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心理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高中班主任要多学习、领会一些心理学知识,注意发现和掌握学生思想波动的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始终保持阳光般的心态。
关键词 班主任;心理疏导;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80-02
笔者是一名高中英语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有闲暇时间,笔者喜欢到学校阅览室,学习别人的班级管理经验,努力吸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学习、借鉴、实践及反思中,笔者愈发觉得对高中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极为重要。笔者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先会和全班学生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在整整一节课的谈话中,笔者会告诉学生:高中三年的确很辛苦,但请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至少有全班同学和班主任老师在全程陪同。在谈话中引导学生转变思想,把辛苦当作磨砺,发扬以苦为乐的精神,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奋勇前行。在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中,笔者积累了以下四点经验与体会:
一、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在和学生的朝夕相处中,笔者渐渐习惯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样能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曾有学生在班里感叹学习辛苦,笔者当即回应:“如果你以后不选择当高中教师的话,你的高中只有三年。但是我呢,在高中上学、任教的时间加起来差不多二十年了。我都不觉得辛苦,你还好意思说自己辛苦吗?”随着其他学生善意的笑声,班里再也没有谁说学习辛苦了。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刚接手高一的时候,笔者就发现班里的高个子小伟同学缺乏学习热情,上课总喜欢趴在课桌上,一副懒散的样子。但是一踏进篮球场,小伟就像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人,敏捷地运球、机智地夺球、漂亮地投篮,可谓生龙活虎。开学没几天,小伟就因为停放自行车的一点琐事,与高二的学生发生了肢体冲突,根本无视笔者在班里苦口婆心的纪律教育。在与家长深入交流后,笔者对小伟的成长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小伟的父母均在一家加油站工作,总是很忙,在小伟年纪尚小的时候,其父母的管教十分严厉。随着年龄、身高的增长,小伟逐渐对父母的管教有了逆反心理。有一次,读初中的他在受到父母的责骂后,扬言要离家出去打工,其父母一下慌了神,再也不敢打骂他了,怕他真的离家出走。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笔者转变了视角,从关注小伟的缺点转为更多地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在他当选体育委员后,笔者大力支持并亲自参与他组建的班级篮球队,时常在周末的时候与其他班级打一场友谊赛。在一起挥汗如雨的运动中,小伟迅速接纳了笔者,对笔者所提的建议、要求都能听得入耳、入脑。现在的小伟早已不再是原先的“刺头”了,已经能够安安静静、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看书学习,各科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升。在笔者的劝导下,小伟开始主动和父母说话了,引得其父母连连说儿子懂事了。
二、倾情关怀留守学生
在留意观察中,笔者发现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格外多愁善感,这些留守学生因为长期离开父母,缺少亲情的滋润,往往容易出现焦虑、烦闷、悲观等消极情绪。因此,笔者经常与留守学生的父母通电话,介绍其孩子的在校表现,动员留守学生的父母尽可能多回家几次,多与孩子通电话,让孩子能经常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笔者还在班级里发动学生组建帮扶小组,关心留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根据需要及时予以帮助,让留守学生时时感受到温暖。
女生小敏的父母因为家境贫困,双双外出务工,偏偏小敏的身体有些弱,时常犯胃病。一天夜里,笔者刚入睡,就接到宿舍管理员的电话,说小敏胃病又犯了,疼得很厉害。挂完电话,笔者叫上妻子赶紧起床跑到学校,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借用学校食堂的板车把小敏推到了医院急诊室。在医院里,笔者夫妇完全将小敏视为自己的子女,陪同小敏检查身体、打点滴、缴费办理住院手续,并整夜照顾、陪伴小敏。第二天上午,得知消息的小敏父母从外地赶到医院,看到笔者家人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照顾小敏,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笔者的手,连连致谢。
三、帮助低谷学生走出困境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除了一直留意学生的在校表现,还始终和学生家长保持着密切联系,力求全方位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笔者也经常与学校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聊天,分享学生的成长故事,探讨学生中新近出现的心理问题,共同寻求最佳的疏导策略。对那些遇到挫折、遭受不幸的学生,笔者更是积极采取建立团队的方式,联合家长、其他学生、课任教师以及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帮助陷入低谷的学生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继续保持勇往直前的劲头。
2011年9月1日,是郎溪中学搬往新校区的喜庆日子,但这一天对当时的学生小静来说,却是天塌下来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她的父母遭遇车祸,父亲当场身亡,母亲重伤住院。之前,胡静的父母一直做液化气生意,家庭经济条件、教育环境相对较好,小静各方面的表现也都比较出色,她的成长可谓一帆风顺。这次意外事故对小静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料理完父亲丧事返回教室的小静一改往日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在座位上发呆,并且泪流不止。笔者知道,与父亲关系一直很“铁”的小静无法接受父亲离世的事实。为了尽早帮助小静走出心里阴霾,笔者邀请课任教师、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对小静同学进行了“会诊”,共商心理疏导的办法,同时,笔者动员班里小静的好友们更加关注她,开导他。在与小静的谈话中,笔者让小静明白父母最大的期望是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希望她尽快振作起来,笑对人生的坎坷,以更加努力的态度、更加出色的成绩、更加幸福的生活,告慰天堂里牵挂着女儿的父亲……在疏导团队持续不懈的帮助下,小静同学最终走出了情绪低谷,变得更加理性、成熟了。在第二年的高考时,她以超过本科重点院校分数线五十多分的优异成绩被南京农业大学录取。
四、用心呵护学生敏感的自尊心
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异性之间情感的萌芽开始出现,任其发展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但是,如果处理方式不恰当,则会伤害学生敏感的自尊心,甚至有引发悲剧的可能。对此,班主任需要运用教育智慧,力求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情感珍藏起来,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不久前,笔者班里的男生小力和女生小霞接触得多一点,引起班里其他同学的议论,说是他们早恋了。估计这样的传闻已被小力、小霞听到,两人开始刻意疏远距离,但都是心不在焉的模样。为了帮助小力、小霞回复平静的学习生活,笔者专门邀请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到班里作了一次“当青春期遇上青春期”的讲座。讲座之后,笔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告诉学生因为优秀被异性同学喜欢,这是正常的事情,但是现在还没有到继续发展这种“喜欢”的时候,正如树上的果实尚未成熟,有谁会傻呵呵地采摘下来呢。私下里,笔者也分别找到小力和小霞,在随意的聊天中,了解他们各自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渐渐的,小力、小霞上课时的眼神不再闪烁了,笔者知道,他俩已经迈过了所谓的“早恋”风波。
冰,用手击拍,结果受伤的是自己;用手慢慢去抚慰,它会因“感动”而流泪。或许是因为长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精神关怀,耐心进行心理疏导,笔者所带的班级班风班貌优良,多次获得上级表彰,笔者也数次应邀前往兄弟学校作班级管理经验介绍。大爱无痕,班主任的工作是平淡、琐碎的,但是点点滴滴的班级管理工作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加深入,更加细致,从而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细微之处都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帮助学生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于晓东.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
篇2
关键词:心理疏导 管理质量 影响
在大学中们对于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文就心理疏导对于学生管理的质量影响以及怎么样对学进行生心理疏导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心理疏导对学生管理质量影响概述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国家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高校也在不断的扩张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将会面对着更多的问题,而且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就决定了管理者不能用一种偏激的方法去对他们进行管理,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要针对于学生的心理以及想法来予以管理,这样才有可能会打动预期的效果与目的。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可能会对自己予以放松,而且每一个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行为规范等一些因素中有所差异,这也增加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这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三难”现象的形成。学生难管、学生难留、学生难教。这是当下管理者们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有效的管理,已经成为管理者们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
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就决定了教育者以及管理者不能再像管理小孩子一样进行说教,甚至是训斥,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大学生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自尊,他们渴望尊重,渴望别人的理解,只有与大学生们成为一种朋友关系才有可能会使得他们真正的驯服。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如果他们的思想没有与管理者达成一致,对于管理者的工作他们不仅不配合甚至是还会逆反而行之,这些情况都是在大学中极易出现的。
对于大学生的管理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小型的社会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进行学习,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锻炼自己的能力,这就使得在大学中有很多的社团以及活动需要学生们去参加,得到锻炼,然而在这些活动中就会牵扯到很多问题,而且也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管理者管理难度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加大。比如说,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一阶段的学生渴望友情,但是在处理的过程中可能会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另外还有学生在恋爱方面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甚至是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压力与疲惫。所以,他们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就可能会加大。而这时,管理者不能再对其采取硬性的手段进行管理,而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情绪,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在心理疏导中将学生的矛盾予以化解,减轻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加强疏导,提高管理质量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就已经在无形中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具体的措施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让学生走出自己的困惑与怯懦。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一开始会比较新鲜,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出现一种短暂的盲目,自己找不到目标,可能是因为没有了之前那种有老师的催促,现在所面对的是一种自主学习,氛围宽松,这就要看自己的自学能力,他们甚至会出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此外,对于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可能会因为自己不是很了解,就难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打算。所以,这时,管理者就应该对学生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在对其心理疏导中帮助他们走出这种困惑。此外,在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面对着陌生的环境以及陌生的人群可能会产生一种怯懦的心理,这时管理者也要及时的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摆脱这种怯懦感。
其次,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走出自卑,走进自信。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后,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很多的同学要比自己学习好、能力高,可谓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这时很多不自信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如果是长期的占据着学生的心灵,就可能会造成消极的情绪,对于很多活动、学习等不愿意去积极的参加,对于管理者的工作也不积极的配合,长此以往,管理工作就会越来越难,学生的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管理者应该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消除错误的观念,克服自卑心理,投入到学习中,积极配合管理者的工作。同时,还要让学生树立起自信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价值,为了目标而奋斗,为了理想而拼搏,对他们进一步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管理的质量。
此外,学生可能会在产生心理压力的过程中走向一致极端,比如说,看一些暴力的电视剧、对于自己的家庭产生不满的情绪、在生活上进行盲目的攀比等等,这些错误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阴影,对他们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是很不不利的,管理者要在这方面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心灵的沟通,促进学生的转变,加强管理。
三、总结
总之,对于大学生的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在管理中,管理者应该积极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在对其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冬彬;;班级管理的几点体会[J];吉林教育;2009年27期
[2]冯秀珍;;浅谈班级管理的四点体会[J];广西教育;2010年05期
[3]梁坚;;浅谈班主任如何抓好班级的管理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8年03期
[4]刘运芳;东海;;浅谈农村中学班级管理目标责任制[J];各界文论;2008年12期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动态 调查方式 疏导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诸如2008年的付成励案、2010年的药家鑫案、2013年的林森浩案等,其犯罪性质令人瞠目结舌,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各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大学生心理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与动态性的特征。各高校不仅要进行普众化、统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还必须建构一套系统、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与疏导模式,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典型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有效地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当前大学生典型负面心理表现形式
1.心理压力大
在当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就业、人际关系、交友恋爱或者是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压力。这对于部分涉世未深、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低而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渠道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者是心理疾病。一旦遇到刺激性的事件,便极容易爆发出来,产生有违常态的语言行为方式,甚至出现犯罪或者是自残、自杀之类的行为。这在当前大学生不良事件中屡见不鲜。
2.情绪不稳定
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伴随着外部环境的转变及自身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心理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一方面在情绪上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能够以平和自然甚至是老练成熟的语言行为与家长、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一定的情绪不稳定、波动性大的因素,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旦情绪爆发,便很容易做出一些匪夷所思、有违常态的事情。这使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内隐性与掩饰性的特征,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也带有一定的冲动性与突发性,很难预测。诸如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平时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一位勤奋努力、品学兼优、彬彬有礼的学生,却因生活琐事而对室友黄洋怀恨在心,遂投毒致黄洋死亡。
3.承受能力差
当前,90后一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在优越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由家长和学校帮助其进行安排和规划。这在提高学生学习与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其危机意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旦遭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失败,或者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或者是情绪冲动,不顾后果,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甚至是有违法律、道德的事情。这在一些经济条件好、家庭环境优越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成为当前大学生典型负面心理的一种重要形式。诸如当前屡见不鲜的大学生跳楼事件、大学生因失恋而杀人事件等,都是其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
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学生辅导员在学生入校之后,应深入分析各个学生的档案材料,一方面预先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情感心理;另一方面则了解各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情况,由此分析其潜在的心理压力、情绪稳定性与心理承受力方面的特征,并作好相关的分类记录,为将来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活动奠定基础。二是在学生入校之后,学生辅导员应通过网络聊天、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摸查特定学生的性格、心理与情感特征,凭借自身的学生管理经验,来进一步预测和判断特定学生所有可能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三是学生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尤其是针对某一特定学生日常接触较多、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朋友来了解其心理动态情况,准确把握其心理走向;另一方面则要在班内培养一批积极性高、工作热情的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心理观察网络”,以此来及时了解整个班内所有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最后,学生辅导员还应加强与各个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了解各个学生在特定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表现情况,以及通过特定教师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来进一步了解各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或者潜在的心理问题等。总体来说,学生辅导员应从多方面建构起系统化、多样化的学生心理信息搜集渠道,随后通过自身的学生管理经验对此加以分析,由此判断学生的心理动态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据此作好相关的预防措施。
当前大学生负面心理疏导模式
1.实施个人化的沟通和交流
当前,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很多情况下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负面心理问题,即便是意识到了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或者是承受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也不愿让更多的人知道,往往会刻意加以掩盖,从而维护自己在同学和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基于此,学生辅导员在准确了解特定学生不良负面心理问题之后,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对其展开个人化的沟通与交流活动,诸如网络聊天、私下谈话等,都能够以私人化的方式,消除学生隐蔽、掩饰、抵触甚至是排斥心理,从而敞开心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更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开导活动,而且还会促使学生将辅导员视为自己倾诉的对象,积极主动地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表达自己心理困惑、心理障碍之类的问题。这对于有效疏导学生的负面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2.增强不良案例的警示作用
伴随着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犯罪、大学生自残甚至是自杀之类的新闻,但基本上都是本着好奇的心理观看的,认为此类事情并不会发生在自己或者是周围朋友的身上,很难引起学生对自身的剖析、反思与检讨,由此也就无法真正产生警示、预防的作用。实际情况却是,诸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诸多不良案例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最具形象直观、最具说服力的“教材”,在学生思想疏导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基于此,学生辅导员应根据前期对学生心理动态的调查结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大学生犯罪、大学生自残或者是自杀之类的案件,采用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课后作业的方式,从案件发生背景、发生过程、发生后果及发生原因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活动,随后可以由教师系统总结此类大学生犯罪、大学生自残或者是自杀案件对于我们的警示作用。
3.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
思想政治课是普通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当前,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开设有思想政治课程,然而一直以来此类课程都以宏大的理论教学为主,不仅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思想与心理状况;而且单纯的说教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大学思想政治课也就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人才培养价值。考虑到当前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极为突出,大学思想政治课应在学生辅导员的帮助下,系统调查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问题,据此建构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及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等,从而发挥大学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心理疏导价值。
总体来说,大学生正处于从父母关怀与保护下的家庭生活向着脱离家庭、独立自主生活的转变阶段,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社会环境,自然会产生一系列诸如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承受能力差之类的心理问题,由此产生各种负面语言与行为方式。大学作为一个人才培养机构,理应深刻洞察大学生心理动态,由此通过实施个人化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不良案例的警示作用及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出德艺兼备的合格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叶琳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月版。
[2]孙智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月版。
[3]林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教育探索》2013年第2期。
[4]朱红香:《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分析与教育》,《教育探索》2014年第6期。
篇4
关键词:英语厌学;成因;对策
长期以来,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阴霾下,初中英语教学忽视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英语素质的提高。考试成绩及升学率成了评判英语教师教学工作能力高低的硬性指标,学生的考试分数成了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的教材,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旧瓶装新酒,导致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使得英语教学效果欠佳。根据笔者多年在英语教学一线上摸打滚爬的经验,下面从三个方面做个简要阐述。
一、减负增效,轻装上阵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举措。课业负担过重,不仅会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同时学习心态受到压抑,占去了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的课外爱好严重缩水,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只有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才能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大胆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此,英语教师就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充分凸显45分钟的效率,力求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吸收本节课内容,从而在作业的质和量上做文章。要在减轻课业负担的条件下,实现学生的发展,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做举一反三的例证,废止那些占用大量时间而只能使学生身心疲惫且收效甚微的做法。对英语学习基础不一、厌学程度有别的学生,因人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高低,对作业的质和量做出分类安排,从而扭转他们学困的局面,使全体学生能够齐头并进,提高整体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在教学质量的评估上变“比考分、成绩”为“比能力、技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变“我想学”为“我会学”,促使学生对厌学心理进行自我调整。
二、激趣好学,寓教于乐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明代教育家王阳明也说过:“今教童子,必使自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英语教学尤其如此,要学好它,必定要有浓厚的兴趣。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法上要致力摆脱传统授课方式的束缚,尽量采取兴趣教学法,使英语课堂富有新意,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激励学生,在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要用期待的目光激励学生,耐心微笑着向学生提示一个词,并用“It doesn’t matter,have a try!”等鼓励性语言来稳定学生的情绪,鼓励他们开口,尤其是第一次张嘴说英语,只要开口说英语,哪怕是一个词,无论对错,准确与否,都应及时给予“Good!great!well doen!wonderfull!”等表扬,学生的兴趣会马上被激起。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推陈出新,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当堂讲解,当堂训练,当堂消化,当堂转化,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到每一堂课都是新的,为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用实物和动作模仿教学。实践证明,体态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大胆参与,走上讲台,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教师要认真指导他们,激励他们大胆发言,与组织课堂的学生积极配合,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建立自信,获得努力进取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培养起来,并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营造出使学生敢想、敢说和乐学的氛围,使教学不再枯燥,学习不再烦恼,学生变“我会学”为“我爱学”。
三、树心立志,有志者事竟成
篇5
一、培养独立自主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
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而且容易失去自我,产生从众心理。孩子的依赖心越强,独立能力自然就越差。主要表现在学习自主性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依赖性越强,其承受能力就越差。故此,我们要增强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多一点独立,少一点依赖,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1.在生活上要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无论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这种良好的习惯。但是有些家长往往会走入一个怪圈:一方面要求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包办孩子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孩子做完功课后,书桌零乱不堪,家长总是一边责备孩子,一边为他收拾整齐。家长为何不尝试让孩子自己去收拾呢?孩子不收拾东西,也许他会碰到找不到东西或书本作业遗漏在家诸如此类的麻烦,以后他才会有意识地主动收拾桌子。
2.在学习上也要注意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有一位母亲告诉我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小彬刚开始写周记时,都要我坐在他身旁教他一句一句地把周记写完。我想:‘这样下去,以后该怎么办?’后来我故意不帮他,等他写完后只是看看,提点意见罢了,终究他还不是学会了依靠自己?”这位母亲的话虽然只是寥寥几句,却证明了孩子的事情的确要让他们自己办。在我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一次上自习课,我的脚刚踏进教室门口,小权就拿着练习本和透明胶向我走来,说道:“老师,我的本子烂成这样子,怎么办?”“你的办法不是很多的吗?”我反问。他噘起嘴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他估计我不会轻易帮他,只好耐心地修补起来。修补好后,他还把他的“杰作”递过来给我看,腼腆地说:“老师,以后遇到困难我会先自己想办法的。”后来,他还自觉修补班里图书角的书。这样,他不但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好,还增强了“自我”意识,提高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自动自发的精神,强化心理素质
从现实来看,培养孩子自动自发的精神,尽量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这比给孩子传授一大堆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我们教育孩子要着重启发他的思想,塑造他的个性,让孩子有健全的人格。一个有自动自发精神的孩子,他会懂得如何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适当的时候做有意义的事,绝对不会在课堂上看漫画书,在吃饭时看电视,在休息时影响别人休息。其实他这种自动自发的精神,来自他自己努力的决心,进取的意志。他能做到这样的话,他的生活能自理,学习成绩当然也不会差了,心理素质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我班有许多这样的学生,每当生活老师把衣服分发下来,他会自觉地折叠好;鞋摆歪了,他会摆整齐;蚊帐破了,自己去缝补;老师把作业布置下来了,自觉按时按质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有条不紊地做好。
三、引导孩子树立行动的勇气,形成独立的人格
篇6
一、案例
案例(一):男生张某,原江西省九江市某县初中毕业学生,初中成绩比较好,但由于父母离异,造成性格孤僻不合群。加之一次班主任老师冤枉其偷拿同学的东西,为此对老师怀恨在心,无端找人麻烦,惹是生非。09年录取到我校,谁在一些小事上不经意与他发生冲突,他就会以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一次因其他同学开玩笑说他和某某女同学谈恋爱,于是拿起砖头冲进教室,差点给其他同学带来伤害。由于他的行为,使其与同学不断疏远而孤立无助。
案例(二):男生蒋某,因其父亲经常在他面前打骂母亲,致使其母离开了父亲。父亲打骂他母亲的行为经常出现在他的脑海,进入我校以后由于学习成绩很差,言行举止不够文明,造成同学都不愿和他交往,人际关系较差,学习生活中常有下列行为: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发笑的恶作剧,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他毫无不悦。课间还无故欺负其他同学,甚至还到社会上纠集一伙人到学校打骂同学。
二、原因
1.家庭因素
(1)部分家长自身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在家中经常大发雷霆,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行为上的过激。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循循善诱,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打骂孩子。天长日久,使孩子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无处发泄,就会转嫁到别人身上,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2)有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缺少父母的呵护与关爱。这类孩子大多由其祖父母辈抚养长大,往往倍受溺爱而非常任性,动辄发脾气,经不起批评,经不起挫折。
2.心理因素
(1)情绪、行为出问题。 一般来说,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如多动症儿童因冲动、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激动,就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
(2)心理发育不成熟。这类人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3)自卑与自我封闭。每个人都可能因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一旦产生了自卑感,他们就会与人争斗来作为补偿。 另外,由于网络的存在,这个群体拒绝在现实中与外界交往,沉溺于网络交友之中。
(4)自尊心太强。这类人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这类人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环境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学生年幼,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如果没有人及时正确地引导这些孩子,他们就易产生攻击。此外,暴力影片、暴力电玩游戏、大型网络游戏也会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比如一些孩子经常看暴力影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增加人在仿真情境和真实生活中的攻击性思考、感受和行为。此外,研究者认为,玩暴力电玩游戏要比电视和电影中的暴力镜头来得更有伤害性。
三、对策
1.悦纳、疏导。所谓悦纳就是既要接纳他人的优点,又要接纳他人的缺点,容人所短,聚人所长。所谓疏导就是要以坦诚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帮他分析现实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讲清道理,指明方向,找出补救的方法,让他冷静地接受。
2.干预、转化。所谓干预就是老师采取措施避免攻击的产生。所谓转化就是采取情感导入、沟通心理获取同学和老师的信任,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要尽量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培养他的荣誉感,并经常把他的进步告诉给他的家庭。通过以上措施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
篇7
一、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夫妻离婚、一方亡故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家庭结构。当前,较高的离婚率成为形成单亲家庭的首要原因。单亲家庭子女由于曾经目睹父母争吵、缺乏足够关爱等,或者由于单亲家庭面临重组而导致子女不能适应,从而形成一些心理问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单亲家庭中的中学生更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种现象:
(一)自闭、独孤。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单亲家庭子女可能会出现心理上的自闭、孤独。家庭的破裂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关爱,因而在性格上出现自闭现象,个性显得较为孤独。这些学生难以融入人群,较为不合群,缺乏积极心态。如果缺乏足够的疏导,自闭而孤独的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业上、人际关系上的问题,这对于刚刚经历家庭破裂的学生显得尤为明显。
(二)暴力、狂躁。还有一些成长于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出现暴力倾向,性情较为狂躁。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这些学生曾经目睹了父母之间的不睦关系,甚至经历了家庭暴力,因而对其个性产生了影响。这样的学生极易喜好打架、斗殴,或欺凌其他学生。
(三)冷漠、疏离。还有一些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学生个性冷漠,疏离人群,对学校和班级的事情不闻不问,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中。这是单亲家庭子女在经历家庭变故后的一种心理自卫机制,他们试图通过远离人群的方式使自己不再受到伤害。但是显然,这样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尤其不利于学生在关键成长时期的社会化。
二、中学德育教育重视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必要性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目的要求。中学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除了需要在整体上对中学生进行教育以外,还需要关注重点人群。单亲家庭中学生是中学德育教育应予重点关注的人群,既是因为单亲家庭子女极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更是因为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非正常结构家庭中更需要得到学校的关爱。
(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中学德育教育应尤其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首要目标。当今中学生都是零零后,他们的心理需求应得到关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应得到解决。单亲家庭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表明,中学德育教育必须提高对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关注程度,更多地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弥补这些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缺憾。
(三)实现社会和谐的要求。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一些单亲家庭中学生由于思想上消极,不能明确人生方向,早早地退学或走上社会,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会的和谐需要社会各界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尤其需要应对离婚率上升所造成的单亲家庭数量增多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关爱单亲家庭中学生,促进其身心健康,是学校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是学校应尽的义务。
三、中学德育教育促进单亲家庭中学生身心健康的措施
教育实践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单亲家庭子女乐观向上、健康积极、学业优秀,甚至成为模范学生。这是因为他们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但是家长懂得教育,给予子女足够的关爱,使子女并没有因为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而产生身心问题。中学德育教育应弥补单亲家庭中学生无法得到足够家庭关爱的缺憾,主动介入,促进单亲家庭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掌握情况,主动介入。中学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主动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可以通过家访等方式获得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主动介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掌握了学生家庭情况后,应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听取其想法,观察其行为。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方法和技巧,应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才能吐露心声。
(二)发现问题,积极干预。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如发现此类学生存在心理孤僻、性情狂躁、早恋现象等,应及时介入,积极干预。干预过程中应避免粗预,而是应以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发现问题和矛盾,采取柔性的手段加以解决。如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帮助学生分析矛盾的焦点,进而采取疏导、沟通、说服等方式加以教育。切忌采用批评、责骂等不合理的手段,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
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实践角度概括叙述了近年大学心理障碍的墓本表现;初步分析了大学生出现心理津碍的几方面因素;提出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化,并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大学生心理矛盾、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观点,阐述了疏导、调适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墓本措施的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我伤害、伤害他人致死的事端频频发生,而且影响越来越大。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我们绝不能仅仅把它归结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的不幸,应该由此看到教育的缺憾。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一个合格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先进的思想道德意识,也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可是,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面临的矛盾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复杂。高校在校大学生不但学习和能力竞争加大,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之凸显出来。根据国家每年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约有20%的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5%一30%的学生存在心理困惑。其中半数以上需要进行心理疏导与调适,半数以下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并导致间发性精神病问题,有的不仅要进行心理健康调适工作,而且要接受正规的住院治疗。仅从我们学校来看,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地增多,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根据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基本在大学一年级下半年明显出现,这充分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随着大学学习生活的深人日益显现出来的。如不及时进行咨询、疏导、调适,就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其它心理疾患。因此,我们必须从新生人学就开始认真对待,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和调适。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表现
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一般是指人对环境适应不良和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发生后,如不及时进行疏导调适,不仅危害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阶段的理想与大学现实的不一致,产生了失望情绪。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考上大学是他们唯一的理想,仿佛大学是人生美好生活的开始,把大学想得超越现实的美好。花园般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服务配套的宿舍、色香味俱全的餐饮等……到大学后才发现:合班课的大教室、多至七八个人的宿舍、季节轮回的饭菜等,与理想相差甚远,一时出现适应困难,就产生失望、苦闷、厌倦情绪,原有的热情、激情开始消失,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于是,出现一切无所谓、挤饭、缺课、上网聊天、去录像厅看碟等不良行为。
(二)、素质的缺欠与个人能力的影响,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心理出现不平衡。由于很多中学教育,以考大学为终极目标,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个人成长中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在优秀成绩的光环下被忽视。进人大学,加强专业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等,全面发展替代了原来学习的独一无二的地位。来自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的同学,有特长的、素质高的、能力强的、佼佼者应有尽有。一些同学在强手如林的形势下,未能显示出个人原有的优势,什么竞选学生干部、评三好、优秀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常常与自己无缘,原本引以自豪的东西逐渐消失,于是,一种落伍感、自卑感、自愧感开始产生,心理开始倾斜,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感到生活失去意义。
(三)、节奏紧张的学习与竞争的压力感。很多同学为了能考上大学,十年寒窗奋发苦读,搞得身心疲惫,本想到大学能得以缓解。可是,来到大学却发现,由于就业的压力和教学质量的强化(重修、降级等),现在的大学再也不是“60分万岁”了,面对学习“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形势,原来在中学小天地里的尖子失去自己得天独厚的地位。特别是学期末统一考试后,很多认为自己不会比别人学习差的同学竟然挂科重修。因此,从已经做过的调查看,自己经常感到学习有压力感的同学占68 %,担心还要挂科重修的‘占11.5%。尽管人没压力不进步,但当紧张和压力超过心理承受负荷时,就会出现心理功能失调,导致神经衰弱。
(四)、强烈的交往欲望与社交闭锁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来到大学后的同学,主观上都希望通过与同学交往,融洽人际关系,从陌生和孤独中走出来。可是,又苦于找不到机遇和切人点,很不得法,于是,表现出戒备、观望、内隐的心理,结果时常使交往不顺。个别的又采取极端做法,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与集体生活很难融洽。但心理又感到阵阵的孤独与不安,精神抑郁、心情烦躁。尤其是那些具有反抗性,多疑性的同学,由于古怪不合群,在同学中几乎处于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被排斥、受冷落的境地,自己心理产生一种莫名的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因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导致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是心理、生理、社会、家庭、社会文化、个体素质诸多因素在个体上积淀、并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社会仍处在转型期,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大量涌人,使敏感活跃的青年学生首先感到这种冲击,毕竟他们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时期,心理、生理、正处在逐渐成熟期,形形的变化和冲击,使心理素质十分脆弱的学生们感到扑朔迷离,产生某些认识上的混乱,价值观念上的颠倒,心理上的困惑和压抑,行为上无所适从等等。时间久了,超过精神上所能承受的负荷时,便出现心理失衡。随之而来还会出现对社会变革的困惑、人生追求的迷茫。
(二)、家庭教育的误导和影响。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均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初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不管孩子的要求或做法是否合理,尽量满足孩子的心愿。导致他们长期不能从父母溺爱的自我中解脱出来,个性心理脆弱。对不能以自我为核心的变化和环境,不仅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差,稍有冲突就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少数单亲家庭子女要么自卑、痛苦、沉默寡言、缺乏进取的勇气;要么嫉妒、怨恨、逆反心理强,其中不乏玩世不恭者、破罐破摔者,这是长期潜在的心理障碍所致。
(三)、学校教育中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忽视心理素质培养。在中学阶段,很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只顾学习。单一升学的追求,使学校和学生都无暇顾及学生个体情绪、情感、性格、适应能力、自制力方面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出现。到大学后,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学习任务已不局限于教学大纲之内,同学们不仅要学好专业课,也要侧重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无选择地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和程序员考试。因此,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学习差的为专业学习成绩担心,学习好的为考证、保持竞争优势担自,持久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用脑过度、身心疲劳、心理负担过重,特别是那些忽视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的同学,这种心理负担形成心理障碍,导致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疾患。
(四)、学生个体心理素质作用。有些同学在中学的小环境里存在很多优势,学习好,可“一俊,遮百丑”,感到一切都是顺利的。顺利和成功成了他们的心理定势,由于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主要靠自主,结果受挫一多,就心理不平衡,感到什么倒霉的事都能摊上。又由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不稳定的形成中,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差,当心理矛盾冲突过大、时间较长调节不好,就会导致内在的心理矛盾加剧或失去理智,将本可以处理好的矛盾搞的更糟。有的同学个性发展不够完善,把过于内向认为有度,把过于孤僻看作一尘不染、严格自律,把自卑看作严格反省自己。结果表现出处理问题偏激、爱钻牛角尖,给人一种变态感。还有的同学从熟悉的家庭走向陌生的社会感到一切都不适应,紧张而又恐惧,甚至不知所措。个别心理不成熟者,情绪化严重,一遇成功的事欣喜若狂,一遇挫折就悲观失望,惆怅满腹。特别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很差,对事情不成功不是从主观找原因,认真反省自己的不足,而总想找客观理由。凡此种种,当不能及时将心中的郁闷宣泄出去或从中解脱出来,必然会出现心理倾斜,积压久了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三、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心理障碍疏导调适工作
(一)、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化。改善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历来为我党所重视。如何着手改善?除了使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以外,把心理健康工作引人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将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内涵加深,而且更加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大学生对转型期的社会现实适应困难,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抑、精神上和行为上的适应障碍、人格变态、心理障碍,形成客观适应与行为挫折综合症,潜意识精神问题。这些理健康问题,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仅靠说教疏导可以解决的,我们必须注意掌握大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特点,健康的心理特征和异常心理表现。必须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矫正学生心理,调节大学生适应社会精神的品格和心理品质。对于出现错误又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做思想工作无效时,必须请心理医生协助,做好心理调节工作。绝不能靠硬性批评或处分解决问题,这样做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因此,我们必须深人分析大学生思想的新动向、新问题,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学会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处理学生思想和行为问题,把政治思想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调适效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科学。
(二)、深人学生,深人实际,掌握学生心态,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高校的学生思想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经常深入学生班级,深人学生宿舍和各项活动中,通过具体接触,才能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争取把心理障碍消灭在萌芽之中,及时有效地防止各类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并通过学生会、共青团、班级开展有益的、照顾一些学生个性差异的、让众多人能参与进去的群体活动,让个人的素质得到充分展示,潜能价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生对个体和整体的认识,锻炼心理素质,融洽同学关系,促使他们理成熟和人格的完善。
(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科学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调适工作。学生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思想教育,只有具有专业知识或熟悉心理知识、懂得学生心理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通过讲座、板报、报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利用网络媒体定时跟学生进行网上远距离交流,其效果比面对面交流更好。会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心态、情绪、行为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调适,使大学生心理冲突和障碍及时调节和控制,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从而避免大学生中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问题的出现。
篇9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分析;疏导策略
一、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人格心态
1.自卑。女性心理的最大弱点是自卑,女大学生也不例外。据观察和了解,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她们关注自身的发展,渴望得到应有的位置,承担必要的责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着较高的职业意识和成就意识,希冀在学业方面及将来的职业领域追求与男生一样的成功。然而,她们对自身能力缺乏认识,自信心较男生弱,潜意识中的弱者心态,对女大学生自我才能的发挥构成了压抑,使她们不能有效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2.狭隘。受活动空间与接触人和事的限制,部分女大学生的心胸比较狭隘,她们的兴趣和利益关系往往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视野狭窄,不能放眼全局、着眼社会,表现为多疑、嫉妒、记仇、爱传闲话等。事实上,女大学生相互间的嫉妒是其发展的最大天敌。在一个女生群体中一位女生出类拔萃,首先攻击她的往往不是男生而是女生,她们可以容忍男生超过自己,却容不得同性超过自己,这种狭隘自私的心理恰恰是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障碍。
3.生理。生理疾病也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女大学生因各种原因患上疾病时,承受能力下降,往往烦躁不安、困惑不已,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认为既增加家庭负担,也增加了学校、社会的负担,成了众人的累赘,以致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而不能自拔。
(二)思想观念
1.社会角色定位。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把女生放在从属、依赖、陪衬的位置上,对她们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女大学生虽属知识女性,也会不同程度地受着这种传统的影响。
由于社会文化的偏见,男女大学生在成就期望上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越是在竞争性强、对个体具有重要价值的活动中,女大学生的期望越低。另外,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更加客观地估计成功的可能性,这种瞻前顾后的考虑,使她们过多地关注可能遇到的障碍,更加上社会文化的偏见,使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
2.社会用人制度。近年来,社会改革蓬勃开展,这为女大学生才能的施展带来了机遇,为她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我国在改革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同时,受到冲击和震动最大的仍是女性。一方面,女大学生想勤奋学习、兢兢业业工作,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渴望自己成功;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又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弱点,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形成一种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激烈矛盾的心理,产生迷惘、悲伤。
二、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策略
(一)强化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行为
1.重新认识,坚定自我。科学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存在着性别差异,但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只是在智力活动个别要素方面略有不同。而且,女性较男性而言,有明显的情感优势,观察力和觉知能力都强于男性。在动觉、自然观察、人格及其他交往等方面,女生亦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将自己的优势带人学习、工作、生活中去,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会成为社会的强者。
2.更新观念,坚定信心。当前面临着瞬息万变、多彩多姿的历史转折的新时期,作为女大学生应该比男生更懂得正视现实的适者生存的含义,并学会让自己去适应新的思想观念、方法的要求,在适应的前提下求发展。作为女大学生必须闯过自卑的心理关,自觉地培养坚定的自信心。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它有助于发挥女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女大学生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使自己各方面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才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现实表明,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社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一种公平、合理、有序的社会机制正在形成,女性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3.理顺关系,平衡心态。一方面,理顺学业、工作、生活的关系。女大学生既要有对理想、对学业的不懈追求,又要在工作生活中能摆脱对家庭、对他人的依赖,在学校、社会工作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出与男生相同甚至超过男生的业绩,才能赢得他人的赏识和重视。因此,女生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的心态,力求做到学业、工作和生活完美统一。事实上,许多女生在评奖评优活动中,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男生对女生刮目相看。另一方面,}l顷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现代社会需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力戒嫉贤妒能、文人相轻。
4.陶冶情操,增强魅力。魅力是内在修养的折射,是健康人格的体现,其特点就是自信、独立、德才兼备。针对女大学生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她们树立立志成才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净化心理环境,用高尚的思想品德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自觉抑制各种不良影响,做到内外兼修,且内修重于外修。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科学研究、书画展览、文艺活动等,展示自我,陶冶情操。最后,通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内容可包括大学生道德规范、责任、义务,女生的生理与心理,女大学生的劳动美、心灵美、行为美、言语美、气质修养美、仪态美,女性的成才,女性的社会角色等。
篇10
关键词:心理疏导;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非判断易从感情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有时很彷徨,有时很偏激,有时很迷惑,有时又很坚定、很明确,这是价值观形成过程的一个常见现象。这个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因此借助于心理疏导,可以正确地了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迷茫与失落的深层心理原因,探讨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帮助学生明确并澄清自己的价值观,端正态度,从而指导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一、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都是以健康的心理为前提的,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也同样也需要以健康心理为前提。积极健康的心理必然会为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高尚的价值取向提供基础,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求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相反,消极地、被动的、扭曲的心理,是不可能使人的价值观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加强心理疏导,是新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在面对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时,一些学生常常感到心理困惑。他们既为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成就而欢欣鼓舞,又为时代精神的颓废的价值取向偏离而忧心忡忡。他们既渴望公平正义,追求卓越梦想,又逃避不了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所以,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心理疏导问题,把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作为心理疏导的重要任务,给学生以心灵抚慰和情感的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分析
1、心理疏导有利于促进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高校价值观教育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育,很难与学生产生内心深处、特别是情感上的共鸣,教育效果也差强人意。而心理疏导能够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及价值取向的症结所在,能够从情感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动力发自于内心,这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助于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心理疏导是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心理疏导是一种心理沟通的技术和方法,主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问题,心理困惑与思想意识形态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心理疏导技术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能够在“心灵沟通”、“对话交流”的温馨氛围中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3、心理疏导能够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心理依据。心理疏导是以心理学、心理教育的相关科学理论为依托,采取必要的疏导技术和沟通方法对大学生在人格、能力、性格等诸方面进行心理测量,能够疏导大学生的不良心理认知,强化情感和行为等德育心理,进而准确把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症结所在,为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
三、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1、以大学“新生”心理普测数据作为加强学生价值观培育依据。对大学“新生”的健康心理普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最基础的方式。通过每年以UPI和SCL―90等心理量表对新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根据测试数据为学生尽快实现转变、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价值理想,培育健全人格提供必要的指导。
2、应积极利用学校校报、大学广播站等学校宣传栏向广大“在校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宣传;通过开展健康心理专题片展播、心理咨询、教育讲座等活动,帮助在校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消除对心理疏导的误解,为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
3、坚持对“毕业生”开展有关“就业和择业心理”等团体心理疏导、心理沙龙等活动。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与教育,摆脱原有对当前社会思潮和价值偏离的心理困扰,恢复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价值取向。
总之,新形势要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将心理疏导应用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将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让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1999。
[2]于钦明,崔国红。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3]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101
作者简介:
焦阳(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于钦明(1979-)男,黑龙江泰来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
课题基金:
[1] 本文为201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155xs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