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篇1

关键词:班主任;角色扮演;高中阶段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28-01

一、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急速膨胀,开始树立个人价值观。随着生活经验和学习认知的共同提高,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开始摆脱幼嫩的少年阶段,向成熟的青年阶段转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学生学会主动地了解个体意识,培养强烈的自尊心,开始独立地归纳出比较客观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探究和自我监督等评价成果,并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去丰富知识经验,从而构建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情愫波动性强,理性与感性的不平衡。关注成绩、留意人际关系和处理师生问题等都是高中生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虽然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学习和生活中的潜在压力经常会给学生带来很多身心上的负担。当学生面临情感问题时无法合理处理好理性和感性认识时,就容易出现缺乏理智、情绪波动等强烈的不平衡表现,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

3.反抗冲动因人而异,独立意识急速构建。高中生虽然开始学会真心尊重教师、父母等长辈,有意识地减少产生矛盾的次数,然而,由于学生的独立意识快速发展,往往都会尝试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构建独特的“自我”核心。客观上,每个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会有所差别。因此,当学生无法衡量好理性与感性时,就容易做出不同程度的反抗行为。

二、高中班主任处理学生矛盾时面临的困境

1.班主任无法平衡好多种角色。在日常班级教学和管理中,班主任一方面要关注班级的整体班风、学习氛围和思想熏陶,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可能潜在的心理困惑和情绪起伏等。因此,班主任经常需要身兼数职:某一学习科目的日常教学者、主持班级氛围的辅导管理员和细心关注学生心理的咨询师等。在日常的管理和教学中,教师通常要承担来自学校和家长等多方面的潜在压力,因此,大部分担任班主任的高中教师就很容易形成“提高班级整体成绩”、“提升某班级在年级中的排名”或者“成绩是衡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根本依据”等错误想法。当教师在无意识中形成传统愚昧的观念时,在面对不同学生时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热情和处理态度,从而使学生产生“教师有偏见”等不良想法。

2.学生维护独立性所产生的抵触心态。在高中教学阶段中,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分水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趋势,总体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自信型;困惑型;放弃型。(1)自信型。虽然自信型的学生一般自主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但情愫敏感程度较强的学生如果无法把握好“自信”和“自负”两个定义,就容易在家长和教师的过分包容下做出不合理的情绪化行为,借此来表达精神上的反抗精神。(2)困惑型。困惑型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多处于中等水平,被动性强。在日常学习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所以可能会出现沉默或不愿意负担责任等情况。当类似行为长时间持续时,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恶性循环,形成“沉默”或“过于被动”的抵触行为。(3)放弃型。放弃型的学生学习分数过低,主动性严重缺乏。当学生无法合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时,外界的舆论和学生的自卑很大程度会使学生产生“没面子”等错误认知,从而报复性地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产生厌倦感,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自暴自弃。

三、班主任处理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应对策略

1.以身作则熏陶良好班风,合理把握“刚”与“柔”的平衡。班主任是作为高中教师中的代表,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忽视自己的职业素质,在学生面前出现一些不负责任或者过分偏心等不良表现,就可能会使学生形成不同程度的叛逆心态,造成学生与班主任抗衡的僵局。因此,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注意计划、调整和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处理好自己在不同场合中配对的不同角色,及时调节教学目的和管理心态,在班级中发挥出表率作用。班主任要学会开拓视野,从全局去考虑问题。当班主任需要处理班级问题时,就要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等,灵活衡量事情的轻与重,合理把握好处理手段的韧性和柔性,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偏于一隅等狭隘行为的出现。

2.多视觉挖掘学生潜能,合理培养“双性”人才。班主任不仅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而且要在课内和课外中观察不同学生的优缺点,挖掘学生的潜在才能等,学会在不同角度中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潜能。班主任要时刻观察不同学生的背景、性格和特长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学生开展不同方向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意识地结合自身特点去培养一些“双性化”的竞争优势,例如使男性在自信的基础中学习女生的细心,让女性在温柔的前提下建立男生大度的气质等,从而促进男女学生的身心发展。

3.合理建立班级监督,增强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在高中阶段中的,班级是一个大集体。如果班主任能够合理地设立“班级争取年级中‘优良班风’的荣誉称号”等类似的发展目的,就能在很大程度中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遵守班级的相关监督机制,促进学生从“自律”开始向“帮助他人”转变,提高班级的综合水平。当班级能够形成良好风气时,学生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灵熏陶。班级的耳濡目染往往会通过不同途径促进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挖掘和构建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作为实现目标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罗小庆,国胜明,朱刚.高中班主任管理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12).

篇2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对策;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66-1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初中实验和高中实验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为切实解决初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生物衔接教学问题。

一、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衔接

1.课程理念的衔接。初、高中的生物课程都遵从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相同理念,使初、高中课程在指导思想上保持一致性。在共同理念的基础上,高中生物课程增加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2.课程目标的衔接。在共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高中课程目标在表述方式、目标的指向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并呈现出递进的关系。

3.内容主题上的互补和递进。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题,我国初中生物课程全部包括了这些主题,其中,生物多样性、生殖和发育等主题侧重在初中阶段完成,而像细胞、物质与能量、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较为抽象且对学生认知能力要求高的主题,则安排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完成。这样,生物学的核心主题在两个学段的分布既各有侧重,又在整体上互补。

二、初高中生物教材的衔接

1.初、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比较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初中生物是初中自然科学的组成成分之一,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如简单的动植物分类、常见的几种动植物及其结构特点等等)、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中生物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生物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不但要求学生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计算。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初、高中教材中生物知识的继承和衔接

初中生物突出人体和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8个单元。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高中生物教材在编写时考虑到与现行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新教材删去了人体内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气体的交换、卵式生殖等内容。高中生物教材在编写时还充分考虑对初中某些知识的加深和完善。在体液调节部分,教材先通过列表的方式归纳初中已经学过的人体内一些主要激素的名称、产生的内分泌腺和主要的生理作用,再讲述初中未学过的激素及其他内容;神经调节部分也做了类似的处理。

三、初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课程改革以后,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推广。高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初中生物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要善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的教育。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授课内容并制订出授课计划,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初中生物知识的复习,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高中生物学知识,使得所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生物的学习。高中生物必修教材讲述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其中涉及了不少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认真研究生物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衔接关系。

四、关于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几个建议

1.在教师中开展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初高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初、高中教师之间应加强学习与交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加强对初高中教材、衔接教法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优化组合,设计科学的衔接教学方案。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都应该研究。

篇3

本文就黔江初中生物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部分学校是非专业教师授课,而很多高中任课教师不熟悉初中教材,使学生进入高中生物课程慢,学习习惯差,直接影响高中教学效果。因此,做好初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为例,简要阐述如何进行初高中生物课程的衔接。

二、初高中“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的内容衔接

从知识内容上看,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简单的微生物知识,如菌落的概念、芽孢和孢子的区别、巴氏消毒法、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在探究真菌和细菌的实验中,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微生物培养。理论上看,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不具备生物培养的硬件条件和师资条件,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阶段教学时,首先应了解学生对初中微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知识进行增补和延伸。

1.细化“培养基的作用、成分和分类”

在初中学习中,学生了解了培养基的作用,但是并未涉及培养基的成分和分类。

(1)培养基的成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培养基的作用,结合高中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的相关知识――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置出供其生长和繁殖的营养基质。在配制培养基时,教师应根据所培养微生物的具体种类来调节PH和氧气含量,如一般细菌偏碱,真菌偏酸;好氧型微生物需要充足的氧气,厌氧型微生物则需要在无氧环境中培养;自养型微生物只需供给无机碳源,异养型微生物则必须加入有机碳源。

(2)培养基的种类。明确培养基的分类标准:按是否加入凝固剂(如琼脂),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按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按用途的不同,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不同培养基的作用,如将人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体内以获得大量的胰岛素,需要用哪种培养基?要从含有杂菌的培养基中分离出真菌,需要用哪种培养基?

2.细化“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成功培养或者获得纯净微生物的关键。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过一些浅显的无菌技术,如巴氏消毒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巴氏消毒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引出疑问:该方法能杀灭所有细菌及其孢子和芽孢吗?教师要着重区分消毒和灭菌的根本区别,不同实验材料常用的灭菌方法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无菌技术。

3.细化实验操作过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交流结果,分析错误,做到?W生所得知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

(1)培养基的配置。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实验操作。在初中有过简单的操作,主要是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在初中教材中直接给了学生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即已经配制好的培养基,并没有具体介绍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且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原理比较浅显,过程比较简单。因此,在高中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初中基础上,详细分析培养基的配制过程: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提问该过程为什么没有调节PH?着重介绍每一步操作的原理和注意事项,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打下理论基础。

(2)纯化大肠杆菌。在已配制好的培养基上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操作。纯化大肠杆菌包括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初中教材中是用无菌棒直接接种在培养基上,高中课程中,对该实验的操作更加严格,教师在介绍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时,注意对比两种方法的区别,并介绍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平板划线法应注意接种环只蘸一次菌液,但要在培养基不同位置连续画线多次,画线首尾不能相接,画线后,培养皿倒置培养;稀释涂布平板时移液管要经过灭菌,要根据菌液的浓度来确定稀释的倍数等。在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各组进行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篇4

关键词闭锁性独立性探索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Combined With High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Enhances the Political Class Teaching Effect

ZENG Lingzhi

(Shenyang NO.146 High Middle School, Shenyang, Liaoning 110121)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summarised the modern high-school pupil'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attempted in this fadation unified the high-school pupil psychology characteristic in politics to possible the class teaching.

Key wordsclosed; independence; exploratory; creativity

政治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策略性。高中政治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智力活动的过程与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效结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现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政治学科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手段。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特征是情绪化的自我认识,而且这种认识充满着矛盾,又非常模糊,内心经常激荡着一种莫名的胆怯和难以排遣的思虑。他们的心理比少年期,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表现在政治课教学上的主要特征是:

1 闭锁性

绝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有这样的感觉: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不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爱发言、好表现自己了。相比之下,他们比过去多了一份老成,课堂上他们尽管思维活跃,但常常是想的多,说的少;有时,老师的提问他们明明心里清楚,但不肯举手回答。

学生这种欲言又止、欲作又息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思想看法,不让自己在课堂上“出风头”。高中生的这些表现与他们少年时期心直口快、想啥说啥、毫无顾忌、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的单纯、直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我们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一课时,受《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打破了课堂原有的沉闷的气愤,克服了学生的闭锁的心理,同时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在学生的表演和发言中,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辩的欲望以及表现自我的场所。

对于高中生的闭锁心理,老师不可随意埋怨、指责,而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耐心启发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抓住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对学生回答问题不求全责备,一旦回答正确,哪怕只有一点正确,也要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度的表扬,让学生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利用学生自尊心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取激将法巧妙提问,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抓住学生好争辩的特点,提出关键性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辩中明确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的闭锁心理,打破教学的沉闷局面,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 独立性

中学阶段的学生,成人意识特别强烈,他们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期”,处处把自己当大人看待,凡事不愿依赖他人,渴望自己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像大人一样独立行事。在学习上,他们不喜欢老师把自己当成不懂事的小孩管头管足、事事干预;也不喜欢老师讲解知识嚼得太细太烂,布置作业要求太繁,辅导搞得太具体。总之,他们希望老师不要大包大揽,要信任学生,放开手脚,多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所以,每当学习上遇到难题,他们不希望从老师、同学那里轻易得到答案,而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这一切都显示了高中生学习的独立性。

高中“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二框题《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知识点,也为了展现学生思维的活跃与独立,采取了模拟听证会的形式。对于这种方式的学习,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最后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以“高中学生是否适宜参与野外活动”为主题,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学生代表说“作为中学生,我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是我们美好愿望。参加野外活动,我们可以在被喻为‘三点一线’的高中校园生活中,调节自己紧张的学习心态,通过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开拓视野,陶冶性情,从而激发每一个学子爱护大自然的积极性、引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校方代表:“对于学生野外活动是否能多参加这个话题,我们作为校方,自然有许多的顾虑……”对于“高中学生是否适宜参加野外活动”大家是越辩越明的,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体验到不同的乐趣!同学们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从这模拟活动中亲身的体验感受现实中的民主。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他们会参与更多和更为广泛的自我策划、导演的活动,在立足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的。

3 探索性

高中生精力充沛,思维发达,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在学习上表现出了很强的探索性。他们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渴望对所学知识有个深刻的认识。他们喜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循序渐进地探求知识。他们对许多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对越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越感兴趣。高中生的这种探索精神,使他们常常喜欢在课堂上向老师问这问那、热衷于互相讨论、争辩等。

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方法。如讲“联系”观点时,有人总是用“名牌”来显示“身份”。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然后讨论:“‘名牌’与‘身份’是不是客观的联系?社会上有些人好像没有名牌服装穿在身上,身份地位就掉价一样,名牌似乎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这样的论题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因此,讨论也非常热烈。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穿名牌鞋的人,不一定就走正道,带名牌手表的人,不一定就爱惜时间。如果名牌可以显示身份,那么这身份也是虚假的身份。一个爱惜时间的人,即使没有手表也能争取时间。说明了‘名牌与身份’之间不是真实的、客观的联系。”既讲清了道理,又进行了思想教育。每一个学生的才华在辩论中也得到了闪现,并且思想也得到了升华。也许学生的观点有偏颇,论证有误差,但是学生学得自愿,学得主动,思维的独创性、探索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老师既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及时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还要注意政治教学的课外延伸,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4 创造性

高中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已经从初中阶段的“经验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理论型”。这时,他们认识事物已经能够摆脱对直观、形象的知识经验的依赖,从一般理论原则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出结论,间接地获得知识。政治课堂上,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轻信盲从别人。相反,他们常常依据自己掌握的理论,对老师或教材中的一些观点、看法,重新分析、判断,提出怀疑与批判。学生这种不愿墨守成规、喜欢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常常给政治课教学注入了一些颇具新意的东西,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更锻炼了他们的求异思维。所以,它是十分可贵的。但是,由于高中生知识、经历有限,有时他们也会因看问题的偏激、固执而不易接受正确的东西。对此,老师要注意正确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时制宜,因课制宜。例如在讲授高二哲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笔者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先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

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上心理特点在高中生中具有共同性,但是,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却具有差异性。比如闭锁性心理常常是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明显,女生比男生明显,身心发育早的学生比身心发育晚的学生明显。而独立性、探索性、创造性心理则通常是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要强,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要强。

高中生既处于人生中的学习的黄金时期,又是心理动荡、问题层出不穷的“多事之秋”。所以,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政治课教学,既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极盛.驱散心理迷雾-提高学习成绩新途径.北京出版社,2001.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重庆出版社,2002.11.

[3]郑和钧,邓京华著.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

篇5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不少,但总的来说,主要来自主、客观两方面,而客观因素又是通过学生主观因素起作用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引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心理特点,搞好体育教学,本人就高中生体育活动心理特点作一般性的探讨,与同仁共勉。

一、 高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学生动机更加高尚,深刻而稳定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而,那种比较高尚而深刻的,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联系的间接动机,常常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和较为理智的学习锻炼态度,又希望得到某种现实的和满足。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动机的水平又有程度高低的差别。2.兴趣更加深刻,稳定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

在正确教育影响下,高中生对上体育课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加深刻而稳定。许多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能妥善地安排学习、锻炼、休息时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持锻炼。 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更进一步明显分化。男生般更喜欢竞赛性活动,但不及初中生狂热。女生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有些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或体育基础太差的学生,则对上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产生了消极态度。女生由于性特征的明显变化,动作变得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女生由于爱美但又存在着错误的审美观或由于缺乏毅力等原因,怕晒、怕出汗、怕脏、怕累而不愿上体育课,对课外锻炼更是持消极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上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体育不感兴趣者。女生多于男生。究其原因,除上面已经谈到情况之外,主要是升学的大力大,负担太重,无暇顾及体育活动,另方面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现状不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感兴趣等原因。而不少高中生对放羊式教学很不感兴趣。可见,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并不都是没有兴趣,而是对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不满或不适应。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方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但未完全成熟

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生能离开现实进行思考,所以他们能提出假设,进行论证,这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提出的假设往往缺去充分的根据和正确性,其论证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这是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完全成熟的表现。但是,因为他们曾经认真思考和进行过论证,所以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已见,这也是高中生思维既成熟又不成熟的再现。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身体活动和简单的体育知识=

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而要求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并力图了解和把握动作的结构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动作对身体的实际锻炼价值等。但他们不喜欢教师详尽而繁锁地进行讲解,而乐意在老师的启示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弄清动作的实质和规律。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常试图以技术专长、教学技巧、品德作风、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不一定全面和完全正确,但却会影响着对教师本人和对教师的教学所持有的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4.爱美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高中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小学生不太注意自己的外貌,到中学阶段这种体验逐渐加强。高中生向往美,追求美,突出地表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体态、仪表和打扮,有的高中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表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身体发胖,男生顾虑自己长得矮小、瘦弱、脸上长粉刺等。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方式向体育教师、校医请教防止和改变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诚心诚意地按体育教师、校医的指导或为之开的运动处方“去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或治疗”。教师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灵美重于外表美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5.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开始进行职业选择

高中学生对人生往往怀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充满着希望和激情,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美好的图景。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高中生大多懂得毕业之后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不仅要有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本领,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认识到了健康的身体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和未来事业的关系。因而,他们不仅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而且开始讲求体育的实用价值,注意探讨体育与人生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有的学生还想认真学习和掌握一两项适合于自己身体实际情况和未来职业选择特点的运动项目。把体育活动与个人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职业选择等联系起来,是高中,特别是毕业班学生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当然,高中生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判断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还需教师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 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职业选择发展的特点,应认真改革教材教法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技术的问题可以适当讲得细一点,语方要生动,形象、简炼,注意准确地使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原则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一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便易行的,可以长期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终身受益。

2.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情境,它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丰富发展。高中生觉得自己以经长大成人,希望教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尊重自己,他们也尊重、热爱自己的师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师生之间会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变化,常常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采取命令,批评和训斥的态度要学生顺从自己,那就往往使学生处于紧张,被教训的状态,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不会尊重他们,有一定教育方法的教师,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3.重视学生个性民展,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各门学科教学方法所应提倡的。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教育,往往比其他学科较容易进行。同样的学生,人个性不同。无论纪律上,还是技术技巧上都应注意个性教育,因材施教。不同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都各有不同,有的差别甚至很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全面地指导课程一般进行,更应根据学生实际注重个别教育。在课前,教师必须解学生情况,尽可能掌握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效果。

篇6

一、调查时间: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

二、调查地点:北京,湖南省的湘潭、株洲、隆回、长沙县、吉首、永州,广东省的深圳,江苏省的无锡,贵州省的福泉等十所中学。

三、调查对象:主要是高一、高二年级学生。

四、调查方法:对各个城市、乡镇的学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采取的方式主要为匿名问卷调查。

五、调查目的:调查、分析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的现状、特点及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音乐教育。

六、调查内容:问卷设15个项目(选项可单选也可多选),主要从高中生的音乐兴趣、动机、感知、思维、情绪情感、创作能力及鉴赏能力入手,对高中生的音乐学习心理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内容涵盖音乐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需要、音乐表现、音乐记忆等方面。

七、调查基本情况:调查地区涉及大城市、中小城市、乡镇等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地区。共发放问卷752份,收回有效问卷717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我们用Excel、Spss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处理,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从中归纳出高中生音乐学习的主要心理特点。

八、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习兴趣

1.普遍喜爱音乐,但偏爱流行音乐

在调查报告第1题“你喜欢音乐吗?”的选择中,选择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87.1%,选择不喜欢的不到1%。但是大多数同学倾向于喜欢流行歌曲,从第3题“你喜欢哪一类型的音乐”的多项选择中可以看出,喜欢流行歌曲的占83.68%,喜欢古典音乐的占33.05%,喜欢民族音乐的占19.39%。在第11题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可以自由作答的问题“你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是:请简单写几句话”,不少同学写道“大家都听我也听”、“好听、好玩”、“流行歌手动感时尚,是我们的偶像”等等。

由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中生对音乐的兴趣较浓厚,但偏爱流行音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流行音乐本身具有时尚动感、情绪鲜明、通俗易懂的特点,贴近高中生特定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其次,流行音乐已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音乐,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辐射到社会各个角落,并逐渐融入校园;再次,音乐教材自身的不足以及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学校音乐教育在学生音乐兴趣的引导上丧失了主动权;最后,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生的音乐兴趣具有受支配性,从众意识较浓,在流行音乐及其文化的强势传播中,学生们还缺乏独立辨别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2.偏向于欣赏表现形式较丰富的音乐作品

在“你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欣赏课”选项中,选择音乐剧的人数最多,占37.1%,其次是民族器乐曲(22%)和交响乐(21.9%),选择歌剧和戏剧的较少,分别为11.8%和7.2%。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高中生的思想感情丰富,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音乐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而音乐剧以它独特新颖的表现方式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学习动机

1.学习音乐大多出自内心的需求

在“你学习音乐的动机是?”的选项中,有64.1%的同学选择自娱自乐;30.1%选择提高综合素质;而选择以音乐专业考大学和高考加分的仅占5.8%。

这说明我国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目的性较强,音乐学习动机大多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是出于对音乐本体的热爱,而不是出于某种带功利色彩的需要。也表明了中学生的音乐价值观念日趋成熟。

2.学习音乐的自主性较强

在“你喜欢通过什么途径欣赏音乐”的选项中,大多数同学同时选择了好几种方式。其中选择买CD或磁带的占62.2%;选择上网搜寻的占47.5%;选择通过电视和收音机的占45.5%;而选择上音乐课听老师介绍和去音乐厅或演出现场的相对较少,分别占7.3%和7.2%。

上述数据说明同学们在选择欣赏音乐的途径时有较强的自主性,但是同学们忽视或轻视了音乐课的传播功能,这也许是音乐课的内容不够贴近高中生心理,未能引起他们的关注等因素造成的。

(三)音乐感知

1.音乐感知能力较为成熟,对作品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把握能力

问卷中我们设计了“在欣赏音乐时你是否能把握作品的基本情绪和内涵”这样的问题,结果是64%的学生选择了“部分可以”,选择“完全可以”和“不能”的分别占25.1%和10.9%。从数据中我们得出: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作品的基本情绪和基本内涵,但仍有10.9%的同学认为自己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和内涵时有较大困难。高中生在感知音乐时更加理性,他们不再过分关注演唱或演奏者是否是自己的偶像,而是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本体上来。例如,在“你欣赏音乐时主要关心的是?”一题中,有41.49%的同学选择音乐作品的整体内涵;65.96%选择音乐作品的旋律性;28.32%选择歌词内容;选择演唱(奏)者是否是自己的偶像的只占4.5%。

2.对音乐知识的了解令人担忧

问卷第15题涉及对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在“你对常用音乐术语了解多少”这一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到,选择“10个以上”的同学仅占7.7%;“5~10个”占20.7%;而选第三项“1~5个音乐术语”的占41.2%;选第四项“一个都不知道”的占30.4%。后两项加起来是71.6%,让人忧心。

对“你在课外学习演奏乐器吗?”这一问题的选项中,每种乐器都有人选择,但是比例都较小。其中以笛子为最高,占24.7%;其次是钢琴(占11%)、二胡(占3.1%)、扬琴(占2.9%)、小提琴(占1.5%),最后是大提琴(占0.4%)。2%的学生选择了“其它”一项。令人遗憾的是,有54.4%的人没有选任何一项,也即没有接触任何乐器。这些结果从侧面反映了高中生的音乐知识储存量是十分有限的,知识面还有待拓宽。

(四)音乐创作:大部分高中生有音乐创作欲望

在“你喜欢进行音乐创作吗?你能把自己构思的旋律写出来吗?”的选项中,有52.1%的同学选择喜欢创作但写不出来,仅有15.4%的同学选择基本能写出来,还有26.4%的同学表示不感兴趣。

这说明高中生已具备音乐创作所需要的激情和灵感,但创作技能有待加强。最后我们设计的是学科之间相互融合问题,即“在学习音乐时,能主动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吗?”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能把音乐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也表现出良好的综合能力。这让我们颇为振奋,因为我们看到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创造愿望,学习音乐的心理动力让人乐观。

九、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于这次调查情况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基本情况。从整体来看,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状况较好,技能技巧也有所涉及,并且表现出较强的音乐创作欲望,意志与记忆方面显示出了较强的能力,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也有一定水平。他们学习音乐的目的或动机大多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是出于对音乐本体的热爱,而不是出于某种带功利色彩的需要。高中生学习音乐的感知、思维、情绪情感体现出了较为独特的个性倾向。同时,我们也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学生过于偏爱流行音乐,忽略或轻视其他音乐类型的欣赏,音乐知识面和音乐技能水平偏低,等等。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根据高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学习高雅音乐

前面提到,学生过于偏爱流行音乐,音乐教师如果不积极面对学生的这种整体情绪,在音乐资源日益丰富、获取途径渐趋多元的今天,就很难把握学生在音乐问题上的价值取向,也就无从谈及深入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引导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就成了无源之水。当然,高中生偏爱流行音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也与高中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相关,但是音乐兴趣过于单一不利于他们音乐知识的扩展和欣赏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他们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音乐课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流行音乐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从审美和生理的角度,让他们知道流行音乐中什么是好的,是适合他们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不适合他们的,甚至是有害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学习高雅音乐,引导他们体会高雅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健康、全面的审美趣味。此外,我们要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倾向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他们的音乐兴趣和音乐需要。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开发思维,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由于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权威的身份自居,而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组织、参与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允许个性的存在。特别是高中生的生活积累越来越丰富,知识水平逐步提高,音乐感知能力日趋成熟,他们基本上能把握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和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当学生的感受与教师有差异时,应该让学生发表意见,只要学生的思维方向符合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便是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原作有较大的偏差,也应该在鼓励的基础上,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使其熟悉、掌握音乐语言的特点,逐步积累音乐审美的经验,树立起音乐学习的信心。

3.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鼓励音乐创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学习音乐、创作音乐是有兴趣的,但是由于受音乐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限制,这些兴趣无法深入和加强,这是高中生音乐学习的一大遗憾。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也应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当学生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参与一些音乐活动时,他们的兴趣才能得以持续和加强。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音乐鉴赏、音乐表现等多种途径,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并鼓励他们进行音乐创作。音乐创作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应该说明的是,任何形式的调查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调查对象的所有情况。但是,本调查结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前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各种状况,可以为我们的音乐心理研究和音乐教育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

篇7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在有限的40分钟内,既要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而且还要突出新课程理念,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为“主体”而“主体”的现象。如何才能在课堂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提高,成为所有教师的教学追求。如何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有效,应做到以学定教,有效教学。

一、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有效教学

许多因素决定着学生的具体学情,要想有效地利用课堂有限的40分钟,备课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真正的有的放矢。

(一)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初中阶段,由于不同的学习习性和家庭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当代高中生不同的学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基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比如,在求函数值域这一节课上,换元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高中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但若在我们现有的学生学业基础上来讲授换元法,确实困难。因为学生在初中时一元二次函数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在本节课的处理上要先解决一元二次函数的问题,要么设计时可以将换元法放到后面的教学中进行。那么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呢?首先,了解学生,通过班主任这根纽带很好的掌握学生初中时的基本情况;其次,通过晚修和自习课很好的深人学生中去,从学生的预习中发现问题;再次,通过诊断性测验,及时发现和预设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

(二)了解学生学习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需要的主观条件,直接影响到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由于初中生学习习性的不同,如不会听课,不会做笔记等,造成学困生这样一个群体。进人高中以后,必须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听课等方面人手,并开设专门的学法指导课,预习指导课,心理指导课以纠正高中生的学习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分析不同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三)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健。所谓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所有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而高中生这样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采,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还必须从这些方面人手,对于学生出现的情绪和情感问题,更加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有效教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有效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二、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实际情况出发,有效教学教学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将教学和教育区分开来,这是个概念和子概念的区别。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根据教师的教龄,教师的性别,教师的性格特征,教师的学习能力等等又有不同的类别,但有一点,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1、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2、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相对于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恰恰是这三种认知能力的三个方面,言语信息正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历史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需要老师使用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操作能力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在处理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技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创造性的提高。监控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和课中,课后反思,可以从从学习者角度反思,与同事和专家的交流中反思,日记反思,从征询学生意见中反思等等方式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心理韧性指的是人在面对困难、悲剧、逆境等消极生活状况时的一种适应能力。在这些逆境的高压环境下,其社会适应能力、个人发展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和损害,对于中学生等广大青少年来讲,他们经历了这些磨难,但依然可以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更有甚者,面对这种现实逆境,他们反而突破了各项条件的限制,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就。要想让我国的教育改革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就不能忽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发展初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心理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人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最为显著,但是身体上的发展变化速度则较为缓慢,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很多愿望不能实现,因此造成一些心里矛盾的形成。同时,该时期的他们缺乏正确的判断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外界影响较大。遇到困难时缺少勇气和毅力,容易灰心丧气,形成自卑情绪,时间一久,势必会使心理韧性降低,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二、研究结果

利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结合症状自评量表(SCL- 90),通过对某中学抽取的270名中学生做出的主观幸福感抽样调查问卷表明:

(1)高中生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得分及其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2)中学生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1、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状况良好,测试成绩好

通过对比调查研究,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情况,所以此次的研究是分为两组对比进行的,即高中组和初中组。对比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的心理韧性得分很明显低于初中生;但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确比初中生高出很多;同时高中生对于幸福感的满意程度比初中生低。

2、心理韧性在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的是一个中介作用

消极的情感和生活环境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压抑、恐惧等消极情绪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也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最后还能看到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共同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作用(具体数据资料可以参照上表1、2)。

3、心理健康、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影响关联

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呈现出显著的负比例关系,而与消极情感呈现正相关。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成正比例关系,与消极的生活态度成负比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思想情绪同主观幸福感也成正比例关系(具体数据资料可以参照上表1、2)。

这项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同各个分量呈现出来的都是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韧性越高,他们应对生活中的逆境、困难的能力就越强,那么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遇到问题也能很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并把这种情绪转化成奋进的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自然也就越少。这个结论与前人研究的结果是相适应,保持一致的。众多的分析结果表明,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越强,那么他的心理也就越健康。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适应能力比较好的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情绪都很稳定,很少出现慌乱、焦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容易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和情绪的控制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能够让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得到极大发展。中学生在青春期的发育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成熟促使他们急切地想得到成人的认可,独立意识非常强烈,如果老师家长能够对他们的某些意见和行为加以肯定和认可,就能减少负面情绪对他们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也会得到提高。结果还显示,心理韧性能够预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方向。心理韧性差的学生容易受负面情绪影响,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以正确的情绪来对待,缺少信心和勇气,久而久之遇到困难就想着退缩,觉得自己不行,时间一长就形成了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也极为不利。

三、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1、综合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结果来看,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一般来讲,心理韧性越好的学生,他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水平也就越好,由此可见,心理韧性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自信心,正确发挥个人能力。所以中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教育,还要有挫折教育,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内在的潜能,从而形成面对压力、逆境、困境和伤害时候的解决能力,最终达到形成良好心理韧性的目的,这一点对中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由上图可以看出,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心理韧性系数达到0.536***,而心理健康系数达-0.326***,也就是说心理韧性越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少。

抽样测试的结果表明心理韧性能够有效预测心理健康状况,这也从人生交际和人生目标两个子量上揭示了这两点对于心理健康的意义。对中学生进行日常人际关系的训练,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也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提高和促进作用。

2、通过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显示,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韧性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数据显示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5***,是正值。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韧性越好,对抗困难的能力就越强,所谓的困难不会影响他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针对主观幸福感差异的检验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高的学生,心理韧性要高于主观幸福感较低者。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教育重在智力教育,然而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中,我们更应该进行的是普及教育,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也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由此,提高中学生的生活积极性,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于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韧性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培养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这些又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三者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四、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心理韧性

1、对学生进行艰苦项目的训练,让学生接受挫折和困难的考验

每个学期都应该安排几节活动课,设计一些相对艰苦的训练项目,例如越野障碍赛跑和长跑、接力赛、百米冲刺等,不仅你锻炼了学生的心理韧性,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尤其对于平时学习不用功,但又爱好体育锻炼的学生来说,这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些艰苦活动的训练,能够在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上取得一定成效。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家长和长辈多方面的关照,但是这些关照只是停留在吃、穿、用等物质生活上,几乎满足了他们的所有需求,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上的关注很少甚至不加关注。所以,学校基础教育要关注这一现实情况,补上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教师可以安排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表现出自己独立的观点,让他们对困难有所体验。面对困难退缩不前、悲观失望都是缺乏心理韧性的表现。

2、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方面的指导

目前中学生所面临的现状是学习压力大、动力不足、对个人要求也不高。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韧性不高,对困难始终存在畏惧心理,认为读书仅仅是为了在将来能够获得一份好工作,很少考虑到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很狭隘。但是,目前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应对社会压力,处理社会问题的时候,一味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却不懂得尊重他人,造成心理上的扭曲,不利于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学校教育要重视这种问题,正确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明确每个人所背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在逆境中增加人生阅历,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讲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幸福感受。例如教师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下当今的社会现状,让他们多关注时事新闻。

3、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也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心理、生理上的现实状况,了解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学校要着重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针对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培养他们正确分辨事物的能力,利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接受自己身上好的和不好的方面,让自我意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合理的方式手段获得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切忌使用强制性的教育手段,否则会适得其反。可以开展一些课堂练笔,如“我的同学xxx”等,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通过这种形式让中学生通过自我认识,或者借同学的眼睛来了解自己、审视自己。

4、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除了与家庭成员之间有交流会之外,没有其他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和人际交往,平时处理问题相当自私狭隘。学校针对这一状况要多开展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的主题班会,让他们学会在集体中利用团结协作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遇到冲突要学会考虑双方的感受,尽量让学生自己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还要引导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依靠社会环境来磨练他们的意志。家长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也不能一味溺爱,针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要让他们学会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相应的回报。

如,课堂上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讨论问题,并对所处小组的讨论意见进行协调、统一,这就从侧面促进了学生与周围同学的人际交往。

篇9

关键词:备课;课堂活动;教学方法

课改后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40分钟要高效有序,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要把科学世界观、有用的地理知识(对考试,针对生活的地理知识),运用各式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对地理产生一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地理感兴趣,他们才会在求知欲的推动下,花费时间精力去学习地理。那么老师要如何做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一、课前准备很重要

1.备课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学科,既新奇又忐忑,而且有很强的表现欲。针对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老师在上课前要分析本班学生对地理好奇的程度,在课堂上对于积极性高的同学给予认同,积极性稍差的同学要通过故事、提问等方式使其进入到课堂当中,激发好奇心。

对高中生而言,地理相对比较熟悉,同时对地理存在很深的畏惧而不是兴趣。高中地理必修一让学生对地理望而却步,认为地理比物理、化学还难,针对这一心理状态,教师要给学生讲述清楚,高中地理学科3年的教学内容包含哪几本教材,每本教材大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以及它们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对地理有个清楚的认识,不要被必修一吓到。

2.备课内容有针对性

分析了本班学情之后要针对问题想好课堂上课内容,以及难易程度。对于基础差的班级,上课内容以简单好记为主,用课件展示图片、视频,播放儿歌、短语,让学生从视觉到听觉都得到刺激,让学生保持兴奋状态。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问答的形式,在思考中把答案教授给学生。

二、课堂中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运用

1.地理教师基本功

课堂中教师通过板书给学生展示知识,所以板书要简单、明了、美观,教学中会出现大量的图表,所以老师还要有很强的绘图能力,比如:初中讲到非洲地区时,可以先画出非洲的地形图,再画出亚洲、中国,让学生有直观认识,非洲在中国的哪个位置。讲到非洲的气候,画长颈鹿,然后让学生回忆动物世界中长颈鹿出现的环境,从而导出草多树少的热带草原气候及其景观。给高中学生讲授东西半球的时候,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半球,然后让学生到黑板上自己动手标出大洲的名称。这样既让学生视觉上很直观,又让学生动手动脑,记忆深刻。

2.课堂活动的多样化

新课改中对于教学过程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以前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活动教授知识,课堂活动可以有多种方式展示。

视频导入法,新课前先设问,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提问回答之后总结。比如讲解南亚地区时可用印度宣传片导入,让学生从视频中找出印度的特点,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框架然后补充内容。

活动探究法,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老师点评最后总结。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增加友谊及提高合作能力。

比喻启发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或是事物来描述地理。比如:将意大利比喻成“靴子”,伊朗看成一顶“帽子”,“最苗条”的国家――智利,“藕断丝连”感情深厚的大陆――南北美洲。再比如:高中“大气环境保护”中讲到酸雨,学生不清楚该事物,那我们就从字面上分析。首先是“酸”,说明了它的酸碱性,再进一步分析“酸”从哪里来?――二氧化硫!二自然界中本来不存在二氧化硫,那就是人为产生的,那如何产生的?――燃烧矿物质燃料煤、石油等。其次是“雨”说明要有充足的水分,那在哪些地方有充足的水分呢?在中国那就是季风气候区,尤其是南方地区。指导了酸雨的构成,然后转入引导学生从构成、产生的原因中找出酸雨的防治措施:①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寻求新的能源。②发展科技,提高硫资源的综合利用。③酸雨危害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角色扮演法,在讲“美国”一文中,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存在种族问题。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肤色的人种,要求用所扮演的种族特色语言和表情来介绍美国,学生们从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同时又增强了民族自尊心。

三、地理是有用的地理

地理学科不只是用来考试的,它还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有用的地理。

气候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

1.中国人建筑风格跟地理的关系

皖南地区的微派建筑;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竹楼。

2.动物形态跟地理的关系

北极熊比棕熊更加圆润,因为要缩小表面积以减少散热,而球型是同等体积下表面积最小的形态,所以极地地区的熊、狐狸长得都很“萌”。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运用扎实的地理功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使学生在激情的课堂中学到对生活有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

篇10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 衔接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5-01

初中生在进入高中后,普遍觉得在化学的学习上难度较大。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就如何做好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材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化学思想的培养和启蒙,只是简单的对一些化学知识进行认识,而高中的化学更注重的是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是更深层次的学习,学生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的情况。

2.学习方法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十分细致,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使得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欠缺。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所学知识较多,内容较为复杂,教师更多的是对典型例题的讲解,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分析

要做好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1.教材的衔接

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对初中教材内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目前化学的学习程度,找到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中的衔接处。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对于化合价、电子得失、氧化还原等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欠缺深层次的理解。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的教学时,要抓住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线,首先对失氧得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解,然后讲解化合价的升降情况,最后挖掘出导致以上现象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行层层深入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氧化反应与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并且要使其对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产物、还原剂等有很好的理解。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只是简要的说明了有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有所了解。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时,要了解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了解程度,针对初中涉及到的得失氧的内容开展教学,对其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

2.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在学生升入高中后,其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走向成人化。在学习时,更加倾向于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其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言,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可以将问题进行变化更新,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者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新的知识。

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根据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化学反应,按照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类,并让学生们按照要求写出反应类型,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发现以上的各种分类方法不能使化学反应的本质得到表现,同时也不能包含全部的化学反应。然后从初中课本中得失氧的内容入手,以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铺垫,将这种分类的不足进行展现,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再让学生积极发言,找出这几个反应的共同特点。最后教师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进行说明。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在实际的运用中与初中教学又有很好的衔接。

3.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上的衔接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主要采取模仿和记忆的方法。其不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仅是进行必要的引导,教会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做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上的衔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课后复习,定期总结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要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的变化,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

以上就是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一些探讨。首先对衔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目的是为了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安荷香.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3(3):168-170.

[2]李彩芳.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教学实践,2010(1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