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2-0019-04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的三种关系。和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相比,同伴关系的最大特点是平等性,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它具有前两种关系所不能代替的功能。了解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掌握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对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同伴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1. 促进社会化,提高社会能力

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因素。同伴交往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观摩和模仿的机会,提供了榜样和强化,学生通过与同伴交往来学习、练习、巩固与内化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皮亚杰在他早期的著作中论述了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认为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往所需要的技能的获得。沙利文在阐述友谊的功能时,认为友谊促进人际敏感性的发展,并为以后恋爱、婚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型。反之,消极的同伴关系有时会导致青少年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2. 获得安全感和社会支持

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是学生的基本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与同伴关系的建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儿童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和一般同伴群体中所寻求的社会需要是不同的。爱、亲密和可靠的同盟更多地在亲密的朋友关系中获得;工具性或指导性帮助、抚慰、陪伴和增进自我价值既可以从朋友关系中,也可以从同伴群体中获得;而归属感或包容感主要从一般的同伴群体中获得。朋友关系和同伴关系是稳定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是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和各种心理矛盾的加剧,学生的行为常常不能按照成人社会期待的模式发生,并引起与成人的冲突,从而使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分离加深。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都是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同伴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年龄、发展水平和地位相近的伙伴关系,学生更容易和乐于接受其影响,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更大。

3.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于同伴关系能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所以,他们能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良好的同伴关系能降低焦虑、抑郁的情绪和孤独感的体验。很多研究也证实了同伴接纳性与孤独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同伴接纳性越低,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烈。周宗奎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是按“受欢迎儿童——一般型儿童——被忽视儿童——被拒绝儿童”的顺序递增的,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1]。

4. 促进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同伴之间年龄相仿、阅历相似、感受相近,能满足学生自我认识的需要,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在这一时期被群体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研究发现,被拒绝儿童一般是低自尊的。同伴关系作为一种平等关系,它不同于其他社会经验,这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同伴的反应无论是拒绝还是接受,都会使儿童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对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类型与发展特点

1. 同伴关系的类型

按照同伴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可以把同伴关系分为友好型、冲突型和疏远型。

友好型关系是指同伴之间在心理上彼此相容、互相接近、互相吸引,表现为融洽、信任、亲密、友好。

冲突型关系是指同伴之间在心理上彼此不相容、相互排斥,表现为摩擦、冲突、反感或对抗,对抗是冲突的极端表现。

疏远型关系是同伴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忽视的关系,表现为情感淡薄、几乎不进行非正式交往,在情绪上既无积极体验,也无消极体验。一个班级中疏远型关系越多,凝聚力就越差。

2. 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交往朴实、纯净,但交往目的不太清晰,情境性强,关系不稳定,容易变化。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和朋友选择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空间距离。小学生的朋友往往是在空间距离上比较接近的,例如彼此是邻居或同桌。第二,兴趣爱好。小学生倾向于选择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做朋友。第三,社会赞许。小学生倾向于选择学习、品行得到社会赞许的人做朋友,例如愿意和成绩好、能力强或经常受老师表扬的人做朋友。老师喜欢的学生,他们也喜欢;老师批评的学生,他们就会疏远。在性别上,青春期以前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不过,这并不表明他们对异性同学不感兴趣。他们往往通过制造事端、欺负或争吵等方式表达对异性同学的兴趣和关注。

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出现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非常需要有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保守秘密的同伴,因此,他们比小学生有更强烈的友谊需要。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有了初步分层,开始根据亲密程度区分同伴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许多小型的非正式群体,同伴关系也相对稳定。初中生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了,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初中生开始对异性同学感兴趣,但在交往中仍然“男女有别”。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开始趋于稳定、深刻,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对友谊意义的理解也更深了。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友谊往往是深厚、长久而牢固的。他们所理解的友谊不仅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包括共同的理想、观点和信念。他们对于朋友的相容、谅解能力比初中生更强,使得高中生的友谊更为深厚。男女同伴之间开始出现好感,甚至产生爱情。

男生和女生各自拥有不同的人际关系形态。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男生倾向于发散式的关系网络,即男生的同伴群体较大,较分散,群体中的个体关系密切程度不高;而女生倾向于聚合式的关系网络,即女生的同伴群体较小,较集中,群体中的个体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另外,女生对同伴关系的感知比男生更敏锐。

三、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常见问题

中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由于认知偏差、沟通不畅、个性缺陷、移情能力缺乏等原因,会出现各种问题。常见问题有以下几种:

1.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有意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及心理的行为。对同伴的攻击主要表现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用言语当面或者背后攻击,情节更严重的甚至与同伴发生肢体冲突,如打人、推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学或比他幼小的儿童。打架现象是这种情况的突出表现。

2. 关系暴力

关系暴力是通过操纵人际关系来伤害他人的行为。它以伤害别人的关系为目的,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心理上的,具有隐蔽性。关系暴力按照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伤害自尊(如散播他人谣言;在群体或同伴面前当面羞辱他人);伤害关系(如有意排挤、拒绝他人;威胁说要中断友谊除非同伴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排斥他人以示报复);控制关系(如散播他人的谣言,并怂恿其他同伴排斥被受害者)。

3. 人际敏感

人际敏感是指由于担心和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够友好而对他人的言行格外敏感、在意、总是使用消极的解释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言行。人际敏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第一,过度自我封闭,总是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因此缺少知心的朋友。第二,小心翼翼,拘束多礼。第三,疑虑重重,反复从一些小事情中寻求别人对自己不友善的证据,爱钻牛角尖。第四,自尊心极强,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 人际孤独

人际孤独是指由于受到他人的排斥或不信任他人,把自己封闭起来,徘徊在集体之外,从而体验到强烈孤独感的一种人际问题。人际孤独有两类表现形式:一类是被动孤独,主要出现在被集体有意无意冷落和排挤的人身上。第二类是主动孤独,这类学生会主动把自己游离在集体之外,不关心他人和集体,也厌恶别人的关心。

5. 嫉妒心理

嫉妒是因为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因而认为可能会危及自己的利益而引起的嫉恨与不满。有嫉妒之心的人自己不肯作艰苦的努力,只想通过别人的失误甚至伤害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嫉妒的对象一般都是自己熟知的人,例如同学、朋友等,和自己有相似之处,却在某方面超过了自己。彼此之间越相似,越容易产生嫉妒。嫉妒之心是同伴关系中一种隐秘的不安定因素。

6. 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由于对人际关系的不合理认识引起的,是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认为人都是自私、虚伪的,因而总是对别人持不信任态度。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感到人们在议论自己,对他人言行极其敏感,因此而陷入无端的痛苦与焦虑之中。

四、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心理辅导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实用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

1.认知疗法

艾利斯(Alice)的理性情绪疗法是认知疗法中有代表性的一种。这一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障碍是由于人们的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因此,治疗的基本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摒弃非理性信念,而代之以理性信念。例如:

小明在路上见到小江,和小江打招呼,小江没反应。(A)

“小江不喜欢我。”(B)

否定自己、郁郁寡欢、回避小江。(C)

可以看出,导致小明否定自己、郁郁寡欢和回避小江的直接原因是小明的“小江不喜欢我”的看法和信念,而不是“小江没反应”这一刺激事件。

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步骤如下:(1)教导ABC的观念,即让学生清楚知道认知与情感、行为之间的关系。(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对话,找出非理性信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质疑来让学生发现自己信念中的不现实、不合逻辑之处。例如,“我的想法是来自事实还是假设?有什么证据证明我的想法是真实的呢?”“那一件事情真的那么可怕吗?我真的不能忍受吗?”“是否别人都应该按照我想的那么去做?” (3)实证上的分析。提问的同时,要在实际生活中找出证据,以驳斥非理性的想法。(4)教师指出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之处,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自我陈述来代替非理性的自我陈述。常用的理性陈述句式包括:“虽然我不喜欢……,但是我仍然……”,“虽然我碰到很多困难……,但是还不至于……”等等。(5)布置家庭作业,强化理性信念。例如,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所碰到的同伴交往的事件、想法及感受,要求他们做出理性的自我陈述。

2.角色书信疗法

角色书信疗法是日本学者春口德雄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所创立的,其操作流程大致如下:让来访者给一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重要他人“写信”;信件写好后,并不要求其寄出去,而是让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给自己写“回信”。书信过程可以多次往复。来访者在书信往复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矛盾与困境,从而以新的视角审视自己,思索并解决问题。来访者可以借助书信将情感明确化,顺利地把郁积的情感自由地表达出来而不用担心对方的批评和指责。角色书信疗法的角色转换,让个体在心里真正使用对方的“眼睛”进行审视,可以让自己客观地面对实际的人际关系。随着角色书信疗法的不断推进,咨询师通常会看到出现在个体内部的对立状态逐渐向着接纳的、在心理上统和的方向迈进[2]。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强调通过实际的体会和行动达到认知、情感上的改变。角色扮演法通过设定某种情境,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表演出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从而使学生增进自我认识,培养移情能力,提高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可以让他扮演一个被攻击的孩子,表现那种被攻击之后的种种痛苦。这会使他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角色扮演技术主要有空椅子表演、改变自我、角色互换、哑剧表演、魔术商店、双重扮演等类型。这些技术目的都在于让来访者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感情。

4.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建立于行为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则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理论,通过强化或模仿学习等手段,矫正异常或不良行为,获得正常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有的同伴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沟通策略和技巧导致的。这种学生要么在以前的家庭生活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形成了不良的社交行为习惯,容易与他人起冲突;要么因为缺乏应对某种关系或沟通情景的适宜策略,一旦出现社交失败或挫折就容易遭受打击,形成社交退缩的心态。这就需要通过行为治疗促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面对社交事件的策略和技能,并经过反复强化使之熟练。

5.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同伴关系的发展和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针对不良同伴关系的干预还应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团体中入手。例如,宋理玲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小组辅导和个体辅导等多种辅导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改善同伴关系不良学生的社交距离有效;团体辅导活动对改善同伴关系不良学生的社交态度有效;团体辅导活动对改善异性同学间的社交距离有效[4]。可见,一方面,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改进班级氛围,进而改善个体不良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辅导改善个体的同伴关系,促进整个班级的同伴关系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周宗奎,赵冬梅,陈晶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0-74.

[2]孙颖.角色书信疗法:一种新的助人自助技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4-18.

篇2

关键词:消费观念 引导学生 中职学生 消费问题 健康成长 消费方式 关键时期 生活消费 理想与现实 社会生活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中职生的消费心理也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绿色消费、人情消费、攀比现象等许多新奇现象层出不穷。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中职学校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中职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正视中职生消费问题,刻不容缓!

一、中职生不良消费现象剖析

1.金钱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金钱的价值观可浓缩为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人奉引的信条。它说明了,人没有钱不能生存,但并不是为了钱而生存的。金钱是有两面性的。首先,从物质交换的角度看,金钱的的确确是万能的,它能买到你需要的一切物质方面的东西,但是统观人类活动的全部,可以发现金钱是很大的局限性。有了钱,固然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未必能获得精神上的富裕, 例如知识、能力、亲情等等,都难以用金钱买到。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改变。从前,有不少人谈钱色变。可如今,却在金钱的魔刀下面动摇了,不但理直气壮地谈钱,并且千方百计地挣钱,人们都尽情享受着金钱带来的快乐。诚然,靠勤劳致富的人们赚了钱以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也是无可非议,但令人担忧的是,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青少年,也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大众传播媒介中受到不良影响,慢慢滋生了金钱崇拜的心理。因此,金钱与消费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上产生了猛烈的撞击。

2.“读书无用论”思想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但市场经济本身所拥有的讲求效率、追求实惠的特殊性在一些人的心理产生了共鸣,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渐渐地被金钱观所取代,“读书无用论”思潮逐渐抬头。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的眼里,按部就班死读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一首“儿歌”唱出了部分学生的心声: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参加黑社会,吃喝玩乐都免费。一个学生从上高中到大学的费用也不是一个家庭轻轻松松就能担负得起,尤其是农村家庭,父母亲一年要为孩子攒下近壹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很困难的。况且现如今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读书有何用?”。于是,一些青少年在“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3.不成熟的心理

⑴模仿心理。学生模仿能力强,分辨能力较差,对新事物无论好坏都想尝试一番。看到别人穿名牌、出入高档场所,自己也跟着去做。例如,在今年的学校田径运动会前夕有一位一年级的家长打电话给他们班主任问:学校是否一定要学生在运动会上穿“锐步”运动鞋?因为他孩子死活吵着要买,说是开运动会一定要穿的。班主任也感到奇怪,经了解后得知,学生对运动会非常重视,都准备全部武装上阵。同伴中有“耐克”,有“李宁”,所以自己也想要一双名牌。

⑵虚荣心理。学生一样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当他们发现出手大方、衣着华丽等高消费行为能引起同学的关注时,他们便借助高消费来获得所谓的“面子”和“尊重”。就拿上例来说吧,学生为什么想买名牌鞋呢?现在社会上不是时兴名牌吗?名牌穿着就觉得像样,就觉得精神,不穿名牌总觉得有些“老土”,别人有名牌,自己没有,那多没面子。

⑶弥补心理。有些学生相貌平平、成绩不好,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因此,有人就用高消费来吸引别人的目光,掩盖自己的不足。有一位五年级的学生,成绩平平,表现一般,但人缘极好,很多学生愿意跟他交往,平时也很听他的话,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位学生家庭很是富裕,平时经常以一些小恩小惠赢得同学的欢迎。他买的物品特别多,谁没有可以向他借,关系好点的就不用还了。和同学到小店里也特别大方,总之跟着他就不会“吃亏”。还有些学生在家所受关注较少,于是便用高消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发泄怨恨和不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自从他读书以来,家里人很少关注他于是养成了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每天比较可观的零用钱都花光。买的净是些小食品,坐的是出租车,而且屡教不改。

⑷依赖心理。有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慢慢地就有了一种惰性,形成依赖心理。这一心理使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高消费行为。上例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好吃、好玩的习惯,一时很难改变了。就拿喝饮料来说,在夏天,有些学生是每天一瓶饮料,一天不喝都不行。这还算是有规律的,有节制的。有一个学生一天喝三听红牛,光饮料就相当于其它同学一天的零花钱。

4.家长的纵容

家庭富裕的客观因素。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铺张浪费现象的严重,有些家长进门谈钱,出门谈钱,为了办事顺利毫不吝啬地请客送礼,炫耀金钱万能,这在学生心中无形打上了“金钱至上”的烙印。

家长对子女放纵娇惯的主观因素。谁都知道,独生子女倍受关爱,家长对子女放纵娇惯,要月亮不给太阳,助长了他们的消费势头。就是家境并不宽裕的家长宁愿自己吃少点,穿差点也不让孩子受委屈。有的家长忙于做生意,有的只顾自己舒服享受,集轻松与自由为一身,只要子女不去打扰他们,子女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而公务繁忙的家长,难得回家一趟,觉得愧对孩子,便以金钱补偿,却顾不上给孩子以正确的消费指导。尤其是隔代老人,疼爱孩子比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出于自愿,有的出于无奈(怕儿子儿媳不高兴)。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少走路,放学后在学校附近餐馆记帐就餐,孩子有求必应,往往顺竿而上,久而久之,孩子便任性有余。

5.教育制度不完善

在实施上,我国的消费教育还没有转变为政府行为,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学校对学生消费的指导不够,认识不足,没能摆上教育的重要位置,形成教育滞后的局面。日本从60年代初,就在经济企划厅设置了“国民生活中心”,各地都设置了“消费者生活中心”,专管消费教育。70年代开始组织实施有关消费者教育的指导大纲。日本还规定所有学生必须接受学校开设的消费教育课。美国现在也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消费教育,并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

二、中职生消费心理辅导的策略

1.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根据对部分校园周边消费环境的专项调查,发现消费环境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下面问题:多数摊贩为无照经营,在早、中、晚学生进出学校时出摊销售,具有流动性。多数摊贩是露天占道经营,脏、乱、差,特别是一些卖快餐、饮料、食品的,如盒饭、肉串儿等,卫生根本无保障。经销的食品、饮料问题较多,其中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直接危害学生们的身体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很难维权。

为此,学校做了以下工作:

⑴学校协同有关部门清理校园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小商贩,尤其落实好了在学校周边200米内不得设立营业性网吧的规定。

⑵加强学校内部保卫力量,强化安全设施的建设,严禁饮食摊点和游商摊贩进入校园。

⑶教育学生不要从无照商贩处购买商品。

2.开展学校主阵地教育

在进行消费教育过程中,应始终抓住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两个环节,采取控制和疏导并重、强化训练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办法,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心理健康课、班团队活动等对其进行消费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消费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分配消费结构比例,体会父母的工作艰辛,从而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提高他们合理、适度、科学的消费能力。

⑴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专题辅导。为培养在校中职生健康的消费理念,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专门针对此话题展开大讨论,并利用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消费行为自测了解自己的消费行为,在讲故事、案例分析等活动的过程中对比消费观,分享和讨论自己的消费行为,尝试设计符合自己的消费结构,并能自觉抵制不良消费,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养成节俭的习惯。

⑵通过各科课堂教学和课余时间进行渗透教育。与学生们在一起,是非常有趣的。他们会把什么事儿都掏出来,说给你听,尤其是女孩子。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当学生因为羡慕别人的某物品好时,就想买,这是学生中常常发生的购物情形。在班级工作中,常常会发现,今天某同学买了一支漂亮的钢笔,第二天、第三天,教室里就会出现相同的钢笔,甚至比他的更好看、更高档。这是纯粹的羡慕、攀比心理在作怪。盲目购买,这不仅浪费钱,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想着法子去买东西,要和人家一样,甚至比别人更高档。中职学生自己管理钱财的情况越来越多,消费机会也越来越多。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购物指导,无须刻意做什么准备,随意性强,实际效果好。教师可抓住机会,与他谈心,适时引导。教育收效将事半功倍。

⑶开展消费教育系列讲座。据工商执法人员介绍,现阶段由于中小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买零食吃通常只考虑是否好吃,并不关注质量和卫生问题,而学校周边商店多,经营的小食品各式各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现象,以青少年食品消费安全为主题,在全校开展了青少年消费教育系列讲座。在讲座上,工商局执法人员以生动的案例、鲜明的图片向参加讲座的全体学生展示了学校周边食品消费的安全隐患,向他们传授消费维权、“三无”食品辨别等知识。

⑷规范、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适度的消费不仅有利于消费者,而且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可以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时要考虑需要的程度以及本身经济承受能力。对学生的消费能力训练,我们主要是规范、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来实现的。当今的广告铺天盖地,现在的商店星罗棋布,青少年面对的诱惑真的很大。与其躲躲藏藏,还不如让他们直面诱惑,正确地指导他们学会比较,学会选择。校门口的商店,附近的超市,电视的广告,所呈现的商品有质优价廉的,也有以次充好的。如果多留一个心眼,你一定会发现其中的蹊跷。让学生们自己或帮助他们收集一些信息:价格有高低,质量有优劣,零售价和批发价不一样,还可以打时间差。让他们自己对比、评价,学生们一定能睁大眼睛,明白购物需“多长一个心眼”。

3.进行家校配合

篇3

一、爱学生就要讲究方法,使学生切实易于接受

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中年级的孩子具备了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始对一些人和事加以关注,对一些人评头论足,对别人的看法他们也大都比较敏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在飞速发展,所以,当老师的要是再用对待低年级学生的方法教育身心发展都逐渐复杂的中年级学生的话,那么就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以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为主要目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心理上关心他们,作他们的良师益友。学生如果陶醉在爱的氛围中,就会很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真诚关怀和教导,教育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的心灵之音得到释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怎么你犯错误了还有理了呢?”“你说你错了!”……如此种种,让许多小学中年级教师苦不堪言。其实,教师往往在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做过的事,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也和我们一样是人格平等的人,他们也会哭、也会闹、也会发脾气、也会犯错误,他们的一些看似错误的行为并不是在挑战大人的权威,而是成长中的一种现象。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完全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他们的叛逆正是表现了他们的成长和逐渐走向成熟,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和家长就不会再为他们的行为紧张和恼火,而要为他们的成长表示高兴,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们的一些看似“不正常”的行为,以平等的身份来倾听学生的心灵之音。这样,学生就会知道,理解自己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为他解决困难。如果他有心理困扰,也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和他最尊敬的老师分享了。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成长中的心灵不再受到伤害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人与人之间面红耳赤的争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其万能的法宝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对小学中年级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十岁左右的孩子有渴望被理解、被认同的心理需求,他们更在意的是来自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扬,也在意周围人的评价,这构成了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有效因素。当觉得一向乖巧的孩子突然有一次不听话了,一直成绩优异的学生突然有一段时间不学习了,当生性活泼天真的学生一下子沉默了,教师都要在这些反常的现象发生之后冷静下来思考原因,设身处地想一想学生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如果真是学生错了就想办法让他们改正,如果真是无意识的举动就要加以理解,这样,老师对学生的一些变化就很容易想明白,并能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情绪,老师才不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怒气冲天,才不会让自己的威信扫地而不利于自己以后教育行为的正确实施。

篇4

【关键词】 后进生 心理辅导 数学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原本存在的不少后进生转化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过去所谓后进生辅导效果甚微,特别是到了毕业阶段,教师忙于培尖,对他们任其自然,后进生们往往会“破罐子破摔”,任凭你老师和领导磨破嘴皮也无济于事。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曾多次强调:“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差生的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他同时还指出:“转化差生比培养几个优秀生难度更大,对教师的思想觉悟、品德、能力都要有更高的要求。而差生的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搞好,对基础教育的成败举足轻重。”由此可见,教育转化后进生是何等的重要。

如何才能较好地转化后进生呢?笔者认为从学生实际出发,剖析他们的心理,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心理的基础上,绕过他们心理的“暗礁”,树立“数学观”应对策略,并妥善施行,从而切实有效地转化后进生。

1 “高原”心理——树立一个“≠”

不可否认,后进生特殊的“地位”致使他们常常遭到同学、老师、父母的冷眼甚至训斥,于是长期的“另眼相待”促使他们形成了“不管我做得怎样错,老师、父母教育的怎样对,只要是吹胡子瞪眼的,肯定不成!”的心理,这种心理暂且称为“高原”心理。后进生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谁要想强行“登陆”这块“高原”,必将有“高原现象”的回击。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训对于受挫的后进生来说并不有效。他们需要的良药不应是“苦口”,而应是“顺耳”。克服后进生“高原”心理的良策,首先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一个不等式,即: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我们教育者只有在思想上牢牢栓住这根准绳,并且抓好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才能使我们的“良策”真正“顺耳”。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忠言”、“良策”,但为什么到后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了呢?盘点原因,我想不外乎我们教育者在倾注“爱”的同时忽略了“润物细无声”。当发现后进生犯错误时,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纠正错误,于是良药一方方地“出”,忠言一串串地“输”。结果当然只能是“弄巧成拙”。因此,我们在转化后进生时,除牢固树立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的同时,还必须懂得“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在给予后进生关爱的同时多一份耐心、细心。

2 “极端”心理——用心去算“+”

有的后进生对自己的前途悲观、丧气,而对学习好的学生既羡慕又妒忌。上课他们故意捣乱课堂秩序,下课围着好的学生“转”,捉弄他们,私下还说:“我不成,你们也甭想”的“极端”心理。后进生这种极端心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身缺乏信心所致。我们必须深信:自信的心理能使人不断进步,以至创造奇迹;自卑的心理则使人步步后退,以至不可救药。

如何化悲观为自信,化“极端”为“祥和”呢?应对策略:用心去算“加法”。决不吝啬一句鼓励、表扬的话,甚至一个词。这里所谓的用心去算“加法”,就是如同用加法竖式计算逐一累积信心,直至最后的“进位”,“成千盈百”。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点燃后进生自信的火花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在一个宽广的时空范围内,使这一火花不仅不熄灭,而且越燃越旺。这就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每一次点燃,并且创造更多的“火花”,最终使“星星之火”燎原。

教育改革后进生时应该多表扬鼓励,把“只要你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有进步”、“加油啊”……常挂在嘴边,落在纸上,不断积累后进生的自信心,相信妒忌、捣乱、捉弄等不良“极端”心理都会不攻自破,那些不良行为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3 “反复”心理——学会做“-”

由于后进生的道德观念还不成熟,道德行为的稳定性也往往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冲击,缺乏自控能力和免疫力,因而他们在转化过程中常常出现“反复”。有时,他们表现不错,受到了老师、父母的表扬,但一转眼又会干一些不光彩的事。

此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面对后进生的“反复”,切记定个“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罪。俗语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屡犯错误的后进生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烙下的“病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然如此,我们又岂可奢望一两次的成功教育就能彻底根除他们的劣习呢?

魏书生先生说得好:“淘气的学生在几年的淘气史中,会有过上百次的自食其言,会有过上百次拒绝良言相劝,会有过上百次逃避父母,会有过上百次敷衍老师,对我们某一次成功的教育来说,只要不是第一百零一次拒绝、敷衍,只要有了一步朝前的跨越,就很不容易了。”只要我们能以这种心态去宽待后进生每一次“反复”,相信两者都会受益非浅。

4 “帮派”心理——不断运用“?褷住”

由于后进生往往是“众矢之的”,别人看不起他们,不愿和他们来往,于是他们相互结伙,自己尊重自己,他们在一起方有共同语言。上学、放学、玩耍都在一起,有时与同学吵架,也总能看到他们相互“团结”的那股劲儿。

这一“帮派”心理,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重视。长此以往,后进生是否真会“误入歧途”?这种担忧我想并不多余。当然,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也决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就来个“快刀斩乱麻”。

应对策略:不断运用“乘法”,以“乘法”不断累增的关爱去温暖后进生。

关爱后进生,我们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弃恶扬善绝不仅仅是教师的事,而应是师生共同的事。教师不是板着面孔站在学生面前的上级领导,而是“站”在学生脑子里辅助上进因素战胜消极因素的助手。既然后进生有尊重自我和寻求共同语言的心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成为他们“帮派”中的一员呢?面对后进生我们应多一些欢笑和热情,与他们打成一片,以乘法成倍的关爱去温暖他们破碎低落的心。

我们绝不能奢望荒凉的心田上撒几粒种子,滴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果实。

5 “捆绑”心理——勤用“?褷鳌”

当我们在转化过程中经常不停地“唠叨”时,很容易使后进生“麻痹”,最后导致他们嬉皮笑脸无所谓,论起“堆”来混日子,把我们所有的“苦口婆心”“捆绑”起来,扔到一边,成了“耳边风”。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56-01

伴随时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各层次院校学生管理的重点。当前,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90后、独生子女等共同特征外,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及录取制度的原因,大多数还有一段较为坎坷的学习经历,而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又往往与其家庭、社区不利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关。他们往往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家庭情况复杂,大多数学生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很多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家庭无力为其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以上都使得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一般高校大学生更为突出,有其特殊性。

通过数年的辅导员工作,我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群体成分分为两部分:学生会干部心理问题和一般学生心理问题,其侧重点各有不同。

1 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队伍的管理必须包括心理问题管理

学生会干部素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问题主要出现在处理学生会内部人际矛盾和如何提升学生会干部素养方面。通常教师希望通过学生会工作制度来管理学生会,利用规则约束学生。比如每月工作计划和总结,这些成果在期末总结时可以明显体现,表面上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深入他们的心理时就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会干部并未如预期的那样有高度责任感,对学生会工作容易产生倦怠,人际关系上存在“官僚”、假公济私、甚至遭遇威胁等问题。有些问题通过制度和校纪校规也许可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实质上属于学生对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的简单模仿,如勉强用纪律解决,将对学生人际关系造成较大冲击,进而又会导致学生会干部从心理上对学生会工作避而远之,使学生会工作陷入僵局。如果不解决,又会让一般学生对学生会工作安排产生抵制心理,不利于校园内学生自主管理。只有加强对学生会干部从心理上引导,合理利用心理学方法制定工作内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会存在的问题。

学生会的管理应从对学生会干部的深入心理辅导入手,采取以人为本的心理辅导方式,多使用团队心理辅导活动,强化学生会干部人际交往与信任合作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会干部的环境探索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同时促进团队凝聚力,使学生会干部从内心感受团队力量,加深工作责任感,学会“助人自助”,从而能够完善学生会管理工作,并使学生会干部在这个团队中真正得到个人综合素质培养。

2 对一般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辅导

仅以我带过的一个班级为例,有维吾尔族女生突发呼吸障碍,紧急救治,医院检查却未发现任何生理病症,过几个小时学生身体状况就会恢复,而且据医生反映很多少数民族女孩都有这个情况出现;有曾因抑郁症休学一年返校的女生,病情较之前好很多,但是仍会发短信以自杀要挟老师从而达到违反校规离校逛街的目的,在宿舍也经常情绪不稳定,舍友反映时常哭泣;另外厌学的男生较多,不仅自己不学还会在课堂上影响他人上课,屡教不改。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处理,我认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包括性格特征、学习状况、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既往病史,只有了解后才能对症下药。如上述第一位女生,经了解其父母亲曾有两个孩子夭折,这个孩子生育较晚,得来不易,父母宠爱有加,造成其贪玩成性的不良习惯,加上维吾尔族民族性格热情奔放,性情豪爽,容易激动,因此该女生出现的呼吸障碍实乃心因性。对她的心理引导,我始终保持缓和的谈话氛围,以平等的身份讲道理,使她明白学习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她本就乖巧,能够听进老师话语。对于第二位女生,出现宿舍矛盾时,我和她进行过深入谈话,谈话时语气平和,她也表示跟我谈话后能够理解舍友,能够自我反省,见她心情舒畅我也放心。通过她本人及其家长了解到,她的抑郁症主要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诱发,但她比较能够理解家长的苦心,是个懂事的孩子,每每出现她要自杀的短信,我都会积极联系领导和她的家长,并主动与其进行深入谈话,请她身边的同学多多帮助她,给予她更多关怀和鼓励,使她心情平和。总体来看,在校期间她的心理、行为波动逐渐减少,心理辅导产生良好效果。

二是要能够摆正对学生的心理期望,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学习的自信心。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大多成绩不是很好,对学习普遍没有自信心,怀疑学习课堂知识的必要性,甚至自认为是学习的失败者,宁愿在宿舍睡觉也不愿坐在教室上课。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不要一味指责学生的缺点,使其不仅没有学习动力,还产生对校园的厌倦感,加剧心理问题。教师对待这类学生应该尊重、有爱心,特别是要信任学生、要有信心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学生厌学除了自身原因,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要扭转现状,首先应该调查了解,搞清学生厌学的本质原因。对学生的奖惩要适度,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课堂潜移默化,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提升学生自信心,使其将失败归因重心放在内因,而不要过于强调一些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例如,对于我班厌学的男生,我更多关注他们的优势。预科班一个男生学习成绩很不好,但班会时愿意积极发言,汉语水平较好,我就推荐他参加双语大赛,比赛虽然没有取得优异成绩,但是通过这次展示,他增强了自信心,时常找我表达他想好好学习有个美好未来的愿望。

三是心理辅导员应主要采用以人为本的辅导方法,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作为辅助方法。通过认真倾听,对学生的谈话内容有重点地突出和重复,对尚未意识到或仅有模糊意识的内心感受进行深层挖掘,用平等的身份,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探索的机会,使其学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思考、行动。当然这个过程中可以穿插理性情绪疗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用行为矫正法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

篇6

一、一般资料

(一)调查对象及资料。本次调查取证选择从同一所大学中同一班级的大学生为对象,在调查的48名学生中年龄都在23-25周岁上下不等。其中男生23名,女生25名。按照大家对于时间管理方面的不同现状,每24名分为一组,将常规组和对照组的采集的数据加以对比。

(二)方法。事先对学生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采取自愿的原则,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时间管理的认识,提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常规组是此次准备验证的团体心理辅导这一方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在大学这个团体生活中,通过对心理的疏导使学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以便于学生加强自身对看待时间问题的转变,加强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科学有效的时间管理观念和时间利用分配方式。在常规组中我们提前了解学生关于时间管理的看法以及是如何对待时间,通过在一个团体的学习生活的大背景下,对学生加以心理上的辅导,观察学生们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如何分配时间。收集每个学生的数据,初步判断出这种方法是否有利于改善时间管理。

对照组是调查比较传统的时间管理,无任何限制。这种方法比较偏向于个人主义。同样观察学生在独断专行,无任何约束和心理辅导的情况下,在个人意愿的指导下,是如何安排分配时间,通过调查取证初步得出这种趋向个人主义的方法是否对大学生时间管理有影响。

(三)评定指标。(1) 没有时间观念,随心所欲,有事情就会做,没有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事情的学生。(2)在许多事情方面,不知道合理分配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优先做那件事情的学生。(3)有一定时间观念,做事情拖沓缓慢,犹豫不决的学生。(4)对待学习生活中的事情马上解决,完成之后感觉无事可做,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时间做些什么的学生。(5)时间观念强,自我约束能力强,有强烈的时间管理认识,能够合理安排分配时间,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学习与作息时间不存在矛盾,能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知道在繁多复杂的事情上对事情的重要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做事果断细心,认真负责的学生。

二、观察方法

(一)研究评定方法。显效:能够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科学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做事情讲究原则,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有效:时间管理观念有所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增强,不随便挥霍时间,知道今日事今日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值日生工作和其他生活方面的事情。无效:不能对学生关于时间管理问题起到作用,情况和以前无差别,没有时间观念。

(二)研究评定依据。研究主要依据“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黄希庭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另外还有自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评价表。

(三)数据统计方法。运用专业的SPSS17.0软件,对常规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计算出差值,以差值作为参考进行独立样本和配对的检验。

三、研究总结――研究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研究过程的创新性。本次研究在坚持按照以前可行的研究方法,在传统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创新,这也是这次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例如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不单单采用传统的面对面地通过语言交流的座谈方式,也采用了通过网络视频、播放幻灯片等传媒信息方式,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以对比明显的事例形成反差,使学生们认识到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到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时间管理有什么作用,以及认识到自己在时间管理存在哪些欠缺之处。

(二)全校的全面支持。本次研究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关注,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活动当中,为研究活动积极建言献策,慷慨解囊,积极配合,学校广播和院报、网站给予此活动以专栏的形式大篇幅报道。大家在学校网站等社交媒体上称赞,并提出意见与建议。研究结束后,学生纷纷对这次的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与肯定。

四、结果

在常规组中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6.65;对照组中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9.64%。由此可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篇7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学生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a)-0000-00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各大高校中的学子越来越多,但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管理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特征的工作,需要辅导员从多个方面来做好对学生的管理,既要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走入学生的生活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实施好管理与引导的工作【1】。同时,辅导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体现出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充分的尊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更要寻找到更多创新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管理,把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变得高效率、高质量。

1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的主要内容

1.1 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进入校园后能够有正确的思想品质来与老师、同学相处,同时,良好的个人思想品质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成分,只有拥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学生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人才。

1.2 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高校学生在经过了中学的学习后,来到高校中学习,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家庭的束缚,在学校中有了更多的自由,一些自制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就很容易在日常行为中出现错误。因此,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也尤为重要,不仅是让学生可以在不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更能够让整个学校的校园氛围变得更加融洽和谐,建立起二十一世纪美好校园。

1.3 宿舍管理

高校学生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来到学校求学,住校则是学生的必要选择。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对宿舍的管理。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宿舍文化和内务卫生,确保学生有一个优质的日常生活环境【2】。学生在优质的生活环境中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也能够从侧面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

1.4 学习管理

高校学生的学习与中小学学生有显著的不同,高校学生的学习更加注重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强化专业水平,这也需要有辅导员来进行监督和引导,让学生的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进行大学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松懈,学习是无止境的,高校学生更要明白学习的重要性【3】。同时,辅导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

2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创新

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再依靠传统管理方法来执行,还要切合时代特点与学生个性,来开展更加新颖、高效的管理方法,让学生从心理让认同辅导员的管理,在对高校学生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关于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展开。

2.1 积极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领军人,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占有非常高的比重。因此,辅导员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比如建立网络沟通平台,让学生和辅导员可以实时地在网络中进行交流沟通,学生之间也能够彼此交流,突破空间的限制,随之随地与学生分享有益的信息。同时,运用网络技术来对学生进行管理,能够避免在无意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管理工作变成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增加学生的认可度【4】。

2.2 采用激励法进行管理

大多数的高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较强的好胜心,而在心理素质上还有待提高。因此,辅导员可以采用激励法来进行管理,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辅导员可以在班级中多开展有益学生身心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增加与老师同学时间的互动,为学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心理。

2.3 强化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

高校学生是以群体来生活的,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也非常大。辅导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在班级中选取行为规范“标兵”,在每个宿舍中评选一名优秀的学生作为寝室长,寝室长不仅是做好日常生活中的管理工作,更要做好榜样,一样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改变自己来影响其他同学【5】。有了寝室长和“标兵”的辅助,辅导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开展进一步的管理工作时也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

2.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管理工作的实施

辅导员要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和蔼可亲的;同时,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做朋友”而不是强制对其进行管理;此外,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由于现在许多学校中存在有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学生的成绩也都良莠不齐,许多辅导员在不经意间就表现出对优秀学生更多的喜爱,让其他学生心理不平衡。因此,辅导员一定要摒弃学习成绩这一评价方法,而是从学生的日常品行来了解学生,随后再进行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持。

3 结语

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部分,只有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够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有意义,学校的氛围也变得更加有益于学生的成长【6】。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懂得突破常规,采用创新的方法来实现更好的管理效果,可以从积极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激励法进行管理、强化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等方法来进行,构建起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将管理工作生活化、灵活化,不再是死板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细微处来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能够看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加以改正,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优秀高校学生。学校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了,整个学校的办学和管理能力也就有了显著的进步。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要针对班级中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正确的管理目标,并按照目标要求来一步一步实现管理的效果,同时,也不能拘泥于一种管理方法,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从学习和生活中来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硕硕.浅谈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方法[J].科学时代,2014,28(7):188-189.

[2] 赵慧翔.审视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失职的深层原因[J].知识经济,2014,14(7):132-132.

[3] 安云芳,刘鹏.高校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东方青年・教师,2013,13(1):16-16.

[4] 黄敏清.助理辅导员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价值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2):96-98.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必要性

随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1 高职院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1.2 高职院校大学生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高职院校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职业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1.3 成长中的大学生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1.4 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2.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团体成员学会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2 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

2.3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高职院校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学后,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职院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中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定义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文件精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指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工作中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智慧来教

作者简介:凌俊(1980―),壮族,广西田东人,学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育管理服务大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序列的动态综合体。其中,《能力标准》中明确阐述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及标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及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技能。

二、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1.角色定位模糊,缺乏对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认识

虽然在《能力标准》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中为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培训、考核等工作提供了依据,对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进行了界定。然而,目前医学院校的辅导员主要为刚毕业的学生,其工作能力较为有限,责任心、使命感等较薄弱。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不少辅导员把自身的工作岗位视为临时工作,一旦有机会就会转岗至其他岗位。这种心态减少了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也不利于建设高质量、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2.专业知识能力薄弱,专业化水平偏低

按照《规定》对辅导员职业的定位,高校辅导员应当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专业性较强。而医学生的特殊性要求其辅导员必须了解医学生的专业特征、学习规律及就业方向与趋势。现实状况却是许多医学院校的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思政教育专业相距甚远,其主要涉及文、理、工、经、管、医等不同专业门类,他们既不具备系统的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也没有从事思政教育的经验,对医学专业更是了解不深,存在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这种现状极不利于新形势下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3.工作机制不顺畅,缺乏提升职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线,日常工作烦琐,对于关心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本职工作很难较好地开展。此外,培训机制不够完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培养,缺乏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及提供实践培养机会,这些都不利于辅导员队伍走向专业化、职业化。

三、医学院校辅导员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主要方法

1.深入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作为一名医学院校辅导员,要掌握医学生的专业特征及日常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困难,与学生在情感上取得共鸣,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医学院校辅导员要想做好关心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就必须了解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2.结合专业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对医学生的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是重点内容。而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能够使辅导员较为有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显示,反腐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辅导员应以此为话题引入卫生法中关于医生受贿的概念,同时应用相关事例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应对。这不仅会使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还能够收到较好的教育成效。

社会实践也是一个很好的对医学生进行教育的平台。根据医学生的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比如,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到基层开展义诊活动;药学专业的学生到医药企业了解药品的生产销售流程,到户外进行中药资源调查;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社会调研了解医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问题;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在献血点服务;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奉献理念。总之,根据专业特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或调研,有助于医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3.提升自身素养,专业化地开展工作

篇10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心理辅导的理念、态度、方法几个方面的不适应。首先,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参与并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其次,辅导员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使辅导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加强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在此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一、采用与中医理论有关的心理辅导方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

中医理念中强调“天人合一”,以使人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引进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对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进一步达到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目前,采用中医七情理论进行辅导是引入中医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活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家乡,开始独立的面对自己四年或五年的学习与生活,乃至毕业找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与情感,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们的承认、理解与尊重,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些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绽放自己的精彩,而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而产生了烦闷、苦恼、焦躁、恐惧情绪。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境是我们每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的七情特点是大一的同学大部分的心理在七情范围中属喜、思、惊,大二、大三的同学则比较平和,而大四的同学大部分属怒、忧、思。大一的同学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和就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一部分同学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和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上对本专业的不良评价,美好的憧憬破灭,焦虑、惶恐油然而生。现今社会,医疗专业就业面窄,大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开始更多的担心前途,故七情中属忧,升入大四、大五,七情范围中表现为喜的更少,而紧张情绪占主导地位,思虑也再度出现。总之,整个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七情表现是曲线波动的,各年级表现不同,与他们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就业前景密切相关。从其不同的情绪入手,是分析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捷径,运用中医理念结合现代心理学可以较好地处理他们的问题,指导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融入个别咨询的技术

了解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医学院校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素养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认识。

辅导员适时与部分学生单独谈心,深入把握其思想状况,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其具体方法是:

(一)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后就对自己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的热爱自己的专业,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在对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到了临床才匆匆的翻阅课本,很多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把握牢固,所以,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在做思想工作时,要注意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在上临床之前,把牢固的基础知识打扎实,夯实了专业基础,才能在临床实习时游刃有余,这也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专业,很多学生会发现进入临床之后,所见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当初在书本上学到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在书籍编辑和审核的过程中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医学知识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之中,所以就存在了这其中的差距,所以就要求医学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平时学习之余,多翻阅最新的杂志、刊物,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最新的前言医学动态。

三、基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价值观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学中医的学生价值观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所学的中医学科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价值取向很容易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而忽视现代文化,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狭小、孤独的环境中,对人们封闭自己心灵的大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其人际交往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同时,学中医的学生独立性强,在与同专业同学交往中往往存在自我意识过重,各执己见,难以共享的情况。所以,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愿意与更多的人相识,使其融入更大的群体,并培养其团体意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方面,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就业压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生命,不容一点马虎与差错,固然使得他们在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上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可在舒缓其压力方面做一定的工作,如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会很大程度上释放并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马英.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10).

[2] 达芳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