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沿海地区;房地产;开发规划
一、旅游地产概要
从字面意思看来,旅游地产是旅游业与地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旅游地产具体来说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相关房产物业的综合,是一种新型的地产模式。旅游地产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旅游景点地产、旅游度假地产、旅游商务地产以及旅游住宅地产。景点地产是指在景区内为提供游客旅游活动而建造的相父建筑或关联空间,例如主题公园等。度假地产是指在旅游景区内修建的专门提供游客休闲度假的相关建筑和空间。商务地产是指在旅游景区附近修建的通过商务活动来提供旅游服务的相关建筑。而住宅地产则是指与旅游景区相关联的住宅建筑物。
旅游地产受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季节性要求强烈,景区多集中在沿海城市,而且消费档次较高,但投资的回收率也极高,并且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和游客的需求不断膨胀,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及运作方式等越来越十富且多元化,能提供的旅游服务越来越全面、系统,这些都是旅游地产发展的特点。
二、沿海旅游地产开发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开发导致大量存量房难以卖出。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沿海地区进行旅游房地产开发,他们为牟取更多的利益,没有对当地的环境、经济条件等进行详细的考察分析,对旅游地区进行盲目开发,导致大量的存量房难以卖出,既会造成建筑资源的浪费,又会导致当地经济的大量损失,有悖旅游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
(二)旅游地产商业化,对沿海地区过度开发。
大多数沿海地区的旅游地产开发商在对沿海房地产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都只站在商人的立场上,只以赚钱为目的,热衷于在沿海风景区进行餐馆、商店、酒店等旅游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在旅游景点的核心区域大肆修建娱乐休闲会所。这种只注重利益的房地产开发商,通常会忽视对旅游景点环境的保护,他们甚至会牺牲生态功能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将沙滩、岸线等公共资源私有化,破坏沿海旅游景点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人为修建过多的人造房地产景观。这些都会使得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趋于城市化和商业化,使得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能带给人们和谐的视觉感受,换句话说就是旅游地产商业化气息过重会造成视觉污染。
(三)沿海地区政府为求财政收入,大量卖地,导致海边高层建筑密集。
沿海地区政府为了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将沿海的土地大量出售,地产商们花高价将这些地区改造成高楼大厦和娱乐休闲场所。一些开发商在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为满足游客的视觉心理,随意开辟旅游景点,忽视了景点本身的景观效果。不少开发商在当地建设的房地产服务设施的格调很难与当地景点的景观达成一致,大量高层建筑的建设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旅游景观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景区商业化气息过重,也会对原本纯真、恬静、怡然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使得景区缺乏观赏性。
三、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
(一)对沿海旅游房地产开发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对房产开发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所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都必须与该地区旅游景点的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致,在房地产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当地的旅游房地产规划,地产商决不能因谋取利益实施规划中没有的项目,严格按照规划执行施工任务,以确保旅游地产项目的布局合理。从长远考虑,对于海边的房地产开发要进行严格的施工控制,对建设控制界限进行严格的划定,注意环境保护,防止过多的破坏性开发建设行为的发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沙滩、岸线等公共场所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这样能使沿海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效益和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发掘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优化等有力的结合起来,在实现地产商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景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不得,违反当地的旅游建设规划制度,要充分考虑沿海地区的经济状况及景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严格按照当地的旅游房产规划实施旅游房产开发项目,以免出现大量存量房滞销的情况,造成沿海旅游景点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对沿海旅游景点的房地产项目进行精心设计,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
为避免沿海旅游景点的房地产项目过于商业化,地产商们在进行旅游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摒弃贪大求全和零星开发的习惯,在进行商业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当地的环境保护,为游客营造出舒适的生态景观环境。目前,我国沿海旅游景点兴建了大量的度假酒店,环境优美,是人们休养生息、调心养性的好地方,度假酒店的适度兴建有利于景区整体人文气氛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注重对沿海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导入到房产开发的整体规划中,保护好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沙滩、岸线等,在景区一定的距离内设置垃圾收容处,防止游客随意扔垃圾,以免旅游景区的海水污染和环境污染,提高游客文明意识的同时,使得沿海旅游胜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地产商在进行每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其功能是否完善,设备是否齐全,安全性能和舒适度是否良好,使得沿海地区旅游房地产项目更加完善。
(三)政府相关人员应依法建设沿海地区旅游房地产项目,注重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
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禁止违法建设项目的施工,但仍然有一部分沿海地区的政府相关人员,没有按照规定的旅游地产项目规划进行地产开发,收受贿赂,造成景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泛滥,兴建大量高层建筑,对景区的生态景观造成负面影响,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并干扰着当地的旅游房地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了有效保护沿海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对政府内部人员素质的培养和监督,避免政府相关人员实行“掠夺性开发”,开发商应尽量减少人工景观的建设,加强对沿海旅游区生态和谐的重视。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注重沿海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的协调发展,以免沙滩环境遭到破坏。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对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成旅游景区地产开发项目滚动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目标,并且在盈利的基础上使得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地产商在进行房产开发时也要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营造出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政府在开发更高级的旅游景点时,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严格执法,并坚决杜绝违法建设现象,才能规范沿海地区旅游景点旅游房地产开发市场,实现沿海旅游房地产项目的合理化目标,在维护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房地产项目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近几年来,沿海地区旅游景点的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已然成为一种地产热,很多地产商都只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不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状况,大肆开发房地产项目,造成沿海地区景区大量存量房滞销、景区商业化氛围过重、景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现象。沿海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以身作则,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不随意。地产商也要严格按照当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建设高层建筑和人工景观,以维持沿海景区的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主要目标,打造出环境优美、居住舒适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度假胜地。
[参考文献]
[1]刘会燕。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及制约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05(12).
篇2
第一条为加强乡村旅游管理,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州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和农家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特色旅游资源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游憩、观光、体验及餐饮、住宿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景点是指能够提供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空间地域,具备相应旅游服务功能、组织机构和旅游服务设施的旅游点。
第三条对乡村旅游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制度。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州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和行业管理。县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旅游的详细规划和日常行业管理。其它职能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管理工作。州、县市分别设立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负责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进行分级评定和复核。
第四条在本州行政区域内从事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经营、乡村旅游管理和乡村旅游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第五条开发乡村旅游,应当依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尊重当地群众意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
第六条开发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应当符合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所在县市旅游业发展详细规划要求,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保护,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第七条开发乡村旅游,应当突出民族特色,其建筑规模和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应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营造浓郁的民族氛围,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内开发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第三章乡村旅游经营基本条件
第八条资源条件
(一)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田园风光,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二)民居建筑体现民族特色、传统风貌,对不协调建筑进行改造整治;
(三)有地方乡土特色和体现民俗民风的文艺表演等旅游项目;
(四)有以农、林、牧、渔等为基础的农业产业,能提供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原料的具有农家特色的菜肴;
(五)乡村旅游点服务员应统一着民族生活服装,使用民族语言;
(六)有体现民族建筑特色的门票站和游客服务中心,有专用停车场和旅游星级厕所。
第九条从业资格
应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下列手续和证照:
(一)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二)工商营业执照;
(三)税务登记证;
(四)组织机构代码证;
(五)安全生产许可证;
(六)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
(七)卫生许可证;
(八)排污申报许可证;
(九)物价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十)其他需要行政许可的证照。
第十条环境条件
(一)选址应符合当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符合所在乡镇总体规划;
(二)区域内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周围500m范围内无污染源;
(三)区域内环境整洁,有垃圾回收处理设施,无摆摊设点、乱堆乱放现象;
(四)进行改水、改厕、改厨和绿化、美化、亮化等环境卫生建设。
第十一条安全条件
(一)可进入性好,应有公路、水路到达,并能保证交通工具的通行安全,主要路口应有明显的指路标识;
(二)建筑物结构坚固,安全设施完好有效;
(三)供电系统保护装置和电气设备完好、安全;
(四)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符合消防安全规定;
(五)远离地质灾害和其他危险区域,无安全隐患,在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设置警示标志;
(六)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措施。
第十二条服务设施
(一)有开展游乐活动的固定场所和娱乐设施,接待区域的地面应进行硬化处理;
(二)餐饮场所卫生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餐厅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地面硬化防滑并易于清洗,其面积及桌、椅、餐具应满足接待能力要求。厨房配有防蚊、防蝇、防鼠设施,配有冷冻、冷藏、消毒等设备。
第四章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申报与审定
第十三条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申报星级乡村旅游景点。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的报审按申请、初审、验收、审定、发证等程序进行。
第十四条申请。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申请,经批准后,再向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领取《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申请审定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根据《报告书》的要求进行自评,然后向所在县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预审申请,申请时须提交《报告书》及自评情况,同时附有关文字、图片等资料。
第十五条初审。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的初审由县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县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提出的预审申请后,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评定委员会进行初审;初审应在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自评的基础上,对《报告书》中所有项目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及时向初审对象反馈检查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其整改;初审合格后进行公示。公示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向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申请时须提交《报告书》及初审情况,同时附有关文字、图片等资料。
第十六条验收。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的验收由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接到验收申请后,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评定委员会开展验收工作。验收组应对《报告书》中的所有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工作结束后,验收组应及时将验收情况向县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验收对象反馈,并向州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提交验收报告。
第十七条审定。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的审定由州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组织实施。验收工作结束后,州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应根据验收组对申报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的验收情况,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集中进行审查核定。
第十八条发证。经过州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审定的乡村旅游景点,正式命名为“星级乡村旅游景点”,并颁发标牌和证书,每年集中命名一次,并进行公布。
第五章管理和处罚
第十九条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综合管理,由州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公安、工商、安监、卫生、物价、民委、环保、国土资源、住建、规划、消防、税务、质监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乡村旅游相关经营项目进行综合执法检查。
第二十条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应使用物价部门审核的门票和税务部门审核的发票。同时,公示服务项目、内容和收费标准及收费文号。
第二十一条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岗位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实行持证上岗。
第二十二条对星级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复核一次,三年重新评定。
第二十三条对评为三星级以上的乡村旅游景点,将其确定为重点保护特色村寨,州直相关部门优先安排项目资金,进行产业扶持,帮助其改善基础设施。
第二十四条旅游者在乡村旅游景点消费期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所在县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投诉内容进行调查。对符合受理条件的,能够当场处理的,应当场作出处理决定;不能当场处理的,应当自接到投诉之日起20个工作日作出处理决定,并书面告知投诉者。
第二十五条星级乡村旅游景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整顿;逾期不改的,予以通报批评,取消乡村旅游星级等级;构成违法违规的,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一)盲目开发,违规经营,造成资源破坏的;
(二)将餐饮、运输、表演和门票捆绑销售,采取高额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乡村旅游市场秩序的;
(三)拉客宰客,打虚假广告,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
篇3
一、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
从基础定义的角度来看,旅游业为第三产业,主要指的是集旅游景点、旅游景区、饭店和旅行社等主体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的统称。旅游业、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资源导向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资源依托于生态环境,如果无法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必然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干扰。就旅游景点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其运行效果、吸引力强弱及景点质量均与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直接相关。所以要想实现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质量,为旅游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一方面可以促进景区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自然生态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一项严峻的问题。国内当前缺乏科学的水资源开发方案,存在严重开发不当的状况,恶化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一些含有水景的景区数量逐渐减少,使旅游生活用水的可利用量也明显降低。此外,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在旅游景区中很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使大量旅游水资源被污染。
其次,部分旅游地区中存在水土流失的状况,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只关注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注重对植被和地形地貌的保护,致使原有的地貌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旅游景区的宾馆、水库、公路等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峻,不仅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给景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然后,近年来旅游景区大气污染问题也逐渐被提升议程,同其它环境污染问题不同,大气污染可能会出现跨区域蔓延的状况,影响范围较大,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气候改变、酸雨及粉尘污染三个方面,人们排放的有毒气体对臭氧层造成极大的破坏,气候温度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海平面也逐渐升高,甚至一些海边旅游景点面临湮没的危险。大气污染物还会通过酸雨的形式对水资源、土地造成污染,长期还会导致景点建筑文物被严重腐蚀和损坏。这与气候和酸雨两大环境污染不同,粉尘污染的危害在于降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使粉尘颗粒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对旅游者的观赏体验造成极大的干扰。
之后,作为旅游环境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旅游资源的降低也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虽然我国在生物旅游资源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因为人们缺乏正确的开发和保护理念,未将生物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珍贵生物的种类快速减少,濒临灭绝,观赏性较强的植物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森林资源明显减少,我国当前的森林覆盖率比全国水平要低,人们肆意的砍伐和占用林地面积,净化空气的树木明显不足,影响了旅游质量。
2.人文社会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在人文社会方面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旅游景区的很多文物破坏、污染状况非常严重。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景区的接客量越来越多,乱写、乱吐痰、乱扔垃圾、违规捕鱼、违规照相等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都危害了文物古迹。
其次,在一些充满神秘感和少数民族特色风情、文化的旅游景区中,游客并没有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亵渎了当地民俗文化,给当地景区民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商业人员利用景区民俗文化来赚取利润,使民俗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发生了改变,均严重危害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旅游景点的民族文化艺术逐渐消退,很多艺术文化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无法体现出旅游景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在向游客销售礼品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礼物的外观和新奇性,礼品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根本得不到体现和展示,旅游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劣质的产品。
三、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力度,协调处理环境保护工作与旅游业的关系,通过良好和充足的环境资源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
1.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就是旅游资源的质量,而旅游资源的关键在于环境,只有确保景点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旅游景观的效益。自然旅游资源是在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以实施旅游景点的保护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制定出健全、完善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按照一定的流程循序渐进的开展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构建出高质量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
应将建设旅游设施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两项工作整合起来,秉承科学性、计划性的原则和理念,全面贯彻和落实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规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开发旅游资源。还应尽量于自然保护区外实施旅游设施建设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景观,理性的开发和规划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保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出现盲目开发的状况,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2.基于旅游企业经营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职责,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发展和动态的视角来开展旅游业务。承运、组织旅游活动的主体就是旅游企业,其在执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要开拓全新的环保型旅游业务,研发设计出农业、森林及生态等生产环保型的旅游产品,并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的挑选和设计,以免脆弱的生态地区再次遭受破坏和污染,在确保旅游景点具有较强恢复能力;二要对旅游时间、人数进行科学的管控和限制,对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游客能够自主约束旅游和消费行为;三是增强导游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理论知识,将生态环保内容更加有效的传输给广大游客。
作为旅游接待设施的一大主体,旅游饭店在落实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工作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饭店要将“绿色、生态”作为经营的主要理念。具体对策如下:(1)对饭店生活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和利用,降低垃圾的排放量,并在旅游饭店内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的设施和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2)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通过有效的节水措施来实现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3)向游客提供可再生旅游产品,避免使用一次性、污染性较大的产品。
3.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游客的消费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保障消费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1)明确当地旅游景点的风俗文化,将旅游目的调整为感受民俗文化艺术魅力,遵守当地风俗习惯,在观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不要做有损文物的行为;(2)约束自身的旅游和消费行为,将垃圾存放到规定地点,并收集好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避免垃圾对景观环境造成破坏,争做文明旅游者。在收集和处理旅游垃圾的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类型来处理垃圾,对具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行进一步的使用,优化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感受;(3)游客要减少一次性消费产品的使用,例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等,这些一次性餐具在较长的时间内很难被降解掉,还会对土壤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用一些可降解的绿色和环保型餐具。游客要主动参与到有益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自身的力量,推动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均衡发展。
4.基于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地区旅游区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配套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并出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制度。在健全的法规体制的保障下,要基于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来规范和约束旅游资源开发者的行为,严厉的惩治破坏旅游景区环境的行为。
政府机构和旅游管理部门加大对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旅游企业、游客心中,从而使旅游业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绿色生态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还要构建一套可行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综合性的分析环境的适应性,创建出全新的生态型旅游区,对旅游区的污水处理、生物保护和地形地貌保护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开发旅游资源时,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适度性的原则,把握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的重难点,避免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篇4
关键词:永济市 金融支持 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58-02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中央关于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2012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发【2012】32号),提出了改进和提升金融对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基层金融机构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带动金融业成为摆在广大金融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紧迫的课题。本文结合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山西省永济市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索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破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当前永济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融资模式分析
(一)依托财政资金投入发展模式
普救寺是永济市最早开发的旅游景点,是全额财政投资兴建完成的。自上世纪80年代末景点开发建设以来,地方财政共拨付资金550万元,保证了旅游景点基本建设投资。该种融资方式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旅游业发展模式,资金供应相对充足且融资成本低。但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景点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以“吃饭财政”为主的地方政府很少有富余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因此该种融资模式没有可复制性。
(二)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引进外资相结合模式
颧雀楼复建项目是山西省“十五”期间开发建设的十大景区之一,是当时山西省确定的未来主要旅游景点之一。景区内主体景观颧雀楼为我国黄河上的唯一标志性建筑,与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1996年山西省计委对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同意立项开工建设。鹳雀楼复建项目工程浩大,预算投资金额达到4亿元,仅一期鹳雀楼主体工程及鹳雀楼广场投资额就超过1个亿。为了弥补工程建设中资金不足问题,1997年5月,该公司申请向社会发售颧雀楼纪念章,并随纪念章配之“颧雀楼特种门票”共筹措资金295万元。金融机构也先后向该项目贷款共计1000万元。
(三)入股投资+银行贷款模式
永济五老峰旅游有限公司,于2000年4月30成立,股权合计195万元。经过十多年开发建设,该公司累计投资9000多万元,完成了“道路硬化、引水上山、景区通电、通讯网络、餐饮住宿、古建恢复”等六项建设,使五老峰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旅游景点向游人开放。2009年以来永济信用联社累计发放贷款265.5万元支持该旅游企业的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及金融支持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品牌效应不足,客源以散客居多
永济是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县级市,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存在起步晚,先天不足,知名度不高,外界认知度较低。目前永济旅游业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本市及周边城市或临近省份,其中本市旅游者约占总数的80%之多,其次是运城、西安等城市,只有少数来自其他地区,充分说明永济的旅游客源市场以近程市场为主,这与永济吸引性强的旅游资源是不相符的。
(二)旅游景点文化内涵发掘不足,游客旅游少购物更少,驻留时间短暂,旅游收入结构单一
永济旅游景点众多,投资相对分散,对景点深层次文化和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不足。景点建设仅限于景点人文景观的恢复性建设。如鹳雀楼景区,看点仅有一个鹳雀楼,而其建成的年代――北周时期的文化几乎没有发掘和再现;唐开元大铁牛景区,可看点也只有四尊大铁牛,而很少让游客能够感受到与之相关的盛唐文化;爱情圣地普救寺景区,虽然以举办“世界情侣月”活动为契机,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方面作出一定努力,但效果不很明显。三个景点构成永济西线景区,也是永济市主要的旅游线路。由于缺乏可观性、可赏性、可游性,游客直接参与项目少,三个景点游客驻留时间一般在三个到四个小时,走马观花,难以产生深刻印象。
(三)旅游资源整合不足,整体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一是缺乏整体规划,各主要旅游景点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囊括所有的旅游线路规划。永济旅游景点众多,主要集中在西线、东线和中线。目前西线景点比较集中,已经形成了普救寺――唐开元铁牛――鹳雀楼等比较成熟的旅游线路,来永济的游客主要集中在这一线路。东线旅游线路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级森林公园――五老峰线路比较成熟,但周边的王官屿、扁鹊庙等景点没有纳入东线旅游线路,游客在东线旅游一般看完五老峰后就打道回府,结束旅游。中线的雪花山等景区近年来发展较快,已经成为集旅游和娱乐为一体的景区。由于临近市区,游客以本地游客为主。由于对当地旅游资源整合缺乏整体规划,各景点游客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二是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软肋。当地旅游商品开发仅限于当地农民自行发展的土布纺织和加工系列产品,由于缺乏引导,没有形成合力,创造品牌优势。产量低,销售量少,难以发挥产业优势。除此以外,再无其它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影响了当地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三是旅游组织机构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地的旅行社有不到十家,均为小型旅行社,规模小,不具备接待大型旅游团能力,在旅游市场夹缝中苟且偷生。且主要功能是承担对外输出游客的作用,组织当地游客赴外地旅行,在发展当地旅游业中作用发挥有限。和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鲜明对照。
(四)发展资金严重短缺,金融支持乏力
资金问题依然是永济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当地旅游景区及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交流沟通不足,缺乏了解,再加上当地金融机构资金实力有限,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巨额资金需求,当地金融机构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尤其是鹳雀楼景区贷款沦为不良后,当地金融机构“谈旅色变”,没有再向旅游业发放过一笔贷款。
三、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支持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正确认识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旅游业投入产出高,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2012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旅游局等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改进和提升金融对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既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转变思想观念,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地方实际,研究解决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创新工作机制,创新信贷方式,支持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经营方式转变和经济效益提高。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永济市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实践充分说明,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必须纳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投融资总体框架之内,考虑信贷资金与招商引资、民资、财政资金的统筹运用,充分提升信贷支持与其他资金扶持的合力。在传统银企座谈会的基础上,建立银行和旅游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县直相关部门、银行和旅游企业定期会商沟通,及时公布资金供求信息,并逐个落实已签约项目。金融机构应主动参与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制定,积极帮助旅游企业做好项目培育和筛选论证工作。认真总结借鉴永济旅游景点建设中已有的成功融资模式,运用金融机构接触面广等优势,帮助旅游企业多渠道开展融资活动。建立健全对旅游业相关部门的信用约束机制,探索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旅游企业诚信经营信息和违法信息纳入诚信管理系统,作为银行业对旅游企业授信的重要参考依据。加强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管理,完善旅游诚信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全面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三是创新贷款方式。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探索开展银团贷款。鉴于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景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周转周期长,单靠一家金融机构难以满足景点建设的资金需求,且贷款风险集中,一家金融机构无力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以鹳雀楼景区建设为例,信贷资金需求超过两个亿,辖区一家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发展银团贷款业务,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实力,一方面有利于分散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
四是支持旅游资源加快整合。重点以黄河中游文化等项目为主导,大力整合、培育和推动旅游上市资源,加快旅游企业资产重组,组建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培育构筑旅游龙头企业。对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旅游项目(普救寺、鹳雀楼、黄河大铁牛),实行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其贷款实行贴息扶持,适当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通过发放并购贷款等途径,帮助其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拍卖等多种形式,统筹旅行社发展、旅行广告推介、大型旅游节庆和旅游策划等,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和快速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五是妥善处理旅游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题。加快筹建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及早搭建新的信贷中介平台,帮助旅游企业解决融资担保困难。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研究探索适合旅游企业的融资授信形式,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方式,大力推行门票质押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股权质押及股东担保贷款、法人账户透支贷款等多种担保方式,为旅游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开辟一条绿色金融通道。重点探索以旅游景点门票收入为质押,发放流动资金贷款。门票收入是目前旅游景点收入的主要来源,具有安全性、稳定性等特点。以门票收入为质押物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对维护金融机构贷款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也有利于树立旅游景点的诚信意识,约束旅游景点的经营行为。因此,对于旅游景点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建议金融机构积极与景点沟通协商,探索发放门票质押贷款。探索适合旅游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加快培育和完善旅游产业保险市场,积极开发适合旅游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
六是鼓励开发针对旅游产业的金融产品。在认真研究旅游产业的行业特点、发展规律、运作模式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差别化的定价机制。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增强服务意识,进行市场细分,积极开发旅游产业信贷市场,特别是放宽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开放面向中小旅游企业的金融产品。
七是积极探索创业投资等其他融资方式。依托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进入旅游产业领域,对旅游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积极介入新兴旅游产业领域,支持旅游企业通过产权置换、合作开发等形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业,鼓励民间资本通过BT、BOT、BLT等方式介入政府主导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八是大力发展旅游景点非现金结算等非融资性金融服务,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王帅,陈圣强,刘锦.旅游突破陕南比南阳差什么.陕西日报,2009.12.9
篇5
关键词:城郊旅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南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的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生活在城区的上班一簇来说,周末形式的城郊旅游形式成为了大家的首选。近年来,南昌市城郊旅游也得到了迅速开发,已在市郊开发了主题公园、森林公园以及休闲度假村等多种类型旅游景点景区,城郊旅游总体规模日趋扩大。但南昌城郊旅游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总体上讲南昌城郊旅游在资源环境吸引力、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配套设施、宣传营销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善。发展城郊旅游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新的生活空间,城郊休闲旅游也可缓冲城市压力,调节居民生活,注重人内在精神的满足,体现以人为本的要义。本文即对南昌城郊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南昌城郊旅游资源概况及特点
(一)南昌城郊旅游资源概况
南昌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于南昌城郊,旅游资源也是各具特色,具有各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谓自然景观即是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天然形成的旅游资源,是可供人类旅游享用的自然景观与自然环境,它寓于自然界的一定空间位置、特的形成条件和历史演变阶段;所谓人文景观则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由人类社会行为促使形成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悦人事物,其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历史、民族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南昌城郊分布的自然景观有“小庐山”之称的梅岭、富有“都市候鸟”之称的天香园、荷花基地象湖湿地公园、南昌市唯一的一块典型城市天然湿地艾溪湖公园、展现了魅力红谷滩新区全新景色的渔舟湾。城郊分布的人文景观有:反映名人艺术的山人纪念馆、独具社会风情的傩文化公园。
(二)南昌城郊旅游资源特点
南昌城郊旅游资源依托南昌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
(1)种类较全,数量较多,潜力巨大
南昌城郊自然旅游资源中,以自然景观湿地公园类型为主,而人文旅游资源分布则相对较少。但依然能充分体现南昌城郊旅游资源种类之广泛、数量之繁,为城郊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南昌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丰富,品位较高,有着较广泛的开发前景。而且随着各景点的进一步开发和区位条件的改善,其旅游吸引力、开发潜力逐渐显现出来。
(2)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互补性强
南昌城郊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其中古色、绿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例如山人纪念馆和傩文化公园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可通过合理规划开发,加上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开发为极具特色的城郊旅游产品。另外,南昌市拥有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如以赣江、抚河等代表的滨江区域,以军山湖、瑶湖、象湖为代表的湖泊资源,并且总体呈现面积大、形态多、数量丰、水质好等特点。作为稀缺品的水资源对于南昌城郊旅游的重要性将会逐渐显现。
二.南昌城郊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南昌城郊旅游资源开发有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得出南昌城郊旅游资源目前存在以下多个方面的问题:
1)城郊旅游景点交通不便
从目前的调查情况可知,七处城郊旅游景点中大部分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可直达景区,另外其他交通方式稀缺,靠自驾旅游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且景区本身没有设置相对宽裕的停车场或车位。造成游客出行不便,景区游客稀少,导致景区的特色无法得到更广泛的关注,造成景区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2)城郊旅游景点餐饮住宿供给不足
据调查,在七处城郊旅游资源景点附近没有完善的配套的公共设施,诸如酒店、旅馆、和餐馆。因为地处城郊,所以设施没跟上,出行的人们游玩一整天后,中午或晚上的餐饮问题难于得到解决,住宿则更加不便。这些不便会导致南昌市及远离南昌市的周边地区的游人减少,更难出现回头的游客,从而影响景区的口碑。
3)景区资源有效开发不足
在大多数的城郊旅游资源中,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特征,景区标识不明显。没有鲜明的代表该区域的特色,例如象湖湿地公园和艾溪湖湿地公园景点内容趋于一致,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缺乏新鲜感。基本上是花草和林木,展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城市旅游行政部门没有进行进一步的产品内涵的提高,产品特色化有待开发。另外,郊区的旅游景区知名度不高,很多市民对此并不十分了解,由此看来景区的市场经销能力相对较弱。
4)管理制度不健全
南昌的城郊旅游大部分属于免费的旅游形式,旅游景区的建设属于政府财政,导致景区规模不大,效益不高。景区相对自由、散落,没有统一的规划。此外景点和周边的环境也不是很和谐,没有形成专门的一体化规划。另外,在景区的管理上,缺乏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景区资源的介绍,以及景区卫生环境的保护管理方面相对较差,不能为游客提供一个安静、干净的游玩环境。
三.改善南昌城郊旅游资源的相应对策
1)根据需求,提高景区知名度
旅游景区的特色和主题形象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景区资源形象的定位以及全方位的塑造和整体化的包装,打造旅游产品的品牌,深入消费者的心中,将旅游景点的信息大范围的提供给游客。
2)加强景区管理,提高景区美誉度
旅游景区除了要提高知名度外,还应致力于提高美誉度。塑造良好的景区形象是为了吸引游客,游客来到景区后,在游览过程中的实地感知是决定旅游者是否重有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紧紧依托品牌效应开展宣传和促销工作。可以对城郊旅游景点标识进行精心安排布置;加强区域内各旅游部门和旅行社的联系及合作;也可以在各学校及家庭社区进行广泛宣传,将城郊旅游的优越性和便捷性加以宣传打造。
3)挖掘内涵,提升品位,打造为家庭式周末城郊旅游景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日里工作繁忙,节奏快捷,对周末休闲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长途旅游容易受到时间的限制,于是周边良好的城郊旅游景点凸显出奇方便快捷的优越性,为此,城郊旅游更显现出其一定的市场性。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景区的一些游乐设备加以扩展,发展一些有利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游玩的项目。
4)加强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
旅游局作为政府管理全省旅游资源的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发挥其管理能力。针对南昌城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仍有很大的发展和发挥空间。由于城郊旅游资源多半是免费性的、对游客全面开放的旅游资源,如何使游客能够享受更好的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是旅游行政部门值得考虑的问题。因此旅游局更应从全局出发,将城郊旅游资源与市区其它旅游资源统筹规划,形成资源之间的结构形式多样化,形成网状布局。推动政府、旅游企业和相关部门的联动性,从整体出发,进行城郊景区合理规划及管理,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城郊旅游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南昌城郊旅游资源丰富,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若能根据景区特色和市场需求,打造出特色品牌,同时注意加强景区管理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那么南昌城郊旅游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秦金瑜. 南昌城郊旅游游客行为特征研究[J] 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1
[2]陈小亮. 南昌红色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http:///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60135
作者简介:
篇6
1.1旅游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吉林市城市建设、环境建设正逐步优化,已形成了比较有特色景区(景点)、饭店业、旅行社等旅游产业体系,并且具有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松花湖、北大湖、拉法山和北山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丰满发电厂、化纤厂、左家特产农业生态园和东福神农庄园被列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松花湖风景区被评为全国文明旅游景区示范单位和创建全国文明旅游景区先进单位;作为东北特色旅游城市,吉林市被国家旅游局纳入“黄金周”预报系统,进入全国31个重点旅游城市行列.吉林市有“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等美誉.截至2012年,全市已发展旅行社72家.星级饭店20家,A级旅游城市15个,待评景点50余个.吃、住、行、游、购、娱等各要素齐全,旅游接待能力逐步增强.1.2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伴随着我国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的步伐,吉林市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和夯实.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吉林市整体旅游投资环境,加快了对外开放进程,在拉动内需、增加外汇、扩大就业、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都做出突出贡献,有力地促进了吉林市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吉林市共接待旅游者2398.72万人次,同比增长17.01%;实现旅游收入277.27亿元,同比增长28.02%,综合实力列全省第二位.
2吉林市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2.1旅游产品结构单调,规划不合理吉林市旅游市场开发偏重于自然资源,项目相对单调.对于人文旅游资源不足,只是对历史遗址较为侧重,如高句丽遗址开发,但忽略了对特色民俗、民风的开发和挖掘.景点规划缺乏科学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对知名度较高的景点过度开发的问题.2.2管理体制不顺,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吉林市相关政府部门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热情很高,但是发展中存在领导职责不明确,政治和企业任务混杂等现象,造成旅游监管部门模糊监督,管理部门之间任务不明确,无法协调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吉林市旅游业发展.2.3资金匾乏,对外宣传力度不强吉林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全国主要城市相对落后,加之地理位置、交通设施不便等原因,吉林市政府还无法大规模引进外来投资,而在对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也不够,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2.4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商品滞后吉林市旅游基础设施落后,不仅影响到吉林市旅游业的发展,对吉林市经济发展也起到负面影响.吉林市的交通、住宿和餐饮等产业发展能够基本满足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服务水平、数量规模和结构上还有待提高.当前吉林市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如娱乐设施较为落后,无法给游客提供良好的娱乐场地和效果,景区(景点)纪念品质量比较差,品种比较单一,无法体现出吉林市的民族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消费欲望.2.5行业管理需进一步加强部分旅游景区拉客、宰客,导游与商家合作获取回扣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吉林省旅游管理部门要对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整治力度.
3吉林市旅游市场进一步开发对策
3.1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在旅游景点开发之前,对开发地和景点进行科学研究、调查和规划是相关部门应该关注的首要任务,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综合分析,请专业的对吉林市了解的规划设计单位来进行整体规划,坚决杜绝“先开发,后治理”的模式.3.2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政府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执法机构对于旅游产业的法制管理等都有利于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权益的保护.吉林市要严格遵守并贯彻《吉林省省旅游业管理条例》及其他法律条例的规定.尽量对旅游产业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8],增强执法力度,有效的对旅游产业市场的秩序进行控制管理[12],针对典型问题加以治理,最大化的保证企业竞争公平性以及旅游者的权益.3.3创新旅游产品,加强宣传力度创新旅游产品,以春季踏青品鱼、夏季休闲度假、秋季观枫赏桦、冬季赏凇滑雪为主线.调整旅游产品结构[2],推出有特色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3],开发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黄金旅游线路.拓展旅游市场,借鉴国内外旅游目的地成功经验[11],邀请专家开展专题研究,确立我市旅游整体形象和独具魅力的旅游宣传口号.借鉴发达省份成功经验,引导宾馆、旅行社和景区合作联动.把我市的旅游产品融入到东北全线游产品中[7],共同打造东北大旅游强势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选择主流媒体,如央视、旅游卫视、日本、东南亚、韩国等客源地的宣传.对于客源地采取网络营销[4]、促销等综合方式来扩展吉林市旅游产业带来的影响.利用不断的宣传造势[9],树立品牌形象[6]扩大宣传效果,强化城市旅游感染力和诱惑力,让旅游者充分感受吉林市的神秘、神奇和神韵,提高城市旅游吸引力.3.4强化相关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政府应大力支持和改善旅游区对于卫生、基础设施、治安、环境等多个部门的建设和完善,为吸引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推广旅游项目,争取让更多的雄厚实力的企业来吉林市投资.3.5加强旅游管理及服务水平加强旅游管理服务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10].对于一些超范围经营、欺诈购物等恶劣的违规违法行为坚决杜绝和打击严惩,普遍存在的“黑车”、“黑导”、“黑社”等必须加大查处力度,保证旅游产业正常经营,维护旅游市场的秩序.对于旅游者的投诉一定要认真处理,维护双方的权益.旅游协会更要发挥对会员单位的服务行为和自律性,作旅游单位和政府的沟通桥梁.对旅游景点质量和星际饭店的标准进行宣传,保证旅游景区级别达标,保证饭店不存在任何问题.切实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5],旅游企业可以当地劳动部门进行合作,对旅游景点、饭店、车辆、船只等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技能培训.
4结语
篇7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相聚在“贵州屋脊、天上石林”风景名胜区赫章县韭菜坪,隆重召开全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XX年中国•贵州•赫章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这次大会,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中央统战部干部培训中心胡国栋副主任,省体育局蔡国祥局长、省旅游局杨俊副局长等领导亲临会议指导,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及省委、省政府上个月在铜仁地区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展示毕节地区旅游风采,推动毕节地区旅游跨越式发展,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推动全区旅游景区景点的打造、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接待能力的增强、旅游发展上新的台阶,以更加旺盛的活力,迎接201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我区召开的第七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大家要认真学习赫章县通过第四届全区旅发大会的举办,在推动旅游景点打造和提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坚定信念,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强力推进我区“旅游兴区”战略和旅游业基地建设,有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要以更加清醒的思维正确审视旅游业发展形势
近年来,国家和省、地委、行署都对旅游业倾注了更大的精力,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在省旅游局等省直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各县(市、区)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一是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我区的旅游资源富集而独特,涵盖了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产品可塑性极强,被国家旅游局领导称赞为“资源秉赋高、品质好、气势大,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近年来,我们通过举办一系列办会办节活动,整合资源,打造品牌,逐步形成了涵盖观光型、休闲型、度假型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体系。二是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区着力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且92%的乡通油路。除已建成的贵毕高等级公路、大纳公路、内昆铁路威宁段外,将规划建成厦蓉、杭瑞和毕威、黔织、黔大、织普、毕节环北等高速公路,成贵快速、织纳水、叙织、林织、六沾、黄织等铁路及毕节机场。在铁道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未来五年将规划建成全省第二大铁路枢纽,旅游的通达性、快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将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各县(市、区)城镇面貌大为改善,城镇旅游服务的功能得到了加强,重点旅游区的通讯、供电、环保设施不断完善。三是旅游规划编制顺利推进。在国家旅游局支持下,聘请全国10余名知名旅游规划专家历时1年对《毕节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2020年)》进行修编,并于今年8月通过专家评审。近年来,还先后编制了县(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景点等一系列规划。四是旅游客源市场逐步拓展。为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按照“巩固以贵阳为主体的省内市场、主攻以广东为主体的珠三角市场和以重庆和川南为主体的川渝市场、开拓以上海为主体的长三角市场、培育以北京为主体的北方市场”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方略,采取“政府+旅行社+媒体”的营销模式,组织强有力的宣传推介队伍,并整合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不断加大对我区旅游产品的推介宣传力度,“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的旅游形象魅力日渐彰显,旅游客源市场得到有效拓展。五是旅游景点挖掘和提升成效明显。全区新发现了一批旅游景点,新打造了一批旅游景点,努力地提升一批旅游景点。六是旅游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旅游接待人次从XX年的429万人次上升到XX年的1102万人次,年均增长60.3%;旅游综合收入从XX年的17.15亿元上升到XX年的76.02亿元,年均增长110%;与XX年相比,XX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从3.9%上升到5%;今年截止到9月份,共接待游客9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亿元,分别增长26.8%和34.6%,全区旅游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篇8
1农业旅游及其特性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通俗地讲,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
农业旅游的目标客源市场定位于有别于农村的大中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客源是那些对农业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不熟悉,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对目标客源来说,农业旅游与一般旅游相比,除娱乐特性外,其优势在于其农业特性和生态特性,农业特性表现在农业旅游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引人入胜的是优美的田园风光,生态特性表现在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
2我国农业旅游现状分析
2.1我国农业旅游景点分类
从2004年开始至2005年,国家旅游局设立了359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些农业旅游点可分为如下几种形式,见表1。
2.1.1农业观光型。这类旅游景点主要是指以农作物、农业景观、农业产业为游览参观对象的旅游类型,属目前我国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占53.8%。其中有以特定动植物生产基地为观光对象的,如浙江兰溪市兰花村;有以农业产业园为观光对象的,如寿光高科技蔬菜示范园,一般命名为科技园、农业园区;有以不同农作物生产基地为观光对象的,如浙江安吉中南百草园,一般以生态农场、生态旅游区、生态园、百花园、百果园等命名;有以农业景观为主辅以其他类型景点、娱乐设施为观光对象,如沈阳市农业博览园、浙江奉化滕头村,一般命名为农业观光园、农庄、农业示范园。
2.1.2观光型。观光是指参观外国或外地的景物、建筑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除以农业生产为游览对象的之外,以大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或文化、人造景观和自然田园风光等野外风光、农村风光为游览对象的有56家,占15.6%。
2.1.3休闲度假型。休闲度假是利用假日外出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康体休闲方式。休闲度假一般不像观光旅游那样走马观花、疲于奔波,而是需要游客有充裕的时间来放松精神,慢慢体味和感受。目前国内农业旅游仍是以观光游为主,正进入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型阶段。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农业休闲度假型旅游有51家,占14.2%,度假地以人工建造的度假地和自然村落为主。
2.1.4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型。兼具休闲度假和观光功能的农业旅游景点,目前国内还较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仅10家,占2.8%,且以人工建设度假地为主。
2.1.5农业科技展示型。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为技术支撑建立的现代农业园区开发而成的农业旅游景点,一般建于市区或距市区较近的区域,是较有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农业科技教育功能较强,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该类型有29家,占8%。
2.1.6新农村建设示范型。该类型农业旅游景点是在村经济较为发达或者村容村貌整治较有特色的基础上开发而成的,一般不以农业景观游览为主,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该类型有19家,占5.3%。
2.1.7科普教育型。由于多数类型的旅游点兼具了科普教育功能,因此专门科普教育性质的农业旅游点不多,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该类型仅有1家。
2.2农业旅游游客资源分析
作为农业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游客是农业旅游的重要研究对象,其行为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旅游的发展,而农业旅游开发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游客的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和实现,因此分析农业旅游的游客资源对农业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业旅游客源辐射半径较小,绝大部分来自农业旅游点所在的省甚至市[3-4],因此农业旅游的游客资源决定于旅游点客源地的人口规模、人均收入水平,并受旅游资源质量水平、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距离的影响[5]。处于旅游需求旺盛、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点,游客资源一般较丰富。如上海世博会期间3个月上海农业旅游接待游客就达200万人次,其中通过认证的“世博农园”占了全部农业旅游景点接待总量的70%,游客白天进“世博园”,晚上住“世博农园”,既经济又方便[6]。农业旅游游客组成一般以学生和企业员工居多,并倾向于家庭旅游和亲友结伴出游,或者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出游,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很少[3-4]。农业旅游游客文化素质普遍较高[3-4],独立的出游方式决定了其需要对旅游地的交通、餐饮、旅游特色及质量等有详细了解,这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旅游的服务能力,开拓农业旅游市场奠定了基础。反之,通过信息技术也可了解游客对农业旅游信息的感知、筛选和评价内容,对农业旅游点的消费需求和评价等,进而促进农业旅游经营模式的发展改进。
2.3农业旅游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游客对旅游景点的了解,除通过传统宣传媒介外,网络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建立网站是旅游经营者利用信息技术对外宣传的基本方法,同时网站也是旅游经营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其他服务系统的集成平台。通过统计网站数量可知信息技术在农业旅游经营中的应用,从表2可以看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有独立网站的并不多(占20.3%),其中比例较高的是休闲度假型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占50%)。这类旅游点多数为人工建设并专供旅游、休闲度假之用,开发者比较注重商业运作,因此信息技术应用较多,而其他类型农业旅游示范点多为其他功能为主、旅游功能为辅或多种功能并重,相比而言经营者对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的重视不够。
从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的具体应用服务产品来看,见表2,简单产品如电子地图、游览线路较多,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系统也较多,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游览系统较少,可进行电子商务的网上预订系统、可实现旅游经营者和游客互动的论坛也较少。总体来看,信息技术在农业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中的应用尚不足,旅游经营者和游客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存在限制。
2.4农业旅游建设存在的不足
自然原生性的农业景观和农村传统文化是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和卖点。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到农村地区旅游的最大动力因素就是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7]。因此农业旅游应在着重农业景观建设维护、经营特色打造的基础上,在服务质量上做文章。而我国多数农业旅游经营者对此重视不够,一方面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在了主体建筑和设施设备上,另一方面也存在坐等上门、策划包装不力、宣传促销力度不强等问题。
3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业旅游服务能力提升设计
3.1促进农业旅游景区合理布局、设计旅游线路
农业旅游的目标定位是城市居民,其选址应在城市周边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而且密度应小,避免同一类型景点的重复建设。旅游景点整体空间布局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需要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大量的旅游空间信息及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对收集的景区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如描述空间格局上的数量,分析定性特征和趋势,分析各旅游景区的聚散度、关联度、总体格局特征、空间结构以及设计游览线路[8]等,对农业景区内部和整个区域旅游景点的空间科学合理布局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2提升农业旅游景点知名度
农业旅游兴起较晚,不如传统旅游景点知名度高,而农业旅游“乡村氛围”的体现是对城市旅游者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无形的旅游资源,这种氛围的体现必须靠对内营造和对外宣传两方面结合才能完成。网络是旅游者获取相关信息的一个最主要渠道,旅游经营者可通过旅游网站进行宣传。
新一代互联网模式Web2.0具有信息功能元素Blog、Ajax和Comment,信息获取功能元素RSS、Bookmark、Digg、Search和CMS,信息共享功能元素Wiki、P2P、Tag、TrackBack和Permission,沟通交流功能工具SNS、IM、BBS、E-mail以及聊天室、留言板等,网络新媒体功能工具网站统计、网络投票、网络地图等,可以满足旅游经营者进行旅游景点营销的需求,也可以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利用最常用的3种动态网站开发技术ASP/、PHP、JSP可实现上述功能。
3.3提升农业旅游景点的展示度
在信息技术的介入下,可以将现实的旅游景点、产品和线路进行模拟空间艺术的升华和再现,如挖掘农村形成的具有区域农村特色的产品,往往通过表象难以看出其文化内涵,或者通过文字描述或照片的形式介绍,有时又给人留下片面的印象,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景点风貌。针对这种问题,可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虚拟游,通过虚拟游览、文字或音频介绍结合的方式使游客对目标农村文化内涵有深层次了解,提高游客实地游览的兴趣。
旅游景点信息化展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系统,一种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虚拟展示系统。旅游点景观及其介绍的网络视频系统一般是使用Real流媒体技术和SMIL语言实现流媒体项目开发,使用CoolEditPro、Photoshop、Flash、Premiere等软件对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进行处理。而实现一个可在景区漫游的虚拟展示系统涉及到3方面的技术[9],一是利用GoogleMapsAPI构建一个WebGIS,实现地图的显示和网络共享;二是利用基于实景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全景图像;三是利用Javaapplet与WebGIS相结合完成全景图像的网络漫游[10],再辅以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能以真实的感觉“进入”地图观赏美景。全景图象的生成可利用相机对6个方向拍摄,经过计算机程序处理、“缝合”成一张大图像,计算机可以从这张大图像里产生任意方向、走近、走远的图像,从而使用户有身临其境之感。
为创建更具真实感的三维场景漫游虚拟展示系统,或创建一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观如古代农耕博物馆、未来农业博览馆等,还可利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通过建模的方法创建渲染虚拟场景的三维造型,以及各种节点对三维虚拟场景进行描述,并集成其它多媒体信息,使真实感更强[11-12]。
3.4提升农业旅游的安全监管能力
旅游安全是旅游者决定出游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验性,即让游客参与农村生活、生产的某一过程,通过观察、模仿、习作,使游客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而参与这一过程的多数旅游者对农业和农村生活不甚了解,因此安全问题至关重要,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农业旅游安全应注意农事方面的操作性安全问题。农业旅游中体验性游览项目相对于一般景区旅游而言,景区空间开阔,游客密度低,监管指导人员少[7],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安全监管是有效手段,如在垂钓、采摘等区域安装环境信息采集系统,通过集中的监管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出现问题及时指挥调度安防人员,见图1。
3.5分析农业旅游承载力
旅游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之下所能吸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13],即最大游客人数。农业旅游承载力受景区空间承载力(景区可游览面积)、景区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自身恢复能力内允许的游客量)、景区设施承载力(交通、餐饮、娱乐、住宿等)、游客心理承载力和景区管理承载力(管理服务人数)等因素共同作用。建立农业旅游承载力数学模型,并依据模型利用计算机编程建立农业旅游游客容量评估系统,见图2,可实时根据旅游景区信息数据库信息评估景区游客容量,为游客提供良好游览环境。
3.6开发农业旅游电子商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安全性能的提高,网上交易日益频繁,旅游电子商务日益普及。电子商务是指利用快捷、低成本的网络通讯方式,在信息安全技术和商务立法保障下,买卖双方不需谋面,仅利用网络平台就可进行的各种商贸活动。只有及时地获得需求信息和向潜在消费者推销产品,才能把握住瞬息变化的市场行情。农业旅游中尤其是团体客户的接待,通过电子商务预定可以使经营者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各类服务,避免人流拥挤等。全国农业示范点中由企业为运营主体的,一般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也较重视,纷纷开设了网上咨询、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旅游电子商务,见表2。目前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多种模式,如B2B、B2C、B2G、G2G等,技术上已能满足相关需求。
篇9
【关键字】 互联网+ 旅游景点自助导游平台 位置服务
伴随着20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与此同时,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如此,与旅游行业相关的其他技术产业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本文将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自助导游平台的发展,透过自助导游平台的相关技术,浅析自助导游平台的功能与服务,以便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战略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先进的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产业方式,尤其是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出游方式的选择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相应的旅游相关产业正在不断革新。据资料显示,自助游的旅游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接受,而随之产生的是对自助导游相关平台的需求了。
二、自助导游平台的发展
1、广播式。广播式自助导游平台就是将景点的基本信息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比如景点访问、距离等存储在特定的媒介之上,随后通过扩音器播放出来,但是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如预期,景区内的人流较大,环境更为嘈杂,收听的效果往往很差,此种方式只能让部分游客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与内容,普及度不高。
2、预存储/播放式。这种播放方式是由景区的工作人员将已经把解说词预定义存储到的录音器或录音笔发放或租借给游客,随后由游客自行播放。这种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广播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较于广播式,适当提高了自主性并且还可以对想要收听的内容进行筛选,但是这种方式过于传统且便捷度不高,难以推广。
3、无线发射/接收式。无线发射/接收式导游平台由发射器和接收器两个部分组成,发射器被预先安装在景区的各个景点之中,接收器中则存储了所对应的景点信息与位置信息。当游客行走到一个被存储过信息的景点时,接收器能够根据所接收到的电频信号来选择相对应的景点信息进行播放。这种导游方式使用起来更加便捷,但是它的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以及信号的不稳定等缺点。
4、定位式导航。伴随着GPS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定位式导航旅游服务也出现在人们面前。这种方式的导游系统除了传统的景点介绍外,还具有在地图上显示景点信息、查询旅游线路、旅游景点介绍、留言等各种附加功能以及位置服务。这也反映出用户对旅游服务的需求已经有所改变。
三、相关技术介绍
3.1GPS技术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具有进行全方位实时定位能力的卫星定位系统,它可以提供定位与导航服务。GPS系统的卫星总共有24颗,分布在6个轨道上。当GPS接收机同时接收到4颗以上的卫星的信号时,就可以确定当前所处位置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速度、方向和精确的时间等关键数据。GPS的基本定位原理是围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卫星连续向地球表面发射经过编码调制的无线电信号,同时用两台 GPS 用户接收机分别安置在基线的两端,并同步观测相同的 GPS 卫星,从而最终确定最终的位置。自助导游系统如若使用GPS技术进行导游定位,将为旅游提供更多服务。
3.2百度地图API
百度地图API是一套以百度地图为基础的可以提供相应的地图服务的应用编程接口,包括JavaScript API、Web服务API、Android SDK、iOS SDK、定位SDK、车联网API、LBS云等多种开发工具与服务,提供景点标记、范围的搜索、定位、坐标转换、路线规划等功能,其具有动态性、可伸缩、超媒体集成等特点。
四、总结
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发展导致了自助导游平台的兴起,而自助旅游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则使得自助导游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可能。结合现有导游系统的特点,建立旅游景点的数据管理、分享、使用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景点自助导游平台将为自助游的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感受。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借助网络与手机平台进行推广,旅游景点自助导游平台将会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 考 文 献
[1]基于LBS的智能导游系统设计与实现 曾风山 湖南大学 2014年10月
[2]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自助游发展研究 孙倩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08年5月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强大力量,助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使人们进入了网络时代。在如今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的形式和途径都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一方面,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繁多且方便,另一方面,这也给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能够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实现其科学化,并促进旅游业朝信息化方向发展。
一、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作为新兴的一门科学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融合了全社会多项学科的不同知识,以全球地理的详细情况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根基,并通过把科研人员收集到的各项地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大量的云计算,对输入的众多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大量的结论,再通过筛选和查找,找到对用户有用的结论,再把这些结论和相关数据反馈给用户,使用户快捷的得到他们想要获取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为地理科研人员服务,帮助其进行研究和决策。这样的一套系统需要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的内容提供支持,硬件支持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外部输入设备和进行云计算的超级计算机,再加上把分析处理好的数据发送给用户的输出设备。软件支持包括各种用来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以及科研人员为此编写的专门为地理信息服务的系统。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一)为游客出行提供更大地便利
游客们旅游时比较关注的就是详尽的旅游信息,他们期望了解到旅游景点的具置,达到的交通方式及路线以及附近的餐饮住宿及娱乐设施情况。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即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包含与旅客所需信息相关的图像、文字和具体数据等,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方便旅客查询。同时,旅游机构也可以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来查询游客相关情况,更好的为游客服务。而数据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1、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查询。游客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应用平台来查询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和地况等,具体的信息包括景点的地址,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值得推荐的看点和游玩点,附上图像及文字信息,并有详细乘车路线。除此之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为游客提供目的景点周围的环境信息,如周围的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场所的具置,并且提供为游客直接预订酒店和餐饮的服务。
2、交通信息查询。游客可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查询到其期望的交通信息。例地理信息系统将提供建议交通方式,如飞机,火车,动车,汽车等。同时,该平台将支持游客网上预订车票。对于自驾的游客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将提供最短路线。又如,在指定城市可查询其道路和公交,地铁路线,并可计算出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游客可以获取到公交站,地铁站站名及位置等有利信息。
3、旅游机构查询的信息。旅游业部门可以通过查询地理信息系统来了解景区的开况、发展现状,进而更好地控制景区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建设进度等等。旅游机构则可以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如客流量,游客消费分布等,来了解游客需求,合理安排旅游路线,制定游客所需要的服务设施。
(二)帮助科研工作者和游客制作图表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与地理相关的所有图形和数据编辑操作,不仅操作十分便捷快速,而且省时省力,准确率高,同时,还可以更好的进行数据筛选和进一步的处理工作,成本也大大降低,更方便使用。
首先,得益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的数据库,不管是文字类数据还是图形类数据,都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适用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需要。比如,旅游单位可以从地理数据系统上查找到详尽的旅游景点图,并把这些图片结合起来,构建出叠加的旅游专题图。从而,游客在旅游的时候可以通过这套详细的地图,按图索骥,形成对旅游景点的全方位的立体的印象,更好地在景点内进行游玩,用更少的时间找到自己喜欢的景物、建筑等,极大地提高了旅游的体验和感受。
其次,作为电子版的地图,它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便于携带,并且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使游客可以随时随地地查找和检索旅游信息。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游客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进行有效定位,精确度可以按米来记,不仅有助于寻找经典位置,还保障了自身定位安全。此外,地理信息系统甚至还可以设置语音提醒,通过语音的方式避免了看地图的麻烦,即使是视力不方便的老年人甚至残疾人也可以很好的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最后,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显示出景点人数,拥挤情况,道路状况,厕所及其他公共设施的位置,路口放大图,道路周围环境,最佳行驶路线等信息,极大的给用户的出行和旅游带来了方便。
(三)帮助旅游管理部门进行科学的旅游规划
地理信息系统拥有其专业的空间分析功能,而且这一重要功能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城市规划中。同样,地理信息系统也可用于辅助旅游开发。例如可以利用其数据分析功能,将各种模型如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等置入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便可以自动分析得出结果,可以为旅游部门做出合理决策提供正确及时的信息。此外,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从人文,自然景观,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其规划提供科学的证据。同时 ,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挖掘,为旅游管理服务 。旅游管理部门可以从地理信息系统存储的信息中,挖掘出有用的数据 ,获得有利于商业运作 、提高竞争力的信息,从而使旅游规划部门能够根据这些有效信息进一步开发规划旅游景区。
- 上一篇:项目工程管理计划书
- 下一篇: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