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救医学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急救医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科学教育的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同时还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幼儿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幼儿自身特点把幼儿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幼儿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栋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教幼儿的文化知识,更要培育幼儿的各方面基本素质;既要增长幼儿的智慧,又要增强其身体素质。教学中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感与受。
三、科学教学的基本途径
科学教育并不是以培养科学家为唯一的目的,而是以应用及创新科技生活为基本。所以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中我们可以从这三方面主要目的来进行培养:
①幼儿对科学认识的能力;
②幼儿以科学探索的能力;
③幼儿对科学的认识与探索的态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践幼儿的科学教育呢?
1、正确的向幼儿提供直接的经验
众所周知,幼儿的好奇心极强,喜欢直接用其感官的方法对科学与知识的进行探索,所以,幼儿科学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对其提供最直接且正确的知识或者对新事物的认识。所以,在我们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时,我们绝不可以完全依赖纸与笔进行教育。当然,幼儿由于对新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有限,知识与意识很有限,也不可对其进行直接讲授教育。在对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特点,刻意创造科学的环境,可以让幼儿具体操作并运用相关的新事物新知识。如,观察、分类、比较、总结等。
2、科学的培养幼儿的基本能力
1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直接用人类的感观去了解事物的信息,是获得第一信息的直接方法,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所以,幼儿老师应该多让幼儿用其感官来对周围的事物与信息进行探索。如,看、听、摸、闻、尝。可让孩子们用心去观察鱼儿在水中游,天上的月亮,星星等,不仅可激发孩子的对事物的探索兴趣,也能让孩子养成观察习惯。
2推理能力
当孩子们对周边事物有了新的发现,但由于其根本不知道事物的客观真实性,在客观上有可能其认识的信息是错误的,所以,当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逻辑、真实性、科学性进行推断。这不但提高了孩子的推断能力,也让孩子能够找到事物的客观真实性,还能让孩子养成科学推断的习惯。尽可能的提供一些适合幼儿特点的因果问题。比如:让孩子试着去探索太阳为什么会将湿衣服晒干?
3判断能力
判断就是对一件新事物在没有得出结论之前,用自己的思维与知识对其进行预测。在幼儿进行学习与教育时,老师应该多运用一些关于判断的手段,来对孩子进行培养,而且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形像化,或者实验来揭示答案。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方法,判断能力。在这方面,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游戏,像让孩子数花朵,看其对数字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够判断正确?
4沟通能力
沟通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是在人们的思想交流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所以,当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老师应该多让孩子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如,肢体语言、直接语言、创作等方式。幼儿的沟通是一种对事物的理解的表示,他首先需要对事物进行理解,才可以用他特有的方式将自己的理解表示出来,也只有表示出来,老师才知道孩子是否对事物理解到位。同时,老师也要通过幼儿的表现,来对其进行分析。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交际意愿 影响因素 交际焦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22-01
引言
认知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影响显著,近年除认知这一学习者内在差异的核心问题,对学习者情感方面的研究也愈加火热。如何成功与目的语学习者个人情感因素的动机、焦虑、性格、态度密不可分。当然年龄、性别、自我评价等个体差异也是学界关注的影像语言学习的重点问题。甚至有人认为情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至少和认知因素一样大,或者往往更大(Stern.1983)。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WTC)是对于情感因素的一种延伸,是指人物个体在以自愿为前提的情况下,和其他人发起交流的意向(McCroskey& Baer.1985)。那么影响交际意愿的因素有哪些,什么因素更为重要,就成为了本文所要进行量化研究的研究目的。通过探讨这些问题以期达到使广大外语学习者和语言教师了解交际意愿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高目标语言运用能力。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长春工程学院2009及2010级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15个班级共432名学生为研究被试,用以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单独访谈等方式。研究工具采用《英语学习调查问卷》和极值学生《学生课堂交际意愿观察表》,以及特别学生单独访谈。《英语学习调查问卷》除年级、专业、姓名、性别、年龄、生源来源地外,分为背景问卷和课内英语交际意愿调查量表两个部分,共38题。《学生课堂交际意愿观察表》就教师提问类型和学生提问类型、互动类型、语言互动过程计时、互动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课堂观察,涉及15项观察内容。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关于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内二语交际意愿的实证研究,意在调查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学习者课堂内英语交际意愿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现有的理论和实证结果,讨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大学英语课堂内二语交际意愿的现状和特点;其次,研究变量(如交际焦虑、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价)是否对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内英语交际意愿的影响;最后,课堂内英语交际意愿影响因素中能使学生认识到的主要因素。
三、研究发现
(一)研究结果表明
1.被试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总体上较低;
2.英语专业学生课堂交际意愿较非英语专业学生明显;
3.女性学生的交际意愿大多比男性学生高;
4.交际意愿与交际焦虑呈明显负相关;
5.与自我评价的英语水平显著正相关;
6.课堂气氛活跃程度和活动安排多少与学生交际意愿呈正相关;
7.城乡生源与交际意愿无显著相关;
8.教师提问与反馈多少与学生个体交际意愿呈正相关。
(二)分析结果
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被试课堂英语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级、专业、英语交际动机、交际焦虑、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价、说英语的态度,英语水平的自我评价及英语交际频率、自信性格及课堂气氛或环境、教师受学生喜爱程度、班级大小、交际能力、年龄和学习者信念、教师支持、教师提问、教师反馈、小组成员、课堂组织和活动内容。
可归纳为六项:交际焦虑、个体差异、自我评价、课堂氛围、活动安排、教师提问及反馈。
(三)交际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众多影响因素当中,本研究重点关注了交际焦虑对交际意愿的影响。交际焦虑是指在二语习得的各方面,例如口语、听力、学习中以及测试等所引起的紧张、恐惧等情感(MacIntyre & Gardner,1994)。很多发现表明,对于外语学习者或二语学习者来说,几乎每个方面都存在着焦虑,无论是日常交际、口语表达,还是听力理解、学习信息反馈,当然学生自己感觉更为明显的是外语或第二语言测试。而这些方面大都与所学习目标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有关。而在这其中,于公共场合(如大学外语课堂)运用目标语言进行交际尤其会使学生感到交际焦虑。交际焦虑强的学生,交际意愿往往较低,轻则不愿参与课堂的互动活动,严重的甚至会选择逃课。在访谈结果中不难发现,交际焦虑强和交际意愿弱简直成为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学生运用目标语言时越是焦虑,交际意愿便越低,而交际意愿越低,在交际过程中交际焦虑越是明显。
篇3
英文名称:Chinese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4912
国内刊号:11-5454/R
邮发代号:8-7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4
儿童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一岁之前,尤以新生儿死亡率最高,主要与围生期多种因素有关。其次为各种创伤导致心跳呼吸骤停,且通常发生在院外[1]。因此,制定有效易行的儿童院前急救措施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一项紧急任务。
据统计,大约10%的求助电话是儿童急救电话,而这其中只有约5%的患儿需要复苏[2]。院前急救人员通常在事故或者发病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所谓的复苏黄金时间)。这段时间简单的救助措施可以制止和延缓心脏骤停的进程。此外,还有机会对儿童的身体状况作出判断 ―― 这一点对创伤儿童更为重要(可以判断损伤机理)[3]。但儿童院前急救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 实施的环境困难
由于院前急救的随机性强,时间紧迫,环境复杂,危险性极大。一些有形的危险物可能容易被发现,但也有些不太明显的东西难以发现,如带有破坏性的围观者。
首先,急救设备是有限的,高额的造价不仅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同时也受到空间的影响。如救护车的内部空间不允许储备适应救护所有年龄段患者的急救设备。
其次,院外熟练救护人员的数量需求也因不同的事故而不同,急救技能训练程度也各不相同。当遇有涉及儿童的急救情况时,由于救护人员自身处于危险当中,往往过多担心或不愿意介入治疗[4-5]。
再次,在黄金时间内送该儿童去医院的决定需要急救人员更高的技巧和判断力。
以上因素都需要在制定培训院前急救人员项目时考虑进去。
2 急救技能的掌握
由于心脏骤停通常发生在很短时间内,所以及早对患儿进行处置至关重要。这一点可以讲授给那些经验不足的人,并引起辅助人员或者非本专业医生的警觉。比如:由于新生儿心脏骤停基本都是窒息性骤停,所以心肺复苏应当保留ABC复苏程序,并及时把患儿送往医院。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加之环境复杂,通常难以建立一般的静脉通路,因此骨内输液就显得尤为重要[6]。
因为多数急救人员处理的不是经常出现的严重疾患或受伤儿童。每年不到1%的急救人员被要求实施更高级的技术[7],如气管插管。一项研究表明,只有大约20%送往医院的儿童需要接受高级急救服务,没有一例接受气管插管或骨内输液[8]。如果急救人员实施某项急救技能的机会很少,再培训和重新评估就需经常进行。
3 “技能与抱起来运走”的困境
有些人的观点是,所有的抢救治疗都可能影响儿童送到医院的时间,所以应该不要任何治疗直接送往医院 ―― 即所谓的“抱起来运走”。也有人倾向培养院前急救人员尽可能多的技能,以便在黄金时间内尽早开展治疗[9]。目前的培训目标是开拓一条中间道路 ―― 教授足够多的预备知识,以便急救人员能在关键时刻对延迟送往医院的儿童施行最有效的救治。
4 培训的困难
在有关儿童急救的问题上,许多问题涉及到院前急救人员(主要是护理人员)的培训。在院前急救方面有许多经验丰富的人,在对严重病患儿紧急护理方面也不乏技艺精湛人员,然而在两方面都具有广泛经验的人员就不多了。那些没有受过儿科训练的人是不了解护理成年人和儿童的区别,也不清楚儿科需要专门的技术[10]。反过来,一些在医院工作的儿科医生和护士总认为他们有足够的经验能教授那些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人。
5 设备与费用问题
由于空间及场所的限制,对设备的选择要特别精心 ―― 如果没有设备来实施急救技术,教授这些技术就没有意义。所以儿科医生和其他从事儿童急救工作的人员都应积极呼吁,以便使那些管理院前急救资源的人懂得儿童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6 建议
目前,我国的儿童院前急救工作仍处于落后状态,一些培训机构、教材、器械等尚处于空白。希望能够尽快出版院前小儿生命支持课程,以补充“面向院内的小儿高级生命支持课程”的不足,并为院前工作人员提供技能和知识支持,使其能够在黄金时间,让受到生命威胁的患病儿童或受伤儿童受益。
参考文献
[1]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England and Wales 1997.
Lodon: 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
[2]Advanced Life Support Group.Prehospital paediatric life support.London.BMJ Publishing Group,2009,8:21-3.
[3]Schindler MB,Bohn D,Cox P,et al Outcome of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or respiratory arrest in children. N Engl & Med ,2006,335:1473-9.
[4]Lacher ME,Bausher JC.Lights and siren in pediatric 911 ambulance transports:are they being misused ann Emerg Med ,2007,29:223-7.
[5]刘波.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及防护的初探[J].当代医学,2010,16(10):131-132.
[6]Cooke MW.How much to do at the accident scene BM& 2009,319:1150.
[7] Su E,Mann C, McCall M,Hedges JR. Use of resuscitation skills by paramedics caring for critically injured children in Oregon.Prehosp Emerg Care, 2007,1:123-5.
[8]Reisdorff E,Howeii KA,Saul J,et al.Prehospital interventions in children.Prehosp Emerg Care 2008,2:180-3.
篇5
【关键词】模拟医学教育;儿童重症医学;临床教学
医学生的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学研究生需要在儿童重症医学科进行实习轮转,学习对重症患儿的抢救和诊治。儿童重症医学科是培养儿科医学生重症抢救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场所。但危重患儿病情变化快,潜在医疗纠纷的风险大,医学生短期内获得动手操作和参与诊疗的机会少,往往会降低研究生在重症医学科实习效果,影响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医学教育进步,模拟医学教育(simulationbasedmedicaleducation,SBME)的应用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1]。在既往重症医学科实习教学中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患者为主要操作训练对象。而SBME则打破了这一模式,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和仿真模型模拟各种危重症的临床场景,以供临床教学;SBME贴近真实,具有内容丰富规范,重复性和安全性强等特性,对于医学教育有重要作用[2-3]。本文初步探讨对儿童重症医学科轮转医学生开展SBME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1SBME是社会发展和伦理学的必然要求
“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医学的“不伤害原则”,不伤害原则指在医疗诊治过程中不使患者的身心遭受损伤。目前对医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伦理学,要求以患者为中心,不伤害患者[4]。没有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的医学生如果多地进行医疗操作,即使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也可能有违“不伤害原则”。SBME在培训医学生提高其医疗技术的同时规避对实际临床教学中对患者伤害的风险。因此,大力开展SBME符合伦理学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和疾病治疗越来越重视,较多人希望能在大医院进行诊治,使教学医院的医疗负荷不断上升。然而目前患方对疾病和医学认识不足,期望值和维权意识高,易造成医疗纠纷。儿科又是目前医患矛盾的高发区,儿科医闹现象和伤医案不时被报道。与以前相比,紧张的儿科医疗环境使儿科医学生无法在临床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操作实践机会。在此社会环境下,SBME可以帮助医学生不断接受培训提升其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减少医疗风险。
2SBME是提高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
危重症抢救分秒必争,救治过程中有时可能无法向医学生讲解和示范,重症医学临床教学工作有其困难之处。SBME能模拟休克、呼吸衰竭、室颤等各种危重症,结合急救设备,能给医学生提供相关临床场景和救治演练。SBME实践性、重复性强,不受时间限制,是提高医学生危重症抢救临床知识和技术的有效手段。受时间限制,医学生在重症医学科学习期间不一定有机会面对特定的危重症,比如室颤。在儿童重症医学科中室颤发生率低,电除颤使用也少,室颤发生的时间不定,进行相关教学时学生往往感觉空洞,教学效果差。但是采用SBME就能很好地进行室颤急救教学。通过计算机软件使与仿真人相连接的心电监护上出现室颤心电波形,同时仿真人大动脉搏动消失,医学生通过心电波形和重要体征评估,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并进行电除颤治疗或抢救药品推注。指导老师通过SBME完整地讲授室颤识别、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并作示范。再通过考核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并通过摄像回放来纠正错误和不规范之处,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传授和讲解知识为主,医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切身体会知识要点,并核实掌握程度。而SBME能帮助受培训者完成知识到实践运用这一转变,提高其临床知识和技能,同时保障患者安全[5]。
3SBME有助于培养决策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危重患儿的抢救既需要指挥者的决策,又必须依赖团队力量来完成。传统医学教育注重知识单向灌输,各种考试考核也仅仅关注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培养医学生在危重病情下的诊治决策和应变等方面严重缺乏。而在SBME中可设定场景,并指定某位医学生带领团队,由其负责指挥,着重培养和锻炼其治疗决策和应变能力,利于全面培养医学生。在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间的沟通、协调合作非常重要。但在儿童重症医学科中指导教师无法有效地在临床急救工作中去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SBME可以提供培养团队精神的良好机会。面对模拟的临床危重场景,参加培训的数名医学生需要群策群力短时间评估病情、抢救施治,整个环节都必须相互信任和协作,以达到成功救治患儿的目的。如在心跳呼吸骤停场景中,医学生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各行其是势必引起抢救的紊乱和错误。经过SBME培训的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明显增强。
4SBME在儿童重症医学科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
仿真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儿童重症医学科开展模拟医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它们并不能模拟危重患儿全部的症状、体征和情绪变化,如果医学生仅仅满足于SBME培训成果而脱离临床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因此SBME并不能完全替代重症医学科内危重患儿诊治的床旁教学和技术指导。另外,SBME抢救的主要情节步骤来源于临床,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临床抢救工作。因此指导教师在情节设计和考核评估中均应考虑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可能情况进行纠正和补充。医学是一门爱的科学。但是SBME在医学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医学生在面对仿真人时容易存在这是在面对“机器”,是在技术培训的思想认知,可能无法产生对待真实患儿的责任心、同情心和关爱,在培训室中也认为无需就患儿情况与患儿或家属进行相应医患沟通或病情告知,从而造成与实际临床工作的脱节,不利于医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因此,指导教师在SBME时需要进行医学职业素养、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教育。让医学生尊重仿真人,像对待真实患儿一样对待仿真人,牢记“不伤害原则”。综上,SBME能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知识和技能,并有助于培养决策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但是,也必须正视SBME存在局限性,可以通过与临床工作结合、精心设计和加强人文教育等方面克服其不足。
参考文献
[1]梁菊,李瑛.模拟医学教育:医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2015,24(3):266-269.
[2]万学红,孙静.现代医学模拟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4-23.
[3]SchroedlCJ,CorbridgeTC,CohenER,etal.Useofsimulation-basededucationtoimproveresidentlearningandpatientcareinthemedicalintensivecareunit:arandomizedtrail[J].JCritCare.,2012,27(2):219.
[4]魏恒顺,李燕姿.医学伦理学教学路径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887-890.
篇6
降格录取医生,主要是为了缓解看病难。所谓看病难,说到底是医生短缺,尤其是好医生数量不足。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2.06人。其中,儿科医生缺口更大,每千名儿童仅拥有0.25名医生。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至少还缺20万名儿科医生。病人越来越多,而医生数量却无法同步增长,这是一个全球普遍现象。即便是在欧美国家,每千人口拥有3至4名执业医师,患者依然抱怨医生太少,看病等候时间过长。而我国医生除了数量不足之外,素质也参差不齐。例如,协和医院是国家级水平,县医院是县级水平,乡镇医院是乡镇水平。医生水平相差悬殊,加剧了医疗资源供需矛盾。
有人说,既然医生这么短缺,为啥不扩大医学院招生规模,多培养点医生?的确,只要稍稍降低一点门槛,就可以迅速增加医生数量,缓解燃眉之急。但是,医生是一个关乎生命的神圣职业,只有经过最严苛的训练和考试,才能成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必须百里挑一,优中选优。良医不是“速成品”,无法“批量生产”。培养一名良医,不仅需要选择一颗“良种”,更需要漫长的等待。没有数十年的浇灌,是不可能开花结果的。因此,医生是公认的“晚熟”职业,无法人工“催熟”。倘若急于求成,盲目扩大数量,就如同往美酒里掺水,自毁品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为此,一大批农民放下锄头拿起针头,成为“赤脚医生”,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虽然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并不符合医学人才培养规律。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乡村医生资格准入制度,今后这支队伍将逐渐被经过全国统考的执业医师取代。
医生有良医和庸医之分。良医治病,庸医要命。而庸医之害,甚于无医。如果良医短缺了,就用庸医来充数,无异于饮鸩止渴,拿人命当儿戏。降低当医生的门槛,必然导致医疗质量下降,最终受害的是患者。让不合格的人穿上白大褂,等于让“隐形杀手”混入医生队伍。所以,在医生准入这件事情上,任何国家都不敢“任性”,宁缺毋滥。
篇7
专家简介
樊民胜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伦理学教研室教授,国内最早涉足医学伦理学和性医学领域的学者之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常委,中国性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性教育协会副会长。
潘曙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急诊医学专科分会中青年学组组长。致力于急救、儿童和青少年意外伤害预防研究。
盛晓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卫生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微量元素学会理事,上海市优生优育科学协会理事。致力于儿童营养和儿童保健的研究,擅长儿童营养不良、生长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等的诊治。
徐秀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儿保学组副组长。擅长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营养及饮食行为等儿童营养与发育行为问题的诊治。
姚国英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儿童保健所常务副所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妇幼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儿保学组副组长。擅长儿童性早熟、儿童生长发育异常、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儿童糖尿病等的诊治。
章依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疾病预防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儿保学组委员。在儿童语音和语言障碍、行为问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困难的诊治以及儿童发育评估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老观念:母乳6个月后就没营养了
生活故事
孙小姐在宝宝刚满4个月时,考虑到上班问题,加上周围的朋友都说6个月后母乳就没什么营养了,于是就采用传统方式给女儿强制断了母乳,以配方奶粉喂养。为了安全,孙小姐专门拜托亲戚朋友从国外带回进口奶粉,希望给宝贝女儿足够安全的营养。不料,断母乳后很多问题接踵而至:刚开始,孩子以拒吃、少吃、哭闹等方式强烈拒绝奶粉,渴望母乳;紧接着,孩子开始接二连三地感冒咳嗽、拉肚子,三天两头跑医院。这一来二去,宝贝的体重和身高增速明显减缓了,如今,看着已7个月宝贝女儿消瘦的脸庞,孙小姐非常心痛。她开始反思:断母乳到底对不对?
传统的过早给宝宝采取骤然断离母乳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不适应,尤其是有些妈妈在断乳母的同时还会离开宝宝几天,这会给宝宝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于是,宝宝拒奶、哭闹,营养和睡眠都受到影响,最终发生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不得不频频出入医院,搞得家人身心疲惫,正常的生活被完全打破。其实,就营养价值而言,6个月以后的母乳同样有营养,分娩后1~10个月期间的母乳,被称为成熟乳,是宝宝的最佳营养来源。
母乳喂养,不仅对孩子有很多好处,对哺乳妈妈来说也益处多多。
宝宝:更健康、更聪明、更有爱
对小宝宝来说,母乳的各种营养不但品种齐全、搭配合理,且容易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物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溶菌素及抗发炎与免疫调节因子等,可以保护小宝宝免于各种病菌的感染,同时还可以降低宝宝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成长后发胖的概率。
母乳中还含有大脑发育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如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称“脑黄金”)、核苷酸、氨基酸与乳糖等物质,能促进脑细胞发育,有利于宝宝的智力发展。
同时,哺乳的过程中,婴儿和母亲有皮肤对皮肤、眼神对眼神的接触,满足了婴儿对温暖、安全及爱的需求,增进了母子感情,更与婴儿的人格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此外,母乳为直接喂哺,温度适宜,不易被污染,经济、实惠又安全。
妈妈:更快乐、更健康、更苗条
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使新妈妈更容易享受到为人母的心理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子宫恢复,同时排卵会暂停,可达到自然避孕的效果。
哺乳还可以减少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危险,降低以后发生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风险,保护母亲健康。
对关心身材的“潮”妈来说,哺乳还有个好处,那就是能有效消耗怀孕时累积的脂肪,促进身材恢复,避免产后肥胖。
“潮爸潮妈”看过来――
“潮行动”:母乳喂养可至2岁
母乳喂养多长时间为好?建议没有特殊疾病的妈妈最好哺乳至宝宝10个月~1岁,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哺乳时间,将断奶安排在宝宝8个月~1岁半都是合理的。其中,建议纯母乳喂养4~6个月,给宝宝添加辅食后,继续母乳喂养可至宝宝2岁甚至更久。
篇8
关键词:儿科护士;素质要求
儿科患者一般情况下所患病症都是急诊,具有起病原因急、沟通困难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患者,无法用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无法将身体患病情况进行表达,或者无法对自身情况进行叙述,大多是以其家属或他人进行代诉。这对医护人员在诊断与护理上就会造成一定困难,对于患者的病症了解上也不够全面。
因此,这就需要儿科护士与患儿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对患儿病症起因、病症变化以及病症特点有所了解。只有通过所陈述的病情情况,才能对患儿所存在的身体疾病进行了解与处理,杜绝隐患。因此,儿科护士必须具备特殊的素质,她们应有强烈的责任感,爱护及尊重患儿,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如下。
1 过硬的专业素质
随着国内医学发展,在临床护理方面以及抢救方面、对患者运用先进技术检测方面都离不开儿科护士过硬的专业素质。儿科护士不但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在操作技能方面要求也较高。对于儿科护士来说,只有具备这几点,才能在工作中对患儿所出现的身体症状以及存在的隐形病症有所了解与判断,才能对患儿在医生诊断过程中提供必要信息,以更准确对患儿在临床阶段进行治疗。另外,要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2]。
2 强烈的责任感
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病情变化快而急,护理难度大。工作中要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善于从观察到的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好随时抢救准备。只有用心,才能做好护理工作。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3],不但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还要启发他们的思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 良好的身体素质
医院护理工作是一项繁重工作,作为一种责任感较强的职业,对儿科护士在脑力与体力要求上都非常高。因此,儿科护士首先在身体素质上保持良好状态,只有健康、精神的身体状态,才能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除此之外,儿科护士在精力上充沛,对于就诊的患者及家属来说,从儿科护士一系列的护理动作上也能感到放心与踏实,更好的与儿科护士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便对患儿所患病症进行处理。
4 优秀的心理素质
护理工作除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患儿及患儿家长的焦虑、恐惧,不仅要具有耐心,更主要的是要有真挚的同情心。在病房巡视过程中,遇患儿家属焦虑恐惧之时,要诚恳和蔼地与家属交流,从而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示护士的聪明和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情感的感染力。这样患儿及患儿家属就非常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心情显得格外轻松,信任和满意浮在面容,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促进了儿科护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5 较强的沟通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移,儿科护理学的范畴已有单纯对疾病的护理转变为"以小儿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4]。儿科护士要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关心体贴患儿,耐心解答患儿提出的各式各样问题,并尽量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情况下,满足患儿的身心双方面需求,灵活、多样、恰如其分地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帮助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早日恢复健康。与患儿的沟通方面除了语言也可以用非语言的形式进行沟通,如拥抱、观察患儿表情、抚摸等形式。对于患儿来说,通过拥抱、抚摸可以使患儿增加安全感,进而减小不安情绪,使之能够在情感上得到安慰。与此同时,对于患儿家属来说,因儿科护士同患儿的交流也可以感受到关爱,更加感到亲切。
6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儿科护士应掌握熟练的急救技术及设备的使用,也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对药剂进行使用。急症患儿在病因上较为复杂,且在变化上也较多。因此,如出现患儿急救事件,应采取科学的手段应对,以准确、及时的措施进行处理。尤其是在晚班阶段,对于突发事件处理上应乱而不急,稳妥有条的对患儿进行急救。
7 应具有严谨、勤快的作风
儿科护士作为医护天使,自身要以洁身自好、自尊、自爱的形象为人民所服务。因此,儿科护士要进行自我约束,无论是在其独处无人监督情况下,还是在人后,都要做到按规章制度办事,将工作按照规定完成。对于患者的护理上也应尽职恪守,达到其应尽责任。除此之外,儿科护士还要在工作中做到勤奋四觉,即要做到、手勤、脚勤、眼勤、嘴勤,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保证护理工作在有序环境下完成[5]。
8 结论
通过本文研究了解到,在新形式下对儿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其不但要在护理技术上有所提高,还要在理论与知识上有所增长。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具备过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应对工作。只有儿科护士将服务患者、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作为己任,才能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更好为社会大众所服务。
参考文献:
[1]悦讨林.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与特点[J].中外健康文摘,2014,1(9):141-146.
[2]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11):676.
[3]铃木美惠子,陈淑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1-22.
[4]G Arrabito,H Schroeder,K Schrder,et al.Configurable low-cost plotter device for fabrication of multi-color sub-cellular scale microarrays[J].Small(Weinheim an der Bergstrasse, Germany),2014,10(14):2870-2876.
篇9
1.1儿科护理的建设与发展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国家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2福建省儿科护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儿科护理发展相比,虽然我省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与差距。为深入了解我省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向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发放问卷,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问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级以上医院占34%(其中三甲医院占18%,三乙医院占12%,专科医院占4%),二级医院占62%(二甲医院占43%,二乙医院占19%);儿科床位设置:30家三级医院拥有儿科床位共2237张,占全省儿科总床位的50%,67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拥有儿科床位总数占总床位的50%,说明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儿科建设还未完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梯队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儿科护士3056人,编外护士1856人,占儿科护士总数的60.7%。编外护士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流失率高,增加医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护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规划,造成护理人才的断层。职称聘任方面,全省儿科护理高级职称111人,占护士比例3%,护理高级人才比例小,主任护师占0.5%,副主任护师占2.2%,主管护师占15.8%,护师占27.2%,护士占54.3%,与医疗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配比少,造成护理职业生涯的瓶颈及护理研究人才短缺、护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时也影响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单一繁重的护理工作量让新护士甚至不愿意到儿科病房工作,给儿科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儿科护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不平衡
相对三级医院,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较全面,而对于二级以下医院,由于医院本身规模限制及对儿科投入不足,且儿科产生经济效益少,基本只作为医院的二级分科。专科的不细化造成专科护理的很多新技术不开展或应用少,达不到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能力要求。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护理就是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是保姆式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2.3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存在差距
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受疾病影响,小儿对家长、家庭依赖及心理影响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这负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响,家长感到压力与负担。据相关机构调查及文献报道,住院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影响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变化,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家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2.4循证护理在儿科应用还不完善
儿科护理人员队伍年轻化,临床经验不足,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提供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识。
3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3.1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保障编外护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实施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护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力配比病房床护比达1:0.6。
(3)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发展专科护士、培养护理骨干人才梯队。2015年完成儿科专科护士人才库建设,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贮备护理人才。
(4)开展护理帮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组织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和专科护士下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及接收基层医院进修等方式促进基层儿科护理队伍人才培养。
3.2专科建设方面
3.2.1建立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015年完成申请并组织建立新生儿专科护士、儿童急救专科护士、儿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指标。
2015年前完成“护理敏感性指标”,如跌倒率、静脉外渗率、压疮发生率、给药正确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护士离职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把关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及管理评价目标,从而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3.2.3建立省级儿科护理网络信息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共享儿科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及疑难护理病例探讨。2014年~2015年开展分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和儿科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扩大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及思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
3.3护理服务方面
重视家长、家庭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满足家长护理需求。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2014年~2015年在三级医院试点推广;2015年~2016年在二级医院推广;至2017年全面推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关系。通过加强儿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促进家庭维护儿童健康的积极作用,达到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目标,让患儿及家庭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3.4社会责任方面
积极拓展护理延伸服务,加强社会责任承担,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借助媒体,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学校配合,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心理康复等服务;关注儿童保健服务及慢性病管理。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政策支持与建议
首先,重视对儿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满足儿科发展需求,减少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儿科护理队伍。
第二,加快城镇儿童医保及新农合保险覆盖,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让基层儿科护理得到发展。
篇10
休克时微循环障碍与细胞功能障碍的关系:微循环障碍学说认为细胞代谢障碍是继发于微循环障碍之后发生的,是由于缺氧和酸中毒引起的损伤。但随后一些研究发现:(1)休克时细胞膜电位变化发生在血压降低之前;(2)细胞功能恢复可促进微循环恢复;(3)器官微循环灌流恢复后,器官功能却没有恢复;(3)促进细胞功能恢复的药物,取得了抗休克疗效[1]。以上说明休克时细胞损伤可以是继发于微循环障碍,但也可以是原发的。
感染性休克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病理生理机制更为复杂,目前对其认识很不充分;二是早期休克状态的确定较为困难,休克处于复苏和复苏后维持阶段较为漫长;三是必须依据有创血压及全身灌注情况检查;四是脓毒性休克,虽然休克得到纠正,病情的发展却非常不确定②。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一般不会太难,机体有感染病灶或高度怀疑有感染的基础上,出现心血管功能障碍,即可诊断;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等推荐方案为:临床表现符合下列6项中的3项可诊断早期感染性休克:(1)意识改变,烦躁不安或萎靡,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惊厥;(2)皮肤改变,面色苍白发灰,唇周、指趾紫绀、皮肤花纹、四肢凉。如有面色潮红,四肢温暖,皮肤干燥为暖休克;(3)外周动脉搏动细弱,心率、脉搏增快;(4)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须除外环境温度影响);(5)尿量1ml/kg/h;(6)代谢性酸中毒(除外其他缺氧缺血及代谢因素)。如代偿期临床表现加重伴血压下降则诊断为失代偿期感染性休克[3]。
感染引起感染性休克,采取抗感染策略进行病因治疗是毋庸置疑的,抗感染有效地前提是做到针对性,但对感染性休克只实施抗感染措施,也难挽救患者的生命。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包括病因学治疗及发病学治疗两方面,必须全面兼顾,不可偏废;病因学治疗就是针对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具体措施包括抗菌药物的正确应用及感染病灶的清除引流,在病原未明情况下,一般先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脓毒性休克适用“降阶梯治疗”或“重拳出击”原则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多主张联合用药尤其在病原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兼顾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并考虑到耐药菌的可能[4]。在足够的抗感染药物使用时没有取得预期的病情控制时,可能存在原发灶和并发症的演变,要考虑治疗方案的调整;不合理和过度抗生素使用会增加抗生素诱导脓毒血症[5]、脓毒性休克[6]和脓毒症相关脑病[7]的机会。
发病学治疗包括畅通呼吸道、氧疗、改善微循环、改善细胞代谢、改善和恢复重要器官的功能。
休克时人工辅助通气的指征宜适当放宽,支持性人工辅助通气包括原发病已致危重状态、短时间内难于纠正的休克状态、MODS;治疗性人工辅助通气包括:合并急性肺损伤(ALI)或ARDS导致呼吸衰竭。 转贴于
改善微循环:休克既已发生,即要实施国际上的“黄金(golden hours)”六小时早期目标治疗策略(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⑧,对于小儿(含新生儿)则要实施一小时内的“钻石时机(diamond minuets)”目标治疗策略进行救治。补充血容量宜及时、尽早和足量进行。纠正酸中毒,休克状态纠正之前,存在代谢性酸中毒时PH值纠正到7.15即可,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即扩血管药物必须在血容量得到充分补充及纠正酸中毒前提下应用,而缩血管药物一般在过敏休克及神经源性休克应用;防治DIC,高凝期要给予适度的抗凝治疗,低凝期要掌握凝血因子的补充和适度抗凝之间的平衡;体液因子的平衡疗法与拮抗剂的使用,即应用SOD清除剂清除氧自由基,肿瘤坏死因子单抗清除肿瘤坏死因子;临床上血液净化也在平衡体液因子(含炎症因子)方面起到确切的作用[9]。改善细胞代谢,与休克相关的危重状态下伴随的高血糖是应激及高代谢的反映,持续的高血糖则预示机体代谢功能不全,与病死率呈正相关,故要求血糖控制在3.9~6.1mmol/L[10].改善和恢复重要器官的功能:脑保护是器官保护中心,首要的脑保护是改善全身循环和脑灌注,其次是原发病根治,降温和镇静以降低机体能量代谢,以上措施均有落实后才 考虑适度降颅内压治疗,以防过度和盲目的脱水而带来容量性循环波动和医源性内环境紊乱。出现休克肺(ALI\ARDS)时,则应正压给氧,甚至机械通气,尽早实施保护性的系统呼吸治疗,以改善呼吸功能;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则采用利尿、血液净化、血液滤过、透析等治疗;出现急性心衰时,除适当控制(减少或停止)输液外,尚应强心、利尿、并适当降低心前(休克时例外)、后负荷。
活化蛋白C(APC)在儿科感染性休克的应用:Kleijn采用APC浓缩物(200IU/kg、400IU/kg、600IU/kg)与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APC浓缩物对患者的病死率没有影响,但随着APC浓缩物剂量的增加对感染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显示出好的疗效[11]。
目前情况下,要有效救治儿科感染性休克,必须做到早诊断及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一旦高度怀疑存在本病的可能,立即实施救治,不能等待诊断证据很明显时才开始治疗,否则,会坐失救治良机。
参 考 文 献
[1]陈主初,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2月:213.
[2]姚咏明,盛志勇,脓毒症防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394.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组,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中华儿科杂志,2006,44(8):596-597.
[4]刘春峰,小儿脓毒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1):8.
[5]Luchi M,Morrison DC,Opals,et al,Acomparative trial of imipenem versus ceftazidime in the release of endotoxin and cytokine gen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gram-negative urosepsis Urosepsis Study GROP. J Enddotoxin Res.2000;6(1):25-31.
[6]Lepper PM, held TK, Schneider EM, Bolke E,et al.Clinicle implicatims of antibiotic-induced endotoxin release in septic shock Intensive Care Med.2002Jul28(7):824-33.
[7]Eggers V. Fugener K,Hein OV, et al, Antibiotic-mediated release of tumou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norharman in patients with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and septic encephalopathy.Intensive Care Med.2004;30(8):1544-1551.
[8]Rivvers.Nguyen, Harstad.et al.Earlg goal-direct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NEngld Med;2001.345:1368-1377.
[9]杨镒宇,郑亦男,曾其毅,等 血液净化技术在小儿危重症MODS的多器官支持作用,岭南急诊医学,2006.11(6):169.
- 上一篇:初中物理中的分子原子概念
- 下一篇:担保公司评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