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外科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外科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外科专业

篇1

本人是xx医科大学临床外科专业xx级的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我来到xx人民医院外科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充实而紧张的实习转眼间就结束了,这次经历可谓收获颇丰,使自己对医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在进入icu前带教师向我讲解icu内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并介绍icu环境,使我对监护室有所了解,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特别安排专科疾病知识讲座,即对胸心外科常见病的介绍,使我对胸心外科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术后监护。使我了解中心静脉测压的意义和重要性,它是直接反应左心功能和衡量血容量的客观标准,指导补液速度和评估血容量。

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我往往把学习重心放在了操作上,而对理论学习和临床思维的训练有所放松,在胸心外科尤其如此。胸心外科病种多、手术多,我极易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手术操作上。所以我把多上手术、多练手作为实习的主要目的,手术后的病理生理会发生很大改变,我必须全面准确的综合病史、体征、病情程度、手术方式等多方面考虑,方能准确掌握要害所在,看清本质,理解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制定正确的处理措施。

通过一个月的实习,使我对胸心外科术后监护有所了解,基本掌握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微量泵等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并能独立完成中心静脉压的检测,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出入量的总结等监护技能。

这次宝贵的实习对临床经验上十分欠缺的我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在实习过程中我保持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从医者整体素质也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为我以后的学习道路指明了方向。

篇2

本文认为大学英语专业精读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对策有:

(一)总体把握教学大纲

在考虑到语言的功能、意义及结构等因素之外,还要总体的把握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把目的语相关的文化知识融入到教材中去,还要尽自己最大能力的确定外教在教学环节中的目的语的导入的重点,从而让英语文化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编辑使用教材的时候要与目的语的文化相结合。课本中的练习、对话、及课文等材料的选编要重点考察他们在目的语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案例等方面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事实上,当前在改编教材上已经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中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所以也能促进教师教授语言,结合文化内涵与文化背景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三)恰到好处的进行课堂文化渗透

恰当的进行英语课堂文化的渗透,其具体的方法有三大类:第一是通过单词讲解英语文化内涵。语言构成的三要素是词汇、语音及语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宗教、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对词汇的影响表现为其感彩和附加意义上。所以在讲课中,要重点对词汇进行讲解,从词汇的比喻义对比、象形对比、本义对比再到文化历史意义的对比,分清词汇的褒贬含义。第二种方法是根据书本的知识,介绍课文背景。外教可以根据英语的背景知识,来促进和传播本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精读课堂上,通过语言材料最大资源的为教学所用。第三种方法是通过话题感受他国文化。不同的文化国度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举例来说,中国喜欢谈论婚姻、收入、家庭,然而在英美国家都十分重视隐私,这类的话题会很少涉及。

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外国的图片与物品,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英语文化知识,了解国外的雕塑、艺术、风土人情与建筑风格。还要鼓励学生与留学生或外教多交流,通过沟通了解外国人的礼节、忌讳、习俗等文化习俗。

通过课外活动加深学生的文化知识

帮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拓展文化知识和目的语。举例来说,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报纸、期刊以及英语文化作品,提升学生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社会关系、社会风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与意识。另外,还要多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英语录像片和英语原版电影,不但可以学习影视本身的文化外,还能通过表演了解与目的语有关的非言语交流的手段和方法。

要鼓励学生多同外教沟通

从英语语境来说,同讲本族语的人交流能够促进英语运用能力的进步。让外教多给学生教授写作、听力、口语、英美概况等类型的知识,鼓励学生课后要多与外教沟通交流,这样便能学到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社会文化知识。

展开与文化有关的专题研讨

多开展与文化相关的专题研讨活动,然后还要结合中文对应的文化背景进行区分。举例来说,可以开展阅读英美文化书籍,来了解英美文化,再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发散性的谈论与介绍,在此基础上再与中文的文化相区别。通过开展介绍、对比、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目的语的文化敏感性以及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结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篇4

【关键词】课外项目式教学创新教育评价模式

课外项目式教学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是在不影响高校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在学生完成本科阶段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开展的专业性综合项目研究。它可以强化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得到综合应用和拓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对2007届学生在其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时开展了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实践,取得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1.项目题目库的建设

合适的项目题目是项目式教学的基础。好的题目对于项目式教学的开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项目题目时,教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企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相关职业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项目包涵的内容和技能具有时效性、完整性、典型性、真实性和层次性,其中层次性主要是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别。项目题目主要来自以下方面:教师的科研和学生能接触的现实生活;校企联合项目,此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为企业培养人才;学生的好想法,此类项目可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提供平台;网络和图书上的相关项目。这类项目往往需进行修改,以避免其不完整性和老化的问题。项目题目库中的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简介、学习目标、实施设备、必备知识、实施步骤、期望目标、总结和论文方面的要求等。项目题目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改进的过程。

2.实施步骤

因为项目是在课外进行,所以学生的主动性、自制力和责任性很关键。首先让学生主动报名,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谈确定一些对专业感兴趣、非常迫切做项目的学生,然后让他们2~3人为一组。个别有好想法的、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按其意愿独自为一组。为了考察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可行性和普及性,所选学生大部分成绩一般。

在确定参与的学生后,进行了选题和开题。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选题,让学生理解项目的设计内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因为涉及到方案的新颖性、研究的深入程度及论文的质量等。学生在消化吸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项目组成员经过讨论,共同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在开题报告中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和全面细致的论证。开题答辩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质疑,以促进学生对课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项目进行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和适度地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专业技能。学生的制作状况主要体现为项目阶段性的分析和设计文档。项目组成员在讨论、协作的基础上,每次以小组的形式上交报告,并且一个月组织一次报告会,汇报自己做的工作,学生和教师可以自由提问,由报告者和所在项目组进行回答,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潜能和积极的思维,集思广益获得较好的解决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内容、专业信息、业界的反馈,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经过实践发现,项目进行到第二学期结束时,大部分学生已完成了硬件的调试和软件的初步设计。暑假期间,系里提供了仪器和教室让学生进行软硬件联合调试,逐步完善系统a在系统完善后,学生需要撰写项目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不足与改进。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始一个月后,组织教师进行验收,验收环节主要看学生完成的状况和制作状况,对于关键技术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演示和回答,初步给一个分数。然后组织答辩,各项目组选派代表发言,利用多媒体演示并介绍项目组分工情况、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和成果,答辩过程中,组内成员可以对成果进行补充,组外成员和教师可以对成果进行积极地质疑、询问和评价。

最后的工作是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总结。学生的总结内容主要是课外项目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总结,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技能上的不足,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对讨论结果和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各自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

3.评价模式

参考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基本技能、方法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合作程度、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再根据验收和答辩的情况,综合后给出成绩。学生的最后成绩按论文占20%、验收和答辩占50%、平时表现占30%来进行计算。因为本专业是首次开展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实践,其内容不在培养方案内,因此课外项目式教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分没有影响。但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影响。台理的评价标准对课外项目式教学的进行和质量提高有促进作用,评价体系的细化还有待完善。

二、课外项目式教学的效果

项目结束后,课题组对参与项目学生的后续课程成绩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下:《单片机》课程平均分是68.7,参与项目学生的该课程平均分为83.6;《智能仪器》课程平均分为65.8,而参与项目学生的该课程平均分为76.6;毕业设计的平均分为77.5,而参与项目学生的毕业设计平均分为83.5。从以上成绩看出,与其他学生相比,参与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后续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可见课外项目式教学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就业状况来看,项目组学生就业质量相对全体学生偏高,经统计90%学生进入所在公司的研发部门。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得知,课外项目式教学持续时间较久,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设计,尝试了研发的过程,培养了专业方面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强化和巩固了专业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项目开展中也了解了自己,提高了职业规划的能力和计划能力,项目的成果使学生能体会了设计的成就感和喜悦,培养了自信,在和小组成员的合作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语

从参与课外项目式教学学生的后续课程成绩和就业状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十分有利,值得提倡和实施。此外。课外项目式教学在以下方面还可做进一步改进。

1.已完成项目的成果展示和建库课外项目式教学的成果是具备完整功能的产品,通过展示项目的成果,以达到宣传目的,实现课外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推广。

学生已完成的项目可以建成库,让后期参与的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项目库。快速获得相关知识。后期参与的学生若有好的想法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项目库进行改进。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充分考虑项目的连续性和拓展性,鼓励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的学生引导后期参与学生积极申请校级创新项目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2.和毕业设计相结合

篇5

    〔论文摘要〕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课内教学一课外训练一一校外实践”三种教学环境。实践证明,此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身心、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为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等相关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要适应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变化,使教育更好地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必须是灵活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易于接受经常的修正。采用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应当根据所有有关的事实和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来决定,而不是仅仅根据理性用思辨的方法来决定。这一观点已得到教育界的肯定。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课外体育形同虚设,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短缺,体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这就需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宗旨,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更科学、更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为社会体育专业网球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性”。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各种潜能的充分发展,满足人的多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造就一代人格更为健全、发展更为均衡的人。同时,人本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在一定心理空间(即个人的经验世界)内个体行为的改变过程,是一种意义学习。意义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视个体的经验fzl。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应了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2.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高校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设法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健身习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使学生受到系统的体育、健康、娱乐和生活的教育,并让其掌握会健身、会休息、会娱乐的技能,培养和增强其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作好准备。

    3.优化课程结构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指出:“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学科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强调指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自学活动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他进一步阐明课程不仅是正规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应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应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内容有机统一起来。这些阐释为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1.理论构建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通过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在bruce《教学模式》一书中,亨特强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即环境允许人们在各个阶段有效地活动,以便于取得下一阶段的成长;同时他还明确地阐明了不适是成长的先兆,为了刺激发展,应该有意的使学习者与环境不相适应。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课内教学一课外训练一校外实践”三种教学环境,即通过课外训练强化课内教学,通过校外实践对课外训练的效果进行实践检验,然后把在校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内教学,让学生在不适的环境中快速成长。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2.运行及评价

    (1)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给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状态。首先,学生在课堂卜掌握的技能越全面,掌握其他类似的技巧和策略的能力就会越强。其次,课外网球协会的成立对学生自我感觉、学生互动以及学业学习都有极大的影响。学生自己建立起来的学习氛围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校外实习通过对技能等各方面的整合,从中得到发展,会成为学生跨入社会的重要一步。

    三种教学环境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是逐渐提高的,三个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依次进行,学生必须完成了前一个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之后才能进人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一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周期应设为一个学年。第一个学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学习和每周两次的课外训练;第二个学期,实行“三手”一起抓,“三手”都要硬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的前提下,安排其进行校外实践。其课程安排如图2所示。二是教学环境的变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进步和能力提升的一切有利条件,使学校的网球场地设施及温州市区含有网球场地的健身区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应充分体现考评制度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引导作用。其具体体现在,考试方式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内容包括期末技术考试十平时表现+业余锻炼+实习单位评价+体育知识相结合(根据本学期开课的内容进行具体调整,如第二学期增加校外实践部分);考核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另外,只要学生参加课内教学的出勤率达

到90%,业余锻炼的出勤率达到规定次数,教师就可以考虑给予60分基础分。

    三、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分阶段实施

    1.课内教学模式

    课内教学部分,以直接指导教学模式为主,其显著特点是以学习为中心。学生要把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放在一切活动之上,尽量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和游戏。教师直接指导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学习时间的最大化。有关结果证明,和学生成绩有关的教师行为与学生花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和学生成功的比例相关联。因此,课内教学阶段,学生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练习。

    (1)教学目标。课内教学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网球的基本技能和战术。另外,学生对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也应了解并能熟练地处理。在基本技能方面,学生在课内需掌握网球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发球、高压球、截击的动作要领。在进行以上动作要领专项技术多球练习时,击球成功率要达到50%以上,动作准确率要达到80%以上。

   (2)实施过程。课堂教学部分由五个阶段的活动组成,即导向、讲解、组织练习、指导练习和独立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课程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对新概念或技能进行讲解,并做示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练习时间,对所学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巩固。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对学生练习结果的精确度是否保持稳定进行评估,为学生提供反馈,以确保学生的进步。

    (3)实施条件。温州大学现有11块室外塑胶网球场地和3面网球训练墙,硬件设施完备。其图书馆内有关网球技能学习、战术学习、网球赛事欣赏、网球运动的发展史等图书和杂志有20多种,可供学生业余时间翻阅学习。另外,教授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的教师有2人,教师均拥有丰富的教学和比赛经验。这些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4)教学评价。考虑到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为了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运用激励性评价。对后进生、中等生做自身纵向比较,设立后潜能生进步表,中等生提高表,优秀生荣誉表,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这一部分的分数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程度直接打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出勤情况,结合绝对评价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虽然相对评价比绝对评价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实施相对评价时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原始成绩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每个人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目标很难确定,这些是在采用相对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2.课外教学模式

    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社会协调能力可能有难度,但它又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合作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宜选择成立网球协会。在社团运作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调控社团活动,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外教学的中心任务在于创设一种有利于合作的团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逐渐掌握解决问题和冲突的方法及技巧。

    (1)教学目标。通过社团活动,教师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用科学的方法去改善与人交往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在技能掌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技能的准确程度达到90%以上,各种专项技能的击球成功率要达到75%以上,准确掌握作为网球裁判的基本能力,从而为进行校外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2)实施过程。在课外训练阶段,教师通过学生建立的网球协会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进入网球协会以后,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分成若干小组,并在小组内安排一帮一互助学习队,然后给各小组设定目标。为了使小组获得好的成绩,学生必须尽快地适应并且进行合作学习。如有些学生反手技术较好,有些学生擅长高压,有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但实践能力差,小组要通过对这些学生的长处进行研究并融合,以取得整体进步。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指导,并起到一定的组织管理作用。

    (3)实施条件。学生通过申请成立网球协会,其招收对象是温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及甄江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全体学生,学生自愿参加。网球协会设有会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体育学院教授体育专业网球课的教师会利用课外时间轮流义务对学生的技术进行指导。另外,温州大学标准网球场地、网球训练墙,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

    (4)教学评价。在课外社团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除了定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测试,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并记录学生认知发展的情况。日常观察,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而且是进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收集必需信息的一种手段。在课外训练中,体育教师只有认真地做好日常观察工作,才能比较真实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生的认知变化情况,为真正地做好相对评价提供前提条件。

    3.校外教学模式

    在校外实践阶段,学生经常碰到的是情感而非智力方面的问题。所以,校外教学选择了有利于与学生互动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世界,创造一种互相理解的交流氛围,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指导能力,此时教师扮演着指导学生成长和发展促进者的角色。这种方法更强调高效的、有助于长远发展的学习风格和强有力的受到良好指导的个人品质的发展。

    (1)教学目标。在校外实践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更加积极地融人社会,使学生更加成熟、自信。同时,学生通过校外实践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整合,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需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学会有效地做出与自身有关的教育决定,逐渐培养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安排其在健身场所做健身指导、教练员或者陪练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如果碰到技能或情感方面的问题需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寻求帮助。这一阶段对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什么时候做一个纪律严明的教师,什么时候是指导员,什么时候以朋友的身份出现,这对于教师是个挑战。

      (3)实施条件。为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温州市区联系了国际网球中心,具有网球场地的香格里拉大酒店,以及银都花园、同人花园、家景花园、云中花园、伯爵山庄等16个含有网球场的健身区,共有网球场地29块。安排学生在课外、双休日或节假日长期做健身指导或网球陪练和教练。另外,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意愿在健身场所竞聘喜欢的或擅长的工作,以发展特长,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问题与改进措施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学学科重要的二级学科,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学科的基础。现代外科学的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不断在更新变化。现代外科学体系庞大,不管在深度还是在广度均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了[1]。如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学不断呈现专业化分科,学习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医生的临床医学生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医学生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外科学课程在毕业学年的学习,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医学生所忽视甚至放弃,这对于毕业后或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中的临床业务训练及思维均可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临床医学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改进措施予以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1 外科学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医学院校多重视外科学的理论教学,而轻临床实践带教,在外科实践中未带给医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知识。外科学是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必修学科,通常从第3学年下学期开始学习,整个学科学习时长基本达3个学期。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的第3、4学年,外科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讲述,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系统理论认识和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的第5学年,即毕业学年,临床实习即开始,本科生开始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等各级医院开始接受以临床医生带教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通常教学医院在外科学理论讲授中有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投入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外科学学科理论。然而,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学医院未建立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良好衔接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外科学教学队伍;因临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调专职带教老师讲述日常外科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导致没有专业师资研究具有外科学的特色教学,更做不到对临床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的系统教育和对外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教学。

1.2 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被忽视

外科学为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重点,多数大型教学医院已达到以系统或器官为依据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专科,外科学的发展及细化分科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外科学整体的认识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1]。本科外科学教学以讲述外科学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基本技能为目的。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虽已完成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并通过外科学基础实验课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认识和培训,但多数学生对外科疾病并无立体的认识,也对外科疾病的诊治如手术原则等无清晰的概念。医学生进入外科系统各科室后不知从何开始学习和开展实践工作。相对于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外科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临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学习强度也更大。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面临毕业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甚至在外科等学科系统实践过程中脱离临床,放弃临床实践,从新开始毕业学年前的理论学习。

2 改进措施

2.1 制定符合毕业学年医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生并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实践学习及培训过程,目前的外科学临床环节也没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学体系。随着规范化培训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带教教学较前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采访调查,普遍反映外科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节奏过快。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方案,充分讲述外科学理论知识,将对医学生毕业学年掌握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外科学实验课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良好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外科临床实践能力。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普遍反映外科学实验课课时安排过早,当开始临床实践时实验内容已经生疏。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外科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虽然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有利了外科学学习,但是外科学实践更像是一门连接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门课程。如安排学时在毕业学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外科学知识。重视临床外科实践能带医学生的不止是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认识更立体化,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长期记忆[2]。

2.2 加强教辅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毕业学年临床医学生的观察、沟通及采访,发现其普遍心理是怕临床实践占用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时间,而且临床见习无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带教老师教学辅导欠佳。因此,构建良好临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人员传授外科学理论技能和培训考试经验,能增加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获得外科学知识达到临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学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数教学医院的中青年带教老师多数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有丰富的学科学习经历,有严谨的学科思维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历,对本科生的外科学培养有良好的经验和针对性。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德才兼备的临床带教老师,建立结构合理、团结一致的临床外科学教学队伍可将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对提升外科学教学水平,使医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外科学理论知识均有益处。发展外科学优秀带教师资,开展特色的外科学实践教学,建立对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以后的研究生升学及工作推荐进行评估评分,将有利于系统对医学生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实践和外科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教育[3]。

2.3 加强外科学实验课程与临床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临床实习是最佳获得外科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中有良好的教学衔接,使医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临床实践前教育,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将有较多裨益。在医学院校尚无将实践教学编纂为教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可用的临床实践教程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多数医学生因为无可利用的如实习手册等临床实践书目,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外科学知识重点和胜任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建设临床实践精品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加在实践工作中的信心,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外科学整体的学习能力。

2.4 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学习动力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除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 还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外科科学研究与实践,多需要对病人进行有创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仅对病人身体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确的影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外科学实践学习环节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临床医学生对外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动力,使学生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理论和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4-5]。

综上所述,相比于内科学,外科学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一个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论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验证,获得完整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环节中学习外科学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实用,记忆也更为深刻。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学年如能带着问题在临床中学习外科学知识,将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学等相关考试的思路,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善的教学模式及优秀的带教老师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的外科学以至于整个医学科目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绪论[M]//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2]陈创奇,李引,何裕隆,等.加强外科学教学管理,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教学[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4):196-198.

[3]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9.

篇7

[关键词] 应急医学救援;人员结构分析;优化配置;玉树地震

[中图分类号] R12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132-03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震后,卫生部第一时间启动了卫生部抗震救灾应急响应Ⅰ级机制[1]。同时,青海省迅速组织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前往灾区开展应急医学救援。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对应急医学救援医疗队的结构进行分析,为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优化配置提供有力的基线数据,为建设一支技术水平、作风素质、适应能力全面过硬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提供可靠参考,促进灾难应急医学救援的经验交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调查组于2010年12月赴青海,通过简单抽样,以电子表格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参与玉树地震紧急医学救援的来自44个卫生单位的911名医疗队员进行全面问卷调查及部分访谈。在911名医学救援队员中,行政后勤人员占28.2%,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占71.8%。根据卫生力量原本保障区域的不同,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省内力量占46.0%,省外力量占54.0%;在行政后勤人员中,省内力量占38.1%,省外力量占61.9%(表1)。在省内卫生行政后勤力量中,卫生管理专业人员占28.6%,其余均为车辆或救护车驾驶员。在省外卫生行政后勤力量中,卫生管理专业人员所占的比例高于省内力量,为40.9%。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描述分析省内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科专业抽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的结构差异,为应急医学救援的研究,提供基线的实证数据。

表1 研究对象的构成与结构(名)

1.2 研究方法

1.2.1 基本要素筛选 本研究在查阅有关应急医学救援文件和报告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专家咨询、头脑风暴两种方法,筛选出5项关于应急医学救援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要素,即学科专业抽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均与相关领导、应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在这5个要素的优选上进行深度的讨论和交流。

1.2.2 资料收集及数据库建立 资料数据主要采用现场调研、电子邮件、信函以及随访的方式,通过自制的封闭式调查问卷收集获得。考虑到基线数据主要反映的是救援队客观情况,而非涉及过多的价值判断,并且在预调查中,笔者发现医学救援队员并不排斥对这类信息进行实名制填写。因此,在整个调查中,所属医疗队以及参与调查的救援队员都是明确的,以确保调查能反映应急医学救援人员结构的真实情况,提高数据的质量。同时,笔者对调查数据中含有缺失值的项目进行及时处理,并通过与被调查医学救援队员积极地沟通,纠正逻辑错误。两人同时使用Microsoft Excel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以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有关要素的频率、集中趋势、离散趋势以及分布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结构

在总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男性占70.8%,女性占29.2%,男女比例为1∶0.4,其中,省内男女比例为1∶0.57,省外男女比例为1∶0.31。医生和护理人员性别结构呈现明显不同的两个性别趋势。在医疗人员中,男性占86.51%;在护理人员中,女性占98.51%。其他人员基数较小,不做性别结构分析。

2.2 学科专业抽组情况

总体上看,外科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最多,覆盖了普通外科、脑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腔镜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等专业,其次为相关护理专业,内科专业占第3位,覆盖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等。省内外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抽组基本上做到“重点加强,普及需要”。

省内在心理卫生、感染科、全科、急救、外科等专业上人数具有相对优势,抽组重点在外科、内科、护理、急救、全科、心理卫生等专业,具体来讲,没有覆盖到腔镜外科、神经内科、肿瘤科、高原病、传染病;省外在高原病、传染病、五官科、药学、妇产科、辅诊、儿科、藏医、麻醉、内科、护理专业上具有相对优势,抽组重点在外科、内科、护理、儿科、妇产科,没有覆盖到神经外科、肝胆外科、肾内科、精神及心理、放射辅诊(图1)。

在省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护比为1∶0.4,辅助诊疗人员占2.1%,药剂人员占1.1%;在省内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护比为1∶0.6,辅助诊疗人员占2.1%,药剂人员占1.8%。

2.3 年龄结构

整体上省内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分布基本趋同。省外人员年龄中值为38岁,省内人员年龄中值为41岁,25、50、75、90百分位数相同,分别为32、38、43、48岁。省内医疗人员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6~45岁,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56.8%;护理人员年龄则集中在23~32岁,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50.4%。省外医疗人员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2~42岁,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57.9%;护理人员年龄则集中在21~30岁,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55.0%。见图2。

2.4 学历结构

本次调查的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总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6.4%,本科学历者占53.6%。具体地说,省内外医疗人员中,本科学历者占大多数,分别占同类专业技术人员的62.4%和57.9%。而省内外护理人员则以大专学历为主,占同类专业技术人员的71.4%和65.3%。见图3。另外,辅诊人员和药剂人员均以本科学历为主,分别占57.1%和50.0%。

2.5 职称结构

省内外医疗人员职称结构大致相同,以中级职称为主,分别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35.1%和40.2%,副高级职称以上者分别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67.0%和68.4%;省内外护理人员则以初级职称为主,分别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45.5%和68.3%,中级职称以下者分别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7.1%和96.2%。见图4。

3 讨论

3.1 深化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制订和完善救援队内部结构配置标准

在紧急医学救援中,一个完善的救援队内部结构十分重要,良好的内部结构有利于提高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救援效率和效果。以单个医疗队,根据人员专业、年龄、性别、学历和职称等各方面的因素,通过协调的组织结构,形成一组有生命力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一般来说,根据灾区环境特点,按照“两不两优先”原则配备精兵强将,即年龄不超过45岁、身体不能有慢性疾病,优先抽组参加过卫勤演习和救援任务的人员、优先抽组灾区急需的专科人员[2],从强化行动力和执行力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宜的男女比例、医护比例以及学历和职称结构,以确保有令则行,有行则通,保证医学救援队伍内部的执行效率。组织结构方面,灾难应急救援常设医疗队应由业务院长担任队长,下设由后勤院长、医务处及急诊科、护理部牵头,包含急诊、骨科、手术、麻醉、后勤、供应、ICU、血透、药房、院感、宣传等部门人员的应急救援体系。如此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缩短信息传递的距离,减少中转环节信息传递错误,避免多头领导带来的信息不统一[3]。从本次调查的数据来看,玉树地震抽调的卫生人员中,具有较好的年龄结构,合适的医护比,较为平衡的支撑和学历结构,但是缺少心理方面专业的医师。

3.2 提高医学救援队伍配置的统筹水平,在更大的范围实现专业优化配置

主观上,我们希望建立一支一专多能、体魄强健、自救经验丰富的灾难应急医学救援队员,而在客观上,这样团队的形成是十分困难。一方面,虽然灾难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但我国暂未建立灾难应急医学专业;另一方面,医学生培养最终都偏向专业化分工,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卫生服务,以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而这并不利于建立一支优秀的灾难应急队伍。从现实出发,我们应该提高医学救援队伍配置的统筹水平,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专业的优化配置。医疗队伍应以15~30人形成一个可独立行动的专科治疗单位,实现专业化分工,这样有利于提高应急医学救援服务的效率与治疗效果。事实上,在玉树地震的高原病治疗上,我们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实践证明,专业化可独立运作的医疗队确实取得了让人满意的诊疗效果。因此,应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人力资源库,根据各区域不同情况(如环境、地方病等),制订不同紧急医学救援队的专业配置方案。

3.3 科学选拔、增强训练,全面提高灾难应急救援队员的综合素质

20世纪末“国际减灾十年”提出要将急救医学与预防医学有机融合打造院外急救与灾难应急救援的工作平台[5]。随着近年来灾难频发,对应急救援医疗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救援队伍,随时处于待命状态[6]。一个不满足救援条件的卫生人员前往灾区,很可能降低救援效率,并增加救灾的负担。因此,应该全面提高灾难应急救援队伍的综合素质,从科学选拔,到全方位训练,按照灾害现场救援搜索、营救、医疗,“三位一体”的需求,进行分层次、针对性训练。首先是通用技能训练,即每名队员都必须进行体能、心理、自救互救训练;其次是基本技能训练,医疗队员不仅要掌握5项战救技术及心肺复苏、检伤分类技术,还要掌握基本的搜索、营救技术;再次是专科技能训练,重点是野战外科、野战内科、卫生防疫、心理疏导等训练[7]。

3.4 规范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救援记录

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应急医学救援队的救援记录不规范。从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虽然平均每5名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配就有1名卫生行政后勤人员,但是各卫生行政后勤人员的记录各不相同,到达日期、开展救治时间、接诊量、手术量等概念界限不明确,对记录的科学性和数据的科研价值产生极大影响。

综上所述,玉树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人员结构相对合理,但是也要深化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实现专业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姜洁,李幼平,李正懋,等.玉树地震卫生应急指挥绩效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4):377-382.

[2] 钟道柱,余漩,欧阳伟,等.参加青海玉树地震医学救援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军医,2010,53(10):737-739.

[3] 王东.医院应急救援医疗队的建立与实践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12):1152-1154.

[4] 姚卫光,张树华,苏大为,等.灾难医学救援组织的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急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5):320-2.

[5] 陈锋,林才.经院前急救与灾难的紧急医疗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5):479-480.

[6] 朱飒飒,康宁,周建丽,等.地震紧急医疗救援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8,24(11):721-725.

篇8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操作考核模式;改革;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标准化病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6763(2016)02-0007-03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6.02.005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国家医疗保健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保覆盖率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从过去“无病即健康”,发展到追求生理、心理、社会的完美结合。而更高的健康诉求使得人们对医疗工作者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护理教育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评估及观察能力、操作技术或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或临床推理方法等护理核心能力[1]。高职护理专业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从院校毕业,进入医院,这些毕业生是否符合要求,尤其是其临床能力是否达到作为一名准护士的要求,满足当前医疗护理事业的需要,是临床教师所关注的,而外科护理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

1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操作考核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对医学生的技能考核做了很多研究,如床边患者专家评价,客观结构临床考试和计算机模拟考试等,使用最广泛的便是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2],也被称为分站式技能考核方法。但对于护理学生技能的考核尚无很好的方法。而我国传统的护理教育教学沿用的是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强调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客观上形成了基础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护理综合性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现有的评价护生教学质量的笔试和临床技能考核,只能割裂评价知识方面或技能水平,不能达到全面评价,也无助于帮助和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基于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现象近年来在护理专业四、五年级的护生中表现的比较突出,在外科护理学操作技能考评中尤其明显。以我校目前外科护理学来说,主要的考核项目是绷带包扎、止血技术、备皮、外科手术无菌术、手术器械辨识、换药等,在考核前学生突击进行2~3周的集中练习,在考核中一般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学生的考核项目,即便设置参考案例,也只是针对所考核的这一项内容而已,不能有效的将各项目串联起来,导致学生在学习和考前复习时往往采用的是与理论考试一样的处理方法,即考什么就练什么,只知道机械生硬的记住操作步骤,至于判断该操作的目的和根据病人病情采取合适的处置等能力,则是偏弱。外科护理学是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其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知识整体性强、综合性高。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目标里提出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护理问诊、护理体检、护患沟通、评判性思维和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要求。除了要求学生能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更加强调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临床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发现和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目前我校对于外科护理学的实践技能考核评价中存在只考核单一技能操作能力,评价目标不够全面,为考技能而考技能,考核内容与临床实际需求脱离,各项考核内容互相关联性差,考核的偶然性大等缺点,未能反映出教学目标对护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这样碎片式的考评体系显然不能促进学生整体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更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临床外科护理工作的需要。

2目前可供参考的医学及护理考核模式

借助标准化病(StandardizedPatient,SP)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由英国Dundee大学M.R.Harden等人于1975年提出并付诸实践,是目前在全球医学教育领域兴起的一种客观地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模式[3]。这种临床能力测试模式的优势毋庸多言,其在在临床医学教育和资格考试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在使用OSCE这一考试模式,以考核并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以及循证医学、评判性思维、知识迁移等较高层次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考核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毕业考核中以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4]。但在国内护理教育领域,OSCE的应用起步相对较晚,也还没有运用于护士资格考试,但必然是发展趋势;对OSCE的应用主要是对护理本科毕业生进行总结性评价,OSCE仅发挥了其应有的综合能力评价作用,而其强大的对教学反馈作用尚未被很好的重视和利用。目前对于此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尽早开展外科护理学分站式实践技能考评体系改革的探索,不仅是外科护理学教学面对社会人才需求要求变化的一次改革尝试,也可以作为临床护理教学改革的补充,更是进一步帮助学生适应临床需要的突破口之一。

3对外科护理学操作考核模式改革的研究设想

笔者的研究为外科护理学实践技能考评体系改革的探索研究,通过采用OSCE理论指导下的分站式技能考评体系对我校四年级护理专业学生的外科护理学技能进行考核,获得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考核技能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外科临床技能水平的现状,分析外科护理学技能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其原因,制定我校外科护理学分站式考评制度,完成校内SP训练的尝试,编写考评用病例剧本,编成校内实际可行的外科护理学分站式评分标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我校自身对护生的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结合“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要求,尝试制定属于自己的OSCE框架并进行试用。(2)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或教师中培训自己的标准化病人(SP),为分站式考核创立公平、公正、合理的条件。(3)尝试将简易标准化病人及OSCE模式应用到护理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职业态度和临床思维能力。(4)尝试在外科护理学实践技能考试中设置分站点,考查学生护理技能操作、护理程序应用、综合病例分析、PBL小组配合以及沟通能力、职业态度和评判性思维等能力的掌握情况。(5)在考核及成绩分析基础上,将OSCE考核模式更多的应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中,使其作为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方法,及时把各考站发现的问题反馈作用于学生的持续教育中,使之形成一个“教学—评价—反馈—教学改进—再评价”的良性循环,最终促进护生综合能力的提高。(6)尝试将外科护理学主要实践技能即急救技术、备皮、外科无菌术、器械辨认、术后换药等技术围绕外科损伤的病例分析以设置OSCE分站的形式进行串联,系统分为院前现场急救止血包扎技术、急诊手术前无菌准备技术、术中器械传递配合技术和术后伤口换药技术等,将原本碎片式的单一技能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围手术期护理概念。

4外科护理学操作考核模式改革研究方法设计

4.1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校13级护理专业4年级学生。预实验对象为1311班学生10人,正式实验对象为13级护理专业4年级每班抽取学生10人共计110人,对比研究对象为12级护理专业学生110人。

4.2研究工具

设置OSCE考站,考站病例标准病人和剧本,考站评分标准,对外科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调查问卷,对OSCE考试方法态度调查问卷

4.3研究方法

(1)在12级护生中随机发放外科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调查问卷,了解对比研究对象情况。(2)在14级护生中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20名学生进行标准化病人培训,参与教师为外科护理学备课组全体成员。(3)设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OSCE考站即急救技术、备皮、外科无菌术、器械辨认、术后换药5个分站,制定考站评分标准。(4)随机抽取1311班10名学生进行预试验,根据结果调整实验方案。(5)随机收取13级每班10人共计110人进行正式试验每个考站按照临床情境布置,确保考站各自独立,互不干扰,每考站设一名SP和一名专业教师。考试流程完成5个考站的考试。考试结束后分别向考生和SP发放对OSCE考试方法态度的调查问卷及对外科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调查问卷。

4.4统计与分析

数据收集后编号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内容包括描述性统计了解考试成绩分布情况,考试难度和区分度分析,分析计算Cronbach系数的Q值、内容效度、等OSCE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对考试时间安排、人员配备、考场设置、费用使用等方面进行OSCE可行性分析。

5对该研究设计的期望

护理发展趋势为以临床能力为中心的模式来评估专业技能和护理功效。传统的分离的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21世纪,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及其评估手段。OSCE成为我们可以借鉴和应用的一种模式,其思想精髓在于能够整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有效转化为职业能力,更加符合临床护理实践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积极引入OSCE模式是护理教育观念的进步,这对护理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等能力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是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相信只要设计周密,它会成为护理教学中有效又可靠的教学和考核手段。通过研究,希望改进后的技能考核模式,能客观评价教学水平,提高考核的实用性,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评价内容更符合现代护理对护生的要求,解决以往只注重操作步骤本身,而不注重实际临床意义的问题。对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也为护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是一次尝试。护生在操作中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操作技能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并能适时训练自己的沟通能力,养成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这都提高了考核的意义和价值,今后在工作中还要继续为完善技能考核的改革作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程静华.新世纪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06-608.

[2]尹俊,陈晓勤,许杰州.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方法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7-8.

[3]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2):11-13.

篇9

[关键词]西医外科学;二段式教学;考核制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继续教育2019年度教学研究课题“成人继续教育课程《外科学》试题库建设”研究成果(JXJY20190232)

[作者简介]张念平(1984—),男,山东日照人,医学博士,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西医外科学教学和临床研究;李先强(1979—),男,山东淄博人,医学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医外科学教学和临床研究;董美辰(1990—),女,山东威海人,医学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医外科学教学和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4-0203-02[收稿日期]2020-03-20

目前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低下是各医学院校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基础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之间出现脱节,加之无详细规范的考核标准衡量教学质量,最终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临床技能操作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以往,西医外科学的教学往往先将基础理论知识全部讲完,再让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这可能导致学生到临床见习时,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遗忘,不利于临床见习的顺利进行。并且,传统教学模式使基础课与临床实践截然分开,很容易让学生对枯燥的书本内容失去兴趣。

西医外科教学需要采用更合理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国内外众多的课程改革模式中,“二段式”教学憑借以临床为导向,通过问题引导式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脱颖而出。“二段式”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的“学”、教师的“导”、学生的“练”、师生的“评”这四个教学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把教学时间的前半部分组合成以教师的“导”为主的“学导”阶段,教学的后半部分组合成以学生的“练”为主的“练评”阶段[1],从而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使全体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具体到西医外科教学,“二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基础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同时进行,并非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知识再集中时间到临床进行实践。例如,针对专业课的某一章节的知识,“二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将该章节的教学分为两段:第一阶段,先让医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的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第二阶段,医学生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在附属医院病房参观或参与该章节涉及的相关临床诊疗活动,以检验、巩固、强化所学理论知识。因此,“二段式”实践教学的特点是将专业课每一章节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段式”教学模式可以避免基础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之间出现脱节。

“二段式”教学模式下还可以融入多种教学方法:如,重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的引导式教学(PBL);再如,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的病案分析教学(CBL)[2]。目前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已经将“二段式”教学模式引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如美国、加拿大等已有80%的医学院校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我国北京中医药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等医学院校也相继进行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可见“二段式”教学模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应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或方法,其教学目标的落实都应该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而目前较为有效的检验和保障手段则是考核。学生的专业考核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教师进行考核,教师考核是指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和管理教师的权限,按照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对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查,以确定教师教学水平的制度和办法。考核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从侧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3]。如何科学、规范的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核,真实可信地反映医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高等医学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以往西医外科学的课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以笔试为主,很少将临床技能作为考核内容,也很少将教师纳入考核的对象。如果西医外科学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就可能存在两个问题:由于无考核的压力和约束,部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临床技能操作更是错误百出;由于无考核的要求,部分教师可能会思想懈怠,在教学过程中不够认真、仔细,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因此,为了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西医外科学对学生的考核应该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而不单纯是以往的理论考试。此外,还应该引入教师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进行考核。

篇10

关键词:兽医外科学;医德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06-02

兽医外科学是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动物医学类本科生临床技能的重要环节,是由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变为技能操作的过渡阶段。该阶段的实践教学(兽医外科实验课、兽医外科手术实验课、兽医外科及手术综合大实验及临床毕业实习)直接影响本科生以后的临床诊疗思维、专业观念及职业道德,是执业兽医师的启蒙教育。医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农业院校兽医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动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兽医教育模式的转变,医德教育在临床兽医学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目前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医德教育水平相对滞后,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轻视职业道德教育,部分院校不重视兽医法规、动物福利及兽医伦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教育,这样使得学生在兽医临床实践及毕业后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中常常发生医患纠纷,甚至有时还出现医疗事故,导致产生法律责任。因此,东北农业大学兽医外科教研室根据本科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兽医外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医德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出具有全面知识体系、高超临床技能且医德高尚的动物医学专业高层次兽医人才做出贡献[1,2]。

一、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医术水平与医德是从事动物诊疗工作人员必备的两个要素。医德可正确指导医术的发挥,是其良好作用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前提。当前国内动物诊疗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兽医外科技能方面),部分从业人员兽医临床专业技能不强且未受过系统的医德教育,在众多的医患纠纷背后,多与医德有密切的关系。在兽医外科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教师又是执业兽医,对学生的培养贯穿在兽医外科实践教学的始终,教师的言行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课题组发现在实验课中教师对动物福利、实验动物相关法规的不重视及在诊疗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并不正确处理后,将会或多或少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热爱,还可能在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方面产生错误的影响,甚至产生放弃从事临床兽医学专业的念头[3]。因此,在兽医外科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诊疗行为及医德表现,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素养,而且关系到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本职工作及综合发展的问题。

二、精湛的医术是医德教育的前提

医德教育的前提是让学生掌握能够正确诊疗动物临床常见病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医术高超,具有高水平指导学生兽医外科实践教学的能力[4]。目前国内外动物诊疗技术发展迅速,新病、老年病及遗传病等不断地出现,同时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地产生,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深入钻研,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兽医外科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如课题组将激光消声术、裁耳术设计为综合大实验内容,将减少动物痛苦、降低诊疗费用及新技术无私推广应用等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在传授新技术的同时,也开展了医德教育。另外鼓励学生在实践、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勇于提出和独立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外科实践教学中感受到一定的专业成就感,许多学生就是在此阶段热爱上兽医外科专业的。

三、教师应自身医德高尚,做好以身示范作用

关注并解除动物病痛,实行人道救助,为畜主和养殖户排忧解难,促进临床兽医事业发展,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当掌握高超的医术后,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道德取向,是以促进畜牧业发展、防控人畜共患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治病及解除动物疾患为己任,还是受眼前的利益所驱使,所得到的诊治和服务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外科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吃苦耐劳、严谨敬业精神作为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为了临床兽医学事业的需要,教师(执业兽医)可放弃个人休息时间和经济利益等,及时解除动物病痛、正确合理处置动物诊疗工作,为广大畜主和养殖户悉心服务及防控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就是临床兽医价值的最高体现。教师应特别重视自身医德培养,将其作为执业兽医的一项最为重要的人文素质而不断加强,树立正确的医德观。教师的高尚医德,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动物外科诊疗示范、动物术后饲养护理、动物医院医教结合、处理其他动物诊疗机构转诊病例、现场出诊等方面应表现出高尚的医德水准。

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保障医德教育的效果

教师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引入案例分析法、开展多种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医德教育。

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兽医外科实践教学,特别是外科临床毕业实习,诊疗工作较为繁忙,需要完成整个外科诊疗过程(复杂手术和现场出诊),有时影响到正常的作息时间,再有处置很多外科病例比较脏累(严重外科感染、脓皮症、瘫痪及严重创伤病例),另外,动物饲养者的层次和素质也有较大差异,师生在心态上要端正,发扬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在细致、认真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显示出扎实的外科诊疗技能,关爱动物并保障动物福利,最大程度降低动物饲养者经济负担,使畜主感到亲切、值得信任。这就要求教师着重教育学生对待各类病例一视同仁有爱心,对复杂病例有耐心,对动物的痛苦有深切的同情心,对误诊漏诊病例有羞耻心,引导学生努力做到不怕脏累、不辞辛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2.引入案例分析法,强化医德教育。引入案例分析法,采用典型医德案例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亲自体验医德情感。在案例中,选择与兽医外科实践教学相关的、符合医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理论的、真实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5],70%的案例选择那些对临床兽医学事业无限忠诚和执着追求、废寝忘食、精心探索、勤勤恳恳工作的先进案例,如汪世昌教授、王云鹤教授等先进感人事迹,以激起学生敬岗爱业,将来做一个合格执业兽医师的理想追求,体验到兽医的事业责任情感;列举对兽医外科诊疗工作满腔热忱,一心想着病患,一切以病患为中心,不辞脏累、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案例,使学生热爱兽医外科事业,并对病患具有深切的同情情感。同时,选择30%的反面案例,使学生对那些不精通专业、诊疗不细致甚至马虎、造成医疗纠纷乃至重大医疗事故和对病患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以医谋私、贪财图利的执业兽医进行透彻的案例分析[6],如北京天价藏獒手术死亡事件、松狮犬剖腹产后感染死亡事件等,使学生透过案例的表面现象挖掘其深层次原因,通过这些反面的案例使学生认清其中的问题,对这些不良现象产生厌恶的情感。

3.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医德培训和相关学术交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补充了职业道德、兽医法规及动物福利与保护方面的内容[7,8]。近年来邀请德国汉洛威大学、日本鸟取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多名国外知名学者介绍各国的医德教育情况,并进行多场手术示范活动,在展示精湛的医术的同时,也充分展示出他们的外科素养及职业道德。另外,通过观看国内外医德教育及相关案例的视频资料的途径普及此方面的知识,如《兽医无国界》、《妙手兽医日记》等,以提高师生职业道德水准、动物福利及动物保护等法律意识。

一个没有良好医德的学生,不会成为合格的临床兽医学人才。学生在兽医外科实践教学阶段受到良好的医德教育,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兽医学、畜牧学、比较医学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需要教师和临床执业兽医师不断地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陈茂怀,赖纯胜,许龙水,等.医德教育,“服务-学习”新模式之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2,11(11):1164-1166.

[2]杨叔子.杨叔子教育雏论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51-160.

[3]叶云.试论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紧迫性[J].科教文汇,2010,21(1):132-133.

[4]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14-15.

[5]蔡青,衡爱萍,雷光文.病案质量规范化监控的实践效果[J].中国病案,2010,11(8):13-14.

[6]于专宗.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方法探析[D].复旦大学,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