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篇1

关键词:体育特色小镇;PEST分析;海南

海南省地处我国南端,陆地面积3.54万km2,海域面积却达到约200万km2,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独特的热带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还具有岛屿、山地、河流、热带雨林、温泉等特色鲜明、相互融合的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中,海南省政府也提出要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环境、最大的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等资源优势,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采用“体育旅游化”“融体于旅”等“体育+”模式发展路径,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打造体育特色小镇。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究竟如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访谈法和PES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宏观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社会环境、宏观技术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完善体育特色小镇的理论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一、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概述

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从此,特色小镇的建设正式成为城镇化建设浪潮中的焦点,“特色小镇”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小镇。2017年8月,海口市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和三亚市潜水及水上运动特色小镇等96个体育特色小镇项目被列为第一批体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正式拉开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序幕。2017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指出,2020年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中确定建设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儋州海花岛海上运动休闲小镇、澄迈智力运动产业小镇、琼中山地民俗运动旅游小镇、万宁冲浪小镇、万泉河水上运动风情小镇、和乐龙舟渔家小镇、琼中足球小镇等[1]。可见,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一种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路。

二、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法就是指从外部宏观环境中的政治(Politics)环境、经济(Economy)环境、社会(Society)环境、技术(Technology)环境等方面,对研究对象的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一种方法[2]。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采用PES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影响,从而对促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宏观政治环境

宏观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地方政策、相关产业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外部环境因素。自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筹备创建体育特色小镇,海南省等也启动实施了体育特色小镇的培育工程(见表1)。2020年《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确定建设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儋州海花岛海上运动休闲小镇、澄迈智力运动产业小镇、琼中山地民俗运动旅游小镇、万宁冲浪小镇、万泉河水上运动风情小镇、和乐龙舟渔家小镇、琼中足球小镇等。海南一直处于全国关注的焦点,并再一次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2015年海南省政府的《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为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指明了方向。2017年9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进休闲运动小镇建设。由此可见,海南省政府对省内体育特色小镇的定位、创建、标准、申报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与建设标准,也从土地、资金、产业、人才、设施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措施,助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

(二)宏观经济环境

本文主要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南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从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来看,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海南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9元,广东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14;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海南省生产总值5308.94亿元;从市场需求来看,2019年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约为831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57.80亿元。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71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605亿元,增长率达到15.01%。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多,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升级,“体育+旅游+健康”等产业融合而成的体育特色小镇也越来越得到认同,因而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不管从总量来看还是从人均来看,海南省经济总体规模都有大幅提升空间,这也就是制约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一个因素。2017年6月,海南省人民政府颁布《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发展基金设立方案》,设立特色产业小镇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200亿元,为培育特色产业小镇,搭建了统筹规划平台,吸引了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建设运营,发挥了投贷联动作用。2019年海南省财政厅安排乡村振兴及百镇千村建设相关资金11.3亿元,用于332个美丽乡村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和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海南省政府对体育特色小镇不仅做了宏观的方向指导,还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支持。这对海南省省内运动休闲小镇的发展和资金运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宏观社会环境

本文主要从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年龄结构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从人口规模来看,通过查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海南省常住人口约1008.12万人,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省外落户海南的人口激增,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从游客构成来看,海南省接待国内游客8167.61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43.59万人次。从国际旅游岛到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政策的实施,海南省坚持以旅游产业为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得到增强,旅游产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旅游产业等经济指标多年来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状态,必然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建设增添动力,提供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运动项目是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项目的丰富度和差异度决定了前来旅游的游客逗留的天数,也决定了游客在当地的消费水平。目前体育特色小镇开发、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构建完善。

(四)宏观技术环境

本文主要从相关产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技术环境进行分析。从新技术来看,在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时更新的信息数据,对游客的服务也更加便捷,能够帮助相关决策部门和相关企业及时快速应对,避免目标定位不准确、规划失误,避免现有资源浪费[3]。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物联网的成效逐步提高,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存贮、整理和识别,有利于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链的铺设和发展,能够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

三、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一)立足自身优势,借鉴成功经验

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背景下,要把握国家给予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机会,充分利用海南省独特的滨海、岛屿、山地、河流、热带雨林、温泉等热带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加强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要借鉴前人、其他地区或者其他产业的发展经验,深入挖掘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民俗文化,融合现有的人文旅游资源,加强对小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丰富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形式。要建立起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为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明确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4]。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2020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开局之年,要积极颁布与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相适应的扶持政策,积极寻找与相关部门间的合作,出台可促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人才引进、土地使用、税费优惠、投资、融资等相关政策。要不断完善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政策体系,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排除一系列制度。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体育特色小镇不仅建设周期长,而且回报周期也长。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短时间内资金回流速度慢,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5]。后期扩大建设又会涉及土地规划和利用问题,体育特色小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招商引资的条件、体育元素等也都是影响小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海南省的财政收入较薄弱,政府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难度较大,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融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借助金融机构资金和保障政府资金支持打通多方融资渠道。因此,在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背景下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需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完善相关产业链,缩短资金回流周期,增强体育特色小镇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动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4-02)[2021-09-01].

[2]刘花香,贾志强.中国冰雪体育小镇建设PEST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8):103-108.

[3]陈丹丹,王玉瑾.新时代运动休闲小镇发展要素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57-59.

[4]李柳.京津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3.

篇2

一、主要做法

今年初,重庆市正式启动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主要做法有:一是将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市政府将特色小镇培育作为2016年新型城镇化工作重要内容。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以市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为平台,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城乡建委等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三是制定规范性文件指导特色小镇建设。四是培育打造一批市级示范点,以点带面,推进全市特色小镇建设。

二、特点与效果

一是立足区域实际,确定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围绕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将特色小镇定位为城乡联动的重要纽带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完善城镇体系的“末端”和“短板”。贯彻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遵循“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等资源要素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公共服务跟着人口和功能走”的理念,突出发展重点,形成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格局。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二环以内的区域原则上不布局特色小镇;都市功能拓展区二环以外区域以补充完善都市区功能为导向,布局旅游小镇和服务小镇;城市发展新区突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主战场地位,重点发展产业小镇、旅游小镇和服务小镇;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突出“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依托旅游景观和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小镇。

二是立足“产、镇、人”深度融合,强调“三特色、三集聚”。“三特色”:特色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产业,避免“百镇一业”;特色风貌,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融入自然风貌,建设“高颜值”小镇;特色功能,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与产业配套、文化体验等专业特色功能有效融合,产生叠加效应。“三集聚”:空间集聚,发展空间向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集聚,资源要素向核心建设区域集聚,避免“遍地开花”;产业集聚,围绕主导产业引导相关配套产业及相关服务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人口集聚,吸引与区域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就业、居住和旅游。

篇3

【关键词】特色小镇;东大镇;低碳旅游

0 前言

旅游特色小镇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和旅游二次创业的推动力,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关注,城郊旅游小镇作为旅游小镇开发最为活跃的类型之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浙江是特色小镇的发源地,享誉全国的有互联网小镇、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等,是规划与设计领域的一种创新品类。和“互联网+”一样,“特色小镇+”与“一镇+一业”日后一定会成为中国和部分地区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容器和利器。

东大镇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距城区21千米,处在城乡接合部,镇内地热资源丰富,景点有温泉浴、高冠峪瀑布和祥峪旅游度假区等,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显著的区位优势彰显着东大镇旅游业的独特魅力。借鉴浙江省特色小镇打造经验,依据自身资源优势,以“特色小镇”理念引领东大镇旅游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低碳旅游研究的较多,蔡萌,汪宇明指出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为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王润等以福建省平潭岛为规划案例,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宅、旅游活动等方面阐述,说明了低碳旅游规划设计的要点。丁金华,陈雅B,胡中慧,韩雨薇以黎里镇朱家湾村为例,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从自然景观、聚居空间和行为模式三方面梳理低碳旅游与乡村景观更新的关系。李小明等对江苏省丹阳市飞达村低碳旅游社区的构建进行了研究。陈方丽,王锦良对浙江温州低碳小镇建设探析,提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先进理念。众多学者的研究对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浙江特色小镇案例分析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启动于2015年,同年6月公布了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名单。截止到目前,共有79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个特色小镇列入培训名单,江南药镇、远洋渔业小镇、宠物小镇、和合小镇等等都是浙江特色小镇的典型代表。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既非行政区域概念,也非产业园区概念,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以“特色”为引领,将“特色”产业化,将小镇旅游化,走“特色产业+旅游”的发展之路,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环境因素的具有社区功能的平台和区域。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产业定位突出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是其立足点;功能定位突出聚合,功能聚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建设风格突出精美,根据小镇的地形地貌、环境特征和历史文化规划打造精而美的小镇。

3 东大镇低碳旅游小镇打造的可行性分析

东大镇特色小镇打造首先具有资源可行性。东大镇地热资源丰富,其大多属于第四系孔隙地下热水类型,富含S、Zn、Ca、K、Si等元素,具有良好的医疗效果[1],东大镇温泉旅游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和知名度,东大度假区是关中七大温泉度假区之一[2]。另外东大镇环境优美,众多景点分布其中。其次具有区位可行性。东大镇位于秦岭北部,距离西安城区仅21公里,经西太路、西沣路都可半小时到达。以历史文化著称的西安市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但分析其旅游产品发现历史文化古迹观光游是其主线,温泉休闲度假类产品和低碳产品是其短板,东大镇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和西安现有旅游产品形成有效互补。

笔者运用田野调查法,多次走访东大镇,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了解社区居民对低碳旅游产品的期望。实地调查发现,东大镇在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有一定成效,例如,开发了以高冠瀑布为代表的徒步运动产品、不同季节的果蔬采摘活动等。虽然东大镇低碳旅游产品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低碳旅游产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 东大镇低碳小镇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

4.1 重点低碳养生旅游产品

以低碳养生为主题,充分利用美丽清纯的自然风光,开展徒步、山地自行车、温泉、SPA等项目,不仅有多样化的养生形式,而且周围炫彩夺目的花卉景观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另外,沿着山体修建有氧运动步道和自行车道,方便游客进行运动锻炼和游客旅游活动的开展,让游客体验负氧离子“空气维生素”的独特健身效果。以东大镇地形特征为依托,分区域分季节种植不同的花卉,营造阳光花海的浪漫氛围。在花带中设置各种材质、形态、颜色各异的绿道慢行系统,形成意境深远风景道。另外,当前营养丰富和美味可口的野菜价值凸现、需求加大,野菜已经成为一种绿色健康的饮食风尚,因此可以设置有机蔬菜和野菜种植基地,也提倡游客选择当地绿色蔬菜,减少食品的运送造成的高碳排。

同r可在本镇建设各种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升级改造精品景区旅游基础设施、 构建生态廊道、绿色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工程,策划以低能耗、低耗损为主的低碳旅游活动产品,大力开发山地生态游、珍禽观赏游、休闲度假游、温泉游、乡风民俗游、健身养生游等低碳旅游产品。

4.2 全方位建设低碳体验环境

在低碳体验环境营造上,东大镇还可建设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新能源汽车加油站、太阳能科普园、低碳生态民居、风能游乐园、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以及夜景照明采用LED 的低碳旅游吸引物。同时优化城镇布局,改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立低碳、生态、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为东大镇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3 培育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更环保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旅游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低碳小镇的建设不仅是东大镇旅游的转型发展,也是东大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低碳小镇在推进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更应引导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培育新的低碳生活方式。如从西安到东大镇的公交车可“森林”搬进车厢,呼吁选择低碳环保绿色的方式出入东大镇。东大镇的街道上可贴写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对社区低碳的积极践行者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

4.4 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东大镇旅游开发不能任其发展,科学系统的规划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产业布局、设施建设、市场开发,而且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少走弯路。东大镇的低碳旅游规划应该综合考虑产业布局、城建、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从而达到多规合一。

4.5 产业延展,市场运作

东大镇应围绕低碳旅游产业大力拓展上下游产业,以形成完成的产业链条,形成“低碳主题,旅游为主,产业完备”的局面。政府、企业各司其职,政府通过制定规划、政策等手段对产业进行宏观把控,企业通过市场行为策划产品、开发市场,并注重龙头企业集团的积极培育,通过土地使用、投融资、人才引进、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措施,积极发挥龙头企业集团在特色小镇打造过程中的作用。

4.6 制度保障,激励开发

在东大镇低碳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应转变角色,做企业和市场的服务者,围绕小镇开发制定包括土地、税收、人才、环保、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旅游开发活动的有序开展。另外,设立低碳旅游开发奖励基金和市场开发专项基金,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先进工作单位和个人给予资金奖励;并制定市场开发资金补贴方案,对企业进行形象树立、广告宣传、营销活动进行资金补贴。

【参考文献】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2]王润,刘家明,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2):168-172.

[3]丁金A,陈雅B,胡中慧,韩雨薇.低碳旅游需求视角下的乡村景观更新规划――以黎里镇朱家湾村为例[J].规划师,2016(1):51-56.

[4]李小明,张兆干,林超利.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旅游社区的构建研究――以江苏省丹阳市飞达村为例[J].河南科学,2010(5):626-630.

[5]陈方丽,王锦良.浙江温州基于“三生融合”理念的低碳小镇建设探析[J].小城镇建设,2013,7:66-69.

篇4

[关键词]特色小镇;产业定位;规划设计

1.概述

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如何找准特色小镇的定位,是重要一环。浙江现有很多特色小镇,追根溯源,浙江民营企业比较发达,每个村镇基本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龙头企业做引领,中小企业去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特色小镇的出发点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产业水平,形成产城人文、业居商游的综合小镇。

2.定义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是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对自身现有的资源的认识、分析、归纳与总结、从而提出未来的发展可能,确定特色小镇以某种产业为主导,指明发展方向。精准的产业定位有助于产业的发展、产品的开发、满足客户的需求,进而赢得市场。一个特色小镇的打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要以当地产业为基础,市场为主导,资源的整合集聚,从而为这一产业做大做强,产生上升动力。

3.定位

特从色小镇如何定位?可以从以下两种主要定位法出发,来确定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

3.1自身特色定位法

通过分析自身现有的某种产业特征,资源特色,市场的占有率,和同类竞争优势,整合产业上下链,形成完整产业链。

3.2社会需求定位法

通过分析社会当下及未来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才资源,布局资源型产业、需求型产业、前瞻型产业。例如,新能源是全球性话题,未来趋势。有产业、市场等基础的地区,可以整合布局。

4.举例

2015年至今,特色小镇在浙江发展迅速。良好的民营企业基础,发达的制造业,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做到有特色,差异化。现在以浙江的特色小镇为例,分析现有特色小镇产业分类有:高端装备制造类、环保类、旅游类、金融类、大健康类、时尚类、信息经济类。其中旅游类特色小镇,结合当地特产,发挥各地的农业特色,形成了以茶叶、丝绸、黄酒、青瓷等为产业的特色小镇,也发展了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

现举例浙江特色小镇定位如下:黄岩“智能模具小镇”以高端制造为主,汽车模具为主导,兼有电器电子、电动车及摩托车配件模具、塑料日用品模具、吹塑、建材、挤出模具的生产格局。打造包括设计研发,模具制造,零件浇铸等环节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引进欧美先进机床,形成产品设计、制模、浇铸全套生产流程;临海“国际医药小镇”,以华海制剂产业园为主导项目,打造高端医药产业创业创新平台为目标,集聚医药产业人才、技g、资本等高端要素。把临海国际医药小镇打造成为集研发、生产制造、会展交易、教育培训、健康医疗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小镇;余杭“梦想小镇”定位于信息产业,主攻互联网创新创业,努力成为众创空间的新榜样、信息经济的新增点。设置创客空间、为青年创业者、小微企业提供办公场所,提供资金服务,孵化互联网公司;磐安“江南药镇”定位为以药材为主题,围绕中草药,开展国际型学术论坛,发扬中草药文化,发展中药产业,打造中医度假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小镇;龙泉“青瓷小镇”着力于青瓷产业,龙泉的青瓷和宝剑是当地的特色产品。龙泉青瓷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结合青瓷的文化,打造青瓷文化传承基地。结合青瓷的市场需求,建设青瓷产业园区。以体验青瓷文化为主题打造青瓷旅游胜地。形成以青瓷为主题的产业特色小镇;定海“远洋渔业小镇”以定海渔业为着力点,打造渔业科研、渔业生产、综合物流于一体的远洋渔业小镇。发展海洋健康食品,研究远洋生物医药,开发新型海洋保健品。打造成为具有浓郁海岛渔文化气息的远洋渔业特色小镇;西湖区玉皇山南的“基金小镇”是以基金产业为着力点,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运作模式,发展基金产业、发展财富管理、发展创投。打造以基金为主体,结合文创,旅游,形成可业可游的基金创投特色小镇;杭州“云栖小镇”是以云计算为着力点,发展互联网云产业的特色小镇。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的云公司,在西湖区转塘科技经济园区打造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是一个云计算产业生态聚集地,运用大数据的计算将简单数据变成生产要素,云栖小镇围绕云计算产业的特点,发展互联网信息产业新体系。

篇5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特色小镇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突出特色,明确了全省培育特色小镇的总体目标、方法步骤、创建要求、保障措施,确定从2016年至2018年,依托甘肃自然生态、民族人文、历史文化、优势产业、城镇风貌等特色资源,着力建设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香草小镇、定西市陇西县首阳中药材小镇等18个文化旅游型、民俗风情型、特色产业型、养生休闲型等各具特色的重点小镇,特色小镇均建设成为3A级以上旅游景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特色小镇创建纳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为特色小镇创建责任主体,镇政府为实施主体,重点是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管理“四方落实”的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任务,具体做好特色小镇创建工作。

(二)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多规合一”的理念编制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建设用地规模,通过科学规划,力争使全省特色小镇建设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

统筹推进全省特色小镇建设,2015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5066万元,省级财政安排资金6.72亿元,用于各市州特色小镇的培育发展;倾斜支持18个重点特色小镇创建,省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每年给予1000万元以上资金补助,县级政府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租赁收入以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专项用于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信贷和投融资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PPP等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四)保障建设用地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把特色小镇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范围。在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的同时,注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金昌市金川区和敦煌市获评国家“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创新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特色小镇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

(五)严格考核考评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省级定期对特色小镇建设进展情况开展督查,每年对重点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委托第三方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省级财政以奖代补的主要依据,下一步还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评估较差的退出全省重点特色小镇名单,建设发展成效显著的进入全省重点特色小镇名单。

三、问题及建议

甘肃省特色小镇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和成绩的同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

一是城镇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甘肃财力薄弱,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城镇化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低。建议国家加大对甘肃等西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力度,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篇6

[关键词] 迪口葡萄风情小镇 产业融合 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012-02

迪口镇位于建瓯市东南部,地处建瓯、古田、延平三市(县、区)结合部,京台高速、闽战备通道穿境而过,是福建省6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之一。全镇土地面积372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8888户,人口3.5万人,其中集镇常住人口1.2万人。 “葡萄风情小镇”位于迪口镇可建村曾段自然村,规划建设面积约800亩,计划投资1200万元。截止目前,迪口葡萄风情小镇已完成葡萄园区景观绿化、葡萄长廊提升工程以及游客集散中心和葡萄文化展示馆主体工程。游客集散中心、生态护岸、葡萄文化展示馆、农户集市、景观人行桥、民居里面改造等项目也已基本完成。

1 科学谋划,精准定位葡萄风情小镇

随着京台高速建(瓯)――闽(候)段的开通,迪口镇由过去的偏远乡镇一举成为闽北通往省城福州的交通前沿,加上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葡萄特色产业优势,使迪口建设“省城福州休闲观光的后花园”成为可能。

1.1 多方论证,科学规划“五大功能”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以来,该镇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标准,以“生态、休e、观光”产业为基础,通过多方调研论证形成“葡萄风情小镇”项目,着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葡萄风情小镇以“良麟葡萄”采摘观光园为重点,包含“小镇入口印象区”、“旅游接待服务区”、“葡萄观光采摘区”、“缓坡稻田漫步区”、“农耕集市商贸区”、“滨溪游憩休闲区”等五个功能区域。新建了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葡萄主题公园、七彩索桥等多处景观及富民农业生态观光园,并实施周边民居统一改造、道路改造、村庄道路及河道景观提升等项目。为了迎合当代人们对田园休闲旅游的向往,“葡萄风情小镇”项目加强了葡萄文化开发,建设有葡萄文化体验长廊,打造游客全面体验葡萄文化的体验地。使游客能体验到葡萄种植、榨汁、酿酒的田园度假生活方式,将“葡萄风情小镇”打造成为集种植、酿造、科普、销售、观赏、娱乐、度假、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葡萄田园度假区。项目建成后,年均接待游客可达20万人次以上,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500余人,年增加农民收入1000多万元,真正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

1.2 围绕主题,精准锁住 “四个定位”

即围绕建设精品葡萄风情小镇这一主题,一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村容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保持田园风光、突出产业特色”的要求,把葡萄风情小镇项目作为惠及群众、加快农村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二是各相关部门要主动对接服务,及时加强指导,有效解决问题,统筹推进葡萄风情小镇建设,确保高质量、有特色、成精品。 三是以葡萄为媒,深入推进葡萄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把葡萄风情小镇打造成独树一帜的经典产业。四是葡萄风情小镇项目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系统谋划,注重精简节约,保持乡土气息,让农村更像农村。

2 顺势而为,适时启动葡萄风情小镇

迪口镇的葡萄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特别是以富民农业发展公司为依托的多样化葡萄种植,葡萄品种有巨峰、红地球、夏黑、峰后、美人指等。其产品先后获全国优质葡萄评比中的安全优质奖、金奖,2011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2013年获得省农业厅颁发的“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已建成葡萄园区面积达1030亩,园区内设有:水果采摘园、设施农业、瓜果长廊、酒庄、木屋别墅、垂钓、儿童乐园、田园风光、生态养殖、野营烧烤、学生夏令营等项目。为迪口葡萄风情小镇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1 建设葡萄风情小镇有着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

我国旅游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可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从迪口旅游市场看 ,2015年接待各类游客达12万人次,综合收入实现500万元,而风情葡萄旅游是整合迪口旅游资源的一个纽带与桥梁,因此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2 建设风情葡萄小镇是满足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迪口发展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上,要求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模式转变,加快与文化业、工农业、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融合,拉长加宽产业链条。要突出“葡萄风情板块”,打造特色采摘、加工体验、美酒品鉴、文化推广等旅游产品,促进葡萄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2.3 建设葡萄风情小镇是适应当下旅游者旅游观念转变的需求 随着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们对旅游休闲的要求不断更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日益成为一种新时尚。迪口镇积极探索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每年有数千名大中城市中小学生到迪口参加生态旅游,感受葡萄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变对葡萄旅游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3 补齐短板,探索建设葡萄风情小镇

迪口葡萄风情旅游还处于起步、开发、探索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互动互连的风情葡萄旅游产业链,面临诸多现实困难。

3.1 资源整合不够完善

目前葡萄种植基地、葡萄酒庄、酒堡及其他葡萄旅游项目,都还在积极的谋划之中。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游客不仅要参观葡萄风情小镇,还需要周边其它配套景点、娱乐设施。如健身、美食、购物、生态居住、体验庄园风光、浪漫乐章等等,并且停车场、游客能恰当使用的功能性卫生间、配水点、座椅、品酒室等设施不完善不到位,为游客预定餐馆、宾馆等一条龙服务欠缺等。

3.2 产业间连贯性缺乏

尽管葡萄产业和旅游业在吸引游客并给游客提供独特的经历方面有共同目标,但实际上这两个行业之间缺乏整合和连贯性。主要原因是葡萄旅游业的不成熟性,正处借鉴外地经验的探索阶段。葡萄业产品单一,本地产葡萄酒量少、知名度不高,影响了葡萄旅游业的效益。风情葡萄产业缺乏旅游业运行的经验,不管在营销和旅游知识、旅游人才方面都不成熟。

3.3 专业服务机构缺位

随着风情葡萄旅游业的发展,品牌竞争、广告竞争、价格竞争、终端竞争、经销商竞争等等,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专门的强有力的行业组织穿线搭桥,风情葡萄旅游也必将步履艰难。风情葡萄旅游作为新成长起来的旅游产品,不仅社会效果差,局限性也较强,专业的旅游机构的缺位,是未形成实效的风情葡萄旅游产业链的主要矛盾。

3.4 葡萄酒文化氛围不浓

葡萄酒文化是风情葡萄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根本原因,和葡萄酒发达的外地比,迪口的葡萄风情小镇缺乏有生命力的酒文化,没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过于浅显,过于利益化。另外,投入资金来源及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迪口葡萄风情小镇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挑战。

4 多措并举,优化完善葡萄风情小镇

迪口葡萄风情小镇要健康发展,未来就必需与旅游业接轨,提高经济效益及知名度。所以要积极探索出一个适合迪口镇情的葡萄风情旅游运作模式。

4.1 做好产业融合

建设葡萄风情小镇是当前生产模式变革的有益探索,也是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的有效载体。对葡萄的生产、消费、体验、旅游等领域具有极大的拉动效应,能促进各产业间文化的融合发展。迪口镇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态、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3.1%,有数百年的银杏、红豆杉、楠木、柏树等珍稀名贵全省“树王”。省风景名胜区蟹龙岗距集镇约30公里,是休闲、避暑、探险的理想场所。西坑村的“老区革命纪念馆”是建瓯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活动基地。古朴典雅的古村落-郑魏村,土墙青瓦,分列规整,意趣横生。全镇廊桥多达三十几座,是名副其实的闽北“古廊桥之乡”。因此,要借助迪口丰富的旅游资源,对葡萄风情小镇作出中长期的规划,实现葡萄风情小镇与迪口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性发展。

4.2 完善产业机制

积极推动企业转变营销手段,由传统的营销模式向互联网营销模式转变,引导企业生产性价比高的产品,大力发展酒庄酒,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与先进设备,提高本地葡萄酒酿制水平,并逐步打出品牌。选择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包括葡萄苗木种类多元化、种植模式多元化、葡萄酒类型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等。鼓励和支持酒庄通过技术创新,培育壮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体现迪口生态特色的文化形象。

4.3 推进基地建设

以精品酒庄建设带动标准化基地发展,建立完善葡萄科技服务平台,全面提高葡萄生产品质。继续推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基地建设,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等进行规范化生产。优化葡萄品种构成,筛选适应当地气候特点、栽培特性的品种,提高生态适应性。

4.4 促进行业优化

完善产业链条,积极引进特色酒庄、葡萄酒俱乐部、葡萄酒博物馆、交易展示中心、葡萄酒研发中心等项目,将迪口打造成集葡萄生产研发、葡萄文化推介、产品展销及体验一体的葡萄产区,吸引外地葡萄酒企业及运营商进驻迪口投资贸易,使迪口葡萄风情小镇更具包容性、开放性。

4.5 扩大品牌宣传

继续组织产区企业组团参加具有代表性的葡萄酒专业活动,对外整体宣传推广迪口风情葡萄小镇。同时,提高媒体宣传力度,在加强与专业媒体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覆盖率更高、渗透力更强的合作媒体,加大自媒体的营销合作力度,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传播营销手段,扩大葡萄风情小镇的宣传面。

篇7

为充分发挥海南生态立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建设三大优势,加快推进省域“多规合一”改革,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发展,海南省在全岛规划建设了100个特色产业小镇。

海南省发改委了《关于印发海南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名称及类型的通知》。100个特色产业小镇中,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小镇32个、旅游小镇46个、互联网小镇6个、渔业小镇6个、黎苗文化小镇7个、物流小镇2个、工贸小镇1个。

为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海南省政府印发《全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建设思路,确定创建程序,建立一个小镇一个发展目标、一个产业规划定位、一个议事协调机构、一个推进工作机制、一批扶持建设基金、一套支持政策措施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完善目标考核体系。深入开展小镇规划管控、产业发展、镇区建设、资源整合、项目策划,全面推进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发展。

二、相关支持政策措施

一是以海南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为契机,统一发展目标、技术指标、空间坐标、图例标准、实施平台等,梳理解决各类规划在空间资源配置方面的矛盾,明确用地的单一属性,优化城镇建设用地格局,促进国土空间的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在推进形成省域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上迈出了新步子。全省每个乡镇拟设立规划所,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监管工作。

二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三是“十二五”期间,海南省把特色风情小镇作为推进海南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通过特色风情小镇带动,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根据经济社会基础良好、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设施便利、人口聚集度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等标准和要求,省每年选择2―3个示范镇,各市县至少选择1个重点镇,通过省、市县两级集中投入,逐年推进,建成一批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特色风情小城镇,推动海南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四是在海口演丰镇、琼中湾岭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赋予试点镇县级行政管理职权,按照强镇扩权的原则,赋予试点乡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着力下放城建、环保、治安等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赋予相应的财力,增强发展能力。职权发生变化,机构设置相应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大力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务环境,增强服务和保障产业发展的能力。

五是联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开展“清洁城镇”“清洁家园”等专项行动,全面治理城乡环境的“脏乱差”,大力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

篇8

截至目前,多个省市均出台了各自的“特色小镇”开发计划。一时间,旅游小镇、科技小镇、农业小镇、未来小镇……以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产业为根基的特色小镇开发热潮,在一二三线城市周边如雨后春笋涌现。

对企业家和社会资本来说,特色小镇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通过PPP模式介入特色小镇投资

特色小镇可谓是“小空间,大投资”。在特色小镇风生水起的浙江,对特色小镇的投资已成为民间资本投资的新热点。

浙商是中国第一商帮,事事敢为人先,政府创新性地拓宽民间投资准入,明确把特色小镇的交通、市政、能源、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农业水利、信息设施等七大领域作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领域。

过去,传统城镇化的融资方式是土地财政,而在土地财政占财政收入比例高企不下、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土地财政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受人诟病。在后土地财政时代,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地方政府拓宽融资渠道的新手段,从而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项目的运营效率。

对社会资本和企业家来说,通过PPP模式,逐步介入到特色小镇投资中来,对于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营造平等的投资环境,显然具有创新和示范意义。

从浙江民间资本的实际情形来看,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有6万余家,民间资本存量达到一万亿,既是全国性的“资金洼地”也是“资本高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打通了民间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通道,而且规范有序地引导民间资金对接优质项目,有利于培育新型金融业态,更好服务浙江省产业整合、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不只浙江,特色小在各省市全面开花,呈现出民间投资与政府双赢的新气象。

特色小镇的投资策略与赢利

近期天使空间与湖北黄冈、江西赣州等地政府合作开展特色小镇开发,从开发实践来看,企业家通过PPP模式来投资项目,让政府参股,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化的运作规则,政府和社会资本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结成平等合作关系,对双方均大有好处。企业家通过借助政府的公信力来实现项目融资,还可以取得国家开发银行或相关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以及降低融资成本等,这都是普通的商业投资项目无法达到的。

投资的同时还需要融资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一般基于PPP模式,政府提供部分资本金支持、贴息办法、收入反还、引导基金等,再通过导入商业融资结构、夹层融资,通过杠杆放大,形成资产对价的融资安排。通过人气聚集和产业培育形成政府扶持下的产业贷款和项目支持结构,进而导入大IP、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提供资金支持。在招商运作下,延伸出资本运营模式,利用创新性金融手段平衡资金。

篇9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公益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将公益事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奉献爱心和休闲放松的双重属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1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名称:___文化小镇项目

二、承办单位概况

1、承办单位:___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2、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___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__年12月01日,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项目投资咨询;

旅游管理;

文化学术交流;

会务及展览服务;

酒店管理;

餐饮、住宿、娱乐等。公司地址:___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八家畈黄湾村信应公路东侧。

公司始终坚持用户至上,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坚持“诚信为本,客户至上”的宗旨,本着“品质为本,精益求精”的经营销售理念,力求给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期待与各位业界新老客户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三、建设地点:___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一期规划占地面积3700亩。

四、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为三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___文化产业园区,占地1700亩,包括:1、根亲文化园占地400亩,主要建筑物有根亲博物馆、华夏根亲坛、姓氏纪念馆等,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

2、民俗名人文化园占地100亩,主要建筑物有名人塑像、名人纪念馆(二层)、茶社等,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

3、万国植物博览园占地500亩,栽植各类植物50000株;

4、骑猎园占地300亩;

5、水上乐园占地400亩,主要是安置水上乐园设施。

第二大板块:休闲商业区,占地1200亩,包括:1、餐饮文化园占地200亩,主要建筑以仿古式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等,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2、漫步风情街占地90亩,主要建筑物以二至三层建筑为核心,建设步行街,以商店、古玩店、餐饮为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3、历史文化长廊占地100亩,主要建筑以壁画形式展现古文化、传说文化及近代文化等独特的民俗风情等,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4、休闲度假村、民宿酒店占地300亩,单体以二层建筑为主,设游泳池、商店、古玩店、餐饮店等,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

第三大板块:养生、养老公寓区、旅游度假酒店、民宿占地1310亩,主要包括:1、港湾社区占地400亩,建筑物以2+1层为主,建筑面积150000平方米,入住人员以建设区原有住户为主;

2、医疗康复中心占地200亩,主要建筑物有医技门诊楼(三层)、住院部(三层)、康复综合楼(三层)等,建筑面积68600平方米;

3、养老社区占地200亩,主要建筑物有老年公寓楼(三层)、综合楼(三层)、医疗保健中心(三层)、娱乐中心(三层)、餐厅等,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

旅游度假公寓510亩。

五、建设年限:5年,其中建设期3年,完善期2年。

六、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一期计划投资200018.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79466.0万元,其他费用6756.0万元,预备费93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4496.0万元。

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七、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政策,对于提高___文化小镇整体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该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2)该区域环境优美,是人们旅游、休闲居住的绝佳场所,该项目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___市浉河区景区品位和改善游乐条件,为___文化小镇景区发展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本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比较好,项目所需的各项建设条件均己具备,本工程可以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投资建设目标,应积极开展实施。

经以上分析论证,该项目选址得当,规模合理,规划科学,建设方案可行,建设条件具备,资金来源可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项目建设具有必要性,技术上具有可行性,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议

1)与本工程相关的工程设施的建设应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以保证本工程建设后的正常运行。

2)建议大力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做到功能适用、流程科学、经济合理。

3)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精心组织,科学施工,规范管理,加快进度,力争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社会满意的工程。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项目的背景

(一)项目区概况

1、___项目坐落于___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浉河区在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区,___风景名胜区鸡公山、南湾湖都在浉河区,浉河区也定位为生态旅游功能区。

2、十三里桥乡是浉河区重点旅游乡镇,市、区、乡三级政府旨在十三里桥乡打造幸福健康小镇,落实城乡一体化大概念,把城市建在山水间,作为___旅游名片。

3、十三里桥乡支柱产业有1)花卉苗木基地;

2)生态旅游景点;

3)高效观光农业:万亩草莓种植和5000亩黄金甲鱼养殖为重点项目;

4)特小镇生态旅游。

(二)项目建设背景

1、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理念

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其中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一般是新兴产业,如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创意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健康服务业,或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特色小镇也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大社区,既有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又有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间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特色小镇建设将秉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将占地面积控制在1~3km的范围内,打造一个高度产城融合的空间,并体现其特有的地域文化。

同时,特色小镇建设要达到AAA级以上景区标准,休闲旅游类小镇须以AAAAA级景区标准作为建设硬指标。总之,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打造特色休闲小镇,首先是要文化找“魂”,找到特色小镇的特色,要文化特色、主题特色。找到文化之“魂”后将其梳理转化为体验产品,转化成可互动的模式,结合进行游憩方式的独特设计与特色小镇效益优化,并运用互联网+思维,达到特色小镇设计提升的最优化。应遵循六大理念:景观主题化、景观游乐化、景观生态化、景观情境化、景观本土化与景观动感化。

2、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1)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

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2)利于贫困地区脱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

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

(3)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3、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让“美丽乡村”建设附加上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把文化融合进来,把城市周边游融合进来,把生态农业融合进来,让农民、新村民、游客共建共享与共荣,把真正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核心优势挖掘、展示出来,推广宣传出去,形成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循环。

目前,乡村旅游作为旅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国家、省市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下,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4、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目前,民俗旅游作为旅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国家、省市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下,民俗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

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是我国城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以下优势:1、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产生补短板、调结构效应。当前,我国以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推动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特色小镇建设,在建设形态上不搞“大而广”,坚持“一镇一风格”,从而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庞大的社会资金。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推动经济新旧动力切换,既可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促进投资与消费并举,也可以起到补短板、调结构,助推经济去杠杆的独特效应。2、发挥要素集聚和扩散作用,降低和分散投资风险。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一是创新,二是公共产品和服务,PPP模式是两者的混合动力。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对投资、建设过程中相关责任边界进行明确划分,基于当前PPP模式的推广与成熟,社会资本可以自身先进的技术和灵活的管理经验,通过集约、节约、绿色的发展模式,提高特色小镇建设的效率和效益,扭转各类资源过度向行政等级高的城市中心区集中的局面,从而提高小镇的凝集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区域经济发展。3、扩大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在经济新常态下,民间投资增速减速明显,社会资本通过投资特色小镇,除了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其他衍生利益。例如参与特色小镇的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经营和管理,获得较为合理的经营性收入。

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的具体路径:1、打造“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平台。特色小镇不同于以往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乡镇建设,也不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等功能的简单叠加。在保留区域自然禀赋、特定人文底蕴等作为项目的标的基础上,联合规划设计、通过对不同专业机构的导入,以缔约形式破除原有模式的各种利益壁垒,形成“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平台。2、构建灵活的体制机制,培育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产业谋划与定位上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打造一种“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或是旅游业,或是养老产业,或是手工艺产业等产业生态圈,实现城镇化与服务“三农”的产业化融合。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对___旅游发展有重要意义

___旅游在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进程中,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旅游品牌来支撑旅游产品线的完善与发展。___文化小镇的定位,在于提供集吃、住、行、游、购、娱、泡浴、度假、养生、寻根、商往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于___市旅游结构和旅游品质的完善与提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是拉动___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一重要新生力

___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同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严峻挑战。一方面,___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很多景点开发处于粗放状态,旅游景点面临老化,新景点开发不够,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低、对高端市场过分依赖,旅游管理经营人才缺乏,旅游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

另一方面,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既与___旅游形成优势互补,又对___旅游形成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___必须发扬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另辟蹊径,突破负面的遮蔽影响。

优美的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___文化小镇完全可以建设一个集客属交流、朝拜、休闲、娱乐、度假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服务设施,以亮丽的景观,高档次的服务,淳朴的乡情来吸引众多的游客。可以弥补___大型旅游胜地的的欠缺,提高旅游资源质量。

3、是弘扬客家文化的一面亮丽旗帜

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播衍于世界各地,所谓"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为有助于乡谊的沟通、乡亲的互助,特别是客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从20世纪起,不少客属有识之士就积极探索和实践以适应于这种要求和目的的载体,所以,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各种血缘、地缘、族缘和业缘的客属社团和组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缘起于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20世纪基本上每两年举行一届,21世纪以来每年举办一届,已在亚、美、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了28届,规模逐渐扩大,由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为融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于一体的活动载体。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以"弘扬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促进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目前,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化、联络客属乡谊的知名盛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4、项目区自然环境及发展的必然结果

___被誉为山水茶都,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___独特的人文环境。___是全国唯一连续八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美城市等头衔。

2015年6月5日,涉及鄂豫皖三省、___市全境,规划区域总面积达10.86万平方公里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正式获批实施。___作为此次规划的核心区域和明确支持发展的重点区。2016年9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与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分别代表农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支持国家级___茶叶市场建设合作备忘录》。

___近年来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然而,对比研究发现,在___,除了毛尖、华英鸭等产品以外,在地方品类辨识度、旅游项目开发等地标性名片建设,尚无全国乃至全球都能有着广泛认知度和辨识度的带有___特质的符号级别作品。___,需要一个经典的作品!成为带有___特质的符号,在全国以及全球成为品类需求的首选目的地。___文化小镇项目,对于提升___旅游形象、完善旅游结构、优化旅游品质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本项目属于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中第一类“鼓励类”,三十四、旅游业3(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信息服务)的范畴;

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

2、项目建设符合《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1号文)的要求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1号文)提出:“将大力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将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3、项目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国家信息经济试点示范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3、项目建设符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需求引领、重点产业带动、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引领生产业跨越发展,以精细化、品质提升为导向促进生活业提速发展,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应用,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景区,塑造国际国内旅游形象品牌。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完善旅游公路、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智慧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公园,培育2—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增5—8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县(市、区)发展全域旅游。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大力拓展农业的生态美化、旅游休闲、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科普教育等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培育计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2一、概 况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某某乡村旅游

2.建设单位: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3.注册资金:50万元

4.项目负责人:某某

5.项目主管部门:乡镇政府

(二)、项目总投资

1500万元。近期500万元。

(三)、资金筹措:

公司筹资300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项目合作700万元。

(四)、建设期限

三至六年

(五)、编制单位

某某规划设计院

二、某村基本情况

某村位于某乡的最南端,北临下港乡 村,东接 镇、西靠 镇。

距市中心约35公里。全村总面积为2200亩,人口2226人,8个生产组,13个自然村,438户人家。民风纯朴,社会治安很好。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该村人均收入3400多元,在全乡处于中上游水平。主要产业是林果业,占总产值的70%左右,其中板栗占50%,杏占20%。养蚕户70多户,已初步形成规模产业。目前,村子引山泉入户,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某村空气洁净、负离子含量高、食品和饮用水无污染,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该村共有人口976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30多位,90多岁的老人6位,是有名的长寿村。

本区域小梯田众多,田内种植粮食作物,田边种植杏、花椒、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农林间作,很有特点。

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是本区域最典型特色。家家都有小菜园,且以分布在房前屋后最多。这里的蔬菜不打药,不施化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蔬菜。

石磨、碾子分布较多,是村民加工食物的主要工具。也是发展民俗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原生态”资源。

三、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兴村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旅游业是富民兴村的产业,某村需要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家庭、小康社会。

通过某村的旅游发展,形成典型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提升替代传统产业,保护水源地的需要

某村地处市水源地黄前水库上游,对水环境的要求高。当前某村的产业是林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不高,效益一般。其中几十个养鸡大棚对水环境造成威胁,需要进行替代。通过旅游业这一“无烟工业”的发展,替代传统的养殖业的发展,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环境效益。

3.弘扬和保护某村民俗文化的需要

某村民俗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基本没有展示和整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旅游业,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保护和利用。

(二)、可行性

1、区位交通相对便利,市场条件好,可进入性强

从某村区位看,该村地处两城市交界地带,有公路直接与都市区相连,城区是规划区的主要客源地,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车程都在1-2小时左右,旅游区的可进入性较强。某村旅游东线经过此处,从宏观旅游地理位置看,本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显著,可以借助多层次、高密度的旅游交通网络充分发展旅游业。

2、生态资源相对丰富,有较大吸引力

某村四面环山、独特的小盆地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山地小气候。山间植被繁茂,林果品种繁多,以板栗和杏树为主,谷底春来

早,一年三季花飘香。自然生态资源相对丰富,以“山泉小溪流水人家;杏花板栗鸟语花香”为其主要特色。盆地周边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内部基本没有污染源,加之植被茂密,一年四季空气清新,可谓天然氧吧,村内八旬以上老人30多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这一切对城市居民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3、上级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

随着旅游的经济效益和关联效益的突显,有关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在制定全区经济发展时将旅游业提到战略高度,提出“旅游兴区”的指导思想。此次,将某村作为民俗村开发试点,投入50万资金,支持某村旅游开发,有区、乡政府的重点扶持,本区必然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4、旅游规划已经制定

通过紧张的野外考察,旅游规划专家充分挖掘了某村的社会文化与自然内涵,设计了较为全面的方案,制定了《某某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5、管理体制较先进

某村旅游管理,一开始就设计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体现了政府主导,更体现了市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管理体制的安排较科学合理。

总之,某村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好旅游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农民、农村与旅游业的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当地文明水平,旅游业会成为某村兴村富民的重要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出表率和示范。本项目的实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是可行的。

四、项目发展总体定位

(一)战略定位

近 期:生态休闲、三农乐园

中远期:以乡村风情为特色、以度假、休闲、娱乐为主体的综合旅游地

(二)战略品牌

乡间小路、世外桃源

(三)旅游形象定位

某村杏花村——下港某村(主要用于春季、夏初)

某村民俗村——下港某村(常年使用)

(四)目标市场定位

依托周边城镇居民市场;吸引分流来某村的游客市场;利用特色专题旅游产品拓展省内外专项旅游市场。

五、规划项目布局

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结构、开发利用方向,某村旅游总体布局采取“一区三沟” 格局,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一)、“一区”:即某村乡村旅游休闲中心。

规划形象为“古树老屋、桃源人家”

功能定位:以山村民俗、三农体验、服务接待的综合服务旅游区。

又可分为以古树、人家为主题的乡村风貌旅游区、以桑蚕、纺织为主题的民风民俗旅游区、以荡舟、垂钓为主题的水景观光休闲旅游区,以及提供农家餐饮、住宿为主的服务区。

(二)、“三沟”即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东岭根林下休闲旅游区、姚家沟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其中通沟为近期规划的重点。 1.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规划形象:杏花村

功能定位:以林业观光、山果采摘、山泉嬉戏为主题的动感之旅游区

重点抓住这一品牌,借“春花”、“夏实”两个高峰期,开展林业观光活动,把发展果品生产经营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把传统农业与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建成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养生、体验田园乐趣及乡村居民农闲娱乐的好去处。2.林下休闲旅游区。

规划形象:绿色幽境,悠然南山

功能定位:以林下休闲、娱乐,体验自然为主题的悠然之旅游区

3.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

规划形象:山涧奇石、快乐老家

功能定位:以赏石戏水、溪谷探险的激情之旅游区

六、环境保护

(一)现状分析

某村位于黄前水库的上游,是黄前水库的水源地之一。水质优良,局部地区存在生活垃圾、排泄物。 (二)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某村旅游环境保护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新路。

1、大力宣传,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2、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进行防治

3、用法制(包括乡规民约)的约束来达到长久的治理。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近期投资估算

某村近期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估算,见7-1:

表7-1:近期旅游项目投入估算(单位:万元)

10%计算,另需要46.6万元。近期总投资为512.6万元,作为概算,我们做取整处理,近期总投入约为5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政府扶持+银行贷款+招商引资+资本市场融资+自筹资金

八、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营业利润:近中远期期末年利润为151.2、488.3、1385.1万元。估计6年左右可以基本收回投资。 (二)生态效益

1、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2、保护水源,净化溪谷,打造黄前水库的洁净水源地。 3、保护古树名木。 (三)社会效益

1、扩大就业面。

约计到2010年可安置160人直接参与旅游,到2014年可安置约350人,到2020年,安置约750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扶贫。

有利于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3、保护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对延续传统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九、结论和建议

从对某村乡村旅游的分析来看,该项目的前景较好,符合产业结

构调整的政策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定会成为市乡村旅游的示范,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本项目投资风险小,各种效益较好,实施单位有能力落实,能有效带动本地的就业和收入的提高,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从项目本身来看,该项目指导思想明确,设计科学,技术可行,预算合理,预期效益较好,符合项目立项的规范和要求。建议尽快立项建设。

项目建议人:

某某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3第一章 项目总论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概况

三、项目建设意义

四、主要财务指标说明

第二章 旅游行业市场

一、宏观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当地经济发展

3、政策环境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1、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2、旅游消费群体分析

3、旅游业发展趋势

三、旅游业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章 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一、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2、公司发展历程

3、公司股东介绍

4、公司近几年主要财务指标

二、企业经营理念(宗旨、文化)

三、组织架构

三、主要管理人员介绍

第四章 项目规划与建设规模

一、项目总体规模

二、项目功能规划

三、项目建设规模(估算旅游项目可接待人员能力)

第五章 项目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二、地理位置

三、交通条件

四、基础设施

五、人文环境

第六章 工程建设方案与总图布置

一、工程建设基本原则

二、总图布置方案

三、建设经济指标

第七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一、项目实施阶段规划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八章 建设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范围

二、资金使用计划

三、分年投资计划表

四、资金筹措

第九章 项目财务评价

一、基本财务数据假设

二、销售收入预测与成本费用估算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章 项目综合评价

一、项目建设建议

二、项目结合评价结论

温馨提示:因每个项目投资企业实施细节不同,投资地的具体产业政策及环境有所差异,本内容本着传播知识、服务大众的目的,报告目录框架仅供参考,一诺美太投资咨询不承担您当前所阅览的此目录产生的任何有关责任;若有疑问敬请咨询中国项目咨询网在线客服人员。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4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__镇__自然风景区海拔2303米,由于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分布,使项目区形成灌丛,森林和亚高山草甸三大生态系统,是华北保存最完好的生态区域,素有华北“小西-藏”之称,是避暑休闲和旅游的最佳地方。项目毗邻北京,除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外,环境优美,气候温和,通讯便利,交通方便,开发的`市场和潜力巨大。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

__镇是中华三祖文化的发祥地,古文化遗址修护及人文旅游景点初具规模,每年到__寻根祭祖的游人络绎不绝,而与之相匹配的休闲生态游才刚刚起步。为此,__镇党委、政府将旅游产业化做为今后几年的优先发展方向,尤其将__九龙洼避暑休闲开发做为三祖文化旅游产业的延伸,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从国际看,在全球逐步变暖的趋势和背景下,世界各地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经属于越来越紧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目前,香港佳顿集团有限公司就对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开发表示了浓厚兴趣,并与镇政府签署了有关协议。

从国内看,随着全国气温的不断上升,许多城市已成“火炉”,甚至包括一些北方城市。而__自然风景区却以凉爽宜人的气候,打出“清凉气候牌”吸引着国内“火炉”城市的人们纷纷涌入。针对这一现象,__镇可以打造依托森林草甸资源、气候资源,在项目区修建避暑山庄、酒店、乡村旅舍等高中档的住宿场所和狩猎尝跑马场等休闲娱乐设施。

四、项目建设内容

1、拟修建避暑山庄一处。

内设四星级酒店二处、当地特色的农家小院十处、旅游产品专营店一处、综合管理办公楼一座;

2、新建狩猎尝跑马尝过山索道各一处;

3、附属设施:道路、台阶、护栏等。

五、项目建设期限

从2010年起至2013年止,共计4年。

2010年,为规划设计阶段;2011年,为主体施工建设阶段;2012年主体完善和配套建设阶段;2013年试点运营和投入使用阶段。

六、项目建设投资与资金筹措

预计总投资2亿元,其中主体工程1.6亿元,附属设施0.3亿元,其它0.1亿元。

项目建设资金由承担单位统一筹措。其中拟贷款1.5亿元,自筹0.5亿元。

七、经济效益分析(略)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5一、概 况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某某乡村旅游

2.建设单位: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3.注册资金:50万元

4.项目负责人:某某

5.项目主管部门:乡镇政府

(二)、项目总投资

1500万元。近期500万元。

(三)、资金筹措:

公司筹资300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项目合作700万元。

(四)、建设期限

三至六年

(五)、编制单位

某某规划设计院

二、某村基本情况

某村位于某乡的最南端,北临下港乡 村,东接 镇、西靠 镇。

距市中心约35公里。全村总面积为2200亩,人口2226人,8个生产组,13个自然村,438户人家。民风纯朴,社会治安很好。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该村人均收入3400多元,在全乡处于中上游水平。主要产业是林果业,占总产值的70%左右,其中板栗占50%,杏占20%。养蚕户70多户,已初步形成规模产业。目前,村子引山泉入户,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某村空气洁净、负离子含量高、食品和饮用水无污染,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该村共有人口976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30多位,90多岁的老人6位,是有名的长寿村。

本区域小梯田众多,田内种植粮食作物,田边种植杏、花椒、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农林间作,很有特点。

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是本区域最典型特色。家家都有小菜园,且以分布在房前屋后最多。这里的蔬菜不打药,不施化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蔬菜。

石磨、碾子分布较多,是村民加工食物的主要工具。也是发展民俗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原生态”资源。

三、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兴村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旅游业是富民兴村的产业,某村需要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家庭、小康社会。

通过某村的旅游发展,形成典型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提升替代传统产业,保护水源地的需要

某村地处市水源地黄前水库上游,对水环境的要求高。当前某村的.产业是林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不高,效益一般。其中几十个养鸡大棚对水环境造成威胁,需要进行替代。通过旅游业这一“无烟工业”的发展,替代传统的养殖业的发展,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环境效益。

3.弘扬和保护某村民俗文化的需要

某村民俗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基本没有展示和整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旅游业,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保护和利用。

(二)、可行性

1、区位交通相对便利,市场条件好,可进入性强

从某村区位看,该村地处两城市交界地带,有公路直接与都市区相连,城区是规划区的主要客源地,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车程都在1-2小时左右,旅游区的可进入性较强。某村旅游东线经过此处,从宏观旅游地理位置看,本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显著,可以借助多层次、高密度的旅游交通网络充分发展旅游业。

2、生态资源相对丰富,有较大吸引力

某村四面环山、独特的小盆地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山地小气候。山间植被繁茂,林果品种繁多,以板栗和杏树为主,谷底春来

早,一年三季花飘香。自然生态资源相对丰富,以“山泉小溪流水人家;杏花板栗鸟语花香”为其主要特色。盆地周边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内部基本没有污染源,加之植被茂密,一年四季空气清新,可谓天然氧吧,村内八旬以上老人30多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这一切对城市居民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3、上级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

随着旅游的经济效益和关联效益的突显,有关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在制定全区经济发展时将旅游业提到战略高度,提出“旅游兴区”的指导思想。此次,将某村作为民俗村开发试点,投入50万资金,支持某村旅游开发,有区、乡政府的重点扶持,本区必然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4、旅游规划已经制定

通过紧张的野外考察,旅游规划专家充分挖掘了某村的社会文化与自然内涵,设计了较为全面的方案,制定了《某某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5、管理体制较先进

某村旅游管理,一开始就设计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体现了政府主导,更体现了市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管理体制的安排较科学合理。

总之,某村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好旅游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农民、农村与旅游业的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当地文明水平,旅游业会成为某村兴村富民的重要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出表率和示范。本项目的实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是可行的。

四、项目发展总体定位

(一)战略定位

近 期:生态休闲、三农乐园

中远期:以乡村风情为特色、以度假、休闲、娱乐为主体的综合旅游地

(二)战略品牌

乡间小路、世外桃源

(三)旅游形象定位

某村杏花村——下港某村(主要用于春季、夏初)

某村民俗村——下港某村(常年使用)

(四)目标市场定位

依托周边城镇居民市场;吸引分流来某村的游客市场;利用特色专题旅游产品拓展省内外专项旅游市场。

五、规划项目布局

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结构、开发利用方向,某村旅游总体布局采取“一区三沟” 格局,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一)、“一区”:即某村乡村旅游休闲中心。

规划形象为“古树老屋、桃源人家”

功能定位:以山村民俗、三农体验、服务接待的综合服务旅游区。

又可分为以古树、人家为主题的乡村风貌旅游区、以桑蚕、纺织为主题的民风民俗旅游区、以荡舟、垂钓为主题的水景观光休闲旅游区,以及提供农家餐饮、住宿为主的服务区。

(二)、“三沟”即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东岭根林下休闲旅游区、姚家沟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其中通沟为近期规划的重点。 1.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规划形象:杏花村

功能定位:以林业观光、山果采摘、山泉嬉戏为主题的动感之旅游区

重点抓住这一品牌,借“春花”、“夏实”两个高峰期,开展林业观光活动,把发展果品生产经营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把传统农业与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建成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养生、体验田园乐趣及乡村居民农闲娱乐的好去处。2.林下休闲旅游区。

规划形象:绿色幽境,悠然南山

功能定位:以林下休闲、娱乐,体验自然为主题的悠然之旅游区

3.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

规划形象:山涧奇石、快乐老家

功能定位:以赏石戏水、溪谷探险的激情之旅游区

六、环境保护

(一)现状分析

某村位于黄前水库的上游,是黄前水库的水源地之一。水质优良,局部地区存在生活垃圾、排泄物。 (二)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某村旅游环境保护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新路。

1、大力宣传,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2、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进行防治

3、用法制(包括乡规民约)的约束来达到长久的治理。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近期投资估算

某村近期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估算,见7-1:

表7-1:近期旅游项目投入估算(单位:万元)

10%计算,另需要46.6万元。近期总投资为512.6万元,作为概算,我们做取整处理,近期总投入约为5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政府扶持+银行贷款+招商引资+资本市场融资+自筹资金

八、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营业利润:近中远期期末年利润为151.2、488.3、1385.1万元。估计6年左右可以基本收回投资。 (二)生态效益

1、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2、保护水源,净化溪谷,打造黄前水库的洁净水源地。 3、保护古树名木。 (三)社会效益

1、扩大就业面。

约计到2010年可安置160人直接参与旅游,到2014年可安置约350人,到2020年,安置约750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扶贫。

有利于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3、保护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对延续传统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九、结论和建议

篇10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和沿海发达省份,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引起关注。高卓、王健(2018)[1]分析了农业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王玮、黄春晓(2018)[2]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现状和发展路径;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本文拟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出发,分析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规划视角提出优化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策略。

1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促进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传承优秀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1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乡差别是重点。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为城乡差距最小省份,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改善农村民生,优化城乡布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可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2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农业现代化是彻底走出传统农业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有多种发展路径,休闲农业是一种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江苏的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江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

1.3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城乡消费升级

农业休闲小镇扩大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空间。一方面,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向往乡村田园风光,希望去乡村、小镇、田园去旅游和体验生活,去升级消费层次;另一方面,地处乡村和小镇的人们希望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来实现现代化和收入提高,当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费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江苏“鱼米之乡”特色鲜明,耕读文化传统深厚,历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区域,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人文景观遍地皆是,风格迥异的吴韵汉风概括了江苏的文化特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进一步传承创新,休闲农业小镇可以有效地担负起这个重大历史责任。

2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内基本都是平原,河网密布,农业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条件较好,但是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2.1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乡村环境面临污染破坏风险

作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是工业最发达省份。拓展的城市、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等不断侵蚀乡村资源,在沿江和苏南地区尤为明显,太湖、淮河等环境治理压力大,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严峻,水、土壤、空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

2.2城乡差距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休闲农业小镇需要现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支撑,作为乡村建设较好省份。城乡差距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3文明建设不足,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不够

作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说,江苏为三江之首,耕读传统深厚,南北交汇的地理区位和通江达海的开放胸怀,使江苏文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乡村地区相对较为封闭,苏北农村尤甚。乡村封建思想影响和市场经济冲击,使优良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较好传承,封建迷信、赌博、拜金等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现代农业休闲特色小镇发展。

2.4休闲农业特色没有凸显

鱼米之乡的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天优势。由于地域分割和过于强调农业某一方面优势,导致各地农业产业单一现象突出,苏南、苏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内陆各有优势产业,但是没有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民歌民谣、节庆活动、手工艺品、特色农产、餐饮住宿、文化展示等综合考虑,影响了农业休闲功能发挥。

2.5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侵蚀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围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时有发生,使水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保护,很多地方农作物种植品种较为单一,河湖围网养殖较多,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过度,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了一定破坏。

2.6现代服务支撑体系不足

现代特色小镇离不开现代服务体系支撑,很多特色小镇都是在传统小镇基础上建设,传统小镇处于城乡之间,缺少像大城市那样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医疗卫生、休闲养老、购物娱乐、交通出行、教育培训、政府服务、餐饮住宿等较为缺乏,影响了休闲农业小镇建设。

3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由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中面临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建议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中,选用如下一些规划策略。

3.1立足鱼米资源,打造水乡特色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传统稻作发达区,水域面积比例较大,淡水资源丰富,坐拥长江、淮河、大运河、太湖、洪泽湖等河流和湖泊,东临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乡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实、螃蟹、鱼虾、海水养殖捕捞等资源丰富,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金湖荷藕、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名闻天下,在规划中,充分发挥水乡观光、农事体验、特色美食、休闲宜居、健康养老、会议会展等休闲农业产业。

3.2发掘文化资源,传承吴韵汉风

作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兼具南北方特点,沿江及苏南是吴文化发源地,吴语软侬,淮北又是楚汉风云之地,汉风浓郁,苏中两者兼具,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遗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和胜迹众多,历史遗迹和血脉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发掘。

3.3注重城乡结合,发展生态优势

特色小镇是城也是乡,是城乡的桥梁,与城市相比生态优势明显,与农村相比,现代设施丰富。要注重城乡结合,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宜居之地,成为市民绿色家园和城市化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使生态特色贯穿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始终。

3.4保护人文资源,实现古今融合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荟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徐州、扬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苏州地区为吴文化的中心,在众多人文资源和古城古镇中,可以追忆历史,在高铁高楼旁又可以感受现代,在规划休闲农业小镇中,保护好古迹,又体现现代文明气息,实现古今融合。

3.5结合功能分区,培育农旅混合城镇

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各功能区逐渐明晰,相互有一定差异,发展路径也不同。苏南走在现代化前列,苏中苏北追赶越来越快。长江城市带、沿海经济带、长江城市群、江淮生态功能区特征明显,规划建设农旅混合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3.6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宜居乡村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发展战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时叠加在江苏,要充分依托国家发展战略促进自身发展,在规划建设时,在国家各种发展战略叠加中找准自身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添砖加瓦,规划宜居宜业现代休闲农业特色小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