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文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人文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人文建设

篇1

关键词:高职 人文校园 建设

我国历来都比较注重学校的人文建设。《礼记・大学》中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善良的方面,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从而达到改良社会风气的目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当世界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大众教育”,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校园的人文建设。因为,人文精神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核心,大力提倡人文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项目。

一、人文校园的涵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一项决议――《21世纪议程》,在“议程”当中强调:“人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最终受益者,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要“以人为本”。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高职院校也同样倡导“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校园,即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宽容的人际关系,使全校师生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并形气息浓郁的学校文化特色。

二、人文环境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需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蜿蜒流长,其中不乏一些奋发图强的人,他们勤奋好学,给我们带来莫大的鼓舞,如:头悬梁、锥刺股的孙敬和苏秦、积雪囊萤的车胤、穿壁引光的匡衡、、燃糠自照的顾欢等,他们虽处艰苦环境,仍然思进取,这些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上进心。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网络时代的来临,让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学子们学习的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状况需要加强人文建设

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都历经了高考,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知识面窄且结构不合理。曾经有人对一些高职学生作出调查,其结果发现:其一,不关心国事大事,就如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二,综合能力弱。其三,个人修养有待提高。另外也有人在宁波市高职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希望提高人文素质。

(二)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人文校园建设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爆炸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仅学生需要在校园里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这一切需要学院的人文关怀。

高职院校重视人文建设,必定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之下学习和生活,不会再毕业的时候存在一些素质缺陷。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将学生培养成才之外,还必须构建与学生相适应的人文环境,这是学院的职责之一。

三、建设人文校园的途径

(一)人文校园理念的树立

当高职院校在面临21世纪对高职生提出的要求和市场对高职生的要求之时,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以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办校的宗旨,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教育的理念。因此,学院要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将教、学相结合,关爱学生,关爱教职员工,让师生都将学院视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途径,从而激发师生的潜力,创建出和谐发展的人文校园环境。

(二)人文校园建设的师资力量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要建设人文校园,教师的作用相当重要。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现人文校园建设相当重要的一环。

首先,高职院校要让教师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感受到自己事业价值的归属感;作为高校教师,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而是与学生共同度过的美好的大学时代,让学生对学院有深深的感情。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逐渐成长为集教、学、研为一体的能师。

其次,加强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根曾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萤,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格。”这是对人文学科与科学应相互作用的一个精彩论断。签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加大人文学科的选修课程范围,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人文校园的环境建设

温馨的校园环境是基础。绿色的校园,开满鲜花,不仅能让学生贴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而且学院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

高职院校在校园景观建设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如:供家长和学生休憩和看书的长凳,圆桌;让学子轻松学习的草坪;具有纪念意义和价值的励志故事和人物。甚至,有的学院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网络平台,让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达到矫正学生心理的目的。

学生在这样的人文校园里得到尊重、信任和激励,在这里快乐的度过大学生涯。因此,学院在培养学生之时,从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特长、锻炼学生的品格。

(四)人文校园的制度管理

“管理即服务”是现代管理理念所倡导的,即提倡管理要以人格魅力为基础,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管理过程中的能动性。

现代人文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是社会的中心。因此,人们需要进行公正、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规章制度呈现出来,让制度管理的“刚性”与人文管理的“柔性”相统一,让无情的制度在有情的操作中发挥最佳约束力。

(五)校园文化建设

有人说,校园文化环境是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是一门陶冶心灵的“隐性课程”。因此,首先,我们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让学生在学院里的生活充满快乐、轻松,同时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得到提升。其次,努力培养教师,让教师向着学者型教师和教学艺术家的方向发展。让教师能够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有较深厚的造诣,和相关的行业分析能力和经验。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能够得到行业的锻炼。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一种对艺术的享受。

参考资料:

[1]蒲东平. 培育人文精神 建设人文校园[J].教育论坛

[2]焦俊霞.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J].江苏高教,2009,4

[3]彭燕凌. 当前高校在人文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管理,2010

篇2

21世纪的校园,不再是过去那种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从一年级就开始努力学习,拼命练习,反复做习题,只为了在考试中,多考那么几分。为了这几分,小学生可以不学音乐,不上体育,不参加劳动。这样努力的目的就是将来找一份好工作,一辈子不受穷。虽然小学生不知道穷是什么概念,但从小被家长耳提面命,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读书、考高分,怕读书、考低分的都是坏孩子。

那时的家长是这样想的,社会是这样认为的,尽管有些老师认为这样放弃人生必需的修养来换取分数的做法非常不合理,但是如果某个老师坚持自己的看法,某所学校不要应试教育的模式,那这所学校很可能没多少学生了。

当这些应试教育下成长的学生终于考上大学,走上社会。由于缺少人文教育,变得不合群,在工作中无法和别人配合;或者缺少劳动,自己的生活都打理不好;有的没有受过挫折,一点极小的打击都受不了,找不到工作干脆不找了,就在家待着。“啃老族”“月光族”这些新名词都伴随着一代人出现的。更可怕的是,在一些高中或是大学里,屡有学生猝死在千米跑道上。有人认为是独生子女的缘故,但更多的是素质教育缺乏造成的。

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新目标。素质教育说起来容易,但落实到行动上却是非常复杂。素质教育包括传统的德智体美劳,还有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礼仪。其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有理想有道德,有一副好身体,同时具备一点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以羽毛球为特色,建立人文化校园

在新课标要求下,各地小学都在进行人文化校园建设,有的以艺术见长,有的以体育为主,这些充满人文特点的校园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都具有积极作用。

联系到我们学校,我认为还是以羽毛球为特色,来进行人文化校园建设。之所以选择羽毛球,是因为羽毛球具有多重优势。

首先,羽毛球运动对于参加者不受年龄、身体素质的限制,从儿童到老人都可以参加。同时,羽毛球对于运动场地和器械要求不高,参加者只要带上羽毛球和球拍找一块空地就可以开始。它不需要教练长期指导,并且也没有多大安全隐患。

其次,羽毛球运动具有娱乐功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具有娱乐性,和跑步锻炼相比,跑步虽然可以改善和提高呼吸、循环等内脏器官功能,但比较枯燥单调,不适合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羽毛球运动将竞技和娱乐融为一体,更易被小学生接受。

在锻炼方面,羽毛球通过挥拍、移动、跳跃、转体,合理地运用各种击球动作,使身体上下肢以及腰部肌肉都得到了锻炼,加速了全身血液循环,增强了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同时,羽毛球运动要求在短时间内对瞬息万变的球路做出判断,进行果断反击,这也有效提高了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在安全方面,因为羽毛球是隔网对抗项目,减少了双方的身体直接接触产生的对抗风险,和体操、田径、跑步、足球相比,安全性最高,几乎没有受伤的风险。

篇3

一 问题提出

杨叔子曾说:谈文化就应谈到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这五个方面。“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句名言可以做新的解释。“授业”就是传授知识;通过传授知识来解惑,“解惑”就是启迪思维、展示方法;通过启迪思维、展示方法来把握原则和升华精神,这就是“传道”。他认为,目前大学生忽视的不仅是一门语文,而是整个文史哲,是一个人的综合人文素质,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是目的,是内涵。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学校历史传承的教育价值观,属于外延的范畴。

近年来,评价我国高校,就是看这个学校的校园建设、硬件设施、排名,往往忽略其文化与精神的东西,导致盲目追求硬指标、追求物质的东西,将校园文化的外延和内涵混淆。

二 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

将校园文化内涵与外延混淆:将校园文化内涵例如物质的数量、范围作为内涵范围,校园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承接的办学精神和作风,而外延是历史承接的办学精神和作风所形成或产生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效应。而现行的高校评估体系还在过分强调非精神的东西,导致学校领导今天做这,明天做那,将功绩累加就是战绩。

原因分析:指导方向的失误:将硬性的评估指标强加给高校,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学校领导的注意力应关注学生,一个一流大学,就是一个超级人才投资组织。通过对学生的投资,把一个一文不名的人,造成百万富翁,而不是为了评估指标而标榜自己的成果。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宗旨的迷失,导致办学模式的变异与扭曲。许多世界一流的名校,不领皇粮,学校靠捐助,靠校友资助,校友成功,校友慷慨解囊,主要原因有:校友们事业成功,赚了大钱,有实力捐款。为什么有实力?是因为得到了真正的、完善的教育,真正的完善教育即是在心灵深处的教育,在快乐获益学习的同时,身心得到成长,潜能得到开发。因而对学校感恩戴德,成功以后就捐赠给自己的母校。这就是学校对学生的态度: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体贴备至。学校在市场中靠什么竞争?是靠产品的竞争!而不是靠硬件的竞争。世界名校比的是:谁培养的毕业生日后更成功:谁的教育,奠定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印迹和最多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竞争。

三 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素质教育是关键

1.校园文化传承决定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文化建设的内容决定要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最后,校园人文精神的塑造,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

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所谓“独到”就是要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讲究心理学科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的潜能的可能,发展和完善人格品质,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幸福快乐地成长。即杨叔子说,孔子曰:无为而治,其舜也欤!我们办教育、管学校,最根本是育人,是按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在总的要求下,一个大原则是“因材施教”,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健康发展,这里就是无为,无违学生个性。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哪有创新人才?老子讲不争,讲无为,就是强调遵循客观规律,不争、无为,实际上都是“道法自然”的表现。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终身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人生影响: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洪堡大学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在当下,大学教师科研应旨在提升教师的知识素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高校理应把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科研价值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新的高校评价体系能摆脱形式主义的桎梏,让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篇4

1、医学生人文素质内涵

人文素质指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修养等等,由知识、观念、能力、意志、情感等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具体表现为人格、修养、气质等。由于医学所针对的特殊的研究对象,医学比当今所有学科都需要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医学最终的价值目标。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疾病的种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增加,这些变化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更高的人文素质,同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应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校园文化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的,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 导向激励作用

学校的校训、校风、校园环境,在无形中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内容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意识。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中,学生们时时刻刻都将受到影响,产生强烈的爱校、爱学习、爱同学的情感,学生们的思想高度无形中等到了完善与升华。

2.2 塑造作用

大学校园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舞台,在这个大的舞台中,学生们能够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才华,通过举办各种文艺、体育竞赛和表演、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合作意识、积极的心态、责任感等等。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把优秀的校风、学风转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进而促进人格的逐步成熟。

2.3 规范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保障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校园制度文化通过约束与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国家的法律法规,这对于医学生成长为一名遵守组织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有着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医学生发展的大环境,校园文化对医学生无时无刻的影响使得学生们能够无形的积累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同时能够丰富医学生的知识结构,训练批判思维,开发创造能力。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不仅应该只通过教学这一途径,也应该通过校园内的方方面面工作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3.1 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校园文化物质层面指是高校科研、教学、校园环境美化等方面的设施, 是开展校园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于医学院校来讲,营造良好且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 可以在校园建筑建造、校园规划等方面体现更强的医学文化。比如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公共场所悬挂一些医学名人的画像和名言, 或者树立一些医学名人的塑像, 这些物质层面的硬件设施可以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地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个例子, 在我国很多医学院校都可以见到李时珍的塑像, 这往往成了医学院校毕业生毕业留影的必选背景物, 成了学校作为医学院校的标志物。可见, 它是有文化意义的, 它可以不动声色地使学生们接受医学文化的感染, 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建设科学的校园制度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科学合理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措施。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使学校的管理制度达到刚性约束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统一, 改变以前单靠“硬性”的校规校纪约束学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 做到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 把各种任务、纪律、要求与学生的感情、态度、发展、利益和需要结合起来, 以公平的信念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激励、监督保证等机制, 形成融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良好校园氛围, 使我们的学生们在这平等、和谐、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的沃土里能时时感受到一份爱心、一份宽容、一份责任, 同时也学会对人宽容, 学会爱人, 学会承担责任。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 彰显 人文性

一、校园文化有极大的人文教育价值

新课程开展以来,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必然承担着思想的熏陶,道德情感的教育,这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沃土。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日常生活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在校园里度过,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校园的一切,来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特有的文化积淀,文化精神,文化内涵以及周边地区弥散的文化气息,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借助良好的人文氛围,利用校园文化显现出的价值和精神财富加以挖掘、开发和提升,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全面、和谐、主动发展,培养一代有道德情操、有思想内涵、有文化素养的学子。

具体说来,彰显人文性的校园文化对学校教育能起到两个明显的作用:

1. 有利于加深校园的文化积淀,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人文教育是一种广博而深邃的文化积淀,是和煦的春光,是文明的洗礼,是智慧的启迪,是学校建设的重心之所在。建设以人文精神培养为主的校园文化,去汲取课程中、生活中的文化内涵,使之和谐地统一于校园教育气氛中,从而辐射给学生,不仅能丰富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提高教育的作用力,还能真正实现教育应有的价值和功能,使学校成为一个文化磁场,让学生沐浴在人文的光辉里,享受学习和生活的无穷快乐,促进学校的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成为社会的较高素养的人。

教育是雕刻心灵的艺术。通过校园文化中环境的感染、人文思想的渗透、文化的浸润,在学生的观念、气质、性格、习惯等心理要素中形成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特征。用校园文化中厚实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底蕴、崇高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长期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沐浴在文化的阳光的光辉中,通过陶冶性情、开掘智能、锤炼意志、升华思想来培养学生,能使之德才兼备、文理相通、身心和谐、品行高雅,激发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大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文明的接班人。

二、以人文立校,建设校园文化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一)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学生为本。

教育部曾经提出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后来又补充“环境育人”等“四育人原则”。基于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乡村中学,建设校园文化的基本原则就是:立足本校,深入发掘本校的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精神资源,开展与学校教育和谐一体的文化建设,用人文思想的渗透、文化的浸润来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

1.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主旨。即要有鲜明的人文特色。就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校园文化建设,各种学校有许多相同的内容或形式,科学或文学讲座,文化、体育活动,如艺术节、文化节、音乐会、歌舞晚会等等,但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这个重点与要害是什么?应当是反映学校有传统、有特色的优良校风,就是一个学校独特的人文气质。”

2.与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相结合。

学校的“自然环境”多半也是人造的。一些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布局、装饰应合乎科学、美学、伦理学的要求,注重传统的审美品味的传达:比如对称美、平衡美、比例美、和谐美等等。

学校的人文环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交流中形成的文化氛围。其实“四育人原则”,首先就是要求教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师长、干部、服务者用自己的行动、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出榜样,明示学生,严于律己。

至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讲竞争的同时,更要讲合作、互助、友好、团结的校园气氛,这是人才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所必须的。

3.重视网络建设与管理。

当下,网络、电脑是人们获得知识、信息新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这里是各种思想、各种观点、各种见解的交汇处。即是交流思想,谈心交友的无拘无束的场合和自由的天地,也是各种不良内容聚集的地方,青少年缺乏辨别力和自控力,上网时极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

因此,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非常注意这些因素对良好人文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二)如何去建设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建设人文的校园文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尤其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是必须适时操作的:

首先,确立师生认同的文化理念。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即它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设计颇有文化内涵的校歌、校徽、办学目标、办学思想、治校方略、育人理念对师生有凝聚、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一个学校独特的人文气质一旦形成为传统,就会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其次,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是校园人文建设的示范者执行者,其举止言行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如教师的人格美――师德端正,对学生有慈母心情,能以人格的魅力影响感染学生;语言美――讲课时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交流时大方、得体、和煦。仪表美――教学中举手投足,音容笑貌,衣着打扮,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建设高度融洽和谐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形成合作伙伴,让学生的思想情感自由驰骋,在宽松和谐氛围中,汲取中外文化的精髓,接受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熏陶,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彰显温馨和谐的人文管理。

管,意指约束,但是要建立在“理”的基础上,这个理就是“以人为重,强调沟通”。学校领导对学校管理一定要建立在对师生的关心爱护、尊重信赖的情感之上,做到严中有情,情中有威,要注重为全校师生努力营造安居乐业、民主和谐的生活环境。要体现出人文气氛中温暖人心、凝聚人气、激励人志的内涵。

师生人际关系宽松和谐,让学校充满文明之风、人情之爱,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着力打造校园人文品牌的靓点。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建设人文校园环境最重要的途径。要想打造校园富有独特人文精神的品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致地操作:

1.利用学科教学创设文化氛围,积累文化底蕴,感受人文精神。

举学科教学的例子来说,我们的教师凭借语文教材,通过文化底蕴的渗透艺术,促进文化底蕴的日月积累,让“现代精神理念”与“民族文化内涵”自然地糅合,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语文教学中通过和谐、欢快气氛的创设,通过美文的吟读、品味,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恬静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要创设积极探索的氛围,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好奇心,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要通过自由讨论、互相引发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探索,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毅力,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引发创新的火花。

再比如,音乐教学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教师让学生聆听的歌声、新疆的鼓声、苏格兰的风笛声,让学生感受中国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弘扬民族文化的人文意识,体会与享受不同音乐文化的美感,增强对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热爱。

同样,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凭借教材,充分地利用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同样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谷超豪教授曾说:“数学是极富创造性的科学”,“在数学课上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谷教授的这番话对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着力文化建设的教师又极具启示作用。数学与人文精神的相结合,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在课堂上培植起文化的土壤,在学生的心田里播撒下文化的种子,在文化的浸润下彰显出文化的魅力,并吸引着学生,让他们读有文化气息的文字,做有文化气质的君子,学校教师是责无旁贷的。

2.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展多样的活动,创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会说话。”优美的校园环境就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以育人。学校的橱窗、墙壁、走廊、移动展板、草坪、雕塑和喷泉,都使它们“活”起来,“动”起来,让室内室外到处传递着文化信息,发挥着育人功能。

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上,创办校园电视台、校园文化报、学校网站,这些文化载体,不仅能锻炼、培养学生,还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社会和学生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在网上和教师直接对话拓展了空间,同时也为抵御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和精神污染的侵蚀构筑了防范的宣传思想阵地。

每学期定期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读书节等等,利用这些多元化的系列文化活动,张扬学生个性,发挥潜能,侧重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凸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韵味,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量和自我价值,彰现和扩展人的生命意义,形精神,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让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熏陶内化成为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就是一部最具吸引力的教科书,陶冶着师生情操,净化着师生心灵,激发着师生灵感,启迪着师生智慧,提升着师生素质,进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探索.华东师范大学情报研究所.

[2]蒲卫晖.课程改革不可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5年10期.

[3]创校园文化建设新境界.海盐县于城中学省略/xdjyjs/.

篇6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由于思想观念、学生自身能力以及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体育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后。我们应该从搭建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重视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方面来进一步加强体育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 :体育;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3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83—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体育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A252。

收稿日期:2014—09—19

作者简介:杨利香(1974— ),女,湖南宁乡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高职教育。

在国家提出“文化强国”、很多地方政府提出“文化强省”、学校提出“文化兴校”这样一种大环境、大背景下,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以体育类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具体指的是人文层面的发展水平或具有的品质,这种品质涉及知识、思想、情感、意志以及能力等一系列因素,一般通过个人的气质、修养以及人格等表现出来。人文素质的内容体现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以及人文方法等四个方面,四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树立人文观念、强化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丰富人文知识,使其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情感、意志和理性等方面的关系。

从中央到地方,有关教育部门多次提出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靠几本书、几个教师、几堂课能够解决的,而是必须借助知识讲解、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促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向教育对象的人格、修养以及气质转化,并最终将其内化为稳定的品质。

二、体育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和其他高职院校相比较,体育类高职院校起步晚、底子薄,近几年投入和建设的重点在于办学思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在高职教育管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等方面都还不太成熟和完善,还没来得及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建设。

目前,大部分体育类高职院校通过了教育部的办学水平评估,步入了内涵建设阶段。内涵建设是以学校的软实力建设为核心,包括师资队伍的培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环节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很多方面。而人文素质教育也渗透、体现或融合在方方面面的软实力建设之中,是内涵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类高职院校可以在内涵建设阶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弥补人文素质教育先期的缺失、不足,并彰显自身的特色。

(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体育类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技能培训上,围绕市场设置专业课程。但是,这些技能只能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利器,而不是全部,或者说这些技能是学校的骨架,我们还需要血液、肌肉来让身体强壮、健美。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好比血液、肌肉,只有血液、肌肉健康、完善了,学校这个身体才能够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人文素质既是一种文化的沉淀,也是一个人的长期积累,而体育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这种沉淀和积累。体育类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针对培养对象,要夯实他们的人文知识基础,帮助他们搭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知识体系,引领他们领悟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兴校”落到实处。

(三)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代社会、现代企业、现代职场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好的层面,而是更加青睐在技术、情感、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应对社会的压力和复杂性,适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职场的风云变幻。体育类高职院校应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严格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实要求。

三、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淡薄,重技能、轻人文。一方面,体育类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层对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校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对这一方面只是轻描淡写甚至忽略不提,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技能教育上,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实践实习,都围绕技能这一中心展开,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被淡化。另一方面,在体育类高职院校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往往只是处于边缘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其呼吁的影响力、执行的力度都非常有限。从整体来看,由于体育类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化都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学生主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偏低。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或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学生相比,在文化知识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技能体现为“动”,而文化学习需要“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育类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难度。另外,体育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在主观上受就业等方面的影响,缺少对人文类知识的认识和学习的欲望,更没有对人文素质教育予以足够的关注,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日后就业的影响并不大,掌握专业技能才是成功就业的保障。

(三)施教环境缺乏人文氛围。这种人文氛围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文学科教师极少。我国体育类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院校办学时间短,人文底蕴薄弱,在师资建设方面,主要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而专任的人文学科教师数量偏少,让行政管理人员来兼任人文课程教师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因此,很难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高质量的、系统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体育类高职院校缺少人文氛围。二是校园的硬件环境没有人文气息。近几年,很多体育类高职院校的校区扩建、改建甚至新建都是在校园硬件设施方面投入很多资金,但是,这些硬件建设并没有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充分地融合,对校园的文化规划明显不成熟或不完善,不能彰显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力。

四、体育类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搭建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一载体应该进一步合理化和规范化。

第一,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的体育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没有课程体系,而是这一体系轻重不一,稳定性不足。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人文社会知识的课程、自然科学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以“人”为中心,是在素质教育中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将涉及以上三个方面的课程归纳为多个模块,例如思德模块、语言模块、欣赏模块、职业素养模块、科学工具模块、身心健康模块、管理模块、文史哲模块等。每个模块的课程应该有一定的固定课程、一定的半固定课程,避免出现有的模块开出几门、有的模块却寥寥无几的情况。

第二,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扩大的空间很小,不妨采取向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方法。人才培养方案上不一定要单独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这样的板块,具体课程可以安排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可以在必修课中出现,也可以在选修课中出现。我们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向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例如:可以优化已有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二)设计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在体育类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选择适当的文化载体、活动路径极为重要。当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最适宜的文化载体和活动路径,还停留在比较单一的方式方法上。因此,应该开动脑筋来设计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1.不断完善学校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层面来说,包括校训的凝炼,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等的提炼,校歌、校徽、校旗等的设计创作,学校视觉系统的标准化、统一化设计。我们要倡导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在校园公共场所设置内涵深刻的塑像,悬挂书画作品,营造积极、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组织在校师生切实参与到校园教学楼、道路、景点的命名活动中,这对于不断强化在校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及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勤奋刻苦的热情。

2.“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可以邀请名人、名家来学校讲学,以他们的学识魅力、辉煌成绩来教育学生。也可以组织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报告、讲座,引导在校学生明确人生奋斗目标,树立远大抱负,激发其发展自我的信心和服务社会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师生“走出去”,例如: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开展思想教育;参观行业企业,开阔眼界,感受、学习企业的文化;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行动中提升人文素质。

3.院、系、班三级联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体系、促品牌、树特色。目前,一些体育类院校的校园活动逐渐丰富起来,此时,管理者就应从更高的层面进行校园活动的体系化建设,也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或从某一角度来整合这些活动,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零散的或各自为阵的,进而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还应该思考在这些活动中,哪些可以体现学院的特色、代表学院的特点,有促品牌、树特色的高屋建瓴的意识。

(三)传播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打造体育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特色。传播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可以说是体育类高职院校有别于其他类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所谓体育精神,就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勇敢、坚强、智慧、不言败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意识。体育精神发挥着积极作用,鼓励人们勇敢向前,不畏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是体育运动在精神层面的最高产物。在体育运动的实践过程中,只要是有助于产生或者是能够展示出人类高贵品质,同时,又符合社会大众主流观念的积极意识,都属于体育精神的范畴。体育文化就是人类在开展社会活动及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生活方式、身体活动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物质及精神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讲,体育文化是人类身体教育智慧及身体练习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

体育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充分宣传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

第一,要用“体育事迹”鼓舞学生。在体育界,有很多名人,他们的辉煌成绩是用汗水、泪水铸就而成的,他们应该是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偶像和榜样,可以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冠军讲坛”、种植“冠军林”等活动,邀请体育冠军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第二,要用“体育知识”武装学生。这里的“体育知识”主要指那些文化类的课程,而这些课程恰是高职体育生不太感兴趣的。因此,为了避免学生成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要提升体育类高职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就一定要重视用“体育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专业课等途径来传播有关体育的历史及常识,地方的、国内的、国际的体育赛事等。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体育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来组织教学,避免满堂灌。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第三,要用“体育技能”锻炼学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勇于参与到实践中去。例如:通过举办技能竞赛,激发学生追求体育技能的精益求精;通过参与体育赛事,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体育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其服务社会意识。这些都是体育精神的一部分,是体育人文的具体化。

参考文献]

[1]王禹霖.吉林省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3.

[2]陈福乐.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

[3]李莉,游战澜.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9).

[4]汪楠,郝一伟,焦宗元.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8).

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以生为本;文化育人

有的中职学生因为文化知识薄弱、行为习惯差、缺乏上进的内动力、心理脆弱等特征,而被社会歧视、老师歧视、甚至被父母和自己歧视。面对学生实际,“以生为本”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学校领导班子经多次调查摸底,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对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从我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来看,笔者认为,当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升。

一、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大背景,积极实施科研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它是一个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和恪守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内外大量的成功教育实例业已证明:通过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原创的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提升到较高品位的首要条件之一。十一五期间我校的课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性策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二、发掘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注重环境文化

依托校园文化,营造一个催人上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围绕上述思路,学校在校园文化的设计中凸现育人氛围。走入学校后,“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技能”的办学理念,“品德合格,技能过硬”的培养目标在学校显著位置予以明示。关于“感恩教育”内容的宣传则随处可见,大型壁画“感恩壁”,诗、画结合,其景感人,其情动人;反映二十四孝的故事的大型壁画,平凡真实,温润感人。由学生们自己评选的孝敬父母、刻苦学习、热爱劳动等明星组成的“学生明星长廊”,则时刻提醒着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校园里散布着很多文化石,有勤俭、勤学、勤劳、善言、善行、善德的“观我”石,还有“德馨”石、“修身”石等,真正达到了“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有特色,每一处景点都能育人”的目的。

三、更新教育理念,培育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公认的价值观,是教师群体推崇的价值追求。围绕“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技能”的办学理念,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了文化育人的观念。教师文化已经直接融入到文化育人的实践中。首先,在解读课程知识时,教师能从教学伦理上重新认识教学,根据自身的教学思想、价值取向、伦理观等价值思考,教学技能、教学艺术风格等个体化倾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资源条件,再造新的知识,重新赋予课程教材新的文化内涵。其次,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了“在学习上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口号,并摸索了“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模式。

四、以学生为本,培育感恩文化

学生文化最核心的层面是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学校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树立感恩教育在思想道德情感中的主导作用。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来开展感恩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第一,思想教育入手。以重大节日为感恩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感恩意识,同时研发“感恩教育读本”,开设感恩课,开展“感恩教育周周做”活动,将感恩教育长效化,达到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目的。

第二,融入学生管理。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将其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与法律法规相结合,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结合,坚持知与行相统一,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第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采用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和社会实践。强调实践育人,注重体验教育。通过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专题情感教育课、开通心理情感热线、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等活动,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

第四,家庭补上感恩教育课。学校紧密结合家长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在假日里让他们帮父母做些家务,算算他们成长所花费的经济账,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劳。学校还可以把家长请到学校,让父母参与感恩教育情景体验,为父母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五、互融互惠,拓展校企合作文化

校园文化要实现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企业美誉度。学校依据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在核心和构成层面上的相似之处,着眼于合作文化基础的夯筑,建立了共同培养目标。在企业文化方面,学校注重吸纳大多数优秀企业所共同奉行的“团队协作精神、顾客至上意识、员工平等思想、鼓励创新精神”四个方面的理念,达到校企核心价值观的互融;在合作模式方面,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的合作育人模式;在师资培训方面,将企业师傅请进来授课,将学校老师送到企业实践等等,不断增加教师的企业文化认同感。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在与企业文化不断合作、不断调试中,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25-02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小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上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如没有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学生易误入歧途。学校是育人的阵地,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我们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努力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一、遵循教育规律

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确定下来。组织师生学习学校制定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安全工作等工作制度,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二、充分利用校园空间

提高墙报、橱窗、标牌的利用率。如:办公室外墙张贴“八荣八耻”,设置“敬廉崇洁,遵纪守法”警示牌;操场围墙上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学校多处设置“清洁校园,不乱扔纸屑”、“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爱护花草,美化环境”标牌。把思想教育延伸到课外。学校到处充满着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三、开展课外活动

1.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面向全体师生举办专题讲座,宣传大公无私、廉洁自律、尊重、礼让等美德及人物事迹,明确教育意义。各村小学悬挂横幅,制作“敬廉崇洁、遵纪守法”警示牌,张帖宣传标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向师生征集警示教育歌谣、诗词、漫画、书法作品。师生上交的作品能准确地诠释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抨击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浩然正气。

2.开展“校园文化早餐”活动。单周晨会十分钟,由学生自主确定主题,选择内容开展活动。活动内容涉及到课外阅读、词语积累、古诗文背诵、讲故事、猜谜语、歌舞,小品表演等。学生的学习技能、表演才能、爱好特长得以充分展示。

3.开展“道德早餐”活动。双周晨会,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政策、法规宣传,时事政治教育。师生共同参与,选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名言、警句,模范人物事迹进行自主教育。每年度“文明学生”评比活动中都涌现出大批文明礼仪、奉献爱心、敬老爱老、遵章守纪的学生典范。组织“文明学生”报告会,宣传他们的事迹。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宣传,扩大影响,形成感召力。

4.开展“道德共餐”教育实践活动。在学生及家长中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标语征集”活动,以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社会公德进万家”、“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监督家长的不文明行为,大力营造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的氛围,先进人物事迹予以大力宣传。

5.开展“露一手”素质教育系列活动。六月份开展文艺特长露一手活动。组织文艺汇演,初选优胜者由专业教师组织培训,参加市级竞赛。征集书画作品,指导优胜者参加市级竞赛,我校连续多年在市级竞赛中获团体一、二等奖。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科技制作小发明露一手活动相继开展,优秀作品予以展示,促进此项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6.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建立的“环保卫士宣传队”。成员在校园内监督学生,对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说“不”,对不文明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在校外,他们监督群众,宣传环保的现实意义,他们是环保的忠实倡导者。这已融入了社会文化。

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守则》、《规范》、《细则》,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文明班级”标准人人皆知,师生共同努力创建“文明班级”,年末评选对象在全校范围内交流先进经验。

五、注重办公室文化建设

办公室的走廊里,室内的墙壁上张贴的是教师的书画作品,警示语从教师中征集,内容代表全体教师的心声。书画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人文氛围。学校组织开展文明办公室评比活动,确定环境卫生、文化氛围、工作态度、团结合作等方面为评比重点。全体教师更加和谐相处、勤学上进、求真务实。

六、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篇9

一、注重校园软环境建设,

为营造和谐校园打好基础

1.以正确、适宜的办学理念为依托

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好的办学理念应该得到学校全体师生的认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是激发全体教师斗志的引擎,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谐校园的建设应该是以这样的办学理念为依托的。

2.以良好、向上的校风为支持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原校长马成营认为,校风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我认为,校风还是一所学校师生群体素质的体现。现代学校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思想影响行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文化氛围。学校要通过丰富和完善校风,并赋之以新的内涵,为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

校风包括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两方面。师德是教师良好教风的基础。没有“亲其师”就没有“信其道”,教师应从加强自身的业务素养、能力上下功夫,以“纯厚”的教学功力和“深厚”的学科素养影响学生。学风,首先是教师的学习之风,接着是学生的学习之风。只有师生双方以这种积极的、阳光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之中,才能建立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尊师爱生的氛围,达到教学相长。

3.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前提

学校要形成和谐的校园,需要全体教职工有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件事,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利,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行为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所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氛围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来形成团队的共同的价值观。

二、建设校园硬件文化,突出教育功能

学校的校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我们努力在学校构建身心愉悦、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让每一个角落都发挥教育的作用,让每一处布置都体现教育的功效,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学习。

1.积淀楼道文化,营造浓郁氛围

我们精心设计了教学楼的每个楼道,并制定了不同的教育主题:一层是爱国主义铜板浮雕和世界地图,使人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之感;二层是中华民族礼仪经典故事,示人以做人、处事、立国之哲理;三层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长廊,把你带进民间艺术品的天地;四层是论语的巨型书简和中华传统名著、世界名著的文化板,展示了世界文化瑰宝,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文化的熏陶。

2.建设“涔源景观”,突出节水教育

走进校园,首先会看到绿树丛中露出的亭榭一角,转过教学大楼,潺潺的流水,会将你带入别有洞天的“涔源”景观。“涔”乃雨水汇集的地方,“涔源”乃雨水汇集的源头。学校在景观地下造了一个大型的储水池(我校师生称之为水银行),下雨时雨水通过预留的雨水道汇集至此,直到集满,溢出的雨水会通过另一条通道流入市政管线。利用抽水机把收集的雨水抽到地面,可以用于“涔源”景观的用水和学校绿化用水。这一工程使学校每年节约了至少几百吨水。我们通过水银行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节水意识的教育。

3.创建科普迷宫,深化生命教育

我校是全国首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我们把环境建设与防震减灾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楼前建立了以迷宫形式构成的防震减灾科普园,其间既有生动形象的救护雕塑、新颖的地震知识滚筒,又有地震知识宣传画及在石头上雕刻的动物震前预兆。科普园新颖独特,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在其中既进行了游戏,又学到了很多防震知识,同时,这样生动直观的教育也使学生学会了珍爱生命。

三、开展师生阅读工程,

全面促进和谐校园发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能使人改变命运,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

1.创设读书环境,营造读书氛围

我们努力营造书香校园,主张“让阅读为精彩人生打好底色”,让师生走进书海,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让读书成为习惯,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文化,一种氛围。

(1)打造特色图书馆――“生态书屋”

学校原有的藏书室不到30平方米,阅览室也只有80平方米左右,藏书量刚刚达标,而且图书大都是5年前的,藏书室、阅览室满足不了师生的借阅需求。2006年,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争取区教委的支持,一方面争取所在街道办事处的支持,再加上学校的自筹,共筹集了70多万元,在原藏书室、阅览室旁借助现有教学楼的两面墙建起了400平方米的生态书屋。生态书屋内修建了人文生态场景,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最有特色的是书屋内的绿色植物都挂着牌子,介绍其名称、产地、习性及有何药用价值。此外,学校又投资购置了新书以及电子借阅系统。现在的书屋为师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藏书,师生可自由借阅,自主阅读。

(2)打造特色“书吧”

学校在每一层楼的大厅都设有“书吧”,学生可在“书吧”自由取书,自由阅读,图书由学校定期更换。学校还在每层楼厅的一侧装了3台电脑,并且全部联网,方便学生电子阅读和查阅资料。此外,每个班级都设有“班级书吧”,由学生自带图书和学校配备图书组成。学生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取阅,交换阅读。

这些书架,看似有形实则无形,它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为可贵的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楼层“书吧”无人看管,学生取书、还书全靠自觉,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

2.倡导“与书为伴”,促进校园文化形成

学校在师生中倡导“与书为伴”的思想,提出“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口号,激励师生读书。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使其健康全面的发展。通过建设“书香校园”,组织各班级争创“书香班级”,组织学生发动家长争创“书香家庭”等活动,学校形成了读书热潮,促进了学校内涵式、人文化发展,提高了办学品位。

为了使书香校园的阅读活动不断丰富、充实、深入,我们相应地开展了一些活动,建立了“读书成长册”,开展了“经典诵读”、“赏诗会”、“同读一本书”等活动,同时组织评选“每周一星”、“读书小博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学士”等,鼓励学生多读书,让学生从小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一种享受。

开展阅读工程是创建校园文化,形成和谐校园的有利保证,是学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措施,是创建和谐校园策略的升华。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人文社科素质 社会学 精品课程

一、相关概念探讨

民办院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我国民办高校已有二十来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已有大约25 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约300 多所民办学院。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

在正视我国民办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民办教育存在的不足。民办院校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学生生源,无论从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上都有着自身特点。作为一股新兴的教育力量,各大民办高校、教育学者和社会有识之士均以积极的心态来正视存在不足,通过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

人文社科素质的缺乏是众多民办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人文素质是指一种内在的身心品质与精神,它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最基本的态度和精神境界,包括基本的思想素质、文化心理素质和情感智慧素质,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实践、应用。有学者指出民办院校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自身的文化环境缺乏人文氛围;人文课程设置欠科学。再有,民办院校的师资主要由专职教师、母体学校的教师和社会上的教师资源组成。资源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给教师队伍的管理带来难度。同时,民办学院教师报酬与教学数量相关,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求数量略质量的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科学。《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社会科学基础,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认识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国、英国等高等教育来看,社会学均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就我国而言,部分高校也把社会学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因此,社会学是一门非常有利提高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的课程。

二、育才学院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由西南大学与重庆利昂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办,200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育才学院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内涵,努力打造富有深刻文化底蕴的育才校园文化,始终秉承“厚学养德, 树人育才”的校训。面对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功利性的问题,学校领导从多角度来解决学生人文素质缺乏问题。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旨在从课堂上提高学生人文社科素养,先从管理学院开展试点,逐渐向全校推进。

社会学是一门对从业人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一个理论性和实证性要求都十分突出的专业,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既能够牢固地掌握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知识,又能很好地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实践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原则,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与主动参与的教学手段,将社会学课程建设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育才学院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建设有着如下几点特色:

课堂讲授。旨在向学生传授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突出重点,解答难点,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开阔、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讲授内容上,教师深入研究各种教材,最终选取郑杭生教授的《社会学概论新修》作为主体教材,同时参考其他社会学教材与社会学经典著作,将《社会学概率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为十三章,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增进学生专业认识和专业兴趣,打消三本学生对“理论”的刻板效应和恐惧感,让学生初步具有社会学专业视角。

课堂讨论(社会热点、时事分析法)。社会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社会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社会能力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热点分析每堂课都开展,先是让学生收集相关社会问题并进行课前思考,在课堂上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加以点评和积极引导。这一方法接近了生活与社会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学的专业视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学生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和辩论,用以引导学生注重自学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比如,在讲授社会角色的时候,课堂讨论实现了师生良好互动,能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理解‘社会角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读书会。本着提高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原则,本课程特设置了读书环节。由教师为学生列出社会学的经典读本书单,组织学生共同阅读、讨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用经典理论来认识、分析社会。读书会最直接的作用是影响了学生课余时间结构。课程小组前后进行两次调查显示,通过加入读书会,80%学生增加了课后读书时间,进入图书馆或阅览室的频率由人均2次/月提高到10次/月。读书时间的增加是以看电影、玩游戏、睡觉时间的相对减少来实现的。

课后辅导。一方面,配合《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开列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心得。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耐心指导学生申报学校科研立项,以提高他们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题报告。专题报告有两个板块,一是校内专题报告,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课题,邀请重庆社会学界内专家、本校教师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这类专题报告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又能为学生解决自身问题时提供一定的经验。如“从中学生到大学生,你准备好了吗”、“由学校到社会,你准备好了吗”这一类主题报告,报告人均从社会学专业角度出发来解读现实问题,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深入。有学生听完报告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理论这样指导实践的。二是校外板块,积极为学生创造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如参与2011年度重庆社会学界年会、社会工作年会、其他高校相关人文社科讲座等,以达到扩展学生视野的目标。

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得以在校园这个小社会实践。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建设依托学院社会学系的实践条件,让学生在心理咨询室、社会调查工作室、实训室进行练习,并在校园内就学生的自身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一系列研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培养师资。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培养学生,还要培养师资,特别是青年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着重于培养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知识体系。民办院校部分教师的素质受到学校和社会质疑,这与教师个体素质有关,同时与整个民办教育的大环境有关。通过对教师素质教育,让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和使命。其次是教师社会学知识理论体系的培养。从整个重庆市社会学教学系统来看,社会学科班出身的师资并不多,在民办系统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积极让教师走出去学习社会学相关理论知识是学校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如让教师参加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课程班等。

三、加强与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从课程小组调查来看,通过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人文社会科素质有一定的提高。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加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和上学期相比,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大事;更加肯定诚信的作用;更多的赞成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生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二、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通过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来看待生活和人生。在面对人生挫折时,学会了用各种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面对社会的不公和人生困境时,多了一分理性,少了几分冲动,不再是愤世嫉俗,而是理性面对。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有所改变。学生由起初“政治课毫无作用”,到如今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体现时代性、具有实效性,能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分析社会发展规律,这样的改变也证明了社会学概论课程建设在人文社科素质建设上起着一定作用。

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四个学期以来,我们看到了学生人文社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看到了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建设中的重要性和艰难性。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要真正实现加强与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这一目标,单从一门课程的建设远远不够,应该做到:

一、将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学习。人文社科素质教育不仅是公共课程的任务,也是专业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不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高年级学生的重要课程。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打造精品师资,提高教师素质。

四、加强实践教育,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结语

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甚至可以提高到利国利民的政治高度。作为一名民办高校教师,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隋文联.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成长[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