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的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区的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景区的建设

篇1

一、经济新常态下旅游模式的特征

(一)旅游选择的多样性

新常态下旅游者可以有多样的选择旅游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较之过去具有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并有能力实现它。

(二)旅游和旅游产业经济具有鲜明的全域性

传统“点”式旅游在产业形态上被严重弱化,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景区、乡村和城市,已经被当下快捷的现代交通工具所打破,更多的体现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旅游本质,产业经济只有建立在“点”式串连或辐射的区域产业链条上才可能带来发展。

(三)旅游行程安排的线性和区域性

自驾游的任意驱弛、高铁的巨大载乘、飞机的航空速度为旅游者所倚重,交通工具现代化必然对传统的旅游的颠覆,带来的是旅游出行方式深刻的变革。三者的结合一次旅游往往是以某点为中心的区域辐射与扩散。

(四)是旅游休养娱情特征更突出

旅游除用于观光游览之外,更多的被人们赋予了远离快节奏的现代产业生活和都市环境等休养生息、休闲度假,远离尘世喧嚣、远离案牍劳形,换种环境生活、消费等自在娱情。

在当下,旅游景区如果仍然坚持“点”对“点”的旅游模式,如果这样一味地走熟悉的路,只能让旅游者忙于疲劳的奔波,在游览观光途中收集车票、游览票等的票务经济,达不到休养娱情的目的而被旅游者抛弃,不具有旅游战略支柱产业聚集平台的实际意义。旅游景区如何在新常态下摒弃原有的模式,并实现旅游景区的不断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下重大现实问题。

二、建设大景区,实现美丽和谐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和谐发展

1、扩大招商引资,拓宽就业渠道

加大综合性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在景区外围与城市缓冲带,拿出优质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同时,鼓励景区旅游企业聘用景区无业村民,或个体村民利用自有宅基地或房屋设施从事旅游经营服务,在提高景区收入的同时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并且增加了村民就业机会。

2、注重梯次发展,让景区村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

利用好次区域和外围区域资源优势,不影响环境资源自我修复的同时,引导景区村民因地制宜保护管理好景区核心资源, 并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在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度假休闲产品,使景区村民从中获得生产、经营和服务性旅游收益。

3、科学利用社保平台,完善景区社会公共服务

多渠道解决景区村民就业、读书、养老等问题,加大景区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 确保其老有所养,完善旅游景区年老体弱者的基本社会保障,解决景区村民就业、读书、养老等问题,真正实现应保尽保。

(二)实施大景区战略的基础战略

1、坚持“美丽发展”

要切实提高景区空气、水、生态、景观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旅游者营造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休养氛围,建设宜游宜养景区。 要确保资源环境的原始、生态和完整,防止人为活动所破坏,把人的活动影响限制在资源的自我修复能力范围内, 还景区以碧草茵茵、蓝天白云,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

2、坚持“梯次发展”

要根据不同圈层的不同特质采取不同发展方式,坚持因地制宜与发展可持续性的统一,同时采取不同的力度加强对资源的利用控制。景区第三圈层为旅游产业集中圈层,重点要在污染源控制、功能区布局、环境资源保护上加强协调力度,是实施协调发展、招商引资的核心区。景区第二圈为冷旅游带,这一圈层应为生态环境保护圈,实质为非开发区域,但从景区退耕还林后的收益状况看,应侧重于加强规划控制和污染源控制,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景区第一圈层是世界遗产核心区,该圈也是景区核心竞争力层, 在去城市化上下功夫,要以保护景区招牌的认识提高保护级别,要采取全面、强力控制措施。

3、坚持“多元发展”

以吃、住、行、游、购等为基础要素,着力发展“商、闲、情、奇、养、学”等要素。 “闲”是指休闲度假,包括乡村休闲、都市休闲等各类休闲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主体;“奇”是指探奇,是指包括探秘、游乐、探险等探索性的旅游。“商”是指商务旅游,内容包括商务旅游、会议会展等旅游新需求; “养”是指养生旅游,内容包括养生、养老、体育健身等新需求、新要素;“情”是指情感旅游,是各类精神(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和情感的旅游; “学”是指研学旅游,内容包括培训、拓展训练、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 每一个发展要素都是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因此,做好了就将成为景区的多元发展的新的多点多极的经济支撑。

篇2

关键词:长白山旅游景区;小城镇旅游;规划建设

旅游小城镇是小城镇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依附于某类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并以为其开发或旅游服务为主的小城镇。旅游小城镇不同于一般小城镇,它们以旅游产业为发展重心,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小城镇的建设能够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地区的发展,能很好地解决景区因游客少而引起的收入问题,提高景区周边人民的生活水平,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推动小城镇的建设也是很重要的。

1.长白山旅游景区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1.1我国小城镇发展给长白山旅游业带来的畅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我国,着力于小城镇建设的省市有很多,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广西的北部湾等。在这些地区,它们进行小城镇建设的时候,会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调整发展思路,努力让小城镇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和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对长白山来说,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并以此推动小城镇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长白山旅游景区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区位偏远、适游时间较短、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浅、服务设施不健全、景区范围有限、高等级旅游产品较少、旅游项目较为单一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挖掘不够等方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时的提出发展旅游小城镇的建设,一方面拓宽长白山旅游景区的旅游服务范围,增加更多的地方文化资源的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了解长白山文化。另一方面带动长白山周边的地区经济发展,从而有利于扩大旅游项目的开发,为游客提供更多可观光,可游玩的产品和设施,进而使长白山旅游业发展更大更稳。

1.2对于长白山景区规划建设小城镇的初步设想

发展旅游小城镇首先是依托城镇或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在区域内使人们获得观赏,度假、娱乐、健身、回归自然的需求。在构建要素中生态与文脉是小城镇旅游资源的主导因素。如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旅游小城镇规划的关键。旅游资源开发与小城镇建设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美化生活环境以便吸引游客观景揽胜。而环境保护则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可持续利用。利用与保护是有机统一体,有环境效益才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对于长白山景区小城镇的规划设想最需要规划好的就是把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历史文脉、以及自身功能等四大要素有机的综合起来,实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2.长白山旅游景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策略

2.1设施建设的开发与环境保护

在小城镇的建设进程中,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规定,让建设者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建设行为。除此之外,在建设旅游设施设备时,政府部门要对其施工和材料的性质进行审核,对于那些环境污染很大的建筑物厂房,在没有采取相应措施的情况下,不予建厂资格;对于已经成立的企业,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定期检查,避免在建设过程中有遗漏,造成环境的污染。

2.2合理设计规划,保护历史、文化、生态文明

建设小城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展示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环境的特色等,所以,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是关键,首先要保证景区的特色文化的可持续。长白山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这一点可以从出土文物和明清以来的历史记载看出。但由于种种原因遗留至今的文物甚少,可观赏性人文历史遗物稀缺是长白山旅游资源开发的短板,因此应该重现和修复更多重要的历史文物,充实景区内现有各种自然"历史"民俗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出内容,并且将各种文化小镇划分区域进行展示,精心制作更多类似《长白山》、《鸭绿江》这样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对于提升"展示长白山景区的整体人文历史魅力十分必要。

其次是生态文明的可持续。要重塑并保持原生态的优美环境,应大力繁殖林下人参、林蛙、泠水鱼类、各种野果、蘑菇、山野菜和林区野生动物,以供游人观赏、采摘、品赏。为打造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要高标准的做好大景区内建设与环境美化和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景区长远的发展下去。

第三,立足景点开发,为小镇可持续发展做好保障。长白山是中国最大的层状巨型复式火山,长白山天池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最深的火山口湖,所以,可在原有的旅游景点的基础上,继续开发自然风景区的同时,将其与天池这样的重点风景区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旅游线路,这样做既可以宣传新景点,也能分散天池等旅游区的客流量,保护天池的自然环境。一个小镇只要人流量多了,它就能慢慢发展壮大。

第四做好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公交车的使用,会减轻城镇的交通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以说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小城镇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小镇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

2.3结合历史信息,建设符合当地人文气息的文化小镇

任何一个城镇的历史,都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都是全社会和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在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应当极其关注和重视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再现。哪怕是一棵古附,一座旧屋,一处有价值的断墙残垣,都应该认真研究分析,使它化腐朽为神奇,再现文化内函,创造独有特色。长白山也不例外,在长白山居住着一些古老的民族,满族就是其中一个。长白山满族最有特色的就要数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了。它是指流传于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辽源市等的长白山区满族群众的一种刺绣技艺,因绣于枕头两头而得名。

满族枕头顶刺绣题材多样、色彩艳丽、造型独特、内容吉祥喜庆,有“现代艺术之母”的美誉,是研究当年婚嫁习俗、色彩习俗、信仰习俗等文化习俗的重要史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2008年,它还入选了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在长白山应该将满清文化和长白山的人参文化、长白山神话等各种特色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属于长白山特有的文化符号。这样不仅可以将当地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增加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还可以分散旺季的人流和增加旅游者的逗留时间。

3.长白山旅游景区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从现阶段小城镇建设的相关资料来看,很多小城镇的发展都是以环境为代价来进行经济的创收,长远来看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一旦破坏了生态环境,那么该地区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特别是旅游业,旅游景区大多是自然风光出名而成为一个观光旅游区,如果为了短期利益而不顾生态文明建设,那么它的发展不会长久下去。所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深入人心,而且还要将它作为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人们应当重视环境的保护,考虑环境承受的限度,在环境能够承受的情况下进行城镇建设,使发展更加科学。

4.结语

凭借长白山旅游景区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业已奠定地良好旅游业发展基础,只有努力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建设旅游型小城镇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长白山旅游小镇,相信不久的将来,长白山景区的旅游业会蒸蒸日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篇3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不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减缓全球气候的变暖,最终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旅游业获得前所未有发展的前提下,贯彻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则可以有效推动低碳旅游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对“基于低碳旅游时代下景区建设的若干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旅游的相关概述

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以及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而低碳旅游作为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积极运用低碳技术、倡导低碳旅游消费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以此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最终推动旅游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低碳旅游指的是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低碳行动,减少碳排放量,降低污染和能耗,进而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绿色旅游。但是低碳旅游不仅仅停留在绿色旅游的理念上,更需要通过实际的行动来降低旅游业中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具体的措施有:制度的调整、观念的转变、技术的创新等。

二、低碳旅游时代下景区建设的现状

①低碳旅游的理论研究现状。表现为将低碳旅游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方式来作为研究,首先提出了转变现有的旅游模式、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其次,提出了低碳旅游发展的策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强旅游的规划,加大低碳化生活的宣传等。②低碳旅游的实践现状。当前我国部分的旅游景区已经开始推出了低碳旅游的实践活动,比如有台湾的低碳旅游示范区坪林低碳型旅游景区、北极低碳旅行项目、携程旅行网推行的“碳补偿”项目,以低碳为主体的“杭州低碳科技管”,等等。

三、低碳旅游时代下景区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相关的政策建设和行业支持

发展低碳旅游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首先需要相关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支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根据低碳旅游发展的本质要求,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②根据低碳旅游发展的行业要求,完善低碳旅游的相关规划,明确低碳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以指导低碳旅游的全面发展;③完善低碳旅游管理的制度,对低碳旅游管理职能的制度、条例进行相应的完善与改正,促进低碳旅游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进行低碳景区科学的目标定位

低碳景区的目标定位对景区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进行旅游景区的建设时,首先要将低碳旅游的理念融入到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之中,树立低碳经济的观念,进而指导景区建设的科学规划,有利于景区持续、长久的发展。

(三)低碳景区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科学的设施建设

旅游景区功能分区作为景区规划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指的是根据景区内的土地利用、资源分布以及项目设计的状况来对景区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关系着景区后期的建设与发展。具体来说,低碳景区的功能分区主要是对景区建设的住宿区、餐饮区、交通线路、集散中心以及核心景区的位置进行明确。一般来说,景区的功能分区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和集中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指的是景区要根据自身的地形地貌、采风通风的情况来进行景区的布置,尽量在平坦开阔的地方进行建设,以减少工程量,通风采光良好的地区可以减少景区照明、空调的使用率。而景区的集中原则可以降低景区设施建设的成本,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进而减少景区建设的工程量以及碳排放量。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景区的餐饮店、宾馆、接待设施以及购物设施进行科学的规划,尤其是宾馆和饭店每日的垃圾产量和能源消耗量,产生了巨大的碳排放量,影响景区的低碳建设。因此,景区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布局,首先在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的地方进行选址,其次,建筑材料的选材要积极采用新型的材料与减排的技术。具体来说,景区宾馆的饭店可以通过合同能源的管理方式,广泛地利用节能节水的技术,积极实施高效照明的改造,创建绿色环保的产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景区的交通要尽量选择公共交通,使用非机动车工具,减少小轿车的使用量,以实现低碳排放。比如:九华山、黄山等景区已经采取了统一交通的方式来避免自驾游的污染。

(四)推行低碳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旅游物、旅游纪念品以及旅游线路。景区旅游产品的发行与使用需要严格遵循低碳、节能、环保的原则,主要有:旅游纪念品减少包装,并尽量采用当地原材料制作;景区的人造景观要与服务的设计建设相一致,并采取专门的低碳措施;景区线路的开发要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并适当地增加徒步旅游的线路以及自行车旅游的线路。比如:九寨沟推出的栈道徒步旅游,在满足游客个性化服务前提的基础上,也让景区的低碳化发展有了保障。

四、结语

篇4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用和实践,是当前乡村旅游领域中研究的热点。

国外文献尚未有关于“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但是国外乡村旅游发展非常注重循环经济理念的导入,根据赖斌(2009)的研究,国外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有基于机制创新的瑞典乡村承包人经营模式(PREO)、基于技术创新的尼泊尔可再生能源消费模式(PREC)、基于产业创新的塞浦路斯多用途树木种植模式(PRMT)三种模式[2]。

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基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念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的范式归纳。周凌燕、和军(2006)分析了当前中国乡村发展存在消费初级化和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贾红风、李云霞(2009)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了云南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以及对策[4];罗信远(2009)分析了五类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5];严澍(2009)利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了四川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开发,进而对变革传统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提出建设性思路[6]。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均有一般性的发展模式[7];“主体―驱动―乡村”三位一体的MDR具有中国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特色性 [8];从资源基础和特色,主要有农家乐型、乡村休闲园型、观光农园型、采摘果园型、产品加工型、景区依托型、综合型等[9]。

2.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2.1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尽可能的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通过在前期减少资源消耗,在中端减少废物产生,在末端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形成物质闭环型经济模式。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形态上,乡村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实践形式,也是有效路径。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强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之上,降低环境污染,减少一次性消费,促进产品多次消费与多次利用。乡村生态旅游循环经济顺应着绿色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其一脉相承。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相对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再生为特征,是旨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特征的高级生态经济形态,其本质是生态经济。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一个分支,可率先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和旅游消费的生态化。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经济。旅游循环经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都是人们对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反思、探寻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结果。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广泛接受的情况下,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和理想化色彩。从“3R”扩展到“6R”;从原来的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扩展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生态还原,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形式。

2.2乡村旅游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

图1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6R原则

再思考原则。颠覆传统的先污染和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思考模式,树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全新思考模式。从战略高度定位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从理念上解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制定支撑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规章和制度,从社会法理层面、社会精神层面解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保障问题,系统地解决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支撑、技术支撑和法理支撑。

减量化原则。在前期,有效控制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的土地占有、资源消耗、基础设施投入;在中期,尽可能较少括能源、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在后期,尽量减少污染排放、废弃物的产生,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压力,使资源使用效益、经济产出效益最大化。

再利用原则。多次使用和多种方式使用物质原材料和物品,防止原材料和物品过早的成为废物。在餐饮、住宿、交通等多个环节形成相互利用的原材料供应链,使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废弃物成为旅游生产生活的新原料。

再循环原则。注重末端的综合利用和治理,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模式将 “废物”尽可能资源化。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建立封闭式的可循环、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再修复原则。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旅游活动污染或者破坏的生态旅游环境,要通过人工治理、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等手段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从环境经营和环境运营的角度,促进环境再生和系统再造。

再整合原则。从景区内部系统整合角度,要把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闲置资源和“错置”资源进行重组,通过使用方式的变化以及使用顺序的调整,盘活资源,实现功能性整合;把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循环经济农业中的一个环节,使旅游业与乡村农业、乡村林业、乡村畜牧业形成一个完整区域循环经济链。

3.滕头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3.1概况

宁波滕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位于浙东沿海平原奉化市城北,距宁波市区27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溪口12公里,景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滕头村凭借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的环境优势,赢得了“全球生态500佳”、创建了国家5A级景区,2010 年,成为上海世博会上唯一入选乡村案例,2013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11 年,滕头景区共接待游客 136 万人次,门票收入 3520 万元,旅游综合收入 1.52 亿元。2012年滕头村接待人数达130人次,旅游门票收入为322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为13700万元。滕头村通过不断开发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农业农村为灵魂、园林生态为背景、现代村庄为舞台,参观、考察、旅游、学生实践相结合的独特生态旅游格局。

3.2 滕头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图2 滕头村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整体模式

滕头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是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底线,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发展为核心方向,以生态社区建设为基础,以生态农业为主体,以生态旅游为特色,以生态林业和生态工业为支撑,以生态养殖为辅助,形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社区、生态林业、生态养殖、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全方位生态发展格局。林业与旅游,农业与旅游业,养殖与旅游业形成小循环产业系统,小循环通过能量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社区、生态林业、生态养殖、生态工业六个方面相互依存,形成大循环经济系统。在整体的运营模式中,小循环与大循环之间能量相互传递,小循环为大循环系统的一个环节,大循环为小循环的发展也提供必要的物质能量,两者之间相互结合,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3.2.1乡村生态农业

在90年代中期,滕头村便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家禽――沼――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以绿色种植为基础,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升级改造传统农业。通过开渠、挖河、修路、构筑暗灌暗排、沟渠纵横的地下系统,实现农田的水利化和园林化;坚持以有机肥为主,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战略联盟, 创建了农作物培养中心, 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组织实施蔬菜、蓄牧、水产、水果、花卉、水稻等高科技生态农业;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形成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立体农业[10]。

3.2.2乡村生态旅游

滕头村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方面,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全生态旅游格局。建设了以生态宴会和生态餐厅为依托的生态餐饮;以东方恬园生态酒店为支撑的生态住宿;以太阳能等新能源为支撑的路灯系统;以生态化和仿生态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以就地取材为原则的生态盆景、生态花艺工艺品体系;以生态世博展览馆为中心的生态文化体验项目。(见表1)

3.2.3乡村生态社区

滕头村向太阳要能量,投入120多万元建设“太阳工程”,村里的126户100%的家庭安装了太阳能分户热水管,假日酒店安装了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社区以及景区内部的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工程每年为滕头村节约用电6万千瓦。滕头村在主干道路上,安装了“风光能”环保灯,能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储电。建造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站,该检测站可提供实时数据,随时了解村里空气质量的变化。村里统一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并建造了三座三星级以上节能环保厕所,每年可节约用水上万吨[11]。

滕头村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生态屋”试验区。投资近三千万元,建造了滕头生态屋,向游客传达滕头人的生态环保理念。“生态屋”的建设采用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全屋净水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废弃建材应用等多项生态节能技术,成为村级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典范之作。 “生态屋”全楼景观绿化利用现有的河水灌溉草坪,多余的水会通过地表和管道流入河道,喷雾可以降低温度、净化环境、增加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生态屋”主楼安装了4组总功率为4000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大量的光能通过它们转化为电能,传输到一楼机房的蓄电池贮存起来[12]。

3.2.4乡村生态林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滕头村租赁了大片荒山荒田,种植了大规格的苗木,并依托园林公司实现绿化工程公司、植物开发公司和园林苗圃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滕头村对苗木的利用是多元化的,在苗木的培育期,做苗木培育试验观赏;在苗木中期,做成苗木工艺品,设置盆景大观园,进行销售和参观;在大型林园中,种植各种花卉,形成五彩斑斓的花海进行旅游开发;在高山林地进行竹、林、果、山林立体开发:山顶封山育林,山腰养竹产笋,山脚栽桔种桃,林子内培育花卉养殖,并进行土鸡的放养,土鸡供游客使用。花卉与苗木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废弃物处理系统成为供应苗木和花卉的废料。滕头村的林业形成了一条生态产生链,既园林景观销售、园林盆景观赏和销售、园林内生态花卉种植以及生态放养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3.2.5乡村生态养殖

滕头村以河堤为基础实现立体的生态养殖。河提是果和花卉,在河道两岸种植果树,果树下是大面积的向日葵、薰衣草等花卉,形成层次丰富的植被景观。河道水面上空是果蔬长廊,在两岸架设方形钢制架,夏天栽种各种蔓性瓜类;春天种植各种藤类花卉,秋季种植三角梅、喇叭花;冬季种植常春藤、忍冬;在河道水中进行水鸭的养殖,水鸭用于旅游表演,不能表演的鸭子用于游客食材;水中养鱼,放养各种鱼、虾、蟹,开展手摸鱼、“竭泽而渔”、用棍棒打鱼、用弓箭(钓具、网、鱼筌)捕鱼等参与性活动。再者河道作为人工湿地系统,为全村景观绿化与生态农业提供水源,同时通过河道两岸的水草和湿地对处理之后的废水和污水进行再次的净化和回收,与林业、生态农业形成循环经济系统。

3.2.6乡村生态工业

滕头村发展工业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滕头村对环境污染性工业实行一票否决制。工业企业在滕头村落户的话,要经过环境保护委员会审定,不管企业效益多好,如果环境不达标,禁止落户。从2001年初,滕头村开始兴建特色产业工业园区,滕头村对工业项目坚持“精挑细选”,相继引进了机械、电子器材、建材装潢、印刷包装等60多家企业,到目前为止,至今没有一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滕头村工业园区对工业产生的废弃物有着成熟的处理方案。对可再生物质资源进行全面回收,对废纸类、塑料橡胶类、废金融类和废家电家具类进行综合化分类处理;对不可回收类进行无害化处理。滕头发展乡村工业的一个根本性原则是工业不可缺少,但工业决不能污染环境,不能破坏生态,不能影响社区生活。

3.3 滕头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目前滕头村存在着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发展腹地空间受限等问题,需要在发展理理念、投资力度、建设速度以及产业链条上进一步提升。淘汰和外迁内部老化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腾出发展空间重点设置循环型、生态型、创意型的旅游项目,减少资源消耗和土地资源占用,整合区域旅游空间,形成生态产业集群;运用各种媒体,通过社会舆论、行政力度、榜样感化、利益约束等手段,对各层次的民众和游客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和管理;加大对滕头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税收、土地和道路、规划等门票收费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体系,破解政策与资金难题。

篇5

告诉孩子恋爱的底线.早恋中的孩子,对爱情的知识和理解都很有限,往往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这和叛逆无关,更多的是无知。一旦发现孩子早恋,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恋爱的底线在哪里,哪些事情不能做,做了会导致哪些后果,而这些后果为什么是孩子无法承受的等等。关于早恋,许多家长和孩子往往不在同一个语境中讨论问题,这对于防范早恋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很不利。家长能否妥协一步,换取孩子的信任,营造有效沟通的氛围呢?

********************************************

【招生范围】:小学1-6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

【常规课程】: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同步辅导、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作文,语文,历史,地理,生物。

【热门课程】:小升初、衔接班、托管班、奥数班 、中考冲刺、艺考辅导。

【课程费用】: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价格不一,详情拨打免费电话咨询

【上课地点】:选择最近校区,来校区上课!(具体校区见下文)

【上课时间】:周六日、寒假、暑假、平时晚上等时间灵活协商安排!

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 转分机 90592(接听时间8:00-24:00)

温馨提示:400免费电话使用方法--先拨打前十位,听到语音提示“请输入分机号码”后按“转分机”后的几位分机号即可。免费咨询了解~从现在开始!

********************************************

长春口碑比较好的辅导机构咨询电话(每日前十位拨打400免费热线电话咨询,可享受免费试听课!400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前10位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几位分机号即可咨询详情或预约对孩子学业进行免费测评)

长春京翰教育校区及电话:400-0066-911 转分机 90592

【同志街校区】长春市---- 朝阳区 400-0066-911转90591

【十一中校区】长春市----绿园区 400-0066-911转90592

师资:7000余名专职老师!多年担任各年级、初高中毕业班教学工作,部分教师长期研究考试命题和阅卷任务。

品牌:二十年办学经验!京翰教育遍布全国60余城市,充分了解各地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和考试状况

ps:每天前五位拨打免费电话咨询的家长,还可以享受免费试听机会哦!

浏览十个广告,不如一个免费电话了解快!

篇6

关键词:信息科技;智慧;旅游景区;问题;对策

国家旅游局站在时代性旅游行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和长远规划上,于2013年提出了旅游行业发展的主线,以信息科技为发展助推器以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旅游行业的智慧化发展之路。特别指出,旅游景区的建设要全面贯彻智慧化指导方略,要求各地旅游景区坚持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紧抓智慧旅游主线,构建旅游城市、景区和旅游地实现智慧化,同时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各个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智慧旅游思想的引导,有条不紊地加大智慧旅游的主题宣传和推广,进而推动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在旅游市场占据市场销售份额,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纵观旅游发展的历程来看,智慧旅游是旅游行业与时代相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也是信息科技与旅游行业相融合的产物,更是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划和构想。

一、界定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

“智慧景区”是基于旅游消费的视域,以满足消费者对旅游消费服务和质量上的高层次性要求,根据各地旅游景区的特点和现状,从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维护和发展等方面而建构旅游景区的建设体系,凸显旅游景区建设的新特点,以信息科技促旅游景区发展,实现旅游景区发展智慧化,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旅游行业的消费要求,最终为旅游景区的发展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内驱动。

众所周知,自从信息技术与旅游行业相结合,就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且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特征的彰显,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动力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旅游行业向纵深领域的推进和发展,信息科技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必备要件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从技术动力的层面来说,利用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促使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化,之所以对旅游景区内的地理概貌、旅游事故、旅游者的行踪、旅游管理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规律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细致地而又及时地掌控,且不分天气变化、地理状况复杂性和节日旅游差异性等,可实现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全方位地跟进和管理,就在于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对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进行深刻解读:首先,信息技术支撑因素,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旅游景区内的地理概貌、旅游事故、旅游者的行踪、旅游管理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规律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细致地而又及时地掌控;其次,不分天气变化、地理状况复杂性和节日旅游差异性等,可实现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全方位地跟进和管理;再次,汲取和利用国内外各个旅游景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不断完善旅游景区的建设机制和工作程序;而后,信息数字化,利用信息科技技术对景区内的数字进行分析和整合,建立旅游景区信息档案库,利用信息档案库弥补旅游景区的不足和缺陷;最后,人性化和科学化相结合,旅游景区的管理不能够单一靠科学技术,而应该在科学技术支撑下加强人为操作和管理机制,以更加合理的、温馨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从而也潜在地实现了旅游景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二、建设智慧旅游景区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景区管理机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意识

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组合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内各部门协调配合、管理监控实现动态化、服务水平高层化,从而实现旅游服务信息公开化、行业制度规划化和服务管理标准化。通过旅游行业的市场化动态以及旅游消费者的旅游现有发展状况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性把握,从而促使旅游行业的相关主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实现有效性引导,进而促使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部门转变基本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意识,最终提高旅游景区的市场形象,为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促进景区旅游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渗透,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多样化销售途径和平台,比如电子商务式旅游销售平台、旅游公共服务多媒体平台、旅游广告宣传平台以及手机app旅游服务平台等。伴随着科学信息培植的旅游项目的推进,使得旅游服务咨询系统、将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吸引人们的消费方向向旅游产业转移、促使游客对消费管理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意见和建议,特别使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加规划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现代信息技术因素植入的旅游景区产业链的建立,进一步使旅游景区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性设施向智能性转化,最终使旅游景区的发展更具有市场吸引动力和潜在的附加值。

3.促使旅游企业将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旅游经济增长点的爆发

以市场为发展导向,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从管理系统方面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改变原有靠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管理模式,进而减少了旅游管理支出成本,实现了旅游产业的丰厚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动态化地对景区内的游客消费现状进行数据性分析和跟踪,从而剖析出游客的市场消费动态,进行旅游项目的调整和开发,并以游客的消费需求为服务目的进行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使旅游景区的新市场消费热点得到激发,进一步扩充了旅游景区的市场空间,也进一步扩大了旅游景区在旅游同行业内的市场影响力,最终使智慧旅游景区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并占据巨大的市场消费份额,实现了旅游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三、剖析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程度层次不齐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得各地区在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程度也不一致,这势必影响旅游行业的整体性发展,势必要求旅游行业进一步规划和布局旅游业的发展大局。从目前当地经济发展的机构进行综合性分析来看,各地的旅游产业已经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考量中,是促使各地国民收入的主要经济组成部分,但是各地的经济经济基础不一样,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引导、信息科技的发展布局以及移动通讯设施的覆盖率等不同,致使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差异化非常明显,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低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而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高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异常性繁荣。从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窥视出旅游景区发展的内在客观性规律和方向,比如我国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其旅游景区进行考察来看,其旅游景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比较高,而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不高的内陆和边疆地区来说,其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规划不合理不科学,致使旅游景区产生的市场效益比较低,更不用说带动周边地区的相关性产业的发展了。因此,国家旅游当局,应该站在国家旅游行业发展的战略进行旅游行业规划和布局,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扶持力度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使我国的各地旅游行业发展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促使国家战略性角度上的旅游行业智慧化程度比较高,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激发点。

2.智慧旅游应用形式过于单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行业的不断创新,智慧旅游也被广泛的应用,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智慧旅游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经济利润的提高,然而在地区追逐经济的同时,智慧旅游出现了同质化现象。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出现了淘宝、去哪儿等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但单从旅游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均为用户提供普遍的查询、预订、购票、支付等服务,渐渐的不仅在应用软件上,在智慧旅游的发展中同质化也日益严重,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照葫芦画瓢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探讨解决智慧旅游景区存在问题的对策

1.详细阐释和践行智慧景区的内涵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为了使国家的旅游行业与信息科技时展相适应,提出了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规划,并要求各个地方的旅游部分提高智慧旅游景区的认识并使旅游景区智慧化。然而有些地方部门对智慧旅游景区的认识只停留在字面的含义上,未真正其内在含义,导致其对旅游景区的建设上只处于形式化,并能够形成旅游景区发展的科技动力。这需要有些地方旅游主管部门认真挖掘智慧旅游景区的深厚内涵,并使其得以实现,从而使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得以整体化和时代化。

2.加强政府对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智慧旅游景区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政府部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内在职能对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起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首先,基于当地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地经济的未来整体性规划,制定有地方性特色的旅游景区规划和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确保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方向;其次,发挥市场和政府宏观性调节的两种手段对地方性旅游景区市场进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对混乱的旅游进行监管,基于综合性对地方性旅游企业的考量加大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地方性旅游产业的发展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又适应信息科技时展现状的要求,最终使地方性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化并促使旅游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因子之一。

3.确立和发挥景区管理部门在智慧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地方性旅游景区的管理部门是智慧旅游景区政策的主要实施者和践行者,单一靠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的引导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难以实现。还必须确立和发挥地方性景区管理部门主体地位,使地方性旅游景区管理部门能够基于自身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并审视自己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不足,根据自己景区的独特优势,并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相结合,构建一套既体现国家旅游行业对智慧旅游景区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又能够彰显地方性旅游特色,从而实现旅游共性和个性结合,在同性中突出地方性个性,最终使地方性旅游景区建设走出一条立足长远、立足当前和立足现实的智慧化旅游景区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并使其成为地方智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

五、结语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基于时代性发展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紧密相结合,以实现现代科技助推旅游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拓展现代科技发展的空间和余地。综合性对旅游行业进行考量,不难发现一些地方的旅游行业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发展理论上,且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化,这样的旅游发展状况严重与信息科技时展主题相脱离,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需要旅游行业革新弊端,锐意进取,建设智慧旅游景区,以实现旅游景区各个工作环节和方面体现现代科技的优越性,促使旅游景区发展更加系统化和可塑化,最终使智慧旅游景区的发展真正体现智慧深厚内涵。

参考文献:

[1]徐徐.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6):220-221.

[2]齐新章.“互联网+”背景下西宁野生动物园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6,(3):219-220,224.

篇7

1 旅游景区相关建筑物分类

作为旅游景区建筑,一般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作为旅游资源的相关建筑。第二,在旅游景区覆盖范围内,为景区游客提供服务的相关建筑。这两类建筑有不同的景观区别,在建设的时候,建设风格也各有不同。

1.1 可作为旅游资源的相关建筑

这类建筑一般按照景区原有的建筑基础之上,利用景区景观特色,建设新的建筑,提供人们观光性旅游资源。可作为旅游资源建筑,一般都是有特殊价值的建筑,有的是按建造时间来划分,分为大致三类,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现代建筑。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景区建筑多半是以陵园陵墓,寺庙,宫殿,王府,类似的带有皇家建筑风格的建筑。近代建筑多半以民居,祠堂,书院,会馆、楼阁、私家园林、民族村寨等;宗教建筑,包括寺、塔、宫、观、庙、庵等;工程建筑,包括古城、城墙、军事遗址、道路、桥梁、水利和搬运工程等;纪念性建筑,包括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纪念塔、碑和碑坊等。此外,一些优秀现代的城市建筑和工程建筑也是旅游开发的资源,可将这些建筑分为:现代城市建筑,主要是城市的摩天大楼、广场、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大学校园建筑、城市公园建筑、标志性或纪念性建筑等;现代工程建筑,主要包括桥梁、隧道、水利、道路、航空港、卫星发射基地、现代工业园区等。

1.2 旅游景区为提供游客服务的建筑

旅游景区不可缺少提供有可服务的建筑,这些为游客提供服务建筑,多半以盈利性质的提供游客服务的建筑,这些建筑主要是为景区更好的开发,为游客提供更方便的服务项目,当地特产购物,休闲度假,餐饮服务,宾馆住宿等服务项目。例如,在古城附近的旅游景区建筑,多半以民族手工饰品商店为主。天然火山景区附近,都会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游客温泉服务等。而这些旅游景区的建筑,多半缺少景区建筑风格,缺乏文化或天然景观的协调性,对于当地旅游景区建筑理念没有更好的理解。

2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

2.1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合理性

从景区建筑使用的类别上分析,景区建筑从布局就要与人文需要合理配置,满足游客需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在景区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先考虑游人的生活物质条件基本需求,对于景区建设合理化设计,例如,在景区内,设置一些休闲场所,供游人休息娱乐,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疲劳,或者在一些较为宽阔的地方,建设一些宾馆,酒店,为游客提供食品用品之类的。这些根据旅游游客的行为规律,设计出不同的旅游景区里,满足游客需要的相关建筑。在设计景观建筑满足人们旅游出行需求的同时,也应尽量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通过景区内建筑的选址,决定建筑的结构,朝向等建筑需考虑的外界条件,决定景区建筑的空间大小和建筑路线设计等诸多建筑因素。

2.2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对象性

旅游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特色背景,地区特点等能与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功能,性质,风格等应该是相互具有对象性的。这种对象性的审美标准,一般来源于游客在生活中,思维上所积累的实际审美经验,这些审美经验对旅游景区建筑是否与景区特点相对呼应,有着评判性的标准,景区建筑的性质功能不同,游客对其心理上审美值是不同的。如景区道路设施,游客无暇关注,而纪念碑这样的建筑,相对精神性审美需求会更高一些。

2.3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和谐性与艺术性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筑物与景区周围景观相互之间具备和谐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环境方面的和谐性,其次是景观建筑的视觉美感方面的和谐性,也就是说建筑的艺术性,提高视觉美感。

可以说,自然环境,是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中,最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前提,自然环境是不可破坏的天然资源,设计者在设计初期就应考虑,景区建筑介入景区环境,是否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可不可以融入到自然景观环境秩序中。第一,考虑景区建筑地方的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地形地势地貌各地有各地的水土特点,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水土条件,来决定景区建筑的整体规划,让景区整体的自然景观中,可以融合进后期建设的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周围的自然景观特点,参考当地人们生活建筑,因为当地人们生活建筑都是当地地域气候条件所影响下,条件进化适应的资源,这些现成的经验条件资源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例如,我国湘西的吊脚楼。不仅适用当地地质特点,还使用当地自然风貌,在景区建设的时候,还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特点,利用传统的地方材料,恢复最初的自然面貌风格。在维系自然景观的同时,为当地的旅游景区建筑视觉美感增添色彩。

建筑选材的时候,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景观特色来为建筑增添质朴气息,例如,在古镇景区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历史文化,在景区建筑外观设计,可以采用琉璃瓦,仿木等,符合当地文化气息的建筑材料。可以尽量考虑当地自然文化底蕴,而不是所有的景区建筑,一定都要采取用现代化建筑中的建设方式。要注意与当地民族特色相互和谐性建设。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艺术性就是建筑景观美学布局,旅游景区建筑,不仅要有实际的使用功能,还要在外观上与旅游景区景色相互协调,完程整个景区的景色布局,让景区建筑具有观赏性,提高景区风景区整体美感。

篇8

镇远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实施“文化旅游兴县”主战略,建设新城、开发新区、保护古城,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再结合全省“5个100工程”的实施,镇远文化旅游产业迎来转型升级的绝好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镇远县累计接待游客390万人次,同比增长2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27亿元,同比增长22.8%。

规划蓝图 依托项目

文化旅游大县形象升级

镇远县编制完善景区规划和项目库,对镇远古城各项规划进行详细可行的修编,完成了新纳入镇远古城旅游景区的《镇远县黄桑田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古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古城景区保护与开发项目库,入库项目132个,总投资达113.5亿元,涉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新城区建设、旅游景点打造、古城迁出、配套设施建设等。

2013年,镇远古城文化旅游景区作为全省“20个省级重点示范旅游景区”之一进行重点打造,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加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古城文化品位,修编古城旅游发展规划,将景区不断向城郊延伸,延长产业链,使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健康发展。

古城文化旅游景区的重点打造建设和示范景区带动,将引领镇远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助推旅游经济发展,加快建成省内“文化旅游大县”和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谈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镇远县委书记刘建新多次指出:“文化旅游资源是镇远县最大的优势资源,要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最大的优势,有效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此,全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古城保护开发为重点,结合《镇远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全力推进古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确保到2017年将景区打造成“产业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旅游景区,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

完善基础 加快建设

景区接待能力升级

在2013年初的镇远县政府工作报告中,镇远县长罗杰强调:“要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2013年,全县开工建设文化旅游项目22个,已建设完成5个,完成投资0.67亿元;在建项目17个,预计投资23.49亿元,已投资超3亿元。古城景区、芽溪新区、 阳河景区、铁溪―黄桑田等景区项目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重点启动了文德、五里牌、芽溪三个大型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预计2014年可投入使用,建成后能有效疏导古城旅游高峰期的交通、拓展城市空间,极大地提高旅游接待容量。投资1.5亿元的小菜园至芽溪滨河大道工程已完成70%进度;总投资2.19亿元的古城区路面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施工,预计2014年4月全面竣工。

同时,旅游景区不断向城郊结合部发展,扩大了古城的旅游容积率。目前,离古城核心区仅1.4公里,总投资3000万元的云龙洞景区已经进入试营业阶段;集休闲、娱乐、体验、农家乐为一体的黄桑田现代高效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古城景区附近的中康度假、芽溪、西峡温泉三个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场平、地勘、设计等前期工作,建成后将成为提升镇远古城景区接待能力的重要保证。

挖掘特色 打造精品

古城文化旅游品牌升级

镇远县确定了“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思路,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最美贵州・美在镇远”等已有的品牌效应,加大对品牌的推广与宣传,提升现有品牌的影响力;维护、经营好正在发展中的品牌《古韵镇远》、“一条会唱歌的河――高过河”等;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新的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篇9

关键词:低碳舒适型旅游;评价指标;丹霞山景区;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低碳旅游的提出最早是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全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显得尤为必要;英国的DTI在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说法,而后,“低碳旅游”也逐渐出现,并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正式提出。发展至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旅游舒适度等理论持有多种观点,但似乎并无定论,现实生活的发展中低碳舒适型景区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

1 低碳舒适型景区的理论、概念及特征探讨

“低碳”和“舒适”似乎不可兼容,因为要想舒适旅游,那么,肯定做不到低碳,而要想实现低碳,游客舒适度则会降低。虽然低碳和舒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但这也正是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的原由所在。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旅游舒适度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1-8],笔者认为低碳舒适型景区指的是转变原有的景区发展模式,引导旅游景区不断往低碳、舒适型景区方向发展,在低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其内涵具有低碳性、舒适性、协调性三大基本特征。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的构想为旅游景区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可以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方式,使景区成为低碳旅游的重要载体,从而实现低碳、舒适、经济的协同发展。

2 低碳舒适型旅游景区发展状况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低碳旅游也成为认为广为讨论的话题,但在考虑游客舒适度的情况下,似乎并不乐观,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低碳舒适旅游发展极为缓慢,涉及低碳景区的研究也较少,而关于“低碳舒适”型景区方面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得出低碳舒m型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广东丹霞山景区为例展开具体分析。

3 实证分析――以世界遗产丹霞山为例

3.1 低碳舒适型景区评价体系研究

考虑到大众游客的主观感受,低碳不一定舒适,同样,舒适也不一定低碳。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质量,本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在咨询旅游专家学者、景区管理人员、旅游企业负责人及旅游爱好者等的基础上,设计相关评价指标。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第二部分为游客对丹霞山景区在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方面进行评价,如丹霞山景区的旅游服务态度、价格等等。

3.2 调查研究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通过游客对丹霞山旅游景区作了简要的调查。根据调查来看,去丹霞山景区的游客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汽车或者火车,而大部分的人是自己出游;有接近一半的游客认为丹霞山景区观赏游憩价值较好,而服务态度一般,食宿价格又很高;对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空气清新度、水源纯净度等)不同的游客持不同的观点,大部分认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能源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基础设施、食宿设备)情况、低碳化管理(一次性道具使用、道路及停车场绿化、环保厕所、垃圾处理及分类、安全措施)程度也一般;但是谈及在丹霞山旅游的过程中,是否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是否愿意自带旅游基本生活物品,是否愿意在景区不乱扔垃圾以及是否愿意不购买或少购买非旅游区的旅游商品等方面时,绝大部分的游客还是愿意的;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游客对低碳舒适旅游的方式是支持的,只是对低碳旅游的了解还比较少,这可能与我国当前对于低碳舒适型旅游的倡导与景区宣传工作不足密切相关。所以,综合来看,丹霞山旅游景区,在知名度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规划发展方式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整体的发展势头较好,但景区低碳舒适建设还需加大力度,各利益相关者应各司其职,做好规划和宣传。

4 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发展措施

根据“十三五”期间对国内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旅游+”的背景下推进“景区+”的发展模式,促进大众旅游稳步发展。也就是说,在景区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进行改造,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更好地适应低碳舒适型旅游发展模式,而要想该发展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利益相关者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

4.1 政府部门

当地政府要做好丹霞山旅游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要基于我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游客的需求,转变原有落后的旅游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优化旅游景区建设环境,出台有助于旅游景区向低碳舒适型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监管,给游客营造健康的旅游环境,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引导游客低碳消费心理,推进丹霞山旅游景区朝着既低碳又舒适的方向迈进。

4.2 景区管理部门

实现旅游景区的低碳舒适型建设,离不开景区的管理。丹霞山旅游景区应该制定比较合理的管理方案,在尽可能达到低碳标准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充分利用景区资源,创新景区旅游主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也应注重景区生态保护,结合游客心理和“低碳舒适”理念,在景区规划中多就地取材,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3 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旅游酒店,旅行社等,虽然这些企业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面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大势,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保证卫生质量的前提下旅游企业尽可能提供低碳可循环的用品,在“旅游+”的发展趋势中创新“景区+”的新天地。

4.4 旅游者

游客作为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也应发挥好自身的作用,树立低碳观念,积极配合景区低碳建设,转变原有奢侈的旅游观念,从内心真正接受低碳旅游的方式,在不影响正常外出旅游的情况下,用适度的舒适兼容低碳。

5 结语

篇10

旅游景区过度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景区环境的保护

因我国旅游业因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旅游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景区存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景区的开发利用中有点盲目,从而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高山旅游为方便游客登山或者经济利益驱使建索道砍伐了大量树木,造成景观的破坏。近几年,有很多景区为了增加娱乐性吸引游客或者增加娱乐项目收益,破坏景观修建漂流、滑草等项目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风景名胜区内,多头管理、抢权、轻责、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

2. 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景区的监管体制已经成为目前束缚我国景区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包括林业、建设、环保、文化等部门,有的旅游景区还分属好几个部门监管,各部门的社会责任及行业功能或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一致的管理效应。我国目前多数旅游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属于政企不分。所以我们迫切需建立一种机制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的开发与保护。

3.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市场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由于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在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却不重对旅游景区的保护,结果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一些投资开发商,不注重科学规划,过度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收益,过度接待旅游者,没有科学的控制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致使旅游环境容量过度饱和而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每年旅游旺季,各个景区都不可避免的发生这种情况,就连九寨沟都不可避免。再者就是如山西应县木塔这种情况,人为是一个因素,同时因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景观破坏。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中国很多旅游景区在开发利用中,不能科学规划开发利用,致使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将很难促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二、解决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措施

1.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主导地位,健全景区环保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在开发时,政府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哪里该建建筑物、索道、娱乐设施,哪里不该建设,一定要严格审批,不能有过多的人工建筑。不能单纯为了短期经济效益目标而滥建。旅游景区在开发投入市场后,要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如景区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旅游景区切不可在景区运营后过分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景区的环境容量问题,以免造成超负荷的接待量,严重破坏景区的环境。否则后果难以预料。避免出现类似玉龙雪山、九寨沟、滇池这样的问题。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复,将使旅游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严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与生存环境。因此,政府部门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加强自身主导地位 切实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科学管理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同时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管理利用,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旅游景区及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制度的制定,需要人们的参与执行。只要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做到环境保护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定能为景区的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景区管理者的宣传,提高景区管理者的环境保护保意识。只要管理者对制度认可,才会把制度执行到行动中,才能切实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目前,游客对景区环境在人为因素的破坏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游客的乱刻乱画,生活垃圾的乱丢弃等不文明行为,都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游客破坏景区环境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再者,社区参与景区环境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旅游景区与当地社区的协调发展,也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要从当地社区利益出发,考虑社区利益,追求旅游景区及所在社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加强社区参与,同时使社区居民的利益得到相应保障,使居民产生旅游景区“主人翁”的感觉,那么,他们自会在景区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配合景区,使景区开发得以顺利进行。九寨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反例比如青州仰天山,在开发初期,没有与当地社区搞好关系,致使在十一旅游旺季,当地居民毁坏进景区的道路,切断电源,严重影响景区的发展与利益,更谈不上当地居民会主动参与到景区的环境保护中来。?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不是对景区不去进行开发而是在保护之下进行合理的开发,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对景区进行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要开发势必有破坏,作为景区的管理者和开发者们应在合理的保护之下对旅游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将其投入旅游市场,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旅游景区应立足于保护景区的自然性,确保旅游资源的生态性和完整性,使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可持续性的良好发展。当然,对旅游景区的环境进行保护不仅仅是对原有景观的天然性进行保护,而是要用更为合理科学的规划和方法去进行维护和管理,旅游景区开发要在保护原生态的文化和当地社区居民的社会和环境利益的基础上,使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达到完整和谐的统一,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2]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张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