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项目建设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项目建设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项目管理理论;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前言
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时,能够综合运用技术、工具、技巧和知识等手段而满足项目需求和项目预期目标。项目管理理论在近年来受到大量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是MBA课程中的重要科目,被广泛运用实践于各个行业领域之中。在创建旅游管理模式时,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中的相关方法和理念,以便更好的提高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水平。本文中,作者主要是针对旅游项目的管理模式创建和实施提出一定的建议,在项目管理基础上创建旅游管理模式。
二、项目管理与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指的是某个独特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为完成目标而做出的一次性努力。通过一套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指导、利用各项资源是项目管理的特点,从而达到资源在时间、质量、复杂和唯一以及费用上合理的分配,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制定一系列的方法、辅助手段、原则和技巧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项目管理能有效的对进度和资源进行调整,以确保项目的时效性,项目管理具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控制项目的作用,为整个项目的运作提供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项目工作者的积极性,项目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项目中不稳定的因素带来的风险。
(二)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与模式创建
旅游的项目管理理论正如同其他行业,都拥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分别是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其中基层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项目任务进行实施,同时也要分配和计划工作;中层管理的作用是为了针对一些项目内部的管理问题,是为了监督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连带处理项目中的事物所产生的矛盾;然而较为重要的高层管理主要是处理与外界的关系,首要是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项目所在地的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的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是项目建设的最高策划层。现今,各地的旅游项目当中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外资企业或是民营企业对项目的建设投入资金的,应当按照外资或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当中所起到的用途和构成,创建出良好的旅游管理模式。
三、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加强对项目的评估工作
项目评估工作是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在项目的准备阶段要进行具体的预测,对项目的可行性展开评估,旅游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采取严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将数据文件提交给专家组或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审议,这有利于旅游项目可以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旅游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就是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管理,旅游项目管理的进度是指活动执行的排序、计划、时间的安排;成本管理是针对项目执行中的费用,包括预算成本和控制成本。质量管理体现在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如按照IS09000进行质量评价和提高。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是对项目执行的质量实行总的考核,评定项目实际成果与目标效果的差异度。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前,要设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造成影响,有利于项目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序进行。
(二)完善项目管理理论体制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旅游项目都是在政府部门对外界招商引资所进行开发管理的,而投资主体在开发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实际利益,从而导致景区项目的建设混乱,破坏性的开发和浪费旅游资源。在管理项目理论上,要宏观考虑旅游项目的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监督力度,突出旅游项目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保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开发。在许多城市与县城中,都出现旅游局局长身兼其它管理部门领导的情况,他们都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而兼任相关部门的领导职位。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也在职权管理上存在纰漏。因此,可以更改以往的旅游管理模式,设立旅游行业的审制体系,从政府部门和旅游局中抽取一部分人员组成旅游业务的主管部门,并突出其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旅游项目方案进行评议和研究,保证旅游景点方案的可行性,提高景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信息化手段实施项目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大或是特大的旅游项目建设,当建设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时,需要尽量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大可引进建设行业中工程项目的先进管理系统,其中的核心手段是对整个项目开发所存在的三项目标实施更加优化的管理,同时也对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费用、质量和进度这三者的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具有个性化需求的项目管理综合体系。通过设立一个以表格、图形、数据为基础项目数据库,对实施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比如对建设成本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实现建设费用的动态管理。创建灵活的,依照实施项目的发展规律,从而进行协调的、系统化的层次分解,作为对组织中项目实施过程的一个较为清晰的工作目标。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图文处理手段等工具,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理论过程中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系统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旅游管理模式的创建和景点的开发都离不开项目管理理论的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分析研究现有的旅游管理模式,减少旅游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加强对旅游管理环节的控制,创建和完善旅游管理模式以便提高旅游管理的实际效益。(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1旅游项目开发的特点
旅游项目开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项目众多,并且项目之间的关联性较高。旅游项目纷繁多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具有不同内容。随着旅游者需求品味的日渐提升,以单一形态出现的旅游项目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他们更喜欢那些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旅游场所和旅游项目,以实现在一次确定的旅游过程中获得多重满足,例如同时获得娱乐性、享受性、知识性、体验性等多重满足。这些关联项目各有特点,质量管理的模式和重点也不尽相同。第二,科教兴旅成为共识。在旅游项目中,采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利用最新尖端技术开发创新性产品。例如,太空旅游项目。(2)对已有的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或者革新。中华恐龙园的旅游项目就是通过高科技手段不断升级打造成现代新型恐龙博物馆。
2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项目的开发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配合,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旅游项目开发造成严重的危害。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不当、盲目开发、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配套设施不健全、营销和宣传不当、管理混乱、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等相关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技术条件薄弱。技术条件是指开发旅游项目过程中运用的现代科技手段、方法、工具等以保证旅游资源能合理开发,由于技术条件薄弱,又强行开发,必然会造成相关问题。二,管理当局缺乏科学意识。管理当局不能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尊重客观规律,没有良好的科学管理、服务意识给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巨大危害。包括对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过程的控制、实施应用当中的管理等方面的危害。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孤立的,从现代质量管理学的角度看,都可以归结为缺乏质量管理意识。旅游项目的开发首先要掌握相关游客的需求特性并尽最大努力满足这些特性。技术条件则是对于硬件设施的质量保障和控制,从物质的形式满足游客的需求特性。管理当局缺乏质量意识则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低下、管理水平的质量低下、服务质量的水平低下等等。由此可见,质量意识的缺乏是旅游项目开发的蛀虫,不仅影响开发的水平,还影响开发之后的管理运营。因此,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中亟待需要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
3朱兰质量管理的主要理论
朱兰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以顾客为基础,质量意味着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从而使顾客满意的那些产品特性。由于其质量管理理论涉及方面比较广泛,本文主要介绍其质量管理三部曲理论: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质量计划:包括设定质量目标,辨识顾客是谁,确定顾客的需要,开发应对顾客需要的产品特征,开发能够生产具有这种特征的产品的生产过程、过程控制措施等。质量控制:包括评估实际绩效,将实际绩效与质量目标对比,对差异采取措施。质量改进:包括提出改进的必要性,做好改进的基础工作,确定改进项目,建立项目小组,为小组提供资源、培训和激励,诊断原因、设想纠正措施,建立控制措施以巩固成果。
4朱兰质量三部曲在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应用
(1)旅游项目的质量策划。
当进行新的旅游项目开发时,首先应该进行一个完整的质量策划,其中最主要的是应当充分理解游客的需要,可以按照如下步骤策划。
第一步:明确游客是谁,并且充分理解游客的需要。对于旅游项目来说,游客可以是不同年龄段的个人,也可以是单位、团体或者组织。不同的游客具有不同的需求特点,例如老年人和青年人的需求特点就不尽相同,本地人和外国人的需求特点也不尽相同。应在掌握游客的需求特点以及潜在需求的基础上开发相关的旅游项目产品。
第二步:明确旅游项目的目标。制定旅游项目目标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制定能满足游客需求的质量目标,并以最低综合成本来实现。这是保证旅游项目能够获得成功,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2)制定旅游项目的经济目标。旅游项目的开发要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承担着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责任。
第三步:对旅游项目实施阶段的策划。对实施阶段进行划分,明确阶段目标、负责人等。对于旅游项目中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建设、接待设施建设、游乐项目建设四个方面。通常可以划分为如下阶段:立项、规划、设计、审图、报建、施工、竣工、验收等。对于旅游项目中的软件设施建设可以分为如下阶段:选定项目管理人员、组织培训、强化服务质量意识等。
第四步:确定主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项目计划图的控制、模型的建立、产品材料的质量测试方法、项目中主要依据的标准、相关文件完成的检查手段、资源的分配等。
第五步: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程序。
(2)旅游项目开发的质量控制。
对于旅游项目开发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质量控制。硬件设施的质量控制要按照制定的质量目标来展开,其控制措施为:选择控制对象(包括材料、工期、关键路线等),规定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建立具体建设过程的作业标准,测量对象的实际质量特性,通过对比找出与标准之间的差异,根据差异采取措施并监控其效果,硬件设施试用,评估,验收。对于软件设施的质量控制一般采取的措施为:项目管理人员的招募、选拔、任用,制定具体的管理行为操作规范,组织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工作测评及绩效考核,对比规范找出差异,寻找改进措施,激励或者重新招募新人。
(3)旅游项目的质量改进。
①质量改进的因素测量。
质量改进因素在旅游项目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方面信息。二是项目开发完成后游客满意度质量方面的信息。二者的具体测量如下:
第一,与旅游项目开发过程相联系的质量方面信息,包括硬件设施建设所需材质材料的质量、工期进度、计划图控制、再建以及报废的设施、建设过程的调整、资源的配置效率等方面。
第二,游客满意度方面的质量信息,项目开发完工对游客开放后,需对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对目标游客和潜在游客的调查,对同类型竞争性旅游项目的调查。满意度的调查在内容上包括:游客对于旅游设施的满意度和游客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为了保证质量信息的有效性,一般这种调查要具有及时性和持续性。
②旅游项目开发质量改进的具体内容。
旅游项目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在朱兰质量管理思想下的旅游项目开发方面的质量改进,必然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在把握旅游项目开发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进行质量改进工作,才会得到有效的改进结果。旅游项目开发质量改进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内容着手:
(1)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体系的改进。项目完工对游客开放后,影响旅游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体系,由于责任不明确、相互之间推诿、只注重形式、行政职能过高等原因造成管理上的纰漏,甚至给项目带来巨大威胁与损失。鉴于此,项目管理当局应该积极探讨更适合旅游项目的管理体系,改进人员机制以及管理机制,促进旅游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服务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旅游的本质就是向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就是旅游的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创造游客满意度,保证旅游客源的关键。首先,要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包括他们的服务意识、效率、态度、形象、能力等。其次,服务规范标准化流程,制定发放服务手册,统一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再次,对旅游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进行评估,例如IPA、SERVQUAL、SERVPERF、EPI等评估法。不同的评估法具有不同的优点,应当谨慎选择。
5总结
朱兰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就是要以顾客为上帝,其提出的“朱兰三部曲”对于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项目多种多样,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但是朱兰质量管理思想在这些项目开发中都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其管理原则清晰明了,便于执行,对于提高旅游项目开发质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丽红.朱兰质量管理在科研项目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与经济,2008,(21).
[2]韩冰.朱兰的质量管理三部曲[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9).
[3]黄怡,林艳,王延丽.质量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
篇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旅游产业也同时阔步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相关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还受到了大量游客的助推,使之发展现状良好。然而由于旅游景区内涵的单一化与重复化、管理模式的疏漏、基础设施的落后等,当代人对旅游产生了一定的疲惫感,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又让其对自然充满无限遐想和向往。因此,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巧妙结合,更加切合了这一时代和市场的要求,毫无疑问,这种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成为当下都市居民旅游的新选择。本文通过分析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钱惠新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篇4
关键词:生态苗圃;生态驾校;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74-1
1 项目分析
1.1 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生态苗圃、生态驾校建设;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建设地点: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项目规划面积:55.1万m2;项目规划内容:一期,生态苗圃建设。二期,生态驾校建设。
1.2 结论
从长兴岛的城市发展前景来看,对本项目建设区域的市场和经济发展状况与需求分析,本项目是可行。在政策方面,倡导绿化城市、生态城市。苗木的培育有利于城市绿化。培育新品种,为城市提供更加美好的环境。同时国家的相关政策出台为驾校的发展起到了规范作用,也整顿了驾校的不良风气,为本校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2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总原则
随着长兴岛整体的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城市配套工程也在不断的增加与完善;合理利用地块固有的特色,设计生态苗圃、生态驾校。结合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发展,优先建立生态苗圃,随着社会与人们的需求的提高,生态驾校随之建立;本着生态性、集约性、艺术性、便民性的设计原则;合理组织景观视线,设置景观节点的同时,考虑整体的生态系统和经济价值。
3 一期生态苗圃规划设计分析
3.1 生态苗圃
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与市场需求是建立生态苗圃的基本前提。该项目位于长兴岛城八线以南, 与42号路临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园区内将应用新型农村现代化治理,园内建设园路与休闲亭。在苗圃培育的基础上可推广为旅游项目的同时,与政府园林部门及大学院系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绿色产业基地的作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生态基地可以进行持续发展的核心。为了更好的培育优质苗木,苗圃将禁止应用农药、除草剂、化肥,因此苗圃的土地适合建设绿色种植基地;专业化生态经济办理是生态苗圃基地可以进行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苗圃是一个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财产,从发展趋势看,生态苗圃还将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日益旺盛而成为朝阳财产。
3.2 生态苗圃设计方案说明
项目实施目标:生态基地建设。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苗木品种研发与苗木培育基地;水、电、路配套设施的完善,环境优化;无公害检测体系完善,自我检测本领增强;在未来的五年,发展成为长兴岛地区最好的生态苗圃基地。
建设标准生态苗圃,将苗圃地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区域,入口处建设园林景观式花圃;建设花廊可供欣赏与游玩;第二区域,为水生植物区,在园中设置凉亭与栈桥。组织水上娱乐垂钓等开放项目;第三区域,建设阳光温室基地,扩建高标准日光温室。培育新品种,建设培育基地等;第四区域,建设苗木培育区,其中包括乔木,灌木等品种多样。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室、综合办事楼。基础配套设施。包括:修建柏油路、水泥路、硬化田间作业道、田间排水沟护坡、绿化美化、廊亭、打机电井、提水站、蓄水池、室外给排水管网等。在苗圃建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可进行旅游开发。
4 二期生态驾校规划设计分析
4.2 生态驾校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优越的地理条件。生态驾校将拟定在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内,城八线与42号路之间,交通便利,且临近城区,消费群体较多;优越的社会条件。随着拥有私家车的家庭也在逐渐递增,人们的学车热情也随之提升。将生态与传统驾校结合,建立生态驾校将跟随时代及观念的变化孕育而生;先进的生态理念。追求生态是人居生活的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提升,绿化与生态建设的要求更高,所以生态驾校的建立是可行的。
4.3 生态驾校设计的必要性研究
中国驾驶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决当前驾驶行业发展瓶颈的需要。在驾校的硬件条件来看,环境较差。没有考虑环境的变化与驾校整体的影响。在管理提升外,考虑汽车尾气的处理与植物的关系,建立生态驾校。
4.4 生态驾校设计具体内容
项目实施目标:与城市规划体系合理衔接;在保证较低成本的情况下将项目做得较好;分期分块开发策略,本项目一次设计,分多期实施,每期均具备独立完整的实施方案,以利用于分期投入及灵活的建设管理;尽量合理利用地块固有的地形和场地设施以及景观生态及文化元素;将合理组织景观视线通廊,设置重要景观节点;在平面布置方面流线的连续性和训练科目的贯通性;突出生态的特性,无论是软性系统的管理方面,还是硬性的绿化与配套方面,达到生态驾校的高标准。
项目实施内容:场地内。建设生态驾校,将用地划分为几大功能部分来进行规划设计,首先根据功能需要主要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为办公区域,主要是综合楼,教学楼等组成;第二个区域为训练场地,拟建两家驾校的训练场地。训练场地内包括停车场,在合理规划的训练科目外。训练场的环境尤为重要,采用多层次的立体绿化; 绿化与低矮灌木为主,兼顾环境整体效果。为驾校学员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第三个区域为考试场地。合理利用场地空间,与内部交通紧密结合。保证考试秩序与通畅性。
4.5 环境影响与保护措施
篇5
一、提高认识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三年决战工业300亿”的关键之年。各地、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政务调研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紧扣“决战工业300亿”这条主线,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调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带全局性、根本性、深层次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政务调研的参谋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拓展政务调研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政务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赶超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把握重点
做好政务调研工作,必须把握当前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积极为服务发展建言献策,主动为破解难题寻求办法,努力形成一批有针对性、思想性的调研报告。结合当前我市工作实际,确定重点调研课题9个,具体是:
1、如何推进产业集聚:围绕三年决战工业300亿的总体要求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亿的奋斗目标,分析我市产业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如何做大传统支柱产业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真正实现产业集聚化发展。
2、如何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随着理文造纸、理文化工项目落户码头工业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迎来难得历史机遇,请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及项目建设情况,提出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的措施和办法。
3、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全面调查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扶持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措施和办法。
4、如何做好金融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认真调查我市金融和小额提供贷款扶持全民创业开展情况,分析金融和小额担保贷款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研究提出做好金融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5、如何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全面掌握我市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进展情况,客观总结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经验和成效,分析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存在困难和问题,提出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6、如何实现文化旅游业的突破:结合“文化大市”建设情况,详细调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同时,结合志高集团方特主题公园模式,如何实现“无中生有”,在引进和培育文化旅游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
7、关于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全面摸清我市安置房、廉租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认真总结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进一步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8、关于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工作情况:全面摸清我市年以来征地拆迁完成情况,认真总结征地拆迁工作经验和规律,分析征地拆迁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提出进一步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9、如何做好迎接年县域经济现场巡查的准备工作: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周边县区做法,分析做好迎检工作对检查评比结果的影响,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三、相关要求
以上调研课题由市政府办公室相关责任科室牵头完成,各参与单位要全力搞好配合,提供准确详实的数据和资料,确保以上各调研课题月底前全面完成。同时,此次未安排调研任务的部门和单位也要结合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自行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全面提升我市政务调研工作水平。
一要抽调精干力量。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抓好政务调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政务调研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研究政务调研工作,安排理论素质高、决策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精干力量,专门从事政务调研工作,并积极为政务调研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确保调研工作顺利开展。
二要注重提高质量。质量是政务调研的生命。调研报告要做到文风朴实,言之有物,要有事实、有观点、有分析、有结论,提出的措施和建议切实可行,使调研成果真正成为决策的重要参考。要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敷衍应付和闭门造车,既要注重前瞻性、预见性,又要注重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力求站位更高、思路更宽、措施更实。
篇6
一、长岛加快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长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具备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机遇。一是长岛的独特资源为建设特殊功能区提供了现实基础。长岛占据渤海海峡2/3,为渤海咽喉、京津门户,处于京津冀一体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国家战略区的结合部,优越的综合区位,为生态旅游度假岛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交通、市场和区域合作条件。长岛拥有56平方公里的岛陆面积、146公里的海岸线和8700平方公里的海域,分别占烟台市的4/5、1/6和1/3。长岛冬暖夏凉,气候怡人,生态优良,奇礁异石众多,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候鸟迁徙通道、全国唯一海岛型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北方最美海岛,仙境文化、妈祖文化、渔俗文化等独具特色;盛产30多种经济鱼类和200多种贝藻类水产品,是我国著名的“鲍鱼之乡”、“扇贝之乡”、“海带之乡”;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人口1/3,旅游接待人次、收入年平均增幅20%以上,旅游业的支柱功能持续强化,具备了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岛的良好产业基础。二是省市发展战略和部署要求为体制机制创新带来了良好机遇。一方面,长岛跃上了更高发展平台。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省政府批复了《长岛休闲度假岛发展规划》,烟台市将长岛确定为全市“一极领先、多极崛起”发展战略中的“海岛经济增长极”,这为长岛打造山东省乃至全国的靓丽名片提供了指导蓝图和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上级提出了长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长岛休闲度假岛发展规划》指出“参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海洋经济新区的相应体制,在长岛县人民政府的基础上,设立休闲度假岛综合管理机构;烟台市委、市政府要求“探索推动长岛由县域经济区向特殊功能区转化,使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符合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岛的需要”,这些为体制机制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
(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是长岛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迫切需求。一是基础建设滞后,承载能力较弱。①在基础设施上,交通方面,海上交通是唯一通道,受天气影响,年平均停航60余天;现有港口服务功能和运输能力与发展休闲度假产业不相匹配。供水方面,淡水资源紧缺,水源质量较差,无法保证群众饮水安全和旅游服务业用水需求。旅游服务设施方面,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设施档次低,交通、环卫等硬件不配套,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度假需求。②在公共设施上,由于岛屿分散,社会资源共享性差,教育、文化、卫生等投入严重不足,功能不完善。③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因无序开发、海水侵蚀等原因,海岸带遭到不同程度损毁;海上溢油等灾害事故频发,对海岛生态旅游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二是经济基础薄弱,财源十分匮乏。集中表现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地方财力薄弱。①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型缓慢,渔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一半以上、传统渔业向旅游服务业转产步伐不快。②对外开放合作吸引力不强,长岛的投融资政策、土地开发空间等不具有竞争优势,通过招商引资运作优势资源难度较大。③地方财力严重不足,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骨干税源非常缺乏,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1亿多元,地方支出7.6亿元,超出部分全部依靠上级支持。三是行政管理体制滞后,行政效能不高。行政机构陆域特征明显、海岛开发管理功能不足。①重点领域力量薄弱。生态旅游发展职能和力量远不适应发展需要,旅游部门缺乏旅游资源管理职能,很难统筹旅游产业发展。②行政运行效率不高。重点行业多头管理、协调不畅问题突出。如旅游项目开发、秩序规范、航运管理等工作开展动辄涉及10余个部门单位,缺乏统一组织领导和长效机制,旅游要素难以充分整合。③行政审批权限不足。如蓬长航线多头管理,港口和航班运力调配需反复协调蓬莱市和长岛县两港及烟台市相关部门,难以适应应急管理需求;只拥有200公顷以下开放式海域使用审批权,远低于长海县333公顷用海审批资格,束缚了海域开发利用,等等。以上问题,错综复杂,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单靠长岛自身力量难以短期内解决。
(三)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对推动长岛生态旅游开发、提升烟台蓝色之都魅力和加快山东半岛蓝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创造海洋生态文明新示范。生态旅游度假是生态依托度高、环境友好度高、产业融合度高的现代服务业类型。建设好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有利于发挥长岛在资源环境上的比较优势,探索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途径,打造海岛可持续发展的范例。二是有利于构建海洋经济协作新平台。建设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有利于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有效延展蓝色经济发展纵深,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京津冀一体化、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等国家战略区合作的桥梁和枢纽,加快山东海洋经济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三是有利于形成海洋优势产业集群。长岛是北方海洋特征最鲜明、蓝色经济主题最突出的区域,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区,有利于构建新型海洋第三产业聚集区,在旅游度假服务、海洋产业融合、海洋综合管理等领域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海洋优势产业集群,探索形成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的模式,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四是有利于打造生态旅游度假新的增长极。长岛的资源环境条件突出,与山东主要客源市场距离近,海洋渔业等特色产业与旅游度假的融合性好。建设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有利于在中国北方构建与南方相媲美的海岛旅游度假目的地,弥补北方海岛度假空白,对于推动山东旅游转型升级、塑造“好客山东”整体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岛加快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目标途径。把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县域行政区向特殊功能区转变,实现长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目标,总体上分两步走,先期成立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待条件成熟后,争取成立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第一步,成立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在开发建设阶段,成立省级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区,由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党工委、管委会,并保留县级行政区域组织架构,管委会主要负责组织实施生态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的重大部署,县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微观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事务。同时,建立省发改部门牵头,省级相关部门参加的长岛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联席会议或其他协调机制,在省级层面加强对长岛发展的指导协调。第二步,成立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经过3年左右时间,在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基础上,成立长岛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党工委、管委会升格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撤销县域行政机构,建立“区县合一”的管理体制。同时,建立省部级协调机制,加强对特殊功能区建设的指导。
篇7
概 况1.1项目概况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1.2项目的必要性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1.3项目的可行性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__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__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3.1投资估算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3.2资金来源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 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4.1建设周期安排4.1.1第一阶段(20__年5月——20__年7月)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4.1.2第二阶段(20__年8月——20__年12月)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4.2建设投资安排4.2.1 20__年5月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4.2.2 20__年8月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4.2.3 20__年8月──20__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4.2.4 20__年12月工程收尾
篇8
一、当前影响旅游局机关效能建设的主要问题
自我县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以来,全局领导干部能够积极响应、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全力支持旅游局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工作。全局各科室能够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剖析在“转变机关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及影响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但是,与机关效能年活动的建设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机关效能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方式单一。在我局内部有关提高机关效能的宣传教育主要采取文件传阅、组织召开会议;虽然也起到了宣传作用,但这些方式仅仅停留在面上,宣传没有入脑入心。造成了少数干部对提高机关效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虽然对有关规定比较清楚,但对如何结合本职工作落实上级要求,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
2.旅游局人员配备不足,影响整体机关效能的提高。近些年来,旅游局招商任务重,4a景区项目建设工作任务繁重,旅游项目向上争资争项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然而,我局旅游人才却极度缺乏,无法合理进行内部分工,人员配备与工作不成正比。工作的繁重与人员不足的矛盾,使得部分工作效率不高,从而影响了局内整体效率水平。
3.旅游管理体制不顺,资源管理效率难以提高。目前,我县旅游业存在点多面广,权属交叉,管理无序等问题,我局未能真正介入景区具体管理事务。旅游管理体制的不顺,使得全县旅游资源难以统一整合规划。旅游资源的管理效率不高,影响了旅游业整体发展速度。
4.旅游发展资金不足,景区建设发展速度缓慢。XX年县委、县政府文件确定的每年5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以及我局向上争取的旅游发展补助资金,均没有及时足额拨入我局账户。旅游发展资金的到位不及时,影响到我县旅游规划、宣传促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旅游基础性工作,也影响着向上争资争项工作开展。
5.全局机关效能建设的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大。机关效能的整体提升,需要旅游局全体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识,查摆效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措施,加大效能建设整改工作力度。同时,调动全体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解决工作量大与局内人员少的矛盾,建立长期抓效能、诚信的机制等。
二、旅游局机关效能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1.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全体领导干部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要义和精神,进一步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措施和实践能力。我局将以全县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活动为契机,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创建学习型队伍为着力点,组织开展了多次集体学习活动。一是学习内容广泛。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省、市县旅游相关政策和 县领导的重要讲话。同时继续巩固了旅游的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学习效果求实。理论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工作实践的理论应用能力。我局通过给任务、压担子、出难题,检验工作人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促进全局人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提高全局的整体工作效率。
2.规范工作制度,为效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我局对照县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的具体要求,对局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整理和完善,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三项规章制度,并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使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结合旅游工作实际情况,在全局领导干部中重点明确了几项工作制度,包括反对脱离理论基础,提倡深入学习调研;反对墨守成规,提倡开拓创新;反对落后被动,提倡工作主动积极;反对推、拿、卡、要,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的“四项工作制度”。特别针对办事拖拉和态度刁蛮问题,或发现违反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在全局将给予通报批评,同时做为年终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这些办法、制度的制定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良工作作风的出现,进一步规范了工作机制,提升了机关形象。
3.增强创新意识,探索于都旅游发展新道路。于都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较为分散,且多不成规模,旅游配套设施也极不完善等等这些因素都使我县的旅游景区(点)离国家5a级、4a等高品位景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我县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家星级酒店。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说明于都的旅游产业发展急需要找到一条行得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局近几年来,也做了很多工作来逐步改变这种现状,包括国家4a级主题公园—中央出发纪念园的筹建,四星级酒店的招商引资建设,鼓励全县宾馆饭店的争创星级和绿色饭店,规划开发建设盘古山、铁山垅矿山公园和规范我县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等,经过不断的努力,于都的旅游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城市品味也在不断的提升,相信于都旅游的明天会更好。
4.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树立机关良好形象。
坚持把机关作风的评判权交与群众,交与基层,交与企业,交与服务对象,使局内领导干部、工作人员都内加压力、外增动力。一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表、设立意见箱、开设投诉电话、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各机关单位,服务对象等对我局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责成职能股室整改落实。二是专门设立机关效能办公室,全权负责接受投诉和查处工作,做到“有诉必理、有理必果、有果必复”。
三、机关效能建设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大宣传,营造机关效能建设强大氛围。宣传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有利于机关转变职能,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有利于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提高机关干部促进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提速、提质、提效”。在机关效能建设的过程中,我局将促使全局干部加强对机关效能建设真正含义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报刊、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优势,全面宣传我局机关效能建设的内容、要求和做法。
2、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旅游工作效率。一是强化全局观念和发展意识。从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于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大局出发,认识、分析和思考、解决问题;二是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和权力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抓好每一件事,干好每一项工作,彻底扭转我县目前旅游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
篇9
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可形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并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选择的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从最初的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P性产品分析)[8]发展到现在的MRC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C性社区参与分析、P性产品分析)[9],见图1。由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注重产品与市场的结合转变为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受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旅游产品开发由注重市场到注重参与者的主动性,更加凸显旅游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无论是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还是对旅游者来说,通过互动交流才会使双方获得最好的收益,所以在把握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才能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但旅游文化休闲产品的开发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联动,除了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外,还应将政府和企业纳入分析模型中,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企业在开发经营、项目建设、职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全方位转变乡村民的发展意识,提高其从业素质,从而使其明确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居民参与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图2)。
2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
2.1R性分析———资源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R性分析就是从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出发,分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必要性。首先应全面了解目的地的资源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然后结合市场需求条件去创新产品形式,开拓旅游市场。潭柘寺镇旅游资源分析如下:①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潜力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潭柘寺镇的资源种类进行分析(表1)[10]。由表1可见,潭柘寺镇旅游资源主类有8个、亚类共20个、基本类型36个。由此得知,本地区景观种类齐全、景观构成丰富多样,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良好。②区位条件优越,资源具有独特性。潭柘寺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新城西部生态涵养区,距离市区不到50km,国道108线贯穿整个辖区,潭王路与109国道相连,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镇域内的潭柘寺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加上围绕潭柘寺景区发展而出现的“农家乐”和“民俗游”,使该地的比较优势愈加明显。③资源组合较好,分布区域相对集中。在类别构成上(表2),潭柘寺镇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相伴而生,相辅相成。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基本类型种类远高于自然资源,数量优势明显,且具备较强的开发价值。同时,风景资源分布基本上是以潭柘寺镇政府为中心,资源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便于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资源的集约化开发。
2.2M性分析———市场需求旅游产品必须经过市场检验才能获得经济效益,所以产品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作为基础。M性分析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乡村休闲度假方式已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主要包括修身养性、回归求知、参与体验等内容。潭柘寺是潭柘寺镇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也是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客源依托地。为了了解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对潭柘寺景区及其周边等地游客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245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回收率为95.9%。通过问卷分析发现:①潭柘寺景区的游客主要以企事业单位人员为主,占游客总数的67%以上(表3),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市区及周边城区;其次是学生群体(北京高校众多,学生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人群),这种客源结构有利于景区精准化营销,更好地针对顾客开发专项产品。②从游客出行的目的看,总响应人数为281人,其中宗教朝拜有104人,响应百分比为37.01%;其次,游览景区景点占有较大比重。由此可见,目前潭柘寺镇旅游产品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景区观光和宗教朝拜上,缺乏深度参与体验的休闲娱乐项目。③从总体满意度和忠诚度评价看(表5),游客总体满意度8.19分,满意程度相对较高。重游可能性和推荐可能性达到8分以上,说明游客在未来再次到潭柘寺镇旅游或将潭柘寺镇推荐给亲朋好友的意愿较强烈。
2.3C性分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以社区居民为主,注重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有助于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促进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和发展成果共享。C指社区,引入社区分析因素,即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挖掘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重视社区居民参与受益,这有利于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且使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具活力。目前,潭柘寺镇居民参与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家乐。潭柘寺镇农家乐经营主要集中在平原村,依托靠近潭柘寺景区的地缘优势,在道路两边形成了属于市级民俗接待户的“农家乐”39家,主要提供餐饮,兼有少量住宿。农家乐经营场所一般以自家宅基地为基础改建而成,经营者同时兼服务者,很少聘用员工;居民对农家乐住宿餐饮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营销活动的参与性、自主性较高,个别接待户还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和口碑效应宣传群体。通过这种家庭式自主经营的方式,居民主动性高、参与性强,有利于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服务水平低、各自为营、经营混乱、恶性竞争等问题,不利于整体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的提高。②民俗村。潭柘寺镇民俗村经营主要集中在赵家台,依托位于镇域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经过统一规划布局,建成以村为单位的民俗旅游接待区。赵家台现有民俗户90家,在村委的统一安排下,统一宣传和接待,主要提供住宿餐饮,但居民的自主性较弱,参与性不强。这种统一经营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接待团队游客的能力,合理调控客源和资金;另一方面,住宿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不利于主题化开发;餐饮菜品统一推广,不利于创新发展。③古村落。潭柘寺镇古村落经营主要集中在阳坡园,凭借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运用“政府+公司+农户”的方式,以原先古村落为基础,融入现代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理念,整村规划开发。通过政府支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居民参与服务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居民的增收就业;另一方面也存在破坏原有生态资源、减少居民参与经营机会等问题。社区居民既是文化休闲产业的服务提供者又是发展受益者,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实现全员经营、全员参与、全员营销,是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成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更成为社区居民的意愿和诉求。目前,潭柘寺社区居民参与仍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政府规划引导不到位,乡村居民发展意识淡薄、素质低,企业相关政策不明确、就业培训不足等。
2.4P性分析———产品开发产品是资源开发的最终呈现方式,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关键,因此应在资源基础、市场需求、社区参与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立产品开发的整体思路,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潭柘寺镇现有旅游产品主要有:①景区景点类。潭柘寺镇主要有潭柘寺、定都峰等设施较为完备、发展较好的旅游景区,以观光游览和宗教朝拜“一日游”为主。其中,潭柘寺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主要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游客。还有高桥寺、平原古村南北大庙、八奇洞、潭柘紫石等旅游资源。②节庆民俗类。潭柘寺二乔玉兰节已连续举办六届,活动期间有赏花、摄影、祈福、品茶、悟道等一系列活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潭柘寺新春敲钟祈福活动,每年大年初一到潭柘寺祈福是北京地区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大年初一上“头柱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综上所述,潭柘寺镇现有产品形式单一,主要集中在游览、观光、娱乐上,资源挖掘不深、游客体验不足、停留时间较短,且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弱、综合效益较差。一方面,由于潭柘寺镇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另一方面,资源挖掘不深,产品体系不完整,镇域内产品整合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
3RMCP模型下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对策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特色产品、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精干的人才管理队伍、规范的服务制度和有力的支持政策。通过对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针对资源、市场、社区参与和产品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深挖特色旅游资源潭柘寺镇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种类丰富且组合性较好,应在完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相关设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强资源间的融合创新,以品牌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打造独具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的品牌旅游目的地。此外,潭柘寺景区作为镇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依托,在后续发展中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配套设施,并举办佛教文化论坛、禅耕文化养生论坛、新年撞钟祈福、民间艺术节、文化旅游节、慈善活动等相关节庆活动,开发佛教文化工艺品、素斋餐饮及融入佛教文化的主题民宿。通过深入挖掘佛教文化资源,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产品功能,打造集观光游览、住宿餐饮、商务会展、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构建完整的文化休闲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3.2多样化品牌营销市场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潭柘寺镇应充分利用靠近北京的地理优势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消费群开发相应产品,如设计符合年轻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娱乐项目,增强旅游吸引力,扩大客源市场范围。品牌是形成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潭柘寺镇应在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塑造特色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以扩大知名度,增强景区发展实力。如潭柘寺景区可突出佛教文特色,打造“千年古刹”的品牌;定都峰可着力打造健康养生、生态步道等特色旅游产品;赵家台、平原村则可重点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营销宣传是扩大目的地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除利用电视、广告、杂志、互联网等渠道进行促销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11],扩大受众群,提高认知度;促进镇域内景区间的合作发展,实行联合营销,共享品牌形象、销售渠道和旅游市场,实现旅游客源的空间拓展,整合潭柘寺与戒台寺的营销;除深度开发北京旅游市场外,可加大对周边省市的营销推广力度,丰富游客来源,提高经营效益。
3.3提高社区参与度潭柘寺镇应积极响应门头沟区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目标,把握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其作为北京42个重点小城镇之一的优势,适时推出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软硬环境设施建设,吸引高端资本进入;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完善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全镇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乡村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和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社区的全面发展。因此,政府在充分发挥其规划引导作用的同时,企业也应积极投资建设、开展各种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服务水平和参与积极性。同时,村委会应放开经营管辖权,充分调动居民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其创造力,促进乡村民俗旅游的主题化、多样化发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 上一篇:青年网络安全教育
- 下一篇:临床医学生儿科出科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