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安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年网络安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青年学生,信任,网络轻信
“轻信”是信任的另一种极端表现,既不加思考地信任一切,是全盘地信任,它与信任危机恰巧走向反面,轻信是指信任的受托人通过提供虚假的信息和许诺的手段,使信任的委托人相信付出信任所得的利益大于可能的损失,从而轻易地将信任给予受托人。当前轻信行为的发生主要集中于网络社会中,许多人都受过骗,尤其是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更是容易产生轻信他人的行为,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本文试图分析青年网络轻信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青年学生网络轻信行为及其危害
近几年来,青少年因上网轻信他人,不但给自己、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伤害,这样的事例很多,概括进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轻信网友的“真诚”,私下与网友见面。许多青年学生在上网聊天当中,由于被网友花言巧语的“真诚”所蒙蔽,轻信网友,私下与网友偷偷约会,致使发生许多悲剧事件发生。比如:四川华西都市报道:一名17岁的泸州少女被甜言蜜语所惑,如约赴见网友时,被绑架64小时并被百般蹂躏。
2.轻信网络情感,陷入网恋,不可自拔。有些青年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中,为了填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真空,在网上寻找“恋人”。因而也成了骗子攻击的对象。论文参考网。如新华网报道: 2004年12月末,一大学生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张某在一次上网聊天中结识了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友,聊天的时候张某透露了希望能早日找到一份工作的想法。张某想通过“网络女友”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可没想到,却被其拉入传销陷阱。
3.轻信网络中奖及购物信息,以致上当受骗。有些网络骗子利用学生涉世不深和想轻易获得钱财的心理,在网络上发送中奖虚假信任信息,诱骗青年学生上当。据羊城晚报报道:一大学生因轻信“网络购物”,损失近万元,[11]还有一学生因轻信网游能中奖,也被骗千元。
4.轻信网络虚假考试信息及求职信息,以致上当受骗。当前由于大学生毕业求职竞争激烈和考研也竞争激烈,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大肆散步虚假求职和考研信息,诱骗学生上当。如因为相信作弊能轻松考研,一位姓雷大三学生被骗走2000元。 [1]更有甚者,每当逢国家四、六级英语大考,几乎每次都有大学生上当受骗,致使国家改变了四六英语考试政策,不与学位与就业挂勾。
二、青年学生产生网络轻信行为的原因
1.从理论来看,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尔曼曾经解释过为什么人们通常较难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而容易轻信骗子。他指出,在一般信任关系的发展中,信任付出可能带来的损失远超过可能获得的利益.而骗子使用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向委托人证明,与可能的损失相比,可能获得的利益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不是理性地去加以分析,人们就很可能容易给予信任,而给自己造成损失。[2]P122-124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的约束措施,使人们不会与大量的陌生人进行交往,也使得那些居心不良的人缺乏欺骗他人的机会,这也为容易轻信的人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然而网络空间中有着极强的匿名性,同时又缺乏相应的规范约束,这就为骗子行骗提供了条件。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青年学生轻信他人或是轻信网络中某种信息,都是由于考虑到自己给予他人(网友)以信任或是信任某种信息(如可以得到考试题目或是可以挣到钱等,当然这种信息是由人发送的,从其本质上来看,它是人格化的信息,是一种“准人格),可以获得超出自己假如不信任的利益。但没有考虑到它潜在的风险性所在。例如,有些社会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想通过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心态,在网络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获得试题答案,结果许多大学生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投机心理,纷纷寄钱去购买,结果当然是大呼上当,以致影响自己正常考试发挥;当今考研也成为大学生热衷的选择,增加了竞争的激烈性,因而,有些不法也利用某些人的投机心理,大肆行骗,也有很多人上当的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某些大学生理性不足,投机心理太重,给骗子造成了机会。
2.从网络人际交往特性来看,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一种“情感—情感”的关系,这种方式主要又是通过“数字化的符号”来进行的,且交往双方都是单线互动,缺乏现实生活“面对面”交往的现实性,这种因身体缺场而带来的真实身份的丧失,使得人们主要依靠想象和主观体验与对方交流,因而,网络交往具有较强的虚拟性。由于这种虚拟性的交往,若个体过份信赖这种关系,将会使个体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就是容易导致轻信。
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他们喜欢幻想,单纯天真,对他人戒备心理不够成熟,甚至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刺激等,因而对这种网络虚拟性的情感交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兴趣,这是也许多青少年有时沉迷网络世界不可自拔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一些不法分子伺机作案,诱骗青年学生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3.从青少年自身情况来看,大量资料显示,目前导致网络轻信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年轻网民对网恋的美好憧憬。青年学生正处情感复杂时期,他们对情感的需要是充满好奇与神秘,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动需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年龄限制,家长的管制,或是社会环境的制约,致使许多青年把情感寄托在网络这虚拟环境中,一旦得到现实中梦想的“意中人”,就会陷入其中不可自拔,最终发展成为网恋,对对方呵爱有加,一心只想网络上“形影不离”,然而网络社会最终只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应,当陷入网恋之中的“情人”,总是不限于虚拟的交往,更需要在现实中交往,这就造成许多人为了见网友一面,不远千里去约会。当然也有成功的个案,但是大多数都是失败者,许多的是就是既被骗钱又被骗色,甚至命丧黄泉。
三、预防青年学生产生网络轻信的策略
1.加强网络自身的控制。从现有的网络社会中轻信行为的状况来看,网络骗子能得呈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网络社会的监控不到位,而造成网络社会的“失范”,给行骗者提供了机会。因而,要预防青年上当受骗,加强网络自身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那如何加强网络自身的控制呢?本文认为:第一,要对网络进入的控制。从当前网络现状来看,网络上存在大量的社会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网络的过度开放。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社会行动者在进入网络时可以以虚拟的身份,这为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机会。对网络进入的控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网民在登录或者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使用可以确定的身份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要求网络要在技术建立规范的身份确认技术。这样对一些不法分子就会有一定的威胁和约束作用,以减少行骗的可能性。第二,要对网上在线行为的控制。网络进入的控制,可以确保网络身份的真实性。在进入网络之后,对网络在线行为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针对网络犯罪行为的监控,防止其散布虚假信息,以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上当,或是经不住诱惑而上当。另外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在线行为主要是要靠网民自身的道德素养的提高,以净化整个网络社会环境。第三,加强网络法规的建设,以制裁网络犯罪行为。在网络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制定跟不上网络的发展,使得网络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法律控制的真空地带,这也是一些网络不法分子肆行的原因所在。在制定网络法规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发挥相应的作用,再一个全球更应努力一起共同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定来惩罚网络犯罪者。
2、加强青少年网络知识的教育。加强青少年网络常识的教育,这是预防青少年轻信的主要手段,也可以说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这里的常识主要是指加强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辨别能力和识别能力的教育。青少年具有较高的必要信任是其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社会人们要有信任他人及社会制度的素养,这是因为信任是社会的一种宝贵的资源(科尔曼语),也是社会复杂性简化机制之一(卢曼语)。但是轻信只能给社会和个体造成损害,是应尽量避免。而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复杂性和风险性理解不深刻,容易轻信他人。据调查有26.3%的青少年有第一次聊天就把自己的真实电话、地址、姓名等重要信息告诉网友的经历,有29.6%的青少年有本来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在聊天过程中不经意还是让对方知道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在网络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这就需要加强其保护意识教育,注意网络身份的安全,不要轻信他人。论文参考网。这就需要学校专门要开设网络安全教育的专题,让学生接受教育,另外家庭地对小孩加强此类教育,整个社会也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形成一个强大的宣传强势,以强化青少年的安全意识,以达教育目的。
3、加强社会诚信环境建设,以减少网络欺骗行为的发生。论文参考网。网络社会只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社会一些现象最终必然要反应到现实社会中,现实社会现象也要体现在网络社会中。因而,要减少网络欺骗行为的发生,就必然要加强现实社会的诚信建设。这主要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诚信道德品质;此外,要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防范意识教育,让骗子无处可藏,无机可施,为减少青少年受骗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chinarealia.com/news_detail.php?id=1058&news_catpath=0004
[2] [美]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