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计算机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专计算机技术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专计算机技术专业

篇1

关键词: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核心知识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虽然很年轻,但它已经成为一个基础技术学科,在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近50年来,我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在国家建设需求的推动下,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理工科第一大专业。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量大,社会需求面宽的现实,“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第一版,以下简称为《规范》)。其中,“战略研究报告”建议改变当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趋同性,鼓励办学单位对毕业生的分类培养,取4个可能的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规范》参照Computing Curricula 2005,分别详细给出了四个方向的核心知识体系,以及覆盖它们的必修课程组示例。

《规范》体现出的“分类培养”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同,人们普遍认为中国800个左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点,按同一种模式或者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是难以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的,许多学校也希望得到分类培养的具体指导。但是,如何理解和实现“信息技术”等新的专业方向的教育,如何利用已有的基础,更好地实践《规范》,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现已建成的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优质资源,希望能够按照4个专业方向公共要求来构建一些基本课程,每一个方向都可以通过在这一组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来形成符合《规范》的完整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这一组课程是“耳熟能详”的,无论是从师资还是教材的角度,在开始走向规格分类实践时,也是一种现实做法。

一、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

本项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要推荐一组课程,当办学单位希望按照《规范》描述的知识结构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时,无论四个方向中的哪一个,都能够比较方便地在这组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充而实现。显然,符合这个要求的一组课程不是惟一的,我们着重考虑了如下几点原则。

1.体现公共要求

《规范》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划分成4个专业方向,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问题空间、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但还是有共性的部分,这也是作为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所决定的。公共核心课程应该能够将这些公共的要求涵盖进去,实现在课程层面上对公共知识体系、专业培养公共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体现。

2.有利于构成优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核心课程需要与其他相关课程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计划,所以,这些课程需要易于与相关课程结合,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采用了设置分级平台的基本框架。例如,要求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等组成。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些课程可以适当照顾到学科的要求,构成一个既照顾到学科,又照顾到专业的基础平台,给人们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构建完整的、全局优化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3.充分考虑学时的限制

由于公共核心课程相当于学科、专业平台的基本内容,所以,只能做一个较小集合,而且课程的学时数要尽可能小,目标在于体现专业教育的最基础要求,同时给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留有足够的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将教学的总学时数降到2500学时以下。所以按照20%计算,将公共核心课程的总学时控制在500学时以内。

4.尽可能成熟的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50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一些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将在专业教育中起到核心、骨干作用,将这些课程进行适当改造后构成公共核心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资源,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所以选取的课程应该是“耳熟能详”的成熟课程。

5.体现本专业教育基本特征

课程要体现学科教育的一些基本特点。例如,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理、工程实现和开发利用,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个以技术为主的学科,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层面上更是如此。所以课程要对技术和学生的技能训练有较好的体现。除了学科抽象、理论两大形态使得初学者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践去深入体会外,还要考虑社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实现一些系统的研究、构建和维护。因此,选择的课程应该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上有引领作用。此外,在本学科发展异常快速的时候,这些课程相关的内容应该是成熟的、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

二、核心知识体系

这里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力求从不同专业方向的公共需求出发,给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并不试图包括各个专业方向教育要求的全部知识,每个专业方向都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的教育需要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以构成完整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其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规范》。由于是基本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没有包含推荐的选修知识。该知识体系共包括8个知识领域,39个知识单元,共342个核心学时。其中,

(1)离散结构(DS)60核心学时,包括函数、关系与集合、基本逻辑、证明技巧、图与树。

(2)程序设计基础(PF)67核心学时,包括程序基本结构、算法与问题求解、基本数据结构、递归、事件驱动程序设计。

(3)算法(AL)28核心学时,包括基本算法和分布式。算法。

(4)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AR)60核心学时,包括数据的机器级表示、汇编级机器组织、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接口和通信、功能组织。

(5)操作系统(OS)32核心学时,包括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原理、并发性、调度与分派、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与保护、文件系统。

(6)网络及其计算(NC)48核心学时,包括网络及其计算介绍、通信与网络、网络安全、客户,服务器计算举例、构建Web应用、网络管理。

(7)程序设计语言(PL)13核心学时,包括程序设计 语言概论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8)信息管理(IM)34核心学时,包括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分布式数据库。

按照各个方向核心知识结构的要求,公共核心知识体系覆盖计算机科学341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60.9%,覆盖计算机工程246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44.7%:覆盖软件工程199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40.3%覆盖信息技术136个核心学时,覆盖率为48.4%。

三、核心课程

公共核心课程共包括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7门,这些课程的名称都采用了尽量一般化的处理,即后面没有诸如“基础”,“原理”或者“技术”之类的字样,为学校开设具体课程留有空间,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添上适当的限定,进一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表1给出了各门课程所含的必修知识单元和所需要的学时数,和各个学校相应课程的实际教学时数相比,其中有的课程必修学时数多一点,有的少一点。所需要的总课时为448。希望各个学校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可以通过强调某些内容来体现自己的特色。

四、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示例

按照各个专业方向必修知识体系的要求,以7门公共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相应方向的必修课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给出的仍然只是“示例”,各个办学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出更具特色的必修课程,并制定出恰当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示例: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字逻辑、社会与职业道德。15门课程共计776学时。

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示例: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电路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社会与职业道德。16门课程共计理论学时920学时。

软件工程方向必修课程示例:软件工程专业导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方法学、数据结构和算法、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工程经济学、软件工程、软件代码开发技术、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项目管理。16门课程共计920学时。

信息技术方向必修课程示例:信息技术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应用集成原理与工具、Web系统与技术、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信息保障和安全、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系统管理与维护、社会与职业道德。17门课程总计920学时。

五、结语

《规范》将“核心知识结构”作为开办相应专业方向必须的要求,可以用不同的课程组合来覆盖,《规范》中给出的“核心课程”只是这种覆盖的一个“示例”,这里给出的是另一个“示例”。事实上,这也是《规范》所鼓励的。这里的“公共核心课程”并不是《规范》中四个“核心课程”集合的简单交集,而是根据对四个方向的理解,对它们公共核心知识单元的一个课程覆盖。是每个专业方向公共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任何一个方向完整的必修课程集合。

无论开办哪个专业方向,都可以在这里提出的“公共核心课程”基础上,根据不同方向的要求添加若干课程,形成“必修课程”集合(完整覆盖《规范》中的核心知识结构),然后再根据本学校的情况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这样,当一个学校希望开设多于一个专业方向时,教学资源有可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共享。如果一个学校要将原来的教学计划改造为“信息技术”方向,许多已有的课程都可能被利用上。

篇2

1 大数据时代的解读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1.1 大数据时代的定义及特点

2011年“大数据”第一次被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正式提出。根据麦肯锡研究院的定义,所谓“大数据”就是那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业界通常用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大价值化(Value)来概括大数据的特点,简称4V。人们可以通过一种能够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新技术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世界、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非经验和直觉。

1.2 大数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虽然这些年,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相对市场经济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发展较为缓慢,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了解它对我们的职业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以便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缩短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1.2.1 教育理念和思维发生改变传统的教育工作我们主要是依靠教育主管单位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开展的,但往往这些经验总结不具有科学性,不适应当代学生群体。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知识,寻找联系,总结规律,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制定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

1.2.2 学习环境发生改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课下,甚至不在学校。这些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MOOC、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后,学生获取知识不用完全依赖教材、教师和课堂了,尤其是博客、微博、微信、App等社交圈和自媒体的出现,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了。因此学生学习环境发生改变,意味着教育真正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教育真正实现融入社会和自然。

1.2.3 教育方式发生改变在大数据时代,教师早已不是知识的控制者了,在学生面前,教师可能已经落伍了,甚至可能落后很多。但教师拥有比学生更多的阅历和经验,这正是学生身上所缺乏和急需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由台前变为幕后,注重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2 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作为职业院校开设最多的专业之一,计算机专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时代来临,以计算为中心模式逐渐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变,对计算机专业来说更是一种挑战。

(1)一直以来,人类的基本思维有数学思维、物理思维之分,大数据时代来临后,计算思维将成为人类又一基本思维,因此我们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要注重对计算思维的培养,并且作为基础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2)学生的认知模式发生改变。学生从以往的基于猜测假定的认知方式转变为基于事实的归纳总结。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学生更喜欢通过亲自尝试摸索来验证教学内容。

(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拥有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教学资源,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渠道增加了,不再单纯依赖课堂教学,为专业教师的教学带来压力。

3 未来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3.1 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专业进入大数据时代后,计算机技术发生了巨大改变,人才市场上需要更多存储、分析、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这些人才都需要计算机相关知识作为支柱。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尝试“导入-讲授-实践-深究”的教学思路,根据本地经济特色和社会需求对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和设置做一定的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知识,掌握熟练的软硬件技术,具备较突出的程序设计能力,以使他们能够在大数据背景下从事软件开发设计工作,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3.2 由浅入深,调整教学方法

当代教师应具备组织力和凝聚力。职业院校学生大都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潜力不易得到发挥,职业院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改变这种现状。“大数据时代”获得学习信息的渠道增加了,这对职业教育是很好的机遇,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教师应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转变成知识的收集者、编辑者和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我们可以尝试从基本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开始。以数据库基础知识为例,传统教学,教师利用PPT课件,将基础知识传递学生,课堂以演示为主,学生根据老师要求重复老师的操作,加深印象。这种教学方式太过枯燥,学生无法达到学习效果,应当课前将学生分组,以小型项目为主,让学生自主完成简单的操作练习,教师利用微课或课上做简单的重点知识讲解,通过案例项目操作,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科学相关领域的好奇心,增加破解难题的信心,达到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3.3 走出去,搭建校园和企业平台

篇3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计划;课程设置

1、背景

国际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并随着教学合作形式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已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的竞争逐渐演化成人才的竞争,国际通用型人才已成为新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也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境外教育资源的不断引进对该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拓展起到一种积极而有效的补充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在构建我国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2.1 培养目标

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IT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掌握计算机学科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运用先进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IT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参与工程项目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具有发展成IT行业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潜力,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该专业的职业导向为JAVA工程师、.NET工程师、网站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系统维护人员、网络管理人员、数据库维护人员等。

2.2 特色指导思想

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走IT产业技术路线,采取动态的教学计划,以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为指导思想,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重点,以基于问题、案例、项目教学为主线,开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培养目标定向化、能力培养工程化、教师队伍双师化、资格认证多元化、产学合作多样化的思想指导下,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努力跟踪新知识、新技术并构建面向IT行业的多层次办学模式,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 “2.5+1+0.5”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际化IT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应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注重优化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5+1+0.5”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目前国内外计算机主流行业的设岗情况,搭建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的核心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均以计算机主流应用技术为模块,如.NET、JAVA、HTML、信息技术等。

学生前2年半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知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然后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用1年时间利用学校的实训实验室或国外合作院校实训基地,完成专业选修课程学习以及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学习,开阔视野,了解计算机领域国际前沿技术及发展方向,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最后半年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实际课题研发)或者在国内外IT企业上岗实习,培养项目经验和实战技能,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4、课程设置方案

4.1 国内外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对比分析

我们以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里克分校、伊利诺伊大学(简称“UIUC”)、卡内基梅隆大学(简称“CMU”)及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为调查对象,对比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虽然各个学校课程教学体系之间还存在差异,但仍有一些共性。

1)各个学校在学生刚入学时,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使计算机导论课程容纳更多的计算机科学内容都很重视,并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的计算机入门课以启迪思维和拓宽视野为主,开设一系列新生研讨课,如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未来、计算机与信息安全、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突破、计算机系统灾难等。这类课程多以计算机知识讲座的形式开设并由著名的教授讲解。国内计算机入门课则主要以技能性操作练习为主,辅以基础知识介绍。例如,众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Windows操作及Office练习占据较大比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单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情感的培养和求知欲的激发。

2)国外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硬件课程逐渐减少。

CMU有1门硬件课程,而UIUC有2门必修体系结构课程,斯坦福大学也只有2门硬件课程(电子学、体系结构或数字系统)。国外院校认为计算机学科需要关注的计算机系统层次越来越高,底层则越来越透明。事实上,CC2001(Computing Curricula 2001)中也只制定了1门硬件课程;而国内高校目前一般还开设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等硬件类课程。

3)在程序设计方面,国外大学拥有体系完整的编程语言课。

例如,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开设的程序设计及计算机语言课多达15门,既有C、C++、C#、Java等专门的程序设计课程,又有强调以面向对象为特征的C++与面向对象编程、面向对象系统设计等编程课,还有JavaScfipt、HTML、CSS、XML网络客户端编程课;既有包括语言难点的高级编程精髓课程,又有突出训练程序设计能力的软件实践类课程,还有编程语言基础理论课。相较而言,国内高校在程序设计方面设置的课程门类单调,学时偏少,与其他课程孤立且脱离实际,使得语言学习非常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4)在能力培养方面,国外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专业写作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设置专门的专业写作课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大特色,而国内大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则相对薄弱。国内多数院校仍然采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鉴于上述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国内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与国外的教学情况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国际间高等学校的合作办学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4.2 新型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1)理论课程设置。

内蒙古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构建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平台;模块即在平台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分流(专业选修课)。内蒙古科技大学目前开设了4个方向的模块课程,包括.NET技术、JAVA技术、HTML技术和信息技术。

2)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内蒙古科技大学提出以工程化能力培养为核心的6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开放性试验-课外科技创新-毕业设计。

3)主要专业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

内蒙古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专业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

除了以上新型课程体系构建方案,我们还建议国际学院每学期均开设外语课程,聘请外教讲授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编译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篇4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学交替;教学改革与实践;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8-0110-03

1.概述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该文第二条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性意见,并明确表明应“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等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国家更是加快了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步伐,本次改革面向的主要是一些地方院校,包括高考后扩招后升格为本科的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等,据统计目前有600余所高校将会将培养重点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充分表明国家将实施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分类培养的重大转变。

长久以来,大多数三本院校深陷究竟应该向社会输送何种人才的窘境。众所周知,教育领域对本科生培养有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尤其对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有很明确的规定。作为本科人才的培养基地,三本院校只能参照重点大学或名牌高校的培养方案来制定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然而,三本院校的生源和师资力量又不足以与重点大学相抗衡,这导致三本院校的毕业生理论素养比不过重点高校毕业生,而动手实践能力又不如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职业院校和专科生。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三本高校的生存问题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而如今,国家出台的“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宏观导向很可能成为这一类院校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的指路明灯。

与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面临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艰难环境不同,这两年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这主要归因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极大发展。作为世界电子商务的核心地和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杭州,目前杭州市场上对手机app开发、网站制作、软件测试和现场实施等技术岗位存在着大量的人才需求。然而,调查数据显示,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IT企业后仍然需要很长的过渡期、通过参与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岗位需求,这使得反思目前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成为迫切需求。

“工学交替”(亦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指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高年级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生课堂之外的工作也作为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严格的过程管理、阶段考核和学分认定。这种方式通过让学生学习的同时走向社会、参与实际社会生产活动,帮助学生更快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人才。

“工学交替”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教育体制改革中并不鲜见,然而将其原理应用于本科院校(主要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却是首创。“工学交替”在保证本科生理论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施加“学中做、做中学”的情境不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能力。而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知识更新迅速的计算机专业。然而本科教育与专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包括知识体系、课程设置、学科门类等,需要对现有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按照应用技术型本科的要求进行修正,使其扬长避短,发挥最大效益。在传统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学”主要指课堂理论教学,而“工”则指真正的企业生产实践。在此,我们拓展了“工”的范畴,认为带有明确项目目标的校企合作课程、跨专业综合实训环节、“类沙盘”项目实施过程,以及传统意义上实际进入企业实习均视为“工”的组成部分。通过“工”的延伸,进一步模糊了“学”与“工”的界限,增加了本科生获得学分的方式、延长了建构完整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

2.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先行探索

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课题组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先行探索,以下简要介绍本项目的实施过程。

2.1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多层次产学合作平台

2.1.1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专职教师缺乏足够的企业实战经验无法很好地进行能力引导等弊端,我们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导师进课堂的试点。

1)学科导论

学科导论是本科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承担起既要完成专业认识的普及教育,又要完成向学生勾勒未来四年学科知识体系的任务。然而传统的计算机学科导论往往无法顺利完成上述两种使命,其或者退化成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课,或者演变成后续专业课程的精简版大杂烩,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深入认识本专业,很难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也没有很好地起到职业规划的作用。引入校企共建学科导论课程之后,我们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课程变成了由企业导师引导的多个专题的宣讲,将企业工作经验、社会需求和最新技术以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大一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语言类课程

语言类课程既是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也是操作性和实践性最强的课程。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语言类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等。传统的语言类课程教学偏重于单个知识点的呈现,存在实验课与工程实践脱节的缺点。为此,我们在保留传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包括c和Java)的基础上,引人校企共建机制,引进企业导师开设企业级框架、Object C、windows高级开发等高级课程,通过学校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等形式分类分级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软件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参与简单外包软件开发等,让学生更多感受和参与企业实战,提高就业能力。

3)项目开发类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和维护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相关技能,我们同样引进了一系列的企业课程,主要包括:项目原型设计、网站设计与制作、Oracle等。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学生在大型软件设计大赛、服务外包大赛和多媒体大赛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也充分证明校企共建课程的有效性。

2.1.2校企合作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手机app开发人才的巨大需求,我校与北京千峰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了手机app开发的校内实训基地,包括ios和android两个方向。去年参与培训的学生被IT企业一抢而空,薪资大大高于同期就业的其他同学。目前大三学生中又有70名左右参加了新一期的校内实训,同时我们也有几个专职教师跟进学习,有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加强自有专任教师的能力。

2.1.2知名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早在几年前就提出1.5+1.5+1的本科四年培养规划,其中前两个1.5年分别表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而最后的“1”就是主要以学生校外实践为主。计算机专业更是率先进行了更加大胆的尝试,打通了原有的实训和实习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习来获得综合实训的10个学分。近几年来,我们跟杭州市的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包括:华信设计研究院、亚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慧优科技有限公司、浙大网新科技有限股份公司、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学生在校修满在校课程学分后,在企业直接参与多个项目的开发、测试、实施和运维工作。不少学生甚至将企业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的课题,取得了优异的毕设成绩。

2.2培养方案和现有课程跟进式改革

2.2.1面向“工学交替”模式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过程改革

为了迎合新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计算机专业教研组多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的方向。通过邀请企业与我们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去掉了不在学科必修课程内同时与实践脱钩的课程,同时加入了能够反映当前市场需求或最新技术方向的课程,比如新增的项目原型设计、移动互联网开发和云计算技术等课程。这种校企共建培养方案的方式,便于我们及时掌握企业最新人才需求资讯、真正做到了从纯粹“学校教育模式”到“校企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强调任课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加强与企业对接,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挖掘理论教学、实验和校内实训与企业实战项目的联系,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2.2“类沙盘”和跨专业综合实训改革模式

在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还同步进行了多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涉及的课程包括:数据库课程群、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取得了不少有益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提出了“类沙盘”的创新概念,实现了多层次项目驱动、虚拟软件公司运营等改革措施,以及跨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肯定。

3.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加强“工”的过程管理

在第一年实施“工学交替”模式、打通实训实习环节时,经过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存在少数只想应付了事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自己找了某个公司,而该公司并非IT企业,或者找的是IT公司,然而学生自身并没有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甚至个别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实习,完成“工”的过程,而只是找熟悉的公司签字盖章完成阶段考核以骗取学分。为此,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大了对实训基地的考察和考核,只有与专业培养目标吻合、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司才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企业。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学生在“工”环节的过程管理,通过带队老师频繁下企业、与企业定期沟通,学生回访等方式,杜绝了之前存在的纰漏。

3.2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持续顺利发展,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合作企业和企业导师,而是需要我们自己拥有一支了解行业规范、熟悉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岗位职责,熟练掌握企业相关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或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希望自有教师在企业实战环境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校企共建课程、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求有相关专业教师全程跟进学习,以便在未来更好地胜任对应课程的教学任务。

4.结论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自主学习;实现方法

1.前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要求学生具备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从事信息采集、组织、分析、传播和服务等信息管理工作或与信息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1]。当代大学生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其他专业都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技能,因为面对各种竞争压力迫使学生去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尤其是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几乎不涉及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这就对他们自主学习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类学生必须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技能。

2.语言类专业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技能的研究

2.1语言类专业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技能的必要性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主动地去获取外界的知识,主要体现自己的能动性。21世纪我们要建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这就要求每个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作用可以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计算机技术技能要求人的综合学习能力比较强,包括编程、语言、建模等等。它不仅要求学习基础文化课程,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环节。无论哪个专业都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很多高校,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几乎不开设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没有老师做专门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计算机技术与技能。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一方面有坚强的毅力,一方面要具有不畏困难的精神。

学生应该明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与技能,能使我们在未来的职场上多一个竞争优势。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工作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我们不必再"求"别人。语言类学生偏文科,但是计算机技术与技能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这类学生更应该自主学习计算机,给自己充电,不被这个时代淘汰掉。

2.2.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技能的瓶颈

虽然有的学校也开始意识到语言类大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必要性,开设了计算机相关的基础课。但是还远远不够,他们接触的只是基础理论课,相当于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在课堂上,老师能讲的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很明白。可是课后学生想要在计算机上操作一下,就什么都忘了。而且学的东西很难满足以后工作、生活的日常应用。而且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差,没有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容易被淘汰。

产生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了解现在的竞争压力,不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另一方面,学校没有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计算机的空间。我们应该着手从这两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

3.语言类专业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技能的实现方法

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三个步骤:激发兴趣、引起好奇、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主要看的是学生本人,自主学习本身也就是一个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从目前的学习能力转为终身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培养可以使得学生不再受学习条件的限制,不再受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约束,并具有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

⑵学校和学生应该做的努力

学校应该首先重视起来,计算机是应用技术是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校首先应该为语言类专业的学生设立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相关课程,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讲座、视频、演讲等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性教育,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课方式应该变成让学生成为主角,老师是配角的方法。

老师教的知识最基本的东西,所以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去学习。这就要求语言类专业的学生提升自己自主学习计算机的能力。如果不自主学习,很难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技能,停留在书本上,遇到新的问题便不会解决。学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培养自己对计算机的兴趣,努力掌握计算机技能。在课后,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比如:在网上找一些企业案例自己用学到的计算机技能来解决,可以同学一起在网上搜计算机相关的视频来自主学习,自己组建小组一起学习等方法[3]。老师在课上应该结合日常生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结合日常案例,学生能对计算机的作用产生大概的了解,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我们知道语言类专业学生以后发展的方向无非是从事翻译工作或出国。如果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技能,能让他们读懂计算机语言,帮助上司解决一些不懂得问题。语言类学生学习计算机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就需要这些学生脚踏实地,从易到难来学习计算机技术与技能[4]。有些学校可能暂时无法提供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语言类学生更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和书籍这两个途径来给自己充电。

4.总结

在21世纪,每个人都应该或多或少的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对于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学习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与技能。本篇文章通过研究语言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与技能的现状与瓶颈,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语言类专业学生属于文科,他们的思维结构对于学计算机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类学生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大学是一个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尤其语言类学生更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学习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增强了个人的方法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强军,周海英. 高职院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自主学习的探索[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235+237.

[2]李逢庆. 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3.

[3]崔雅萍. 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4]马晶. 高校师范类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篇6

1.1缺乏实践操练,理论教学形同虚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好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可见,进行计算机的实践应用至关重要。但是在当前大专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的现象十分常见,大专院校基本都是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上课学生人数多,课时少,大部分情况都是以教师的理论传授为主,缺少上机实践的机会,并且,有很多院校都是先上理论课,后上实践课,不能够做到当堂的一人一机的多媒体教学,导致学生在上理论课的时候,不能够进行动手实践,在上机实践的时候又忘记了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此外,由于部分学校硬件设施不齐全,人多机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学生之间不具有相同的学习条件,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大,影响整体教学的效率。

1.2学生主动性差,学习热情不够高涨通常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开课的时候都具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希望能够在学习中学习到很多神秘的东西,但是在进行了不就的课程学习之后,就对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所磨灭,不能够坚持学习,在上课时间开小差玩游戏,听音乐等现象屡见不鲜。此外,学生对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没有十分的了解,不明白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没有学习的动力。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对策

为了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能够在大专院校的课堂上发挥作用,使更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对大专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其具体的改革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开展层次教学,加强重点培养由于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的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吸收,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要实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做到分层次、分等级的教学。在大专学生入校不久,学校排课之前,就应该进行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评,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分三个等级,十分掌握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并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应用软件者被定为A级:能简单的使用一些基础软件,不十分了解计算机理论知识这被定为B级;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都不了解的学生被定为C级,然后根据学生的等级编排学习班和课时,不同等级的学习班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另外,可以举办计算机学习小组,有兴趣的学生资源报名参加,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共同提高,再解决不了时,请教教师解决。

2.2增加教学设施,调整教学结构大专院校应该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增加计算机的数量,开设更多的计算机学习室,做到一人一机的多媒体教学,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两不耽误。并且适当的调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课时,增加学生上机练习的机会,尽量精简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不能够做到理论实际同时教学的院校,要调整好上课的结构,合理安排上机课的内容,使学生在上机课的每一分钟都有所收获。

2.3提高教师素质,鼓励学习热情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创新课堂形式,幽默讲解课堂内容,定期进修学习。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学习兴趣不高,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目的性不强对学生,教师要予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影片,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

3结语

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coreldraw

面对就业是最终的奋斗目标,是每一个人学习和努力的必经之路。然而现在,社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让大学生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自主创业,一部分人得到的成功和收获远远大于在校园所学到的,这也是高校就业的新途径和新发展,免去面对就业这样的难题。然而中职教育同样面临就业的压力。

一、中职教育的现状

中专生可以胜任的工作找大专生,大专生可以从事的工作用本科生。这导致缺乏学历优势的中职毕业生越来越难找到工作。而且相对高校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年龄层次更小,整体综合素质不高,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心理年龄也正处于自我约束能力差,判断能力欠缺,往往对自己预期较高,到社会上更容易挫败。所以中职毕业生如何凸显自己的长处,与高校毕业生竞争,却能站稳立足之地,是严酷的现实。现如今,社会急缺技术型人才,出现“技工荒”、“高级技工荒”。中职教育的重点就必须放在培养技术型人才,而对这种人才的要求就是不仅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实践经验以及实践能力,这种人才就是社会及岗位所需要的,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财富。

中职教育需要开展各种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综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型人才越来多的被社会接纳,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好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和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是课程安排的首要问题。

许多中职生属于中考的失败者,属于普通高中选剩的“差生”。在进入中专技校学习之初他们就会比较悲观,甚至放弃自我,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学生开始全新的学习课程,跳跃性较大,应根据本专业所学的每一门课程进行详细的职业规划讲解,让学生了解必须掌握的课程和就业是息息相关的;就业班的学生相对成熟,但面对就业还有些惶恐和茫然,学校就要为这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心理备战能力。

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

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这样的问题更是应该结合就业和中职现况,充分规划和完善。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从最初小学开始普及计算机课程到现在,大部分课程都结合计算机教学,这样一种变宾为主的发展趋势,让我们看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计算机是一门全新领域,全新认识,全新发展的学科。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过程有趣,困惑,急躁,欣喜,因为这种种的复杂情绪,让人们更想深入学习,不断探索。计算机课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是指计算机发展与技术,也是大学最热门和大众的专业之一。广义而言,所指的领域和范围就太广泛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计算机设计等等。针对计算机教育也有两种不同的范畴,一种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及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非计算机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应中职教育的课程开展而言,这两种教育都是主要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基础和专业学习及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专业的同学都应该掌握好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和某些计算机专业课程,如办公自动化的学习,所学软件也应该面面俱到,这样才能有更有力的竞争优势,被社会所认可。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越来越少,对于网络感兴趣的同学也都报考在这方面有权威性的北大青鸟等,所以开展的专业一样要有针对性,高效性,优势性,才能既抓住生源,也解决就业问题。

三、教育教学方法和发展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应用设计特色专业之一,该课程是一个应用及其广泛,结合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图像处理软件,其内容丰富,工具繁多,图片效果丰富多彩,学习过程很有极端性和趣味性。。该专业以培养熟练的平面助理设计师、网页设计专员、三维图形辅助设计师等一专多能的实用、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就业去向主要为广告公司、网络公司设计师或助理设计师。因此,在教学上,首先要开设如CAD、photoshop、coreldraw、flash等设计软件类相关课程;其次还要开设一些素描、色彩、创意基础等相关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设计基础,增强他们对设计创意的信心等。如针对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教学特点,既要强调对平面软件的熟练操作,也要强调艺术设计理念的交互。在社会上,也有很多教育机构,培训中心开展类似的专项学习,专门为就业前短期内培训,学费较高,学习分阶段性报班,教学内容少。全日制的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一漏洞,让学生可以花更少的钱,掌握更多的软件和技能,得到充分的学习和练习。

1、认识计算机平面设计及就业领域。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门艺术课程,平面设计艺术需要创意和活力。在平面设计中,计算机技术和传统技法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计算机技术是表现手法,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来得快、精、美。因此,只有精通电脑设计软件操作,熟练掌握技巧,才能很好地进行平面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和软件设计有关的内容,例如平面设计软件coreldRAW,路上随处可见的巨幅海报,宣传单,书籍,地图,服装设计,logo设计,插画作品,都是用这个软件绘制和设计的。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 培养模式 课程教学

随着目前社会科学的进步,电子商务也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各大高校也针对社会需求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随着团购网站和各种网上商场的迅速涌现,电子商务的毕业生应该在人才市场中很抢手,但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据新华社报道,全国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平均就业率仅为20%。一方面原因是很多电子商务学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脱离社会实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所以,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尤其是针对企业基层技术人员的大专院校来说,这个问题就更为重要,因此,针对大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大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专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不但加大了对其课程建设和教学的投资力度,并且在师资、教材、实验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并且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需求,在电子化教材、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及辅助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 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高校现状

从目前已经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高校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财经类院校,这类院校侧重于电子贸易活动的流程与贸易活动过程,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电子商务运行环境的培植,比较关注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流与物流在贸易活动中的综合管理和效益分析;另一种是综合类大学,这类院校侧重于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电子商务支持环境、电子商务的综合解决方案等技术,比较关注电子商务技术层面的知识领域和应用领域。这两类高校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对人才模式的培养方面也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2.高校开设电子商务的课程体系现状

从目前在各个高校的了解,我们发现目前各个高校在开设电子商务课程中的侧重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侧重型,就是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电子商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有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参与,体现出电子商务应该是一种多技术的集成体;另一类是营销侧重型,就是在课程体系中主要体现的是商品营销方式的延伸,主要强调电子商务将生产和市场、市场和消费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了现代贸易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再生产和新秩序等特点。

二、大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存有一对矛盾,即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与社会性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性。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专业,它既不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的叠加,也不是市场营销的延伸,它具有复合性的特征,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在人才竞争中的优势就是知识的综合能力。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就业与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尴尬的局面,具体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开设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广而不精,导致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缺少竞争力

电子商务属于综合类专业,在学生的综合性能力方面存在其竞争优势。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电子商务专业在许多的高校中都给开设了大量的课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非常合理,但是受高校教学模式的约束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电子商务人才,作为大专院校,课程的设计更应该结合实际,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职业化教育,保证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 转贴于

第二,因细分专业方向,走差异化,而导致企业对电子商务学生岗位无法定位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分为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外贸,主要注重培养国际电子商务的人才和教育。第二个方向技术,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培养偏技术电子商务人才。第三个方向是管理,主要以经济管理为基础,培养偏管理电子商务人才。这种细分专业方向,走差异化道路的做法,导致电子商务岗位具有不确定性。

第三,只组织资源培养社会现有岗位所需人才,而导致人才培养的滞后

电子商务可以创造新的岗位、新的行业、新的产业就是创造性;可以引领企业、行业、产业发展方向的电子商务就是引领性;可以颠覆企业现有的工作流程、行业及产业间关联的电子商务就是革命性。目前,高校通过组织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向社会输送的电子商务人才更多地是针对社会上现有的岗位。这种方式忽略了电子商务的革命性、引领性和创造性特征。只有改革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三、关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

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能力,电子商务专业本身的综合性就要求该专业的老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电子商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电子商务的系统管理技能,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更要对商品的营销有一定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不但对其他相关课程内容基本熟悉,而起对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各门课程之间的接口和逻辑关系胸有成竹。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性,还要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2.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实行基于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想做到与企业良好结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始业教育;另外,学校在安排课程时,也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学校也可安排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通过真正的接触该行业的真实过程,来提高学生竞争力。

3.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培养方式

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有着不同的特点、兴趣和需求,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所处年级的不同,设计相关的培养目标、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及控制机制。并在不同年级抽样部分学生参与。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有着很好的就业前景,作为大专院校,作为国家职业化教育的代表,我们更应该体现企业化教育的特点,加强理论结合实践的力度,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厅发〔2015〕182号)和《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度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工作安排的通知》(计考办〔2015〕2号)精神,为做好我区2016年度上半年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时间及科目

考试于2016年5月21日至5月22日进行。

级别

专 业 资 格

科目数

考试时间

科目

高级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3

上午9:00—11:30

综合知识

下午1:30—3:00

案例分析

下午3:20—5:20

论文

系统分析师

3

上午9:00—11:30

综合知识

下午1:30—3:00

案例分析

下午3:20—5:20

论文

中级

软件设计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网络工程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信息系统监理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多媒体应用设计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初级

程序员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网络管理员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员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1:00—3:30

(A卷)

4:30—7:00

(B卷)

应用技术

5月22日考试安

上午9:00—11:30

(C卷)

应用技术

二、报考条件

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恪守职业道德,具有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员,均可根据情况报名参加相应专业类别、级别的考试,报考者不受学历、资历、年龄的限制。

三、报名方法

2016年上半年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我区实行网上报名、网上资格审查确认、网上缴费、网上打印准考证。

(一)网上报名时间:2016年2月25日上午9时至3月25日下午17时。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考生可登陆“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站”(网址:nxpta.gov.cn)“网上报名”栏目,点击“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按钮,进入我区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网上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系统不间断接受考生预报名。联系电话:(0951)5099130,5099131。网上报名须注意下列事项:

1.选择考试。考生根据需要选择考试类别、级别、科目。

2.填报信息。考生应如实、准确填写报考信息,填报错误或提供虚假信息,由考生本人负责。在打印报名表前,填报的信息可以修改,报名表打印后报考信息不能做任何修改。

3.上传相片。考生须上传近3个月内免冠正面证件数码彩色照片(格式为jpg,保存空间为5kb-25kb)。考生上传照片时,可使用网上报名流程中提供的照片编辑软件处理后再上传,以保证格式的正确。照片必须清晰并反映本人特征,质量不合格的,考生须重新上传。

(二)网上资格审核时间:2016年3月21日至3月25日。考生网上报名后,由银川市人事考试培训中心对考生报名填报信息及上传照片进行网上审核,审核通过的考生即可按照网上提示打印本人相关的《资格考试报名表》,由本人留存,待考试通过后办证时提交复审。联系电话:(0951)6041173、6021173。

(三)网上缴费时间:2016年3月21日至3月27日。经网上审查确认通过的考生,即可自行在网上缴费。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缴费,视为自动放弃。网上缴费后概不退费。本次考试不设补报名,请考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报名手续。

按照自治区财政厅、物价局有关规定,考生报名时须缴纳报名费每人10元,考务费每人每科50元。

(四)网上打印准考证。考前一周内,考生可登陆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站“准考证打印”栏目,用A4纸自行从网上打印准考证。考生须按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地点,持本人准考证、正式有效身份证参加考试。应考时可携带黑色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橡皮进入考场。

四、合格人员复审

2016年上半年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报名审核,采取考后现场复审的方式,成绩合格人员须到现场进行复审。考试成绩公布后,合格人员须按照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站上相关通知要求,到宁夏人事考试中心服务大厅(地址:银川市兴庆区上海东路40号宁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楼西面大厅)进行复审。

合格人员复审时须携带下列材料:

1.在线打印的《资格考试报名表》1份;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张(A4纸);

篇10

户口所在: 广东省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65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50 kg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ERP实施顾问/工程师:,技术总监/经理/主管:,技术支持/维护-经理/工程师:

工作年限: 6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兼职 可到职日期: 一个星期

月薪要求: 5000--8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工作经历广东某日化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7-03 ~ 2011-08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担任职位: 信息管理员

工作描述: SAP实施与维护,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等。

离职原因:

广州市齐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6-04 ~ 2006-12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

担任职位: 技术工程师

工作描述: 服装ERP实施及维护,软件及网络解决方案。

离职原因:

佛山市宇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5-02 ~ 2006-01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

担任职位: ERP实施工程师

工作描述: 家具、服装ERP软件实施与测试。

ERP软件实施、测试中,积极进取,工作能力不断增强,所实施项目的效果突出。

离职原因: 毕业院校: 中山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9-01

专 业 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2-09 2005-07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技术应用 大专 1270600 语言能力外语: 英语 良好 粤语水平: 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较好,熟悉C语言,C++,VB程序设计,SQL2000数据库开发应用,Access MIS系统开发等;SAP实施与维护;ERP实施与维护;远程网络;电子商务;另外,熟悉家具、服装等行业业务流程,生产管理;从事6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