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公司评级标准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担保公司评级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担保公司评级标准

篇1

关键词: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风险;监管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8-0118-03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中坚力量。然而,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也逐渐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融资担保公司因此应运而生。199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第一家融资担保机构――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正式成立,开创了我国担保行业的先河。近年来,由于担保需求旺盛和国家政策支持,担保行业得以迅速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5月,全国在工商局注册的含有“担保”字样的公司将近15000家。其中,经监管部门审批设立的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6030家,实收资本总额为4506亿元,平均每家7473万元。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的有1892家在保余额总计达11503亿元。其中,融资性担保9948亿元,贷款担保9139亿元。不可否认,融资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搭建起资金融通的桥梁,有效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但是,由于作为“准金融机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属于高杠杆率机构,一旦破产,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甚至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就目前而言,随着融资担保公司的极速扩张,其面临的各项风险也不断积累,若不加强监管,不但难以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有可能对经济金融秩序产生破坏性影响,甚至威胁社会的稳定。

一、融资担保行业风险亟待加强监管

从目前社会各界对融资担保公司的反映看,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

不少公司对担保资金的来源与运用、担保比例与结构、受保企业信用状况及评级标准、担保资产评估等缺乏明确详细的制度规定和操作规范,再加上风险补偿机制落实不到位,给自身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以担保业务结构为例,我国担保贷款的期限一般是三个月至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鲜有长期贷款担保,这使得担保公司风险在期限上较为集中,一旦连续发生贷款代偿,极易引发资金链条断裂,将自身推至破产边缘。

(二)主辅业倒置现象较为严重

许多担保公司偏离主营业务,热衷于大项目和高风险、高盈利的投资项目或证券投资,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民间融资日渐活跃,担保公司的融资能力逐步提高,其资金运用的自主性也随之提升。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公司(尤其是房地产公司)与担保公司合作,以较高的担保费率获得大量的资金。通过这种利益机制的诱导,担保公司的担保资金往往流向高风险项目,而没有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

(三)反担保环节薄弱

整个担保行业缺乏统一的抵押率,部分担保公司为了追求业绩增长,往往放宽反担保限制,使许多抵押物不足或抵押资产变现能力差的企业顺利获得受保资格。不仅如此,担保公司往往忽视对抵押物品及时的价值评估和流通性调查,对抵押品没有进行有效管理。这样,抵押率不足的反担保无法缓冲风险,不能对担保公司进行有效保护,一旦发生代偿,担保公司将会承担较大损失。

(四)专业人才匮乏

担保行业的风险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控制所需的专业素质。但长期以来,我国融资担保行业缺乏符合业务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队伍,严重制约了担保公司业务的规范及风险的控制。直到2010年9月,银监会才了《融资性担保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暂行办法》,但就目前整个行业而言,一方面高级管理人员准入仍然存在审核不严的现象,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却仍然十分匮乏。

(五)违法违规经营问题突出

有些担保公司在注册成立后,便非法挪用注册资金,从事投资投机活动,导致资本金严重不实;有的担保公司为扩大业务规模,通过违规扩大担保倍数开展担保业务;不少担保公司打着理财的旗号,在居民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高息融通资金,自身坐收高额佣金;还有些担保机构甚至从事吸收公众存款、高利转贷、担保诈骗等严重违法行为。以某担保公司为例,截至2011年2月末,其资产总额为82374.55万元,由于该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违规操作,负债总额达74018.88万元,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高达89.86%。这些违规经营现象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担保公司的风险,而且严重破坏了融资担保行业的整体形象,致使社会各界(特别是银行)对整个融资担保行业缺乏信任,担保公司的发展荆棘载途。

二、融资担保监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融资担保公司经营过程乱象丛生,迫切需要国家对其加强行业监管。然而,目前我国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既缺乏高层次的法律体系,又缺乏全国统一的监管体系,无法对担保公司形成有效监督和管理。

(一)监管法规建设滞后

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融资担保法》。虽然银监会等七部委联合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但其在层次上属于部门规章,法律位次较低。而且其他相关规定也多是不同部门和不同地方在各自监管领域和地域内颁布的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这些监管规定不仅存在部门和地域局限性,而且内容交叉重复,有的甚至相互冲突,无力对整个担保行业形成全面有效约束,法律威慑力明显不足。监管法律体系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是我国担保行业监管方面存在的最大缺陷,也是造成目前担保公司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二)监管执法主体不明确

按照《办法》的要求,目前我国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总体上由银监会等多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负责,而省级以下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主体则由所属省级人民政府自行确定。从各省的情况看,目前省级以下融资担保公司的审批和监管部门有的由各级政府金融办负责,有的由工信部门负责,有的则由发改委等部门负责,而由地方财政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又多与财政部门存在监管被监管关系。这种复杂而混乱的监管体系造成了“群龙治水”的尴尬局面:“人人可管却无人肯管”,“人人在管却人人管不好”,遇到利益大家都管,遇到问题大家都不管,严重削弱了对担保公司的监管力度。

(三)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和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缺乏类似穆迪、标准普尔的权威评级机构,另一方面以目前我国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也不可能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这使得担保公司在为企业提供担保时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出于对利益的追逐,一些还款能力和资信水平较差的企业可能因支付较高的担保费率成为担保公司的受保客户,严重扰乱了担保行业的秩序。

(四)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及时、充分而准确的信息披露,是增强外部约束和保证公司稳健经营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自身存在较多问题,大多数担保公司管理者自愿披露信息的积极性不高,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要求担保公司及时披露公司信息。担保公司透明度的严重缺乏,一方面加大了社会监管成本,增加了监管难度;另一方面市场参与者(尤其是银行)也很难搜集到担保公司真实有效的信息,对担保公司的信任度难以提高。这导致担保公司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担保公司缺少透明度使市场难以给予其充分信任,于是担保业务就难以展开,担保公司进而趋向于非法经营以维持公司发展,进而导致其更不愿意披露公司信息。

三、规范担保行业必须实施全方位监管

建立政府、社会、行业、公司等多方位的监管体系,是规范担保市场秩序的迫切需要,也是担保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法规建设,加快立法进程

国家应抓紧制定《融资担保法》,对融资担保公司的准入标准、业务范围、风险管理、监管主体、违法责任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在清理与整合部门和地方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与《融资担保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解决现有部门和地方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不配套、不协调、不完整的尴尬现状,使融资担保行业的运营和监管真正实现有法可依。

(二)加强行业监管,明确监管主体

从我国融资担保行业的现状来看,亟待改变目前部门和地区各管一段、各管一片的现状,应在全国范围内明确一个部门统筹对融资担保行业进行监管。从长远来看,考虑到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潜力及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可参照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分业监管模式,成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监管机构,对融资性担保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监管标准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而且有利于形成有力而高效的监管系统,解决目前融资担保行业复杂混乱的局面。

(三)加强评级建设,提高信用水平

各级政府应致力于诚信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整体信用水平的提高。要加快培育高水平、权威性的社会评级机构,对包括担保公司在内的各类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使其成为担保公司、企业和银行开展业务合作的重要参考,提高银、保、企合作效率。

(四)加强信息披露,扩大合作空间

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出台强制性披露规定,以便于市场参与者对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杠杆比率、风险防范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增强市场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约束力,促进其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另一方面,及时、真实与完整的信息披露,可以提高银行、企业和社会公众对担保公司的了解和认可度,扩大银、保、企三方合作空间。

篇2

一、银行与民营担保公司合作存在的风险

众所周知,担保行业是银行分散风险的有效补充,其本意是当个人或企业向银行贷款时,银行为了降低风险,要求贷款人找第三方(担保公司或资质优良的个人)为其做信用担保。以担保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商业担保模式曾是政策鼓励的担保方式,被认为是能够较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无硬通货担保障碍的良策。因此担保公司这几年发展迅速,许多民间资本也加入其中。

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特别是民营担保公司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商业担保不但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并提高了整个交易系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拆借资金和投资获利易引发经营风险

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往往盈利有限,不足以完全解决代偿,一旦发生一笔代偿,就有可能抵销掉几十笔担保业务的保费收入,为突破生存困境,担保机构往往在经营担保业务的同时,兼营投资业务,甚至违背担保宗旨,大肆拆借资金开展放贷业务。良好的投资回报,固然可以增加担保公司抗风险能力,但投资经营的失误,其后果是直接削弱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和代偿能力。年初爆发的华鼎系事件,就是担保公司以担保业务为幌子,截留客户的贷款资金,违规进行各种资金运作,利用担保平台为资金圈钱,使客户及银行蒙受重大损失。

(二)注册资本不实带来代偿能力不足的风险

担保公司主要是采取在贷款行存入一定数量的担保基金,然后一般按2至5倍(财政部规定不超过10倍)的比例放大来为中小企业或个人融资提供担保。担保基金之外的部分,银行凭借的是担保公司的信用。在这种操作模式下,注册资本和信用放大倍数就直接决定担保公司担保行为的风险级别。而目前对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形态,并未明确要求全部或绝大部分应为货币资金,一些担保公司通过虚假出资或实物出资夸大其担保能力,由于缺乏最低注册资本,没有可供自由支配的现金,这些担保公司根本不具备实际的担保或偿债能力,从而影响其担保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此外,有些担保公司不惜利用其它较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代持股份,造成股东实力较强的假象,骗取银行合作。

此次华鼎系担保事件影响的金额如此巨大,其原因之一在于,在相关授信银行的眼中,华鼎、创富前几大股东均为实力雄厚的信托公司,是实力较强的担保公司。但有关人士根据华鼎系实际控制人陈奕标把大量股份平价转让给信托公司,而信托公司不入主华鼎系担保公司董事会、信托大股东股权被多次摊薄无异议等多种疑点进行推测,这些信托公司实际是帮陈奕标代持股份,并未真正入股。

(三)虚假及多套报表导致信息不对称风险

担保机构的会计报表一般都未经外部审计,其对外提供担保的业务信息很难准确掌握,而对其账外经营、转移利润等问题就更难以有效监控。有的担保机构设立动机不纯,希望获得牌照旨在日后获利。有的担保机构迫于收入压力,或风险滞后而产生的资金运营冲动,采取“一套人马、多块牌子”方式,如华鼎系中华鼎、创富及中担担保公司,在股权结构上虽无关联关系,但其实际控制人同为陈奕标,陈奕标同时涉足融资、典当、放贷等业务,搞起多元化经营,其下属公司错综复杂,而财务报表信息未能反映担保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结果为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带来风险隐患。

(四)担保客户资质参差引起第一还款来源风险

担保公司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为拓展业务,部分担保机构并未对准入客户进行严格的尽责调查,看重的仅仅是客户提供的保证金及反担保,往往造成担保客户“鱼龙混珠”,而部分资质差的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变现能力差、主营业务不突出,极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多、风险大,对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难以提供有效保障。一旦外部经济不景气,企业破产倒闭,担保公司代偿能力有限,则会造成银行的直接损失。如华鼎系担保公司在准入客户时,看重的往往是该客户能有多少资金“流入”担保公司,不注重客户具体实力,通过帮助客户调整财务报表、频繁资金交易流水等方式“夸大”销售收入“骗取”银行资金。由于2011年末以来经济持续下滑,企业破产倒闭,大量的担保代偿导致华鼎系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

(五)反担保或再担保无法落实

理论上说,担保机构为企业实行担保后,可以要求企业提供财产抵押、质押或第三人保证等反担保措施,将风险转嫁给贷款企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动产抵押、动产和收益权利质押,往往存在着评估、变现、产权争议等诸多风险,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担保机构经营风险。同时,由于专业担保公司纷纷涌现,泥沙俱下,担保公司面临业务竞争时,往往采取降低收费标准或放弃要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等等方式来拉拢客户,一旦客户违约,则担保公司“血本无归”。此次华鼎系事件中担保公司资金断裂,而大量的反担保条件无法落实,华鼎系或最终将无法逃脱破产清算的命运。

二、规避风险的对策

当前,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共识。因存在抵押物不足、资产积累不多等问题,中小企业一直是融资的弱者,而作为一个中介及具有一定实力保证人的担保公司,为银行与中小企业牵线搭桥,一方面为银行缓释部分融资风险,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饥渴,因此,虽然当前民营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但银行不能“一叶障目”,只要不断规范与完善担保公司的合作,同时加强政府对担保行业的监管,相信银保关系终能拨云见日。

(一)把好与担保公司合作准入关

在担保公司准入环节,银行须有严格的条件,将风险消灭在源头上。首先,银行要做好与担保公司合作前的尽职调查,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申请合作担保公司的基本情况、资金实力、资信状况、代偿能力等,优先选择成立时间长,具有一定规模,拥有政府背景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作为准入对象。其次,严格控制担保的放大比例,由于银行方面对合作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未能全面的评估,所以控制放大比例就尤为重要,如果比例过大,一旦出现损失,最终受到伤害最大的将是银行。

(二)严格监控担保公司经营领域

目前各地金融办、金融局仅对担保公司准入环节核发金融执照,未进行过程监管,今后政府应加强对专业担保公司进行全方位监管,对于担保公司转移资本金进行其他高风险投资、私自收取客户反担保金、介入房地产或证券市场、对外担保余额超过实收资本限制倍数等涉及经营风险情况,要重点加大监控。同时,银行在与担保公司合作过程中,多利用外部公共信息资源,了解各担保公司的实际经营模式、经营范围;加强与同业机构的交流,主动搜集相关信息;在与各担保公司的合作协议中,明确约定并适当加大对其故意隐瞒信息、不实披露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例如发现不实披露并导致风险发生的,将相关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列入银行同业的黑名单,使其无法再进入担保行业经营等,增加其违约成本。

(三)授信重视第一还款来源

担保公司推荐的业务可以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业务来源,同时,担保公司的存在也方便了一些无法满足银行贷款抵押担保要求的中小企业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中小企业客户的授信需求,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信贷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仅仅依赖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并不能完全转嫁风险,而只能起到风险缓释作用,因此银行在叙做与专业担保公司合作项目时,应首先关注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和交易真实性的审查、评估,对借款人资格、身份真实性及还款来源进行独立审查。不可由于担保公司的存在而放松对业务本身的风险防控。

(四)尽量争取增加不足额抵押

在与担保公司担保的业务中,并非全部客户都无法提供押品,有部分客户仍可提供可办理有效抵押登记的不足额押品,为了能在获得相应比例保证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银行贷款保障程度,尽量争取多做追加担保形式的业务,少做纯担保业务,并且对于不足额的抵押品,如能办理抵押登记的,原则上都要将抵押权人设定为银行。通过在担保公司的合作协议内增加约定或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明确将银行可接受、可办理正式抵押登记的不足额押品均抵押予银行,在贷款出现不良需要代偿时,银行可在担保公司先行垫付不良贷款本息的情况下,协助担保公司向借款人追收,并将抵押物处置变现款项作为担保公司的补偿款。

(五)加强与再担保公司合作

再担保是信用担保体系中分散和转移信用担保机构担保风险、提升担保机构信用、扩大担保资源总量的重要保障方式。面对高风险性的担保行业,仅有担保机构的存在,其防范和规避风险的能力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银行应加强与再担保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和风险分担机制,以融资推动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六)充分利用外部评级资源

篇3

关键词 P2P 去担保 风险 成本

一、引言

2016年,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在采访中表示,陆金所未来定位于一个纯粹的、开放式的金融资产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资讯和交易服务,同时去担保也会继续进行。陆金所的去担保姿态、部分担保公司的倒闭等一系列触发事件昭示着去P2P去担保诉求。

随着金融全球化,我国要与国际接轨,去担保是一个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国内P2P担保模式比无担保模式起步晚,但却为投资者所喜爱,以迅猛之姿被各大平台所采用,并大力推动了P2P的增长。因此,是否对P2P提供借贷担保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从实行去担保的原因和中国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对其实施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实施P2P去担保的建议。

二、P2P概述

P2P是借贷双方不通过中间商,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搜寻、沟通,实现个人与个人间的资金借贷。其目的是为双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消除中间商,降低成本,为双方提供更大的方便。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

纯线上模式。该平台模式纯粹提供信息并进行匹配,不提供担保。

债券转让模式。平台先行放贷,再将债权放到平台进行转让。虽然能提高融资端的工作效率,但容易出现资金池,不能让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提供本金甚至本利担保的模式。这是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主流模式,由第三方对借款人进行担保,但该模式实质间接接触资金。

从以上三种主要的P2P模式可以看出,真正符合P2P去掉中间商目的的是第一种纯线上模式,第二和第三种模式都有中间商的介入。

三、P2P去担保原因

担保公司拥有风控和贷款管理的功能,但目前市场上有数以千家的P2P平台,且其规模在不断扩大,而运营良好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数量和能提供的担保总额却远少于平台和P2P担保资金规模,从而存在担保的供需不匹配问题,使风险在有限的担保平台上集聚,刚性兑付风险一旦转变成危机,则会以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由于合格的担保公司数量有限,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非融资性担保公司从事担保业务、担保公司超过自身注册资本金10倍进行担保的“超载”现象,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跑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其次,目前担保主要是在借款人无力还款的情况下由担保人进行还款,但缺乏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量化判断的统一标准,在借款到期时担保公司往往不会第一时间进行垫付,存在滞后性。

对P2P进行担保在实质上有违P2P去掉中间商的目的。即使担保公司本身不存在运营问题,能为整个P2P行业提供担保并能控制风险,但也会加大借款方的成本,不能将融资成本降到最低。而引入保险也会降低投资者的收益。

引入担保模式也不利于P2P平台核心风控能力的形成,而平台如果过度依赖担保公司项目来源,最终会失去议价能力。

四、P2P去担保存在的问题

银监会领导曾在公开场合表示,P2P不应该汇集资金,在途资金和投资者的资金都要由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托管,同时P2P本身也不得进行担保,不得承诺贷款本金的收益,不承担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而陆金所作为代表,正在推进去担保的实现。

风险和收益是相矛盾的。投资者一直追求着无风险情况下的高收益,在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中,投资者偏向牺牲部分收益以降低风险,从而使有担保的P2P比无担保的P2P发展更加迅猛。

尤其在我国,求稳的思想比英美等国普遍和深入普通民众心中,从很多事件可见一斑:比起消费,人们更偏爱储蓄;即使银行利率很低,很多民众仍偏向于将钱存向银行;很多毕业生涌向公务员岗位;买的房子跌了人们反映强烈……虽然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人们对风险承受能力增强,开始尝试高风险下的高收益,但我国的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仍然不高。试进行两种投资方式的粗略比较:一种是8%的无风险收益,一种是13%的收益,但有5%的坏账需要投资者自己去承担。可能更多的投资者会选择8%的无风险收益。虽然这种比较并不严密,但能初步体现投资者的市场行为。

此外,我国的征信体系尚不健全,没有形成统一、直观的信用评价标准;虽然有部分平台尝试对借款项目进行评级,但实施的时间较短,数据不透明,评级标准不统一,还不能为投资者的风险鉴别提供有效帮助;普通投资人能力有限,没有足够的贷后管理能力。

虽然各互联网公司和传统的金融机构都在强调用大数据进行风险识别和信用管理,但如何将所拥有的大数据转化为信用数据,运用于对借款人的管理,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国外去担保的方式

以美国的Lending Club和Prosper为例,它们不提供担保,但提供借款人的信用评分和通过模型精确计算的借款项目评级。此外,美国的P2P平台也通过雇佣催收团队进行催收来尽量降低违约损失,并一直优化借款人审核模型。

英国的P2P借款平台则通过安全基金(负责在贷款违约时替借款人偿还未支付给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准备金、保险来防止贷款逾期还款、贷款违约和欺诈性申请等。

这些类担保行为说明,让平台保持“信息中介”的纯正地位而不介入风险经营,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六、去担保的建议

推行去担保,需要征信系统的不断完善,同时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提高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能力和模型构建技术,利用自动化、精细化的风险识别技术,将每个人的数据均被实时转换为信用数据,依托这些信用数据可以随时进行信用评估和违约风险测算,才能为去担保的推动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去担保应该逐步分阶段实施。而是否实行去担保应考虑各平台实际情况,每个平台有其自身的定位和比较优势,每款产品有其目标客户,如果实行一刀切,可能导致投资者大量流失,不利于行业发展。

七、总结

篇4

胡兰波 江西省新余市国资委副调研员,新余市国信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

融资担保机构亟待重塑发展模式

信用担保从本质上讲属于金融中介服务,但鉴于担保机构收费受限于政府定价、投资约束、银担合作处于劣势、行业管理滞后、复合型人才匮乏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等诸多原因,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制约。同时,作为社会信用管理和服务链条的重要环节,信用担保市场空间巨大,做大做强融资担保机构具有强大的现实需求。起步于20世纪末的我国融资担保业,运营时间很短,其业务经营和发展模式尚未成熟。

需要担保的客户大多是银行抛弃的“骨头”,其经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且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融资担保机构收取担保费的比率由政府定价,且上限是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一般担保收费都在2%以下,但它们承担了企业贷款风险的100%。事实上,银行对担保公司的风险容忍度为零,一旦客户出现逾期要求担保公司100%资金代偿,担保业务收益与风险极不对称,导致担保业模式可持续性发展出现重大缺陷。

根据调研,深圳、北京以及浙江等地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其担保行业类别比较均衡,单户担保金额也在控制范围内,有利于分散风险。据了解,很多运行稳健和发展良好的担保机构,在保企业平均担保额度主要集中在500万~800万元之间。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政策性担保机构为承担扶持当地支柱和主导产业贷款企业的担保业务,导致可能违背担保风险控制意识,行业和单个企业风险过大,甚至可能出现部分违规担保等现象。一旦一方出现问题,尤其对担保额超过净资产的企业来说,容易对担保公司的财务有重大影响,甚至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此外,因企业缺乏有效抵押资产、其余反担保措施不足以覆盖风险以及工业资产长期维持在低位,抵押资产变现能力差,原有企业抵押资产也严重贬值,都将造成担保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弱势。特别是诉讼周期较长,执行难度较大,导致风险项目诉讼追偿效果极不理想。

重塑发展模式,国信担保的新尝试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新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新余国信担保公司紧密围绕推动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培育壮大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坚持以融资担保业务为核心主业,以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为立身之本,围绕重塑发展模式做了几点尝试:

根据全市产业结构布局,针对光电信息轻资产、重产出的特点,新余国信担保公司推出了信用证担保、出口退税质押等担保方式,为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推出不动产、动产抵押,应收账款、仓单、股权质押,个人信用、第三方担保以及财务监管等对资产要求低的方式,增强企业融资能力,提高担保覆盖面。

在拓市场方面,遵循存量业务优化做、潜力业务突出做、优势业务积极做、创新业务稳健做的原则。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5〕43号)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市政府重点扶持的钢铁、新能源、光电信息和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为核心,以实体经济、“三农”、小微企业为主要对象,调整受保企业结构,有效扩大担保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担保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是破解企业融资难抵押难和防患担保风险的有力抓手。新余国信担保公司制定了实施方案,从现场尽职调查、信用履约、财务管理、企业发展、偿债能力、经营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等7个模块入手,制定了征信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构建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担保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按照确定的时间节点,抓好企业评级协议的签订、信用数据的采集和认证、信息数据导入、信用评级和平台管理等配套服务。

按担保贷款无风险解除责任的可能性,参照金融机构的划分标准,新余国信担保公司针对目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客户,将在保户风险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加强对这些客户的差异化管理,通过“逐户排队,分类管理”,明确公司目前在保企业各属于哪个类别,对号入座、有的放矢,为保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做到“清理困难户,盯死到期户,关注运行户,跟踪重点户”。根据客户的不同类别,采取“重点支持、谨慎发展、维持现状、逐步退出”四种措施,为更好地实施“有进有退、有保有压”的担保业务计划。五级分类是评价在保项目风险状况的一种方法,也是防范担保资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

同时,新余国信担保公司打算摆脱主营业务过度依赖银行的被动局面,对符合国家、省和当地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的项目,遴选具有较高盈利水平和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直接进行股权投资。同时利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平台、资金、信息和管理优势,依托服务链,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拓展小额贷款、典当、还贷周转、资产评估、会计以及资产监管等业务,增加收益来源,强化造血功能。

进一步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转型

“融资担保”是金融服务链上重要一环。融资担保业陷于困境,既有国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大放急收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又有银担合作不对等、风险分担机制缺失、担保机构需要独立承担代偿风险的因素;也有担保公司自身管理失范,偏离主业、过度担保、涉足高利贷等违规经营导致担保链断裂的问题。因此,破解担保业的困局,需要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企业各方加强合作,多措并举,联手应对。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破除制约担保机构业务创新的因素。明确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业务范围与种类、担保各方的权利义务、人员从业资格、财务及内控制度等要求;制定担保行业人力资源、业务风险和财务会计等技术规范标准,提升融资担保机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融资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让融资担保机构尽可能地获取充分的信息资源。

建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推动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按照不同对象、产品,实行差别化的政银担风险分担比例。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银担商业合作模式。为防范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需要财政、工商、国土、公安、税务、法院等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尤其是望尽快推动市、县级财政反担保和连带责任的落实,以及公安、检察、法院依法从快立案追偿,以保证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合法权益。

篇5

摘 要 自以来,大量的中小企业成立并快速成长,现已发展成为活力最强的经济群体之一。中小企业因其自身发展时间较短,资本积累有限信誉较低,在融资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由此,第三方信用担保机构应运而生。经过近几年发展,融资性担保企业也在不断壮大,卓有疗效的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然而,融资性担保公司高财务杠杆的经营特征就决定了其自身相比其他企业拥有较高的财务风险,同时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很可能使得融资担保财务风险转化为全国性金融风险。所以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融资担保公司 财务风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的大部分企业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举步维艰。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在上述背景下,融资性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1.立法层级低。2010年由中国银监会牵头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主要规章,《办法》在法律层面上效力较低,只是作为一部部门规章,到目前尚没有一部专门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法律。

2.监管责任不明确。国务院于2009年《关于同意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同意建立由银监会牵头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主要作用是指导地方政府对融资性担保业务进行风险处置和监管。国务院2009年《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的要求,负责本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关闭和日常监管”。根据以上两部文件可以看出,我国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是一种两级双层监管模式,对其监管缺乏统一标准,同时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二)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目前,大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规模较小,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例如岗位分工不清,不相容岗位未分离;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没有建立,超越审批权限的审批现象时有发生;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建立,尚未对承担担保业务时的重大决策失误以及不执行审批流程的部门或个人的责任进行追究;保后监管制度尚未建立,未及时对担保客户进行风险控制等。

2.缺乏相应的财务风险意识和专业人才。近几年国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数量持续增加,公司规模也不断壮大,公司内非常优秀的金融专家和法律顾问也不在少数。但是具有的财务风险意识却相当缺乏,懂得财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能够真正的意识到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在于防控财务风险的公司不多,只利用风险控制部去协助防范诸多财务风险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往往不在少数,其实并未看到在源头上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二、降低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立法层级,明确监管责任

由于《办法》在法律层面上效力较低,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承保行动约束力并不强,一些担保公司仍在进行违规担保,同时由于监管责任的不明确,对违规担保的惩罚措施不统一,并未形成应有的法威。为此必须提高融资性担保的立法等级,一部专门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法律文件,以此来规范担保公司的承保行为,降低财务风险。

(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完善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要参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并依据《关于同意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结合公司的业务范围,确定上述人员的任职资格,一般工作人员除要参照上述规定外,还要依据融资性担保公司岗位职责要求,确定具体的任职资格。

(三)做好对受保公司的保前调查及保后风险控制

企业在担保前要充分对被担保的企业或项目进行保前客户信用评级,这种方式可以直接避开为其提供担保。担保公司既然承担了对受保公司的担保业务,那么也就有可能承担被担保公司无法偿款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对受保公司的保后风险控制就非常重要。

篇6

关键词:担保公司;盈利能力;业务拓展;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08007

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笔者先后走访了京津、江浙、安徽、福建和新疆等地,调研了20家信贷担保公司、6家商会和30家民营中小企业。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即一方面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对资金有着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却是不仅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发放信贷,而且担保公司也不愿意为他们提供担保。显然,就信贷担保而言,这是一个与常识相悖的现象,因为按照常理,在信贷担保市场上,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旺盛,则信贷供给和担保供给会相应地增加,直至均衡利率和保费率的形成。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信贷担保市场的利率的确很高,而银行始终不愿意给中小企业发放信贷,除非信贷担保公司愿意为贷款提供担保;然而,由于政府的干预和调控,在信贷担保市场上保费率一直很低,一般在1%左右,不超过2%。这就造成了担保公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享受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惠政策,但却一直在高风险水平上运行,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收不抵支的窘境[1]。各地的信贷担保公司几乎都是一方面采取嫌贫爱富的策略,在积极主动地为国有大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同时,故意抬高申请信贷担保的门槛,将众多的其他中小企业拒之门外,或者让它们知难而退;另一方面,它们又在积极谋划经营转型和拓展业务内容,另谋生路,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变相地从事拆借、搭桥贷款、信贷中介、资产管理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等非担保业务。有些地方的信贷担保公司甚至铤而走险,妄越非法集资和非法吸存业务的雷池。如此一来,信贷担保公司就可以打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旗帜,既享受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又可以暗渡陈仓,实现公司经营的利润最大化。

根据调研资料,信贷担保公司不务正业和积极拓展业务是信贷担保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情况和新动向,这已为各地有政府背景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的董事长们所坦承。所以对这个现象

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为此,笔者拟根据实地调研的资料,探讨担保公司业务拓展的形成机理及其制度变迁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在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了信贷担保在信贷市场上所发挥的作用,既有否定性结论,也有肯定性结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文献对信贷担保对担保公司的收益影响作了面板数据分析,这是一大特色,是目前国内研究因为数据短缺而无法实现的。

首先,David Besanko和Anjan V. Thakor的模型分析表明,最优信贷政策的显著特征是每类借款人的担保为零。其中的原因是,如果银行从完全信息解出发,同时对高风险借款人提高担保额和降低利率,那么,低风险的借款人就可能更有动机签订高风险的而非低风险的合约。低风险借款人的确可能偏好低利率,对高担保额不在乎,因为他们失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担保额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分类装置,最好将其设定为零[2]。这是对信贷担保作用的明确否定。但是,持类似观点的文献较为少见,绝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信贷担保有利于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而且在实践中信贷担保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不容忽视。

其次,相对于David Besanko和Anjan V. Thakor的否定性结论,肯定信贷担保的观点在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方面都居于支配性地位。Robert J. Barro指出,因为存在与担保所有权转移相联系的违约可能性和交易成本,借款人的预期利率、外部的贷款利率和贷款人的预期利率存在很大差异。在贷款人的预期利率被锁定在完全竞争水平上的情形下,可以证明,对于借款人来说,外部的贷款利率和预期利息成本都会随着贷款-价值比率、完全竞争的利息和与违约相关的交易成本的增长而增长[3]。Hildegard C. Wette拓展了Stiglitz-Weiss的模型,发现即使当借款人是风险中性的,贷款人也可能会不愿意使用信贷要求作为信贷配给的工具,因为担保额的增加会导致逆向选择的产生,这会降低贷款人的预期收益[4]。Kazuhiro Igawa和George Kanatas发现,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上,信贷担保不仅能够识别信贷申请者,而且还可能导致包含贷款人使用抵押资产的道德风险。因此,对于高质量的企业来说,最优最安全的信贷合约表现为过度担保[5]。

Chan和George Kanatas的分析表明,当贷款人和借款人拥有不同信息时,担保可以提高贷款人的预期收益。因为借款人所选择的担保向贷款人传递了一个关于借款人的信号,而且在理性预期的均衡状态下这个信号是完全可以被揭示的;与此同时,提供担保的交易成本迫使借款人必须如实公布其信息,这会给那些拥有高质量项目的借款人带来更多的担保[6]。Aloisio Araujo、Mário Rui Páscoa和Juan Pablo Torres-Martínez的模型分析表明,如果存在一个在违约情形下保护经济主体的担保结构,那么,在债务约束或横截性条件下,为了在不完全市场上避免蓬奇决策,没有必要施加外生条件[7]。Linda Allen、Stavros Peristiani和Anthony Saunders的实证研究表明,信贷是进入某些货币市场的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8]。Chan和Anjan V. Thakor发现,在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信贷市场上,会出现两个令人惊奇的结论:一是虽然银行拥有大量富余的资金,但是,不提供担保的高质量的借款人却可能因为贷款利率过高而退避三舍;二是高质量的借款人可能会提供更多的担保[9]。Michael Manove、A. Jorge Padilla和Marco Pagano的懒惰银行模型分析表明,银行具有发放信贷和筛选项目两项功能。但是,由于银行业的市场不完全,过于强势的债权人保护可能会导致一个相对于项目筛选来说廉价信贷被过分强调的市场均衡。对担保需求的限制和银行破产时对债权人的保护,可能会矫正这种不平衡和提高信贷市场的效率[10]。Kose John、Anthony W. Lynch和Manju Puri研究了信贷等级的收益净值怎么样和为什么随担保和信贷特征而变化,这在担保文献中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他们的模型推断和截面数据检验表明,就那些低信用等级和非抵押资产而言,在控制信贷等级之后,担保债务与非担保债务之间的收益差异很大[11]。总之,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规范分析,都不一例外地表明信贷担保的介入有利于克服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银行识别借款人特征和信贷发放的交易成本,减少市场不完全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从而在长时期内控制信贷风险,并提高信贷担保市场的运行效率。

国内学者们首先对信贷担保的模式创新问题比较感兴趣,纷纷聚焦于模式创新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系。巴劲松[12]推出了信贷担保的浙江模式;李虹[13]推出了“李庄模式”;高连和[14]、孔莉和冯景雯[15]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观点;张善杰[16]推出在工商联和人民银行协会指导下的“俱乐部”信贷担保模式;张卓琳[17]创新性地提出应该纠正担保体系的结构偏差,鼓励建立更多的互担保机构,并以之作为目前中国担保体系的基层主体,构建以互担保机构为主体、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一主两辅”模式构架体系;张翔从国际经验比较的角度出发,建议应该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适合国情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18]。这些信贷担保虽然在局部地区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然而,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政府在信贷担保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付俊文和赵红[19]根据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应用数理模型探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得出结论:只有中小企业提供了足额的担保品以后,信用担保机构的存在才有现实意义。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无力提供足额的担保品,所以政府的适度介入就势在必行。郝蕾和郭曦[20]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发现,第三方担保可以帮助禀赋不足的企业融资,而由于不同担保机构对企业信息了解程度不同,所以在对会内企业担保时,互助担保比政府担保具有优势,互助担保不会引起利益的重新分配。李学春、于贻胜与王志福[21]发现,山东省寿光市为解决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专门成立以财政兜底为背景的信用担保公司,建立了“政银企”融资新模式,使原来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双边信贷契约转换成政府、企业、 银行和担保公司间交互作用的多边信贷契约,政府的强力担保和对企业的有效控制,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交易障碍,提高了信贷交易效率。赵瑾璐、张葛仡男和梁怡[22]发现,在建立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过程中,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这为财政与金融的联动支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显然,如果仔细考察中国的信贷担保市场,可以发现,政府干预是一只无处不在的手,不论是国有的信贷担保公司,还是民营的信贷担保公司,都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或者享受着各种政策优惠,从而导致中国的信贷担保具有显著的双重信贷担保特征,即政府总是在暗示它是各种重大信贷担保项目的最后担保人,愿意为最终的不良后果兜底。这是信贷担保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强烈的正外部性所决定的。

在国内信贷担保市场上不仅存在中小企业申请担保难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信贷担保公司生存困难的问题,它们不但无法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且还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无法单凭信贷担保业务获取足够的盈利来支撑发展,它们总是暗渡陈仓,以开展担保业务为旗帜,充分享受政府纾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各项政策优惠,却在暗地里从事非担保业务。李晶晶的研究发现,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担保公司的内部优势不显著;内部劣势乃是先天痼疾;外部机遇充满了风险,很难把握;外部威胁无从规避。如此一来,虽然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担保公司的发展前景仍旧并不乐观。为了生存和发展,担保公司必须在既有的担保业务基础之上,开发新的业务品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否则,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会使之日趋凋零,并最终走向消亡[23]。对此,国内学术界尚未予以充分关注,因为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问题都处于地下状态,较少为外界所窥知。

基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掌握与理解,笔者拟从考察国内信贷担保业务开展的制度背景入手,在一个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中,结合笔者所掌握的调研资料,对信贷担保公司业务拓展现象予以经济分析。

二、信贷担保公司业务拓展:基于调研发现的现象描述

笔者的调研结果表明,在信贷担保市场上,不仅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而且还存在担保公司的担保难。事实上,担保难与融资难相伴而生,即信贷担保公司的日子并不比中小企业好过。因此,信贷担保公司实施业务拓展战略,是其作为经济人的理性抉择。

首先,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融资需求群体具有先天弱质特征,资金实力有限和运行风险高,这不但导致其自身的融资难,也会在客观上造成信贷担保公司的担保难。在现实中,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期,公司治理不完善,经营状况堪忧,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较低,还款能力差,资信较低,所以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弱。然而,银行的首要目标是要盈利,要保持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所以对中小企业存在着明显的惜贷倾向。因为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非常高,一旦银行为其发放贷款,就会承担一个比给大中型企业发放贷款的更高的额外风险,而且,比之大中型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交易成本也高。针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银行要么拒绝其申请,要么故意刁难,要求提供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资产抵押或担保。不幸的是,中小企业本来就缺少资产,再加上银行对抵押物品和抵押资产有着严格的限制,而且对抵押资产的要求条件也极为苛刻,虽然企业拥有产权的土地使用权、建筑物、个人住宅、应收帐款、应收票据、存货、机器设备、无形资产等都可以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可是中国现行贷款的抵押物除了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外,银行很少接受其他种类的抵押物。如此一来,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缺乏资产,加之银行对抵押资产要求苛刻,它们要想获得银行贷款就只能向担保公司求助。面对中小企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特征,担保公司也是畏如蛇蝎猛兽,不敢轻易为之提供担保。比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就明确要求,担保申请者必须提供反担保,否则就不予受理,而能够提供反担保的中小企业几乎凤毛麟角。这势必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长期存在,整个信贷担保市场长期处于非出清状态,一边是中小企业有着旺盛的资金需求,另一边是银行手握大把资金无处发放。与此同时,担保公司的巨额资金也无处投放,资源闲置非常严重。笔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团145团

调研发现,为了招商引资,145团不仅为外来企业提供土地、基础设施和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它的投资经营公司(实质上是信贷担保公司)还为其融资提供担保。为了防范和控制外来企业的违约风险,团场要求它们以自己的机器和厂房等固定资产作为履约的抵押品。与此同时,当地却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外来投资者能够提供反担保,而当地的中小企业却无此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就应运而生了,通常给予财政补贴,或者直接成立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来经营信贷担保业务,从而直接催生了双重信贷担保[24]。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特征,双重信贷担保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但是,它却无法最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1]。因为双重信贷担保会迫使政府增加财政支出,这不但会加大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和引起纳税人的不满,而且由于政府在提供财政支持时通常会限制保费率,致使信贷担保市场的价格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这自然会导致信贷担保市场的利润空间非常狭小,即使有政府的扶植和帮助,信贷担保公司也很难在盈亏平衡点上正常运营,所以它们必须暗渡陈仓,拓展业务内容。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各地的信贷担保公司除了挂着信贷担保的幌子零星地开展信贷担保业务之外,主要从事拆借、搭桥贷款、资信评级、信贷中介和开展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并适度进行风险投资。除此之外,担保公司可以作为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为风险投资提供金融服务,间接从事风险投资业务,即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帮助风险投资家进行风险基金的融资,协助和参与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家进行交易的设计和谈判,并从中获得手续费和劳务费等收入。此外,在超额利润的诱惑下,有些信贷担保公司还铤而走险,涉足地下金融市场的非法吸存和非法融资等业务,这在江浙一带尤为猖獗。

综上所述,信贷担保公司不务正业,自觉或不自觉地拓展其业务内容,乃是由当前的金融制度安排所决定的。一方面,信贷担保市场的竞争不完全致使信贷担保公司无力推卸行政干预的压力,不能以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和进行自主决策,丧失了对其产品进行合理定价的权力,从而致使其无法获得足够高的利润来维持公司运营,尤其是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双重信贷担保的制度设计在给予信贷担保公司各种政策优惠的同时,也给信贷担保公司进行业务拓展创造了条件,即不仅为此供给了资本,而且使很多信贷担保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政府支持的身份背景或官商合一的双重身份,这些足以使之在市场交易中左右逢源,见机逐利,或明或暗地进行业务拓展。

三、基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显然,信贷担保公司业务内容的悄然拓展有其深层次的制度成因,所以兹就制度变迁的动因及其变迁趋势逐一结合调研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一)动因分析

现行制度出现不均衡,是因为市场上出现了潜在收益。就信贷担保公司不务正业、拓展业务内容而言,可以理解为信贷担保公司开始自觉地追逐潜在收益。当潜在收益超过重新安排制度的成本之际,就会导致制度变迁[25]。就信贷担保市场的情形而言,这些潜在收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克服规模经济效应不足

信贷担保公司暗地里拓展业务是克服其自身缺乏规模经济效应的理想选择。中国各地的信贷担保公司犹如恒河沙数,但都是小萝卜头,很多公司的注册资本才二三百万。如在2010年底清理信贷担保市场之前,天津市大约65%的信贷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不足300万元,而且很多公司实际上是一个空壳。信贷担保公司在总体上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如果信贷担保公司老老实实地专注于担保公司业务,那么,将会有一大批公司转瞬间破产倒闭。中国信贷担保市场存在过度竞争,很多担保公司不能做大做强,它们只有把求生存放在第一位,在通过多种途径攫取各级政府发展和繁荣信贷担保市场的财政资金的同时,选择业务拓展的发展道路,以信贷担保为幌子,兼营拆借、搭桥贷款、信用评级、信贷中介业务、投资银行和投资公司等业务。

2.克服对风险的厌恶

市场调研一再表明,由于政府干预和法规不健全,信贷担保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所以担保公司无法仅靠担保业务生存,必须拓展业务,一是规避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业务的高风险,二是用新业务板块的新增收益来抵消信贷担保业务的巨大风险,让担保公司得以在一个较低的风险水平上运行。

中小企业素质差,信贷担保公司迫于盈利压力和风险压力,不敢贸然为中小企业提高担保。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经营状况欠佳、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违约风险大等因素,中小企业难以得到信贷担保公司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除了企业贷款过程中道德风险严重外,中小企业自身盈利水平以及自身素质也增加了获得担保的难度。中小企业自身的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缺少透明度和必要的监督等,也制约了其取得信贷担保和银行贷款。一旦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无疑会惹火烧身,把风险转移到自己身上。所以,担保公司为了规避风险、获得收益,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便在情理之中。

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一些民营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直接恶化了银企关系。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不稳定,部分企业还缺乏足够的、经过审计部门认证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赢利的业绩,信贷担保公司对这些企业的组织结构、法人素质、经营业绩等背景资料难以把握,无疑增加了担保公司的审查、监管难度,于是担保公司便采取提高其担保费用的对策。基于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和盈利能力三方面的考虑,信贷担保公司自然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3.应对市场失败和不完全市场的发展

中小企业与信贷担保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贷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将面临很高的交易成本[26]。

在担保机构的参与下,中小企业不但要承担银行利率负担,而且还要承担保费负担,所以信贷担保实际上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企业的融资成本越高,其投资收益率就越低。因此,某些成功概率较高、风险较低的良好投资项目就会逐步退出信贷担保市场,而滞留在市场上的投资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就会大幅降低,平均风险水平也会大幅提高。这就是 “劣币驱逐良币”,即坏项目驱逐了好项目,担保市场上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增大[9]。这样,对于申请担保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不存在任何资产抵押,担保机构又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它的最优博弈策略必然是选择成功概率低、风险大、收益高的投资项目。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于担保机构的介入,一旦贷款失败,担保机构将承担全部责任,其收益高于非担保情形[11],所以它也不愿承担大量的信息和监管成本去监控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和市场经营状况。而担保机构为了控制担保贷款项目的风险,将展开针对申请担保贷款的中小企业的信息搜集和调查工作,由此产生的相关信息费用最终必然会全部转嫁给申请担保贷款的中小企业,这势必成为中小企业在承担贷款利息、保费之外的另一附加成本,从而进一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显然,这可能在更深层次上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向上拉升信贷风险,从而陷信贷担保公司于不利境地。

如此一来,信贷担保公司就会谨慎对待中小企业的担保请求,利用信息筛选机制,只给低风险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担保[6],或者故意提高担保请求的门槛,拒绝与高风险的中小企业打交道,转而利用担保基金从事其他收益率更高的业务。

(二)制度变迁过程分析:担保公司的转型趋势

根据戴维斯和诺斯的观点,一个完整的制度变迁过程将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形成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团体;提出有关制度安排的方案;各个层次根据制度变迁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次级行动团体;两个团体共同努力实现制度变迁,安排选择集,从中加以比较并挑出最佳安排的时间;制度变迁的启动时间,潜在利润愈大愈确定,则启动时间愈短[27]。

据此可以认为,信贷担保公司的业务转型才刚刚处于制度变迁的起步阶段。如今,推动信贷担保公司业务拓展和转型的初级行动团体已经形成,但是,具体的、清晰的制度安排方案却没有提出,这些初级行动团体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说,其制度变迁才刚刚露出一点苗头,信贷担保公司的业务拓展方向和未来的发展重心,还很难妄下断论。但是,仍可据此作出一些预测。

首先,信贷担保公司的制度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有利于促进整个信贷担保市场的繁荣发展。当前,信贷市场一片凋零,处于严重的非出清状态,长此以往,信贷担保公司和中小企业都会面临非常艰难的生存困境。如果信贷担保公司能够及时拓展业务范围,开辟增收创收的渠道,那么不但信贷担保公司的收入能够有效增加,而且信贷担保公司的担保风险也将会因此而大幅降低。如此一来,各家信贷担保公司的生存压力将会减小,并可以借助其他业务的资金收益来支持担保业务的开展,保持信贷担保市场的持续繁荣。

其次,信贷担保公司必然走向多元化经营。单一的信贷担保业务收益低、风险高,无法支持担保公司的发展,所以信贷担保公司如不退出信贷担保市场,就必须采取多元化策略,兼营资产管理、信贷中介、投资和信用评级等业务,广开财源,增收节支。

最后,制度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边际调整的过程,很难急于求成。信贷担保公司要真正成为一个从事多元化经营的群体,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信贷担保公司不但要面临法律和政策的制约,而且还要面临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投资公司和各种金融中介公司的抵制和竞争。这个过程充满了风险,政府不适宜干预,而信贷担保公司自身实力有限,只能由信贷担保公司在业务拓展中摸索前进,逐步提出信贷担保公司业务转型的行动方案和催生次级行动团体。只有这样,信贷担保公司才能迎来光明的前途。

此外,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业正在不断地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在这个大背景下,信贷担保业的业务拓展是大势所趋。信贷担保公司很可能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体制内坚守传统的信贷担保阵地,而在不与现行金融体制彻底决裂的前提下积极涉足信贷、证券、期货和信用评级等市场板块,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失时机地以多元化的战略融入混业经营的滚滚洪流。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基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偿债风险大、盈利水平低等因素,信贷担保公司作为理性经济人,不会轻易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这在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也减少了信贷担保公司的业务量,削弱了它们的创收能力,所以这是一柄双刃剑,为其业务拓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由于中小企业客户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信贷担保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敢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这样就缩小了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其盈利水平和利润下降,生存空间变狭小,甚至有退出市场的危险。因此,信贷担保公司在生存压力的逼迫下,不得不另辟蹊径,开发新的业务,谋求生存。这就导致信贷担保公司在坚守信贷担保这块阵地的同时,还得兼顾拆借、搭桥贷款、信用评级、信贷中介、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和实业投资等业务,以图做大蛋糕。

第三,虽然信贷担保公司已经开始悄然转型,诸多迹象表明,这种制度变迁才刚刚处于萌芽状态,转型的具体方向和效果尚难预料。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信贷担保公司走向混业经营乃大势所趋。

虽然上面指出了信贷担保公司拓展业务的方向,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正确引导信贷担保市场和信贷担保公司的发展,否则,信贷担保公司就会从一个危机陷入另一个危机。具体说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各信贷担保公司要注重长远发展,搞好市场调研,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公司的战略定位,找准突破口,占据属于自己的业务板块,在多元化经营中既不能丢弃信贷担保业务,又要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政府在信贷担保公司的业务拓展中既要发挥外部监管作用,又要加强策略性引导。在新业务的开拓方面,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查,制定详细的市场准入标准,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担保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从而降低担保公司多元化经营的风险。与此同时,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应该鼓励和引导信贷担保公司开展多元化经营,在分散和控制担保公司经营风险的同时,加大其他市场板块的竞争水平,起到活跃金融市场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最后,信贷担保公司会同政府和银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途径,分散信贷担保风险,如建立信贷担保联盟,组织联合担保,提升担保的信用等级;将信贷担保项目投保,把信贷担保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市场;编制信贷担保风险指数,以此作期货期权交易,让资本市场来分担信贷担保风险。参考文献:

[1]秦海林.双重信贷担保无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1(1):79-88.

[2]BESANKO D,THAKOR A V.Collateral and rationing: Sorting equilibria in monopolistic and competitive credit market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87,28(3):671-689.

[3]BARRO R J.The loan market, collateral, and rates of interes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76,8(4): 439-456.

[4]WETTE H C.Collateral in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Not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73(3):442-445.

[5]IGAWA K, KANATAS E.Asymmetric information, collateral, and moral hazard[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0,25(4):469-490.

[6]CHAN YS , KANATAS E.Asymmetric valuations and 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loan agreemen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5,17(1):84-95.

[7]ARAUJO A,PSCOA M R,TORRES MARTNEZ J P.Collateral avoids ponzi schemes in incomplete markets[J].Econometrica,2002,70(4): 1613-1638.

[8]ALLEN L,PERISTIANI S,SAUNDERS A.Bank size, collateral, and net purchase behavior in the federal funds market: Empirical Evidence[J].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89,62(4):501-515 .

[9]CHAN YS, THAKOR V.Collateral and competitive equilibria with moral hazard and private inform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7,42(2):345-363.

[10]MANOVE M,PADILLA A J,PAGANO M.Collateral versus project screening: A model of lazy banks[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32(4): 726-744.

[11]KOSE J, LYNCH A W,PURI M.Credit ratings, collateral, and loan characteristics: Implications for yield[J].The Journal of Business,2003,76(3):371-409.

[12]巴劲松.从“浙江模式”的经验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建立[J].上海金融,2007(8):75-78.

[13]李虹.激励、合作范围与担保制度创新:李庄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06(3):174-181.

[14]高连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融资边界与竞争优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3):92-97.

[15]孔莉,冯景雯.集群融资与云南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创新[J].思想战线,2009(1):92-97.

[16]张善杰.俱乐部机制与制度耦合:枣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商会效应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08(11):46-48.

[17]张卓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

[18]张翔.从国际经验比较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路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9):111-115.

[19]付俊文,赵红.信息不对称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数理分析[J].财经研究,2004(7):105-112.

[20]郝蕾,郭曦.卖方垄断市场中不同担保模式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基于信息经济学的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5(9):58-65.

[21]李学春,于贻胜,王志福.政府担保与多边信贷契约:寿光“银政企”融资模式剖析[J].金融发展研究,2009(5):34-37.

[22]赵瑾璐,张葛仡男,梁怡.论财政对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支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09-114.

[23]李晶晶.信贷担保公司的盈利模式创新与业务拓展及转型[J].探求,2011(2):74-80.

[24]秦海林.双重信贷担保的路径依赖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100-105.

[25]戴维斯,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概念与原因[M]//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66-294.

篇7

担保调查报告范本

抵押担保难是制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瓶颈之一。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各级政府从2008年下半年起相继成立或引进了一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功能的担保公司,旨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抵押担保物不足问题。但由于但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局部利益难于统一、反担保条件要求严、银行合作准入门槛高、中小微企业资质差、监督管理难到位等因素的影响,银企担业务发展远低于当初成立或引进担保公司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担保公司担保倍数放大功能的作用。在当前货币政策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发展融资性担保业务,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抵押担保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县成立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共5家,其中1家财政注资成立的省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和4家民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9600万元,其中民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8000万元,4家民营担保公司最大1家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其余均为1000万元。担保公司累计为企业和个人担保融资52笔,金额3455万元,对辖内企业和个人融资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但银企担三方业务合作业务量只占我县当年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1,离我县引进或成立担保公司的宗旨和预期相距甚远。

二、银企担合作举步维艰

调查显示:辖内银行业、担保业和中小企业都有较强的合作意愿,也曾做过尝试,但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局部利益难于统一等因素的制约,银企担合作举步维艰。

1、反担保条件要求严。中小企业遇到资金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到银行贷款。但由于抵押担保物不足,被银行拒之门外,转而求助于担保公司解决担保难问题。担保公司同样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俗称反担保),且反担保的条件几乎和银行对等,也要经过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登记;省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调查审批条件甚至比银行还严。中小企业之所以到担保公司申请担保,是担保公司较银行的担保条件相比相对较低:一是抵押物较银行宽松,如可以将中小企业的部分财产打包抵押;二是抵押率较高,如中小企业的房产在担保公司可按80%抵押,比银行高20个百分点;有如,中小企业的机器设备在担保公司可按50%抵押,比银行高30个百分点。即使这样,中小企业仍然达不到反担保的要求,导致银企担合作流产。

2、民营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准入难。据调查,除有财政背景的省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与辖内金融机构有合作外,其余4家民营担保公司均未与辖内金融机构就银担合作事项进行签约。究其原因:一是注册资本金要求较高。农信社要求担保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其余金融机构均要求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截至2011年底,我县实际注册2000万元资金以上的担保公司只有一家;也就是说,只有1家民营担保公司达到了与银行进行银担合作的基本条件;二是基层金融机构没有审批权限。据调查,辖内金融机构的银担合作机构,都有上级主管部门指定。工行、农行有与瑞嘉担保公司合作的意愿,但目前尚未审批。受上级行授权管理制约,在主管部门没有政策的情况下,无法与民营担保机构合作。三是附加条件较为苛刻。有的银行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在银担合作准入条件、承保比例、风险负担比例等方面附加条件较为苛刻。据辖内某担保公司反映,辖内担保公司有与某金融机构合作的意愿,但该金融机构首先要求担保公司合作前必须预存2000万元在该金融机构的账户上,并且不能动用,且不能转为保证金。

3、银担合作意愿不强。现行担保公司银担业务的收费标准是担保金额的1-3%。按最低标准收费,担保公司利润较担保公司开展其它担保业务相比较低,而按较高标准收费,中小企业则难以承受。据调查,担保公司开展一定量的银担业务是担保公司年检合格的必备条件。在此硬性条件的制约下,担保公司被迫主动寻求开展银担业务,以取得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资格。

4、中小企业资质差。据调查,该县的中小企业资质差,大部分中小企业厂房是租赁的,部分有厂房的也没办下土地使用证、房产证;除机器设备外,少有其它担保抵押物,难以达到银担要求的担保或反担保要求。

5、监督管理难到位。一是从《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来看,融资性担保公司归口地方政府管理,由地方政府指定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督管理。监管部门主要包括:综合管理部门金融办和日常监管部门民企局及其它监管部门。目前县政府虽已确定民企局为担保公司的监管部门,但民企局缺少符合专业资质监管人员的实际情况使得对担保公司的监管,离规范履职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目前虽然说有金融办、工商、民企局等多部门监管,但实际上谁也难管,以致于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二是监督管理处罚标准制度缺失。按《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对担保企业增资扩股、抽逃注册资本金、违规收取保费、担保责任余额超规模、不按规定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不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等违法、违规行为,没有制定相关的处罚标准,导致难以规范担保公司的业务开展。

三、加快发展银企担业务的路径选择

1、切实降低反担保条件。担保公司要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切实降低反担保条件。一是降低反担保的比例。对产品销路好、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根据其风险情况,按照其贷款额的5090%的比例提供反担保;二是增加反担保的种类和形式:⑴采取多家中小企业联保方式进行反担保,既能降低反担保风险又可降低费用;⑵将反担保的种类扩大到应收账款、商标、专利、股权、产权、大宗耐用消费品、法人(股东)的个人财产等,以增加反担保的种类;三是对产品销路好、有良好发展前景、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要逐步实行信用担保;四是要充分发挥财政注资担保公司的龙头示范作用。与银行签约已开办银担业务的省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降低反担保的比例、增加反担保的种类和形式、逐步实行信用担保等方面要有所作为,起带头作用,以形成以点带面的正向导向效应。

2、积极帮扶担保机构。一是大力宣传,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融资性担保行业。相关监管部门应通过电视、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相关政策,认真做好咨询、注册、备案等相关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创办担保公司;二是监管部门除及时为各担保公司转发各种有关政策文件外,还要针对新办担保公司处于创业初期的实际情况,及时安排专人帮助各担保公司制定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组织担保机构从业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有关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信息及时提供给担保公司,利用各种途径向企业推介担保机构;三是对地方政府自办的担保机构,要千方百计加大注资力度,壮大担保基金,利用基金的杠杆原理,力促担保业务做大做强;四是逐步完善财政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补偿机制,将中小企业纳入风险分担体系,当中小企业提供反担保时,财政给予一定政策优惠。五是辖内金融机构要积极寻求与担保公司合作,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降低民营担保机构准入银担合作的限制性条款。

3、调动银担合作积极性。一是各监管部门在加强对辖区内担保机构进行监管的同时,要千方百计贯彻利用好上级行有关对辖内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奖励补偿措施,引导调动辖区内金融机构加强与担保机构合作,扩大担保业务量稳定增长。引导担保公司合法兼并重组,壮大担保实力。同时也要引导担保公司加强内部管理,依法合规经营;二是适当减免担保企业需要缴纳的有关税费,降低担保企业相关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4、有效监管,规范担保机构运作。一是有关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机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制度和监管记分制度,对经营及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及时提醒担保公司注意风险控制,切实维护辖内担保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加强对偏离主业,非法经营金融业务行为的监管,维护金融秩序。对有的担保公司假从事融资中介服务之名偏离担保主业,受托投资,受托发放贷款,吸收存款,发放高息贷款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予以严格监管,维护好金融秩序。

5、规范整顿,确保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相关监管部门要督促辖区内担保机构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依法建立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担保评估制度、决策程序、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确保担保公司健康发展。

篇8

一、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融资现状

(一)市中小企业概况

根据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市实有企业万户,其中%以上为中小企业;实有私营企业万户,注册资本(金)万亿元;个体工商户万户,实有资金数额亿元,户均资金数额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万户,出资总额亿元。

中小企业对全市GDP的贡献为60%,对税收的贡献为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在创造就业方面,中小企业提供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提供了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

(二)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及现状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融资难”,而市仅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就有企业3000多家,基本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对于融资担保需求量很大。仅以重汽的上游供货企业为例,依托重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其上游企业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流动资金短缺却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重汽在2012年计划达到总产值500亿元,以此计算,其上游供货企业的融资需求就在50亿元以上。而这仅仅是重汽上游供货企业的融资需求量,加上其他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可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目前,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一是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通资金,目前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有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量与全市余万家中小企业数量总额相比较仅为沧海一粟。二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间接融资。从年我市金融机构对1096户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全市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全年被调查企业有贷款需求的855户,占被调查企业户数的78.0%,贷款需求金额为137亿元。实际得到贷款户数227户,实际贷款金额33亿元。企业贷款户数满足率为20%,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满足率为24%。年被调查企业贷款需求金额138.3亿元,到目前实际贷款金额9.9亿元,占计划的7.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我省中小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即使贷到款规模也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二是从金融服务方面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

二、市担保行业现状及分析

担保公司作为连接企业与银行的信用桥梁,主要经营的是商业银行所不愿或无力涉及的风险业务,同时也是中小企业所急需支持的业务。担保机构作为资金供需双方的服务商,最大限度地挖掘市场的潜力,通过介入前期调查、细化风险控制方案等方式,完全依靠市场手段将看似不可行的业务变为可行,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转化为有效的反担保能力,从而使资金配置渠道更为通畅,既扩大了银行业务,又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自己也从中获利,真正实现了担保机构、银行与企业的三赢。

目前,市共有担保机构17家,其中有9家正式开展担保业务,注册资本过亿元的有7家。可以说,市担保公司良莠不齐。有些自身实力太弱,注册资本过小,风险管理能力无法让银行信服,并没有真正成为银行可以托付的商业伙件。担保业务开展较好的有市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创新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经发担保有限公司等。其中,从事专业信用担保的只有经发担保有限公司。根据财政部2001年下发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担保机构对单个企业提供的担保责任金额最高不得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10%。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一般不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5倍,最高不得超过10倍。市现有的担保机构发展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

三、工商联牵头组织成立担保公司的优势

工商联牵头组织成立担保公司,是进一步健全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需要,有利于深化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促进担保企业协作,在规范担保业行为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优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协调各类经济组织,加强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二是搭建信息平台。建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信息库、企业诚信信息库、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库等,探索解决担保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是成立各种形式的担保商会、协会,引导行业自律,规范担保行为,同时加强担保机构之间的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是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强强联合,共同担保,风险共担。加大各行业协会与担保公司之间的联系,帮助企业在获得担保的同时拓展担保企业的业务领域。

五是发挥工商联的联合优势,建立会员企业内部资金互保融通平台。

四、我国担保公司的主要特点和典型运作模式

(一)主要特点

自1998年开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迅速发展,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特点:一是资金来源多元化。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有政府财政资金、企业会员基金、企业互助基金、民间投资,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与其他来源资金的合作基金。二是担保机构性质和组织形式多样化。从担保机构组织形式看,有政府管理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国有股份制公司、私营股份制公司和各种基金的管理公司等;从机构性质看,有非营利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也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还有政策性与商业性担保业务混业经营的担保机构。三是出现担保品种多样化和机构多功能化的苗头。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中有单纯提供担保的机构,也有集投资与担保功能于一身的投资担保公司;有的仅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也有的同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信用担保等。

(二)典型模式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是小规模、功能单一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但不少地方政府和担保机构正在积极探索中小企业担保事业发展的新路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担保运作模式。

模式一:各级财政建立共同基金,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比较典型的是上海财政共同基金,由上海市各级财政出资建立,它是全国最大规模的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主要采取以下管理和运行机制:一是签订委托管理协议,由专业担保机构(中投保上海分公司)运作和管理共同基金。二是建立出资人之间的利益和风险分摊机制。担保基金的决策以担保公司为主,区县政府负责提供被担保企业的资信证明,具有担保荐的推荐权和否决权;中投保上海分公司最终决定是否担保。三是中投保上海分公司作为担保基金的日常管理机构,必须以政府的产业政策为导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以盈利为目的,严格按照上海市财政局制定的《关于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管理的若干规定》和经批准的年度工作计划规范操作担保业务,接受上海市财政局的稽核、监督和检查。四是担保审批程序规范透明,防止政府行政性干预。中投保上海分公司的中小企业担保审批程序是:第一步,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第二步,银行审查贷款要求。银行有意但需要担保的报担保公司。第三步,由企业所在地分别考核企业的信誉,按企业的纳税和财务情况,区县财政局签署同意推荐或不推荐意见。第四步,担保公司进行综合平衡,决定是否给予担保。第五步,担保公司与贷款银行签定保证合同。五是上海财政局、中投保上海分公司与有关银行建立贷款担保协作网络,设立担保受理点,方便小企业,简化了贷款信用担保的操作程序。

模式二:互助基金委托专业机构担保,又称深圳模式。它是把分散的小额担保基金集中起来,形成约1亿元的互助基金,担保对象是互助基金的会员企业。互助担保基金担保机构担保,实现了互助担保基金与商业担保机构的结合。深圳的企业互助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为:一是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互助担保基金理事会由互助企业代表、担保公司代表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约束机制。二是委托商业担保机构(中科智担保公司)担保。基金理事会为决策者,担保公司主要提供担保专业服务。其担保审查和决策程序是:互助基金成员推荐担保项目;担保机构负责项目初审和担保项目的文件准备;最终是否担保由理事会来决策。三是建立担保的利益和风险分担机制。担保公司只收取担保费的1/3,其余2/3担保费归互助基金,风险分担原则是:当发生代偿时,先由互助基金代偿,不足部分由中科智担保公司代偿。

模式三:分层次再担保。有安徽和上海两种模式。安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以再担保业务为主,除了自己直接从事少量担保业务以外,还有选择地与担保机构签订再担保协议。再担保收费为被担保机构在保期内全部应收保费的5-10%。上海模式就是市财政对区县财政进行再担保,再担保比例为50——60%。

模式四:集投资和担保于一体。目前,不少投资担保机构集投资和担保业务于一体,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同时开展担保和投资业务。第二种是在进行担保时,有股权要求。当被担保方不能如期偿还银行债务时,担保公司进行代偿;一旦被担保方不能在宽限期内偿还担保债务,担保公司可以将债权变为股权。第三种是担保公司成立专门的部门或分公司进行资本金运用,以保证担保基金保值增值。

五、担保基金的优劣势

成立互助担保基金,委托专业担保机构担保的优劣势:

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有利于集中分散的资金,扩大担保基金盘子。其次,实行专业机构与互助担保基金结合,利用专业担保机构提高互助基金的信誉。第三,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委托管理,可以通过竞争招标的方式选择有信誉、业绩好的专业担保机构来管理和运作基金。

由于担保基金的出资人和决策人不一致,有可能存在受自身利益的驱使,担保基金偏离使用方向,从而影响担保基金使用效率的问题。这就要求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担保基金,需要建立一套监督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一是要明确担保对象,确保担保对象符合政府扶植的方向。二是要明确责权利,明确出资人和专业担保机构之间的责权利,包括担保的收费标准、成本和担保损失分摊原则,担保资金补偿原则等等。三是制定合理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担保程序。四是建立监督和考核制度,定期审计和检查,确保政策性资金的使用方向。五是建立竞争机制,择优选择有资信、业绩好的专业机构。

六、成立担保公司的有关建议

鉴于工商联的部门职能与担保公司的运营特点,由工商联牵头成立的担保公司,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

一是采取深圳模式。即由工商联组织会员成立互助担保基金和互助担保基金理事会。互助担保基金由理事会进行管理,委托商业担保机构担保。基金理事会为决策者,商业担保公司主要提供担保专业服务。运作模式可参照上述深圳模式。

二是由工商联牵头,企业会员出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成立工商联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要求为:

1、注册资本至少达1-2亿元。

2、股东为出资的会员。

企业法人和经济组织的,应符合以下条件:(1)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2)财务状况良好,入股上一年度盈利;(3)入股资金来源真实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4)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5)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6)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7)拟入股的企业法人属于原企业改制的,原企业经营业绩可以延续作为新企业的经营业绩计算。

自然人投资入股应符合以下条件:(1)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诚信记录;(3)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3、决策机构为股东大会。日常工作由公司负责人、担保业务经理、风险管理经理、财务主管和外聘专家共同组成项目评审委员会,负责拟担保项目的评审。

4、公司主要设五个部门:担保业务部、风险控制部、法律事务室、财务部、综合服务部。

(1)担保业务部,主要负责中心担保咨询服务、申请担保、项目受理、业务开发、项目分析和保后跟踪等工作,工作人员要求投资金融、工程技术等专业毕业,有跨学科知识背景。

(2)风险控制部,主要负责中心客户资信评估、风险管理,工作人员要求投资金融、法律、管理等专业毕业,具有丰富的银行风险管理知识,信用评估经验。

(3)法律事务室,主要负责法律咨询和法律审查工作,对重大经营决策提供法律意见,由取得律师资格者担任。

(4)财务部,除负责本中心财务管理外,协助担保业务部和风险控制部工作,提供财务方面的专门意见。

(5)综合服务部,主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和外联工作,并参与中心业务开发工作。工作人员要求管理类专业毕业,有工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善沟通。

5、关于风险防范

(1)建立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的机制。要防止有了担保,银行就放松贷款审查的倾向。因此,应确定适当的担保比例,在担保机构和贷款机构之间合理分担风险,担保机构应定期了解和掌握银行的担保贷款业绩。与此同时,要增强中小企业主的风险责任,可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反担保,按企业信用等级确定担保抵押资产的比例。(2)把事后的风险控制与中小企业咨询服务结合起来。担保机构要设专人或与中介机构联合,加强担保后的跟踪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解决。(3)支付赔偿金后,中小企业作为借款方仍有偿还全部债务的义务,担保机构仍然有权追索企业所欠债务。(4)从保费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风险准备金,承担财政资金代偿后的资金损失。(5)对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较好,但由于负债较重、经营暂时困难的企业,可采用封闭贷款和担保基金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支持,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6)建立对担保机构资信的定期评级制度,担保机构定期聘请经财政部门认可的资信评级机构进行资信评级,并向社会公布评级结果。(7)建立严密的监控制度。成立由财政、金融、股东等组成的监管委员会,建立风险防范指标体系。

6、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

篇9

关键词:融资担保;内部控制;风险特征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特征

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特征基于业务特征产生,存在特殊性、不对称性、相对可控及追偿性四大显著特征。融资担保行业属高风险行业,在不同项目中风险也不同,规律性较差,如担保费率、金额、期限等难以准确量化,反担保实现措施千差万别,这就造成了风险特殊性特征。第二,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融资性担保公司客户对象多为中小企业,在扶持政策的影响下,企业通常难以获取与风险等量的收益,存在不对称性。第三,担保债权属于债,有依附性,追偿要在获得代偿后才能开始,滞后性、被动特征较为突出。第四,风险在一定程度可控,需要担保公司密切关注担保对象经营规模、资产核实、财务规范状况等经济信息,避免风险系数过高。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要点

(一)企业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下的内部控制才能真正贴合企业情况。内控建设过程中,要提高战略计划控制的严谨性,根据融资担保公司发展目标细化内控指标,风险系数超标时及时进行风险调控。

(二)担保费率控制

担保费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获取利润的基本途径。由于项目性质差异,各类项目的担保费率存在不同,这就需要公司实施担保费率控制,通过构建评估标准来确保担保费的稳定性,从而保障公司运作稳定。

(三)资金风险防控

资金基本贯穿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所有业务,实现有效的资金循环与配置,应当从具体比例指标入手。一方面,从风险抵抗出发,融资担保公司内控建设应当重点关注资本结构比例、资本充足比率等。另一方面,从经营结构出发,要针对不同担保业务进行比例指标设置,如单项担保限额、差异化担保业务人财物比例等。通过资金控制,避免高风险业务的产生,从而降低风险系数。

(四)政策性风险控制

当前,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策体系及配套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国家会针对市场状况随时调节政策指向。因此,融资担保公司必须密切注视政策变动,留足管理弹性,按照相应指示开展业务活动。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要点

(一)内控环境建设

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基本土壤,工作中,企业应当重点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组织结构体系、人员素质结构与企业风险文化四大方面。制度建设上,融资担保公司应当首先构建明确的审、保、偿、监分离的制度体系,在总经理负责制基础上,构建详细的担保业务报告及担保记录制度,完善审批流程,强化内部稽核,通过离任审计实现追责,从而形成制度闭环。组织结构体系建设工作中,企业应当重点强化董事会职能,尽可能按照需求设置监事会,构建制衡的权利机制,独立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资信评估部门级业务担保部门,通过合理、制衡的职责分工优化内部控制基础结构。素质提升上,应当重点强化管理层素质,持续提升职工职业道德,从管理出发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工作能力。最后,企业还应该持续培养风险文化,可借鉴银行机构风险控制的管理经验。

(二)风险识别及评估

风险识别及评估应把握全面、全过程、全员三大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风险化解机制、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两大板块。风险化解机制建设上,当前企业可用风险化解方式主要包括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及风险补偿三大机制,以风险补偿为例,企业可以通过财政补贴、代偿准备金提取、呆账准备金提取等手段进行补偿,还可以按照规定,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从而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建立期间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应当从强化信用理念意识、建立中小企业资信评级体系、构建奖惩激励机制三方面入手,通过这三个环节,实现内部、外部资信掌控,以激励奖惩避免失信问题发生,从而控制风险。

(三)动态控制活动

动态控制活动的建设,应当首先实现职责分工控制,在此基础上,将授权审批流程、会计系统严格化,以全面预算控制实现资金流动、资金监管控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担保业务不同,担保业务中的受保对象、担保期限、受偿率及违约率等内容差异较大,变动也较为明显,因此,企业有必要构建高效的运营分析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强化审批流程、会计系统、全面预算的基础设施,实现实时分析、动态分析,进而降低风险系数。

(四)信息交流与沟通

首先,要构建信息收集与加工机制。从内部来看,信息收集与加工应当通过业务活动、会计资料、内部传阅文字、音像资料等实现,利用信息系统,分析内部信息。从外部来看,企业应当通过行业协会、市场调查等方式获取申保企业、中介、对手等信息,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以实现科学决策。其次,要在担保公司内部构建健全的反舞弊机制,保护举报人或投诉人信息,杜绝控制空白或控制失效问题的发生。

(五)内部监督

首先,要从内部监督入手,在垂直领导、统一管理的基础上,以职权划分实现各岗位的持续监督。其次,要构建高度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着重关注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保障财会制度的有效执行。第三,要强化全员监督意识,在反舞弊机制的基础上,开展持续监督,让员工敢监督、敢举报,防止舞弊行为。最后,要建立监督质量评价及改进机制,通过考核,配以奖惩,保障内部监督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杜浩铭.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顾海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管理机制的重塑研究[J].南方金融,2011,04:8-12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5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1-006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1.15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见表1。

中小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中小企业户数占整个市场企业户数的99%以上;在GDP中中小企业的贡献约占60%,在税收收入中占近50%;在进出口总额中占约50%;对就业的贡献度约为75%。与此相比,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量仅占全部公司客户贷款总额的40%左右,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相比明显滞后,发展空间巨大①。

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现状

(一)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存在明显不足

根据《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统计,认为融资环境较以前有明显好转的中小企业不足7%,稍有好转的也仅为13.93%,而将近80%的企业认为企业的融资环境没有变化或趋于恶化,其中认为融资环境与前几年相比没有变化的企业为59.02%,同时认为融资环境恶化的企业竟超过了20%,这一比例与认为融资环境好转的企业的比例基本相当。在对现有融资方式满意程度这一问题上,感到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企业分别为19.84%和15.87%,而较满意的为19.84%,非常满意的为3.17%②。另外根据2005年7月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披露了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自我融资比例90%;银行贷款仅为4%;非金融机构为3%;其他渠道为2.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主要以自我融资为主,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比例相当低,加之中小企业资本金较少,规模较小,其内源融资规模相当有限,迫切需要债务等外源融资,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直接影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较高的门槛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GDP的贡献率已超过60%,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超过70%,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所占的比率不足10%。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准入条件、贷款流程、贷款政策并没有给予中小企业特殊的优惠政策。企业的规模越小,其贷款要求被拒绝的比率往往越高。据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资料显示调查,60.5%的中小企业没有1―3年的中长期贷款,即使能够获得,仅16%满足需要,52.7%部分满足需要,31.3%不能满足需要,贷款难的程度“可见一斑”。而根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调查,在我国,中型、小型企业贷款申请失败概率分别为22.13%和23%,而大企业失败概率仅为12%①。

2005年以来,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重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己在稳步增长。从绝对数量来说,2009年全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7.1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3.5%,比2008年末加快23.4个百分点。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含票据贴现)累计新增3.4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30.1%,比年初高16.6个百分点。其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41.4%,比年初高34.2个百分点。全年累计新增企业贷款5.7万亿元,其中大、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比分别是40.9%、34.3%和24.8%。国家发改委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拒贷的,拒贷率仍然很高,达到了56.1%②。当前中小企业大部分依赖间接融资,尤其是利用银行信贷进行融资居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成为目标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利息支出和相关筹资费用。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借款方面不仅与优惠利率无缘,而且还要支付比大中型企业借款更多的浮动利息。同时,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为寻求担保或抵押等,中小企业还要付出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正规融资渠道的狭窄和阻塞使许多中小企业为求发展不得不从民间高利借贷,所有这些都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不足的因素分析

(一)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融资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等级低,这是其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有限、资金缺乏、信用水平低、没有完整的企业规划、倒闭率高、贷款偿还违约率高。中小企业一般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创立,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产权结构不明晰,企业经营效率不高,开拓新的市场难,不能有效地避免市场风险,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造成了其履约能力的下降。银行的首要目标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然而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使得银行难以遵守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导致银行不愿放贷。中小企业对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嗅觉不灵敏,主动出击意识不强,而且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对金融市场和融资工具生疏和不懂得树立和宣传自身金融形象,从而束缚自身开拓融资渠道的可能性[1]。

(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单位成本较高

从银行业务的角度来讲,对大企业的贷款相当于批发业务,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只相当于零售业务。目前我国银行业在贷款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上还没有分开,对大额和小额贷款审查程序基本一样。于是对任何一笔贷款,不管金额多少,银行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放款和监控等完整的授信流程,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少、笔数多、手续复杂,这就使得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单位成本远高于大型企业。过高的成本自然使得银行不愿意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

(三)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有限,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为严重,对于贷款项目的潜在收益和风险,作为贷款者的银行通常比作为借款者的企业了解的要少。现代货币金融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不仅会导致金融市场难以有效运作,形成资金配置的低效率,而且会增加银行的贷款风险。从国际经验来看,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总体管理水平低,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业务、经济效益、投资风险、还款能力的了解比较困难,加大了信贷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成本乃至整个融资成本,提高了银行系统面临风险的概率。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有一个特殊的成因。即相对于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多是“新生代”,或是商业银行的新客户,二者之间业务往来数量少、时间短。

(四)商业银行自我风险约束加强,坚持审慎的低风险信贷政策

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在风险管理上是“在政策规定的利差范围内,开展适度风险的信贷业务,并且要求担保”,而中小企业客观上具有分布面广、管理分散,不利于银行对其行业、领域及交叉风险进行有效预警,风险管理成本较高;又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品和可靠的担保,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畏惧”心理。中小企业的天然弱点和银行追求“低风险,高效益”的经营目标之间的矛盾制约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开展[2]。

四、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信贷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商业银行总分行之间的联系,建立服务中中小企业的机制

统筹商业银行总分行之间关系,采取分工协作,共同推动的模式。要加强总分行联系,总行要充分发挥行际间的传递作用,牵头组织管理全国的小型企业业务人才培训,在全国推广已经成形的模式经验和产品,以推动全行小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分支机构要确立“宁缺毋滥”的原则,主要营销那些产权清晰、管理已具一定层次、自身经营积累相对较好、成长性好、销售资金回笼正常、业主商誉度高、无不良记录、有培育潜力的中小企业。

(二)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效信用信息

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企业和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在做好对企业和个人信息采集的基础上,还要配合工商、税务、公安、电信、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部门做好信用信息整合,建立一个分级开放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形成一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评级机构和企业多方协作、相互监督的信息共享平台。二是改进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应改变目前按大中企业的标准评估中小企业资信的做法,进一步改进现有的内部资金评级制度,应尽快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制度,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客观评定中小企业等级,合理确定对中小企业信用授信额度。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公开制度。要统一行业标准,规范信息渠道、分析计算、信用评价等各个环节和操作流程,促进信用评级健康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分散信贷风险

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资产质押和担保,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有效分散银行信贷风险,促进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加快市县两级信用担保公司的组建。对已组建的市县两级信用担保公司增加注资,落实财政担保基金对中小企业担保补偿机制,提高其担保实力;未组建担保公司的县(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组建。二是鼓励和支持发展社会商业性担保机构。鼓励有能力的大企业和行业协会与中小企业联合组建商业性担保公司,通过收取适当费用,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三是鼓励支持成立中小企业互助的会员制担保机构。借助行业协会或商会等组织牵头行业内中小企业成立担保公司,通过联保、互保或收费等形式,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提供服务。四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机制。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发挥公共财政的政策导向激励作用[3]。

(四)商业银行应构建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核算机制

重点推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单独核算的试点,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对小企业贷款业务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以评价小企业客户的优劣和利润贡献度的高低,考察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经营管理业绩。在银行内部要做到分账,加强能够衡量账户业绩和盈利能力和利润报告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和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建设,以便能够正确衡量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不同个人(产品经理、关系经理)对发展小企业客户的利润贡献。建立经营人员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落实岗位,分解任务,将客户经理、风险岗位人员的负责度、经营业绩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对客户经理在贷款定价中的超额定价能力和存款、中间业务等方面的组织营销能力要给予特别奖励。要完善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办法,明确经营人员尽职内容和环节,既要防范个人道德风险,又较好地改变基层行对发展中小企业业务积极性不高、缺乏动力、怕承担责任的情况,鼓励客户经理营销,提高中小企业客户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姜兰.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