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全国14个地区的在校中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普通样本9728名,样本入组标准:①能上学没有重型精神病,但不排除轻型心理障碍。②受试对象为在校中小学生。③填表人为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知情监护人,要求填表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取样时间为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

1.2研究工具

1.2.1儿少心理问题筛查表

小学生由父母填写,中学生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与父母讨论填写。每个条目为0,1记分,如果条目描述的问题与自己(孩子)相符圈1,否则圈0,分数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包括有15个分测验:注意问题、活动问题、品行问题、情绪问题、强迫问题、社交问题、认知与社会能力问题、躯体运动问题、言语问题、学习问题、精神病性、情感问题、人格问题、性问题、睡眠与饮食问题。

1.2.2儿少心理健康量表

小学生由父母与孩子共同讨论填写,中学生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与父母讨论填写。在每个维度中只选择一个与自己(孩子)情况最相符的等级,测试时间一般需要15~20分钟。

记分方法有两种:维度分是按等级记分,即被试选择的等级,1=过度性病理行为,2=过度性神经质行为,3=高健康状态,4=一般健康状态,5=低健康状态,6=缺失性神经质行为,7=缺失性病理行为,1和7属于疾病状态,2和6属于亚健康状态,3~5属于健康状态。在计算领域分和总分时采用5级评分,对原始等级进行转换,5=高健康状态,4=一般健康状态,3=低健康状态,2=亚健康状态,1=疾病状态,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2结果

2.1儿少心理问题患病率

根据CCMD-3诊断标准和频数分布计算出划界分及对应的患病率,结果显示注意问题、社交问题、学习问题、言语问题、人格问题、睡眠饮食较严重,各问题患病率在2.3%-19.5%。

2.2儿少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比例

结果发现父母评定儿童在情绪反应、注意力、思维内容处于病态比例较高,思维内容、注意力、自信与自尊、责任感、学习与工作、人际交往等处于亚健康比例较高。

3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患病率并不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群。同一学生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心理问题。两个量表都反映出注意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其他国内外的常见心理问题为多动症、情绪问题、对立违抗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发现人格问题、自信与自尊、责任感这些方面也经常出现问题,可能与中小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的不成熟有关,另外可能与父母对他们的要求较高和比较重视有关。

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问题 弊端

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不断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知识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才是优化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以下就来讲解在当代时代背景下传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以及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学生在社会中人才的竞争能力,通过知识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咨询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调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高校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可避免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还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中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的问题,不仅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且还都是形式主义,并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没有完善的心理咨询时,在心理咨询中也没有从心理学技术以及理论中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保密性也比较差,就导致学生不敢去进行心理咨询,故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开展的越来越不积极,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只是形式性的存在,并没有在学生中切实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

(二)心理个体咨询中的问题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与个体咨询的学生,不仅其没有针对性,而且对于学生个体中存在的心理缺陷没有足够的认识,妄下定论,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与疏导。对于存在心理障碍以及人格缺陷的异常学生,没有耐心与学生交谈,而且在心理健康咨询中,也没有排除其心理障碍,没有很好的发挥调节学生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收获成效。

(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落后

高校的心理教育观念还只是传统的教育形式,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研究调查,往往简单的说两句话就结束了,这种草率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没能给予学生有效的心理指导,还会降低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照搬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没有中国特色,并不适合在我国使用。

三、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弊端的对策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全体学生面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扩大受益面。并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的渗透,多途径的开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专业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并针对当前高校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导师的培训,提高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

(三)在高校中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咨询

当今的高校教育中,网络的普及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可以在高校中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隐私顾虑,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心理咨询上可以是个体咨询、电话咨询、当面咨询、邮箱咨询、QQ咨询等,在高校中开展多样的心理咨询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咨询意识,使学生能够对心理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由上可知,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冲突与矛盾,还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技能。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还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切实有效的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艳凤.浅析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J].理论界,2011,(08)

[2]曹峰涛.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2,(11)

[3]蔡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08,(06)

[4]郭庆.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J].才智.2011,(19)

[5]张芙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探析[J].学理论.2011,(18)

篇3

其实,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据国家某心理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称,我国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加,但却未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从对1100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的调查测试中发现,患有人际关系不良、自卑、神经质、情绪忧郁、狐独等心理疾病及症状的学生最低达10%,最高达40%。中小学生出现上述多种心理问题,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够。国家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相比较而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还是不够。全社会比较关注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遵纪守法、行为养成等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往往未能真正关注,采取的措施也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专门为中小学心理教育服务的机构数量太少,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的管理存在不少漏洞,黄赌毒依然在影响着中小学生。

2.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尽管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些文件,要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编写了教材,但基层学校由于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本应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有的中小学受条件所限,没有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教育的活动也很少开展,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家庭教育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家庭、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只满足于孩子吃好、营养跟上。现在大部分家长的普遍对孩子的心理状况缺乏了解,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孩子更无从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4.学生自身缺乏正确的判断、抵御和调节能力。由于现在学校普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种考试,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之,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不够科学规范,学生很难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各种现实的压力,遇到挫折、诱惑,无法面对、无法抵御,于是便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对目前中小学生中出现的多种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学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加强和改进。

1.要充分认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包括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未来。目前,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国家更应予以重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确保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

2.国家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予以重视。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或纲要,在广泛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相关教育指导及管理文件。设立国家、省、市级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投入资金,增加专业人员,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服务。与此同时,国家应采取措施,加大网络等媒体的管理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严打黄赌毒,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3.教育部门及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决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切实重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教育部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课程计划,尽快研制课程标准,修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尽快培训专职的心理教育师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要克服困难,在规模较大的中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向学生开放。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教育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和抗挫折能力。

篇4

【关键词】 精神卫生;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9-0812-0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 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CHEN Ding-wan*, HE Fan, LIU Bi -yao. *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31005 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 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mental problems. Meth ods A total of 1 070 primary school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questionnaired with SCL-90 and Family E nvironment Scale(FES).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 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ors of SCL-90 and FES. Results Eachfactor of SCL-90was negatively relative to cohens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positively relative t o conflic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hostility and paranoid idea tion with 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 n,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phobic anxiety and expressiveness.Conclusio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 th is relative to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 Family relationship improvementcan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Family characteristics;Factor analy sis,statistical;Students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众多因素 中,家庭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 素密切相关[1-2]。为揭示家庭环境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寻求合理有 效的家庭干预策略,降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笔者使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探 索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市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2所,并以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 个班级, 共计21个班级1 070名学生。其中小学生455人,初中生306人,高中生309人;男生515人, 女生555人。

1.2 方法 家庭环境特征的评定使用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 cale,FES),主要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3]。该量表含有10个 分量表,分别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 观、组织性和控制性。该问卷的中文版(简称FES-CV)由费立鹏等人经过3次修订,有较好 的信度和效度[4]。

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评定心理健康水平最常用的量 表之一,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其他等10个症状因子[5]。

1.3 统计分析 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SAS 9.13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SCL-90量表与家庭环境量表的典型相关分析 见表1。对SCL-90量表的 各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各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共可得到9对典型变量,其中前3组典型 变量相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8 7,0.325 2和0.202 4。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这3组典型 变量解释了总变异的86.58%。

2.2 各因子与前3个典型变量的标准化典型系数及相关系数 由表2,3可知 ,代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典型变量V1反映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 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反映家庭环境特征的典型变量W1则反映了亲 密度、矛盾性和组织性3个方面。同理,V2反映了中小学生的敌对和偏执,W2反映了家 庭环境的知识性和娱乐性;V3反映了中小学生的恐怖心理,W3反映了家庭环境的情感表 达。其中V1和W1,V2和W2,V3和W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0.325和0.20 2。

3 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的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情感表达对中小学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的影响。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因此家庭环境对 人的社会化过程及结果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会阻碍和扭曲个体的正常社 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心理问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父母的矛盾冲突、家庭成员的关系紧张 等都会增加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又会给整个家庭 带来很多的问题,反过来影响家庭环境的健康状况,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根据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在3组典型变量中,以第一组的典型相关系数最高,而且家庭环 境的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3个因子与SCL-90的10个因子均有密切相关,其中矛盾性得分 与SCL-90的10个因子得分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对于家庭干预应从亲密度、矛盾性和组织性 3个家庭环境特征入手,以此作为干预的重点。亲密度反映家庭成员间互相关心、帮助、支 持的程度,矛盾性反映家庭成员间公开表示愤怒或矛盾的程度,组织性反映家庭成员安排家 庭活动或承担家庭责任中有无明确规定的程度。这几个因子主要描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 的情况,包括紧密程度和相互支持的程度。社会支持对人们增进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非常重 要的作用,而个体的社会支持多数来源于家庭。由于年龄和时代的差异,中小学生与父母对 不同行为的认同程度截然不同,思想观念也格格不入,造成与父母关系的紧张,甚至引起矛 盾的激化和冲突。因此,这类家庭的中小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就相对较少,是造成心理问题 的根源所在。所以,干预策略应该以改善家庭关系,尤其是中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以 减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谢虹,艾宪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 科学,2001,10(5):478-450.

[2] 陈虹,姜吉吉,苏林雁. 家庭环境与儿童少年行 为问题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55-156.

[3] REY JM,SINGH M,HUNG SF,et al.A global scale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thefamily environment.Arch Gen Psychiatry,1997,54(9):817-822.

[4] 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142.

篇5

关键词:自杀;心理健康;对策

一、前言

近几年在我国中小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2011年9月19日下午,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三名年仅十岁的女生相约跳楼自杀,据女生称:“跳楼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2012年1月5日,在安徽省阜南县两名小学生在教室里喝农药自杀,并写下遗言“死了怪数学老师”,所幸的是两个孩子因为抢救及时而幸免于难。一例例血淋淋的案例让我们都十分的痛惜,不禁感叹祖国的花朵竟然如此脆弱,凋谢的方式竟然如此的悲壮。然而一味去痛惜并没有什么作用,我们必须深入探究找出导致这一现象频频发生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地预防策略,有效来杜绝此现象的发生。

二、中小学生自杀的特点

(一)冲动性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这些中小学生自杀都是十分冲动的,激发他们自杀动机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二)突发性

这些自杀者在前一天还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异常,根本没有什么征兆,突然就发生了自杀现象,这让家长和老师都猝不及防。

(三)频发性

从各种传播媒介及各种讨论,我们常常听到有关中小学生自杀的事例,尤其最近几年中小学生自杀的案例及其频繁。

三、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教育偏差

儿童自出生之后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独生子女十分的溺爱。因此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父母包办了所有应该是孩子自己选择和完成的事情,忽视了对子女生存能力的培养。导致其自尊心和虚荣心极强,心理承受能力低。

(二)教师素质低下

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者”,也是“传道者”,是道德与知识的双重承担者,而当下许多教师放弃自我内心世界的修养出现了违背道德的行为。例如许多教师体罚、辱骂、甚至猥亵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教育体系不完善

我国教育体系尤其是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唯分数为唯一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分数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所以致使一些学生不堪其压选择轻生。

(四)大众媒介的影响

当下大众媒介无节制的宣传,根本不考虑中小学生的接受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不可言说的推动作用。

(五)人际矛盾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然人际矛盾的发生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他们与教师之间、同学之间以及与家长之间都会由于意见沟通不一致,没有形成相互的信赖和认同,因而产生了误解和冲突,进而矛盾激化,导致了学生的自杀。

(六)心理问题

通过对许多自杀和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的研究,会发现他们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孤僻、敏感、好冲动等心理问题。其中,性格内向,抑郁自卑、任性冲动的学生最容易自杀。

四、预防中小学生自杀的对策

了解了中小学生会做出这一极端行为的原因,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索一些有效地预防对策来有针对性的防范于未然,避免这样事情的频发,尽量去杜绝此类事件。

(一)开展“挫折教育”课程

由于当下的中小学生从小都是在温室里长大,内心都极其的脆弱,从出生就是一直在父母的保护之下,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使得他们根本经不起半点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里开设“挫折教育”一系列的课程,让学生们体会到每个人这一生必定都会面临各种的挫折,当我们面临挫折时不是去逃避一蹶不振,而是应该迎难而上去努力克服困难。

(二)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并树立正确的家教观

家是孩子温馨的港湾,创建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焦躁、烦闷的心情,有效减少孩子冲动的行为,进而可以避免许多危险情况的发生。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爱孩子要有度,绝对不可以无休止无尺度的溺爱,要努力走进孩子的心里做孩子的心灵朋友。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说心理问题是导致中小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所以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下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加强生命教育,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其次,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让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发挥作用,切实为思想有障碍的学生排忧解难。最后,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改善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中小学生压力很大部分来自于学习的压力,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当下的教育制度导致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来评价学生。

另一方面教师的素质低下,施教不当也是导致当前许多的中小学生自杀的罪魁祸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必须担得起社会以及家长对我们的信任,做一名有良好师德的教师。

(五)加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对中小学生加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懂得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学会勇敢地面对人生,让他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积极地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强化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进一步让学生懂得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小结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十分宝贵的,因为它只有一次,无论是谁都应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放弃生命不单单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没有对社会对家庭不负责任。当然中小学生出了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们身上暴露出的缺陷也说明教育存在严重的弊端,这需要中小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联合起来,经过长期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进而才能做到尊重生命,保护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志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郭艳彪.当前中小学生自杀的心理成因和预防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1).

篇6

1.PMH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

PMHP项目的核心工作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聚焦于低年级儿童和尚未根深蒂固的问题,因为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青少年期、成年期心理发展的基础,许多个体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低年级的儿童入手,通过有效的、系统的筛查程序,尽早确定儿童有无问题,并开展积极的、适当的干预,以避免儿童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重化和固化,及早加以解决,在严重问题出现之前做好预防干预工作。[4]PMH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检测与筛查、干预辅导和效果评估三个部分。第一步程序是检测与筛查。这个工作由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在开展PMHP项目的学校,心理学专家采用儿童情况调查表(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m,简称BIF)、课堂适应量表(the Classroom AdjustmentRating Scale,简称CARS)、健康资本调查(the Health Resources Inventory,简称HRI)等心理学量表或问卷,并结合观察、记录等手段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检测与筛查,把那些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或问题倾向的儿童筛选出来,当然,心理学量表或问卷需要家长和教师配合完成。第二步程序是开展干预辅导。这个工作由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共同完成。其中,非专业的儿童助理负责直接干预儿童,一般情况下,一名儿童助理负责10~15名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学习困难、课堂行为问题等进行每周1~2次的干预活动。干预形式包括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干预活动包括:讲故事、做游戏、做手工、绘画、远足等。第三步程序是效果评估。效果评估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评估的手段主要是相关量表的测量、儿童助理的评估、教师对儿童进步的评价和家长的反映四个方面。[5]

2.PMHP儿童助理招募与培训

PMHP项目由于推广得非常迅速,仅靠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很难完成这么多学校和儿童的心理干预预防工作,因此,PMHP项目招募并培训了大量的、非专业的儿童助理参与到项目中来。所以,PMHP项目的工作成员主要包括:专业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且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具体的分工是: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主要开展项目的策划、组织、领导等工作,比如,介绍与宣传PMHP项目的理念、对儿童进行心理测试与筛查、制定PMHP工作计划、对非专业人士的招募、训练和督导等。非专业的儿童助理主要负责干预措施的具体实施。[6]关于儿童助理的招募、选择与培训是PMHP项目的重要工作。首先,儿童助理招募的对象与条件。不同的地区招募儿童助理的对象也不完全一样,有大学生、有社区志愿者、甚至以有孩子的妈妈为招募对象。一般而言,PMHP招募选择儿童助理时,不是依据是否有高学历、是否有专业背景,而是依据个人素质、经验是不是适合开展儿童心理行为的干预工作。其假设是儿童助理干预儿童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素质,而不一定是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先进的专业训练。在对儿童助理培训时,完全地强调和儿童建立温暖、包容性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假设对所有儿童都适用,无论其是否存在问题。[7]其次,儿童助理的培训与督导。儿童助理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先前也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因此,被招募为PMHP项目的工作人员之后,在正式开展工作前,都需要接受PMHP的培训。培训次数为10次左右,每次约1.5小时。培训的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关系建立、提问技巧、学校适应问题干预技巧与限制、矛盾情绪处理等,培训的形式主要有观看儿童干预的录像、演讲与讨论、模拟干预等。不仅在开展工作前儿童助理需要接受培训,在正式开展儿童干预的过程中,儿童助理也需要定期接受督导,督导也是通过观看录像、讨论等形式开展。

3.PMHP重视干预教师与家长

PMHP不仅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干预,还要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干预,这个工作主要由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一是针对学校和教师的干预。主要通过与校长、教师、校医等学校员工进行会谈。PMHP专业人员向学校员工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PMHP项目,让他们了解PMHP的理念、操作流程及相关技巧。同时,PMHP专业人员也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PMHP专业人员会深入课堂听课,观察了解儿童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教师的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技巧。也会与教师讨论课堂中儿童的行为表现、课堂中所出现的情况及其应对方法,并给教师提出一些课堂教学与管理策略的建议和在课堂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通过这些措施,给儿童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学校教学氛围与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针对家长的干预。这主要由PMHP专业人员与家长会谈而进行,会谈既有与单个儿童的家长,也有家长团体会谈,即把所有需要干预的儿童家长组成辅导团体,进行会谈。会谈的主题有儿童规则意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与树立权威等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情感、行为发展等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让家长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情感环境和教育方式等,以协助PMHP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对儿童的干预效果。三是开展PMHP专业人员、教师和家长共同会商。教师介绍儿童在学校的各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家长介绍儿童在家庭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让家长、教师和PMHP专业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儿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共同商讨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效果良好。

二、PMHP项目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PMHP项目在美国及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那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PMHP项目得到哪些启示呢?

1.切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早期检测与预防

近20年以来,教育部、团中央等教育行政机关、党群组织先后出台了多部文件和系列活动措施,以加强和推进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所有大学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际工作的开展,甚至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总结,都非常重视。相对而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能像大学一样得到重视与落实。事实上,无论是PMHP的专家,还是我国的学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应重视早期的检测与预防。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后续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个性的特点和健康质量;二是高年级学生,甚至是个体成年后,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一些迹象,或者与早期的发展密切相关;三是重视早期检测与预防,可以避免个体早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固化,早期干预也容易取得成效。2012年底,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尤其是各基层中小学校,应意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对低年级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检测、筛选并有效开展预防干预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低年级开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

2.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推进中小学开展工作

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开展与落实,原因很多,缺乏专业的师资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很多学校的领导都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因为没有专业的师资,相关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但是,由于学校的编制等原因,要想按《指导纲要》的要求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事实上,PMHP项目在美国开展的时候,也没有要求各个学校都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PMHP项目的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等工作人员并不是固定属于哪个学校,而是由PMHP项目总部招募、培训并开展工作的。因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借鉴PMHP项目的部分做法,并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推进中小学工作开展。具体来说,这种整合是比较现实的:由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牵头并联合各高校、协会等,整合存在于各高校、心理卫生协会等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心理学专家团队。从各中小学校挑选一批热心于学生工作的班主任、思品教师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队伍。从高校中挑选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培训,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心理学专家团队负责整个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对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进行培训,以及每个心理学专家都要分工负责对某一区域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学专家指导之下,负责各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在心理学专家指导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带领之下,到各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开展心理测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这样,对于某一个中小学校而言,可以由一名心理学专家、2~3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5~1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组成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深入。

3.有效调动学校资源引导教师和家长,干预微生态系统因素

篇7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萌芽其实在数千年前就有了,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却较晚,1984年少数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1986年班华教授首次提出“心育”的概念,而直到1993年,我国才有第一个学校心理学的专业组织,之后慢慢扩散至中小学。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1]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于过渡阶段,叛逆心理强烈,情绪管理能力较差,自我概念发展不成熟,是心理敏感易迷失的时期。从现实状况看,当今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因此对此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观念的灌输,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二、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然而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1994年国家正式提出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随着工作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显示出或正在形成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形式化现象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运动的一大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3]。然而仍有一些中小学未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仅将其视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梁芹生指出,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不清的现象,导致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均衡。有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把一些不相干或不称职的教师安排当心理辅导教师,他们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无所知[4]。这种似有实无的形式化教育只是劳民伤财,起不到该起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也同样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前提。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不拘泥于形式,如角色扮演心理剧,教育游戏等等。王曦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5]姚本先指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而目前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明显的课程化倾向。梁芹生指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对于心理学概念的生搬硬套,强制要求背诵或者增设考试,这些做法不仅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非专业化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是重中之重[6]。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存在着明显的从业资格较低,专业水平不足的问题。在英美等国,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要求研究生以上,并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而在国内,这项要求是远远达不到的。丁园园在对中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在师资力量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在师资水平上,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7]。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化解隔阂,内外和谐,达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和理解[6]。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片面化

由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很多学校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咨询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对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开展的,忽视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整体,归根结底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把握不够准确。魏成菊指出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理解的偏狭是造成这一偏差的主因[8]。赵芸指出,教师常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成工作的重点,以至于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了被动和片面[7]。

三、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中小学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经过考试鉴定,对升学考试也没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就致使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不了解在学校开设此类课程的重要性。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也就使得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梁芹生认为,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4]。姚本先也认为,要扭转此局面,关键是转变教师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观念,同时加大评估检查的力度,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俗化

为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灌输相关知识概念是必要的。但在教授这些心理学相关理论时,教师应该用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使传授的知识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学生接受的水平,以免学生因为知识晦涩难懂而放弃。由于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较晚,很多技术和理论借鉴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相对完善的欧美等国,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是弥补当前从业人员资格偏低的有效途径。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工作的基本要求。廖全明和刘宗法指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科班式的学校专业培养模式和半路出家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等两种典型师资培养模式,但存在着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脱节、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混为一谈等问题,他们提出通过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教法体系等措施加以解决[9]。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全体化

实践证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面对各种情境中的生活压力,更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魏成菊指出,“预防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8]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都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中小学生全体,而不只是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四、总结及发展新思路

1.总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20余年来,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扰[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实施中的形式化,课程设置的不健全,从业人员的不专业,以及大众对其服务对象的认识偏差等。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度,加强课程设置的通俗性,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以及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使大众对其服务对象为全体中小学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2.发展新思路

积极心理学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后,逐渐形成一股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11]。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12]。在越来越强调成长和发展性健康教育的今天,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用于当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周春淼.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3).

[3]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4]梁芹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5).

[5]王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2).

[6]韦磐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2011,(5).

[7]余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8]魏成菊.心理健康教育管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9]廖全明,刘宗发.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1).

[10]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篇8

此研究目的是监测转型时期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时准确地把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特点、新动向,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为推动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的结构。本次调查采用2011年自编的《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问卷。此问卷经过使用,课题组普遍感到问卷调查结果与最初假设和座谈的情况高度吻合,证明其信效度均可靠。全部定稿问卷包括99项测题,共分成思想政治、基本道德、心理健康、德育环境、热点问题等五个维度。心理健康维度主要从一般情绪状态、自我评价、人际交往、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考察。

调查对象与实施。本次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六省(江苏、山东、湖南、河北、四川、甘肃),涉及12个市和12个县的 80所中小学的四个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初二年级、高二年级),共10403名中小学生。为了保证取样的代表性,采用四阶段、有目的、分层、整群抽样。

调查结果的统计。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中小学生的一般情绪状态。

(1)总体心境。中小学生的总体心境主要通过学生生活得是否愉快来考察。当问中小学生“你生活得是否愉快”时,回答“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分别占47%和38.1%;“不太符合”和“不符合”的分别占11.5%和3.5%。这表明大多数中小学生生活得很愉快或比较愉快,有一成半的中小学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生活得是否愉快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及城乡差异(P

(2)烦恼状况。虽然中小学生的总体心境是好的,但他们也有感到烦恼的问题。七成多的中小学生有烦恼(72.3%),没有烦恼的占中小学生近三成(27.7%)。中小学生感觉最烦恼的问题的排序是:学习紧张压力大(34.3%);父母期望值太高(18.8%);同学中没友谊(7.0%);各种课外学习班太多(4.7%);家庭气氛紧张(4.3%);家庭经济困难(3.3%)。主要还是集中在学习方面、与父母关系方面和交友方面的问题。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最烦恼的问题学段、年级、性别、城乡差异非常显著(P

2.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状况。

当问中小学生“你如何评价自己”时,回答“我真棒”的占26.2%,回答“我还行”的占67.2%,回答“我不行”的占6.6%。说明中小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绝大多数是适当的,但有不到一成的中小学生自我评价不高,对自己的自信心不强。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明显的学段差异、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及城乡差异(P

3.中小学生的交往状况。

中小学生的交往情况从好朋友的数量以及交往方式两方面来考察。

(1)中小学生好朋友的数量。当问中小学生“你的知心朋友很少吗”时,回答“是”的占39.4% ,回答“否”的占60.6%。近四成的中小学生知心朋友很少,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好朋友的数量很少”具有学段差异、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P

(2)中小学生的交往方式。当问中小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我是否主动”时,回答“主动找别人聊天”的占74.5%,“别人找我说话我才说”的占21.5%,“我经常独来独往、不与人聊天”的占4.0%。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的交往方式在学段、年级、性别、城乡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P

4.中小学生的坚持性品质发展状况。

我们从坚持性来考察中小学生意志力发展的状况。中小学生的坚持性是通过遇到难题时的表现来考察的。当问中小学生“当你下决心做一件事情时,是否会因遇到困难而难以坚持到底”时,回答“经常这样”的占14.9%,回答“有时这样”的占56.7%,回答“从不这样”的占28.4%,有七成多的中小学生做事情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到底,表现出较强的意志力。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的坚持性在学段、年级、性别、城乡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P

5.中小学生的独立性品质发展状况。

独立性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生的独立性是通过遇到难题时的表现来考察的。当问中小学生“当遇到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时,你会怎样做”时,回答“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的占54.8%,回答“自己先想再问别人”的26.9%,回答“问老师同学”的占15%,“放弃不做”的占3.2%。近五成半的中小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有近两成的中小学生的独立性有待提高。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的独立性在学段、年级、性别、城乡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四、讨论与分析

1.多数中小学生生活得很愉快或比较愉快,一成半的中小学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有七成多的中小学生有烦恼。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感烦恼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压力大、父母的期望值高和同学中没友谊。主要还是集中在学习方面、与父母关系和交友方面的问题。

调查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感觉生活的愉快度在降低,可能与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学生“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中心工作仍然是“追求升学率”,所有的工作围绕升学进行,不断的加班加点、上课外辅导班、题海战术,不但使学生身心疲劳,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学生感觉生活得越来越不愉快,烦恼越来越多,农村的中小学生表现尤为明显。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未来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比城市的学生有更多的烦恼。男生的烦恼多于女生,与他们的性别角色有关。因为男生未来在社会中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加上男生比女生更内向,因此他们考虑的事情会更多,烦恼自然也更多。

家长的素质与学生的烦恼有关。已有的调查表明,母亲文化程度越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学习压力越大,家庭气氛越紧张。有的家长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不但给子女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造成子女的心理问题。

2.近一成(6.6%)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过低,应引起高度重视。

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年级、性别和城乡差异。初二学生、男学生和农村学生自我评价偏低。

初二学生的自我评价偏低,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初中学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此时的中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看问题不全面,因此容易出现自我评价偏低的情况。由于男生目前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如女生,因此得到的较多是负面评价,加上男生本身性格内向,加上父母对自己的数落,学习的自信心不强,自我评价偏低。农村学生无论家庭环境还是教学条件方面与城市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自卑、敏感,与人有疏离感,也容易出现自我评价偏低的情况。

3.有近五成的中小学生知心朋友很少;大多数的中小学生交往方式是积极主动的,三成多的学生交往比较被动,甚至不愿与人交往,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调查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交往越来越被动,女生较男生交往更积极,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交往更主动,并且差异非常显著。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与人交往越来越被动,可能与学生学习越来越紧张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难度增大,学习科目增多,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上,加上日益临近的高考,这时的情绪处于紧张状态,因此与人交往越来越被动。男生交往被动可能与他的学习成绩有关。学习成绩不好,自我评价低,与人交往就消极被动。农村学生交往被动可能与他的个性特点有关,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教学条件与城市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更容易自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4.中小学生的坚持性亟待加强。

从调查结果可知,有一成半的中小学生做事情遇到困难时难以坚持到底。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的坚持性在城乡、年级、性别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说,中学生的坚持性好于小学生,女生的坚持性好于男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坚持性在增强。这与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个性逐步健全有关,良好的意志品质也逐渐完善,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女生的坚持性好于男生,这与女生的性别特点有关。女生比男生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因此遇到困难时,容易坚持而不是半途而废。

5.四成半的中小学生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据国家教育部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其中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政府陆续出台了诸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规范和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政策。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情绪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因在情绪调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音乐教育作为一味“处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以音乐教育为主线,探讨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

因中小学生处于脆弱敏感的生长发育期,在生活中极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成长中,中小学生的心灵如一张白纸,又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往往心理对外界影响“免疫力”不高,同时他们敏感脆弱但又叛逆,因此容易受伤害。一般而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怖症与强迫症三种。其具体特征如下:

1、焦虑症

焦虑性是神经症中一种较多见的临床类型,以发作性或慢性情绪焦虑、紧张为其主要特征。在情绪障碍方面,往往因一点小事而苦恼、自责、夸大困难、烦燥、敏感、对自己的健康忧虑重重等表现。

2、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具有一种强烈惊恐为特征的一组神经官能症。最早由卡特·F·韦斯特法尔提出,当时为“广场恐怖症”,意指有人害怕在公共场所集会。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为一些特殊类型的恐怖症,如学校恐怖症,他们往往害怕上学,勉强上学就会出现一些诸如恶心、呕吐、头痛等睡眠和饮食上的障碍。[1]

3、强迫症

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这些重复出现的强迫现象所苦恼,虽努力克制,但无法摆脱。

二、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形成机理及音乐教育的摄入

心理学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发展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其中,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生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通常,儿童心理发育表现出一定的阶段差异性。少年时期,生理急速发育,但心理发展迟于生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青年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客观地看待和表现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同时,该时期对未来充满理想,但又往往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可见,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的突出、行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是其重要的特征,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多频发生。

在心理学的启示下,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等将音乐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基础上,开创了音乐心理学。其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同时汲取生理学、遗传学、美学等众多理论,研究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研究中,较多侧重于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等方面。在他们看来,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四个要素。这些要素基于人对声音的频率、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人对四个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有些人某种能力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

由此,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他们在音乐知觉上的不同类型,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施教。如针对音调型,可以侧重于旋律优美、富于变化的音乐。通过有针对的选择给听者最大的知觉共鸣,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乐曲之中。同时,通过对听者音乐记忆的研究,可以在音乐知觉的基础上辅以情感浓郁、鲜明的音乐,让听者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融入其中,渐渐调整心理问题带来的不良情绪。此外,也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诱导,把他们带入音乐想象的世界,给他们以丰富的音乐体验,从而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对治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音乐在调节情绪方面的作用与优势,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无论是孔子还是贝多芬,都对音乐陶冶人们心性的功能表示出巨大的赞赏。音乐教育通过美的内容、美的形式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修养,并通过作品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从而可以促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此,音乐疗法被视为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功能而言,因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2],同时,“儿童的发展不是单向的,…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展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3]。因此,作为教育方式的一种,首先,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心智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精神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价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的教育基础上,实现心智协调发展。

音乐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生理两条途径实现的。心理学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别选辑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的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调整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将内心的幽怨寄情于乐曲中,以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生理学的作用机理是基于不同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产生不同的反应,通过利用音乐的节奏达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的目的。例如,音乐可以通过刺激网状结构,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对特殊、非特殊投射系统、警觉和注意力等发生影响,实现消除干扰网状结构的不良因素影响。

四、对中小学生实践音乐治疗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对中小学生实行音乐教育治疗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亦是一种必然。当前,对中小学生实施音乐教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目前,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重。音乐教育的实施,可以放松大脑,调整情绪,达到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的目的。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因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音乐教育通过选用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精神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3、有助于健康心态的形成

因多数音乐取材现实生活,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在听的过程中达到体验生活冷暖的目的。同时,音乐教育的一些合唱等集体行为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合作与群体意识。此外,优秀音乐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对于中小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2]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小学教育》2007年各期.

篇10

一、自评心理健康总分总体情况

表1(见附表)显示,甘肃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率随年龄增长在下降,而危险率、异常率在上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危险率、异常率明显偏高。

二、城镇和农村学生自评心理健康总分对比分析

表2(见附表)总体评价显示,城镇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总分良好率分别为18.6%、15.8%,危险或异常率分别为19.6%、18.3%。

根据表2数据,对比不同年龄段,小学城镇户口学生普通以上占91.5%,小学农村学生普通以上占89.7%;初中城镇户口学生普通以上占82.9%,初中农村学生普通以上占83.6%;高中城镇户口学生普通以上占76.8%,农村高中学生普通或良好率占77.1%。

三、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表明,甘肃省学生心理健康总分与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无显著性差异。从心理健康指数看,年龄分布和户口差异上是不平衡的,心理健康总分城镇学生平均分高于农村学生;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尤其高中生心理健康危险率和异常率偏高,分别达到23.6%、2.7%,几乎是小学生的三倍。

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当前高中学生学业压力过大;二是我省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过低;三是当前学校仍然过度关注升学率和分数,对学生的身心理发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四是从年龄分布上看,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全国水平,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年青一代父母的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家长相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在加强。

四、城市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多于城市学生,而且诸多因子显示差异显著。具体来说,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我们调查统计了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数据显示城市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明显优于农村学生。农村家庭还普遍存在着母亲比父亲接触子女的时间多的现象,母亲比父亲对子女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更大。对农村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结构。此外,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父母双方都采取严惩严厉的教养方式,才会使孩子产生敌对倾向,一方严厉则不会出现其他负面心理影响。父母给孩子造成适度的优越感对孩子心理健康有利。同样,父母适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全面、系统、深刻的,学校教育的目标、方式以及校风等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少。首先,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学习疲劳过度。其次,强大的升学压力导致了学生的焦虑行为。最后,当前中学教师队伍不稳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风气,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简介:

曹加松,男,中学高级教师,任教20年,主要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