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测绘技术;联系;区别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55-01
测绘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和基础性工作,在矿山测量、湿地测量、水利工程和精准农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理信息,是国家经济信息和其他行业专业信息的三维空间信息载体。为了能够掌握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的地理信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对我国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测绘技术已经实现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可是为了符合我国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测绘技术由数字化向信息化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虽然,信息化测绘体系目前尚未成熟,但是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本文就依附于数字化诞生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之间联系做了详细的阐述,以证明信息化测绘技术并不是数字化测绘技术的重复,有特独特的优势。
一、我国测绘技术发展的历史
自测绘技术在我国诞生那日直至今天,以改革开放为分割点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市场体制的指导下,我国独立创立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传统测绘体系。改革开放后,为符合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全世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测绘事业开始由传统体系向现代测绘体系转变阶段。其中,在这段转变阶段,我国的测绘技术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改革浪潮。一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二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始向信息化测绘技术新阶段过渡。目前,我国正在积极促进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以形成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为目标。从而,使测绘工作能够为国家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理信息,做好各项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从数字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测绘生产过程中结果数字化的过程,是针对传统非数字化测绘技术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的基础。
(二)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尽管目前我国对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定义没有明确的规定,可是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的它,除了拥有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外也具有其他特征优势。通过信息化的定义不难看出,信息化测绘体系,已经覆盖了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管理、服务和应用的全过程,尤其注重对社会和经济的服务。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关系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联系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本是社会经济信息化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可是,要使生产力不断地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数字化正是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因此,信息化测绘技术,才会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和发展起来,数字化测绘技术则是它发展的基础。
从技术层面来讲,其实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这与数字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一样。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实时有效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及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社会化,才出现了信息化测绘技术。因此,两者在技术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区别
1、目标区别——从“生产”到“服务”
数字化测绘体系注重以测绘生产产品为主,将生产结果数字化;信息化测绘体系更加注重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实现地理信息实时服务于社会与经济。要求测绘体系中的数据采集获取、数据处理生产和数据应用服务三个特征面向信息化,使地理信息更加具有社会化和网络化等特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
2、信息“状态”区别——从“静态”到“动态”
数字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只是数字化的过程,不具有实时更新等流动性变化;信息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讲究的是实时监测动态变化,并进行不断的更新。因此,由此开始了测绘体系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并且,信息化测绘技术将地理信息的实时更新作为最基本的任务。
3、操作运行环境的区别——从“局域”到“广域”
操作运行环境,即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的网络运行环境。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的运行网络以局域网为主;信息化测绘技术,由于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更新地理信息,才能为社会和经济提供综合服务。因此其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依靠国际互联网,从而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网络化和社会化。
4、服务对象的区别——“专用”到“公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所形成的数据库系统,在一般的情况,只服务于本行业;信息化测绘技术获取的地理三维空间信息和数据,通过广域的互联网渠道将信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只要想知道就能够知道。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又扩大了服务范围。
5、信息服务社会化——“封闭”到“开放”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使中国地理空间信息通过广域的网络环境,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更新。改变了数字化测绘系统以测绘产品生产为主的体系,逐渐向以社会服务为主的信息化测绘系统转变。同时,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也使得测绘系统由内部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完成了信息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四、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以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当前测绘事业最主要的发展目标。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构建,可依据其主要特征和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系统分支,再通过真正的工程项目来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尽管看起来简单,但是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一代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五、总结
通过本文对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使人们了解到两者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在一些方面比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需求,也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同时,积极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保军. 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
篇2
【关键词】档案管理;数字档案;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创新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要也正之一,以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正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思维和行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在新技术、新设备的影响下发生着重要的转变。在档案和档案管理领域,这种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冲击也为这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因此,加快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就成为时下亟待解决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2]。可见,档案管理工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特征成了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对数字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创新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数字档案的含义、特征与管理模式,然后阐述了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作用和其中的障碍,最后从多个角度给出了数字档案的创新管理模式。实际上,提高档案系统的整体功能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要求,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1.数字档案的特征与管理模式
1.1 数字档案与传统档案的区别与联系
在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传统档案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能够真实的反应历史真迹、对历史的凭证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在保存方面的长期性,在法律方面具有证据上的优势等[4]。数字档案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是通过新型载体完成的档案,具有无形性,传输的便捷性、运算的快速性以及存贮的隐蔽性等。当然,传统档案与数字档案除了区别之外,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即原始档案可以数字化,当原始档案被数字化之后,原始档案依然存在,而与此同时,原始档案因此存在了另一个备份。
1.2 数字档案的管理模式
数字档案的管理包括以下集中模式:(1)作为一种新型的档案管理,数字档案的管理模式首先要以传统档案管理的要求为前提,注重对传统档案和电子文件的搜集、保存和归档,并同时对以上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保证有价值的电子文件都能够得到齐全的、完整的和有效的记录和保存[5]。(2)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自动分拣和组合功能应用到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档案管理模式。这样一来,任何电子文件的产生和运用,都会在这一系统下,简化传统的工作程序,最大限度的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3)在当今时代,档案信息逐渐成为社会共享的资源[6],数字档案的管理将会同传统档案管理一样,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法律的承认,数字档案管理也必将成为今后档案管理的主要对象和发展方向。
2.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作用和障碍
2.1 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作用
(1)档案数字化的实施和应用能够以更为高效和准确的方式向受众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能够在多个角度上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能够最大限度的为科学研究和大众的教育等社会活动提供更为全面的智能服务。当然,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之后,应该据此建立起相应的数字档案馆,使其成为国家基础信息资源的通道,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档案工作者和管理者的社会地位。
(2)当今社会已经基本具备知识经济的要素,正在向更加完善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的数字化作为知识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对档案的信息化和数学化管理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障碍
(1)归档和保存的困境。目前,很多社会组织都采用了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办公自动化体系,这一系统的运行往往是通过主管部门设计的软件实现的。但是,在文件进行归档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下列问题:档案管理单位使用的档案管理系统与上述的办公自动化体系存在不兼容的可能,在不同软件环境下形成的数据无法实现即时的转换、归档和保存,这为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录入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资源重复使用的弊端。在当前档案管理的实际过程中,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双套制”保存的模式是极为常见的,这种模式如果能够在两者之间形象无重复的管理将是十分理想的,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大量的工作重叠,这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增加人力资源的工作量,增加工作的时间。但是,这种形式的文件传递和保存还往往辅以纸质文件的归档和保存。这样一来,相同内容、功能相似,知识类型不同的文件并发和保存的局面也就形成了,这对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明显不利的。
3.数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创新模式和实现途径
3.1 建立横向通道,衔接办公系统
由于数字档案是一种更易被“观察”到的特殊资料,因此,要对数字档案进行必要的管理,该公开的公开,该保密的保密,使档案在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得到保存和使用。因此,首先需要硬件方面严把质量关,提升信息存储载体的特性,提高硬件的使用寿命,使电子文件能够相对长期的保存下去。比如,对存储电子文件的设备或者介质要由专人负责,确保档案的安全;在软件方面,要实现档案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兼容,最大限度的增加信息的可读性、可存储性和可操作性。
3.2 注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统一协调
电子文件因其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也应进行特殊对待,否则就无法建立有序高效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所以,应该注重对电子文件的信息标准化建设,最大限度的解决好系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问题。此外,该应使同一个文字资料尽量以同一种不同形式进行保存,建立起统一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标准,减少数字档案管理的难度。
3.3 搭建平台,构建档案管理信息网络
数字档案的管理工作和档案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构建档案馆范围内的档案局域网,实现数字档案的自动化集成管理,使档案馆的业务管理能够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形成整体,并以此为基础向用户提供检索与查询服务。(2)通过局域网面向各部门开展工作,最大限度的为用户提供馆藏档案的网上服务。(3)通过局域网与互联网的链接,开展更为广泛的业务往来和合作,使数字档案资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共享。
4.结束语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数字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进行和完成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多种专业的配合,多个部门协作以及多个环节的配套等。并且,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才能熟练地掌握和利用这一技术,完成这一工程,使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总而言之,数字档案的管理和建设势在必行,需要在当今时代认清形势,对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将传统档案管理和数字档案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将档案管理和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为更多的客户从更多的层面提供更丰富和及时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谭妮.数字时代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110-111.
[2]安磊.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必要性[J].科学之友,2008(26):97-98.
[3]刘玲.从档案管理到档案信息管理——实现传统意义上的档案馆到数字档案馆的转变[J]. 云南档案,2012(1):10-11.
[4]王亚敏.高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07(4):158-161.
篇3
关键词:数字摄影 传统摄影 影像处理
越来越多的人能掌握和使用数码相机,是由于摄影从诞生到数码摄影的普及是非常快速的。以一种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功能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种用光线来塑造画面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 。
第一、数字摄影和传统摄影的区别
数字摄影在当今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正悄悄地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传统摄影正面临一系列巨大变革。
1、以往传统的摄影在拍摄过程中是需要底片的,而胶卷装卸必须在暗房里进行。
购买底片是传统摄影的必须方式,拍摄之后还要将胶片冲洗出来,最后在印放成相片。时间较长,过程繁琐,且胶片的存放受到条件制约。如果拍摄操作不当还容易跑光。而数字摄影在拍摄时可以直接通过相机屏幕预览拍摄效果。其使用设备基本上都是一次性购买。数字相机、存储卡、电池,可反复、持续使用。
2、传统摄影的图像必需经过冲洗工序,底片和照片需要特定环境才能保存。
传统摄影的照片修改极其麻烦,负片的保存时间不超过15年,反转片大约90年,这类照片不易传输,不易浏览。而且图片的质量受照相技术,冲洗药水等多方面限制。而数字相机拍摄的图像是以数字形式保存在计算机上的,我们对图像的修改、传输以及在网络上传看,加字,美化等可以方便的进行。
3、传统摄影的备份问题。
如果要备份照片,一种是经过扫描,图片会受到影响而失真。二是制作幻灯片,这样质量也将严重损失。而数字摄影的备份却很简单,可以存到网页里或者硬盘中,也可以拷贝到光盘上,并且可以分别归类设置文件夹,方便查找。图片可以无限的复制,只要你有足够的存储空间。
4、传统摄影拍摄的影像传阅不方便.
在共享和传输方面:传统影像需要冲洗之后才能看见,没有办法实现即时传输。数字照片可直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朋友和客户,也可直接放到网页上。旅游时候的照片,如果你想立刻寄回家,你只需找一台电脑,将照片从相机上输出后,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朋友和家人即可。
第二、社会数字化,电脑普及化
数字化影像的发展与个人电脑的大量普及和网络时代的来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现今数字化影像相比,以往的用扫描仪将底片或照片数字化的过程,在讲究时间、效率的数字化社会中显得步调缓慢。整个大环境的生态在电脑科技的影响下早已进入了数字时代。摄影者在数字化的潮流中面临的不仅是工具改变的问题。对专业摄影者来说是如此,对普通用户来说也是如此。
摄影工作者的作业形态随着电脑科技的更新正在改变。数字影像技术越来越复杂,但使用者的学习过程却越来越简单。目前所有电脑软件的设计都希望使用者能在短时间内很快上手,越新版本的软件越容易使用。越晚学习这些影像处理软件的人越会学到更容易使用的程式,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轻易踏入电脑影像处理的领域。因为技术门槛在不断降低。
任何事物都有正和反的两面性,数字摄影在全面侵蚀传统摄影领域的时侯也替它打开了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也许是传统摄影的转机。摄影者可以不管任何科技上的变化,专注于创作的问题上。不过面对这一个万能的工具、及无限发展的潜在空间,许多人认为即使数字影像科技短时间内不能完全取代摄影,传统暗房也没有多少存在价值了。其实,照片目前仍是经济的高品质影像输出方式。所有数字影像输出科技,都是以传统照片为比较基准的。
第三、传统摄影的技术革新和未来
传统摄影的方法和技巧就技术的层面来说,虽然会被新的科技逐渐取代,但是新科技的使用者仍需要具备一定的摄影基本知识。不论用传统摄影方法或是电脑影像都要牵涉到影像内容的问题。所有的影像工作者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之后,决定影像好坏的关键却不在技术品质上,形式、内容及创意才是重点,大部分的人是用“文化”的角度来看影像的。特别是对非从事影像工作的观众而言。
一个摄影者学习影像摄影必须对影像历史及文化层面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对未来摄影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摄影上的学术教育及研究工作应该为影像工作者提供文化的资源。不管是使用电脑还是银盐软片,所有的影像都与“人”有关。影像工作者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影像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摄影中融入交叉学科,如:哲学、美学等艺术理论。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界中,作为影像工作者可能会迷失在眩目的器材及技术中 。其实,影像的最终权利在于人,只有相机背后的人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未来的影像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因此,应该在传统基础之上开发无限想象,利用传统,传承文化,发扬摄影本质的东西这才是传统摄影的未来。
第四、传统摄影与数字摄影的技术较量
短时间内传统暗房仍然有保留价值。从前在暗房里的基本操作和那些神秘的后期暗房工艺,如今只要简单的电脑操作就可以完成过去很难办到的后期工艺。这个过程不浪费相纸,不会污染环境。最难能可贵的是可以脱离暗环境。在电脑影像处理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摄影者已开始使用电脑软件来控制照片的影调和曝光,要几个键就可以完成对照片的处理。而且这个过程没有传统影像制作过程中的药水味,不会弄脏一根手指头。这些都对传统摄影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篇4
由上可知,所谓CG,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是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的总称,如录象及互动装置,虚拟现实,多媒体,电子游戏,卡通动漫,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设计,电脑插画,电脑动画,3D动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字摄影,数字音乐以及音乐影像等。
二、CG技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异
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所结合的产物称为“数字艺术”,这一新生事物目前已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数码艺术带来兴奋和新奇的同时,却也不难发现其与传统艺术形式的巨大差异与疏离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文化传统渊源不同
传统艺术创作,包涵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文化积淀,如:民族心理情感、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等。这些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数码艺术则在美学情感上缺乏历史积淀,容易使人产生陌生感、疏远感。
2、成像方式有巨大差异
传统艺术形式在若干世纪以来,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数字化所带来的这样的巨大冲击。在以往艺术形式中,“成像”是一个门槛颇高的技术指标,往往要经过多年的训练与积累,而很多风格化特征也是由成像的艰难所铸就,如今凭借数字化手段,“成像”过程所蕴含的深意飞快的扁平化,而眼花缭乱的图像效果可以随手拈来,似乎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跨入艺术领域。在数字化手段所创造的种种奇观中,很容易形成“技术至上”趋势,至少在数字艺术初期阶段呈现出来的就是这种状况。
3、CG的可复制性与传统艺术的唯一性区别
和传统艺术作品的惟一性相比,数码作品批量生产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对数码作品的心理感受的不同和价值认可的降低。
三、CG技术与传统艺术的交融性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优势;古建筑修复;应用
一、引言
古建筑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见证和载体。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古建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逐渐被开发出来,人们对古建筑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部分古建筑由于被破坏的时间过于久远,建筑结构的修复变得复杂起来。早期传统的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制方法通常是以角尺、垂球、直尺来进行测量,以此获取建筑物的部分构件尺寸并进行数据和资料的统计,但由于测量手法粗糙,不能达到全面复原古建筑的效果。现代古建筑的修复技术利了数字化技术,利用三位激光扫描技术等对建筑物进行快速、准确、全方位的扫描。在对古建筑进行维护、整理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破坏原有的布置格局和空间结构。对于重大古建筑的修复,要求对建筑本身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建筑的结构进行精确的测绘。
二、数字化技术的概述
实体建筑物的数字化,就是现实建筑尺寸、构造、图像等资料的虚拟化和数据化。即将建筑的各个结构信息转变为电脑中可以运行存储的数据,然后将这一系列的数据建立出数据化模型,在电脑中转变为二进制代码。即:通过0和1两位数字的编码,使用光缆、卫星、计算机等设备来进行信息快速的处理。通过这一技术,实现了图像、文字、声音、数据的编码和解码,使得各类信息得到采集、传输、存储和高速的处理。数字化技术有以下四个功能:
(一)科学的计算方法
数字化技术的功能是将复杂的数据、图形快速的转换为数字信息。计算机的存储较大,计算精确,运算强度大的特点解决了人工操作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高效的信息管理技术
数据快速和准确的处理是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三个步骤:EDP阶段(电子数据处理阶段);MIS阶段(管理信息阶段);DSS阶段(决策支持系统)。
(三)生产过程的数字化
利用计算机对整个生产阶段进行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也节省了许多人力物力,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四)计算机加以辅助
辅助工程在数字化技术中有许多应用。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监督、测试等。例如用CAD、天正等绘图软件进行结构平面布置和结构合理性验算。用CAM对设备进行控制。用CAT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就目前而言,建筑动画技术除被应用在古建筑的修复上,还被广泛应用在广告、多媒体、动漫、影视、房地产项目开发方面。如建筑动画在房地产开发、广告宣传、招投标、建成楼盘的销售等方面的应用,是一种新型的房地产营销模式。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广州、北京、上海等)和科技发达的国家(美国、加拿大、德国等)都收到广泛的好评。这种新型技术不仅成为房地产公司综合实力的象征,还代表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
三、数字化技术的优势
(一)测量方式不损害古建筑现状
传统的古建筑修缮方式,在对于古建筑进行修复时通常需要进行现场的勘探,传统的测绘方式主要是手工测绘和摄影摄像。此种方式不仅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大量的时间,还会不可避免的对建筑物造成损害。自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问世之后,古建筑的修复技术较之前相比更为完整。精度更高,对于复杂的构建也能进行记录;误差更小,手工测绘的误差可以减小到最低程度;解读更方便,通过读取电子图可以直接形象直白的看到构件细部的具体尺寸。对修复进行监测,在修复的前后进行扫描,就可以发现修复过程中的问题;避免人工测绘中出现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和损害的现象。
(二)在修缮前进行模拟实验
由于时间的沉淀和人为的损害,古建筑的材料出现老化的现象。在修复的过程中,没有办法预料是否会对建筑物造成更大的破坏。目前已经研发出古建筑虚拟修复系统和维修信息库,通过软件的信息处理和结构分析,对修复的方案进行演示,提供修缮的可行性方案。并且古建筑油饰彩绘数据库也已经被开发出来,可更加形象的复原建筑的外观。
(三)永久的保存资料和文献
历史文化和古迹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计算机得以保存。数字化不仅可以将图片、文字、影像等存储归档之外,还可以通过三维技术对其进行展演。使得古建筑以另一种方式保存的同时,对今后其他建筑物的修缮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方案。
(四)对修复核心技术进行演练
利用建筑动画技术,可以再计算机当中模拟出修复古建筑的全过程。尤其是工程当中一些先进的设备和重要的操作项目。这些设备和项目的施工是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的。利用建筑动画演示,可以考察修复技术是否安全合理,提前发现施工过程中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隐患,有利于施工人员更加安全的完成任务。
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和古建筑资源的大国。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古建筑的修复了巨大的帮助。据统计,我国被纳入保护区的建筑群已有30多万个。巨大的抢救量和修复量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变得不再困难重重。在2006年,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研究的清华大学人员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测绘了山西陵川县三仙庙的一部分古建筑和五台山佛光寺。同年,“西安民居保护修缮工程”也在西安市正式开展,使用了新型FAROLaserScannerLS的激光扫描仪。徕卡公司对三维扫描技术作出了新的定义,即HDS技术。这种全新的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获得精确的数据,在许多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如:故宫、长城、兵马俑坑、佛光寺的修缮等。目前而言,因测量的建筑有限,所以在古建筑的修复方面没有系统的手段和规范。国外对于古建筑的修复也多采用数字图像、近景摄影测量、虚拟现实和三维激光扫描进行测量。如:H.Sternberg等人使用此技术对汉堡市政大厅内的两个著名的大厅(Kaisersaal,GroberFestsaal)进行了扫描并建立了三维模型;Konya考古博物馆也是C.Altuntas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的测绘和三维建模,并利用彩色及灰度模式使点云生成的表面模型变成可视化。
五、小结
数字化技术给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存带来了极大地帮助。它在减少了修缮工作的前期准备时间的同时,还节约了项目的成本。本文分析了在对于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存当中,传统测绘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讨论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以及其在现代古建筑修缮中的应用。但数字化技术只是古建筑被破坏后的修护手段,要真正的达到修复的目的,必须在加深修复技术研究层次的同时,还要有全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谷岩,刘源,臧澄澄.哈尔滨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数字化修复[J].山西建筑,2015,v.4115:1-3.
[2]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v.25;No.10303:274-276+284.
[3]范张伟,邢昱.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古建筑保护研究[J].北京测绘,2010,No.9603:18-21+35.
[4]金澄宇,王琴.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3,No.24701:20-22.
[5]万剑敏.基于数字化技术视域下的乡村古迹保护研究[J].农业考古,2011,No.11301:351-353+357.
篇6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电能计量
一、引言
盐城××110kV发电厂上网计量点设置在公司系统110kV××变电站。2011年底,该变电站110kV单元进行数字化改造,计量单元由电子式互感器替代电磁式计量互感器,多功能表由数字化电表代替,原来的计量二次回路也更换成光纤数字输出采集。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电厂侧的考核电量反而比变电站上网关口电量多(电厂侧变电站未进行数字化改造)。由此,我们进行了电量跟踪、分析,并对两种不同计量模式下计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不同模式下的计量差别所在。
二、传统变电站与智能变电站电能计量分析
传统变电站和数字化变电站电能计量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计量设备和通信网络上。
1.传统变电站电能计量:传统变电站电能计量系统主要是采用电容式、电磁式互感器将釆集的电压、电流模拟量通过电缆传送到多功能电能表中,通过电能表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后,采用DLT645规约通过串口以问答方式上送到传统的电能远方采集终端(ERTU),远方的电能TMR系统主站根据IEC 60870-5-102规约召唤ERTU中的电能数据。如下图1(a)所示:
2.智能变电站电能计量:对于智能化变电站,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IEC 61850标准的推广应用,采用了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来完成电压、电流数据的采集,输出数字信号,然后通过IEC 61850-9-2标准协议建立过程层以太网网络来将数据传送给支持IEC61850标准通信的数字电能表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再通过IEC 61850-8-1标准的站层MMS网络主动传送到数字化的ERTU终端中,如图1(b)所示。
由图1(b)中可见,电能表在变电站计量系统数据传输当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接收基于IEC 61850-9-2标准的电能计量数据,又要能发送支持IEC61850-8-1标准的数据。
三、传统变电站与智能变电站的电能计量方式比较
1.常规多功能电能表计量与数字化电能表计量的原理及误差
(1)常规多功能电能表计量原理及误差
常规电子式电能表计量回路如图2所示:输入电表的三相电流信号来自对应间隔的TA测量绕组的次级,输入电表的三相电压信号来自对应母线压变或线路TV计量绕组的次级,而电压信号一般需经过电压并列装置输出。
构成上述常规多功能电能表的计量部分的误差受以下环节影响:
1)测量TA绕组的精度等级:0.2S级。
2)测量TV绕组的精度等级:一般为0.1级或0.2级。
3)信号电缆的传输衰减,一般室外至室内的电缆约100米(主要指TV电缆产生的压降)。这部分的精度可通过减少电缆的阻抗提高,但不能彻底消除。
4)多功能电能表的精度等级:一般为0.2S。
上述几方面形成多功能电能表计量的综合误差,因此,多功能电能表计算后的数据与实际值的累积误差将达到0.6级(假设线缆的误差为0.1级,最终测量系统准确度为0.7级)。常规TA和TV的计量综合误差如图3所示。
(2)数字化电能表计量原理及误差
数字化电能表计量回路如图4所示,输入电表的电压电流信号为数字量,威胜数字化电能表ME2遵循IEC61850-9-2LE(数字化变电站内通信规约)协议的全新的数字接口式多功能电能表。电流信号为电子式TA经测量转换后,以数字量、通过光纤通讯方式传送至间隔合并器。母线电压信号为电子式TV经测量转换后,以数字量通过光纤通讯方式传送至电压(并列)合并器,再送入间隔合并器,由间隔合并器按IEC61850标准协议输出电压电流信号至数字化电能表。
构成上述数字化电能表计量部分的误差仅受以下因素影响:1)电子式TA的测量精度等级:一般为0.2S级;2)电子式TV的测量精度等级:一般为0.1级或0.2级。
数字信号经光纤介质传输,不受电磁波干扰,经过通讯校验的数据无附加误差。而数字化电能表获取的已是数字化的电流电压瞬时值,电能表在电量计算过程中理论上不产生误差(仅存在计算时的舍入误差,这一误差不大于0.01),所以数字化电能表的精度等级仅由TA、TV系统的误差决定,即由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决定。数字化电能表构成的测量系统误差如图5所示。
此可见,新型数字化变电站电能计量系统的准确度有了很大提高。相比于以往常规电能计量表计管理上的功能比较,数字量输入式表计需增加了与合并单元之间光纤通信连接的事件记录,以及表计外部的工作电源连接起止时刻事件记录,为表计的自我诊断和维护提供了很好数据记录来源,确保表计的计量的准确性、完整性。
2.计量稳定性讨论
数字化变电站电能计量是采用光纤通讯,实现完全电气隔离,以电流、电压数字信号采用标准协议进行传输,接收端即电能表可对来自互感器或者合并单元的电流、电压信号进行校验,有效避免了误码可能对电能计量造成的影响。同时,数字化电能表已完全取消二次电流输入,有效的消除了过流或二次电流开路等安全事故隐患。
3.可靠性讨论
数字化变电站电能计量与传统变电站计量原理不同,因此,数字化变电站中电能计量系统可靠性与传统计量系统侧重点也不同,传统变电站计量系统中,电能表以及二次传输回路的故障率高于互感器。而在数字化变电站中,电子式互感器是关键设备,电子式互感器远比传统互感器复杂,并且用光纤等传输方式代替了二次回路,这种情况下可靠性的重点主要在于电子式互感器。电子式互感器,它具有无饱和、频带宽、体积小巧等诸多优点。电子式互感器按照原理分有源电子式互感器和无源电子式互感器。有源电子式互感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感应被测信号,其传感头部分具有需用电源的电子电路,用于GIS断路器更方便,对于户外配电设备,可采用激光供能方法,能够较好的解决电子式互感器电磁干扰问题。目前有源电子互感器已在工程实践中获得较多的应用,建议在数字化变电站初始阶段,采用有源电子互感器。电子式互感器的设计,重点考虑可靠性问题,尤其是合并单元。因为合并单元集成在电子式互感器中,一并安装在高压侧,若出现故障,可能要一次侧停电才能维修。而传统方式下电能表及二次回路发生故障,只要将二次回路切断即可,不影响一次侧供电。
另外,为了提高数字信号传输准确性,需对光纤等传输的信号要进行实时监视,通过检查校验方式,剔除错误信息。电能表的通信质量要重点监视,一般监视漏点率,即统计一段时间的传输漏点次数,并且设置上限值,若漏点率超过此值,则在LCD上报警,并上传警告,让工作人员对此线路进行重点检查。
四、问题分析
我们对电厂侧与变电站侧运行电表的数据采集分析(如表1),得出以下结论:
2月份月度负荷电量统计(以电厂侧读数为基准)
1.变电站内运行的电表为经过检验合格的,0.2S级数字化电表,数据由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器光纤数字输出采集,取自电子式互感器的测量电流采样,由于电表为数字输入,基本无采样精度的损失,而电子互感器单元也是经过检测,误差满足规定的要求;
2.从电厂侧的表读数1452.660万kWh,变电站表读数1453.060万kWh看,两侧电表的绝对误差为0.396万kWh,相对误差为+0.02726%(以电厂侧读数为基准);通过参比改造前的线损率+0.2065%,累加改造后的误差,综合总误差达到+0.2338%
3.由于电子式互感器和数字化电能表为新型数字采集的设备,且电表的系数现场不可调整,只有厂家通过软件才可以实施。从所收集的出厂报告看,检验结果合格。
4.电厂侧计量表为0.2S级,计量互感器的现场检测误差满足规程要求,二次压降误差也不超标,整个计量系统的综合误差满足计量要求。
五、结论与建议
从这起变电站改造后所发生的负线损来看,主要原因是因为电厂侧与变电站侧两种不同计量模式下所带来的测量误差。由此,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传统计量模式往智能化计量模式变换的过程中,对一些专线用户,特别是发电上网关口如何考虑到计量点的合理、正确设置,客户端电能计量装置配置要求以及变电站改造前的计量方案的确定等均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否则必将会引起电量的纠纷,损坏公司的形象。
总之,电能的计量方式对电能在产、供、销环节中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保证电能的正确计量,就一定要在电能计量方式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科学的布置和统筹考虑,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维护供、用电双方利益,提高计量统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合理分配、使用,节约电能,保障电力工业和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祖良.电能表计量现状和问题讨论[J].中国计量, 2009(1).
篇7
网络经济下会计环境的变化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核算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网络经济极大改变了会计环境。
(1)数据的电子化与产品的电子化。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通过对各种会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输出,并对会计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数据是会计核算的起点, 网络经济条件下,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的会计原始凭证缺失,各种经济合同如收料单、领料单、产品入库单、销货发票、进货发票、报销凭据等都是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电子合同的产生、传递、存储、签字确认等都与纸质凭证有较大差异,电子凭证的数据的存储等都依赖于特定的信息载体,网络信息系统的不稳定性直接造成电子数据的不安全性,传统会计核算所需的原始纸质凭证的可验证性也比电子数据强。产品的数字化也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环境,数字化产品没有实物形态,其表现形式只是一些不可触摸的数字。数字化产品是实时供应的, 不需要专门的有形仓储进行储存, 其载体是网络以及各种存储介质。数字化产品与传统会计上所定义的无形资产具有类似性质, 但其实质还是有区别的。数字化产品既不能按照传统的存货进行核算, 也不能按照其他有形资产进行核算,这是网络经济时代会计核算面临的重要问题。
(2)交易的电子化。网上交易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交易形式,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只要通过了一定的审核获得网上交易资格,其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提供均可通过网络进行。相应的,电子化的交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的电子化交易,即客户在电子商城选择产品或服务,在网上提交订单后,通过网上银行等付款,企业通过网络交货,比如当前的股票交易、房地产交易和电子音像制品交易等。另一种方式是间接的电子化交易,其交易的产品是实物,支付的货币也是实物,但订货环节需要在网络上完成。交易的电子化加快了企业的现金流转速度,使企业的营业周期缩短,也对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支付方式的电子化。经济交易的最终形式是货币的收付,伴随着产品和交易的电子化,电子化的货币应运而生。电子现金、电子信用卡和电子支票是当前典型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依托于网上银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货币由有形变为无形成为可能,客户首先将有形的货币兑换成电子货币,然后在经济交易时直接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货币的收付比传统的结算方式更为方便、快捷。货币的电子化使得银行与企业、银行与个人的业务往来发生了改变,各种业务的操作方式和操作流程与传统的差别极大,同时,货币的虚拟化也对金融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会计核算的及时性提出了挑战。
网络经济对会计核算理论的影响
会计核算理论主要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对象、会计目标和会计核算原则等。网络经济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特点对传统的会计核算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1)网络经济对会计假设的影响。会计假设是对于会计的客观经济环境所做的最基本的假设,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下,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与实体经济模式相适应的。但网络化经济对会计的基本假设产生了根本性冲击。一是网络经济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假设确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经济主体是会计主体的基础,会计的任务就是反映所服务的经济主体的经济关系,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会计主体假设就是为了将不同的经济主体区分开。基于互联网交易的网络经济环境下,经济主体的存在形式趋于虚拟化,产品销售和服务提供的数字化、经济合同和支付手段的电子化使企业突破了原有的活动空间,其外延不断扩大。会计主体的活动范围由实体空间扩展到了虚拟空间。在实体空间中有传统会计假设所设定的企业、集团、分支机构等,虚拟空间包含以媒体空间为主的网络公司。网络公司是一种动态的临时结盟体,不是法律意义的经济实体,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有的公司可能为了同一个目标组建成在网络空间存在的结盟体,这个结盟体的存在是以临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会根据自身经营活动的需要决定是否继续参与或者脱离经济结盟体,结盟体的不稳定性造成了会计主体的模糊性。二是网络经济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以目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也不会面临破产清算,这一假设在资产的折旧摊销和费用分配时具有重要意义,持续经营是企业会计的基础。网络经济环境中,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合并和分离在很短的时间即可完成,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下,众多企业在网络空间联合成利益同盟体或者企业集团,将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起来,按照客户的具体要求完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一系列环节,当一个项目完成后,企业集团可能需要对项目进行清算,既不存在权责发生制,也不存在成本计量模式的选择。另外,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集团可能需要缩减业务,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愈来愈短,不断涌现的金融工具创新和复杂的金融业务使金融市场风险加大,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使会计主体随时面临破产清算的可能。三是网络经济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的延续,是指将企业经济活动分成长短相同的连续期间,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定期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会计分期假设使会计信息具有了可比性。网络经济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会计分期假设。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企业需要及时提供最近的会计信息, 在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下,企业只会提供中期和年度会计报表,这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财务报告的报告期需要缩短。另外,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价值及折旧摊销方式与企业的利润密切相关,会计分期假设造成企业成本费用与收益的不配比。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和网络信息的快捷传输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和企业的数据库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 有利于及时作出决策。另外,虚拟公司组成的利益联盟是不稳定的,利益的结束可能造成联盟的终结,对于这种临时的经营过程, 人为划分会计期间没有必要。四是网络经济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通过货币反映出来。网络经济环境中, 货币计量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首先, 货币的币值稳定是货币计量可靠的前提,包括国内币值的稳定和国际市场的币值稳定。货币的电子化造成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电子货币通过银行与企业、银行与个人的业务高速流转,货币运行受到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融入到了全球市场中,国际间频繁的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货币的相对价值处于波动之中。 另外,网络经济环境中, 有许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都无法用货币计量,比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研发能力、管理能力等,还有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这些重要的资产和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未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可能对投资者、 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
(2)网络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对会计信息的最基本要求。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记录和计量,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网络经济条件下,产品、交易和支付手段都实现了电子化,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自动录入会计信息,然后根据系统既定的逻辑勾稽关系以及会计规则生成报表,整个会计报表的产生过程最大程度地消除了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生成的会计信息自然更为可靠。而且会计信息的电子化处理使得其生成和传递速度加快,与传统的会计核算相比,其信息更为完整,更能为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当然,由于企业经济交易和产品的电子化,一些资产的计量规则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会计信息的可靠相关性带来负面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也非常重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企业产生。 站在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角度,国外子公司的会计信息需要与母公司以及国内子公司的会计信息横向可比,国外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还要与同一市场的其他公司横向可比,网络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获得这些横向可比的会计信息。然而,虚拟企业集团的出现模糊了会计主体的概念,这造成了会计报表的纵向对比困难。 及时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也是会计信息的重要特征。网络经济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实时更新,企业的产品信息和交易信息以及货币收付都能实时以电子化形式反映,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从网络上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企业的历史财务资料,也包括最近更新的财务资料数据,这极大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数据库系统的完善使得客户可以随时访问,同一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可以更好地配合,实现信息的对称化。而且,会计信息的实时化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可以更为准确地预测和防范经营风险。网络经济环境的高风险性和高流转速度对会计信息的谨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在一些重要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时,会计人员需要根据专业知识作出职业判断,企业不应高估资产和低估负债,要在符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保守估计。会计信息谨慎性要求源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谨慎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这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保护,但也给企业管理层留下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尤其是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下, 公允价值的运用愈加广泛,这对市场的成熟性和会计人员的专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产品包括原材料、存货等的流转速度、货币的收付速度、产品的运输速度等都大大加速,企业也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时,应该更加谨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要以经济交易的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电子化的产品和交易导致经济交易的实质可能更加难以判断,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不能放松。网络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的质量需要得到强化,有的质量特征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
网络经济下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完善建议
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经济交易的实时记录使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搜集、处理会计信息,并能及时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但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体系也面临着重要挑战, 有很多方面需要加以完善。
(1)深化会计理论体系的改革,使之适应网络经济环境。虚拟公司、信息中介服务公司以及网络并购、网络利益同盟的存在都对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要跟上会计实务的发展步伐。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特点视角归纳分析
作为一名讲授电子商务课程的老师,经常会向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同学讲解电子商务特点的内容,也经常需要向没有学习过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各类人员介绍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它有哪些特点?目前,电子商务的特点主要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里被五花八门的阐述着。那么,电子商务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这对于学习电子商务的人士来说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就连讲授电子商务课程的老师也感到相当的困惑。因此,本文力求在充分归纳分析目前电子商务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在重要性、主体性、趋势性和全面性分析原则下,从网络、市场、卖方、买方、政府、整体六个视角对电子商务的特点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归纳分析。
一、网络(交易载体)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虽然电子商务的定义很多,但是从本质来看,电子商务就是在网上(主要指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家的比较一致认可。电子商务被看成一种新生事物主要是由于它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的,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借助于网络这种交易载体使商务模式相对于传统商务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网络(交易载体)是分析电子商务的特点最根本的一个视角。从网络角度来看,电子商务至少应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和高效率三个基本的特点。
1、数字化
当商务以及与商务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都以数字形式被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时候,商务模式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生活、数字商务、虚拟企业等数字化形式就应运而生了。数字化具有的易于存储、查询、处理、修改信息等优越性,这使人类将前进的方向与数字化牢牢的捆绑在了一起,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数字化特点,它使得商务活动中的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都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中迅速传输,形成“三流合e”的商务模式,这使得现代商务活动朝着“无纸”商务、信息商务、快速商务的方向发展。
2、交互性
各种信息交互协议决定了数字化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具有双向沟通的功能,而电子商务正是基于这种网络环境中的商务活动,因此,在电子商务过程中,可以轻松完成商务信息的双向沟通,实现商务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这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区别的重要方面,它预示着电子商务可以采用网络重复营销、网络软营销、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等现代营销的方式和手段,从而提高营销的效率和效益。
3、高效率
电子商务的信息传递基于的是电磁波的传输原理,主要采用互联网的传输信道,能够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将信息向前传递着。在这种速度下,常规的时间和空间的规律已经被彻底打破,电子商务已经突破了传统物理世界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使商务交易的效率和商务服务的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市场(商务环境)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网络不仅是商务活动的交易载体,而且形成了一个广大的虚拟空间――CyberSpace,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虚拟市场具有很多与现实世界商品市场相同的共性,也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性,主要有全球化、充分竞争和买方市场。
1、全球化
实体市场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的市场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商品市场中,由于商务的数字化带来的虚拟特性使信息的传递以极高的速度快速流转,在这种环境下,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的缩短了,商务交易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被突破了,商务交易的范围也从有限的区域性小市场走向全球化的大市场了。因此,相对于传统商务而言,电子商务的市场被深深的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2、充分竞争
如果电子商务的市场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征的话,那么,电子商务市场的另一个特征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充分竞争。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潜在客户扩大到了全球,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企业的竞争对手扩大到全球范围,也就是说,同一领域中的企业将面临全球化大市场中的几乎所有强大的竞争者,这样,商品市场中的充分竞争将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也可能是消费者所希望看到的。
3、买方市场
充分的市场竞争必然对消费者有利,但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并不一定能形成真正买方市场。例如,现实中的消费者早已经生活在比较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了,但是,消费者为什么对自己的商务结果还是屡屡不满呢?那就是因为充分的市场竞争让我们对市场下了一个有利于消费者的结论,但是,商务活动主要是在有商务需求的消费者与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之间展开,而现实中两者的对比结果是:强势的企业和弱势的消费者(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这样,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一个真正的买方市场吗?显然不是,它充其量是一个准买方市场,而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是真正的买方市场的满意答复。在电子商务市场中,消费者有足够的能力和可能获得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的信息,另外,就算单个的消费者与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相比处于劣势,消费者也可以在虚拟网络中通过“团购”轻松实现对商务服务提供企业的劣势的扭转。
三、卖方(服务主体)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提供商务服务的一方主要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那么,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相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企业而言有哪些特点呢?从迈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框架中我们可以知道,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可以采纳差异化、目标积聚和低成本三种战略形式,由于电子商务能够很好的支撑企业的这三种战略,所以,电子商务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低成本(费用)的特点。
1、低成本(费用)
按照新的财务管理的观点,制造企业中降低利润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成本和商品成本两大块。资本成本又包括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如果制造企业及其相关的服务提供单位能够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来武装企业的日常运营,那么他们将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在发行债券、股票时的费用,降低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的手续费用等取得资本过程中所花的代价;商品成本中包含生产经营成本、营销成本等子项,在有效利用电子商务各种手段的情况下,企业将能够在其中的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人员工资等方面得到明显的降低。另外,对于非制造类企业来说,这类企业获得收入的代价就是发生各种费用,即管理、财务、销售等费用,同样,如果这类企业能够充分采用电子商务的理念、技术、手段,例如,优秀的电子商务软件、良好的网络营销策略、战略性的供应链合作运行体系,这都将给企业带来可观的费用降低。
因此,在充分利用各种电子商务技术和手段的情况下,制造类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其运营成本,特别是其中的商品成本,而非制造类企业也能够有效的降低其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从而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利润。追求高额的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而企业运营发生的各种成本或者费用则是与利润额的高低相背离的主要因素,因而低成本(费用)是电子商务最不易被忽略的一个特点。
2、个性化
由于电子商务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因此,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自动化传递,并建立面向消费者的数据库系统。在网络营销和虚拟生产的理论指导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一对一的个性化设计和生产,实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全程的一对一个性化跟踪服务,最终实现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战略。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的经典案例莫过于Dell公司计算机的生产、营销等的定制化服务,通过向其顾客提供计算机的定制化服务,Dell公司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3、专业化
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内互联网正在跟随国际互联网呈良性的发展态势。随着进入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互联网中的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这些都预示着一个巨大的CyberSpace的形成。在连通全球的互联网络环境下,企业的潜在客户从有限的地域空间无限的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企业服务的目标客户群就有可能急剧扩大,同时企业也将面对世界范围内超强的竞争对手。依据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不可能在其所涉及的所有方面都做得最好,因此,企业必须屏弃大而全的经营思路,走专业化的道路,当然,全球大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同类客户也使企业走专业化道路成为一种可能。
四、买方(消费主体)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消费需求是商务动力的主要的源泉,只有真正把握了消费者的需求,很好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商务需求购买方的消费者视角出发,企业只有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新的环境下良好的发展。满足消费者商务需求可以从为消费者直接的商务节约和间接的商务节约――方便性两方面来入手,而电子商务恰好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关于商务服务的这种要求。
1、节约性
很多时候,商品的价格都还是由商品的最终成本决定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作为商务服务主体的企业由于采用的电子商务等相关先进技术而使企业可以实施低成本战略,或者可以长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和销售商品,也就是说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将商品或者服务销售给消费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大宗的生产性和销售性的购买,还是小宗的消费性的购买,都可以获得极大的节约。生产性和销售性购买的节约主要体现在极大的降低了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采购成本、物流成本等;消费性购买的节约主要体现在能使消费者获得高额的消费者剩余。
2、方便性
电子商务的数字化特性和高效率特性使消费者的商务活动可以轻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地球上的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地实现商务购买,这虽然只是一个愿景,但是随着各种方便的上网设备被发明出来,电子商务正在逐步将这个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至少数字化商品可以尽快的实现),这无疑给消费者的商务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
五、政府(监督管理)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必然要受到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作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需要能够对电子商务环境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和良好的预测分析。由于电子商务能将商务活动的信息数字化,因此,从政府的监督管理视角来看,电子商务具有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良好的预测分析两个特点。
1、有效的监督管理
由于电子商务活动的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因此,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综合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利用先进的网上传输内容监控、网上信息流动监控、在线审计等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有效监控,从而实现政府对电子商务的良好监督和管理,以利于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高效、有序的运转。
2、良好的预测分析
基于对电子商务丰富的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把握,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来分析电子商务主体的各种行为,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优化国民经济的运作的机制,使整个国民经济在健康有序的快车道上前进,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外,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还可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进行准确的预测分析,做到坏事情先防范,好事情先知道,指导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当然,电子商务在世界很多国家的经济活动中的比例还不大,政府还没有能力全面监控电子商务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电子商务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如火如荼的高速度发展着,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比如我们国家完全有可能在5-10年后实现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全面监控,在掌握所需的数据和相关技术后,最终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良好的预测分析。
六、整体(系统工程)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传统商务是主要基于实体商品的现实商务模式,而电子商务则是基于计算机的虚拟商务模式,对于主要活动都在电脑空间(CyberSpace)中开展的虚拟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而言,从整体(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它与传统商务相比有一个由量变引起的质变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协同性、集成性和扩展性三大特点。
1、协同性
虽然我们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也讲协调、和谐、协同,但是我们知道,在实体商务中,这种相互配合并没有被特别的强调(商务书籍中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阐述)。而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商务模式中,几乎所有的信息交互都可以在瞬间完成,那么相关的所有商务活动都必须适应这种速度,也就是所有提供商务服务的主体都应该相互协调并适应光速的商务规则,即电子商务的协同性,不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最终影响商务活动的开展。例如,如果在互联网上,很多人会因为网页在3秒之内还不能打开而放弃对该网页的浏览,因此,网上的信息的传输要足够的快;同样,与网上信息的高速传输相比,如果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不能适应这种速度,至少要能够在消费者的容忍时间之内,试想如果我们到网上去购买一本图书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到我们手中,可以想象一下会有多少人会因为不能容忍这种慢速度而放弃网上购书,如果到货时间缩短到2天或者1天,情况又怎样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很多人把电子商务又说成是协同商务。
2、集成性
由于电子商务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尽可能的向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一站式”模式的商务服务,也就是说,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所在的整个供应链必须被集成为一个整体而开展工作,只有这样,电子商务的协同性规则才能得到保证。同样,只有电子商务服务能力被集成为一个整体,才能真正适应光速的商务规则。如果计算机元器件的基础只能是电子管,那么计算机还能够像今天一样改写人类的历史吗?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计算机最多只能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简单的科学计算工作,只有把组成计算机的大量元器件集成在一起,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路子,才能制造出足以改变世界的计算机。因此,我们可以说,不管电子商务的服务能力还是电子商务的服务提供商被物理的或者是逻辑的集成在一起,这种集成都是必须的,不然,我们就有可能回到实体商务的历史中去。
3、扩展性
与实体商务的有限的消费者相比,电子商务的潜在消费者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全球性使其天生的具有了全球市场的特点,同时,由于信息的数字化传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地球村”的商务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采纳。因此,面对潜在消费者数目的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电子商务的服务系统必须具备高度的弹性,以适应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否则,电子商务系统将会由于消费者的增多而使其难以承受,降低了服务水平,企业最终将失去市场生存能力。
很多人一说到电子商务就有这样一种错觉,前几年还挺红火的,现在基本上没有人谈它了,所以,他们就得出结论,电子商务由于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所以必然是昙花一现。殊不知电子商务这几年并不是没有人谈、没有人做了,而是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人更加务实,他们已经深刻的领会到:务实才是硬道理,盈利才是硬道理。这使电子商务真正的得到了理性的回归。
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不能想象中国手机市场在经过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就会有很多的人不可能预测到几年以后中国电子商务会是什么样子的,世界电子商务又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文从网络、市场、卖方、买方、政府、整体六个视角对电子商务特点的进行归纳分析,让大家真正理解电子商务为什么不是昙花一现,为什么会成为21世纪新的商务模式,为什么被认为是新的生产力,为什么会给我们的世界带来新的革命。
参考文献:
[1]张宽海,帅青红.电子商务概论[M].2005.6:10-13
[2]方真,孙百鸣.电子商务教程[M].2005.2:7-9
篇9
MMDS(Microwave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ystems)顾名思义是微波多路分配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通过无线微波传送有线电视信号的一种新型传送系统,同时也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中文含义叫多路微波分配系统多路微波分配系统,也称无线/有线电视系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使用于美国,90年代初传入中国。这种技术不但方便安装调试,而且由这种技术组成的系统重量轻、体积小、占地面积少,很适合中小城市或郊区有线电视覆盖不到的地方。这种技术是一种通过视距传输为基础的图像分配传输技术,它的正常工作频段一般为2.5GHz-3.5GHz,这种技术不需要安装太多的屋顶设备就可以在发射天线周围50公里范围内将100多路数字电视信号直接传送至用户。一个发射塔的服务区就可以覆盖一座中型城市,同时控制上行和下行的数据流。现在MMDS使用了传统的调制技术,但是未来的技术将是基于VOFDM(Vect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接收端与反射的信号相结合,生成一个更强的信号。这种技术成本低廉,常用于远离服务中心的小型企业接入网,它有时被称为WDSL或通称为宽带无线技术。在系统的更新换代方面,MMDS技术将会比其他通信技术更容易升级。MMDS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各个降频器本振点可以不同,可由用户自选频点,即多点本振,所以,各降频器变频后的信号,可以分别落在电视标准频道的VHFI、Ⅲ频段;增补的A、B频段;UHF的13~45CH(频段),这对于用户避开当地的开路无线电视或CATV占用的频道有极大的好处。早期MMDS主要是一种单向非分配型图像业务传输系统。现在已可以比T-1更快的速率发送和接收数据信号。在MMDS系统中,通常是用以太网与无线Modem连接。
随着数字图像/声音技术和对高速数据的社会需求的出现,模拟MMDS正在向数字MMDS过渡。数字化和网络化在21世纪,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将人类社会推向智能信息社会,数字MMDS可以直接将高速数据信息送到千家万户。我们过去所熟悉的模拟无线和有线电视网络将被全新的数字化宽频带综合信息网所取代,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传输、显示等都会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数字MMDS可进行数字普通清晰度和数字高清晰度的传输和广播,也可进行高速因特网等宽带信息服务。数字MMDS系统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广;并可多次中继;发射功率低;节省频率资源;抗干扰强;易于加解扰。MMDS接收端可以是集体接收和个人接收。集体接收时,微波信号经天线和下变频器变换成射频信号,与当地开路电视信号在V、U合成器合成后送到CATV前端或分配网供集体收视。个人接收时,下变频器输出的信号,可直接加到电视机进行收视。如果中间加入机上变换器,对非遥控电视可变成遥控的,而且除一般电视频道外,还可接收增补频道的电视节目。
数字MMDS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端系统、传输系统和用户端系统。前端系统有编码器、卫星接收机、复用器、加扰器、QAM调制器等设备,主要对模拟电视AV信号进行数字编码、转换、复用、QAM调制及加解扰,使模拟信号变为能够传输的数字TS流。传输系统将前端系统输出的数字TS流传输到用户端,供用户接收、收看。根据不同需要可选择HFC网络、SDH网络进行有线传输,也可选择MMDS数字微波系统、MUDS数字微波系统、8GHz数字微波系统进行无线传输,MMDS系统,基于DVB-C标准,采用64QAM调制、约5.5Mb/s的码率,以无线广播的方式试验性地传送标清数字电视节目。特别是在下雨、雷电、风暴等恶劣气候条件下,终端设备依然能够稳定可靠地接收,实际收视效果相当不错,与传输模拟电视相比在图像质量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在相对比较差的接收环境下能获得好的收视效果,证明采用MMDS技术进行无线数字电视广播完全可行。本方案将采用MMDS数字微波系统作为传输系统。用户端系统包括接收天线、机顶盒和电视机,用以将数字TS流转化为模拟AV信号得以直接收看。
数字MMDS前端系统―――MMDS台的节目源大多来自卫星接收,目前绝大多数卫星电视节目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使用ASI输出的卫星接收机,将节目码流输出直接送入复用器。部分地区已有通过光缆SDH下传的数字信号(已打包)、只需要做卸载和接口转换就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通过PID过滤选出需要使用的节目码流。部分模拟节目,包括自办节目,需经过MPEGⅡ编码,再送入复用器。一般卫星下传的ASI信号的码流为5~5.2Mbps,而编码器输出码流可以调整为3~3.5Mbps。那么,每个信道的码流合理配置,可以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复用器将输入的多路数字节目进行复用。有线网络采用的是DVB-C标准,普遍使用64QAM调制方式,可以在一个标准频道内压缩6~8个数字节目。无线可以采用有线网络的64QAM方式,也可采用QPSK(DVB-S)调制方式。相对于64QAM,QPSK有更好的抗干扰性,可降低接收条件并可减少接收成本。复用器输出的数字流,经过标准独立加扰机实现信号加扰,经过实现节目源管理。QAM/QPSK调制器实现信号调制,可以输出中频IF或要求的射频信号。
数字MMDS发射和中继设备―――QAM/QPSK信号直接送入MMDS单频道数字发射机(QAM和QPSK带宽有区别),或将QAM/QPSK调制信号混合后送入宽带数字MMDS发射机。发射机信号经过发射天线发送出去。数字MMDS传输系统中,由于数字发射机峰值功率比平均功率大很多,一般为6~7dB,即大4~5倍。因此,发射天线在设计制造上要都考虑足够的功率容量,发射天线、连接器、功分器及馈线的尺寸,都要适当加大。
数字MMDS发射机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完全数字化处理MMDS发射机,输入信号为视、音频信号和附加数据信号。视、音频MPEG-2数字压缩、多路复接及QAM调制,均在机内组件中直接完成。再经过上变频后输出MMDS微波信号;另一种是模拟/数字兼容机,是模拟发射机的升级,机内已为数字发射机作好接口等其他电路的准备,称为“Digital Ready”,即已为数字化作好“准备”,稍作改动便可升级为数字发射机。这种“兼容机”,需连接机外的MPEG压缩及QAM调制的接口装备。
从图1可以看出,数字MMDS系统跟模拟MMDS系统有较大的不同。在MMDS发射系统组成中,发射机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MMDS系统的稳定性,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众所周知,发射机是处于高功率工作状态,从技术角度看故障率相对高些。而编码器、复用器、调制器都处于弱电工作状态,再加上其电路集成度比较高,其工作稳定性是很好的。QAM调制器采用全数字调谐,使用很方便;发射机是针对24小时运行而设计的,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而,整个MMDS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得以保障。数字MMDS发射机与模拟发射机的区别是,传送数字信号要求发射机有更低的相位噪声表现、更高的频率稳定度和精确度、以及更好的功放增益线性和增益平坦度。
数字MMDS中继发射机是将接收到的数字MMDS信号直接同频中继发射到主信号不能覆盖区域。
数字MMDS接收设备―――数字MMDS接收系统如图2所示。目前,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厂商都能生产出合格的终端产品,终端设备或机顶盒采用国产品是完全可行的。国产终端产品性价比较高,这对DTV普及和市场推广非常有利。在接收系统中,接收天线和降频器也是不可忽视的组件,特别是降频器,它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质量。接收端需要使用MMDS接收天线和符合数字要求的MMDS下变频器,送入数字机顶盒。数字机顶盒可以将数字信号还原为音视频信号,可以被普通电视机接收收看。数字机顶盒同时实现针对用户和节目的有条件接收管理。
数字MMDS下变频器用于将2.5GHz-2.7GHz频段的信号变为电视接收频段,数字下变频器同数字发射机一样,对相位噪声、本振稳定度等指标有较高要求。在QPSK系统中,下变频器也可以变频到L频段,方便DVB-S机顶盒直接接收。
用于数字MMDS系统的用户机顶盒和用于有线网络的数字机顶盒是一样的。通过数字机顶盒将数字信号进行解复用和解码,变成音视频信号。除功能和性能指标的不同外,数字机顶盒应有较低的门限,机顶盒调谐器的噪声系数尽可能低。同时,机顶盒应集成条件接收系统的CAS,方能够正常解密前端加密信号。
对于无线电视、有线电视之间的关系,从目前国家的有关政策来看,还没有充分明确。虽然无线电视比有线电视出现得早,但由于技术的限制,近十几年来其发展大不如后来俱上的有线电视。但是,随着数字压缩电视技术的成熟,无线电视发展的技术瓶颈已被突破,大力发展无线网,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无线频率、有线频率都是大众化的,也是共享的,都为国家所有。在任何一个地区,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都是统一的、互补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以期得到共同发展。广电行业正在进行整合,有线、无线合二为一,这为广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但必须加强领导、统一协调、优势互补,才能充分盘活有线、无线的资源,使广电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首先,在有线网到不了或暂时到不了的地方采用MMDS建网,其建网标准与有线网一致,所传的节目内容也一样;同时,要保证二网兼容,而且是全数字化的。至于双向传输问题,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以现在的通信技术,MMDS完全可以做到双向传送。实际上无线接入技术在电信网里已得到普遍应用,用于无线电视广播网的产品的出现,只不过是时间上问题。随着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这个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另外,根据我国的国情,单向的电视广播网在大部分地区还将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因此,数字卫星直播之前,在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方面,MMDS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人口密度低的偏僻山区,在有线网尚未覆盖,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覆盖,它甚至能针对某一区域或某一单个用户进行有效覆盖,而且成本低廉。与有线方式相比,无线方式具有覆盖面大、成本低、施工容易、建网快、见效快、易于维护、安全性好等优点。通过数字MMDS系统传输数字电视,从根本上解决了模拟电视频带窄、携带内容少、图像质量差、传输失真大、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目前跟有线电视相比,数字MMDS系统好像带宽不够宽,但事实上其带宽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还牵涉到频率资源规划的问题。因为在同一个地区为避免干扰,有线跟无线一般使用不同的频率。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无线传输的特性,造成了目前有线网使用的带宽比无线宽的局面。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局面将会改变,在同一地区有线频带和无线频带的使用可以通过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重新规划。目前通过数字技术,无线传输的带宽完全能够满足丰富节目传输的需求。实践证明,用MMDS技术传输标清数字电视,是完全可行的。正如前面所说,有线电视比较适合在传输距离较短、人口密度较大的城镇发展;而对于一些偏僻的、人口稀少或居住分散地区,特别是山区,采用无线方式建网投入省、工期短、见效快、线路维护费用低。因此,MMDS的市场是发展的、客观存在的。随着无线接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电视实现双向传送指日可待,到那时各种附加业务及数据通信都是完全可能的,无线电视网的传统优势将会充分地得到认证。
MMDS无线传输网与有线电视光纤网一样,可采用加/解扰技术,实现可寻址收费系统,计算机用户管理系统。MMDS无线传输网与光纤网一样,可实现双向传送话务和数据信息,视频点播、电视会议等。随着通信人数的不增增长以及人们通信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全世界上的通信需求量几乎以每年20%-30%的速度不断递增着,而且迄今没有减缓的迹象,用户侧终端的速率也在突飞猛进,个人用户和单位用户的无线接入正向宽带快速汇聚。显然,接入网的宽带化将成为未来接入网发展的主要技术趋向。而MMDS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宽带技术,正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人们一种切实可行的宽带选择。利用现有HFC网络和设备来传输数字电视信号进行MMDS,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明显优点:
1、由于电波直接传输,绕射能力低,比8GHz、12GHzK频段雨衰小及空间损耗小,因此可用于远距离传输。一般无中继可传输50~60km。而光纤传输受到光端机功率的限制,无中继仅能传输30km。而且,由于MMDS是空中电波传输,不存在中间环节引起的失效或损伤,可靠性高。受自然和人为灾害及局部地区停电的影响也小。
2、MMDS技术使用了最新的传送数字信号的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技术,同时在MMDS系统中人们还引入了最新的调制技术,这样会使得数字信号的频谱压缩,从而能大大提高了频道利用率,最终可以提高通信功率与频谱的综合利用;
3、与传统的AML、FM微波传输方式工作频段相比,MMDS工作频段要稍微低一点,而与地面电视广播VHF、UHF频段相比,MMDS其绕射能力要弱一点,各种楼层建筑物对其吸收大,反射波弱,不会产生重影;此外组建MMDS技术系统需要的设备价格费用很低,特别是MMDS下变频器更是小型化、集成化、大批量生产,更显示其性能/价格比优的独特魅力;所以MMDS技术很适用于大、中城市个人用户或单位用户接收,不需敷设光缆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操作简单方便;
4、MMDS无线传输网与有线电视光纤网一样,可采用加/解扰技术,实现可寻址收费系统,计算机用户管理系统。MMDS无线传输网与光纤网一样,可实现双向传送话务和数据信息,视频点播、电视会议等。数字压缩技术最终解决MMDS频道容量少的缺陷。可将4~10路电视节目压缩在一个模拟的8MHz通道中传输。
5、由于MMDS通信技术采用数字滤波与数字存储方式,因此人们可用很简单的方法就能消除伴随图象传输的噪声,来高效改善图像传输的信噪比;此外,MMDS技术采用的数字滤波与数字存储方式也很容易实现自适应的二维、三维亮度分离,彻底消除亮度干扰;及其他提高图像质量的措施,这样通过MMDS系统来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的图像质量要比通过普通方式传递的信号质量高得多;
6、MMDS通信系统采用数字压缩发射机来大大减少模拟发射机的数量,而且从建设的成本来考虑,采用数字传输系统要比采用相应的模拟发射机的成本低好几倍,这种方式甚至比通信光缆的铺设更能节省投资。而图像质量等同于光缆传输质量,大大优于模拟传输质量,其可靠性大大高于光缆传输。如果省、市级已采用了MPEG-2数字压缩传输,那么县、乡级不用自行解决压缩设备;
7、数字MMDS与模拟MMDS相比,在信号传输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突出特点是,模拟系统在设备技术指标不高,系统稳定性不好时,只会出现图像、声音的劣化。但数字信号存在悬崖效应,当系统指标不高或稳定偏离一定程度时,马上由清晰图像变为“马赛克”或无图像。因此,数字MMDS系统设计要求更严谨、设备配置更合理。
8、九十年代中后期,数字MMDS在节目源、节目处理都采用数字化处理,通过对模拟节目数字化,并进行数字复用压缩,在目前的一个8MHz标准带宽中,可以传输6~8套电视节目(以64QAM调制方式计);或可以在30MHz左右带宽内传送6~8套电视节目(以QPSK调制方式计)。这样,一个MMDS系统,可以发送几十套、甚至超过百套电视节目,彻底解决了节目数量瓶颈。同时,信号传输和接收也采用数字方式处理,可保证收视效果(和有线数字信号一致)。
9、数字MMDS具有图像传输质量高、频率资源利用率高、信号稳定可靠、易实现条件接收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地域宽阔、居住分散的郊区和农村地区的数字电视实现。对于中国许多以郊区和农村人口居多的地区,有着光缆、电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数字无线覆盖可以满足整体行政区域的覆盖要求,可以替代光缆或电缆的乡镇延伸;采用数字传输,信号抗干扰性强。并采用了新的信号再生方案,排除了噪声和失真的累积影响;节目容量满足今后要求,MMDS频段自2500~2700MHz,可以传输数字电视节目上百套,大大提高了频道利用率;由于采用数字传输,接收要求的C/N门限降低,传输距离可大大增加。同时,数字传输保证了图像质量,取得和数字有线网络一样的收视效果;数字化传输处理可以进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实现图文传输、数据传输、点播电视、电视购物、交互式双向通信传输等;无需另外增加传输设备,就可以把数字电视信号传输距离增加几十公里,很容易做到低成本,把数字电视高质量地传输到现有和潜在光纤可以到达的乡(镇)、村;各县(市)加入本地节目简单易行、费用低,且容易做到同城、同网同节目,新增用户收费问题不用另外报批;在光纤可到达的乡(镇)、村所在地,很容易找到覆盖面积最佳的位置建立小型直放站(个别光纤没有到及的村和偏远自然村,可以利用直放站二次中继覆盖)。因此,用光纤传输数字电视信号进行无线覆盖,各点基本上都是小功率直放站,免去在山区用无线传输覆盖时,一个县(市)至少得建几个功率较大的骨干站点。
从系统技术指标上分析前端数字平台采用的是基于DVB-C的系统,其各项数字指标都能使用广电总局的有线数字电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予以评测,对于发射和天馈系统却无相关行业标准予以考评。但从实际系统指标分配及工程实施中我们不难发现,发射和天馈系统技术指标的优劣对于数字MMDS系统实施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除传统的模拟技术指标外,数字系统的MER,BER等数字指标在发射和天馈系统中也有相关要求。
1、MER(Modulator Error Rate)调制误差率
MER是对叠加在数字调制信号上失真的对数测量结果(dB),它是测量数字电视的主要指标。反映数字接收机还原二进制数码的能力,它近似于基带信号的信噪比(S/N),且MER的值越大代表系统越好,如果系统MER值越小,信号受到的损伤变大,误码率增加,图象将出现乱码现象,严重时会出现黑屏,用户端信号出口处要求MER大于23dB。MER不像在模拟系统中图象质量会随着载噪比性能的下降明显降低,只有在低于系统MER门限的情况下才严重影响数据传输。64QAM系统一般要求大于31dB;256QAM系统要求MER大于30dB。在分析仪上显示数字前端的典型最大值MER是35-38dB(不关均衡)。
MER包含信号的所有类型的损伤:各种噪声、载波泄露、IQ幅度/相位不平衡、相位噪声,都在发射和天馈系统中均存在,尤其是在发射机部分。所以如何优化数字MMDS发射机MER指标对于系统MER指标优劣起作关键作用。
2、BER(Bit Error Rate)比特误码率
BER(Bit Error Rate)比特误码率是指错误比特数于全部比特数的比值。数字电视信号是离散的信号,具有“断崖效应”的特点,接收要么稳定,要么马赛克,要么静帧,要么中断。没有模拟信号那种劣化的渐变的过程。在数字MMDS系统中CSO/CTB/C/N等指标都反映到误码率上,所以误码率是数字传输系统有的指标,也是衡量数字MMDS系统有效行和可靠性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用户对系统的要求实际上最终就是误码率。BER一般用科学记数法表示,BER越低越好。对于数字传输误码率(BER)应达到:数字MMDS发射机BER?10-8、数字MMDS中继站BER?10-7、用户终端BER?10-5
篇10
关键词: 图书馆;智慧化;物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192-02
0 引言
物联网源于传感网和互联网,是传感网和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毫无疑问,物联网将成为一支巨笔描绘出智慧地球的宏伟蓝图。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使者的图书馆人如何理解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图书馆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
图书馆存在的历史非常的久远,但真正得以发展却是在近代,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诞生后近80年时间。
如果把以藏书为主的图书馆称为传统的图书馆的话,那么从传统图书馆到现在,图书馆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慧化图书馆的过程。传统图书馆以藏为主,卡片检索,对读者的服务主要是借阅,后来增加了情报服务;自动化图书馆从本质上说不能称其为“自动化”,因为当时所谓的“自动化图书馆”只不过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原来的卡片目录改成为机读目录从而将检索方式改变为计算机检索,这一时期很短暂,从本质上图书馆还是以藏为主,对读者的服务也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数字图书馆是在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支撑下,将藏书形式由单一的纸质书刊改变为多介质书刊,不仅有纸质书刊,还有电子书刊,电子光盘,数据库等形式,检索形式由单机检索变为网络检索,读者服务形式也变得多样化;移动图书馆是在近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对读者的服务由图书馆内扩大到馆外,提出了图书馆泛在化的概念,将图书馆服务空间和服务时间扩展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智慧化图书馆是在智能建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支撑下图书馆从藏、用、管理、服务都发生巨大改变的图书馆存在模式,具体说就是图书馆藏书形式多样化,检索模式网络化,服务空间、时间泛在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智慧化。
2 图书馆的智能化、智慧化辨析
自从IBM提出“智慧地球”以来,国内图书馆界就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有的还给出了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如智慧图书馆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1];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2];智慧图书馆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3]等等。但图书馆的智能化和智慧化各自内涵是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如果追根求源,那就是第一个把IBM的CEO彭明盛讲话中smart一词翻译成智慧的人创造了“智慧”这一特定的内涵,从而使微软中国开展了铺天盖地的“智慧”宣传,才使国人产生了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城市、智慧的图书馆等等一系列说法。事实上,在英文中intelligentize和smart都可表达智能化,而彭明盛讲话中用得最多的是smart的比较级smarter(更聪明),综合其上下文的意思,将其翻译成“智慧”亦无不可。因此,智慧化就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特有的词汇,其内涵已不仅仅是原来智慧的含义,在这里更带有了比智能更高级的意思。
图书馆的智能化是在图书馆的数字化基础上从管理到对读者服务的全面自动化,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自动化服务形式。而图书馆的智慧化是在图书馆数字化基础上从管理到读者服务的相对智能化更综合、更有效、更主动的全面自动化,是一种不仅对事而且对人的自动化服务形式。图书馆智能化与智慧化的共同点是都以图书馆的数字化为基础,都是图书馆从管理到服务的全面自动化。它们的区别是:
①在服务方式上,图书馆智能化是一对一的服务,一次服务只做一件事,图书馆智慧化是多对多的服务,可以是一次服务做多件事,也可以是多次服务只做一件事;
②在管理角度上,图书馆智能化只关注一件事的效果和效益,图书馆智慧化强调关注整体效果和效益;
③在建设实现的难度上,实现智能化较容易,实现智慧化却比实现智能化要困难的多;
④图书馆智慧化可以在管理和服务上全面搜集信息,最终实现自动化决策,而智能化可以做到全面搜集信息,但不能实现自动化决策。因此,图书馆的智慧化依赖于感知的自动化、信息的数字化、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服务的自动化、管理的智能化和决策的智慧化,因此,依赖RFID技术实现了图书馆感知的自动化及由此而产生的服务的智能化,只能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第一步,离真正的智慧图书馆的实现还相差甚远。
3 实现图书馆智慧化的条件
3.1 需求条件
随着图书馆发展的脚步,图书馆的功能也在逐步发生着改变,以藏为主的图书馆存在模式逐步成为历史。当前图书馆有四个发展趋势:在馆藏资源上逐步由单一实体资源向多媒体资源过渡;在服务方式上逐步由人工服务方式向脱离人工方式的自动化服务过渡;在服务的时间上逐步从固定时间服务向服务于任何时间过渡;在服务的空间上逐步由图书馆建筑内扩展到图书馆建筑以外的任何地点。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功能正在由基于资源的以藏为主、服务为辅转变为以基于用户的服务为主、以藏为辅。促使图书馆产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①当今知识资源载体多样化、增加多、更新快、短时间内利用率高,远不是一句“知识爆炸”所能概括;
②知识传播形式多样化、速度快,网络通信、无线通信等通信形式发展迅速、普及率高;
③世界经济格局越来越体现出对知识的高度依赖性,哪个国家占据了知识的制高点,哪个国家就掌握了经济优先发展的主动权;
④人类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广,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给这种需求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图书馆实现智慧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3.2 技术条件
智慧化图书馆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从技术上说,图书馆实现智慧化依赖于三大技术:智能建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
智能建筑的形成依赖于四大系统:楼宇管理系统(BMS,BuildingManagement System),办公自动化系统(OAS,Office Automation System),通讯与网络系统(CNS,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综合布线系统(PDS,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这些系统的形成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已越来越成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大厦,接着法国的国家图书馆、美国旧金山图书馆、英国伦敦的大不列颠图书馆等一座座智能化建筑拔地而起,这一切都表明智能化建筑已相当成熟,为智能图书馆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随着近几年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WAP、3G、云计算等移动通信技术日益成熟、无线终端设备功能日臻完善,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以及WAP、3G等技术的不断更新,上网费用也在不断下降,拥有手机和其它移动阅读设备的用户越来越多,为图书馆的泛在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虽然由互联网和传感网融合而成的物联网只是最近几年的事,但互联网从产生到现在已陪人类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路程,而传感器的诞生可以追溯到近百年以前,物联网无疑将掀开人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崭新的一页,云计算技术的产生和逐步成熟,势必为物联网插上腾飞的翅膀。这一切都表明,建设智慧化图书馆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建设智慧化图书馆不是条件是否成熟的问题,而是如何建设、怎样建设的问题。
4 结语
当然,建设智慧化图书馆单单有需求和技术是不行的,还需要有人才、成本经费等其它条件。即使是当前已有的很多技术,应用还处在初期阶段,离成熟应用还相差甚远,还有很多技术标准不能统一等问题摆在众多图书馆人面前。但是,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要我们认清智慧图书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有建设智慧化图书馆的决心和信心,现代的图书馆就会在我们的手中一步步走向智慧化。
参考文献:
[1]陈鸿鹄.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J].现代情报, 2006,26(1):116-118.
- 上一篇: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 下一篇:社区资产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