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血压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中发生最多的一种。根据卫生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者已超过1.3亿人,患病率在13左右,并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增加。
目前,有关高血压的发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可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由于高血压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临床医生大多的是单纯药物治疗方法,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服药后,有些人血压居高不下,另一些人血压则出现明显波动。现代心身医学专家认为,心理治疗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积极乐观的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它可以给人带来生机和希望,给人以排除困难的勇气。而消极、低沉的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害的。长期郁闷的情绪,突然而来的强烈精神刺激,都可能致人于死命。
人得了慢性疾病以后,往往性格就会发生变化,使原来开朗的性格也会变得低沉。这个时期,患者往往对生与死及家庭方面考虑得较多,因此兴趣狭窄,感情平淡,性情固执,情绪抑郁,消极悲观,长期持续下去,可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遭到破坏,生理平衡失调,免疫力下降,从而使原有病情加重并产生新的疾病。
而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使人的心情开朗,性情平和,对任何事情都考虑积极的因素,不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眼光放得比较长远。当高兴的时候,食欲增加,消化功能增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可增强抵抗力,改善现有的身体状况。
高血压患者要经常保持乐观豁达的性情,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思想修养,遇到事情能站得高,看得远,不要因患病而烦恼不休。高血压患者应该时常做心理暗示练习,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在愉悦状况,使自己从疾病痛苦的缠绕中摆脱出来,而不被疾病所压倒,从而加速身体的康复。
学会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
当患者被确认为高血压时,往往会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疾病所致的各种痛苦,治疗的麻烦等都会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如果是重病患者,丧失了工作、学习及生活自理的能力,加上家庭经济上的负担及给家人带来的种种麻烦,这样更会使患者产生心理活动的变化。
患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是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为之努力。
2、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经常去听一些令人轻松愉悦的音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3、要培养宽容的态度,不要在小事上发火,学会制怒
4、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主动与医生配合治疗。
患者周围的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使他们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战胜疾病。
2、要尽量理解患者的心情,通过友善的交谈与接触来稳定患者的情绪。
3要给患者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要主动同疾病作斗争,并督促他们适当地进行一些体育锻炼。
抵御不良的社会心理压力
篇2
【关键词】 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分布广泛的慢性病,在美国,其患病数超过5000万,在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患病人数占11.88%,全国大约有9000万高血压病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在许多地区已成为超过肿瘤的最主要杀手。而目前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并不理想,普遍认为高血压治疗的依存性不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其中主要是精神神经因素,精神长期紧张、抑郁、焦虑,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血管运动中枢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而导致外周小动脉收缩,外围阻力升高而血压升高。所以,精神因素、心理状态与疾病发生有直接关系,而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问题分析的目标是为了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病人能有效的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病人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高血压病人除有一般健康人的心理特征外,还有病态的特殊表现,在治疗上药物的治疗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病人的心理上的护理与治疗。心理护理就是在掌握了病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后有目的地制定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使病人病情稳定,早日康复。 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药物的作用,不良情绪可使机体的免疫机能和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由于高血压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些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首次确诊的病人对高血 压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忧心忡忡,思前想后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针对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就要认真分析病人的心理 状态。不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用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表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有一个心理准备,树立起勇气和信心,保持心情轻松愉快,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同时给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
1 观念体系与心理护理实质
每个健康人都有一个复杂的观念体系,生病使人的观念体系更加复杂化了。因为突然增加许多新的复杂因素,如病情治疗环境,治疗方案后果的不定性,以及生病造成的社会关系的变化等等。因生病的人其观念体系往往处于混乱状态,表现出焦虑不安,胡思乱想,情绪不稳定、悲观、沮丧等,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重新整合悲观体系和生存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护理的实质是护理人员帮助病人整理他在生病状态下发生的混乱的观念体系。新的好的观念体系形成,病人的反常心理就消失了。
2 心理的整体性质
在笔者工作的实践中发现人患病后往往会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表现为焦虑、沮丧、恐惧等现象,导致这些反常心理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患病,患病是因,反常心理是果,但两者之间又不是直接对应反应,因此,(1)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如同样患不治之症,同样的慢性疾病有些人精神崩溃了,有的人却能乐观处之。(2)同样的治疗,在不同的病人身上起不同的治疗效果。所以患病的机体和反常的心理现象之间,还有“中介”因素起作用,所谓“中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念体系,也就是一个人的观念之重,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没有意义的。为此,对病人心理的解释形成如下公式:机体的疾病-人生观念-心理反常现象。
3 心理护理方法
高血压病人患病后一般有焦虑及抑郁情绪,为了减轻病人的情绪障碍,必须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对病人的理解、爱心和鼓励。如在天冷时给输液的病人热水袋保暖,在需要时主动给一杯开水等,同时细心观察,了解病人对疾病诊断、治疗及对护理人员的情绪反应,并及时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必要时有针对性对病人作耐心的交谈,使病人改变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上的消极态度,在护患沟通方面不断深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病人恐惧、悲伤、抑郁、孤独等心理,保持乐观向上,平稳安定的心境。 有利于反常心理的消除,使患者早日康复。下面就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谈谈笔者的看法: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问题分析的目标是为了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病人能有效地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病人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护理人员怎样做好心理护理往往觉得难以把握。每个人的思路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由于心理护理理论基础薄弱所致。故提以下几种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3.1 抑郁的护理 抑郁是以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症状,以生活兴趣减少,动力缺乏,寡言少语,活力丧失等特征来反应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关的认知和身体方面的感受。少数病人还包括有死亡思想和自杀观念。抑郁常常与高血压脑病、偏瘫、肢体运动障碍有关。由于疾病的原因,病人感到他们的家庭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动摇,对疾病抱悲观情绪,丧失信心,形成了对抑郁病人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对一切缺乏兴趣,易伤感,经常责怪自己、感到孤单、前途无望等,对抑郁病人应利用各种方式促使病人倾诉,或主动找病人谈心,交朋友。要使病人精神平衡,就必须通过适当的场合,向一定的人诉苦恼后,心里才会感到轻松,利用谈心、提问等方式让病人把压抑在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帮病人搞好家庭关系,多给病人安排一些有益的活动,如看电视、下棋、看报纸、听音乐等方式来摆脱疾病的困扰,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焦虑的护理 一般指那些心烦易怒、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抽搐,初次就诊的病人往往由于不了解自己疾病的性质和预后,会产生期待性焦虑,因而对医院的就诊程序不满、发牢骚、候诊时间长而发脾气,有时与熟悉的环境和亲人分离会产生分离性焦虑,对抽血化验、打针、服药抱怀疑态度。高度焦虑可增加生理和心理负担。会夸大疾病的严重程度,怀疑医护人员解释疾病的真实性,从而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一位中年女性高血压患者在量血压时突然全身颤抖,说不出话,经护理诊断为焦虑引起的反应后,护士即握住病人的手和蔼相问,耐心安慰、解释,转移她的注意力,使其摆脱焦虑情绪。事后帮助病人分析焦虑的原因,对病人进行疏导,帮助病人用理智和成熟的思维方式去克服幼稚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解除焦虑的目的。
3.3 强迫症状护理 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思维冲动和行为的病人,如怀疑自己的衣服不合身,标准身材没有标准衣服,讲话咬文嚼字,之乎者也以示自己有文化修养,这种病人多数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病人,由于脑动脉硬化,脑缺血,神经传导减慢,导致感知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力减退,对各种刺激反应迟缓,这是一种老化现象,它可促使动脉硬化,导致血压升高。护士应用和病人屈膝谈心的方式,引导其恢复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定向能力,还可对忘性大的患者告之其亲属提醒或使用备忘录等。
3.4 人际关系敏感护理 指有些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在人际关系中,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强烈自我意识与消极的期待,如对别人责备求全,感到别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这种情绪对病人身心影响很大,可导致血压持续上升。 情绪反应可受性格特征,自我评价等内因和社会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和家庭关系等外因影响,对这种病人需要做好情绪调整,其方法是:维护病人的自尊心,将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在最初的信任格局之中,让病人体会到互相信任所带来的愉悦情绪,可使病人从中得到社会和他人的信任与自信。
3.5 敌对情绪护理 敌对情绪从三方面来反应表现、思想、情感和行为,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发脾气争吵直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易烦恼激动,护士应十分耐心、体贴、理解这类病人,不要批评。责备要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抚慰病人。 注意调整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解决困难和问题,给病人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帮助病人维持家庭和谐,社会融洽,利用病人间的交叉影响,改变思维角度,通过病人间的较多接触,改变其原来的思维,避免任何对病人身心上的刺激,尽可能使病人的要求得到满足,使病人情趣稳定,血压稳定。
4 合理膳食
(1)限盐:食盐摄入应逐步减至每日6g以下(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1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里所指的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2)限制饮食:最好不饮酒。如此,每日饮用量折合白酒少于1两。(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日食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4两。(4)增加膳食钙摄入:常见的高钙食物有鲜奶,豆类及其制品,宜多吃新鲜深绿色蔬菜,海带,木耳等。(5)减少膳食脂肪,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选择鱼类,禽类,瘦肉等动物性食品,多吃豆类及其制品。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使患者角色转换,积极参加治疗。通过改变其认识,来有效地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提高遵医行为和自我护理能力。同时,营养计划还应根据个体情况分别制定,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制订患者能够完成地方案,对于部分缺乏自觉性的患者,还应要求家属的监督和配合。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控制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全家就餐,并且多数没有分餐,这很不利于患者饮食控制,护理人员必须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社区人群的保健指导,进行卫生宣教和家庭随访,提供必要的治疗和护理。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宣传,普及高血压病的饮食治疗知识,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篇3
【关键词】老年 高血压 心理 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这种疾病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元凶。高血压的治疗病程长,所以患者就会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暴躁等不良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刺激之下,身体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而心理上则会出现拒绝治疗、乱用药品等不良反应。基于以上考虑,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特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高血压的患者80例,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龄62-87岁,平均年龄68.3±2.54岁。全部患者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由于患者全部属于老年人群,所以合并有很多身体疾病,其中有3例合并有肾衰竭,有5例合并有脑血管疾病,有16例合并有冠心病。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心理护理的治疗组和普通护理的对照组,每组有40人,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合并症情况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有对比研究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了常规的临床护理,对心理护理以鼓励谈话为主;治疗组的护理首先进行了心理分析,然后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情况如下:
1.2.1 心理分析
对本组的4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病情、心理状态的记录,主要了解方法有调查问卷、联系家属、主动攀谈、日常观察等几种方式。通过统计本组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悲观。长期不能恢复健康加上年龄过大,对自己的身体恢复失去信心,对康复不再报希望,进而不配合治疗,用药的痛苦更是加剧了患者的治疗抵抗心理。②抑郁。患者由于退休或者长期卧床,社会角色发生转变,产生心理落差;同时由于医院活动范围狭窄,同外界的交流减少,感觉到孤独。患者多表现为沉默,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③暴躁。这类患者往往年轻时是高学历、高知识分子,以男性居多。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失去了活动的空间,所以对生活小事也存在着极度地不满,往往会无缘无故地对子女和自身发脾气。
1.2.2 心理护理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分为三个阶段性的渐进干预。①大约每7天左右就宣传一下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护士可以发放宣传资料或者组织患者观看记录片,以科普宣传为主。并针对患者的悲观心理因素和对疾病的错误看法,讲解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消除顾虑。②确定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根据患者情况与家属共同建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协同实施教育计划。③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活动。这种方式可以转变患者的沮丧、暴躁的心理,方式可以是组织病友交流、组织进行联欢、进行电影播放等,并通过分组讨论,现身说法的示范作用强化教育。除此之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建立电话沟通联络,对病人进行随机心理健康护理。
1.3 随访
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和实地随访相结合。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平均随访时间为8.15±1.65个月。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了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对比资料用 ±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SAS和SDS情况
图表 1: SA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为(心理学)焦虑自评量表;SDS为抑郁自评量表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情况明显地趋于稳定状态,患者的心理转变明显,而且治疗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对层次性,医护人员要注重查证,讲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护理方式转变。例如:多数老年患者,已是多方求治,对自己的病情、常用药物有所了解,所谓“久病成医”,常常会干涉医护人员的正常治疗,点名要药和私自停用或加用药物。也有的病人听信别人讲用什么药好或是媒体上的广告,就忽视自己的体质及病情与他人的差异,生搬硬套,要求医生为其开药。这种不协调的举动都与患者的心理问题有直接关系, 医护人员如果一味地强调高血压的治疗方式往往起不到良好地效果,必须先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治疗成功的保证。主动与病人交谈,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视病人为亲人、朋友,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信任、理解。对病人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应同等对待,以此来获得信任,进而转变病人的心理弊病。医护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谨记,任何心理治疗的根本都是要使得病人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病,使得病人养成合理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坚持锻炼 、合理饮食的良好习惯。
参 考 文 献
篇4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大,人们每日劳累奔波,往往忽视身心健康。高血压这位无形杀手便趁虚而入,在我国,高血压病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病人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现代医学模式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其发病、发展和转归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高血压病的特点,2007年4~7月,作者调查了50例患高血压病的疗养员,并将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现将老年高血压患者疗养期的心理分析及有针对性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高血压病组50例,均为我科疗养的老年高血压病疗养员,男34例,女16例;年龄60~77岁,平均72岁;文化程度:大学以上学历10例,高中学历17例,初中及以下23例。对照组50例,均为我科疗养的健康疗养员,男34例,女16例;年龄57~77岁,平均69岁;文化程度:大学以上学历12例,高中学历18例,初中及以下2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疗养员紧张、焦虑、忧郁、偏执等心理状况。
2 结果
两组疗养员心理状况调查结果(表1)。
3 护理
3.1 紧张、焦虑的护理 疗养院的每位护士都掌握着自己责任疗养员的第一手健康资料,每天都会去病房看望疗养员并有针对性的和疗养员进行艺术性的沟通交流,除了探讨疗养员如何规划自己的健康,同时也认真、耐心、细心地倾听疗养员诉说,让疗养员十分信任自己,以便护理措施容易展开并取得满意效果。同时,责任护士会定期对疗养员进行健康教育,并通过各种途径查询日常生活中治疗高血压病的饮食、运动、心理疗法等资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疗养员讲解,并做成有特色的小册子送给疗养员,疗养员随时可以阅读这些资料,并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运动、心理疗法来配合药物治疗[1]。
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疗养员都能够把自己的血压稳定地控制在正常范围。紧张、焦虑属于轻度的心理不适,一般的沟通交谈及针对性的讲解就可以取得较好效果,疗养员在护士的帮助下也比较容易调整好心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2 忧郁和情绪不稳定的护理 高血压病属于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临床上往往不是单纯的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的一种表现,常伴发其他慢性疾病,如冠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加之长期服药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有些人便调整不好心态,特别是多愁善感的人,他们会认为自己给家人和社会增加了负担,情绪低落,严重者甚至悲观厌世。所以,在查房时要用心观察,在和疗养员沟通探讨的时候如果发现此类负面情绪要及时进行解释性心理护理,首先让疗养员明确高血压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生活中注意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相配合,也一样会有高质量的生活。同时,责任护士要和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心理护理在这时候显得更为重要。日常生活中多一些积极乐观的正面暗示,让疗养员对自己充满信心,饮食、运动配合药物治疗才会有显著效果。8个疗养期中,护士遇到过这样的疗养员,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和家属的交流,使疗养员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最终,疗养员能够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主动学习高血压病的预防各方面的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3.3 偏执易怒的护理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多为“H型”行为类型人,此类行为类型的人易对周围的人和所发生的事情抱有愤怒、怀疑的想法,经常会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而乱发脾气[2]。老年高血压患者加之一系列慢性退行性的心理衰老变化,特别是患有长期慢性疾病和永久性身心障碍时,更易固执己见、脾气暴躁。如果责任护士在查房或与疗养员交谈时发现这种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疗养员尽快摆脱困境。比如,可以帮助疗养员进行松弛训练,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听音乐等,让疗养员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并长期坚持训练,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实施认知疗法,通过对症的心理护理及心理治疗,让疗养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采取轻松而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的面对身边发生的一切,经过健康教育,疗养员明白很多事情是自己对应激的过度反应,并积极配合治疗,所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
4 讨论
高血压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当机体受到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时,便会引起情绪激动,进而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3]。对于精神压力大,心理紧张、抑郁、偏执的疗养员,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只有调整好心理状态,保持愉快的心情,才能顺利地进行后续的护理工作,所以此时的心理护理对于血压的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与疗养员交流,使疗养员对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如:临床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生活中怎样从饮食、运动等方面入手配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等内容都有较清楚的认识。知晓率明显提高,疗养期间疗养员的血压普遍控制在稳定范围。让疗养员从心理上接受疾病,并在血压确实能保持稳定的状态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预防高血压的知识和技能,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建立和谐的生活方式[4]。
参考文献
1 王文,马丽媛,向华.重视正常高值血压水平及其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干预[J].高血压杂志,2005,13(6):321-327
2 王素芳.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2):169
3 阳晓,杨定娇,阳旭.高血压患者第四医学行为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性干预效果的调节[J].高血压杂志,2005,13(1):45-47
篇5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心理特点 沟通技巧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据调查,我国城市自然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7.41%,农村3.6%,35岁以上人群患病高达5000万人,其病死率也明显高于同龄血压正常人群[1]。高血压早期症状虽然不十分明显,但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久而久之即可导致全身各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如心、脑、肾、眼等动脉病变,进而引起严重并发症。为此,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43例,对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43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62~78岁;对照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61~79岁。两组间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等情况,经检验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进行如下护理干预。⑴入院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老年人一旦被诊断为高血压病,常常顾虑重重,陷于悲观的情绪之中,很容易出现不良心态。有的患者情绪不安、大叫大闹;有的患者沉默寡言、眉头紧锁,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根据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及年龄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交流技巧与患者谈心,了解诱因,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正确指导。有些患者对疾病的危害性无明确认识,抱无所谓的态度,护士应告知患者一旦患上高血压病就需要终身接受降压治疗,如果控制不理想,会因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和残疾。⑵治疗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在治疗中患者自己对各种临床症状过分敏感,稍不理想,情绪就不稳定。他们常常对各种诊疗检查持怀疑态度,此时护士应主动找患者谈心,对其表示理解,向患者说明高血压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的意义及饮食治疗的原则。控制高血压除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很重要,适当运动、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的进展。尽量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鼓励他们尽情发泄,待情绪平静后,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帮助患者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疾病,对那些丧失信心,消极的患者,应多于鼓励和安慰,使患者感到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乐观地接受治疗和护理。⑶出院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有的老年人缺乏耐心,往往不能坚持治疗,对此护士应告诉患者坚持治疗的重要性,有的患者把高血压病看成不治之症,产生恐惧,绝望心理;有的则对高血压病麻痹大意,不顾医护人员的劝告,任其发展;有的经过一段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造成治疗失败,甚至发生不良后果。因此,应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观,明确高血压病是可防、可治的,只要坚持合理用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就可以控制病情进展。⑷评价方法:①患者入院和出院前均发放1份调查表,调查表内容是参照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20个影响因素,另据国内有人使用的标准,以是否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为界≥3划分有无心理问题[2]。②患者出院前发给主管医生1张调查量表,以了解患者在治疗中度配合情况。
结 果
治疗中两组患者配合情况及出院时SCL-90得分比较。
讨 论
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成为当今临床上广为关切的问题。要熟悉老年患者的生理变化、心理状况,掌握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愉快的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沟通要因人而异:在做心理沟通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力求准确恰当地使用尊称。绝对避免直呼患者床号,这样称呼会引起患者反感,影响护患沟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从高血压病患者的社会环境、躯体状态、心理因素着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心理支持、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学会自我保健方法,控制情绪,以消除心理因素对血压的影响,使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沟通要注意形象、举止和语言:护士的举止要适宜,面带微笑,与患者交谈,尽量与患者平视以利于护患之间的沟通。语调、语速及语音的不同特征,在沟通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护士讲话平稳,音量适中,使患者感到轻松,舒适,愿意表达内心的情感。语言运用要恰当,说话慢些,清楚些。要善于发现实际情况,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沟通要求护理人员注重自身素质的完善:有效的沟通技巧要求护理人员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应不拘泥于形式,采用综合手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让其了解病症,解决其问题,这要求护士不断地更新知识,既要重视应激与健康关系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保持良好的心境,更好地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大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血压监控的完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逐渐精细化。药物治疗的丰富,护理加强,都不断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1]~ [2]。近年来,我院通过对所收治的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研究,对比个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以及心理焦虑的缓解的效果。进一步确认了个性化护理的重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1],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40~69岁,平均(53.5±2.1)岁。对照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43~67岁,平均(54.3±1.8)岁。所有患者神志清除且合作,均排除患有精神障碍、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其他急慢性疾病等。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查、病情监测、饮食指导等,并按照医嘱用药,叮嘱患者尽量避免意外跌倒,以免引发严重后果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疾病知识宣传教育 根据患者社会背景、文化程度,运用有效沟通手段、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宣传高血压相关知识。如:高血压发病特点、危险因素、临床症状等,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让患者了解高血压虽可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已能得到很好治疗和控制,使患者心理压力得以消除,从而避免心理因素对生理疾病的干扰。2)增强患者对高血压治疗的了解 主动向病人介绍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意义、配合治疗的必要性,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疾病治疗方面的问题,与患者共同探讨控制高血压的对策。让他们从根本上意识到坚持长期规律服药的重要性,提高其治疗依从性。3)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密不可分。病人入院时,护理人员主动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施、病区医务人员及其他病友,以消除患者因环境改变引起的紧张、焦虑情绪,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同时保持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以促进病人身心和谐统一。4)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高血压病情易反复、并发症多,在患者初次接受治疗时,即应让患者树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护理过程中,应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主动关心尊重病人,耐心倾听病人内心想法,评估患者需求,及时发现并分析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澄清对高血压疾病的错误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克服无助感。让患者在最佳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维持血压的稳定。5)帮助病人形成有利于高血压治疗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协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运动,合理安排有益身心的活动,如下棋、散步等,转移患者对疾病的过度关注、担忧。指导患者控制体重,少食多餐,以低胆固醇、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原则,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预防便秘,禁烟酒。
1.3 疗效评价标准
高血压治疗合格标准[2]:收缩压低于140 mm Hg,舒张压低于90 mm Hg,无头痛头晕等症状即为血压合格。利用SAS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总分低于40分表示患者为轻度或无焦虑症状;评分为40~50分表示患者有中度焦虑症状;评分大于50分为表示患者有重度焦虑症状[2]。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 . 1 两组患者高血压改善情况比较
观 察 组 血 压 达 标 25 例(89.29%),未合格3例(10.71%),对照组血压合格15例(68.18%),未合格7例(31.82%),两组血压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平均血压值的变化
2.2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观察组重度焦虑3例(10.71%),中度焦虑4例(14.29%),轻度及无焦虑21例(75.00%)对照组重度焦虑5例(22.73%),中度焦虑8例(36.36%),轻度及无焦虑9例(40.91%),两组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3讨论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目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持续的高血压状态易导致患者引发冠心病、脑出血、脑梗死等一系列并发疾病,若不及时控制与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5]。对高血压患者针对性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高血压程度,对治疗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护理方法着重于药物治疗与患者病症控制,而忽略了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药物,面对高血压病情出现的心理焦虑问题。而焦虑心理的产生会使病人大脑皮层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 导致血压升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基础上,应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改善患者面对疾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篇7
【关键词】 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 药物治疗; 效果
高血压属于高发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当前我国近2亿人患高血压,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1]。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当前临床医生多过分强调药物控制的疗效,而忽视了心理社会因素对于高血压辅助治疗的效果。近年来多位学者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中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除了与药物控制效果相关外,与心理社会因素也存在密切关系[2]。本文对所负责辖区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相应的心理社会因素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药物试验,发现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药物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选择收缩压范围在140~179 mm Hg,和/或者舒张压范围在90~109 mm Hg的1级及2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3]。此次共有128例符合试验要求的高血压患者参加试验,其中男69例,女59例;患者年龄36~78岁,平均64.5岁;患者病程1~19年,平均病程5.4年;对这些患者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评定,将焦虑、抑郁评分≥40分,社会支持评分≥38分的患者定为高心理社会因素风险组;将焦虑、抑郁评分
1.2 排除标准 选择患者时遵循排除标准如下:近半年内出现有心梗、心绞痛或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有窦性心律过缓或者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糖尿病患者;有哮喘或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转氨酶升高2倍以上的肝功能损害患者;有肾功损害的患者;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对寿比山出现过敏的患者;对磺胺类药物出现过敏的患者;在试验前3个月用过其他研究性药物治疗的患者[4-5]。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都给予吲达帕胺来控制治疗高血压症状。吲达帕胺(IndaPamide Tablets,纳催离),施维(天津)制药有限公司,药品规格2.5 mg/片,每盒10片。药品批号:2003416。上述患者都进行3个月的药物治疗,观察患者血压、体重指数及血脂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心血管药物临床实验评析方法的建议》中规定进行疗效判定。(1)显效:舒张压达到正常标准且下降的幅度超过10 mm Hg,或者舒张压虽然未降到正常标准但是下降幅度超过20 mm Hg;(2)有效:舒张压下降幅度虽未达到10 mm Hg,但是已经降至正常范围,或者是舒张压虽然未达到正常标准,但是下降幅度范围达到10~19 mm Hg。(3)无效:上述所述的标准均没有达到。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降压效果比较 心理评分低的低风险组在药物降压治疗总有效率为75.71%,明显高于心理评分高的高风险组的55.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压相关因素比较 低风险组在血压、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控制治疗程度上均明显优于高风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本身属于一种复杂的身心疾病,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受多环境及多基因的影响。不少学者的研究都表明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社会障碍与高血压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同时高血压患者因为疾病自身的原因,也容易导致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加重。两种疾病间属于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出现恶性循环[6-7]。从本次的研究中,焦虑、抑郁评分低的低心理社会风险组在用吲达帕胺控制血压的过程中,效果良好,总有效率达到了75.71%,并在对高血压相关因素的治疗中,低风险组在血压、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控制治疗程度上均明显优于高风险组。这点充分证明没有心理社会因素的降压效果要更好,焦虑及抑郁对于降压药物的疗效有很大影响。
对于焦虑及抑郁对于降压效果的影响机制大概与这些心理因素能够刺激体内的交感神经,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得单核细胞活性含氧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周围血管的收缩,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的升高,不容易控制[8]。同时,焦虑及抑郁这些因素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生活方式,对药物降压的效果引起不良影响。从上述的研究中充分证实,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影响很大,因此对于高血压不能单纯依赖药物控制,应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特别是对于心理评分高的高心理社会因素风险患者一定要积极配合心理疏导,这样才能够保证药物治疗的效果。
心理社会因素可以通过身心相关的机制对高血压疾病的发展转归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对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效果产生相当大影响。而临床中高血压患者如果拥有良好的心理社会因素能够使患者机体的内外环境处理良好的协调状态,这样协调的内外环境能够使机体中的代谢及免疫机能达到最佳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血压的稳定下降还有病情的改善都大有益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10]。相反,焦虑及抑郁则会使患者机体中的内外环境失衡,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使得患者全身的小动脉发生持续性的收缩及痉挛,会使患者出现心跳加快,导致血压上升,促使病情出现恶化。通过上述的研究,心理评分高、有严重焦虑及抑郁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其血压控制的效果明显不如没有焦虑、抑郁患者血压控制的好,同时患者心理状态好,体重指数、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控制较好,而焦虑、抑郁患者这些指标中有些不仅没有见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有些升高的迹象。
总之,心理社会因素对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在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从这点出发,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干预,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洪智.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18):147-148.
[2]殷莉,黄传富,罗雪琚,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J].华西医学,2008,23(5),1198-1199.
[3]李丽娟,魏玲,李琼.高原高血压患者A型行为与心理卫生状况分析[J].云南医药,2010,31(6):642-645.
[4]师洪颖.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护理[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1):54,63.
[5]杜海霞.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与自我管理研究[J].甘肃科技,2011,27(3):103-132.
[6]袁亚芳.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方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0):5-7.
[7]帅春霞.高血压病社区护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241-215.
[8]宋春丽.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8):67-68.
[9]林红霞,李雪云,梁瑶梦.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9,16(6):69-70.
篇8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特征;护理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不良的情志刺激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会使血压持续升高,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1]而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当人的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焦虑、忧虑等状态时,大脑皮质和皮层下中枢的抑制和兴奋过程发生冲突,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会丧失对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调节作用,使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为此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而使血压升高。中年人的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家庭中都是主导者,工作繁忙,压力大,患病以后更加重他(她)们的精神负担,多种因素导致不能用平和正确的心态应对自己的病情,这将不利于血压的控制。客观地了解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血压得以控制、稳定病情的必要手段之一。
1.中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1.1 恐惧、焦虑 在初患高血压病时,突如其来的疾病,对于处于事业、家庭中坚力量的中年人来说,往往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容易有焦虑恐惧的心理,致精神紧张而头晕、头痛、眼花甚至胸闷血压上升,病情加剧,不易控制。
1.2 忧郁 由于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的缺乏,往往对病情估计比较悲观。因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部分患者入院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容易胡思乱想,诱发压抑心理,造成心理冲突,表现为抑郁性格。
1.3 急躁、悲观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当患者知道疾病无法根治,需要通过终生治疗,而且血压的变化受个人饮食、环境、医从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血压会变化无常,短期内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容易导致产生急躁情绪,对健康也失去信心,对生活逐渐感到悲观。
1.4 盲目乐观 因文化层次的不同,并且加之中年患者群体总感觉自己有年龄优势,特别是症状轻或者无症状患者,认为血压高一点,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对身体无大碍,饮食随意,不加任何控制,不愿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疾病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2.中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针对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焦虑控制心理状况护理措施 加强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教,认真倾听患者诉说,了解他(她)们顾虑,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可以是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等基本知识。向患者介绍所需检查的方法、目的,以取得配合及解除因此引发的顾虑。鼓励患者以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对待疾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2.2 针对中年患者忧郁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减少其陌生感,介绍医院的医疗护理技术力量,必要时可以推荐一些治疗效果好,积极乐观配合治疗的病友和新发患者加强沟通交流。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性,多和患者家属沟通,让家属一起参与到配合治疗的过程中,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减轻心理负担的目的。 对急躁型患者,要注意谈话的技巧性,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
2.3 针对中年高血压患者急躁、悲观心理特征的护理 让患者知道高血压病虽然是一个慢性疾病,但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有规律的治疗措施得以控制。多次强调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指导患者使用心理治疗是对应疾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之一。护士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要注意谈话技巧,顾及对方的顾虑,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指导患者学会采用放松术,为让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宣教,提供些图文并茂的宣教卡片,这些均对高血压患者急躁、悲观的心理状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4 针对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盲目乐观心理特征的护理 让患者明白高血压病的危害,血压控制不好可能造成对心、脑、血管所造成的危害,介绍那些已经发生的严重病例,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根据患者文化水平层次不同,采取符合的健康宣教。让患者更坚定认识自己对于事业和家庭所处在的重要性,树立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正确客观认识,这些有助于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
总之,高血压病是一个慢性疾病,无论在疾病任何阶段都会让患者产生些心理状态的变化。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治疗高血压病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反应,及时分析,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顾虑,为高血压病患者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身心环境。
篇9
[关键词] 高血压病;心理分析;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4.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c)-096-02
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不良的心理因素会严重影响病情的发展[1]。既有心理应激导致的高血压,又有躯体症状导致的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因素会影响治疗效果,因而洞悉患者的心理,并施以相应护理,在高血压病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的观察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4月~2008年4月,共收治高血压病患者296例,其中,男204例,女92例。Ⅰ期患者97例,占32.7%;Ⅱ期患者143例,占48.3%;Ⅲ期患者56例,占18.9%。Ⅰ期患者平均年龄43.3岁,Ⅱ期患者平均年龄51岁,Ⅲ期患者平均年龄66.7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1.2 方法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每位老年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有害心理,采取相应对策,身心同治,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2 心理状态分析
见表1。
表 1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n(%)]
3 护理对策
3.1 怀疑、震惊的心理
笔者观察此类心态患者以Ⅰ期高血压病患者比率最高,虽被确诊,但总认为自己平时身体健康,没有或无明显症状,对所患疾病产生怀疑和震惊,甚至以为医生夸大病情或误诊。针对这种心态宣教时,首先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尊重、关心患者,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反复讲述高血压病的临床过程,Ⅰ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躯体症状,1/3来自疾病本身,1/3是由服药引起,另1/3是心理因素。可请Ⅱ期高血压病患者,介绍自己早期患病时的心理、躯体感受。使患者由怀疑、震惊转为认可心理,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3.2 焦虑、恐惧、矛盾的心理
以Ⅱ期患者比率最高,这是由于中年患者相对较多,工作正处于事业的顶峰,家庭中又承担着照顾父母、抚养子女的责任,心理、身体负担较重。有的对自身的疾病虽有一定了解,但又要忘我工作,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熬夜等,明知有害又无很好的应对方式;害怕影响工作和家庭收入,为此而焦虑,内心充满矛盾[2]。高血压病患者的恐惧心理主要是担心卒中、致残,特别是女患者,表现为对治疗过分关心,精神高度紧张、失眠。护理人员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外,还应采取劝导、启发、理解、同情的交谈方式,学会倾听,鼓励患者说出焦虑、恐惧的原因,用温和的语调、关心的态度、理解的话语使患者情绪稳定,再适时进行高血压病知识、中风预防知识教育。高血压病虽不能根治,但科学用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具有良好的心境、将血压调整在合适的范围,可减少、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预防中风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同时尽可能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取得家庭、社会配合,护士可协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介绍适合于患者的提醒服药方法,如将药物放在醒目的地方或利用电话、钟表、手机定时提醒自己服药等。通过护士的细心护理,使患者感觉到家人、医护人员、社会的支持,从消极的心境中走出来,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病情,认识到只有控制病情、拥有健康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
3.3 满不在乎的心理
以Ⅰ、Ⅱ期患者居多,这种心态主要是缺乏高血压病相关知识,认为无非就是血压高一点,对身体无大影响。认为即然不能治愈,不如随心所欲,也就无需吃药或按时吃药,更不愿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对此类患者护士应协同主管医生耐心、细致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也可组织专家讲座,讲解高血压病的危害以及因不重视治疗而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克服满不在乎心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治疗信心。
3.4 厌世、抗拒治疗的心理
以Ⅲ期患者最多,少数Ⅱ期患者也存在,主要因患病时间长,对治疗缺乏信心,服药致使家庭经济拮据,特别是并发脑血管病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认为拖累家人,故不配合治疗,表现为对医护人员不信任、态度冷漠、难以接近。针对此类患者的心态,除用温暖、热情的话语打动患者外,心理护理时还应用安抚,给患者生活上的协助。久病卧床者局部按摩,帮助肢体功能锻炼,让患者感到亲切、温暖,体会到护士的关心、体贴,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为患者讲解病情时,即要有科学性,又要有保护性,并适时提供治疗信息,将治疗中取得的效果及时反馈患者,并给予语言激励[3],从而使患者觉得有希望、有信心,克服厌世心理,积极与疾病做斗争。
总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对于预防和控制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聂琳.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现状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2):118,131.
[2]胡容.对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41-843.
篇10
关键词:高血压;冠心病;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高血压病是导致老年患者心脑血管意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高血压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在临床中重视程度被降低,如治疗方式不得当,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方法,研究患者的血压的血压控制率,将我院13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2例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中,男92例,女4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7.8岁。将我院132例高血压伴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病例均符合 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和高血压联盟《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以及国际心脏病学会《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冠心病诊断标准。
1.2效果评价 血压控制目标:收缩压
1.3方法 一般护理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护理干预组除了给予一般的护理措施外,给予护理干预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3.1入院后向患者进行详细宣教,高血压、冠心病的症状、发病危险因素、用药注意等讲解有关高血压病、冠心病的知识。嘱咐患者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需要坚持终生规范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1.3.2心理护理一般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多数为老年人,老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恐惧、紧张、不安等心理问题。因此,护士应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病因、病情、治疗用药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等,并及时与患者沟通,讲解相关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所了解,使患者情绪得到稳定。
1.3.3病情观察 ①按医疗方案给予治疗,患者要静坐或静卧30min,然后进行血压、心电图、呼吸的监测;②当收缩压高于196mmHg,应及时报告给医生,根据医嘱给予必要的处理;③如发现患者血压急剧增高,同时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发生高血压危象的可能。马上通知医生并让患者卧床、吸氧,同时准备快速降药物,脱水剂等。
1.3.4生活方式的改变 ①调整饮食:嘱患者饮食注意低胆固醇、低脂、低热量、低盐饮食,菜不宜太咸,少吃咸菜、咸肉等腌制食品;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含脂肪高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含糖高的食物如甜点也要少吃;多吃含维生素和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②加强运动:在控制好饮食的基础上,多加强运动,再结合行为治疗等综合治疗。以有氧运动为主,必要时需要在检测下进行,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③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使糖和脂肪代谢出现异常,加速血脂在血管壁沉积,使血管硬化,血压上升。同时,尼古丁也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④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改变急躁易怒的性格,可采取放松技术或与他人交谈的方式缓解压力。
1.3.5运动护理指导患者活动时注意"三个30s"即起床时清醒静卧30s,床上静坐30s,床旁静站30s后方可活动,有效地预防猝倒[2]。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在住院2w后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观察组66 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经过科学、合理的治疗与护理后,血压控制良好,显效57 例,有效8 例,无效 1 例,有效率达 98.5%。
3 讨论
高血压目前已成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基础疾病之一。由于早期症状隐匿,不易发现,一经确诊多需终身用药的特点。提高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于合理有效的血压控制。规范的治疗是目前控制高血压并发症的主要手段[3]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护理人员以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负性心理状态,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以健康宣教及饮食控制疗法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同时严密病情监控对于消除突发危险,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牛志杰,牛志红.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2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