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理念;高效;课堂教学;特征

当前,一些数学课上的“小组讨论与交流”虽给人课堂气氛热烈的印象,但学生未必真讨论、弄懂了课内问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实质现象依旧严重。诚然,“小组讨论”、同学间的“交流”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但课堂热热闹闹很显然只是表面浅层次的,不是学生真的在“自主”学习,这样的数学课不属于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打造出一节高效的数学课,让学生的讨论交真正发挥出它的效用呢?本人认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弄清初中高效数学课堂教学应具有的以下几点特征。

一、自信、自主、有活力且有收获的数学课堂教学

“一节好课应该是鼓舞人心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显得自信、无忧无虑,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自愿学习。”一节高效的数学课堂一样不能例外,学生充满自信、有活力且有收获是高效数学课堂首要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高效数学课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运用这种教学形式需要创设一个适度的竞赛机制。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数学教师可以采用积分奖励制,谁先想出来,给谁积分,谁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方案更有建设性,被采用的给予积分奖励。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在这样的小组讨论中所有人参与讨论的热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都较以前有明显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大了,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差。

二、数学活动丰富且有实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教学中没有绝对万能的教学方法,不管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能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几何体三视图”时,我先要求学生自己做几个正方体,然后让学生带到班上向小组内其他成员展示并组合出新的几何体,再让组内的学生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视图并与同伴互相猜想、辨认各自所画的是三视图中的哪一种视图。学生通过借助手中的小正方体实际摆一摆、放一放,又实际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再尝试画一画的数学活动操作,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快就较好地掌握了几何体三视图的学习内容,积累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还充分锻炼了学生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当然,不同的教学设计会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需要适合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才可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提升教学效果。比如,教学“100万有多大”时,可以通过“每个人浪费一粒米你不会觉得浪费很多,但是你知道如果照这样算,我国13亿人口一天要浪费多少米吗?”这种形式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讨论解决。这可能会耽误时间,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喜欢数学的热情,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三、充满审美与灵感的数学课堂教学

罗素形容数学的美为“冷而严肃的美”。数学之美,首先表现在数学结论的概括之美,“一个好的数学结论或模型可以解决一系列,甚至是许多看似毫不相干领域的实际问题。在数学上的一点突破,可以带动很多领域和行业的进步。”数学之美表现为一种简单、简约之美,一个正确的数学结论在其内容上可能复杂或深奥,但其表现形式往往却很简单,而且正确的数学结论在形式上通常比那些错误的结论看起来更协调、更具美感。当然数学之美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数学教师应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渗透数学美的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感受、欣赏数学的美,让学生最终领悟到数学的美。充满审美与灵感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感、碰撞出数学思维的火花,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意识中数学的枯燥印象,进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四、充满思维训练与质疑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2

关键词:单元复习课;学习;教学

单元复习课是常见的复习课型之一,是学生对已学的某个单元科学知识进行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为了提高有效性,我校科学组在以学定教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课堂观察和课例分析开展了教学研究。

一、把握单元复习课的要点

(一)注重方法

这里的方法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基于学科的科学方法,二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无论科学方法还是学习方法都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必不可少的,也是单元复习课需要重视的教学目标。

(二)重视课本

单元复习课是立足于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复习课,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载体,是学生最熟悉的教学资源。现行的初中科学课本中有大量的图表,这些图表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学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将它们有序排列就是知识链,将它们化开就是学习过程。所以在单元复习课中要关注如何对教材资源进行重组,如何对课本图表进行开发。运用教材资源会使学生有亲切感,它的低起点,有利于大多数学生参与。

(三)关注学情

不同复习阶段的不同学情决定了单元复习课需要有不同的教学侧重与教学任务。根据学生复习的背景,我们将单元复习课分为学期单元复习课与学段单元复习课。前者的学习起点是新课学习刚完成,教学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梳理与基本方法的总结;后者的学习起点是整体学习已结束,教学应侧重于相关知识的沟通与学习策略提升。

二、单元复习课的课例分析

我们选择第九册(上)第三章第4-5节作为单元复习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分别在12月9日进行学期单元复习课教学(课例1《机械能 内能》),4月3日进行学段单元复习课教学(课例2《能的转化与守恒》),通过比较与分析,明确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明晰了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要点以及不同复习阶段的教学要求。

(一)梳理和沟通是教学特征

【课例解读】

1.广度

学期单元复习课的知识梳理仅限于《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范围小,内容单纯。学段单元复习课沟通广度比较大,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涵盖了相关的《能量的相互转化》《能量的量度》《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2.高度

学期单元复习课仅关注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条件。学段单元复习课则对机械能守恒与能量守恒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能量守恒”的高度对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进行了再认识。

3.深度

比热与热值两个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理解热传递Q=cmΔt,燃烧Q放=mq的基础。学期单元复习课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比较,从而对能的转移和转化进行辨析。学段单元复习课则进一步深入体会能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虽然是守恒的,但也是有方向、有效率的,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二)知识和学法是教学主线

【课例1随堂练习】

练习1:机械能

1.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洒水车正在洒水,其动能_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机械能_______。

2.正在减速上坡的汽车,其动能_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

(选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指导:关注质量、速度、高度是否改变]

练习2:内能

4.判断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越大

②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③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④50℃的水一定比10℃水的内能大

⑤0℃的冰,不具有内能

[指导:判断物体的内能要关注质量、温度、状态]

【课例2随堂练习】

比一比:如图所示的是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铅球离手后,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

变式:

(1)如果纵坐标表示的是重力势能,哪个图可以表示此过程中铅球的能量转化?

(2)如果纵坐标还是动能,请对粉笔做一个动作,使它的动能变化可以用C图曲线表示。

(3)B图可以表示滚摆(摆锤)运动哪个过程的能量变化?

(4)从B图能否看出滚摆(摆锤)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受到摩擦阻力?

(5)以时间为横坐标、动能为纵坐标分别作图表示此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或机械能不守恒

(6)以时间为横坐标、机械能为纵坐标分别作图表示此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或机械能不守恒

[指导:一看坐标,二看图像(起点、拐点、终点),三看对应。]

问一问:实验P96

图3-52 克服摩擦做功

1.哪部分物体是外界对它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2.哪部分物体是它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3.哪部分物体之间存在着热传递?

[指导:同一事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变化过程会有所不同]

【课例解读】

①主线。学期单元复习课以知识为明线整合教学内容,复习流程为:机械能――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内能――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学段单元复习课以学法为明线整合教学内容,复习流程为:理一理,知识能成网――比一比,方法会提炼――问一问,能力有提升。

②题组。学期单元复习课为并列式题组,在简明的背景下引导学生比较、辨析,以强化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有何区别?学段单元复习课为递进式题组,在复合背景下引导学生比较、追问:如何多维度读图?如何多角度分析问题?

③提炼。学期单元复习课的习题注重基础,思路的点拨侧重于在审题中抓关键词,服务于核心知识的巩固。学段单元复习课的习题体现层次,除了帮助学生活化知识,更侧重于在解题中体验学法,提炼相应的学习策略。

(三)实验和反思是教学重点

【课例1实验反思】

实验一 小钢球撞木块(P90图3-39)

回忆:在研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该实验物体的动能是指______(选填“小球”或“木块”)的动能。

(2)要研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我们应选择______中两幅图进行比较。

(3)该实验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______来反映的。四个小球到达水平面时,______球的动能最大。

思考:

(1)该实验应用了哪些实验方法?

(2)根据甲中两幅图,所得结论是:质量相同的物体,______越大,它的动能越大。(选填“所处高度越大”或“运动速度越大”)

(3)该实验中所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怎样的?

(4)该实验可以同时得出“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的结论吗?

实验二 探究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P91)

如下图所示,m甲=m乙

思考:

(1)该实验有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有没有运用转化法?

(2)该实验中所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怎样的?

(3)该实验中的重物是否需要静止落下?

【课例解读】

①显化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是初中科学中最常见的实验方法,新课教学中往往是在实验中用方法,但不给出方法的名称,在学期单元复习课中通过提问“该实验应用了哪些实验方法”告知了科学方法的名称,对“控制变量法、转化法”进行了显性化的复习,有利于学生明确这两种实验方法的基本特征。学段单元复习中“利用排球、墨水、白纸,能设计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吗”的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这两种实验方法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