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显著成果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的显著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的显著成果

篇1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十、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

篇2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做好信息技术的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和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做好信息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一)技术特性方面

 

信息产业科技成果具有知识含量高、技术进步速度快、技术成果差异显著等特性,再加上信息技术本身就存在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信息产业的某些科技成果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科学技术的体系的进步,因此做好信息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战略意义。

 

(二)技术应用方面

 

信息产业科技成果具有强时效性、广泛的适用性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等特性。信息产业的科学技术成果与其他产业有所不同,信息产业的科技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等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数字技术革命的到来更推动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技术,是我国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和关键要素。只有做好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让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丰富物质文化生活,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产业科技成果往往具有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问接经济效益大于直接经济效益的特点,这就增加了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评价的复杂性。

 

(三)技术研发方面

 

信息产业科技成果具有投资大、风险大、方向性要求高等特点。特别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难度的不断增加,技术设计和制造越来越复杂精密,信息网络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对于信息产业的建设投资也要不断的增加,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极强的时效性,所以巨额投资同时又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决策失误,将给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在进行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时要特别重视前期的评价工作,从而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另外,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它作为国家信息化中最为核心的产业,担负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进行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时就必须充分考虑信息产业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产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二、新时期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系统部分的分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科技成果转化诸环节、宏观环境和政府的作用等影响因素。

 

(一)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性因素

 

第一,金融体制方面。目前的金融体制,对支持科教成果迅速转化力度不够。第二,经济体制方面。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阻碍着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第三,科技体制方面。传统的科技运行机制没有完成转换,影响着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科技体系条块分割是我国原有科技体制的一大弊病。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单一的组织结构,造成了我国许多的科技工作没有进行创新,水平也没有提高。在科技成果的推广上,科技成果归部门所有,向其它部门推广应用很困难。各地区、部门之间变得越来越难协调,大量的科技成果也因此推广率很低。

 

(二)科技成果转化诸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主要涉及成果的产生、成果的转移和成果的受让使用三大环节。

 

在科技成果产生环节,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是目前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在科技成果受让使用环节,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不旺盛。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使其接受科技成果力不从心,从而减少了企业对于接受科技成果。许多企业领导奔忙于生产资金、原材料、职工福利等事务,维持日常生产、生活。一些企业由于经营状况不好,科技开发经费得不到落实,对银行贷款依赖性强,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

 

在科技成果转移环节上主要问题。一是技术经纪机构(人)还未真正发挥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信息产业技术中介机构虽多,但是都存在着功能单一、规模较小的问题,而且大部分的中介机构都属于行业协会主办的、非官办的中介机构,缺乏权威性的信息网络。二是科技成果转移过程中风险分担问题仍没有解决。三是技未交易中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专利保护不够。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化作用还不明显,孵化器功能较弱,远没有起到“枢纽站”的作用。

 

(三)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有待改进与加强

 

首先政府对科技投入力度不够。科技投人不足,特别是其中的成果应用投人和科技服务投入少,是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之一。科技投资的不够会严重影响到我国信息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其次,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管理功能发挥不够。科技宏观管理目标是精简、统一、效能、统筹、协调。但目前与目标相距还很大。最后,政府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配套性和稳定性都不够。国家鼓励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政策,一方面不配套,另一方面,调整频繁、幅度较大,使政策的导向功能减弱,难以获得好的政策效应。

篇3

一、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大体上存在三种观点:促进论、阻碍论、折衷论。国内外许多经济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及采用的数据不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中,Kaldor指出,经济增长使生产成本降低,有利于对外贸易;Ghartey指出,经济增长就能带来出口的增加;Balassa采用横截面数据分析10个国家的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出口引致经济增长的结论。Michaely的研究发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有一个临界发达水平,在临界发达水平的两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不相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同时,在对外贸易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总的来说,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但对外贸易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重要性,它既不是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1.变量与样本数据的选取。本文选取三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出口额(EX)、进口额(IM)。分析所采用的样本取自于1988~2006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有关各年的《宁波统计年鉴》,为了确保数据的可比性,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8年=100)对各个年度的GDP数据进行平减,平减后得到RGDP。进出口额分别用当年平均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进出口额,然后再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得到REX和RIM。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平减过的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得到三个变量LNGDP、LNEX、LNIM。

2.单位根检验。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在利用OLS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时,如果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则容易产生伪回归,从而使模型不能真实地反映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关系。因此,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首先应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首先观察LnG、LnEX、LnIM的时间序列图(图1),发现其表现出非平稳的特征,而且其变化特征比较相似,即有同趋势性。再观察LnG、LnEX、LnIM的一阶差分序列LnG、L-nEX、LnIM(图2),发现其表现出平稳的特征。下面用ADF(AugmentDikey-Fuller)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所有的检验都用Eviews5.1软件完成)。由表1可见,所有变量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所有的变量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故它们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变量之间符合存在协整关系的条件。

3.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用来检验非平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本文采用JJ方法进行协整检验,JJ方法适用于多个协整关系的估计和检验。在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时,首先应确定一个合理的滞后阶数,以防出现伪协整。JO-HANSEN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根据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p来确定。在选择滞后阶数p时,一方面要使滞后阶数足够大,以完整地反映模型的动态特征;另一方面,滞后阶数又不能太大,以免降低模型的自由度。根据AIC原则和SC原则并结合LR检验,得到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因此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的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说明在样本区间内,宁波市的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取标准化的协整向量,得到以下协整关系表达式:(公式略)调整系数值较高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F统计值表明方程总体通过显著性检验。从(1)式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414,即出口每增加1%可以带来41.3%GDP增长,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015,即进口每增加1%可以带来1.5%的GDP增长,说明进出口对宁波市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并且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而支持了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说,但也不能忽视进口对经济的增长作用。

4.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根据格兰杰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有误差修正型的表达式存在。而如果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我们可以建立包括误差修正项在内的误差修正模型,以此来研究模型的短期动态情况,误差修正项的大小表明了从非均衡状态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由协整关系式可得误差修正项:EC=LnGDP-0.413794LnEX-0.015375LnIM-3.834458(2)以ΔLnGDP为被解释变量,以误差修正项ECt-1(作为非均衡误差)、ΔLnEX、ΔLnIM及其各阶滞后为解释变量,用OLS尝试剔除不显著变量的影响,得到如下误差修正模型:(公式略)(3)式中,第一组括号中的数字为标准差,第二组括号中的数字为t统计量的值。t统计值表明,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似然值较大,AIC、SC值较小,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进口短期变动对LNGDP存在反向影响,滞后一期的出口对LNGDP存在正向影响,两者系数的绝对值相比较,出口比进口大,表明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对进口的挤出作用。误差修正系数约为-0.152,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即进出口以15.2%的调整比例幅度从反向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对下年GDP增长产生影响。

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宁波市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是由于进口、出口的增加带来了经济的增长,还是由于经济的增长带来了进口、出口的增长,是由于进口的增长带来了出口的增长,还是由于出口的增长带来了进口的增长,则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进口、出口及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P概率值的含义是,拒绝原假设而出现第一类错误的概率。P概率值越小,拒绝原假设而出现第一类错误越小,故拒绝原假设概率越大。对外贸易进口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经济增长却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说明随着宁波市经济的增长,加大了对外贸易进口。对外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表明宁波市经济具有典型的“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特征”,出口的增加导致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更多的企业加大出口,产生了明显的反馈作用,经济增长是出口增加的原因。对外贸易出口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而进口不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即宁波市对外贸易出口的扩张加大了进口的力度,由于经济增长与出口的双向拉动作用,因此宁波市进口也显示出强劲的增长趋势。#p#分页标题#e#

三、研究结论

1.宁波市GDP与进出口贸易都是一阶平稳变量,且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从协整分析的估计方程中可以看出,GDP与进出口在规模上具有相同的变化方向,进出口对GDP均具有正的贡献,但出口比进口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贡献,可以说宁波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因此出口导向仍是宁波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通过大规模出口,扩大经济活动范围,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不能忽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口和出口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的两架马车,在经济发展中同样重要,二者相互推动,分别发挥着利用他国长处和发挥本国优势的作用。

篇4

关键词:智能化;农村电网;建设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智能化农村电网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是农村电网,新时期的农电工作新目标任务是建设以坚强、智能为特征的新型农网,同时是实现农网与各级电网相互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快建设农网,推进农电企业完成可持续发展,把农网建设成智能化水平较高的供电网络,使农网更快、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新能源发展服务,是新时期农电工作新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农网与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对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将由农村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坚强的保证,由于智能电网具有适应能力强、安全水平高等很多优势,可以使农村新能源发电等各类间歇性、随机性电能接入和消纳需要得到满足[1]。在我国农村,农村电网智能化升级一定要与当地新能源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观望不动,更不能盲目乐观,应该适当超前,只有这样,加快农村智能电网的建设步伐才不是空话,农村的下一个新经济建设才会提前来到。

2智能化农村电网建设的路径

(1)因地制宜,合理建设

建设农村智能电网首先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电网的实际特点,应先做好当地智能电网的基础建设工作。首先,农村智能电网的基础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上,其次农村智能电网是通过领先的设备技术、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控制方法、以及传感和测量技术的应用,来完成电网的使用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及环境友好的目标。利用这些发达的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农村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可以把高质量、稳定的电能带给我国的农民用户,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重视规划编制

农村智能化电网的中长期发展与规划编制工作是首当其冲要认真完成的。继续从国家智能电网试点和相关科研技术攻关项目中不断吸取成功经验,继续稳定的跟进上级电网的发展步伐,在构建统一规划工作体系、推进生产管理集约化、支持清洁能源发展、促进调度管理一体化、加快电网建设标准化、强化人才支撑能力等很多方面下足功夫,不断修订发展规划,持续扎实的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一步步完成和上级电网智能化、数字化的完整衔接 [2]。

(3)对技术工作进行梳理,发挥资源集约化的优势

充分发挥农村电网建设传统技术的优势,持续利用智能化电网的应用成果,来完成技术的不断创新,依照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典型设计和建设标准化的要求,促进生产管理集约化,做到电网建设在发展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3]。充分发挥集约化的优势,认真完成智能化电能表的推广应用和配套设施工程。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工程,是全社会体验和感知智能电网建设主要成果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用户与智能电网实现互动的具体体现和关键环节,电网规划、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工作中全面应用到了电信息采集成果,达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做到建有所成,真正提高运用效果。必需依照“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标准统一、技术先进,”的建设基本原则才能实现。

(4)遵循“三统一”原则,突破重点、难点

国家电网公司“三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原则必需严格遵守,充分利用电网智能化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果,汲取智能化电网的关键技术,组织试点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低压与中压配电网络系统一条龙技术的应用,因地制宜地做好配电网络控制设备的选型、采购与招标,杜绝发生电网二次改造以免浪费资源,循序渐进地为在建工程提供更加智能化的设备。因地制宜的寻找智能电网建设的重中之重点,找出它们的突破口。要使智能电网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必须解决了其本身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组织一切攻关力量,借助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力量帮助解决问题,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5)注重实效,善于创新

农村智能化建设目标,首先要解决好农网设备技术水平低下、网架不结实、通信系统不完备等最基本的问题。农村智能电网建设最主要的是打好坚实的基础,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扎扎实实,基础没有打好,一切就等于空话。要此一步步满足农网智能化建设要求,就必需要求农电企业尽自己最大能力地保护和发挥农网已经现有的先进和实用技术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的去完善、去创新。,

(6)借鉴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作为农村智能电网建设试点浙江海盐县通元镇韩家桥港社区已初见成效。海盐县供电局不会因为天气恶劣出现用电紧张的状况,因为他们利用风电、太阳能相互协调家用并网发电系统给用户供电,这种相互协调家用并网发电系统节能效果也极为显著。同有也有部分地区把农村智能电网客户服务系统分为智能家庭网络接入系统、自动抄表系统、绿色能源系统、居民服务增值系统、营销自助式服务终端系统5个子系统。这样,农村智能化电网就基本能够完成故障自动定位,可以根本解决以前人工查询故障、恢复供电速度慢、一有故障便全线停电等出现的问题,农村智能电网建设就可以取显著的成效。

3结束语

农村智能电网建设不仅能让管理、调度、运行人员随时掌握电网的运行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更是带来了更大、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大幅提高了农村电网的技术含量,不但提高了电压质量,而且缩短了停电的时间,不但提高了供电优质的服务水平,而且提高了农村供电可靠性,通过不断地努力,农村电网将达到集信息化、数字化、互动化、自动化于一身的的智能配电网,农村智能化电网建设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冯爱民.农村电网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06):89-90.

篇5

关键词: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经济;网络版权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35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179

知识经济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标志,全球各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创造了网络版权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兴的智力成果基于新的方式与输出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考验知识产权问题。互联网技术一方面促进了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传统知识a权保护带来冲击。

1 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动向

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产权的特征表现为无形性、时间性、专有性以及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客体包括两种:一种为依法取得专利的名称、文字、网络信息内容等,包括发明专利、商标等,这一类知识产权的客体享有专利权;另一种是包括各种类型作品等的网上信息表达形式,这类客体权利人享受著作权与版权。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因为信息产生、传播、利用的条件不同,因此知识产权的特点不同,知识产权保护出现新动向。

第一,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产权地域性逐渐淡薄,跨国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重要。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等存在差异,造成了各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侧重点与内容差异较大。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各国知识产权立法差异不断缩小,从而淡薄了知识产权地域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不断淡化国家之间的界限,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为国际交流与协作提供了条件,跨国知识产权保护无论在数量、范围还是表现形式上增长都非常迅猛。

第二,网络版权保护因为信息公开和独占的矛盾而越来越艰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属于无形资产,对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资产就是信息。然而互联网具有开放性造成了信息、获取更加方便,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对权利人进行保护,信息形态具有智力成果的有关权益,互联网背景下智力成果基于数字化电子信号进行表示,物质载体实体约束缺乏,造成了相对于有形财产保护而言,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更加复杂。

第三,互联网的垄断性造成了网络域名、驰名商标等的保护被削弱。就传统知识产权而言,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垄断性,传统知识产权要求主体依法对某一成果享有全部权利,没有经过权利人的许可,任何不可以以任何的形式进行占有与使用。但是互联网背景下,各国之间对于知识产权存在立法的不同,因此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受到权利保护期限不同、越境数据流的数量等的影响,从而使得知识产权垄断性不断被削弱,直接影响到确认知识产权、使用、监测与保护知识产权。

网络中专有地址名称是域名,作为互联网中企业经营的标记以及商标的有效延伸与表现,其特征为唯一性,全球知识背景下对互联网知识产权进行识别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域名。但是,出于经济目的,很多企业或者个人对互联网的不可驳回性与开放性充分利用,抢注知名企业的商标,在没有经过他人允许的情况下,将驰名商品进行域名的注册,侵害驰名商标。商品分类保护、互联网商标权排他性效力等都直接影响到知识产权的包含。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传送速度不断加快,必须要完善对注册商品以及服务的分类。

2 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2.1 逐渐扩大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范围

逐渐扩大著作权客体的范围,实现由印刷搬迁、电子版权向网络版权的过渡。因此,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扩大,涵盖了多媒体作品、软件著作权、卫星电视节目等,专利法同时扩大了保护对象。世界各国不断深入探索计算机程序的可专利性。

2.2 逐渐出现新的知识产权制度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新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伴随着新技术、知识经济等的发展,基因移植、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等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逐渐出现在知识产权体系,受得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的包含。

2.3 互联网背景下有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扩充了知识产权体系

之前商业秘密意义反不正当竞争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补充,在互联网背景下已经变成知识产权制度新的内容,使知识产权体系内容得到扩展。

3 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创新

3.1 完善互联网背景下商标权与域名注册

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和其他同类商品或者服务进行区别的专有标志就是商标。商品是企业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信誉的体现,其经济价值巨大。商标是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互联网背景下注册域名与商标权出现冲突,互联网中网络商标标识、厂商名称等基于各种商务活动进行应用,比如E-mail、互联网页宣传等中可能与商标专用权有关。互联网中域名和商标比较相似,大部分企业域名和企业名称、注册商标等具有一致性,通过域名实现了企业在互联网中进行商标的延伸,然而域名注册和商标注册同时存在不同,注册网络域名不可能因为和其他域名相近而被驳回,并且商标专有权人对其他相类似商品中相同域名的使用进行限制,不可以对相同商品中使用类似域名进行限制。尽管知识产权先申请原则满足确权原则,然而这也为侵犯知识产权提供了机会,比如不法者对网络中他人域名进行抢注、对著名企业名称进行注册等,因此必须需要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工业产权的保护。国际上各个签订的《Internet域名系统通用顶级域名谅解备忘录》、我国出台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为规范管理互联网域名提供法律依据。

3.2 做好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著作嗟谋;

独创性、智力成果、可复制性是获取著作权保护的要求。在单一平台上多媒体作品涵盖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日益增加,人们日益关注多媒体作品版权与著作权的包含。当前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多媒体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国际上当前对多媒体版权归属认定一般做法就是在内容选择以及安排设计方面多媒体作品具有原创性,就可以获得版权保护。当前我国著作权法针对多媒体作品保护还不完善,需要全面考虑,将多媒体作品当作著作权独立保护客体类型进行保护,从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3.3 重视对数据库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信息资源最早的存在方式就是数据库,数据库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等基于一定体系与规则使其有序化,数据库属于信息产品其特征是具有较高的开发成本,较低的复制成本,基于此,经常会发生数据库盗版与复制侵权等问题,另外,互联网下信息与检索具有开放性特征,而信息的交流、传播、存储等具有跨国界、跨区域的特点,因此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重视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网络中作为智力产品的数据库具有可复制性,对数据库中信息进行适度保护,尊重数据库数据辛勤采集的原则,不能毫无限制的进行保护,否则可能出现垄断问题,使数据库信息共享受到影响,过低或不保护会对网络数据库开发商的合法权利进行侵犯,使信息化全面发展受到影响。

3.4 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专利权的保护

互联网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资源就是技术创新成果信息,互联网中技术创新成果信息包括了没有经过授权的发明创造成果信息,也包括了已经取得了专利权的成果信息,这些成果信息在互联网中进行交流讨论或者是进行宣传的技术方案的一部分。社会不断发展加强了对专利权的保护。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专利权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行使得当前专利法保护的对象被打破,对专利立法的模式具有直接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对专利权的保护要给予重视。因为互联网具有全球性的特征,而专利权呈现出地域性的特点,在互联网的一端某项技术创新成果有可能是共有领域,但是在互联网的另外一端有可能受到保护,所以这项技术成果的专利权是否应该受到保护,需要不同国家根据相应的立法情况进行明确。另外,当前中国专利法中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重视不够,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专利法保护中专门强调了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中国需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计算机软件保护过程中要明确区分工具性软件以及演绎数学软件,这是因为专利权不保护演绎数学智力软件。与此同时,重视互联网环境下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电子信息资源的专利权的保护。保护电子与多媒体信息资源的专利权,必须要明确首次公开信息的时间以及国内外公开的标准,加强立法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谢瑞.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的思考[J].安徽科技,2014,(9).

[2] 王兆茜.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新思路[J].法制博览,2015,(31).

篇6

惠普实验室成立40年以来,虽居于“幕后”,却一直专注于开发未来前沿技术。作为一个全球性机构,惠普实验室在美国、英国、以色列、日本以及印度和中国均有分支机构。10月20日,美国惠普实验室科学家访华,走到“台前”,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惠普创新论坛”,向与会者展示了诸多最新科研成果,并介绍了前沿创新技术趋势。

创新的个人化技术

诞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市惠普实验室的一款电子图书阅读器,在这次创新论坛上受到关注。多媒体技术实验室主任Huw Robson介绍说,借助“(速阅)riffling”技术,用户可以在其显示屏上翻阅如真实纸张般感觉的页面,并且,这款电子书还采用了高级文本呈现技术和背光显示设计。

记者现场体验看到,这款样机小巧、轻便,可以像一本书一样携带。它配置高亮、高对比度显示屏(100 dpi x 100 dpi),支持以双页浏览模式或单页肖像模式。屏幕框架四周是触摸键,相当于页面的边缘,支持用户翻动和翻阅页面,或者在两页之间插入标记。

在朝电子纸显示器前进的过程中,惠普实验室在创新性显示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显示技术的性价比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这使其仅应用于高端产品领域,如笔记本电脑、高级显示器和电视机,以及PDA、手机和数码相机等移动产品。而在打印材质领域,目前仍无商用显示技术可以和纸媒介相抗衡,后者正以书籍、杂志、海报艺术品等形式承载着海量信息。

惠普实验室对可能提供此类的体验技术怀有浓厚兴趣,并致力于让可打印显示器实现高印刷质量,通过对像素和波形系数的研究,实验室试图以全新制造工艺、更低成本、更高技术、更具附加性的流程(如打印),制造基于塑料基板的显示器。

Huw Robson同时还带来了惠普实验室今年7月刚研发成功的微型无线数据芯片―Memory Spot芯片。“这款芯片将使人们随时随地地接触海量数字信息。”Huw Robson自豪地向大家承诺。Memory Spot实验芯片其实是一种基于CMOS(一种应用广泛的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的内存设备,其尺寸仅有谷粒大小(2mm2~4mm2),并有内置天线,芯片能嵌入一张纸或粘附到任何物体表面,并且可使用不干胶,将其装订在小册子中。

据Huw Robson透露,该芯片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每秒10兆,堪与Wi-Fi媲美,可帮助用户对音频、视频、照片或文档形式的信息进行即时更新,芯片的存储容量在256KB~4MB之间,可存放简短的视频剪辑、若干幅图片或数十页文本文件。Huw Robson表示,实验室后续推出的芯片存储容量将会更大。

计算改变IT技术

除了在个人应用上的创新,惠普实验室也在探求“以计算改变IT技术”的重大命题。惠普公司高级副总裁、惠普实验室(HP Lab)主任Dick Lampman的一大观点就是,惠普实验室在企业计算领域的研究着重于彻底改变IT经济的技术、服务技术和新兴/可突破性技术等。正像惠普公司全球副总裁暨中国区总裁孙振耀致词中所说:“作为硅谷创新精神的发源地和全球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公司,惠普的创新能力和经验,能为中国企业IT创新带来很大帮助。”

作为惠普实验室的掌门人,Lampman先生全面负责惠普实验室的各种工作,为惠普现有的业务提供领先科技,通过创新科技帮助惠普捕捉新的市场机遇。Lampman介绍了其中的5个重要研究领域:一是彻底改变IT经济的创新技术,包括适应性IT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安全与可信、网格、高性能计算(HPC);二是行业解决方案,包括移动性于多媒体、媒体于娱乐、金融服务等;三是服务技术的创新,包括可提供高性价比服务的技术、可对惠普的咨询与集成信息资产进行再利用的技术;四是打印于成像技术,包括数字打印于出版、数字成像、数字娱乐等;五是新兴/可突破性技术的研究,分别针对原子与分子级别上的器件、软件、市场等。

Dick Lampman全面介绍了如何运用惠普实验室的创新改变IT经济,如何将创新应用到企业计算中。当前,由于传统IT模式的局限性,客户已经对昂贵的企业IT管理和维护成本产生了太多的抱怨。面对客户的挑战,惠普实验室在企业计算方面的创新研究主要包括6个方面:一是将软件和应用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付;二是用于数据中心开发、部署和运作服务的自动化与闭环控制技术;三是信息管理,包括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和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商业智能的应用;四是可信与安全,为系统提供高级保护的技术;五是用于创建可靠、灵活的公用计算基础设施的虚拟化技术;六是可提高数据中心经济性的电源与散热技术等。

惠普实验室科学家王士元博士介绍了惠普在量子计算方面取得的成果。惠普量子科研小组成立于1995年,使命是寻找10年以后的创新和突破性技术。2005年,惠普量子研究的发明――交叉点阵逻辑门(Crossbar Latch),被认为是硅芯片集成电路的终结者,将引领产业进入更高一层的技术领域――分子计算芯片,使摩尔定律的作用再延长50年。这项发明代表着同类研究的最高水平,使下一代计算真正进入“量子计算”时代,具有举足轻重的技术革新意义。

数字影像无处不在

Howard Taub是惠普公司副总裁兼实验室副总监,负责管理实验室在打印与成像方面的投入,以及实验室和惠普打印成像及消费产品集团的关系,还主管惠普实验室的战略性规划与管理。他重点向记者介绍甚至展示了一些惠普实验室在打印与成像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和成果,其中可穿戴式相机、电子图书和记忆块尤为引人注目(当然后者已不仅仅是记录影像)。

穿戴式相机目前在实验室所呈现的形式与日常见到的眼镜相仿,影像捕捉与处理模块都集成其中,佩戴这一眼镜型相机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随见随拍、所见即所拍,即“随心摄(随意捕捉,Casual Capture)”。

由于佩带者可以依靠身体和头部的移动来完成拍摄,拍摄角度及视野与佩戴者眼睛的视线相吻合,所以佩带者既是观察者也是拍摄的参与者,形成一种“无意识”影像,这种“无意识”的主视角影像也比传统专业视角影像更具有生活情趣,而永远开机的特性也便于获得更丰富的事件记录。据了解,这种可穿戴式眼镜型相机十分轻巧,与普通眼镜的佩戴感受并无大的不同,佩戴者(拍摄者)还可以选择自动或手动拍摄模式。

篇7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让二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这两种现代化技术的全面融合发展,已经展现出了比较极为突出的发展形势,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比较大的便利,在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整个社会有了更为全面的发展。虽然二者在实际融合中已经展现了比较好的趋势和融合发展成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促进两种技术的高速融合。

1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简析

(1)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从理论上来讲,能够完成通信任务的技术,都可以被统称为通信技术,比如古时期我国的“烽火台”、“飞鸽传书”、“驿站”等通信技术就应用极为广泛,且应用效果十分突出,能够实现信息、文件的传输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新时期的通信技术已经变得更加具有现代化和信息化特征,不仅可以完成文字、图片、音视频的传输,还能够实现对数字信号、虚拟信号的传输,在提升了通信效率的同时,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和通信方式方法,通信渠道变得更宽。现代通信技术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络技术,是时展的重要产物,现代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极大了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变得更加便捷、迅速。

(2)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科学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元素。计算机技术有着比较高的集成化特征,能够将多种复杂的技术和系统融合在一起,比如电子工程、信息工程、人体工程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技术。计算机技术彻底颠覆了过去对数据信息处理慢、数据计算精度有限的被动局面。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可以说计算机技术是构建数字化社会的核心技术,也是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关键内容。计算机技术的强大之处不仅在于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交互共享,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数据信息进行集中展示,完成对数据信息实际价值的全面利用[1]。

2融合发展的关键性分析

(1)符合时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展背景下,社会需要有更为便捷、更为高效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效率,这就需要充分借助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力量。如果单纯将这两种技术分离开来运用,不仅会无法发挥出二者的实际作用价值,还可能对数字化时代的建设与发展产生较大阻碍。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全面融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构建数字化社会和智慧型社会的必然途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融合,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够极大的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增强人们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够更加适应时展,构建极具新时代特征的计算机通信技术[2]。

(2)能够显著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和安全性

现代社会讲究效率,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生活中都需要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体现出比较高的效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融合,符合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和时代意义。而且二者的全面融合,在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变革,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对计算机通信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另外,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二者的融合发展,让社会的信息传输变得更加安全,满足信息传输中最迫切的需求,极大保护了社会各个行业、各个群体的信息安全,尤其在商业领域、金融领域等领域有着极高的价值体现,可以显著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融合思路有待创新。虽然从整体上来看,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都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都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产物,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具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客观的角度对二者进行单独分析,才能使二者的融合发展更加自然、顺利。但是在实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很多人片面地认为二者的融合发展就是简单地将两种技术进行结合,这样不仅无法提升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服务能力,还会浪费大量的技术资源,无法真正发挥出两种技术的实际作用[3]。其次,技术人才培养有待增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两种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现代化技术,不仅需要技术人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社会中缺少大量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专业领域的人才缺口仍然比较大,而且在短期内无法获得完全补充。此外,部分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通常只能比较好的掌握其中的一种技术,只有一小部分人才真正兼备较强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力,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二者的融合带来了不小的限制和阻碍。

4融合发展思路分析

(1)蓝牙通信技术该技术是建立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新型通信技术,目前在各个领域中都能发现蓝牙通信技术的身影,比如手机通话、手机数据信息短距离传输等方面。蓝牙通信技术具有比较强的便捷性,而且通信成本非常低,只需要消耗一定电子设备的电量即可完成。蓝牙通信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由过去只支持一对一数据信息传播的模式,发展成为可以实现一对二和一对多进行数据信息传输,而且还做到了能够实时传输和定时传输,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蓝牙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具有比较突出的进步,但该技术依旧无法彻底摆脱传输距离带来的困扰,因此,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针对通信传输距离的优化和延长,会是该技术的主要研究和创新方向[4]。

(2)远程通信技术远程通信技术能够完成对数据信息的远距离传输,解决了在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面临的距离问题,彻底打破了在数据信息传输中的空间因素限制问题。在早期的远程通信技术主要以电缆的方式完成对信号的传输,这也就是早期的有线电话和电视的基本工作模式。而经过长期的发展,数据信息的传输逐渐发展成为无线传输,这不仅让信息数据的传输距离变得更远,也解决了通信电缆使用量过大的问题。远程通信技术是建立在电波和声波的基础上,并借助互联网的数字化虚拟信号形成的计算机通信技术,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发挥出了极为突出的应用作用,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因素的限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可以做到同时接收海量的数据信息,并且可以保证数据信息整理的完整性。(3)多媒体通信技术这一技术也是目前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应用比较多的现代化技术,能够实现快速完成数据信息的传递,尤其在教学行业、各大企业等社会单位机构中应用比较广泛。多媒体通信技术可以将文字、声音、音视频等信息资源完全融合到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完成播放,供人们的观看和学习,可以为人们提供比较优质的信息传输服务。该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已经被应用到社会信息传输的前沿领域,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例如,在教学领域中的多媒体教学课程、各大企业和单位的远程会议和线上会议活动等方面,都有着比较不错的应用效果。

篇8

【关键词】传输技术;信息通信工程;骨干线网络;短途传输

引言

现如今,随着我国科技迅猛的发展传输技术也得到了建设,在实践当中也得了想要的结果。与此同时,把传输技术使用在信息通信的工程里,要把传输技术的优势凸显出来。自从进入新世纪随着科技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网络设计等相关改革的工作也得到了提升,各行各业的科技技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变化,要时刻提醒相关的技术人员要进一步提升传输技术,要熟悉信息通信工程当中传输技术的使用,要科学的发展信息通信工程。实践的运用当中,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本着实际需求为目标来发展,经过科学、实践的结果,要清醒的明白把传输技术使用在信息通信工程当中有着非常好的前景。

1传输技术的概括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通信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提升。而通过对其进行探讨能够得出,目前我国通信工程实践是利用任务来驱使下完成的,伴随我国通信工程的功能进一步的延伸,通过对传统语言业务进行创新发展我现阶段的综合性的业务。在此创新的过程中,传输技术体系出了一定的优势,尤其其稳定性尤为突出,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对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1.1通信传输技术的类别

随着当今市场的需求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通信传输技术根据传输信道的方式可以分成不同的形式,可以分为光钎传输以及无线传输两种传输技术。这两种传输技术本身有着很大的不同———光钎传输技术原理是同轴电缆以及称电缆为主要,无线传输技术原理就是以地波传播以及天波传输为主要。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传输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两者传输的方式是当今主流的传输技术。在我国这两种传输技术的使用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要根据两者本身的技术特点来发展定位,例如光钎传输技术本身抵抗干扰较强还有稳定性的特点,将成为信息领域使用的主要传输技术以及手段;无线传输技术的原理特点就是灵活性,将成为居民平时常使用到的通信传输领域,明显的例子救赎卫星通信上。

1.2传输技术的应用特点

传输技术的使用就能看出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多快。日常的工作当中,传输技术将为使用者提供适合其工作本身的平台,还要提供给工作人员适合其本身的服务。不停的优化,要是得通信工程其本身的热点发挥出来。就目前而言,传输技术以及传统传输技术两者其本身有着不同,就传输技术其优势一般都使用在信息通信技术上了。

1.2.1产品类别多样化

就信息通信工程当今发展的过程当中,将其具备有着很多的功能性,就目前而言把设备的信息传输效率提高一定的程度。对于我国发展的要求以及各种行业节能减排形式刻不容缓,产品要兼容多功能性的发展以及要和市场的发展需要结合在一起,也要注意的是产品的价格,要把控产品在设计以及研发阶段不要过度浪费。

1.2.2产品一体化特征

使用当中,传统通信设备只能传输相关信息以及信号,其本身功能单一,当通信设备具有的优势快速的增加,通信产品一体化特点慢慢的凸显出来,其具备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出来。产品的一体化其实是兼容多种功能,为以后管理人员在工作上的优化提供了便利。

2通信工程当中传输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2.1传输技术在长途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同步数字在体系当中具备了其他没有的灵活电路、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和同步复用的能力。在帧结构中,同步数字体系当中也安排了很多的OAM比特,让其本身具有了比较好的网管实力,还有能和目前的网络达到了兼容的状态,其它新的业务信号也要兼容在一起。与此同时,同步数字体系当中网络节点的接口要能能够兼容全球统一的标准,当使用一些得软件也能熟练地将其中的高速信号分离出来。这一些都在同步数字体系通信工程档中得到了极大广泛使用的条件。

2.2传输技术在于本地骨干传输网络当中的应用

比如在对本地的传输网络,其重要的节点大多数都分布在了城区和县城区的为中心的地带,一般的长途运输网络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对于铺设在城市区地带的光缆一般都是采取地下管道的方案,对于应用于光纤资源变为了搁在同步数字体系其中要马上能够等着处理的问题。就本地主要的传输网络和长途主要干线传输网络拿来相比一下,就本地骨干传输网络容量太小,就得要求用到波分复用系统就可以使其经济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保障。在没有研发出来光放大器的时候,大多数的时候采用了环网连接的方式来保障使用的性价比。就本地主要传输网络其中,对于数据传送的当中利用了DWDM技术其在于主要层的管道资源和光纤技术中欠缺的传输网络有着十分显著的重要性。把网络投入实际应用之后,对于故障的维护保障人员要重视对于网络运用当中的状况实行24h不间断的监控,要及时提升维护方式,要全面有效的优化网络。

2.3高性价比与高效率的传输网络构架

对于光层组织在网络当中,就是波分复用技术当作基础的光传送网OTN把以前的波分复用系统的网络当中留存在的组网能力弱、无波长以及子波长业务的调度能力弱、保障能力弱等各种问题也得到了有成效的处理,突破了保守的光域以及电域的限制,当作管理光域以及电域的集中标准化。价格以及作用都提高的传输网络架构可以提供突出了强大的传送容量,实行传输宽带大颗粒的业务时成果最好的一种传输技术。为日后随着我国越来越多传输技术的显现以及未来的发展,要成立一个凸显出效率完整的传输网络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未来发展的通信工程来说具有很好的前景。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无线网络和光纤网络均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应承认信息传输技术的重要性,并充分的开发这一技术,使其在信息工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通信网络工程的目的是提供优质服务,因此需要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不断的优化传输技术。

参考文献

[1]鞠巧慧.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2,11:53~54.

[2]丁杰.新型高效协作式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3]孙伟.基于QoS的智能配电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篇9

在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并产生对经济学研究巨大需求的情况下,劳动经济学研究也日趋活跃,但大多数讨论却不能揭示就业、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学含义,从而降低了这些研究成果的政策实用性。本文以回答为什么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的增加为问题出发点,将更深入探讨就业弹性,分析城镇失业原因,并从促进就业的角度评价近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对症的政策建议。

一、就业结构和就业增长模式

由于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统计信息令人扑朔迷离,许多发表的统计数字又往往与实际观察到的情形不一致,所以,在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理解上面形成诸多误导。有三个代表性的观点值得关注。第一是质疑官方的城镇失业率数字。由于公布的数字是登记失业率,而不是具有可比性并且更接近实际情况的调查失业率,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各种间接的估计,得出远比官方统计数字高的失业率。第二是认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镇就业没有增长,甚至可能绝对减少。例如,罗斯基(Rawski)就把“就业增长几乎为零”,作为质疑中国经济实际增长速度的依据之一。第三是通过计算就业弹性,得出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越来越少的结论(李红松,2003)。

本文作者之一已经对实际失业率数字和就业是否增长的问题给予了回答(蔡?P,2004),指出由于口径的不同,城镇实际失业率的确大大高于登记失业率,2002年达到6.1%.由于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和就业不足造成的在统计上的影响,实际失业率并不像许多估计数字那样高(见表1)。同时,由于经济成分日益多样化,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统计体系不再能够涵盖全部城镇就业,因而“单位就业”统计范围内的数字也不再能够充分反映就业的增长状况。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增量性质,使得大量新增就业(如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和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是通过一些传统统计不能涵盖的渠道实现的。例如,2003年城镇全部就业人数为2.56亿,而统计的单位就业人数只有1.1亿,两者之间的差额达1.47亿。而这种情况使得我们不能仅仅依据传统统计渠道的就业增长数字,妄下关于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减少的判断。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相应年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数字估算。

由于使用的就业数字不当,目前关于就业弹性的计算都得出了日益减小的结论。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总体就业弹性的计算反映的是城乡全部就业和GDP 总量之间的增长关系。一方面,在统计上,农业起到的是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凡是非农产业未能吸纳的就业都被计入农业中了。所以,这个总量分析的意义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分部门计算就业弹性,所使用的就业数字不包括单位就业渠道之外的就业,这样,大量的就业增长被排除在计算之外,就业弹性被大大低估。实际上,我们关心的是城镇的经济增长是否带来相应的城镇就业,以及弹性有多大。因此,依据全部城镇就业和GDP 数字,单独估算城镇的就业弹性更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

如果我们仅仅考察城乡总体的就业弹性和分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的话,我们会得出与大多数其他研究相同的结论,即就业弹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一旦把全部城镇就业作为分析对象,观察其增长率与城镇GDP 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就看到不同的景象。我们首先从GDP 总量中减去农业增加值,再减去乡镇企业中非农产业的增加值,通过适当的价格调整,就可以得到实际的城镇GDP 年度增长率。用城镇就业年度增长率与城镇GDP 增长率相比,就得到了城镇就业弹性这个指数。我们按照三年移动平均的方式将其绘于图1.

与城乡整体的就业弹性下降趋势不同,城镇就业弹性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并且于90年代后期向早期的水平接近,2000年达到0.31,只是在本世纪又有所降低,2002年为0.19.也就是说,城镇GDP 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增长0.19个百分点。这个就业弹性比按照城乡整体和分三次产业的方式所计算的结果,都显示更大的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由于这个计算与以往计算所使用的就业数字不同,所以,这个较大的就业弹性来自于单位外就业的作用。换句话说,以往的研究所得出的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结论并不准确,而只能说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

二、自然失业率与治理方向

尽管依据全部城镇就业数字估算的就业弹性表明,经济增长并非没有带来就业增长,但0.2左右的就业弹性,与发展中国家平均0.3—0.4的水平相比仍然较低。所以,经济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这个命题,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仍然有意义。为了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对目前的失业率进行分解,以便观察其对经济增长反应灵敏程度。

在宏观经济学中,失业通常被分解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三种形式,前两种形式的失业因其不可避免的性质而被称作自然失业。首先,当劳动者从一种生产活动转移到另一种生产活动时,通常会出现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滞后,由此而产生摩擦性失业。这种失业形式并不意味着工作岗位的缺乏,只是需要时间和信息把劳动者和岗位连接起来。其次,当技术进步或产业结构变动造成一部分劳动者的技能无法适应新的岗位需要时,便产生结构性失业。这种失业并不意味着岗位总数少于劳动者总数,只是后者的技能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的要求。由于经济活动从而劳动者永远是处于动态中的,而且经济发展本来就包含了不断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个正常的经济不可能消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所以,这两种失业合并起来被称为自然失业。第三,宏观经济处于周期波动中,当相对衰退发生时,就产生周期性失业。随着宏观经济相对高涨,总需求增加,这种失业现象得以缓解甚至消失。

因此,自然失业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现象,但诸多可变因素都可以影响到自然失业的水平。例如,如果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幅度和速度较快,就可能比较经常和较大幅度地引发自然失业。但是,如果信息传递、职业培训、政府规制状况等反映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和运行效率的条件良好,就可以通过劳动者对变化的更快适应而降低自然失业率。此外,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水平等一系列因素可能会通过影响劳动者寻找岗位的激励,而影响自然失业水平和持续时间。可见,自然失业实际上并不是“自然的”和不可变的(Ottosen 等,1996)。因此,除了我们熟知的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抑制或刺激需求的作用影响周期性失业之外,也可以通过一系列作为改变自然失业的水平。而一个经济中总体失业由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构成的相对比例,决定着政策的主要方向和效果。

改革以来,特别是触动存量调整的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动以来,国有企业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在竞争中失去了市场生存能力,一方面产生大量亏损和破产企业,另一方面谋求生存的企业也开始削减冗员,使得一部分城市职工的铁饭碗被打破,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处于下岗和失业状态。与此同时,虽然劳动力市场与改革前相比有了长足的发育,但工资水平适应供求变化进行及时调整的市场机制仍然不完善,市场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等劳动力市场服务也不完善,仍然不能适应重新配置劳动力的需要。由此产生自然失业,并在时间上得以延续。虽然在同一期间,宏观经济也处于相对紧缩状态,因而周期性失业也推动总体失业率的上升,但自然失业率高并且构成较大份额,应该是这一时期总体失业率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自然失业率虽然无法直接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但可以通过观察失业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行估算。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就是这种相互关系,即名义价格水平的变化和反映需求的实际指标(如失业率)之间的关系(Phillips,1958)。通过解释菲利普斯曲线,可以间接地估算自然失业率。

我们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出不变的自然失业率为1.0%.然而,社会经济条件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所以,自然失业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对美国经济的经验观察表明,至少从1984年开始到20世纪末,美国的自然失业率处于稳定下降的阶段。由于劳动力年龄构成变化,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性增强,以及工资预期与实际生产率增长更加协调等因素,美国的自然失业率较之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高峰值,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Stiglitz,1997)。

就处于转轨过程中的中国经济来说,劳动力市场条件乃至整个经济体制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加快,劳动力市场改革力度加大,都会导致自然失业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按照变化的假设对自然失业率进行估计。用计算不变自然失业率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时段的自然失业率:1978—1984年为3.79%,1985—1988年为0.33%,1989—1995年为1.77%,1995年以后为4.43%.为了观察自然失业率与总体失业率的关系及其变化,我们将两者绘于图2.通过对总体失业率的分解和对自然失业率的量化,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分析中国失业率变动的构成及其性质的变化,因而对于治理失业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具有较高的并且继续升高的自然失业率,表明单纯依靠宏观反周期政策不能完全消除或缓解失业现象,扩大就业和治理失业,要求综合一系列政策手段。

三、为什么宏观经济政策不促进就业?

从1998年开始,中央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了明显的扩张性,旨在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然而,无论是调控取向还是调控措施,都不具有显著的推动就业效果。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大规模发行国债,并将银行信贷与国债投资密切配合,重点投向基础设施领域。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与积极财政政策相配合,在财政投资尤其是国债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予以贷款配套,加大对这些领域的信贷投入。在1998—2002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五年间,国债项目累计投资3.28万亿元,除财政增发国债6600亿元外,其余大部分为银行贷款。仅2000年一年,金融机构直接增加对国债项目的贷款就达2000亿元。在这种政策下,政府主导和引导的投资行业取向非常明显,主要是将农林水利、交通通信、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粮食仓库和城市公用事业等作为重点投资领域,而这些投资领域恰恰是吸纳就业能力较弱的行业,也就是说,扩张性政府投资具有逆就业倾向。

以2002年为例,当年国债投资实际完成额约933亿元,按照投资比重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农林牧渔业(25.5%)、交通运输邮电业(18.8%)、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6.0%)、制造业(13.9%)、建筑业(8.7%),累计占全部国债投资的83%(刘如海等,2003)。为了更好地观察这些行业的就业吸纳特点,我们构造一个行业就业密集度指数。该指数系特定行业的劳动—资本比与平均劳动—资本比的比值。计算表明交通邮电、电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制造业、建筑业和商贸餐饮业的就业密集度指数依次大幅度提高,但在国债投资中的优先顺序却恰好相反,即积极财政政策所引导的重点投资领域,却恰恰是就业密集程度低的行业(图3)。

除加大对国债项目的信贷投入之外,货币政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持续下调利率,以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利率不断降低,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资本已经成为丰裕的生产要素。中国刚刚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远远没有超越发展经济学认为存在资本和外汇双缺口的发展阶段。因此,调整利率所导致的资本相对价格下降只是一种周期性现象。

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形成了二元化的劳动力市场,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工资的形成机制仍然是制度性的,即使在失业现象已经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传统体制内的工资水平仍然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1997—2002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年均增长分别达到4.2%、6.7%、12.9%、10.9%、16.2%和16.3%,明显高于其他单位。这样,对于那些容易得到贷款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资本变得相对便宜,劳动相对昂贵,从而诱导出产业和技术选择中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产值增长不能带来相应的就业扩大。

生产要素被人为扭曲的判断,可以从资本在不同部门的边际报酬差异得到印证。如果资本价格没有扭曲,并且按照市场原则进行配置的话,资本的流动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最后会在各部门间形成趋于均等的边际报酬率。否则,在那些易于获得资本,并且使用成本较低的部门,资本边际报酬就相对低,而那些获得资本有困难,并且使用成本较高的部门,资本边际报酬就相对高。世界银行(2004)的一项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的资本边际收益率远远高于城市工业,而且超出的幅度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1990年农村非农产业的资本边际收益率是城市工业的2.1倍,1995年提高到3.7倍,2001年提高到5.2倍。这一期间农村非农产业资本边际收益率的增长速度是城市工业的4.3倍。这里,城市工业可以代表受到资本供给优惠,从而存在价格被低估倾向的部门,农村非农产业因企业规模小和民营性质,从银行贷款则因金融机构严格的贷款条件而往往被拒之门外,因而资金需求只能从其他渠道获得,成本高昂,接近于以真实市场价格获得资本。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就业,一般劳动力难以进入国有部门尤其是国有垄断部门就业。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这些正规部门、国有垄断部门恰恰是具有充足廉价资本供应的部门,在资本的价格长期被压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业存在体制的条件下,这些部门必然进一步使用资本替代劳动,导致高投资、低单位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

四、政策结论

篇10

一、知识经济时代传统传播媒体面对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趋势席卷全球,给人类带来了突破性进步,各行各业的发展已更少受到时空的制约。在数字化过程中,网络对期刊媒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

(一)期刊媒体面临的挑战

1.期刊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

与很少受到时空制约、跨地域、开放的媒体平台———互联网相比,通过吸引目标读者、增加忠诚度、提高品牌的影响力来扩大发行量,求得自身发展的传统期刊因印刷成本过高而限制了其读者群的有效扩大,这制约了它的发展步伐。

2.期刊的传播模式受到挑战

与相关内容报道全面、时效性强、内容可随时更新、互动性强、编读和读者之间可随时交流的网络媒体相比,期刊周期长、时效性差,这使其新闻价值下降;期刊编辑和读者之间难以互动的单向传播模式,形成了读者反馈瓶颈,这制约了期刊信息的有效传播。

3.期刊的服务模式受到挑战

与广告服务更有针对性、直接促销性更强的网络媒体相比,以广告作为重要服务内容和主要收入来源的期刊,因广告形式单一而形成读者阅读盲点,这制约了期刊的经济收入和生存空间。

(二)期刊媒体的应对策略

1.内容整合,编读互动

作为平面媒体的期刊与网络媒体有效结合,是扩大期刊生存空间的有效策略。期刊应根据网络的特点和网上读者的需求,结合本身内容特色,在内容结构、读者界面、编辑流程等几个方面将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进行整合。为此,期刊应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内容结构;应促进编辑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以互动服务缩短读者与期刊之间的距离;应整合编辑流程,适应跨平台媒体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一站式全面媒体服务。只有实现编辑流程的跨平台整合,才能极大地发挥网络平面互动优势,真正实现内容整合。

2.延伸期刊品牌,实现低成本扩张

期刊的品牌价值与品牌价值的延伸,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应根据网络媒体的特征将读者的体验有效地转移到新平台上。由于读者与媒体交互关系的变化,原先的内容应在形式上进行创造性转换。期刊媒体应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不受地域限制的可扩展性,低成本地扩大其品牌影响力。

3.营销整合,实现一体化服务

数字化时代广告商希望从内容构建和包装到信息的都必须整合到一个跨平台、跨媒体的整体传播框架之中。营销整合的结果,意味着客户资源的共享、媒体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一体化服务。资源整合、实现一体化服务,是我国期刊媒体市场的发展方向。

二、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是知识经济的三大要素,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科学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一个有机的、互动共长的整体。知识的传播系统是知识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支撑系统,而农业科技期刊是记载、报道、传播和积累农业科技创新知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1.农业经济制度创新

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就是要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加速农业技术变迁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变迁方向和内容。其决定因素是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为重要目标的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特别是农业技术政策创新。增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农业科技研究及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技术的商品化,并积极培育技术市场,是农业技术政策创新的关键。同时,要重视农业科研体系创新和农业科研政策法规创新。

2.农业人才培养体制创新

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潜力。我国农业科研部门和广大农村,必须加快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储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媒介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载体的农业科技期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科技期刊的作用

1.媒介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应真实、精确、创新和及时。而时效性强、发行面广、资料详实的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创新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中心地位。农业科技期刊是记载、报道、传播科技信息的最灵活、最重要的知识载体,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都是无限的。作为重要的创新知识的传播媒体,它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支撑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掌握着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科研动态,报道的是本学科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这有利于农业科研人员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找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领域,启动新一轮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农业科技期刊是支持本学科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

3.桥梁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是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系统,是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方面发挥着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期刊是农业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还具有直接推动经济效益的功能。农业科技期刊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科研成果转移的渠道,又使渴求农业科技知识的科研人员和生产者找到了获取农业科研成果的园地。农业科研成果就这样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移,从而使农业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了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业科技期刊对创新者的创新思维不断进行强化和积累,形成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在随后的研究开发、中试和生产过程中实现他们的创新。在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创新者均会将其创新思维和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再以规范的、科学的形式记载于农业科技期刊。农业科技期刊这种不断记载、传播、再记载、再传播的过程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导向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是发表高质量创新信息类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它发现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创新意识的同时,进行了知识的鉴别和传播,这是农业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功能。农业科技期刊通过收集、加工知识使知识活化,并通过现代通讯技术跨越时空传播,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最新的知识;又由于电子型农业科技期刊的问世,培养了农业科技人员熟练地检索数据库以及从网络查阅信息的能力。选取我国农业生产急需的、适合我国生产要素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变化的科技项目作为农业科研的主攻方向,已成为农业科研人员的共识。农业科技期刊的导向功能引导着知识创新者的科研方向,并通过组织和优化功能帮助其完善和提高创新成果。

5.交流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是向世界报道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前沿阵地。农业科研人员通过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成为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国外农业科研人员也是通过我国的农业科技期刊,掌握了我国农业科研的最新动态,认识了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的领先人物。科研成果创新因素越多,越能引起世界关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启迪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推动我国农业经济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