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中职工学结合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富有朝气,既思想活跃而内心敏感。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只有在校学习一年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开展工学结合实习。此时思想和行为相对成熟,心态上趋于稳定和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在学生一开始入学,就应该开展职业教育观念的入门培训,在工学结合实习前的一个学期,更应该强化工学结合生社会角色的职业心理念的培养,让学生对由“学生”转换为“员工”这一职业角色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对职业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工学结合生才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完成实习。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是生理需要方面的满足和身体健康;二是心智正常,悦纳自我和自控情绪的良好能力;三是有合谐的人际关系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环境适应能力。

一、案例梗概

玫瑰(化名),女,2009级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生,2010年6月中旬前往校企合作的广东省惠州市某电子公司进行工学结合实习。

二、案情经过

6月17日,上午面试,160名学生唯独玫瑰一人未完成体检,学姐帮忙复印身份证遭怀疑,于是,未用晚餐,只在宿舍转悠,班干部规劝直至半夜两三点方才铺床安寝。

6月18日,上午玫瑰培训途中备感压力太大离场,只说“适应不了,要回去”;带她去宿舍未见到老师,被怀疑有欺骗之嫌,中餐由老师和同学相陪,不愿吃晚餐。她当晚不洗澡。当晚老师与她父亲长时间电话互通情况,一致同意让她回校。问到车费她也是时说有又时说无。但又放话说,“要反悔不回去”。

6月19日,上午五点多玫瑰起来洗头。怕别人拿她的东西,但仍由学姐和好同学帮忙收拾完毕。前往车站欲走又止,是因为顾忌被骗,由女同学连拉带拽挟着她到车站,可用“绑架”形容护送。候车室内她想抢老师帮买的车票;与她关系最好的女同学善意谎称帮她拿出厂牌夹缝里的钱,才肯交厂牌。将近上午十点送上车时,她两手牢牢抓住两边不锈钢护拦,两名女生掰开她的右手,她的左手仍死死钩住护拦直至弯曲变形;送上车时她左脚钩住车门,直到拨通她父亲电话让父女交谈后,她方上车但仍不愿坐下;再让她父亲长时间劝慰,才安定坐下;大家担心她情绪失常可能会跳离车,并让一名学姐一起坐车护送回去。

6月20日凌晨5点23分老师和她父亲浑身湿透地在风雨交加中上车接到她;当她父亲呼喊女儿时,她没有反应,目中无光,神情恍惚而不相信自己已安全与父亲团聚、返校回家。

三、案情调查、解析

6月18日其班主任反映:她不太爱说话,人老实。她父亲说:“她平时在家很老实很听话,话少且与父母沟通交流也很少。”班主任和她父亲都不相信她两天的心理突变。大家容易犯的观念误区是“老实、不爱说话的”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而无从认真细致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内心所想,忽视了学生长期压制的心理情绪,以至于得不到及时释放。

同班同学反映玫瑰在校的情况和不良习惯:由于她人也老实内向,不愿和同学接触,班主任哪怕下宿舍也很少和她说话;宿舍内务基本由班干代帮;只要上卫生间都要一个小时左右;洗澡经常从晚自习九点下课后洗至晚休十点半熄灯甚至还未出来;做事动作缓慢且很不经意。由此可以发现,班主任要善于从与学生的交流、谈心中发现和掌握学生的不良习惯及其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更多的同学去给其帮助、鼓励,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改善不良的习惯和不卫生的行为,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回归和谐的集体生活。

试看玫瑰两天心理历程突变的情形:有事没事时时拿手机乱按;看人目光游移,紧张时出现呆滞现象;说答通常只有三个字,“随便了”、“可以了”、“不用了”;生活习惯和生理时间错乱;缺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极强的猜疑心和怕被欺骗心态;与同学不合群,周围产生压力和不信任感;自身备感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缺乏承受能力;父母要求的期望太大,自身无法调和;感受理想的目标工作和现实工作差距悬殊,无法适应和调节。从她心理历程的惊变中不难发现,她出现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心理问题或状态:孤独感、抑郁、焦虑、强迫症、压力、偏执。这些心理症状不是几天突变的结果,而是长期得不到家长、班主任和老师的直接重视,未得到父母及时关爱、班主任的及时关心和同学齐心合力的帮助,未能及时发现问题而果断开展思想工作和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多种并发症压制迸发的结果。其实,青春期的学生都或多或少产生类似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很多学生能及时地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好情绪和心态。

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最重要的处理方法是教会学生自我调整,让学生放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善待挫折;让学生充分有安全感和了解自己,学会自控情绪,不断重复练习自我克制意念和行为;让学生树立顺其自然的心态,学会正视自己和自我评价。只有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细节抓起,思想上重视,注重良好人格和性格的培养,营造良好合谐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所谓的心理问题处理得当,并加以全面预防,将会向健康转化。

虽然这只是一个案例的挖掘探析,但确切是一个目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生在实习前后都可能发生或转化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和缩影,更是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剖析的延伸和拓展。假使学校和老师不善于积极发现,企业和社会不能形成一个良好重视,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当心理健康问题达到并发症或恶性循环的状况后,其影响的后果和产生的安全隐患将会升级到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局面。所以,遵循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心态状况,有计划、有目标和有的放矢地展开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开创一个健康、合谐、积极向上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关现红.做自己的心理医生[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如今,经济趋于全球化,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竞争筹码,从初中生做起,打好心理素质锻炼的基础,将心理健康渗透到初中的音乐课堂中。音乐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是一门科学,因此音乐老师的教学方法要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音乐欣赏会净化人的心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势,不要只是单纯的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这样,才不会失去音乐本身的灵魂所在。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忽视音乐作为“心灵鸡汤”的作用

随着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的程度不断加深,音乐课的重要性只是引起了部分人的注意,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当成自习课来上,或者老师缺勤,或者没有正规的音乐老师,不管是从学校老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来说,很多人对音乐课的看法只是当成“玩乐课”,大家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忙里偷闲上一节音乐课是不错的放松方式,音乐欣赏是停留在音乐教材上的字眼,根本不会付诸实践,音乐课也有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但很多老师上的音乐课就只是学生轮流随便唱几首歌,当下音乐课的混乱程度可想而知。

1.2音乐课的作用被社会各界所忽略

由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的观点都是取得好分数才是上学的关键,才会是好学生,将来才会有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和好的工作,加之音乐课不在考试范围之列,所以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把音乐课集体忽略掉了,对音乐课极为轻视,取而代之的是语文数学等“主干”学科,认为上音乐课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即使国家再三提倡素质教育,音乐课的功效还是不被重视,那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自然不会产生有利影响。

1.3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

由于音乐课的受重视程度不够,音乐老师的奖金或者报酬不高,所以很多音乐教师对于音乐课的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直接对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灌输,而不是现代化的音乐信息,忽视了初中音乐课堂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枯燥乏味。

二、初中音乐课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1音乐有利于初中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新课标指出,音乐的核心是培养审美能力,初中生随着受教育年限的不断增长,对人生的思考会不断渗入,产生一些疑问和看法,音乐课在提供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了解音乐家的故事和情感,与自己的人生实际相结合,产生共鸣,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促进作用。

2.2音乐有利于培养初中的合作精神

音乐活动中总会出现群体合唱或者合奏的音乐形式,这些都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进行的,在这之中,音乐就是学生交流的手段和桥梁,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音乐活动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2.3音乐有利于陶冶情操,保持健康情绪

音乐的特点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不同的乐曲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影响,初中生的学生开始有了不愿意和旁人说的“心事”,这就容易滋生不良情绪,青少年的性格还未定型,不良情绪积攒多了就容易莽撞行事,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伤害,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排遣不良情绪,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4音乐有利于增强人际关系

音乐的本质就是交流感情的艺术形式,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情绪,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同学多多开展音乐主题活动。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音乐可以缓解彼此之间的紧张尴尬气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只有敞开心扉才能做到真正的交流,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形式,学生在相互配合之中相互交流意见和想法,消除隔阂,拉近距离,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音乐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初中养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的发展,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挖掘音乐语言和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素质。

三、加强初中音乐课堂对心理影响的对策

3.1借助课堂心理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有潜在的影响,良好的气氛有助于参与课堂环境。老师要带领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指导学生进入到音乐情境当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比如在学习一首歌曲时,老师可以帮助讲解音乐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领会内里的精神,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在音乐情境中徜徉。

3.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音乐课堂中

课堂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老师要抓住时机,在课堂教育的环节中不断渗入心理教育,上课时,老师要热情饱满,充分发挥情感作用,讲解作品做到引人入胜,同时,专业素质要高,在教授学生歌曲时,演唱姿势和节奏、腔调要准确无误,在演唱中结合歌词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热情的教学态度建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结语:为了充分发挥音乐课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音乐教师应该将初中音乐课堂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改变教学理念,带动学生进行有利于完善人格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快乐学习,并将产生的积极情绪带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中去。学生自身要积极配合音乐欣赏的课程安排,增加重视度;通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春晖;图像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师范大学

篇3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教育 问题 对策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频频出现问题,中学生的情况更加明显突出,许多学校都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并配备了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引和帮助。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以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中学生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训练,从而对中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能够切合实际地解决学生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有些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1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普遍认为初中生最重要的是身体的健康成长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全呈忽略状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从来没有对孩子进行过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情况。在当前大多数家庭中,很多父母都不教育孩子,放任孩子随波逐流,而且因为其本身心理不成熟,导致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而没有起到榜样作用。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导致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健全甚至缺失。在学校教育中,因为学校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和教师对其意识的浅薄,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置之不顾,并强加给学生传统的观念,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也不倾听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健全。

1.2没有正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有一部分学校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此开设了一系列课程,比如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等,而且投入了雄厚的师资力量,认为只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就能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素质,这从根本上就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利用集体教育、环境熏陶等方式开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心理疾病而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素质提高的一种教育活动。两者之间从根本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校要改变这一观念,不要因为过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要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2.1大力加强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大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建设都较为简陋,缺少必备的硬件设施,咨询室环境的建设也比较粗糙。因此,在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除了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人才外,还需要加强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比如心理咨询室地点的选择,咨询室地点的选择应该以安静方便为原则,通常设在校园人流相对较少的地方,避免求助的学生感到不自然,害怕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但是选择的地方不能太偏僻;咨询室的室内设计应该以暖色调为主,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温馨、自然、亲切,同样的室内的光线也要柔和,有利于咨询工作的展开;配备一些工艺品、盆栽、花瓶等,这些使室内的设计更加高雅,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放松并产生信任,避免咨询室的环境设计与教师的办公室或者教室相似,使学生产生紧张感和压抑感。

总之,一个简练、温馨的咨询室可以让学生倍感温馨,有安全感,不会担心被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这样能让学生放松,无所顾忌地讲述相关事情,详细讲述细节问题。心理教师可以认真、细心倾听学生的讲述,从而帮助学生正视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促进心理咨询工作的积极展开。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科学性而且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指导。除此以外,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还需要经常选派一些专、兼职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同时邀请一些心理学专家开展讲座、指导。近年来,随着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精神疾病的高发,许多心理教师对其认识不够透彻,导致对此类疾病与一般心理问题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专门的培训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医院进行实习,了解此类疾病的临床表现,避免出现错误的诊断。

2.3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

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时掌握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对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大有裨益。初中生大部分年龄都是在12~15岁,处于发育的高峰期,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对新鲜和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在这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初中生待人接物上都比较敏感、感情上更加细腻,因此,想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就需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能够进行有效沟通,这是关系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初中生性格不稳定,易怒、烦躁、冲动等情绪容易产生,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上和生活上多关心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助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越来越多,社会和各界人士都必须引起重视,尤其是学校,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抵制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害,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特点;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4

1基本定义的界定

1.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的状态。关于确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指标有很多,以下是我国比较认同的几个心理健康的标准:1、自我意识健全;2、善于自控;3、情绪平和;4、人格健全;5、社会适应良好;6、人际关系和谐;7、性心理健康。

1.2中学生的心理以及心理健康的特点

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过度的关注自我,缺乏自控,情绪不稳定;第二就是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最后就是人格发展需要正确引导。只有真正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才可以使中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和成长。

1.3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CampusCulture)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以学校组织为领导,以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亚文化(Sub-culture)。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园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2.1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环境、学会控制

由于身体各方面的加速成长,使得他们在生理上开始接近成人,极易造成自我意识的高涨,所以他们会在在这一期间开始渴求得到认可。但是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并且对自身和外界环境的不甚了解,因此很容易出现失败受挫感。这样就造成了中学生情绪的两个极端,做事前的莫名情绪高涨,和失败后的异常失落。所以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自我和情绪失控的情况。学校宣传的精神文化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学习之外的课外活动,既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又可以补充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巧。良好的精神氛围,还有幽雅的校园物质环境,都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2学会适应、善于交际

人是否可以很好的适应社会以及与他人进行交往是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初中校园是为学生走入社会,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提供了一个准备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对校园环境的适应以及同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往,无疑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和与他人交往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校园这个小“社会”中,精神文化就像一个催化剂一样,可以促进彼此的交往,像有的学校宣传的“家庭氛围”这样的校园文化,就是要创造出一种有家一样温暖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会给学生适应校园以及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中,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行为制度文化中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更是给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的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在这里学生既可以学习相处的技巧,又可以通过活动增进彼此的关系,使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例如学校举办的拔河、篮球赛等竞技活动,很好的提升了班级以及学校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生活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会表现出很高的自信心,当然可以预言在他们走上社会以后,适应和与人交往不可能再是问题。

2.3人格健康发展

中学生人格的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要想形成健康的人格是需要正确的引导的。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都在校园这个小范围中进行,因此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剂,通过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来使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对中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3不良校园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校园文化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种类型的,一种的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它会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另外一种则是不良的校园文,它会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破坏性。不良的校园文按照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以下分别是几种不良的校园文化对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3.1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它的主要发生场所是校园,而主体是在学校的师生,以及学校领导。另外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学校师生和领导作为社会的人,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当然会受到社会风气或者文化的影响。而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其中像拜金主义、一些低俗或者的文化往往会使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出现偏颇。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很不完善,很容易在这些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追求、人生理想和世界认知,从而导致导致心理发展的失衡。这就需要正确的校园文化来抵制社会中的不正之风。

3.2校园文化中的不正确教育理念

当今中最大的教育理念之争就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虽然很多的教育界人士都认可素质教育,而且也不断进行着尝试并且希望改变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当前还占着主导地位,既然存在,那么一定有它的合理性。另外它也自身独特的优势,在过去确实是培养出许多中国需要的人才,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让很多人深受其害。教育理念其实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核心的重要部分,在应试教育中的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将成绩和考试放在第一位,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这样的教育理念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1)作为精神文化,它首先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2)成绩再好,第一名也只能有一个,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很容易受到打击和挫折。

(3这种氛围也会影响到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和谐。

3.3缺乏资金的校园文化

篇5

关键词 初中生;情绪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53-02

初中生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其心理发展呈现显著地矛盾性,很多情况下,出现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从而导致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困扰,同时也给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带来种种困扰。关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拟以贵州省的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情绪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措施,从而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五所中学随机选取700名在校初中生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最后得到有效问卷646份。

(二)研究工具

长处和困难量表中文版(SDQ)[1]

由Goodman编制,此量表用于评估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该问卷包括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5个因子,共25个条目.各条目与问卷总分的Cronbach a系数为0.58,各因子与问卷总分的Cronbach a系数

为0.79。

(三)数据统计与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初中生情绪行为的发展特征分析

临界值得分析发现,初中生情绪行为中只有情绪症状和多动处于正常水平的的比例高于80%,其它都少于80%,其中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处于正常水平的比例不达50%,品行问题和同伴交往处于异常水平的比例超过10%以上。见表1。

(二)贵州省初中生情绪行为与上海市常模的差异比较

将贵州省初中生情绪行为与上海市常模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贵州省初中生情绪行为除品行问题、多动两个维度外,其余维度与困难总分都比上海市常模高。

(三)贵州省初中生情绪行为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性检验

根据学生入初中以来学习情况,把学生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差四个水平。对贵州省初中生情绪行为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3。除同伴交往这个维度外,其余四个维度及困难总分在学习成绩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都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得分最高。

三、分析与讨论

本次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初中生困难总分不达正常水平,品行问题和同伴交往处于异常水平的比例超过10%以上,可见初中生群体的情绪行为问题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但比班永飞等人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要低一些[2];与上海市常模比较,贵州省初中生情绪行为除品行问题、多动两个维度外,其余维度与困难总分都比上海市常模高,这与李莎莎等人的研究一致[3]。这是因为贵州省处于边远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素质教育观念不强,教育经费欠缺,使得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这块工作上投入不足,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成立心理咨询室,有些学校开设了这门课也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大多是摆设,使得学生碰到问题不会采取正确的途径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从而出现很多情绪行为问题,相应地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

除同伴交往这个维度外,其余四个维度及困难总分在学习成绩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都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得分最高。这是因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愉悦感强,经常处于较好的情绪状态中;成绩好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经常关心关注的是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别的违纪的事情;成绩好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成绩好的学生自信心高,具有较强的助人能力,并且也乐意帮助别人等,而成绩差的学生则相反,所以成绩差的学生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亲社会问题及困难总分上得分最高。

四、对策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行为问题,结合初中生情绪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改变教育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被调查的贵州省初中生半数以上学生困难总分不达正常水平,半数以上的学生存在情绪行为问题。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智体等五育一样,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之中。很多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要从上到下进一步强化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念和理论,适当地在各个层面(包括家长)进行宣传和普及。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理念。

第二,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基本物质条件,如场地、师资、测试工具、设备、仪器等[4]。有些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不是由专业教师来承担,有心理咨询室,但没有专业辅导老师和测试工具、设备等,基本上是个摆设。甚至很多学校都没有这个工作。询问后其中一个原因是教育经费不足。因此国家、学校多方面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第三,完善人员配置,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知识技能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5]。首先要建立一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通过引进或送出去的方式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学科培训中加强教学心理学的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专人负责,同时全体教师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其次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后专业培训,采用分层次培训、岗位交流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帮组教师及时了解最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最后教师还应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随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第四,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心理。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的贵州省初中生半数以上学生存在情绪行为问题,品行和同伴交往方面表现出更多的问题;差生在很多方面得分是最高的;与上海市常模比较,困难总分也比上海市常模高。因此贵州省各学校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及时、合理的解决初中生在品行和同伴交往方面的问题行为。尤其是差生的情绪行为问题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等多条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调控情绪和行为,以达到和谐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3-48.

[2]班永飞,宋娟,吴孝勇.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特点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34-36.

[3]李莎莎,邓冰.贵州省中学生情绪行为及人格特质状况调查[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1):58-60.

[4]张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之构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64-65.

[5]李可.贵阳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和思考.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寇建华,杜亚松,夏黎明.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上海常模的制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3―5.

篇6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明确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都应该认真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人格魅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直接影响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进而对学生造成影响。当前,社会中的种种因素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给他们带来压力,并产生紧张的情绪,这些都直接体现在了日常的教学行为中,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养,给学生展现出正面、积极的形象,给课堂带来活力,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同时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初中生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向师性比较强,因此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当教师把自身的乐观心态传递给学生的时,学生心中老师也会树立起高大形象,学生通过跟随教师从而被教师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能够自我调节和控制,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教师要认真地阅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资料,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研究教材,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新课程的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将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感受,对彼此的心得和体会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通过讨论、游戏、竞赛和表演等开展活动。例如,在开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表演,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从而在生活中可以处处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

第二,将心理健康体验教育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是教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情感体验中会涉及到很多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自主理解,进而得到实际的情感体验和见解。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书籍进行阅读,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开展多种教育形式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对话体验、生活体验和问题体验等,加强学生的真实体验。比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会对自己有很多不同的体验,比如经常被别人笑话相貌、身高、家境、口音、成绩等。教师这样设计其实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虽然这些都是真实的体验,但是每一个人的体验都具有片面性,不能准确的表现出学生个体的真实特征,学生通过与教材对话、和教师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学生跟自己对话等,深化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互相尊重,构建起自信,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在丰富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学生只学习理论还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要将理论和行为结合在一起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理解消化,从而更好的指导自身的实践行为。有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但当别人遇到同类问题时,就能头头是道的进行分析,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传统教学最大的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培养自身的自觉性,从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教学评价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原则,全面、科学的发挥出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通过发掘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不足之处,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对学生作出肯定性的评价。保护班级内学习成绩落后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加强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课程的性质,既要实现学科目标,也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鼓励他们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评价中,不但包括教师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另外,要做到全过程评价,不能仅仅评价结果,还应该评价过程,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和心理素质评价。当前有很多初中生出现了厌学和逃学的行为,由于他们的学生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同时受到家长的指责和批评以及同学的讽刺,从而产生了自卑、逃避心理,不仅影响了学业,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通过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前的初中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初中教学课程的难度。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使教学课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教育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8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教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领悟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掌握新教学技能,才能担负起增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中学生,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不仅事关学校,而且事关家庭、社会。我们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联合起来,才能把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好。总而言之,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课改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和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是每位教师值得冷静深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仅要完成“老师”的任务,更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应从改变教学观和改变评价观两个方面更新教学理念。第一,改变教学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以及参与到活动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引导学生。第二,改变评价观,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初中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还不能了解,又不善于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以及教学中,耐心、正确并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对于每个学生的质疑,必须耐心的教导,决不能埋怨或者责备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师的言谈举止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要求。若教师经常闷闷不乐,使学生紧张、情绪易波动、没有热情,甚至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抱有明显的偏见,这对学生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教师为了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施加有力的影响,以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先培养自身的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以“爱”作为教学的基础,要对学生有耐心,以公正无私、民主、体谅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甚至应每天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令人有愉悦感,让学生一听到铃声就有“盼”的感觉,让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有安全感,有仰慕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情感交流呈现了积极的状态,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不少初中生自信心较差,主要体现在有的学生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就自认为自己不行,产生自卑感。这样的观念十分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善于引导学生,并让他们在参加平时的课堂活动中建立自信心的要求。比如,在平时的一些班级活动中,老师均不参加,让学生自己组织各个环节。长期这样下去,每位学生的潜能都会得到发挥,学生也会逐渐充满信心。这也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只参与不参加,并在教育过程中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承受能力。这样学生会越做越好,自信心理也会不断增强。另外,教师也应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精神要求教师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落实到所有教育活动中去。这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一项基础工程,只有真正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坦途。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更要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之中,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友谊,以适应新时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志芬.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标准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3).

[2]徐璇.浅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结合[M].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2005(11).

篇8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方面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其表现在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广义而言就是人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节奏,能与人正常交往。狭义的即是人能够预防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出现。初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这个时段在人的一生发展阶段中比较短暂,但是却是一个衔接转折的时期。顺利的过度并会对人的一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所进行的德育、素质教育在这一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常常出现自卑、孤僻、偏执、嫉妒、心理脆弱、懒散、任性、虚荣、抑郁等不健康心理的表现。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有3.4亿17岁以下的未成年中,有大约3千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有上升趋势。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中小学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的实事,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为他们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1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1 心理负担过重

几千年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为中国众多家长的普遍心态。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并未建立在孩子的实际基础之上,带着一定的盲目性,让期望变成失望。在学生的学习心理上,压力越来越大,缺少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孩子,挫折感就会动摇着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当学生遇到考试时,他们很大程度上就会出现焦虑等现象,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感会越来越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情况如何,致使家长在教育中就出现了重作业,轻品德;重身体,轻心理;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当然,有些家长的专制使得孩子在探索周围环境的成长过程中,无法忍受父母的过多监视,必然会导致他们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的出现。

1.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细胞,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夫妻关系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孩子在一个家庭氛围较为紧张、家庭成员的关系间存在不信任,不恰当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过于的严厉、粗暴、专制或者是过于溺爱、娇宠的都容易造成初中生“成人感”受挫,“自尊心”受损、“独立性”受到压抑。同时,如果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客观差异,也会使父母与子女间关系紧张,产生代沟,甚至出现隔阂,使孩子出现反抗、冲动、疑惧、胆怯及依赖等心理问题。

1.3 人际关系交往不良

对于初中生群体的人际关系,不外乎是与教师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与父母亲的关系这三条主线。然而,只要一条线上出问题,就会或多或少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教师、家长的关系,多出于教师或家长对青少年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其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家长更多的有可能对其进行专制,使父母与子女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专横。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们很重视同学间的友谊,和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但由于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受到排斥,他们就出流露出孤独感,个别甚至会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进而难于甚至害怕与人交往。

1.4 青春期的问题

青春期的出现,表现为青春期心理闭锁,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早恋。封闭心理已经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通存在而又特殊的一个标志,由于是趋于闭锁的外在表现与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这样一个矛盾体的产生就更加印证了心理问题的加深。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巨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内心的秘密想与人倾诉,但是遇到父母和老师只有选在缄默,在这种得不到理解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压抑心理,焦虑和抑郁。早恋是未成年人的恋爱,一般多发生在青春发育期,是性发育成熟与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2 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途径

1.1 校园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学校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等等,若这些条件和关系处理不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若不适应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性的障碍。学校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扭转学生的不健康心理,预防并避免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在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集体咨询”。为了年轻一带的茁壮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中小学阶段,长期跟踪,因材施教,学会反思,坚持正确,改正错误,发展潜能,排除心理的困扰,才能保证自己有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既需要教师的诱导启迪,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抓反复,反复抓。切忌急于求成,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引导,让他们领悟该怎么做,做什么。如通过文体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增强班级成员的凝聚力;观看爱国主义影视剧、升国旗仪式、过组织生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增强爱国意识;通过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介绍一些优秀人物传记让学生阅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当然,这个过程当中,班主任在这其中起着特有的作用和用途,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生活教育的指导者,教书育人,既传授知识,又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不仅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也让整个班集体形成一个团结、温馨、奋发向上的班集体。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不仅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防治和解决,同时也使学生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发挥潜力,发展特长,使班级上的每个学生都有这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行为举止符合社会要求。

1.2 家庭环境在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的作用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成长,在心理和意志上缺乏一定的锻炼和磨练。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由于被家长们只重身体忽视心理的结果往往导致了不少学生家长从现实悲剧的发生意识到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发挥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教育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终生的教师,家长应该要充分认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家长要转变教育方式和成才观念,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素质构成的统一整体,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家长在家庭中不是只是解决孩子温饱的问题,还是孩子行为作为参照,所谓的言传身教就是如此,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学。当然,家庭的环境气氛也同样对孩子也影响较深,有资料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行为个性有直接关系。若家长有家庭意识,自然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家庭氛围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注意举止行为,为孩子榜样,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心理素质,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都无法替代的效果。

当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了解孩子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思想沟通,促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要懂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相互理解、包容、信任,是搞好家庭关系最重要的条件。

让初中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实现并落实素质教育,学校、家长、社会都应相互配合,肩负责任,关心,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打下坚实基础。使他们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主动自觉地去矫正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瑞萍:《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8):224.

篇9

关键词: 初中生 学习适应性 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业成绩 对策研究

1.问题的提出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最早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对产生一定的结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价值。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善于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研究发现学习适应性是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间接或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良好的学习适应可以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水平。研究者对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在对学业成绩的路径中,有6条显著路径,一是自我怀疑感学业成绩;二是内在优势感学业成绩;三是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四是学习环境内在优势感学业成绩;五是学习技术内在优势感学业成绩;六是学习态度内在优势感学业成绩。其中前三条影响路径是“直接的”,后三条影响路径是“间接的”。本文将从各个角度进行对策分析。[1]

2.初中生学习适应的对策研究

2.1学习环境分析

首先,一个良好的“硬件”设施(教学设备、学校环境等)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硬件”设施较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初中生在学校适应的质量上存在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得到的适应援助较多,而“适应援助”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感有良好影响[2],高支持水平学生的适应质量高于低支持水平学生的适应质量。其次,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我概念,师生关系影响教师教与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教学信息的传输、学生学业成绩和个性社会化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消极评价不仅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且可能导致同伴的消极评价,这将极大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影响学业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影响学习成绩。最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曾琦等的研究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及学习成绩关系密切[3]。影响学校表现的家庭环境变量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类型、家庭规模、居住地、家庭阅读资料、电脑、父母的教育抱负和期待、父母的学校参与等。列文尼(Levine)认为,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环境,而不同的环境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动机。穆里斯(Mullis)和杰肯斯(Jenkins)发现家里阅读材料少的学生的成绩要低于家里阅读材料多的学生的成绩[4]。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会化场域,家庭环境的特征决定了家庭亚文化的内容,如果家庭亚文化与学校文化不相一致,就会影响并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

2.2学习技术分析

学习技术可以分为浅表技术和深加工技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方法,考试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加以套用,对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较大帮助,这就使得学生的一些浅表技术对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有帮助。深加工技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浅表技术,而且学习中常用浅表技术,易导致学生形成机械的数学学习过程观[5]。

实质上,学习技术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原则的调节指导下,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心理能力和体力,把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连为一体而形成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技术就是指如何提高学习效果及效率的方法。如果一个学生能有好的学习技术,那么就会提高学习效果及效率,可以学得更好、更快,学习技术运用水平越高,反过来越会增强自信心,这样学生容易形成内在优势感,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对学习的适应感很好,学习成绩也就提高了。

2.3学习态度分析

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愈清楚,对学习愈有兴趣,那么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愈高,也易于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这样内在优势感就会提高。学生主动、积极、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会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如果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态度,甚至于抵触教师的教学,拒绝接受,那么,再好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都不能发挥作用。Schommer认为学习态度作为认识论层面的一种元认知知识,它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是通过操作层面的学习策略为中介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学生设置理解标准,而这些标准的设置又会影响其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从而影响学业成绩[6]。可见,学习态度通过影响学习策略影响学生的内在优势感,进而影响学习的适应能力,最终影响学习成绩。

学习的环境、技术和态度通过内在优势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适应,良好的学习适应可以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水平。所以我们不仅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学习技术的运用,还要改变学生对学习的不良态度。

3.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对策分析

3.1自我怀疑感和内在优势感

自我怀疑感是指学生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常常怀疑,对学习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太相信自己能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内在优势感指对自己在天赋或个性方面的良好特性的能力感觉。对自我效能感的通俗理解,就是人认为自己“行不行”,有没有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可以通过调节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降低自我怀疑感,增强内在优势感。

3.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原因及其培养方法

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原因有如下四点:一是直接经验(行为的成败经验)。比如,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活动的成功,建立起对学习的强烈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二是替代性经验。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教师要有强烈的教学效能感,还要发挥成功学生的典范作用,但在教育和管理实践中,应注意提供的示范要有可效仿性,榜样要有接近性。三是言语劝说。言语说服要注意运用评价性反馈。四是情感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师生间的关系和学生间的关系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生的偏爱心理和情感,可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并促进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一个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可以发挥群体效应,形成健康的班级学习气氛,发展群体的自我效能感[7]。

我们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他们的自我怀疑感,增强内在优势感,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增加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其次,效能判断决定着学生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最后,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常常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

3.3对心理健康的分析

3.3.1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家庭原因,家庭的不和谐、父母不懂得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其次是社会原因,不健康文化和一些社会不良环境都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再次是学校的原因,教师的教育方式和为人处世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最后是学生的自身原因,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时期,身心不平衡,充满着矛盾,这时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矛盾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3.2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第一,要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学会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第二,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第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保持愉悦的心境。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中学生只有对自己、对生活、对学习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放的心胸才能具有拼搏的动力,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五,积极在校园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赵小军,石常秀,曹长德,汪涛.安徽省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C].安徽省心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二等奖),2008.

[2]李慧莉,张庆林.初一新生学习适应过程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56-359.

[3]曾琦.父母教育方式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46-49.

[4]Mullis,I.V.S.,Jenkins,L.The Reading Report Card,1971-88[M].Princeton,NJ: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1990.

[5]周琰,王学臣.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20.

[6]Schommer,M.,Crouse,A.,Rhodes,N.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mathematical text comprehension:Believing it is simple does not make it so.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2,84(4):435-442.

篇10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标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上的变换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积极的影响,更有负面消极的影响。由于初中学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处于形成阶段,没有辨别力,这些负面影响会造成初中学生的困苦、迷茫、认识上的混乱,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学实践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处于青春反叛时期,将会面对很多的问题,然而他们会由于碍于各种因素不好意思向教师和家长请教,自己在迷茫中挣扎。如,初中生刚刚意识到男女有别,对男女之间的接触和交往非常敏感。如果有男女学生之间的交往密切一点,就会被其他同学传绯闻――早恋。这势必会造成当事人心理上的困惑。事实上,在初中阶段男女之间确实会存在着喜欢,但只是一种简单的好感,如果错误地引导学生,势必给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势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教学目标的要求。初中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心理健康成长,学生才能够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各种消极的态度,顺利地度过初中阶段,更为以后的学习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初中教育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不仅是初中实施全面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实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会向学生传授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在这些知识中包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地挖掘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因素,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实践锻炼法。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仅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认知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阶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实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心理实际,进行具体的心理训练,做出正确的心理判断,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集体教学法。初中学生已经生活在班集体中,班级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优秀、团结的班集体,在班集体中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同时注意把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别问题,促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4.情感陶冶法。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使用幻灯片、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录像和电影,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美术、舞蹈等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5.“两难”教学法。著名教育学家和科尔伯格在论述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出“道德两难法”,这个方法也同样使用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心理问题,从心理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心理判断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面对各种问题时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理想完善的目标就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注释:

①张立新.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205-207.

参考文献:

[1]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

[2]丁志根.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