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

篇1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针对性心理治疗

自精神疾患被正视为疾病以来,精神分裂症就被称为世纪顽疾。据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最新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在所有疾病总负担(经济上、精神上、社会上) 已超过癌症,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原生物性模式向生物、心理和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和家庭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转归和愈后等方面极为重要。 急性精神分裂症并不是个别心理治疗最适宜的对象;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不是最佳的心理治疗时机。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基础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最主要的,另一方面则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自知力--也就是不承认有病,因而主动要求治疗的欲望不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需强迫治疗,而且其思维、情感和行为皆受症状影响,理解力和自控能力明显下降,心理治疗虽不能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部症状,达到科学治愈的目的,但通过针对性心理治疗,可清除患者的部分症状,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有助于恢复自知力。 常用针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探讨:

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的突出点重点就是医患家属同治模式,建立良性医患及患者家庭、社会体系的关系,针对患者为圆心的医、家属及家庭社会为治疗整体,提高医、患、家属及亲朋治疗依从性顺畅性。

1分析性心理治疗

由于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见解不见,他们采用的技术及治疗的重点也各不相同。①缺陷理论的治疗,这一理论认为,由于心理发展中的某一缺陷,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具备利用早期亲子关系及发展稳定自我的能力。②防御理论的治疗,治疗重点在于给患者提供父母般的爱,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情绪的正常发展。③适应心理治疗。治疗原则为以鼓励患者发展精神适应,包括进展性适应与退行性适应。前者是指增进患者精神平衡,例如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行为保持在社会规范之内,避免出现明显的病态表现。后者指的是对患者移情加以接受与支持。④治疗只针对患者病残问题及适应不良行为,而不涉及其基本精神内在障碍与防卫机制。⑤治疗家以其本我、自我、和谐与适应特征来影响患者,做患者的典范。在具体方法上适应性心理治疗有以下特点:①治疗者与患者长期保持联系,但至多接触1次/w,不超过25min/次;②同时使用精神药物;③常用的治疗技术包括支持、压抑、忠告、与医院配合、应付环境、注意生活遭遇及增进对现实的检验能力等。

2患者中心疗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更具体更强有力的支持,单独使用患者中心疗法很难产生令人满意的疗效。

3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的要点是在患者和治疗者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靠加强正常思维的能力和心理训练,来帮助患者对付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例如患者具有固定的妄想时,将被问到他们妄想思维的详尽历史和支持妄想真实性的依据,治疗者将委婉地询问患者的证据,并提出解释证据的另一种假设。 按操作性条件反射设计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代币治疗,在我国一些精神病院对慢性、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已得到经常应用。

4家庭治疗

篇2

近年来我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预防和控制肺结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结核病不仅在边远地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发病率很高,而且在城郊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我院地处城乡交界处,现将我院近年收治肺结核30例,就社区照顾体会作一介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均为2004年1月—2008年10月我院门诊病人,均经区疾控中心确诊。男12例,女18例;年龄18~40岁6例,40~60岁22例,60~75岁2例;Ⅰ 型4例,Ⅲ 型24例,Ⅴ 型2例;初治涂阳21例,初治涂阴7例,复治涂阳2例。30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盗汗、咯血或痰中带血、食欲不振、消瘦、恶心、乏力、精神不振。60~75岁组的患者有慢支病史2例,高血压病1例,无严重的并发症,心肺功能尚可。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给予抗痨治疗和社区照顾。(1)抗痨治疗方案:初治涂阳21例患者采用方案2H3R3Z3E3/4H3R3。①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隔日1次给药,共用2个月。②继续期:异烟肼、利福平隔日1次给药,共用4个月,全程6个月。初治涂阴7例患者采用2H3R3Z3/4H3R3。①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隔日1次给药,共用2个月。②继续期:异烟肼、利福平隔日1次给药,共用4个月,全程6个月。复治涂阳2例患者采用方案2H3R3Z3S3E3/4H3R3E3。①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隔日1次给药,共用2个月。②继续期: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隔日1次给药,共用6个月,全程8个月。 (2)社区照顾:①社区全程照顾: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一位患者的情况,包括一般资料、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家庭成员情况及相互关系、患者文化素质及修养、生活行为、性格好坏等,并制定相应的照顾方案。每天电话随访加强遵医行为,按时服药;定期入户随访,了解病情及药物副反应;定期到医院做痰检、胸片、肝功等;发放结核健康教育资料,举办结核知识讲座,以及肺结核的危害和我国现行的防治措施和目标等知识。让每一位患者了解自己对其他人的危害和所肩负的责任。②精神心理调节:患者得了肺结核后一般会害怕、忧虑、恐惧等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年轻人对疾病不重视会产生否认心理,我院在治疗中耐心劝说解释将病情如实告诉患者,以及疾病转归、传染性、危害性详细告知患者,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家庭主妇和60岁以上老人过分担心疾病,会产生焦虑心理,给予鼓励,疾病知识讲解,案例介绍,相信科学,让患者增强治病信心;经济条件差,难治性患者,家庭照顾不周的患者容易产生忧郁心理,尽量关怀、安慰、减轻医疗费用以及增强体质让患者心情愉快,保持良好心态坚持治疗;有些患者因病程长久治不愈四处求医,对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心理,对这些患者详细讲解治疗方法,并请专家会诊,让患者了解肺结核是慢性传染病,治疗不能心急,必须坚持服药,全程治疗,增强了患者信任度;对不愿与人交往,怕受歧视而产生孤独心理的患者加强医患沟通,减轻孤独感。

1.2.2 对照组 选用30例患者均为近年我院门诊患者,经区疾控中心确诊,Ⅰ 型肺结核10例,Ⅲ 型肺结核16例,Ⅴ型肺结核4例,无严重并发症,心肺功能可,与治疗组有可比性。只给予抗痨治疗,抗痨方案同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 临床表现、痰涂片检查、胸部X线片检查、好转率、药物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每月痰涂片检查阴性,胸片检查病灶吸收,1年后复查无复发为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每月痰涂片检查阴性,胸片检查病灶基本吸收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痰涂片检查阴性3次以上,胸片复查病灶基本吸收为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或无好转或恶化,痰涂片检查反复阳性,胸片检查病灶无吸收为无效。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治疗组结果表2 对照组结果

两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所以肺结核患者的社区全程照顾非常重要。

3 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1993年WHO宣布:全球处于结核病紧急状态,尤其是近年来结核杆菌多重耐药菌株(MDRTB)的出现和一些受其感染的病人极难治愈,再加上抗结核药的毒性反应,以及治疗疗程长患者遵医行为差,使相当一部分肺结核患者病灶反复恶化,形成难治性肺结核。

早期、联合、全程、系统应用抗痨药物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但是患者的文化素质、经济条件、精神心理因素、生活行为在全程治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院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及全程照顾监督,加强医患沟通,给予安慰关怀,结合知识讲解,加强遵医行为使患者完成肺结核的全程治疗,提高了治愈率,同时提高了知识知晓率,增强了患者生活信心和抗病能力。因此,全程的社区照顾和健康教育是预防控制结核病的重中之重。

篇3

推拿针灸疗法是我国中医中两种源远流长的外治疗法,心理治疗则是现代医学中的―个年轻分支。因此,从表面现象看推拿针灸和心理治疗相差甚远。

但是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

笔者查阅了近年采的文献资料,从中不难发现已经有一些推拿和针灸医生将心理治疗运用于日常疾病的治疗中,并且取得一定的疗效。如周氏和胡氏均曾将心理治疗运用于推拿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陈氏将心理治疗运用于推拿治疗神经衰弱中;冯氏将心理治疗运用于推拿治疗肠激惹综合征中;而范氏和薛氏将心理治疗运用于针推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中;还有陈氏曾将心理治疗运用于针刺推拿治疗疲劳综合征。

总结以上文献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推拿针灸结合心理治疗在那些身心相关疾病的治疗上疗效颇为显著。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日益增长,身心相关疾病的发生亦日益增多,笔者认为作为推拿针灸医生的我们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治疗知识,同时也可以和医学心理医生合作,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日常医疗工作取得更好的疗效。

那么,我们又能如何做到推拿针灸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呢?

其实在我国古代已经认识到精神心理因素(七情)对于疾病的影响,并相应地采取“告之、导之、开之”的传统治疗方法。临床心理学则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病人纠正自己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以及通过咨询来指导和培训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富有创造力,而其中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基础性的心理治疗模式。医生通过询问倾听、分析指导和支持鼓励为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通常推拿针灸科的病人相对而言就诊周期比较长,故而接诊医生对患者情况,也比较熟悉,这就为推拿针灸医生在推拿针灸治疗中有意识地结合支持性心理治疗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所以笔者认为推拿针灸医生在本专业的知识之外,适当地学习一定的心理治疗知识是极为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在手法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询问指导和鼓励,这样也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篇4

为探讨先兆流产与孕妇精神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对100例先兆流产孕妇心理因素进行分析,重视在早期给于心理支持,给予针对性精神安慰及心理疏导措施。结果精神安慰及心理疏导后效果显著。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心理健康指导,能促进先兆流产孕妇及早康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先兆流产孕妇100例,年龄20~40岁,住院天数7~60天,平均16天。临床表现少量阴道出血伴下腹痛38例,少量阴道出血而无下腹疼痛及腰酸52例,其中感下腹痛而无阴道流血10例。

方法:⑴心理因素分析方法:①焦虑和忧郁:孕妇由于担心预后问题,频繁地询问自己相关的治疗和检查结果,是否能继续妊娠等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答复会坐立不安,尤其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层次差别较大,并且缺乏相关知识,出现了阴道流血现象误认为自己妊娠终止没有继续妊娠的希望了,有部分孕妇恐惧害怕加重了阴道出血量,不敢下床,不敢大声讲话,缺乏语言交流而导致焦虑和忧郁。②恐惧和紧张:孕妇多数因有阴道流血而感到害怕,尤其是年龄较大不易怀孕的孕妇,习惯性流产的患者,这种心理更加严重。不易怀孕的孕妇由于受孕困难;年龄较大的患者因为年龄的问题,怀孕后出现流产现象会感到非常紧张。而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由于有过流产的经历,心理反映更为严重,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紧张心理。③羞涩和胆怯:由于未婚先孕者不符合中国人民传统观念,孕妇一旦出现先兆流产症状后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住院期间他们不愿与医护人员交流,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不愿说出其病因,甚至拒绝治疗,使出血加重,给诊断带来困难。⑵针对性心理安慰及精神疏导:①沟通宣教化解焦虑和忧郁心境:医护人员针对孕妇焦虑和忧郁,应对孕妇做好病情进展的相关告知工作,通过讲座或沟通交流耐心细致讲解先兆流产的预防、治疗、预后等相关知识。医务人员也要与家人、亲友、同事之间默契配合,关心理解孕妇,给予爱的支持,减轻思想上的压力。心理的负担对女性各生理、内分泌状态、及腹中胎儿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应将不良的后果详情告知孕妇,要启发她们自觉地调节心境,充分调动自身的主动因素改善其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胎的效果。以坚定孕妇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以此消除心理因素的影响,以最优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②周到服务减轻恐惧和紧张情绪:医护人员应对孕妇提供全程规范化服务。始终使用恰当的语言,并给予热情的态度和耐心的解释,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感受、状态和行为。特别是对年龄较大不易怀孕的患者,习惯性流产的患者者,这类孕妇对先兆流产的恐惧和紧张心理极其严重,因此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正确的及时给于心理疏导,与孕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心,主动与孕妇交流。态度和蔼,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孕妇产生信任感,耐心细致的向孕妇讲解病情,例举治疗成功病例,解除思想上的顾虑,树立信心,配合治疗。③多次交流与沟通可克服羞涩和胆怯状态:医护人员要从孕妇的生活和饮食等方面尽量满足患者的各项基本要求,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较为舒适的休息环境。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农村孕妇、未婚先孕者,她们有羞涩胆怯的心理特征,当先兆流产症状产生后,常常由于害羞而不愿意到医院就医,而对于因性生活引起先兆流产的患者更不能做到及时就诊,即使就诊也难以启齿,不能详细描述病因,影响诊治,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工作人员,要充分尊重孕妇、理解她们,多关心并注意保护好她们的隐私,最终都能化解她们心中的阴霾。④健康教育避免病愈复发:先兆流产治愈后告知孕妇定期回医院复诊,应节制性生活,孕早期与孕36周后避免性生活。特别是有流产或早产史的孕妇。另外,避免阅读和观看与性刺激有关的刊物与视频。指导患者远离宠物,如猫、狗等,避免胎儿畸形或先天性缺陷的发生。告知患者注意孕期卫生,勤换衣裤,避免受凉。尽量少去人群多的公共场所。鼓励患者家属多关心,体贴孕妇,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对流产不可避免,行刮宫术终止妊娠的,指导她们清官术后做好避孕工作,避免半年内再受孕,并嘱其到遗传咨询门诊检查,尽量查出流产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结果

通过对先兆流产孕妇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安慰及精神疏导,经过镇静、解痉、抗炎、止血、安胎等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能继续妊娠,小部分患者发展为难免流产。治愈率87.14%。

讨论

流产的原因很多,除了常见器质性因素外,精神因素也是导致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焦虑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和丘脑-脑垂体-内分泌轴,从而影响女性生殖器官的状态,加上焦虑的情绪使先兆流产症状加重,所以对先兆流产患者的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已经有研究结果表明[2],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治疗干预对策,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是先兆流产孕妇的理想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分析本文100例孕妇,发现对于先兆流产患者,在专科治疗的同时,予以针对性心理安慰和健康指导,帮助患者顺利度过难关,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是医务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篇5

对妇女精神心理的影响

妇女因病摘除子宫后,会不会影响性生活或是失去女性的魅力?这是许多需行摘除子宫手术的妇女,或是已行子宫摘除手术治疗的妇女共同关心的问题。许多妇女(或男子)错误地认为,子宫是女性产生性冲动、性和保持女性魅力的重要性器官。摘除子宫不仅会改变女性形态,失去女性吸引力,而且还会使减弱或丧失,以致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这些妇女担心长此下去,日久生怨,丈夫会移情别恋,另觅新欢。而有的男子由于缺乏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对妻子摘除子宫有某种不正常的性心理负担。认为手术后阴道短了,性生活时影响乐趣,彼此会索然无味等。有的怕影响,严重者甚至因此而出现阳萎、等障碍。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女虽身患严重的妇产科病,必须及时摘除子宫才能恢复身心健康,却始终下不了决心,精神负担很重,万般无奈作了子宫摘除,术后也总是提心吊胆,以致产生恐惧、忧郁等消极情绪或某种病态心理反应。据有关研究表明,予宫摘除的妇女去精神病院诊治的人,比一般病人多三倍。因此,很有必要纠正众多妇女(或男子)对子宫摘除的错误认识,以解除他们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和精神负担。

女性魅力之源在哪里?

女性的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阴道是的器官,也是娩出胎儿和月经血流出的通道。子宫则似一个倒置的梨子,由肌肉组成,中间有一空腔(子官腔)。它是产生月经的加工厂和孕育“小天使”的温室,除此就别无他用了。输卵管为一对与予宫相通的管道,是输送卵子,促成和卵子“鹊桥”相会和护送受精卵安抵宫腔的天堑通途。卵巢是内分泌腺体,左右各一,分居子宫两旁。卵巢的生理功能是每月按期排出一个成熟卵子和源源不断地产生女性内分泌激素。它是女性内分泌腺体之“王”。在卵巢内分泌激素的指挥和控制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月经变化,维持女性性征和魅力。因此,卵巢是女性性征和魅力的萌生之源。从J二不难看出,摘除子宫,只会引起月经停止和丧失生儿育女的能力。不但不会影响女性性反应和夫妻性生活的适应和谐,更不会改变女性形态和特征。再说.子宫摘除后治愈了某些影响妇女身体健康的妇产科病变,解除了妇女对疾病的精神负担,纠正了贫血,增强了体质,更可增加女性的健美和魅力,促使夫妻间性生活更加协调和谐,美满幸福。

全子宫摘除与性生活和谐

篇6

冠心病术后患者的饮食,主要应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以及控制总热量和增加体力活动来达到热量平衡。控制体重,除应限制膳食中的高热量饮食如脂肪、甜食等外,还应增加体育活动,如行走、慢跑、体操等。一般应每天坚持,以达到热量收支平衡。超重肥胖,除按上述治疗外,还应适当控制饮食,即吃八成饱。

运动

最初在室内和房子周围走动,开始走动要在别人的陪同下扶着东西,感觉没有困难时,可以开始散步,这个方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开始行走时的速度和步伐以感觉舒适为限度。一定要循序逐渐,逐渐增加,以自己能耐受为准。一天散步1-2次,一般每次30-60分钟。如出现胸痛、气短、哮喘和疲劳应立即停止,如这些症状消失,可以再慢慢地开始恢复活动。在完全恢复体力之前,会感觉有些疲劳,这是不可避免的,活动时感到自己心脏跳动非常明显,但是只要心跳规律,不是特别快,这是正常的。如果一般活动仍感到心脏突然失控或跳动过快,或有轻度头晕、乏力、脉搏不规律,应去医院看医生。以下是推荐的活动计划:

第一周:每天两次,每次5分钟。

第二周:每天两次,每次10分钟。

第三周: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

第四周:应逐渐增加到每天散步30分钟。

保健

心脏手术后,通常情况7-10天可以出院。体力恢复,大约4-6周;胸骨愈合大约3个月。在恢复期内,要避免胸骨受较大的牵张,例如:举重物、抱小孩、拉重物、移动家具。

患者应注意:

保持正确的姿势:当身体直立或坐位时,胸部应尽可能挺起,将两肩稍微向后展,保持这种姿势在术后早期感觉有点不适应。但在恢复阶段,如不注意保持正确姿势,以后挺胸站立时,胸部会有被勒紧的感觉。

两上肢水平上抬:练习双上肢水平上抬,既不影响骨的愈合,又使上肢肌肉保持一定的张力,避免肩部僵硬。在出院后的一个月内,每天两次做两上肢水平上抬是很重要的。

护袜:在恢复期间,穿弹力护袜,能改善下肢血液供应,并减少体液在下肢聚集。在手术后4-6周内,离开床时,应该穿上弹力护袜,回到床上休息时,再把弹力护袜脱去。

生活

出院回家的头几个星期,应该注意安静,避免与伤风、感冒或患感染的人接触,避免被动吸烟。在身体完全康复之前,感冒会加重伤口局部疼痛或不适,应该尽量避免过多或长时间接待来访亲友,也不宜参加其他各类型聚会。

大约在术后两个月左右,如果自我感觉恢复良好,可以开始做家务劳动,如清理桌面灰尘、管理花木、植物,帮助准备食物。

心脏搭桥后患者康复中应注意事项

“心脏搭桥”是治疗冠心病的理想治疗方法,心脏搭桥后患者康复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1 伤口勤护理

出院时伤口处有轻微的发红、疼痛、肿胀,有时甚至会持续几个月,这是正常现象。回家后要经常检查伤口,若发现有感染迹象,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伤口处每日要用清水或抗菌皂冲洗,伤口要用无菌敷料覆盖。术后脚踝部可能会肿胀数星期,可以穿弹力袜或在休息时将患肢抬高,以减轻肿胀。

2 科学安排饮食

手术后每天应保证摄入适量的水果和蔬菜,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鱼类、蛋类等)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玉米油、橄榄油、葵花子油等),少吃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油、奶油等)。

3 少量饮酒和严禁吸烟

术后最好不饮酒,每天最多喝50毫升红酒。吸烟是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故应严禁吸烟。

4 多多休息

在术后4-6星期的恢复期内,每天要保证8-10小时睡眠。所有活动应该安排在充足睡眠之后,活动量以不感觉劳累为宜。

5 适当参加活动

出院后先可早晚各散步10分钟,数天后逐步提高速度,并延长距离。增加运动量过程中,若有轻微头痛、疲劳、出汗、全身酸痛等症状是正常现象。若在运动(如散步)时心绞痛发作,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仍不缓解,或伴有气急、大汗、疼痛超过15分钟,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夏天锻炼时宜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冬天可选择在体育馆内。

上楼是一种中、重度体力活动,家住楼上的患者,可以自行缓慢上楼。以后可改为做一些轻微的家务,如打扫卫生、做饭、洗菜等。要避免抬举重物,如搬家具、擦地板等。术后4-6星期内避免牵拉胸部的动作,包括抱小孩、推移重物、开车等。

6 注意记忆力和视力的改变

手术后可能出现记忆力暂时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通常在几星期内可以恢复正常。术后一般都有轻微的视力改变,但6个月后都能恢复至术前视力。

篇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d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1],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主要表现为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咳嗽、活动耐力差,这些症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COPD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在全世界当前死因中居第4位。随着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在国内不断地深入发展,COPD的非药物治疗特别是康复治疗引起了广大呼吸科医生的重视,在COPD全球防治倡议(GOLD 2006)中也明确指出,对于中度或以上的COPD患者,康复治疗应该是常规的治疗,本文旨在观察康复训练对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在康复医学中心住院的患者,这些患者的急性发作期都经呼吸内科临床处理完毕病情稳定后转入康复医学中心的,共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最小年龄54岁,最大年龄63岁,平均年龄(58.39±4.82)岁。

1.2 康复治疗方法 本次对入住康复医学中心期间的患者增加了康复训练项目,每天进行2次康复训练,每次时间为1h,共进行了3个月,由专业物理治疗师进行指导训练,分别在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3个月后给予患者呼吸功能的测试,主要测试指标是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一秒用气呼吸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

1.2.1 呼吸物理学治疗

1.2.1.1 排痰训练法 目前主要采用挤压并震颤胸廓的方法[2]。其具体步骤:①操作者的双手手掌尽量张开,放在患者胸廓上,手指放于肋间部与患者肋骨解剖走向一致并与患者胸廓紧密接触,尽量增大与患者胸廓的接触面积,通过手掌的感觉,确定胸廓的运动方向;②患者呼气时,操作者双手挤压并震颤其胸廓,挤压方向与胸廓的运动方向一致,挤压上部胸廓时从前方向后方用力,挤压下部胸廓时从前侧方向内上方用力;③挤压时不仅双上肢用力,还要利用操作者上半身的重量,用肘关节的弯曲度来调节挤压力度;④震颤频率为3~5次/s;⑤吸气时,停止挤压,但手掌仍要与胸廓密切接触,以感觉胸廓的运动和呼吸形态的变化,注意不要妨碍患者的自然吸气;⑥沿着胸廓的运动方向,做下次呼气时的挤压[3]。

1.2.1.2 腹式呼吸 全身肌肉尽量放松,吸气时腹肌放松,腹部鼓起,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下陷。开始训练时,患者可将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前,在感知胸腹起伏,呼吸时应使胸廓保持最小的活动度,腹部可用手适当加压,以增加呼吸时膈肌的活动度,练习数次后,可稍微休息,两手交换位置后继续进行训练,2次/d,10~15min/次,熟练后可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并可采用各种随时进行练习[4]。

1.2.1.3 缩唇呼吸 指导患者先缓慢呼吸,然后用鼻子吸气,嘴巴成鱼嘴状,用口呼气,双手轻压腹部,尽量把气体呼出,呼吸比是:1∶2~1∶3,8~10次/min,10~15min/次,2次/d。

1.2.1.4 全身呼吸体操 全身呼吸体操指将腹式呼吸、缩唇呼气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我们按照“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组推荐的一套呼吸体操的步骤[5]如下:①平静呼吸;②立位吸气,前倾呼气;③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④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⑤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⑥抱头吸气,转体呼气;⑦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⑧腹式缩唇呼吸;⑨平静呼吸。

1.2.2 肌力训练

1.2.2.1 呼吸肌训练 目前常用以下两种:①吸气抵抗负荷法:使用P-FLEX仪,该仪器有6个吸气刻度,6个吸气刻度代表吸气阻力变化,但是吸气流速也随着吸气阻力变化。吸气阻力15min增加最大吸气压的30%。只有当伴有足够的抗阻力运动时最大吸气压增大才能使运动能力增大;②死腔呼吸法:增加死腔和呼气压,训练器底部的刻度盘有3个呼气阻力可供选择。

1.2.2.2 四肢肌力训练 上肢锻炼为两上肢绕圈,30圈/min,每天1次,锻炼从每次5min开始,逐渐增加至每次20min,监测有无气紧及肌肉疲劳,如有则停止增加负荷。下肢锻炼为从每日步行10min开始,每周增加5min,直至每天行走20min,监测有无气紧及肌肉疲劳,如有则停止增加负荷。

1.2.2.3 有氧训练[6] 即耐力训练,主要采用方式及注意点如下:①健身跑:呼衰轻者可用此法,先间歇跑开始,即慢跑30s,步行30s,渐延长慢跑时间,缩短步行时间,最终全程慢跑,20min/次,1次/d;②同时训练呼吸节奏:采用2:2呼吸节奏(即两步一吸,两步一呼);③运动强度及运动量:步行速度为80m/min,慢跑速度控制在100~120m/min,适宜运动心率在90~140次/min,全过程以轻松自如,不至于气喘、气短的步伐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比较采用χ2检验。治疗前后进行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设P

转贴于

2 结果

30例康复训练前后FVC、FEV1、FVC%变化情况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比较康复训练前、后3个月的FVC、FEV1、FVC%值,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4、-2.35、-4.19,P均

3 讨论

美国胸科协会(ATS)定义肺康复治疗是通过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心理支持和教育,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性多学科方案,用以稳定、逆转肺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心理的改变,争取患者在肺功能损害和全身情况欠佳下,能发挥最大的呼吸功能潜力,从而尽可能恢复生理及社会功能[7]。这就意味着肺部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症状,增强呼吸功能以及提供生活质量,了解和接受部分功能丧失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大量的数据显示COPD患者康复的近期疗效还是比较乐观的[7,8]。有效的肺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营养支持、精神治疗与教育等多方面措施。目前运用最多的肺康复治疗包括呼吸生理和肌肉训练,训练的肌肉主要包括呼吸肌和外周四肢肌。尽管一部分的研究显示呼吸康复并没有明显提高患者的肺功能,但是,呼吸康复的确能给这些患者带来多方面的益处,包括呼吸困难、运动耐力和健康状态的改善[6]。有资料显示:运动康复后,呼吸困难和生活质量也得到改善。8~12周的运动康复所得到的益处可持续长达两年[7~9]。因此,COPD的康复治疗主要目标有:①减轻症状;②尽可能恢复肺功能;③减少残障的发生[10]。本次研究中康复3个月后的呼吸功能测试数据显示FVC、FEV1、FVC%均较康复训练前有显著的提高(P

以排痰为主要内容的“肺物理学疗法”、“胸部物理学疗法”作为COPD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人工机械通气时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尽早脱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国家的学者对“胸部物理学疗法”有更新的解释,即呼吸功能康复训练不仅仅局限于胸部,凡与呼吸有关的物理学疗法(包括精神心理的康复支持)统称为“呼吸物理学疗法”[11]。

COPD最常见的呼吸肌疲劳问题通常是指肌力和耐力的下降,近来研究认为其可能机制为:①炎症介质对肌肉功能的直接损伤。炎症介质加速了通过泛素一蛋白酶体通路介导的细胞蛋白的降解,进而导致肌肉组织质量的减少和出现临床上所谓的“肌肉消耗”出现[10]。同时,炎症介质可增加肌肉的氧化应激反应和活性氧簇的产生,从而直接损伤肌蛋白,造成肌肉功能障碍。②营养不良导致肌肉的萎缩。营养不良会导致ATP酶等的活性下降,加重能量供应障碍,从而加重肌肉疲劳和萎缩[12]。③低氧血症:常见于COPD患者,低氧血症导致血液中含氧量减少,肺血管阻力增高,为抵抗阻力,肺动脉压力逐渐增高,从而引起右心室功能衰竭[13]。右心衰竭造成心输出量的减少,使全身多器官缺氧加重,包括呼吸肌,进一步促使呼吸肌疲劳。④高碳酸血症:在急性重症呼吸性酸中毒的患者,高碳酸血症会导致肌酶活性和功能的损伤,造成肌肉疲劳和功能障碍恶化。肌力训练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正确的训练方式以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使之适应日常生活,结合其他治疗,预防呼吸衰竭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COPD患者由于肺气肿致使膈肌明显降低,不少患者平静呼吸时膈肌几乎不动,患者须借助辅助呼吸肌进行呼吸运动,使耗氧量增加,再加上COPD患者呼吸肌无力,进一步加重了肺内通气功能障碍,使机体长期处于低氧状态。腹式呼吸的重建,可提高肺的伸缩性和肺泡通气功能,降低呼吸功耗,缓解呼吸困难,膈肌活动幅度每增加1cm,即可增大肺通气量250~300ml。

通过不同的康复方式,患者呼吸困难,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提高呼吸效率.近年来,对COPD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COPD对全身影响的问题,得到更多的认识和重视。尽管康复治疗不能改善肺功能,但却可以改善呼吸困难、运动耐力和健康状态等。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可以逆转COPD对全身的影响。从而改善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Mannio DM. Epidemiology, prevalen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disease heterogeneity[J]. Chest, 2002,121(5):121 -126.

2 亘理克治, 森川亘, 潼野昭. ICUにぉける重症热伤患者の 理学疗法 [J]. PT, 2000, 34(2):89-94.

3 粱玮, 刘丽. 呼吸物理学疗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24):18-19.

4 姚景鹏. 内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3.

5 阎启英, 孙银香, 林江涛, 等. 呼吸体操改善呼吸肌功能的量化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 1996, 35(2):235-278.

6 胡向东. 有氧训练和呼吸训练对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影响[J]. 现代康复, 2001, 5(6):34-35.

7 Rochester CL. Exercise training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 monary disease[J]. J Rehabil Res Dev, 2003, 40(5):59-80.

8 Griffiths TL, Burr ML, Campbell IA, et al. Results at one year of outpatient multidisciplinary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0, 355(3):362-368.

9 Goldstein RS, Gort EH, Stubbing D, et a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 [J]. Lancet, 1994,344(2): 1394-1397.

10 周灵, 李庆云, 时国朝. 呼吸肌锻炼在COPD肺康复治疗中的意义[J]. 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3): 271-273.

11 石川朗. 看护实践中呼吸理学疗法的基础实践[J]. Nurse Dala, 2O02, 21(6):37-42.

12 Neil RM. Musele Dvsfimction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O-truc-tivc Pulmonary Disease[J]. Respiratory Care, 20O6, 51 (8):840-846

13 Naeije R.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right heart failure in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Proc Am Thorac Soc, 2000, 2(1):20-22.

14 赵磊, 刘荣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研究进展[J]. 中国 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l(6):563-565.

15 Nocturnal Oxygen Therapy Trial Group. Continuous or no-cturnaloxygen therapy in hypoxemic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a clinical trial[J]. Ann Intern Med, 1980, 93 (3):391-398.

16 刘华, 王华, 陈艳波,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康复治疗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9):1275-1277.

17 Fuld JP, Kilduf LP, Neder JA, et al. Creatine supple- mentation during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chronic obst- 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Thorax, 2005, 60(7):531-537.

18 Brekhuizen R, Wouters EF, Creutzberg EC, et al.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mprove exercise capacity in 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Thorax, 2005, 60(5):376- 382.

篇8

[关键词] 精神疾病;暴力行为;因素分析;行为重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040-03

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受到主观精神意识支配及外界环境影响,极易出现冲动行为,引起自杀、自伤、伤人及毁物等不良事件[1],此类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极为特殊,据文献报道,约60%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既往暴力行为[2],不仅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也对医务人员造成人身威胁。护士作为与患者接触最频繁的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降低其暴力冲动,约束行为,转变其观念,重建正常及健康的日常行为方式[3]。行为重建的前提条件,需要深刻剖析导致暴力行为的诱发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手段,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本文旨在总结行为方式重建所需的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精神科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8例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34例;年龄为35~69岁,平均(49.2±1.8)岁;精神分裂症32例,癫痫伴精神障碍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39例;文盲19例,小学文化27例,初中文化34例,大学文化8例。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经2名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医务人员联合诊断,确诊为相应病种,诊断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纳入标准:无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无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无既往暴力史;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①个体化健康教育:护士需全面评估患者的人格特征、文化层次及家庭背景,制订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护士需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预后转归及注意事项,使其形成一套正确的认知体系;为了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护士应鼓励患者复述有关知识,通过循序渐进的意识主流化,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认识到协助治疗的重要性。②行为干预:护士需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暴力行为的源头事件,才能有针对性地实行干预;护士应采取诱导式发问的方法,鼓励患者进行情感表达,并倾诉内心不快,在此过程中,护士一方面需成为一名倾听者,仔细聆听其内心实况,给予情感支持及心理安慰,另一方面需全面总结其倾诉内容,初步评估不愉悦事件的源头,从而展开个体化行为干预;护士需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性格,如何控制自身情绪及掌握发泄愤怒手段,同时还需鼓励其转移攻击行为,通过言语表达发泄不满,并提高自身的行为负责能力,不轻易伤害自己和他人。③情绪控制: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冥想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及全身肌肉放松训练以舒缓冲动情感;冥想训练指在病室中播放轻音乐,患者取平卧位,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调整思路,仿佛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体会生命可贵,冥想训练还需保证环境安静,护士需根据音乐节律变化提供旁白,帮助患者更好地进入冥想空间;腹式呼吸训练指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胸部,指导患者用力吸气,左手体会到腹部上抬至最高处,再指导患者缓慢呼气,右手体会到胸部上抬至最高处,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为1∶1,呼吸频率控制为3~5次/min为宜,每次训练时间为10 min,早晚各1次;全身肌肉放松训练指患者取平卧位,从面部肌肉开始,依次从颈部、背部、胸部、腹部、双上肢、双下肢肌肉收缩舒张,每处肌肉舒缩的时间应控制在1∶1为宜,每次训练15 min,早晚各1次。④认知干预:对于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护士应待其情绪恢复平静后,询问其暴力后的心境感受,并鼓励其写下自己的想法;对于存在自责心理的患者,护士应帮助其走出内心谴责,并指导其转变心理行为,减少心理冲动。

1.3 观察指标

①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测评,BPRS是一个评定精神病症状严重程度的量表,共18项,按5类因子进行记分,即0~4分,总分为0~72分,总分反映疾病的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②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测评,NOSIE主要用于住院的成年精神病患者,本量表为频度量表,按照具体现象或症状的出现频度,分为0~4分:0分为无,1分为有时是或有时有,2分为较常发生,3分为经常发生,4分为几乎总是如此。③记录患者干预后暴力行为发生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BPRS相关指标的比较

患者干预后BPRS相关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前后NOISE相关指标的比较

患者干预后NOISE相关指标激惹、精神表现、迟缓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干预前后暴力行为发生率的比较

患者干预前发生暴力行为63例,暴力行为发生率为71.6%(63/88);干预后发生暴力行为14例,暴力行为发生率为15.9%(1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概率极高,不仅危害其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对周围的医患人群造成伤害[4]。暴力行为是精神科引起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此类特殊人群出现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及相应护理策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暴力行为虽然具有突发性、冲动性,但通过系统化调研,能整合出暴力行为的共性特点,为护理干预提供预见性导向[5]。

暴力行为的诱发因素如下。①环境突变:精神病患者自制能力极差,一旦入院面对陌生环境,原来的生活习惯被打乱,接受强制治疗,会使其产生紧张、恐惧及被害心理,因此,患者出于自卫考虑,会在医务人员毫无防备下展开暴力行为;②自由活动受限:患者入院后,常会被限制自由,由于突然失去与家属的联系,会使其出现绝望感与无助感,从而出现因内心不安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③异常精神活动支配:多数精神病患者存在幻听、幻视及兴奋性精神活动[6],这些意识活动会诱发人格障碍,使其控制能力下降,产生突发性暴力行为。

临床上应采取如下应对方法:①尽可能地根据患者日常生活习惯摆放物品,提高其心理舒适度及满足感;②在医务人员监管下,适当地给予患者活动空间,合理安排家属探视时间,提高其安全感;③护士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异常精神活动出现的前兆,及时汇报医生给予干预。

本文通过行为重建的护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患者的BPRS、NOISE评分及暴力行为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整体把握自身疾病,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明白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树立护患信任,并为以后护理干预打下坚实的基础。行为干预主要通过心理交流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明确其负性情绪及暴力行为的溯源事件,并制订个体化行为干预。护士应规正患者的行为特征,指导其控制情绪,转移暴力行为,可通过言语发泄内心愤恨,以提高患者的行为责任感[7]。另外,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通常较为暴躁,如何控制并调整好情绪显得极为重要。腹式呼吸训练可提高患者的气体交换效率,减轻其肌肉张力,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冥想可指导患者回归内心深处,以提高心理舒适度。全身肌肉放松训练可促进人体儿茶酚胺的合成及释放,从而出现愉悦感或欣,以缓解冲动行为[8]。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病患者,在了解暴力因素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方式重建,可减轻其暴力行为,有效保证医患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勉,吴洪军.17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12,21(21):2679-2680.

[2] 武庆玲,石磊,张红霞.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2009,17(1):29-30.

[3] 芦振云,关文华.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分析及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3):287-288.

[4] 潘淑芳.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及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20):115-116.

[5] 王文君.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8):215-216.

[6] 郭春红,杨金满.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调查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7(3):97-99.

[7] 朱曙玲.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的临床特点分析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8(8):86-88.

篇9

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意义,很多研究都显示,适度的能够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

Davey等人在美国进行了一项关于频率与死亡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在10年的调查中他们发现每周有2次或多于2次的男性比每月少于1次男性的死亡危险度低50%。即使对其它因素如年龄、社会地位、抽烟与否等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依然显示出频率和死亡危险度间很高的统计学负相关。也就是说,频率越高则死亡危险度越低。因此,可以说对男性健康具有保护作用[80]。

Abramov在1972到1975年之间,对因心肌梗塞就医的以色列妇女进行了比较研究,对照组为100名因其它原因就医的妇女,两组的年龄相匹配。研究者使用了由57个项目组成的针对其性生活的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性冷淡和心脏损伤之间都有明显的统计学正相关[81]。

另外,还有研究证明能够降低癌症患病率。Petridou等人在希腊对23名乳腺癌男性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男性成年期频率与乳腺癌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即频率越低越易患乳腺癌。作者分析激素转化为雄性激素二氢睾酮的减少,在男性乳腺癌患病可能性的增加方面充当着重要的角色[82]。另有一项针对男性前列腺癌的调查发现,频率与前列腺癌存在相关性。频率高者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就相对低一些。除了考虑可能的荷尔蒙水平机制以及感染因素外,作者还推测很可能清除了前列腺中潜在的致癌物质,而且由而来的心理压力的减少可减少前列腺素的释放[83]。

对孕妇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怀孕末期的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早产的发生。Sayle等人对1853名平均28孕周的妇女就其性生活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及频率,后续的调查是在分娩之后和怀孕周后期进行的。那些报告具有、没有和有没有的女性,较之那些在其怀孕期末很少或几乎没有的女性更容易满孕周[84]。

还可以减低疼痛感。一项对83名患有偏头痛的女性进行的研究发现,至少可以使50%的女性的偏头痛有所缓解。尽管经由缓解的偏头痛并没有可靠的证据,且不及药物治疗效果好,但是的镇痛作用确实存在[85]。

5 非典型

除了由生殖器刺激引发的即典型的之外,还有很多在其他条件下发生的。比如大家熟知的梦遗就是睡梦中的一种表现。针对这些特殊的,研究者们也对它们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常见的人群进行了一些研究。

5.1 睡梦中的

有研究证实,人类的大脑能在不依赖于生殖器感觉的情况下,自己产生。Fisher等人记录了一位女性被试睡眠时的生理数据。当被试称自己曾在梦中达到时,可以看到她的心率由每分钟50次升至100次;呼吸由每分钟12次升至22次;而且能观察到明显的阴道血流量增加。并且研究者发现阴道的周期性充血与睡眠的快速眼动期相关。可以看到,在睡梦中被试并没有接受生殖器的刺激,但却产生了与一样的感受。因此,这些生理反应不是由生殖器刺激导致的反应,而是完全由大脑产生的。男性在睡梦中也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并会出现梦遗,即睡梦中出现及[86]。

5.2 “幻”

幻觉是指在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相应感官的条件下,感觉到的一种真实的、生动的知觉。

John Money曾报道过一个病例,一位女性由于一次意外导致第六至第七颈椎损伤,使其瘫痪并大小便失禁。该患者仅趾尖可以轻微运动,但她却报告说自己在在梦境中可以达到。不过,这种梦境出现的次数较少,在她受伤后的3年内仅出现过7次。另外,Money在调查中发现,在14名脊柱颈5至腰1段受过损伤的男性患者中,有8名曾经在梦中出现场面,有6名患者梦见自己在受伤后仍进行性生活。从这些案例中Money总结道:瘫痪的患者在生殖器完全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况下却在梦中出现,这说明大脑能够在不依赖生殖器刺激的情况下独立产生,这是一种完全不依赖于生殖器的性活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仅仅存在于梦中[87]。

5.3 多重

关于“多重”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很多研究者都通过研究解释了什么叫多重。Kinsey在研究中发现女性可以在一次后的几秒钟或一两分钟后又迎来一次;但Master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认为在所谓的两次之间女性的性兴奋程度并未出现显著下降,因此这一阶段更应该被称为“平台期”而非“多重”。Hite则认为在多重的的时候其实性刺激还是在不断进行的,因此称其为“持续”比“多重”更为准确[88-90]。

Kothari在书中给出了“多重”的定义:在达到顶点之后的强烈性兴奋状态后,持续不断的性刺激可以再次引发新的。他还认为,男性和女性对于多重有同样的精神需求[91]。

但是,目前并没有研究得出单次和多重在生理学上存在何种差异。

5.4 变性手术后的

变性手术是指把原有的外生殖器改变成异性的结构并切除性腺。其标志手术是阴道再造术、再造术。同时进行表形重塑,如喉结整形、整形等,以符合自我性别再认定。术后患者原来自觉性别与生物学性别之间的矛盾缓解,心理得到平衡,恢复正常,可以结婚组成家庭,但无生育能力[92]。

5.4.1 男变女手术 男性变女性手术包括三个主要步骤:①、切除。②阴道成形,方法包括应用肠袢或腹膜作腔壁;皮片或羊膜植入作衬里;皮瓣移植作衬里等。还有一种简易阴道成形术,即利用外阴局部皮肤相对缝合构成阴道,但宽度与深度均难以满足生理要求。③隆乳、喉结整形等。隆乳目前采用的方法为胸大肌后硅胶囊假体置入,切除过多的甲状软骨来求得颈部女性外观。

男性转变为女性的手术效果,每个人都不太相同。虽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望,但体验方面差别较大。某些人体验到的性高差与过去差不多,某些人感到更为强烈,有些人则感觉与以前相比变差了[93]。

在一个Krege等人报道的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为:皮及其神经和血供被保留,并形成人造“阴道管”的内层,缝合其远端,就构成了一个管状结构。切开和尿道间的会阴皮肤,做出一个空腔,并将其推向前上方,且不推入腹腔。将阴道管植入该空腔,并将阴道开口处与会阴皮肤缝合。将及其感觉神经做成,用阴囊形成。因为保留了一些必要的组织,因此这个手术可以保全。在进行过这个手术的人中,有58%进行着正常的性生活,有87%的人能够达到有引发的[94]。

Kim等人报告的则是另外一种手术方式――利用乙状结肠构建人造阴道的手术。这种手术不会保留和阴囊,而是切开前方,进入腹腔,取出一段乙状结肠,并使其血供和神经(包括下腹部神经)保持完好,闭合肠管内口,并将外口与会阴(即与阴囊间的皮肤)缝合。报告称所有的被手术者在术后都能够进行活动,其中88.9%的人能够体验到[95]。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与少量的组织的保留有关,也可能与利用起来的这部分肠道存在的神经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有关[96]。

5.4.2 女变男手术

女性变男性手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①子宫及双侧卵巢切除术,阴道切除术,阴道闭合术。②过多组织切除术,假体植入术,阴囊成形,嘴唇增厚术,减少髋部、大腿、臀部脂肪等整形手术。③成形术,这一步很关键,要达到外观正常,内尿道延续,的正常,感觉的存在。

女性变男性手术更为复杂,更加难以保持被手术者的[93]。

Jarolim报告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从腹股沟处取下皮肤组织,加上及小的组织及其神经和血供,在尿道周围共同形成一个“新”。部分病人在术后能在站立时排尿。大的组织用于形成一个“新阴囊”。病人虽然无法,但可以通过刺激原组织达到[96]。

5.5 非生殖器

除了生殖器外,人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能会产生。Komisaruk等发现一位同事在大麻的影响下可以通过刺激身体的不同部位而体验到。这可能是因为平时让我们能够把梦境和现实分开的那条神经通路,被认为在服用大麻后被阻断了。

鼻子:刺激是通过放在鼻尖上的电子震动器施加的,其震动的强度在不断的增加。实验者描述,引起的感觉好像是在开始远处的一个小光点慢慢越来越近,越来越大,直冲着脸飞过来。当震动的感觉超过了可忍受的极限时――此时正是光点将要撞上脸的时候――他打了一个喷嚏,于是一切都消失了。

膝盖:当震动器刺激膝盖时,股四头肌的肌张力增加了。同时,实验者似乎感觉自己处在一处有上千的步兵和炮兵的全景战争画面中。在来临时,实验者同时觉得在那幅战争场景中,每个士兵都在此时向前冲去;实验者此时也发出呐喊。

:当震动器放置于尖端时,实验者感到他远处有一艘海轮,海轮被一只逐渐升起的巨手从海洋深处托起,而此时实验者躯干和肢体的肌肉紧张程度也随海轮升高而增加。当海轮随着水花的飞溅从海面上升起,沐浴在阳光之下时,肌张力达到了顶点,实验者并大笑了起来。这个是一个真正的,但是它和上面的鼻子与膝盖一样表现为幻觉,并伴有和幻觉相同步的肌肉紧张度变化;与鼻子和膝盖不同的,只是它还伴有生殖器的内脏运动()。换句话说,它具有非生殖器的形式,但是却是一个生殖器。这表明在中,肌肉、内脏、认知系统的活动是相互一致的。

显然,就像全身都能感受到痛觉那样,也不是身体某些部分的专利。的一个特点:爆发性的肌肉运动,不仅是在生殖器区域,也在其它区域存在[97]。

6 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随着人类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性问题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将远比人们以前所认识的更为深入和重要。对性的无知或错误观念,将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性健康是指具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信念上、行为上和社会交往上健康的总和,它表达为积极健全的人格,丰富和成熟的人际交往,坦诚与坚贞的爱情和夫妻关系。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①根据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观念享受和控制生殖行为的能力。②消除抑制性反应和损害性关系的诸如恐惧、羞耻、罪恶感以及虚伪的信仰等不良心理因素。③没有器质、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及妨碍与生殖功能的躯体缺陷。

障碍是指不能进行正常的,或在正常的中不能获得满足。

障碍对男性来说,指没有进行正常的能力。对女性来说,是指能进行,但总是对的体验不满意(不感到快乐)。障碍大致分为四种:一是的抑制,表现为持续性、蔓延性的性兴趣缺乏和性唤起抑制;二是性兴奋的抑制,表现为以男性和女性阴道作用障碍为特征,如阳痿、性冷淡等;三为抑制,表现为男性能和女性能出现正常的性兴奋期,但障碍反复发生并持续在,或者不适当地推迟,如、延迟、女性缺乏;四为其他障碍,如疼痛、阴道痉挛等[37,98]。

6.1 男

正常男性的整体活动过程包括:唤起、、插入阴道、、和性满足。这五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障碍都会导致男性的异常。如阳痿、、不、逆行、男性低下、男性亢进等[37]。

6.1.1 障碍 在1993年到2003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调查了24个不同国家的男性。结果发现小于40岁男性的障碍的发生率是1%~9%;40~59岁男性为2%~9%到20%~30%;60~69岁男性为20%~40%。70~80岁男性是50%~75%[99]。

障碍是指男性在的冲动及充分的性刺激下,准备,但却不能;有的虽能少许但硬度不够,难于放入阴道;也有的虽良好,但时间短暂,尚未放入阴道即变疲软;还有人虽然能放入阴道,但尚未或稍一抽动尚未,就疲软而失败,又称阳痿。障碍的病因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功能性障碍指机体没有具体的器质性病变,障碍是由精神心理因素及性知识不足造成的。器质性障碍是指各种器质性病变(如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等)造成的功能异常。功能性障碍一般患者年龄较轻,多在40岁以下,发病突然,或者间歇发病,时好时坏,可能有精神或心理方面的创伤史;器质性障碍患者常常年纪偏大,多在50岁以上,不佳逐渐加重,多为持续性,功能很差到完全不能。

男性障碍的诊断标准为:男性在性活动过程中持续或复发的不能到达或不能维持充分,困难必须是持续反复地发生三个月。诊断的作出要经过现象判断、心理评估及实验室检查才是可信的[100]。

男性障碍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对于功能性障碍主要的治疗就是性知识的介绍、性生理、性技术方法的指导及心理治疗;而器质性障碍则要心理治疗与原发病治疗相结合。总之,有以下一些针对障碍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内分泌治疗、真空负压治疗、男士环治疗、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物质、中药及针灸治疗、动脉血管重建术、静脉漏手术、假体植入术等[37]。

6.1.2 功能障碍 功能障碍是指在的一系列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的异常。通常认为功能障碍包括:、不、逆行和疼痛。其中最为常见的是。

6.1.2.1 是指尚未放入阴道或进入阴道中时间较短就发生了提精。可以依据三个指标进行确定:较短的潜伏期;男性对失去控制;患者本人或者其伴侣的心理压力。潜伏期是指从开始到的时间,潜伏期小于等于2分钟即可以被诊断为;失去控制是指男性无法延迟或控制,并且这种情况持续出现;心理压力是指患者或伴侣对这种情况感到十分痛苦。

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男性缺乏自省控制的能力,急于追求享受来临的舒适感。时连续不停地抽动而不间歇,这样1~2分钟大多数人皆会。②双方对性生理及性反应的知识尚不够了解,夫妻间不能坦率地交流性信息、性感受,以及双方如何配合才能使双方皆达到,做到双方性和谐。③初婚后,由于环境关系(如多人居一室),不得不采取快速来结束,从而养成快的习惯。④女方厌恶,要求男方快些结束而精。⑤生殖系统炎症,如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易诱发。

临床资料表明,合理训练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延缓的方法。这一类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在妻子的参与下练习在有前兆时停止抽动,转移注意力;降低刺激强度;分散注意力;改变;选择适宜的时间等等。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与一些疾病相关,那就要治疗这些疾病[37,100]。

6.2.1.2 其他功能障碍 不是指正常,时能自如地放入阴道,但不,也不能达到,最后失去兴趣,逐渐疲软而结束。不患者虽然时不,但平时多有遗精史,或时可以。这一障碍多由心理因素造成,有的也可能与服用一些药物或器质性病变有关。

逆行是指有,可以正常,有的感觉和动作,但由于膀胱颈部关闭功能失调,不由尿道出,而是逆行射入膀胱。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膀胱颈部解剖结构异常;神经损伤;梗阻;药物作用等。该疾病治疗起来较为困难,一般是针对病因治疗或手术治疗。

疼痛是指男性时或后发生、尿道、阴囊内、会或下腹部疼痛。这一症状常常使患者对性生活有顾虑,甚至不敢进行性生活。该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器质性的和功能性的。器质性的常见的为精道的炎症,如附睾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精阜炎、后尿道炎等;功能性的一般是次数过频、新婚过度等。该疾病治疗时要根据病因选择方法,治疗炎症或减少次数[37]。

6.1.3 持续症 持续症是指不必要的、与性渴望和性刺激无关的,且持续时间超过4小时。该疾病较为少见。低流量或局部缺血型(血液供应不足)是这种持续症最为普遍的原因,如果不予治疗最终会导致海绵体肌肉坏死。高流量型或过多氧供型持续症较少发生,主要发生于外科手术或膀胱外伤后。再生或先天性持续症常常发生在那些有镰状细胞病的男性身上。

冷水浴或冷敷对持续症的早期治疗是有效的。锻炼和排尿练习有时也有一定的疗效,另外还可采用药物治疗[100]。

6.1.4 纤维性海绵体炎 纤维性海绵体炎是一种白膜获得性疾病,紧紧连接在组织上的被膜包裹着的海绵体使其无法充血和。这个病的主要特点是随发生,构成白膜组织纤维上的血小板沉积造成疼痛及畸形[100]。

6.1.5 失调 是人类的本能,是指对“性”的兴趣。在一定程度的性刺激下,可产生要求发生的愿望。男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接触欲,从初生到老年都不会消失,通过皮肤的接触能产生;二是胀满缓解欲,又称排泄欲,青春期以后,性器官发育成熟,有使胀满从体内排泄出来的愿望。受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37]。

6.1.5.1 低下 男性低下是指男子对女性持续或反复地性表达不感兴趣,或缺乏主动的性要求。低下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研究显示,在美国,16%的男性声称在过去的12个月中会有几个月甚至更多时间缺乏对性的兴趣[101]。

对于低下的判断要慎重,因为个体的高低的差异是很大的,即使是同一个人的也不是恒定不变的,所以判断的高低不能单纯以个别情况下的一些表现来判断,要从经常的表现来判断。

男性的低下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常见病因有:①功能性病因,多为精神心理或社会、人际、环境抑制了,导致低下。②器质性病因。先天性小、性腺发育不全、男性激素低下、隐睾;肾上腺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全身性衰弱的疾病,如严重的结核病、白血病、贫血、高催乳素血症、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晚期肝硬化等等。③药物作用,如服用利血平、心得安、安体舒通、甲基多巴、利尿药、一些镇静剂、抗雄激素药物、胆固醇减少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等。

男性的低下受多种影响因素,治疗时亦应从多学科予以考虑[37,102]。

6.5.1.2 亢进 亢进是指不是新婚,也不是久别重逢,却一直很强烈,远远超出一般人水平,不分昼夜均有要求,甚至每天必须多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精神疾病,有些还与一些社会因素有关。针对这一疾病可采取治疗原发病的措施[103]。

6.5.2 性厌恶 性厌恶是指对性活动或性活动意识的一种持续性厌恶感。在男性中少见。表现为接触异性后,周身大汗、恶心、呕吐、腹泻或心悸。男性性厌恶的特点是:性唤起多不受妨碍,与功能多正常,年龄多在40岁以下[37]。

6.2 女

女是指由于缺乏正确的性知识以及某些心理因素引起的性问题。女性性生理特点是唤起时期的生殖器官充血及期某些生殖器官肌肉的不随意阵发性收缩,其障碍多发生在这两个时期。由于女性性反应依靠的是生殖器官解剖学上的完整性、血管供应、神经支配和激素调节,所以女大部分起源于心理因素,只有少数由器质性疾病引起。另外,要明确女性通常达到性唤起比男性困难得多,达到的反应也比男性缓慢得多,因此性生活中感情交流贫乏或未能充分调动女性的性感受也是障碍产生的重要心理因素。

对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障碍,应治疗原发病。对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治疗的重点是缓解引起特定障碍的心理因素,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建立起对治疗的信心[37]。

6.2.1 失调 关于女性失调,也从低下和亢进两方面来谈。

6.2.1.1 低下 低下是指对性的兴趣及感觉缺失、减少,缺少性思维或性幻想,以及缺少反应性渴望及期望被唤起的动机不足或缺乏。这种兴趣缺乏高于正常生活周期和人际关系周期所允许的程度[104]。

有研究显示,在美国,33%的女性声称在过去的12个月中会有几个月甚至更多时间缺乏对性的兴趣。并且这种问题在绝经后多发。女性低下与生物、生理及社会因素有关。在性活动中,女性消极地受操纵,不能期待从性活动中享受乐趣。社会上存在歧视和限制女性性活动的性价值观念,女性将比男性承受更多的社会心理压力[101]。

现在尚无理想的方法治疗低下。雌激素可以治疗更年期带来的生理问题,但是对治疗望失调效果甚微。激素被用来对女性低下进行“去标签”治疗。有些妇女服用雌激素和激素治疗低下,但是这种治疗已被证实只对更年期综合征有效。由于低下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治疗时必须全面综合分析,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安排。首先要消除引起低下的背景因素,并指导病人接触动情材料及训练,鼓励积极性体验,增加交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种能使对方接受和满意的性活动方式[105]。

6.2.1.2 亢进 亢进表现为频繁而强烈的性要求。发生率很低,约占女性总人群的1%。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内分泌失调和精神因素。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病得到缓解[37]。

6.2.2 主观性唤起失调 主观性唤起失调是指对任何一种刺激所引起的性唤起(性兴奋和性愉悦)感受性缺乏或者明显下降,而阴道或其它生殖器征象依然存在[104]。

6.2.3 生殖器唤起失调 生殖器唤起失调表现为抱怨生殖器唤起功能受损。患者会报告:任何刺激下外阴膨胀及阴道程度都非常低,且经由生殖器带来的性感受性降低。一个被诊断为生殖器唤起失调的女性依然会有主观的被性刺激之后的性唤起,但是有明显的对性器官感受性下降,包括。女性患者意识到的性感受是缺失的或明显减少的[104]。

6.2.4 合并的性器官及主观性唤起失调 合并的性器官及主观性唤起失调是指在任何一种刺激下,不但性唤起的感受性明显减少或缺失,而且性器官的唤起程度也很低,性感受性降低[104]。

6.2.5 性厌恶失调 性厌恶失调是指对与几乎所有的生殖器官接触具有持续的或反复的极度不适或回避。性厌恶可分为完全性和境遇性两种,前者对任何形式的动情感觉、感受都会体会到厌恶,哪怕是微小的性提示亦可使这些患者严重不安;后者的性厌恶仅局限于某一特殊方面,只要注意避免他们害怕的环境,仍可从性活动中得到乐趣,亦可表现正常的。性厌恶的反应强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别。当性厌恶严重时会引起恐惧、焦虑,甚至抑郁,以致不能正常行使。治疗的方法有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及药物治疗[37]。

6.2.6 失调 失调是指女性虽然产生了较高的性唤起或性兴奋,依然缺乏,是对体验的明显减少或对任何类型性刺激所产生的延迟反应。一般如果女性不能经由体会到,且需要更多的或阴道刺激,我们便可以认为她具有体验困难[104,106]。

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射过程,由一定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刺激产生。有些时候女性可以不需要直接的性器官的刺激,仅靠想象摆弄达到。因此,在应对女性失调时要多从心理角度去考虑[107]。

行为治疗在治疗女性失调中应用的较多,方法包括、使用振动器、感受等。如果女性通过等手段可以达到,但与伴侣进行性生活时却不能达到,则证明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针对这种情况就要采用心理干预、消除焦虑情绪、解决夫妻间的信任问题等[37]。

6.2.7 疼痛和阴道痉挛 在向阴道内插入或其他替代物时,围绕近阴道口的1/3段阴道及肌肉包括肛提肌及大腿的内收肌群发生不随意反射,以致不能进行,称为疼痛,疼痛与阴道痉挛互为因果关系,疼痛导致阴道痉挛,而阴道痉挛又加重疼痛。根据国际健康和社会生活杂志的估计,每年有14%的女性有疼痛[108]。

造成阴道痉挛的原因包括精神性的和器质性的,有时还是混合性的。器质性的因素分为三种情况:阴道口疼痛(进入阴道口及阴道时的疼痛)的发生经常因为不良性唤起、前庭炎、外阴营养失调(外阴畸形)、会外科手术、生殖器神经嵌压、生殖器神经痛;阴道中部疼痛通常因为提肌疼痛;阴道深部疼痛产生于子宫内膜异位症、骨盆感染性疾病、骨盆精索静脉曲张(血管的曲张)、粘连、腹部牵扯痛、放射治疗不良结果、腹部皮肤神经嵌压综合征等。治疗的关键是消除引起阴道痉挛的因素。心理性因素多由于初次疼痛或性物质所引起,如将插入尿道或,从而造成极大痛苦而形成消极条件反射。性心理损伤如遭遇性攻击或受过残暴的令人疼痛的惊恐的身心创伤,造成对男性的恐惧及憎恨而表现为阴道痉挛。此外,男性的因素如原发阳痿也令女性有较高的阴道痉挛发生率。个性胆小、怕痛等也可导致阴道痉挛。对这一类原因引起的阴道痉挛,治疗主要是要改善其发生的直接原因。通过夫妻双方的通力合作达到去除条件反射的作用,让病人学习放松肌肉,同时可使用阴道扩张器,从小到大进行系统脱敏疗法,消除病人对插入的恐惧和回避。另外,心理分析、行为治疗、催眠疗法以及药物治疗等方法,均能有效地治疗阴道痉挛[37,103]。

参考文献

1 Meston, C. M., Levin, R., Sipski, M. L., Hull, E. M., & Heiman, J. R. Women’s orgasm[J]. Annual Review of Sex Research, 2004,25:173-257.

2 Komisaruk, B. R., & Whipple, B. Physiological and perceptual correlates of orgasm produced by genital or non-genital stimulation[A].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gasm, ed[S]. P. Kothari & R. Patel, Bombay: VRP Publishers,1991.

3 Davenport, H. W. Early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chemical transmission of the nerve impulse[J]. Physiologist,1991,34:129-190.

4 Kenakin, T. P., Bond, R. A., & Bonner, T. I. Definition of pharmacological receptors[J].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1992,44:351-378.

5 Bloom, F. E. Neurotransmission and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ed. 10, ed[M]. J. G. Hardman, L. E. Limbird & A. G. Gilman. New York: McGraw-Hill,2001.

6 Girault, J. A., & Greengard, P. Principles of signal transduction. In Neurobiology of Mental Illness, ed. C. D. S. Charney, E. J[M]. Nestler & B. S. Bunne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7 health.省略/sexual-health/sexuality/brain-during-orgasm1.htm.

8 Giuliano, E, Rampin, O., & Allard, J. Neuro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of female genital sexual response[J]. Journal of Sex and Marital Therapy, 2002,28:101-121.

9 Van der Schoot, D. K. E., & Ypma, A. F. G. V. M. Seminal vesiculectomy to resolve defecation-induced orgasm[J]. BJU International,2002,90:761-762.

10 Koeman, M., van Driel, M. E, Weijmar Schultz, W. C. M., & Mensink, H. J. A. Orgasm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J]. British Journal of Urology,1996,77:861-864.

11 Komisaruk, B., Whipple, B., Crawford, A., Grimes, S., Liu, W.-C, Kalnin, A., & Mosier, K.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vaginocervical self-stimulation and orgasm in women with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fMRI evidence of mediation by the vagus nerves[J]. Brain Research,2004,1024:77-88.

12 Argiolas, A., & Melis, M. R. Central control of penile erection: role of the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e hypothalamus[J].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2005,76:1-21.

13 Penfield, W., & Faulk, M. E., Jr. The insula: further observations on its function[J]. Brain,1955,78:445-470.

14 Reiman, E. M., Lane, R. D., Ahern, G. L., Schwartz, G. E., Davidson, R. J., Friston, K. J., Yun, L. S., & Chen, K. Neuroanatomical correlates of externally and internally generated human emo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7,154:918-925.

15 Ferin, M. Neuroendocrine control of ovarian function in the primate[J].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Fertility,1983,69:369-381.

16 en.省略/wiki/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_axis.

17 Beach, F. A. Hormonal modifications of sexually dimorphic behavior[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1975,1:3-23.

18 Krüger, T. H. C, Haake, P., Hartmann, U., Schedlowski, M., & Exton, M. S. Orgasm-induced prolactin secretion: feedback control of sexual drive[J].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02,26:31-44.

19 Schindler, A. E. Steroid metabolism of fetal tissues. II: Conversion of androstenedione to estrone[J].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1975,123:265-268.

20 Alexander, G. M., Swerdloff, R. S., Wang, C. W., & Davidson, T. Androgen behavior correlations in hypogonadal men and eugonadal men. I: Mood and response to auditory sexual stimuli[J]. Hormones and Behavior,1997,31:110-119.

21 De Lignieres, B. Transdermal dihydrotestosterone treatment of andro-pause. Annals of Medicine,1993,25:235-241.

22 Carani, C, Granata, A. R., Rochira, V., Caffagni, G., Aranda, C, Anunez, P., & Maffei, L. E. Sex steroids and sexual desire in a man with[M].2005.

23 Bellerose, S. B., & Binik, Y. M. Body image and sexuality in oophorec-tomized women[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1993,22:43 5-459.

24 Riley, A. J. Life-long absence of sexual drive in a woman associated with 50-dihydrotestosterone deficiency[J]. Journal of Sex and Marital Therapy,1999,25:73-78.

25 Sherwin, B. B., Gelfand, M. M., & Brender, W. Androgen enhances sexual motivation in females: a prospective, cross-over study of sex steroid administration in the surgical menopause[J]. Psychosomatic Medicine,1985,47:339-351.

26 Davis, A., Gilbert, K., Misiowiec, P., & Riegel, B. Perceived effect of testoster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peri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an Internet pilot study[J].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2003,24:831-848.

27 Schreiner-Engel, P., Schiavi, R. C, Smith, H., & White, D.Sexual arousability and the menstrual cycle[J]. Psychosomatic Medicine,1981,43:199-214.

28 Sapolsky, R. M. Stress induced suppression of testicular function in the wild baboon: role of glucocorticoids[J]. Endocrinology,1985,116:2273-2278.

29 Carmichael, M. S., Warburton, V. L., Dixen, J., & Davidson, J. M. Relationships among cardiovascular, muscular, and oxytocin responses during human sexual activity[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1994,23:59-79.

30 Filippi, S., Vignozzi, L., Vannelli, G. B., Ledda, E, Forti, G., & Maggi, M. Role of oxytocin in the ejaculatory process[J]. Journal of Endocrinological Investigation,2003,26:82-86.

31 Schwartz, M. B., Bauman, J. E., & Masters, W H. Hyperprolactinemia and sexual disorders in men[J]. Biological Psychiatry,1982,17:861-876.

32 Buchman, M. T., & Kellner, R. Reduction of distress in hyperprolactinemia with bromocriptine[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4,6:357-358.

33 Krüger, T. H., Hartmann, U., & Schedlowski, M. Prolactinergic and dopaminerg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xual arousal and orgasm in humans[J]. World Journal of Urology,2005,23:130-138.

34 en.省略/wiki/Positron_emission_tomography

35 en.省略/wiki/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

36 Karama, S., Lecours, A. R., Leroux, J.-M., Bourgouin, P., Beaudoin, G., Jou-bert, S., & Beauregard, M. Areas of brain activation in males and females during viewing of erotic film excerpts[J]. Human Brain Mapping,2002,16:1-13.

37 吴阶平等.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8.

38 Vale, J. Ejaculatory dysfunction[J]. BJU International,1999,83:557-563.

39 Whipple, B., &. Komisaruk, B. R. Elevation of pain threshold by vaginal stimulation in women[J]. Pain,1985,21:357-367.

40 Thornhill, R., Gangestad, S. W., & Comer, R. Human female orgasm and mate fluctuating asymmetry[J]. Animal Behavior,1995,50:1601-1615.

41 Blaicher, W., Gruber, D., Bieglmayer, C, Blaicher, A. M., Knogler, W., & Huber, J. C. The role of oxytocin in relation to female sexual arousal[J]. Gynecologic and Obstetric Investigation,1999,47:125-126.

42 Fox, C. A., Wolff, H. S., & Baker, J. A. Measurement of intra-vaginal and intra-uterine pressures during human coitus by radio-telemetry[J].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Fertility,1970,22:243-251.

43 Levin, R. J. The physiology of sexual arousal in the human female: a recreational and procreational synthesis[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2002,31:405-411.

44 Scura, K. W, & Whipple, B.HIV infection and AIDS in the elderly. In Gerontological Nursing, ed. M. Stanley & P. G. Beare[J]. Philadelphia: F. A. Davis,1995.

45 Whipple, B.Lecture on Sexuality in Mid-life and Beyond[S]. Montreal: World President’s Organization,2005.

46 Levy, A.Male sexual dysfunction and the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Paper presented at 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Conferencem, December 7,2002.

47 Whipple, B.Guide to Healthy Living for Men and Those Who Love Them[M]. New York: Pfizer. Videotape,2000.

48 Bachmann, G. A.Influence of menopause on sexua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ertility and Menopausal Studies (Suppl.),1995,40:16-22.

49 Bachmann, G. A., & Leiblum, S. R. The impact of hormones on menopausal sexuality: a literature review[J]. Menopause,2004,11:120-130.

50 Kapur, S., & Mamo, D. Half a century of antipsychotics and still a central role for dopamine D2 receptors[J].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2003,27:1081-1090.

51 Arnott, S., & Nutt, D.Successful treatment of fluvoxamine induced an-orgasmia with cyproheptadine[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4,164:838-839.

52 Johnson, S. D., Phelps, D. L., & Cottier, L. B.The association of sexual dysfunction and substance use among a community epidemiological sample[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2004,33:55-63.

53 Zemishlany, Z., Aizenberg, D., & Weizman, A. Subjective effects of MDMA ("Ecstasy") on human sexual function[J]. European Psychiatry,2001,16:127-130.

54 Kall, K. L.Effects of amphetamine on sexual behavior of male i.v. users in Stockholm: a pilot study[J].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1992, 4:6-17.

55 en.省略/wiki/Alcohol

56 Miller, N. S., & Gold, M. S.The human sexual response and alcohol and drugs[J].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1988,5:171-177.

57 Malatesta, V. J., Pollack, R. H., Crotty, T. D., & Peacock, L. J.Acute alcohol intoxication and female orgasmic response[J]. Journal of Sex Research,1982,18:1-17.

58 Fava, M., & Borofsky, G. F.Sexual disinhibition during treatment with a benzodiazepine: a case report[J]. Journal of Psychiatric Medicine,1991,21:99-104.

59 Matsuhashi, M., Maki, A., Takanami, M., Fujio, K., Miura, K., Nakayoma, K., Shirai, M., & Ando, K.Clinical experience of bromazepam for psychogenic impotence patients[J]. Hinyokika Kiyo: Acta Urologica Japonica,1984,30:1697-1701.

60 Ghadirian, A. M., Annable, L., & Belanger, M. C.Lithium, benzodiazepines, and sexual function in bipolar patie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2,149:801-805.

61 Rowland, D. L., Kalian, K. H., & Slob, A. K.Yohimbine, erectile capacity, and sexual response in men[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1997,26:49-62.

62 Cohen, A. J., & Bartlik, B.Ginkgo biloba for antidepressant-induced sexual dysfunction[J]. Journal of Sex and Marital Therapy,1998,124:139-143.

63 葛宏兵,等.人参对的数量、质量、FSH、LH和睾酮水平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06,8(6):626.

64 王欣等.人参皂甙对垂体-性腺系统分子内分泌功能调节作用[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3,19(1):7.

65 王巍等.人参皂甙Rb1和Rg1对幼小鼠性腺和副性腺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1):10.

66 Phillips, N. A.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0,62:127-136, 141-142.

67 Schiavi, R. C, Stimmel, B. B., Mandeli, J., & Rayfield, E. J.Diabetes mellitus and male sexual function[J]. Diabetologia,1993,36:665-675.

68 信中等.影响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功能的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136.

69 Kolodny, R. C.Sexual dysfunction in diabetic females[J]. Diabetes,1971,20:557-559

70 Minderhoud, J. M., Leemhuis, J. G., Kremer, J., Laban, E., & Smits, P. M. L.Sexual disturbances arising from multiple sclerosis[J]. 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1984,70:299-306.

71 Hulter, B., & Lundberg, P. O.Sexual function in women with advanced multiple sclerosis[J].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1995,59:83-86.

72Lundberg, P. O.Sexual dysfunction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J]. International Rehabilitation Medicine,1981,3:32-34.

73 Sakakibara, R., Shinotoh, H., Uchiyama, T., Sakuma, M., Kashiwado, M.,Yoshiyama, M., & Hattori, T.Questionnaire-based assessment of pelvic orgasm dys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 Autonomic Neu-roscience: Basic and Clinical,2001,17:76-85.

74 Wermuth, L., & Stenager, E.Sexual problems in young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 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1995,91:453-455.

75 Bronner, G., Royter, V., Korczyn, A., & Giladi, N.Sexual dys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 Journal of Sex and Marital Therapy,2004,30:95-105.

76 Uitti, R. J., Tanner, C. M., Rajput, S. H., Goetz, C. G., Klawans, H. L., & Thiessen, B.Hypersexuality with antiparkinsonian therapy[J]. Clinical Neuropharmacology,1989,12:375-383.

77 Zesiewicz, T A., Heilal, M., & Hauser, R. A.Sildenafil citrate (Viagra) for the treatment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men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 Movement Disorders,2001,16:305-308.

78 Gorman, D. G., & Cummings, J. L.Hypersexuality following septal injury[J]. Archives of Neurology,1992,49:308-310.

79 Miller, B. L., Cummings, J. L., Mclntyre, H., Ebers, G., & Grode, M.Hypersexuality or altered sexual preference following brain injury[J].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1986,49:867-873.

80 Davey Smith, G., Frankel, S., & Yarnell, J.Sex and death: are they related? Findings from the Caerphilly cohort study[J].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1997,315:1641-1644.

81 Abramov, L. A.Sexual life and sexual frigidity among women develop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8:418-425.

82 Petridou, E., Giokas, G., Kuper, H., Mucci, L. A., & Trichopoulos, D.Endocrine correlates of male breast cancer risk: a case-control study in Athens, Greece[J].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00,83:1234-1237.

83 Leitzmann, M. F., Platz, E. A., Stampfer, M. J., Willett, W. C., & Giovannucci, E.Ejaculation frequency and subsequent risk of prostate cancer[J].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4,291:1578-1586.

84 Sayle, A. E., Savitz, D. A.,Thorp, J. M., Jr., Hertz-Picciotto, I., & Wilcox, A. J.Sexual activity during late pregnancy and risk of preterm delivery[J].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1,97:283-289.

85 Evans, R. W, & Couch, J. asm and migraine[J]. Headache,2001,41:512-514.

86 Fisher, C, Cohen, H. D., Schiavi, R. C, Davis, D., Furman, B., Ward, K., Edwards, A., & Cunningham, J.Patterns of female sexual arousal during sleep and waking: vaginal thermo-conductance studies[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1983,12:97-122.

87 Money, J.Phantom orgasm in the dreams of paraplegic men and women[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60,3:373-382.

88 Kinsey, A., Pomeroy, W, Martin, C., & Gebhard, P.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M]. Philadelphia: W. B. Saunders,1953.

89 Masters, W, & Johnson, V.Human Sexual Response[M]. Boston: Little, Brown,1966.

90 Hite, S.The Hite Report[M]. New York: Macmillan,1976.

91 Kothari, asm: New Dimensions[M]. Bombay: VRP Publishers,1989.

92 zh.省略/zh-cn

93 朱辉,等.变性手术及相关问题[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3):331.

94 Krege, S., Bex, A., Lummen, G., & Rubben, H.Male-to-female transsexualism: a technique, results and long-term follow-up in 66 patients[J]. BJU International,2001,88:396-402.

95 Kim, S. K., Park, J. H., Lee, K. C., Park, J. M., Kim, J. T, & Kim, M. C.Long-term results in patients after rectosigmoid vaginoplasty[J].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2003,12:143-151.

96 Jarolim, L.Surgical conversion of genitalia in transsexual patients[J]. BJU International,2000,85:851-856.

97 Komisaruk, B. R., & Whipple, B.Love as sensory stimulation: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its deprivation and expression[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1998,23:927-944.

98 夏术阶.障碍[J].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99 Lewis, R. W., Fugl-Meyer, K. S., Bosch, R., Fugl-Meyer, A. R., Laumann, E. O., Lizza, E., & Martin-Morales, A.Epidemiology/risk factors of sexual dysfunction[J].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2004,1:35-39.

100 Lue, T E, Giuliano, E, Montorsi, E, Rosen, R., Andersson, K. E., Althof, S., Christ, G., Hatzichristou, D., Hirsch, M., Kimoto, Y, Lewis, R., Mc-Kenna, K., McMahon, C, Morales, A., Mucahy, J., Padma-Nathan, H., Pryor, J., Saenz de Tejada, I., Shabsigh, R., & Wagner, G.Summary of the recommendations on sexual dysfunction in men[J].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2004,1:6-23.

101 Laumann, E. O., Gagon, J. H., Michael, R. T., & Michael, 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exuality: Sexual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102 Maurice, W. L.Sexual Medicine in Primary Care[M]. St. Louis, MO: Mosby,1999.

103 Plaut, S. M., Graziottin, A., & Heaton, J. P. W.Fast Facts-Sexual Dysfunction[M]. Oxford: Health Press,2004.

104 Basson, R., Althof, S., Davis, S., Fugl-Meyer, K., Goldstein, I., Leiblum, S., Meston, C, Rosen, R., & Wagner, G.Summary of the recommendations on sexual dysfunctions in women[J].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2004,1:24-34.

105 Suckling, J., Lethaby, A., & Kennedy, R.Local oestrogen for vaginal atroph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03,4:CD001500.

106 Phillips, N. A.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0,62:127-136, 141-142.

107 Whipple, B., Ogden, G., & Komisaruk, B. R.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imagery induced orgasm in women[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1992,21:1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