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概 况 1.1项目概况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 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 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 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 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02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03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 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 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 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 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3.2资金来源 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周期安排 4.1.1第一阶段(2003年5月——2004年7月) 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 4.1.2第二阶段(2004年8月——2005年12月) 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 4.2建设投资安排 4.2.1 2003年5月 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 4.2.2 2003年8月 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 4.2.3 2003年8月──2005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 4.2.4 2005年12月 工程收尾
投资696万元。 第五章
篇2
一、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生态旅游亦被称作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基于研究、欣赏和享受风景以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现在的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没有开发过的或者没有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中去旅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旅游开始受到重视,对其研究也进一步拓展。美国生态旅游协会1990年提出的定义为:带有理解文化和环境的自然历史的目的去自然区域旅行,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提供经济机会,使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当地居民。2002年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年大会所提出的《魁北克宣言》提出了生态旅游的五个标准,即以自然为依托的产品,影响最小化管理,环境教育,为保护事业做贡献,为当地社会做贡献。生态旅游是一种小规模的替代性旅游形式,这种形式既能补充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与当地的自然、文化融为一体;杨桂华等人认为,生态旅游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二是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三是生态旅游必须有社区参与。
以上一些学者和机构的研究表明了生态旅游的本质特性:首先,生态旅游目的地是相对没有扰或者没有被污染的自然区域,要尊重当地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完整性,因而生态旅游是一种规模较小的、高层次的旅游。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要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贡献,因此,是独具特色的可持续的旅游。
二、老君山黎明旅游业与社区发展
丽江市玉龙县黎明傈僳族乡位于丽江市玉龙县西北部,是2005年玉龙县深化农村机构改革中由原金庄乡和黎明乡撤并并新组建成立的一个乡,全乡幅员面积700.90平方公里,其中24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区域是三江并流的核心部分,为国家地质公园。乡镇府所在地距市区93公里,东与石鼓镇、石头乡相邻,南与怒江州兰坪县相连,西与巨甸镇、鲁甸乡相连,北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隔江相望。人口有1.5万,有傈僳、纳西、汉、白、彝、普米、藏、苗等民族,傈僳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是玉龙县唯一的傈僳族乡。境内,由海拔1800m的金沙江田园至老君山主峰洁莱雪山顶的4453m,地质状况和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尽管撤区建乡后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地覆天翻的历史性成就,但在横向比较上仍显得极为滞后,极为不平衡,尚有30%的人口起伏于温饱线上下,10%的人口至今未解决温饱,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拓展,丽江旅游业“一体两翼,东西两翼齐飞”的旅游开发战略把丽江老君山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推向历史前台,成为丽江旅游业“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新力军,带动了老君山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旅游者由2003年的633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19809人次,增加31倍,旅游收入由2003年的142975元增加到2012年的4101557.41元,增加28.7倍。
黎明村是老君山国家公园保护和开发建设的最前沿。位于该村中心地段的红石街即是景区开发建设的窗口,该村历年来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都紧紧地围绕旅游开发的总趋势,包括民居、产业、集镇、文化等基础工程的规划都紧扣黎明村未来接待游客、交流文化、发展经济、促进群众奔小康的历史进程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黎明村始终坚持“生态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富村”的思路,按照“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原则,做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民居、水系、文化、基层组织建设等文章。该村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淳朴,民族团结,成为玉龙县傈僳族聚居的一个特色村寨之一。
三、社区参与带来生态旅游的新发展
社区参与是指公众成员、个体、群体和政府机构间的互动的过程。在社区发展进程中,社区参与机制的介入能更好地平衡制约各方利益相关者,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利益的公平分配。
老君山的旅游开发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鼓励更多的社区参与,由主景区游向周边网状游发展,以达到分流游客,控制生态流量,促进更多的旅游社区居民参与开发。国家在旅游开发中就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开发与当地群众合法利益的问题,要求开发与景区的社会发展和谐同步。各个地方在旅游开发中不再是以单纯的征地拆迁为唯一的手段,而是注重当地群众与当地群众共享成果,因地致宜地施行群众参与景区开发的政策。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注重保护和扶持处于弱势群体的当地群众的利益,是构建和谐景区的必要条件,也是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目前,黎明村委会已组建自己的“旅游合作社”,在“旅游合作社”组建了旅游服务马队、诺玛底歌舞队和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马队、歌舞队直接服务游客,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向丽江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出售服务,据统计约有40余人。除了以“旅游合作社”形式参与旅游服务外,黎明、格拉丹片区的居民还以餐饮、客栈和出售土特产品等方式参与旅游。2011年,黎明、格拉丹片区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达6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800余人,黎明片区居民家庭收入19.2%来自旅游服务、格拉丹片区居民家庭收入3.3%来自旅游服务,黎明片区65%的社区居民参与过旅游服务,97%的社区居民支持在本村发展旅游。格拉丹片区只有10%的社区居民参与过旅游服务,94%的居民支持在本村发展旅游,并具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愿望,提高参与旅游的能力。目前,黎明乡已经初步完善了旅游服务体系,如期举行了老君山国家公园建设开工仪式、圆满举办了2009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山地穿越挑战赛、完成了裸支旅游接待点500亩和黎明721.18亩征地工作,配合省旅游投资公司完成芦笙村的旅游公路、千龟山游览步道修复、黎明世外桃源村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千龟山索道建设项目正在实施;老君石像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黎明河谷景观带建设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黎明飞拉达攀岩项目正在实施;国际青年旅社、黎明民俗文化展示中心、诺玛底客栈、诺玛底假日酒店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各拉丹帐篷营地实验项目已正式营业;完成黎明红石街旅游休憩地建设搬迁3户;大羊场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已完成审批立项的前期工作。
老君山国家公园黎明景区马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乏,农业生产发展不足,村民长年依靠砍伐并出售附近森林的木材,造成森林资源的极大破坏。2013年由村委会主导成立了生态旅游观光马队,有马匹70余匹,开展以骑马、游老君山丹霞地貌为主的旅游接待活动。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转型,减少了对日趋紧张的丹霞地貌生态资源的破坏,同时也使村民提高了对周边环境经济价值的认识水平。通过整合全村的资源和人力,开展骑马、徒步观光等旅游形式,在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篇3
关键词:旅游风景区;生态安全建设;高校教育支持
目前,我国旅游风景区的生态破坏尽管与自身的生态环境脆弱有关,但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更多的是人为的破
坏造成的,而在人为因素中,既有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感所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生态安全建设不仅需要经济、管理、技术和伦理道德的支持,尤其需要教育,特别是旅游生态伦理教育这种维持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最基本途径的直接支撑。
一、教育在支撑旅游生态安全建设战略中的作用
(一)培养生态意识是形成生态安全观念的重要途径
生态意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生态安全建设不仅要有掌握生态科学的专门人才,同时也有全社会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如果忽视内在自觉,即使注重法令处罚,一些工厂或公众也会阳奉阴违,伺机钻法律漏洞,因此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水准,促使每一个人都以良好的生态安全道德实践去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二)科学的生态安全目标的建立需要教育的支持和保障
现在先进国家除了以经济指标表示国民物质生活品质,同时也重视文化指标、生态健康指标,以表示国民精神生活品质。其中文化教育指标包括扫盲率、大学生比例、人均年购书经费、音乐人口比重、日均进出图书馆、音乐厅、戏剧院、博物馆的人数等等。生态建设指标包括人均绿地面积、生态认知水平、环保知识多寡、病态率、死亡率、受害率、土壤侵蚀率、空气与水污染率以及大众对自然和动物的态度等等。景区开发方面由于错误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导致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不少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环境污染问题,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景区无序建设和盲目开发的不协调,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而施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方式,造成景区山体、水体、土壤、空气和景观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其次是丰富、独特的风景名胜资源与景区“三化”现象的不协调。一些风景名胜区违反资源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的基本原则,错误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把城市道路、草坪、豪华宾馆、宽马路等搬到风景名胜区进行错位式开发,导致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发展教育可以促使生态安全建设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伦理道德、法规制度和科学方法是生态安全建设的3大核心,缺一不可。生态安全建设必需有科学做后盾、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作辅助,如果所有工厂企业投资者均能在生产之前,已充分考虑到防止公害、去除污染,则比起事后才弥补,显然要有效得多。事实上,并非每一位企业家都有此自觉,因而法治力量也不可或缺。而正确的法制观念不可能自发产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逐渐转化为自觉行为。
二、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的时代内涵
旅游生态安全建设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文化、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因此,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的内涵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生态环境教育或生态旅游教育,而应在学习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专业技术的同时,要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人文、道德等为一体,接受更多的旅游生态安全教育。
(一)旅游人文教育
当前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旅游人文教育则受到削弱,以致旅游职能技术教育已成为追求欲望的工具。从旅游专业教育这条规范有序的流水线出来的,往往是失却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只拥有知识和技艺、被工具理性所操纵着的单面人,甚至恶性循环似的引起工具理性之异化,诸如旅游高科技的滥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旅游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区域性灾害,直接威胁到我国旅游产业旺盛的物质基础。因此,如要挽回旅游旅游发展基础的倾颓之势,如要保持我国旅游产业和谐、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就应当重新拾回被纯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所淹没的旅游人文教育,使两者得到有机的整合。
(二)旅游生态教育
旅游生态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了解旅游生态系统的性质及规律,重新认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安全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克服对旅游生态环境冷漠无知的态度,确立旅游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的教育活动。一是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放弃沿袭下来的“征服欲”和“主宰欲”,而应对自然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爱护之意和敬畏之心。二是加强生态忧患意识。随着旅游科技的渐趋发达和旅游生产力水平的高度现代化,导致旅游生态平衡的“失重”,造成资源危机、水和大气污染等。而令人类当需彻底反省和自审,并把这种旅游生态忧患意识深植在未来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心中。三是加强对生态旅游知识的培训。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人员对生态旅游知识了解不多,而在生态旅游中,大多数游客都希望同从业人员进行直接交流,了解一些生态旅游方面的基本情况。对生态旅游知识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整体感受。增强旅游知识培训,也有利于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经营。四是强化服务规范的培训。生态旅游虽然要形成自身的个性和风格,以特色来吸引人,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规范服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特色就不可能存在。做好规范服务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在服务上还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三)旅游道德教育
旅游生态安全建设蕴藏着丰富的伦理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道德教育的功能和内涵,注重旅游经济道德和环境道德建设。其目的在于为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其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公众透彻认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公平与效率这3对辩证关系;培养他们迎接全球挑战所必备的旅游意识、旅游思维和旅游品格;培养他们在认识上完成从“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友”的历史转变,即引导他们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大自然之外形和神韵,在对崇高、壮观、优美的情愫之陶醉和自享中,自然积淀起尊重环境、热爱天地的道德素养,实现珍惜旅游资源之使用和开发的目标;培养他们敬重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权利,用人类特有的博怀关怀它们的生命权和发展权,从它们的生活习性出发赋予其自主发展的广阔时空。
三、旅游生态安全建设意义上的教育支持举措
(一)构建旅游企业生态安全建设应有的素养
一是公平竞争,不仅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公平竞争,企业对万物也应该表现公平性平等性。旅游企业在生态安全建设上,不仅不能垄断旅游资源,更不能具有凌驾万物的心态。二是每个企业都能尊重客观的规定,而不能有任何自我膨胀,如造成旅游环境污染就需要赔偿,有关各方均应该共同遵守规则,不能任由制造污染的一方狡赖,也不容受害一方私自报复。唯有大家共同尊重客观规则,谋求积极补救之道,才能真正落实旅游生态保护。三是每个企业均应尊重裁判决定,不能以主观成见自以为是,破坏公益权力。环境污染是否已达处罚标准或者公害补偿应该理赔多少,这些均需要通过客观评监过程,必要时则应由司法决定。当前,盲目开发景区有几种力量:一是投机取巧的开发商,把房地产项目搞到景区来,名曰回归自然,其结果是少数人回归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被侵占了;二是各行各业乱建培训中心、招待所、宾馆。许多有钱有势的行业纷纷要求在景区最漂亮的地方、最靠近核心景区的地方,修建培训中心、宾馆、招待所。
(二)教育惩戒并重,强化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进化与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生态危机正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为了防止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被破坏,避免生态环境危机加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人类必须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和道德的约束来保护自身的生态安全,从生态经济观念中寻找经济发展的空间。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事关社会的公共利益,树立全民环保国策观念首要的是增强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让生态道德观念成为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绝非一朝一夕,必须教育与惩戒并重,运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方能奏效。一是广泛宣传“生态中国”的发展战略和生态经济观念。以大型宣传教育造成声势,推动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确立环保国策观,明确生态经济建设的法律义务和经济义务。同时鼓励民间社团和群众参与,不断壮大环保和生态经济建设的社会力量。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环保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依法行政,严把项目审批关和验收关,遏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以“大环保”、“大生态”观念深化环境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风尚。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防止出现流域性污染以及由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社会群体性恶性事件。
(三)加强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立法
“依法治旅,依法兴旅”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基本方向,随着生态旅游教育的发展,生态旅游教育立法受到重视。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必须进一步推进旅游业法制化建设。一是制定和完善旅游地方法规、规章。要适应WTO有关规则,对我国现有旅游法规、规章进行修订完善。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虽然对生态旅游安全教育已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但尚缺乏单独的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安全教育法律性文件,因此,必须根据发展需要制定新的旅游生态教育管理办法和教育质量监督方法,从法律上保证生态旅游安全教育的贯彻落实,建立面向大众的、终身教育的生态旅游安全教育体系,通过生态旅游安全教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观念和意识,树立旅游生态安全价值观。二是加大旅游执法力度。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教育管理法律、法规,完善旅游教育管理机制,加大旅游生态教育综合管理力度,解决旅游教育行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整治规范旅游教育秩序。近年来,我国对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的行为进行了整治,取得了较好效果。许多著名的旅游景区都针对景点开发中“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日渐严重的问题进行了依法整治,加大景区拆迁力度,使景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
(四)促进旅游生态教育的全民化
现代旅游生态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全面的终身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措施。针对其特点,旅游生态教育应是一种面向全社会包括各个层次的所有年龄的人的教育体系。只有采取一种综合的、统一协调的教育方法,才使人们理解当旅游生态安全建设这一主题,加强旅游生态文明观,增强“生态中国”国情和忧患意识。从目前来看,生态旅游在突出特色上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在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建设上大兴土木,建筑物富丽堂皇,不断与生态旅游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二是生搬硬套,不切实际。一些地方为了突出生态旅游特色,不是对本地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而是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结果效果并不理想。说到底,这些都是特色意识不强和对生态旅游特色理解不够,认识不深的表现,这样开发建设出来的生态旅游产品必然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各地在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项目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树立起本地生态旅游的良好形象。如在一些湖泊较多、水域较广的地区,可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野营、野餐和四季垂钓等。此外,温泉、花木、瓜果,甚至农村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街等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有效资源和载体,只要肯挖掘,生态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创新上取得更大成绩。生态旅游很重要的一条还在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各级旅游部门要反复帮助当地农民认识、理解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饭店设施,而是彻底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让居民树立起“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就是资源”的思想观念,在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上狠下功夫,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系列。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湖南“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思考[EB/OL].中国经济网,2004-09-20.
篇4
1、丹江小三峡生态休闲区: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小三峡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南部,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分为峡谷体验区、休闲度假区、滨湖休闲区、丛林穿越区四个部分。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太白仙园、峡谷栈道、个性营地、杏山百果园、森林秘境及其他项目与配套设施等组成。总建筑面积127520㎡。
2、丹淅民俗养生主题区:位于河南淅川小三峡生态旅游区的中部,占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分为商圣养生度假区、山地运动休闲区、滨水湿地观光区、丹淅历史民俗区共4个主题片区。建设项目主要由山地运动公园及其他项目与配套设施组成。总建筑面积3380㎡。
3、岵山道文化主题区: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小三峡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北部,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分为观光祈福区、养生度假区、综合服务区、田园体闲区4个部分。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金玉大殿、屈原纪念堂、官福仙居及其他项目与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8645㎡。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摘要:湿地作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其保护和管理尤为重要。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实现湿地合理利用与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SWOT法分析了陕西黄河湿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提出了实现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战略,以期为陕西湿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河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53-04
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调节径流、改善环境、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天然水库”和“鸟类的乐园”。作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好湿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而湿地生态旅游正是对湿地资源的一种合理利用方式,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一种有效保护途径[1]。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对象,以湿地可持续旅游为原则,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性利用,使游客、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全部受益,并让大众受到环境教育,体现了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2]。 1 陕西黄河湿地概况
陕西黄河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河流湿地之一,北起禹门口,南至三河(黄河、渭河和洛河)交汇地带的风陵渡铁路桥,东至黄河治导控制线的中心线,西至黄河老崖,包括由水面、鱼塘、沼泽、湿草甸、河流、洪泛区、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池塘、水稻田、滩涂等组成的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从南到北跨越渭南地区的韩城、合阳、大荔、华阴、潼关5个县(市),涉及13个乡(镇)91个行政村,南北长1325 km,总面积57 348 hm2[3]。陕西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发育完好,形成了由草甸、芦苇地、沼泽、鱼塘、台田等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植物物种群落的多样性、地热温泉以及大量的水生生物为珍稀水禽提供了理想的越冬和栖息场所,已成为全国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和重要中转站。 2 陕西黄河湿地发展生态旅游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及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近年来,SWOT分析法已广泛应用于区域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通过SWOT 分析方法全面分析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具备的内部条件、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可能遇到的威胁与挑战,据此制定出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21 优势(Strengths)
211 区位条件优越 陕西黄河湿地主要位于陕西渭南市境内,地处西安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是关天经济区和秦豫晋黄河金三角合作区的重要支点,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东大门,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区位战略位置极佳。境内交通发达,连霍、西禹高速公路,108、310国道同陇海、西延、西韩、西南、西郑等7条铁路纵横交错,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县县通铁路、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7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为3258公里,全市道路通村率达到100%,均居陕西省各市之首。
212 旅游资源多样 区内旅游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有些在国内属于独一无二[4]。拥有全国最大的黄河河滨湿地——黄河峡谷湿地,国内最大芦苇荡——合阳洽川七千公顷芦苇荡,“华夏绝景”之称的洽川瀵泉七眼,连绵不断古朴雄浑的地貌奇观——黄土峰林,内陆最大的沙丘旅游资源——大荔沙苑农业生态区,“北国三峡”之称的山河胜景——韩城龙门、石门、孟门黄河三门奇观,三河交汇奇景——黄、洛、渭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上唯一小于90°的潼关“万里黄河第一弯”,黄河上最大的河心湿地草场滩涂——潼关黄河鸡心岛。
213 历史人文独特 文化遗存丰厚,历史源远流长。“大荔人”头骨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魏长城遗址”、丰图义仓等闻名遐迩。“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汉文字始祖仓颉故里、汉代“史圣”司马迁祠墓、合阳的帝喾陵、韩城文庙、蒲城唐睿宗桥陵、党家村的明清古建筑群等,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仓颉、杜康、司马迁、杨震、隋炀帝、寇准、郭子仪、白居易、王鼎、王杰、杨虎城、李仪祉等名留青史。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胡、阿宫腔等多种戏曲剧种蕴积深厚;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艺术誉满中外。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行鼓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等84项[5]。
214 生物资源繁多 陕西黄河湿地生态环境适宜,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野生动物300多种,受国家保护的丹顶鹤、黑鹳、东方白鹳、青羊、大鸨、金雕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仅洽川河滨湿地景区有11种,被国家科委列为珍稀鸟类重点保护区。人工饲养的畜禽20余种,其中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量大质优。野生植物2 500多种,农林作物87种,尤以小麦、玉米、豆类、苹果、酥梨、棉花、花生、蔬菜、烤烟、花椒、西瓜等最为丰富。该地区生态系统、植物类型和物种呈多样性,适宜进行学习、研究、考察,同时珍稀鸟类观赏、生态农业观光等旅游特色项目开发潜力巨大。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生态环保意识薄弱 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盲目开发、利用湿地资源,使陕西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天然湿地面积大量萎缩,环境功能与生物多样性逐渐衰减。目前,陕西黄河湿地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开发——湿地周边群众发展果业、养殖业、种植业等;二是抽黄灌溉——黄河湿地是渭北重要的水源地,东雷抽黄一级站和4个二级站位于境内及其周边;三是工业用水——湿地北段的发电厂、炼焦厂、煤矿等工矿企业取水排水;四是大集团承包开发湿地;五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同至西安客运专线运城至西安段”、“黄陵-韩城-侯马铁路”等征用湿地。据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监测结果显示调查,仅合阳县内黄河湿地芦苇总面积由1990年的4 568 hm2减少到2011年的3 166 hm2,减少了307%,荷塘、鱼塘、耕地的比例大幅上升,由1990年的121%增加至2011年的429%,芦苇、河漫滩、河流所占比例则由1990年的866%,下降至2011年的549%。
222 科学管理保护机制缺位 目前,陕西黄河湿地尚未建立起统一的科学管理机制,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存在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产任务、工程建设与生态功能发挥之间的多种矛盾。在湿地管理保护方面,尽管海洋与渔业、建设、水利、交通和环保等部门都从不同的角度承担履行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职责,但是各部门的湿地管理没有归口到统一协调机构,未能形成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分工协作的保护管理体系。虽然在陕西黄河湿地已设立保护区,但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科学规划和规章制度,其管理工作也大多停留在一般看护的管理,缺少对湿地保护区功能的综合研究。此外,我国先后颁布了《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湿地有关的规定,但尚缺乏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专门法规,法律制度保障缺失直接导致对破坏湿地资源的事件处理缺乏法律依据。
23 机会(Opportunities)
231 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近二十年,世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加上双休日、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制的实行,国内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93万亿。仅陕西2011年旅游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18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 325亿,占全省DGP的1104%。旅游业拉动和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2 各级政府为生态旅游发展营造的政策机会 为了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永续利用,2005年成立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陕西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维护了湿地生态功能,保障了湿地资源永续利用。2007年,国家批准实施“陕西黄河湿地资源保护建设项目”,相继在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四县、市建立保护站7个,同时配备必需的保护仪器设备。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陕西省旅游管理条例》、《关于突出重点提档升级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意见》等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生态旅游业发展。各种政策规定为改善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条件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生态旅游业已成为陕西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6]。
24 威胁(Threats)
241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 随着生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许多生态旅游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商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加或扩大旅游景点和项目,从而陆续出现了一些非生态的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对当地的生态旅游景区的资源系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与破坏。例如:徒步旅行、休憩、骑马和野营等活动对植被的践踏,不仅会导致植物种群以及群落减少、品种改变,破坏土壤的腐殖质层,降低土壤厚度和渗透力,易产生水土流失,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喂食、睡觉、繁殖和哺育幼小动物等。同时,旅游者及旅游景区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垃圾等对自然景观与自然遗迹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和干扰。
242 周边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人们对发展生态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西部各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40%。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旅游业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产业,逐步形成了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香格里拉、青藏雪域高原、九寨沟、喀纳斯、黄果树、桂林山水等一批世界知名旅游精品。西部各省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对陕西黄河湿地的生态旅游,甚至整个陕西省的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在压力和挑战。同时陕西省内特别是周边地区如大雁塔、兵马俑、华清池、法门寺、华山等景点,开发较早、知名度较高,发展比较成熟,也给陕西黄河湿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3 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31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黄河湿地生态系统与生物圈是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区的主要资源。保护、培育黄河湿地生态系统,既是世界保护生态湿地公约和中国法规政策的要求,也是世世代代能够享有该资源的物质前提。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环境的负荷率[7],走发展绿色产业、低碳经济之路,确保生态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32 突出特色与精品开发
湿地许多旅游资源在国内都属于独具特色的,如:洽川黄河湿地、古潼关战场、韩城司马祠等。要以此优势资源为基础,突出自然、文化和区域特色,坚持“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开发原则,立足于全国,放眼世界,依据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动向和旅游者需求导向,积极创新,塑造旅游品牌的核心优势,着力开发旅游“精品”项目。
33 区域协作与产业联动
黄河湿地是陕西东部旅游精品环线和关中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处在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旅游线路的主要地段,与山西的永乐宫、普救寺、五台山,河南的三门峡、小浪底及洛阳等著名景区毗连,资源优势互补,可实现秦、晋、豫旅游一体化。同时,黄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能够带动旅游宾馆、旅游购物、旅游商贸、食品加工业、旅游娱乐业、传统手工艺、生态农业、旅游纪念品加工、交通运输与旅游人才培养等协调发展,形成旅游综合生产力。
34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与社会参与
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要靠政府主导、政策引导,更要坚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法规,统筹规划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旅游项目的推介与宣传等工作,为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生态旅游产业和各种旅游项目投资与经营,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经营,让企业成为生态旅游产业的主体。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众多社会力量进入生态旅游开发领域,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开发的局面。
35 生态环境评价与环境审计
生态环境评价与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日益成为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对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包括地质地貌、水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及动植物与生态在内的各种自然生态旅游环境和人文生态旅游环境进行调查、预测、评估和监督,促使湿地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相关规定,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积极有效运行,实现连续监督控制作用,并为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王 健,丁武军,刘运珍鄱阳湖西部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互动开发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21(3):25-28
[2] 施明乐长乐闽江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1)3:16-20
[3] 侯淑敏,向太吉,问思恩,等陕西黄河湿地渔业水域环境分析及保护措施[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42)2:16-18
[4] 常俊霞,马素英渭南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7:56-57
[5] 张建宏,何翰林渭南旅游产业发展调查[J]宏观经济管理,2008,2:41-42
篇6
与一般的工业项目或工程项目不同,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要突出休闲娱乐、游览休憩、绿色生态、环境友好的提升功能,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和社会公共服务性质。具体地,就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而言,笔者认为,在一般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城市生态旅游规划以及花卉主题公园的特点,侧重功能提升、环境改善、文化展示、公共服务等的要求,创新评价体系。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从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实施的可能性、环保措施及社会效益四大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框架如下图1所示:
图1 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框架
一、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建设必要性
(一)现有项目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特色需求、方式选择等越来越多样化,除一些传统旅游项目外,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和网络旅游等特色旅游,以其新颖、别致、时代性强和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吸引游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新趋势给现有城市花卉主题公园项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是城市花卉主题公园项目存活的关键,对此类项目进行提升改造势在必行。
(二)现有项目的不足
面临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带来的挑战,现有城市花卉主题公园项目的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功能不能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特色不再突出,难以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参观游览,公园的生命力不足。因此,从园区游览、景观布局、综合功能、既有建筑、花卉主题等方面剖析现有城市花卉主题公园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项目进行提升改造的出发点。
(三)项目建设的背景
项目建设的背景是分析、论证项目开工建设必要性的重要依据。针对现有项目不能满足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最新发展带来的挑战,从政府支持、市民日常需求、游客参观游览、改善城市生态等方面阐述项目提升改造的背景,可以为项目的开工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二、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技术先进性
(一)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情况
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方案是衡量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的重要依据。工程技术方案应该涵盖工程设计目标、工程设计原则和依据、工程设计方案;其中,工程设计方案是主体,主要包括拆迁安置、山体水系、景区道路、停车场、景点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等几部分。
(二)项目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工程建设项目要做好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四节一环保”工作。尤其是在原工程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的项目,更要根据合理的用能、用地、用水标准及节能、节地、节水设计规范,鼓励采用新技术、应用再生资源和能源、做好垃圾分类分拣和生化处理,从而确保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实施可能性
(一) 项目的资金筹措情况
资金是工程建设项目、市政建设项目的血液。由于项目建设前期只会产生大量的负现金流,需要建设单位充分考虑到资金筹措能力和时间保障,以确保项目建设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从而连续施工、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二)项目的招投标方案
项目招投标是工程建设流程中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公开公平,并与建设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科学合理的招投标方案有利于控制工程投资,减少交易费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有利于鼓励施工企业公平竞争,不断降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水平;有利于保证工程质。[2]
(三)项目的进度控制与组织管理
进度控制与组织管理是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进度目标,编制进度计划与资源供应计划,进行进度控制,在与质量、费用、安全目标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工期目标。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不断掌握计划的实施状况,并将实际情况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使项目进度按预定的目标进行,确保目标的实现。进度控制与组织管理是动态的、全过程的管理,其主要方法是规划、控制、协调。[3]
四、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环保措施及社会效益分析
(一) 项目的环保措施情况
项目环评(EIA)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环评从国家的技术政策方面对新建项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限制,以减少重复建设,杜绝新污染的产生,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政策;对可以开发的项目提出了超前预防对策和措施,强化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为开展区域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4]
(二)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社会效益评估是以国家各项社会政策为基础,对项目实现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目标所作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及其与社会相互适应性所作的系统分析评估。项目社会效益评估主要包括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影响评估以及项目与社会互相适应性分析两大方面;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对社会环境影响指标、对自然与生态环境影响指标、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指标以及对社会经济影响指标的分析。[5]
总之,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与一般的工业项目或工程项目不同,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应特别注意结合城市主题公园的特点、把握分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从建设必要性、技术先进性、实施可能性以及环保措施和社会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展开,才能有效地保证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前期规划和建设论证,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决策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施俊雅,褚凯凯,董雅清.城市花卉主题公园设计内容探析[J].今日科苑,2011(06):173.
[2] 王洋.我国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规范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张笑星.论建设项目进度控制与管理[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 Vol.25(1):
67-73.
[4] 张传秀,裴娟.我国建设项目环评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探讨[J].环境工程,
篇7
5月24日——28日,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董XX同志全程参加了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赴山东、北京、天津新市镇和特色小城镇考察组考察活动,一路走来,收获多多。回到单位后,党委、政府班子迅速组织召开会议,认真听取了董福全同志关于考察情况的汇报,学习了外地先进镇发展新市镇和特色小城镇的先进经验材料,并就如何推进XX镇宜居宜游小城镇建设问题展开了认真讨论。大家通过学习和讨论,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得到提升,深化了认识、形成统一的共识,提出了下一步推进我镇宜居宜游生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和设想,具体如下:
一、总体思路
以国家启动新市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宜居宜游生态小城镇建设为目标,全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产业,按照镇村一体、宜居宜游、生态兴镇、产业立镇的要求,强化政府所在地小城镇和集镇、景区人口集聚中心区建设,将XX打造成为辽西经济重镇、生态名镇、旅游强镇、和谐大镇。
二、发展目标
全面推动村镇转型,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小城镇是大河北镇长远发展的总目标。为此,要按照新型城镇建设标准、经营理念规划发展和建设小城镇,毫不动摇的围绕山、河、路构建“一园一地、两带、三区”发展格局,强化小城镇载体建设,努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动力,实现宜居宜游生态新兴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三、 工作重点
(一)一园一地:
一园:国家重要河流性湿地及国家级湿地公园。2015年启动申报XX国家级重要湿地建设工作,同时启动省级XX河玄鸟湿地公园申报建设。结合国家2015——2017年滦河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在青X河XX镇段完成垃圾处理、青龙河疏浚、XX河生态堤建设、复合径流湿地、畜禽养殖治理、农户厕所改造防渗项目和XX河湿地缓冲带等七个建设项目,使XX河达到河清水净、湿地风光旖旎、沿河环境优美的目标;
一地:国家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依托XX源有机农业责任公司、专业合作社等采取“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在XX河两侧农业生产条件好的地块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起有机农业示范区逐年扩大面积,引导青龙河流域农业向有机农业、观光农业转型。
(二)两带:
围绕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干鲜果业和宜居宜游生态区建设形成有机农业产业和田园观光带。一是沿XX河岸种植水稻、蔬菜、瓜果、观赏农作物等,打造农产业“塞外江南”观光带;二是顺山、沿路两侧坡耕地建设各类干鲜果园、种植油葵、牡丹各色花卉、中药等经济作物,打造乡村田园风光带。
(三)三区:
一是自然保护区建设。配合XX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龙河源省级保护区完成既定建设项目。一年内完成国家级保护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并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到位。三年内完成国家级保护区内公路、配水、供电和大型动植物标本馆、管理局办公楼、珍稀植物抚育中心、防火设施和监控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全覆盖,同时协调推进省级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二是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依托天津永鑫泰商贸有限公司3.亿元的资金投入,按照建设规划逐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其他硬件建设,在3--5年内把红X山AAA级景区打造升级为国家AAAA级景区,在10年的时间内,实现晋升国家AAAAA级的目标,进而把景区打造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三是国家级宜居宜游生态区建设。围绕山、河、路打造“宜居宜游旅游风情小镇”,即:依托XX河重要湿地,打造滨河休闲、旅游、体检、养生为主的风情小镇;依托红X山当地民俗风情打造民俗文化小镇;依托“两带”风光打造乡村田园小镇。依托镇政府所在地打造辽金文化与商贸服一体宜居小镇。
四、推进措施:
(一)、科学规划,明确高端超前定位
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前提与保障,城镇发展目标定位是小城发展的目标模式样板。因此。要按照新理念、新标准瞄准国内高端发展空间,超前谋划,精准定位,争创国家级国家级宜居宜游生态区和人居环境建设。
(二)开发扩容,提升功能凝聚人气
依据红X山景区开发公司在做好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大政府所在地小城镇依托XX河宜居宜游小镇的改造、建设力度,按照“配套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生态环保、适宜人居”的要求,加大建设改造力度,特别是结合产业开发完善地标性、景观性设施,发展旅游业牵动的三产服务业,不断提升城镇服务能力和水平,尽快完成人气、人脉集聚。
(三)破解建设发展瓶颈,实施政策牵动
学习外地“以宅基地换房”的经验与做法,在法国家现行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制不变、可耕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积极探索、实施“以宅基地换房”的做法、推动各类土地流转,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宜游新城镇,解决建设用地不足等政策瓶颈制约问题。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支持解决电力、交通、通讯等其他瓶颈的制约,通过政府政策的扶持引导,推动小城镇发展。
(四)做旅游兴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发展
依托红X山景区开发公司的景区开发建设,完成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的达标升级,进而在大ZX镇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实现旅游业为主的三产服务业的规模聚集和迅猛发展,推动大服务、大商贸大开发局面的形成,助推新型城镇定型、巩固和做大做强。
同时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生态农业产业,推动金银花、有机蔬菜、有机畜产品养殖、野生食用菌、有机杂粮、有机水稻,有机干鲜水果地、花卉药材项目产业的发展,不段适应新型旅游市场的需求,做强搞活旅游产品市场,不断创造小城镇居民就业机会与空间,让当地居民留得住,外来人口不断注入、真正使XX河新兴小镇成为理想的居家兴业理想之地。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环保绿色无污染骨干深加企业,努力增加财政税收。继续强化招商引资生命线地位,集中力量扶优培强重点企业,引导企业挖掘潜力,争创最佳效益,实现企业的满负荷生产运营。用好用足刺激企业经济相关政策,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加大企业扶持力度,达到企业利税“数倍增”,为小城镇的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
(六)抓好节能环保,净化新城镇环境。加强城镇街道美化亮化与绿化建设,搞好环境综合治理,实现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处理的企业化运营,推进小城镇的扮靓与美丽,助推新型城镇发展。
篇8
关键词:名镇建设;特色性;基础性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2011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粤府【2011】68号)要求到2015年打造一批名镇名村。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珠三角经过35年的发展,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和产业区成为建设的重点。长期以来小城镇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了珠三角现状发展的短板。名镇名村建设是珠三角把建设重点转向城镇和农村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途经的一种探索。本文以顺德区均安镇名镇建设为例,对彰显城镇特色的城镇建设规划进行探讨。
一、名镇建设的基本要求
规划编制需紧扣《广东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引(试行)》(2011年11月)、《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 (粤府【2011】68号) 等一系列文件的相关要求开展。文件要求名镇建设应根据其资源禀赋、区域位置、发展优势等要素条件,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着力打造特色工农业名镇、交通枢纽名镇、商贸中心名镇、生态山水名镇、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旅游名镇等不同类型的名镇,同时兼顾城镇风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基础性发展需求。
二、均安镇现状概况
均安镇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南部,毗邻江门、中山两市,是佛山、江门、中山三市的地理中心,镇域面积为79.5平方公里。均安镇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经济实力薄弱,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其原有的生态环境优势也遭受到工业发展的冲击,面临生态维育与经济发展的艰难抉择。均安镇作为佛山市顺德区第一批名镇建设试点,其规划成果和实施经验对同样面临产业升级转型、环境再造的小城镇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
1、主要特色
生态旅游资源:省级旅游度假区,由李小龙品牌领军,全镇拥有文保单位13处,并有李小龙生态乐园等景点,以及均安征猪等特色美食,体系较完整。
岭南水乡特色:均安镇域被东海水道及西江、海州水道三面围绕,凫洲河穿过镇中心区,镇内水系发达,水乡景观层次丰富,并且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延续较好。
中国牛仔名镇:均安镇是“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广东省(牛仔服装)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两年一届的“均安国际牛仔博览会”已成为国内外牛仔服装界的盛会。
民俗文化之乡:均安镇传统民俗文化传承较好,武术、龙舟、曲艺、舞狮、篮球、美食等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基础深厚。
2、存在问题
(1)区域联动性不强,经济实力薄弱
均安镇被东海水道的分割,与顺德区其他镇联系不强,与广州、佛山中心区尚未建立快速联系通道,处于城市发展边缘。均安镇在顺德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倒数第二位,第二产业竞争力也较弱。
(2)城镇风貌新旧差异较大,且特色不明显
均安镇城市建设依山傍水、临路建设,街道立面新区协调但旧区凌乱,村居和旧城区的设施有待完善。同时,滨水景观缺乏设计,滨水界面缺乏连续性,功能混杂,形象不清。
(3)基础设施不足,服务水平较低
均安镇现状对外交通联系较为便捷,但内部路网结构不清晰,道路等级较低,公共交通线路少且分摊率低。教育设施、医疗设施、体育设施城乡发展较为均衡,但设施建设标准低,缺乏相对集中的公共中心。
(4)特色要素明显,但整合度低、价值不凸显
均安镇是“国家级生态镇”,是典型的岭南水乡,环境优美,并且有李小龙生态乐园、高尔夫生活村、鹤峰名村等景点,但自然景观、景点、牛仔产业、民俗文化都缺乏系统的展示载体,各要素孤立存在,资源价值未能体现。
三、规划思路
1、找出差距,明确目标
与宜居城镇、名镇创建的要求进行对比,找出均安镇在社会经济、城镇风貌、环境卫生、基础建设、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2、突出重点,营造特色
准确理解和进一步挖掘均安镇特色,有针对性地提出名镇特色发展目标和行动建议,结合特色加入新型产业,使特色转化为价值,为均安镇经济发展和城镇特色营造寻找出路。
3、兼顾全局,惠及民生
名镇建设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兼顾民生工程,以项目为支撑,落实城镇风貌、基础建设等惠及民生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同时强化特色营造的具体建设项目。
4、加强引导,引领建设
针对名镇创建的总体内容,对重要的行动内容提出具体的行动导引,如街道立面整治、公共空间秩序改造等,提出具体的实施要求和行动指引。
四、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定位和目标
规划明确均安镇名镇建设的总体发展定位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配套设施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区域健康休闲体验地、珠三角特色生态旅游名镇。同时针对名镇建设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基础性目标和特色性发展目标。其色性发展目标为“生态山水名镇、特色旅游名镇”。
2、镇域总体规划回顾与总结
规划根据《佛山市顺德区总体规划(2009-2020)》,结合已编制的凫洲河一河两岸控规及新城中心控规进行细化,对均安镇镇域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统筹,确保名镇建设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3、行动总体内容与要求
规划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实现名镇基础性目标和特色性目标为导向,制定名镇创建整体提升行动和特色营造行动的总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各具体行动类别的行动内容、实施要求及创建的量化目标。
4、名镇建设行动导引
规划为了提高名镇建设的可操作性,对各项行动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指引,明确了各类行动的总体目的,并且对整治(建设)的原则、标准和要求、具体建设计划等进行了引导,为建设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5、名镇建设项目库
规划衔接《顺德区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顺德三大片区战略评估与行动纲领》等上层次规划,结合名镇建设目标,筛选并完善建设项目库。规划建设项目共有62项,其中整体提升42项,特色营造20项。
五、规划亮点和特色
规划系统地落实了《广东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引(试行)》对名镇建设规划编制的要求,在保证成果全面性的基础上进行了五方面的深化提升。
1、进行了深入的现状调研和公众问卷调查
规划通过现场踏勘、部门走访、座谈、电话访问等多种工作方式,针对名镇建设基础性和特色性要素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同时通过均安镇政府网站共发放有效调查问卷130份并进行统计分析,为确定名镇建设的重点和目标提供依据。
2、对现状进行量化考核,建立基础提升方面的量化目标体系
规划把均安镇现状的各项指标与《广东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引(试行)》中确定的名镇基础性参考目标进行逐一对比,找出存在差距的指标项作为基础性建设方面的量化目标,用以指导和验收名镇建设。规划对存在严重差距的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进行弹性控制,明确了名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在省编制指引基础上拓展,结合规划对镇域层面进行统筹
规划根据《佛山市顺德区总体规划(2009-2020)》,结合均安镇已编制的控规进行细化,对镇域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统筹,确保名镇发展方向和建设项目符合上位规划且对镇域总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4、在满足编制指引基本要求前提下对建设项目进行弹性控制
规划在明确各建设项目位置、规模、投资估算等内容的基础上,把建设项目划分为基础型和提升型两种,其中基础型是必须执行的项目,提升型是建议创造条件执行的项目,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建设计划作出弹性调整。
5、突破编制指引要求,强化对各类行动具体实施的规划引导
规划对各项行动进行了详细的实施指引,指引内容包括各类行动总体目标及主要内容、项目整治(建设)的原则、近期主要推进的具体项目、整治(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等。
整体提升行动以城镇风貌整治行动导引为例,规划明确了总体目标,确定了整治重点为主要街道立面、公共空间秩序、滨水绿化及光亮工程,并提出了主要的整治原则和措施,其中主要街道立面整治还选择了爱得乐路、西堤路等路段作为立面改造的示范段。
特色营造行动以特色旅游名镇创建行动导引为例,规划首先明确镇域旅游发展策略和游线组织,继而落实旅游配套和景点塑造的主要项目,并且对均安国际生态谷、凫洲河一河两岸改造等重点项目进行实施指引,明确选址、建设内容、规模、周期等内容,最后提出生态旅游的项目策划。
篇9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产品转型树品牌
从大别山的格局来看,其主峰天堂寨地处鄂皖边界,海拔1729米,被誉为“中原第一峰”,为英山、罗田、金寨三县共有。1999年,英山与罗田共同邀请北京大学旅游规划发展中心吴必虎教授牵头编制《湖北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三年为黄冈大别山争取国家发改委、旅游局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2007年,又联合多位旅游专家紧锣密鼓地编制《英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南武当山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桃花冲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英山大别山生态旅游区计划以“一泉两山”为重点,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打造大别山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三大品牌,促进英山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观光综合型转变。重点建设温泉度假区、南武当山度假区、桃花冲度假区,将十里桃花溪打造为与武夷山九曲溪、张家界金鞭溪齐名的全国第三大名溪。同时,开发建设东冲河、百丈河、龙潭河等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建设段氏府、陶河、金铺等红色旅游景点;加快生态游、红色游、漂流游、茶乡新村游、茶叶节会游、温泉康体游等旅游开发,促进旅游产品转型。
二、真抓实干,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壮实力
1、温泉城区正在打造旅游城。温泉城区已动工建设投资2000万元的“一坝两岸”一期工程,启动了投资2亿元的温泉度假村建设项目;温泉工业园区启动了投资5000万元以丝绸制品为主导的怡莲阳光大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县烈士陵园启动了烈士双塔修复保护工程。英山宾馆正式申报三星级饭店,建设了中心文化广场;乌云山茶叶公园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南武当山风景区正在打造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南武当山武圣宫进入第二期工程,游客接待中心、大别山风情广场、中心服务区至石鼓神庙6公里旅游支线扩宽硬化。龙潭峡谷漂流游客达到3万人,营业收入突破400万元。
3、桃花冲风景区正在向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军。公园中心至小歧岭10公里旅游主干道扩宽硬化。十里桃花溪今年投资100余万元,步游道、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善。长江世纪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项目开始启动,有望5年内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此外,启动了毕故里风景区,投资5000万元建设神仙谷丛林探险漂流项目;启动了南河段氏府修复保护工程及东冲河、百丈河两村申报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旅游业后发优势正在形成。
三、理顺体制,改革创新,形成合力促发展
成立与发展旅游业相适应的“英山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由县长担任主任,县相关领导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赋予管委会相应的职能职责,加大旅游业的协调管理力度,形成统一的、权威的管理运作机制,打破利益驱动的条块分割的现行管理体制结构。所有部门对重点景区景点、星级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收税、收费、检查罚没等必须经管委会批准。南武当山、桃花冲成立旅游开发公司,企业运作、对外经营归口管委会管理。有关部门强化服务职能,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同时,把旅游工作纳入相关乡镇、部门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四、加强宣传,活动促销,提升形象出效益
以“英山大别山生态旅游区――毕故里、温泉名城、茶丝之乡、休闲胜地”为品牌,以“生态英山――都市后花园”为主题,叫响华中市场,拓展华东市场。
1、春节期间开展“换个方式过大年”等专题活动。邀请外籍教师及其家属、全县一线工作人员到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乌云山茶叶公园、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百丈河村过大年。
2、“五一黄金周”前开展中国英山第十六届茶叶节及南武当首届国际武林大会活动。举行了茶叶节庆典仪式、乌云山茶叶公园现摘现炒现品现卖活动、温泉游泳馆的跳水游泳花样表演活动。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的13大门派的掌门和传人弟子210多人在武林大会登台献技,中央台、海南卫视、香港文汇报等新闻媒体给予报道,接待游客10万余人。
3、九月初开展“亲近大自然,走进南武当”活动。香港人体摄影杂志社举办了以“亲近大自然,走进南武当”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人体摄影创作研讨会,吸引全国各地200多名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参会,引发“十一黄金周”大别山生态旅游热。
篇10
一、贺州市生态旅游开发优势分析
贺州市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其生态格局可简单归纳为:两山(姑婆山、大桂山)、两江(贺江、桂江)、两水(龟石水库、合面狮水库),以及多条水系。贺州市山岳景观丰富,分布广泛。其中以姑婆山、大桂山、十八水、滑水冲、七冲等山岳型综合自然旅游地最为突出。全市森林面积达8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46%,绿化程度达90.5%,境内山脉绵延,山青水秀,常年绿树葱盈。且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宜人,长年可以开展旅游活动。江河纵横,溪泉瀑布众多,水域风光丰富多彩;姑婆山有瓦窑冲瀑布、仙姑瀑布等大小瀑布近10余处;大桂山也分布着五马、玉带、珠联璧合瀑布等20余处;滑水冲自然保护区、七冲原始森林等处蕴藏着丰富的瀑布资源。温泉资源丰富,主要有路花温泉、大汤温泉、水楼温泉、培才温泉等。生物景观主要集中在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桂山风景旅游度假区、滑水冲自然保护区、七冲原始森林等地。这些地区森林繁茂,植被保护良好,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景观丰富。贺州境内的乡间村舍,随处可见成片的、清新秀美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最为突出的为钟山荷塘十里画廊,景区内无数座石峰拔地而起,峰峦叠翠,千姿百态。溶洞景观有紫云洞、碧水岩等。还有昭平将军峰茶园、富川脐橙基地、黄田农业田园风光、黄洞月湾旅游休闲度假区、贺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众多有待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总之,贺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原始生态雄奇秀幽,民俗文化古朴淳厚”。
贺州市位于广西的东部,与粤湘相邻。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网络日臻完善,开发潜力巨大。如果把贺州放在整个珠三角城市群的背景下分析,广贺高速公路现已贯通,贵广客运铁路建成后,贺州进入大广州2小时的生活圈内。发展生态旅游依托的交通网络有207国道、323国道、洛湛铁路、桂梧高速及其连接线,广贺高速、贵阳至广州的高速铁路等。这些众多的交通网络为发展贺州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位居湘粤桂三省(区)交界的贺州市在生态旅游开发上拥有大量潜在的客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二、贺州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贺州市生态旅游开发,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断断续续的进行,到九十年代末有目的、综合地开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是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经济重点建设项目来抓,开发正逐渐走向正规化、规模化,经济效益也正逐步显现出来。入境旅游连续多年位居广西各市前列,成为广西入境旅游重要目的地之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12仅姑婆山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33.97万人次,门票收入1110.5万元,旅游总收入达4100万元;在生态旅游的强力拉动下,餐饮、住宿、交通、土特产经营等相关行业的旅游总收入达36.5亿元,全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达27.5%,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已比较成熟,如以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八水景区和昭平桂江生态、玉石林、富川秀水状元村等自然山水风光。但贺州市还是新兴的旅游城市,生态旅游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大部分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尚待进一步完善开发建设。一些颇具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开发,处在深藏闺房人未游的状态。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水平低。主要在硬件设施少,功能不全;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综合服务不规范,接待档次较低。
(三)缺乏参与性,文化娱乐设施未跟上,基本无特色,因此,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不够,只有单纯的观光特征。
(四)生态旅游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活动,交通不便,没有旅游专线,成为制约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旅游、林业、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贺州市生态旅游开发分区构想:据特色分区,“”
根据贺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及地域分布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地方资源特色,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结合贺州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客源市场的特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贺州市分成以下六大旅游区进行重点、有序地开发,以形成突显的生态旅游品牌,为建设华南生态旅游名城添砖加瓦。
姑婆山生态旅游区。以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与贺州温泉、里松温泉、十八水、玉石林形成互补优势。该旅游区优美的森林景观,优良的温泉资源和生态环境,奇特的石林景观,形成贺州旅游品牌。发展成集旅游观光、生态保护、科考教研、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的森林绿色景观生态旅游区。
贺江生态旅游区。以贺江为纽带,将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临贺故城、玉印浮山和铺门石城有机地连成一条旅游带,以清秀的山水景观、悠久的古城风貌、优良的森林生态,开发成江河游览、林木保护与科考访古寻奇的旅游区。使游客在欣喜和体验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返濮归真”的乐趣。
滑水冲生态旅游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滑水冲自然保护区,以山区生态林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支撑,优质的地热矿泉资源的大汤温泉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瑶族皇太后墓为主要景观,开发为森林探险、科普考古、疗养健身的生态旅游区。
十里画廊生态旅游区。以钟山十里画廊、碧水岩、公婆山、花山水库为主要景区,将喀斯特峰丛地貌景观与山水田园景观相结合。打造地质地貌景观生态游。
桂江生态旅游区。以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浓郁的溪水渔村民族文化以及七冲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建设成探险漂流、科普与保护等功能的旅游区。该旅游区通过桂江支流----七冲河将桂江小三峡景区与七冲生态旅游示范区连接起来,进行资源的互动开发利用,营建桂江—七冲旅游形象,建成集山水生态、漂流探险、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景区,加强资源互补,形成整体优势。
黄姚古镇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影视文化的宣传影响,继续打造黄姚古镇的旅游品牌,以黄姚古镇、将军峰茶园、周家水库为主要景区,以岭南特色的古镇、古桥、古街、古树与山水风光结合,形成休闲观光、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功能的历史人文景观生态旅游区。
四、贺州市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环境、资源、经济和决策支持系统,需要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根据以上原理和贺州市实际,笔者对贺州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一)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区域旅游产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就必须在各级领导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由于大多数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旅游资源的开发离开了政府的统筹规划,容易造成资源的低层次开发甚至是破坏性开发。因而贺州市各级政府要在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主导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产业链培育、旅游市场的营销、旅游产品的推广旅游宣传的推介和旅游区域合作等方面进行主导和协调。
1、推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经营”模式,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贺州市作为大桂林旅游圈的一个部分,有这么美丽的山水风光,这么高品位的历史人文景观。关键就是如何落实,一要积极完善,严格实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按照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华南生态旅游明城的工作要求,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推动森林旅游业优化升级上合理开局。二要加大引导性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引导社会民间资本的投入,推进林业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提升现有六大生态旅游区建设水平,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和企业运作相结合的旅游投资机制。三要加强特许经营权的管理,要提高特许经营权准入门槛,核心景区的所有经营项目和建设必须实行准入制,坚持“有效保护、永续利用”原则,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运用法律手段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纳入法治的轨道,是促进贺州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到目前为止,贺州市专门针对本地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适用的地方法规较少,以至于无序开发及许多破坏资源的现象无法得到及时的惩治和制止。因此,当务之急是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同时,应尽快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地方政策法规,明确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行业组织及旅游者在保护旅游资源方面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二)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同传统旅游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生态旅游的开展就是要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尽量减小甚至避免旅游开发和经营以及旅游活动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使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共同推进。在现有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停止开发,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破坏性地消费。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贺州市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坚持对旅游资源保护性的开发,才能使旅游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要坚持突出重点,科学有序的开发。在开发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保护要放在首位,如目前,八步区南乡滑水冲自然保护区、昭平七冲自然保护区、大汤温泉的开发条件已成熟,应科学合理地保护性开发。同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妙和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标牌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保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坚持将旅游和自然保护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完善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育功能,拓展森林旅游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相结合
贺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因而要多种生态旅游产品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多种资源的优势,适应客源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建设。要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完善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引导旅游企业抓好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和档次的提升工作,着力打造以姑婆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旅游。另一方面,贺州市土地肥沃,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较好,各种地形俱备,农业生产方式多样,农作物种类繁多,是珠江三角洲农产品主要供应基地,农业优势明显,具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潜力,应着力抓好农业生态旅游。如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钟山十里画廊——黄姚古镇——昭平茶园风光游,富川秀水状元村——白牛生态村——脐橙果园生态游等。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贺州市的生态旅游产品,也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贺州旅游经济新增长。
(四)开展生态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
要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必须摈弃传统粗放式的大众旅游发展模式,采取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实现当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生态旅游形式。然而,生态旅游要真正为旅游者、开发经营管理者和各级政府所接受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因而必须加大对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相关人员的生态伦理教育,使全体公民,包括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经营者、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都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都认识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家肩负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贺州市本来就缺乏旅游人才,更不用说生态旅游人才了。因此,要重视生态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建立一支与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要用政府职能部门召开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及引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为贺州市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