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1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每个人都要重视心理的力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一

这次学校对我们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让我有不少的感触,感觉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也需要去重视,因此参加了这次的活动让我有了体会。

我们进入了大学,时间越来越充裕,很多的时间都是自由的,而且我们都成年了,所以不再需要被老师去严格的管理,因此差不多我们大学的生活是很放松的,但恰恰是这种放松的生活,会让大学生的我们迷失方向,以前尚有老师去监督,现在是靠我们自己监督,就很难了,我们大部分人会觉得不上课的时间有些长,有些无聊,不知道要去干什么,想要学习,可是又想出去玩,或者玩游戏,这就让我们很矛盾了,于此就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这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在活动中,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比较常见的几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比如喜欢单独,不合群、不能与人相处融洽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常出现的现象,这是需要去改变的。

大学的生活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样轻松,大学也需要去努力,也不是他人以为的可以肆意,恰恰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因为这时期最是靠近社会,对自己未来出校门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了,因此很多的大学生会在学习和玩乐上产生矛盾心理,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有压力,逐渐的让自己陷入一种不好的境地,也就容易让自己的心理变得不健康,这是需要去注意的。当我们在大学时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学习为主,如果学习不被重视,最后等待毕业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会后悔,可是已经很难去改变了,如此就会把自己的压力放大,这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因此在进入大学,就要对自己的大学进行一个规划,把要走的每一步都详细计划好,才不会在大学里走失,失去了自我,变得不像自己。

大学需要的就是自我的管理,不是他人去管理自己了,一定是要去成长,而不是去依赖他人。大学里,竞争十分强烈,要知道学习不好,能力差,是会让自己的压力上升的,这就会造成自己的心理不平衡,进而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因此大学里是一定要去重视自身的健康心理,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行,才能去克服遇到的困难。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二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三

健康的定义我们应该要知道,它不仅仅是说身体上没有受伤或者疾病,还时候心理状态上没有任何的问题。所以我们关注一个的健康状态,不仅仅要了解他懂得身体情况,还要了解他的心情和情绪等等,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重视起来,忽视了这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危害同样是非常大的,我们在新闻上能够看到心理问题造成的事故也同样不少,这都是证明。

这个学期我有一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这也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也能够看出来大学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见解说明其重要性。通过老师的讲课,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都是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可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同学对这个都不重视,甚至是还没有这个概念,我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网络上看到别人说抑郁了什么的,我心理还是比较怀疑的,抑郁症和其危害性我都是知道的,也十分重视,但是我并不清楚哪些东西属于抑郁的现象,所以网上看到每个人都说自己抑郁了就会产生一种不相信的感觉,觉得哪有那么多,上课后我才了解到,原来抑郁的现象真的特别多,许多人一直没有关注罢了。比如有的人看待一个问题会用特别悲观的监督去看待,也有些人对某些事情的执念特别深一直沉溺进入不愿意忘却,这些都是有一些抑郁的轻微症状的,老师说很多人包括我们在坐的同学都是这样对一个事情看不开,就容易产生不好的心情,然后又不能及时得到疏解,久而久之就容易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个学期的课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知识点的,也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疏解的方法,还通过许多案例让我们来分析怎么取开解他们,我影响中最深的是这对情侣恋爱的问题,就是一男一女恋爱,然后男的后面出轨了,因为女生是初恋,所以一直忘记不了想不开,后面还割腕了,虽然后面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让我有很大的感触,爱情本来是美好的事情,可是成为了这样的结局真的让人感伤,老师跟我们分析了其中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方出轨了,但是还有一方面是那个女生性格比较内向,然后分手后也没有人陪她聊天什么的,不开心的事全都憋在心里,所以久而久之就导致自己郁闷、抑郁了,所以才发生后面的事情。这就告诉了我,我们在遇到心里想不开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去找别人倾诉或者通过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千万不要一直憋在心里,最后明明是别人的错误却伤害了自己。

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的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注意,我们可以适当的运动,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或者去找玩的好的朋友聊天,说出自己的郁闷,再或者寻找专业心理医生的开导,千万不要闷在心里惩罚自己。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四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五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击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篇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2004年,教育部曾要求在直属高校秋季入学的所有大学新生中都建立心理档案,到目前为止,全国很多高校都为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建立起来,保存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之后便成为一个无人问津的“死库”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有名无实,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要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才尽其用”,首先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由谁建”,也就是由谁牵头的问题。一般来讲,学生学习生活在班级、学院、学校这样一个三级体系之中,在这个体系中的每个层级,都会产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机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的心理健康档案。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虽大量形成,但却散乱在不同的层面上。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确定一个主体,把这些散乱的档案集中起来。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一主体,比如,对于学生比较多的学校可以以学院为主体,对于心理机构比较完善的学校则可以以心理部门为主体。

其次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建”。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学校是以心理档案系统为依托的。现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很多,如教育部牵头开发的“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安人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北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等等,各具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除了需要包括在线形成的以及直接生成的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外,还要注意对其他载体(比如纸质等载体)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系统才是完整的、合理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是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档案发挥作用的大小。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齐全、完整。如果档案残缺不全,档案发挥作用将无从谈起。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心理健康测评及结果等等各种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形式多样,其形成有些是定期的、有些是不定期的,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记录,都将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凭证。所以,要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记录,及时更新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状态,从而确保系统的活力,为这些档案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也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档案的齐全完整,并非要求有“文”必档,玉石不分,所有关于学生心理的记录一并入库,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工作需要,有选择的入库。

其次,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档案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纷繁复杂,对于其的管理,不仅仅是把这些数据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数据产生1+1>2的效果,并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这就离不开对档案的分析整合。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保存了大量的学生心理测试量表,在管理过程中,把这些量表集中起来并不难做到,但是,应该考虑到,对这些量表进行什么样的“加工”,才能使利用者利用起来更直观、更方便。所以,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保证一定时期一个学生各类量表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应该力争使其能够体现在同类一量表中,不同学生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利用者全方位的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当然,在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不免会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知识,需要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配合,但档案工作者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在这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与我们档案工作者有直接的关系。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利用

第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从学生个人角度而言,在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往往对“我是谁”“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感到困惑,学习和生活中会出现过于自信或自卑的现象,诸如此类问题都根源于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学生通过对自己心理健康档案的利用,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正视自我,并能够有意识的调节自我,使自己的心理状况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教师管理学生的重要依据。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心理特点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有一把“万能钥匙”,而必须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理健康档案恰恰为教师提供了这样的捷径。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对学生有一个全方面、相对真实的了解和认识,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比如,我校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记录了学生成长中对其影响最大的事,我们了解了这些“大事”,便不难对本不理解的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做出更好的解释,便可以更好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更合理地引导学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利用中的开放与保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涉及学生的很多隐私。所以,心理健康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做到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其做好保密工作。在利用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用户,开放的程度和内容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要严格做好对用户身份和权限的验证。比如,学生只可利用其本人的档案;对于班级的辅导员,其有权查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专门的心理机构,根据需要,其可以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查阅,等等。对于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任何人,都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尤其不可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当作谈资,否则带来的危害是难以预料的。

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成为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高校学生档案主要包括政治表现方面(如入团、入党的申请书、政审材料等)、学籍和学习成绩方面(如各种成绩单、学位证书等)、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如入学体检表、毕业体检表)等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记录是学生档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身心健康同样重要。将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学校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走上社会,立足社会,为祖国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更具有重大意义。比如,现在很多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都加入了心理测试环节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无疑更好地满足了招聘单位的这一需求,用人单位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能够更加全面、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更好地判断出学生是否适合某职位。对于学生,这就是在帮助其找准位置,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工作,有利于减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诸多不适应;对于整个社会,这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理性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杨孝:《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利用研究》,《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3、李开平:《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档案与建设》2006年第1期。

4、河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sunny.hbu.edu.cn

篇3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十报告均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在政策设计、制度制定、机构设置、课程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成就。高校能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育人工作大局,加强领导和统筹,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必修课程和相关选修课程,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等专门机构,构建了学校、院系、班级、寝室、朋辈等多级监控预防体系,组建了以心理咨询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团体辅导、个人咨询以及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认识不清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掌握必须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纾解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立足于预防性任务,更要立足于发展性任务,为学生建立终身性心理健康发展目标。有的高校在实践中只注重于知识的普及,并未以终身发展的目标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总体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相近、相通之处,但是,二者在价值导向上、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上毕竟还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要建立具有资质的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不能让辅导员承担全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底是思想上的问题还是心理上的问题,要理清楚,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在此问题上,有的高校含混不清,认识模糊。

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优化不够

高校能够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相关选修课,三是开设一些专题辅导讲座等。从课程建设情况看,课程目标还有待深化,还仅限于“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进而学会应用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缺乏深层、长远、终身发展的目标定位。课程名称也是名目繁多,内容各有千秋。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教材没有规范限制,各高校的课程内容组织松散、随意性大,尤其是各类相关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交叉重复性大,形成资源浪费。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课等相关课程内容衔接不够。在诸多课程设置上也缺乏层次性,未建立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系统教育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也千差万别,大班讲授,甚至多则几百人的大报告,使得课堂参与率极低,学生也不给予重视,无法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挖掘深度不够

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既包括知识的认知,也包括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习惯和人格的培育。既需要知识的传授,也需要实践的锤炼。这需要学校要将所有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而高校一般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缺乏对各教育资源的整合。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同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单打独斗,消解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未充分发挥促进作用。

4.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支持不够

有的高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主要是未从学校育人全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缺乏统筹领导。尚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缺少阵地,缺乏必备的教育场地和心理健康测试软硬件。尚未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咨询队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有的高校囿于财力,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资金支持有限。有的高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考核评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要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涉及心理方面的问题,要严格保密,保护学生隐私,不歧视、不嘲讽,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人员范围内实施疏导和治疗。

2.要坚持立足发展原则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知识的讲授和当下现实的心理调适,更要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制定教育目标,以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与周围的环境和睦相处。

3.要坚持合力育人原则

教育是系统工程。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内容,发挥教育合力。既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程的作用。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要加强实践体验。既要显性的主题教育,也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实施渗透教育。

4.要坚持专业化原则

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去包打天下,也不能让心理咨询师包打天下。属于思想政治倾向的问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予以教育引导,属于心理问题的,要通过心理咨询师纾解,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要通过卫生医疗部门的专业人员及时施治。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路径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高校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育人工作大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层面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挂帅,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服务部门、校医院以及各院(系)和相关学科教学研究单位等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议程、进入工作规划、进入实际工作。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度,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状况跟踪档案。要建立从学校到院系、从院系到班级、从班级到寝室、从寝室到朋辈的多级信息收集和预防干预体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要建立警示机制和应急预案,对于有心理、情绪发生突然变化的,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发现有重大心理疾病的,要及时送往专科医院治疗,以防发生重大恶性事件。要建立以心理咨询师为主体的专业化工作队伍,加强工作人员的经常培训,提升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高校要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的教学目的,重点传授正向的理论和技能,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要以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心理自我调适技能方法为基础,构建涵盖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规划、就业择业、社会适应内容的课程,增加健康运动、舞蹈调节、音乐欣赏、艺术鉴赏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要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形成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推行中小班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心理训练和团队辅导,提升教学效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教学生动性。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将理论讲授、教学体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影视欣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引起情绪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3.整合教育内容以发挥合力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各个环节,所有的教育资源都要发挥教育作用,所有的教育者都要承担教育的责任。高校要利用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帮助他们适应大学中的独立生活方式。要利用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作风。要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增强专业归属感,明确职业发展需求,明确奋斗目标。要开展生命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珍视生命,感悟生命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开展抗挫折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提升抗压能力。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活动精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主题活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加强励志教育,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更要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要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校报校刊、宣传栏、移动终端信息推送等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要加大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要开展寝室文化创建活动,融洽同学关系。要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要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要建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要开展品位高雅的校园文艺体育和文化艺术活动,纾解学生的紧张压力,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扫除学生的心理困惑。

4.通过实践锻炼以拓展素质

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磨练意志、锤炼品质、锻炼心理素质。要积极组织广大学生走向社会,到工矿企业、到田野农村,到社会基层去,到人民群众去,开放学生视野,打开学生心胸,让学生体验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丰富的人间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深沉情感。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扶危济困、环境保护、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丰富学生在奉献他人中的幸福体验,增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成立社团,支持他们开展活动,在组织开展活动中让他们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营活动,磨练意志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支持学生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专业社团,开展专业训练活动,提升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达到互助自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音乐;审美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最具年轻、有活力的一族,是一个看似轻松却承担着巨大压力的群体。这些压力来自学业、生活、家庭、感情以及就业等方方面面。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逐步攀升,自杀、凶杀等不良事件屡见不鲜,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的警示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告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

1.1情绪控制、抗挫能力差。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活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活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基本都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受一点委屈和苦难。这就使得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经受挫折及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1]。上大学后,有的学生要远离父母,独自学习和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一旦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就开始产生负面情绪,加上就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前途十分迷茫,遇到挫折便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1.2人际交往能力差。上面提到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独处时间较多,步入大学后要面对新的同学和新的环境,他们难以适应。加上在与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便产生交往恐惧,对人自私、冷漠。另外,由于大学大多是开放的校园,大学生身心基本偏向成熟,他们有的开始谈恋爱,但是往往会在恋爱、性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便走向极端。1.3自我认知能力差。所有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前都觉得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轻松惬意的,但现实与理想总有一定的差距[2]。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转变,加上受学业、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感情及就业等方面压力的影响,导致有的大学生由于压力过大而承受力低下,便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或依赖互联网等虚拟世界,通过玩乐、放纵麻痹自己的心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久而久之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不良心态,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二、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最能拨人心弦、最擅长抒感,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音乐是人抒感、寄托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将音乐美分为六类,分别是:优美、壮美、欢乐美、悲剧美、崇高美和喜剧美。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能唤起内心深处的美好,并从中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获得美的感受。2.2调节不良情绪。人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音乐也是如此,有的音乐轻快欢乐,有的音乐悲伤万分,有的音乐鼓舞人心,有的音乐催人泪下。不同的场景下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心理下也要聆听不同的音乐,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并调节人的不良情绪。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及压力的影响,难免会有不良的情绪。当忧郁、烦闷时,可以聆听《彩云追月》、《金蛇狂舞》等清新、明快的乐曲;当自卑、情绪低落时,可以聆听军歌、进行曲等具有号召力和鼓动性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斗志,让他们找到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2.3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受不良风气及不良诱惑的影响,当代很多大学生对感情观以及思想观存在一定的误区,不能理性的对待情感。通过音乐审美欣赏,学生们能在音乐家谱写的音符及乐曲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有效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结语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着他们的成长和祖国未来的发展。音乐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因此,教师在大学教学中要擅于应用音乐欣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孔杰.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音乐时空,2015,08:183.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特别是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越来越迫切的问题,大学生的学业压力,爱情,人际交往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大量的大学生因为生活中的一点不如意就将自己逼上了绝路。那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验者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做了展望。纵观以往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马家爵事件等一系列由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A.家庭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作为基础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其深远。如Millikan(2002)等人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发现家庭的作用和大学生的抑郁有显著的关系。家长对子女社会化的过程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电子通讯设备的普及等因素,大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仍然十分紧密,大学生迟迟不能够做到“心理断乳”。

首先,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父母坚定、热情、并考虑孩子的意见)、专制型(不考虑子女的要求)和溺爱型(无能的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专断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凌四宝,舒曼,2003)。如果父母对孩子充分理解,给予温暖,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多干涉,拒绝否认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其次,家庭结构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家庭中孩子的数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十分显著。兄弟姐妹为2个或3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明显差于独生子女。并且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父母离异比正常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差,并且父母离异比父母去世的大学生更为敌对(曾美英,晏宁,于,卢丹蕾,2008)。

除此之外,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关系,家庭气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也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B.个人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样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着光环效应,成为大学生的青年人一般都会经历很多的成功,也受到过很多赞美,因此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往往会偏高。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周围的一些客观评价与他们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不一致,他们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造成心理失衡。

其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心理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大学时期是一个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期,不同个性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就容易心理失衡,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诱发心理疾病。

此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学习的压力容易带来负性情绪,并且大学生的情绪处于比较复杂的时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个体的心理就会受到影响。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稳定的情绪,热爱生活。

C.社会影响因素

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很少,在当今的社会竞争压力下,理想主义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破灭。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而社会支持较差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更好地利用社会支持有益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发展及生活的各方面都时时刻刻与这个社会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人的成长离不来社会的支持(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

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校园建设中,宿舍管理和宿舍人际关系也同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谐共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塑造出利他、自信的人格,有利于对学习社会经验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思想品德的修养。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孤独忧郁,甚至与人交往时产生恐惧,长期持续下去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引发心理障碍。

D.其他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例如刚刚失恋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减缓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何蕊,2015)。

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扩展了人际圈,并且使得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过度沉迷于网络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社会,“低头族”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与他人打交道,严重者会失去社交能力。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恋也都十分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会渐渐地将网络上那个虚拟的“自己”带进现实导致心理扭曲,严重者还会发展为精神分裂。

相关研究表明,个体遭遇的应激性事件影响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张晨艳,周宗奎,耿协鑫,牛更枫,2015)。这是因为应激性事件会消耗个体的心理资源,从而降低其对心理健康的保护,引发个体的负面情绪及适应问题。

除此之外,睡眠障碍也可以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睡眠障碍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贪多、难以入睡等。这大多数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人际关系等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三.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运动,网络,应激性事件和睡眠障碍等。

四.思考与展望

1.注重研究方法的局限和改进

至今为止的多数调查研究的样本不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均存在不足,只有少数调查研究涉及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全国性的调查较为少见,这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而且我们还应该注重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方法仍是问卷调查,我们同样应该注重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不同的测量方法综合运用,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加以运用。

2.注重做发展研究和干预研究

如果能够在研究中对同一批大学生跟踪两年到三年,并且能够在过程中对被试进行干预,然后对进行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将会更加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3.注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目前大学生对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的认识还不全面,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情绪调节,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各高校都应该开设心理课程,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Millikan E,Wamboldt M.Z.,Bihun J.T.Perceptions of the Family,Personality charateristics,and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symptom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2,41(12):1486-1494

[2]凌四宝,舒曼.(200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3):91-94.

[3]曾美英,晏宁,于,卢丹蕾(2008).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31(3):597-601.

[4]程素萍,张潮,贾建荣(2009).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1):35-37.

[5]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2007).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27(5):41-47.

[6]何蕊(2015).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社会体育学.22(5):187-188.

篇6

摘 要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环境、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极易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安康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与思考,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了策略并提出了建议,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分析与思考

一、研究目的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环境、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极易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近1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有10%-30%的大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情绪等心理健康问题。在国外,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也在 10%-30%。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将来能否适应新挑战,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本研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研究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策略,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安康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2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测试采用国内外通用的Derogatis制定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安康学院220名大学生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SCL-90测试,性别、年级、专业不限。本次研究测试,共发出量表220份,回收214份,剔除无效答卷3份,有效答卷211份,有效回收率96%。有效答问卷中,男生168名,女生43名;独生子女55名,非独生子女156名;家住城镇的有34名;家住农村的有177名。

该量表共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按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1=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对受检查者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严重(症状频度和强度十分严重)。它由10个因子组成,分别是身体状况、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症、焦虑症、敌对、恐怖症、偏执、精神病症、其它方面。

根据Derogatis等人的研究结果,该量表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7~0.99(P

3.数理统计法

将测评之后回收的资料数据先录入Excel,再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分析

按照SCL-90,10个症状因子任一项≥2分则计为阳性,即有症状;10个症状因子任一项≥3分计为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2≤因子分<3计为有心理障碍倾向或轻度心理障碍。

从表1可以看出,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4名,占总人数的6.6%;可能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为29.9%;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为55人,占总人数的26.1%。分析不同样本各类大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得出结论: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家住农村大学生高于家住城镇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不同心理障碍分析

按照SCL-90,10个症状因子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碍问题以各因子因子分≥3,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身体状况15.17%、强迫症12.32%、人际关系8.53%、敌对7.11%、抑郁症、恐怖症各6.64%、焦虑症5.69%;以2≤因子分

由结果可以看出:1.大学生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体力和精力都处于各方面的压力状态,但对学习和生活没有多大影响;2.少部分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障碍,大部分大学生敌对、偏执心理相当严重,因自负而不屑交往,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的苛求别人,缺乏理解、尊重、同情;3.即将毕业大学生在抑郁症、焦虑症和恐怖症方面表现居多,青年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自我调节能力差,心理容量小且脆弱,因择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一些用人单位对性别的要求感到恐惧和苦恼,严重的精神负担就会产生心理障碍。4.在生活的琐事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处于稳定状态,只有少数大学生有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不同性别与心理健康比较分析

大学生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经过SCL-90测试女大学生10项因子分均高于男大学生,说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病症5项症状因子差异居前5位,大学生不同性别心理健康差异较明显,和男大学生相比较,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

(四)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比较分析

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各项因子分均高于独生子女,从而说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较差,测试分析各项因子,其中强迫症、人际关系、敌对、焦虑症、抑郁症5项症状因子的差异分别位居居前列。

(五)城镇与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表2结果可以看出:家住城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中焦虑症、强迫症、偏执、人际关系、抑郁症5项症状因子居于前列。因此,学校应倾向对农村大学生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体育健身环境。另外从小就要关注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应为孩子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的环境。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思考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深入研究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质性研究比较缺乏,大部分还停留在对理论的简单分析和一般经验的总结上。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大对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分析的力度,来消除大学生轻度人际交往的障碍,抑郁症以及焦虑等心理问题,来维护正常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态发展

所谓常态是以人的心理能否适应环境来区分,一个人的心理能适应环境为常态。以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从疾病的角度进行,而从常态到发展的方向研究的很少,只是探讨。对处于常态的大学生,我们应从既重视常态,又重视发展的角度来探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从常态向健康或向不健康发展的因素,以便处于常态的大学生能适当运用合理的办法使自己的心理更健康。

五、建议

(一)用心理咨询法在每个院系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根据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生源地的学生个体来研究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合实际地来开展研究;

(二)呼吁社会各界多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付诸行动,给予各方面的支援;

(三)有赖于大学生的主动意愿和积极参与,从而形成一个互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杨洪辉.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J].山东体育科技.2003:98-101.

[3] 何梅.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7.

[4] 李红娇.2005-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2):178-179.

[5] 朱晓峰.体育锻炼对缓解高校大学生焦虑心理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0):55-57.

篇7

关键词: 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心理疾病呈现出“低龄化、高文化和高发病率”的倾向。

据一次全国抽样调查显示,22.8%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其中一些人因悲观、沮丧、抑郁、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问题和行为而导致心理失衡。大学生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还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和相关分析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16%―25.4%。而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1.情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入学后的大学生,心理呈现“理想化”等心理特征。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条件等的变化,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出现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如生活要自己料理,学习上自主性强等特点,都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2.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疑惧。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交际能力不够等,大学生与人交往一旦受挫,就会导致其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出现这种情况有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原因,若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调节,就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的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1.体育运动能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以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还能使人的本体感觉、中立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运动项目的需要。比如,在足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注意的范围就比较广,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学生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健康向上的多种感情。而一般的心理水平根本满足不了上述的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和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过程中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慢慢得到提高,即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可以推动心理的发展。

3.体育运动能增强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

体育运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参加体育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体育运动能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5.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和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

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四、体育锻炼中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

体育教育固然有对心理健康积极的一面。但由于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致使在教学中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这是值得所有体育教师重视的。

1.轻视――对体育学困生心理健康的妨碍。

体育学困生是指完不成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有些教师对他们的轻视甚至是发自内心的。

(1)用剥夺、疏远、贬抑和随意支配等方式伤害学生。

体育学困生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动作,有些教师就无情地剥夺他们比赛、游戏的权力,甚至挖苦、讽刺、贬低他们。

(2)经常批评,不太表扬,甚至对其成功、进步持怀疑或否定态度。

研究表明,教师对体育学困生的轻视是根深蒂固的。这种轻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受到影响。由轻视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自尊心与上进心会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由于感受不到教师的“爱”,学生缺乏应有的安全感,他们往往表现出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学生会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甚至会“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逃避正常的交往,习惯以异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种情况都是由于教师的失误引起的。

2.过于重视――对体育尖子心理健康的妨碍。

体育尖子是最受体育教师欢迎的,但是教师对他们的要求都很高。一般认为,体育尖子生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得到的表扬、奖励最多,受教师的关照也很多,按理说他们的发展应该是最宽松,然而他们同样充满着痛苦、焦虑与无奈。

(1)教师期望过高会使学生自我评价过高,抱负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研究表明,优秀学生比普通学生有更为严重的焦虑症,而且心理激活水平比普通学生高得多。过高的心理激活水平,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瓦解个人的组织行为,并给个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从而有可能助长学生偏执和忧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

(2)在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力,其个人的发展轨迹被扭曲和涂改。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和娴熟的动作技能往往被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师利用,为了使学生出成绩,教师往往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并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的天性被扼杀,全面发展的机会被剥夺。

五、小结与建议

1.体育锻炼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2.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交往和谐。

3.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4.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5.体育锻炼可以兼顾学生的身心,但不能自发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师只有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与教法等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一版.

[2]余展飞,杨新发.现代心理卫生科学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3]樊定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88.

[4]谢佩娜,张健忠.体育教学中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现象的探析.中国学校体育,2003,(1).

篇8

关键词:音乐欣赏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培养 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就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而言,其整体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情况严重者逐渐地形成了心理疾患。下面将简要地归纳一下当代大学生存在主要心理问题:1.自我认识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现象,“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客观我”和“主观我”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矛盾冲突。2.学习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某些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自身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自信心。3.自我情绪控制较差,情绪波动比较大,主要表现为惆怅、暴躁、抑郁、激动等各种逆反心理。4.人际交往遭遇阻碍,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关系矛盾、交际恐惧等导致某些大学生在和他人相处过程中表现出心理问题。5.恋爱心理问题,大量事实证明,大学生因为恋爱而引发的感情危机是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6.择业求知迷茫焦虑,在毕业之际,一些大学生会产生一种对前途过度乐观,但是只要遭遇挫折就立马产生过大的情绪波动;有些大学生则是对未来过度担忧,自信心严重不足。7.缺乏适应能力以及耐挫能力,不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面对挫折时感到茫然无措。8.在少数的大学生当中,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还会产生神经官能症、反应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抑郁症等精神问题。

二、音乐欣赏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当前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使用的治疗方法有:认知治疗法、人本主义治疗法、催眠暗示治疗法、精神治疗法、音乐治疗法等,而音乐欣赏是音乐治疗法的主要途径,它的治疗过程就是促使欣赏者通过自身听觉聆听音乐,从中获取对音乐美的享受、对精神的怜悯、对理性的满足。音乐欣赏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本身就具备了最高等的感人效力,它是一种情感艺术,它能促使人产生喜、怒、哀、愁、悲、恐等情绪变化,也能促使人在刹那间心旷神怡、怡然自得。总的说来,音乐欣赏能够引发大学生心理上的各种情怀。2.音乐能够最直接、最快速、最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乐论》中荀子曾这样说道:“夫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柏拉图也曾说道:“音乐具有最强烈的力量,它能够渗透到心灵深处,若教育方式适宜,那么它必将被用来浸润心灵。”大量事实也证明,欣赏音乐能够促使人的情感强度以及情感产生前进的时间延伸获得调整平衡,进而让人们维持身心愉悦、精神和谐、心境美妙的状态。动人的音乐、轻松的旋律、悦耳的节奏、多彩的音色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们兴奋和抑郁的心理,能够减少精神的消耗量,能够恢复身心的倦意,能够平缓不平衡的心理等。

三、利用音乐欣赏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一)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试

1.学习并掌握音乐的有关知识,比如旋律、节奏、主题、音阶等,当然学习这些知识并不是让学生对音乐进行理性的分析,而是通过熟悉音乐知识来更好地欣赏感受音乐美。2.了解音乐创作的相关背景,比如音乐产生的历史年代、所属流派、作曲家生活经历、创作特征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内涵美。3.应用综合全面体验欣赏方式来调试心理,比如对纯音乐的欣赏,首先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个初步印象,从中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与此同时将注意力放在体验音乐内涵之上,在体验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之后,还应该发挥想象在大脑里呈现出音乐所要表现的意境。概括说来,大学生就应该主动地调动全部心理功能,着力综合而全面地体验欣赏音乐之美。4.通过欣赏那些具备了崇高意境的音乐,培养大学生对真善美的喜爱之情。

(二)欣赏具备各种情感的音乐作品,平衡大学生心理,协调大学生情感

1.柔情浪漫的音乐,速度、节奏较为平缓,旋律一般都较为舒缓、轻松,起伏较小,调性平和,力度较弱且变化较小,会使人产生一种宁静而安全的感受,能够发挥镇静松弛的效果,让人平静心灵,沉着冷静地对待一切。2.明快兴奋的音乐,速度中快、快速,旋律往往明快,节奏活泼,调性明朗,力度中等,这种音乐能够消除人们心理的抑制情绪,让人脱离寂寞心境。3.低沉、忧伤的音乐,有时也具有强大的处理效果,能够帮助欣赏着将心里的抑郁外泄。

(三)课外辅助式的音乐欣赏方式

1.现场音乐会,现场音乐会能够让欣赏着与表演者直接接触,进而为欣赏着提供了审美行为的真实环境,能够让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更为全面,更为真实,情感的交流更为自然,更为直接。2.以电声为传媒,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的音乐节目都是经过精心加工、艺术设计的,有效地提升了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学生通过欣赏这些音乐节目能够在审美活动中维持清醒的审美态度。

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欣赏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发现真正的自我,了解真正的自我,发展真正的自我,进而达到心理调试的效果。本文首先简要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然后解析了音乐欣赏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利用音乐欣赏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以此希望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喻方.音乐欣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

[2]喻方.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

[3]卞小艺.论音乐欣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识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建设者,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便要求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适应社会的压力和在社会中遇到的挫折,但是当代大学生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实情况与自我预期不相符造成消极心理

现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处于学校及家长的保护下,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不正确,往往不是过于积极便是过于消极,对事情没有一个界定,处于两极之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幻想,这些幻想往往是过于美好且不符合实际的。当大学生真正开始大学生活时,便察觉到大学的现实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挫折产生抑郁,有自杀倾向,抗压性差

生活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处于家长的宠爱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面对这些挫折时,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放弃,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

3.互联网的自由使大学生沉迷网络

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网络环境是自由的,大学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闷通过暴力游戏和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抒发出来,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形成,大学生会把生活和网络环境相混淆,从而做出一些自毁前程的事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方式

1.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深,社会阅历不丰富,心理承受能力较轻。为了改变大学生这种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联合家长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大学生走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新环境中体会挫折,增加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如,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打工、勤工俭学,通过勤工俭学让大学生抛开学生的身份,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体会社会中的酸甜苦辣。

2.丰富教师资源建立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团队

现今大学教师体系中,心理相关专业的教师较少,往往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教师并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学校要丰富教师资源,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或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引进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做到术业有专攻。同时,要对普通的授课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如,对教师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或是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研讨会。普通的授课教师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为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便需要授课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师生涯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有时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构建综合性互补的教师体系,通过将专业性教师同普通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重合,让教师之间有话题可谈,增加教师之间的熟悉感,当教师授课时察觉到某些学生的异样时,可以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及时获得解决的意见、建议。

3.针对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

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首先,学校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以及心理学等课程引入学科体系中,通过把以上课程设置成大学生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在针对大一新生的期望与现实不符的问题上,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探索、情绪表达与控制、网络运用、团结协作等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体会到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到的贯彻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其次,要重视大学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组织,学校要积极支持这些社团的各项活动,因为这些社团组织中的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对这一群体是充分了解的,这些组织进行的活动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规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总之,当代大学生中仍存在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卫生习惯,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学;音乐赏析能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3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特别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内在特性的差异性,其健康与亚健康、不健康的心理不容易界定和判断,这导致开展心理健康的预防、维护和治疗十分困难。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专业知识教育那样,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能奏效,而需要将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各个空间,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对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并发挥其自身的心理调节作用。而音乐教学的作用就此显现。

音乐教学的实践,能提高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的方式,尽量调动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心里认知,促进大学生心里健康发展。而本文之所以研究这一课题,就是因为现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首先,大学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相对活跃的状态。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在面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问题上,容易产生许多尴尬,如果这些冲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被家长的过度保护,加之学校的应试教育,致使当代大学生们普遍缺乏生活经历、意志薄弱,在面对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挫折时,经常使他们难以承受,致出现心理疾病。

其次,中国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种这情况也会在青年学生中引发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变故、习成绩不佳、友失败等,这些使得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时间大量紧迫感和压力感;而且,随着对生活目标选择机会的增加,难以兼顾的矛盾更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使得社会变革所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更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

另外与中学时期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平时习惯依靠父母的人来说,进入大学后,日常生活全要自理,也会对他们产生精神压力。同时,大学生跨进大学,面对周围各不相同人,忽然间由原来中学时间亲密无间的同学,变成一些陌生人,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会产生孤独感。

那么,面对这些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或者说,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呢?我认为,面对当代的大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适当的增加音乐教学在他们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因为增加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审美心理,而音乐审美能力高的人,自然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审美心理能力的高低与欣赏者是否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研究它们形成的特点及规律,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启发,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案,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如根据审美注意形成的条件,在选择欣赏材料时应注意音乐作品相对于学生的冗余度,冗余度适中的作品最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又如根据灵感能有效地帮助欣赏者获得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教师在欣赏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采用音画结合等方式,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体验,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即“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这样,让学生主动的产生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产生了精神寄托。最关键的,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健康的心理环境。

下面,我就简单说说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方式:(1)在音乐教学时,帮助学生了解音乐语言的特殊性;(2)在音乐教学时,帮助学生了了解音乐语言中丰富的表情性以及音乐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与暗示性的特征等;(3)在音乐教学中,结合不同乐曲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与音乐的组织手段、乐器性能及表现力;(4)在音乐教学中,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继承关系、音乐的风格、精神特征及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讲解;(5)用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但也要注意,音乐欣赏中只有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深刻“体验”,探求音乐所表达的“意义”,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从而追求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奋斗与牺牲精神。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心理环境的目的。

其实,参与音乐的实践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并提高团队精神。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来进行,就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可使学生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最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体验。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排解部分学生身心的孤独。

总的来说,音乐欣赏教育不单纯是感官的和情感的愉悦,还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使感官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参与音乐活动不仅能使审美更加生动,同时能增加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特别是多声部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音乐欣赏与表演过程就是这样一种短暂而美好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导致人格发展的飞跃,让学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