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薪酬调查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薪酬调查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薪酬调查分析报告

篇1

一、 薪酬的作用及存在问题

薪酬是指员工通过劳动所获得的以工资、奖金和其他以金钱和实物形式支付的劳动报酬。据调查,有63.9%的人力资本流失是因为待遇过低,所以薪酬问题成为留住人才的重中之重。目前,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薪酬缺乏行业竞争性。合理的薪酬应该是“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具有公平性”。如果企业不对整体市场做调查,支付给员工的薪金低于同行平均水平,使其在对外上缺乏竞争性,由于人是具有趋利性的,人才流失就在所难免了。当企业的薪酬高于市场平均薪酬的15%时,这时,企业是比较具有竞争力的,而且不会给企业带来过于大的负担,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会低于这个薪酬水平。

2.收入趋于平均化,没有起到激励作用。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锅饭”现象较为普遍。岗位之间工资层级差别很小,奖金的发放也不能按照实际贡献的大小来考核,工资级别差异本身就很小,奖金也几乎是平均,因此,这样的工资体制根本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更有可能产生一些负效应。

3.薪酬体系不利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企业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的能力,又要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所以企业要想留住人才不单只是给予人才具有竞争性的薪酬,还要为员工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但现在很多企业的薪酬制度多数是简单地依据不同的行政级别或岗位来划分,而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二、做好薪酬管理的大体步骤

1.薪酬调查。薪酬调查是指企业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采集有关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支付状况的信息,并进行必要处理分析的过程。开展薪酬调查,不但有利于企业了解和掌握竞争对手的薪酬制度、薪酬结构、薪酬水平以及薪酬的支付情况,帮助企业及时调整自己的薪酬策略,还对企业实现效率、公平、合法的薪酬管理目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确定调查范围。①确定调查的对象。在选择薪酬调查的具体对象时,一定要坚持可比性的原则,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类企业可供调查时选择:第一类,同行业中同类型的其他企业。第二类,其他行业中有相近相似工作岗位的企业。第三类,与本企业雇佣同一类劳动力,可构成人力资源竞争对象的企业。第四类,在本地区同一劳动力市场招聘员工的企业。第五类,经营策略、信誉、报酬水平和工作环境均合乎一般标准的企业。②确定调查的岗位。③确定需要调查的薪酬信息。④确定调查的时间段。(2)选择调查方式。一般常用的调查方式有:企业之间的互相调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调查、采集社会公开信息以及调查问卷等形式。(3)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了提高统计分析的可信度,薪酬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一定要全面、真实。一般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趋中趋势分析法、离散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图标分须法。(4)提交薪酬调查分析报告。薪酬调查分析报告应该包括薪酬调查的组织实施情况分析、薪酬数据分析、政策分析、趋势分析、企业薪酬状况与市场状况对比分析以及薪酬水平或制度调整的建议。

2.工作岗位分类。(1)工作岗位分类的主要步骤:工作岗位分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具体步骤一般为:第一,岗位的横向分类,即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及特征,将它们划分为若干类别。第二,岗位的纵向分级,即根据每一个岗位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学识、技能、经验水平等因素,将它们归入一定的档次级别。第三,根据岗位分类的结果,制定各类岗位的岗位规范即岗位说明书,并以此作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依据。第四,建立企业岗位分类图表,说明企业各类岗位的分布及配置情况,为企业员工的分类管理提供依据。(2)岗位的横向分类所遵循的原则:第一,岗位分类的层次宜少不宜多。第二,直接生产人员岗位的分类应根据企业的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性质和特点来确定;管理人员岗位的分类应以他们的具体职能来划分。第三,大类、小类的数目多少与划分的粗细程度有关,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控制类别的数目来限制划分的粗细程度。

3.工资制度的设计和调整。工资制度中必须明确的内容有:工资分配政策、原则、工资支付方式、工资标准、工资结构、工资等级及级差、奖金、津贴、过渡办法、其他规定等。(1)企业工资制度的分类。①岗位工资制。②技能工资制。 ③绩效工资制。④特殊群体的工资。经营者年薪制是指以企业的一个经济核算年度,通常以一年为时间单位确定经营者的基本工资,并根据其年终经营成果确定其效益收入的一种工资制度。(2)企业工资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①工资水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企业一定时期内所有员工的平均工资。由企业的工资总额和员工的平均人数来决定,其计算公式是:工资水平=工资总额 / 企业平均人数。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有:市场因素、生活费用和物价水平、地域的影响、政府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自身特征以及企业决策层的工资态度。在设计企业的工资制度时,要全面考虑以上几个因素。②工资结构及其类型。工资结构是指员工工资的各构成项目及其各自所占的比例。工资结构的类型主要有:绩效工资制、岗位工资制、技能工资制、组合工资制。绩效工资制优点是激励效果好。缺点是使员工只重视眼前的利益,不重视长期发展。这种工资制度适合于工作任务饱满,有超负荷工作的必要,员工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绩效的企业。③工资等级。工资等级主要反映不同岗位之间在工资结构中的差别,它以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级的结果为依据来划分岗位等级,并使工资等级与岗位等级一一对应。同一工资等级中根据员工的能力、绩效等情况又划分为若干个档次。(3)企业工资制度设计的原则。设计企业的工资制度要遵循公平性、激励性、竞争性、经济性、合法性的原则。(4)企业工资制度的调整。工资调整,主要指工资标准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个体工资标准的调整,包括工资等级的调整、工资档次的调整;第二类是整体工资标准的调整;第三类是结合内部分配改革对工资结构的调整。从具体内容来看,工资调整可分为:工资定级性调整、物价性调整、工龄性调整、奖励性调整、效益性调整、考核性调整。

篇2

如何计算总的员工流失率

传统常规算法的弊端

一般来说,员工流失率指某一时期企业员工流失的百分比,通常指员工流失人数占同期员工平均人数的比例,采取的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员工流失率=报告期企业员工流失人数÷同期企业员工平均人数×100%

关于报告期的选择,通常可以按照月度、季度和年度来分别统计(月度一般是最小的统计周期),而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如何计算报告期平均人数的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当月的平均人数以月初和月末人数的平均值为准,年度员工平均人数为同年连续12个月的各月员工平均人数之和除以12,但是这样计算年均人数,可能就会出现计算出的员工流失率大于100%的情况。比如A公司2011年度员工的流动情况如表1所示,按这种算法,A公司的年度员工流失率为176%。

员工流失率超过100%,这个结果让人难以理解,难道公司的人都走光了?这显然不合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本身的问题。该方法将分母定义为报告期员工平均人数,如果有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当月入职、并当月辞职的情况,那么,新员工辞职会体现在该公式的分子(报告期企业员工流失人数)里,却没能体现在分母里,从而导致员工离职人数有可能大于同期企业员工平均人数,造成员工流失率超过100% 。

表1A公司2011年度各月期初人数、离职人数、录用人数和期末人数

一种修订的合理算法

正因如此,这种常规的统计方法必须修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将员工流失率分母定义为报告期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报告期曾经在册的员工总数,等于报告期期初员工数量加上报告期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报告期期末员工数量与报告期流失人员数量之和。于是,员工流失率计算公式变为:

报告期员工流失率=报告期员工流失人数÷(报告期初员工人数+报告期员工录取总人数)×100%

=报告期员工流失人数÷(报告期末员工人数+报告期员工流失总人数)×100%

显然,因为修正后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同期流失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同期流失人数,因此,员工流失率必然小于100%,这样的计算方法更为合理,也更加容易理解,所以逐渐得到推广,并为众多专业的第三方咨询调查公司使用。

按照修正后的计算方式,上例中A企业2011年度的各月度员工流失率和全年总的员工流失率如表2所示。

表2修正后的A公司2011年度各月员工流失率和年度员工流失率

员工年流失率不等于各月平均流失率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按照修正之前的公式还是修正后的公式,企业员工年流失率都不等于同年各月的员工月平均流失率,而且前者大于后者,但有很多人在统计时经常用企业全年各月的月平均流失率来替代年流失率。这种做法很不科学,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解释不通:

首先,从流失率的本义看,流失率所代表的是每百名员工中有多少人流失,如果以各月的流失率平均值来表示,则无法显示流失率所代表的意义。以A公司为例,根据修正后的计算公式,用各月流失率平均值11.45%代表该公司全年的流失率,以该公司全年实际累计在册人数126计算,其全年流失的员工总数只有14.427(126×11.45%)个,而我们知道该公司当年的实际流失人数达76人,显然,使用14.45%作为A公司员工年流失率有失偏颇。即使按照修正之前的公式,该公司全年的月度平均流失率为17.33%,其全年员工平均人数为43.17人,这样,该公司当年流失的员工总数只有7.48(43.2×17.33%)人,也远小于当年实际流失的员工总数76人。

其次,若以各月流失率平均值计算年流失率将使得年流失率的大小受员工流失的具体时间的影响。还以A公司为例,若将该公司7月份的流失人数和8月份的流失人数互换,即7月份流失35人,8月份流失0人,但各月入职的人数不变,则按以上方法计算可以得出7月和8月的员工流失率分别为76.1%和0,公司全年员工流失率则相应变为12.58%,与前面算出来的14.45%不同。我们知道,员工流失率反映的是某一时期企业的人员流失情况,它应该是人员流失的静态反映,应该和员工是否流失有关,而与流失的具体时间无关。

所以,不可以用企业全年各月的月平均流失率来替代其员工年平均流失率,否则,将导致数据的严重失真。

细化的员工流失率才更有效

主动流失率和被动流失率

前面所述员工流失率只能从总体上反映员工流失的规模和基本状况,不能反映出员工流失的具体原因。而从员工流失的原因上讲,一般分为主动流失和被动流失两种:前者指员工个人选择性的主动离职行为,这里又包括两种情况――由于组织对员工的吸引力下降导致的员工主动离职和因为员工健康和家庭等个人因素导致的员工主动离职;后者则指员工遭公司解雇、退休、遣散或死亡等,两者对企业的意义不一样。企业一般更为关心员工主动流失率,然后才是因为员工不合格遭公司解雇的被动流失,前者表明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下降,后者则表明企业招聘的有效性下降,员工因表现不好导致公司将其解雇或辞退。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主动流失率=报告期员工主动流失人数÷报告期员工累计在册人数×100%

被动流失率=报告期员工被动流失人数÷报告期员工累计在册人数×100%

员工流失率=主动流失率+被动流失率

特定员工留存率和流失率

员工总体流失率和区分主被动离职的统计分析都为企业管理改善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但企业管理还需要更为详尽的分析数据,否则这些总体数据有可能在实际使用时会产生误导。比如,假定某公司有100人,该公司一年的员工流失率为2%,根据员工流失率计算公式预测第二年将有2人可能会离开公司,这意味着公司可能会出现2个职位空缺。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2%的员工流失率是由公司一小部分人员的频繁流失造成的,比如说程序员这一岗位一年中有2人离开公司。虽然流失率仍然是2%,但实际的职位空缺却只有1个。因此,在分析员工流失率时,除从公司角度计算总的员工流失率外,还应该跟踪调查特定类别员工的流失率,这样的统计对企业更有指导意义。此时,可以采用以下两个员工流失率指标:

某类别员工流失率=某时期内某类别员工流失人数÷同期期初该类别员工总数×100%

某类别员工留存率=某时期内某类别员工在职人数÷同期期初该类别员工总数×100%

其中,员工留存率=1-员工流失率

例如,2007年1月某公司新招聘了800名技术人员,如果在上半年的6个月里其中有80名技术人员流失,则上半年该批员工的流失率为10%,如果下半年又流出了40人,那么下半年该批次员工的流失率为5%,这批员工全年流失率为15%(120÷800×100%)。

通过这样的统计就能真切地反映某批次员工的流失情况,甚至可以寻找到随着员工在公司任期变化的流失规律,以更好地应对员工流失。当然,还可以根据员工流失的原因分为某类别员工主动流失率和被动流失率进行统计。

具体说来,这里的员工类别可以按部门类型、工作性质、员工特征、岗位层次、员工在本公司的工作期限、员工职业发展阶段等进行分类计算。比如,从员工特征看,可分为关键员工流失率和普通员工流失率;从岗位层次看,可分为高层流失率、中层流失率和基层流失率;从工作性质划分,会有管理人员流失率、技术人员流失率、市场人员流失率等;从用工类型划分,会有合同工流失率,临时工流失率,试用期员工流失率,正式员工流失率;从流失前员工在本公司的工作期限看,可分为1年期员工流失率、2年期员工流失率,等等。

比如,以B公司技术中心为例,其员工任期流失率统计如表3所示:

表3B公司技术中心员工流失率统计

试用期是员工和企业互相深入了解的阶段,双方都可以炒对方鱿鱼。根据表3可知,B公司试用期内员工流失率为3%,可以判断其招聘工作有效性比较高,员工政策在市场上比较有吸引力。过了试用期但任期不到1年的新员工和工作3―5年的老员工离职率比较高,如果能结合相关调查,比如,离职面谈,可能会发现,前者和新员工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以及对组织新环境的不适应等有关,这一点告诉公司应该关注新员工的心理需要,多和其交流,尽早在公司和新员工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心理契约。而工作3―5年的员工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经验,是企业的骨干力量,也正是处于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黄金时期。此时,企业需要在探寻这些员工离职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薪酬福利政策和长期的职业规划,留住他们。

总体来看,全体员工总的主动流失率和关键员工主动流失率这两个指标最为重要。对主动流失率的关注可以让企业找到员工离职的原因,以求进一步改善。而关键员工(尤其是工作3―5年的关键员工)的主动流失率则更为重要,他们掌握关键技能,也往往是市场稀缺人才,离职后企业的替换成本高,寻才周期长,其流失往往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控制。

员工流失率多高才算合理

一个适当水平的员工流失率既可以使企业保持新陈代谢,也不至于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至于员工流失率多高比较合理,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一般来说,企业总的年度自然流失率在15%左右比较正常,具体随行业、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市场人才供求状况,乃至时展趋势等而变化。通常来说,那些发展形势好,待遇较高的行业和企业,员工流失率相对较低,其他行业则相对较高。以正略钧策咨询公司的《2010年中国员工离职与招聘调研报告》为例,2009年各行业的平均年度离职率为18.6%,制造业最高,达23.4%,其中制造业的主动流失率为16.9%,被动流失率为6.6%。紧随其后的是传媒、消费品和零售批发行业,而金融业因多数企业由于拥有优越的福利政策、完善的薪酬体系、良好的办公环境,其员工年度离职率仅为13.4%。

另外,大企业往往因实力雄厚,发展前景良好,而增强了对员工的吸引力,从而降低了员工流失率,小企业则因实力较弱,薪水较低,培训体系不完善和成长空间有限而难以留住员工,导致员工流失率较高。正略钧策的报告显示,企业规模和离职率显著负相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员工离职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企业规模越大,保留员工长期工作的能力越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员工人数大于1万人的企业群体,其

总离职率只有1.3%,远远低于其他规模的企业,说明1万人以

上的企业经营更加稳定,员工归属感更强。另一方面,规模有限的小型企业在保留人才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根据该报告,以工程建设行业为例,规模小于100人的企业员工总离职达到30.6%,平均3年多时间,企业员工就能更新一遍,充分表明小规模的工程建设企业人员稳定性较差,并由此造成员工管理难度增加,业务发展能力受限,和大企业的竞争差距较为明显。

还有,在企业成长期,员工流失率一般比较大,而在成熟期,则相对较小。同时,随着“80后”、“90后”纷纷进入职场,由于这一代人自身崇尚自由等特点,导致企业员工流失率整体水平升高。

还需一提的是,单独看某个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是没有含义的,而应当将其与有关社会机构公布的同类企业员工流失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必须注意的是,流失率比较分析,要尽可能在同一行业、职业、地区及同一时期内进行,要保证各类流失率指标在时间、空间、条件、范围和标志上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否则会严重影响分析报告的信度和效度。当然,也可以对企业不同时期的员工流失率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

员工流失调查应关注哪些内容

为了掌握企业员工流失率的变动趋势,找出影响企业员工流失率的主要原因,采取必要措施稳定并降低员工流失率,需要定期采集相关统计数据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编制员工流动率定期调查表。

一是企业工作条件和环境方面的因素,比如工资福利待遇、工作场所环境条件、工作时间、轮班制度、直接主管的人格和能力、同事的情况、工作的安全性、工作的意义、技能要求及运用、职业生涯发展机会、人事政策制度等。

二是员工及家庭生活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闲暇时间、带薪假期、子女教育、住房、上下班交通、照顾子女、健康设施、配偶调动、结婚离婚、家庭成员生病或死亡、自己生病、自己受伤等。

三是员工个人发展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新岗位或更好的发展机会,回到学校深造,转到同类行业或企业,自己决定创业等。

四是其他影响员工流动的因素,比如员工在被解雇之前提出辞职,企业违反劳动法规,员工试用期内不符合要求,员工拒绝降级使用和调任,员工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员工严重违纪被辞退,员工终止临时雇用等。

篇3

关键词国企治理董事会机制建设

在“十一五”期间,公司治理仍然是国企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根据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国企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权力机关,董事会是企业的常设机构,监事会是企业的监督机构,而董事会处于核心地位,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但是,从国企治理情况来看,由于体制的因素,以及董事会机制尚不健全,董事会难以发挥制度所设计的作用。因此,只有把公司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完善董事会机制建设,在国企中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促进国企的改革和发展。

一、国外公司董事会运作回顾

(一)美英模式

美英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结构,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董事会的职权由股东大会授予。在内部管理上,美英公司董事会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董事会内部设立不同的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决策。二是公司董事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内部董事在公司担任重要职务,外部董事在公司董事会中占多数,但一般不在公司任职。而对董事会及经理层的监督通过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实施[1]。

(二)日德模式

基本上日德公司采用的是双层董事会结构,即由监事会和管理董事会组成的二元委员会体制,管理与监督实行完全分离[1],日本公司董事会成员主要从公司内部最底层提升起来的终身雇员组成;但是,日德公司监事会职能方面也存在差异。

(三)家族模式

以家族企业为载体,形成的一种治理形式。董事会由家族控制,总经理听命于董事会或者董事长,家族控制的高

级经理层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发展。

二、国企董事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司治理借鉴了美英模式和日德模式的优点,建立起了一种典型的“三权鼎立”的治理模式,董事会处于核心地位。虽然这种公司治理模式设计得非常完美,但是,从运行情况看,董事会制度还不健全,董事会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制度缺失

对国企而言,《公司法》就是企业的宪法。我国新的《公司法》第41、第45~49条,第66~69条,第102条、第109~117条以及第123条中分别对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股份公司之董事会的设立、职权及董事产生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条款的规定太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具体体现如下:

1.《公司法》没有针对董事(含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任职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作出较为具体的规范。董事(含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素质参差不齐,能力差异较大,从而影响了董事会的正确决策。

2.《公司法》没有对董事(含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酬金作出较为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委派的外部董事,他们没有报酬,工作积极性不高,他们对董事会认识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这表现在他们对董事会会议不重视上,因此影响了对企业的决策。

3.《公司法》没有对董事(含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对任职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作出强制性规定,以及调查研究的时间进行强制性规范。

4.《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但没有对国有企业(非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作出规定,国有企业设立独立董事将有助于推进国企的改革和发展。

5.《公司法》没有对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在董事会会议上作出的决议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

(二)经营者实际上操控着董事会

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及具体化。国有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由政府任命。董事会作用不明显,控股股东、公司经理是企业的实际操控人。他们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为自己谋取经济好处和政治好处。出资人代表在股东大会上的投票行为受到政府行为的制约,其意见表达难以体现市场原则,对经营层所作出的上年度生产经营和财务决算,以及本年度生产经营和财务预算安排难以客观表达意见。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股东代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情况还不熟悉,无法作出正确判断;二是出资代表或外部董事受到政府行为的约束。同时,企业选举内部董事成员时,存在着推举的都是其信任的人,因为谁愿意推选意见与自己相左的人进入董事会呢?

(三)董事不懂事

企业董事由公司内部产生的董事与出资人委派的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组成。对于出资人委派的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确实存在董事不懂事的实际情况,“不懂事”是指董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不熟悉,在董事会会议上发表不出具有说服力的意见。这主要原因是,一是董事行为受到委派单位的约束,特别是地方政府,仍然在直接或间接地管理着国企,外部董事要服从政府管理的需要;二是外部董事有自己的工作,不是专职;三是外部董事没有花时间精力去对企业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没有花时间去思考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情况,无法写出分析材料;四是外部董事个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董事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具有较高职称或其他执业资格。

(四)外部董事对企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不畅通

作为董事,应该对所在的企业的事务保持完全的知情权。但是,在公司法中,没有对外部董事(包括独立董事)在获取任职国企相关信息时做出明确规定。也就是说,外部董事没有获取与企业相关的信息量的渠道,或者说获取任职国企相关信息没有从法律上确定。因此,在实际中,董事(这里指外部董事)不懂事大量存在,不足为奇。因为,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与企业专职董事及管理层在获取企业相关信息方面存在着基本的不对称,他们之间存在信息差距。具体体现在召开董事会会议时,由于管理层任职的董事与不任职的董事(外部董事)获取的信息量不对称,争论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4],但天平最后会倒向管理层。

(五)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尚未规范

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行为的规范至关重要。董事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准则,以及应该遵守怎样的职业准则、道德准则等等,使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没有规范的行为准则。

三、完善国企董事会的设想

加强公司治理的核心,是把董事会建立成为具有独立性、高效性、透明性和科学性的内部机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健全和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配套制度,并强化对制度的执行。

(一)进一步完善《公司法》

加强公司治理,重在加强完善公司法。注重吸收西方文化中强调法制的合理成分,促进我国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的建设,推进我国法治观念的形成。

1.规定在国有企业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新的《公司法》第123条规定:上市公司设独立董事。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法通常明确规定股份公司董事会必须拥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1]。但是,在我国公司法中对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没有规定比例,在法律予以明确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像独立董事制度这样好的制度,将其引入国有企业或非上市公司,在国有企业普遍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无疑对加快国企改革、促进国企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2.规定董事和独立董事的职责权限。董事会应该建立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等,并明确赋予任命、解聘高级管理人员的职权以及制定审查企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职权。

3.规定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我国新的公司法中,对董事违法行为或过失行为还不清楚,没有把董事收入与因违法行为或过失行为造成公司损失进行具体赔偿做出规定。在美国,各类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对董事的责任义务、董事责任的评定标准、免责基因失职或渎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都进行了详细的法律鉴定。

4.规定独立董事的比例。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成员中所占比重不少于三分之一,这一规定应引入《公司法》中,从法律上予以明确,并明确适用于国有企业,这将有利于改进国企管理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5.对独立董事任职的限制。一是独立董事不能在多家企业担任独立董事,担任的企业不应该超过五家;二是独立董事不能同时在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中任职。

(二)建立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准则制度

国家通过行业协会制定统一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准则制度,规定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行为规范,明确其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判断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履行其职责的标准和对未履行职责人员向社会公布制度(在行业性全国期刊上)。这有利于完善治理结构,有效防范和化解基于委托-关系所产生的国企经营者的“道德风险”。

(三)建立统一的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新酬制度以及调研经费支配制度

1.对于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薪酬应从制度上予以确定,也就是说在《公司法》中予以规定。将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权力、义务、责任和利益密切相连。同时,可以借鉴美国采用的将经理人与股东利益紧密相连的先进方法——透明账户[3],对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统一建立薪酬支付帐户,有利于股东和外部审计机构的审查与监督,这促进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收益与股东利益以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但是,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的薪酬不直接从国企领取,而由国企划入国资委专门账户,根据对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考核后,由国资委予以支付。

2.对于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到任职企业进行调研工作,应该根据一年调研的次数,对调研发生的费用给予补助,其经费来源可以是国资分红收益或财政经费,并据此核定一个额度。这样,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建立对独立董事的遴选制度

独立董事的产生要科学,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独立董事遴选制度。为此,建议建立独立董事专家库制度,把申请担任独立董事的专家集中进行制度化管理。对于建立独立董事专家库制度,可以借鉴“四川省评标专家库”建设、管理的经验,建议由人大审议通过后以法律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执行。具体规定:进入或退出独立董事专家库的严格程序;对独立董事的素质的要求,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每年对企业进行调查的时间不少于四次,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每次董事会不得缺席;对独立董事的后续教育与培训;独立董事对任职企业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时间,如安排到任职企业调查需要的时间,用于对企业的调查研究。对独立董事按照其专业进行分类,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由专门机构从独立董事专家库抽取。

(五)建立董事和独立董事培训机构与培训制度

1.国家应建立对董事和独立董事进行专门培训的机构,或者与国际著名机构进行合作,负责对国有企业董事和独立董事的培训工作,并由国家指导的大学编制教材。

2.国资委应建立统一的董事和独立董事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定期对董事和独立董事进行全脱产培训,培训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对考试不及格的,不得再担任该职务。培训及考试不得搞形式主义,目的是通过培训,达到提高董事和独立董事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六)建立对董事和独立董事的外部监督制度

1.建立将考核董事和独立董事情况向社会(通过媒体)公开制度。

各省每年由董事和独立董事评议考核委员会对一年来董事和独立董事的工作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公平地作出评价,并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布,由社会共同参与监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不称职的董事和独立董事得到全社会人民广泛的监督,更好地促进个人诚信、职业道德和决策水平的提高。

2.建立董事和独立董事评议考核委员会。

各省建立对董事和独立董事进行评议考核的制度,该机构设在财政部门或国资委。制定评议考核细则。首先由董事和独立董事自己提供个人的工作情况材料,交给董事和独立董事评议考核委员会,委员会再到企业调查了解核实,并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3.建立对优秀董事会的评价公布制度。

董事会既是一个机构,也是一个人的群体,一个理想的优秀的董事会更是一个有良好素质、良好品质、自我约束、密切配合、公平正直的人的群体。定期队董事会进行评价,由企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参与,最终评选出优秀的董事会,并将评选结果在国家大型期刊上公布,这些可以由企业、学术界参与。通过评价,对不作为的董事会进行监督,促进其更换新人进入。

四、结语

完善董事会的运作,是国企公司治理的一项核心的内容。只有从法律上建立健全董事和独立董事责任与权利相一致,劳动与所得相一致,且考核公开透明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封文丽.上市公司治理实际与体系构建—兼论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D].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期间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排名中我国仅居于第28位。许多技术,甚至是关键核心技术上对外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日仅为5%左右;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61亿元,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的诉讼,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更多的核心知识产权,而仅仅沦为制造大国。媒体报道的另外一些事实同样引人注目:“德国大众的许多零部件长期都在欧洲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卖给中国国内合资厂商,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国内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高出日本国内价格约六成左右。”“改一个螺丝钉都必须得到外方母公司的批准”,“合资轿车厂连一个零部件都无法改造”。此外中国不得不付出生产的手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弱化。因此,中国的产品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已经意识到,要赢得市场,就要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只有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来适应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能保持企业持续不断地发展。2005年温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长久地保持优势,取决于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并要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作为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据此,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当之无愧地成为主角,在竞争中从拼资金、拼资源,转移到拼人才、拼科技创新、拼自主知识产权上。企业的“自主创新”已由理念上升至战略层面,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已成为“十一五”期间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企业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主要源自企业处于经济全球化及国际竞争的最前沿,最贴近市场,最能了解市场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能够有效地把握自主创新的方向,使自主创新技术、产品等成果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只有企业有能力通过市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而收回研发成本,并取得收益,以此体现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但是,企业自主创新之路并非坦途,而是任重道远。目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于2005年第四季度对中国企业500强科技自主创新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有七大因素,他们是: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技术市场不健全;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不完善;近半数企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产学研缺乏沟通;我国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等。而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其政府投入的经费在全部研发经费中占29%,企业占66%,日本则分别为19%和72%。因此,外国企业只有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并通过不断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吸引、用好、留住高素质人才,才能激发人才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保证企业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决定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要成为创新型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其中第一项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包括人力资源存量和经济资源存量,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自主创新的实现,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创新活动之中。企业自主创新,说到底要靠企业的决策者和人才资源。

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企业尽管引进了大量技术先进的组装生产线,推出了大量新产品,然而,企业的技术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能力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这一方面与引进技术后对技术的吸收消化努力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多年来企业对自己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重视不够。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将加快,世界各国的竞争态势将会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将日趋落在人才、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要以自主创新推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真解决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一方面,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人才是具有高增值性和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人才是创新之本。在企业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要使全体员工树立要创新意识、创新决心、创新勇气、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在企业中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让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企业要努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根据“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按创新贡献的质和量,给予科技人员公正的回报,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激励他们的创新活动。

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因为企业自主创新要有自立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必须与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成功。在企业家的个性中具有渴望体验的特征,这意味着他们倾向于独创,愿意接受各种刺激,大胆和愿意承担风险。企业家还有内部控制品质,企业家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感觉有能力处理各种情况——包括处理投身于充满风险的新事业所带来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企业家一般有较强的成就需要,强烈地渴望执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获得高水准的成就。企业家处于企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核心,能够抓住机会并负责调动企业创新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保证创新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所有成功企业的经验都证明,自主创新的关键是有个好的创新队伍,而创新队伍中最关键的就是带头人。

三、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可靠保证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该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激励是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根本手段,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对于企业经营至关重要。员工的能力和天赋并不能直接决定其对企业的价值,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激励机制就是企业中各种激励措施的总和,其根本的作用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可见,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乃至决定企业自主创新的成败。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

构建企业自主创新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自主创新收益的内部分配制度,促使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创新利润,从而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及创造性。

(一)企业自主创新收益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

企业收入分配激励是一种利益激励机制,是企业利益激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自主创新的收益分配激励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成为自主创新收益的分配主体,这是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企业成为创新投入主体和研究开发主体之后的必然要求。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收入分配激励力量的发挥取决于企业利益结构的安排。当企业的利益结构安排能够刺激其利益主体进行创新活动,取得创新成果时,就会构成对创新利益主体的强大动力。企业的利益结构受制于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企业的产权结构、利益结构的制度安排又制约着企业自主创新收益的分配方式。在那些产权关系明晰,并形成多元产权主体,以及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公司制企业里,才有可能建立有效的、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有可能通过员工持股、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等分配方式,对参与创新的经营管理者和科技骨干进行长期有效的激励。

(二)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基本要求

建立激励机制的实质是要求管理者抱着人性的观念,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有序、有效的管理。因此,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第一,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是激励创新者,满足其个人的需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是由其全部需要结构中最重要、最强烈的需要所支配、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行动是由其优势需要所支配、决定的。因此,建立激励机制首先就是要考虑人的需求,特别是员工的优势需要。第二,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薪酬制度。企业薪酬制度是牵引和规范员工行为,以求达到企业发展的总目标的最佳连接点。这种牵引和规范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创新高绩效者是否能够获得他所期望的收入分配结果。第三,注意收入分配的公平。保证使人们能觉察在组织中存在公平,或结果的分配是与投入成比例的,管理者就能促进高水平的激励。

(三)建立基于创新者特点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建立与企业现状相适应并能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发展的收入分配机制,就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者的特点,要体现岗酬结合、技酬结合、劳酬结合,形成责权利相结合、工效紧密挂钩的薪酬分配体系,同时也要体现创新与非创新之间、高水平创新与一般创新之间收入的差别,积极鼓励员工的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1要建立起以岗位工资为主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

作为传统的收入分配基本形式,基本工资在起点水平上最有竞争性,但在这以后,竞争性就不那么强了。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要求并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基本工资制度,如岗位绩效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等。以岗位工资为主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对岗不对人。岗位工资制是按照一定程序,严格划分岗位,按岗位确定工资;岗位工资制调度的弹性不大。但如果出现员工因认为岗位工资是他们理所当然得到的,认为他们为公司做出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情况,岗位工资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因此,在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时应该做到:一是岗位设置要科学,并进行定员定额和测评。二是要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合理确定岗位工资标准和工资差距。三是按各类人员对公司经营发展的作用、创新贡献不同,分层次确定薪酬分配侧重点。对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关键性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岗位要提高他们工资水平,使其具有外部竞争力。四是岗位工资标准要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在工资结构中应适当增加浮动的比重,使工资更能随着职工和企业的创新劳动、创新成果上下浮动;职工个人工资根据其劳动贡献大小能增能减。五是企业内部实行竞争上岗,人员能上能下,岗变薪变。

2对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创新活动及贡献进行激励

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对企业家实行年薪制来加大对企业家利益激励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年薪制是对经营者特殊劳动的体现和承认,它有利于理顺和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殖。对企业家实行年薪制,就要将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履行经营管理职责、取得业绩、创新成果的取得以及对企业的贡献与企业的效益和企业年度目标完成情况挂钩。这样做增强了企业家的风险责任,提高了企业防御风险能力,保证了自主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

股票期权激励是国际上通行的对职业经理人的一种长期、高效激励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激励方法,对于解决我国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缺乏有效的共同利益的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解决方法。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通过经营者行权,获得数量可观的奖励;另一方面,通过给行权者一定数量的股票,分配给经营者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让他们承担相应的风险,将经营者收益和企业长期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保证了有能力和有贡献的人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实现有效的激励。

3对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进行激励

对科技创新者投入劳动形成的更高价值而支付较高的报酬,现承认高度复杂劳动在创造财富和价值中的作用,也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能不能给科技人员应有的待遇,不仅仅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科教兴国的大计能否实现的问题。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在2006年4月召开的全国企业工资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探索建立企业科技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其别提出,要大胆探索符合科技人员工作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和办法,建立科技人员岗位工资制,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要合理拉开科技人员与一般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合理拉开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与普通科技人员的工资收入差距。企业可根据生产需要并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同科技人员单独签订工资协议。对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奖励政策,有突出贡献的还可重奖,采取项目成果奖、科技产品销售收入提成、新增利润提成等激励措施。奖励方式可以是货币工资,也可以是本企业的股份。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试行技术专利和科技成果作价折股,由科技发明者和贡献者持有。在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的同时,企业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建立以业绩、创新能力和诚信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务实创新、注重实效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关国亮肩负起创新的使命[N]人民日报,2005-12-02

[2]人民日报评论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人民日报,2005-12-12

篇5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制度;成本控制;绩效考核

1.引言

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旨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是基本医疗服务重点内容之一。报告中提出,在政府的主导下,提供全面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重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农村缺医少药问题,为农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乡镇卫生院起着一个重要的主导作用,承担着为大医院分流病源的功能,其服务对象是全体群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百姓对国家医疗服务的评价,也是基础医疗服务的根本之一,是解决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一个基础性载体。然而,乡镇卫生院长期投入不足,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管理力量薄弱,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的现象,难以取得群众信任,无法有效的将病源分流[1-3]。因此,在以建立科学有效的基本医疗制度为目标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显得尤为迫切。

2.乡镇卫生院现状

近年来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学历和职称水平偏低。随着财政补偿水平的逐年提高,乡镇卫生院收支状况逐步好转,院均房屋面积和设备价值增加,但是资源利用率总体不高。目前,乡镇卫生人员能力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乡镇卫生院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问题。

2.1 乡镇卫生院基础力量薄弱

由于国家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乡镇卫生院基础力量增长缓慢,1995年至2007年,乡镇卫生院的总床位数未出现明显变化,约为72至74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每千农业人口约为0.8的左右[4,5]。院均床位数虽然有所增加,但原因是因为区划调整后,乡镇卫生院随之进行整合后的结果。

2.2 乡镇卫生院从业人数不断增加

由于医疗教育及相关专业培训的迅速发展,乡镇卫生院人员数增长较快,相较于1985年,2007年卫生人员数增加了17%,院均卫生人员数增加了36.7%。在从业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高水平技术力量的缺乏并未得到缓解,2000年至2007年院均执业(助理)医师数约为10人,院均注册护士数约为4人,注册护士较少,医护比低于1:2,乡镇卫生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据相关调查资料分析发现,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素质逐渐提高,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从1992年的1.7%增加到2005年的2.2%。同时,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多年来变化不大[4,5],2005年,乡镇卫生院高级、中级、师级和士级以下技术职务人员也仅分别占0.8%、12.8%、40.6%和45.8%[6]。

2.3 资源利用率总体较低

由于医疗总体投入不足,且医疗资源向中心医院倾斜,乡镇卫生院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尴尬状况,同时由于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管理力量薄弱,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的现象,难以取得群众信任,无法有效的将病源分流,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2007年的院均诊疗人次、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床日分别为19034人次、48.4%、4.6天。相较于1981年,2007年的院均诊疗人次、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床日分别下降了27.2%、9.5%和27%。总体而言,我国乡镇卫生院的资源利用率较低。

3.结论与分析

综上所述,基于乡镇卫生院的实际状况,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结合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特点,对于目前的卫生院管理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扩大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收入

乡镇卫生院作为一个经济个体,符合基本经济规律,充足而有效的资金对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高水平的卫生技术人员,提高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乡镇卫生院资金状况得到较大改善,2007年院均总收入和院均业务收入较1986增加约25倍,院均财政拨款从1992年的3.7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9.5万元[5]。

在提升医疗服务,增加收入的同时,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进一步降低,从1986年的73.6%降低到2007年的52.7%,说明乡镇卫生院收入的增加并未依靠令人诟病的“以药养医”,在这一点的前提下,乡镇卫生院的收入增加显得尤为可贵。

因此,乡镇卫生院通过扩大医疗服务覆盖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上提高服务水平,进而增加乡镇卫生院收入,改善其经济状况,从而为农村提供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是可行的,从而达到农民和乡镇卫生院的共同受益。

3.2 在注重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通过有效管理,控制成本

乡镇卫生院作为一个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具有部分企业特性的同时,又具有社会公益性,承担着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义务。其内部成本的控制,可以增加单位有效资金,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竞争力,为中心医院有效分流病源,使中心医院符合其大病重难点病源的收治定位,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随着财政投入资金的增加,控制成本也是提高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效率的直接途径。相关数据表明,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从1992年的11.8%提高到2007年的26.9%。随着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实施,财政投入的比例将会更高。在财政投入保障人员开支和基本办公经费的情况下,应加强对医疗成本支出的控制,将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的比例控制在合理水平上,从而为乡镇卫生院争取更多的自有发展资金,提高乡镇卫生院的个体竞争力,提升管理水平,达到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带动医疗服务质和量全面提高的目的。

3.3 结合绩效改革,提升服务质量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有别于企业,乡镇卫生院绩效改革应突出公益性[7]。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绩效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据。其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应综合岗位设置情况,设置岗位绩效系数,实现权利与义务的衔接。通过调整岗位绩效系数,提高单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在保证基层医疗但公益性的前提下。

乡镇卫生院由于服务于广大农村人口,存着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因此,结合绩效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将财务公开、服务质量水平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有效合理的折算系数,将指标归一化,提高绩效考核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最终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乡镇卫生院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基础和技术力量薄弱,资源利用率总体不高的现状,结合工作经历,提出来扩大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收入,结合会计委派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控制成本;结合绩效改革,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以期提高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更好的为农村人口提供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来玉.乡镇卫生院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0,19(5):58.

[2]韩志东,李福金,蒋庆强.影响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3,13(9):9-10.

[3]李赵城.医改背景下我国乡镇卫生院的资源配置与利用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5):31-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卫生服务研究―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R].1998:148-149.

[5]李赵城.医改背景下我国乡镇卫生院的资源配置与利用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5):31-33.

[6]卫生部人事司,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6中国卫生人力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55-57.

篇6

关键词:连云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SA8000

一、引言

随着当前连云港市加快跨越步伐,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迅速掀起,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市民营企业由点到面、从上到下呈现出数量扩张加快和质量渐进提升的双重景象。民营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民营经济已成为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51.4%,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拉动全市经济增长超过8%。目前,连云港正处在跨越发展、崛起腾飞关键时刻,全市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热潮,这里面商机众多,广大民营企业家在紧紧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密切关注港城发展动态、梳理自身发展思路、找准未来发展定位、积极寻求投资机会同时,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练好企业内功、塑好企业形象、进一步做优做大做强。然而,仍有少数民营企业存在着履行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提出和谐社会人人共建,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民营企业如何正确处理好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与履行好社会责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不仅越来越受到民营企业的重视,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连云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越来越重视。民营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扶贫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2007年8至9月间,全国工商联各级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调查统计。按全国工商联、省工商联的统一部署,连云港市工商联在493家骨干会员企业中开展了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统计调查。调查统计内容分为7个栏目共50多项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参与光彩事业投资项目情况、企业参与就业再就业情况、企业开展培训情况、企业员工社会保障情况、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捐赠情况和企业与村结对帮扶情况。先后进行了近两个月时间,对数万个统计数据进行了采集、汇总、归类,在较高层面上进行数质量分析。总体来看,连云港市民营企业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呈现出了多方面的积极态势和良好影响,涌显出了一批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光彩之星、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热爱员工的优秀民营企业家,纳税大户、吸纳就业先进、和谐劳动关系先进和双爱双评先进民营企业,他们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一)民营企业已成为“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坚定实践者

连云港市广大民营企业大力弘扬“三创”精神,紧跟省委、市委发展港城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参与了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建设工程,为港城的崛起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上交税收占全市的总量均超过5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5%。此次调查的493家民营企业注册总资本47.3亿元;资产总额198.7亿元;2006年上缴税金17.3亿元;现有员工67628人。

(二)民营企业正努力成为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奉献者

发展不忘回馈社会,积极投身扶危济困、共同富裕的各类光彩事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已得到连云港市恒瑞医药、太平洋石英等民营企业的广泛践行,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建设者和“光彩之星”,党的十六大以来,已有近百名民营企业家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光彩之星”荣誉称号。据调查统计,自1994年以来,493家企业实施投资类光彩项目188个,累计到位资金611142.92万元,安置就业39408人,培训57509人,带动脱贫161020人,带动村数901个。实施捐赠类光彩项目981个,捐赠金额6538.218万元,捐赠物资1008.109万元,受惠人数达631142人。从中我们可以看,众多的民营企业家已经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和一线指挥员。

(三)民营企业正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民营企业的重要历史任务和社会责任,已成为连云港市民营企业的广泛共识。其中,康缘康缘药业增资1000万元与兴云鹅业重组合作成立江苏花果山鹅业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上市公司与龙头企业的联姻,实现强强联合,直接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走出了一条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成功之路,为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灌云县种业商会率先在全省推行与农民签定种子合同,每年签定种子合同达35万份,农民用上了放心种,会员企业销售收入年年递增,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的经验已被省工商联推荐到全国进行宣传介绍。据调查统计,493家企业中有80家企业与92个村实施了结对帮扶,共形成98个帮扶对子。从帮扶途径看,有的是实施产业带动,如赣榆的泥鳅养殖业、康缘的中药原材料种植业;有的是就业带动,先后有数万名农民朋友受到培训并有了合适的就业岗位。从而有效地促使新农村建设产业带动农民收入9337.7万元,就业带动农民工资总额10284万元。

(四)民营企业正努力成为和谐劳动关系的自觉构建者

吸纳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逐渐受到包括连云港市鹰游纺机、君臣实业等广大民营企业的认可和重视,并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鹰游纺机、恒瑞、康缘、天明、君臣等民营企业分别被评为国家、省市就业、“双关爱”、和谐劳动关系等先进单位。据调查统计,2001至2006年期间,493家企业安置就业96882人,其中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49688个工作岗位,同时还为21760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期间,民营企业还为1215名残疾人士搭建了就业平台。

总之,连云港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营企业在纳税、就业、培训、新农村建设、扶贫济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的不断升高,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493家民营企业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是民营企业在对企业员工社会保障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2006年,493家民营企业的劳动合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分别是79.4%、60%、51.4%、63.4%和63.5%,距国家的全覆盖、全方位和应保尽保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调查中也发现,已参保人员多为企业管理层、技术骨干或有特殊关系的员工,主动为农民工投保的还较少。二是薪酬制度还不尽合理,薪酬问题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而又较难解决的问题。抽样调查显示,连云港市民营企业支付员工工资、奖金、分红平均为133.7万元,员工人均收入0.77万元,比全省抽样调查人均收入1.02万元低了0.25万元。此外,民营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中还存在强制劳动现象,安全与健康问题存在隐患。近年来苏南转移的一些中小化工企业中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设施投入还不够,存在区域环境污染的可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整治力度,企业生产和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职工的社会职险、伤残补偿、妇女权益、民利保障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解决。民营企业的工人生活工作等环境也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连云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思考

493家企业社会责任调查的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正以越来越积极的姿态履行着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说明,社会责任的观念正在迅速普及,深化到全社会各种企业公民的经营理念和实际行动中。但调查也显示,当前连云港市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履行现状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尽相适应的地方。一方面,总体上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个别不负责任的企业行为特别是侵犯员工、消费者利益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仍存在;另一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在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化和构建相应管理体系方面仍然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显得经验不足,在正规化、组织化方面严重滞后,这使得民营企业不能有效地将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绩效有机联系起来。其结果不仅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效果打了折扣,也影响了企业履行责任的动力。还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主要是相应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社会监督还不规范;群众观念中的财富观还有待更新,企业也需要公众的理解和认同,其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还有待完善。具体来说,我们应思考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首要的任务是企业发展。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是民营企业最主要的活动。显然,它承担社会责任最主要的表现就应该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社会创造财富。离开了物质基础,社会都将不存在,何谈责任二字。所以,只有依靠发展,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才能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发展经济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责任的基础。

二是社会公民在社会责任方面责无旁贷。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推动实施过程中,绝不应该只有企业单方面的行动。事实上,脱离了社会的参与,企业就失去了承担责任的对象,“责任”二字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社会公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也是责无旁贷。作为社会公众,通过媒体等舆论监督机构,既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理性看待企业行为,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政府在推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切实保护人民的切身利益,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工作,以限制性措施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严格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例如,倡导民营企业以SA8000标准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行为,SA8000作为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个认证体系,将社会责任和管理相结合起来可规范企业的道德行为,有助于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劳工权益。另一方面,政府还应以各种鼓励性措施来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例如,企业参加慈善捐赠活动,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有关捐赠免税或纳税优惠的法律,限制了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进行税制改革,以鼓励企业善举。

四、连云港民营企业推行SA8000认证的必要性分析

SA8000标准是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的管理标准体系,它是企业继ISO9000和ISO14000之后的最新管理体系标准,反映了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它把人本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标化,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有了可操作衡量的具体量化标准。

(一)SA8000是保护企业劳工权益的需要

SA8000标准的核心是保护劳工权益,标志着经济领域“以人为本”时代的来临。ISO9000标准针对产品质量、ISO14000标准针对环境质量,关注的都是“物”,而SA8000标准关注的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质量,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二)SA8000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要求企业必须保证最起码的劳工标准。实施SA8000标准,对于民营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切入平台,这就是:企业的发展及和谐劳动关系是劳资双方共同的追求目标。

(三)应用SA8000可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环境

经济全球化发展、科技进步与自由贸易使得我们不得不放弃以人力资源数量取胜的优势,以及牺牲劳工利益保持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做法。SA8000强调人本管理,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有了可操作衡量的具体量化标准,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引才留才的环境。从长期发展看,实施SA8000标准有利于建设一支职业道德强、技术水平高的员工队伍,充分提高人力资源效率,从而在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

(四)SA8000标准是适应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民营企业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但是,在面对国际“买主”说了算的时代,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不断提高,实施SA8000标准是适应外贸环境变化的现实需要。因为缺乏社会责任意味着要承担较大的道德风险,而这种道德风险随时都可能转化为商业风险。

(四)SA8000认证具有潜在效益

SA8000提供全面而灵活的社会责任认证,通过供方统一的第三方审核计划,减少对买家提出的供应商审核。特别是兼容其他管理体系,可以提高企业国际信誉,取得消费者的信赖,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长期利益。实施SA8000还能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企业产品品质,培养员工和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加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连云港市民营企业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

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企业实施SA8000认证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以SA8000:2001国际标准为依据,以国家劳动法规和国际劳工标准为规范,利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框架,结合企业需要和行业特点。

(一)树立利益相关者满意的社会责任理念

实施SA8000标准,必须保证企业决策层在价值观念上由企业利润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满意最大化的转变,尤其是要关注员工利益,体现劳工权益保护与回馈社会。其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提出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并不冲突。ISO9000强调顾客满意,并以此提高市场占有率来解决企业生存问题。SA8000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对顾客的负责,通过提高利益相关者满意尤其员工满意来推进企业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二)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一是企业实施SA8000管理体系前的现状诊断。参照SA8000管理体系的第三方评审规范要求,由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小组成员与外部咨询专家共同参加拟订企业现状诊断检核表,包括面谈提纲和现场检查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清单。其目的是从中收集问题、发现疏漏,确定SA8000导入的工作重点。体系建立前的现状诊断内容主要是明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社会责任因素,识别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评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SA8000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符合差异程度。

二是拟定社会责任政策与目标。在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现状诊断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资源、战略发展规划、利益相关者的意见、适用的法律法规等,拟定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政策及其所要实现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可以有效衡量,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和可以实现的。社会责任政策反映了企业高层管理者对实施SA8000体系的承诺,而社会责任目标则是对体系实施过程中重大社会责任因素的量化与细化。

三是明确社会责任组织结构与职责。通过工作分析,明确社会责任组织结构与职责,确定稳定有效的组织结构,保证组织内外部沟通渠道与核实渠道的畅通。在此过程中,需将以下三方面内容予以文件化:①社会责任赖以实现的组织结构图;②各组织职能的社会责任职责、行为规范与社会责任目标;③组织沟通的方式、程序与渠道。

四是编写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文件。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需要一套文件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编写体系文件是公司实施SA8000:2001标准、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企业达到预定的社会责任目标、实现持续改进必不可少的依据和见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文件是SA8000体系标准的信息承载体,体系的文件结构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五是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完成并经批准生效后,进入运行阶段,按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及技术规程等文件的要求,整体协调地执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运行是执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文件、实现社会责任目标、保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优化的过程,它将企业制定的社会责任政策、目标、方案及体系文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六是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的监控。SA8000:2001标准要求企业对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它们满足标准的要求。企业应根据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控制程序,在评估和挑选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时,同时评估它们的社会责任表现及其管理水平,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选用。企业还应进一步要求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作出书面承诺,承诺遵守SA8000:2001标准、接受公司监督、对不符合项及时采取补救行动。

(三)内部审核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审核,检验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是否符合SA8000:2001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体系的内部审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SA8000体系的策划是否符合其标准内容。二是体系是否有效运行。内部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目标达成状况及企业社会责任表现;SA8000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相关法律法规与SA8000的符合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意见;对内对外信息沟通;供应商、分包商的控制;意外事故与教训;SA8000的组织结构和职责。

(四)管理评审

企业最高管理者定期组织管理评审是SA8000:2001标准的要求。企业最高管理者根据标准要求定期审查企业政策、措施和执行结果。在通过SA8000:2001标准认证后,定期的管理评审可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是在企业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下,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充分、适用和持续有效性的综合评价。它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承诺与体系的持续改善。管理评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体系运行的结束,它只是体系下一个运行过程的开始。

六、结束语

在连云港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强化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战略高度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设计,引导企业创建对环境和消费者负责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对于连云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企业社会责任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它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了人的发展。当然,对我国不少企业来说,SA8000标准的选择可能有些无奈,但是应该认识到,在经过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之后,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人道的工作条件和和谐的劳资关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岳燕,陈圻.审视8000:评析该标准存在的六大问题[J].商业研究,2006,(23):101-103

[2]王冉冉.论SA8000标准的双刃剑效应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4,(10):19-20

[3]金碚,李钢.企业社会责任公众调查的初步报告[J].经济管理,2006,(3):13-16

[4]文英.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2006,(9):26

[5]文炳洲.社会责任、核心价值与企业国际竞争力[J].经济问题2006,(8):44-45

[6]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理解及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

[7]连云港统计年鉴(电子版).连云港市统计局,2007

[8]单忠东.2006-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徐晔宇等.2006连云港市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篇7

今天我满怀感激与喜悦之情,站在这里代表沈阳文秘部落置业有限公司总结已经过去的一年多的工作。

首先,感谢公司的股东。是公司股东的高瞻远瞩,以战略投资的眼光投资1亿7千万元成立了这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光明前景的公司,非常感激股东一年多来给予了我们以充分的信任、理解和全力的支持。

在这里我也要感谢公司的全体员工及各位员工家属,是大家共同的辛勤努力,创造了“河畔新城”这一沈阳房地产界新品牌,树立了沈阳房地产界一面大旗。面对未来,我为公司拥有这样优秀的干部和员工更加充满信心。

同时也要感谢政府、社会各界朋友对我们的大力支持。需要提及的是营销合作伙伴广州凌峻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项目总设计师,沈阳华新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马涛先生;色彩主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健明教授;园林景观主设计师,清华大学章俊华教授。正是我们的这些真诚合作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敬业品行,为项目的顺利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使我们的产品性能别具一格、脱颖而出。

下面我代表沈阳华新联美置业有限公司做过去一年多来的工作报告。

第一部分过去工作的回顾

一、主要经营指标

自2002年5月份公司正式组建,河畔新城一期可售房屋总套数555套,认购率100%;已经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缴纳房款666套,签约率99%,尚未签约部分预计至明年6月份之前,部分主体封顶以后全部签约。可售住宅面积达22万平方米,预计实现住宅销售收入6亿元;半地下车库、库房、网点销售收入1万元,总销售收入5亿元,预计实现利润2万元。同时形成的股东资产有俱乐部、幼儿园、销售中心、物业用房等。据有关政府部门统计,在2003年沈阳市住宅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河畔新城销售总额、销售率、销售速度三项指标均位于沈阳市第一位。

二、工程进展情况

2003年河畔新城项目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河畔新城于2003年3月18日正式开工,总占地面积约16.3公顷,一期总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2003年全部开工。由于场地动迁和高压线迁移迟缓,五栋多层住宅7月份开工,二栋小高层和三栋多层九月底开工。

工程建设方面:

多层住宅共29栋,有26栋住宅已经全部通过主体结构验收,剩余三个单体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其中16栋楼土建装饰工程完成70%,剩余10栋楼砌筑工程全部完工。

小高层共2栋,正进行四层主体结构施工。

半地下车库共8个,主体结构全部完工,除8#、9#车库外均通过主体结构验收。

幼儿园,土建装饰工程完成90%,已通过主体结构验收。

物业办公用房,通过主体结构验收,土建装饰工程完成45%。商业网点,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

俱乐部主体结构全部完工,正进行钢结构的制作和安装。

三、企业品牌建设

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或企业的信赖与忠诚,而且是长期与持久的信赖与忠诚。品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也是对消费者的郑重承诺,是企业综合素质的体现。未来长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就是品牌。

因此,公司成立之初,下决心、花功夫进行品牌的建设,并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在去年就提出“河畔新城”要成为沈阳房地产界的一面旗帜。目前,在沈阳市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南有河畔新城,北有格林梦夏”,昭示着河畔新城品牌已开始深入人心。

一年来,河畔新城项目先后获得6项全国性荣誉称号、3项省市级荣誉。

2003年3月,河畔新城项目从全国35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当时唯独河畔新城通过国家住宅与环境工程中心的评审,成为本年度第一个,也是东北首家“国家健康住宅”试点工程项目。

国家AAA级住宅是建设部根据住宅五大性能指标设定的最高等级住宅。2003年7月,在由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与沈阳市住宅产业化管理办公室联合组织的AAA级住宅性能评审会上,河畔新城项目以高分通过评审,成为沈阳首家国家AAA级住宅项目。

2003年9月,在“中国沈阳第六届房地产交易展示会”上,河畔新城荣获“十大畅销楼盘奖”。

2003年11月,在万众注目的第五届中国住交会上,河畔新城从强手如林、名盘汇翠的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2003年度中国名盘五十强”。

河畔新城作为沈阳市唯一住宅产业化示范工程,迎来了全国北方省市第十次墙改节能工作会议的建设部领导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八十多位代表以及日本住宅性能认定专家小组成员,河畔新城项目得到了高度的赞誉。

此外,2003年河畔新城先后获得了国家有关部委评定的“中国住宅经典示范楼盘”、“中国优秀环境住宅设计大赛”之综合金奖、“2003全国人居方案竞赛综合大奖”、“辽宁省明星楼盘”称号、“人居浑南2003建筑规划设计大赛”之“最佳规划设计、最佳景观设计、最佳户型设计”三项锦标。

四、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是企业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公司成立之初首要的工作就是迅速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和工作秩序,规范部门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制,短时间内公司进入正常运行状态,使各项工作流程清晰、责任明确、有章可循、有序运作。

1、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一年来,公司共出台了包括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员工管理、档案管理等八个方面近40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经济合同管理和大宗材料、设备采购是公司经济管理的重点之一,公司出台了《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大宗材料、设备采购供应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使公司资产管理有章可循,《资金使用及审批管理办法》保证了公司资金使用始终处于计划控制状态下。

2、招投标制度在企业经营中广泛运用

公司把招投标管理作为公司管理工作重中之重,在完善规章制度基础之上,认真贯彻执行招投标制度。招投标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对相关市场的调研、考察,对符合公司要求的工程承包商和材料供应商进行初选,实行邀请招标。公司对投标单位进行综合评议,按合理、低价的中标原则,确定中标单位。招投标制度采用决策权、执行权、审核权三权分立的原则,由工程部、预算部、计财部互相监督、各负其责,使招投标过程在“阳光下”运作,遏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公司的侵袭,有效的保护了企业利益,也保护了干部和员工队伍。

通过招投标制度,降低了工程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例如:商品砼的市场价格在250元/立方米~410元/立方米,而经过招投标后价格锁定在235元/立方米~377元/立方米;符合项目品质的塑钢门窗价格在450元/平方米,招投标后价格为385元/平方米;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同质采暖PB管材,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低一半以上。

招投标制度在降低公司开发成本,节省资金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已深入干部、员工心中。

3、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展示企业形象与风采,增强企业信誉与美誉,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

而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企业的员工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对于企业减少内耗、促进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企业文化存在的意义所在。

(1)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我们追求的企业目标是利润、客户、员工。

利润是企业实现再发展的基本要素,只有获取了利润才能回馈股东;客户是企业生存的基石,为客户提供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就等于为企业创造未来;员工的进步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又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成立之初,公司提出了企业的七项价值观,作为公司的追求和理念。我们的企业价值观是:

质量与信誉:是公司产品成功的关键,也是企业创立品牌的基础;

原创与领跑:理念领先、技术创新、永争第一,是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髓;

规范与有序:实现规范化管理,有序化经营是公司的管理原则;

和谐与奋斗:内部和谐的氛围与整体的奋斗精神是公司的追求;

卓越与贡献:追求卓越与贡献是公司倡导的工作目标;

信任与尊重:给予员工信任与尊重,是对公司“人本”管理思想最好的诠释;

诚实与正直:是公司与员工共同秉承的优良品质。

(2)给员工创造参与管理的机会,是公司管理者所倡导和追求的企业文化氛围。公司通过组织员工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公司的总体满意状况、公司内部沟通协作状况、管理者行为评价、薪酬与福利等七个方面的意见,分析公司成功的原因,及时摸清公司存在的潜在问题,找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使员工更加关心企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加强对公司价值观、项目优势、项目规划理念的宣传与培训。注重对新员工的培训,每一位新员工上岗都会接受关于公司价值观、企业目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对于项目的优势、规划理念,公司更是抽出时间组织专场的培训,使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公司有计划地组织新员工分期分批到兄弟公司参观、考察,增强员工对河畔新城项目的信心。

(4)成立工会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一年来,公司先后组织了乒乓球、象棋、跳棋比赛,组织了员工联欢会和旅游等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增强了企业凝聚力,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五、企业资源

企业生存于社会中,作为优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具备几个能力:资金力、资源力、产品力、营销力、服务力。合理、有效的整合社会上各种资源为企业服务是我们管理层工作的重要任务。河畔新城之所以能在仅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从规划设计到报批各项繁杂的手续直至一期销售的成功,与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是分不开的。

1、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

从规划设计完成后,公司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内报建审批完成了从《规划许可证》到《施工许可证》的各项法律手续,为2003年3月份顺利开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施工过程中,河畔新城项目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检查,均顺利通过,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

新区政府一直把河畔新城项目作为整个浑南开发建设的重点项目,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次到公司实地帮助解决问题。

公司规范化管理及将高品质住宅进行到底的决心,赢得了市建委等开发管理部门对河畔新城项目的高度信赖与关注,在公司开发手续办理、企业资质认定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河畔新城在申报国家AAA级住宅性能认定过程中,市住宅产业办抽出专人陪同公司到建设部汇报申报情况,对申报材料提出多方面建设性意见,协助河畔新城在AAA住宅性能认定评审会上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河畔新城被市建委指定为沈阳市示范工程,成为市建委向沈阳各大房地产开发商推介的对象。

同时,公司与沈阳市三大主导媒体和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为项目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在河畔新城一期的品牌推广中,与沈阳三大主导报纸媒体展开全面合作。通过与新闻媒体的深度合作,借助沈阳新闻媒体的雄厚实力,使得河畔新城项目的品牌宣传按计划推广实施,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2、专业化资源综合利用

河畔新城项目规划合理,采用了“三重围合空间”的先进规划设计理论,建筑户型与立面在沈阳乃至全国独具一格、新颖别致。同时,在东北首创建筑的色彩设计,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留法博士宋健明教授主持,在业内引起了强烈震动,景观设计由留日博士、清华大学章俊华教授担纲。由于与这些一流专业化科研学术机构的良好合作,使河畔新城项目在沈阳乍一亮相,给沈阳市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冲击力。广大消费者相信,生活居住在河畔新城不仅能获得房子本身的舒适与安全,更能得到精神上的陶冶与享受。我想这也是河畔新城今年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3、销售

广州凌峻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负责河畔新城一期策划推广和销售。在合作期间,共同制定了项目整体品牌建设理念——“国际化生活”及“健康住宅”的推广计划。在策划、销售、签约等营销重要阶段发挥出专业的水准。

4、相对稳定的干部、员工队伍

随着公司的发展,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干部、员工56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66%,平均年龄为32岁,专业配置科学,人员结构合理。

在干部、骨干员工队伍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公司又吸纳一批优秀的员工加盟到公司来,为公司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激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更加明确,整合社会一流的专业化资源,才能制造一流的产品,塑造一流的品牌,为河畔新城的高品质、高附加值提供了保障。

六、二期进展情况

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1、年底前将二期土地进行初步平整;

2、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土地勘察工作。

规划设计进展情况:

1、规划已报浑南新区规划局审批。

2、建筑设计方面:

多层住宅、半地下车库、小学校处于施工图设计阶段;

小高层(三期)、全地下车库处于初步设计阶段;

商业网点处于方案设计阶段。

3、景观设计已经开始。

4、色彩设计处于方案设计阶段。

营销进展情况:

1、完成对沈阳市竞争对手的全面调查,形成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2、组织开展二期建议征集及意向登记活动;

3、制订二期销售人员的管理方案;

4、二期营销策略基本形成。

七、有待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1、服务观念、服务意识需进一步强化

员工还没有从思想上树立起“客户至上”的服务观念,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使得我们在服务工作中较为被动。

2、干部、员工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的干部、员工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但部分干部缺乏管理经验,专业水平不高,工作计划性不强。河畔新城作为大型的房地产综合开发项目,开发过程复杂,开发标准较高。尤其二期工程开工后,在建工程将达到30万平方米,对我们的干部、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3、售后服务工作要加强管理

在今后的售后服务工作中,公司将围绕“合同签署”、“工程变更”和“客户投诉”三大售后服务工作重点,规范售后服务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牢固树立起“客户至上”的服务观念,使服务意识深入到每位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

第二部分二OO四年工作安排

一、二OO四年沈阳市房地产的形势

1、经济增长加速带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沈阳市2003年预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00亿元,创经济增值10年最高,同比增长超过14%。在中央支持下,老工业基地重新振兴,沈阳经济进入二次创业起飞阶段。整体经济环境趋好,必然会带动房地产业相应的快速发展。

2、住宅消费高峰期到来

沈阳市将于2004年进入第三轮房地产发展周期的高峰,其标志是大众住房消费市场全面启动,在居民追求改善居住环境、城市大规模改造拆迁等主导因素的影响下,住宅房屋消费将呈现。预计2004年全市增量房销售量将突破300万平方米大关,有可能达到350万平方米。

3、住宅近郊化将成定局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沈阳作为中心城市的进程日益凸显;中产阶级迅速发展壮大,汽车消费市场活跃,汽车普及进入家庭时代初现端倪,人的居住标准日益提高,对大环境的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些因素必将导致在城市原有意义上的近郊才能实现。这也是判断未来发展的大的社会因素。

4、楼市进入大盘时代,演变为全方位竞争

外地开发商和境外开发商在沈阳房地产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沈阳市房地产由地域性市场变为全国性市场和国际性市场,开始进入大盘时代、品牌时代和创新时代,进入了大开发商唱主角的社区开发时代。市场竞争由简单的价格和地段竞争变为开发规模竞争、品牌竞争和产品细节等全方位的竞争。

5、竞争呈白热化

随着土地供应量的失控,住宅开发的规模与数量将不断打破新纪录。住宅供应量的不断推出,带来的是开发商竞争意识的加强、开发水平的提高,市场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

6、精装修房开始成为潮流

市场逐渐对精装修开始认同,各大小楼盘纷纷尝试推出精装修房。

7、购房的投资观念加强

人们的购房投资观念不断加强,购买房屋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工具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二、河畔新城的优势与劣势

河畔新城的优势:

1、知名开发商开发,企业品牌信誉度高;

2、良好的政府支持、与媒体及合作伙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区域自然环境好,临近浑河、五里河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4、随着富民桥通车,浑南大道等交通路网的改善,交通便利,与母城连为一体;

5、与未来浑南中央商务区一街之隔,投资价值高;

6、项目周边艺术城、大学城等大型公建的建设将提升河畔新城的人文氛围;

7、项目规划庞大可带来完善的内部配套;

8、独特的产品品质、立面色彩、四明户型、精装修、保温隔声等独领市场;

9、开发商的物业服务保证;

10、以俱乐部为主体的大型配套设施,运动与生活设施配备;

11、知名幼儿园、小学进驻,提供完善的教育配套设施;

12、河畔新城等于“健康住宅”的概念深入人心,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13、项目获得的众多荣誉称号带来的唯一性与权威感;

14、市场已基本形成交口称赞的口碑传播效应;

15、800多位业主的鼎力支持与厚爱;

16、一期整体形象形成,客户眼见为实,为未来起到示范作用。

河畔新城的劣势:

1、浑南新区整体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交通体系、教育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2、浑南市政配套设施滞后;

3、市民居住习惯及文化观念的定势尚留在母城区;

4、新区土地出让的多轨制造成市场的不平等竞争;

5、河畔新城已为众多楼盘竞相仿效与克隆,竞争日益激烈;

6、河畔新城市场价格独领,竞争对手低价竞争,给我们带来价格压力。

三、工程建设方面的计划安排

一期工程:

2004年是公司大发展的一年,一期工程在建和交付使用及二期在建工程总建筑面积30万m2,总体安排如下:

1、建筑工程

29栋多层单体2004年6月开始装修,9月中旬交付使用;

2栋小高层2004年年底交付使用;

3个公建及幼儿园2004年7月交付使用;

俱乐部2004年5月中旬装修和安装设备,9月底交付使用。

2、综合管网工程

电力管网管道工程2004年6月中旬完成;

弱电综合管网工程2004年7月中旬完成;

污水、热力、给水、雨水、煤气等管道工程7月中旬完成。

3、电力设备安装及供电

今年6月上旬完成俱乐部内中心开闭站和变电所供电设备安装,6月中旬正式送电;7月底完成园区内供电设备安装和电力电缆敷设,8月中旬接通户内用电。

4、景观、绿化及道路工程

今年8月底完成基本绿化和主要景观建设,9月底基本完成道路建设,保证园区内及园区与市政道路的良好衔接与畅通。11月底完成大树栽植和景观细雕等完善工作。

二期建设工程:

1、样板间

4月中旬完成土建工程,5月底完成精装修工程,确保6月中旬对市场开放。

2、建筑工程

今年3月中旬完成建筑放线工作,开始土建施工,7月中旬完成多层主体工程,10月底完成小高层主体工程,至年底多层部分土建工程全部完成,达到精装修条件。

3、学校、公建工程

今年3月中旬开始施工,6月中旬完成主体工程,7月底完成内、外粉饰施工,8月份交给政府进行内部装修。

四、营销工作的计划安排

实现销售回款4.37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04年6月开放二期样板房,2004年5月份认购,7月份开始签约。

第三部分企业总体目标以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总体目标

1、牢固树立起河畔新城的品牌

沈阳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日趋成熟和理性。房地产品牌作为信誉的标签、身份识别和情感归属,已经成为消费者购房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目前,浑南、和平和沈河区整个房地产竞争尚处于初级阶段,低价、恶意甚至诽谤等不良现象司空见惯,未来几年市场发育成熟,品牌竞争将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从现在开始,我们全体干部与员工要有清醒的认识:愚者想今天的钱,智者想明天的钱。我们要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一种标志,是在客户心中建立的长期的信赖,品牌是对客户的忠诚,是客户在长期消费过程中体验到的企业责任感。创立品牌不是百米赛跑,更多的表现为马拉松,表现为一点一滴的内功。我们必须要接受客户漫长甚至是残酷的反复检验,我们要不断地吸收、充实、改进、完善、提高。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打动客户的心灵,推动客户生活质量的提升。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我们的户型,可以模仿我们的理念,我们必须创造别人无法模仿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2、对股东有良好的、长期的回报

企业创造价值并使之最大化地回报给股东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我们经营管理者的责任与义务。股东投资办企业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带来长期与稳定的回报,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个企业,预测与抵御各种风险,不辜负股东对我们这个团队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实现公司持续、健康、良性的发展,对股东有良好的长期的回报。

3、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沈城房地产界的一面旗帜

信守对社会和客户的承诺。做企业如同做人,讲品质,讲信誉。河畔新城在客户心中建立了很高的期待,有的客户甚至把一生的梦想和财富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做的要比说的好,甚至比客户想象的要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狠抓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是百分之百的指标,百分之一的缺陷也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最终可能葬送自己。二是牢固地建立“客户是上帝”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东北和沈阳是老工业基地,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工业生产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国家计划、统购统销带来的劣性影响了几代人,服务意识与观念淡薄。在我们今天销售态势良好的状况下,在建立品牌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竞争就是质量和服务的竞争。质量与服务必须深深地刻在每位员工的心中,我们一定要常抓不懈。

虽然,这个企业组建仅仅一年多,但是我们主要干部和骨干员工都拥有本地区的开发经验和全国视野,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在一期成功的基础上,使“河畔新城”成为沈阳乃至东北房地产界的一面旗帜,在市场中领跑。

4、规范管理,运作有序

随着企业地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企业业务流程,注意监督、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建立部门间、部门内的沟通机制,提高团队间的协作能力。

5、员工能随企业的成长而成长

河畔新城作为一个超大型楼盘,给我们的员工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锻炼学习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公司确信发展的企业会不断地给员工带来发展的空间,有才能的员工必然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

二、产品售后服务及品牌建设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期取得的营销佳绩,主要依赖强势的品牌附加值、优越的产品力与先进的营销手法,而在竞争对手纷纷改良与克隆我们的产品,模仿与抄袭河畔新城的营销手法的态势下,河畔新城产品的个性化的优势不复存在。

面对竞争对手的亦步亦趋,要跳出同质化竞争、价格竞争,实现二期的持续热销,必须在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方面下功夫,即狠抓售后服务,加强品牌建设,这是今年公司工作的重点。

着力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以“国际化生活”为核心价值的品牌形象推广;

2、通过产品持续的领先和创新,巩固市场领导者地位;

3、打造可靠的工程质量,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

4、依靠精致细致的物业管理服务,将“客户是上帝”的开发理念坚持到底;

5、通过高质量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为客户提供愉悦的品牌体验;

6、加大力度宣传“守诚信、重承诺”的企业品牌形象。

三、对员工的要求

1、对企业要忠诚,热爱企业,关心和维护公司的利益不受侵害。房地产行业投入大,每位干部手中都握有一定地权利,支配着公司的资产。希望每位干部、员工都要慎用手中的权利,替公司负起责任。我们也要进一步加强防范,坚决杜绝社会上不正之风、不良习气侵害公司健康的肌体。

2、有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要勇于挑战,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保持积极进取心态对企业和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可以化不利为有利,化危机为商机。从繁杂的事务中看到希望与曙光。面对困难有二种态度:一种是积极的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坚韧不拔,不达胜利不罢休;一种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束手无策。我们每位干部要注意平时培养进取心,有预见性、有工作能力和方法、有信心,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竞争既是残酷的,也是快乐的。通过市场的竞争我们能够更加成熟,增长才干,创造财富,体验人生的美好。

3、工作要有计划性,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重点,根据各阶段的不同侧重点,制定每个阶段的工作计划,督促自己不断完成设定的目标,对自己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脚踏实地,跟上公司整体的发展步伐。

4、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廉洁自律。只有每位员工在平时工作中自觉的按照公司制度办事,才能形成一只规范、高效的队伍,面对任何竞争、任何挑战,也能从容不迫,取得胜利;

5、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在各自的领域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不断积累自己、完善自己,以适应公司不断发展的需求,在工作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6、有真诚为客户服务的观念,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将服务真正融会在日常的工作中,真心的为客户服务,在实际行动中树立河畔新城品牌。

过去一年,我们走过了从艰辛起步到初创成功的历程,我们也体会到了这一过程带来的快乐。今天,当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明天更严峻的挑战。我们依靠什么?我们领先一步的产品,一流的工程质量,先进的营销理念,良好的客服意识和优秀的干部、员工队伍。

也许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并不平坦的路,但我们坚信这条道路注定是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