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篇1

关键词:毕业生;职场;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09-02

在大学前三年的时间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一个相对放松闲适的阶段,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还未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当进入大四阶段时,人生的转折点铺就于眼前。学生们忽然意识到,自己无忧的学生时期即将结束,但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并未准备好。这种心态上的骤然转变,加之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受到新闻舆论中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感与焦虑感。据观察,相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大四学生往往处于低迷状态,情绪波动较大。这种负面的情绪对于处在人生转折阶段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作为高校工作者的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实际,通过实践经验就大四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对策,帮助学生调整不良心态,使学生们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活。笔者通过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如下归纳。

一、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

(一)恐惧、焦虑心态。据研究调查表明,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50万人,比去年的630万多20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令原本就因就业问题焦虑的学子们压力倍增,许多学生甚至出现了如果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就前途尽毁的灰暗心理,恐惧感油然而生。这种负面情绪往往反映在茶饭不思、意志消沉沮丧、失眠等行为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自卑畏难心态。大四时,许多学生会通过网络进行简历的投递。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往往难以收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如若此时身边的同学因能力优秀而提早获得了工作机会,强烈的对比更会令许多学生滋生了自卑心态,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自己各方面都难比他人、运气差等负面情绪,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人生转折点时产生了畏难心理,出现了行动力差、心理怯懦、无决断力等行为。这种心态往往对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滞作用。

(三)依赖心态。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滋长了他们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这一问题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点难题。当此种心态出现在大四学生身上时,往往造成了他们在应该独立去寻找就业机会时毫无行动力,认为只要依靠家人安排就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严重现象。这类大四学生就如同一个超龄的婴儿,生理上已是成人,而心理上还未曾“断奶”,往往意识不到独立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四)厌世、逃避心态。当大多数大四学生正在为前途担忧,疲于上网投递简历或参加实习工作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类学生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网络、聚会等娱乐休闲活动中。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些冷门专业或家境较差的学生当中。他们认为自己先天不足,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无功,对于人生选择了逆来顺受的负面心态。害怕面对挑战与改变,从而选择了逃避,还经常性地会对家庭条件好或者已找到工作的同学产生嫉恨心理。这种极端的厌世逃避心态,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解决方法

面对以上所述关于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问题,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归纳了以下三点解决方法:

(一)勤读勤思。勤读书、大有益,是为历史和实践所证实的真理。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直接知识,靠在实践中积累;一为间接知识,前人和他人实践的总结,通过书来传播和流传。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既勇于实践,又注重读书。他们因书而得益,也因书而名垂青史。而“勤思”,则是经过对书中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捕捉,从而进行挖掘和汲取,使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大四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大四学生除要完成学业与积极求职外,更应通过勤读勤思来拓宽视野,掌握真知,完善自我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面对即将步入的职场生涯。

1.温故过往所学。大四时期,学生们往往疲于应对毕业论文及投递简历,从而忽视了对前三年所学知识的巩固。某些学生甚至认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此时已不重要。他们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现代社会的竞争更是“知识的竞争”,过往书本所学的知识才是他们应对职场所有挑战的核心武器。在大四时期,学生们更应合理安排时间,将所有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巩固记忆。完善的知识储备,将能为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增添成功的筹码。

2.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大四学生往往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及职业规划一无所知,这不仅对寻找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对于将来的工作及生活也同样百害而无一利。大四时期,学生们可选择性地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这类书籍往往以现实为依据,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现实的职场生活。大四学生通过阅读,再加以自我的深入思考及对书中内容进行消化理解,虽是管中窥豹,但已从侧面对职场及社会现状略知一二,做到胸中有丘壑,对于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涯,便能从容面对。

3.阅读《劳动法》等法律书籍。大学校园素有“小型社会”之称,但与真正的现实社会还相距甚远。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涉世未深,往往不懂得该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对自己拥有的《宪法》与《劳动法》中规定的合法权利知之甚少。据研究调查表明,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对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在求职过程中被欺诈骗工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大多高校都会针对此问题对应届毕业生开展法律讲座。大四学生应积极参与,并及早阅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书籍,了解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劳动者和作为劳动者在我国的法律中具有哪些基本的权利,掌握这些权利是选择就业的前提保障。

(二)修身。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个人修身不仅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这里所提的“修身”,则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分析自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等途径,从而达到修养身心的效果,最终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转折阶段。

1.学会分析自我,找准定位。分析自我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强自我认知的过程。大四学生之所以会对未来茫然无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我的认知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也就难以对自己的未来采取合理的规划。在此,笔者建议大学生可通过“SWOT自我分析法”来进行自我分析,此方法对于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规划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个人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其中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O、T则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条件。总而言之,所谓SWOT分析,指的是在四个维度上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矩阵式交叉的分析,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基本策略。

运用这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学生们便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更进一步了解和改进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劣势的分析,扬长避短,抓住机会,应对挑战,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及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运用SWOT分析法提前做好自我分析定位,可掌握个人的竞争态势,寻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机会。哪怕未来从事的是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也因自我定位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清晰而无畏挑战。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仅只局限于学历及工作经验,个人的自身综合能力也是求职成功的重要砝码。构成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素包括: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组织与策划能力、心理素质、表达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创新能力等。上述8大能力在大四期间,应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大四学生必须清晰认识到,光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乐观的心态是远达不到职场的用人标准,必须从自身的综合能力上进行严格培养,并上升到一定的水准,才能提升就业能力,迈过就业困难这座大山。

3.坚持体育锻炼,培养阳光心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完成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在大四期间,大学生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生活抑郁,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阶段,为了能够以乐观心态面对职场挑战、保证健康体魄,学生们应该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据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因此,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践行。践行指的是实行、实践,另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按既定计划实行的意思。此处所提到的践行,指的是大四毕业生应合理安排学习与实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行,再者是通过积极参与实习实践工作来提升自我就业的能力。

1.践行学习、工作计划。大四期间,学生除要应对学业外,还要应对实习工作或兼职工作。这是一个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过程,许多学生都因工作课业并重的繁忙产生了不适应的心态。此时大学生必须要了解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一个人往往不只是专注于一件事,而是需要同时进行多项工作事宜。所以,在大四期间,应该尽早调整好心态,对工作与学习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合理的工作学习安排能有效缓解不适心态。做出计划后,要严格督促自己完成,要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要求自己,完成所定计划,切勿拖延。

2.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大与自身的工作经验匮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前三年由于学业繁重,大多数学生无法兼职工作。大四期间,随着课程量的减少,大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多参与实践工作,积累经验。在实践工作当中,学生将能挖掘自身潜能,改善缺点,为未来的职场生活做好充足准备。与此同时,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是降低就业难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2).

[2]王国维,叶玉平.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要求[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田永坡.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对策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篇2

1 概述

在课题研究展开之前,我们先探讨本课题相关关键词的内涵。

(1)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一般认为,心理危机是指心理产生激烈矛盾并不能得到解决,从而导致当事人精神失常甚至崩溃。而心理危机干预,就是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则是对心理危机干预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管理,使其运作符合客观规律,从而使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切实取得成效并提高效能。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解释与界定。在社会学中,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人际关系,可以解释为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将采用日常的逻辑来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即把它看作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因此,人际关系贯穿于我们整个日常生活之中,对我们影响巨大:自从人类产生文明以来,我们的每个个体就从属于社会之中,没有能脱离个体的集体,也没有人能脱离集体单独生存。所以,人际关系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对我们人生的发展也尤其重要。

2 在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以及与心理状况的关系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大学的管理模式与中学的管理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的自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这种转变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更大的考验,心理素质亦是。

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根据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对涉及大学生心理困扰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对策等10个方面的问题所做的网络调查出炉的《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当被问及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处事乐观、热情诚恳排第一位(83%),其它依次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的下、睡的香(38%)。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依次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67%)、就业压力(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情感问题(48%)、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48%)、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45%)、学习压力(44%)、经济困难(26%)、不适应大学生活(16%)。①显而易见,人际关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下面将详细探讨两者的关系。

与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的主要诱因是学习问题不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不再由学习引起,其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要远远大于中学生。浙江省某校曾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初中生占13.6%,高中生占18.7%,而大学生则高达25.9%。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不是渐渐得到解决,而是越发严重。一方面,这确实是因为从中学到大学,学生越来越需要独立面对问题,压力越发增大,挑战和挫折也日益增多。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初高中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空白,使得中学生在学习中只为大学做好了知识的储备,缺乏独立人格的培养,使之不能马上适应大学生活,特别是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障碍,遭遇挫折。又因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成熟,往往难以解决这方面的矛盾,久而久之,则产生了心理问题。所以,人际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诱因,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能力上的欠缺。这种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自我表达能力,不善交流。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即为学习,较少涉及人际交往,甚至排斥人际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不仅没有得到适当培养,反而不断退步。我们经常看到初中也许十分开朗的学生到了高中却变得十分孤僻。而初高中是自我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即使学生进入大学,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也常常难以转变角色。而且自我表达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起来的,缺乏先天积累的大学生想要增强自我表达能力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而缺乏自我表达能力的学生常常会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容易出现逃避,排斥的心理。

(2)自卑。没有什么时候比青年时期更渴望被人承认了。大学生便正处于这一时期,时刻都渴望被人承认。特别是一些原先在中学成绩较好的同学,成为大学生之后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沦为平庸。一时得不到认可,便产生了自卑心理。这种不成为焦点就否认自己的逻辑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问题,并且它还是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一种诱因。自卑的人不敢表现自己,介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十分怯弱,无法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而且,自卑的人往往多疑,总是怀疑被人负面评价,或是怀疑别人言不由衷,对人际交往有一种恐惧。

(3)不能适应大学的人际网络。大学里班级氛围没有中学浓厚,交往单位往往是以寝室为主。所以经常出现同寝的人关系很好,与其他同学关系十分生疏的现象,寝室界限便成了一种隔阂。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不善于主动推销自己,结交新朋友。

(4)缺乏宽容。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缺乏谦让、包容意识。而且大学生大多来自天南地北,习俗和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容易发生分歧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若缺乏宽容,往往小矛盾无法解决,还经常积累成为大问题,最后难以解决,留下心病。某些极端案例更是引发流血事件。

由上不难发现的是,人际关系和大学生心理状况存在着互相影响的趋势。人际关系虽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常常也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危机和人际交往障碍可以互为原因和结果。其中一环出现问题,往往产生恶性循环。从另一方面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健康心理状况的一种保障。调查显示,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幸福感普遍高于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与人交谈”和“异性朋友”对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表现为:“与人交谈”、“异性朋友”困扰越小的同学幸福感越高。②所以,不管从正向还是反向来说,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状况存在着双向影响的趋势,互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现状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据了解,现今全日制高等院校已普遍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早在2004年学校即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小组领导相关工作,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每个班级都有选举产生的心理委员,年级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学院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已经形成初步规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国内其他高校对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有自己的方式。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在宏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细节上考虑,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很多相关工作仍然流于形式,没有成效。相关工作功利性较强,很多高校只顾回应上级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工作缺乏其重要性的认识。相关投入少,甚至只是个空架子,起不到任何作用。

再者,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都比较落后。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素质偏低,数量上也与在校人员不成比例。有的学校竟达到了1:10000。可想而知,在实际工作中,其效能是多么低下。据笔者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力量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二是医务人员,三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就是辅导员。第一、二类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但与学生接触较少,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但相关知识掌握较少。在相关人员结构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最后,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工作方式和理念上也比较落后。首先在发现问题的方式上,主要通过同学的反映,信息来源单一。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也基本属于事后干预,缺乏预防措施。而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所以,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距离完善仍然有较大差距。

4 结论及建议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我国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存在着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际关系的压力。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评价与考核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完善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心理的重要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达到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可是,现在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严重的缺陷。怎么样合理地解决这些缺陷,达到本课程真正的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严峻的教学难题。下面是本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改革的前提:思想上要明确课程目的

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对心理教育课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求教育者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学到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问题调适的方法等相关知识。只有这样,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才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养的目标。

在正确认识心理健康课程的定位的前提下,教育者还必须在观念上对创新教学方式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传统上,我们主要使用讲述法,即教师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把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心理问题的处理计较、心理调适的方法等讲授给学生。这种方法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的学会,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必须意识到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引进一些新的方法。

二、改革的措施

1、体验式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纯理论的内容,必须注重学生亲自的参与和情感体验,所以,在教学改革中应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讲授。

(1)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达的信息量少,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就避免了这种缺陷,这种生动性、可操作性、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能够增加课堂传递的信息含量。例如,在课堂上,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如《风雨哈佛路》等。视频结束后,教师可以首先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该及时给与鼓励,不能严厉责备。

(2)心理剧。除了观看视频,让学生自己参与演出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这里面一种非常方法就是心理剧表演法。心理剧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寓教于乐。我们在教学时要设计环节,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心理剧中应该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倾向、解决方法等内容。心理剧的最大的优点在让学生在参与中,亲自体验角色冲突、心理矛盾、情感的产生、发展、调整和解决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现场体验中感悟自身成长的经历,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其面对问题的勇气。

(3)心理游戏。为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机智性,还可以在教学中设置心理游戏。心理游戏设计的原则应该是符合真实的情境内容、需要一定的思考、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心理游戏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炼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能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不管是否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成功,教师都要给与鼓励,引导学生不看重成败的结果,只重视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

2、互助式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然后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但是,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必须是应用的指导者。不仅是一个传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一个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现场咨询。现场咨询就是在每节课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要预先安排好留出的时间用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提出后,由教师当场解答,完成后留出一定时间请同学们现场提出与当堂内容有关的心理困惑,由老师当场进行解答。另一种情况是,老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给予解答。这样,讲授的知识就不是脱离实际的,是形象生动的。

(2)师生互助式。这种方式是指除了教师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请一些有经验的、和学生年龄接近的人。让这些人结合自身的经验,讲解一些实用的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接触了广泛的问题,而且可以和有经验的人相互交流、借鉴。

3、注重实效成果,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1)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模式仅仅是考察知识记忆,几乎不涉及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大部分学校的评分机制都是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考试。根据前面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堂表现部分的分数,应该根据学生参与心理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因素。考试也可以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判断等。

(2)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不完善的,仅仅包括教师自己和学生,不能够完全地表达出教师的教课水准。新的评价机制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所有和课程直接、间接相关的人员。多方面评价力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实际运用的目的。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工作要求也不够高。现在,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逐渐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容忽视。每一名教育者都有义务积极参与,尤其是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更是任重道远,一定要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36-03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概念,它涉及医学现象、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等。不同学科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心理学家柯洛什尼克(W.B.Kolesnik)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情绪上的安宁或他的个人适应和社会适应。”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我国学者唐柏林(2004)在他的文章“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体系”中阐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体系包括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积极适应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情绪情感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坚强意志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由上可以看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背景与意义

在高度开放、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国际文化环境以及高竞争的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与管理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地高等学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些明显的成效,得到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经验。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仍需加强,很多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都不明确,缺少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正日趋复杂。大学生心理健康已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003】2号)中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1年,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标”,从原来“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情况和问题”提高到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产生原因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有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

通过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可以得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压力过重;对环境和周围同学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处理不佳;恋爱心理困惑;就业心理困惑;心理抑郁;意志不坚定,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变迁

对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讲,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新奇,但又非常陌生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变迁决定了新入学学生的适应和高调整问题。一是学习环境的变化会增加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困难;二是生活环境上的变化也很大,这种变化需要他们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三是地位变化带来很大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各方面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势必使大部分同学失去原来的拔尖地位,这种地位的变化越强烈,他们适应起来就越困难。

2.人际关系失调

如果大学生善于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关系,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的感情交流,就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得到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交往将有助于身心健康。但是大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与他人交往中以我为中心,在大学生里对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

3.情感受挫

大学校园爱情历来是被别人称颂和羡慕的,因为它真诚、单纯、美好。但是由于一部分大学生在处理感情问题上还不成熟,往往在两人关系和未来发展问题上陷入困境,而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茶饭不思;重者则会痛苦不堪,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后果。资料表明,大学生中自杀的原因中很大部分是由于失恋或情感受挫。

4.学习压力过大

为适应当前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力,为了在将来的择业中更胜人一筹,学生在完成课堂上所规定的各种学业要求之外,又在课余拼命地自学,考各种证件和等级证书,好为自己的素质和竞争力得以最大程度提高。升学读研、出国、工作等等就业问题,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

5.自身缺陷

有少数大学生因为自身在容貌、体形、身材、智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在自身个性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如孤僻封闭、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这些缺陷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深深的自卑,进而导致过度的自尊、敏感、多疑、敌视的性格,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6.家庭因素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种超负荷的希望往往使许多大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家庭困难,在大学里需要靠社会或学校提供资助,这样的身份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只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回报社会和学校的关爱。同时他们在言行、穿着打扮方面也会格外小心谨慎,生怕遭到周围同学的非议。长此以往有这种境遇的大学生就会感到苦闷、孤独、自卑、迷惘,内心充满压抑感。

7.学校及社会观念因素

目前,在国内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对心理问题方面的认知教育和宣传还不到位,心理救治体系尚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即使意识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也不敢或不愿意去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认为见不得人,往往通过压制和堵截来对待积于心中的心理烦恼和心理问题,这样只能使心理问题愈来愈加剧。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总结来讲应是内外因综合所致,概括来讲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且人数呈上升趋势。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社会、家庭重视的同时,高等学校应从学校管理体制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两个主要方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与管理。

(一)学校要站在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大学文化和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需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学校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人、财、物等方面切实给予支持。比如,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引进师资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者建立高校教学资源共同体,把心理健康教学优质课共享,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做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难以给予及时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2.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高校应根据各自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采取不同水平、 不同层次、校内师资和校外专家辅导报告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网络,开展“心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网上心理论坛和在线交流解答”、“心理视频放映”等多种活动形式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覆盖。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真正使他们的心灵和性格同样强大起来。

3.做好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

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相关的机构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问题解答,把心理咨询日常化,开展系列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把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适应问题、交往问题、情绪问题等,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活动。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先成立心理协会等学生组织,发挥同伴教育的功能,开展心灵驿站、健康快车等活动让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心理交流与辅导。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学生还是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者是感觉进入心理咨询场所都难为情。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不断摸索出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完善和发展自我。

4.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一方面应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入心理健康文化的元素,让“心理健康”就像“吃饭、上课、运动”一样在校园中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字眼,为师生接受而不受排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微信等学生已经“爱不释手”的平台加大宣传和常识性知识的普及教育,注入正能量,积极营造团结向上、和谐共进的人文环境,加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同时采取多种途径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5.建立心理危机反应机制

学校应设立校、院、班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突发事件反应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及时实施心理辅导,遇到突发事件能迅速反应并做好妥善处理。学校、学院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把心理危机包含进去,同时班级设立心理健康联络员,使学校和学生实现无缝衔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尽量避免问题发生或减小问题影响。

6.积极推进联动机制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层面多方位因素影响,单靠学校教育引导还不够,需要全社会关注但又不能重视到引起恐慌。高校作为主要教育管理阵营,需积极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建立起学生家长、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学生干部等互通有无、网状联络的联动机制,运用团体的力量,努力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大学生要从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时代要求加强自我教育与心理调节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担负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大学生在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来审视自己、塑造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就有了方向和动力。

1.正确认知自我

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容易产生自卑、胆小、拘谨、敏感、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对自己的评价偏高,容易产生以自高自大、孤芳自赏等心理问题。所以大学生在对自己进行认知的时候,要全面综合地把握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2.提高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身体上、 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社会适应状态良好,意味着个体与环境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这样便会情绪乐观稳定,学习、工作游刃有余。在适应外界环境时,大学生应摆正心态,降低期望值。

3.积极转变观念

观念的保守、认知上的无知是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首要原因。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人人都可能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样有心理问题的人才会积极、大胆、 坦然地去求助。

4.学会与人相处

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大学生应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懂得与人交往的方法,欣赏别人,真诚地赞美别人。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欣赏与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

5.树立正确目标

大学生成功的欲望非常强,都想达到自己设定的或者家庭赋予的目标,但这些目标并不都是合理的。如果能对自己的能力和设定的目标做出客观的评价,那么就少受挫折,并能充分发挥才能。反之,则会受挫,进而影响对自己的认知,造成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或接近目标,这样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6.参加团体活动

很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往往是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有自闭倾向。而这些人最需要的就是打开心扉,看到外界。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能使人打开自己的心灵,增强人际交流,发挥自己的专长,缓解内心的压力。出现心理问题,越是封闭自己、压抑自己,越是易进入了恶性循环。正视心理问题,投身于各种活动,能使注意力很自然地转移到外部有趣的活动中,从而更好的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跟着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状态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有效的机制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Z]. 教思政厅,2011

[2] 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版),2004,(5)

[3] 赵川林,吴兆方.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 刘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喜与忧[N].中国教育报(新闻视点),2011,(9)

[5] 王芳,李国保.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浅析[J].科教导刊,2011,(3)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应付考试;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2010年11月26日,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作为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事就是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可现在,大学里时不时出现“补考一族”,他们考试频频“挂科”令人吃惊。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对这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

二、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

高校名称 样本容量 高校名称 样本容量

浙江财经学院 200 浙江理工大学 200

浙江工商大学 200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200

杭州师范大学 200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200

问卷发出:1200 收回问卷1182份

有效问卷1134份 有效问卷收回率:94.5%

(二)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应对考试的影响因素。第一,外因:(1)大学宽松的环境:大学不同于高中,相对有一个较轻松的学习环境,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不太浓厚的习氛围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应付考试的现象。大学对于大学生在考试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导致大学生缺乏用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对待考试出现只要过关就可以的消极态度。(2)家庭因素:大学生大都远离家乡上学,这对大学生应付考试这一普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远离家乡意味着不受父母的约束,因此,大学生缺乏约束可能不重视学习。第二,内因:(1)压力:大学生在高中时都面临过巨大的压力,高考过后大学生也得以放纵很长一段时间。(2)价值:考进大学就万事大吉是很多大学生的想法。考进大学实现了学生参加高考的最基本目标,但如果大学生把考进大学当成一种满足,便不再进取。那么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应付考试的情况。(3)情感:.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情感问题。在高中这些问题被禁止甚至忽视,但在大学使得情感问题成为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大学生应付考试的现状调查: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每一所大学随机抽取200名大学生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

3. 大学生应对考试行为分析。考前:(1)由于在平时上课过程中不认真听讲以及课后不及时巩固,很多大学生在考前选择突击,导致考前一周很多人精神状况欠佳,影响考试结果;(2)一部分学生选择剑走偏锋,凭着一股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监考老师发现,做一些小抄带进考场。考时:学生侥幸心理作祟,通过一些非正当手段获取成绩。

三、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从我们的调查中十分明显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一周的学习时间44.6%的人在5-10个小时之间,34.3%的大学生在5小时以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七八成的大学生没有将学习看成自己进入大学的主要目标,而是大多数时间用于课外活动或者打游戏等娱乐活动当中。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在将近三成的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是由考前一周复习所得,并非是日常学习所得,更有甚者21.8%的被调查者不为考试做任何准备,也就是所说的裸考。有将近六成,确切来说59.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考试成绩无所谓或挂科也没关系,这十分严重的表明大学生对待考试以及上大学的意义有着严重的误区,这是我们研究大学生应付考试心理问题研究的根本。

(二)对大学生应付考试问题的建议。

1. 从社会责任角度上来看。我们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一些基础知识。要转变观念。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我们将很容易也很顺利地摆脱心理阴影。目前,社会心理咨询门诊、心理热线中很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训练,因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我国任重而道远。只有解决了心理上的问题大学生们才会从新重视起学习,才会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考试作弊问题。

2. 对于家长而言。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应该有意识地应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导孩子上了大学并不意味着前途一片光明,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告诉他们上大学之后还要面临更严重的挑战。告诫他们要认真努力的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3. 对于学生而言。不要封闭自己,要多与老乡、高年级学生交流,以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多与上届的学长交流,通过交流势力正确的学习心态。

4. 对于学校而言。(1)应大力提升各高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育人的大体系之中。建议有关部门把是否具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识和思想观念作为考察、选拔、任命、考核高校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推动高校领导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来。加大经费投入,配齐工作人员,改善工作待遇,不断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荣誉感,确保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2)加大对考试作弊的惩罚力度,建立严格的上课到课管理,并加大对考试制度的多元化改革使考试不单单只是书面上的,加大其他形式的测试。(3)加强对老师上课趣味性的管理,加强教师上课的互动性及改变上课形式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4)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社会大众转变观念,正确看待考试问题。增强学校的学习氛围。主动出击,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做一次考试心理调查,如果发现有考试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咨询员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跟踪。使全社会包括媒体在内进一步明确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职责,为高校开展心理素质 教育工作、为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

一、高校大学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的一位资深心理医师曾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困扰中国人的生理疾病。”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环境及各种关系的改变,必然会带来他们不曾想象的压力和挑战。据不完全统计,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的休学、退学人数占总人数中相当高的比例,基本在30%左右。大学生人数增加,独生子女人数增多,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疾病将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当前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方面,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中的2-4倍,明显高于非大学生年青人,且仍有一个上升的趋势[1],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和学生联系最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位老师,与学生联系最密切,学生愿意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倾诉,学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辅导员会陪伴大学生完成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与大学生接近,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辅导员最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辅导员可以从班级干部、信息员、寝室长等多种途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新生入学生后辅导员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健康情况,还可以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如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业心理指导老师等,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又可以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心理指导,方便与家长沟通,共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促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健康走向社会。

3、年龄方面的独特优势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学历层次为硕士的年轻教师,他们求学期间大部分是学生干部,积累了不少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当角色转变为教师时,最能理解学生在大学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大学生的困扰,跟学生比较容易沟通,擅长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流,工作更具亲和力,可使工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1、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3]

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心理调查,建立个人心理及健康档案,及时存档,时刻关注大学生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并对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帮助。新生入学后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调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适应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考上大学后,失去求学动力、目标未定,另外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督促,有些新生可能会放纵自己。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方式,很多新生进入大学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辅导员应帮助他们缩短转变过程、消除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另外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来更新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2、关注贫困生

贫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30%,特困生约占学生人数的10%,因此关注贫困生应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在校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它的一些开支,一年每个大学生花费约一万,完成学业近四万,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学费及消费标准更高,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目前来自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不止一个学生在校就读,高额的学费让这些家庭不堪负重,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高校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目前,贫困生一般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贫困生学费得到解决后,还有生活问题,由于贫困,不少贫困大学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困难和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外人很难想像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拿奖学金,为此,他们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出现了障碍。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

辅导员和学生关系最密切,针对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教育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使同学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用双手改变家庭现状回报父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受资助的同学,教育他们要有感恩之心,有能力时回报社会。

3、关心残疾学生

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一方面,由于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困难,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外界刺激敏感,若受到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很容易产生无助、无用、自卑等心理,他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又缺乏主动接近别人的勇气,甚至回避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轻生。尤其是当残疾者在坐、立、行走、穿衣、等方面困难较大,更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身体残疾的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封闭、自卑等,容易心理失衡,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辅导员应关注他们的进步,发动班级学生多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相互尊重的意识,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其陷入自我封闭的圈子。以榜样的奋斗历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与困难抗争,最终取得成功。

4、关注家庭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

大学生在校四年期间,有个别学生家庭会发生突发事件,如父母一方自然死亡、意外事故或学生之间比较亲密的人去世,都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会造成不良影响。辅导员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尽快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另外,由于社会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逐年增高,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面临着教养失衡问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孩子心理出现异常,这些孩子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他们的身心健康受不同程度的家庭环境影响。辅导员应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单亲家庭的事实,平衡他们的心理,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辅导员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给这些学生关爱,尽量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创伤,消除心理异常。对他们做的对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对的地方给予指正,克服敏感心理。只要科学的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样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5、关注沉迷网络学生

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天下事,工作之余可以上网娱乐、网上购物等,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诱惑力,网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广大的学生,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多门课亮“红灯”,甚至退学,很多学生玩后感到极度空虚,充满负罪感,长时间如此会形成抑郁症,严重的甚至造成悲剧。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多种,青年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部分人被肯定,网络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能够提供他们所想要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逃避现实,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辅导员应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应对网络,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及时说服、教育,关注其到课率,跟进追踪直至正常。

6、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大学生心理问题跟社会、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等有关。一般都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如单亲家庭等。辅导员应取得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家长比较了解学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他们比较清楚,这样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做学生工作就容易的多。另外有些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外面上学,和家长沟通较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的症状后,可以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7、充分依靠班委,及时处理学生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学生干部,建立一支能力强的班委。班级干部,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他们分布在班级里各个宿舍,生活在同学们之中,对同学们的情况最了解。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为贫困生认定作为参考依据。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及突发事件,班委能及时向辅导员报告,得到快速解决,使问题最小化。应对好突发事件,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开阔的胸襟等人格品质以外,在个人能力要求上还需要具备统揽全局力、快速反应力、良好的心理稳定力、敏锐判断力、科学决策力、果敢执行力和善后处理力[4]。

8、多种渠道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最深,学生一旦有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中,辅导员应多走访学生宿舍、教室、课堂。在日常的生活和管理中培养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面对各种心理问题,辅导员尽对症下药,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辅导员应尽可能的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倾诉,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有的学生有些心理问题感觉面对老师难以启齿,这就要求辅导员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辅导员可以用手机、邮箱、QQ聊天或飞信等平台与学生交流。

四、结语

辅导员不仅要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部分学生思想问题发生的规律性阶段,如:大一时会出现不适应大学生活和跟同学相处不融洽的问题;大二容易出现学习与工作、情感与恋爱问题;到大三大四时就会出现就业问题。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储备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5],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于健.大学生自杀成因探析[J].《理论界》,2012年06期:13-16.

[2]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9 年 06 月169 期:51-54.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9期:76-79.

篇7

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着对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性与爱、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与冲突。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产生不良结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征

(一)总体现状

当当大学生原有的自豪感在与他人相比时产生的自卑感相冲突,想要与他人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内心空虚孤独感相冲突,美好的理想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相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二)大一学生的显著心理特征

大学是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从幼稚转变为成熟的过程。会随着生活环境、学习交流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转变而转变。能否顺利渡过适应期,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若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常见的心理问题列举如下:

(1)茫然心理:

许多大学生考入大学后应当及时建立新的目标,如不及时建立新的目标,就会导致目标丧失。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设定目标不明确的和理想真空状态,动机缺乏,意志减退,导致行为懒散以及堕落。

(2)失落心理:

失落心理是指一种对自己所期望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相背离,因此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是大一新生最主要的心理特点。于他们而言,上大学只是因为无奈,所以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了。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由于自我意识偏差等原因形成的自我的不自信,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同学往往无视自己的优点。

(4)环境适应不良:

刚入大学的学生往往对生活、环境、学习有着很多方面的不适应。

(5)人际交往障碍:

大一新生带着希望与无知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在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的紧张、害怕、不安,不自信,从而产生社交恐惧症。

(三)大二学生的显著心理特征:

大二是大学生活的转折点,已经经历了大一的无知迷茫状态,是新生在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后的一个过渡阶段。

(1)学习两极分化:

通过一年的学习之后,大二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但却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下降,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这个时期的他们极易产生两极分化。

(2)社会经验不足: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二的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后,行为举止更为懒散,对学业不上心。对于课外活动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以致于导致自身修养不高,社会实践不丰富,个人魅力不足,缺少社会经验。

(3)专业的归属感:

经过第一学年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后,学生对学校和专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使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专业知识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结合自己性格特点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之后,对学校和专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不符。

(四)大三学生的显著心理特征:

大三是高职院校学生大学生活的落幕,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这个阶段学生们都在思索着自己的未来,但对社会的了解较少,自身经验不足。

1.对就业前景无明确规划:

大三的时候,就业压力远大于学业压力,因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加之有些学生所学专业不是当前热门专业。

2.对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往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认为社会上的人存在威胁性,并且有的同学缺乏社交能力,不懂交往的技巧和原则。

3.对升本问题的彷徨:

相比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高职院校的专科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考验,随着社会对高层次的人才的需求的增长,促使越来越多的专科毕业生想要提高学历,这无疑对大三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

3 怎样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就大一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1.注重调节,学会处理

“既来之,则安之”,大一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和对环境的熟悉,保持心理平衡,要学会改变不良的情绪,要注重调节不好的状态。

2.树立目标,积极追寻

新生入学后,应尽快树立起新的学习目标,要做好三年的学习规划,有目的的进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定位,调整心态,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3.认识自我,克服自卑

大学生应当全面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要克服自卑心理,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而全面地认识自我是为了正确并客观评价自我。

4.适应环境,自我管理

想要适应大学生活,首先应当适应大学环境。校园中各种设施的位置和相关的校规校纪,都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此外,要学会自我管理,这是个人心理适应和逐渐成熟的过程。

5.适应大学,处理关系

(1)适应同学关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进步,,以乐观的心态与同学交往,真诚赞赏别人,多借鉴别人的优势之处。

(2)适应师生关系,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自由性,任课老师除了上课以外,很少有机会与同学们交流。因此,这便需要学生课下更主动地与教师沟通、交流。

(二)大二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学会自我规划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自我管理方法。针对不同的人,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有就不同。要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不但要严格要求自己,还要遵守校规校纪。

2.提高学习热情

总的来说,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大小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专业兴趣越大就会使得学生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从而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3.加强专业引导

辅导员老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对专业的了解与认识,制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使大二的学生能找到奋斗目标,将自己的专业与将来的就业相结合,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的归属感。

4.积极参与实践

如果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做兼职,多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将自己生活的体验和积累的社会经验,最终升华为自身的阅历和经验。

(三)大三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树立目标,坚定信心

针对大三学生,要合理引导,树立信心。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就业机会也少,大学生就业群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2.改变状态,处理关系

(1)改变孤独心理的状态,充分认识到自己也是集体中的一员,不能脱离群体而成长,要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要把自己融入集体中。

(2)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多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拆除自己心灵的屏障,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找到知音。

3.做好准备,勇往直前

面对即将来到的就业压力,大三的学生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有目标的使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努力升本来扩大自己的出路。

篇8

关键词:心理咨询 时效性 团体心理辅导 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 认知行为疗法

有研究表明1,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个别咨询往往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每次咨询时间约为50分钟。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即使按照1:3000的要求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满足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的需求也是相对困难的。

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学者们从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普及、资金投入、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指导。打造有利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增加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无疑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能针对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在众多咨询技术中选用更为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时效性。

本文试从选用适应高校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符合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实际情况的心理咨询技术出发,以期为提高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时效性提供参考。

一、团体心理辅导——经济高效,缓解咨询人力有限的矛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心理咨询通常由1~2名指导者作为团体领导,团体成员少则3~5名,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大学生们在共同的活动(几次或者十几次的聚会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的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价值观澄清、人际关系、暗示、模仿、感染、共情、社会认知等心理现象,使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探索自我本真,尝试改变或修饰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诸多困惑的问题(如学业目标规划、澄清及构建人生观与价值观、生涯规划等)。因此,团体心理咨询不仅能增加咨询的效益,提高咨询工作效率,省时省力,还能有效缓解许多高校咨询人员资源有限的矛盾,为更多的大学生需求者提供专业的服务。Gladding(1996)2指出“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士,团体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此外,小团体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小团体活动中进行心理咨询有着特殊的效果。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发生、发展的。因此,团体心理咨询可以为大学生模拟类似的环境,团体成员集思广益,在充满信任的团体氛围中,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示范、模仿、训练、反思等方法,调整自己的不适行为,重新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等,并且将实践的结果积极地迁移到日常的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成长与发展3。

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常常采用公开招募有相似心理困扰的学生的方式进行,此外,也可以通过心理普查筛查出有相似问题的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则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来设计,因此,团体心理咨询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提高咨询效率,体现人文关怀——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

大多数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适应性、人际关系、恋爱及性意识困扰、情绪、学业、就业与发展等六个方面。他们对于心理咨询有着较高的期待,不愿意过多地执拗于原因的探索,希望能得到明确的、直接的指导,以尽快走出困境、摆脱困扰,不少学生甚至希望一次咨询就能解决某个问题。按照传统心理咨询的模式,完成一个个案咨询往往需要至少3次以上甚至长达数年的。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往往花较多的时间来倾听,以了解来访者问题的来龙去脉,试图帮助来访者理清头绪,找到原因,然后针对原因进行处理。

“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 ,简称SFBC),是近 20多年来形成的“一种与来访者个人及家庭共同合作 ,指向帮助来访者解决发展历程的短期咨询模式。”4 它是由Stevede Shazer和Insoo Kimberg夫妇及其同事于 20世纪 80年代初在美国密尔瓦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 (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简称BFTC)发展起来的。SFBC不是去关注原因,而是直接指向解决问题目标。SFBC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咨询过程也很简洁,这也与惯常的咨询不大相同5。其基本的咨询流程包括6:开场白 (Opening,约 3-5分钟 )、听取主诉 (Complaining,约 15-20分钟 )、寻找问题发生的“例外”(Exceptions,约 15-20分钟 )、中断休息 (Break,约 5-10分钟 )、回馈与作业 (Compliment and home work,约 5-10分钟 )。来访者通过在1-2次咨询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期望,对高校心理咨询资源的不足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受现代主义哲学观影响下的传统心理咨询一般认为,人的行为存在着“因—果”直线式的关系,认为只要找出来访者行为的病因,并且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病理,他便会有所改善。实际上,这种以发现问题为中心的咨询策略 ,容易使来访者在现实环境中丧失改善自己的行动能量,从而不利于其摆脱自我的限制7。

相对而言 ,发端于 20世纪中期的后现代哲学强调人必须通过自身积极创造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 ,强调对事件的多元意义与互动性。受这一观念的影响,SFBC的基本咨询理念是:采用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解决问题的积极观点,它不是局限于探求原因或问题取向的讨论,而是从来访者已有的成功“例外”入手来促成改变的发生 ,通过小的改变 ,进而引发更大的改变。强调个人正向能力的思考与学习 ,扬弃病理模式的分析;鼓励个人从叙事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建构新的心理健康的环境与行为习惯 ,积极开拓个人视野,从而重塑个人的自尊与自信7。Osborn ( 1999)认为“SFBC”不从缺乏解决素材的问题成因入手,而且特别强调问题以外的例外经验及来访者已经拥有的力量、资源、希望的开发。” 8 Murphy (1997)指出,SFBC的咨询过程往往轻松愉快,使得来访者在面对问题时,愿意去思考什么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又是如何产生的,而使得来访者不至于一直陷在负面情绪里9。

SFBC存在的不足在于它缺乏丰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更关注行为和认知,而不大关注来访者情感的改变10;它不大适合于严重问题的咨询,更适合发展性问题的咨询11等。但对于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人际交往、学业压力等引发的适应不良,无疑却是非常适用的。

三、切合学生认知发展,提高主体自控力——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心理咨询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其实质是帮助来访者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对于具有比较完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行为问题发生和转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行为疗法,是比较易于接受,并能在短时间内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性的、整体性的和时间短等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被普遍用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多项研究表明该疗法对于治疗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成瘾、抑郁等有显著效果。综合各项研究12-16来看,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把研究和治疗的焦点集中于来访者当前所遇到的问题上,分析和寻找目前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事件以及自身因素与心理疾患的关系,不过多留意来访者的过去,不把来访者眼下的问题与过去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其次,咨询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予以限制,使其清晰、明确,具有可观测性和可把握性,不追求过于空泛或包罗万象的治疗效果;再次,由于只对“现在”予以关注,不花时间缠结于过去,且限定了治疗目标,因而能在较短时间里获得比较显著地改变,从而增强了来访者对自己和咨询老师的信心和信任;该疗法认为个体应对自己的心理困扰负责。尽管所处的环境和所遇到的事件会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最终说来,个体是自己心理障碍的制造者(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行为),同时,个体也完全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整个咨询过程也是来访者自我成长的过程,通过整个咨询,来访者也从中学习并获得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方法17。

参考文献:

[1]郑金娥.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9,19(2):79-80.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林海 刘莉湘君. 论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1(49):68-70.

[4]Ginge rich, Wallace J.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 review of the outcome research. Family Process, 2000,39(4):477-498.

[5]王玲.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法的评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2,10:675-676.

[6]de Shazer ,S. Clues: investigation solutions in brief therapy. New York Norton[J], 1988.

[7]方建移,刘宣文,张英萍,何伟强.心理咨询新模式: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J].心理科学,2006,29(2):430-432.

[8]Osborn, C. J. Solution-focused strategies with involuntary clients: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the school and clinical setting.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J], Education & Development,1999(37):169-182 .

[9]Murphy, J. J.. Working with that works: A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to school behavior problem. School Counselor[J],1997,42(1):59-65

[10]Kiser, D.J. Piercy, F.P., & Lipchik, E..The integration of emotion in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J], 1993,19(3):233-242.

[11]Carol A. Stalker, Judith E. Levene , Nick F. Coady..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one model fits all.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1999,80(5):468-477.

[12]曹海. 认知一行为疗法对大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疗效观察[J].中国学校卫生[J],1997,6(18):434-435.

[13]许若兰.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个案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0(12):710-713.

[14]辛晓亚.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55-57.

[15]姚树桥.郭文斌.吴大兴. 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特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6):412-414.

篇9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并轨、缴费上学制度的逐步实行,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方向迈进,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和高校建立起“奖、贷、助、补、减、勤”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然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不仅在经济上,还在心理上。必须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和成因上着手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帮助他们化解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走出认识误区,这是每一位高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客观因素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心理工作等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一)家庭背景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经济的拮据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长累心于生计奔波,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情感交流的障碍,对外界反应极为敏感,他们自卑又自尊、多疑又自信、感情脆弱又顽强、内心孤独而渴望与他人交流,这种极其矛盾的两面性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极易使其个性和人格产生负面变化。

(二)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势利和虚伪。在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一切都朝钱看,贫穷被认定为是个人能力低下的表现。当周围其他人极尽奢侈地享乐,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却在为每天几元钱的生计发愁时,极易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对内自卑抑郁,对外出现仇富心理,导致对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出现偏差,甚至有可能发展成的偏执人格。[1]

(三)心理工作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虽然在近年备受瞩目,但是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1.专业执证心理辅导老师非常有限。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一般是班主任、思想政治辅导员等,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容易将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混为一谈。

2.关注程度不够。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着重于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心理咨询和矫正工作,普及面窄、耗时长,发现问题不及时,效果不明显。

3.感恩自强教育不够。由于感恩自强教育做得不够,政府一系列的资助行动引起部分学生的“眼热”心理和依赖心理,没能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自尊自立。

(四)自身心理素质

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上大学往往抱有极高的期望,希望通过上大学实现抱负、改变现状,因而一旦受到挫折如生活陷入困境、学习成绩不达标等,再加上经济的压力、家庭的期待、社会的关注形成的极大的精神压力,他们极易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有时甚至导致个人意志消沉、行为失常。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研究解决其心理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充分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后健康茁壮的成长成才。

(一)资助工作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都与经济原因有关。目前高校有限的资助经费必须支撑现有的“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众多项目,虽有完善的资助体系,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2]因此,国家可以将资助列入社会保障体系或者制定一些优惠双赢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在高校设立扶贫助学基金,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社会支持。高校应该拓宽资助内容,注意资助结构,减少国家助学金的比例,以增加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的力度,变无偿补助为有偿劳动,消除依附心理,增强自立自信。

(二)思想教育方面

扶贫先扶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视贫困、面对现实,联系实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如我院开展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形式的“道德讲堂”,不仅有趣而且发人深省,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受到的触动更多、感悟更深。道德讲堂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境界,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把勇于创新、奋发向上、诚信友爱的优秀品格化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心理教育方面

化解家庭经济困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应该做到:

1.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一些专题性讲座,举办一些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让他们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

2.建立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与测验,更新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咨询室,给敏感的经济困难学生一个吐露心声、排解烦恼的私密场所。

3.鼓励学生“走出来”。学习上,利用学校图书馆各类读物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学院各类比赛活动,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四)就业教育方面

高校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分步走:大一开设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他们及时适应大学生活,并对自己的学习列出具体规划,对就业前景有所了解;大二开展形式丰富的创业就业教育活动,如职业规划设计比赛、领航者创业培训、创业园活动等,使他们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就业、创业有明确的认识和准备;大三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对就业面试应注意的事项给予适当辅导,积极做好就业的推荐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地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顺利地走向人生成功的幸福之路。

参考文献:

[1]贺德辉.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电子世界,2013,(5).

篇10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UPI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3.79%-26.14%之间,并且大学生的精神疾病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对于新生,一年级新生是大学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群体,他们由以前熟悉的地方,迈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大学。由于大学的生活、学习环境与中学差异很大,能否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在心理上调节不好,可能会诱发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为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大学新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大连某职业学院2006级全体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具体筛查情况如表1: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登记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个人基本资料

主要涉及所在院系、姓名、性别、年龄、专业、民族、家族心理病史、近亲中有无置大精神问题、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上大学的目的、自我设计等内容。

2、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直译:大学人格问卷)的简称。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以了解学生中神经症、心身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学生的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的简易的问卷。

(三)研究程序

以各学院为单位,在新生入学军训结束后一周对新生采取团体施测方法。学生根据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感受到的情况如实填写问卷中的有关内容。采用统一主试和指导语,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

(四)数据分析

采用WJZ心理测试软件系统与SPSS for Windowa11.5软件包。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经筛查发现,2006级新生中约有13.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A类学生为57人,占全体施测学生人数的5.6%。B类学生为79人。占全体施测学生人数的7.7%。

(二)2006级新生UPI问卷选择频数分布表

从表3可以看出,2006级新生在“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对脏很在乎”“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等强迫症状比例很高,这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在“总注意周围的人”等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说明人际交往是困扰我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在“爱操心”“情绪易被破坏”“缺乏自信心”“缺乏耐性”“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等情绪问题比例也很高,这表明情绪问题是困扰我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加强情绪问题引导,引导学生学会识别情绪、掌握情绪、了解情绪困扰的解决方法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必要。在“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方面的问题比例比较高,这说明应该加强大学生科学用脑,注意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的教育。在“容易拉肚子或便秘”等躯体症状也有一定的比例,说明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是太理想。

(三)2006级新生在附加题、关键题项上选择频数分布

在UPI问卷的附加题、关键题项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有健康或心理方面想咨询的问题”这一提中学生所选的比例最高,说明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内心需要和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四)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男女差异。

(五)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来源差异

由表6可以看出,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家庭来源差异。

(六)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与对所学专业满意程度关系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将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分别分成三个等级,即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从调查结果来看(见表7),对专业感到一般的占22.8%。而且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对专业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图1),即对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七)各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从表8可以看出,各学院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太平衡的,从平均分上看,按高低顺序排列,依次为国际金融系、艺术学院、国贸系、国际外语系、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系、工商管理学院、国际旅游系。其中国际旅游系新生的平均得分要显著低于全校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国际旅游系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明显好于其他学院的,而国际金融系、艺术学院、国贸系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则要明显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四、讨论

(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交往问题、情绪困扰、神经衰弱症状、躯体症状。对于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内心需要和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二)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自我意识确立时期自我同一性的缺乏

青年期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期,发展的过程主要有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整合和统一。将自我分化为“客体我”和“主体我”,并不断对这两个“我”进行审视和分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矛盾性、丰富性和波动性的特点。有些大学生不能接受自己,并采取各种方法,避免认识自己,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个人的容貌、生理缺陷、家庭背景这些无力改变的东西都成为不喜欢自己的原因,因而导致焦虑和痛苦,达不到“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统一而矛盾重重。

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新生入学前一般都对大学抱有幻想和过高的期望,而现实并非如此。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使不少新生产生了失望心理,情绪低落。另外,一些学生因为没能如愿进入本科院校,不免失落、怨恨、自责。

3、情绪控制能力水平低而导致情感障碍

大学生的情绪往往是容易暴发激情,容易冲动,忽冷忽热,也很容易从一个极端的肯定跌向另一个极端的否定或消极的反应状态。

4、人际关系不和谐

大学生需要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支持、理解和慰藉。因此渴望顺利地与同学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大多由于缺乏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以及交往的被动及人格缺陷等方面的原因,使他们不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5、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满意

入学后,少数学生能够迅速地确立新目标,学习生活紧张有序。另有部分学生缺失新目标,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生活懒散、空虚无聊,这使得他们非常苦恼。本次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