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篇1

关键词: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暗示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 分析性心理疗法

B844.2

由我校申报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与模式》课题,经市教科院批准,被列为市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根据规划,我们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制定了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了研究工作。两年来在县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校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模式。为了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给学生心理咨询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印制、下发和回收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同时课题组成员和班主任对部分学生座谈,对全校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从调查来看,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神经衰弱

主要症状:(一)精神容易兴奋和容易疲劳,易兴奋表现在难以自控的联想和回忆增多,导致注意力涣散,感觉过敏,如怕吵、畏光等。易疲劳表现为脑力下降,记忆差,整天糊里糊涂等;(二)情绪症状表现为易激惹和烦恼。易激惹指急躁发怒,即使强力控制,但往往控制一阵儿后爆发一次较大的情绪发作,后又感悔恨、自责、委屈,甚至伤感,极易破坏人际关系,结果陷入持久的烦恼;(三)心理生理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和肌肉紧张性疼痛。此外,还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悸、消化不良、月经失调等。这其实是由于脑神经活动长期持续紧张而兴奋与抑制失调所致,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既然是因为脑神经活动不规律造成了神经衰弱,那么就需要从脑神经出发来解决,只要让脑神经慢慢恢复正常就可以了。我们在咨询过程的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树立治愈信心。首先让学生了解神经衰弱的机理,也知道神经衰弱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多学生都很苦恼,因为神经衰弱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休息和生活,有的已经产生了一两年了,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信心,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有信心,是可以治愈的。(二)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娱乐、休息的时间,必要时辅以对症用药,但药物只能减轻症状,治标不治本。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步,以后还是会反弹。

二、强迫症

强迫症又称强迫神经症,内心充满着实在没趣味又不得不做的动作。患者一方面感到无此观念或行为的必要,也常为自己的行为浪费精力和遭人耻笑而烦恼,总试图中止,但又怕万一疏忽失控将带来更大损失。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见到这些症状表现,比如说上楼梯时总是莫名其妙的担心会摔倒;进门或出门总是觉得门没有锁好,反复的查看门锁等等都是强迫症。大多数强迫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社会发展的非常的快,大家都喜欢追求完美,过分的注意细节,强迫症患者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们封闭了对外交流的通道,那么心中的秘密得不到释放,精神世界就成了高压锅,谁也经受不起这样的煎熬。所以解决强迫症的对策也就从“完美”入手。

(一)学会放松。过于紧张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大脑进入强迫思维的死循环,尽量松弛地看待自己容易产生强迫的领域。

(二)接受不完美。对于不触及原则的细节问题,让自己更随意一些。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在细节方面的宽容度。

(三)多跟别人交流自己的病状。强迫症患者千万不要把强迫症当做是秘密不然和别人说,自己一个人承受,把痛苦放在心里,进行自我折磨,他觉得强迫症这种心理疾病是非常的难以见人的,如果承认自己有强迫症的话,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己比别人低下。

三、抑郁性神经症

这种心理障碍是一种以持久性情感抑郁为特征的病。据调查发现:高中生存在病理性抑郁者占调查总数的25.14%,其中81.48%为轻度抑郁,占调查总数的20.48%,这些学生可视为抑郁状态,抑郁状态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换上了忧郁症呢,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二是有严重的自卑感。

解决这种心理障碍可以自己尝试解决,最好到心理咨询室来,效果要好些。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自我排解方法,大家可以记一下:

第一步:先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倾诉出来,可以跟知心的朋友谈心,也可以自己记日记,一定要把这些烦恼的事发泄出来。

第二步:回忆一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做过的成功的事。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缺点,学习好的同学不一定都优秀,也许你的学习在班上占不到好名次,但是可能打的一手好球、画画和唱歌比较好、当班干部比较优秀等,多想想自己的才能和闪光点,最好每天都想一想。

第三步:如果有时候心情特别的差,就不要再想哪些烦心的事,去干点其他你喜欢干的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四、癔症 (又称歇斯底里,就是我们羊角风)

其症状有两个特征:一是躯体特征:手脚痉挛,两眼翻白,四肢抽搐;感觉障碍或意识模糊,发作过后有部分遗忘,好了之后记不起来。患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一般具有感彩浓厚,暗示性强,别人说一句话,就认为是说自己的。二是精神特征。常伴情感爆发,如撕衣、捶胸顿足,发怪声、哭笑不止、有时伴有轻半侧身体麻木及无神经解剖病变的耳聋、失明、失音等。

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田之一。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病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癔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一)暗示疗法: 是消除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措施,特别适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一般要求患病学生到心理咨询室来,在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即可取得良好效果。病程较长,病因不甚明确的病例,往往需要借助药物或语言催眠疗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我们推荐他们到专科医院就诊。

篇2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中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身体和心理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

1. 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对其的理解

1.1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有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1.2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在理解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人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能力。第二,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也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高层次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的,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追求高层次的满足。第三,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无失败,无冲突,无痛苦的,而是能在这些情况出现时做有效的自我调解,且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

2. 高中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2.1 焦虑症

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大概所有的人都体验过不同程度的焦虑。高中生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特别是高中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面对父母老师的期望,在考试临近时,心情极度紧张。比如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正常发挥正常考试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高中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统考,持久的,过度的升学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有焦虑品质的高中生,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度困难情景作过高程度的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

2.2 抑郁症

抑郁症是对痛苦经历的抑郁反应,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特征。高中生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极易产生抑郁症。比如患有抑郁症的高中生,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长沉思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总往坏处想。自我评价能力下降。自觉活力降低,懒散乏力,精神不振,脑力迟钝,反应缓慢,对工作学习缺乏信心,社交活动减少,不愿主动与别人打交道,心境恶劣,烦躁易怒。

2.3 强迫症

强迫症是指病人意识上反复出现不能控制的观念,思想,恐惧,冲突和疑虑。高中生在高中阶段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是认知和性格方面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高中生心理可能出现很多内心矛盾和冲突,这极易形成强观念,强迫观念是一种思维障碍,表现为反复持久的观念,思维,印象,也可以是冲突念头。

2.4 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

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高中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的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高中生的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文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恰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有人格障碍的高中生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会极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陷,害怕丢面子,过分苛求自己

3. 解决对策

3.1 让高中生确立乐观,进取的人生目的

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就要确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树立了理想,才能有积极的行动去实现理性。只有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经受起生活挫折和心理冲突,从而保持最佳的,最积极的心理状态。中学时代正是我们确立人生目的和抱负的关键时期,我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会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所打败,才对未来充满了期望,才有强大的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才会对干什么事都会充满着乐观和自信。

3.2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高中生要正确认识自我,许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他们或者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或者是对自己估计过低,过于自卑。这两方面都会阻碍高中生认识自己。因此。高中生要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己,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自己的主观理解带来误差。认识自己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实际情况来了解自己,还要通过从失败的经历中来正确认识自己,这些都是很好的比较客观的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3.3 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

面对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针对个别的高中生,要根据高中生的差异性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个别化对待每个高中生。高中生的心理辅导。是学校辅导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高中生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玲.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本人结合教学实践,略谈一下个人浅见。

一.高中生心理障碍常见表现

孤僻型:沉默寡言,凡事无兴趣,性格太内向,遇烦心事不愿与他人倾诉,独来独往,常常独处。

执拗性:凡事爱钻牛角尖,听不进劝解,明显的不通情理,不领情面。

偏激型:凡事走极端,说话就抬杠,办事就过火,争论问题脸红脖子粗,死要面子争上风,

狂妄型:大话连篇,出口就作惊人之语,却不着边际,行为怪异而胆大妄为。

冷漠型:极少同情心,无热情参加集体活动,极少与他人交流来往,消极对待。

二、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因个体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情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中生自身成长的原因.高中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之中,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又比较大,其是非分明的能力和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班里有一个女孩子,特别懂事,学习成绩还不错,但这学期一下了退步很多。通过谈话才知道,原来是学习压力特别大,以至于晚上失眠,白天注意力不能集中。

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所存在的消极颓丧的社会昏暗面与其所受的学校教育差别比拟大,这不仅会严峻地毒化他们的心灵,还将不可防止地引起他们的考虑与探索,极易产生疑虑、迷惑和无奈等等心理障碍. 这种现象其实在我国古代也屡见不鲜。所谓“纨绔子弟”和“富不过三代”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富家子弟病发作的可能会越来越大。二是一些家庭并不十分富裕,但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却比超富家。有的家长甚至出于“不能让孩子低人一等”、“宁亏自己,不苦孩子”的心态,养出了穷家的“纨绔子弟”。

来自家庭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家长以极为功利的价值取向设计塑造子女,严峻疏忽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点,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极少数家长全然不顾虑孩子的感触,以极不当真的态度轻率处置婚姻、伦理、工作、人际关系等,更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第四,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把心理问题德育化.他们没有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激动,也是出错行为最频繁的"危险期".事实上,我们从事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维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认.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技巧。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利用校广播站和黑板报、橱窗等宣传工具,向学生介绍心理自我疏导常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技巧,组织学生开展互助式心理疏导,让学生互相支持、互相解、互相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互相疏导。取得了自我调节,平衡心理的较好效果。

谈话交流法,这也是我们在心理疏导中较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各异,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就千差万别,要解决这样一些复杂多样的具体特殊的心理问题就必须通过个别的谈心与疏导,让其不良情绪得以渲泄,减轻心理负荷,然后再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渐进式谈话、置换式谈话、内省式谈话等方法,有意识、有目的的提高其心理素质。谈话法即可以面对面地谈心,交换意见,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进行心灵的沟通。亦可用电话等工具达到目的。

情境教育法。在教学上我们讲“寓教于乐”,在心理疏导上,我们也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寓疏导于活动之中,通过有意识的场景设置,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活动之中,获得切实感受,通过有目的的引导,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中之中。为此,学校对课时结构进行了调整,开设了一系列的活动课,如写作兴趣小组、美术绘画班、艺术、生物兴趣小组和各科及体育活动小组。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还配合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如师生球类友谊赛、拔河比赛、演讲比赛、爱国歌曲卡拉OK赛、书画大赛、艺术节、社会调查活动、心理剧表演等等。为心理疏导创设情境,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都直接或间接与父母有关系。取得与家长的合作,学校和家庭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学生心理障碍极为重要。

篇4

关键词:政治教学 积极 心理品质 素质

前言

政治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有一个广泛的教育,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是能够真正对学生的思想有一个深刻的影响,必须要结合日常的教学工作。从细节着手,提高思想渗透力和感染力,真情教学,实践真知。[1]

一、政治教学中会涉及哪些重要的心理品质

1.基本的学习和求知态度

学习是人一生一直会实践的一件事情,没有学习的生活不仅仅是不会有进步,而且会落后。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就是学习,一种心理品质就是求知。政治教学中有许多大道理,但是这些都要落实在学习的基础之上。求知的心理品质处在政治教学的角落,但是却对学生至关重要。对于高中生,这个能力更加重要,关乎着高考,决定着自己的命运。

2.基本的为人处世、人际关系的心理品质

政治不仅仅是国家大事,也是我们身边的小事,是我们交往、生活中会遇到的琐事。处理这些关系的能力是人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收获幸福和快乐的能力。在政治教学中对其的教学要落实到生活,贴近实际,使其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也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够保证自己高效地学习。

3.基本的应对困难,向往未来的心理品质

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是新时代年轻人应有的拼劲儿和坚持。梦想在于坚持和行动,只有具备有能够推动行动的心理,就决定了一半的成功。政治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些“不准”的行为意识,更是一些勇敢挑战未来的精神。在新时代中,进步不再是优秀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踮起脚尖都可以碰触到的梦想。[2]

二、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手段

1.实践政治生活,以行动巩固意识

要想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要将政治教育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实际行动来巩固对每个优秀品质的认知。例如对于求知的态度,老师传播的不仅仅是“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或者是“活到老学到老”,更多的是带领学生去实践这个品质。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优秀的书籍之外,还可以成立读书小组,鼓励学生多对自己所读的书籍做讨论。并且,对于一些科学的书籍可以进行实验,实践出真知。另外,类似于孝敬父母、勤俭节约等不是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

2.情境带入政治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先从理念上理解,知道优秀品质能够带给我们的财富。但是枯燥的课堂、死板的记忆绝对不是我们对心理品质概念记忆的方法,而是融情于景,采用情境教学。比如学生在学习“积极应对挑战”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学生一帆风顺”,促使他们“反击”。在课堂上可以分为几个小组,然后两个小组为一个组合,组内成员给另一组的成员针对该组的奋斗目标设置障碍,另一组则努力解决问题,走向目标。之后再交换,然后互相给对方打分,说出对方的优势,和自己在这个比赛中的收获。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对教材上的一些经典的故事进行改编,让学生想象不同的行为做造成的后果。通过这样的对比能够更加明显地突出优秀品质的重要性,还能够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对这些优秀的品质也会有一个更有深度的理解。

3.政治案例分析,向榜样学习

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见贤思齐焉”就是直接向有才能、优秀的人学习。为了能够让优秀品质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影响,老师应该重视“榜样的力量”。当学生怀疑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能够大公无私的人时,一个案例就能够让他们心服口服。因此在政治教学中,除了提供简单的定义和做法之外,还要重视案例的分析。通过对一些名人事迹的介绍,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心中那种“思齐”的干劲儿,更好地完善自己。除了“远在天边”的名人案例之外,一些小小的“近在眼前”的身边案例可能要更有感召力一些。班级内部可以设置“每周一星”、“每天一星”,让学生评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的同学,说出他具有的优秀品质,做了哪件让自己感动的事情。这个评价的本身就培养了学生“积极评价他人”的优秀品质,学生更能够从结果中发现榜样就在自己的周围,自己也能够做的更好。[3]

4.安排学生写自己近期的心理动态

心理品质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情,需要老师长期的辅导和教育。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动态观察一般是从学生的行为、同学老师的相关评价,以及自己的日常观察。但是这样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延时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不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解决。因此老师可以定期要求同学写自己最近的心理动态,对一些难以开口的问题用笔写下来交给老师。老师要通过多方面来了解事情的起因,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思想辅导。帮助学生从困难中看到希望,学会坚强地面对困难,勇敢地迎接挑战。同时这也是同学们能更好地投入学习的保证,是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所必须的。

5.加强同学之间的监督,在政治考试上下功夫

心理品质虽然是内在的,但是它却通过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政治科目,也能够加强对政治知识点的理解。从记忆到理解再到融会贯通,对政治的学习演变成对行为的约束,有同学和老师的监督,最终一定能够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

另外,在政治考试时,也要以促进优秀心理品质为目的进行命题。多采用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能够反应学生目前的心理活动,让他们在解决政治题目的基础上,反思自我,收获更多的实际感受。

结束语

总之,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理论途径,再加上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更能够让政治知识的影响力延伸的更远,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初此之外,生活的教育也是老师不能够忽视的地方,教师以身作则,家长言传身教,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学生才会有更好的身心健康,积极进取,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刘艳玲. 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4).

[2]谭渊. 浅析高中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交流平台,2008,(08).

[3]阳萍. 浅析高中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今日南国,2008,(02).

篇5

【关键词】新课程;课外读物;重要性;应对策略

在新课程政策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仍未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的理念仍然以“考”为中心,围绕“考”来组织教学。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又会扼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热情。理论性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学生就不能做到真正理解。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才能够运用课本知识,积极推进课外阅读并形成自觉的行动成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各模块教材相关的书籍种类繁杂,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的条件下,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科模块特点,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刊物,引导学生适时进行课外阅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课外读物是必要的、可行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多个板块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使用课外读物,有利于巩固、拓展教材知识,使学生应用课本知识去认识世界,做到以生活为导师,理论联系实际,并提高理论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这符合高中政治课程生活化、开放化、实践化的特点。

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 ,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 ,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他们有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调配时间,处理好课内外的学习任务;高中生观察能力、识记能力、想象能力也迅速的发展,所以他们对常识性的读物能有深刻理解和体会;高中生情感的丰富、意志力的增强,兴趣的广泛和稳定,学习动机的强烈,使其在有效的教学方式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被大大激发。

三、应对策略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取相关模块的读物 。例如:必修1《经济生活》中选取《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美)弗里德曼著;必修2《政治生活》中选取《政治学是什么》,时和兴著;必修3《文化生活》中选取《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精华》编委会编;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选取《半知一解──世界经典趣味哲学》,孟云剑著, 《苏菲的世界》,(挪威)贾德著。

2.在阅读时间安排上,教师要妥善引导,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或侵占了学生太多的课内时间而影响了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教师可以提前推荐,让学生在假期阅读,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学生也可以在茶余饭后读上三五页,相互讨论以获得收益。

3.教师要精心备课,把课外读物与教学联系起来,落实课外读物的阅读价值,真正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用教材原理分析课外读物中出现的现象,在新课程教学中要经常利用课外读物中的具体例子或情境,或在课外读物中找出合适的切点集体讨论,这样的教课方式能够更好的理解、强化教材知识。例如:在《文化生活》模块,讲到“文化遗产”的内容时,可以请学生交流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精华》一书中最震撼自己的几处世界文化遗产,并由此归纳文化遗产的地位及保护意义;讲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容时,可以请学生就《文化苦旅》中自己熟悉的一处,畅谈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对比自己与余秋雨的观点的不同之处,并简要阐述读后感。

4.定期组织班上同学作读书心得交流,鼓励大家多谈体会,并认真聆听他人的阅读体会。

5.在课外读物选择上,要精选,不宜过多但必须精准;要选择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的普通读本、入门类书籍。

6.在教学实践中,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把推荐读物全文看完,允许他们在阅读能力上有差距,对阅读收益及效果,也不做硬性规定,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学习体会,并乐于交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7.教师要把课外读物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课内课外相统一,并且要巩固、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总之,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将课外读物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对课本的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有利于课堂讨论的话题和争论的内容更有深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2007年版

篇6

[关键字] 心理障碍 消除 物理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心理障碍问题,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目前物理教学的现状,对消除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利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探索解决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的方法,以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益。

一、物理学习中常见心理障碍

1.思维障碍

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产生的形形的思维障碍,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学生原有的思维品质的缺陷,表现为思维的凝固性和片面性;还有一方面,非物理知识等一些外界知识的干扰,给物理思维设置了无形的障碍。

2.注意力障碍

注意力障碍是以注意力缺损、多动为核心的障碍,这种障碍是学习的"杀手",它使学生因为不能忍受学习的枯燥而自暴自弃,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下降。

3.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预感到自尊心受到威胁而产生的紧张不安、胆小害怕的综合性情绪。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学习成功的潜在愿望都已跃为动机体系的首位。学习上的失败很容易引起学生神经过敏性焦虑,并可能引发焦虑症。心理学上把焦虑分成三种水平,一是焦虑过低,二是焦虑适中,三是焦虑过高。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适度的焦虑最能激发学生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产生完成任务的心向,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习进步。然而,焦虑过度就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策略和考试策略的有效运用。

4.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人皆有之,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有的人表现出轻微的依赖性,有的人却对别人有强烈的依赖性,更严重的些的就形成了依赖个性。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性的人有下列二种特征:第一,深感自己软弱无力,有一种“我是小可怜”的感觉。第二,下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5.意志障碍

学习物理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教师、家长的责备。有位学生对我说,要不是因为理科学生以后上大学和找工作方便,他绝对不会去选择理科的学习,尤其是面对那麻烦的物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没有内在需要和动力,因此在他们身上很难形成自觉探索的执著信念,所以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

二、高中物理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消除策略

以上分析了高中物理学习中心理障碍的类型,为了消除高心理障碍,更好促进其学习,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课堂教学

对于一堂课不仅从教学角度进行分析,还要从心理角度看是否科学。一堂教学心理兼顾的课堂,对于改进高中生物理学习中学习态度,增强物理学习中的注意力具有重要作用。

2.物理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后可发挥到80%—90%。因此,想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物理的兴趣是不可或缺的。

3.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教师在物理教学对高中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中要注意:

第一,创设疑难情景,磨炼意志。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创设一定的疑难情景,磨炼学生的意志。当然,疑难情景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摸得到。如果情景太容易,学生可能嗤之以鼻,不利于意志力的培养。过难也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组织物理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直接的意志锻炼。物理探究课、小制作等实践活动都需要一个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表现出坚毅、顽强的精神。因此,为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意志力,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实践活动中去。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有意志力障碍的学生努力完成好那些对他们来说兴趣不大的、平凡的、情绪上带来不愉快的或困难的活动,这样更能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

4.帮助学生消除因物理学习而带来的过度焦虑

第一,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生过高的期望往往是产生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要引导学生看到不同个体存在个别差异,学生不应去追求完美,要允许自己有小缺点。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不能过分要求自己。让学生给自己制定合适目标。当达到既定的目标时,就要给自己一定的奖励,表示对自己的满意,而不能过高的期望自己。

第二,要有效地消除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产生的过度焦虑,教师还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搞专制作风。教师应乐意与学生在共同讨论、共同磋商中制定计划,建立行为守则,乐意给学生帮助和指导,在这种民主气氛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大为增进。对于考试的失利,教师应和家长一起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端正育人的观念,注重掌握知识而不要过分看重考试的结果。

5.加强注意力的培养

第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不是完全不了解的东西,也不是完全熟知的东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总是不断交替出现的。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即便在一节课内,也应该讲究一定的节奏,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保持同等强度的注意力。对于高中学生,一般以设计两三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片刻,每个片刻六至八分钟;要穿插适当放松的间歇,甚至穿插一点与课题有关的幽默和笑话。

第二,驾驭课堂,引导学注意力要集中。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课堂的许多情况是不可预见的,一些突然发生的事情往往吸引着学生的无意注意,使课堂秩序发生混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作为教师,应发挥教学经验和智慧,扭转事态的发展,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走上正常轨道。如正在讲牛顿第二定律复习课时,突然从窗户外飞进一个蝴蝶,很多学生已经把注意转移到蝴蝶身上,这时我可以借机出一道题,若蝴蝶做斜向下匀速飞行,此时空气给蝴蝶作用力是什么方向?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把学生注意力转会到课堂中来,然后利用学生做题时间,把蝴蝶赶走。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思想,生活,学习

1.思想上的指明灯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一直都是探讨的热点问题,在大学里很多专业都将心理学作为学生选修课程。据调查发现,大学生常见以及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学习方面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恋爱心理问题,求职择业及个人发展方面问题的困扰,个性及情绪方面的问题。

辅导员与学生的年龄大多相当,换而言之也是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每个辅导员就犹如学生的兄长或姐姐,因为有着类似的经历所以能够深刻的针对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来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年龄相仿,与学生交流起来会更容易跨越各种障碍接近学生的内心,便于辅导员更进一步了解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谈心有着同龄人之间的局限性,两个同龄人思想上基本上无太大初入,探讨起问题来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只是相互之间的倾诉,始终是在原地踏步,甚至会处于一种越谈越迷茫的感觉。辅导员虽说与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多,但始终都比学生多这几年大学生的经历。无论是从看问题还是问题处理上都要成熟得多,看起问题来更为深入理性,处理问题相对果断冷静。

大学生初来学校报到,是极为体现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时候。在思想方面,大学新生正面临着入学适应问题。与家人以及高中同学分别,辗转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有着新的人和事需要自己独自去面对。有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并能融入新环境,然而有的学生比较内向,面对新环境一片彷徨与恐慌。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好其职能,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利用晚间查寝时间,辅导员可走入学生寝室与学生谈心,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里想法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集体生活。另一方面,可以集合寝室室友间的相互理解与积极交流,促进寝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和谐融洽。此举能够从两个方面将学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引领,既促进了学生进一步适应新环境,也间接的指导学生处理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2.学习上的监督者

大学里的学习也不似初高中那般紧张,学生不必天还蒙蒙亮的出门上早自习,晚上都顶着星辰下晚自习。最重要的是,学习真正的成了自主学习,不会有老师每天监督着学生上课,做作业。但是,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校社团活动种类繁多更有志者参加学生会,每天穿梭于学校的各种活动之中。再加上,很多学生认为好不容易摆脱了高中学习的沉重压力,当然要好好放松下,学习的事情都是放在最后来处理。殊不知,这一放松或许就会养成学习上的惰性,再学习起来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大学的学习不似高中那样科目繁多,大学都是针对每门专业来开设课程,大学生所学习的才是真正能使自己拥有一技之长能够将之实用于今后的就业与生活中的。由于具有强大的实用性,所以大学的学习相对高中而言相反更为重要。所以作为辅导员,也要监督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的进行,而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敷衍了事。辅导员多收集学生专业的相关就业信息,就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提供给学生此种动力将会促使学生明确目标的学习,而不是一片迷茫。向学生分析大学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大学的学习并不仅仅只是满足于不挂科。大学里党员,奖学金的评定都需要成绩,当然并不是指引学生抱着一种功利之心来学习。大学中有各种专业证书的考试,就中国现在的应试制度,任何能力的鉴定都需要通过考试来证明,好的学习成绩在促使考试顺利通过的同时学生也牢固的掌握了专业技能。

3.生活上照顾者

辅导员充分关心学生的大学生活,做到了体贴细心,让半只脚初踏入社会的学生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如,在学生生病脆弱时悉心照顾。辅导员可以在不耽误学生的前提下,可组织各类活动。如,聚集全班同学一起出外游玩,丰富学生的周末生活,让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热爱。最值得注意便是安全问题,特别大学新生,天真懵懂,因此是社会上各种骗子的重点对象之一,辅导员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人身安全并且保留学生的联系方式,以防特殊情况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学生消除安全隐患,提供一个健康安全又愉快的生活环境。

有人说,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里的衣食父母,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多夸张。辅导员从以上所述的三个方面为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辅导员职能,真正起到辅导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渡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时光,为即将踏入社会储备好能量。

参考文献:

[1].方海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心理问题 有效对策

现代医学认为,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心理健康在三因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核心地位。试想,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生理健康,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健康。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以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为前提的。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然而,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

(二)人际关系问题

1.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2.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2.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 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得益,不应该增加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课应趣味化。针对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练自己的意志。

(二)行为化

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种种对策,让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还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

(三)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开展咨询活动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篇9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environment change can make the person produces a variety of, for those university freshmen in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that are not fully mature, entering university and began an independent life is a challenge, then there will be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ssues, and Study on effective coping, is extremely important, all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ir future.

[keyword] university freshme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811.1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大学新生入学后,因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自身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在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心理失衡的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能否顺利渡过适应失衡期,对大学新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若有些问题认知错误或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以正确对待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地疏导和应对,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入学后一切都是新的,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调适心态,适应新鲜又陌生的大学生活,对他们心理素质和能力无疑是一种考验,很多大学新生感到紧张、被动、困惑……学生们的这种心态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大一困惑”,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不适应感突出。上大学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告别父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包办一切 的生活,而开始自己照顾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大都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如军训的紧张劳累(体力吃不消)、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被动“灌输”学习到主动“开放式”学习)、与同学关系不协调、自己打理内务的烦恼等,非常容易使大学新生产生不适应心理,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中的一员。

2、盲目无聊的心态显现。一年级是从高中生转变到大学生的重要人生转折点,他们上大学兴奋之余,往往没多久即陷入了困惑之中,失去“升学”这根无形指挥棒的牵引,好象一下子来到了大草原而没有了方向,迷茫不断地闯进他们的脑海,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好。不清楚大学的奋斗目标是什么?焦虑、茫然、无聊,整天沉湎于网络、玩游戏、看闲书、逛大街……完全没有了高中时候的奋发图强,把“60分万岁” 当作座右铭,有的甚至以过度的娱乐和恋爱来填补此阶段心灵的空虚,表现出盲目无聊心态。

3、挫败自卑心理时有发生。新生来到大学面临的挑战非常多,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往往导致他们自我评价失真,处理不好个人的生活事务,处理不好同学关系,不善于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焦虑、挫折、茫然,挫败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如有的到了大学失去师生关注后,就会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心理和挫败心理。有的因为高考失利来到了并不理想的大学,也会产生挫败心理。更有甚者超长发挥来到了大学,会认为周围人都比他优秀而自惭形秽。有的困难边远落后地区的学生,来到大都市,感觉喧嚣繁华的现代生活远得于己无关,萌生自卑的心理。

4、人际孤独交往困难。在大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中,表现最多的就是人际交往问题。很多新生不愿敞开心胸,喜欢自我深思,自我行动,而以往又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难以应付较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与身边的同学还不能完全熟悉,没有可以诉说知心话的朋友,感到孤独寂寞。还有些新生希望与人交往,但缺乏交往技巧和方法,影响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尤其要面对室友间的情趣爱好、饮食习惯、家境状况、作息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有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彼此无法相容。还有些新生在交往中缺乏自信,胆小不敢说话,一说话就面红耳赤,辞不达意,自我防卫戒备心理特别强,形成交往障碍,孤独寂寞感加深。

二、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新生的心理受家庭、社会和学校及学生自身的综合作用,造成其心理问题原因是极其的多面复杂:

1、家庭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只重视知识灌输和对孩子的过分呵护,不注重对孩子的能力素养的培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造成许多大学新生既任性自我又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有的家长受传统的“高教独立”思想的影响,认为孩子进了大学,父母的教育作用就不重要了,即使有了问题也糊涂地认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2、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时刻都在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对于主流正确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他们易于接受,但对非主流错误不健康的东西,因其社会阅历较浅,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也很容易受不良思想观念的干扰,使大学新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困惑和矛盾,形成心理疾患。

3、学校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学校,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心理教育咨询工作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随着高校的改革和扩招,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相对比较薄弱,抓的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心理工作重视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经过专业化训练的从事心理教育的机构和队伍,往往认为心理方面属于学生的个人问题,涉入较浅。要知道学校教育在一个大学新生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必须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

4、大学新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一新生入学后,社会、学校、家庭开始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在这“心理失衡期”阶段,新生面临着思想上的自我定位、人格上的自我完善,心理上的自我调试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他们感觉到了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要求和厚望,主观上总是想做得好一些以获得社会的承认,成为生活学习的强者,却由于涉世不深、经历尚浅,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感到莫名的压力和无奈,常会表现出自我情绪的失控常常难以得到社会的充分信任和理解。

三、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面对大学新生“过渡期”诸多的心理问题,我们应充分地应对,调动家庭、社会、学校、大学生本身诸方面因素形成合力,主动做到防范、疏导、转化等工作,使大学新生尽快地克服不适应感,消除各种心理问题,以充足的自信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

1、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脍炙人口的家庭教育佳话。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意志,受父母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职业、经历、兴趣和爱好的影响。科学的目标定位必须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即孩子的年龄特点、天资、学习基础、有无特长等出发,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地提出可行的目标定位。要改变目前家庭教育中比较突出和普遍存在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的愿望、兴趣作为目标定向强加给孩子状况。要改变有些父母为孩子打算不能从社会需要的人才层次和职位多少出发,盲目替孩子填报志愿和专业的行为。要消除“高教独立”依赖学校的错误思想认识。

2、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依托和补充,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提倡妇联、工会、人事局、劳动局等部门共同举办由大学生、家长和教师参加的参观、考察系列社会活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要求各类文艺专业团体和重大演出场所踊跃参加高校大学生教育实践,着力打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政府要积极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把大学生健康教育纳入本地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全面联合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专项行动,整治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低俗信息,关闭违法违规网站,净化大学生上网空间,形成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社会空间。

3、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培养工作。面对很快成为大学生活新主人的大学新生,高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责无旁贷,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高等院校德育工作范畴,制定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成立由辅导员、心理指导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心理指导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可以通过讲座、报告、座谈等活动,让大学生意识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告知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个思想准备。多开展健康的集体活动,帮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同学、增进友谊,消除陌生感,尽快适应新环境。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指导他们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坚持锻炼身体等,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3)创设良好的外部交往环境,指导新生提高交往技能,建立良好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和同学人际关系,形成尊重他人、以诚相待、热情诚恳、谦虚有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帮互助等良好的班风和集体心理气氛,减轻他们人际交往的心理压力。

4、发挥大学新生本身内因作用。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大学新生本身必须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态,积极主动迎接挑战:

(1)主动尽快地去适应环境。首先要积极调整心态,接受已成为大学普通一员的事实,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通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减轻心理压力。其次是了解大学生活,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从头做起,积累经验,主动参与集体生活,争做生活的主人,使自己健康成长。

(2)确定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入学熟悉环境后,不要放纵自己,应立即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心理的影响,摆脱因不适应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并且有了明确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3)主动接纳自己。首先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身体缺陷不足,要看到自己的实力,激励自己作肯定评价,学会自信、自主、自强、自立。其次要积极参与活动,真正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大学生。三要激发内在动力,相信凭借自己的意志、能力和奋斗精神,没能得到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得到。

尽管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也让大学生很困惑,但是只要我们怀有一种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去迎接、研究、应对,那么我们的大学和学生一定是阳光灿烂和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黄代森.饶婕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探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第5期.

[2] 杨明.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调试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

[3] 杨祥冰.黄彦明.关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4] 文丰安.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期

篇10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情感体验

1.引言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有一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充足的精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拼搏进取的意志且身心健康的人。在体育课堂教与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运动形式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安溪八中K二年各个体育选修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与心理健康,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文献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3.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3.1经过各项问卷调查和研究:现高中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以生生之间的关系敏感、行异常、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焦虑、自卑等较常见,个别还存在弃学、厌学、忧郁、自杀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3.2课堂教学是改善学生不良心理的一种重要途径,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身体活动过程中,行为、个性、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消除某些心理障碍,使人的紧张、焦虑、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从而使人感到心情愉悦。

3.3经过长期跟踪本校高中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策略。对各项教学行为的情感体验反馈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其中赛前焦虑、自卑和运动恐惧感等症状明显改善,学生的自信心和运动成就感增强,且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带给他们的。这些表明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作用。归纳起来我认为:一是参与体育活动,生生之间增进交流,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二是体育活动能宣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得到缓解,保持愉悦的心情。三是参与体育活动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运动的快乐。四是体育运动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挑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五是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个人精神面貌更好,团队合作意识更强。

4.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因素。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水平的认可程度及其从体育运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决定其活动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所教内容或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教法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堂,对具有运动恐惧症和自卑感的学生,能够起到缓解和调节作用。我校每年都开展春季趣味运动会,秋季田径运动会,闲暇通过开展学校各种体育协会,举办各种球类竞赛,开展男女组合团队接力赛、校园青春健美操表演赛、背摔游戏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运动体验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产生正面影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4.2师生互动

体育教师要身先示范,在课堂里经常融入学生中,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做学生的好朋友,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愿意与老师沟通,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一旦学生有了逆反心理,体育教师就要主动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对曾经在体育运动中有受到过某种伤害,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或者对运动恐惧或者赛前焦虑的学生,教师要关心和爱护他们、鼓励他们。同时,在全班营造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断增强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对于体育后进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充分利用教师的眼神、同学的鼓掌鼓励他们,并利用每一次进步的数据以学习评价的方式反馈出来,充分肯定其进步的空间,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消除其恐惧和自卑心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因人而异,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目标,学生一旦实现期望目标,就能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此项目的学习与进步。

4.3分层教学

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胜任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相反,任务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时,就会导致个体焦虑,严重的甚至产生挫败感。因此,人的能力胜任挑战是人产生快乐的源泉,并长期坚持此活动。在体育课上那些自卑、焦虑、恐惧的学生的运动水平相对比较差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在心中把他们分为不同层次的几个队,对他们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目标范围内完成任务,在运动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教学中合理、及时地运用竞赛形式,运用教学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4团队合作

实践证明,个人之所以能够为团队所吸引,主要是因为团队认同、社会强化、参与活动等。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互帮互学,营造融洽的团队合作氛围,此举对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有很好的帮助。比如:在健美操课堂里,有一些较难的动作我会做示范,一些简单的我只做说明,生生会分成几个小组互相探讨,结合视频进行自我学习,每个小组的小组长都能起到骨干作用,带领成员完成课堂任务,并进行小组展示、小组评价。通过展示练习,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个体的心理顾虑消除了,自信心增强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4.5自我暗示与磨炼

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破富效应”,即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学生具有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暗示,从而自然而然地消除其不良心理,又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技能水平的难易程度、教师设置不同层次的困难,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5.结语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公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运用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心理教育理论,采用体育课堂教学、课外锻炼等形式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体育教学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特有的功能,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要求。如果说成功是“0”,财富是“0”,地位是“0”,未来是“0”、“0”、“0”的话,那么健康就是这无数个“0”前面的那个“1”,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为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

[2]钟启泉.学习的快乐[G].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G].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