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价值形态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的价值形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全球网络经济经过调整是否已经形成了世纪大底?调整后的网络产业将何去何从?这是目前全世界都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全球网络经济物质载体联盟的国际电联今年也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了互联网的前景上,今年5.17世界电信日选择的主题就是:互连网——挑战、机遇与前景。
单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上讲,根据目前的各种迹象判断,全球互联网经济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再大幅下滑的可能不是太大。
首先,资本对全球互联网产业的态度开始回暖。目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风向标NASDAQ股指开始止跌回升,纳指已从几个月前的1700点左右回升并站稳在2000点之上。同时部分有实力的资本已经在“寒冬”中对部分有价值的互联网产业开始悄悄吸纳,如近段时间香港首富李嘉诚就在业界里不断的出手。当然,纳指的止跌回升和部分资本的重新积极介入也许并不能就此说明网络经济的第二个春天就到了,但至少说明了“资本意志”并不希望股指无休止的下跌。在资本依旧为王的当今世界,资本对一个产业的态度对该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资本态度的回暖可以说基本封杀了网络经济继续大幅下滑的可能。
其次,互联网鱼目混珠的时代基本结束。在互联网最疯狂的时候,由于利益效应的影响,各种网络公司,各式各样的互联网站多如牛毛,·com是漫天飞舞。但其中很多都是滥竽充数,根本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可言,最多不过是披着高科技的外衣,干些剪刀加糨糊的勾当,这些只想捞钱而不会创造价值的网站注定没有发展前景,但他们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正常秩序。经过一番网络“寒冬”的洗涤,这类·com已基本消失,生存下来的网站能经历寒冬而不倒,应当说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为以后全球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人们对网络经济的心态开始恢复平静和理智。互联网在诞生后不久,幼稚的肩上就承受了过多人类的期望。也许是因为人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在工业化的国家,残酷的竞争,越来越大的交易成本,不断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有些喘不过气来。在依旧处于自然农业经济中的国家,人们还在为温饱还而不断奋斗,为现代化而努力。未来会怎样?人类能否在一种新的环境中寻找到一种新的理想社会,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在互联网产生之前,人们希望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突破传统生产力所带来的限制。尽管在探索中还是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努力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互联网诞生后,让久已处于困惑和危机中的人类似乎又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人们开始把人类未来的很多希望寄托在了刚刚诞生不久的互联网身上,但年轻的互联网在目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担当起人类如此巨大的重托,其结果就是人类开始变得疯狂,互联网却变得畸形。这段时间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大幅调整,与其说是人们对互联网的失望,不如说是人们、特别是资本从狂热中开始冷静。人毕竟是万物之灵,只要人类能够冷静思考而不是疯狂,人的理智会让人类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上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对网络经济以后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其四、全球互联网业务仍在迅速发展,互联网已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了人类的生活之中。尽管这一年多来,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所谓的“寒冬”,但是全球互联网的业务仍然在大幅增加。就我国为例,根据CNNIC2001年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止,我国上网计算机数有约892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2250万人,而2000年7月统计上网计算机的数量是650万台,上网用户的数量是1690万人。在这半年“寒冬”中,上网电脑和互联网用户同比增幅高达37%和3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业务并没有因为资本的调整而受到多大影响,而且,互联网已经日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在CNNIC的调查报告中,我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3.66小时,有51.37%的人在“上网的主要目的(多选题)”中选择了“休闲娱乐”这一项。用户是网络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基础,只要有用户,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就不会很悲观。
对于前期全球互联网的大调整,我们可以说是对前期人们疯狂的矫正,但是,止跌后的全球互联网产业,是否就一定会快速回升呢?应当说答案是明显的,既然前期人们的狂热只能用“寒冬”来进行调整,目前在网络经济发展的各种基本条件产生质变之前,企图网络经济会迅速有第二个以前那样的“春天”只能是妄想。
一种经济形态从产生到真正形成,需要很多坚实的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具备,往往又有自己的规律,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准备,否则就难免欲速则不达。
发展网络经济只有互联网显然是不够的。网络经济或者说信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即将跨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和传统的自然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形态应当有质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在两个传统经济领域外开辟出另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成型至少必须具备几种基本条件: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丰富的数字产品、足够的交通宽带、适合信息经济的新的交易模式。
首先,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有一个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在互连网诞生以来,网络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领域—动态的全球互连世界,因此也唤醒了人们对未来的种种渴望。但实际上,人类最开始所面临的只是由浏览器以及部分相对简单的软件通过一些硬件和具体的网页连接而构成的简单的互连互动世界而已,这距离我们期望的新的经济形态应当具有的技术系统还很远。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全世界在这方面一直在不断进行探索,但除了微软公司提出了.Net战略概念外,并没有太大的突破。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的缺位,就使得很多和互连网相关的业务无法大规模的开展,网络经济的发展就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微软作为PC时代的霸主,其提出的.Net战略也有希望独霸互连网的意思,因此微软的.Net战略一提出,就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但换一个角度看,微软想称霸是一回事,能不能称霸是另外一回事,不管怎样,发展网络经济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微软.Net战略的核心概念就是“把软件当作服务”,也就是把软件应用产品与商业、内容、信息服务合并成一种事物,使之成为可以在网络上订阅使用的服务形式,人们设计、构造、实施、运作、集成和使用软件的方式都将透过网络完成。微软的这个构思是符合未来网络经济发展需求的,如果微软的NET战略能够成功,将会对全球网络经济的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NET战略能否按照微软的预期成功,成功后能否完全适应全球互连网产业的发展速度,这其中还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尽管微软在努力,全世界也在努力,但一个适应新经济形态的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的确立,不仅需要人类的努力,还需要人类有耐心。
其次,网络经济形成的基础是必须要有丰富的数字信息产品。网络经济是人类在经历了自然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即将跨入的又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互连网的长处是通过提供网络给人们提供丰富有价值的数字信息产品,满足人们在信息产品方面的需要。但在目前生产力状态下,人们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产品的需求有限,同时社会能提供的真正有价值的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更有限。因此,目前网络经济的主要作用仍旧是为人类提供工业产品及和工业产品相关信息的服务上。如作为网络经济核心组成部分的电子商务,目前它的主打商品主要是工业产品和与工业产品相关的信息上,在这种情况下,互连网的价值和效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当然,互连网不是不可以用来卖工业品,但互连网的长处不在于向人们提供工业品,正如市场经济也可以卖粮食和蔬菜,但市场经济的作用决不主要只用来卖粮食和蔬菜一样。
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是互连网将向人类提供主体,目前的尴尬在于我们的有价值的数字信息产品种类和数量太少,而交易工业产品又不是互联网的长项,因此结果就是网络经济也好,电子商务也好,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数字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和丰富也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因为开发一种新的产品搞一项发明一样艰难,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
其三、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网络宽带。流畅的交通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在网络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目前国内上网的用户都知道,通过传统的电话线上网,速度可以说是慢的惊人,特别在上网用户稍微多一点时。有时为了下载一个小小的软件,也必须要熬上好几十分钟,更不要说在网上进行相对大规模的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传递,网络宽带的不足也是阻碍互连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但目前宽带的发展又有很多的问题,在前期互连网受到挫折后,不少人又把目光盯在了宽带上。2001年来,宽带在全球包括我国都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在我国,网络运营商是大举进攻,不少企业也想加入分得一杯羹,投资商更是对宽带狂热追捧,国内一家上市公司刚宣布要搞宽带,股价在几天之内就狂涨50%,但是狂热是否就能建好宽带呢?
宽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骨干网、城域网到接入网的全光纤化,这一切的最终实现面临的不仅是资金问题,还包括技术以及网络管理等诸多问题。而且没能和前面几个问题不能协调发展,快速但缺乏实质内容用户也未必愿意爽快掏钱。如美国作为目前全球互连网宽带发展最快的国家,其真正使用宽带用户现在也只占全美国总人口的5%。没有足够用户的宽带大战难免演变成为一场新的烧钱运动,重蹈覆辙。因此,宽带虽好,但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和其它条件协调发展。
其四,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要有新的交易模式。和传统商品不同的是,数字信息产品具有开发难、易复制的特点,而且复制成本异常低廉。数字信息产品在互连网上应当怎么定价交易,目前人们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对策。前期流行的是“注意力经济”或叫“眼球经济”,但结果证明了免费并不能支撑网络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但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交易价格也不能按传统工业产品的定价模式来定价,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交易中,人们所奉行的交易原则是等价原则,但在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交易中,由于复制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使用者的多少对不影响数字化信息产品的成本,使用者按什么标准支付才算等价是难以衡量的。如何定价才能既维护数字信息产品生产开发者的合理利益并让全人类尽可能享受到互连网带来的数字财富,这需要网络经济的经营者必须要有新的思路,不断的探索才行。
篇2
关键词:图书馆 电子化 数字化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13-02
一、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演进创造了条件。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范畴。因此,准确地说,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1]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现实意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文献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增值模式,强化我国图书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阶段,即人们一般意识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鼓励创造新知识和在经济中传播新技术手段以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是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汇集物;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科教兴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新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要求。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它对于知识经济起到全方位架构的作用。
20世纪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到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在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过程中作出了努力,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在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已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不仅给图书馆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也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电子时代的大门。[2]数字图书馆也是高科技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经济的整个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凭借高新信息技术,可以方便、经济、迅速地传播和为人们所利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图书馆馆藏的知识价值,不断地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今后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和催化剂。
二、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分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全球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资料收集地藏有大量的各种信息,其中有不少信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知识的瑰宝,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让这些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当前从事图书馆管理研究实践人员需要不断探究的重大课题。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的最重要的基础。但是它们又是更新极快的工具,只是这些工具还无法真正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寻找一种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技术架构。基于Internet互联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图书馆以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的虚拟形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它通过集成和利用最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数字内容,建成超大规模、可扩展的、可互操作的知识库群,将有效实现图书馆工程的技术构架。
信息时代的来临,催生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及其发展,这将推动传统图书馆发根本性变革,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产生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它产生的意义将是深远的。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现有图书馆的数字化,而是人类所有信息知识文献数字化。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的大型知识仓库。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建立在因特网之上最现代化的“图书信息库”,已经在我国取得较高水平建设的成就。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其核心与基础,通常表现为国家的、文化的、巨型数字化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因此,数字化信息资源是经过无数次的整合产生新的使用价值,可以方便的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而这个特点是传统文献资源所不具备的。所以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处理、传播与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它将决定图书馆成为具有什么特色和内容价值的数字化图书馆,并以此占领因特网这个新兴意识形态阵地。因为,在因特网上每个数字图书馆都可能成为信息资源中心,而这个中心必须建立具备各自信息资源个性特征的对象数据库,这样才能体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价值,才能凸显数字化图书馆在网上重要地位。
我国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资源丰富,许多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源,但由于文献资源、资金、设备及技术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加上不同的技术要求和标准,不同的文献整理深度,则难以保证数字化、信息化的质量,在资源共享时就会出现障碍。[3]那么要顺畅地实现馆藏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实现其经济价值,就需构建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电子化体系。如景德镇市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陶瓷文献馆藏资源,为全国的陶瓷产业提供强大的文献保障服务和智力支持,使不断面世的各类陶瓷著作得以长久保存和流传,景德镇图书馆将在“十二五”期间为打造一所全国唯—的陶瓷特色图书馆而不懈努力。其中,面向读者免费开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这一举措受到普遍欢迎。在“以知识为本”的现代社会中,知识已经成为与人力、资本并重的战略性资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上的差异。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应用”这一完整过程进行引导约束,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生产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标,并最终造就人才大国的持续优势。为此,景德镇市图书馆着力研究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客观分析,科学统筹,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完善的知识服务。
三、应对图书馆数字化、电子化发展趋势的对策
1.编制标准化、规范化的图书馆信息化标准
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方式方法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顺应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从图书馆学的角度看,要实现图书馆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需编制信息化专用标准,即机构代码标准(TTS/BZ-001)、书刊代码标准(TTS/BZ-002)、信息库标准(TTS/BZ-003)、地区标准(TTS/BZ-004)、统计代码标准(TTS/BZ-005)、信息主题分类标准(TTS/BZ-006)、借阅规则(TTS/BZ-007)、阅览须知(TTS/BZ-008)。在编制这些标准的时候,会感觉工作量大,但完成这项工作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对未来图书馆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编制图书馆信息化专用程序
随着Internet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已从封闭的环境走向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读者也由直接“走入”图书馆,变为“链接”电子网络间接走入虚拟的信息空间,如何出色地完成向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工作是当前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精心编制以下管理程序:期刊管理程序(TTS/CX-001)、图书管理程序(TTS/CX-002)、报纸管理程序(TTS/CX-003)、开架阅览管理程序(TTS/CX-004)、阅览室管理程序(TTS/CX-005)、采购程序(TTS/CX-006)、信息处理程序(TTS/CX-007)、信息检索程序(TTS/CX-008)、馆际互借程序(TTS/CX-009)、资源共享程序(TTS/CX-010)、图书馆安全管理程序(TTS/CX-011)、图书馆文件管理程序(TTS/CX-012)、图书馆民主管理程序(TTS/CX-013)、图书馆临时工管理程序(TTS/CX-011)。有了这些程序的导向作用,一切均能“循规蹈矩”,“照章办事”,自然能事半功倍。
3.强化图书馆管理职能
在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的基本前提下,图书馆管理工作是指在IT硬件、软件和网络条件等均具备的环境下,对图书馆书刊文献资料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建库、联网、检索、分析、统计、再加工、咨询、借阅服务等信息化全过程的职能分工。在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需对各项职能进一步强化,如信息处理的分工部门须承担图书馆电子馆藏的信息分类、标引、著录、加工、编辑、编译、扫描、全文录入、信息文摘、图表、图片、图纸压缩、书刊典藏、专题书目等任务;负责建设和完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库、编写工作程序、总结经验、专题研究等。
四、结束语
在图书馆趋于数字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以适应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构筑图书馆事业发展新的平台,高起点实行现代化集成管理,引导图书馆向高效率、现代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对促进图书馆业务创新,加快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宿长海,马文萍. 试分析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J].社科纵横,2000,6.
[2]黄奇.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
篇3
文■范志杰
摘要: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要从它的经济特点出发,它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精神内核、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型产业,是一种需要借助特定传播载体才能实现交换价值的中介性产业,是一种与现代科学技术伴生融合的长波周期性产业,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之上的需求制约型产业,是一种需要供给培育需求的引致性产业。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创意 供给 需求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而进行的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活动。它主要以第三产业的形态出现,代表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形态的鲜明特点。
一、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精神内核、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型产业
文化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与一般产业相比,他们都需要消耗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通过劳动生产出来,在市场经济体系中,都要受到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约束,需要通过生产、交换、消费,实现价值,获得利润,实现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因此,如果文化产业违背了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但是,作为一种提供精神产品的产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又明显不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具有明显的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的过程,除了注重商品性外,还要注重与艺术性、意识性的有机统一。因而,它的消费受价值规律和文艺规律的双重支配,不但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和文化需求,而且能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提高消费者的整体综合素质。因此,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以“原创性”的精神活动为根本,以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意识形态是它的精神内核,创造力是它的核心内容。
二、文化产业是一种需要借助特定传播载体才能实现交换价值的中介性产业
文化产业提供的是精神消费,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往往就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因而,文化生产者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文化产品的价值至关重要。不同的文化生产者创作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定,具有不可重复性和替代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中,这些由生产者素质和能力决定的,凝结在文化产品中的生产者的原创性脑力劳动,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般不能直接交换,它往往是需要物化在一定的物体或者借助一定的传播载体,方能完成交换过程。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几乎都是同一定的传播渠道联系在一起的。如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一般要物化在图书、报纸、期刊等印刷品或者互联网上,并经过出版物发行流通渠道,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广播、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往往要物化在光盘、磁带、硬盘等传播介质,或经过无线、有线、互联网、影院(院线)等传播渠道,才能被消费者所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经过传播的文化产品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文化商品,形成不了产业,文化产业是一种价值实现受制于传播载体或渠道的中介性产业。
三、文化产业是一种与现代科学技术伴生融合的长波周期性产业
科技创新始终贯穿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之中,文化产业是随着现代科技的产生而发展繁荣的。激光照排技术、卫星传版技术、计算机新闻采编系统等技术开创了全新的数字出版印刷时代。电影诞生起至今,从技术、形式上已经出现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从2D到3D的四次重大变革。电视也已经历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等重大变革。计算机、网络、手机等新文化载体的技术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影响深刻。纵观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一次文化产业的飞跃。科技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波动起伏发展,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波动起伏发展,文化科技发展周期与文化产业发展周期呈现明显的对应关系,显现出明显的周期特征。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文化产业领域,使得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文化娱乐方式不断变换、文化新形态不断出现。科技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并日益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特别是随着现代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数字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如数字出版已经在深刻改变传统出版行业,广播影视正逐步实现整体数字化。科技正越来越深刻地开发和制造人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进入与现代科技相伴而生并融合发展的长波周期。
四、文化产业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之上的需求制约型产业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形态的演变过程,即第一、二、三产业的演变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引发社会需求产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新的拉力,推动产业结构重心和产值比重逐渐转移的变动规律。即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求已经达到或接近饱和状态之后,势必把消费目标扩大到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上。文化产业为社会提供文化消费,它所提供的文化产品是一种重要的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顺应了这一发展需求。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在一、二产业稳步发展以及对文化娱乐产品的旺盛需求和科技进步的带动下,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率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创造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即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
因此,文化产业是一种寄生产业,它的大规模发展必须以农业、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必须以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为前提,是一种必须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基础之上的需求制约性产业,它的规模化发展是通过对满足消费者精神诉求和人文需要的文化产品的批量生产实现的。
五、文化产业是一种需要培育供给和需求的引致性产业
普通商品的消费一般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随着一个消费过程的结束而结束,但精神文化产品在消费的过程中、甚至在完成消费后都会深入人的内心,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一般而言,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和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同,遵循需求法则,受收入、价格、政策等制约,但它的消费除受这些一般需求因素影响外,还受到产品质量、生产者和消费者素质、文化消费观念等的影响,需要接受道德、价值等精神标准的考量,而这些标准又是直接受国家的公共文化政策和公共文化产品影响的,并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从而达成的不同社会文化共识而变动的。也就是说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是受国家的公共文化供给影响的,文化消费的倾向、类别、数量、质量是需要公共文化供给来引导和培育的。如,文化消费严重依赖消费者自身文化素质和各种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自身文化素质是文化消费的前提,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消费的物质条件,这些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的公共文化供给。
从市场的角度,一般商品的生产可以比较明确的预测消费对象,进而明确消费的数量和品种,甚至可以照单生产,以销定产。而文化产品在被生产出来之前,市场对此的需求往往是难以判断的,因而往往是通过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来试探、引导的,并在供给与需求的不断适应和协调中,最终形成一种合理的文化消费结构。因此,无论是从精神消费的角度还是市场需求的角度,文化消费都不同于一般消费,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支出、文化市场的发展都是需要通过公共供给来引导和培育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产业是一种供给培育需求的引致产业。■
参考文献:
[1]尤芬,胡惠林.论技术长波理论与文化产业成长周期[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8(7)
[2]韩顺法,李向民.文化产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0(12)
[3]单世联.技术与文化产业的兴起.中国文化产业评论[J],2012(15)
篇4
思考之一:电视机和收音机将成为多元化消费终端
随着广播影视“数字化”技术推动,随着高清互动技术的普遍应用,随着广播影视的传播渠道与其他服务渠道更加紧密结合,广播影视机构将不仅仅是提供广播影视内容的一个机构,它的服务范围同时也延伸到通信、交通、医疗、购物、金融等多个领域,它将为广大受众提供除了广播影视之外的更多的超值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的电视机或收音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收看收听节目的工具,而是一个能够从更多方面为民众提供服务的多元化消费终端。
因此,有人提出“看电视”正向“用电视”转变。这个“用”字提得非常准确,也非常形象。正是这个“用”字,使人们对广播影视的产业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广播影视的产业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
我们把电视机和收音机作为多元化消费终端,能够使我们的广播影视产业拓展到各个相关的经济领域之中,通过与其他经济领域的对接,形成对客户的消费超值服务,并由此极大扩展广播影视产业的赢利范围。
我们把电视机和收音机作为多元化消费终端,能够将一种全新的网络消费方式引入居民家庭之中,在居民中形成一种更加科技、更加人文的生活方式,并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更有发展潜力的新的文化业态。英特尔公司在其未来的规划中,已经对此做了全景式的描述,提出了“数字家庭”的创意。这种所谓的“数字家庭”,就是大力开发集遥控、弹性、简单、互动等功能于一身的数字产品,将家庭工作、家庭娱乐、家庭生活、家庭自融为一体。实际上,英特尔所说的这种产品,正是向多元化消费终端演变的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升级版。
我们把电视机和收音机作为多元化消费终端,应当密切关注电视机、收音机与手机、电脑的融合,也就是说,我们的电视机、收音机在向“多元化消费终端”转变的同时,手机和电脑也在完成着这种转变。正是由于数字化电子产品功能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使得将来的广播影视的产品更加智能化、多元化。这种融合对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专家们看来,它们之间的融合有两种状态:第一是物理融合,越来越多的不同产品都会融合在一起,手机能够照相和播放电视,而电视也能够上网购物。第二种是逻辑融合,手机会和PC、机顶盒、游戏盒等产品的功能结合在一起,但不一定会融合在一个终端上。有专家做出大胆的推测:未来每一个电子产品都将连入超级网络,冰箱、微波炉、摄像头,一切均可实现融合操作。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物理或逻辑的融合之中,我们的电视机还是原来的电视机吗?它是一种既能够收看节目,也能够从事网上交易,还能与远方朋友通话的“多元化”的服务终端。我们的广播影视提供者们,也将会变成能够满足受众多种需求的“多元化”的服务者。况且,我们现在广播影视的科技手段已经能够让我们做出这种多元化的服务,而这种多元化服务又为广播影视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种“多元化”的战略转型。
思考之二:广播影视产业在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双向价值转换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我们应当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广播影视从原来的事业领域部分转向产业领域,它的市场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它的赢利点应当着眼于什么地方?这是一个思考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本质性的问题,只有把这个本质性问题认识清楚,我们才有可能正确探寻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路径,培育广播影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从当前经济形态的变化说起。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经济出现一个重大变化,即商品的文化价值、符号价值逐渐超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人们买一件商品,往往不仅着眼于它的使用价值,而更着眼于它的文化价值、符号价值。现在人们花钱,已不完全是购买物质生活必需品,而是越来越多地购买文化艺术,购买精神享受,购买审美体验,甚至花钱购买一种气氛,购买一句话、一个品牌符号。
对此,专家们提出了一个极有创意的“符号消费”的概念。他们认为,后现代时期的商品价值已经不再取决于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或是具有交换价值,而是取决于交换体系中作为文化功能的符号。“符号消费”的逻辑要义是:你必须通过“特别”的商品使自己变得“特别”。消费了符号,实际上就是消费了一种欲望,买回了一种等级、自尊和社会的承认。
专家们指出,迄今为止人类经济发展历程表现为三大经济形态, 第一是“农业经济形态”,第二是“工业经济形态”,第三是“审美经济形态”。所谓“审美经济形态”,就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人们进行消费,不仅仅是“买东西”,更希望得到一种美的体验或情感体验。
“符号消费”与“审美经济”的概念,使人们认识到文化与经济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因而在一些前沿的经济理论中出现了“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提法。这要求我们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认识“文化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
“文化经济化”强调,文化资源有着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如果经营得法,文化资源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回报,现在许多文化传媒企业迅速崛起的事实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一点。而“经济文化化”则强调,人们越来越关注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消费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商品中的文化附加值,一些企业如果增大自己产品的文化含量,就会获得远远超出产品自身使用价值的市场回报。
如何使文化资源获得经济价值?如何使经济资源获得文化价值,并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这需要有一个转换过程或转换环节,在这方面,广播影视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也正是从这种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双向价值转换中,我们才能找到广播影视产业真正的市场价值所在,才能在整个新的经济形态中找到广播影视产业真正的角色定位和新的发展路径。
广播影视产业在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双向价值转换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符号操纵”功能上,它既是“符号”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符号”的传播者。广播影视可以根据民众文化消费的需求,将大量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符号”,提供给广大的消费者;广播影视也可以根据企业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要求,将大量的经济资源转化为有文化价值的“符号”,提供给广大的消费者。人们怎样消费和怎样生活,实际上是受符号文化的引导。符号是由媒介创造的,文化就是符号的串码。实际上,这种“符号”的有形体现,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那些产生于经济资源或者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影视作品。
广播影视产业的这种“操纵符号”的功能又来自于它的两大特有的功能:一个是它的“讲故事”的功能;另一个是它的“集聚注意力”的功能。
当今时代,是一个人们喜欢故事的时代,这是一种人们倾向于形象生动的文化消费特征。广播影视是“讲故事”的高手,是制造“故事产品”的产业。广播影视可以将大量的文化资源变成有经济价值的“故事”,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有文化消费价值的精神产品。广播影视也可以将大量的经济资源变成有文化价值的“故事”,为产品增加文化附加值,为企业增加无形资产。与此同时,广播影视还会将这种文化附加值,通过多种视听方式传递给消费者,并将之潜移默化,使之成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时的心理依据,达到一种激活需求或引导需求的市场效果。
在当今的经济形态中,“注意力”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获得了注意力,就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在如今这个“十倍速”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注意力是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广播影视具有“集聚注意力”的强大功能,它可以通过一部反映当地文化的影视片,集聚注意力,从而将这个地区的经济带动起来;它也可以通过一部广告片或影视片,直接或间接反映某种产品,从而使这个产品一夜之间成为名牌。
“讲故事”和“注意力”是广播影视体现自身市场价值的两个着眼点。广播影视的从业者,要学会根据市场需求为一些文化单元“讲故事”,将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价值;要学会为一些经济单元“讲故事”,将经济资源转换为文化价值。广播影视的从业者,要善于经营“注意力”,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并努力通过“注意力”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力和经济增长点。经营“注意力”实质上就是在“经营”受众,将受众转变为顾客。
思考之三:广播影视产业的产业链构成
广播影视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它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经济运营和价值生成规律,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应由创意、内容、渠道、体验四个环节构成。
创意,位于广播影视产业链的最高端,是一个有着极高战略要求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上,广播影视产业的战略决策者,依据国家和行业的要求,准确捕捉到市场需求的信息,从一个全面和长远的过程中,考虑自己的目标定位、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具体说,创意过程,也是一个市场运营的策划过程,它大到一个战略规划的提出,小到一个带有全局性的产品、技术的开发。在创意中,一定要有体现战略决策者那种超凡脱俗的聪明才智,要体现创意团队那种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而这恰恰正是文化产业真正的价值所在。
内容,是创意的产品形式,它可能是按照创意要求制作的各式各样的电影和广播电视节目。按照现代广播影视产业的要求,这些内容的开发,绝不是盲目的,要依据创意的总体要求,有目标、按步骤、分类别、分阶段地有序进行。这样,创意才能够有形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
渠道,既是传播影视节目内容的渠道,同时也是销售影视产品的渠道。广播影视的渠道由“前端”、“网络”和“终端”组成。用市场的语言来说,“前端”就是广播影视产品批发者,“网络”就是广播影视产品的输送者,“终端”就是与客户最终对接的广播影视内容产品的播放载体,如电视机、收音机、电脑、CMMB手机等。在当前“三网融合”的情况下,广播影视的渠道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广播影视产业的指导者,要关注广播影视渠道的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质,拥有自身特定的市场领域和目标客户群体。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广播影视产业领域一定要将“终端”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来考虑,要善于“绑定终端”,要始终拥有自己的特定的终端,因为,有了终端,就会有固定的客户,就会有市场的主动权。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利用别人终端,提升自身的价值。
体验,是广播影视产业通过自身渠道的一种多元化延伸。广播影视产品,并不能只是停留在人们瞬间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上,而是要向有可能的市场方向继续延伸,形成更大更多的价值。按照现代经济运营模式的要求,这种延伸,一定要进入到人们的精神体验的层面,并在这种层面里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消费形态,得到多元化的价值回报。换句话说,广播影视的视听产品,要通过消费者的体验得到“固化”,附加到更多的有形载体之上,形成更多的产品类型和市场回报。人们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可以表现在玩具、旅游、住房、体育、休闲、健康等各个领域。广播影视产业可以形成与这些领域的对接点,形成进入这些领域的价值延伸点,在这些领域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运营平台。广播影视产业完全能够依赖自身的内容和渠道资源,按照体验经济的运营方式,形成其他领域的衍生产品和延伸产业链。
在打造产业链方面,广播影视产业领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湖南电视台提出了“娱乐”的创意,尔后将其所有节目形态都紧紧围绕着这个创意展开,最终形成了十分理想的战略性效益。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产业开发相当突出,有机构估算《超女》产业链(包括节目广告、短信、冠名费等)收入近亿元(短信收入超过3000万元、广告收入超过6000万元),这还不算之后对节目品牌延伸营销(如演唱会、广告代言、音像制品等)的收入以及“超女”为湖南卫视带来的电视台品牌和节目品牌的价值提升。英国的“哈里波特”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意品牌,围绕这个创意品牌,形成了很多衍生产品,其中有书刊、电影、游戏,以及印有“哈里波特”图案的衣服、鞋帽物品。从价值链角度来看,前面是小说,经过出版商到了书店,又到了院线,之后又变成动漫、游戏、VCD、海报、玩具、衣物等,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消费渠道到达消费者的手中,它们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盈利的关键点。还有,美国投资4500万美元制作的动画片《狮子王》,仅形象转让权就回收了几个亿。
思考之四:广播影视产业在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结构中的功能与作用
当今时代,传媒与经济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经济影响着传媒,使传媒已经越来越不像人们以往印象中的传媒,而传媒也深刻影响着经济,使经济有着越来越明显的“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和“娱乐经济”的特点。我们要从传媒与经济的相互影响上,认识什么是“经济传媒”或“传媒经济”,从中解读“知识经营”和“信息增殖”的规律和特点,全面观察我们当今时代的传媒形态和经济形态。
概括起来说,广播影视产业在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打造和提升国家或城市品牌。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自从1933年原版《金刚》中那只有情有义的大猩猩爬上帝国大厦以来,“金刚”的名字就和纽约连在了一起,所以纽约市长布伦伯格把12月5日命名为“金刚日”。帝国大厦的公关指导和特别活动策划莉迪娅?罗斯说:“我也不知道是帝国大厦让金刚出名,还是金刚让帝国大厦出名。”电影《非诚勿扰》生动展现了杭州西溪湿地的美丽风景,使得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重新认识了杭州这个世界休闲之都,打电话询问西溪湿地旅游详情的人急剧增多,原本处于旅游淡季的西溪湿地出现了“大红大紫”的旺季。
第二,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认识这个问题,需要从“符号消费”的经济特征说起。现代消费,人们购买商品,主要关注的并不只是它的使用价值,还有使用价值之外的那些无形的文化价值。所以说,人们消费的并不只是商品的实体,还有它所反映的一种品牌符号,这种符号有着人们期望的文化内涵。有许多专家看到,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符号消费”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凸显了广播影视的地位和作用,因为这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播影视的普遍应用所造成的,同时依赖广播影视的功能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广播影视把商品符号化,并通过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渲染,挖掘和提升人的消费欲望,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符号消费”为典型标志的消费文化时代。
第三,激活需求,培育市场。广播影视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首先取决于广播影视在“符号消费”方面的塑造和引导功能。有大量事实表明,广播影视能够引领和制造时尚,能够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需求强烈的新兴市场。广播影视能够推出更多的为了符号消费而设计的“消费偶像”,如影视和体育明星,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激活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另外,广播影视这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来自于它的宣传影响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期间,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信心大于黄金”。信心从哪里来?在很多情况下来自于广播影视的宣传和引导。还有,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期间,人们常说起“口红效应”,这也是广播影视在激活需求和培育市场方面的独特体现。
篇5
关键词 新型传播;新媒体;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6-0005-02
现阶段,数字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使得新闻传播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同时新闻创作同样也全面出新。在人们新闻信息的体验和思维应用中,更是有着新型的传播形态,而新媒体在新闻媒体产业的发展中,对于我国新闻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极其有利的作用。
1 新媒体含义和结构
1.1 新媒体的含义
所谓的新媒体,主要是一种媒介,在负载和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结合材料和工具的形式。这种新媒体,狭义上来说,主要是负载信息的一种介质,做好物质材料的根本记录和信息存储。而广义上而言,新媒体主要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
新媒体作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机制,在人类的诞生中,媒体的形式便存在,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媒体的形式逐渐发生根本的改变,并形成当前的新媒体。新媒体不仅仅存在一定的相对性和发展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时间性。这种新媒体的结构发展中,结合特殊的形式,注重图书新媒体形式的广泛应用,并在媒体形态的结合中,彰显时代的伟大魅力。在新媒体的发展中,不仅仅注重互动化和数字化的结构,同时更加注重移动化和人性化的重要结构特点。当前新媒体的发展中,往往是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存储,在媒介的传播中,注重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传播形式的推陈出新,注重经济的视觉感觉和体验的过程,实现新型形态的综合体现。
1.2 新媒体的结构
新媒体,主要是在新媒体技术的结合,注重传统的根本结合,并在数字技术的分析中,注重信息化魅力的综合实现。关于新媒体的结构,首先有信息技术的层面,在新媒体节目的传播发展中,注重当代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在线条声音和色彩的塑造中,将人们的情感体验逐渐唤起,这种特征往往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新媒体中广告的设置,注重广告的赏心悦目,在设计者的审美体验中,实现商业信息的传达。其次,新媒体同样也存在广义层面的价值,在新媒体的应用中,注重信息载体的结合,在物理特性的分析中,注重视觉效果的体现,实现形象的表达。最后基于狭义的层面而言,新媒体在信息的体现中,实现信息形态的根本影响,在数字多媒体的应用中,注重信息服务的根本创造。在新媒体的创作中,结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做好信息活动整体魅力的根本创作,将历时性的过程一次性完成。这种新媒体活动形态的不断变化中,注重信息理念的根本创新和信息机制的不断创新。
2 新型传播方式兴起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必要性
现代化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数字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传播形式,更加注重审美感觉的综合体现,在思维方式的体验中,对新型的信息形态进行展现。关于新型传播方式兴起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说起。
首先,当前媒介的发展中,纸质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介,逐渐演变成电波的媒介传播,结合图像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实现电子媒介的网络媒介应用,也即是第四媒介的不断产生。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发展中,我国互联网更加注重商业化的运作和发展,并在全球进行普及性的运行。网络传播中,注重文字、图像和音频的集中传播,在较强的综合性传播中,实现打破时间空间上的传播过程。
其次,现代化全球传播中,网络信息中不仅仅存在海量的信息,同时也有着多种形态的信息方式,而信息的传播中,有着较大的互动性。在新型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传播,往往更加注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在图像以及色彩的优化处理中,带给人们更佳的视觉享受,是人们视觉上的一种价值体现。
最后,新型传播方式兴起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结合网络的形式,注重信息理念的根本实现,并在第四媒体的兴起发展中,实现信息魅力的全新传播,注重信息魅力的实现过程,体现出现代化新媒体的超前理念价值和最佳的视觉效果。
因此,新媒体主要是结合数字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在信息行为的创作和传播中,结合信息审度上的独特感觉,注重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一种综合性表达,在新型信息形态的全面改革发展中,对于现代化新媒体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3 新型传播方式兴起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途径
当前新型传播方式兴起背景下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更要注重多方面的传播过程,结合视觉上的享受,注重表现形式上的根本创新和发展,在载体舞台上的实物道具结合中,做好新媒体技术的全面完善,注重效果的不断体现过程。
首先,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而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有着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这种新媒体的应用中,更好地体现最新的信息,在新媒体的结合中,注重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根本实现,实现文化资源中精华的提取,注重灵感的获取。在现代化科技信息技术的依靠中,就要结合新型的信息形态结构,注重实验创新的根本发展,对新媒体的动力进行不断的注入。现代化新媒体的发展中,更要结合法律的基本形式,注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一种协调性发展,在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的划分中,做好新媒体和信息之间的一种交叉管理,结合网络的形式,对正面的新媒体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全面控制。
其次,在当前的网络媒体传播中,就要结合新媒体的形式,注重新媒体的根本发展,结合信息的基本理念,注重互联网平台的借助,在发展中,将独特的信息特征全面体现。第四媒体的应用中,就要结合信息的一种存在环境,注重传统信息意识的根本变革,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性联系,注重信息结构的根本分析,做好新媒体形态的一种及时转变和调整。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中,就要合理运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并在新媒体传播的传播中,注重网站的安全性保证,在有害信息的抵制中,做好新媒体文化价值理念的积极传播和发展。
最后,新媒体不仅仅有着较强的交互性,同时也有着一定的虚拟性,在流行性特征的结合中,注重新媒体的个性化结合,注重沟通中的互动性表达,在新媒体中,结合多种手段形式,注重公共文化影响力的结合。而新媒体的传播发展中,就要结合观众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现,注重信息中互动性魅力的综合实现,并在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中,实现信息与文化之间的有效性融合,全面展现信息的独特性魅力。
4 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化新媒体的发展中,作为一个相对发展阶段,不仅要有特殊的信息创意,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想法,应该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潮流,在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中,结合新媒体的一种基本形态应用,将信息开拓者的一种思想进行更好的表达,并结合观众的一种兴趣需求,体现信息形态。新媒体的发展中,结合新媒体的内涵,将信息的魅力融合文化和科技技术,推动现代化新媒体的多元化和先进性发展,同时在现代化新闻的传播和发展中,同样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新闻结合新媒体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篇6
Abstract: In the new economic era,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of enterprises are changing,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nterprise valu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tangible assets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that under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author's personal views.
关键词: 新经济;态式;企业;价值
Key words: new economy;state;enterprise;value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144-02
1 新经济的含义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的总称,是人类历史上社会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革命,是从工业经济社会向信息、数字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以往的历次技术革命相比,新经济的内涵更为深刻。信息技术作为主导技术,能很快地被采用、扩散和掌握,能对其他技术产生强烈的扩张性,能作为新的技术基础武装其他技术,能对社会经济产生极强的渗透性,成为改造社会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经济又会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这种组织创新反过来又对信息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螺旋上升式的持续创新已成为信息技术的开发特征,也是新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2 新经济态式下的企业研究
在新经济态式下,企业的结构、性质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转变。企业由单纯的消耗有形资产向消耗有形资产形成无形资产的组织转变,由买卖的契约形式向合作的契约形式转变,由排他性的产权模式向共享性的产权模式转变。
2.1 企业由单纯的消耗有形资产向消耗有形资产形成无形资产的组织转变 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在竞争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有形资产,企业价值取决于所拥有的有形资产的数量。在新经济态式下,企业竞争的核心不是有形资产而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存在边际递增效应,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不存在消耗问题。企业仅是通过有形资产的消耗为价值创造提供条件。①企业的资产状态日益无形化。传统经济条件下,以有形资产是否增加、经营规模是否扩大作为企业发展的判断标准。新经济态式下,企业价值的主体是无形资产,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不再是有形资产的多少。②企业的产品日益无形化。某些传统产业的产品,如食品企业的转基因食品,其价值体现在转基因技术上,具有无形化的趋势;某些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如软件,某些知识型企业的产品如设计方案,直接就是无形的知识形态的产品,其价值体现在产品所包含的知识、技术等无形因素上。③企业的知识资产决定其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提高盈利能力,必须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形成知识资产,成为消耗有形资产,形成无形资产的组织。
2.2 企业由买卖的契约形式向合作的契约形式转变
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要素中居于支配地位是物质资本。新经济态式下,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要素是知识与技术。物资资本可以通过一次性的购买契约对其他生产要素进行使用与支配,知识技术和物质资本之间,则无法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买卖契约关系,只能是平等合作的契约关系,唯有如此,企业组织才能有效运作并创造价值。
2.3 企业由排他性的产权模式向共享性的产权模式转变 传统经济条件下,物资资本所有者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企业的主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物质资本所有者提供资本回报,企业的产权模式具有排他性。新经济态式下,物质资本已经丧失了在企业生产要素中的支配地位,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与索取中,无形资产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地位平等,双方可以订立平等合作的企业契约,共享企业所有权,共享企业所创造价值的索取权,企业的产权模式由排他性模式转向共享性模式。
3 新经济态式下的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
3.1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交易成本降低,增加了新经济的整体价值量,这是新经济态式下企业价值的重要源泉。新经济态式下,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企业经营空间扩大,交易环节减少,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3.2 有效地吸引目标消费群对产品和企业的关注度,是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对未来盈利前景进行预期的重要因素。新经济态式下,人们面对的信息很多,如何有效地吸引目标人群的注意力是企业能否创造价值的重要前提。首先,在企业创立时要吸引资本的注意力,使企业的知识、技术获得与资本有机结合的机会,这样企业才能继续发展;其次,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吸引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获得消费者对企业自身及产品的关注,这样才能创造有效的市场需求。
3.3 以综合性的成长指标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正确判断企业的价值。新经济态式下,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高成长性,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增长潜力对企业价值的作用。现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多是建立在知识与技术基础上的,这类企业前期投入了巨大的研发费用,在短期内无法盈利,但这并不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也不能说明企业的价值低。只有以综合性的成长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判断,才能正确揭示新经济态式下企业的真实价值。
3.4 无形资产是新经济态式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 新经济态式下,企业有形资产的多少、规模的大小不是竞争的关键。企业作为消耗有形资产,形成无形资产的组织,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主要是知识形态的,企业搜集、管理及创造知识的能力之间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创造知识的能力,取决于企业实际创造的知识形态的资产,后者决定着企业价值的最终实现。同时,企业在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知识形态的无形资产,则作为企业的核心财富,构成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新经济态式下企业价值与无形资产关系研究
4.1 新经济态式下,无形资产改变了对有形资产的依附性,其价值正逐渐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经济条件下,主要根据企业所拥有的和控制的有形资产价值衡量企业价值。这是因为,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本在企业生产要素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企业的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是物质资本所有者所购买、使用的,它们以有形资产为物质基础来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对有形资产存在天然的依附性。这样,在企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有形资产的价值自然是企业价值的主体。新经济态式下,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企业生产要素体系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虽然它们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仍然是有形资产,但其对有形资产的依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经济态式下,以知识和技术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为基础,以知识、技术形态出现的无形资产价值也代替了有形资产价值,成为企业价值的主体。
4.2 新经济态式下,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优良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价值的大小 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是资本多少、规模大小的竞争。新经济态式下,企业之间是创造知识的能力和企业所创造的知识的竞争。企业是否具备创造知识的能力,具备何种创造知识的能力,能创造什么样的知识,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形成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能否创造知识以及创造什么样的知识,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企业是否具备让人才充分发挥创造力的机制和环境,直接影响企业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所创造知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知识创造能力和所创造知识的质量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新经济态式下取得竞争优势、形成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又决定了企业价值的大小。
参考文献:
[1]汪海粟.无形资产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09.
篇7
关键词:数字经济市场变革企业发展
一、数字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趋势
(一)数字经济概念及特征概览
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5年,加拿大的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出版题为《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间的希望和危险》的著作。在书中泰普斯科特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他也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人。尽管人们逐步认识到数字经济对经济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数字经济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2017年杭州G20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对数字经济做出权威定义。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数字经济兴起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经济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其次,数字经济具有智慧性、创造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再次,数字经济是新行业、新形式创新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并举的经济形式。
(二)互联网应用普及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技术发明的动力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联网技术正是在国际格局的变化之下诞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基于军事安全需要,提出建立分布联合的军事指挥方案:即为防止单个军事指挥点被破坏而导致军事指挥的中断,建立多个分散的军事指挥点,同时各个军事指挥点能够互相联通,以提高军事安全度,避免战略风险。于是,将这一构思交由ARPA(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展开研究。1968年,拉里罗伯茨(LarryRoberts)在其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中提出张华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北京102488)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了实现计算机互相联结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各个分布的节点既可以独立运转,节点之间又能够信息交换。美国根据这份研究报告建立了应用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网”。这就是著名的阿帕网。1969年,阿帕网正式投入应用。阿帕网的诞生被看作是互联网的起源。尽管阿帕网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军事、国防的需要,但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年的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7.72亿人,应用普及率达55.8%。这一普及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能力和消费基础,为社会向数字经济转型创造可能性。
(三)数字经济影响经济社会的方式
作为以创新为驱动力,技术与各个部门相结合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挥着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字经济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促进提高经济效率。互联网连接与沟通特征,使人们能够更加便利的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通过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开展社交、休闲娱乐,人们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脉络,保持对实时资讯的敏感度。其次,数字经济能够实现交易模式多样化,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应用得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为经济、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创造更多的商机。最后,数字经济通过激励探索,为实现技术的价值助力,带动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如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及智能制造等等融合方式的应用,开拓智慧型社会的发展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谋福利。
二、数字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
(一)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在传统经济中,厂家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居于主导地位。消费者从已有商品中进行选择,相对厂家来说,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在数字经济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的作用和影响力变得重要,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需要,更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首先,消费者能够在消费之前,通过社交网络和网络评价等渠道充分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选择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商品;其次,在消费中,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与洽谈,使定制化、个性化成为潮流和趋势;最后,消费者能够将使用体验通过更多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或分享给其他消费者,将商品信息、使用价值及效用进一步推广。在数字经济中,消费者是生产灵感的来源、生产设计的参与者和产品宣传的推广者。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二)市场格局发生改变
经济形势犹如为市场主体提供表演的舞台。市场主体融入其中,在经济浪潮的变迁中拼搏、壮大,同时促进经济格局的形成、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式,带动市场主体调整、改进,推动市场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氛围,因此市场的进入壁垒在降低,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产业价值链,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经济中流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向矩阵型产业价值链升级,促进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
(三)数字商品形成促进交易模式改变
信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具有与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同等意义的作用。在互联网中,信息以“0”和“1”形式的数字进行表达、存储和传输。基于信息技术使得如在线音乐、视频、体育节目、网络直播等数字表现形式的产品构成数字经济中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颖、时效和创新的数字商品对交易模式产生影响。不同于传统商品,数字商品具有可复制、可传递、可重复消费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数字经济突破传统经济的购买-消费模式,即支付费用获得商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模式成为可能。在数字经济中,体验-支付-消费三环节的体验式消费模式成为交易模式的主要形式,即厂商向消费者提供部分的数字产品免费试听、试用,消费者对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及周边产品支付以获取所有权或使用权模式。
(四)数字技能成为社会要求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对人们进行生产与实践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人们需要掌握更多满足现代科技要求的技能,才能适应各种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数字经济既是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原有经济形态的革新。经济中交易规则和运转方式发生转变,职业类型也将随之发生更迭和转换。只有具备数字技能才能更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已向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推广、渗透,提升在庞杂的信息中获取、辨别和利用资讯的能力,避免形成与他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是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开启人们在数字经济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数字经济数字技能成为人们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具备更多的数字技能,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数字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1.激发经济增长动力,提供市场活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波及全球,传统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与传统经济不同,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实现快速的增长,呈现出繁荣景象。数字经济正在从政策、投资和需求等方面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使企业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期。首先,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作为蓬勃兴起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各国将数字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激励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开拓的市场环境,能够给企业更大的前行动力。其次,数字经济建设带动投资的活跃,增加市场活力。在数字经济的建设中,各项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如宽带高速网络、5G技术等的研发与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将带动投资的增加,促进资本流动,为市场的繁荣增加活力。最后,更优的消费条件促进消费增长。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更加碎片化,对消费的形式和效率提出新的要求。数字经济的快速、便捷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带动消费的增长。电子商务、电子竞技等新型的消费、娱乐、休闲模式的需求正在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消费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待开拓领域。2.打破界限,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时空的阻隔,使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世界联结成为更大的市场。经济交流更加密切,经贸往来更加易行,这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开放的平台,跨境贸易变得更加便利、企业面对更具有吸引力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消费者通过搜索、点击鼠标便可畅享全球市场的商品和服务。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囿于某地区,而是全球性的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商品,填补市场空白,开发新的市场。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往往从大众化的观点出发向市场提供商品,这导致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难以满足。数字经济中,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喜好,获得宝贵的市场份额。3.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的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效率。首先,企业能够实现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公方式,移动办公、异地办公等方式可以使企业能够大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其次,组织结构变化使企业信息的送达和回馈通路畅通。在数字经济下,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这样能够避免层级繁复造成的信息失真和扭曲,使企业信息传递的清晰度有所提高。最后,各环节之间衔接流畅,能够使企业降低沟通与协调的管理成本。
(二)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1.面临向数字经济转型的阵痛。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能够更加精准地提供服务。这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也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作为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分水岭,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破”与“立”更替和变换的推手。一方面,传统企业面临被淘汰、被替代的风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使传统企业面临艰巨的挑战。从当前来看,传统实体商超正呈现出消费额大幅下降的态势,从长远来看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企业也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跨界、融合的特点加剧竞争格局的变化,使之更加复杂化。与传统经济企业往往在相关领域探索拓展不同,数字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百度、谷歌等原互联网企业开发地图、导航、无人驾驶等新领域、新应用,使数字经济的竞争更加白热化。2.复杂的信息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信息反馈。市场发展瞬息万变,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唯有通过更好地了解信息、判断环境的变化,来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数字经济中,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使信息环境变得更加神秘,这对企业的反应能力、辨别能力和信息可获得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对企业形象的树立与维护提出新的要求。不同于传统渠道的一点对多点式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多点、多角度、多维度联结的特点,使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范围远超从前。这对企业的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次,虚假、失真的信息干扰,降低经济环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数字经济中,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由多种信息构成,这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失真、不实的信息。信息的扭曲与失真不仅不利于企业分析经营环境,更有甚者会导致企业制定错误的战略。最后,信息获取迟滞,导致错失发展机遇。企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决策,是以全面搜索和判断信息为基础,立足于未来为发展制定的方向。只有充分了解经济社会信息,才能更加准确地制定战略。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存在错失发展良机的风险。3.权力与义务调整与改变。数字经济中,企业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原来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平台的搭建者和信息收集和保管的守护者转变。这不仅是对企业运营能力和关注焦点的考验,更是对企业承担责任和义务提出全新要求。一方面,商品和服务提供内容和类型的转变,需要企业担负起监管和维护的责任。在互联网中,网络平台需要对产品的合法化、健康化和符合公序良俗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在平台经济中具有最突出的表现。作为新型的交易形式,企业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和维护者,为交易双方提供经济交易的桥梁。尽管平台企业不是最终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但是对商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监管和维护责任。这对企业任务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肩负尽职保管信息、确保存储和使用安全的责任。在数字经济中,信息具有宝贵的价值,是人们能够享受便利的基础。与此同时,庞杂的信息中具有海量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不当流出会给消费者带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因此,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的保护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信息进行妥善保管、保护和维护,确保企业所掌握信息不泄露、不滥用和被不当获取。
四、新环境下企业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提高技术应用的能力
首先,扩大技术应用,提高办公效率。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帮助企业进行各业务单元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其次,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宣传推广手段的现代化。互联网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媒介,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企业应当更好地使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应用,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消费需求变化,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最后,增强企业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反应的速度与能力。市场竞争中,充分、完备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方向。企业应当通过正式渠道获取官方信息,剔除杂音和干扰,为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
(二)提高互联网应用的安全系数
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与监督。一方面,企业可以将信息采取分级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既将企业的信息分为:宣传信息/公开信息、保密信息和机密信息三个等级。对企业人员与外界进行联系时可以了解、使用的信息等级和内容具有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员保密意识的教育和监督。通过提高人员网络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与能力,从信息的源头进行安全性把控,避免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信息的不当外泄。其次,企业应当加强网络接入设备安全性能的维护与监测。一方面,对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通过对设备安全措施的管理、维护和监测,确保网络接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设备维护、监测与保障人员,及时发现网络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异常情况进行修改与更正。从设备设置和应用维护两个方面入手识别和干预接入设备的非法入侵,增加网络使用安全性。最后,企业应当加强网络运营环境的净化。尽管互联网环境是复杂的,企业难以进行把握和控制,但是可以通过网络区分和访问控制,提高网络的安全程度。企业可以严格区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建设、规划和使用权限。根据业务的需要和要求规范网络访问的范围,对于机密的、核心的部分划分为内部网络,对需要经常外界联系的部分划分为外部网络。通过技术手段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建立安全的隔离机制。同时,严格限制内部网络的访问权限,禁止移动存储介质在内部网络的读取功能。通过网络隔离和访问权限控制,打造更加安全干净的网络使用空间。
(三)竞争优势的重塑
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在长期经营和发展中形成特色和优势,具有相对成熟的客户群体。这使得企业进入相对稳定的生存和成长时期。当今数字经济条件下,发展环境、消费习惯和产品需求都在发生变化,传统经济中企业的优势难以满足竞争的需要。裹足不前将使企业已有的优势消失殆尽,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企业需要主动变革,塑造数字经济中新的竞争优势。善用技术手段,能够使企业适应数字经济的需要,为自身变革助力。一方面,企业应当调整组织架构,实现职能的优化和组合。在组织结构上应当基于互联网思维剔除陈旧的机构、组合重复机构,通过结构重组,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对传统生产部门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数字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以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提品的功能。通过建立网络化产品生态系统,实现产品覆盖的集成化,提高消费忠诚度。
篇8
[关键词]数字出版 选题策划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出版选题策划的重点和难点是创意
选题策划预先决定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等问题。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目前之地与未来我们要往之处。”[1]23明确选题策划的目标、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在整个出版策划过程中居于关键地位。
数字出版选题策划是数字出版编辑吸收和整合出版资源、设计和构思选题的创造性活动。选题策划是数字出版编辑对未来数字出版物的总体设想,包括名称、内容、结构和形式等方面,还涉及编辑的市场意识、用户思维等相关问题。与传统出版选题策划相比,它具有更恢弘的动态结构,更高的创新要求。
传统出版企业确定策划目标以及实施方法时,主要思考以下四个问题:出版社有哪些资源?明确的读者群有哪些?哪些销售渠道可以利用?企业自身瞄准市场的竞争情况和进入该市场的主要障碍(包括解决障碍的方法)是什么?[1]23而数字出版企业主要思考另外四个问题:如何有效实现数字化的生产手段(即知识的获取、整合以及传播媒介、渠道的数字化)?如何更好地利用各种媒体呈现内容资源(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如何实现专门化的传播活动(专门从事知识获取、加工和传播的活动)?如何提供更便捷的知识服务(网络环境下能随时、随地提供服务)?
可以看出,与传统出版企业相比,数字出版企业的选题策划有以下特点:(1)以获取受众的注意力为目标,重视对知识和信息等内容资源的吸收和整合,强调各种传播媒介的高度融合。这些整合与融合,既体现了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传播创新的魅力,更体现了思维的创新。(2)需要一种融“选题策划”和“营销”为一体的“大出版策划”思维和实践。这种重视整体性的出版策划理念,能从动态结构上将“写什么”和“怎么写”,以及提高数字出版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的所有努力融为一体,从而实现数字出版产业的“双效”提升。[2]很显然,这也是一种思维和实践领域的创新。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数字出版选题策划,必然以创意为核心,即以创意性理解、创意性表达及创意性传播贯穿策划目标和实施方法之中。这种创意既可以是无中生有式,也可以是推陈出新式。
二、数字出版选题策划的创新途径
本文拟从数字出版选题策划的内容、传播、价值实现三个方面,讨论提升数字出版选题策划的创新途径问题。
首先,数字出版选题策划的内容,主要指信息和知识等资源内容的获取和整合。资源内容的“获取”“整合”概念与“选择”“重要性”概念密切相关。哲学家怀特海在《思维方式》中指出,事实(Matter-of-fact)和重要性(Importance)作为两种相互对照的观念,不可避免地成为一切范围的经验的基础。“事实”是单纯的存在概念,它包含了存在的环境和存在的类型。“重要性”是指重要性的感觉、重要性的假定、重要性的等级、重要性的类型以及必定重要的某种东西。它的不充分的定义是:导致将个人感受公开表达出来的那种强度的兴趣。对重要性(或兴趣)的感觉体现于感性经验的存在本身之中。[3]7-12,102这一精辟的论述也适用于本文此处的讨论,即我们讨论数字出版选题策划的内容获取与信息“吸收”“整合”途径时,最先要思考的是我们在何种“重要性”原则指导下,在什么范围内做出何种选择的问题。
从产业经济运营的角度看,数字出版产业表现为注意力经济,它具有通过获得受众的注意力来获得商业利益的经济特征。所以说,我们为了节约时间和资金,必须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获得有效信息,这种选择机制就是注意,这种指导原则就是经济效益原则。但是,数字出版产品具有特殊性,是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结合物;消费数字出版产品时,因为它具有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提高道德修养的功能,因此它还具有教育民众、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为此,我们又必须重视数字出版产品在“社会效益”原则指导下,提高数字出版产品的文化自觉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所以说,数字出版选题策划的内容创新途径就是:在“双效”原则指导下,通过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广泛从企业内部、外部“吸收”和“整合”内容资源,使之生成新的结构,产生新的功能,获得新的意义,从而创造新的内容。
当然,在具体实施时,不同的数字出版企业会有不同的行为偏向,因为它涉及企业定位等问题。选择者的发展理念(思维)、知识水平、行为能力深刻地影响着数字出版选题策划内容的获取与信息“吸收”“整合”方式,因为在大数据时代,在哪里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如何把海量的信息转化为知识?这一系列问题都极具挑战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数字出版编辑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一是海量的数字信息与用户对信息和知识需求的确定性、多样性的矛盾。海量的数字信息以零散无序的方式存在,相互之间缺乏语义和情境等方面的关联,而社会成员对信息的需求是明确的、多样的。目前,用户需求正向自动问答、辅助决策、智能交互等方面发展。[4]1672为了解决此类问题,诸多学者从“基于用户信息需求”角度,大力研究数字出版模式。有学者断言,谁能通过研究用户、分析市场,在海量信息和知识中抓住其中有效的部分,谁就能获得成功。[5]93-96正如《面向互联网的信息处理》强调的,如今互联网信息处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内容的有效性和丰富性、结构的清晰性等标准,一方面对内容信息进行去冗分类、去粗存精;另一方面,发现信息的关联性或者语义关系,从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4]1625
二是被动吸收与主动创作的关系。除了被动吸收外,我们还可以主动创作,可以借鉴网络成功的交互式写作经验以及坚定的服务精神。在笔者看来,我们固然需要从市场角度迎合用户需求,也要从出版业的文化自觉角度,尽量培养、引导用户的需求,走“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创新作品”之路,使策划的选题更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
其次,关于数字出版选题策划中的传播创新途径问题,我们可以从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传播者和用户的关系、传播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传播创新”与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密切相关,因为获取内容、创新内容、传播内容、经营内容(包括延伸产业链、增值价值链等)等的过程,也是形式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6]82
聂震宁先生在《数字时代:出版业的变与不变》中指出,出版业已经从传统的以物质为载体的内容传播,转变成以物质为载体和数字技术为载体的两种传播方式兼容的行业。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一方面,增长了数字空间的信息量,超越了传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对如何打通内容和信息提出了要求。此外,聂先生还认为,数字出版企业传播技术的创新需要与转变观念相融合,必须抛开“出版社一直会获得内容”这样的基本假设,即必须从过去的所谓“内容为王,出版社是内容提供商,数字技术最终要求诸出版业的内容”的思维模式,转换定位为内容服务商,运用数字技术,为用户提供包括文本、图像、语音等信息在内的综合。
再次,价值是事物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特性,通常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因此,数字出版选题策划的价值属性以及实现方式与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有关。
在哲学层面上,我们可以从真(科学)、善(伦理)、美(审美)的角度理解价值。就此处讨论的数字出版选题策划的价值实现而言,我们可以具体化为用户的普遍性需求和特殊性需求、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感官需求(如快乐)和心理需求(如幸福)等的价值实现问题。用户的普遍性需求主要体现为对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用户的特殊性需求则表现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具体文化需求。前者属于文化事业,后者属于文化产业。国家对这两者有不同的文化政策。为了整合用户的现实需求、发现和引导用户的潜在需求,数字出版编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1)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深刻了解用户的现实需求。(2)通过数据之间的结构关系分析、语义分析等方式,挖掘用户潜意识中情感方面的需求。
在经济与文化的选择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来了解用户的现实需求,通过挖掘数据背后的经济价值,从而加大实现注意力经济的力度;但也要重视数字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重视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从而担当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社会责任,最终为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做出贡献。
总之,数字出版编辑要以“双效”为指导原则,通过分析用户和市场,吸收和整合各种内容资源,努力挖掘资源背后的经济、文化、社会等价值,创造性地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 邓咏秋.出版策划及当前出版策划的重点.编辑之友,2003(1).
[2] 就一件具体作品的创作而言,“写什么”和“怎么写”密切相关:当作家确定“写什么”时,必然仔细思考“怎么写”。在信息和知识泛滥的时代,从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方面来说,“怎么写”则比“写什么”更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作家仔细观察、巧妙表达以及对读者需求的精确捕捉。
[3] 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 王海峰,吴华,刘占一.面向互联网的信息处理.中国科学,2013(12).
[5] 黎海英.论媒介融合下加强出版选题策划的必然性.学术论坛,2012(1).
篇9
关键词:音乐商品 流通 价值
音乐与音乐商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乐并不等于音乐商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具体条件,音乐才有可能转化为商品。商品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交换价值和交流价值。而音乐作为一种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的存在是由于它具备了在社会流动中所具有的交流和交换的条件。音乐在社会的流动中,无论听众对音乐作品的接受处于什么状态,无论音乐作品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流行方式或音乐传播方式,音乐产品都以自己特定的方式流通于社会。一种流通方式是音乐作品无偿地服务于社会,这种无偿的方式可以说是音乐社会性的最明显的标志。但是音乐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它具有商品的属性,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制约,音乐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介入,已经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和客观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置身于这个巨大的社会音乐文化市场之中。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乐听众,只不过是这个音乐文化市场的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人们对音乐商品的买卖交换行为是否成功的判断,取决于音乐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实质性价值,而社会音乐的生活质量,也取决于人们所消费的音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社会音乐生活中,音乐商品的生产者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音乐商品是指在音乐文化市场中,人们用货币购买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这种音乐文化产品是以物质的、物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在这种物质、物品的形式中,音乐商品的生产者以各种手段储存着音乐信息,这种音乐信息的储存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明音乐商品的交换形式。例如音乐作品以乐谱册集的形式来记录音乐符号,它是作曲家音乐作品的音响蓝图,通过乐谱图本的销售与购买环节,也就实现了音乐的商品属性,音乐的论著,是用文字符号记录通过印刷装订成册,储存着音乐评论家,理论家或教育家的音乐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以运用到音乐生活中去,进而实现其社会价值。那么人们购买音乐图书资料也就实现了音乐的交换价值;CD、磁带等各种唱片,是依靠电子技术,数字录音技术和镭射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储存着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的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成果;音乐电视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完美的结合,录像带的复制与销售,也是现代科技手段储存着音乐表演家的音乐音响成果的方式,这种音乐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其音乐传播的范围更广阔。上述的音乐产品当它们出现在音乐文化市场上,摆放在商店的橱柜里,当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时,音乐消费者必须根据物品上面所标明的货币价格,进行交易,才能将这些音像制品和音乐图书拿走,并通过相关的音像设备将音乐生产成果还原出来,变为活生生的音乐。此时音乐这种艺术的、精神的文化产品就转化为一种商品。这些属于物质性的音乐商品,它主要具有收藏价值和保存价值。另一种音乐商品,它主要不是表现为收藏和保存,而是一种现行的欣赏活动。这种欣赏活动主要是音乐表演艺术家的演奏、演唱活动,这种音乐表演活动实际上是一种音乐产品的生产过程,当音乐欣赏者走进音乐厅或其它欣赏场所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这时的音乐表演活动就具有了商品价值。这种用货币购买的音乐商品,不是实实在在的物品,而是一种音乐文化娱乐活动。马克思曾指出:“对于提高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它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也有一定交换价。”马克思的论断充分说明了在商品社会中人们的服务行为也是一个经济的范畴。服务行为所提供的是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劳动。而这种劳动产生使用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非物品性的音乐表演活动也是一种商品。在当代,集中表现在城市酒吧,歌舞厅、音乐厅、体育场馆等各种营业性的音乐演出活动中。所以音乐商品形式具有两种形态,即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它们本身的意义是不同的。音乐是凭借声波的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开,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而音乐商品,是音乐这种艺术品种进行社会传播媒介物质化,是一种精神劳动的物质化和价值化。也可以这样说,音乐商品是音乐与音乐载体的结合,并参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这种载体,精神状态下的音乐是不可能为听众感知的,而不参与市场交换,音乐就不可能实现其社会传播。
音乐作为一种物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指物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应用价值。优秀的音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这种使用价值可以认为是欣赏价值,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总和。当人们欣赏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时,我们从流畅的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即我们享受到了唱片商品的使用价值。唱片商品的使用价值向人们展示了这首不朽的经典音乐的艺术价值。商品价值的另一方面是指凝聚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物质劳动或者是精神劳动,都可以看成是人类的劳动。音乐商品除具备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外,还具备音乐自身的特殊性。
篇10
关键词:网络传播;文化全球化;文化形态变迁
一、网络传播的发展及其特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实用性、交互性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是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载体和工具,是实现文化交流的媒介,它改变了我们的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并且极大地改变了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
网络传播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流动与加工,它推动知识的创造,开辟新的知识产业增长点,使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网络以全新电子化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传播体制,使信息接收与成为实时交互的轻松游戏,拆卸了信息传播的所有壁垒,达到了对物理和精神世界的全面覆盖和无限延伸。
互联网代表着全球范围内一组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其内容之丰富是难以言述的,海量的信息让人应接不暇,其功能也日趋多元。作为一个实用信息网络,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上竞选、可视会议、电子金融、电子商务、黑客与数字化犯罪、虚拟技术、数字图书馆、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概念的普及,表明互联网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高,它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艺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着各个领域各种层次的用户需求,成为人们在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生存依托。
二、文化全球化的涵义
(一)文化一体化或同质化
清华大学万俊人认为,在文化一元主义看来,文化全球化是以某一既定的社会理念或价值观系统为前提预制的单极化或一元化。张荣翼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文化一体化的过程。它是甲地文化产品移植乙地后,促使乙地也按照甲地的眼光来看待该产品”。赵景来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指不同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观念意识的相互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从而呈现出文化发展的某种同一化趋势”。
(二)文化的殖民化
蔡拓认为,文化全球化不仅表现为文化的同质化,而且表现为文化的殖民化。文化的殖民化主要是指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制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文化现象。指出:“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是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强势文化的扩张,尤其是对古老民族文化的单向挤压。”
(三)全球文化的交流和共享
杜书瀛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范围、各种程度、各种途径的交往与碰撞,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通,从而在某些方面或某些部分达到统一,实现一体化,某些方面、某些部分难以一体化(或者说不可能一体化),但可以在保持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的情况下互相理解、彼此尊重,达成某种价值共识和价值共享,促成全球性的人类文化繁荣。
(四)文化全球化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践基础上新建构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
鲍宗豪给文化全球化下了一个新定义:“文化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在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来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
以上几位学者对文化全球化的界定基本一致的是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但在异质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上存在着分歧,其中有人认为全球化最终导致文化的趋同化或最终使文化共享成为可能,但也有人认为文化全球化会导致一种新文化模式的产生。
三、网络传播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
(一)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化的包容
网络传播不仅具有纸介传播的视觉识认性、广播媒介的迅疾和广泛性以及电视传播的时效视听统一性,还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双向或多向交互、开放、共享和用匿名方式实时介入等特性。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丰富的想象力变成现实,任何人都可进入网络空间交流思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任意存取所需的信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从而实现着自我的追求和肯定。任何社会、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在网上的虚拟载体将文化烙印传送着,交流着,并不断地飞速流动。技术层面的兼容性保证了文化形态的兼容性,如对不同的个人观点和个人选择的兼容,对不同种族和国家、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兼容,对不同媒介的兼容等。
(二)网络传播体现人们自主与平权的文化立场
与传统媒体的受众相比,网络受众有更多的选择权。如马克・波斯特所言“信息方式中的主体已不再居于绝对时间与空间的某一点上,不再拥有物质世界某一固定的制高点,再也不能从这一制高点上对诸多可能性的选择进行理性推算”。网络从技术层面上以无中心的平行性、散发性网络构架,实现网民之间交流平等,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平等,使人少了些对权威的盲从,多了份自主意识,这种自组、自治的模式,将有利于培养自主和平权的价值意识。
(三)网络传播发展带来的文化形态变迁
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网络的形成。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载体,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率和界域,改变了文化的属性,提升了文化的品质和境界,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即网络文化。并且,网络文化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引领着当今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着日益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人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使现实的客观世界转换成了文字、声音、图像,转换成了数字化的符号,网络文化主体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和实现着现实世界未曾有过或难以实现的假想和计划,实现着自我的追求和肯定,网络文化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实然和超然生活的双重世界。
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使文化的全球传递和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网络文化实现着文化由地域性向全球性的转变和升迁,正在改变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观念,使人们的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有了一个全球性眼光和境界。与此同时,网络技术便具有特定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种族性的文化属性大大隐退,以技术的方式淡化、消解了不同文化形态的价值观、信仰观,并通过技术将其转化为图像、声音、颜色等抽象的符号。网络技术及网络文化使得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本土和国外的、相近相似和彼此矛盾甚至冲突的、高雅和通俗的文化,都可以共居于网络文化的大通道、大平台中,它以极大的包容性真正实现了文化的开放、交流和多元并存,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四、网络传播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成为舆论和思想控制的工具
网络传播中,从政府到主管机构到网络服务提供商再到各个具体的参与机构和个人,他们都按照各自的标准筛选和推出符合其价值观的内容以及表述、传播方式,例如各国政府为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和利益,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封杀”某些网站实现把关,通过扶持重点网站以贯彻自己的意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国的网络信息传播在全球信息传播中的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自由天空,尽管网络受众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但仍然无法摆脱其思想和传播处于受控的状态。
(二)网络信息霸权的突现
从全球信息网络传输的角度来分析,据统计,美国互联网用户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用户的54.7%,第二位是日本,接下来是英、加、德。发展中国家网络用户占全球的比重不足20%,将近90%的数据库都集中在美国。这种网络分布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导致国际间的信息获取、占有和利益分配中的不平等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失衡的网络发展致使国与国之间信息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因信息化发展的滞后,意味着他们要更多地接受外来的信息,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媒体和信息的影响。互联网协会主席唐・西斯说道:“如果美国政府想要拿出一项在全球传播美国式资本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计划的话,那么互联网就是它最好的传播方式”。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世界”。
(三)网络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侵略与控制
由于网络文化背景之后,渗透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利益的影响,在知识经济、网络环境支撑的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兼备经济、军事和网络大国的地位,借助于网络上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信息资源优势、网络传播优势,通过创造一种所谓全球文化经验,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别国,以文化上的一致性压制文化上的差异性,削弱单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凝聚力,造成与全球化相联系的文化趋同现象,这种文化趋同带有浓厚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殖民主义色彩。比尔・盖茨曾一语道破天机:“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的共享”。所谓的“世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是西方文化,尤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文化。
(四)信息泛滥的社会影响
信息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信息过载、重复、失实和误导。信息的生产量不正常地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类和社会能够进行处理和利用的限度,不仅不能帮助人们消除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而成为负担,更带来难以估量的浪费。低质信息和大量误导、失实信息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极容易地不断繁衍、不断加速,无节制地、广泛地向社会传播,使人们处于低劣的、无关甚至有害的信息包围之中。
五、结束语
随着网络在全世界的延伸和普及,网络传播应当更加全面地看待,作为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它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改变着目前的社会文化结构,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并演绎着新的思想控制和社会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海鹰,滕谦.网络传播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新华.信息安全:威胁与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王世明.技术・网络文化・文化变迁[J].情报纵横,2004(4).
4、刘泓.虚拟的背叛:网络传播的文化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4).
5、欧阳友权.网络传播和社会文化[J].桂海论丛,2004(6).
6、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1(2).
7、张荣翼.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EB/OL].省略/discourse/article_ show.asp?typeid=5&articleid=4418,2003-05-03.
8、赵景来.文化全球化研究论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5).
9、蔡拓.文化全球化的三重涵义[N].天津日报,2001-08-06.
10、.文化全球化的实质与消极后果[J].理论与改革,2004(5).
11、臧学英,张东.有关文化全球化问题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报,2001(5).
12、鲍宗豪.论文化全球化[EB/OL]. 省略/htm/kjwh/whys/2002-9-25-10047.htm,2002-09-25.
- 上一篇:如何做好网络安全防范
- 下一篇:落实网络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