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76
慢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则为高血压, 此疾病发病因素包含心理社会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长时间的压抑、愤怒、紧张、焦虑等情志属于引发高血压疾病的重要因素, 同时, 此也为此疾病患者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提升, 人们生活质量和方式也有所改变, 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造成老年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日益上升, 随之引发各并发症也较多, 较为常见的则为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 病程时间长, 需长时间接受治疗, 结果造成怪癖、固执等个性化差异, 逐渐加深怀疑、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1, 2], 治疗疗效受到影响。为此, 本研究将250例患者纳入到讨论中分组研讨, 旨在研讨心理干预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药物降压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5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 按入院顺序分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125例。对照组男70例, 女55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4.2±14.2)岁, 平均舒张压(82.3±5.8)mm Hg(1 mm Hg=
0.133 kPa), 平均收缩压(153.4±7.2)mm Hg;研究组男68例, 女57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4.5±14.4)岁, 平均舒张压(83.4±5.5)mm Hg, 平均收缩压(153.2±7.1)mm 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入院后, 患者均接受氯沙坦药物治疗(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0371), 口服50 mg/d。研究组则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每日给予1次心理干预, 其内容包含:测量患者血压状况, 让患者了解掌握疾病有关知识, 了解疾病病程状况(终身性疾病), 但坚持接受治疗, 可较好控制疾病, 协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纠正错误认识, 协助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规律作息、低盐饮食、戒酒戒烟等。把患者安置到安静房间中, 患者呈仰位或半坐姿势, 将注意力集中, 闭目养神, 均匀呼吸, 按双脚、下肢、躯干、上肢、面部等部位, 保持8 s左右, 让患者体会到肌肉紧张感, 再放松15 s, 感受到放松感, 进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每次持续30 min。
1. 3 观察指标[3, 4] 患者治疗1个月后, 采用SDS和SAS判定患者心理状况, 同时需记录治疗4周后患者血压控制状况, 对比讨论所得数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SDS评分:治疗前, 研究组(51.8±10.3)分和对照组(51.6±1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血压比较 对比治疗4周后, 两组动态血压情况, 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分别为:(63.5±7.1)、(102.3±10.4)、(90.6±10.3)、(145.2±7.2)mm Hg;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70.6±8.9)、(111.3±11.2)、(99.4±7.8)、(158.9±11.4)mmHg;治疗后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2
【关键词】 精神障碍;心脏手术;临床分析;心理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26-02
我院从2008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一共收治了心脏疾病手术患者540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为21例。在术后对患者和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不利于患者的术后的康复[1]。我院对此次所收治的心脏疾病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取得一些进展,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21例心脏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均为我院在2008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为14例,女性为7例;年龄在17-62岁,平均为(42.0±2.5)岁。手术类型:风湿性心脏病人工机械瓣置换术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心脏粘液瘤切除术4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矫治术3例、心脏外伤修补术5例。对其中的10例患者进行全麻,然后在中度低温(28℃)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6例深低温(25℃)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5例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的时间在39-149min,平均为(59.9±19.1)min。
1.2 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在麻醉清醒之后,其中有12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错觉和谵妄以及幻觉,同时还表现出记忆缺失和减退以及感觉迟钝等,并且还有一些患者出现认识障碍和抽搐等。患者的这些症状在手术后的3-4d表现特别明显,但是经过对患者使用镇静药物治疗后,症状得到好转。但是也有个别的患者情绪逐渐转为淡漠。然而发生这些症状的原因一般为:体外循环时间太长,一般超过60min、患者在遭受创伤后和麻醉中出现低血压的时间过长、患者存在肺功能不全。
在手术后1周左右,有8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大多表现为冲动和行为多疑以及出现节段性被害妄想、抑郁、仇视、焦虑、拒绝配合治疗等。也有的患者出现自身变形等感知综合障碍。这些患者一般常见于呼吸功能障碍减退或者衰竭以及感染的患者中。在对患者进行心脏疾病治疗较为顺利,但是在后期的康复中,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
1例患者存在家族精神病史,患者为先天性心脏疾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其出现情感障碍和抑郁性精神疾病症状,经过对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之后,患者仍然存在轻微寡言和说话少以及表情呆滞等症状。
此次研究的21例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当患者出现精神症状之后,对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了头部CT检查,发现患者不存在脑部器质性病变情况。经过详细的检查和会诊之后,其中1例患者为抑郁性精神疾病、12例患者为心脏术后脑损害、症状性精神疾病患者4例、心肺功能不全而导致患者发生缺氧性脑部4例。
1.3 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和脑等脏器并发症以及术后感染等症状进行治疗外,还需对脑损害患者进行治疗,比如采用20%的甘露醇脱水进行治疗,此外,还可以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治疗。对患者进行控制性降压和冬眠疗法等,对患者进行脑神经营养和高压氧治疗。对症状性精神疾病患者和抑郁性精神疾病患者采用氯丙嗪和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A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此次我院心脏疾病术后并发症精神心理障碍的几率为3.9%(21/540),其中有19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具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但是经过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亡。
3 讨 论
在此次的研究中,导致患者手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原因主要为:麻醉中和创伤后患者处于低血压的时间过长,进而导致患者发生脑部缺氧而引起脑损害;体外循环的时间超过60min,使得患者的脑毛细血管出现灌注不足情况,进而使得患者发生小动脉栓塞情况;术后患者出现心肺功能不全和发生肺部并发症等而使得患者发生脑缺氧和水肿等情况,进而使得患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和感染以及电解质紊乱等。此外,性格内向也可能会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疾病。在手术前,患者进行手术的心理准备不足,在术后一旦发生一些不顺的事情或者出现行动不便或机械瓣膜声音过大等情况,使得患者的心理难以耐受而发生抑郁和躁狂等症状。患者存在精神疾病家族病史,在手术的打击下则可能会使得患者发作。经过此次的研究发现,此次我院心脏疾病术后并发症精神心理障碍的几率为3.9%(21/540),其中有19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具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但是经过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亡。
因此,对患者进行心脏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则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和术后心理治疗,特别是对于一些病程长和病情严重以及性格内向患者,要对患者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帮助,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患者在术前较为紧张的患者,则可以给患者采用镇静治疗。在麻醉中,要避免患者出现低血压时间过长[3]。对于创伤后低血压患者,在其住院之后,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输液、输血[4]。在体外循环中,需要对患者进行脑保护,保证有足够的灌注流量,可以使用一些较好的氧合器等,防止患者发生栓塞。对于存在家族病史的患者,则需要对患者术前和术后治疗。此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比如对患者进行镇静和止痛等治疗。对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疾病要进行及时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安淑芬,张楠,郭楠.心脏直视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1,03:459-460.
[2] 陈洁瑜,谭颖媚.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13:1138-1139.
篇3
关键词:集体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性精神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迁延日久、易反复发作,终身患病率约为6.55‰,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1]。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回归社会仍然存在瓶颈问题[2]。近年来,认知行为干预在医院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治疗重大疾病及慢性反复性疾病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4],对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加速康复的进程及节约临床治疗费用有积极意义,针对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本科室积累了多年的治疗经验,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入选对象来源于2012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③病情处于恢复期,精神症状基本消失,现实检验能力较好,且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④无严重慢性躯体疾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肺、肾及造血系统的病例;②合并有酒精及药物依赖史的病例。
共入选病例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精神病家族史、平均病程、药物治疗情况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
2方法
2.1 常规治疗全部患者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病情选择药物,临床药物包括利培酮、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富马酸奎硫平、奥氮平、舒必利、氯硝安定、阿立哌唑及艾司唑仑等,必要时合并使用药物。
2.2 集体心理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增加机体心理疗法,将治疗组6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5例,1次/w进行集体心理治疗,40min/次。集体心理治疗包括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及阳性强化法,
2.3 疗效评价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调查并记录患者在1年内复发的次数,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疾病的复发率。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康复状态量表(MRSS)对入组患者集体心理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其中,MRSS中MRSSA表示MRSS中的活动能力缺乏量表、MRSSB表示MRSS中的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MRSSC表示MRSS中的社交量表、MRSSD表示MRSS中的依赖量表,每3月测评一次,记录集体心理治疗0、3、6、9及12月的分值,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
2.4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患者评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复发率的比较对治疗组及对照组在集体心理治疗后随访1年,随访期间:治疗组发病1例(1.67%),对照组发病5例(8.33%)。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PANSS量表评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后6月PNA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9个月治疗组PNAS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2.3 MRSS评分比较入组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集体心理治疗干预6个月后,治疗组MRSSD分值较对照组较小,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ITAQ评分的比较治疗时间0~6个月干预组与对照组的ITAQ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9、12个月时,治疗组的ITAQ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阐明,起病与病前个性特征及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1]。经过治疗后,部分患者会遗留缺损症状,部分患者以衰退为转归,只有少数患者能完全缓解,这些残留症状和功能衰退并不是药物的能力所及[2]。另外,精神病患者出院后面临许多社会家庭问题,影响其情绪及康复[5]。本文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指导,让患者主动去适应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患者回归社会,预防复发,发挥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一年复发率(1.67%)低于对照组(8.33%),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集体心理治疗能有效减少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患者服药依从性密切相关[6],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较为复杂,其中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无自知力状态及社会不支持、歧视给患者造成的社会心理负担是患者不依从的重要因素[7]。集体心理治疗能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客观的分析自我有助于患者自知力的恢复,同时将患者融入集体的环境中进行治疗有利于增强其社会角色感,加强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及对生活的计划性,有效地帮助患者作好重返社会的心理准备,让患者认识到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疾病再燃,重建美好人生的可靠保障,进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8]。
本研究对治疗组和干预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在治疗9月后PNASS量表总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19.
[2]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1.
[3]邢海燕,张玉国,崔娜.信心干预对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依从性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0):72-73.
[4]冯宝珍,徐冬梅,刘玲,等.系统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随访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38-40.
[5]樊慧贤,王惠丽.58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6.4(1):56-57.
[6]朱紫清,张明圆,瞿光亚,等.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1996,(9):73.
篇4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91-01
1用药指导的必要性
精神类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现阶段的医院药学已发展到药学服务阶段。药师的工作模式从曾经的调剂配方,以保障供应为主,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并为其提供优质药学服务。药学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因而,研究和指导合理用药是药学服务的关键,是药学服务核心。在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精神类药物的药学服务,是为临床一线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信息,从而保证精神病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2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遇到问题及用药指导
精神类药物是指能改善病态的精神活动,又不影响正常精神活动的药物。它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它们能选择性改善各类精神症状。抗精神疾病的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发生率也较高,有的不良反应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相混淆,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精神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锥体外系反应、静坐不能、体重增加、催乳素分泌增加、下降、嗜睡、头疼、心电图异常、性低血压、口干、视物模糊、便秘、排尿困难、记忆减退及意识模糊等。该类药物服用时间较长,但又因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病尚未完全阐明,其诊断也有主观因素,在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用药上存在同病异药和异病同药的情况。个体之间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病期用药剂量相差较大,有的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用药剂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血药浓度监测也不能说明理由。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和所用药物了解不多,又因为疾病的原因他们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所以他们对用药存在较多的疑问,所以强调药师与患者必须直接接触,开展形式多样的用药咨询服务。
精神卫生中心用药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正确的服药方法、服药的适宜时间、用药注意事项、潜在的不良反应等。对于初次用药者,由于对自己所患疾病和治疗药物不甚了解,因此他们的咨询心理更迫切,更关心药物的疗效。在回答该类问题时,药师一般主要对药物的治疗作用进行说明。对一些特殊不良反应,应提醒其服药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发生时的处理方法。对病人或家属进行用药指导,提高病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是精神类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对于长期用药者,因对自己所患的疾病和所用药物有所了解,其所咨询的问题往往较具体。经常会碰到如下情况,由于药效不明显,病人感觉已经好转,或者由于某些不适的副作用,病人可能会过早停药,这就导致了病人不依从性的产生。药师应告知精神类疾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过早停药或擅自停药易引起疾病复发。
3开展药学服务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供用药咨询服务,药师应具有较为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作为精神卫生中心药师更应掌握精神类药物的用途、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做到专业知识精深、相关知识广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精神类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同时还需注重心理治疗。作为药师则更要善于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理解、同情、关怀、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尽量缩短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交谈中应尽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了解用药常识。同时, 药师需保护患者隐私,掌握咨询分寸,以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药学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药师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工作的需要,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脚踏实地地开展药学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减少了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的盲目性、恐药性和无助感,使患者对用药有了更大的信心,有利于促进其合理用药,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药源性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医疗质量及生活质量。这样既提高了药师的地位,也相应的提高了整个精神卫生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形象。
参考文献
[1]程锦梅.门诊药房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02.
[2]安鸿志,张斌,陈卓.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工作的方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5):308.
篇5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患者;综合护理;效果
过去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病症比较特殊, 对于住院精神病患者通常给予强制的治疗与护理, 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后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 人们逐渐认识到精神病患者的特殊精神状态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怀与理解。精神病患者的病症特点比较特殊, 大多数患者病情持久, 极易发作, 如果不及时进行控制与治疗, 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但是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又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这些因素不仅会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 还会影响治疗进程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早期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配合合理的护理措施, 对于患者康复出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院对精神病患者除了给予基本的药物治疗之外, 并给予专业合理的护理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60例患者均为2011年5月~2014年4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Ⅲ诊断标准。本组60例患者, 男33例, 女27例;年龄23~60岁。入院后对患者及时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加强护理。
1. 2 护理方法 精神疾病的护理相比普通疾病的护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要求护士除了要熟悉掌握常规的护理技能以外, 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心理素质, 同时必须掌握精神科护理的一些专业知识等。本院对于精神科患者采取综合护理的方法, 主要包括常规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三个方面。这样全面专业的护理措施, 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 使得本院的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大大提高。
1. 2. 1 常规护理 ①要做好精神科患者的服药护理工作。药物治疗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住院期间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 他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药物缺乏了解和认知, 甚至有的患者会有被害妄想症, 种种因素都会导致患者出现藏药、拒绝吃药的行为, 这样直接增加了护理难度, 对于患者的家庭以及社会更是增加了经济负担, 最主要的是将影响整个治疗进程以及治疗效果。作为精神科护士, 要根据患者拒绝服药和藏药的不同原因, 进行相应的指导, 消除患者藏药和拒绝服药的因素, 保证药物按时、按量的让患者服下。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服药护理, 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折磨, 还能够减轻患者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②由于精神病患者病症的特殊性, 确保病区设施的安全, 保持病房的清洁干净, 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安全的住院环境, 加强患者营养, 鼓励患者锻炼身体, 提高机体抵抗力等[1]。
1. 2. 2 心理护理 精神疾病大多是由患者的心理因素引起的, 所以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本院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情绪相对稳定的患者采取集体心理护理的方法, 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从而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对于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关心和热心, 认真解决患者心中的各种疑惑,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让患者能够充分的信任自己, 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 鼓励患者正确应对疾病。总之, 心理护理对于患者适应住院环境、缓解焦虑情绪以及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2. 3 健康教育 精神病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及智力水平普遍下降, 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 患者一时接受不了太多的健康知识。为了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 将其进行分类, 全面、细致的从各个方面实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①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要讲解清楚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饮食方面要鼓励患者营养均衡, 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让患者逐渐认识到健康知识的重要性。②要多组织一些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比如在住院区多贴一些健康知识的宣传标语, 让患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健康知识, 从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③多举办一些集体的娱乐活动、比赛等, 让患者都积极的参与进来。从而增强患者的参与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促进患者尽快的回归社会。
2 结果
本院的60例精神病患者经过常规的药物治疗, 配合治疗期间的常规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的综合护理后,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且治疗期间未发生因护理不当引发的突发状况。
3 讨论
精神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 除了要给予必须的药物治疗以外, 专业合理的护理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精神病患者病症的特殊性, 对于精神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 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 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满足患者以及家属的合理需求。在护理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从而能够缩短病程, 提高治疗效果, 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及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加强对精神病患者在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的护理, 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体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组工作;精神病患者;介入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矛盾冲突纷呈,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多种因素持续存在,不同人群遭受心理问题困扰较为普遍,抑郁症、焦虑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患病逐渐增加,1600多万患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救治救助、服务管理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精神障碍负担依然严重。据有关分析表明,10年后精神疾病患者将占到所有疾病患者的20%以上。所以,精神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将成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头等大事。
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当前越来越注重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精神疾病患者开展辅助康复治疗。社会工作是在长期的助人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专业活动,其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解决其个人、群体、(尤其是家庭)、社区的问题,以及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和研究等方法,促使个人、群体和社区之间的关系达到满意的状态。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是指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互动,从而达成个人、团体、社区的发展目标。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们在病人接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辅助康复治疗,我们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的工作方法帮助精神病患者走出困境,并且在精神病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成都市德康医院为例,探索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到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一、研究意义
小组工作在介入精神康复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等。特别是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认识了自我,在小组过程中自尊和责任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自己及他人都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明显加强,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对于精神康复者来说,情感得到宣泄,人格结构得到改变,有效提升了康复效果。
当前,很多城市已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建设,像广州、深圳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介入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之一,小组工作的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当前我国小组工作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城市,它利用群体的力量,更加注重影响个人的转变,更加注重利用多方面资源整合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促进人际交往和经验分享,因此更加适合运用在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可见,从小组工作对个体或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小组工作方法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影响来看,我们对小组工作介入精神病患者的探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
二、“社会认知活动小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介入
精神病患者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支持理论关注的问题。因为,精神病患者不仅仅是被疾病困扰,还被疾病所带来的标签、失落、无助等负面因素影响。复原过程中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不是“病”而是“人”。因此,在社会支持、社会认知理论的导向下,本研究设计了具体的“社会认知活动小组”治疗模式的实施方案。
第一次小组活动介入描述。主题:对表情及动作的解读。目的:通过对他人动作和表情的观察和解读提高休养员的社会认知功能,从而拉近休养员互相之间的距离。活动内容:大树与松鼠、哑口寻人、表情分析、分享收获、社工总结。目标达成情况:通过合作以及肢体接触,打破了人际关系距离,短时间内增进了成员之间的熟识度。表情分享、解读成员之间的心情,提高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认知功能。
第二次小组活动介入描述。主题:自我认知。目的:通过活动让休养员意识到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相结合,通过对他人动作和表情的观察来提高休养员的社会与自我认知功能,同时活跃身心,与其他休养员能更好的一起参与活动。活动内容:破冰游戏手牵手、红绿灯、萝卜蹲、进化论、分享收获、社工总结。目标达成情况:培养了小组内的休养员的反应能力与敏捷性,增进他们的感情,小组成员情绪稳定,表现友好。
第三次小组活动介入描述。主题:情感交流与情绪处理。目的: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休养员和社工进行感情的交流,从而帮助到休养员们意识到自己能够得到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相结合,通过活动的情感交流来提高休养员和社工的情绪处理能力。活动内容:破冰游戏我的联想、卖桃子、穿针引线、数数字、分享收获、社工总结。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活动,丰富了休养员关于情绪的反应能力,提升了休养员的情感交流和情绪处理能力。
第四次小组活动介入描述。主题:默契与合作。目的:让休养员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专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表达自己。活动内容:破冰游戏开火车、交头接耳、造反运动、比比谁高、分享收获、社工总结。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活动的参与程度反应出休养员之间情感交流更加密切,队员之间的默契与合作有所提升。
第五次小组活动介入描述。主题:手工职能训练。目的:经过前几次活动的开展,休养员的表现达到了预期效果。休养员有很广阔的思维,只是缺少一个表现的机会,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欣赏自己。活动内容:这就是我、变废为宝、建高楼、分享收获、社工总结。目标达成情况:训练了休养员的动手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增强团队的配合度。
三、“社会认知活动小组”治疗模式的成效性分析
社工充分运用了鼓励、支持、澄清、反映、引导、总结等小组工作技巧,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介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和精神康复者之间的沟通互动,增进了双方之间的情感交流,复原了精神病康复者的情绪交流与情感出处理能力,精神康复者的负面标签效应得到了弱化。体验、互惠、治疗、发展型小组工作模式,使精神病康复者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深切感受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体现了人与人、人与情感的对话。治疗成效总结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提升,参与群体活动的兴致加强,认知水平有所提升,行为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所提升。
四、结语
精神病患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将他们组织起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弥补传统治疗模式的不足。通过“社会认知活动小组”治疗模式的成效性分析,小组工作在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时间。为了更好的实现患者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康复,促进患者早日复原其基本社会功能,在精神病患者康复过程中必须推广实行传统治疗模式即药物模式、心理治疗模式和小组工作模式相结合,并强调家庭辅助治疗。因此尽快发展和壮大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是建立和完善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肖飞.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患者的行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刘梦.小组工作(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 肖飞.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患者的行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5] 莫佳妮.以复原理念为导向的精神病康复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3.
篇7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特点,以完善防范措施。方法对出现自 杀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49例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 者在文化程度、病 程、婚姻状况、精神症状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职业、病前性格、家族史、年龄、 疾病诊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杀方式以自缢、撞头为最多,入院10天内最常见,多 以精神症状为主要原因。结论应有针对性做好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自 杀行为防治,并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防范措施
自杀是一种多因素共同决定的行为,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有报导精神疾病导致 自杀者占全部自杀者的30%左右[1]。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住院精神患者更多发生自 杀行为, 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特征,预防和减少自杀的发生,是精神科医生的重要任务,具有 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
1 对象方法
1.1 对象①研究组: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住院期间出现过自 杀行为的精神病 患者49例;②对照组:随机抽取的49例同期住院且无自杀行为的精神病患者49例。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病程、家族史、病 前性格、精神症状、疾病诊断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对研究组的自杀行为进行系统分析,统计 学方法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对照比较见表1 从表1分析显示,初中以上文化、离 婚/丧偶者及从业者是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高发人群,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而性别、年龄、病前性格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临床资料的对照 表2显示精神症状中存在幻觉、 妄想、抑郁及睡眠障碍方面,病程的长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家族 史、疾病的诊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自杀的相关因素
2.3.1 自杀的方式 以自缢17例(38.8%),撞头13(26.5%),割腕5例 ,服药4例,吞异物2例,咬唇舌2例,跳楼3例,拒食水1例,溺水1例,外逃后跳河1例。
2.3.2 自杀的主要原因 精神病性症状21例(42.8%)( 其中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罪恶妄想1 0例、幻觉11例)要求出院未得满足6例,抑郁状态14例,药源性焦虑1例,自杀前有其他生活 事件者(离异、丧偶/子、意外灾害、失业失恋等)7例。
2.3.3 自杀发生的季节及入院时间 发生在春季16例( 32.7%)、夏季18 例(36.7%),秋季6例,冬季9例,其中28例(57%)自杀发生于入院10天内。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家庭婚姻变故者为自杀的高危人群,以生活失去信心,容易 悲观厌世,产生自杀观念;有一定文化(初中以上)或固定职业者,因知识稍广泛,对疾病 较敏感,其自杀率较高;自杀者的幻觉以指责性、命令性或威胁性幻听,与被害有关的恐怖 性幻视等较多见,妄想以被害、嫉妒、罪恶/关系妄想居多,抑郁是导致自杀的首要因素, 睡眠障碍较多,常是自杀发生的先兆。
本研究显示的主要自杀方式以自缢、撞头为主,与其他相关研究的服毒、自缢不尽相符,其 原因为本院病人难以得到药物,患者只能采取其他防不胜防的方式;同时自缢多用衣被,无 1例用绳索,这可能为本院对病人的管理严格、规范有关。自杀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为 精神症状,尤其在春夏季节,入院头10天,且病程≤1年者自杀发生率高,10年以上病程者 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且多处于疾病的残留/衰退期,自杀发生率低,仅可能在生活事件激 发下发生自杀[2]。
本研究显示在住院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症自杀发生率最高,主要由于住院分裂症患者人数远 多于抑郁症患者。而同一疾病中仍以抑郁症自杀发生率为最高;自杀率较低的疾病为器质性 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这一结果与贾氏的研究结果 相符[3]。
4 防范措施
通过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结合本院的实际,我们应加强责任心,努力 提高医院质量,做到 治疗及时,用药足量,尽快控制精神症状,及时处理治疗中出现的药物付反应,以防止药源 性抑郁的发生;对症状缓解或治愈者仍需加强心理治疗,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好 患者的家庭关系,促进家人对患者的关爱,防止因生活事件、家庭社会因素所致的抑郁、自 杀发生,把握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共性与个性,有针对性做好自杀行为的防治;配合及时、 有效、到位的医护手段,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鼓励参加工娱活动,消除孤独、自卑感,稳 定病人情绪,在家庭、社会的支持下,合理、恰当的治疗下,减少自杀的发生,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渔村.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09-610
篇8
专家提醒,糖尿病人在选择心理医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一下医生的职业背景、执业资格、咨询经历,以及曾受过何种教育和训练,有何著作等。留意心理医生的口碑,好医生总会被朋友提及和推荐。在候诊的时候,求询者经常会交流对医生的看法,尤其要听取那些与医生保持很长关系的患友的意见,他们对医生的感觉要到位一些。
2.关注自己对医生的感觉。好的心理医生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使病友感觉到安全、舒适、被爱、被尊重、被接纳与认同。他会引发你倾诉的欲望,却又引导你去思索、自我分析和节制,并努力去理解你、贴近你,而不是控制你、评价你、指导你。当你抱怨别人的时候,他会沉默;当你反思自己的时候,他会欣慰。他听得很多,说话很少,但每句话可能都是一种新视觉,让你感觉到一片新天地。
3.寻找胸怀开阔和富有爱心的心理医生。不仅因为这类医生容易掌握最新的知识和观念,还因为他们往往能够保持足够的耐心将治疗进行下去。寻找具有灵感和创造精神的心理医生。治疗过程是复杂和艰难的,它需要有智慧和新的方法解决治疗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对治疗模式有所突破。
篇9
【关键词】颈椎病;康复理疗;不良情绪;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333-01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伴随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会引起患者内心严重的不良情绪及心理反应,国外研究与国内研究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的研究发现躯体病病患者中有焦虑病和抑郁病的患病率为5%-40%[1]。通过对颈椎病患者进行康复理疗与颈椎病病人在进行康复理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改善情况差异,我们对我院康复理疗科80例颈椎病康复理疗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进行心理干预,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针灸康复科收治的80例病人,均无精神疾病及家族史和其他全身性疾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22~62岁;病程0.3~20年,忧郁16例,焦虑24例。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3~61岁。病程0.2~19年,忧郁18例,焦虑22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运动、感觉障碍, 纳入标准: 符合《临床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 中的颈椎病诊断依据, 有X 线、CT 、MRI 等影像学资料, 检查、问答合作,无理解认知障碍,能坚持来医院门诊、病房连续治疗,知情同意的患者作为入选病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颈椎病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颈椎牵引,物理治疗,关节松动术,运动疗法,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等措施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干预次数2次/周,每次30min/次,4周为1疗程。对每位患者均在环境、心理、病室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
1.2.2 认知行为疗法:调动患者积极情绪,采用认知重构、模仿、想象和注意力分散等认知策略,力图改变可能使疼痛加重的负性思维和自我陈述。用医学知识客观实际的做好解释工作,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对疾病认识的误及不必要的悲观失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境,能积极配合治疗,多参加积极有益的活动来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
1.2.3 支持性心理疗法:医护人员多与病员沟通,医护人员可引导患者“诉苦”,耐心倾听,使其心情得到放松。鼓励家属陪同,组织患者座谈会,让康复患者介绍情况,帮助患者解除焦虑情绪,从其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1.2.4 放松训练疗法,在患者做物理性治疗时播放舒缓的音乐,配合一定的治疗语,同时进行心理暗示,使其在安静状态下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以改变躯体不良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引导患者良好的心理感受。
1.2.5 行为控制技术:如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听音乐、唱歌等,通过参加多种活动来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促进患者身体、心理、生理健康,提高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缓解精神痛苦。
1.3 疗效评定:患者治疗1个月后测治疗效果,运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6]和结合临床表现测评评定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和心理状况,主要针对颈椎病干预后效果不确定引起的过度焦虑和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颈椎病患者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经过1个月的心理干预2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χ26.646>χ20.01,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越来越被医学界所重视和认可。国内外研究认为颈椎病等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会引起患者心理上的改变和异常,对患者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心理干预的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采用特定的程序,帮助人们消除心理烦恼,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3],心理干预增强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稳定,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颈椎病患者在由于受疾病的疼痛及不适的煎熬,新入院时对住院环境陌生,更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对未来生活表现出消极态度。在护理中我们运用了语言沟通技巧,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支持心理疗法,放松训练疗法和行为控制技术等干预方法,减少或消除颈椎病康复患者由于疾病带来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颈椎病康复理疗的效果。颈椎病的现疗康复治疗除了注重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外,也开始注重心理治疗,认为康复不仅须加强患者者躯体功能的恢复、减轻疾病的痛苦,还应重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康复,在疾病过程中心理变化明显影响康复过程及结果,心理变化也常改变病患的结果[4-5],因此对颈椎病患者在进行康复理疗时介入心理治疗,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和强化,说明了颈椎病康复理疗患者在接受非手术治疗同时配合适当的心理治疗非常必要,通过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可以减轻患者精神痛苦的同时减轻其躯体痛苦,提高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从忧郁、焦虑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对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晓涛,王家同,虎晓岷等,接受物理治疗的颈椎病康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人格征[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6,10(22):7-9
[2] 孙传兴.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 第2 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 511-512
[3]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7
[4] 马丽等.系统心理康复对脑卒患者预后的影响[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05)
篇10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年度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社工等)参与、相互协作的小组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脑电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治疗和可视音乐治疗等,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二是重视细节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以构建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为一体与援助、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援助系统为目标。实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
理、康复护理并举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个性化护理并逐步推进服务对象个案护理计划,分类服务开展率达100%,分级护理率达100%,个性化护理率达100%。针对病员生活能力状况开展自理能力再训,并引入互评互比激励机制,激发病员参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复治疗体系。将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体系,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休养员自行开展小组工作。相继成立休养员缝纫组、腰鼓队、电脑之家等11个兴趣小组,每天安排病员开展收看电视、下棋打牌、阅读报纸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书画、器乐、手工和功能训练等康复活动,每月举办中大型工娱疗味活动,如组织生日聚会、放映电影、卡拉ok等,在各大节日举办拜年会、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等联欢、庆祝活动。此外,积极联系工疗加工活,拓展康复辅助项目,并通过各类途径将休养员手工作品进行义卖。四是设置特教课程,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将休养员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复服务项目,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识。同时,对精神残障儿童、青少年设置特教课程,开展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抓好病员的膳食供应和饮食营养,聘请专业营养师调配花色品种和科学膳食,对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对象专门供应特殊饮食,每月给三无对象发放零用金,用于在阳光超市内购买零星食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添置和更换在院病员服装,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确保病区空气流通、地面整洁,尽力保障好休养员的在院生活。
4、积极探索创新,打造苏精福特色业务工作模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好收养收治对象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大业务建设力度,拓展视野,创新思路,探索实施四大特色业务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别有明显的差异,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并带有群体性的康复医疗活动颇为不利。初,我院根据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躯体情况等将病人相对分类。这样就从客观上为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继而对全院患者按康复需要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康复措施。分类管理既可以保证不同功能的康复医疗措施能顺利展开,又可使群体性的康复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零乱,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二是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数以上为慢性精神病人。长期的住院生活,使这类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衰退倾向日趋严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院内开设了诸如休养员阳光超市、复康工作坊,成立了休养员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室内外的墙面及活动场所、病室等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的舒适环境。三是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随着我院收治对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注意、情绪、睡眠、进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同时还将逐步向社区拓展和延伸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围绕老年科的业务工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开展医疗(精神科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躯体护理、心理护理、自助、互助或介护等)、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或其他服务,侧重个性化,做好个案,为我院及苏州市老年精神科医疗工作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模式。
三、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四、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五、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指导工作。为有效实施好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医疗机构要注重对精神卫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力度。适时对社区精防工作人员、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普及常识,加强对有危险行为倾向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效组织实施病人随访指导,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做好肇事肇祸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应急处置和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建立部门协同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要在建档、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群安全。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当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过应急处置、入院就诊等方式减少肇事肇祸率。
- 上一篇: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 下一篇: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