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中国,这些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中国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的普及率已超过40%;团购、旅行预订在过去一年中普及率上升近10%,其中,互联网金融发展尤为明显。
当每个人都变成生产者,传统行业将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生存挑战,企业的社会角色将发生变化,这也正是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善变,企业需要不断求变,顺应这种变革。
互联网的“善变”创造了一波又一波的商机,但更多公司在“速成”和“速朽”之间转圈,如何在纷繁涌现的趋势当中,抓住持续发展的关键?
抓住用户“需求”,企业的生存之本
在与英中贸易协会(CBBC)、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中国大使馆新闻及公共事务部等英国政界人士及商界精英的商务晚宴中,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提到,对于企业来说,面对变革,所需要的是企业及高层管理团队要有全身心拥抱数字变革时代的勇气和执着。企业的生存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消费者基本需求的深度理解和有效洞察能力。
显然,作为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腾讯在近几年的平台布局一直有的放矢,社交、电商、游戏、无线等等方面无不彰显出腾讯睿智的洞察能力和前瞻眼光。英中贸易协会(CBBC)主席Lord Sassoon在宴会上表示,“腾讯是一家卓越的公司,堪称奇迹。腾讯的产品深刻地改变了数以亿计网民的沟通交流方式,也极大地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方 式。”
腾讯不断发掘和完善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在获得海量用户的同时,也在互联网工业革命中拥有了更多的致胜筹码。
“开放”,在变革时代多方共赢
互联网的“工业革命”要求企业不仅能够灵活响应需求,还需要不断的创新转变,“开放”的组织方式是企业应对变革的关键点。腾讯自2011年正式开始实施“开放”战略,把积累多年的技术储备和海量用户共享给行业的合作者们,事实证明,这种开放的姿态为腾讯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回报。
篇2
视觉图像的产生与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趋势,它符合数字社会的传播需求,它使图像更加迅速、简洁的方式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传统的词语文化主要是语词和概念,与视觉文化表现的观念、态度、感情方面不同,它主要是以认识性、象征性、理解性的内容诉诸人们的认知、想象和思考。传统的词语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能够用它表达非常抽象的思想观念,这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沉淀的结果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文字语言的体系非常复杂,种类繁多,需要长期的学习才能掌握与应用,它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存在着空间差异与时代差异等。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增大,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用传统的词语文化来传承科学知识与人类文明,仅靠文字、语言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客观进步的需要,这必然要求另一种文化传播形式来弥补文字语言传播的不足。而视觉图像传播可以将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图文并茂、声形并茂,最直接、最普遍、最简单、最有效地、最快捷地呈现各种直观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收集、储存、检索、查询、传播能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化,从而保证这些信息的及时性及增值功能。
研究表明。人类获取信息时,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其它方式仅占6%。由此可见,人类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借助现代传播媒体的发展,视觉图像传播的这些特点必然会在数字化媒体平台上带来新的突破,在数字技术环境中孕生出更多有潜力的新价值,也为视觉图像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视觉图像与新经济时代的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是构建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其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全社会的大众消费者。现代设计强调设计结合实践,强调设计的实用。所以,现代设计以科学、理性的思维取代了自我表现的艺术观,迅速适应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今天,现代设计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产的广泛领域,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数码、多媒体等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一些传统的艺术、学科领域呈现出日渐萎缩的状况,与此相关的理论和观念也愈显陈旧。与此现象相反。现代设计却在这些新兴的技术革命领域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会。
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设计,数码图形技术及多媒体、数码技术等在现代设计领域的介入和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却是现代设计在互联网络、动画游戏、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等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例如,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制图的劳动效率。不仅如此,它还极大地丰富了设计表达的视觉领域,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的进程,它还必然介入到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而恰恰是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介入,使现代设计掌握了数字图像等新的视觉语言,并因此迅速进入到互联网、动画影视、多媒体数码等新兴领域。
在现代设计体系中,这些基本要素都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质。它要求“为大众设计”,体现时代精神。要求设计贴近生活,满足社会需戛强调设计与新科技、新技术的结合。使得现代设计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处在开放、吸收和不断丰富的动态中。不断开拓着新的领域和空间,始终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
三、视觉图像传播与消费社会的视觉需求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图像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视觉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之一。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人类的视觉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从原始时代的自然形态图像。到工业社会的人造形态图像,再到后现代社会的数字图像。显然,人们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图像的视觉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已经不满足于那些自然形态的图像,更加注重复杂性、冲击力和思维联想等方面的表现。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正好满足了这种变化的需要。产生这一视觉需求应该有其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来看,走向多元化的视觉文化有一个不断趋于完善和丰富的发展过程从主观上来看。作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人的视觉需求和欲望也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视觉图像是信息传播的网络化、系统化。传统的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主要依赖于语言――口耳相传,或文字符号――即印刷载体来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即使出现了广播与电视以后,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是传播形式的改变,其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今天当我们使用数字技术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是传播媒介的变化,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接触媒介与使用媒介已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其次,是传播形式的变化,它不仅体现在现代信息传播更为实时,同时也体现在动态、交互和虚拟现实等方面。例如,以多媒体形象出现的网络融合了一切传播技术,将电视、电信、电脑、电子消费品、出版和信息服务尽数纳入了自己的世界。在这一虚拟世界里。现实、社会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以数字化形式得到了保存。这不仅意味着占有现实,更意味着对一种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地位的象征性占有。
麦克卢汉对于媒体阐释的精辟并不在于它的文化内涵。而在于他把媒介看作社会交往的技术媒介。按照他的观点说,要用那些现代化的手段,有效地转化和形成新的时空关系,重新建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重新建构社会关系和感觉方式。他的现代技术论不再是一种批判性的异化理论,技术已经被他看作是人类躯体和神经的有机扩展。
篇3
日新月异的数字设备可以同时交付多个应用给不同的设备和用户,这将永远地改变旧有的工作模式。在这个新世界中,云、安全、大数据和移动都将融合到综合解决方案中,更有效地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并提供卓越的数字体验。要想抓住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机遇,企业必须开始将更加灵活、以用户为中心的IT模式融入企业的长期战略之中。
向移动平稳过渡
对即时获取信息的需求正在推动企业转向业务主导的IT新型态,用户是它的核心驱动力。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移动员工将同时在工作和休闲中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多种设备,但这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每台设备都有自己的负载,如果没有仔细的规划,就难以发现和管理计算问题,而且过程很费时间。此外,很多员工希望在工作中使用自己的设备,这让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企业需要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既不会增加IT支出和运营资本,也不会违反安全和合规要求,同时还不会降低一致性和敏捷性。
要实现各方面的期待,企业需要妥协―在缺乏灵活性的“通用型”解决方案与必须支持多种配置的另外一个终端之中找到平衡。另外一个重大挑战涉及不同设备上各种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及早进行兼容性测试对于预防延迟或故障至关重要,还需为不兼容的应用提供备选方案。
云的重要性
云计算也在改变着IT价值链,推动其向IT新型态的转型。这将影响在混合交付模式下IT服务的一切―从技术的采购与组装到采购与所扮演的角色。
自动化和外包让人们较少关注传统IT的一些基本要素,例如硬件评估、操作系统的安装以及映像管理。相反,关注重点更多地放在经纪服务上,同时确保拥有稳健的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框架以及通过端到端自动化实现的自助服务交付。它涵盖广泛的采购选项,而这些选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SLA(服务等级协议)要求和数据保护原则。经纪服务正在转变,它加快了新产品和功能上市的时间,对于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正确建设未来的工作环境
在设计未来的工作环境时,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对灵活性的预期。以下建议有助于成功地设计未来工作场所:
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效益和挑战,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确保以用户为中心。
考虑制定一个计划时,要根据涉及标准化用户资料的划分而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桌面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减少固定资料的数量,帮助实现经济的交付结构。
选择最优的设备标准或硬件,其必须拥有终端用户高效工作所需的计算能力、显示屏、内存和其他特性。虚拟桌面可以节约成本并加强安全性。
创建一个自动化、标准化的自助服务环境,尽可能减少针对应用的定制化或频繁地更新。
识别可以作为试点或概念验证以评估计划模式的区域。尝试能够提供“统一用户体验”的解决方案,包括触控设备和最新的应用技术以实现随时随地工作。
篇4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在国内起步也是比较早的,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制定了不少积极的政策来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着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问题,为贵州省乡村旅游业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为了带动贵州省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为了提升贵州乡村的形象,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实用性比较强的乡村旅游信息术语的标准。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的成熟,能够有利于市场分类和产品开发、以及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超星图书等进行了检索发现国内外对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研究是一个完全空白的领域,但是有在术语方面和林业信息术语标准化方面进行的研究。李玉恩(2005)的术语与术语标准化概要叙述了术语的定义和术语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介绍制定术语标准的一般程序和有关规定,进一步阐述开展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郑述谱(2005)的术语的定义,以不同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为视角来全面阐述俄罗斯术语学派对这一问题的各种不同论点,并做了评析,给出自己对术语的定义。刘书剑,彭道黎(2011)进行了林业信息术语标准化研究,用科学系统的方法严格按照编制流程制定能覆盖林业信息化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的术语标准。赵明泽,李锦业,(2011)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术语标准研究,详细介绍了《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术语标准》的编制背景、设计原则和内容。本文则在已有的其他行业的术语标准化研究以及以上有关旅游术语和术语研究的基础上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的信息术语标准进行探讨和分析,这对于今后的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意义
术语是各门学科的专业用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行语言符号,同样在信息的交流和存储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术语被制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交流,所以标准性是术语的基本特征,只有标准的术语才能够在交流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所以术语的标准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术语标准化的作用,具体来讲可以划分出专业的界限和概念的层次,也能够促进学科的建设,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科之间的交流等工作。
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与之相应的旅游信息术语的标准化也是一项复杂但却重要的工作。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是当今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建的基石,是实现贵州省内乡村旅游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基础,是规范和统一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用语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对其他省以及我国的乡村旅游信息术语表述标准的一个示范。
三、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建设
(一)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指导原则
一般来讲,专业术语在进行标准化的时候,首先需要遵守的是与本专业或者本学科相关,其次还要经过专业的比较和细致的筛选来制定出能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术语体系,这在我国已经出台的《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和《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中有专业的规定。具体来讲,专业术语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事物的内涵,还需要考虑的还有事物的外延,并且还需要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单义性,还需要具有约定俗成性,也就是能被大多数的人们所认可,同时还需要有国际性,来保证能够与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学科的交流和探究。所以,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建设,要在具体的实施中突出重点,保证用者为先、由大到小、由粗到细,不断深化。因此贵州省要想使乡村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需要按照上述的建设原则,再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客观发展需求,来进行具体的建设工作。
(二)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方法
1、总概括
为了更全面的规定乡村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及常用术语,经过一系列资料的搜集,最终决定用原旅游六要素(旅游基本要素)和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旅游基本要素和来作为乡村旅游要素术语,即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同时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特把乡村旅游有关的主体归为一类,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科研机构。基于这个大的框架,同时参考已有的乡村旅游信息术语和旅游业基础术语、旅游服务基础术语的成果,提出每个框架下更加全面的与贵州省乡村旅游相关的术语。
2、具体的制定方法
在确定专业术语的时候,会用到不同的方法,所以在术语标准化的工作中,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本文在查阅大量的旅游术语相关资料,并且借鉴其他行业术语的标准化的方法之后,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具有代表意义的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具体方法。首先是重新定义法,也被称为统一新旧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适用对象是现有的术语,适用的情况是随着使用的需要,可能会对同一件事物进行了两种或者是多种的专业命名,这样就可能对以后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比如被人们熟识的深广度、简洁程度等,来确定一个更合适的术语;其次是缩略法,这种方法的适用对象也是已经存在的专业术语,但是这些术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及时比较发杂,实用性不大,这就需要对它进行缩减,留下最能概括原事物并且非常简洁的一部分作为专业的术语;最后还有派生词的方法,这是决定术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新生事物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和原来相比,我们身边出现了很多新的事物,比如手机、互联网等,旅游业受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过去人们旅游可能是三五好友结伴而行,现在不仅是好友,即使是陌生人,只要是目的地相同,都可能结伴而行,不仅安全而且经济实惠,所以很受现在人们的欢迎,也是现在旅游团蓬勃发展的原因,所以,现有的专业术语已经满足不了快速产生的新事物,需要对新事物进行新的命名,此时派生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选择和它相近的事物名称来衍生命名,既简单又能很好得被人们所理解接受。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如造新词法、借用和转换法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新的内容和新的情况,这要求人们要结合其他行业的已有成果去寻找并且给出恰当的定义。本文在将术语编制工作的方法结合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综合和研究形成的《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及表述标准》由相关的专家组和专门对其进行审定。尽量选择成熟术语,减少争议,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的数量将会随着术语定义和“术语标准”的修编不断的完善。并且还将《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及表述标准》发给相关的单位来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收集他们的反馈信息,小组成对对其反馈的信息进行讨论并做出修改,形成最终的《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及表述标准》。
(三)标准的制定和使用
实际的使用是术语标准化制定成功的关键,也是所有工作人员努力的目,更是标准化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更好更方便地服务使用者这一基点出发,来制定简洁实用的标准。本文的术语标准制定工作考虑的代表性因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经济,经济性是术语标准化工作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因为标准化的术语能够让使用者达成共识,在使用中提高工作的效率,这就是术语标准化的经济性;其次是准确性,不管是术语的确定还是标准化的制定,都需要准确性作为前提,错误的标准化不仅不会为使用者带来便利,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困扰,所以必须要保证标准性,来减少使用中的误差;最后术语的标准化还需要得体,因为术语的使用一般会有特殊的语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术语标准化的工作中,需要选择那些最得体的方式。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问题,而实质是为了对制定的标准化术语的使用,来带来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这才是信息术语标准化的根本目标。所以,在标准化术语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也要有术语标准化工作的意识,这是由于使用者能够零距离的接触标准化的术语,能够切身体会到标准化术语中出现的问题,所以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地反馈有效信息给制定者,来保证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信息术语标准化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四、总结和展望
贵州省的乡村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原生态的风貌,具有很大的旅游潜能,但是由于政策和经济等各种条件,贵州省乡村旅游业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幸运的是国家和贵州省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提升贵州乡村的形象,更为了提高贵州省农村的经济水平,不管是领导部门还是村民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来保证工作的顺利稳定实施。整个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术语的标准化算一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农村也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新的事物,相应的村旅游信息化标准领域也将会出现很多新的术语,必须要对这些新的术语进行一个全面的规范的定义,这在发展贵州省乡村旅游业上有着很迫切的需要,不仅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工作的进程,也能够更好得宣传贵州乡村,更大力得吸引游客资源,带到旅游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其他省份做出示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来促进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篇5
[关键词]信息资源产业 产业特征 商业模式 信息资源规模 核心开发工具 顾客价值主张
[分类号]C936
在网络通讯技术普及应用的催动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成为产业创新的热土,数字形态信息的制造、应用正在创造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新型信息产业形态不断涌现。早在2004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2004年34号文件)这一政策性文件提出了“发展壮大信息资源产业”的信息资源产业政策概念,开启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阶段。但时至今日,我们对信息资源产业基本特征、产业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并不充分,对信息资源产业的内涵外延、产业边界和产业模式等内容也远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研究信息资源产业的基本特征,阐释产业模式中包含的基本要素,对认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至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具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
1 信息资源产业的基本特征
1.1 信息资源产业分类
信息资源产业的创新发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产业形态,如以文化信息开发利用为诉求的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而不同的数字信息开发利用活动根据开发的侧重不同,被冠以不同的产业名称,例如数字内容产业、动漫产业等。在某些专业领域信息开发利用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产业发展形态:地理空间信息的开发利用日益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专利、知识产权文献构成的信息开发应用发展前景广阔;出版、新闻素材、科研论文、商业信息、财经数据库、行业信息、文化素材、实用技术、网络教育等领域都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传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如政府机构、图书馆、公共档案馆、博物馆和各类文献中心、信息中心,尽管存在着信息产权、公共服务性质等障碍,也都借助网络、数字技术积极地向产业形态延伸。在网络世界发展最快、扩展最为迅猛的信息产业形态属于信息资源服务业,如信息搜索服务、各类性质的门户网站。在这些领域,由于产业依赖的资源没有边界,服务对象也没有限制,只要盈利模式具有价值,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形态。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关于信息资源产业的慨念、产业边界和产业形态日前并不是很清晰。信息资源产业有时被混同在“信息业”之中,有时被分类在“信息服务业”之下,有时又被表述为“数字内容产业”,或者被等同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布的《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中,“信息资源产业”未被清晰界定,只在“其他信息相关服务”类目下列出“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新闻出版业”、“图书馆与档案馆”三个与信息内容相关的子类。
在国际上,信息资源产业边界也没有得到正规文件的界定。在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中比较了联合国“信息业、“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产业分类情况,除新闻、出版、档案馆、图书馆等分类同样作为信息服务类别外,只有“数据处理”、“数据库活动”等细目与信息内容相关。
200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修订的《北美产业分类系统》(简称NAICS)中,将信息业扩展为出版、电影和录音、广播、网络出版和广播、通信以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搜索门户、数据处理服务等7个子类。其中包容了信息服务产业,在技术方式上跨越了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但并没有明确地界定信息资源产业边界。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产业实践领域还是在产业政策范畴,信息资源产业都没有成为界定明确的产业类别,这一方面归因于信息资源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可能更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对信息资源产业这一新型产业形态的特征属性研究的严重不足。
1.2 信息资源的产业价值转化与产业特征
与传统产业主要以物质材料为加工对象和最终产品形态不同,信息资源产业的加工处理对象和成果形态主要是信息形态的。但是,信息资源产品和服务往往又以一定的物质形态作为载体,特别是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后,信息技术及其产品成为信息资源主要的加工处理工具、产品与服务的主要载体形式,其产业价值的大小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工具的适用性,以至于信息资源自身的价值往往成为技术形态的附加物,信息资源产业分类边界容易被技术模糊化,概念常常被技术支撑物或技术方式所取代。“数据库服务业”、“数据处理业”、“搜索引擎服务”或“数字内容产业”等技术特征明显的产业分类标识模糊了信息资源产业的信息资源特征。
信息资源构成中绝大部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衍生物。从信息产生价值的特性而言,信息具有“第一次价值”和“第二次价值”。所谓“第一次价值”是指信息在产生它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的直接价值。所谓“第二次价值”是指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而具有的价值。从“第一次价值”到“第二次价值”必须经过再处理、再组织过程,经由对信息的高度聚合,形成信息资源产业基础。这一过程成为信息资源产业的必要条件,也是信息资源产业区别于其他信息产业或信息技术产业的基本产业特征。形成信息资源产业基础的过程,需要巨大的投入,在成本构成中机会成本和知识产权成本所占比重比较高,成为影响信息资源产业规模扩张、快速发展的结构。而传统上具备信息资源高度聚集条件的机构,大多数属实规信息“第一次价值”的辅助机构,如档案馆等。这些机构由于机构性质所限,信息资源再开发的驱动力明显不足,向产业化转型过程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制度障碍,产业化体现得很不充分。信息资源产业的主要特征足以信息资源形成产业规模,或者说是以规模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相应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商业活动。信息资源的聚集存在巨大资本投入的障碍,已经具备信息资源规模条件的机构又存在着产业制度障碍,导致信息资源产业的商业模式发展得并不成熟,还不足以形成成各种产业分类体系对信息资源产业的明确表述、准确定位和分类界定,使信息资源产业或以传统的信息资源机构为实体而产业特性不显著;或被信息技术相关产业所替代,信息资源价值的产业特征不够凸显;或被纳入信息服务业,信息资源开发特性不够突出。
信息资源产业在产业规范上究竟如何分类,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信息资源产业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链、盈利模式以及适合信息资源产业的商业模式是否能清晰描述,对构成产业形态的基本要素是否能准确予以界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需要通过研究信息资源产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以揭示产业内涵,进而把握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规律。
2 信息资源产业模式三要素
传统的产业一般是基于行业概念的,信息资源产
业则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建立起来的新型产业形态,更强调商业模式概念。以新的商业要素构成适应新环境的商业模式,或者旧有的商业要素与新型商业要素有机结合,构成适应新型环境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中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并不是新鲜事物,新的地方在于商业规则和假设,这些规则和假设对产业具有规定性的作用,开拓出产业创造价值的空间。
笔者认为,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产业的商业模式中有三项要素是核心要素:①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②核心开发利用工具;③顾客价值主张。
2.1 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中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信息资源产业,最为重要的商业模式要素是形成信息资源规模。只有构建起相当规模的信息资源,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规模效用,形成信息资源产业的独特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背景的产业发展格局下,只有整合一定规模的信息资源,才能构筑起产业竞争的门槛,扩大领域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增强市场对优质信息的需求强度,利用产权保护等手段使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只有形成信息资源的规模聚集,才能产生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依靠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开发或匹配出各种适宜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只有形成了信息资源的聚集,才能具有选择适合商业模式时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信息资源的聚集,本质上是形成对信息资源某种程度的垄断。对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而言,在实现产业化过程中似乎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但这一优势并不意味着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就具有了产业化优势。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信息资源往往是具有内部性质、首先为内部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的运行也多数处在内部网络或内部系统,基于安全、保障与管理的需要,不能转化为产业性的资源。即使有社会化开发利用倾向,也会因为巨大的信息资源建没成本而成为转型障碍。
产业化的信息资源聚集方式,在互联网为社会技术基础的背景下,总体上更趋向开放。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在来源上以内生性资源为主不同,现代信息资源产业多以外源性资源为主。产业资源的外源性和开放性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技术为其提供了允分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开放性的产业资源聚集方式使产业发展更具有经济性,使产业资源更容易获得产业资本的支持,两者以市场机制结合更利于产业的发展。同时,开放性的信息资源产业为创造商业模式提供了无限多的空间。
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可能由于法律制度、运行模式或垄断地位的局限,恰恰不容易实现产业化,或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重重阻力。因此,产业化背景下的信息资源是以产业化方式整合信息聚集而成资源。而产业化的信息资源整合,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收购兼并机构和资源,可以通过开放资源平台或渠道与资源提供者共赢的模式整合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面向开放的互联网世界来整合资源,总之是在创新性商业模式驱动下形成信息资源整合。产业化的信息资源整合是以市场和消费为导向的,籍由信息资源规模化产生规模效应,借助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开拓市场白地。同时,只有产业化的信息资源整合,才有平衡收益/成本、创造利润的巨大驱动力,使得信息资源能尽快转化为商业价值。
以现代信息资源产业的盖蒂图像公司为例,该公司于1995年成立,在成立之初利用20世纪90年代经济不景气、图档来源低价的机会,凭借着资本来源充分,大肆收购美国的图片商和新闻社,形成其图像信息资源产业规模,截至2003年5月已经聚集起7000万张电子图片档以及总长度超过3万小时的视频档。盖蒂图像公司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聚集信息资源:①收购各类拥有图片资源的图片商和新闻社;②除了公司自己的专业摄影师外还与全世界超过2 500位的专业摄影师签订合同,获取图片文档;③公司外部的摄影师、记者、电影拍摄者甚至是非职业的摄影爱好者都可以与公司签订协议,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相应的网站上进行销售,并在协议中规定两者如何分享销售所得。此外,盖蒂图像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也为其形成信息资源规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虽然初期有创始人马克・盖芾的石油家族的资金支持,但1996年起就在纳斯达克市场以普通股在场外交易所交易,2002年11月5日起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为公司实现信息资源聚集提供了保证。信息资源的聚集,使得盖蒂图像公司具有了资源规模效应,2005年占领了图片市场25%强的市场份额。同时,信息资源的聚集也为盖蒂图像公司建立不同的营销模式、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奠定了条件,既有大量的小规模零售交易,也有注册会员服务,向其他网站发放许可证以及与图像资料交易相关的附加服务;客户群体既有创意工作者,也有编辑出版业和其他商业客户。
2.2 信息资源的核心开发工具
在新型信息资源产业模式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必须具有独具产业特色的核心开发利用工具。产业化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配置适宜的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在信息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上开疆扩土。信息资源的产品和服务一般是无形的东西,需要借助于某种载体来记录、表现、存储、流通和消费。因此,在信息资源产业中,需要一个工具媒介将信息资源价值送达到市场和客户,转化为客户可消费的形态。
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可以是物质形态的产品,可以是信息处置和管理的软件系统,也可以是知识产权管理工具或商业营销规则。这个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常常是上述多种方式、形态的组合物,是一整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具组合起来的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如百度、谷歌等信息资源搜索服务提供商以搜索引擎作为核心工具,以开放的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为对象,为客户提供信息资源的定位服务或各种类型的信息精化服务。搜索引擎既是强有力的信息资源定位、精化服务的工具,也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
谷歌以其强大的搜索引擎为核心工具,在2004年把纽约公共图书馆以及哈佛、斯坦福、密歇根、牛津4所大学的馆藏著作转化成为电子文件,放到网上供人免费搜索和阅读。2005年,谷歌提供服务器让网络客户自己的视频内容或影片并开展多媒体内容的交易,同时它向多家电视广播公司展示它的搜索新技术,希望同这些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视频网络数据库开发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谷歌还提供地图本地化搜索服务、谷歌地球搜索服务、关键词关联性搜索服务等。正如谷歌的技术主管卡瑞・赛维尔斯坦表述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一台计算机有某种知识能力,它应该就像图书馆员那样”。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10年谷歌推出“人体扫描浏览器”,可以让人在Web上浏览人体解剖的三维画面,并为将来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开展专业和非专业的医学应用提供了关键手段。
盖芾图像公司的核心开发利用工具是其一整套的营销渠道和模式,包括网络零售方式、注册会员服务、
许可证授权以及附加服务。
创造商业模式奇迹的苹果公司(Apple)的iPod加iTunes组合则是信息资源与核心工具相互配合非常成功的案例。iTunes通过互联网提供低利润、消耗性的音乐信息资源,以确保iPod的销售带来高差价、高利润。
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对形成信息资源产业的商业模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代比较成功的信息资源企业都是以其独具特性的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开创商业模式、取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甚至可以说,核心开发利用工具是信息资源产业化的第一要素。
2.3 信息资源客户价值主张
客户价值主张的概念是哈佛商学院教授李维特首先提出的:顾客要的其实不是产品,他们是运用这些产品来完成某个工作。理解和挖掘客户价值主张对每个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信息资源产业模式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常常是开发利用信息的“第二次价值”,它对整合哪些信息资源、以何种方式整合、整合到何种程度具有基本的引导作用,对创造性地开发具有独特价值的核心工具,以独特的方式向客户传递信息资源价值,创造适宜的商业模式,形成独特产业价值链具有先导作用。
信息资源涉及和广泛分布于社会经济的所有领域,能不能构成信息资源产业关键取决于人们对具有充分广度和层次的客户价值主张的挖掘和把握。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消费信息资源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机构客户还是个体客户,重要的是能真正挖掘出客户生活、工作中的真实需求、消费主张,并且能在需求的广度和层次上有创造性地构建客户的价值主张。机构客户的价值主张中对专业信息、信息质量、信息时效的要求仍然比较突出;而在个体客户中,信息资源产业一个标志性的趋势是功能主义的产品和服务在逐渐弱化,体验主义的客户价值主张日益成为主流。苹果公司的iPod加iTunes组合模式就是信息资源产业界实践新型客户价值主张的最佳模板。
客户价值主张是推动信息资源产业价值链不断创新完善的基本动力。客户价值主张不仅可以转化为完善信息资源结构的主要依据,更是发展核心开发利用工具体系、精化信息服务产品的催化剂。谷歌的搜索引擎没有停留在对信息的定位和检索,不断精化其核心工具体系延长产业价值链是谷歌能在产业内保持领先的重要条件。例如,如基于谷歌图书数字化计划的“词频统计”,使用户可以从其统计图表中搜索任何一个词的变化过程,以此可以看出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再如,通过谷歌地球与过去25年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的结合,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获得世界各地的“全球变化”趋势卫星图像,进行如沙漠化、土地变化等趋势分析。“人体扫描浏览器”的推出也是在一个具体的领域精化信息应用的范例。谷歌成功之处还存于其对客户价值主张的挖掘方式构成的创新商业模式,即只要是有价值的客户价值主张,谷歌就会去开发,放在网络上免费让人们使用,不断发现该主张的盈利可能性,谷歌地球、Gmail、文字处理、电子表格、Talk等产品都是如此,在开放免费的应用环境中发掘客户价值主张的盈利可能性,完善和延长产业价值链。
3 结语
当今的产业环境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资源产业也正从传统产业形态向新兴产业形态蜕变。产业边界不够清晰,正是一个产业正经历激烈蜕变过程的表征。小文从信息资源产业各种发展模式中提取出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和顾客价值主张三个核心要素来概括描述信息资源产业的基本特征,力求能揭示信息资源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为界定信息资源产业边界提供参考,也为认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规律提供理论支持,以推动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促进形成有效的产业政策。
参考文献:
[1]围家统计局设管司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2010―12―18]http://stals.gov.en
[2]肖明芳国外信息资源产业发展启示,计算机世界报,2007-07-30(B3)
[3]Johnson M Seizing the white space: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gmwth and renewal.Boslon:Harward Business Press.2010,
[4]李屏生,林锦鹤,林俗泰,等数位内容成功商业模式之研究――以美国数位内窬产业个案分析//“培训科技背景跨领域高级人才计划”海外培训成果发表报告,台北:“经济部”技术处,2004
[5]贺璐,盖蒂图像何以成功[2010-12-18]htq)://省略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会计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064
1我国两大会计体系概述
会计体系起到的作用是就是辅助会计人员更好地管理、控制、完成财务相关工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并呈现出细化的趋势。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会计体系宏观上可以分为事业单位会计以及企业会计,企业会计多用于带有营利性质的经济体之中,起到了管理和控制生产经营,把控资金流动的作用,而事业单位会计(又称预算会计)则应用于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之中,对社会的资金分配、福利待遇、经营活动等事务进行监督及反映。因为事业单位并不是物质生产机构,所以其不能够直接提供相应的物品,但它却能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提升社会效益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区分企事业单位的关键点就在于单位是否具有生产经营性质,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所需的经费一般都由国家财政负担,具有无偿性质。
2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具体差异
21二者定义及适用范围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是本单位在开展相关业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事项,属于一种专业会计,其基本职责是客观地记录、监督、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并把握经济活动运行的轨迹,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会计在财务处理中的职责是核算、监督,包括资金的来源、使用情况,企业的成本、费用、运营之后所得的财务成果,企业盈利部分用来改善经营管理,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费用。企业会计财务处理在内容上会根据企业业务的繁简而有所变动。此外,二者在适用范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会计适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开展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而事业单位会计则适用于不具有盈利性质的国家管理和政府服务机构,并且间接或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2二者要素构成存在差异
从运行结果和运行方式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且两者的构成要素也有差异。事业单位会计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企业财务会计基本要素则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以及净资产等。除了资产和负债两个要素没有较大差异,其他要素均有不同:首先,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表现为一种资产净值,且具有产权单一、预算会计把控、非营利性组织和政府所拥有等特征。从企业财务会计角度来看,会计要素中的所有者权益对应了事业单位内部净资产,但它的定义为:企业的资产中扣除负债之后,由所有者享有剩余权益的部分。其次,利润会计要素,在特定的会计期间内,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经营成果被称为利润,利润是企业会计要素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需要以组织自身的基本营利性质为基本前提,因为事业单位从本质上来讲并非营利性质机构,所以,事业单位会计也就没有利润这个会计要素。再次,收入会计要素,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资金流入是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从系统内其他单位及财政部门取得的资金,且获取的该资金不具有偿还性。企业与事业单位不同,其资金来源是企业在市场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获得的,这些资金流入都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息息相关,并且和企业成立之初所有者给予企业的资金投入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使所有者权益、资产保值增值。最后,支出会计要素,支出是事业单位资金消耗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会发生在事业单位建设基础设施、开展业务活动等环节,这种支出的目的主要是创造社会价值,而企业费用支出的目的则是要获得更多收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种资金流出往往是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产生。
23核算内容和方法存在区别
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内容及方法上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经济事项时,其核算方法上还存在着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第二,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设置的会计科目存在着差异,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计方面比较简单,会计科目的整体数量相对于企业来说也较少,力求简约实用,而企业会计出于管理上的需要,在会计科目的设计方面较为细化、全面,力求实现精细化管理;第三,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内容上存在着差异,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其核算内容不包含成本核算,对于具有营利性质的业务也只需要核算其内部成本即可,而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则特别注重成本核算方法,并对企业内部财务运行情况实施宏观管理。
24会计等式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等式为:资产+支出=收入+负债+净资产,这个等式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形态,能够对事业单位开展活动时的收支、结余、净资产变化情况进行客观的反映。因为事业单位开展相关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所以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要通过会计的监督来防止资金非法挪用、资金不合理滥用等情况的出现。可见,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必须采取动态形式建立,事业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也要充分符合此会计等式的基本要求。
企业会计的基本等式为:所有者权益+负债=资产,这个等式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其主要反映了资产、负债之间的实际数量关系,以及企业具体资产归属状况。企业会计基本等式证明了企业股东与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独立存在的关系,此恒等式也成了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主要参考依据。
25核算基础存在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其中:收付实现制也叫现金收付制,它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时间节点作为会计处理的主要依据,并以此方式来确定特定会计期间内的全部费用支出,若某项费用为本期支出的款项,或是某项收入为本期实际收到的款项,则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将被视作本期费用和收入进行确认,反之,如果该费用和收入不是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现金,那么即使收入和费用支出的时间在本期,也不能被视作本期费用和收入进行确认。
企业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应收应付制,权责发生制把经济事项的应收应付作为其确认本期收入、费用的依据,如果该收入和支出能够反映本期的实际经营成果及生产消耗,那么即使现金未实际收入或付出,也需要确认为本期费用和收入,反之,如果费用和支出的相关权利、义务不归属于本期,那么即使现金实际收到或付出,也不能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6二者在财务报表上存在差异
事业单位会计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和支出明细表、财政补助相关报表等,这些报表主要是用于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事业工作成果,以及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上级单位对其运转状态进行把控,并不断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及可执行性。企业会计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这些报表能够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现金循环状态、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等信息,为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趋同走势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账务处理、财务报告等方面都做出了改变,并引入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些理念,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如果研究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趋同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有基本一致的理论指导依据;第二,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越来越向企业管理模式靠近,并更加推崇精细化管理;第三,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趋同符合国际会计发展的潮流。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趋同的方面包括:会计科目的变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变化、资产计量和入账的变化、相关财务报表的变化等。但无论未来两大会计体系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如何变化,会计工作本身的监督和核算功能不会改变,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正确区分两大会计体系的差异之外,两个体系之间还应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为自己的组织服务。
参考文献:
[1]罗富珍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方面的对比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2014(8)
[2]张云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区别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15)
篇7
[关键词]GDP 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 协整关系
一、引言及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南、东三面倾斜,河流顺势分流,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83%,省内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6℃,全年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但时空分布不均,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持的省份,贵州人常用“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来形容贵州的地形,虽如此,但贵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110余种,其中煤、锰矿、磷等既是贵州优势矿产,又是中国的重要矿产。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贵州经济虽然每年都有很高的增长速率,但经济总量却长期处于国内各个省份的倒数前3位,如何加速赶超是摆在贵州省委领导面前的长期而艰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改变了贵州人民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贵州”建设,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未来网络建设重点,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力争全省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即推进邮电通信业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邮电通信业日益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按照“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推动的结果(如内生技术进步)。根据该理论可知,邮电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作为三大产业的一份子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邮电通信业的发展,促进信息化的进步,从而推动各个行业内生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我国有关通信产业作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杨培芳通过对通信产业的研究指出,通信业具有极强的网络外部经济性,能后促使农业的集约化以及柔性化发展;同时指出通信技术的运用降低了企业成本。王悦通过相关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等工具,发现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有极强的相关性,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成因;李艳燕、朱新玲、黎鹏等人构建了信息化指数预测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信息化指数和GDP指数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信息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 6]。但对邮电通信业对地域经济的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并且实证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总的来说,目前有关我国邮电通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但逻辑上不够严谨,并没有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两者之间有着相关性,而是直接通过数学公式证明两者之间有相关性。大多数是针对国内这个较大的区域进行研究,缺乏对较小区域(如省内)内该行业与经济之间关系进行研究。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两个步骤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两者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性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模拟,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邮电通信业对贵州地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的数据摘自2001-2010年贵州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过对贵州省GDP及邮电通信业产值数据进行处理,我们得出几条结论,首先,近十年贵州省GDP及邮电通信业产值持续增长,并且邮电通信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增长,由2001年的4.29%增长到2010年的12.67%;其次,邮电通信业产值增长幅度远大于GDP的增长幅度,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贵州省近十年GDP、邮电通信业产值及其在GDP中的比重
通过对GDP增长率及邮电通信业增长率的散点图(图1)分析,我们发现,在2004年前,GDP增长率出于上升阶段,而邮电通信业增长率出于下降阶段,而从2004年到2010年之间,GDP增长率随着邮电通信业增长率变动而进行相应的变动,回顾贵州省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2004年之间邮电通信业出于改革调整阶段,因此对于GDP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作为三产中的某一行业对经济的直接作用,而间接作用不是很明显,从2004年后,邮电通信业已经步入了正规化发展阶段,此时“两只手”同时对GDP产生影响,即对GDP的贡献既有直接效益也有间接效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邮电通信业对GDP的影响由两个方面所引起,第一邮电通信业产值是GDP中的一部分,这部分是直接经济效益;其次,邮电通信行业的发展会对其他行业产生一定的潜在效益,(如邮电通信行业的发展对交通事故发生率产生一定的阻止作用,能够比较有效的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从而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进而间接的影响GDP。)这部分的主要是指间接经济效益。
图1 GDP增长率及邮电通信业增长率散点图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贵州省,邮电通信业产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在2001-2004年间,这种关系表现为负向相关性,从2004-2010年之间,这种相关性表现为正向相关性。总结以上我们知道,邮电通信业的发展与贵州地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相关性。
三、邮电通信业对贵州地域经济影响的规范研究
篇8
当前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那就是信息化的变革,信息化的变革依托于数字化的变革,这种变革现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世界正在进入成熟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已成为贯通世界所有人群、行业的基本要素。谁领先拥有不断刷新的数字化技术,谁就名列前茅,如不把握数字化技术,必将落后挨打以至于被淘汰。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
在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数字艺术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生产和动漫产品输出国,包括动漫业的文化产业早已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额甚至超过了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出口。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动漫生产国,数字艺术产业的出口额是其钢铁出口额的4倍,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政府十分重视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对动漫产业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使韩国在短短的10多年内一跃而成为第三大动漫产业国。英国数字艺术产业所创造的年产值已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
印度近几年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使其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近几年,中国对发展数字艺术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的数字艺术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成为信息技术及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的阵地。数字艺术产业正在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以及运营、出版、媒体、医疗造像、军事、制造业、娱乐休闲等诸多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同时,政府建立了一批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专门设立了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并为创立我国原创动漫品牌和培养数字艺术创作人才,精心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数字艺术领域正日益拓宽,其中动漫技术就包括了二维艺术动画、三维计算机动画、网络动画、四度立体全息影视动画等泛动画现象,手机游戏、网络多媒体、影视广告、电视节目制作、科技成果演示、虚拟漫游、娱乐休闲、模型玩具等领域都被叫作数字艺术,而事实上这些概念反映的是艺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之后的一个发展历程,并且,作为不同的分支,都在朝着各自的方向深入发展。由于数字艺术领域发展太快太广,似乎很难给数字艺术下一定义,然而,还是可以把数字艺术定义为:“使用以下三种方式的数码技术的艺术,将他们成为作品、将他们成为过程、或者是事物本身”。当然,对数字艺术的定义,并不是希望区分数字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界限,而是为了获得数字技术对于艺术领域的影响,尽可能地使数字艺术完善起来。
二、科技进步,教育先行
艺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千百年来,人类科技的进步时时触发艺术创作的灵感。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曾经讲到:“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意指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不可分离。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更加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现实工具和传播载体,也因此而诞生了数字艺术和新媒体这些新的领域。同时,艺术又往往先于技术而行,良好的艺术构思往往可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促进技术的发展。有新的领域的诞生,就需要有教育的跟进,所谓“科技进步,教育先行”,教育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又对它们给予影响和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在近代历史上也已经发生过多次,每一次都催生了新的艺术门类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新的艺术教育门类和学科。因此,积极探索一条适应产业发展的数字艺术教育之路,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数字艺术教育的起步更晚,目前,国内数字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专业教师为本科计算机专业或美术设计院校毕业,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年轻,真正具有数字艺术制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高学历教师少之又少,高端人才更少。甚至存在“美术加计算机等于数字艺术”、“掌握计算机软件的能力等于掌握数字艺术能力”等错误概念,出现了懂艺术的不了解计算机技术,懂数字技术的却往往缺乏艺术基础的现象,而且工科类院校单纯注重数字技术应用,艺术类院校只注重艺术创作能力培养的弊端已经显现,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差,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而且,大部分院校新办的数字艺术专业的学术基础薄弱,人才技能层次过低,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可避免地导致教与需之间的脱节,使数字艺术教育难以适应产业调整所带来的需求变化,因此,目前产业急需的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缺口非常大,就影视动画方向的调查数据表明,2008年的人才缺口为80万。这已成为制约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使得数字艺术企业的运行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这些都是制约技术发展、阻碍产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四、数字艺术教育的构架思考
教育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目前,对于数字艺术教育来讲,最为紧迫的是,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系统规范的数字艺术专业教材,打造课程与实训之间的创新平台。
由于数字艺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加上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这就要求数字艺术行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因此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融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表现能力、扎实的动手能力、既具备艺术素养和精通专业技能,能将数字艺术语言、运动规律体现在计算机相关的应用中,又能依据相关软件进行数字艺术新作品的创作与研发,更能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要培养高素质数字艺术专业人才,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数字艺术教育的要求,更不能适应行业和市场的需要。但通常的大学教育规律,是相对稳定的,几年调整一次,不可能随便更换。而数字艺术行业发展很快,时常会有非常大的飞跃与更新,可能在今天需要几个小时完成的功能,在新的软件里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帮你完成了,如果你还只是维持一、两年前学到的软件,那么效率就要比别人低得很多,加上行业所发展的新的东西很难反映到大学里来,因此如何以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切入点,和著名企业联合办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并以项目驱动和实训环节为主,坚持把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搭建合理的实训平台,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完全符合企业和就业的要求。从而使课程、实训、就业构成一个系统的、互动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
要建设一支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邀请企业、机构的业内专家担任教学顾问和客座教授,通过专家将数字领域比较前端的东西,比较高技术的内容带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掌握行业经验、技术经验。同时,基于团队的项目学习模式和多层立体教学模式无缝链接学生职场生涯,真正让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企业的核心项目进行教学,贴近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按照行业、企业的需要来确定专业课,再根据确定的专业课来按排专业基础课,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制定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可以采取模块化方式,将人文科学、前沿技术分解到相关模块,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由于数字艺术教育的范围很广,本文仅以影视动画方向进行课程体系的研讨。
影视动画方向的课程体系可以分成5大模块:
1.绘画技能
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使之具备绘画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平面手绘动画、二维角色背景设计、二维动画设计、手机像素画设计、视觉广告平面设计、游戏原画设计等能力。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速写。
素描:系统的阐述动画素描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包含动画片中常见的各种人物、动物、场景、表情、动作等创作思想和技法。
色彩:系统地讲解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色彩绘画的基本技法。
速写:全面的概括动画中线描技术的应用、基本方法应用、以及关于线描造型的基本训练方法。
2.专业认知
了解专业发展、行业技术、基本操作,使之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以增加专业认知能力。具有前期策划、基础操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动画概论、影视技术概论、操作系统、电脑动画基础。
动画概论:系统的介绍动画的基础知识,包括创作要素、制作流程和基本制作法。
影视技术概论:全面系统的概括影视技术的发展过程。包含对影视技术的内涵、沿革和发展。
操作系统、电脑动画基础: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windows操作系统。
3.艺术素养
全面学习动画理论知识,提高动画作品鉴赏、艺术美感、动作理解及运用。具有艺术素养、动画鉴赏、培养造型美感、动画感觉的能力。
主要课程:视听语言、作品赏析、动画造型、动画场景、动画运动规律。
视听语言:视听语言概论、镜头、轴线、场面调度、剪辑技巧、电影声音等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学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作品赏析:通过精心选择国内外经典影视动画作品,从独特的视角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深入探讨这些作品的成功和缺憾。
动画造型:系统讲解动画造型的创作基础,包括创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动画造型中分类的创作技巧,不同风格动画造型的赏析与应用。
动画场景:系统介绍动画场景制作的各种技巧,包括场景造型的构思方法、场景的空间构成、影片色彩创作、光影造型、陈设道具、场景图等。
动画运动规律:介绍加速度、力学原理、动作基础、夸张、变形等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人物、动物及自然的基本运动规律。
4.专业技能
系统学习影视动画的主体制作工具MAYA软件,全面培养影视动画制作的实战技能。具有动画建模、动画材质、动画动作、动画特效、影视动画短片制作、工业造型设计、多媒体制作的能力。主要课程:平面软件、Maya制作基础、Maya制作基础建模、Maya制作基础渲染材质、Maya制作基础动画、Maya制作基础特效。
平面软件:以Photoshop、Painter、Illustrator等软件为例,全面介绍平面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Maya制作基础:介绍Maya软件的功能、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包括模型、渲染、动画、特效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Maya制作基础建模:MAYA界面介绍和基本操作应用、各种场景和角色制作、各种建模介绍、NURBS生物和人物制作、细分建模介绍和细分角色制作等。
Maya制作基础渲染材质:hypershader界面介绍、基本计算程序节点、各种贴图、贴图的绘制、强烈镜面反射的材质、灯光与阴影、复杂程序节点的综合使用、层材质和笔刷特效等。
Maya制作基础动画:动画基础操作、animatio菜单、路径动画学习、BlendShape学习、晶格、簇、骨骼、IK解算器、蒙皮、各种约束、角色骨骼、角色化设置、动画创作技巧等。
Maya制作基础特效:粒子属性及类型、粒子、流体、软体、刚体碰撞、刚体约束、火焰、烟雾、闪电、弹簧、各种动力场的应用等。
5.就业准备
完整掌握影视动画制作流程,为就业做好准备。具有影视后期合成、影视后期特效、影视后期剪辑、影视动画作品制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非线性特效、电脑动画短片制作。
非线性特效:通过大量的实例练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基本编辑技巧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应用级的影视编辑技巧,熟练掌握软件的核心内容和高级使用技巧,以及实际应用的操作。
篇9
关键词:新媒体视角;广播电视;平面设计;当前现状;应用与思考
一、新媒体视角的发展要求
(一)对数字化环境的高标要求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环境的优化必然是促进其进程加快的重要法宝。辩证来看,新媒体视角的发展,也必然对数字化环境强调更高更严格的标准。新媒体视角下,信息的传播需要新媒体人的参与与活跃,而作为传播平台的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来说,自然离不开数字化环境的整体优化。
(二)对受众群视角的集思采纳
传播纸媒时代,人们对报刊、广播、杂志等的依赖性程度较高,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平台基本由互联网承载。
二、广播电视平台当前的发展现状
(一)平面应用设计创新度差
从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创新度普遍偏低,国民当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欠佳,进而影响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而广播电视平台不同于其他第一、第二产业,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受众群广泛且层次复杂,对广播电视的要求与满足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其平面设计难度更大。并且我国专利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尽完善,新媒体时代抄袭、“借鉴”、“致敬”现象的蔚然成风,更加剧了整体广播电视平台中平面设计创新度不足的现象。
(二)受众群的审美要求愈高
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期许,体现在广播电视平台中是审美要求愈来愈高。在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冲击下,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欣赏水平逐渐提高,而对粗制滥造的成品容忍度愈来愈低。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人们对新奇事物的接收频率加快,更加重了人们耐心的缺失,同时也使得平面设计的发展愈显困难。
(三)广播电视内容相对匮乏
当前,广播电视平台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是盲目跟风,内容相对匮乏。例如,2013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亲子节目,不到一个季度的间歇,各大卫视平台纷纷借鉴推出了相应的节目。节目的名字迥异,但内容、形式相近甚至相同,让观众集体吐槽电视平台的诚意与创新能力。
三、平面设计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与思考
(一)视觉语言应用
1.虚拟写实。在平面设计中,虚拟写实的表现手法有利于凸显视觉语言。虚拟写实在绘画行业中也是常用的手法。在平面设计中,虚拟写实最常见的即是计算机虚拟动画与实际三维效果呈现的结果。尤其是在广告设计中,创意3D的建模场景设置能够极其逼真写实地凸显整体视觉效果。而我们知道,技术即思想,离开先进技术,再完美的创意也无法呈现到银屏中。因而广播电视平台的发展,对先进技术和工具的采买、应用必不可少。
2.文字图形排列。文字和图形既是相对独立的设计表达的两种元素,又是能够紧密结合、强烈互动的完美搭档。图形作为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着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平面设计在广播电视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电视台台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图形与文字组合的重要性与视觉观赏性。湖南卫视的台标是一个类似芒果的标志,而江苏卫视台标则类似荔枝,简单图形的组合既具有美感,又能加强观众的记忆。而文字更是任何广播电视平台信息传播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如可口可乐饮品的广告,对“可口可乐”四个字的效果呈现度做足了功夫,最终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同时,文字和图形的组合更是数不胜数。
3.色彩搭配混合。专业认可中,一个好的作品颜色要占到70%左右,而剩余的30%才分给排版、文字设计、图形组合等,由此可见色彩搭配的重要性。在广播电视平面设计中,尤其要注意色彩搭配的对比原则。如在春节期间,为凸显节日气氛,平面设计中多采用红色烘托主体。
(二)留白艺术应用
1.“简单即美”的美学原则影响。美是自由的象征,审美,是人把握世界、欣赏人生的一种方式,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自由的体验。而这种对自由、单纯的向往体现在平面设计中即为“简单”。事实上,“简单即美”的美学原则是自古希腊时代开始就推崇,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生活节奏的提速,简单而优雅的设计更能在人们心中存留一方清净之地。
2.有效处理画面。平面设计中,画面的处理极其重要。因为画面感是最终呈现于银屏前的视觉凸显,其画面处理质量的高低能够当下立见。而空镜、文字悬念、画面急转等手段同样也是留白艺术的表现手法。不仅能够给观众留下回味的空间,还能提高设计者的市场影响力。
(三)形成理念风格
广播电视中平面设计的创新度差,使得当前频繁出现抄袭、跟风现象。而想到在此领域有所进益,就必须形成独特的理念风格,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要打造符合自身的发展路线。如在平面设计中,湖南卫视大胆出新,央视频道严谨端庄,地方台则各有特色,百花齐放才能风采多姿。
(四)平面设计的发展
1.媒介平台的多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发展越来越高端,平面设计的发展也因此能够更上一层楼。就当前发展之路来看,其媒介平台愈加多元化,移动终端微型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平面设计的高水平发挥。
2.信息传递的全面化。数字化环境的优化与新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带动了信息传递的全面化。设计师对受众群视角的有效采集,对市场资料的整理,对古今中外作品的便捷查阅等,都有效促进了平面设计的改善与进步。
四、小结
平面设计的广泛应用对广播电视平台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媒体时代,受众群的审美需求愈来愈高,平面设计工作只有不断地改善优化,提高自我创新度,才能迎合受众视角,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达林.“旧媒体”与“新媒体”——视觉传达概念下平面设计的生存现状探析[J].新闻学与传播学,2013,33(05):116-118.
[2]余兰亭.新媒体时代下平面广告创意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文化教育[J].2015(04):224-225.
篇10
一、竞争与战略的理论演变
战略来源于竞争,而竞争来源于生物学的法则。
在生命的演变过程中,一些生命机体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开始为了必要的生存资源而展开竞争,并使自己的身体结构发生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一些物种可能被另外一些物种所取代,或者成千上万物种在消失的同时又有更多新的物种产生,这就是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使得各种物种具有差异性,以便获得在特定领地里的优势,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与资源的有限性有关。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则,远古的自然竞争是没有战略的,竞争者能以概率机会获得自己生存必须的资源组合,竞争的排他性原理(CompetitionExclusion)说明只有不同种类的物种才能以相同的生活方式共存。这一模式同样存在于商业竞争中,企业为了使自己变得比竞争对手更为强大,其结构特征和行为模式会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假如每一个企业都是无限地增长,那么在一个有限的地球上,整个市场规模的增长也是无限的,而这种情况在实践中是决不会发生的,所以竞争永远是此消彼长的,具有替代性。
如何用物种进化的原理去解释竞争者是如何达成均衡状态的呢?高斯的动物生存试验的结果告诉我们:每一个经营者只有保持自己的差异以便有独特的优势才能生存下去,差异的要素包括产品价格、产品功能、购买时间和地点的便利性,甚至有时候只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一种感觉。有意识地选择差异就是战略。所以,战略是对自然竞争的一种有效治理,是一种开发竞争优势的一种精密计划,是一种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战略确定了企业针对竞争者的市场边界,这些边界是潜在消费者用他们的方式看待竞争双方优势的关键所在。
战略分析的基本工具有资产组合计划、经验曲线、战略绩效分析即PIMS(profitimpactofmarketstrategy)分析等5种竞争力模型等。
早期战略理论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其中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理论为其思想渊源。比较优势的思想源于古典学派,以18世纪的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19世纪初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TheTheoryofComparativeCost),以及俄林的资源禀赋差异论为代表。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说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通过国际分工和交换可产生比较优势,由此进一步证实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即专业化可提高生产率,可导致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俄林的资源禀赋差异论认为,各国资源的差异决定了一国的产业类型是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由此可推论企业战略可资利用的资源类型。但比较优势理论只静态地考察了资源存量和生产的相对成本的差异对各国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而没有考虑规模经济的因素,尤其当技术的变化非常大,需要大量投资时,少数大的竞争者会排挤小的竞争者,从而出现垄断竞争现象,从前的比较优势就会变成垄断优势。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对产品生产率的研究转向了对生产要素的研究。
60~70年代美国学者海默的垄断竞争理论,认为在本国受反托拉斯法禁止的垄断优势在国外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说明了国际投资与竞争的动力与条件。
日本学者小岛清在比较了海默的垄断竞争理论之后认为,在一国具有劣势的产业在其他国家不一定是劣势。假如两个国家的技术差距比较小,则有利于东道国对技术的吸收消化,从而能够降低成本;相反,把具有绝对优势的本国产业投资到国外,轻易造成资源浪费和形成出口替代,不利于本国的利益。所以小岛清不赞成具有绝对优势的企业或产业向国外扩展,这与后来波特的竞争理论是不同的。波特认为只有首先在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
80年代,有关竞争战略的研究更多地是从产业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与治理学角度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肯尼斯·安德罗斯(KennethK.Andrews)和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
安德罗斯在其论著Conceptofcorporatestrategy(1971)中认为,战略是企业内部优势、劣势与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的平衡,即SWOT构架。而波特通过其3部著作(1980、1985、1990)构建了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框架,提出了5种市场力量模型。模型的基本含义是,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定位状态和赢利水平,因此,企业选择一个正确的产业(进入)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从波特的3部著作和系列文章中可看出其理论的来源有古典贸易理论的资源要素生产率分析的痕迹,产业结构分析强调的仍是环境对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性,其思想仍然属于资源学派的分析框架,这一思想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有充分的体现。
到90年代,有关战略的研究还在强调资源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但此时对资源的界定不仅仅指企业外部的资源,还包括企业内部的资源,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无形的智力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这一方面完善了资源学派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对当时出现的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进行了批判(DavidJ.Collis,etc,1995)。尽管如此,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Hamel&Prahalad,1990)、关于能力的竞争(GeorgeStalketc,1992)以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持续竞争力的研究(PankajGhemawat,MichaelE.Poter,1988,2001)仍然是90年代以后战略研究的主旋律。以下就能力学派的主要思想做简单的述评(虽然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划分不是很严谨,但从强调的重点和分析方便考虑,本文仍使用这种分类法)。
二、产业优势、核心竞争力与能力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很有影响力,其思想体现在他的3部书里,这3部书是《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与《国家竞争优势》。他理解竞争战略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产业,一种产业是生产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者的群体,他们彼此间直接竞争。有些相关产业尽
他们服务的消费者是相同的,但生产的产品不同,他们各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的选择有两个中心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显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维持持久赢利的机会,表明产业吸引力;另一个是企业在产业内的定位,不管一个产业平均赢利性如何,一些拥有优越竞争地位的企业总比另一些企业获利更多。
在判定一个产业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成熟时,波特认为,假如说一种产业或市场的成熟意味着他们已经耗尽了新的产品概念,同时全球竞争者也进入了目标市场,那么这个产业就成熟了。VCD和DVD在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市场已经饱和,而在90年代的中国许多企业却在这类产品上盲目地大量投资,竞争的结果似乎没有一个大赢家。原因就在于这个产业已经成熟,即使耗尽企业的创意也不可能使该产业变得更有吸引力。当然,尽管每一个产业都有其独特的结构且产业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时间推移,产业会演变,其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技术变革的程度与对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
产业结构在国际竞争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不同的产业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能,一个国家在一些产业领域能比其他国家提供更好的竞争环境。第二,对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通常是有结构吸引力的产业。具有结构吸引力的产业由于构筑了持久的进入壁垒如技术、非凡技能、渠道以及品牌声誉等,从而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获得更有吸引力的资本收益。第三,产业结构变化能为竞争者创造进入一个新产业的绝好机会,通过新的战略减少进入壁垒或使先前领导者的优势变得无用。
维持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也是企业维持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要素状况、企业战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竞争者、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政府、偶然事件等都能影响企业竞争的环境,推动竞争优势的创造。其中生产要素决定了在产业中竞争的必要投入,像劳动力、可耕种的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都属于生产要素。
不同要素在产业竞争中具有不同作用,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过于通用而不能在一些战略产业承担竞争优势的要素的作用。有竞争优势的要素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能否有效率地使用这些要素。仅仅是要素的可得性并不足以解释竞争的成功,拥有某些优势要素并不必然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很多先进和新兴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具有要素比较优势,有些产业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工人,全球化的企业还能通过在当地或其他国家购买优势要素而获得竞争优势,所以,有效率地调动要素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
为了理解在竞争优势中要素的持续作用,对要素进行区分是必要的。一种分类法是将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布局、非技能劳动力和负债资本。高级要素包括现代数字通信系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如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以及在高精尖学科领域的大学研究机构。基本要素的作用因其广泛的使用性和必要性的降低而被削弱,但它在与农业有关的产业中仍然非常重要,因为这些产业只需要一般的技术,而这些技术是很轻易得到的。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高级要素具有稀缺性而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又很大,开发这些要素需要在人力和物力上进行持续投资,创造这些要素本身又需要高级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所以,高级要素的获得要困难得多。美国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领域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使得它不仅在这些领域还在其他领域,如医学、电子和金融服务领域获得了明显的优势。另外一个重要的分类是根据要素的特异性将其分为通用性要素和专用性要素。通用要素包括高速公路、信贷资本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人才,这些要素在很多产业里都能应用。专用要素仅指少数有非凡技能的人才,具有非凡用途的基础结构,非凡领域的知识以及其他与此相关的仅限一个产业使用的要素。很多高级要素通常是专用要素,专用要素比通用要素能对竞争优势提供更具决定性和持续的支持。但有时专用要素对企业的国内竞争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国际市场上不一定有效。高级和专用要素的可得性和质量决定了竞争优势的深度,也决定了它能达到的潜力和升级速度。要素的优势是动态的,基础要素需要超越使之升值,专用要素需要投资,否则今天的专用要素会变成明天的通用要素。要素之间也需要相互支持配套,否则也会限制其作用的发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是提升竞争优势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但假如基础设施滞后,这两个要素也是非凡轻易贬值的,这也说明了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拥有的要素优势是远远不足以解释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的持续成功的。这也重复说明了前面的观点,即拥有优势要素并不意味着必然拥有竞争优势,而有效率地调动优势要素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能力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显得比什么都重要。
对企业能力的分析几乎是在波特提出企业在产业定位中建立竞争优势的同时,海默(Hamel)和帕拉德(Prahalad)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对企业而言,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主宰地位的强有力的方法往往是无形的。治理的最关键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组织,这种组织有能力赋予产品难以抵制或超越的功能,或者更好的方法是能够生产消费者需要但目前还不能想象得到的产品。在短期,企业的竞争来自于产品的价格绩效的贡献。在长期,竞争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大量生产市场还未预见到的产品的能力。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在于企业能巩固企业整体的技术和生产技能,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单个业务单元,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综合治理能力
海默和帕拉德将核心能力定义为各种技术和生产技能(Skills)的组合,它贯穿于公司的金字塔式的产品线即生产过程中。成功的竞争者能够进入新的、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行业(经营领域)。具有核心能力的企业似乎更具有多元化扩张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开发新的经营业务的源泉,它是组成公司战略的核心。海默还形象地将多元化的企业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支干是经营业务单元,树叶、花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营养、支撑和稳定性的根系是核心竞争力。假如企业仅仅盯住竞争者的最终产品,就会忽略竞争者的真正实力,正如只注重叶子就会看不到一棵树的力量一样。
尽管核心能力的思想非常具有诉求力,但也有学者认为核心
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3)
作者:教学论文,来源:互联网,时间:2008-07-1107:40:53发表评论
战略的实质是在企业的资源、能力与环境之间保持均衡。寻求竞争优势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战略定位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早期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80年代的产业经济学的结构分析以及90年代的基于能力竞争的理论演进的分析,试图说明企业的持续优势和增长的动力越来越依靠于无形的能力优势。一、竞争与战略的理论演变战略来源于竞争,
能力没能提供对公司层次的战略制定的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它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好的意愿,在实践中却不好操作,缺乏可依靠的工具。堪培尔(AndrewCampbell)(1995)认为,能力(Capability)的概念比核心能力的概念更广阔些,它包括整个价值键(核心能力只体现在价值链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力对消费者来说更可见,而核心能力对消费者来说是很少看得见的,因此,堪培尔等人认为,最好的母公司应该比它的各个战略经营单位在面对竞争者方面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核心能力论认为,本田(Honda)的成功在于它在放动机和动力火车方面的能力。但反驳者也举例说GM公司在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也很优秀,它与本田有什么区别呢?能力学派认为是本田的一种“无形能力”(invisiblecapability),体现在“交易商治理”中的专长,它能够用操作程序和交易政策,去练习和支持它的交易商网络,并有能力同时进行和完成从产品设计到产品生产、营销的全部过程,叫做“产品实现”(Product-Realization)的能力。
沃尔玛(Wal-Mart’s)的成功被认为是具有非凡的能力,它成功的秘密依靠于它的深刻的、一系列的战略经营决策,这些决策将公司变为一个能力竞争者。沃尔沃的目标定义起来很简单,但执行起来不轻易,那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使消费者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需要时就能得到这些商品。它设计具有竞争定价优势的成本结构,建立和维持具有绝对值得信赖的声誉。达成这些目标的关键是创造一种手段,使公司的补充库存能力成为竞争战略,这一战略设想可用一个叫做“Cross-Docking”的抽象逻辑技术完整地表述。在这个系统中,货物被连续不断地运送到沃尔玛仓库里,且货物从一个装载码头到另一个码头不超过48小时,而通常不需要花很多宝贵的时间放在仓库里。在沃尔玛,有经验的高层治理者的工作是去帮助各个商店的治理者从市场中学习而不是彼此间的学习。
本田和沃尔玛的例子告诉我们,能力(capability)和胜任力(Competence)代表两种不同但相互补充的战略,两个概念都强调战略的“行为”方面(behavioral)。相比而言,传统的战略理论强调结构(Structural)模型,但是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强调价值键系统中非凡环节上的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专长。海默和帕拉德提出企业应该围绕着共享的技术或操作技能建立多种经营业务组合,而且应该开发出多种结构和过程去强化他们的核心能力,这是一种基于共享核心技术和多种结构的多元化战略。而能力似乎更抽象、更综合、更具灵活性和应变力,像“战略柔性”,“扁平化的组织”等概念往往是与能力型的企业相一致的。
三、从资源到能力——什么能导致持久的竞争优势
产业分析认为,通过产业定位,企业可以三种方式获得竞争优势:总成本领先(最低),标新立异(差异化)和目标集聚,其中差异化是最基本的战略,差异化既依靠于资源,也依靠于能力。
能力学派将视觉中心转向企业内部,与之密切相关的是作为战略的全面质量治理、再造工程与核心能力、能力竞争以及学习型组织研究的兴起。一个新的战略方法仍是根基于经济学,它解释了一个企业的资源如何在一个动态的竞争环境下驱动绩效的产生。假如将企业的能力也看作是企业资源的话,那么能力学派属于广义的资源学派。
核心竞争力需要一个组织的集体学习,非凡是学习如何去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程的能力。假如说核心竞争力是关于协调技术流的能力,那么它也是关于组织的工作与价值传递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传播、参与、深刻的承诺,它不会像有形资产因为长期使用而逐渐消失其价值,而是会不断使价值增值。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物质载体,具有转化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并不意味着企业在R&D上过度的竞争性投资,或者是使许多经营单位变得更加垂直一体化,尽管核心竞争力从逻辑上看很像垂直一体化。
有三种方法可以测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市场的广度的能力。第二,核心竞争力对最终产品的消费者利益有明显的贡献。第三,核心竞争力使竞争者难以模拟。
企业在开发与维护核心竞争力方面要注重两个问题:第一,失去核心竞争力的成本是非常大且显而易见的;第二,既然核心竞争力需要持续的投资和强化,那么那些不能在核心竞争力上投资的企业必然会发现进入一个新兴的市场是很困难的。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并购与联合不可避免,但战略联盟应该促进组织的学习而不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发现获取竞争优势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维持竞争优势使之持久。其实,持续优势分为三种:目标市场的规模;优先可得到的资源或消费者;对竞争者选择的限制。
(1)因为市场有限,所以规模优势是存在的,规模能够变为一种优势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规模经济;第二,经验曲线(累积生产和平均成本之间的逆相关关系,经验是不可逆转的);第三,范围经济:一种整合生产能力,它意味着公司能在多个市场上分享多种资源。
(2)现有的优势可阻止模拟,因为模拟往往需要大量投资。应避免模拟的现有优势有三:第一,技术秘诀;第二,研究开发上的大量投入;第三,通过垂直一体化、大量合约以及品牌声誉建立的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3)对竞争者的限制。有些情况下,可阻止竞争者模拟,如公共政策(政府干预,反托拉斯法)、有意防御(创新导致不可替代性)和使竞争者反应滞后(来不及反应,或做出反应需要很长时间)。
哪些是轻易消失的优势?
专利产品:专利保护不能阻止模拟,一般而言,模拟的成本只占原创成本的1/3,且模拟的时间要快1/3。
生产:新的生产过程比新产品更难得到保护,传统流程的增量改进也轻易遭到侵蚀,因为企业顾问可将最近的学习信息传播给竞争者,所以生产会模糊竞争优势。据统计,从事一体化生产的工人创造的赢利占美国制造业盈利的2/3,可见,生产过程大多是相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很难通过生产过程的差异长期维持核心能力。
营销:非价格工具往往被认为比价格变化更有效,部分原因是它难以比较或竞争。然而竞争者经常通过调整整个营销组合去做出反应,这种变化强度很大。有研究显示,在广告方面的投资策略的竞
争结果往往是势均力敌。
由此看来,持续的竞争优势仍然取决于企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广义的,既包括企业善于有效率地调动和使用企业内外资源的能力,也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营销治理创新能力。差异化、成本领先者的地位是能力的体现,有效率地使用时间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是竞争能力的体现。
假如说,80年代将时间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的话,那么90年代以后,时间只是竞争策略里更具深刻变革意义的一个方面。那些能有效地利用时间的公司,如快速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及时制造,及时地对消费者的抱怨做出反应,对改变竞争的环境从而影响投入成本和变化速度的偶然事件做出反应的公司,也会在其他方面很出色。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准确地察觉出消费者需求变化,开发新市场、进入新的经营领域的能力,提出新的创意并在创新中加以实践,所有这些都是企业战略观念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基于能力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