作的时候小儿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都较佳, 所以有些家长经常不重视, 或者是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给小儿服用止咳药, 这样极其容易耽误病情, 长期咳嗽对小儿身体发育非常不利。而在临床上, 大多数医生因为没有掌握好小儿过敏性咳嗽的特征, 对该病情存在认识不足或者认识错误的现象, 从而将该病情误诊为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 在误诊的基础上给小儿大量使用止咳药和抗生素, 这样小儿的病情得不到缓解, 还会被延误, 况且滥用抗菌素会致使耐药性上升[4], 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医疗资源都会带来影响。

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因为医生没有将小儿过敏性咳嗽跟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区分开来。其实, 这三种病情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区别, 小儿过敏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咳嗽, 而且咳嗽有很明显的时间特征, 一般多发作于晚上睡下的时候咳, 半夜醒来也会发作, 早上醒来咳, 白天较少咳嗽[5]。此外, 发作跟小儿的运动和情绪变化有很大关联, 当小儿哭闹有较大情绪变化的时候咳嗽会加剧, 在冬天吸入了冷空气也会致使咳嗽加剧。支气管炎和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均无这样明显的表现。

有学者表示, 引发小儿过敏性咳嗽的原因是慢性炎症造成支气管上皮受损, 迷走神经末梢暴露于表面, 当受到刺激的时候就会引起局部小器官收缩, 进而刺激末梢咳嗽感受器, 直接引发咳嗽发作[6]。所以, 给患儿服用抗生素和止咳药, 不会起到明显的作用。在本组患儿临床治疗中, 主要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分别采用了博利康尼和氨茶碱。这些药物抗敏性强, 还可以降低对患儿的毒副作用,对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的效果比较明显[7]。

有学者分析指出, 有些支气管哮喘在形成之前, 曾患过敏性咳嗽, 而且是长期反复发作, 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固最终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经观察发现, 过敏性咳嗽患者和哮喘患者的区别在于喘息的狭窄程度, 过敏性咳嗽患者一般没有喘息症状, 是因为气道狭窄程度不会引起喘息, 但是反复发作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

从该组病例分析中得出, 对小儿过敏性咳嗽给予抗生素和止咳药治疗不会有多大的作用, 很多患儿在服用抗生素的过程中还是会反复发作, 而给予抗敏治疗效果会更加明显, 通过抗敏治疗一般在3~12 d即可消除症状。在临床上, 小儿过敏性咳嗽具有明显的特征, 跟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大的区别, 但还是有很多临床医生将过敏性咳嗽误诊为支气管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该病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 一旦延误就会加重患儿呼吸道黏膜的敏感性, 严重的话就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 所以临床医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中华儿科杂志, 2004,42(2):100-106.

[2] 牟丽君,窦圆.孟鲁司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08,6(7):295.

[3] 黄清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61例.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3(17): 405.

[4] 崔玉霞.小儿过敏性咳嗽的诊治方法探析.科教创新, 2010(7): 51-53.

[5] 詹平.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方法探讨.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23(5):63-64.

篇8

  医院实习医生心得体会1

  经过一晚紧张又期待的等待,终于到中医附一儿科诊室进行了第一次见习,病房的条件还可以,卫生也很干净,但我顾不了那么多,因为老师已经开始带着我们仔细地查房,一个又一个问题抛过来,我们似乎有点招架不住,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在一阵阵沉默声中,真想马上吞下整本儿科书,幸而老师比较仁慈,和言细语地教了很多知识,源于书本高于书本。

  我所见的病例有6个月,男喘息型支气管炎,有明显呼吸声增粗,呼气音短促,呼气音延长;男,8岁,过敏性紫癜,化验单上有血尿、蛋白尿等,还有麻疹患儿,症状没有书上那么明显全面,要认真细心辩证。

  临床见到的症状多而复杂,有些患儿很准确的诊断是什么病,我深深地体会到当一个医生不容易且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看着本该是无忧无虑在外面玩耍的孩子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这会成为我以后学习的动力,扎实自己的基本功,理论联系实际,做一个医生,帮助这些本该灿烂的生命。

  医院实习医生心得体会2

  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全科医生的理论培训班的学习,本人对全科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悉知全科医学的含义,将原有的各科相关知识有机的融合。

  做为全科医生将在全科医疗中充当重要角色,全科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的管理的医生。

  在这一个月的学习时间里,老师给我们传授了全科医学基础、社区保健与康复、人际沟通学、医学心理学、社区预防医学五门课程,使我从中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熟悉了全科医学的特点和全科医学基本知识理论。虽然课程多、时间紧,与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研讨的机会也不多,但是通过这有限时间的学习与交流,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认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学习,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充分显示出全科医疗在现今社会中社区居民的需求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更进一步认识到做全科医生,社区医生在社区职责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的体会到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全科医生肩负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社区广大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我在今后学习和工作和工作中端正态度,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从而全面提高自己在新的全科医师岗位上的工作能力。

  由于从事社区卫生医疗工作时间不长,工作还不深入,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医学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理念还停留在专科医疗的模式之中,在应对患者的过程中还存留着以医疗为主、以疾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的就诊模式,对社区常见的健康问题、康复医学、中医药照顾等全科医学知识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在今后的实践学习中要充分利用现阶段的有利条件更新观念,继续学习,为今后的全科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争取圆满、合格的完成此次转岗培训。

  医院实习医生心得体会3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光有临床知识是不够的,除了一些常规的治疗外,我们还要多与家属沟通。告诉他们一些疾病以外的其他方法。比如:正确得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临床工作的最高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

  四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儿科医生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真心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句话语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给予他们微不足道的关怀,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信心与力量,就是能够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作为一名实习医生,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我只能在每天的实习过程中不断的去积累,不断的去努力,不断的去反省。我不担心自己会犯错误,虽然我们很年轻、很稚嫩,但是也不要惧怕失败,因为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我正确认识到在以后的实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运用自己所学在之后的实习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希望自己错误越来越少,认识越来越深,收获越来越多,那么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

篇9

古代也和现在一样,对医生的称呼多种多样,有以官职称呼的,有以地名称呼的,有以药名称呼的,还有以医术称呼的。

古代以官职称呼医生,不是因为这个人在医院有职务,而是因为这个人在官府里任职。过去儒医不分家,也就是说,很多知识分子,包括文学家、哲学家等多懂药学医理,而这些科举出身的人又大都在官府任职,他们闲暇时间在民间救死扶伤、治病疗疾,与如今的医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大家便以其官职相称。

汉代名医淳于意,以创写中医病志“诊籍”名传青史,因他曾做过齐国主管粮仓的“太仓长”,所以世人称他为“仓公”。司马迁就这样称呼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述的就是他和扁鹊的事;唐代医家王冰,用12年的时间,补充、整理、注释《素问》24卷,名扬天下,因他曾做过太仆令,人们称他为“王太仆”;宋代许叔微,是中医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少时苦攻医学,颇有成就,他写的《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流传广泛,因他曾是集贤院的学士,故有“许学士”的别称;还有《南阳活人书》的作者朱肱,当时闻名遐迩,因宋徽宗时被授以“奉议郎医学博士”,所以病家都尊称他为“朱奉议”。

除了以官职称呼医生之外,古代还有以地名称呼医生的。以《伤寒杂病论》载于史册的张仲景,因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医界都以“张长沙”对其呼之;弟子满天下的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刘完素,因阐发火热病机而成为河间学派的开山,大家都叫他“刘河间”;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元代医家朱震亨,是中医阴阳学派的鼻祖,因他常居浙江义乌的丹溪行医,于是就有了“朱丹溪”或者“丹溪翁”的美称;名噪乡里的明代医家汪机,因为祖居安徽祁门的石山,所以人称“汪石山”。

篇10

【关键词】中医推拿;穴位;儿童保健

【中图分类号】R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28-01

幼儿身体发育旺盛,但又脏腑娇嫩,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未来,孩子一旦生病,家长都会焦头烂额、心神不宁,对医学常识又知之甚少,只能病急乱投医,盲目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导致孩子长大后身体缺乏免疫力,体能下降。小儿中医推拿法是借助中医理论的指导,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征,在体表特定的穴位进行手法推拿,可以益智还能防病[1]。因此,小儿推拿是一种绿色疗法,操作简便,无需使用医疗器械和药物,没有毒副作用,具有健脾补肾功效。因此,在社区推广小儿中医推拿疗法,适应范围更广,效果更理想,对儿童的健康和发育成长具有更好的保健和预防效果。

1 中医穴位按揉方法

首先,按照儿童不同月龄,向家长提供不同的中医饮食调养,对起居活动进行指导,并根据幼儿月龄的不同,向家长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在幼儿6、12月龄时,传授他们摩腹和捏脊方法,幼儿18、24月龄时,传授他们按揉迎香、足三里的方法,幼儿30、36月龄时,传授他们按揉四神聪穴方法。

1.1 摩腹:小儿摩腹是对幼儿的整个腹部进行按摩,用手掌掌面或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在宝宝腹部做顺时针环形摩动,每次按摩时间在2分钟左右。对小儿摩腹按摩可以清除人体内毒素,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1.2 捏脊:捏脊对增强幼儿免疫抵抗力具有很好的效果,选择脊背的正中线作为捏脊的部位,用拇指指腹和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和中指在前,后食指和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往前推动,边捏边向颈椎部转移。捏拿的次数根据幼儿的体质和病情而定,从第二遍开始,操作者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体质的症状,运用“重提”手法,对背部脏腑俞穴进行刺激,增强效果。到了第五遍时,在幼儿督脉两旁脏腑俞穴处,在捏拿基础上,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合作用较重的力度在脏腑俞穴皮肤提拉下。到了第六遍完成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幼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动作中,用拇指施加一定压力,揉按结合[2]。做完捏脊后,双手大拇指轻轻按在在孩子的命门和肾腧处,轻轻按摩十多次左右。捏脊具有

疏通经络、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等作用,可以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等症,还能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

1.3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要按摩足三里,首先就要找到它的准确位置,如果这个穴位没有取对,则会直接影响疗效。按摩时,家长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孩子足三里穴,每次每穴按压1-3分钟,长时间坚持,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经常点按儿童的足三里穴,健脾胃、补中益气,能调节机体免 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1.4按揉迎香穴:迎香穴的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家长可以用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到 3分钟。冬季小儿容易被感冒侵袭,鼻子不通气会让孩子烦躁晚间无法入眠,当孩子感冒或鼻塞时,可以通过按揉迎香穴宣通鼻窍。

1.5 按揉四神聪穴:四神聪穴位于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英寸处,共4穴。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夜间不时会出现惊梦、夜啼等现象,睡眠质量不佳会给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按揉四神聪穴对改善儿童睡眠情况具有明显效果,能醒神益智。

2 儿童推拿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婴幼儿时期孩子体质比较差,脾肺功能不全,特别到了冬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容易发生各种疾病,例如腹泻、便秘、食欲差、消化不良等症状就经常在婴幼儿身上发生。家长可以在家自行给孩子揉按,通过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迎香穴和四神聪穴等方法,有效改善小儿脾胃功能。但在对孩子推拿按摩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在按揉前,可以先准备一些介质,如滑石粉、爽身粉等,家长要保持双手清洁,对指甲进行修剪,避免按揉时伤到孩子皮肤。若是冬季按揉,家长要先把双手搓热,避免低温刺激到小儿,给推拿效果带来影响,推拿时手法要柔和,动作轻缓,面带微笑对着小儿,让孩子良好配合,达到预期效果,还应该注意局部皮肤出现破损或者骨折时不能按揉。

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对儿童按摩和成人有所区别,儿童按摩比较简单,成人按摩要求力度足够,但儿童按摩柔和、轻快就行。成人按摩要精确找出穴位,但儿童按摩时点状按摩,面状的抚摸以及线状的推揉。家长只要用手掌和拇指就差不多能完成按摩过程,简单又有效。按摩时让孩子平躺,将身体放松,采用轻缓动作,不让孩子哭闹,否则适得其反。饭后30分钟内不适合按摩,避免出现胸闷、呕吐等情况,空腹也不宜按摩,按摩时间最好选择在饭后两小时。

3 小儿保健推拿在临床中的应用

3.1 能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对早产儿、新生儿、婴儿抚触配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新生儿和婴儿的生长发育,抚触是一种医疗护理技术,它可以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3.2 能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3]。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有临床实践证明,,捏脊配合穴位按摩可以改善复感儿体质,减少发病次数;而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容易反复发作,给儿童正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医疗上很多学者研究出采用穴位推拿可以有效控制哮喘患儿的复发,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3 对治疗厌食症具有明显效果。厌食症会给儿童营养状态和生长发育带来很不良的影响。推拿治疗儿童厌食症通过临床研究,效果理想,近年来被很多家长使用到生活中来。此外,在临床上还具有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防治体弱儿等作用。

综上所述,幼儿推拿由于其简便、经济、有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家长无需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每天帮自己的孩子按摩一次,每次15分钟左右,就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对预防和治疗小儿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佘建华.小儿推拿[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