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展心理健康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能否为学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通过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能够自主地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其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让学生具备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两个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事后的补救性治疗,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职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了解,并制订积极的引导和促进方案,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更好地投身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去。2.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治疗方式,能够解决个别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辅导,采用公开讲座和辅导的方式,能够让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大部分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就业不适问题等。3.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不仅关注与学生学习及生活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关注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问题。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涵盖高职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个人情感心理问题、个人职业定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家庭情况心理问题和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高职学校在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求心理健康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背景,掌握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疏导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科学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及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安排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但总体而言,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当前大量高职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事后补救,轻预防。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都会犯的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其指导思想本身并不是真正地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而是以杜绝或消除学生因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后果为目标,这种指导思想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只注重眼前利益,强调如何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减轻心理问题带来的后果,而对于学生平常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普遍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够重视。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是一种补救式的教育方式,而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实质上的改进,更谈不上为学生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重心理疾病治疗,轻健康心理培育。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常犯的一种错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包括部分同学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心理疾病之后,才需要去治疗的,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病人的,而不是针对健康人群的。这种思想既会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导致学生对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积极性。最终的结果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转变成只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开设的教育活动,大大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初衷。3.重被动干预,轻自我修复。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被动的干预教育模式,即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再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被动的干预都是在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后,才考虑如何去解决,解决方式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种被动的干预也只是去弥补和修复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去修复学生的心理品质。而且由于学生长期都是接受这种被动的心理健康干预,因此并没有让学生养成一个自我修复、自我疏导的心理问题解决模式,使得学生不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综合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问题,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而言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并不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解决、自我疏导能力。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本文专门设计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中,分别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设计,使得按照这一模式所设计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1.在实践安排上,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为了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覆盖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全部学习阶段中都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而且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的热点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事实上,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几年时间中,不同的时间阶段其学习要求、学习特点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学生在刚入学时,更多的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学生在学习的第二年,更多的是解决人际关系、情感恋爱等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中,更多的是需要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人生观、职业观等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产生的潜在心理问题,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才能有助于学生自始至终都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获益。2.在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的心理问题治疗是有很大差别的。心理问题治疗是专门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为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这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去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此,这就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理念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核心,而不是盯着针对个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疏导上。3.在教学内容上,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热点问题,疏导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事件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每一届的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都各有差别,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紧贴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逐年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当前社会、满足学生需求。只有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让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疏导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给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有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4.在教学形式上,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疏导心理问题的习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不同的心理健康概念、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会让学生慢慢地习惯于去接受别人的指导和被动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形式上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为老师,互相进行开导和交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自行地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这既有利于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能让这些参与心理健康疏导的学生慢慢养成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篇2
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是工会关注的现实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实现学校和谐发展,这是学校工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工会要在凸显人文关怀、强化心理疏导、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加强对教职工的心理疏导,让教职工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形成促进教职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创造一个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环境。在此,笔者就学校工会在教师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工会在教职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一)心理疏导,缓解教职工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和谐社会不但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人的自我身心和谐,其前提就是心理健康。教职工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会造成不同的文化理念碰撞,加上工作压力大,让他们身心感到疲惫,这种状况使得教职工心理素质承受着考验。教职工心理失衡而得不到及时疏导,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挫伤教学积极性,更会影响学校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工会组织要密切关注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二)心理疏导,是工会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是工会关注的现实问题。作为群众组织,工会更应发挥联系教职工情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帮助教职工调适心理。在个人心理方面,要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生活观念,使其明白,通过努力你也会成功;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方面,营造一种相互欣赏、的人际关系氛围;在促进教职工与学校共同发展方面,帮助其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为教职工成才提供培训与实践的机会。
二、学校工会在教职工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教职工提升心理素质
工会重视和加强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两个层面实施。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实施素质教育计划时,引入心理健康培训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教职工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应对压力能力。二是对一些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教职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聘请心理咨询专家开设专业知识讲座,帮助其调整认知模式,缓解或调整由于认知错误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使其能自动消除紧张心理和焦虑情绪,明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二)开展家访谈心活动,帮助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把思想工作从学校延伸至教职工家中,是工会工作的传统做法,也是工会与教职工增进了解、相互沟通的有效渠道。通过家访这种传统的、富有成效的方式,即可让教职工在熟悉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地倾诉内心感受,缓解心中苦闷、烦躁、抑郁情绪,也可通过家访,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真切地感受教职工的所想、所需和所求。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教职工,要抓住他们自尊心强、遇到困难不愿寻求他人帮助的特点,主动热情地找上门去关心他们的内心苦闷,做好排忧解难工作。让交流双方感受到彼此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相互的信任关系就有了基础,教职工也就愿意袒露心扉,倾诉衷肠,在聊天的轻松环境中缓解压力。
(三)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帮助教职工释放心理压力
有句话说:人,是爱玩耍的动物。可以想象,负面情绪随着汗水挥洒出去,会给人一种怎样的痛觉。一些心理调适能力比较强的人,就是通过玩乐来释放情绪的。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陶冶性情的文体活动,能为教职工发泄情感创造空间,益智强身的文化娱乐活动,能让教职工以平和愉悦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从挫折中反省自我,最终达到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效果。
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对教师群体形成巨大压力,使心理疏导愈来愈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普遍要求。一个优秀的工会工作者,一定要学习掌握心理疏导技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教职工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就能形成促进教职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创造一个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环境。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中职学校生源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我校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外部环境影响和学生群体特殊性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地处惠州市惠阳城区这个以个体商业为主的特殊地理环境,毗邻港澳等地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卡拉OK歌厅等场所及各种网络污染;再加上自私、拜金、不遵守规则、赌博、吸等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由于家庭教育的不重视,缺乏爱的关怀,出现早恋、自卑等现象;又或是学校教育中因成绩不理想而被师生冷落,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束缚状态中,导致道德情感的严重缺失。于是,各种不良的因素从不同方面、不同渠道在严重侵蚀现在的中职学生。
这些不利环境决定了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学校如果还用过往的一大堆管理规定强制“灌输”给学生,德育管理部门仍沿用“警察式”的监管,必将引起学生群体的高度不满和心理抗拒,加大学校和学生的对立面,这对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开展好形式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来服务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更新德育观念,多渠道、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疏导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建立以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学生科、教研科组、班主任、团委、学生会为主线;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展课题研究为引领;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探索德育课、德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建立以“心灵家园――学生心灵的港湾”为主旨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立“心灵志愿者协会”,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自省级课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立项以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得到学校更大力度的支持,在软件上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在硬件上也不断完善。建立起环境优美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的服务宗旨是“尊重、理解、同感、助人、保密”,给学生一个温馨、安全的倾诉空间。心理咨询室每天下午安排有心理教师值班,向全校师生开放,通过咨询,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如学习、就业、恋爱等问题,及时缓解学生因心理而出现的各种矛盾。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满足了学生心理预防、心理疏导、心理诊疗三种不同心理疏导的需要。这种全方位渗透式的德育管理模式,使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除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课、心理辅导外,学校还聘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疏导,此举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
每学期初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很好地掌握了学生心理状况,对学生中心理有偏差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排解他们心中因家庭、就业、恋爱等原因产生的心理困惑。
“心理家园志愿者协会”是我校最活跃的社团组织。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创办了自己的专刊――《心灵家园》,它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又为学生的文学创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每年都开展“5・25心理健康周”,活动形式主要有:现场心理咨询、现场心理测试、团体游戏、学生手抄报或心理论文评比、心理剧表演、校园广播、心理电影赏析等。健康周不仅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还营造一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此外,“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成员还积极走出校门,参加各级文艺表演和献爱心活动(如到敬老院献爱心、儿童节慰问、省运会志愿者服务等),培养他们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的精神,并在活动中得到启示、成长。学校每学期对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彰、鼓励。
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评价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全体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如学生对学校管理认可度提高了,学生和教师对立面减少了,后进生比率也在下降。学生呈现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针对个别学生对就业的彷徨心理,心理教师的及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心理教师李惠坚根据实际撰写的《中职学生心理咨询形式偏好的调查》获惠州市2010年中职学校教师论文一等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玲琳老师撰写的《一例考试焦虑案例报告》2011年获惠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评选二等奖、《一例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案例报告》在第五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由她主持的课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获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规划第一批科研立项课题。
此外,2011年,“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被评为“爱・大家”首届珠江公益节“双千一百”评议活动“千个公益项目”的荣誉称号。
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及同行的认可。惠州市教育局要求我校这一做法在市、区推广宣传,吸引了上级领导、专家到我校进行德育转型调研。
篇4
【关键词】 心理疏导;探索思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7-0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医务工作者长期身心劳累疲惫,其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心理问题增多。如何做好职工心理疏导工作,和谐的劳动关系,缓解职工的心理压力,促进职工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医院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现实课题。
我们的做法是:
1 依托信息平台,掌握动态积极疏导
1.1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掌握职工思想动态 一是通过医院 “院长值班月”、“领导接待日”与院长热线电话,听取职工意见,掌握职工思想动态。二是通过工会职代会、院情会、职工议事会,以及召开各种对象参加的职工座谈会,直接听取、收集情况,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三是通过网络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发挥内网留言簿的作用,收集职工意见,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1.2 分析职工思想动态,分层次进行重点疏导 一是对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疏导,帮助新职工认识医院发展特点及其卫生行业个性特征,让新职工明确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二是对业务骨干进行职业道德建设的疏导,通过教育疏导,帮助业务骨干以良好的心态与职业道德,履行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三是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价值观”疏导,倡导“仁心仁术、博学博爱”的价值观,稳定核心团队,服务病人,造福一方,推进医院与社会、医院与病人的和谐。
1.3 关心职工心理健康,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一是建立职心理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对专业机构明确诊有心理疾病的职工,人事部门进行备案。二是为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提供政策咨询、专家服务、阵地保障等。三是凡参与心理健康干预工作的人员都应做好保密工作,对其相关信息予以保密。
2 依托文化平台,正确引导释放压力
2.1 引导职工融入医院建设发展 一是对医院精神、服务宗旨、发展理念等进行学习宣传,丰富医院文化内涵。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发动职工积极参与医院建设,让职工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从每一个环节、从一个细节上履行医务人员的承诺与责任,实现自我价值。三是引导职工投入到医院开展“党员一面旗”、“感动一医”人物、科技创新旗手评选等竞赛工作之中,让职工在劳动竞赛活动中丢掉郁闷,获得快乐,收获喜悦。
2.2 引导职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一是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职工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职工每年培训2次以上。二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让职工与管理者正面的进行交流与探讨,倾泄烦恼,解除心中的疑惑,缓解职工的心理情绪。三是让职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释放压抑,保持心理平衡。
2.3 引导职工参加文化体育活动 一是认真策划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举办“荆江之春”、“荆江之秋”职工联欢会、5・12护士节晚会、职工乒乓球比赛、职工羽毛球比赛等文体活动;二是加大经费投入,支持职工文体沙龙等社团活动,鼓励职工通过“兴趣小组”,自娱自乐;三是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休闲娱乐活动,适当的调节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
3 依托管理平台,制定措施主动干预
3.1 日常工作抓规范 一是医院成立了成立医院职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会办公室;二是明确了工作职责,出台职工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的计划与措施。制定了《职工心理危机处理应急预案》与《职工心理危机处理工作流程》。三是建立职工心理危机保障机制,发挥心理咨询门诊与专家组的作用,医院提供必要的人员保障和经费投入,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
3.2 敏感时期抓防范 一是在医院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前后,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预先进行控制,确保职工思想的稳定,确保重大改革方案能顺利实施。二是在重大人动之前,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安定团结。三是在季节性变化容易诱发心理疾病等敏感时期,要求医院职能科室及相关科室要关心疑似心理疾病的职工,主动沟通,加强防护。
篇5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日趋增大,心理上和思想上容易出现障碍,既往的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易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和思想问题,由此,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疏导 教学应用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有关心理疏导方面工作的开展,对于解除大学生的思想疑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关系的探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式是通过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是强调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心理疏导最初是医学心理学方面的一个概念,建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技术和理论,以缓解或消除求治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互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在工作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使之相互借鉴、加强协作,发挥它们的联动效应,塑造大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
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1.受教育者对心理疏导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受教育者对高校思政教育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通常将心理疏导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甚至心理治疗相混淆。某些学生认为心理疏导对象是有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的群体,这说明这些大学生对心理疏导对象存在误解,对心理疏导的认识停留在治疗心理疾病层面,忽视心理疏导是从心理层面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思想意识等实际问题的深层次的重要内容。
2.教育工作者心理疏导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某些从事辅导员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是非科班出身,没有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背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停留在初级阶段。一方面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忙于日常繁忙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技能。
3.高校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
心理疏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需要学校多方面的心理疏导资源,拓展心理疏导的新空间,形成目标统一、相互配合、全方位的心理疏导网络。另外,心理疏导机制还需要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整个疏导环节的和谐。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证明:一个机构或者团体若有着健全的心理疏导机制,即使在各种条件极端差的情况下,学生也能保持好的心态,进而克服种种困难,甚至创造出奇迹;相反,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不能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即使在优越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或开展活动,也不能取得成效。因此,心理疏导机制的健全与否,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整个高校工作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疏导机制建立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这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疏导
1.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水平。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进入大学后,身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课程、远离家乡,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势必会造成巨大的心灵冲击。近年来,有些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定期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并鼓励相关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2.高校应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出现,与多个诱因有关联。近年来,某些高校学生因为心理障碍或是精神疾病导致各类事故时有发生,所以高校要不断完善心理疏导机制。要以人为本,从关心、爱护的前提出发,切实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耐心细致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中心,构建各级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工作体系,加强个体心理排查工作。
3.需要创新心理疏导方式。
传统的心理疏导方式为:教育工作者一味地与学生谈心,通过交谈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但在现实中,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常与躯体疾病有关,躯体疾病常伴有心理问题的出现,心理问题常呈现躯体化表现,二者在生理解剖上存在一定的关联。建议学校适当增加健身设备、营造体育锻炼氛围,注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灵协调、健康发展。高校还应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为以后的交流打好基础,可以通过活动使学生之间加强思想交流,树立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通过相关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慢慢地敞开心扉,融入集体。
4.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之乐于疏导。
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工程师更注重的是实践,既要会说,更要会做。要做好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深入探索学生的心灵,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心与心的触碰,这样学生才会和教师面对面地交流、倾诉、提问,自觉地接受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系无声”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滋润大学生的心田。心理疏导的目的是防止学生出现过激的行为,所以要消除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很丢人”的误解,让学生明白:心理咨询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给学生提出建议,加快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韩小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实现心理疏导与思想引导的有机结合[J].商,2015(3):66-67.
[2]姚念龙,刘颖.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7-110.
[3]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04-108.
篇6
1.不善于交往,性格孤僻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跟父母,大多跟爷爷、奶奶或亲友生活,所以存在大多孤言寡语、性格孤僻、内向等的心理情绪问题,这严重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据统计:25.1%的“留守儿童”对儿童的集体活动没有兴趣;18.2%的“留守儿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12.3%的“留守儿童”不合群,人际关系较差;常常表现为独来独往、性格内向孤僻;近半数的“留守儿童”只有别人叫才去参加集体活动。
2.不同程度的存有情绪低迷、困扰不安、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离开父母的关爱,从小缺乏管理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得沉默、内向、不开朗,表现为情绪低迷,困扰重重,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据调查分析发现,21.5%的“留守儿童”常常想念父母,表现为一说父母就焦虑、悲伤、哭泣。但也有19.9%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对父母失去所谓的母爱和父爱的亲密关系,表现为无所谓,满不在乎。还有少数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比上上一代的老人要求严格,而表现的不愿跟父亲和母亲生活。但是,总的来说,调查发现79.2%“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迷、困扰、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3.在学习上疏于管理
据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留守儿童”生活疼爱与监管方面比较重视;而严格要求上就显得惯着、迁就,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疏于管理,61.8%的“留守儿童”学习意识淡薄,贪玩懒散,纪律性不强,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不高,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很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二、对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教育工作模式
1.建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档案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个人喜好、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状况;“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成绩、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等。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使心理辅导教育工作针对性强,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强家校联系,密切配合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如:组织家长会,举办亲子活动,组织有关专题讲座,请专家现身说法;密切与家长联系,拓宽除电话以外的沟通渠道,增加沟通频率,提高沟通效果。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育环境,及时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掉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增设心理健康活动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要在注重知识性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调到留守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展游戏活动,创设氛围,突出现场效果,进行角色扮演,开展讨论等方式来增加心理健康活动课趣味性。此外,增设心理健康活动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心理健康专栏等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
4.创新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相结合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对“留守儿童”表现的共性问题,要召开专题会,有效面对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解答和疏导。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解决。在工作方法上,对存在问题严重和突出的,要采用多个老师共同帮扶的办法;对碍于情面,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要采用一对一的疏导和管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学生设身处地的去做同学的疏导工作。总之,个别辅导与集体引导相结合,疏导要及时,要有耐心,帮助学生彻底解除心理障碍。
5.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篇7
提高心育能力
学校要求辅导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辅导技巧和方法,这样,在对学生的辅导过程中,才能用合理的辅导方式化解学生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辅导老师要懂“心”。
学校专门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司其职。学校采取梯度培训制,着力建设了三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育了一支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稳定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第一梯度是校级心理辅导老师。学校选派他们率先外出“取经”,积极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由他们把有关的知识及最新信息带回来,传授给全校教师,并要求他们结合学习成果上公开汇报课,作专题辅导讲座,以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目前,学校已有一位老师获得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另有六位教师通过了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第二梯度是具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能力的班主任队伍。通过定期举办德育研讨会和每周的班主任例会,有计划地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更好地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第三梯度是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辅导及教师自身健康心理辅导,主要是以外聘专家讲座、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后的汇报为主。每学期初,学校都会安排骨干心理教师进行一次讲座,或关于教师减压,或关于班级心理辅导。同时,邀请省、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讲座,弥补辅导教师专业的不足,逐渐提升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辅导水平。
拓宽心育渠道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
学校隔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三至六年级由专职教师任教,一至二年级由班主任老师任教。为了扎扎实实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辅导。通过把目标分解到学段,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创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心灵滋养》。
在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学校还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素材,使学生处处能感受到真、善、美,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例如,语文课,深入挖掘人物形象中含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诸如意志品质、生活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有机渗透,达到育人育心的目的;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数学课,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课程,多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他们以美的熏陶。
学校还将德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的“校节”活动,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融德育、科技、心理等教育于一体,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无不蕴含着对学生健康品质的培养。班队干部竞选、班级公约的共同制定、对学生考试前后的辅导、典型人物的宣传、学生中的共性心理问题和个案跟踪研究、班级“悄悄话信箱”的建立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重视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的工作重点在于“疏”和“导”,也就是要把预防放在第一位,防患于未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因此,学校把重点放在了爱护学生成长之“心”上。
学校投资近30万元重新改造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施先进齐全,配有音乐放松椅、心理测评软件平台、团体心理沙盘等传统硬件设施,同时配备“智能互动宣泄系统”以替代传统击打,引导学生将压抑合理发泄。除此之外,“中心”还配备了心理涂鸦墙、留言板,增强“中心”与学生的互动,“中心”已经成为师生“心灵休憩”的“绿色港湾”。
同时,学校修缮了校园文化墙,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在学校里愉快地学习和生活,释放积极乐观的能量,同伴之间互相感染,形成浓厚的文化气息。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容易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需求,从人际、学习、情绪、亲子、自我意识等方面开展系统讲座。心理沙盘是一种非常科学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身心治疗技术,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都能起到调节作用。学校率先在全区开始个体沙盘游戏技术的引入,先后购进三个沙盘以及2,000多件沙具,孩子们通过制作心灵花园,讲述花园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以此来判断孩子的内心状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例如,通过比赛的小车被大苹果挡路,看出一个一年级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对环境变化的不适以及内心的紧张、迷茫和疲劳;通过二战中的荒漠,看出孩子母爱的缺失;从动物的大迁徙、寻找水源以及掉队的小斑马中,看出孩子人际关系的紧张;从决斗的恐龙看出孩子内心的冲突和注意力的缺失等。辅导老师把孩子们在沙盘中反映出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进行归类,并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和讲座,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深化课题研究
“十二五”期间,按照市级主导课题《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的要求,学校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导向,以探索积极心理教育的策略和路径为载体,以全面提高师生心理素质和品质为目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学校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让每个学生的心灵都能够悦纳阳光。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发现沙盘技术的引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因此课题组在“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引领下,大力开展体验式团队心理沙盘的研究,积极探索体验式团体心理沙盘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学校加强对实验教师的专业培训。2016年,学校选派部分心理教师参加了长春市中小学教师体验式团队心理沙盘的培训,系统地学习了沙盘疗法的理论知识,了解了沙盘治疗师的职业规范,掌握了沙盘疗法的相关技术,为开展此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学校利用心理课在三至六年级中进行体验式团体沙盘的课堂体验。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24种积极心理品质确定了各年级团体沙盘的主题,制定了整体课时计划,深入课堂实践研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校还特别重视家校共同体建设,定期组织家长、教师、亲子进行团体沙盘体验,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疏导。
篇8
关键词:高中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路径
受到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目前高中生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升学择业、学习状态以及家长和教师方方面面的压力,一旦不能及时做好疏导和调整,学生就极有可能陷入种种矛盾心理和困惑当中,出现焦虑、惶恐和不安等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状态,更会对其他学生,乃至整个班集体的学习和成长氛围造成不良影响。
1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思想认知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的思想教育观,才能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首先,学校内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要从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视角出发,全面推行科学教育、素质教育,更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积蓄力量。一方面,学校内部要转变传统“应试至上”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各种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落地执行;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择专业的教师转向负责此门学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保障正常的课时,杜绝其它学科教师兼职、高考学科占用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等现象发生。其次,学校内部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中校长、教导处主任等,其个人思想、办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科建设的走向和发展规模。因此,从个人的视角来说,其也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束缚,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安排时,一定要做到紧密布局、合理安排;在进行师资力量的引进和相关资源建设时,一定要加强投入、将项目和活动落实到实处。第三,高中的全体教职人员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很多语数外学科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频率,会大量占用其它看似不重要学科的课堂时间,这不仅导致原本应正常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保障,更会让这样一门必修学科形同虚设,起不到本身所应具有的作用。所以,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每一名教职人员,都应转变思维、改变立场,打破原本观点当中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的观点,不占用课堂时间、不抢夺活动时间,支持发展、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求,争取为其创设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
2打造新型关系,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需要构建良好而稳定的校园关系,这其中既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构成学生良好心理状态、实现心理健康的基础。首先,很多学生由于自小便被灌输一种“高中阶段学习最重要”的观念,以至于整个高中阶段将大部分时间和经历都用在学习上,不擅长和其他学生交流、也不擅长和老师沟通,长此以往便养成孤僻、自闭的性格,这对其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要不断从心灵上和情绪上予以安慰,帮助他们克服紧张的心理情绪,从高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压力还来自于家长和老师强烈的期望值,这促使学生在学习上一旦受挫和面对困境,往往会不知所措、情绪消沉,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展开沟通时,构建二者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适当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让他们能够以较为平和的心态应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在很多教师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自己应该以“严”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很难在严肃和交流之间做好“平衡”。很多教师无法改变自己的既定“形象”,不愿意和学生交流,也很难做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感受他们成长的处境和困惑,这就导致师生之间形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教师要尝试着改变自己,尝试着激发学生的潜能,尝试着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当中积极向上、释放能量,因为很多学生一直以来对教师的心态都是“敬畏”,唯恐说错了话、或表达不正确,被批评和指责,而这样一种不良心态的诞生,归根到底需要教师创设良好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以释放。
3加强校园宣传,优化心理疏导
不断加强校园内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来展开,比如“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健康社团”等,这不仅可以形成学校内部良好而积极的教育氛围,还能促进学生个性的解放和兴趣爱好的拓展。另一方面,高中生由于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来说,都是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但在这个阶段,面对日常学习、生活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高中生往往会产生矛盾心理,需要教师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安然度过。所谓的心理疏导是指帮助学生,防止其出现心理偏差的手段和方法,而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和目的,一方面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的疏导情境,让他们尝试着从生活中历经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让他们有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有面对困境走出困境的胆识,这样,在他们面对真正的困难时,就不会不知所措,反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很多学生不愿意跟教师讲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很多教师也不会在课余时间和学生展开交流,这自然是不利于双方构建良好学习和交流氛围的一种状态,相反的,教师需要学会倾听,学生需要敢于宿诉说,这样心理疏导才会有效果。总而言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是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指向,更是维系校园内和谐氛围的生成、体现良好社会效应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知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到有益于其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和路径,让每一名高中生都能怀揣理想、怀抱积极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迎接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挑战。
作者:刘超杰 单位: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参考文献:
篇9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青年官兵的身心发育正处在这一阶段,认知、鉴别、自控和调适能力相对较弱,极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属于典型的心理障碍多发群体。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对官兵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繁重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使广大官兵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基层消防官兵在执行灭火战斗、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的任务以后,脑海久久出现亲身处置过的惊险、恐怖场面,长期心有余悸、惶恐不安等。随着官兵来源的成份越来越复杂,思想状况也越来越活跃,青年官兵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文化生活负面影响对官兵干扰不断增多,迫切需要加强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特点规律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尤其需要重视官兵心理问题。通过剖析部队近年来发生的案件和事故,大多与青年官兵心理障碍逐步郁积和得不到及时化解有直接关系。这也说明,产生心理障碍后,如果错过最佳时调节期和治疗期,就会由一般的心理障碍,发展为严重的精神疾病,会对官兵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重视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是加强消防部队建设、圆满完成各项消防安全保卫任务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从优待警、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做好经常性管理和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有益补充。各级要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符合部队实际、适应官兵特点的心理工作方法和途径,确保广大官兵始终保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圆满完成各项消防安全保卫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二、加强教育,注重引导,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新理念。在新时期,一方面,部队官兵尤其是青年官兵在利益调整、竞争加剧、环境封闭、训练艰苦等现实条件下,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少官兵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还存在着“四不”现象,即有了心理问题不知道,知道了又不在乎,即使产生了痛苦感也不敢说,别人发现了还不承认。这些官兵之所以存在此类心理问题,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观念滞后。因此,要使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必须首先在帮助官兵树立心理健康新观念上下功夫。一是纠正官兵对心理健康不重要的观念。科学研究早就发现,人的生理与心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我国古代中医学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只有将生理与心理视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才能正确认知在我们自身发生的一切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更进一步地说,官兵个体生理的疾病,常常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心理的疾病又很容易催生生理的病态。二是树立官兵心理健康与思想健康紧密联系的理念。心理健康是思想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主体具有健康的心理反映活动,才能保证其所形成的观点、立场及态度等符合客观实际,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而思想健康又将有力地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合作,多管齐下,建立健全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机制。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要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深入下去,就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使这项工作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从消防部队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当前应主要建立健全如下机制:一是建立支、大、中队官兵心理问题三级预警体系,预警体系的主要功能就是及时而准确地发现官兵中己出现或潜在的心理问题。预警体系主要由依法组成的三级工作小组构成,即中队有骨干信息小组,大队有心理咨询小组,支队有心理医生参加的心理教育和疏导领导小组。预警体系的工作程序是,中队骨干信息小组发现问题,应迅速将其整理上报大队心理咨询工作小组,大队工作小组将调研后形成的基本结论上报支队工作小组。支队工作小组一方面进一步对下面反映的信息进行研判,制定工作对策,指导实施教育与疏导方案;另一方面,及时将研判的信息呈报上级政治机关,以使上级机关掌握情况,必要时给予各种支持。预警体系作用发挥的效能如何,直接关系到部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必须做做到组织落实、职责分明、反应快速、情报准确。二是要建立官兵心理档案。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心、情况分析等方法,摸清官兵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由卫生部门或在专家指导下做一些必要的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要紧密联系官兵日常工作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搞好心理疏导。善于发现和认真分析个别官兵行为上的异常表现,找准心理症结及其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缓解和调控,避免心理矛盾加剧;对有心理疾患的,应积极治疗,不适合服役
篇10
中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地关系。
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如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设置心理课程。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青春期,生理发展比较急剧,心理也比较复杂。心理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学初针对初一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举办了“如何适应学校的新生活”的专题讲座;对学生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的特点,举办了“成长中的男孩”、“和女生青春期安全教育”等讲座。这些心理讲座帮助学生获得了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效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3.开设导航广播。在学校开设了“心灵驿站”心理导航广播,定期宣传心理知识。从学生自身出发,开设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成长需要的心理知识,易于接受,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共鸣。
二、优化健康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下“架子”,要真诚的对待学生,要蹲下身子看一看,放下架子问一问,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广泛交流,密切合作,结成学习的共同体,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所以,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营造宽松氛围,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其次,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因此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的班级规章制度等。
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同伴的交往中,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学会关心朋友,珍惜友谊,善待他人。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在班级里形成民主平等的风气,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参与讨论,体会到主人翁的自豪感,引导全体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积极的情感和正直的人品,激发学生团结向上,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一流团队。
三、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的最佳手段是进行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智力、情绪、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运用心理疏导这一教育手段呢?首先要对形成各种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危害性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然后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疏导疏导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目的性。心理疏导时,要在分析某种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以此目标作为疏导的出发点和归缩点。
时效性。在不同时机和环境中疏导会产生不相同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什么时候出现心理障碍应及时进行疏导,因为有些急性的心理障碍会立即引起恶性后果来。可对于大多数的心理失衡,在具体实施疏导过程中对时机、场合的选择却很有讲究。有些事适合在轻松随和的气氛下进行,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拘谨感。
适度性。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界限,超过界线就会走向反面。心理疏导也是如此。实际上,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因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充满矛盾的,复杂多变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现象也应复杂的、多变的、矛盾的。所以当学生出现某种心理矛盾和障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应大惊小怪,不感情用事,不言过其实,否则疏导过度反而会加剧心理矛盾,出现新的心理障碍,容易引起厌倦、恐惧、逆反等不良心理。
艺术性。疏导作为一门艺术,没有规定的法则和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探讨。例如: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与其性格相适应的疏导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的自尊性强的“闭锁型”学生应用“温和式”;对于性格外向的“开放型”学生宜“先柔后刚式”;对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采用“提醒式”;对于各种不同心理障碍,常用替换法来疏导,如出现好胜心理障碍或爱美心理障碍时,巧妙地以赞扬为主代替训斥、批评,其效果更好。
- 上一篇:调查报告的内容
- 下一篇:企业薪酬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