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篇1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治思想;管理措施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而言,其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应摈弃传统、过时的眼光和思想,大力开展并推广全新的工作形式满足现社会的需求。本文主要针对现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使其在卫生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些工作者倾向于技术性的工作,且存在一系列对建设精神文明的错误认识,加上各种流感和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导致鼠疫、结核、艾滋病、乙肝以及霍乱等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形势日趋严峻。另外,由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而牵涉到多项疾病预感控制的任务,导致防控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大量工作的环境中,造成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移位和方面偏移,对思想政治工作严重缺乏积极主动性[1]。

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方式缺乏,以及学习内容方面没有进行创新。同时,防控中心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和考核方法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缺乏同样是导致其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低下的主要因素。再者,虽然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传染病毒的爆发时期,疾病防控中心工作者表现出良好的品德风貌,并以各自的实际行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没有合理准确的把握中年与青年、群众和党员等各层次的群体,导致无法形成具有旗帜性作用和特色鲜明的疾病预防控制文化。某些基层管理部门在对防控中心工作者管理方面严格讲究,却没有实际估计到宽松的工作环境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严重缺乏理解职工、爱护职工和关心职工氛围的营造。

2 疾病防控中心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措施

2.1更新观念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加上人们对事物的理解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以及各类信息技术平台的开放,使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表达其意见和看法,因此,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防控中心需对其传统的观念进行更新,以便于防控中心更好的发展。如果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预防控制中心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各相关部门需在中心本职能的基础上予以建设管理,以更好的迈进中心发展目标[2]。疾病防控中心是由政府设立从事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和管理的机构,其工作职能主要表现在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处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疫情报告以及相关健康因素的信息管理,因此,防控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促进防控事业有效发展其工作质量的提升作为长远目标,并进行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并加大对人们群众积极参与对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建立积极正确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力度,促使防控中心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从而得以更有力的发展[3]。

2.2转变机制 随着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科室管理和企业建设中,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而言,其同样需要一个具有科学性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其步骤具有针对性并有效地作用于阵地、思想建设和职工管理相关方面。因此,防控中心需通过有效合理的沟通渠道及时关心、了解职工人员的自身需求问题,并掌握其心理动态,以便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相应的目标调整,其次采用规范制度的形式将每一个要求落实并实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的共同责任和政治职责,并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工作中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的提高,以及组织职工人员认真学习相关内容,明确其自身责任,以便更好的进行预防控制工作,从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4]。与此同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从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出发,理解、触动以及尊重广大职工,多从职工角度考虑,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加具有凝聚力。

2.3展开工作 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其工作开展的强有力支撑力量,且有针对性和重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有效的将疾病防控中心的实际工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学习理论知识作为主干线,并贯穿于职工人员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以及文化建设,从而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展开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作为领导干部级别,应关注职工人员的根本需求和切身利益,从而共同努力为防控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6]与此同时,领导干部应学会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核心,为推动防控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的展开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更好的体现出职工人员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想意识。

3 结束语

随着公共卫生的管理改革不断发展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越发的重要。因此,其相关部门应深刻理解到防控中心职工人员所面临的新局面和形式,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预见性,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银莲.浅谈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的体会-实现"三个贴近"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J].中国城市经济,2011,01(12):89-90.

[2]李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和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4,01(15):214-215.

[3]卢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02(15):147-148.

[4]孟杰.新形势下在疾病控制中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J].才智,2012,15(08):124-125.

篇2

关键词 甲硝唑 牙周炎 缓释药膜 疗效

牙周炎是目前口腔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牙周炎的局部因素之一是细菌感染,牙周炎主要感染的病原菌为产黑色素类杆菌、牙龈卟啉菌等厌氧菌,以及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需氧菌。由于各种细菌很难一次性清除和杀死,此病容易反复发作。为此寻找对病菌敏感的药物非常重要,同时应考虑到牙周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治疗时间长,牙周袋内的病原菌很难以消除等因素,所以对于治疗牙周炎药物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甲硝唑是一种抗菌效果比较好的药物,对大多数厌氧菌具强大的抗菌作用。抗菌谱包括脆弱拟杆菌和其他拟杆菌属、梭形杆菌、产气梭状芽孢杆菌、真杆菌等。其杀菌浓度稍高于抑菌浓度。此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牙周炎。

口腔因为其特殊的生理环境,容易造成药物浓度过低,不良反应大,使得甲硝唑在用药方面很难达到应有效果。而甲硝唑缓释药膜因为其作用部位专一,药物浓度保持时间长等优点,在牙周炎的治疗上取得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治部分牙周炎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对照观察甲硝唑缓释药膜的作用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牙周炎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其中男14例(60.9%);女9例(39.1%)。对照组23例,其中男13例(56.5%);女10例(43.5%)。两组年龄35~75岁,平均49±8岁。均为牙周炎活动期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临床症状:深的牙周袋、牙龈红肿、出血溢脓、牙齿松动、咀嚼疼痛、大部分患者伴有口臭及低热等全身症状。所有病例2周内未用过抗生素,半年内未进行过牙周治疗,身体一般情况良好。全部病例观察期间不服用抗生素,不用其他牙周病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治疗组23例,于初诊时使用甲硝唑缓释药膜,在隔湿情况下将药膜插入牙周袋内,每患牙1~3片,7天复诊,观察治疗效果。对照组23例,采用药物碘甘油,在隔湿情况下,用口腔镊的喙蘸取药液,放药液于牙周袋口,再用口腔探针导药液流入牙周袋内,7天复诊,观察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牙龈肿胀充血消失,无溢脓,牙松动度明显好转,咀嚼功能恢复,无口臭及全身症状;②有效:牙龈肿胀充血明显好转,牙周袋有少许分泌物,牙松动度好转,但仍觉咀嚼无力,口臭明显减轻,全身症状缓解;③无效:牙龈肿胀充血,牙松动度未见好转,全身症状未减轻。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经过7天的治疗,根据牙周炎疗效判断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判。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牙周炎的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治疗组使用甲硝唑缓释药膜,23例病例中,显效15例,总有效率达到91.3%,而对照组只有9例显效,总有效率为73.9%,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讨 论

牙周炎是以侵犯牙龈和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破坏性疾病,是导致中老年人牙列缺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牙周炎的治疗药物有很多,如四环素类药物、甲硝唑等。因为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牙周组织和牙龈周围因为滋生细菌,尤其是厌氧菌,因此抗菌类药物是治疗牙周炎的首选药物。

以往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口服广谱抗菌药物和用抗生素漱口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和治疗牙周炎的作用,但因为都存在其明显缺点,所以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口服广谱抗菌药物,容易出现耐药菌株、菌群失调等,另外即使全身使用大剂量药物,局部浓度并不高,不良反应非常大。用抗生素液漱口或做牙周袋冲洗。有研究发现,通过漱口,不能使抗生素液进入牙周袋内;牙周冲洗后其药物浓度不能维持,不能起到长期抑制和杀死口腔内有害菌的效果。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药物控释技术用于牙周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篇3

1、教育内容研究

一门学科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发展,就离不开其教育内容的发展和充实,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是我们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首要工作。对于其教育内容的研究我国的许多著名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著名的心理学教育专家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即如何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这二者之间应该协调发展。其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对学生智能发展的教育、如何培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发展健康人格等内容;而如何有效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对心理疾病防治方法的教育、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以及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等内容。又例如,学者胡凯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大学生自身情绪与心理健康以及学生的心理测验与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内容。总之,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其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时俱进,内容更加广泛和细分化。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建立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趋于一致化,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即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与此同时还融入了现代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会不断扩充和发展。

2、教育途径研究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1)开设心理学课程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此途径为我国各大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能够较好地对在校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通过此种途径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全面和广泛地了解有关心理学的知识,能够从中吸取有效养分,帮助他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逐渐成为各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门。心理咨询机构不仅是用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担负着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任务。心理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提供诊断和咨询,为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3)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时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心理状态,以便及时发现自身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一个良好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不仅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启迪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品质。

(5)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很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了解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最终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教育模式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著名学者杨忠义提出的教育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并将课外活动、个别团体咨询、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课题研究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教育模式能有效集中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学效率较高。又如“本体—载体双赢”模式,其中“本体”是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深层次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而“载体”是指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育活动,该模式打破了单纯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能够实现本体和载体双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学者又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模式”,该模式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上平台来实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大多依赖国外的研究理论,没有有效结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态和教育文化背景,以形成统一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二是缺乏创新力,重复性的研究较多,难以有所突破;三是严重缺乏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量表,目前我国所运用的量表大多是从国外引进,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度量标准。

2、我国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大多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矫治”为主,仅仅是设立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咨询中心,而没有从根本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当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不够,难以做好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缺乏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离不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然而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之间严重缺乏信息交流和联系,这就导致研究工作者难以及时有效的获取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消息,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进程。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人才匮乏,研究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从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是高校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研究人才较为匮乏,并且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三、对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展望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领域应该进行拓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健康课程辅导和心理咨询上,应该延伸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乃至工作上,融入到对学生的管理与政治思想教育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使之成为符合社会现展需求的人才。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增强创新能力,突破以往过分依赖国外研究理论的局面,结合我国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状态和我国民族心理特征编制出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量表,逐渐形成符合大学生实际的、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结束语

篇4

在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共同主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协办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活动”中,空政歌舞团的刘一祯被聘为“中国敬老宣传大使”。

自从被聘为“全国敬老宣传大使”,年轻的刘一祯觉得肩头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说,老人其实更需要关爱和尊敬。老人的长寿是儿孙的福分,子孙的尊敬是老人的幸福。老人是一部书,书中有几个关键词,读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第一个关键词叫“牵挂”。孩子是在父母的叮嘱中长大的。小时候觉得是“唠叨”,长大了才知道这就是“牵挂”。第二个关键词叫“体贴”。父母年纪大了,也需要呵护。正像德国大诗人歌德说的:“我们要体贴老人,就像对待孩子一样。”第三个关键词叫“尊重”。尊重老人,最重要的是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第四个关键词叫“善待”。老人是家庭的功臣。老人年轻的时候,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社会和家庭。如今他们年老体弱,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家人的善待。牢牢记住这四个关键词:牵挂、体贴、尊重、善待。对老人心存感激,就会常怀孝心,常有孝行,常存良知。

当上“全国敬老宣传大使”的刘一祯经常告诉身边的每个人:我们不仅要大力提倡尊重老人,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实践尊重老人。为了了解老人们目前的心理卫生状况,刘一祯看了很多关于老年人心理方面的书。刘一祯说,老年人出现心理失常、心病缠身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不少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家后,无所事事,闲得无聊,于是整日心事重重,而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后,心理疾病便“一触即发”。其次,一些老年人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结果使本已比较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导致忧郁症的出现。再则是各类纷繁复杂的家庭矛盾成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导火线”,由此而引发严重的官能性恐惧症。在懂得了老年人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后,刘一祯找到了帮助老人防治的措施。

篇5

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并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意思是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在周朝时,帝王于立夏这天,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之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到了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死苗、缺苗。此时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降湿措施,并实施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天气逐渐炎热,人们的生理状态也发生一定的改变。夏季与心气相通,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顺应四时是养生的首要原则,因此,立夏前后要顺应节气的变化,注意养心脏,平和过度到炎热的酷夏。

从运气学说来说,立夏也是“二之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属乾卦,是一个阳气盛的节气。那么,此时应如何做好立夏养生并顺利过度到“三之气”呢?

起居养生

立夏时节,虽说夏季到来了,温度明显升高,天气逐渐变热,但此时早晚仍比较凉,昼夜温差较大,所以一早一晚要适当添衣。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在睡眠方面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和充足的体力。

精神养生

立夏养生还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重视“静养”。立夏后,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必须保持精神安静,切忌大喜大怒,做到戒怒戒躁、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偏静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

运动养生

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人们容易出汗。“汗”为心之液,此时节要注意不要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来补充体液。锻炼项目不可过于剧烈,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

饮食养生

立夏时,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平时食物宜清淡,应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注重蔬果、粗粮,可多吃鱼、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本刊汇编)

延年益寿贵在“和”

自然之和 古人早就提出“人与天相应”、“人与天地之气生”,所讲的就是人类应积极适应自然,而不对抗自然。自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现代社会则体现得更加明显。“适者生存”之结论,是对一切生物与自然界关系的精辟总结。与自然之和,就必须保护自然,禁止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与人之和 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心态处于轻松自如之状,这样能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处在最佳状态,并使机体抵抗力增强。如果人际关系紧张,长期处于紧张激动、委屈忧伤的不良情绪中,就会患病。

身心之和 现代医学把疾病分为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和身心疾病,有关专家指出:没有身心高度的和谐统一,人就得不到真正的健康,保持心理的平衡尤为重要。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行为 对策研究

自杀是当今社会人类的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并已经跃居于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大学生的自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研究资料表明,在当代大学生中存有自杀观念的占有一定比例,其中15%的人自述“近一年中有过自杀想法”,1.9%的人尝试过自杀。惊人的数据说明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要点问题。

一、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生理、心理及病理学基础

大学生是高智商、高情商的青年群体,从其身心特点来看,虽然身体发育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但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充分,情绪意志不稳定,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与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从而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特别在进入大学后,置身新的生活环境、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依赖和独立产生矛盾或在人际关系、恋爱婚姻、职业选择等方面遭遇障碍时,各种心身矛盾和心理欲求会使其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败感。尤其现阶段的在读大学生大多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期,望子成龙的心态让大多数家长更多的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对子女人格、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出忧郁、孤僻、自卑、任性、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这类大学生往往将自己隔离于他人和社会之外,对人际关系淡漠,甚至惧怕;对社会怀有一种离心力,缺乏获得安慰、同情的环境和宣泄转移的条件。因此,在遭到挫折和打击时,不良情绪常常郁结于胸。还有的同学,因受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中出现重大事件等消极因素刺激后,由于心理上无力承受而产生严重的抑郁;或因生理有缺陷、才貌不佳、才不如人而导致自卑。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容易导致自杀。

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病理学基础来看,主要是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美国学者巴鲁芬(Barruelough)于1974年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100名自杀者中,发现93%患有心理疾病,其中,抑郁症占64%,精神分裂症占10%。

抑郁症的早期,大多是渐进而隐伏的。患者变得闷闷不乐,少语。自觉思想迟钝,易疲劳,易激动,好流泪。有些病人开始有躯体症状,可表现为食欲减退、口干、便秘,语调低沉、言语行动迟钝缓慢,并可伴体重减轻、睡眠障碍,各种躯体不适感,如:心悸、胸闷、心慌、恶心、呕吐等。心理方面主要表现是寡言少语,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在抑郁心境作用下,可对生活丧失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丧失兴趣及平日的爱好,懒于学习和工作,遇事总是往坏处想,整日忧心忡忡,体验不到乐趣。同时,常伴有自我否定,夸大自己的缺点,时常自叹,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责,易伤感流泪或愁容满面。严重者会出现不语、不动、不食,甚至出现妄想,出现自杀意念及行为。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的排名位居第一,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

二、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这些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则易导致身心疾病或心理障碍。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导致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巨大的压力之下,学子们心理健康问题也明显增多。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十六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上的压力。学业上的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大学与高中阶段在学习方法与培养目标上有很大差异,有些大学生由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常感到学业压力很大,甚至心力交瘁。为此,有些同学整日忧心忡忡,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长期过度的紧张情绪很容易使人焦虑、抑郁,如果不能及时释放压力,就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2.情感上的困惑。有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感情问题,当恋爱受挫出现感情危机时,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甚至会产生性压抑或者想入非非,从而导致心理障碍。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经济上的压力。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或家庭出现一些变故的同学,常感到捉襟见肘,经济压力很大,在这种压力之下,轻者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有的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4.就业上的压力。过去,我国的大学生一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就业率几乎是100%。而如今,高等教育在大幅度扩招,大学生队伍日渐庞大,而工作岗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而随之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也都较以前有所下降,大学生也开始面对就业的艰辛。这种现实的就业压力与持有过高期望值的就业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不安感和恐惧感,对自己的未来悲观失望,有的甚至失去自信出现忧郁、焦虑、自卑的心理症状。

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巨大的压力会使人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会使人体验不到生活、学习中的快乐,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兴趣与信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调适,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崩溃甚至自杀。

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自杀现状令人担忧,但大学生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而且经过不断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干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上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有不少学校心理咨询以及心理状况预警、援助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甚至少数学校对此放任自流。因此,构建自杀预防机制及有针对性地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加强大学生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力教育。如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较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缺乏实际生活的磨难,对社会的适应力及对挫折的承受力普遍较差。因此,现阶段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时代特点,加大力度进行压力与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此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压力。教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学会与人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压力与挫折的承受能力。

2.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精神障碍是造成大学生个体自杀的内在原因之一。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重症抑郁障碍的自杀危险率为12%~19%,平均为15%。因此,强化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控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重要措施。

首先,通过SCL-90对学生进行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查或心理咨询中发现的高危人群,即有心理障碍或自杀倾向的学生,由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重点预防。如:加强自杀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进行行为观测和心理检测;开设“生命热线”、心理咨询中心等。一旦发现其心理异常,必须及时加以疏导防治。对发现有精神疾病倾向者,应配合家长及时请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确诊后的抑郁症、分裂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必须积极进行医学、药物治疗,使自杀事件防患于未然。

3.构建快捷、可行的危机干预机制。根据易激发自杀意念产生的各个环节设定排解方案,实施心理干预。通常情况下,欲自杀者从产生自杀意念到行为实施都有一个心理过程和一个时间过程,因此,构建快捷、可行的危机干预机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自杀者打消念头,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实践证明,很多情况下自杀只是心理失调而一时冲动的行为,只要发现及时,方式恰当,危机干预可将自杀冲动遏止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正确认识和科学研究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3。

篇7

【关键词】 幼儿园;卫生保健;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98-02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是幼儿健康安全的重点,传统医学中的卫生保健只要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卫生保健,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保健的范围扩大成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生存状态等等方面,对健康的理解更为接近本质。幼儿的卫生保健包含了幼儿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状态的全方面的保健内容[1]。当下的幼儿主要存在着体弱、身体营养过剩以及家庭溺爱和不健康的心理教育的负面影响,家长对幼儿的要求和压力较大,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在进行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时要把重心放在预防和矫正上,通过改善幼儿园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和智育、德育来实现。

1 幼儿园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幼儿卫生保健体系,相关的幼儿教育机构也配备了一系列的卫生保健设施,在城乡地区形成了较集中的幼儿保健网络,在幼儿的防疫、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

随着基础幼儿卫生保健设施的相对完善,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却更加的突出。笔者调查显示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逐年增加,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2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幼儿的行为问题出现率高达20.47%[2]。这些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了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两个方面,影响这两个问题的内部因素主要是在家庭教育方法和父母文化水平以及幼儿家庭环境等,外部因素则包含了幼儿园教育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幼儿的卫生保健状况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家庭的内在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在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压力的加剧,幼儿父母忙于工作,对幼儿的教育时间减少,但又对幼儿的期待较高,仅仅是在物质方面满足幼儿,对幼儿心理、精神的满足却相对的减少,形成了一个不平衡的现状。在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基础设施方面,部分的幼儿园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其中城乡地区相对严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专业辅导。

2 幼儿园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幼儿园自身的规范管理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保证卫生保健工作的顺利实施。构建一套完整的领导班,从园长到幼师,明确相关责任人的任务和责任范围,保证卫生保健工作依法实施。建立相互的监督体系,保证卫生保健工作的积极有效性。

2.2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后勤保障工作 部分幼儿园在建立时因为资金的因素,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全,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对其进行督促,要求完善,构建完整的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保障幼儿的身体、心理健康。后勤工作是卫生保健中的重要一环,在进行物质采购的时候要仔细的选购正规企业的达标产品。在食物方面更要注意,选择绿色、优质、新鲜的蔬菜水果。在进行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做好操作人员的自身的卫生防护[3]。合理的搭配幼儿膳食,根据幼儿营养需求进行食物的调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膳食的搭配。

2.3 建立幼儿健康档案 我国幼儿园主要以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相对较少,民办幼儿园在建立时候基础设施相对的薄弱,并且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经验,甚至只是简单的将幼儿园看作幼儿的托管所。幼儿园的卫生工作和教育水平也相对的参差不齐,在进行幼儿的健康控制方面更是难以保证。因此,各地幼儿园需建立自身的幼儿健康调查程序,构建幼儿健康档案。幼儿健康档案要包含每个幼儿的身体状况和相关的心理状态,并且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估标准,积极保障幼儿的生理、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治疗可能出现的问题。严格幼儿健康检查程序,保证每季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等方面,将这些信息记录到健康档案中去,并且及时的反馈给幼儿家长[4]。针对体弱幼儿和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幼儿进行私下的照顾,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并且要求家长及时对幼儿进行正规的治疗和矫正。

2.4 加强幼儿疾病预防工作,做好集体儿童的疾病的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 幼儿园疾病预防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要搞好预防接种,每个幼儿入园时做好“查验接种”工作,及时了解疫情动态,按年龄、季节、适时、规范地为幼儿实施预防接种。加强传染病的防治,须通过晨检和全日制健康检查,了解全园幼儿发病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尽快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健康幼儿。

2.5 建立良好的幼儿生活制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需对幼儿的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合理的安排教学和活动的时间顺序,在保证幼儿合理的户外活动时间的情况下,积极的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还需要保证幼儿的休息时间,有需要的情况下要进行午间的休息。幼儿园的合理生活作息制度是养成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保证,合理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幼儿身体发育成长,健康的作息对幼儿的心理稳定也有较大的帮助。

2.6 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家长、学园一体化 幼儿的成长的关键环境就是家庭,很大程度上的幼儿身体心理问题都是根源在家庭中的。幼儿园要积极加强对家长的宣传,进行卫生保健措施和方法的教育,例如:开展家长安全知识讲座,邀请专业的幼儿护理医学专家进行现场的教育,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疾病,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在幼儿膳食搭配方面,如何根据幼儿的身体状况进行膳食的搭配,保证幼儿的营养的均衡;在心理健康方面,幼儿的心理孤僻和相关不健康心理的外在行为表现,家长正确进行引导的方法等等。让家长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监控,形成家长、学园一体的卫生保健,保障儿童的随时随地的心理生理安全。

3 总结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身体心理健康情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加强对幼儿卫生保健工作要从幼儿园抓起,从管理方法、基础设施、生活习惯、健康调查和家长帮助等方面入手,随时随地的保障幼儿的身体心理健康,保证祖国未来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祝建平.加强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保证幼儿健康成长[J].甘肃教育,2008,(15).

[2] 何妙浈,赵英.让后勤工作成为促进家园社区互动的桥梁[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06).

篇8

【关键词】 心理疏导 学生管理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during student's management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d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of "tight watch" issue, with the schoo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ease the work of the medical model shortcomings, made a mental change from passive to active consultation and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o prevent the former in the past.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to explore the design, class work,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udent self-management,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and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the students managed to eas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mode of educatio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Student's management

1 技校学生管理与心理咨询疏导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一些技校的学生数成倍增长。学生数提高了,但是管理、教学和基础设施没能跟上来,致使一些学校管理事故频发,学生的、个体的极端事件也屡现报端。很多人认为,技校生大多成绩比较差,素质比较低,自我控制力比较弱,必须加强管,管不严,就会出事,管不好,就有问题。于是学校便继续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形成更加严格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管字当头,严字当头,从学校领导到一般老师,层层落实责任,实行分片包干,有的甚至实行跟踪追击,人盯人,把学生当作对手,把扣罚当作武器,弄得人人自危,草木皆兵。但效果却不理想。

而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随着2008年对四川震后的心理疏导,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心理疏导的关注,一些心理咨询师培训班遍地开花,呈现如火如荼的形势。

2 传统学校的严格管理和心理咨询走上了两个极端

2.1 学校的管理“管”、“严”字当头。应该说,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突出学生管理的管字当头的本意肯定是好的。那就是想通过管,创造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维护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生管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学生不出大事,不出中事,小事少出,从而使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重要的有效的方法。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婴儿,不是小学生,他们已经是一群初步有自己的思想、审美观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准年青人,已经是小大人,对于他们的管理,重点不应该是“管”。

2.1.1 管字当头,势必导致以压代管,以罚代管,以扣代管,甚至以开除代管。我们知道,要管住人,总是要有手段,要有措施,而这些手段和措施,不可能是和风细雨的谈心,不可能是不厌其烦的说劝,不可能是三番五次的教诲,而肯定是铁的纪律,是不容申辩的家长作风。如何才能管住,如何才能管死,那就是压、扣、罚,就是杀一儆百,劝退开除。

2.1.2 管字当头,势必是以人治校,而不是以法治校。我们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以德治校。而突出一个管字,处处管字当头,管人者说了算,以人管人,以罚治校,而不是以制度管人,管理者就有可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有可能成为救火队员,而被管理者往往却是口服心不服。

2.1.3 管字当头,只能有利于弱者心理的培养。学生面对严厉的管,面对铁一般的冰冷的管,处处显得无奈,时时显得无助,个性和创造力被压抑了,争强好胜的心理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唯唯喏喏,剩下的只是不是心甘情愿的服从。

实际上,过分强调在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中,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不利于消除学生们的逆反心理。

2.2 学校的心理咨询所采用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我们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即有人批评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2.2.1 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2.2.2 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却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2.2.3 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学校管理和心理咨询治疗的脱节与滞后,应该把二者科学的结合,并将针对少数人的心理咨询治疗变为针对广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心理疾病预防。变被动为主动,即要建立心理咨询的疏导教育模式。

3 学生管理中的心理疏导教育――前两者的科学结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手段才能完成的。要以预防疏导为主,将心理理疗前移,不能只靠咨询治疗来解决以学生为主的群体。

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也是形成学校良好的管理的基础。反过来,科学的管理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

3.1 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创新技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技校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3.2 发挥好班主任的心理导师作用。班主任的心理疏导重要性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优秀的班主任很擅长利用集体活动、班会、个别谈心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班主任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一是生活辅导。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因成绩竞争激烈,互相嫉妒,打小报告;因身体太胖、娇气而自卑久而不合群;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忌恨。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有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二是学习辅导。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纠正厌学、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这将对班主任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求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3.3 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以往,技校一般实行在学生科直接领导下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针对于此,有必要在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科指导下的、以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白银公司技校自2004年起在学生中推行了“三自教育”(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生活)。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这样以利于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制力、耐挫力、坚韧不拔地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3.4 开设心理学必修课,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加强心理学课程的设置和心理学知识的讲座,加大对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心理障碍的危害并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减压的办法,如扩大兴趣,多参加一下文体活动;扩大社交范围,学会沟通、交流、倾诉;学会转移、宣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方法。

3.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3.6 心理咨询应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治疗。最后,我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认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主动预防和普及心理学常识之后,已经预防并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简单的心理问题。对少数的学生可以运用心理咨询与辅导。在学生群体中,“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受批评多,在家庭中受责骂多,在亲友中受歧视多,失去了学校、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同学、亲友的信任,心灵受到了创伤,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内心非常苦闷,易产生逆反、疑惧等心理疾病,应对他们予以更多的关注,从心理上加以疏导,促使他们朝好的方向转化。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才能完成的,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利民等.医学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38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9

3 吴品华.技校学生管理的重点不是管而是理

4 汤笑.心理效应解读.第一版.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1

5 华长慧主编.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第一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

篇9

关键词 :护理干预?幽闭症?恐惧症?磁共振检查?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65-02

幽闭症恐惧症属于神经性疾病的一种,具有恐怖性的特点,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恐怖的症状,该疾病患者对外在的客体或者环境感到恐惧,不管当时的客体和环境是否存在危险性?恐怖发作的时候通常伴随这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即使病患者清楚的明白到当时的客体是没有危险的,但是仍然没有办法控制自身的恐惧感,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某些空间较小的医疗检查,病患者出自于其本身的恐惧感而没有办法顺利完成,例如核磁共振检查?在本文中,探讨了护理干预对幽闭症恐惧症患者在核磁共振检查检查中的影响?

一?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了我院某年度收治的被确诊为患有幽闭症恐惧症的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50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有30例和20例,平均年龄在于20―65岁,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25例病例,所有病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上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研究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病患者采取的是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按照检查的部位准备好相关的工作,详细了解清楚病患者的病史,是否存在禁忌症,取出所有金属物质,包括假牙和配饰,认真的和病患者解释清楚检查的所有事项,指导病患者摆好正确的,如果需要病患者进行憋气的配合,应当提前告知?

对于观察组的病患者采取的是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对照组上述的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强化对幽闭症恐惧症的主要症状的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1)医院可以开展各种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例如宣传单?宣传栏?家访等等,正确指导病患者关于幽闭症恐惧症疾病的相关知识?危害性以及正确的防治措施和急救措施等,详细胃病患者介绍医院制度?医院环境?医护人员?作息时间?探访时间?开饭时间?入院的评估等等,并且把健康教育护理路径计划表发放给病患者及其家属?

(2)对病患者进行相关的常规检查以及合理使用精神疾病药物的指导?为病患者讲解引发幽闭症恐惧症疾病的原因?主要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疗的原则等等?对幽闭症恐惧症病情发展的规律,症状得到改善的发展规律,胃病患者提供相关的疾病信息,同时给予病患者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予以观察和治疗?对患者进行认知知识的教育?给病患者讲解关于幽闭症恐惧症早期治疗以及服药治疗的重要性,同时锻炼病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如何面对社会生活问题的适应方法?

(3)对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护理措施?根据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具体的方案,指导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进行科学的与健康的生活饮食护理与指导?督促病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豆制品,保证身体为各类元素的需求?出院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当叮嘱病患者及其家属要坚持治疗以及定期复诊的重要事项?

(4)对护理人员的礼仪规范进行训练,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微笑服务?礼貌服务?全心全意胃病患者服务,通过护理计划的制定来督促护理人员进行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检查监督?

(5)对病患者的休息环境保持温馨以及充满人文主义的气息,统一配置病房的床上用品和护理人员的工作服,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还可以借助富有艺术内涵的挂画来陶冶病患者的性情与缓解其内心的焦虑情绪?

(6)积极与病患者进行交流,鼓励病患者抒发内心的感受,调节病患者内心的不平衡感,对于发病的病患者通过放松治疗方法来帮助病患者放松,同时可以采用按摩的手段来缓解病患者身心的疲惫感?

4?评估标准

1?采用了汉密顿焦虑量表来对病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的病情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了14个项目,总分一共是56分;另一方面,制定了调查问卷来对病患者对于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进行评分?

2?判断疗效标准:显效表现为病患者可以一次过完成检查;有效表现为病患者可以完成检查但是检查过程中有中断,需要与病患者进行沟通;无效表现为病患者没办法配合完成核磁共振的检查?

5?统计学方法:采用了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例数N值和百分比作为表示,采用了T值检验,当P

二?研究结果

1?比较两组病患者的汉密顿焦虑量表的评分:

观察组:入院时的评分为48分,出院时的评分为8分;

对照组:入院时的评分为48分,出院时的评分为15分?

以上两组的数据中,入院时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5%),出院时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

2?比较两组病患者在出院的时候对于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

观察组:满意度达到98分;

对照组:满意度达到85分?

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

3?比较两组病患者的疗效:

观察组:总例数共有25例,其中显效的有18例,有效的有6例,无效的有1例,总的有效率达到96%;

对照组:总例数共有25例,其中显效的有10例,有效的有6例,无效的有9例,总的有效率达到65%?

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三?研究结论

幽闭恐惧症属于恐惧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幽闭恐惧症是对封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幽闭恐惧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电梯?车箱或机舱内,可能发生恐慌症状,或者害怕会发生恐慌症状?幽闭恐惧症是指一种对封闭空间出现恐惧心理的一种心理疾病,如要电梯里会出现恐惧,在车箱?飞机中出现恐惧心理等?它属于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病患者相比,观察组的病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其完成核磁共振的检查的病例数更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明显更高,同时其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观察组对于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的满意程度比对照组对常规护理的满意程度要更高?

结语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幽闭症恐惧症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的完成具有明显的作用,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具有着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东娥,毛晓红,冯怡. 人文关怀护理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08)

[2] 任援,路春兰,孙文,付小美,刘瑜. 幽闭恐惧症患者行磁共振检查的心理护理[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08)

[3] 赵瑛. 磁共振检查引起幽闭恐惧症的护理体会[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06)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 教育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学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找到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一是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好等;三是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对性成熟的焦虑等;四是家庭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五是由个人身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等;初二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初三进行心理疾病防治、心理挫折承受、自我心理调节等教育。除确定内容外,还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首先在于它发挥了学校教育的特点:一是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严密的组织系统、专门训练过的教师以及学生群体。二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