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心理素质是中小学生的重要素质。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一要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二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学会自我接纳,敢于行动;三要帮助孩子通过自我暗示、听音乐、运动等方式,克服考试焦虑;四要帮助孩子通过升华、调整、代替、疏导等战胜挫折。
【关键词】心理素质;自卑心理;考试焦虑;战胜挫折
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发展的问题,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刻。专家预测:21世纪将会在孩子中出现心理障碍大流行。美国布鲁尔・卡特说:“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比培养孩子的身w健康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那么,怎样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呢?这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及每个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调适,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一、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心理健康也有标准。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较多,说法不一,标准不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提示了心理健康的孩子有哪些特征,概括如下。
(一)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不同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个等级,呈常态分布。在人群中智力超常、低常的人都是少数,多数人的智力是正常的。智力正常是个人生活学习和劳动的基本条件,智力低常就属于心理不健康。
(二)情绪稳定、愉快
人的情绪应该是稳定的,情绪稳定说明大脑的活动协调。有的人情绪波动很大,喜怒无常,常为一件小事暴跳如雷,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人的情绪除了稳定之外,还要愉快,保持愉快心境。屠格涅夫说:“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个人要健康必须乐观。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开朗、乐观,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不管什么时候见到他,总是乐呵呵的,这样的人很少得病,而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充满信心。但有的人总是愁眉苦脸,悲观失望,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管什么时候看见他,总是皱着眉头,就好像有多大的愁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三)人际关系协调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的许多心理疾病都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引起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善于与别人交往,愿意关心人,帮助人,在群体中的威信较高,比较受欢迎;有的孩子不善与人交往,喜欢独处,对人缺乏同情、友好,同学关系冷漠,这是心理不健康的征兆。能否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友好相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个性结构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应有健全的个性。但在现实生活中,个性非常健全完善的人很少,尤其是当前的独生子女,个性的欠缺非常明显。有的孩子孤僻,不合群;有的孩子自卑,怯懦;有的孩子固执,任性;有的孩子偏激,狭隘。这些个性缺点,如果不及时克服掉,长时间下去就会出现个。
此外,心理健康还包括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社会适应良好和活动效能吻龄等。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就可以衡量一个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某方面较为弱势,如生理缺陷等,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需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使孩子认识到人无完人,不必苛求完善,要学会自我接纳。生理上的缺陷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只能接受,要学会寻找自身的优点与长处,以己之长,补己之短,或通过自身努力在其他方面获得优势。
其次,让孩子明白只有克服自卑,才能获得成功。多给孩子讲讲许多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创造奇迹的成功案例,如亚里士多德、达尔文、伊奇、拿破仑、亚历山大、莫扎特、贝多芬、拜伦等都因为有某种缺陷而更加努力,获得成功。
再次,引导孩子大胆行动,不怕失败。当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行动,不要害怕失败而退缩。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
三、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焦虑
考试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小小的考试每学期都要经历数次。凡是有过进取心的学生都会因重视考试而产生紧张心理,这是难免的。适当的考试焦虑,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成为一种促进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督促与推动他们进行学习。但如果出现焦虑过高,超出一个人的承受力,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症状。有的学生在考前出现过度焦虑,白天上课走神,晚上难以入睡,时常头疼,心情也十分烦躁,复习效率很低;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考场上出现晕场。
对考试过度焦虑的孩子,可以教他们用以下方法克服。
第一,自我暗示。消极自我暗示:“我不行”“我肯定考不好”。积极自我暗示:“我能行”“没关系,别紧张”“放松,放松,再放松”。
第二,听音乐。听音乐,尤其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缓解有大帮助。
第三,大笑。笑是精神的消毒剂,当产生高度焦虑时,不妨听听相声,看看小品,大笑几声,可化解焦虑。
第四,运动。机体的运动可以使精神放松。在考前出现紧张焦虑时,放下书本,开心地踢一场球,或来点别的什么运动,可以消除焦虑。
第五,深呼吸。考前或考场紧张焦虑时,做深呼吸4-6次可缓解焦虑。
四、帮助孩子战胜挫折
第一,升华。当孩子遇到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时,引导他们把消极与欲望引到社会认可的方向上去。如一名学生没考进重点高中,认为自己一切没希望了,后来引导他读了许多名人传记,发现许多成功人才也都经历过挫折,从中得到启示,奋发努力,终于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第二,调整。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引导孩子重新调整自己的动机与目标,使它适合新的情况。有时孩子定的目标过高,无论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这就要帮孩子定个可望可即的目标。
篇2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标准;影响因素;干预
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运转节奏加快,幼儿教师在多种挑战中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日趋增多。西方学者威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教师行业至少同其他行业一样容易患心理疾病。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没有心理疾病或病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它是指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模式的状态和水平。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仅指正常心理下的心理状态和水平。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所有心理状态健康状况的统称,它是从最佳状态到最差状态的连续体。
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影响
按照社会心理学观点,幼儿教师是学龄前儿童启蒙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的幼儿,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情绪、性格等对幼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依据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热爱幼教事业;能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度的估计;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顽强的自制力;不断学习与创新;完善健全的人格;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
4 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4.1 生理素质
遗传缺陷,脑损伤、成长中的营养缺乏、疾病、药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的暂时或长久的问题。
4.2 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被剥夺父母照顾的孩子、遭受遗弃、年幼时受忽视或虐待的幼儿易形成攻击、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
4.3 婚姻家庭
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地位、内部关系、家庭气氛和家庭的权利分配等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又着重要的影响。
4.4 生活事件
影响人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有三种:重大生活事件、灾难性和创伤性事件和日常挫折。
4.5 个体已形成的人格特征:虽然每个人都可能具有遗传上的基础,都可能经历创伤事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因此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因为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起到了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4.6 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这些需要主要包括物质需要、自尊需要和教师的成就需要。
4.7 人际关系复杂
同事关系满意度低是幼儿教师人际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易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
4.8 教师压力
教师压力主要包括:来自工作的压力;来自幼儿的压力;来自个人婚姻的压力;来自自我发展的压力;来自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经济收入现状;角色冲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
5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
5.1 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令,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而且不断取得自我l展、自我提高的机会,为培养健全发展的祖国接班人做出毕生贡献。
5.2 幼教行政管理部门应经常举办讲座、咨询活动
5.3 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幼儿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此外,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她们感激万分,并且重新振作起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5.4 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益
在一个幼儿园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有许多人认为,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年轻为好,因为年轻教师,充满着活力;孩子亦喜欢年轻、漂亮的教师。其实,老教师的保教经验,尤其是对孩子生活上的细微照顾,这是年轻教师所不具备的,因此,园长在考虑班级教师组合时,大多都注意学历、年龄、个性等方面的合理、良性组合,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班上配有经验的保育员,这样可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群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挖掘最大的能量。
5.5 爱生活,爱工作,爱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6 在每天看到的地方贴一张纸条,提醒自己“我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生气,我有情绪不是我的错,但也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你这样的行为让我不舒服”,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5.7 提高教育技巧,正确对待幼儿第一反抗期。幼儿在3-4岁正处于第一反抗期,教师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可以多给孩子几个选择。
5.8 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可以采取知心朋友尽情地倾诉、大声的哭出来、大喊、写日志日记、快速的走路、适当宣泄愤怒情绪等方法使情绪得到较好的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能让自己心情变好的方法很多种,也因人而异,如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良性的自我暗示等,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尝试,什么方法对自己有效。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身心都健康的幼儿教师,本文仅对此问题提出一些拙见,希望能为幼儿教师得心理健康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史献平.幼儿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第一版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与应用分册[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5第一版.
篇3
学前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篇4
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21世纪的社会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社会,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人类社会在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心理重负的时代。为此人类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然而越来越多的调查资料和案例报告显示,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我们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感受更深。
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更大,但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不完善,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更应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增加心理教育。
工作了十几年,作为英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让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很深的了解,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它的重视远远不够。所以,尽管我是一名英语教师,在参加工作5年后我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我想这对于我来说,做学生的教育工作会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关头,即处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交叉口,
处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上,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无疑是中学生现在和将来成长成才、生活快乐、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认知过程
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接触。(5)能保持自己的个性。(6)有自知之明。(7)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8)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9)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10)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马建青主编的《心理卫生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中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尽管有着多种不同的概括,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强调两方面,即充分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个体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
作为英语教师,我对学生的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特点是:
(1)随着年龄增长问题的发生或严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2)重点中学学生高于非重点中学。(3)男生比例高于女生。(4)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5)单亲家庭高于正常家庭。从教十几年来,班级里的孩子单亲家庭比例越来越高,这样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各种问题,我想这就是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影响最明显的一点。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首先,是个体因素。其次,是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学校教育中需要重视的是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在我的班级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在英语课上我发现地上流了很多血,把同学们都吓坏了。原来是她用小刀割了自己的手腕!后来经过我的了解,原因仅仅是她父母没有同意让她买她喜欢的一样物品。经过教师和家长耐心的沟通,她终于想通了,也放弃了极端的行为。但是过后我感到很痛心也很后怕,现在的孩子心理就这么脆弱吗?有时甚至感觉我们教师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工作也需要更多的耐心。所以我想学校应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增加心理教育的多种教育渠道,在英语及各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现有的心理教育形同虚设,在分数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下,家长和学校更重视分数。其实,如果孩子的心理不健康,那么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增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
(1)知识传授法。在课上帮助学生丰富知识,调整认知,自觉进行心理保健。(2)行为训练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3)情景感染法。对有问题的学生,用榜样,周围的先进学生等来产生积极的影响。(4)辅导助人法。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可个别辅导,也可团体辅导。(5)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心理健康辅导及其他心理服务。(6)社会实践活动。多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增加心理教育的表演和对话活动。让学生表演和模仿某些情节,让大家体验和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帮助他人改正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要确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多发挥良好的作用。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培养 方法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早期发展阶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兴趣和技能都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
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更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心两方面都健康发展。健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加重要。
1.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和能力用于进一步学习中。因此,为了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充分让学生展示和显露自己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感悟、动手、合作探究等,教师从中启发、点拨和矫正。营造这样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滋养,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2.注重在团队、班会课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班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群体,班队活动是学生群体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班队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活动的主人,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了气氛,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班主任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矫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二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组织教师利用学校各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
3.注重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课外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各种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完成某些竞赛任务,而是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结合学生的特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都能在课外活动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活动中使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利用学生爱好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的学生学会宽容, 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不致于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二、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心情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孩子的许多心理素质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必须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多与孩子心理沟通
父母应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和孩子谈心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艺术。一次成功的谈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与孩子应该建立一种朋友关心,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谈,能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尊重孩子的权利。通过谈心不但消除孩子的心理困惑为孩子健康心理发展作出指导,还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爱,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和爱戴,这样孩子就会自觉自愿的与父母配合,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为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寓学于乐
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已经缓慢萌芽、发展,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仍依据快乐原则行事。因此,父母应设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的事情与玩的游戏巧妙结合起来,既顺应了孩子玩的天性,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许多父母把玩与学对立起来,看作两个不可调和的事项,要孩子玩就必然影响学;要孩子学就必然影响玩,不能两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父母以关心孩子前途命运为理由强制孩子学习、陪孩子学习、请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交友等等,反而会导致孩子厌学、逃学、反叛等。所以父母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寓学于乐,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对孩子的行为予以选择性指导
孩子活动易受外在情境、内在好奇心等因素影响,但是是非辨别能力较差,难分好坏。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能一味迁就,凡事都好,也不能把孩子看作一无是处,没有出息。行为、心理异常的孩子与父母的这两种极端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父母应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赞扬,这样孩子好行为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对孩子不对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指出正确行为,帮助孩子改正,使不好的行为在萌芽中就被消除。
三、在社会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学校、家庭所不能给与的教育环境。在社会环境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他们居住的社区环境和现代网络、媒体的影响。改善社会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和社区的沟通,现代网络和媒体的影响,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变社会的负面影响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从而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只有当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因此,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参考文献:
[1] 何立婴.《心理健康的标准》[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1期
[2]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编著的《学生心理健康新概念》[J].河北教育; 2003年6期
篇6
关键词:幼儿;心理发展;环境因素
作者简介:黄莉漫辅导老师:弓云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525011)
一、何为幼儿的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能够和谐发展。在今天,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失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广泛关注。家长应该仔细注意观察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幼儿的衣食方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稳定的,良好的,积极的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能作良好的适应,使其更好地发挥身体和大脑的潜能,学习能力更加有秀。
二、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情绪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不无缘由的发怒,哭叫,不无理取闹,不会突然暴躁,不摔打身边的物品。
(二)有好奇心
喜欢问问题并求索答案;说话与行为上与他人无异,能够自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对自尊和自信有一定了解
对称赞感到开心,对批评、指责感到难过,希望受人欢迎;不过分畏惧、胆怯。
(四)能够与同龄伙伴较好的相处
幼儿在与同伴的相处中,既不会过分霸道,比如经常打架霸凌小朋友,但又不能习惯性扮演被霸凌的角色,同时幼儿与其同龄人的交往应正常,不能总是独自一个人。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
①溺爱,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这使孩子没有了正常的、乐观的、有主见的个性,把孩子变成没有自主性的、懦弱的儿童。
②干涉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控制小孩,把自身的想法硬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走。
③严厉型就是对孩子异常的严格,经常要求孩子完成过分的工作,或者对孩子进行训斥,打骂。
(一)祖父母抚养的幼儿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幼儿的父母没有什么空闲时间,就把幼儿完全交给幼儿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隔代抚养有许多弊端,:1.父母与孩子不能见面,亲子关系变坏2.祖父母更容易溺爱孩。3.:祖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并不能与时俱进。大数据表明,祖父母抚养的幼儿比较霸道,任性,遇到问题比较没有主见。
这类幼儿的做事方法与其他幼儿不同,可能比较强势,也可能比较懦弱。比较懦弱的孩子我们应该多于关注,这类孩子比较不自信,需要我们多多鼓励!相比于懦弱的孩子,强势的一般都是被宠溺的,在他们与别的幼儿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制止,对其进行教导,幼儿属于顺从期,对成年人的教导是相对服从的。
在教育中,幼儿的祖父母也应该明白,不能过分溺爱幼孩子。多让孩子和其父母接触,能让幼儿心理更健康发展。
(二)过于严厉教育下幼儿的心理健康
早几年有一位“狼爸”萧百佑备受大家关注。萧百佑有四个孩子,在他的体罚教育下有三个上了北大,但是,上了北大就能代表心理健康吗?其实不然。智力水平不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为父母,是具有教养孩子的权利,但是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体罚孩子,法律法规不允许,作为家长更不应该责打自己的小孩,这会使孩子内心对家长不再依恋,更甚者伴随着恐惧。
(三)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因着改革开放,人们对离婚越来越接受,故而出现了很多因父母离异的单亲孩子,这些家庭中的孩子通常表现的孤僻、愤怒、自卑、缺乏安全感,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通常缺少对他人的信任,害怕亲近,害怕失去,对得失会变得异常敏感。
0到6岁的幼儿,与父母共同活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异常重要。在此时期,幼儿能与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为儿童以后的心理发展打下基础。在离异家庭中,幼儿是缺乏某父母一方的关爱,但是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些更坚强。这不是按照是否单亲而决定的,更多的是孩子所感受到的爱是否有缺失。
篇7
[关键词]父母;孩子;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养孩子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应对学习、工作及生活中的各类问题的决胜武器,反之,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成为成长当中的最大阻力。儿童时期是孩子接触了解世界,养成基本的行为习惯,形成简单的思想意识的基础时期,而本阶段孩子的导师正是父母。为了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应当从家庭环境、亲子关系、意志力培养、科学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及手段,主动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1培养孩子愉快的心境,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心理健康、心态积极的孩子的重要因素。家庭主要由父母和孩子共同组成,而对于目前的一些“新手父母”而言,如何与伴侣及孩子进行相处,还是一个崭新的命题。部分家庭当中内部矛盾和纠纷较多,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或口出狂言,在这种环境当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在心理形成一些对婚姻家庭的恐惧,在生活当中小心翼翼,心理健康程度可想而知。这时由于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大部分孩子的偶像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对象,孩子反映了父母的言行举止,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应当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对于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父母自身而言,应先达到要求孩子的标准,而后对自身的行为、心态进行衡量及调整,对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行维系或解除,不宜让孩子从小成长在不和谐的家庭状态中,这是为孩子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1]。
2以礼相待,融洽亲子之间的关系
在部分家庭当中,父母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对于孩子的要求较为严格,孩子在家庭当中的话语权较少,这种缺乏平等和尊重的沟通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消极影响,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自卑、懦弱、不负责等心理状态。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维持平等的关系,关注对方的情绪、状态及想法,主动为对方着想。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一样。在儿童时期,大部分孩子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意识及想法,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个性会越发明显。所以,对于父母而言,应当将孩子视为一个个体,在孩子出现自己不赞成的行为或思想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帮助及教育。父母应当避免频繁的使用权威对孩子进行威慑,如“我是你爸/妈,你必须听我的”等,更不应一出现问题就对孩子进行严惩及打骂,这些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较大的伤害,同时也会埋下与父母之间敌对的种子[2]。当孩子做错事之后,父母应当先了解问题的严重性,而后与孩子进行沟通,在确认问题出在哪之后,视问题的严重性,选择一种缓和的方式,让孩子进行反思,鼓励孩子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比如,一些孩子在幼儿园中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应当先从孩子、老师、同学这里充分的了解事情的经过,确定孩子说的是否属实的基础上,理性判断事情的对错,而后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锻炼孩子的意志,塑造良好个性品质
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抗打击能力,能够在生活当中勇敢地面对问题,在遭遇挫折之后爬起来。当前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大部分父母对于孩子过分宠爱,而且不止父母,长辈亲朋也对孩子包容有加[3]。虽然这种爱是完全没错的,但是过度的宠爱,缺乏管教,往往会让孩子的性格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自私自利、任性胡闹、蛮不讲理、依赖性强等等。这种环境依旧不适合健康心理的培养,父母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意志进行磨炼,鼓励孩子战胜内心的恐惧,客观的看待失败和挫折,加强孩子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比如,在孩子学习走路时,磕碰是在所难免的,父母在保障孩子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防碰角、护具等对孩子进行保护,但当孩子摔倒之后,应该鼓励他自己爬起来,通过激励的话语和眼神,建立孩子的自信,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帮助。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心理咨询
健康的心理会使学习学生更加快乐,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更加高尚,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加提高。为使广大中小学生达到以上目的,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各中小学纷纷设立机构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咨询室,并学习如何运用心理咨询的各种理论去理解个案,洞察在心理咨询和上课中的正确反应,增进教师与学生的自我沟通力,促进自我成长,实现快乐、成功发展的人生。在学生心理问题援助,校园危机防范上均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健康的心理与和谐学堂”,也就是如何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使其有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校德育工作有载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加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要开设心理培育课程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现阶段的心理健康课可以说开设的不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形势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从学生心理的培育上下功夫,从小开始就让他们(她们)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环境,健康的追求,健康的价值取向等。从教材的内容,环境的选择等方面有计划的有步骤的进行心理辅导,特别要重视生活和学习辅导,通过辅导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要讲究学习方法、策略和成效,学会计划与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增进自己体脑的发展,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辅导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1、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评,了解学生存在的不健康的学习心理及原因。 4、学生学习行为障碍诊断与辅导及学科学习困难诊断与辅导。分别从考试焦虑、上课强迫分心、学困生转化、潜意识厌学行为、潜能开发的教学策略等方面着手, 从幼小的心灵开始培育,关注成长,达到健康的心理品质,使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
二、学校心理教育要融入课堂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心理健康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依赖于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唯一的路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设计教案为学案,内容、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心与心的沟通,形成合力,使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学到真正成长本领。特别要注重学科渗透在学科中关注学生的成功心理因素,注意学生的成功智力心理、成功情感心理、成功意志心理与成功潜意识心理的平衡的有机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教育要建立详实的心理档案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充分的、耐心的、细致的、全面的了解学生,就必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学生的基本情况、成长环境、父母文化程度、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和个人成长过程等方面建立详细的档案。在教学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掌握基本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从而显示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普遍性。
四、学校心理教育要利用好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地方,是学生心理宣泄的地方。在咨询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全面了解学生,可以培育学生健康的心智,学生可以坦诚的公开心底的秘密,放下心理负担,舒坦心胸环境,开放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咨询学生可以倾吐和宣泄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也必然使学生的认识观、理想观发生根本的变化。
五、利用各种活动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功能
各类活动是彰显学生学识、本领的活动,对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可能发挥的好一些,成绩也理想一些,所以要以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的认识活动,尝试打击与失学,最终运用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品质,提高自己的素质。
六、引导家长参与对学生心理调适工作
篇9
关键词: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每个听障学生学习、生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条件。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关注教育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让每个听障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听障学生生活在无声
的世界里,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情感特点与正常青少年不太相同,生理的缺陷使他们存在很强的自卑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的好坏,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与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分不开的。教师不能把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当品质问题看待。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各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劳技课中“钉纽扣”一课,有的学生因为不会拿针,多次把手扎出血,就没有信心,不想钉了,这时老师就要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引导他:“现在有不少同学成长在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条件下,缺乏生活的锻炼,养成依赖心理,一旦遭到一点挫折,遇到一点困难,就常常退缩或不知所措,失败和困难是每个人生活道路上都会遇到的,你应该怎么办?应该正视它、战胜它,多练习一下就好了。”话后,这个学生立刻露出微笑,经过一节课的练习,终于学会了钉纽扣。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造了更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对自己充满信心。
2.尊重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亲切、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既包括“才子”,也包括“差生”,尤其是个别智障的学生,教师不能对学生有冷有热,有亲有疏。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应采取因材施教、降低难度、由浅入深的辅导办法,充分发挥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努力得到肯定的气氛中,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结合班级文化活动,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班级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班级文化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这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利场所,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班级开设了每日格言、班级周报、天天听故事等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听障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提高了他们的演讲和交往能力。此外,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不同的主题,丰富的内容比课堂中的书本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对困难挫折能勇敢面对,对身体的残疾能坦然面对。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给学生提供了生活实践和创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配合,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
素质
学校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是心理教育的主力军。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心理教育有很大影响。有利于心理教育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提供了氛围,幽雅宁静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整洁舒适的寝室,都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学校通过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助残日、聋人节等纪念日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大环境里学习和锻炼。
家庭和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同样需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比如,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甚至反对的意见。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并认识到孩子的问题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怎样的压力。其次,对孩子不要过分溺爱,以防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也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棍棒”式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父母的歧视、训斥和体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要讲究角色互换,父母和孩子虽然年龄不同,辈分有序,但人格是平等的。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不伤害孩子。对于听障孩子来说,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他们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家长要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同样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以适应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知识性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竞争社会的人――心理上的强者。
参考文献:
篇10
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最难的一个标准。测量是不是健康,这是一个相对比较难的过程。国内目前出现了心理CT,它是一种心理测量的集合,它的客观性、操作性相对来说比较差。所以我们说,心理健康有标准又没标准。根据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统计标准四个不同层面,这几方面集合起来才能判断是否心理健康。
体验标准
关注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作为衡量健康标准。比如说,良好的心情,与恰当的自我评价,这是体验当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首先,良好的心情,一个人的心情好,但健康不健康不一定。如果一个人长期心情不愉快,我们可以说他肯定不健康。一般来说,长寿的老人都是心理健康的,一个人经常或长期心情不愉快,肯定是精神方面不健全,而且心情不愉快也容易产生疾病,比如,心情抑郁和冠心病,还有一些心脏疾病。现在医学已经证明心情不好是抑郁发病的重要因素。
操作标准
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都表示,控制不住自己。这个时候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好的时候谁说自己也无所谓。但是,在心情不愉快时,看谁都不顺眼,越加强对自己控制反而越控制不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一个人以心情为代价控制自己的时候,那就是对自己心情的摧残。
在这方面有个指标:
比如,一个人最近和母亲发火、和丈夫闹矛盾、跟孩子发火,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开始和亲近朋友发火;
第三步,和谁都发火,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这时这个人的心理承受的能力已经到了崩溃的程度。所以说,心情变动是一个阀门,如果这个阀门不灵就完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是一个人多年来的行为、习惯促使他出现今天的问题,他再想用以往有效方法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
发展标准
心理健康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该紧张就紧张,不该紧张不紧张,紧张对一个人来说是必要的。只有在战场上紧张,表现得勇猛才能打败敌人;在高考的时候,适度紧张才能调动起人的职能水平,并且才能做好事情。
另一方面,良好的心情包含着跃跃欲试的动机,这样的心情让我们对世界任何事情都很好奇,而且时刻在迎接挑战。它处于主动状态、积极、好奇、变化、时刻迎接挑战,这个是动机。相反,焦急、被动,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一有点风吹草动便恐惧不安,便是不健康的。
人很难把自己放到合适的位置,很难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评价。所以,恰当的自我评价,就是衡量健康的重要标准。
自我评价过低就容易缺乏信心,容易产生抑郁症,“抑郁症”病人往往倾向于自我评价过低。反之,自我评价过高,个人树立的目标就显然高,如,一个人做什么事都追求完美。所以,自大和自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自大隐藏自卑,故意不看自己的缺点,这类人不能合理看自己,稍微受点挫折和失败,缺点和自卑感马上就会显示出来。
还有一种,自卑也隐藏着自大,自卑总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标准,高不可攀乃至自我评价过高。
社会标准就是工作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亚健康有哪些表现?
人们常说的心理有问题包括多种情况,比如,学生厌学、常年疲劳、失眠等。为什么很多重点学校的孩子突然厌学,这其中便有心理问题。有很多家长特别困惑,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迷恋上网,这是为什么?因为不愉快,追求精神解脱。
还有一些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几乎都存在着考试焦虑的问题。考试焦虑,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孩子调整好考试焦虑的问题,分数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再一个情况就是学校,一些孩子你说好,但就不愿意去学校,小学孩子和高中孩子都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些涉及学校人际关系的问题。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目前中学生或者大学生,要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得多。家长不用忽视你的孩子在学校会产生什么压力,这种压力有的时候是可以存在的,有的时候自寻烦恼。所以学校人际关系也要不断调整。从前面几个情况看,一旦心情出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调节,好多孩子来心理咨询处咨询,很少因为鸡毛蒜皮小事,有的是焦虑症、抑郁症这些都是个问题。
至于成年疲劳感和不愉,几乎是目前每一个上班族共有的体会。有人说我过去指挥千军万马都没有问题,现在在办公室里,一来新客人我就心跳得非常快,在办公室时间长了,总是觉得特别压抑,心里总觉得堵得慌。
- 上一篇:经济和社会效益
- 下一篇: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