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助推经济社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信息消费的出现和发展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结果,所涉及的产业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等特点。通过产业链延伸与带动,信息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首先,信息消费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宽带普及提速工程效应明显。2013年1~3月,我国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同比增长28.5%;全国互联网接入端口数净增667.1万个,达到2.75亿个,同比增长13.4%;移动电话基站213.7万个,其中3G基站占40.6%,同比增长30.1%。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和光纤入户的发展,消费者对电信运营商网络带宽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固网和移动网的流量快速增长,加大对宽带网络的投资建设已成为三大运营商提升基础网络服务的重要战略。围绕“宽带中国”战略,我国各级政府也将更多精力放在下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上。各类不断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我国信息消费发展的重要基石。
其次,信息消费的拓展需要丰富的应用与服务创新。随着全球ICT产业融合不断深入,各类新兴信息服务业逐渐成熟,无论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是三网融合,规模化发展必须建立在高速、泛在的宽带信息网络基础之上。信息消费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品的丰富与应用的创新。
目前,在我国的信息消费领域,网络视频、手机游戏、移动电子商务、微媒体、移动视频等新兴业务正处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对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甚至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随着信息消费内涵的不断扩展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信息消费将更为广泛地渗透到各个传统行业中,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篇2
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对宁夏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开发等工作给予了一系列政策和项目支持;至2012年,会同有关部委共向宁夏转移支付中央专项补助资金57亿元,其中,2011年达到21亿元。2012年3月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宁夏在北京签署促进沿黄经济区建设共建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示范区备忘录, 37条“高含金量”措施,为促进宁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此次签署的《备忘录》分为6个方面,共37条,其框架内容主要有:加快完善统筹城乡就业创业体系,推动实现充分就业;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健全人事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部区合作协调机制,共同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关键词一:国家级
支持宁夏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建设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支持宁夏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奖励专项资金,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支持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级技师、技师培训。
支持宁夏在“五优一新”产业领域建立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指导和帮助宁夏建设国家级人事考试测评基地。
指导和帮助宁夏全面推进国家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对规划建设示范性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提供技术指导。
支持和指导宁夏加快实施国家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关键词二:倾斜
加大中央财政倾斜力度,适时做实宁夏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加大对宁夏政策和项目倾斜力度,支持留学回国人员来宁创新创业。
在公务员对口培训中给予宁夏倾斜支持,每年根据需求为宁夏举办1~2期专题培训班。
支持宁夏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实施国际技术合作项目、举办国际研讨班、出国(境)培训及考察等方面对宁夏予以倾斜,加大对宁夏举办中阿经贸论坛的支持。
支持和指导宁夏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建设,从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倾斜。
在政策扶持、项目审批、资金投入、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组织保障等方面予以宁夏重点倾斜、保障和支持。
加大对宁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工作人员培养的支持力度,每年为宁夏举办1~2期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每年安排2~3名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社会保险业务经办人员到部属对口单位学习锻炼6~12个月,力争5年将宁夏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机构负责人轮训一遍。
关键词三:率先和先试先行
支持和指导宁夏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各险种统筹层次。2012年实现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自治区级统筹,2015年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在此基础上率先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自治区级统筹。
支持宁夏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先试先行。
关键词四:改革和试点
支持宁夏在全区开展事业单位职员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体现职员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的岗位等级序列。
将宁夏列入全国自主择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试点省区,指导落实自主择业干部各项待遇。
支持和指导宁夏开展医疗费付费方式改革,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提高保障绩效和基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支持和指导宁夏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支持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管理服务和网络申报、评价、考试和培训平台,全面实行网络化管理服务。
关键词五:转移支付和补助
进一步加大中央就业补助资金对宁夏的转移支付力度,重点用于支持生态移民就业、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等有宁夏特色的促进就业项目。
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配套力度,提高宁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中央转移支付解困资金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宁夏企业干部生活困难问题。
指导宁夏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对宁夏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支持力度,根据“三支一扶”实施情况,适当增加中央补助分配名额。
关键词六:示范和品牌
部区共同举办“中国(宁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合作洽谈会”,帮助宁夏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支持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对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和全职引进博士工作给予支持。
指导宁夏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积极发展员工制家庭服务业,开展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定向培训,推进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广泛开展“百户十强”家庭服务企业创建活动,创立一批家庭服务知名品牌。
支持宁夏实施中南部干旱地带35万生态移民工程,对移民家庭实施就业援助。指导和帮助宁夏大力实施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支持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开展转移就业示范县建设,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转移就业品牌。
支持和指导宁夏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使有培训需求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5年内都能得到一次以上的职业培训。
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支持宁夏建设示范性劳动保障监察网格管理指挥中心。
加强自治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工伤康复示范中心建设。
在宁夏农业转移劳动力较为集中的地区建设农业转移劳动力综合服务示范中心。
篇3
有利于增强顾客忠诚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逐步从产品转向客户或消费者,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数量取胜、质量取胜、品牌取胜发展到了客户满意取胜。现在的顾客社会意识逐步加强,他们不单注重手头是否有一件合意的商品,更关心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接受一件由破坏社会环境、雇用童工所制造出来的商品已变得不可思议。2005年3月27日,在北京、兰州、南宁、合肥、成都和哈尔滨六城市展开的“拒购金光集团APP纸品,携手保护云南森林”超市行动就是典型例证。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获取SA8000认证的,可让消费者知道企业的运作是道德的,而顾客也将会更愿意考虑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有利于发展同国外跨国公司业务
在发展同国外跨国公司业务方面,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对那些工作条件恶劣、环保意识薄弱、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即使合作成本较低,跨国公司也会弃之不顾。2004年,在福建泉州,一位欧洲采购商在对某大型玩具公司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执行情况的审查时发现,该公司在使用一名童工,于是当即中止了合作,使玩具公司一下丧失了几千万元的出口订单。广东一家企业因没有达到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国外客户停止订单2个月,企业被勒令整顿。这些都给予我国企业深深的启示。
有利于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我们所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便是选择适当的人。”对一流人才的争夺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因素。“良臣择主而侍,良禽择木而栖”,优秀的人才,往往在工作去向上选择慎重,他们不再仅仅关注薪水、职位、发展机会等,更关心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在开放创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企业中,士气才会高涨,员工才能真正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由衷的自豪,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自然也随之提高。对于那些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来说,它们更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当然也更容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海尔对消费者的“以用户满意为标准”、“用户永远是对的”、“真诚到永远”,对员工的“人人是人才”、“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给每个海尔人和向往进入海尔者留下深刻印象。
有利于提升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必须具备独特的竞争资源(核心竞争力),如创新性、安全性和商业道德等。作为国际社会责任准则的SA8000,无疑将成为企业赢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资源。经过SA8000认证的产品具有更严格的社会责任方面的道义标准,其产品更具人性化与道义化的特点。2004年中国最具竞争力医药类上市公司十强之一的浙江海正药业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无形中使自己的产品贴上了符合劳工标准的“社会标签”,形成了产品差异化的优势,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改善监管环境
遵守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无疑受到政府机构的信赖,也常常能被国家或当地政府给予更多的自由。在我国,那些诚实经营、遵章守纪的企业往往也能得到政府给予的一些优惠政策,或者能授予一些荣誉(例如,政府向那些符合生产和质量标准的产品给予环境标志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国家出口免验产品等称号)。在美国,国家和州级环境监管部门都有正式的规划,对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健康和安全影响的企业给予认可和奖励。这些企业面临的检查和程序性工作都会减少,在向政府提出申请时甚至能获得一些优惠。美国联邦判决指导方针规定,如果企业能证明它将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并且实行了有效的道德规范计划的话,针对该企业的处罚和罚款就会减少甚至完全没有。这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相对宽松的监管力度和政府的政策使企业能得到更好的经营环境,无疑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
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越来越多企业实践和研究成果表明,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世界上许多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视社会责任问题,因而才赢得了社会及公众的认同,保持了企业经久不衰的发展态势。随着中国市场化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入WTO,中国经济正式介入经济全球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在中国也逐步开展起来。
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 促使全社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相当一部分企业将社会责任认证视为企业的负担,或通向国际市场的门槛。事实上,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是责任也是工具,它决不仅是一道门槛,与此相反,它是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的门票。它关注的问题正是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社会必须关注并且正在努力改善的问题。因此,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进而提高全社会对其的认知。
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力
企业只有在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明晰企业产权,实行政企分离。与此同时,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战略性改组,积极支持和发展一批大企业,提高规模效益,从整体上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力。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最大的是对外加工贸易企业和出口企业。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不断发起反倾销调查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据商务部外贸司统计,2005年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51起,涉案金额17.9亿美元,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此外,2005年中国还遭遇国外发起的特保案件7起,涉案金额2.2亿美元,保障措施5起,涉案金额0.9亿美元。从涉案产品看,主要集中于轻工、纺织、机电等中国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其中纺织品贸易摩擦最为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来自企业社会责任和反倾销、技术性壁垒多重压力。面对这种形势,国内出口企业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向深加工制成品转变,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从根本上改变出口主要依靠数量增长方式,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律约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员 工职业健康和权益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竞争力。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调控 塑造符合社会道德的企业文化
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调控,又称企业的自我道德调控,指企业从道德的角度对自身经营思想、营销行为等进行的规范、约束和控制,它是企业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行动和制度安排。具体包括: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制定伦理型营销战略,重视道德因素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建立企业道德规则,规范企业行为;重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加强对非道德运作行为的控制;强化伦理教育,提升企业运作的道德素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调控,提升企业的伦理境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符合社会道德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将企业在道德责任方面的立场传递给每一位员工,最终树立起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意识;有利于使企业充分认识到经营利润只有建立在尊重社会道德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才可以取得长期的更大利益;有利于促使企业积极争做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称职的“企业公民”。
篇4
1.制定科学规划,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镇赉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强化了“两个结合”,即远近结合和点面结合。在远近结合上,对于近期建设,突出抓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村村通建设、泥草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卫生整治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长远规划,着眼大局,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力求达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做表面文章;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产业。规划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经村民代表会或镇人民代表会通过,方可组织实施。在点面结合上,坚持因地制宜,。在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人口相对集中和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所在地,作为推进村,逐步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居民小区相对集中,压减建设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在面的推进上,充分考虑东西部发展差异,不搞“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对于经济基础好的东部乡镇先行推进,率先实现新农村建设。对于基础条件较差的中西部乡镇,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有重点的稳步推进。
2.突出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突出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调优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6.8亿元,计划开发整理土地12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0.1万亩(其中,水田57.6万亩,水浇地52.5万亩),新增耕地68.2万亩,目前,一期工程主体基本结束,二期工程2010年启动实施。依托农发资金,启动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总投资92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项目建成后,镇赉县水田面积将达到15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水田第一大县,粮食产量可达到30亿斤,纯增18亿斤,有10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在西部旱田区重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避灾农业,积极推广高效玉米、烤烟、辣椒、杂粮杂豆和瓜菜等作物种植,并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和庭院经济,提高耕地产出效益,目前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48万亩;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组织实施了“小动物、大经济”发展战略,依托飞鹤乳业和雨润集团,以契约为纽带,以银行信贷为保障,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建立“龙头企业+银行+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民”五位一体的牧业养殖新模式,计划三年时间建设1个3万头大型牧场和2个1万头中型牧场,组建专业合作社45个,带动农户9000户;建设鸭鹅养殖园区3个(鸭舍300栋),发展专业合作社30个,带动农户6000户。目前,镇赉县的3万头奶牛大型牧场于2009年9月份启动,2010年年底可建成,计划引进澳大利亚优质奶牛4600头,其他牧场和养殖园区也已完成选址。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在抓好产业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截止目前,全县共投入公共事业和基础建设资金3.5亿元,修建“村村通”公路541.3公里,路两侧彩砖铺装30公里。新建、修建村部24个、文化室13个、农民夜校19个、体育健身场所20个、村卫生所19个、建设垃圾处理场所10个,改造农村饮水154处,解决7.0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生态卫生厕所2400个、农村户用沼气1400座,完成村屯绿化184个,美化、绿化村屯乡道180公里,建设新农村信息站9个,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2%以上。加大了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县乡镇和村屯共配备垃圾箱50个,并通过设立公益岗位,组建了农村保洁队伍。特别是在涉及新农村建设整体形象、惠及千家万户的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镇赉县更是加大力度,加大投入,通过采取多条走路的办法,有效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采取招引企业通过土地置换的办法,搞集中建设;二是采取企业担保,农民利用贷款资金改造建设;三是科学利用政策,将省里补贴专项泥草房改造资金用活用好,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的效果,搞好改造建设;四是制定各项扶持政策,鼓励群众自行改造建设。专门制定了《全县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推进实施方案》,从工程验收、资金补助、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林木保障、建设规划、行政事业收费、交通运输、贷款担保、社会捐助、集体经济补偿、物价控制、领导包保和部门帮扶等方面落实了13条扶持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快了工程建设步伐。2007年、2008年、2009年共改造完成泥草房24295户,占农村泥草房总户数的46%,累计投入改造资金12.2亿元。
4.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农村“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岗位人员聘用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民主决策、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服务和“勤廉双述”民主评议三项制度。对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必须按照党支部提议、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议案公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结果公布的“六步工作法”操作,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对于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都通过“三资”监管程序进行微机化管理,统一标准,规范建档,防止了暗箱操作。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对村班子和村干部的民主评价制度,年初,村干部要向群众做出廉政承诺;年末,乡镇党委组织召开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等参加的测评大会,村干部在会上述职述廉,并接受代表质询。最后,对村班子及村干部进行划票测评,并把测评结果作为村干部评先选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真正把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力置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真正做到“民主定事、制度理财、群众评官”,推进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转变,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主管理进程。镇赉县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并在全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5.强化组织保障,增强乡村干部的执行力
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包保任务的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场和包保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泥草房改造、环境卫生整治和项目资金6个具体工作推进组,每个推进组都由1名副县级领导任组长。制定了发展农村经济,乡(镇)场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包保责任制、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部门责任分工意见和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方案等,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指标纳入到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各乡(镇)以及县直部门的年度重点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在强化组织保证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整合力度,对各项目资金,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实行项目统一规划、分别立项,资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主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此外,镇赉县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广泛动员社会各界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作、有偿开发参与整体推进工作,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通过广泛动员和宣传发动,极大了调动了社会各界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篇5
“长期以来县域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盲区,发展县域高等教育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健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构建和发展与县级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为主体,以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县办广播电视大学和非学历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补充,承担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是高教改革发展的现实选择。县域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城镇化发展培养所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的人才,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县域高等教育建在本县内,大部分学生可以不住校,在吃、住方面可以为农村家庭节约大笔资金;课时安排灵活,除了正常的全日制授课外,可以安排在双休日、假期或者晚上进行,方便了一些在职学员;因县办高等教育主要是为本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县域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灵活,课程设置主要是面对本县发展所需而开设的实用性课程。
一 县域高等教育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效能分析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县域高等教育能够根据县域经济社会的需要,面向县及乡镇的现代农业及工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开设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需的专业并开展各种相关技术、技能培训,为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人才。县域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发展机遇与条件,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效能。
(一)为城镇化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为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农村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大城市学习最终留在大城市发展,经过这样长期的抽取,致使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的高级专门人才严重短缺。县域高等教育设在县域的行政中心,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所需培养大批的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服务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依据市场的供求动态,培养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需的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在培养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需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高校与地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支撑现代农业和城镇工业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依靠现代农业和城镇工业化的发展。“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关注的重大发展问题之一,传统农业的发展已不适于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小农意识,培养出新型农民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县域高等教育在新型农业科技研发、试验与普及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县域高等教育在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更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的用武之地”。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技术落后、工人的素质偏低的局面。县域高等教育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企业合作攻关,为乡镇企业设计新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开发新的产品、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员工。
(三)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的之一。县域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职能,为改变和提升县域文化发展水平发挥引领的作用。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小农意识和一些封建思想在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县域高等教育是县及乡镇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传播的中心,大学是社会主义新文化领导者,时刻与我国主流文化相吻合,所以,县域高校应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去辐射和提升县域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
二 县域高等教育助推新型城镇化效能的实现方式
近年来,按照国家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在进行调整。对于县域高等教育而言,应利用其优势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而办学,政府在政策、制度上给予支持和引导,使县域高等教育充分发挥其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效能。
(一)发挥县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优势
县域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同其它省部级高校一样承载着人才培养的功能,是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需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人才的摇篮。县域高等教育作为县域教育的最高学府,在专业设置、招生、人才培养、就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 专业设置要对接现代农业与城镇工业化发展需要
县域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而设,以对接现代农业与城镇工业化发展所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生源、学生需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设置相关专业。如对接农业开设农产品种植、加工及水产品加工、运输等相关专业,对接城镇工业化发展开设化工、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对接矿产资源开发开设安全工程、金属冶炼、玉器加工等相关专业,对接沿海地区开设海产品养殖、加工、运输等相关专业。
2 试行属地招生政策
县域高等教育实行属地招生的政策。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招收适龄青年,招生采取国家统招和县域特招两种方式。国家统招,依据国家划定的分数线招收高中应届毕业生,培养成为现代农业或乡镇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或技术人才。县域特招是根据县域现代农业发展和城镇工业发展所需而特别招收的一批适合城镇发展所需的适龄青年,实行自主招生,自出考题或者免试入学的方式招收区域内的适龄青年,培养成为对接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化所需的一线工作人员。实行属地招生政策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对教育的需求,还为当地企业输送了大批的合格工人,达到了互利共赢的目的。
3 探索对口培养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县域高等教育实行对口培养、岗位对接的人才模式,实行企业预订式培养,企业需要哪类人才,学校就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的人才。实行学位制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满足县域内不同人口的需求。提升县域人口的就业能力和满足城镇工业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4 实现直接上岗属地就业
县域高等教育实行属地就业的模式,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专门人才,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后直接上岗,避免了企业招工后的培训环节,并且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率,真正实现了人才的用得上、留得住,促进了县及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企业、地方、学校三方共赢。
(二)重视县域高等教育的科技研发与推广作用
县域高等教育作为县域的最高学府,“其科研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科研立项与技术研发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特别是要为解决本地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问题”,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农业的发展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普遍落后,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先进的农业经验及器具难以推广到农业的发展中,县域高等教育作为县域的高等学府在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和新型现代化农业器具的使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县域高校通过科技下乡、新型农民培训、新型现代化器具的推广与使用等方式,帮助新型农业的发展。
在城镇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县域高等教育也承担着科技研发与推广的重担,助推城镇工业化的发展。对待原有城镇老旧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素质,并帮助他们研发出新的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面对城镇新兴企业,县域高校通过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员工、新技术的引进及新产品的科技研发与推广等方式,帮助新型城镇工业化的发展。
(三)实现县域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播和创新功能
高校是当今流行文化的引导者,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心,县域高等教育作为本县文化中心要充分利用其自身文化传播与创新优势,促进与当今主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组织学校的广大师生积极主动地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向广大农民传播当前主流文化,并普及医疗、法律、金融等文化知识,还可利用广播、网络、文艺汇演等形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新型城镇化居民的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
县域高等教育图书馆对市民的开放是促进公民素质提升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相对社会公共图书馆而言,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更为专业,且各所高校因不同的办学专业和特色,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都各具特点,可以满足不同人士,尤其是社会人士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优势,提高城镇公民的阅读量,满足了城镇居民的阅读需求,促进全民阅读的发展,实现了信息和文化资源共享,是进行全民素质教育的资源宝库,在提升城镇居民文化品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水芹,许建虹.地方高校应主动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服
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刘金玉.论我国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的时代必然性[J].顺
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尹海波.试论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北
方经济,2012(11).
[4]崔国富.地方高校对城镇化的助推效能与实现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
篇6
立足园区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
近年来,凤翔县强力推进大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呈现五大特点。
一是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园区发展实现新突破。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的思路,规划建设了园区,围绕园区定位,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全县园区发展态势良好。其中,长青、柳林进入全省lD0个重点工业园区。目前,全县园区建成面积14.9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30多户,总投资达300多亿元,2008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4.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2.8%。2009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5%,再创历史新高。园区已成为了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
二是项目建设形势喜人,工业强县迈出新步伐。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近年来共引进甲醇、冀东水泥等项目150多个、到位资金170多亿元。争取宝平高速等国投项目130多个、资金26亿元。落实包抓责任,集中力量全面突破制约项目开工建设的规划、环评、安评、征地、拆迁等难题,加快项目建设,兴翔纸业扩建技改等150多个项目建成投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1户。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同比增长23.2%。今年确定的88个重点项目逆势而上,进展顺利。目前,总投资100余亿元的甲醇项目、国电宝二电二期扩建项目、西凤酒扩建技改项目及冀东水泥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在重大项目的带动下,2009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66.2亿元,同比增长21.9%,全县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围绕撤县建市、建设关中明星城市,投资近10亿元,实施了100多个城建项目,旧城改造基本结束,城市大环线和东西十里长街全面贯通,县城主街道拓宽改造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部完成。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环境品位显著提升。
四是特色产业扩模提质,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三带三进”为载体,按照“北果中菜南牧”的产业布局,出台了扶持果、菜、畜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狠抓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全县苹果面积达到11万亩,年产苹果10万吨;发展日光温室大棚3500座,全县设施蔬菜棚超过万座,年产蔬菜10万吨;建成畜牧小区30个,发展养殖专业村60个,养殖大户2250户,牛存栏12万头、猪15万头、鸡130万只。引进发展了雍城面粉、华宇腊肉等22户龙头企业,打响了“桂花牌”蔬菜、“雍州牌”苹果等一批特色品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5亿元,同比增长13%。狠抓劳务经济,年输出劳动力12万多人,创劳务收入近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五是民生建设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行政之本、发展之要,每年确定投资数亿元的民生工程,全力改善民生基础条件。启动了总投资3800万元的县敬老中心和市民中心,完成了总投资1957万元的职教中心实训楼、10多所小学教学楼、县医院医技楼和17个乡镇卫生院新建工程,完成了移民搬迁、农村饮水、县乡公路改建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并在全县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构建保险、救助、就业三大板块的无缝隙、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困难弱势群体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生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打造强县创建和谐魅力新凤翔
凤翔将继续紧紧围绕跨入西部百强县、打造魅力新凤翔的目标,按照“坚持两个推进、突出三大主题、实现八个突破”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好项目,环境和民生,努力夺取加快发展的新突破,全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抓项目,为加快发展蓄势造能
凤翔按照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的要求,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项目建设,以园区为载体,全力优化园区环境,做大园区产业,做强园区经济,提升园区整体实力,率先突破长青、柳林、川口河三大工业园区,到2011年使三大园区成为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最为强大的支撑。通过园区的突破性发展,进一步加速项目建设,推动工业强县迈出新步伐,迅速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二)抓环境,为助推发展提升形象
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此,凤翔树立“环境立县”的理念,加快城乡环境建设步伐,不断优化环境,提升环境品位,提升凤翔发展形象,助推凤翔发展。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凤翔对外形象和吸引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抓民生,为科学发展强基固本
篇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强化特色、提升内涵、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努力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科性、多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专门人才,不断提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发展定位
1.校区目标定位
到2020年,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建设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电子信息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培养多层次、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校区。
2.办学特色定位
以区域性、行业性、多层次、应用型为特色求发展。努力彰显电子信息学科专业为主的学科专业特色,应用技术技能型多层次人才培养,服务以北海市为桥头堡的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3.学科专业定位
瞄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应用型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先进制造学科专业群,服务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海洋学科专业群,主要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和“海上丝绸之路”。
4.办学层次定位
以“高职升本”“高中升本”“中职升本”“高中升专”等多起点、多层次应用型本、专科为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5.人才培养定位
适应国家电子信息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掌握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亟须的管理、经济、人文等紧缺人才。
篇8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全市“五个重庆建设、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开展后,乡人大高度重视,按照市、区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把“代表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及时研究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并召开动员会议,成立了以区人大代表、乡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区人大代表、乡人大主席,乡人大代表、副乡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代表行动”领导小组,并督促各代表小组成立了“代表行动”工作小组,迅速启动“代表行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宣传,保障到位
为在全乡营造大力支持“代表行动”的浓厚舆论氛围,乡人大通过标语、横幅、悬挂过路标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并加强了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将开展“代表行动”的有关情况及时在上级媒体或万州电视台、三峡都市报等本地媒体进行报道、在区人大常委会《人大工作通讯》上进行转发和摘编,做到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字,极大地激发了区、乡人大代表参与“代表行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乡人大还成立了“代表行动”工作办公室,充实了工作人员,乡财政专门拨出活动经费,做到了各项保障到位。
三、精心组织,效果显著
乡人大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区、乡人大代表开展有影响力的视察活动、富有实效的监督工作、有一定见地的专题调研工作,并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为“五个重庆”建设、加快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和民生大事提供了智力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援助,收到明显成效。
一是抓视察,助推民主法制建设。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作用,乡人大主席团制定了定期组织区乡两级人大代表视察民主制度建设的制度,规定主席团每季度组织一次视察,通过视察,达到了强化监督,抓好典型,有力的推进了村级民主法制的建设。为扎实推进“百千万普法示范工程”,争创“普法示范乡镇”,乡人大组织了40多名区乡人大代表对辖区内7个民主法制示范点进行了视察,听取了各村支部书记对该村民主法制建设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重点对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得到了人大代表的好评。
二是抓监督,助推行风评议工作。乡人大主席团积极组织区代表、乡代表参加有关执法活动,督促政府把“五大工程”落到实处,抓出成效。乡人大为了进一步了解乡行风评议工作开展情况,更好的行使人大监督作用,组织人口计生办、财政所、农服中心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各部门负责人针对前段时间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对所查找出的问题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措施。乡人大对前段时间各部门的行风评议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要求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行评工作实施方案,抓好后阶段的整改验收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评议的步骤不走过场把行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篇9
主动融入和促进辽宁改革发展
东北大学立足辽宁、植根辽宁,学校的建设发展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休戚与共。
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校党委把发挥大学优势为全面提高辽沈地区产业竞争力贡献力量,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契机,对重点领域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优先布局,围绕承担一批重大项目,攻克一批重大技术,产出一批重大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提升服务辽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把大学打造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引擎、科技引擎、文化引擎”。
为此,学校制定了“东北大学服务辽沈发展及东北振兴行动计划”,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求,从5类15个方面,构建全面服务辽沈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实施方案,全方位参与到辽沈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整合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着力推进辽沈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为辽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学校坚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在辽沈落地转化。
打造“三大平台”,为“两化融合”提供支撑。以建设“超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大制造平台”为载体,引领辽宁省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推动辽沈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升级。以“云计算产业园”为依托建设“超云平台”,与省内多家单位在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府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辽宁云谷”,助力辽沈地区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以国家“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金属材料产业园”为依托建设“大制造平台”,已形成近200人的协同研发团队,吸引企业研发资金7亿多元,相关研究成果已在鞍钢、营口港、大连港等单位投入使用。金属材料产业园生产的轧制冲压汽车差厚板,被众多汽车企业视为激光拼接板和等厚度板的最佳替代品。目前,世界上只有两条此类生产线,一条在德国,另一条就落户于我校的金属材料产业园。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学校与省内企业开展合作项目1000多项,合同金额3.55亿元,涉及信息科学、冶金技术、矿产资源、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的上百家企业。2014年,学校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20亿元,占全省高校科技产业收入的80%以上,科技产业综合指标名列全国高校第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项,名列全国高校第五。
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学校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辽宁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培养相关行业专业人才,助推辽沈地区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篇10
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加快发展品牌经济
实施质量立市战略,提高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对于提升洛阳的经济竞争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引领中原崛起提供强力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洛阳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一五”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安排在这里,为洛阳工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建设,洛阳工业已形成了以机电、冶金、建材、石化、轻纺、食品等为主,36个工业门类、53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大中型企业89家)组成的门类齐全、大中小结合、轻重工业全面发展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洛阳以提高全市工业整体质量水平为目标,大力开展名牌争创和质量管理工作,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个个以名牌产品企业为支撑的优势产业群迅速形成,有力提升了社会经济运行质量和增长速度,有效提高了“洛阳制造”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面对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抓质量,创品牌”。打造品牌首先要找准定位,定位准确,事半功倍;定位不当,事倍功半。在洛阳“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五个基本定位: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板块、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更加名副其实的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这五个基本定位,清晰地勾勒出洛阳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也为我们抓质量、创品牌提供了具体的参考依据和方向。我们必须紧贴中心,融入大局,做出几件有影响、见成效的工作,使质量兴市战略不断引向深入。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深入开展质量立市工作。洛阳市作为工业大市和全省最早实施质量立市战略的地市之一,只有继续深入开展质量立市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洛阳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认真组织政府质量奖申报评选工作,紧紧围绕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将组织申报政府质量奖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全市每年至少争创1个省长质量奖、1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每个县(市、区)每年至少有1家企业参与市长质量奖的申报和评选。全力做好省长质量奖申报工作,扎实组织市长质量奖评选工作,认真落实县(市、区)长质量奖,形成省、市、县(区)政府质量奖申报评选工作三级联动、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组织新闻媒体及时进行跟踪报道,对获奖企业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帮助其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质量宏观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立以“依靠地方、联合部门、抓住企业、监管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充分依靠地方政府,发挥其对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负总责的作用,把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各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既各负其责,又密切协作,促进形成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和工作合力。把强化和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作为搞好质量工作的根本,充分激励企业加强质量自律管理的内动力,不断强化企业责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模式,强化监管措施,增强监管实效,注重监管制度的创新,在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执法打假等方面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切实提高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实施品牌带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要通过加大名牌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围绕支柱产业,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现代产业集群。科学制定名牌发展规划,立足特色支柱产业打造品牌,立足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品牌,立足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品牌,通过品牌带动,努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重点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名牌,依托洛阳老工业基地优势,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快改造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以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硅光电及能源电力五大支柱产业为重点,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品牌,以质量振兴促工业振兴,以工业振兴助推洛阳崛起。促进品牌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名牌的宣传、保护力度,扩大名牌效应,积极开展打假保名优工作,为名牌企业保驾护航,对涉及名牌产品的制假案件优先受理,依法严惩,为名牌产品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品牌经济健康发展。
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标准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标准化工作已成为规范行业行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营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当今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企业间的产品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标准之争。
洛阳市在标准的制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洛阳全国性标准化组织达19个,其中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4个、分技术委员会8个、标准工作组7个,承担总数占全省1/3,为全市企业制定国际、国家标准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全市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单位每年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量均在50个以上,这些标准覆盖了洛阳机械、建材、冶金及有色金属等大部分行业,有些正在被纳入国际标准。质监部门作为标准化主管部门,要将这些有利因素化为促进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为此,我们进行了多年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近年来,洛阳市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参与、各方协调”,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先后出台了《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和《洛阳市实施标准化战略奖励办法》,极大调动了企业、科研院所和有关部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积极性。“十二五”时期,要继续保持标准化工作的优势,在促进洛阳区域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大力推进工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强化标准化基础管理,加强标准实施监督,切实提高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结合创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市,强力推进工业标准化。装备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产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洛阳市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力扶持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2012年10月19日,洛阳市召开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市创建工作启动大会,进一步明确目标: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标准化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洛阳装备制造业的标准水平、质量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标准化对洛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大幅提升。结合创建活动,要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引导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科技、标准化发展模式。
结合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强力推进旅游标准化。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曾经长期辉煌鼎盛的十三朝古都——洛阳有着丰厚灿烂的名胜古迹,同时,洛阳还拥有众多闻名全国的自然景观和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旅游强市”发展方向和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我们全力申报“洛阳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市”项目,并获得了国标委的批准。结合创建活动,我们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引领、规范和促进作用,着力提升全市旅游产业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目前,以旅游标准化为引擎,以培育旅游品牌为重点,以打造“千年、河洛之根、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四张城市名片为主要内容,洛阳历史文化游、四季节会游、牡丹观光游、工业农业游、都市风光游、温泉康体游等旅游板块正在逐步形成。
结合农业产业化建设,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结合农业产业化建设,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围绕牡丹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制定牡丹标准。牡丹是洛阳的城市名片,为规范牡丹生产技术,提高种苗和盆花质量,我们主动承担了市委、市政府《围绕牡丹为媒打造牡丹花都工作实施方案》中牡丹标准的制定任务,组织有关单位和牡丹生产企业完成了洛阳牡丹种植4个省级地方标准的起草、审定、工作。积极实施示范区项目,大力服务三农工作。围绕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我们大力开展标准化服务活动,全市完成和在建的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达30个,总示范面积达60万亩。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业6大产业为重点,我们认真建立牡丹、烟叶、小麦等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标准包含品种选育、种子选择、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方面面,涵盖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对指导农民科学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洛阳是著名的科技研发基地,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00余家,其中部属科研机构14家,省、市属科研机构18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万余人,包括两院院士4名,共享院士8名,博士生导师56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564名,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77家,高新技术产品达791种,许多科研院所的测试和科研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但是作为全省副中心城市的洛阳,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却相对较少,这与洛阳的城市地位极不相称,也严重制约了质监部门服务地方经济作用的发挥。
技术保障能力建设事关质检事业的长远发展,一个地区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发展只有与该地区的总体发展相适应,才能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检验检测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洛阳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加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以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市级质检机构为依托、县级技术机构为延伸、社会技术机构为补充的技术机构体系,为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搭建检验检测和技术保障平台,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加强质检中心建设。根据省、市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制定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质量管理标准化、品牌创建先进的产业集聚区,使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围绕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发展,结合地方支柱优势产业,进一步修订“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入开展项目调研,积极筹建覆盖主导产业、产品的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并尽快投入使用形成效益,使其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自主创新的研发基地,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服务保障作用。目前,河南省白酒检测中心和河南省三轮摩托车检测中心已经开工建设,河南省铝材质检中心正在积极筹建。
注重人才引进培育工作,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人才的支撑,发展便无从谈起。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质监事业改革与发展重任的高素质领导班子;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注重学历层次的提高,更要注重岗位技能的提高。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检测技术人员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提升整体素质;要积极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和技术比武,建立业务能力考核机制,坚持职称评定与工资挂钩,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事业发展积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