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心理特质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者的心理特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篇1

关键词:国内外学者 创业者特质 综述

创业,可谓是多年来一度如日中天的名词。创业活动的核心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人虽然是少数,但创业成功者的故事曾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不少有梦想的人。毕竟,创业者所面临的挑战和所经历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和坚持下去的。85%的人在创业上是有冲动而非梦想,所以被挡在了冲动之外,只能跟随那些实现梦想的人。

1 国外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硝烟弥漫的同时,全球经济低迷,失业问题突出,由此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一时期,创业在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上做出了贡献。事实表明,民营企业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的开展成功当然少不了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及组织资本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创业者作为人力资本是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而创业者自身素质特征又影响创业的业绩。因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研究创业者素质特征。这些研究大多围绕创业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实,国外学者早就开始了对创业者素质特征的研究,他们对创业相关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挖掘。纵观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及专家都倾向于运用各种素质特征对创业者进行界定,将其概念化。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这两个方面对创业者的特质进行研究。

1.1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研究的侧重点为创业者内心活动规律。这就是对国外专家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的诠释。

在国外学者和专家关于对创业者特质的论证中, McClelland(1961)提出的成就需求理论和Rotter(1966)提出的控制源理论早期引用最多。McClelland围绕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显著特质问题,把成就需求作为两者的主要区别,他的主要观点是创业者设定以有很强的成就需求为目标,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去实现目标,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Rotter的控制源理论分内控制源和外控制源,主要是讲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及生活中对事件控制能力,人对自己控制生活中的事物能力的感知直接影响其生活态度、工作中的行为特征和对重大事件的理解。内控制源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事物的结果,而外控制源的人认为事物的结果是取决于运气和他人的能力,而不是他们控制的。

Tibbits(1979)认为,创业者在创业刚开始时期,其个性特质一般包含创新性及较强的行动意愿。

Casson(1982)发表的观点大致为,创业者要想达到成功,应具备如下特质:风险承担力、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创新性、企业管理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

Horwitz研究认为,创业开创新业务时,成就需要、风险取向和控制源等都是创业者最重要的特质,还研究了高精力水平和韧性、控制权、自主需要、成就需要、自主取向和行为规范度度、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需要。

Gartner在论证创业精神和创业者特质相互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解析创业精神不能有单纯的物质观,不能忽视人的模仿能力和情景因素,因许多特质从属于行为。

Schere认为一个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他的忍耐力,对模糊事件的忍耐力。

J.Robert.Baum认为创业韧劲和创业激情,是创业者特质的两个方面体现,创业者特质直接影响动机,间接影响新创企业绩效。在研究创业者绩效、动机与特质的关系中,应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目标理论为基础。

1.2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主要指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中得出结论,侧重于创业者的外在行为研究。

Dary1G.Mitton(1997)认为进行创业研究最好的手段就是研究创业者本身。他结合自己的创业亲历,并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创业者典范,得出创业者拥有的共同点:① 他们一直追求着巨大和持久的改变;②是事业蓝图的描绘家;③喜欢竞争;④善于系统的思考和行为;⑤愿意接受挑战;⑥行动果断;⑦善于不断的积累经验。

据德国经济“创业协会”对世界八十名创业成功者跟踪调查表明,专家们分析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广博的知识、崇高的理想、健康的身体、观念化能力、自信、紧迫感、迎接挑战、控制欲望、脚踏实地、情绪稳定、客观的人际关系态度等。

CraigS·Galbraith,DonaldR.Latham(1996)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现代的勉强创业者(无法找到工作或被解雇而创业的人)。选择的三组样本为:①从大公司失去工作,到其它公司又找到工作的人30位;②传统的自发创业者30位;③从大的公司失去工作而刚刚创业的人30位。从中发现,他们同时拥有着新创企业家和传统创业者的许多特征。同比来看,勉强创业者有着更高的对成就感的需要,但有着相似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性,因失去工作,勉强创业者比别人更希望证明自己。

Groves,McGuire,Drost and Kwong(2007)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非线性的思维、积极主动性人格特质;创业感知可行性、创业者的教育与经历与创业动机正相关;个人喜好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以及集体主义、权力等与创业负相关。

2 国内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的林嵩(2009)把创业者特质集中在创新偏好、风险偏好和成就偏好这三个方面。他通过分析史玉柱特质和创业过程,总结为:①创业者的个性特质通过创业行动的规划和实施,对创业绩效实施影响;②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对创业行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③创业战略对于创业成长具备直接的影响作用;④伴随创业活动的推进,创业者的个体特质对战略的影响也在弱化;⑤创业者需要积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构建合理的战略方案,促进创业成长。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2006)在探索中国背景下创业特质结构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中发现中西方的创业特质均存在内控性和创新性,但其差别也比较大。在研究中,稳健性指创业者在重大决策时表现出善于把握时机和思考周密,分析利弊,而冒险性则指能承受的压力,这一区别可能由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思想,不愿冒险和冒进。此研究结果对高科技企业中高管人员的选拔任用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郑健仕(2004)调查了浙江省3937家民营科技新创企业,在此基础之上对创业者特质进行研究,认为创业者的特质是指不同时代、环境或同一时代、环境中创业者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水平及素质特征。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才能够成为出色的新创企业家。

吉林大学的刘振华(2007)运用目标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等知识,把创业者特质分为控制源、成就需求、风险倾向三个维度,研究了这三个维度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中,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PSSn.5软件对数据进行可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模型假设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

田毕飞(2011)通过对1980—2010年国内外有关特质研究的文章进行的全面检索,结果表明创业者涉及的人格特质有成就动机、冷静、模糊容忍能力、创新导向、自主、抗压能力、风险承担倾向等多达51 种,认为创业者的性格特质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

杨建东,李强,曾勇(2010)实证考察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特质及其社会资本对吸引风险投资参与可能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对于吸引风险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强和具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更加可能吸引风险投资的参与,而创业者人数越多,越不利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

3 结语

综合国内外关于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创业者在心理上、行为上、创业动机上、个人教育经历、个人工作经历方面以及个人社会关系等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有的、异于非创业者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得创业者具备了在经营企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市场、政府关系、融资、技术等各种资源以及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而成功经营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刘振华.《 创业者特质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篇2

关键词:创业动机;影响因素;职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75-02

通常认为,成为一个创业企业家是一个具有挑战的职业选择,因为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每天要面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境充满了日与俱增的不确定、困难、失败和沮丧(Campbell,1992)。因此,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选择创业和怎么样开展创业活动对于理解创业活动是非常关键的,这就涉及到对创业动机的研究。关于创业动机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没有达成一致,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创业动机进行定义,但可依据动机的传统定义将创业动机理解为:创业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创业活动,并导致创业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纵观国内外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对创业动机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的发展路径。在纵向发展路径中,与管理心理学领域发展轨迹类似,研究者逐渐从构建静态的内容导向的理论模型转变到关注具有动力特征的过程。这一转变符合创业动机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创业动机地激发、维持是创业者个人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的产物。创业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创业企业家在满足了初步的需求后,创业动机也会逐步改变。比如,创业者动机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经济性动机逐渐减弱,而社会性动机逐渐增强。横向发展路径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依据各自的理论背景、关注对象对创业动机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比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开展了对创业动机及创业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Walte等,2014)在对近30年来众多有代表的文献的归纳研究,发现研究者主要从六个视角来研究创业动机的产生、发展及特点。其中包括特质视角、认知视角、情感视角、意图视角、学习视角和经济视角。特质视角关注个体的特质和倾向。认知视角强调获取、储存、加工和使用信息的认知过程能够强有力的驱动个体产生创业动机(Baron,2004)。情感视角关注情绪和情感在创业者决策中的作用。意图视角研究创业者创业意图的驱动因素。学习视角强调了观察者通过观察社会行为进行学习。经济视角借鉴了人力资源和决策理论的相关观点,认为利益最大化驱动了创业的职业选择。

创业动机是个体创业行为的驱动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动机的产生受着有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个体创业的动因或驱动力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动因共同促进。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又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发展因素,其中先天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人格特质因素,后天发展因素包括认知特质、能力特征与个人心理特征。环境因素则包括创业氛围和创业政策因素。以下分别具体介绍创业动机的每个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先天因素。

(1)人口学变量。以往的研究发现,个体自身的性别(男女差异)、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父母的价值观念、文化程度、职业种类等都会影响创业道路的选择。男性比女性更倾向选择自主创业,家庭经济较差者受物质追求面驱动选择创业,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者则更多受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的要求选择创业。父母创业,则孩子更倾向于创业。

(2)人格特质因素。人格特质在创业过程中影响创业者是否创业的决策的制定(Shane,2003)。人格特质的研究者关注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和倾向,他们假定在早年,人格特质可通过社会学习过程而塑造(Carland等,1988),但人格特质主要由遗传或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决定(McCrae,1994)。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早到对创业动机的研究致力于发现哪些人格特质和特点能够促使创业者产生创业意图、开展创业活动,即区分哪些具体人格特质使创业者和普通人不同。从McClelland(1965)提出成就动机影响创业开始,大量的对人格特质的研究开始涌现。例如,Whetton和Cameron(1998)研究发现外向性特质(extraversion)、开放性特质(openness)影响创新能力与创业倾向。近些年,有研究者认为个性特质对创业动机的影响有限,这可能与个体的特质会随时间改变而改变有关,因此后续对人格特质因素的研究要结合时间维度开展。

2.后天发展因素。

(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个体的创业动机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个体获取信息或机会并且能够识别、辨认信息或机会的过程推动下,个体才会产生创业的动机。研究者对认知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采用启发式的认知策略和目标设定。在缺少时间、信息或者信息加工能力的情况下,启发式减少了加工的关键信息的总数,并且能够产生充分的、通常可以接受的结果。研究者认为创业企业家比普通企业管理者更依赖于启发式,因为他们典型的要面对高不确定性和复杂的决策制定场景(Busenitz and Barney,1997)。类似地,认知策略偏向启发式的个体更容易选择创业的角色,而其他个体会感觉创业活动过于成为负担,而不考虑创业。但是,在高信息负荷、不确定情景、情绪紧张或者时间压力下,使用启发式可能会带来认知偏差(Baron,1998)。它能直接影响创业者的决策或者影响对风险的认知,进而造成对风险的误判(Simon et al.,2000)。目标是行为的客观标准,创业目标的设定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创业活动。具体地,Locke(2002)指出目标通过四种机制影响行为表现:第一,目标起到指导功能,它指导注意和努力朝向与目标相关的活动;第二,目标具有激励功能,高目标比低目标产生更多的努力;第三,目标影响毅力;第四,目标通过唤醒、发现,使用任务相关的知识和策略间接地影响行为。

(2)能力特征。在此能力特征指潜在创业者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会影响他是否创业以及创业动机的强度。欧洲国家的政策制定者相信通过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能够增加创业者的数量和质量。他们认为个体获得创业相关的知识越多,越能促进创业。

影响个体创业动机的能力具体指发现、识别机会的能力。具有发现并能辨认机会的能力,个体就更能发现潜在的商业价值,进而产生创业意图,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

(3)心理特征。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依据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结合创业领域而提出的概念。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创业角色,并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Boyd,1994)。创业自我效能感不只反映了过去的经验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个体提供自己能够胜任的结论,因此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过程很重要,它涉及到个体有信心执行一项任务并且有信心获得结果,它提供了有能力的感觉,所以在创业企业家高不确定结果的背景下,它是预测行为的一个有利的指标。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具有必备的创业企业家能力,比如风险承担,那么他就更倾向于选择创业。Gartner(1985)认为创业意图是为了建立新企业,在行为之前所表现出的一种有意识的状态。创业首先表现为创业者建立意图,创业意图应该是创业机会搜寻、发现和开发之前,一旦创业意图形成了,搜寻和识别创业机会才开始。

二、环境因素

1.创业环境。近几年创业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创业的环境特点和机会特点上,这些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对创业现象的理解(段锦云,2012)。《GEM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将影响创业活动的创业环境因素分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得性、文化和社会规范九大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环境影响当地人的创业意识和动机,积极的创业文化能更多地萌生创业动机,从而使有创业动机的个体有意识地搜寻因为环境的变动带来的商业机会。

2.创业政策。Anders将创业政策界定为“是关于激励企业家(创业者)及其创业精神的政策措施”,包含三方面内容:创业政策对象是处于发展前期,起步和后起步阶段的企业(42个月之内的企业);创业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涉及三个领域:动机、机会和技能。创业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家从事创新与创业活动降低创业壁垒,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创业活动,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国家经济政策影响着创业活动,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van Praag,2007)。当国家的经济自由程度增加时,个体更愿意自己创业。

三、后续研究展望

创业动机是预测创业行为的重要动力机制。创业动机受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影响,根据实证研究表明,相对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对创业动机的影响和预测作用要小。虽然对创业动机的研究已经开展几十年,但创业动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和完整的定义,这妨碍了研究者对以往研究数据的评估使用。因此后续亟待一个统一的定义。

创业动机多种多样,而不同类型的创业动机,其影响因素不同,影响机制也不同。探讨影响机制,将会促进人们对创业动机的进一步了解,这还需后续研究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段锦云.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5):698C704.

[2]Baron,R.A. (2004),“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a valuable tool for answering entrepreneurship’s basis why question”.

篇3

关键词: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79-07

一个大国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建立在强大的产业竞争力上,而产业竞争力的源泉是持续创业。促进大众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我国正处在创业范式的转变期,未来我国的创业范式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这种创业的范式远比过去复杂得多,创业者的方法和智慧需要更加综合全面。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战略使命。以创业研究著称的百森商学院长期引领全球的创业教育。百森商学院在1919年成立,罗杰・百森(Roger Babson)是该校的创始人,他坚信:“只有用新的方式开展工作或者以差异化的路径把工作做得更好,世界才会进步和获益。”可能正是这样的创校理念,才让百森商学院走出一条创业教育特色之路,成为创业教育的先锋。笔者系统研究了百森商学院最新开发的一套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方法,拟从学术理论方面和创业教学实践方面阐述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五个特定完整的行动式创业教学法。“玩耍”的核心概念是游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移情”的意思是指人能够理解和认同他人处境和情感的能力,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创造”的核心理念是创业应基于创新,以创新驱动创业;“试验”倡导的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敢于直视失败;“反思”反映的是创业过程中需要根据各种因素实时调整。百森商学院的这五种实践教学贯穿创业过程的实质,使教师和学生在娱乐、操练、探索中体会创业的诸多哲理和情境。借鉴这套方法,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的中国创业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一、创业教育演进的三阶段

创业教育的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关注创业者个体特质到关注创业过程再到关注创业教育方法。

早期的创业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的个人特质。研究学者如Mc Clelland、Collins、Moore、De Carlo、Lyons,试图识别一系列特质,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成功创业者与失败创业者区分开来[1][2][3]。Brockhaus和Horwitz回顾了有关创业者个人特质的文献,提炼出四种主要的创业者个人特质:成就导向、自我控制、高风险承担倾向及不确定因素的容忍[4]。然而,此后在创业者个人特质的文献中并没有形成进一步的共识,也没有科学的实证依据证实这四种特质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Miner提出了创业者心理人格理论,包括四种人格:个人建议者、感情投入的超级销售员、专家型创意生产者及真正的管理者[5]。Fisher和Koch在其著作《天生而不是后天形成》中重新提及存在某些创业者人格特质的论断,并且认为这些特质是受风险偏好影响的[6]。研究者从创业者特质角度出发的研究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Gartner主张用行为方法研究创业,作为对创业者特质的回应。他认为,创业终究是关于新企业的创建,应考察创业者在新企业创建情境下开展的活动,创业研究应该关注创业者做了什么,而不是研究创业者是谁[7]。不同的创业者个人行为和特质极为不同,因此,很难将这类研究进行普及并应用到教育领域。为了证实这一点,一项专门的研究针对创业教材内容与新生创业者的行为进行了比较,发现几乎没有重合之处。但是,受到创业行为研究的影响,学者研究创业教育墓刈⒛忱嗵囟ù匆等巳鹤移到了创业过程。Ben Oviatt认为创业是一种线性活动,包括识别机会、开发概念、资源整合、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退出[8]。Timmons认为,创业过程就是连续的商机、资源和团队之间匹配和平衡的行为。Brlon和Shane认为,创业是一个随时间而展开的动态过程,该过程可分为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开办企业、建立成功、收获回报等几个阶段。

对上述研究,学术界表示认可。作为替代,用认知方法研究创业也已经持续获得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创业认知的研究,并不是基于人格特质来区分创业者,而是揭示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并且假定特定的思维模式是竞争优势和个体差异的来源。Mitchell等人将创业认知定义为人们用来做出有关机会识别、机会评价、新企业创建以及企业成长的评估、判断或决策的知识结构[9]。从认知理论的研究可知,创业问题不再是某个个体能否成为一个创业者,而是某个个体如何才能变得富有创业精神、创造机会并开展创业活动。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的弟子Saras Sarasvathy的研究在创业领域引入了一个有争议的新理论――效果推理理论。效果推理理论开始于这样一个命题:未来是不断变化的,可以通过创业者采取有意识的行为来重塑和改变。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初始特征是无法选择的,因此创业者不用事先做出未来目标的设定,在创业实践中可将未来看成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可以基于创业者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创业机会是向创业活动投入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互相作用进行社会构建的结果,而不是事先存在的可能性组合[10]。要理解创业者是如何审视世界和如何学习的,创业思维就变得非常重要。Sarasvathy的实证研究发现,效果推理型创业者将世界视为有多种不同的可能性,据此创造并重组新机会、接受并利用意外,创造而不是寻找市场。这些都是创造未来而不是预测未来。

创业者思维模式的研究发现以及百森商学院学者的辅助研究,共同将创业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基于效果推理理论,百森商学院的学者认为,不能将创业作为一个过程来讲授,而是应作为一种方法来讲授[11]。作为一种方法的创业要求开发一组实践,通过这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进而培养更能付诸创业行动的学生。

二、创业作为一种方法

百森商学院的学者支持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过程”。因为“过程”就意味着只要人们按照事先安排的步骤就会得到相应的结果。而且“过程”这一词假定了像生产过程那样的已知投入和产出。Neck和Green在以前的研究中将其类比为汽车制造[12]。想象一下生产线上装配汽车,将造车思想和工程学知识结合,并投入到汽车的生产设计过程,其中汽车零件是已知的,如何组装也有详细的说明,汽车在生产出来之前也是已知的。这个汽车的生产过程都是可以预测的。但创业也可以这样预计过程吗?创业真的可以像汽车生产那样预测吗?在以往的创业教育中,创业教育者在传统上对过程观持认可的观点――这种观点被一种线性的、阶段化的新企业创造法所主导:机会识别、开发观念、确定资源需要、整合资源、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退出。

创业的环境是不确定、不可预测和模糊的,需要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这与实际教学中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基于方法论的创业观可以使学生掌握这门科学。方法代表了一组技术或技能,帮学生开展一组实践以让他们更具备创业精神地行动和思考。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意味着传授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而这种思考和行动方式是建立在利用实践组合鼓励创造的前提之上。该方法可让学生超越指导、理解和谈论,要求学生应用、使用和行动,要求持续的实践。

图1比较了两种创业教学方法:一种是将创业作为方法,另一种是将创业作为过程。正如百森商学院所展示的,创业的方法观需要一种特别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创业的方法观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课、一个班,一份创业教学大纲,而是关注向每一个受教学生传递一种创业思维和行动精神,这样的学生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能创造他们的未来。

三、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五种实践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将创业视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五种实践,这些实践的概念是与知识、技能和思维的获取紧密联系的,都是通过实际动手的、刻意的、基于行动的活动实现的,这些活动提升了创业胜任力和绩效表现。由于创业是复杂的和多面性的,只采取一种实践是不可能的。因此,百森商学院引入五种具体的创业教育实践(如图2所示),它们代表了理论与实践的合成式教学法的思想。

这五种实践分别是: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反思。这五种实践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五种实践也能贯穿创业情境中的核心环节:玩耍能让学生全情投入到活动中,发现创业的各种机会;然后通过移情理解和感知他人处境和情感,产生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再通过创造,赋予产品新的价值;经过一系列的研发和试验,完善产品的功能,做到精益求精;每个环节都需要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和改进。通过这五种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真正的创业思维与行动能力,让他们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创造他们的未来。

(一)玩耍(Play)的理论与实践

玩耍是为了培养一种充满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思维,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众多机会、大量可能性以及更多创新方式的一种途径。Johan Huizinga是最早研究玩耍概念的人,他将玩耍定义为:位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一种自由活动,是“不严肃”的,但与此同时强烈地吸引玩耍者。这种活动与物质利益没有什么关联,也不会从中获得任何利益。Kraus回顾并总结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对玩耍提出自己的定义:玩耍是一种在休闲中开展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表达自我和追求快乐。这种活动是活跃的,并且在探索、竞争或幻想的精神状态下开展。Bateson的研究视角则有些不同,他将玩耍当做是沟通演化的一部分,他指出:事实显示,玩耍是一种现象,“玩耍”的行为预示了并关联到其他“非玩耍”行为,因此,我们在玩耍中会遇到代表其他事件的某种信号[13]。

“玩耍”的核心概念是游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特定的游戏能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创业知识和创业思维。下页表1提供了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玩耍的实践教学案例。

(二)移情(Empathy)的理论与实践

移情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社会学家Karla认为:“移情是一种社交和情感技能,帮助我们感受并理解他人的境况、情感、意图、需求和思想,这样我们就能提供敏感的、恰当的沟通和支持。”神经学家Decety认为,人天生就有移情的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与他人的交流而不断发展,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体验和培训加以提升[14]。

创业教育与移情之间存在三方面的关系。首先,渴望成为创业者的学生需要与实践创业者产生共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业者的本质和其生活的状态。其次,用移情的、更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联结的能力对领导力、交流和团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再次,创业者从新产品、新服务、新流程或新企I中创造价值,创业者是问题的识别者和解决者。然而这个观念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组技能,让他们可以识别各种利益相关者尚未满足的需求,而识别需求应始于移情。不管是感受真实创业者是什么样子,为未来建立新组织而与利益相关者交流,还是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都需要移情。

移情对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创业者需要建立联系,吸引和留住有才华的团队成员,与顾客在有意义的层面建立联系并持续提供客户期望获得的产品和服务。学生需要培养能够让他们理解和感受他人的能力。

将移情与创业进行整合,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移情是通过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因此,出发点是对揭示用户需求和用户知觉的渴望,这样才能对支撑和满足这些需求的解决方案进行开发。二是基于移情的设计思维是一种问题的解决工具,当你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时,其效果最好。三是移情聚焦于找到顾客,然后创造新事物,而不是创造新事物然后找到顾客。四是移情的技能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分析能力。五是移情是整体创业思维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移情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2所示。

(三)创造(Creativity)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创造力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过程观点主要侧重于研究产生创造力的思维过程,如Stein提出,创造力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定义问题,收集信息,产生创新性的想法,对创新性的想法进行评价和修改;第二,特质观点主要研究创造力主体所具有的特征,认为可以根据个体特质将创造力主体区分为高创造力个体和低创造力个体;第三,结果观点把创造力看作是一种结果变量,指组织内的个体或者群体提出新颖、合适而且有用的想法的能力,并且在强调想法新奇性和有用性的同时也强调人格特质、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作用[15]。

以往的研究表明,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是创业的核心。创造过程需要采取某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带来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或新市场的开拓、新型分销渠道、新企业的成立等。在创业情境下,实现创造的方法常常被刻画成一个线性的、规划的过程,并且被烙刻在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创业授课的常用方法中,驱动创业教育工作者去讲授如何撰写创业计划。

当把创造作为一种实践来讲授时,需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法、环境和教师行为。创业教学法需要考虑采取多样的方法,激发大量的学习方法,以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布鲁姆的分类法认为,低层次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描述或者重复,这可以通过讲授或指定阅读实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归纳,这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和发现实现。创业教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参加创造过程,提高创造技能。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创造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3所示。

(四)试验(Experiment)的理论与实践

创业是一门做实验的学问――尝试新的事物,从中学习提高,然后继续去探索。杰夫贝佐斯是著名互联网公司亚马逊的创始人,他把试验精神确立为公司的核心准则之一。试验对于新创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多数机会和创新想法是通过试验被发现并创造价值的。

试验,从定义上看,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试验意味着“检验或尝试”,是“一种试探性的程序或策略”,是“在可以控制的条件下开展的一个运营体系或过程,目的是发现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效应或规则,建立或检验一套假设,或者揭示一个已有的规则”。虽然日常所说的实验性检验,如生物、化学、医学、物理实验,往往需要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并且都是在控制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的,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如科学、会计、市场营销、心理学和金融,通常也可以在实验室外面运用实验方式为某个组织或某项事业检验和论证现实的命题。

在创业领域,试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干中学”或积极参加基于亲身实践的项目获取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的行为。百森商学院认为,业试验是获取能够应用于创业情境的概念和技术知识的过程,包括识别和创造机会、开发资源创造具有社会或经济价值的新事物。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试验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4所示。

(五)反思(Reflection)的理论与实践

反思被称为最伟大的教育创新之一[16]。但是反思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却被忽视了。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创业教育者很少提及学生如何反思。我们从直觉上感觉反思是有益的,但是学生却从来不会从直觉上进行反思,他们需要进行专业的指导才能成为训练有素的反思者。教师经常将创业中的反思视为一项写日记式的任务,通常是由学生自己一人个人完成,也不是首要任务。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布置作业,对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的创业教育学习进行总结。这样的反思并没有起到本质的作用。

笔者围绕“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进行讲授”这一主题展开,超越了认知、理解和讨论,聚焦于有关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的具体实践。每一种实践都是共享一套标准,都是非常注重在做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有目的的、迭代的重要性。最有意义的是将反思作为一种实践的观点,特别是在“做”方面,也就是说反思也是一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思是被其他几个实践类型所支持的。玩耍、移情、创造及试验都需要反思。这样能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合成、学习与行动的合成、思考与行动的合成。综合起来说,反思是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反思是行动的一种形式,是学生整理其基于行动学习的主要方式。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反思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5所示。

创业教育是可以被教授的,但是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课堂教育。创业教育需要广泛吸取创业理论的研究成果,需要正确理论的支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意味着传授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而这种思考和行动方式应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可将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这些实践方法作为支持创业行动的一种学习模式。教人创业,不能只教怎样创业,而更应该改变人的思维和认知。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教育是要点燃一把火,要把学生心里的那些东西点燃,创业教育也应如此,用创业思维开展创业,才能激发创造力,才能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 Need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65,1(4):389-392.

[2]Collins O F,Moore D G.The Organization Makers:a behavioral Study of 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M].Appleton Century Crofts,1970.

[3]Decarlo J F,Lyons P R,Decarlo J F,et al.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and Non-Minority Female Entrepreneu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1979 (17):22-29.

[4]Brockhaus R H,Horwitz P S.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J].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Ed.DSR Smilor, Ballinger, Cambridge, MA,1986:25-48.

[5]Miner.The 4 Routes to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Personnel Psychology,1997,50(2):517-520.

[6]Fisher J L,Koch J V.Born,not Made:the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M].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8.

[7]Gartner W B.Who Is an Entrepreneur?Is the Wrong Ques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13):461-467.

[8]Ben Oviatt.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and Socie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4):580-582.

[9]Mitchell,Busenitz,Lant,Mcdougall,Morse and Smith.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think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7(2):93-104.

[10]Sarasvathy.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16(2):243-263.

[11]Venkataraman,Sarasvathy,Dew,Forster.Reflection on the 2010 AMR Decade Award:Whither the Promise?Moving Forward with 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2, 37(1):21-33.

[12]Neck,Gree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Known Worlds and New Frontier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1):55-70.

[13]Bateson G.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J].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1972(2):39-51.

[14]Decety J,Jackson P L.Th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Human Empathy[J].Behavioral &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2004,3(2):406-412.

篇4

关键词:创业 性格特质 创业机会识别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038-04

引言

Shane & Venkataraman(2000)提出的机会观对当前创业研究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什么是创业机会”,而非“谁是创业者”。Eckhardt & Shane(2003)认为,机会观核心地位的确立为创业研究找到了理论基础,从而使得创业学有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些观点较为极端的学者甚至认为特质研究应该被彻底放弃,Gartner(1985)指出 “谁是创业者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创业者之间的差异同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差异一样明显。然而,Casson(2005)和Sarason et al.(2006)认为创业应该是个体和机会的结合。只有将个体与机会相结合,才能实现特质研究的意义。也就是说,特质研究并非完全错误,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基于此,本文试图将特质论与机会观结合起来,以探讨创业者的性格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

一、特质论及创业研究中常见性格特质

20世纪80年代以前,特质论主导了创业研究。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管理学家,都试图从性格特质的角度构建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标准。然而,由于特质研究在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上的严重缺陷,这种尝试最终失败了。绝大部分学者都忽略了理论基础的构建,而仅依靠经验数据来判断创业者的性格特质组合,但这种判断所依赖的样本往往不具有可比性。理论框架的缺失和经验研究的不可比性最终导致特质研究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同学者试图选择不同的性格特质组合来区分创业者和非创业者,但这些研究的结论往往彼此矛盾。

为了全面了解创业者的性格特质,本文利用JSTOR、EBSCOhost、Emerald、Sciencedirect、CNKI等数据库对1980―2010年国内外有关特质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全面检索。检索结果表明,这些文章涉及的人格特质多达 51种,即成就动机、内在控制源、风险承担倾向、创新导向、自主、抗压能力、自我效能感、控制权(Need for dominance)、模糊容忍能力、冷静、A型行为、实事求是、经验开放度(Openness to experience)、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尽责性、永不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自律、保守、神经质(Neuroticism)、精明(Expedience)、直率、腼腆、强硬(tough-minded)、可靠、谦逊、变通性、勤勉工作(Protestant work ethic belief)、乐观、严格苛刻(rigidity)、自信、积极主动(proactive personality)、自尊(self-esteem)、目标导向、坚韧、高层次需求(Higher order need strength)、创造力、热情、隶属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怀疑精神、自立、独断、冲动性、耐力、顺从性、未来导向、进取性、工作激情(Passion for work)、规范导向(Norm orientation)、原创力(Originality)、乐善好施(Benevolence)。显然,在研究中同时考虑所有的特质是不现实的。一方面,这些特质之间很可能存在相关性,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必然会出现多重共线问题。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经验开放度越大的人具有更强的创造力(Scratchley & Hakstian,2000)。另一方面,研究者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全面研究这些特质。

如果能够将不同的创业特质进行整合,减少变量的数量,以上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但关键是,是否存在一个能够将各种特质进行分类汇总的方法呢?Zhao & Seibert(2006)尝试用大五人格理论对所有可能影响创业行为的性格特质进行整合,他们的元分析(meta-analysis)也表示大五人格(除了外倾性)确实和创业行为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是,Rauch & Frese(2006)并不认为这是可行的做法。首先,这种一般化的人格特质并没有考虑到这些特质的子维度是否都与创业行为有关。其次,大五人格是否真的能够包含所有性格特质也值得怀疑。Zhao & Seibert(2006)在其研究中本身也提到风险承担倾向和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尚未确定。有学者认为,风险承担倾向是五种特质的“化合物”(Nicholson et al.,2005),但也有学者认为它应该是独立于大五特质的第六个特质(Paunonen & Jackson,1996)。即使采纳Rauch & Frese(2006)的观点,将创业者性格特质分为与创业行为有关的特质和与创业行为无关的特质,并在研究中排除与创业行为无关的特质,潜在的影响创业行为的特质还是很多。因此,较为可行的处理方法是选取其中更典型的、与创业行为相关程度更高的一些重要维度进行研究。

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未出现探讨此问题的文章。为了明晰这些维度的相对重要性,本文采用文献统计研究,假设学者对各特质的关注程度(以各维度在研究中出现的频率来衡量)反映了各特质的相对重要性。尽管这一假设无法完全成立,例如一些维度(如工作激情和坚韧、创业警觉性等)提出的时间较晚,相关文章相应较少,但不能因此判断它们不重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文献统计研究无疑是确定各维度相对重要性的最有效的方式。关于文献统计,以下几点需要说明:第一,为了真实反映该领域的主流研究,搜索范围仅限于SSCI和CSSCI所收录的期刊类文章,而不考虑SSCI和CSSCI以外的文章,亦不考虑硕博论文或尚未发表的论文。第二,为了增强统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仅选取经验研究类的文章。这意味着所有进入统计范围的文章必须有确定的样本数据。第三,借鉴Rauch & Frese(2006)的研究成果,排除与创业行为相关程度不高的特质。①这些特质包括:乐观、独断、外向性、保守、尽责性、直率、严格苛刻、腼腆、创造力、规范导向、自立、顺从性。第四,基于研究具体的人格特质的考虑,排除描述一般人格特征的大五人格,即外倾性、神经质、经验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

根据以上筛选标准,本文最终获得12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其中英文文献94篇,中文文献32篇)。经分析整理,以下六种创业者特质出现频率相对较高(见表1):

二、机会观及机会识别方式

Shane & Venkataraman指出,创业研究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1)为什么会存在创业机会,创业机会何时出现以及以何种方式出现;(2)为什么是一些人而不是其他人发现了创业机会,他们在何时发现了这些机会,又是如何开发了这些机会;(3)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行动模式来开发创业机会、何时开始采取不同的行动模式以及如何利用不同的行动模式。根据创业机会观的观点,整个创业活动可分为三个过程,即机会识别、机会评价和机会开发,本文重点关注机会识别过程。通过对创业机会研究有关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创业机会识别方式的研究呈现以下三种流派,即:创业机会的搜索观、发现观和浮现观。②

搜索观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和心理学。新古典经济学家将均衡理论应用于创业行为的研究。他们假设市场处于均衡时,任何人都无法发现那些能够产生创业的资源配置失当情况,因为经济中所有的机会在任何时点都已被发现,任何交易都已被调整到理想状态。既然没有人能够发现其他人所不能发现的创业机会,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些人而非其他人成为创业者呢?对此,新古典学派作出了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是否发现和利用机会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主观偏好,而这种偏好与个体性格特质(例如风险承担倾向、成就动机等)有关。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设下,是否搜寻机会取决于搜寻成本和机会的潜在收益间的权衡(Stiglitz,1979)。Savage(1954) 在其经典的期望效用理论中具体说明了搜寻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况。他指出,是否进行搜寻取决于成功搜寻的感知效用(Perceived utility)和能够完成成功搜寻的感知概率(Perceived probability),当风险感知高于期望收益时,机会搜寻就不会发生。Stiglitz(1979) 认为,机会发现由潜在创业者不同的搜寻成本决定。在其模型中,Stiglitz假设人们能够计算出其所搜索的机会的价值,如果机会价值大于搜寻成本(主要包括用于搜寻的时间投入和资源投入以及风险承担成本),他们就会去搜寻机会。Shaver & Scott(1991)的实证研究表明,那些能够发现创业机会的人具有更好的信息处理能力、搜索技巧和有效选择能力。

发现观③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奥地利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派不同,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市场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他们坚信,具有现实意义的市场理论不是假设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而是解释市场如何从非均衡的初始状态向均衡状态趋近和转变(Kirzner,1997)。奥地利学派假设市场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信息(Hayek,1945),正是信息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一部分人即使没有系统地搜寻机会也可以获取其他人无法获得的信息,从而觉察或发现特殊的机会。从这个角度上讲,创业机会的发现应该是社会信息分配的函数(Shane,2000)。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获得其他人无法获得的异质信息?这种信息获取过程是否纯粹是一种运气?Kizner(1997)对此的解释是企业家对机会具有警觉性。依靠警觉性,企业家能够发现非均衡市场中被广泛忽略的信息或者外界环境变化所“激发”出的新信息。进一步地,发现观的支持者从信息分配的不均衡入手讨论了其他因素如先验知识(Westhead and Wright,1998;Shane,2000)、社会资本(Ardichivili et al.,2003)等对信息获取及机会发现的影响。与搜索观相比,发现观在解释“错误发现”上更具说服力。在搜索观看来,任何机会搜索行为的成本和收益都是可计算的,这样就不可能出现机会识别错误。然而,现实中错误识别的现象显然大量存在,即许多最初发现的创业机会最后被证明是不合意的。搜索观则允许错误发现的存在。Kirzner (1997)认为,由于创业者在机会识别的早期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作出决策,那么就完全有可能产生错误发现。之后,随着可获得的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增多以及经验的积累,一些不可行的机会或计划将逐步被排除,同时,一些新的机会和方案也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尽管发现观较之搜索观具有上述优点,其在机会识别研究中也的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其不足之处也遭到很多学者的批判。Demsetz (1983)认为,尽管发现观的支持者坚持机会发现所依赖的警觉性并非纯粹的运气,但事实表明警觉性与运气并无太大差别。即使“警觉性”在理论上成立,其实践意义也是有限的,因为人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传授“警觉性”。另外,Ricketts(1993)指出,就社会财富创造而言,发现观的引导意义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它仅提供了一种资源转移方式,并没有增加社会的总资源量。因此,依赖于机会发现的经济最终将走向衰落,尽管发现机会的少部分人会变得富裕。

浮现观(或称为创造观)的理论基础是行为认知学、社会建构论和演化经济理论。浮现观与另外两种机会识别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该学说假定机会内生于创业者的行为而非独立于创业者而存在。机会内生的含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机会并不必然源于已有市场。在机会浮现之前,其与已有市场的关系是未知的,它允许机会以全新的形式生成(Sarasvathy,2001;Baker & Nelson,2005)。这一观点主要受到Schumpeter①创新理论的影响。Schumpeter所述的创业机会与奥地利学派(以Kirzner为代表)所指的创业机会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别是:Schumpeter机会涉及到新信息的创造,而Kirzner机会只是对现有信息的利用(Shane,2003);二是机会发现并不是一个被动过程。这意味着,浮现观反对机会发现是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被动反应,而主张机会是在创业者的“反复尝试”中逐渐浮现的(Alvarez & Barney,2007)。浮现观对传统的发现观和搜索观提出了批判,它认为人们在研究创业行为时很容易犯下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即过度关注创业者自身的特征,而忽略了创业者所处的环境(Dimov,2007)。通过同时关注创业者自身和其所处的环境,浮现观纠正了这一错误。虽然创业机会浮现观并未如搜索观和发现观那样作为一种单独的理论出现在研究中(Alvarez & Barney,2007),但其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基于以上认识,上页表2对上述三种机会识别方式进行了比较。

三、假设的提出

通过对机会观的文献回顾,本文发现,创业机会识别方式按照一系列标准可划分为:搜索、发现和浮现。那么,不同特质的创业者会倾向于采用何种识别方式来识别创业机会呢?换言之,能否建立一定的标准来预测创业者的机会识别方式呢?

现有研究大多致力于探讨影响机会识别的因素,如性格特质、先验知识、认知学习能力、社会网络等。Keh et al. (2002) 的经验研究发现机会评价与创业者的风险感知显著相关。Hills et al. (1997)发现90%的研究表明创造性在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utler et al. (2010)发现不确定性容忍能力与国际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Galio & Katz(2001)的研究表明机会识别要求创业者具有警觉性和洞察商机的意识。Venkataraman (1997)和Shane (2000)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先验知识 (prior knowledge)将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Ellis (2010)发现社会网络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显著相关。然而,很少有学者将机会识别方式分开来讨论,即考察各种机会识别方式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基于各学者有关性格特质与机会识别关系方面的研究以及各机会识别方式间的差异,我们有理由认为创业者的性格特质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据此,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假设:假设1:通过搜索识别到的创业机会需要创业者具有特定的风险承担倾向、创新导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等性格特质组合。假设2:通过发现识别到的创业机会需要创业者具有特定的风险承担倾向、创新导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等性格特质组合。假设3:通过浮现识别到的创业机会需要创业者具有特定的风险承担倾向、创新导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等性格特质组合。

总结和展望

本文通过对特质论和机会观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建设性地指出如果将特质论运用到创业机会研究中,特质论将在创业研究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对主流期刊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本文列出了创业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六种性格特质,并且,结合三种机会识别方式,本文提出了以下假设,即通过不同机会识别方式而认知到的机会要求创业者具有不同的性格特质组合。后续研究可参照经典文献中的性格特质测量方法以及本文关于机会识别方法的比较分析,构建合适的模型来验证本文的假设。如果这些假设得以验证,那么本文提出的研究视角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Alvarez,S.A.& Barney,J.B.(2007).Discovery and Creation:Alternative Theories of Entrepreneurial Action.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1(1):11-26.

[2]Ardichivili,A.,Cardozo,R.,& Ray,S.(2003).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8(1):105-123.

[3]Baker,T.& Nelson,R.E.(2005).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50(3):329-366.

[4]Casson,M.(2005).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58:327-348.

[5]Sarason,Y.,Dean,T.,& Dillard,J.F.(2006).Entrepreneurship as the Nexus of Individual and Opportunity:A Structuration View.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1(3):286-305.

[6]Scratchley,L.S.& Hakstian,A.R.(2000).The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Managerial Creativity.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3:367-384.

[7]Shane,S.A.& Venkataraman,S.(2000).The Promise of Enter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5

(1):217-226.

[8]Shaver,K.G.& Scott,L.R.(1991).Person,Process,Choice:The Psychology of 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6(2):23-45.

[9]Zhao,H.& Seibert,S.E.(2006).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Entrepreneurial Status:A Meta-analytical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1(2):259-271.

Linking Personality Traits with 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y:Based on a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TIAN Bi-fei,WU Xiao-kang,XU Min-xian,FENG Pei

(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篇5

从心理学角度看,焦虑情绪是人们在面对一般化威胁情境的自然反应,“好像有坏事要发生”,但又不确切知道会发生什么,或者不知道确切的威胁到底是什么。适度焦虑能够使我们在所开创的事业中保持警觉和警惕,避免因疏忽大意而蹈入覆辙。但如果一个人的焦虑明显超出合理范围,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决策,那就不再是具有积极意蕴的自然反应,而是需要避免的情绪陷阱。对一个创业者来说,过度焦虑可能具有如下消极后果:

一、过度焦虑与其他激烈情绪一样,会干扰甚至阻断创业者的认知过程,进而损害他的判断力。包括过度焦虑在内的激烈情绪会在人体内产生强烈的内刺激,并因此会吸引过多的注意力,使人们无法将注意力聚焦于需要高度重视的事项上面。同时,因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在重要事项上,人们感受到的威胁会更多也更强烈,并加重焦虑感,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为什么在焦虑情绪下,人们反而会越发地拖延及低效率的缘故。

二、过度焦虑还会损害创业者的理性决策能力。当陷入“焦虑-低效率-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时,人们不仅无法集中注意力,还可能因时间和情境的紧迫而不得不背离理性仓促决策,带来糟糕的后果;另一方面,过度焦虑还会使人们高估一些本来可以忽略的细节带来的威胁,无法聚焦于真正的问题,在决策压力下,捡了芝麻丢西瓜,遗漏重要条款,为事业发展埋下隐患。

三、持续的过度焦虑还会损害创业者的身心健康。长期沉浸在过度焦虑的情绪中,更容易感受到倍增的压力,变得易怒、疲倦、缺乏耐心,严重者甚至会有明显的身体反应,如失眠、应激性疾病等。

创业者的过度焦虑,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首先是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具有某些特异性人格的创业者更容易产生过度焦虑,如完美主义人格倾向的创业者。另外,缺乏自信、准备不充分或个人能力不足的创业者也会与过度焦虑难解难分。

影响创业者焦虑的另一个因素是高度竞争的压力情境。如资金、资源相比竞争者处于劣势或面临竞争者迫在眉睫的威胁时,创业者都更可能感受到过度焦虑。特别是如果创业者对自己事业的目标愿景设定得过于宏大,那么在竞争的市场情境下,就更容易经历挫折甚至挫败,这就势必给创业者带来更为高企的压力感受,从而促使其产生过度的焦虑反应。

因此,要避免过度焦虑对创业者事业带来损害,就需要有的放矢,有必要从个人特质和压力情境两个方面加以调整和改善。以下建议或能给予正陷入焦虑困扰的创业者些许帮助:

1.为事业设定现实主义、避免理想主义的目标。缺乏经验或完美主义倾向的创业者容易把愿景和目标混淆起来。对立志创业的年轻人来说,“要做就做最好”固然不错,但在具体实施时却必须面对现实。即便愿景是成为所在市场的NO.1,第一步仍需解决生存问题。第一位客户、第一单、第一笔利润,对于创业刚起步来说,足以令人欣慰。

2.准备充分再创业。人们之所以会感受到压力,最常见的原因是做着不愿意做却不得不做或不擅长却不得不做好的事情。因此,初次创业者尤其要有充分的准备面对创业过程中许多情非得已的妥协、承受和违心的应对。创业成功后的蓝图当然充满诱惑,但从创业到成功从来就没有一条坦途,你必须要做好应对一路荆棘的准备。

3.平常心。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创业成功不仅仰赖创业者以及团队的不懈奋斗,许多时候也仰赖偶然因素。一个每一步都做对了的创业者,最终未必成功;而另一个跌跌撞撞走了许多弯路的创业者,却有可能笑到最后。所以,在决策应对时,不妨以一颗平常心待之,企图心少一分,压力就少一分。

篇6

(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摘要] 以大学生创业行为为研究对象,提出大学生创业成熟度的概念,通过层次分析法来提炼大学生创业成熟度指标,一阶指标分别是创业团队因素、创业项目因素和创业环境因素,每一个一阶指标分别有三个二阶指标,通过研究发现二阶指标中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和市场机会三个指标对大学生创业成熟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成熟度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21?05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创业的活跃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创业无疑也成为高校里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浙江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在全国各省区市当中是最高的,约4%,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约1%,而全世界大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左右。分析其原因,有大学生群体将之归结为“我们过于理想化,各方面还不够成熟。”“缺乏资金”等等,而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当前大学生群体对创业存在一定的未知恐惧心理,创业意愿不强烈,这使得大学生实际创业的比例较低;同时,大学生创业的确存在不成熟现象,创业者本身的素质、创业技能;创业项目的技术水准、市场前景;良好的创业氛围、创业环境的支撑等,都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成败。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创业成熟度的概念,通过层次分析法提炼大学生创业成熟度指标,希望能够丰富大学生创业理论研究成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自我评估的依据,引导大学生创业团队进一步发展优化相关指标,同时也期望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一、理论基础

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创业活动的巨大贡献,最初期的创业研究中,熊彼特等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创业活动,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研究始于20世纪60 年代,人们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创业者和创业行为进行了研究。不过在早期,学者们一直关注创业者主体的问题,希望通过研究了解到底具备什么样特质的人才能够成为创业者,这种研究视角被称为“创业特质论”。Gartner 在系统总结创业特质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关注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没有出路,认为应该关注创业者行为和创业过程的规律[1]。从此,特质论的主导地位被动摇,关注创业过程的研究更得到学界的重视,但实际上创业者的特质和创业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同样都不能忽视。到80 年代美国高校学生创业行为兴起,又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创业的研究。而国内的大学生创业理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创业实务操作、创业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笔者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将焦点进一步定位在大学生创业者和创业行为方面。彭璐等2008 年从大学生创业者素质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大学生创业者素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创业环境掌控力五个方面[2]。陈谷纲、朱慧等2010年做过一份关于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从资金支持、商务环境、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创业教育和培训、创业文化等方面评价了大学生创业环境,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做了定量研究[3]。王饮寒、李伟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胜任力模型,经过因子分析和回归方程总结了领导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抗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决策影响能力五个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子[4]。林博峰提出了影响大学生创业成熟度评价的三个方面指标:创业者评价、创业项目评价、创业环境评价[5]。夏志芳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去评价大学生创业,建立了由创业素质、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和创业绩效构成的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6]。余岚、苏海泉、郭津含用层次分析法将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为:社会支持、个人素质能力、创业项目选择、学校创业教育[7]。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创业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还是存在一些可以改进之处,对于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维度不明晰,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观性强,缺乏一定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进展和改进之处,并为现有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中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关于创业及创业教育的相关文献,初步构建大学生创业成熟度的维度。

(二)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法是一种一对一的访谈,通过深入的对话,了解受访对象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本研究访谈的对象有高校从事创业管理研究或教学的教师、相关创业园区或科技园的管理人员、企业主代表、创司高管和具有创业意愿或进行创业实践的大学生。通过深度访谈进一步把握受访者对于大学生创业成熟度的理解,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成熟度的指标体系,探索创业成熟度对创业成效的影响。

(三)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T.L.Saaty(萨蒂)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提出的把复杂问题各因素划分成相关联的有序层次进行分析计算,进而确定多目标决策中各目标权重的方法。在多目标决策中,各目标的权重对分析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层次分析法的基础是对目标分层并对同一层次的各目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使确定各目标权重具有可操作性。本研究中根据专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成熟度同一层次中各指标重要性的比较结果,进行进一步计算,从而确定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

三、研究过程

(一)概念的界定

大学生创业成熟度:我们借鉴广泛运用于团队效能、项目管理方面的成熟度一词,提出“大学生创业成熟度”的概念来描述大学生创业各方面条件的完备程度,如果一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在相关指标加权得分上具有较高的评价,那么我们认为本项目具有更高的成熟度,即该项目在创业实施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存活性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指标确定

通过文献检索和访谈,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大学生创业成熟度一阶指标:创业团队因素、创业项目因素、创业资金因素、创业环境因素。后来再经过进一步的反馈访谈,我们认为尽管很多人认为资金不足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量实例表明成功的创业者往往用有限的资金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如果资金充足,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投资而不是自主创业,所以在创业成熟度的一阶指标中删除了创业资金因素。这样的一阶指标在项目中期考核中也得到评委专家的认可。

在二阶指标的确定方面,我们同样是通过文献检索和访谈,结合多轮专家反馈意见,我们提出了相应的二阶指标。创业团队因素主要包括:创业动机、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创业动机指大学生创业的目的,主要指在价值观层面的因素;创业意愿是指大学生创业的渴望程度,或者说是决心;创业能力是指创业团队所体现出的管理协调技能。创业项目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含量、市场机会、实施计划。技术含量指项目在专利技术、研发难度等方面的优势或能力;市场机会是指项目所设计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方面的能力,也包括与替代产品之间的相对优势;实施计划是指创业项目的商业计划设计完善程度,是否充分考虑了项目实施的关键因素。创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创业氛围、政策扶持、创业指导。创业氛围是指创业者所在地区对于创业行为的支持和认同程度;政策扶持指创业者所在地区对于创业行为的税收、法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创业指导是指创业者所在地区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培训、竞赛、教育等指导服务活动的力度。

对于指标的确定,我们主要是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专家访谈反馈的意见,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比较严格的方法是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FA)确定指标体系,再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FA)进行拟合验证。但是考虑到目前问卷调查数据获取的可信度问题以及精力和经费等因素,我们采用了主要基于专家访谈的指标确定方式,确定指标体系如图1 所示。

我们剔除了一致性比较差的矩阵,对于不同专家所计算出的权重计算平均数,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根据平均权重计算结果,进一步计算了每个二阶维度相对于总体的权重,如表7 所示。

从表7中可以看出创业意愿对大学生创业成熟度的权重最大,说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是否有背水一战的决心非常重要。另创业动机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创业者如果有着较高的成就动机或者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创业的成熟度有正向的影响。产品的市场机会对于创业成熟度有着比较大的影响,一个好的产品,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创业的成功率会更大。

四、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大学生创业成熟度主要由三个一阶指标组成,分别是创业团队因素、创业项目因素和创业环境因素。从这三个大方面可以评判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成长性。其中创业团队因素包括创业团队的创业动机、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创业项目因素包括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市场机会和实施计划;创业环境因素包括创业地区的创业氛围、创业地区的政策支持以及创业团队在创业前及创业初期所接受的创业指导。

通过层次分析法,通观三个方面的九个因素,分别计算了九个因素的权重。其中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和市场机会三个方面对于评价创业成熟度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我们平时认为可能比较重要的资金、技术含量、创业指导等方面却没有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创业意愿强烈的创业者往往在创业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坚韧性,不容易放弃自己的想法,创业意愿不是很强烈的创业者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容易放弃。尽管创业意愿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创业意愿与创业者自身的性格(比如有些逆反,想做标新立异的事情)以及经历的一些关键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创业动机则可能更多与创业者所经历的关键事件有关,比如生过中耳炎,对于失聪患者的感同身受,所建立起来的动机,表现出对助听医疗事业的不懈追求。这种动机又不断强化了创业意愿,让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坚持下去。

产品的市场机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找准一个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定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这需要创业者对于市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有些创业者通过从简单创业开始,不断积累对于市场的经验,有些创业者通过从国际市场的比照来确定国内市场的容量。这个因素需要创业者具有对市场有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可以通过经管知识的学习培训进行提高。

(二)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的主要结论,结合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对策建议。

大学生在准备创业的过程中要反复思考自己的创业动机,到底为什么要创业?自己的创业意愿强烈吗?要设想自己陷入困境时所承受的压力,来反复模拟验证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确定产品的市场机会。如果在最主要的三个指标方面都比较强势,则可以考虑进一步实施。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该更加偏重于开创性人格的塑造,尤其是在创业动机和创业意愿方面,在动机方面要激励同学们形成更高的成就动机,主要体现在想做事和把事情做好做大的动机培养。在创业意愿方面,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承担项目的机会,要让更多学生有在逆境中坚持的成长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建议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该不拘泥于一些具体的细节辅导,而是给学生创造一些锻炼的平台,多开展一些关于创业动机及创业意愿的讨论。

为了帮助学生有更好的市场机会把握能力,应该给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们开设一些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强化同学们(尤其是理工科同学)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沙盘模拟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管理规划能力。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业胜任力;开发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引言

中小企业作为不可或缺的企业经济组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中小企业的创建及成长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从中小企业的创建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实质是创建主体或企业组织在与外部环境互动过程中,基于内源或外源角度构建新的组织业态或者适时更新企业制度、技术、结构等要素,以实现企业组织创建或者是原有企业规模、经济绩效的整体提升。企业组织在资源获取过程中,企业创建及成长的核心主体,即企业主创业能力是其至关重要的内部资源,起着核心作用。但是并非所有企业主都能充分发挥其创业能力,实现最优的创业绩效。也就是说,不同企业主之间的创业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直接决定着中小企业创业成败以及经营成效。其中,将卓有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或团队特征就是胜任力,而将这种胜任力用于企业创业(创建或内创业),则形成了创业胜任力概念。

自从形成创业胜任力概念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内涵、概念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形成可操作性的定量指标体系。经过多年研究,创业胜任力内涵、特征研究日渐完善,但是关于如何根据上述指标进行创业胜任力开发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从现有企业创业实践看,虽然企业主已然能够理解创业胜任力的维度构成,但却难以进行自我开发与能力提升。这使得企业创业实践虽有理论支撑,但缺乏针对性强的有效指导,从而使得企业创业绩效受到一定影响。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在借鉴现有创业胜任力结构理论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各维度的开发路径,从而在根本上切实提高中小企业主的创业胜任力,推进中小企业创建及成长。

二、中小企业主创业胜任力内涵特征及指标体系

(一)创业胜任力内涵特征

创业胜任力概念最早是由Chandler和Hanks提出,最初的涵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随着创业实践开展,这种机会识别、利用能力会随着创业主体不断调整变化。经过多年研究,创业胜任力的研究形成了两大体系:一是个体层面创业胜任力;二是组织层面的创业胜任力。其中,个体层面创业胜任力研究相对较为成熟,逐渐形成较为科学的创业胜任力概念。MacMillan认为创业胜任力是获取动态的、持续创业绩效的能力;Man,王重鸣等学者则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中小企业可识别的创业胜任力进行了分类,将胜任力理解成不同维度创业能力所构成综合能力,具体划分为6个维度:机遇能力、关系能力、概念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承诺能力。

与个体层面创业胜任力相对应的是研究不够成熟的组织层面创业胜任力研究。Rule和Irwin将创业能力等同于公司内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如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提高了组织内整体创业行为绩效。Miller则认为创业精神不仅仅是创业者个体特征,也是企业组织的行为特征,一种个体与组织都应具有的行为特征。而在Miller研究基础上,Antoncic等学者提出了四个维度的组织层面创业胜任力。

(二)中小企业主的创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不同学者对创业胜任力的指标体系都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创业指标体系。例如叶春霞基于温州603份样本的研究,形成了创新性、坚韧性、合作性的个体经营者创业能力指标体系。本文作者也于2013年开始研究中小企业创业胜任力内涵及指标体系。经过实证调查与研究,研究者形成了5个维度及29个指标体系,具体如表一:

表一中小企业主创业胜任力的五维度29个指标体系

三、中小企业主创业胜任力开发

表一说明中小企业主的创业胜任力由多维度构成,并且每个维度具体指标有着较大差异。这决定了在开发企业主创业胜任力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及方法。

(一)创业者行动力开发

创业者行动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意向的执行能力,包括决策、交际、领导、语言表达、权变、想法转现实的实践力、模仿、创新、组织管理等9个指标。这9个指标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外向性,即9个指标基本都是与个体之外因素相关,如企业员工、客户或竞争者;二是重要性,从研究结果看,创业行动力最为重要,而其中“具有将想法转为现实的实践能力”指标最为关键;三是能力获得的内隐性,即9个指标所涉及能力维度都需经长期实践、学习而习得,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创业者行动力开发需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实践体验性开发,即创业者应该强化自身的实践意识与能力,并通过尝试、体验创业实践而得到积极反馈,推动创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群体互动学习,企业主之间应该构建群体学习平台,在相互交流、学习基础上,提高创业行动力;三是提高受挫能力,促进创业尝试性实践,企业主要注重自身的创业探索,而不是单一的创业绩效结果,因为在不断的创业探索中创业者可积累更有价值的创业经验。

(二)创业者资本力开发

创业者资本力是指创业已经拥有或能够占有的内外部资源,包括内在资本,如创业所处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经验或专利,外在资本吗,它是创业者自身及家庭成员所拥有的资产或社会资源。创业者的内在资本往往通过经历或理论习得,而外在资本则往往与身份及家庭资源有关。开发创业者内在资本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行业内的学习和不断实践。创业者所处行业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而得到提高;创业者所处行业的经验或专利则需要在行业中持续实践,并及时进行总结、归纳与创新。创业者的外在资本包括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潜在资源的开发。若创业者已然拥有较为优越的创业资源,则应根据创业行业、产品及条件进行积极主动的有效整合。若创业者自身不具备相应的创业资源,则可以通过联盟、合作的方式获取社会资源。联盟是指创业者与相似或互补群体的联盟创业,从而构建创业资源网络生态体系;合作则是创业者通过资金或技术入股、合伙创业等方式形成更为紧密的资源共享机制,从而切实解决自身创业外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创业者认知力开发

创业者认知力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项目、客户等相关要素的感觉、知觉、注意、思维及想象的能力。其中的感觉能力是机会识别、判断能力,知觉能力是信息整合加工能力,注意是对创业相关事物的关注力,思维是对创业项目的分析整合能力,想象能力是对创业项目未来规划及愿景设计能力。认知力属于人的心理层面的内在能力,难以通过类似于技能培训的方法进行开发。其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认知能力培训及情景化实践锻炼。心理认知能力培训将主要通过心理实验、群体互动等方式开发创业者的认知能力。这需要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开发。情境化的实践锻炼是开发者运用案例分析、公文筐试验、角色扮演等方法,在真实的创业情景中一对一进行认知能力开发实践与指导,切实提高创业者认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创业者认知力与个体禀赋的素质、气质及性格相关,因此其开发结果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

(四)创业者性格及品质培养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区别个体间个性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格与气质最大的差异是性格可以通过环境等影响得到调整。创业是一个包含个体内在要素与外在环境的复杂过程,创业者的性格在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品质是人对现实中善恶、是非等包含道德评价标准的观念及行为判断,往往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相关。

创业者性格及品质培养非常困难,需要环境及创业者的积极互动。作为政府组织应该营造有序竞争的良好商业道德环境。为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商业道德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荣誉及奖励机制,促进更多企业主以良好的商业道德为从业标准。与此同时,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惩罚机制,惩戒违规企业。作为创业者个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性格及道德修养,树立企业长远发展愿景,并以优秀企业为模范,提高企业组织自身的社会形象。

(五)团队创业胜任力开发

1.团队成员构成具有异质性

创业胜任力的构成是多维度的,而且有些维度是与个体性格、技能、品质等特质相关,因此作为团队层面的创业胜任力开发,其必要的前提是团队成员要有一定异质性:知识与技能的异质性,即团队成员之间对于创业项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是互补的;性格的差异性,团队决策极化现象表明团队成员之间需要通过性格上的差异性,以此提高团队决策的科学性;认识能力差异性,即团队成员对于事物判断标准、评价指标等要存在一定差异性,如感觉性较好的成员与知觉性较好的成员通过持续互动,可以提高创业团队的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除此之外,团队成员的经历、社会资源的异质性也能提高团队整体创业胜任力。

2.建立科学的团队互动机制

团队创业胜任力区别于个体创业胜任力的表现之一在于其创业胜任力更为复杂和动态。复杂性在于更多个体的存在使得个体创业胜任力的发挥受到众多团队因素的影响;动态性在于团队成员及团队整体创业胜任力一直处于动态化的波动状态。正因如此,建立科学、积极的团队成员互动机制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团队成员互动规则,包括团队结构、地位、规范及流程,从而为团队互动提供基础与保障;其次,要创设团队互动平台,如定期交流、共同社会活动等;第三,要有团队危机处理机制,即当团队成员关系出现危机时需有一个处理机制,如组织或个人,从而可持续性地推进成员之间积极有效互动。

四、结语

中小企业主创业胜任力开发是一个涉及创业者个体、创业群体、行业协会、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的复杂、动态开发过程,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及人力的持续作用才能产生一定的开发成效。在所有这些相关要素中,中小企业主自身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小企业创业者的气质、性格等内在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胜任力开发成效;创业者自身的创业愿景及企业使命也将影响着创业胜任力开发过程及效果;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受教育情况、家庭环境、所处区域商业环境也将对其创业胜任力的开发产生极大影响。因此,要想有效开发中小企业主创业胜任力,最核心的路径就是企业主自身要在认知上重视自身创业胜任力提升,在行为上通过行动力、资本力、认知力的开发以及创业者品质及性格的培养,切实提高创业胜任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06):17-18.

[2]崔毅,李伟铭,黎春燕.基于创业胜仟力的竟争优势模型分析―以中小创业型企业为研究对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77-82.

[3]刘汉东,创业者创业胜任力与创业成功的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1.

[4]陆夏峰.企业家创业胜任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以中小餐饮业企业为例[D].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6.

[5]潘建林.中小企业创业胜任力的素质与能力双维度冰山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3(09):186-188.

[6]张炜,王重鸣.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者组合模式与胜任力特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03):90-93.

[7]张文辉,胡蓓.创业者核心创业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05):91-95.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课题(2013B031);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3N030);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2013R476003)。

篇8

成为人力资源总监是大多数企业HR的职业发展目标。但当这一目标达成之后,职业生涯的下一步又该如何规划和发展?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掌门人,人力资源总监通常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广泛的职场人脉,一些人力资源总监会选择利用现有资源创业。那么,具有哪些特征的人力资源总监适合创业?创业之路上又有哪些可能的选择方向和注意点?

后HRD时代,你如何选择?

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网络社区上,关于HR创业的话题层出不穷,大家热议着人力资源从业者可能的创业方向。而对于已升至企业人力资源这一职业序列顶端的人力资源总监来说,对未来职业发展有着更大的迷茫和困惑。成为一名人力资源总监不易,成为人力资源总监后的发展则更不易。一名新晋的人力资源总监通常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成功实现自己的思路,随后就会遭遇职业天花板的问题。是继续在企业中发展,寻找机会晋升公司副总、分管公司部分业务,还是实现转型加入猎头公司、咨询公司,或是选择创业?绝大多数的人力资源总监选择了第一种和第二种路径,小部分人综合市场前景和现有的资源,选择了第三种路径,开创自己的企业,主宰自己的命运。

人力资源总监通常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熟悉一个或多个行业,有着广泛的职场人际网络,对行业内人力资源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又有一定的财富积累。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但人力资源总监转型创业的选择面并不是很宽,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相关领域,包括开创猎头公司、培训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等,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非人力资源领域的创业路径。

创业者的特质

创业是一条“鲜花和荆棘”并存的道路,是潜在收益最高的一个选择,同时风险也非常大。创业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企业架构,制定各类管理制度,少了作为职业经理人的种种束缚。但是同时压力也更大,舍弃原有的稳定工作之后,从零开始,争取各种资源,开拓市场,承受长时间的工作,同时面临着创业可能失败的风险。相对于其他拥有业务经验的企业高层,人力资源总监创业的失败概率更高。并不是每一位企业人力资源总监都适合创业这条道路。那么,具备哪些特征的人力资源总监适合创业?成功的创业者有哪些独有的特质?

1.喜欢自我实现

创业者都有做企业家的梦想,而做企业家除了物质方面的追求外,更多的是追求无限的成就,这是创业者最引以为豪的。对于创业者来说,只有开创自己的事业才能真正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2.超乎想象的忍耐力

在创业路上,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和努力,忍受了多少别人不能够忍受的痛苦,创业过的人最清楚。对创业者来说,忍耐是必须具备的品格。身体上,例如疲劳等的折磨算不了什么,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致命的。如果有心自己创业,一定要先在心中问一问自己,面对从身体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你有没有宠辱不惊的定力与毅力。如果没有,那么一定要谨慎。

3.敏锐的商业嗅觉

创业者的敏锐,是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尤其是对商业机会的快速反应。如果有心做一个创业者,就应该像训练猎犬一样训练自己的商业嗅觉。良好的商业嗅觉,是创业者成功的最好保证。尤其是在当前产品、服务日益同质化,市场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创业者不但要能够守正,更要有能力敏锐地识别市场需求,不拘一格,出奇制胜。

4.丰富的资源

每个人创业,都必然有其凭依的条件,也就是其拥有的资源。创业者的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种。内部资源主要是创业者个人的能力,如知识技能等。良好的内部资源对创业者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但丰富的外部资源同样不可或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脉资源,即创业者的人际网络或社会网络。一个创业者如果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建立最广泛的人际网络,那他的创业之路一定会非常艰难。对创业者来说,效用最明显的首推职业资源,即在创业之前与他人工作时所建立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职业资源,从职业资源入手创业,符合创业活动“不熟不做”的规则。

5.有冒险精神

创业本身就是一项冒险活动,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胆量,敢于下注,想赢也敢输。冒险精神是创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创业者在创业的道路上,都有过“惊险一跳”的经历。但创业毕竟不是赌博,创业家的冒险,不同于冒进。有不少的创业者都是中等风险偏好者。所谓的中等风险,就是指一方面敢于放手一搏,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留有后路。

6.与他人分享的愿望

作为创业者,一定要懂得与他人分享。一个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的创业者,不可能将事业做大。如果舍得付出,愿意与员工分享,那么员工出于感激,同时也因不愿失去眼前所获得的一切,就会为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向的良性循环。

创业者需要的是综合素质,以上每一项素质都很重要。如果缺乏以上的素质,那么你可能并不是非常适合创业,在企业中继续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会比较适合。如果具备上述特质并且有创业的想法,那么离开企业,开创自己的公司,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选择创业,有哪些路可走?

人力资源总监的创业路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利用自己的行业知识和业内人脉网络建立猎头公司;二是创办专业培训公司;三是创立管理咨询公司,主要集中于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四是涉足非人力资源领域的创业项目。

1.创办猎头公司

如今,外资猎头公司大举进入国内,本土猎头公司也层出不穷,猎头市场趋于饱和。因此,新建一家猎头公司,赢得客户资源,并打造出良好的品牌非常有挑战性。

在猎头公司创办过程中,可能遇到来自多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企业招聘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一些用人单位使用猎头的概率减少;二是许多客户资源已经被垄断,不少企业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服务供应商,因而获得项目的概率大大降低;三是不少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刚进入猎头行业时,从原来的买方(人力资源管理者)转为卖方(服务提供者),不能很快适应思考问题角度的变化,加之业务方面尚不成熟,成功概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人力资源总监通常对所在行业的整体现状和未来走势、业内的人力资源情况以及人才流动情况非常熟悉,同时在行业内有丰富的人脉资源。要积极利用这些优势,开拓客户资源,并且争取提高猎取人才的成功率,培养长期客户。

2.创办培训公司

由于培训业务属于“现金流”业务,一般是收到培训费用后再培训,或是培训结束后马上能收到培训费,因此许多机构愿意涉足培训业务。但在目前的市场上,培训机构为数众多,遍及了各个行业。在面对个人的培训中,招生成了很大的问题,培训机构公开课的利润率也直线下跌,除去给培训师的薪资和教室租用费、税收后,利润所剩无几;在面对企业的培训中,许多公司建立起了自己的培训部门,采用内训的方式,或是为了降低成本,绕开培训公司直接找培训师。因此,培训公司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

要想在现状不容乐观的培训市场中建立一个新的企业,并且带领企业走向成功,首先需要有清晰、独到的定位,将自己和其他培训机构区分开来,专注于某个行业或是某项培训内容,将其做到最好;其次是充分利用自己在业界的各类资源,聘请最优秀的培训师,同时开拓长期合作的企业客户;最后是完善培训内容体系设置,注重培训内容和企业现实的联系性,做好培训反馈、改进工作。

3.创办管理咨询公司

目前市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项目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人力资源战略咨询,这类业务主要为比较知名的公司所承揽,如果公司没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承接这样的项目是有一定难度的;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咨询,包括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培训体系等诸如此类的项目咨询,对于新成立的管理咨询公司来说,获得这类项目的可能性最大,也比较容易上手和取得成功;三是劳动人事方面的法律法规咨询,客户群体主要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4.其他方向

人力资源总监的创业之路并不一定在人力资源领域,也可能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人脉,在商机出现的时候,转入其他领域,开拓和之前职业生涯完全不同的新事业。

HRD的创业故事

衣仟批发网的创始人吴奕谦曾是某家知名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因为怀有创业理想和对电子商务前景的信仰,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吴奕谦认为,仅仅凭着一股冲动,或者单纯地为了摆脱打工的压力,是不能获得成功的。在创业之前,他仔细分析了自身的有利条件,他身边有亲朋好友创办了十余年服装企业、制鞋企业,自己也曾在儿童服装界工作过,这让他拥有成熟的资源,同时他也充分了解服装行业电子商务的基本运作及发展前景。2010年12月,衣仟批发网的雏形在吴奕谦脑中成形,吴奕谦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在儿童服饰业的就职经历让吴奕谦很早就接触了上海商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ShopEx),由于这份熟悉和信赖,他接受了ShopEx旗下的分销系统,选择了Shopex分销王的企业版作为开展业务的平台。创业初期的道路非常艰辛,从网站的建立到后台管理,从商品的采购到推广,无一不是吴奕谦亲自操作。在大半年的苦心经营后,求购商品的订单逐渐多了起来。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衣仟批发网对员工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公司现在拥有一个10多人的团队。

衣仟批发网的营销模式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目前,衣仟批发网主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线上和线下营销的主要区别在于商品的折扣跟供货的时效有所不同。在衣仟批发网,企业管理线下商品优先于线上提供的,这样线下的累计热款可以通过线上持续推广,延长推广期,使销售量最大化。

吴奕谦认为,互联网这样一个广阔、便捷的交易平台,对企业来说,需要关注的问题更多,稍有不慎,客户就会在几秒钟之内离开,而最终成交的将是你的竞争对手。吴奕谦现阶段关注的重点是提高衣仟批发网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为此,衣仟批发网正在积极摸索一些好的方法,例如做论坛营销、搜索引擎优化、整合供应链等。

篇9

尽管创业教育不是短期的技能速成培训,短期内涌现出大量的学生企业主的想法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但与美国等西方创新型国家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30%的数据相比,多少表明了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推广理念和方式上存在“短板”。导致这一“短板”存在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的创业教育目前还是以政府推动为主,高校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提升大学生开创性精神的教学改革非一时之功,面对量化考核高校只能将创业教育开展活动化和“仿精英化”。活动化使得创业教育易于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功利化倾向,拔苗助长式的学生创业公司先天“营养不良”,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无法实际独立运营。更为甚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挫伤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全面起步发展阶段,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操作实践方面尚属于探索状态。前期试点院校皆是科研、教学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创业教育成果多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为手段,堪称为精英模式。精英模式下的创业教育成果不仅体现为所创立的高新企业,更优秀的甚至能创造新的行业,社会示范效应巨大。但由于层次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对于大多数高校,尤其对于占高等教育绝对数量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精英模式却并不适用,过分效仿以追求创业教育“亮点”,不仅效果不明显,还背离了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方针。因此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确立何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切实开展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是提高我国创业教育实效的当务之急。

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分析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为了单纯培养企业家,而是要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岗位创造者,即岗位创业者。岗位创业者也称内创业者,主要指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和革新能力,敢冒风险来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从而使公司获得利益的管理者。内创业者(Intrapreneur)一词源于1985年美国学者GiffordPinchot的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是“公司内部创业者”的缩写。内创业者是企业内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即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对于成功内创业者应需具备的特质,ShannonDavis(1999)归纳为: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冒险精神与战略眼光、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管理经验、耐挫力。Twomey&Harris(2000)则总结为:团队合作、创新期望、积极主动、角色榜样、归属感和责任性。袁登华(2003)认为:创新意识和成就动机、综合管理能力、冒险倾向和挫折容忍力、内部控制、政策水平、目标—行动导向。范剑峰(2004)则把其归纳成:协作学习、创新主动、责任与归属。贺小刚(2006)认为:战略能力、关系能力、管理能力、机会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综合上述学者们的观点,可以将内创业者必备特质归结为如下三种:

(一)创新能力

创新理论奠基人熊彼特将创新描述为:“把成产要素和成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新函数的建立既需要有对“参数”性能的充分了解,也需要拥有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来将之组合。研究表明:71%的创业者是复制或者修改其在以前的工作中遇到过的机会,20%是偶然获得了创意,4%是通过系统搜寻发现了机会。对于内创业者而言,由其主导的内创业活动更是绝大部分基于企业已有工作成果之上的创新。就此可以将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分解为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两个基本要素,二者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能够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二)自主学习能力

内创业者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企业内部创业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内创业者除具备较强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如管理知识、财务知识等。已有知识技能与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需要通过内创业者自身不断的学习去弥补。而创业的特殊情境无法保证内创业者能够去接受系统完整的授课式学习,因此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利用工作之余,边做边学对于内创业者最终创业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三)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动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曾这样表述: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较少的职业;而成就动机高的人爱毛遂自荐,喜欢担任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做出决策。正是基于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内创业者才会勇于挑起领导创业活动的重担,敢于承受多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并在创业过程中将这种精神时刻外化放大,提升整个创业团队的精神面貌,使全体成员能在高效、热情的创业氛围中协力工作,最终取得创业活动成功。

微软、德国大众、Intel和谷歌等众多大牌企业至今仍在用他们内创业成功的产品或服务创造着巨大财富并改变人类的生活。这些实例充分体现了内创业活动对企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就业者身份先行进入企业,通过生产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人脉,因时而动开展创业活动,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这是内创业者的成长路径。内创业者成长路径符合人才成长客观规律,既可以作为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也可以对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在提升创业教育实效性方面给予更多的启示。

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本科高校开展内创业教育的定位

内创业者的培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显然符合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实用性技能人才的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在高校中实施旨在培养大学生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高校的创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区别于短期的创业教育培训,高校的内创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应立足长远与长效,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仅仅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创业教育,只能是让社会上多出一些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大学生老板,却无助于整体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正如清华大学中国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雷家骕教授所说:“在基本理念层面,应明确大学要搞的是创业教育,而不是鼓动大学生创业。”

(二)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随着社会进步日益由对资源要素的依赖转变为对知识要素的依赖,创新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力。企业能否发展甚至生存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由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所决定。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二者的相互促进、融合构成了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从这一点来看,高校内创业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将创新意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问题意识和批评意识,“高分低能”的大学毕业生也一直为企业所诟病。如何提升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如何在专业教育之中融入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与教育层次的重点,也是高校内创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高校都加强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的比重。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程设计、课程实践往往在内容上缺乏时效性、前沿性;与现实生产脱节严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不大。故对于高校而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单纯的依靠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根本还是需要有深刻的对于创新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三)开展创业通识教育

内创业活动需要内创业者具备非专业以外的多方面知识技能。相比于一些创业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国的创业教育大多还局限于实践层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缺失。统计显示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有82%的被调查的大学为本科生提供创业课程。本科高校应根据情况将创业通识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前接触相关方面的知识。此类通识课程一般应涵盖创业常识、小型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创业道德法规、市场营销、商务计划写作、公关和交往等相关实用内容。此类课程的开设并非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简单复制到其他专业院系课程体系之中,关键是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创新性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由点及面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的引导。故而课程在理论知识部分宜广不宜深,多采用与行业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此类课程,在国外大学已有开设并成功的先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开设了诸如“创业精神与化学工程”、“设计者的创业精神”等课程。

(四)调整教师创业教育理念

师资力量始终都是教育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本科高校开展内创业教育需要一支既具备专业学术背景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将创业元素溶于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结合内创业教育的定位,本科高校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专业教师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价值观。当前,在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相当比例的专业教师仍还表现为“无意识”和“不作为”。因此,学校要搭建平台激励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学术能力参与到企业内创业活动之中,如此,一方面能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具体的内创业实践,使得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得以更新。因此,只有教师对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情况、趋势变化有所了解与参与,才能提高其在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用。

(五)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未来内创业者

本科高校的内创业教育是着眼于为企业培养内创业者的教育,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走校企合作培养的道路。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创业类人才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校主导培养模式而言的,它是指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整合校企资源,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内在品质思维方式以及外在行为习惯。本科高校所实施的内创业教育模式是对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高校而言,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已有的优秀内创业者作为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充实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另一方,可通过开展符合企业人才贮备需求的针对性培养,提高本科高校的办学声誉,提升就业质量。对于企业而言,合作培养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自身对外宣传,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另一方面,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和文化理念,减少未来员工今后融入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篇10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014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目前,虽然在外部环境提供创业机会及个人就业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创业现象屡见不鲜,但根据全球创业观察、教育部数据统计和教育评估咨询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调查,我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0%,与世界发达国家大学生20%的创业率相比显得太小。可见,尽管政府和高校都在积极努力为大学生创业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但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仍不容乐观(郝春东等,2013)。国内外学术界对创业活动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外学者从创业主体、创业过程、创业环境及三要素的交集区域四个方面做了相关研究,形成了创业研究的框架和理论体系以及研究范式。我国学者在利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关注本土的创业实践,在创新与创业间的关系、创业流程、创业企业的成长问题等方面做了相关研究。同时,也有学者从创业能力、素质和胜任力方面着手对大学生创业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就现有研究情况看,针对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路径的研究比较少,根据地区特点所做的研究就更少。本文在构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建议,从而丰富创业理论体系,并为学生、高校以及政府等在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方面的实践提供参考。

二、创业胜任力理论与模型

实际上,多数关于创业胜任力的研究都侧重于个人层面的创业胜任力,本文也将重点放在个人层面上的创业胜任力。在界定创业胜任力概念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创业胜任力模型的特征维度也进行了大量研究,讨论了高绩效创业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总结了成功者一般具备的心理特质,如成就动机、内控倾向、风险承担倾向、不确定性容忍、自信和创新意识等。但这些研究仅从创业者个体心理特征出发,把创业成功简单地归结为一个或者几个创业心理特征的作用,而且认为这些成功者所具备的心理特征是所有成功者应该具备的,这显然忽视了创业环境及不同类型创业主体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这些研究没有归纳出一个普遍接受的创业者个性心理特征的描述,而且很少有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特质与创业绩效之间具有直接的关系,也就很难揭示创业活动的本质。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创业胜任力模型的研究逐渐由静态的心理学分析转向动态的以创业过程和创业环境为导向的分析。王重鸣(2002)构建了由机会要素、关系要素、概念要素、组织要素、战略要素、承诺要素、情绪要素和学习要素8个维度构成的创业胜任力模型;仲理峰等(2003)构建了由主动性、信息寻求、自信、捕捉机遇、组织意识、指挥、自我控制、权威导向、影响他人、仁慈关怀和自主学习11个维度的创业胜任力模型;Thomas提出了创业胜任力的六维结构模型: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概念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战略胜任力、承诺胜任力(木志荣,2008),该模型在不同背景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验证,是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创业胜任力模型;冯华等(2005)结合我国实际,在Thomas的六维度创业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由机会胜任力、组织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战略胜任力、承诺胜任力、概念胜任力、情绪胜任力和学习胜任力8个维度构成的创业胜任力模型。

三、研究方法

问卷设计之前,先对重庆工商大学8位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得出体现胜任力要素的词条约50项;再通过文献检索法,按照词条出现频率高低排序得到体现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要素的词条约50项;最后将二者进行对比,将词条相同或相近的提取出来,得到44项目。为使所得结果更具科学性,本研究特向该领域专家进行咨询。同时,为便于数据分析,根据专家建议,在借鉴国内外关于创业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将该44项词条进行初次模型构建。调查问卷共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学校、专业、性别、年龄、创业项目名称、担任职务等;第二部分是以李克特五级评分法所列出的44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词条表(无规则顺序)。考虑到全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大体一致性及数据获取的可操作性,本研究选取重庆市高校大学生创业者作为调查对象,主要的调查对象是参加2014“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重庆区的团队及2014“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的团队成员,包括重庆市多所高校。问卷共发放300分,回收300份,有效的285份,有效率达到95%。针对收集的数据,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建立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

四、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1.描述性统计(1)大学生创业者性别比例:男性的创业比例(73%)明显高于女性创业比例(27%),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女性更倾向于安稳工作的心理特性相符。(2)大学生创业者的专业分布:理工类(43%)和管理类(26%)大学生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人文类(10%)和经济类(9%)大学生的比例,这说明理工类和管理类大学生所学知识更适合于创业。(3)学历分布:高职高专类和本科生(37%)的比例高于研究生(12%)的比例,这与我国大学生创业多为生存型创业,创业风险高、收益低的特性有关。(4)创业动机:基于兴趣创业的比例(46%)高于基于财富(22%)和社会地位(13%)创业的比例。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行创业是为了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并非单纯为了挣钱或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5)创业资金:基于启动资金少(38%)创业的比例高于基于专业(25%)和热门行业(21%)创业的比例。这就说明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考虑的第一要素为资金,其次才是自己的专业和市场。在创业瓶颈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缺乏社会关系(40%)、资金不足(33%)、缺乏人才和技术(33%)、经验不足(30%)是困扰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2.因子分析本文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于回收的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并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对问卷内部一致性进行评价,最后得出问卷的α信度系数:总体为0.783、逆境商为0.793、情商为0.760、智商为0.807,问卷信度较好。另外,在因子分析前,首先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KMO检验系数大于0.7、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值小于0.05时,问卷才有结果效度。本问卷的各维度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如表1。本研究因子分析主要针对两个目的展开:第一,进一步探索胜任力维度。本文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由情商、逆境商和智商三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又包不同数目的因子要素。为了确保测量的单维度性,需要对每个变量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如果对于每个变量都只生成预先假设的因子,就能够确保研究变量的单维度性。第二,检验各个变量的测量区别有效性。针对变量的单维度检验,原则上是将该变量的所有题项作进行因子分析。但由于问卷中题项数目太多,根据Bentley和Chou(1987)的研究,可以将模型中的变量分为几组分别进行因子分析。这里,我们将所有的变量按照测量维度分为三组,即逆境商组、情商组、智商组。(1)逆境商维度对逆境商中的10个要素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选出3个因子,这3个因子的共同解释度为82.855,能较好地解释这10个要素(表2)。原A1创新能力的两个要素同属于一个因子,故命名为创新能力;原A2解决问题能力的两个要素及I1的一个要素同属于一个因子,故命名为解决问题能力;原A3抗压能力的五个要素同属于一个因子,故命名为抗压能力(表3)。(2)情商维度对情商中的11个要素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选出4个因子,这4个因子的共同解释度为93.354,能较好地解释这11个要素(表4)①。原E1团队合作能力的2个要素在同属于一个因子,故命名为团队合作能力;原E2自我管理能力的五个要素同属于一个因子,故命名为自我管理能力;原E3人际关系能力的2个要素同属于一个因子,故命名为抗压能力;原E4社会责任感的2个要素同属于一个因子,故命名为社会责任感(表5)。(3)智商维度对智商维度中的16个要素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选出3个因子,这3个因子的共同解释度为82.764,能较好地解释这16个要素(表6)②。原I1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理论与技能的5个要素同属于一个因子,故命名为专业理论与技能能力;原I2市场把握能力的4个要素和I3学习能力的3个要素同属于一个因子,故命名为市场把握能力;原I4战略决策能力的4个要素同属于一个因子,故命名为战略决策能力(表7)。3.相关性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各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各胜任素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对显著性水平的检验选用双尾检验(2-tailed),得到结果如表8。胜任素质因子间多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也可看出大学生创业者需具备的胜任素质因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符合实际情况。4.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原构建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要素进行调整和重新归类如表9。通过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理论模型基本得到验证,其中2、4、38、39项要素分别进行了调整和删除,并且将智商范畴的四个维度合并为三个维度,这样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如图1。

五、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