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开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开题报告

篇1

一、教师不仅是教学者,也是研究者。

在这次的培训中,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教书,也要学会做研究。只有不断的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才能积累出更好的经验,找到最优的教学方法。在刘修豪教授的《教学改革研究方法---教育性的研究》,我总结出这是一种很实用的混合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它能通过观察、调查、实验,小步子多循环,从而找到最优的行动策略。一线的特教老师每天面对的不同需要的特殊学生,采用行动研究法,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找到最优的教学策略,从而帮助特殊需要的孩子解决不同的困惑和行为、学习等困难。而在万建明教授的《教育教研成果表述》、雷雨田博士的《教育文献综述写作》、朱媛媛博士《教育选题、开题报告中》,却精准的告诉我们怎能进行研究,具体的方法、类型、撰写的步骤、基本环节、模式,以及研究价值的判断,老师们讲述的非常详尽,通俗,易懂。想要成长为一名研究者,我认为应有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不断增加理论支持,敢于实践,勇于批判。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应不断更新。

1、在这次培训中,有幸听到了来自台湾和中国大陆区域特教专业人士对特教目前状态,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前瞻性的剖析,解读。让我迫切感受到了融合教育是特教之路的终点,虽然现在还在路上,但全国乃至世界已有很多人为之奋斗。反思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应着眼“融合”,给与特殊需要的孩子以最有利的支持,帮助特殊需要的孩子能够尽快走进“融合”。融合教育是时代的一种趋势。而特教学校的教师何去何从,这将是我们思考和完善自己的一个严峻问题。

2、在这次培训中,各大专家的精彩演讲课题研究分析,极大的碰撞着我们的思想火花。原有的一些陈旧的理论观念得到洗礼。例如智力残疾儿童的概念已经发生质的改变,有原来的智力残疾--智力障碍,演变成了最新的“智力与发展性障碍”;人们对残障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从有疾病的人---治疗,有残障的人----康复,到现在“有限制的人----支持”,支持式职业教育的概念呈现......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人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主动的更新自己的陈旧专业理论系统,自觉做一个新时代的特教老师。

三、建议和需求

篇2

结题报告 

绿园区锦程学校课题组   肖  莉   马林凤   柏  琦

                              苏丽娅   王淑五   刘琳琳

  

2001年,经中央教科所批准,我校承担了“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任务,在绿园区德育研究室课题中心组的指导下,有6位教师、4个教学班参加了子课题《走进后进生的情感世界》研究与实验。三年来,已取得重要阶段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 

  我们选择《走进后进生的情感世界》这一子课题,是基于校情。绿园锦程学校原是一所有悠久建校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厂办校。为了给长纺职工解决孩子入学的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顾全大局,承担起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重任,从九九年拨离社会起,成为了生源多,且无正常教学轨制的学校。 

     由于招生制度等因素,学校的生源较差。学校曾对一个五十余人的教学班级进行过综合调查分析,差生所占比例远远超过了教育专家们提出的6—10%的正常比例。近几年,随着全区教育格局的调整,学校已成为绿园区的一所区属校,差生比例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学校有20个教学班,这样多且差的学生现状,给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种种困难。 

     如何培养教育好这些学生,把他们塑造成四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是我校多年来主攻的课题。这次我们参加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就是要探寻后进生教育转化的客观规律,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教育体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研究与实验重点: 

 1、从后进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学习目的、态度、能力,社会活动,交往情况,家庭经济、父母情感、亲子关系状况等方面,深入调查,准确地掌握后进生的成因。 

2、研究师德对后进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研究班集体对后进生转化的重要作用。 

4、研究家庭德育功能,更新家长教育观,对后进生转化的重要作用。 

5、探索后进生转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二、实验原则、目标: 

1、实验原则: 

a针对性原则 

从教师实际出发,解决教师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b实效性原则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转变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教育行为。在课题研究中,活动目的要明确,指导要具体,实效性要明显。使实验班和个案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并推动面上工作。 

c活动性原则 

转变教育观念是课题研究的核心,为此必须设计有情境、有教益的活动,使之成为研究的主要载体。 

d综合性原则 

课题研究既要有独立性的活动,又要与学校日常工作相结合。 

2、实验目标: 

a通过课题研究与实验,使广大教师把握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b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活动系列,以体现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c使多数教师(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育人(育子)原则、方法和技巧,改变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子女)在个性品质和德智体诸方面有明显变化和提高。 

d培养和锻炼一支德育科研骨干队伍,推动全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三、实验方法、时间和步骤: 

 1、实验方法: 

 a以自然实验法为主,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 

 b思想教育与行为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c显形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d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等。 

 2、实验时间: 

 2001年9月至2004年9月,实验期为三年。 

 3、实验步骤: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1、9——2002、7) 

     1、按区课题中心组要求,组建学校二级实验机构,即由吴桂华校长牵头,教科研处、德育处以及科研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指导组;由实验教师、实验班班主任参加的课题实验组。 

     2、培训部分教师,直接参加课题重要成果——《德育》系列读本编写工作。

     3、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中央教科所课题组总负责人开题报告及有关文件,系统掌握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理论,明确课题实验任务、要求,确定子课题实验目标、重点,在此基础上初步制订课题实验计划。

     4、协助实验教师确定研究与实验对象,即个案对象、团体对象(包括普通实验班、对比实验班以及跟踪实验班);选择课题实验的切入点;指导实验教师学习科研和搜集、统计数据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教师科研的能力。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2、9——2003、12)

     1、按照区课题中心组要求,由校课题指导小组指定《德育》系列读本参编教师,设计《德育》活动课教案,并进行指导观摩。

     2、组织实验班选定《德育》重点篇目,进行校内实验观摩,探索《德育》活动课基本模式;选拔优秀活动课,参加全区实验展示观摩活动,以形成群众性课题实验规模。

     3、一方面,按《德育》系列读本提供的体例设计活动课,做到节节课有机衔接,教育内容逐年深化,形成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教育活动系列;另一方面,根据课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向总课题组提出《德育》读本修改意见,使之不断完善。

     4、以《德育》系列读本为载体,深化子课题《走进后进生的情感世界》研究与实验。要求实验班、实验教师在实验中,不简单重复、照搬他人的实验成果,更应侧重实际,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体现出学校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特色。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4、1——2004、9)

     1、实验教师、实验班课题研究与实验成果校内验收。

     2、完成实验成果论文、实验报告撰写及专集编辑和上报验收工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总结出“七优先”——对后进生实施成功教育的宝贵经验

     1、“后进生”概念界定

“后进生”,就是指智力因素处在正常发展范围内,由于某些教育因素的不良影响,造成思想、道德、学业水平或其它非智力因素方面,处于落后状态,并需要给予特殊教育的学生。

“后进生”不包括智力不正常的特别学生,“后进生”的成因是与不良教育因素的影响有关。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的不良影响,既有智力启蒙方面的问题,也有学习习惯养成问题,也包括了家教及思想道德熏陶问题,当然也包含师德问题,它提示我们“后进生”形成的各种复杂的背景原因,警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我们在课题实验中,深刻体会到,“后进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这类学生。

根据研究, 我们认为,“差生行为”——是阻止学生身心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问题行为,它包括品德、学业、个性心理特征、体育、劳动、卫生等方面。“差生行为”会表现在每个学生身上。只是程度不同。“差生行为”很少的学生,被人们称为“好学生”;“差生行为”很多的学生,则被称为“后进生”。 

“差生行为”并非天生的,固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教育的偏颇、不良的心理环境所导致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差生行为”作为问题行为而存在,只要教育有方,积极引导,问题行为可以得到改善,而避免走向极端。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抓后进生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这些研究成果,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后进生”转化教育的信念。

 2、“后进生”转化教育认识上的飞跃

 如何认识后进生,是教师们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产生动力,才能自觉而又热心地做后进生工作。经过科学分析,大家产生了共识。 

     第一、“后进生”,经过转化教育,也要成为我国四化建设者的接班人,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 

     第二、“后进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世界观尚未定型,因此,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第三、学生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极易各种思想的影响,有些“后进生”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形成某些缺点错误是难于避免的。 

 我们的学校,学校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就是要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以极大的热忱去爱这些学生,去促进这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认识上的飞跃,激发了广大教师做好学生工作的热情,为实施“成功教育”,转化“后进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七优先”为“后进生“转化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

 在子课题实验中,实验教师从多方面总结了“成功教育”的宝贵经验,概括为“七优先”: 

 德育方面的“七优先”是: 

(1)给予师爱优先                                     

(2)排除心理障碍优先 

(3)矫治不良行为优先 

(4)表扬点滴进步优先 

(5)创造条件让其展示特长优先 

(6)安排参加活动优先 

(7)鼓励性家访优先 

 教学方面的“七优先”是: 

(1)上黑板练习优先 

(2)课堂提问优先 

(3)批改作业优先 

(4)课下辅导优先 

(5)参加各项竞赛优先 

(6)表扬学习上的进步优先 

(7)质量反馈性家访优先 

 德育与教学两个方面的“七优先”,内容各具部门工作的特色,但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即指导教师多方面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