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

篇1

因为新经济的重大,那么它到底是否存在,就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重大判断。从我翻译的第一本《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到杨冰之夫妇翻译的《再度崛起的数字经济》,美国商务部已连续了五份研究报告,“这些报告的每一份都致力于解决经济学家有时觉得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些人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不根据任何数据和事实,就径直得出“不存在新经济”这样的判断。美国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胆子普遍要小得多,因为他们还要看看数据和事实再说。美国商务部的数字经济系列报告,就是提供数据和事实供人们进行判断用的。“这份报告进一步促进了商务部的使命,即提供经济指标和数据分析,帮助所有政策制定者、商人和公众制定完善的决策”。美国人之所以要采取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因为有明显的历史教训:在工业化实践中,19世纪初“经济学由于低估技术革命推动经济以高于预期的速度增长的能力,而获得‘沉闷的科学’的实践者之名声”。今天,在“新经济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上,信息技术革命的实践是检验经济学真理的标准。美国人不想犯错误,我们也不想犯错误。

关于数字经济,经过美国商务部多年的实证研究,哪些问题已经提出,并已经或正在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出呢?我谈谈自己多年跟踪研究的一些体会。

新经济到底是否存在,这是美国商务部数字经济系列年度报告一以贯之的“永恒”主题。这个问题,可以说已经基本解决,但还没有完全和最终解决,也就是说,可以下初步结论了。按照11月9日宣布辞职的美国前商务部长唐纳德・埃文斯的说法,“我们可以比过去更准确地回顾与评价――IT在提高我国大多数充满活力的企业和行业的绩效,以及整个经济快速的、持续的非通胀性增长中的作用。”

“新经济到底是否存在”这个话题,最初是由198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的。在他看来,信息技术革命似乎只是在投入上轰轰烈烈,在产出绩效上并不显著,从而形成一个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此前,美国学者查斯曼(Strassman)的研究发现,他所调查的企业IT投资和投资回报率(ROI)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此后,有2003年5月《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认为IT不再重要(IT doesn’t matter)。美国商务部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研究比上述个人研究要系统得多,既不是靠学术推理,也不是靠小范围调查,而是用国家全面、权威的数据,实证性地解析新经济的绩效。美国商务部论证“新经济是否存在”的基本思路,明显的特点是从促进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和增加就业这三个宏观经济目标的角度入手,看IT及其应用与三者之间的关系。报告每年具体侧重不同。就2003年的报告来说,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IT生产商的前景是什么?IT员工在目前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中的状况如何?IT的投资和使用在美国经济活动中是否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区别于往年的报告,2003年的报告在对“新经济到底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又有了新的进展。罗伯特・索洛曾经提出,只有当经济经受住IT时代的首次衰退,IT对于生产率的持久作用才能明朗。随着经济衰退的结束和经济复苏的到来,对新经济的观测也第一次取得了衰退期和复苏期的数据。数据表明:在衰退时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由消费支出和强有力的住宅市场支撑,并没有典型的衰退时期下滑得厉害;然而,与一般衰退时期相比,实际的商业投资下滑更快速、更厉害,失业持续更高、更长;在后衰退时期,就业市场仍然顽固地保持疲软,美国经济也长期处于适度产出增长状态,仅仅在最近才开始提高;另一方面,整个衰退时期和后衰退时期,通货膨胀率较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一直处于强势。通过对2003年报告的研究,人们第一次得到了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各个阶段上新经济的数据检验。实践检验的结果,简单地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虽然并不完美,但新经济的确存在。

此外有一点值得注意,2003年报告第一次给出了一个“新经济到底是否存在”的微观结论。报告在以往案例归纳的基础上,开始得出结论,一方面认为,在IT上投资的企业比没有IT投资的企业更具生产能力,运营得更好;另一方面又指出,“单纯地购买IT并不必然产生利润,其他投资,例如重组工作流程和对于劳动力的再培训也同样不可或缺”。我们说的信息化应用,如企业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是同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生产率只是新经济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这里涉及到由系统的复杂性和安全性,或者说是由网络和计算带来的失去控制的风险和身份识别的风险。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越来越从“电子”(Electronic)这个表层,深入到“业务”(Business,商务或政务)这个深层,人们早晚会遇到业务本身转型的挑战和体制变革的挑战。

正如报告所指出的,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率,并在相对低的成本下生产全新的产品。然而,工业革命也推动了经济、社会和法律环境的变革:城镇发展,工人开始组织化,而对于工厂安全和空气质量等问题的关注也应时而现。同样地,构成数字化革命的信息技术在提高了生产率的同时也正在产生新的经济、社会和法律问题。

连续看了几年美国商务部的数字经济报告,慢慢地也看出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对于美国来说,也许不是问题,但中国在走自己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时,不能照搬照抄,需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思考。

首先,美国商务部的数字经济系列报告,较多从生产者角度,较少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立论和观察新经济。报告对新经济的论证,过多关注“生产率悖论”问题的解决,反映出在GDP本位观念下对生产问题的偏爱,而从消费角度、从环境保护角度的考察还不够。具体到2003年的报告来说,面临的实际是衰退阶段生产过剩条件下的新经济问题,但在这样一个条件下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如何生产得更多,其中的意义值得推敲。中国发展新经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从短缺经济转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提高工业化的生产率,升级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更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研究新经济如何提高有效需求、升级需求结构,实现供求均衡,让人民感到满意。

篇2

关键词:电网调度;自动化;发展趋势

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主要作用在于最大限度的保障当地电网运行的安全,优质和经济便利。同时作为电力生产以及电力的管理的前奏程序,电力调度的自动化为后两者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发展的铺垫。尤其是随着最近几年电子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等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此间,很多新的理论方法的出现,管理理念的革新等等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和智力的支持。

一,国内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状况

与国外相关技术相比,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由于注重对相关技术的引进,所以在发展上速度还是较快的。我国电网的自动化目前正处于过渡期和转型期,从第三代产品向第四代产品发展和演进。随着国际上组建完善了关于能量管理系统的设计,所以基于统一管理和一体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电力企业也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电网调度自动化所面临的情况也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基本的规律和特征。当然主要还是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发展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模式下,极大的促进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在更为广泛的市场中进行配置,因而在其中发展的电网调度也或多或少的变现出市场经济所拥有的一些特征,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市场化的趋势。即电能供应的市场化。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更多的市场主体进驻在电力市场中,电网调度活动的发展也产生了新的活力,但是其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如调度观念上的差异,应该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政府指导下的行政手段的管理。应该学习将更多的市场经济的手段如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调节各类的电力产品关系,去发掘电力市场有的规律和特征。其次是信息量暴增问题。经济建设的发展,电力的需求日益强大,出了地区经济水平的改善,人们的要求变高以外,更多的是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电力方面的需求。所以电网的规模不断的扩大,电力系统的构建也日益复杂,如果此时缺乏必要的应对的措施和方略,无疑将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的构建造成影响。

此外还有电力运行的安全方面的问题。电网运行的安全问题是最为基本的问题,如果缺乏这样一层保证,所有的后续的发展将会受到质疑,最终都会影响到电网的顺利运行,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形来看,电网运行的整体环境让仍热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其一是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的投入,毫无疑问为电网的完善和高效的运营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但是在改革和过渡的阶段中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风险,导致电网运行等方面的波动,所以电网的安全方面也受到了影响。其二是经济的发展,环境的破坏也在进一步的加强,最终又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有时候沙尘暴等极其恶劣的天气都是对电网安全发展的极大的障碍。其三是电网发展规模上的扩大,导致管理上的困难也在加剧,管理,控制协调等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如果不能形成新的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方案,其带来的安全的威胁最终不会小于恶劣环境带来的危害。

二,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的新的挑战

无论如何,电网调度自动化在国内的发展速度都是喜人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注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发展中存在着挑战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而我们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而言,就是发展上的机遇。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同时也应该把握发展过程中的良好的机遇。

首先是国内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的西电东送问题。与之相关的有全国上下的电网的互联,以及电力市场化的大趋势对电力安全稳定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其次是国家对于电网运行安全性的高度的重视,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纳入到整个国家的安全防御的体系之中,也就是提高了电网运行安全的防控力度。所以有人说未来的电力系统将是一个综合型的符合大的系统。

三,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

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无法精确把握的方向和命题,但是如果从与之相关领域的诸多事务的发展态势来看,其发展的特征和方向应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笔者认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化的发展态势。网络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必然化的趋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谁占领了网络的领地,毫无疑问就占据了市场的主要地位,这也许是商业化运作的规律,但是电力系统发展如果缺乏网络化的构建,将不利于有关信息的及时的传递和指挥,达不到强化管理的目的和统一指挥的要求。在网络化的趋势的过程中,重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不同层级之间的调度问题,如不同行政级别之间的调度问题,其次是相互隶属之间系统之间的调度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其核心都在于相互电力系统之间的网络化趋势。

其次是数字化的发展态势。信息化时代的虚拟技术的发展速度极为快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的重点都投入到信息化电站的建设和数字化电网的研究上,并认为这是一个发展潜力非常大的行业,市场潜力也及其巨大。电网的数字化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信息的数字化,其次是通信的数字化,再其次是决策的数字化,最后是管理的数字化问题,形成以数字化系统,综合来管理电网的运行全过程,极大的提高了管理和决策的效率。最终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的能力。

再次是智能化的发展态势。智能化是自动化等相关技术发展的必然,智能调度技术的发展在最大优点在于整合所有状态的电力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如动态系统观,静态系统等。同时也可以将运行中的一系列的先前人为的措施进行智能化的处理,包括对电网运行的常规化的监督和管理,警报和控制,暂时故障的处理,电网的优化整合以及协调处理,等等,总之电网智能化的发展是建立在所有相关领域发展的基础上的,因而也是其他发展程度的深化和提升。同时如果能够继续坚持建立智能化系统,将会对防控体系的构建,区域控制系统的构建,恢复控制系统的构建等等做一个综合性的总结,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和性能齐全的综合防控预防体系。■

参考文献

[1] 曹新慧. 调度自动化系统在昌吉电网中的应用载《新疆电力》2004,年第4期

[2]藏琦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问题的研究与处理 载《西部煤化工》2011年第2期

篇3

关键词:图书出版社 新时期 数字出版 经济发展 新趋势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图书的需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对图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中国图书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图书出版业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部门,受到国家及政府的特殊管理。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版行业作为我国的主要文化产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方向。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带动了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大量的民营图书出版社也应运而生。这为我国整个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带注入了新鲜血液。图书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一方面大力的推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图书出版业将如何来面对不断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走出自己的品牌之路?如何进一步推动图书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新时期图书出版业经济面临的新环境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图书出版业也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国内外的市场环境、整个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态势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身处其中的图书出版业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2.1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图书出版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自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21家新闻出版单位成为改革的试点单位,很快这种变革就在全国全面进行了推进。按照中央的总体改革部署,除了部分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民族文学出版社、部分时政类报刊外,很多出版单位都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一些企业还要实行股份制,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国家还要求其上市发展。这种体制上的变革使得图书出版社在组织形态、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核心工作目标、运营方式、经营者的考核与选择、领导的决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图书出版社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

2.2生产力环境的巨大变化

21世纪的到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都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些高新技术在图书出版业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图书内容的数字化、图书存储的数字化、图书产品传输的网络化等。这些变化将图书出版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出版领域。在数字出版时代,图书出版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出版、编辑、营销等模式,它的生产、阅读、等都朝着数字化形式转变。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图书出版的生产力、丰富了图书出版物的形态,更改变了图书出版的工作方式,拉动了图书出版经济的发展。目前,在传统的纸质出版与新型的数字电子出版相互存在的条件下,如何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使二者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力争实现图书出版业的最大化收益,也是我国图书出版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统计数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网络阅读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阅读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比例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的图书阅读模式。可见,网络阅读图书已经成为图书阅读的重要发展趋势。这将对图书出版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方向。

2.3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图书出版所面临的市场也由原来的国内市场向国际扩展。中国的图书出版市场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国际的。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各种出版集团纷纷涌入中国市场,随着中国出版业的进一步开放,外资大量涌入中国,我国的传统图书出版市场的封闭性、区域性逐渐被打破,逐渐向着开放性、国际象棋方向发展。另外,我国的图书出版物也越来月受国际欢迎,面对巨大的国际市场和需求,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必须不断思考如何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为我国图书出版迈进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机会。再纵观国内市场,为了不断面对国外图书集团的竞争,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在我国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各地都成立了图书发行集团,以各省的新华书店为中心,由省内的新华系统做出统一的部署与管理,实现了省内的系统连锁。先由各省不断做大做强,然后再由各省的强者牵头实现在全国的连锁。这种跨区域的经营模式,是我国图书出版市场逐渐成为一个全流通的大市场。

2.4图书出版业的自身发展为图书出版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图书发行主要是通过新华书店这一途径进行流通。1984年以后,图书出版开始由出版社自办发行,图书出版业逐渐进入市场经济并很快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一发展变化也带动了民营资本的兴起,并逐渐在图书出版业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和比重。这迫使整个图书出版业正面临着调整和变革的新局面。作为一项内容产业,图书出版业将面临全球市场的大格局,因此,图书出版业的产品、销售渠道管理、市场推广等策略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制定出符合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战略目标。

三、新时期图书出版社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社也出现了生存危机,优胜劣汰的发展趋势迫使各出版社不得不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防止被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淘汰。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阅读习惯与阅读群体的改变,打破了传统的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模式,时代的发展需要图书出版社必须改变发展模式、顺应潮流,健康发展。

3.1图书出版向着数字化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与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很多年轻人喜欢在网络上阅读图书,传统的书籍阅读方式已经渐渐远离了他们。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今天的图书出版业向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很多出版社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采取与门户网站合作、与专业性网站合作、与网络书店合作等形式,充分利用CRM系统在网上进行Email个性图书的销售等。数字化图书出版在我国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出版物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其技术水平和图书内容也得到了飞速提升。数字化图书出版是传统图书出版形式的一种补充,各出版社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就必须将传统的图书出版于数字出版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二者之间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互相发展,为图书出版的发展选择一个更加有效的模式。数字图书出版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差别,都是为读者传播文字、提供图片信息的一种服务。他们之间唯一不同的就是传播的载体不同,数字图书出版主要借助的是网络这一特殊的载体,传统图书出版主要是以纸质作为传播的媒介。目前的80后、90后,甚至还有00后的年轻人都是受互联网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偏重于阅读数字信息。图书出版社怎样抓住这些年轻人的阅读爱好、怎样调动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我国目前图书出版社经济发展与生存的关键。这就要求图书出版社必须尽快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性的青年队伍,让他们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于爱好,在运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出版适合他们的数字图书。

3.2图书出版社经济向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图书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图书出版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图书出版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由简单的追求数量的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增长的方向发展,由追求单纯的品种规模的扩大到追求品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出版社如何办好?办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图书品牌战略的发展目标,办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在我国图书出版业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品牌战略发展的探索,例如: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等。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图书出版品牌相比,我国图书出版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泱泱大国竟然缺少强大品牌,对品牌的维护力度也不够,这些都影响着我国图书出版品牌战略的实施。因此,对于不同的出版社来说必须明确图书服务的阅读群体,根据市场确定目标,并立足于自身发展的优势与特色,为读者提供优秀的图书精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为拉动图书出版社经济奠定基础。

总之,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我国的图书出版社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但是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发展下来的图书出版社一定是图书出版业中的精英。这些出版社更具有开拓自己生存空间的实力,并顺应时展的潮流寻找出图书出版社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柴雨亭。浅析当今图书出版经济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2011(01)。

篇4

关键词:数字文化产品;国际贸易;关税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数字化文化产品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关税的征收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经济。因此,应加大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征管力度,保障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数字化文化产品自身的独特性,其关税征管的难度比较大,这对数字化文化产品税收征管模式及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1.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关税征收存在的问题

关于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关税征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往,在对数字化文化产品的国家贸易进行关税征收的时候,对关税是否征收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并且尽管对关税征收保持统一的意见,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在技术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2)对数字化文化产品征收关税的成本要远高于对数字化文化产品所征收的关税所得。新技术出现后,在线视频点播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就给数字化文化产品的关税征收问题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尤其是付费电影的下载,如何对其进行关税征收更是存在很大的难度。以A、B两国为例,A国消费者通过服务器从B过电影网站上下载电影,并以电子支付的形式完成交易,这其中并未索取发票,因而A国相关部门对交易的发生与否并不知情。(3)不同国家对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的关税征收立场不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不主张征收,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不征收关税会对自己本国数字化文化产品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

2.世界贸易组织暂时免征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计划

一直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对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的关税征收问题都比较重视。1997年,经合组织组织的会议中,制定了适用于电子商务税务框架条件,提出了“电子商务:税务政策框架条件”的报告。1998年,世界贸易组织就与电子商务相关问题开始进行审查,并对数字化文化产品的关税征收提出了一个工作计划,即以电子传输方式进行贸易延迟征收关税。但是对于这一计划,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与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关税的征收存在分歧,但是发展中国家最终也赞同了世界贸易组织关于暂时免征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的计划,认为这一计划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然而关于永久性免征关税方面,相关成员都不愿意做出承诺。一方面,有的认为永久性免征将会导致相关关税永久丧失;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考虑到长远国家利益,只是希望通过暂时免征来获取发达国家更多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无论如何,在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征收问题上,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仍未达成一致。

3.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暂时免征关税的弊端

暂时免征关税,从全局出发考虑的,既有利也有弊,因为暂时免征关税这一举措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既表现在发达国家,有表现在发展中国家。综合当前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来看,暂时免征关税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以电子传输方式进行的贸易所涵盖的范围不是十分清晰。目前,世界贸易组织各国对什么是电子交付并没有形成共识,各成员国之间对电子传输的理解存在分歧。因此,就导致了对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征管难度增大。各成员国具有不同的国情及对电子传输贸易标准的定义,并且在电子支付及电子传输中有不同的方式,所征收的关税比例和种类难免不同。因此各成员国制定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及所征关税的标准具有差异,为保障各自国家的经济主体及利益,暂时免征关税也是难免。(2)暂时征税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达成的政治性共识不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中援用。暂时免征关税从其名字就不难看出,该举措其实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无奈之举,是一个无法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得以强制执行的政治义务。(3)暂时征收关税在解决影响服务贸易歧视性原则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国际贸易中存在一定的贸易歧视、贸易壁垒,暂时免征关税的举措并没有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何实质性的作用。针对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进行暂时免征关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国际贸易中问题的爆发,并且正在制造新的贸易问题。因此,暂时征收关税存在很大的弊端,影响了国际贸易正常进行。(4)暂时免征关税在实践中并没有阻止对电子商务征税。从目前暂时免征关税的实践来看,以欧盟为例,认为数字化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不应该承担传统贸易不存在的税收形式,并不希望将电子商务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而增加新的税种。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暂时免征关税举措的实施难度非常大,且实施这一举措可能造成更大的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问题,对各成员国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经济主体、经济造成损害。

4.结语

总之,关税问题是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最为关键、最为主要的问题。数字化文化产品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处理好关税征收的问题,净化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贸易环境,及早提出一个能够长久解决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征收争端的举措,为构建一个可以预测的数字化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框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雨微.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关税问题研究[J].楚天法治,2015,12(7):191-192.

篇5

关键词:数字经济;服务业;服务业之谜;高质量发展

“服务业之谜”最早是由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的提出,他在美国服务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多个城市存在服务业生产率低的问题。随后1968年维克多·富克斯通过研究美国服务业就业时发现劳动生产率滞后是影响服务业发展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问题称为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国内学者也对我国服务业进行了大量研究。程大中(2004)基于我国服务业检验了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得出了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等结论。王俊(2008)验证了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是导致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宋健和郑江淮(2017)利用1984-2014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重构了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证实了我国工业生产率相对上升导致服务业相对价格提高和就业份额提升。韩朝亮和符建华(2019)测算了我国各省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证明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逐年超过工业。张晨和左冰(2021)检验了我国29个省的旅游发展情况,并没有发现“鲍莫尔成本病”,认为劳动异质性阻断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正向带动旅游相对价格上涨。

数字经济背景下“服务业之谜”现状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显著增加

我国的服务业自改革开放才逐步开始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182061.9亿元,2020年达到553976.8亿元,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8%以上,总体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度一致。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2%,2020年该占比增至54.5%,我国经济呈现一定的服务化趋势且增速较快。从服务业贡献率来看,2019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3.5%,是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的近两倍,服务业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就业吸纳能力

从就业人口来看,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3580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48%,服务业是吸收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从就业人数增长率来看,近年来增速在5%上下浮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持续大于就业人数增长率,说明服务业仍有较大的吸纳就业潜力。

(三)劳动生产率滞后

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长,并且就业吸纳能力最强,但劳动生产率并未随之提高。201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69140.93元/人,到2020年增长至154716.19元/人,增长近124%。从劳动增长率增速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增长率总体上增长缓慢,近年来增速在7%上下波动并出现下降趋势,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数字经济与“服务业之谜”

(一)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

在数字经济出现之前,降低生产成本是通过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实现的,即生产大规模同质化、无差异的产品。规模经济生产过程中,企业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组织和人员的管理也是批量处理的,使得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降到最低。但规模经济并不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唯一途径。信息技术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生产中信息收集难、处理慢、范围小的问题,降低了多样化的生产成本,使得差异化生产效率提升形成范围经济。

(二)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产品多样性。信息技术影响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和决策成本。数字经济降低搜寻成本是指消费者在线上搜索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成本降低,同时企业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信息技术降低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交换信息的成本,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对消费者进行人物画像,生产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消费者在线上消费时可以通过各种平台了解产品信息,从而降低了决策成本。

(三)数字经济促进服务业范围经济

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服务业中降低了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形成了服务业的范围经济。同时,数字经济的到来降低了生产者的门槛,极大的拓宽了市场范围。生产者通过数字化平台在线上出售服务、产品,极大摆脱了固定资产投入的限制,例如直播带货的兴起大大丰富了服务业业态。

(四)产品多样性降低服务业生产率

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从而促进范围经济,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可以获得超高溢价。因此,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品多样化提高服务业产品价格的同时也增加了直接或间接服务产品的价值贡献。同时,服务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生产活动更加多样化而更为复杂,而以剔除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出更难体现数字化对服务业赋能的价值。因此服务业出现劳动生产率滞后的现象。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降低了服务业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差异化生产效率,形成了范围经济。但是随着服务业生产过程复杂化,更多的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的价格水平,但统计数据无法准确衡量服务业价格中包含的价值,因而服务业生产率被低估。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

由于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服务业企业转型、业态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因此为了保障机理分析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本文将从微观层面行为转型-中观层面协同推进-宏观层面要素配置三个层次解析国民经济体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本文微观经济主体为企业和消费者,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如何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进而导致服务业增长动力发生革新性改变;中观层面以数字化服务业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协同各产业发展为主;数字经济将数据这一新要素纳入到宏观生产活动中,实现现代服务业协同实体经济创新并带来整体的效率提升。

(一)微观层面驱动微观主体行为转型

1.数字经济降低生产者生产成本,促进范围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更加丰富,如淘宝、京东等在线交易平台,极大降低了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同时数字技术可以更精准的统计和预测消费者需求,厂商可以生产和销售更多种类的产品,实现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不可贸易的特性,利用互联网可以产生新型服务产品,例如在线知识服务就打破了传统教育行业的时空限制。2.数字经济降低消费者交易成本。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类消费平台的涌现,可以获得更加透明的商品信息,降低了决策和交易成本,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在任何时间购买到任何地方生产的商品,打破了传统贸易活动的时空限制。数字经济降低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私人定制产品成为新的市场需求。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进一步模糊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边界,生产者的长尾得到开拓,极大地丰富商品供给。

(二)中观层面推进实体经济升级、各产业协同发展

1.数字经济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目前我国服务业中劳动力密集、效率低的餐饮、零售等低端服务业占比高,而技术密集、创新快的计算机服务、科研等高端服务业占比低。数字经济依赖的ICT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ICT行业的发展将推动服务业在整体行业和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极大提高了供需匹配的精准性,减少了生产、交易成本。2.数字经济推进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紧密的前向和后向关系,与实体经济形成上下游关系。根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和电子元件等行业属于中间投入品制造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型服务业。此外,现有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数字化技术作为中间投入品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数字产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性。3.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生产模式、生产要素等给传统产业低效率、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产业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最快、技术外溢作用最大,是未来带领产业创新的关键行业。数字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运算和分析,改变了生产对于需求反应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能更加精准的安排生产任务,实现低库存、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三)宏观层面改善要素配置效率

1.数字经济形成数据新要素增加投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生产要素,随着数字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逐渐成为继资本、劳动、技术外的第四大生产要素并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数据这一新要素具有无限增长和虚拟性的特征,是人类生产活动打破资源桎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数据,数据既是生产的投入品,也是生产的产成品,改变了传统的投入产出关系。2.数字经济促进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数字化技术参与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提高了市场信息透明度,数字技术将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有效信息,能更好的指导生产者的资源配置。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其产生的网络效应、双边市场等使得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和多样,可能使得产出增长更加快速。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一)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促进生产、消费升级

从前文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微观主体行为转型的影响的理论分析已经得出,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者行为从追求规模经济转变为追求范围经济,而消费者则是突破了传统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一要继续研发和引入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和产品内容进行升级,实现多样性、私人定制化的发展策略。二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服务业线上转移,打破传统服务业的地理限制。三是数字化平台的出现增加了消费者的信息渠道,企业要从整个产品价值链优化整合的角度来构建高透明度的数字化平台。

(二)中观层面上加强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是中观经济的核心载体,实施数字化转型重塑国家产业的数字竞争力,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一是加快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的升级,完善5G、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提升生产、运输、交易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科研教育、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加深上下游产业链数字化渗透。

(三)宏观层面上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构建安全网络,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健全的法律法规、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安全网络,为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一是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政府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先进治理结构,完善数字经济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构建数字经济安全网络。三是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数字安全为前提,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保障制度,严格限制和监管企业获取和使用私人信息的权限和用途。

参考文献:

1.丁志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经济探讨,2020(1)

2.陈临奇.数字经济时代对“服务业之谜”的再解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3.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4.王俊.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8(6)

5.宋建,郑江淮.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服务业成本病—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7(2)

6.韩朝亮,符建华.中国服务业增长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篇6

关键词:会计;经济环境;发展;关系

一、引言

会计日渐成为当今社会正常经济秩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对于全社会发展和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严重,它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降低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引起了社会不同行业的不断重视。当今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会计为了适应经济环境也要做适应性的调整,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其他国家环境会计理论,运用到我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出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方向。

二、社会经济环境对我国会计行业的影响

通过这些年一些专家、学者的认真钻研和研究,目前被公认的影响因素基本为:法律、科技、政治以及经济等几大方面。在提到的几个影响因素中,最关键的是经济环境。而会计发展受到经济环境制约的几个方面是:

(一)经济体制的影响

经济体制对于会计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各相关单位在规划会计准则时,基本上涉及到制定的权限和制定的目标两个部分。当作为重要的控制实体制定经济体制时发挥的作用越大,其对会计发展影响越显著,原因在于其制定准则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经济体制对于会计发展的影响,目前总结出的适应准则是:从微观部分来说,主要是不断建立对应的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制度,给会计提供一个非常指的信赖的环境;从宏观部分来说,应该建立一个稳定值得信赖的市场环境,这其中需要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节机制,来实现对经济体制的制定和影响。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经济体制对会计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环境的好坏和发展水平成为了推动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了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部分。经济越发展的水平越高,就会产生较高的影响对会计相关的内容,进而影响会计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就进入了知识经济,虽然很好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给各行各业提出了挑战,这其中,会计行业也在其中。与此相适应,也给会计的快速进步尤其是管理方面提供了巨大空间。知识已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随着知识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只是经济将会给会计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除此以外,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应用上也离不开知识经济的影响,而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必然知识经济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受到经济危机以及通胀和经济犯罪等的影响

会计发展的兴衰受经济环境的好坏影响很大,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会计发展;相反如果经济环境恶劣也会极大的阻碍会计的发展。经济危机的危害是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的,一旦爆发经济危机,那将全方面的影响到会计的发展。当然,当今社会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经济犯罪活动的发生也不利于会计的发展。要治理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经济环境,不断完善经济政策及法规,加强监管督促,防危杜渐。

三、现代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

(一)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变化促进会计的发展

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社会经济成分、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于2001年11月10日经过与诸多西方经济大国加入WTO双边协议的签署正式加入WTO。WTO是世界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定的国际组织,其核心是《WTO协议》。它为国际各国之间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制定出了基本的国际社会都高度认可接受的规章,有效的约束和引导各国之间开展正当的国际贸易往来,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会计是全球通用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各个经济体都面临到更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同时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我国的会计发展要想更好的和国际接轨,就需要适应国际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不断调整,完善自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于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极力改善会计信息失真这样的现状,从而推动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壮大。

(二)网络经济环境的发展给会计带来的挑战

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略的一个经济形式的会计必将有很大的发展,比如会计核算手段、会计电算化、会计模式、财务报告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网络会计的不断涌现,给企业会计提供了不限区域的工作方式,然而伴随而来的就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问题的解决机制的问题。财务报告要求的是多个部门的合作完成,而会计部门作为汇总方和使用方,对其依赖性较高,而在发生偏差时需要询问和协调时,因为网络经济的自由性,不能很好的达到这一要求。这就给网络经济下的会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正确处理好会计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的关系

环境的存在是客观的,我们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改变。当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只有改变、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方可求得生存。在会计发展中,经济环境对于会计发展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它是企业和促进会计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会计部门要善于处理好各个会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员工在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到社会效益,为推动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贡献力量,那么反过来经济环境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也会促进会计的发展。

(四)顺应会计经济环境,树立正确的会计环境观念

为了更好的促进会计法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会计环境观念,要明白会计经济环境和会计发展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怎么样发挥会计有效的核算、监督等职能,更好的存进经济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企业和社会各阶层共同协同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一种语言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信息时代和数字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以网络为主导的“信息化、数字化”经济环境将会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而作为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更是会受到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市场环境也多变,企业经营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机遇,使会计赖以存在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必然会对会计行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冲击。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尽快实现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更好地融人国际惯例,将成为我们今后要致力解决的问题,此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这代人共同努力。

本文是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编号JYWA2012-030)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白秀英,赵丽芳.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5)

[2] 胡权,鲍建青.浅谈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2)

[3] 刘永祥,刘晓春,杨秀兰.论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06)

篇7

关键词:网络经济;虚拟空间;企业管理

互联网技术的诞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电子商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网络教育等在互联网上的突显,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速将网络与经济结缘并迅速发展,形成一种壮观的国际经济现象,把人类带入到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和主导性得到了网络经济的激发,使实体企业面临了新的挑战。因为虚拟空间市场与传统市场完全不同,传统企业面临新型的标准竞争,迫切需要在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等方面做出改变,从而适应现代网络经济市场。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理论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网络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成为现代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网络经济的理论概况

1.网络经济的理论内涵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巨大的信息量,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流动等等,这些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新形式和新特点的经济活动在社会中涌现,人们把这种经济状况称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最初是指网络产业经济,包括电信、电力、交通(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共同具有“网络”式的结构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经济特征,所以被称为“网络经济”。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不同的经济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采用的是我国经济学家乌家培给网络经济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他还指出“对网络经济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又包括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还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

2.网络经济的理论特征

网络经济阶段表现出更多的、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开放互连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各种经贸往来都是双向互动。(2)效率高效性。信息技术令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传输。(3)经济资源全球共享化。世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使市场空间加大,不仅局限于某个市场领域,甚至超越国界,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交流和相互依存。(4)经济活动虚拟化。经济活动打破传统的物理市场,在物理市场进行交易的同时也在虚拟市场也进行交易活动。虚拟商场、虚拟银行等纷纷涌现更加大了经济活动的虚拟化。

二、网络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生存的影响分析

1.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

网络经济的出现,使企业可以将员工、经销商和客户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个相关的网络系统。网络让企业基层员工也可以听到董事长的安排,可以从任何地方立即得到很多信息,信息可及时地传播到各处。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另外一个转型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组织决策分散化。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主要表现为:缩短企业生产周期,交易成本的降低,扩大市场范围。

2.企业产品消费个性化

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突破传统的规模生产,个性化需求出现在网络经济时代。在整个市场交易中,市场消费由被动接受转型为私人订制,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市场的主导,这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扭转的一个必然趋势。当然,发展科技同样重要,但是发展科技的前提就是要满足消费者定制需求,这样才会占有市场。

3.企业竞争合作常态化

社会上各个产业因为网络经济而发生改变,它不仅是新兴产业的孕育基地,更是传统产业转型的空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全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企业间竞争范围扩大化。网络经济环境使企业间价值创造能力出现融合现象,同行业同领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此。其次是企业竞争要素上的改变。企业的竞争在成本和质量等要素同等的前提下,拼的就是时间和技术,网络经济的发展在销售渠道上产生了多元化,同时也及时更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业绩,因此时间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小结

网络经济时代,把企业带到了新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市场的优势可以令企业站稳脚跟。企业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结合自身实际,及时、主动地适应社会网络经济环境,实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网络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网络经济丛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篇8

   

当前在图书馆界似乎有一种倾向,比较多的注意到高科技的设置与发展的问题。各馆都在比赛哪个馆电子阅览室有多少,上网程度如何,数字转换进程如何和宽带网的设置等等。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一些常规工作,如对文本文献的储存和利用似乎谈得少了一些。所以我想在这方面把天平稍微倾斜一点,谈谈图书馆与地方文献的问题。

    我对图书馆工作一直持两手抓的理念,即一手抓高科技的发展,一手抓常规工作的进步。当前人们的舆论和措施,多着重在发展技术设备和加强技术中,而对一般常规工作则不太注重,往往造成经费分配的失衡,藏书建设和用户服务等基础工作渐渐落入不被重视的地步。甚至像文本文献的储存和利用等基本建设工作也很少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处于一种冷落的状态。所以我想借这次会议的机会谈一些悖乎时尚的意见,为被冷落的文献部、文献研究室呼吁一下,并提醒某些主持者不要过分沉迷于“见(计算)机忘(文)本”。

    首先,我觉得应该对现在面临的时代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面临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经济这一经济形态,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就为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所关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第一次正式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新概念,并界定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那就是说人类积累和创造的知识,将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文明与进步最主要的推动力。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经济的增长来源于知识资本,而知识资本的核心是人才加技术。它们进行组合后所拥有的创造能力和这种能力的持久性,就体现了知识经济的价值。这种知识资源的特点有三:一是它是可共享的,二是重复使用而不损耗,三是易于传递以促进知识资源共享与利用。

    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大环境,对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并随时伴随着陷阱。机遇就是:(1)图书馆已经或即将成为知识流通与传递的重要部门,它将直接进入经济领域发挥作用;(2)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提高,它将承担更重要的职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知识的管理者;(3)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争夺,图书馆对培养人才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受到政府、社会与教育部门的重视与支持;(4)图书馆是出成果、出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性结构,它可以有机地融入知识经济时代而成为知识经济产业的重要部分。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机遇。

    但是,与机遇同时存在的还有各种挑战,那就是:(1)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将有更多的需求和企望,它不仅要为读者进行文献的收集、保存、整理、开发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知识信息传递和再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知识经济时代更面临着如何体现综合国力的提高这样一种挑战,要走向全球化就要加速培养人才,提高信息质量,势必要求图书馆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宽广的知识面,具备卓越的决策判断力,有相当高的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的业务技能,善于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设备和管理手段筛选出用户需要的信息,向读者进行高效高速的全方位的传送服务。所以一方面要尽快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对现有人员加强继续教育工作;(3)图书馆也必须迅速转变自己,加快现代化进程,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图书馆发展,使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中心和网络中转站。而图书馆员则当然地要成为信息导航员和知识工程师。面临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预测,现在的图书馆势必将在于21世纪的二、三十年生全面性的巨变。新一代的图书馆也就是数字图书馆之类,将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出现。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既有它前进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在知识经济时代同样也有随之而来的知识陷阱。陷阱这个词大家都不愿听,但它确是历史发展必然伴随的一种现象。以知识为标志的新时代里,知识正如农业时代之手工工具,工业时代之机械工具。知识在未来将获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光辉地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光辉都伴随有阴影,“知识经济”也将伴随着“知识陷阱”———那就是(1)电脑化陷阱,(2)商品化陷阱,(3)权力化陷阱。

    在知识经济这一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可能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而倾全力于图书馆的高科技的发展和建设,而忽略或漠视了常规工作,特别是文本文献工作。我们万不可以片面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来对待新时代图书事业的发展,不要出现“见(计算)机忘(文)本”的现象。我看到不少馆因为片面追求高科技建设,耗用了绝大部分经费,而使文本入藏出现大量短缺,使图书馆文本收藏的功能逐渐萎缩。为了满足高科技建设的经费需要而大大削减购存文本的经费,因此很多期刊短缺了,很多重要的书籍采购量不足,甚至有人还认为只需几间电子阅览室就能很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不可避免地落入“知识经济”的“电脑化陷阱”之中。

    我们对于文本应有充足的认识,因为:(1)信息的产生大部分需要有文本根据;(2)数字化不可能涵盖所有文本;(3)全书上网有一定难度,一般经过筛选的网上信息,有筛选者的主观成分,往往会有遗漏;(4)文本的保存时间比较长。由此数端,所以我认为既要随着时代前进而向创建和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方向走,也不能偏废文本文献的不断储存和利用,既要开拓创新,又要传承文明。文献的储存不可能无所不收,而应视具体情况来确定其收藏的重点,如各地区的图书馆就应着重地方文献的储存与利用。

    “文献“的概念在中国起源很早,一般认为始见于《论语·八佾》,至于文献的具体定义和所涵盖的内容既有自汉以来的不同解释,又有今人的研究和诠释。地方文献应是文献中的很大组成部分。近几年,有不少文章着重阐释了地方文献的有关问题。据说,地方文献最早受到重视的是1941年杜定友先生于韶关任广东图书馆馆长时,杜先生提出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办馆方针,并规定地方文献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个方面。这一设想很好,但失之于泛,因为这三方面的文献不一定都具有地方文献的内容,所以应该从文献内容来界定地方文献的概念。地方文献是不同于其它文献的一种特色文献,它充分体现着地域的特色,只要是反映本地区的社会、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物产资源以及人文活动等内容的文献,不论其时间的上下限和使用各种不同的载体,即使是零篇散页,都应是地方图书馆典藏加工和利用的对象。这些地方文献对本地区的各方面工作都有着参考咨询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更应以其独有的特色参与各方面的共享。

    从网上浏览中可以搜索到无数有关地方文献的信息,真令人兴奋不已。地方文献这一领域竟然已进入更多方面的视野之内,随手拈取数例以见一斑。如广西桂林图书馆对建国前文献设特藏部,专事地方文献的收藏;对建国后的地方文献的收集,则列为藏书建设的重点,多方搜集,已具相当规模。吉林长春图书馆藏有日伪时期有关东北和满蒙的地方文献达3000多种,其中东三省的孤本资料即有600种。一些县地级市公共馆也多注意及此,如浙江上虞市图书馆规定了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分古籍地方文献、现代地方文献和虞籍人士著述等。温州市还将其一个分馆改为地方文献部,湖北十堰市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向市民大力征集地方文献,取得一定效果。一些高等院校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如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专设海南地方文献部和文献资料中心,专门收集和珍藏琼岛的地方文献。云南民族学院图书馆专设民族地方文献部,收藏已达7万余册。另外,有些省市馆如浙江省馆、甘肃省馆、湖南省馆、天津市馆和首都馆等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南开大学图书馆还挂靠有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属的地方文献研究室,承担收集与研究工作。最近完成了天津旧志十二种的整理点校工作,并正式出版,充实了天津地方文献的武库。

    为了能更好地加强地方文献的建设工作,特举出一些地方文献资源,以作示例

    1、地方志与地方史

    地方志是一方之史,是专门性的地情书,既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传统,又受到现实社会的重视,数量较大。地方图书馆有一定的入藏基础。据我所知浙江图书馆收的浙江地方志有1600余种。据一种不完全统计,当前新旧志约共有15000余种,成为地方文献之大宗。旧志中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经济、自然现象、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的资料,如上海是否设立过市舶司的问题,日本学者藤田丰八郎根据《宋会要》和《宋史》,认为宋未设市舶司,这两种书是可征信的史书,但他们都是宋宁宗前的史料,不包括宋的全部。后来谭其骧先生在弘治《上海县志》中发现附载了宋度宗时的市舶司官员监镇董楷的《古修堂记》和《受福事记》二文,内容涉及到管理市舶司的事,从而肯定宋度宗咸淳年间有市舶司,纠正了宋无市舶司的说法。其它如查找二流人物的生平,防备自然灾害,推动农工商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等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新编方志虽与旧志有重大变革,但仍保持了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如径山藏旧说明万历十七年初刻于山西五台山清凉寺,二十年时,方在余杭续刻,新志考订万历七年创意,刊刻时就在余杭。这种文本文献按知识管理学的说法,属于静态的显性知识。

    2、宗族谱

宗谱是与方志有同样悠久历史的一种地方文献,数量也大致相当,约在15000余种。除去夸耀与虚构的内容外,确有不少可资参考之处。如名门大族的家族史,地方的开辟发展,为人物的研究提供祖先和子孙的资料最详细,在《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证实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后迁居沈阳,原属汉军旗,后改归满洲正白旗。宗谱的内容比较丰富,除一般有关家庭的世系、家训、祠墓、传记外,还有专题部分(如杂记和文献),储存着较多的地方文献。家谱对人口研究尤有价值。通过家谱,可以了解到本家庭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的增减速度、原因,家庭的兴衰过程,人口的社会构成,职业,文化状况,婚姻状况以及寿命等。

    3、私人档案

国外图书馆多为当地政府保存地方上的官方档案,成为地方文献的一种库存。中国的体制是图档分流,是两大系统,档案有档案馆保存。但散落的私人档案却尚未引起重视。浙江馆收藏的钱塘江大桥的工程设计书,就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对维修一桥和兴建二桥、三桥都是重要参考资料,这应属于茅以升先生的私人档案。他如杭州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所经营的庆余堂药店的档案、天津的瑞蚨祥、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宓大昌烟店等老字号的商业资料也都值得收集。

    4、石刻碑文

在名山古刹立石建碑是中国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这些碑刻上的文字是地方文献的重要资源,过去久为人所注意。如山西是我国文物大省,到处都有石刻,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人编著《山右石刻丛编》保存了重要的地方文献,为学者研究所用。沁水县曾汇集石刻文字160余通,有不少反映地区社会生活的文献资料。河南省为了研究该省地震文字记载的准确性,特在全省范围内搜求碑刻文字相印证,终于完成了一部比较系统而可靠的河南地震集,为预测地震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5、隐性知识

这是过去很少涉及并往往被忽略的重要地方文献资源,我国有句成语说“入境问俗”就是为寻求地方文献的隐性知识。近年,美国李华伟博士在研究知识管理课题时才明确提出隐性知识这一概念,以与有文字落在载体上的显性知识相区分。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文献中“献”的部分,也就是地方上贤哲们头脑中尚未变成以文字落于载体的知识。国外有些图书馆对所属社区可以提供隐性知识的贤哲们都很熟悉和关注,遇到各式各样问题无法为读者解决时往往就向这些贤哲们进行咨询。我们的图书馆应该开发这一领域,为这些人建立人才档案,以备随时咨询。

篇9

【关键词】BP神经网络;数字识别;价值

一、数字识别研究的实用价值

1.数字识别应用在大型数据统计。在大型的数据统计(如:工业普查、农业普查、三产普查、人口普查等)中,输入数据量特别大,曾经的手工输入,耗时、耗资、需要的人力大。如今在类似工农业普查及人口普查工作中,数字识别技术已解决了效率优先的根本问题。

2.数字识别应用在金融等领域。金融等领域中涉及到大量的数字运用,因此,数字识别在其中的优势尤为凸显。伴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各种金融票据需要人们予以快速有效的处理。所以,使用系统自处理,显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较上面涉及到的统计报表处理,在金融领域的实践难度较大,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金融领域的各种票据要求识别精确度更高;其二是在表格处理过程中经常涉及到多种表格需要同时处理,这样一来,必须要求一个系统能同时有效地处理多种表格;其三是因为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数据处理无时无处不在,书写字符过程中必须尽量按常规习惯,这显然提高了识别及预处理核心算法的要求。

3.数字识别应用在身份证字符识别。数字字符识别与身份证字符识别有很多共同点,身份证字符识别将数字字符直接运用在身份证字符识别中,可以做到资源的有效共享。也可以配合公安机关对每一个人的身份进行有效监控,这样,一些不法分子在违法犯罪之后将寸步难行,从而有效的维护了社会治安。

二、数字识别研究的理论价值

1.阿拉伯数字有其明显的优越性,因为它是世界各国唯一被通用的符号,所以,在对数字识别的研究上,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毫无关系,所以,在数字识别的研究领域,为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施才舞台。同时,各研究专家、有识之士可以在此领域予以有效探讨,共同进步。

2.数字识别中,其识别类别数不大,这样有利于我们做更深层次的分析及检验某些新的理论。比如: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其中有较大一部分的ArtificialNeuralNetworks模型及算法全以数字识别当成全面的实践平台,检验其中理论的有效性,评议各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3.虽然人们研究数字的识别历时已久并已获取了众多成果,但是直至今天为止,系统的识别能力还远不及人脑的认知及判断能力,所以,高精度的数字识别研究依然是一个难度相当高且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4.数字字符的识别方法研究能进一步外延到很多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并且对一些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例如:在英文二十六个字母扩展成的拼音文字的识别就是一个很好的个案。实际上,在字符识别领域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已经把数字识别和英文字母识别放在一块进行比较研究。

三、神经网络的数字识别的研究优势

对于曾经风靡的传统模式识别,如今人们对其低正确率的识别方法已深感不满,涉及到巨额经济的账目核算等问题时,低正确率的识别方法甚至让人惶恐不安,早在二十世纪中期诞生的神经网络使模式识别的发展产生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发展前景广阔。这些年来,模式识别领域对刚发展起来的神经网络理论给予了人们的高度关心和注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模式识别方法不如神经网络方法好,神经网络较传统模式识别方法具有很多的优点,比如:神经网络方法对新样本训练效果的自适应性、学习能力良好,同时,任意拓扑结构的模式空间能被其非线性及多层网络结构能划分,且神经网络的容错能力、推广能力让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的使用中具有较高的识别效率,神经网络的运算速度很快。

四、数字识别研究的发展趋势及现实意义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资料及现实调查显示,很多基于数字识别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提出并解决了数字识别的正确率问题,然而,数字没有上下文关系,每个单字的识别都事关重要,而且数字识别经常涉及到财会、金融领域,其严格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用户的要求不是单纯的高正确率,更重要的是极低的、千万分之一以下的误识率。此外,大批量数据处理对系统速度要求又相当高,许多理论上很完美但速度过低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研究高性能的数字识别算法是一个亟待解决且具有相当挑战性的重大现实课题。

神经网络具备有学习能力高、泛化能力强、快速并行实现等诸多特点,用于解决以上问题具有一定指导性意义。由Rumelhart所涉及到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因利用了误差反传的BP学习算法,被称为BP网络。由于其高度的非线性映射能力,BP网络的应用极广。为此,基于神经网络的数字识别系统设计研究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许颖泉.用神经网络进行数字图象识别研究[J].应用科技,2008(24).

篇10

关键词:数字电影; 发展特点; 发展现状

 1 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概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产业的发展就蒸蒸日上,从1978年的电影产业发展国际化中就可以了解到电影产业的市场巨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辉煌。我国2008年后极力推出数字电影的发展,强调数字电影的技术,1992年数字电影的出现就引起一股数字化的风潮在整个电影产业兴起,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且很快成为现代电影发展的主要趋势。所谓数字电影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的故事片、美术片、纪录片、专题片以及体育、文艺节目和广告等,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符合技术要求的数字信号还原成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近年来我国数字电影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使用这种数字化手段拍摄的电影越来越多,在北京有亚洲最大的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国家广电总局建立了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有完整的电影数字中间片工艺生产线,我国城市数字电影正向着专业化的道路蓬勃发展。

2 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的特点分析

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城市化数字电影的需求程度也越来越大,数字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电影的制作与放映不仅提高了电影的观赏品质,营造更好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改变传统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并且带动了电影体制、管理和产业的变革。其中3D电影成为中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的新动力,直到2010年6月,我国已拥有2679块2K数字银幕,其中1460块支持数字3D立体放映,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3 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数字电影的监管力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导致了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速度太快,而发展质量过于低俗,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对数字电影放映的监管力度不够,造成数字电影在传输、制作、存储以及放映的过程中存在漏洞,这就无法保证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文化安全与交易安全,无法实现对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电影市场的有效规划和监管。

3.2 城市数字电影成本太高   在国际社会发展数字化电影实力的市场竞争中,我国数字化电影的独立探索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数字化电影的成本也随之升高。由于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放映技术还没有标准化所以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化,以至于制作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所以影院在放映数字电影时前期投入设备和放映过程中的成本太高,利润回收慢,直接影响了各影院放映数字电影的积极性,这就无法促进城市数字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3.3 我国数字电影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本身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就造成了数字电影化产业发展的无法律可以依靠的现实状况,导致了城市数字电影发展的难题不断产生。由于数字电影的技术含量高,在很多环节上都会存在一定的版权问题等法律纠纷,目前讨论最多的就是有关数字电影著作权的问题。由于我国数字电影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存在很多漏洞,如果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可能会带来很多麻烦,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这种对法律问题方面的担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影产业向数字化电影迈进的步伐。

4 解决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城市数字电影的监管力度   我国数字电影产业需要建立健全城市数字电影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数字电影的正常运行与发展。为了防止数字电影的非法放映,保障数字电影在节目制作、传输、存储及版权内容的安全,加强城市数字电影在传输、发行、放映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亟待建立健全一套安全有效的管理体系,保证我国城市数字电影放映的安全性,为我国城市电影数字化进程营造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这也是我国城市数字电影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4.2 加大对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经济支持   我国从政府或社会组织出发都应该出大量的资本保护和改善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数字电影发展的状况。正是因为数字电影的发展欠缺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所以才造成了数字电影的发展障碍。我国要尽快完善数字电影的制作技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支持我国重点科研基地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大量培养相关人才,提高技术和人才的保障,为技术的研发与实验创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降低数字电影的制作与放映成本,降低影院的放映成本,提高利润空间,促进数字电影在各影院的普及。

4.3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数字化电影产业   数字电影发展要加强对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人性化、科学化的建立与健全,要充分保护每一个数字电影受益人的利益,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市场中对城市化数字电影的了解和受欢迎程度的分析,要保证数字电影的接受度和市场潜力的发展状况,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要不断完善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法律体系,尽快研发网络实时监控系统技术,保护和解决好电影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版权纠纷问题。避免电影产业在对电影数字化过程中有关法律问题的担心,增加对我国城市数字化电影发展的投入,促进其不断进步。

5 结束语 

    数字化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已经预示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动向是朝着高科技、精细化、尖端化的产业模式迈进步伐。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变更才让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新的依赖和依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还需要面对更多的难题和障碍,尤其是在数字电影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电影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人员的问题和管理制度的问题,还要在经济上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补助,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支持,要取得城市电影产业发展的信任或者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实现新的突破与飞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理念的打造。

参考文献

[1] 李铭. 国外数字电影技术发展现状. 现代电影技术.  2011(8):90-91.

[2] 张丕民,加快中国数字电影发展. 影视技术.   2010(8) :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