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展望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的展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的展望

篇1

1、从电影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到发行及传播方式上均为全面数字化。

2、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数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电子放映设备依托宽带数字存储、传播技术实现的。

3、数字化电影技术进入到了微观世界,它将图像分解为最小的单元---像素,然后再重新组合,以改变或者重建某一部分的影像和情景,创造出一般摄影方法根本无法达到的扣人心弦的镜头。在创作上几乎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

二、数字电影的优点、意义与前景展望

1、数字电影能演绎全新的5:1声道AC—3音响环绕的声像效果,极大地扩展了电影声像的表现空间,使电影声像的感染力、震撼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图像效果看,色彩更加鲜艳、饱满,清晰度大大提高,数字电影改变了胶片放映时银幕中间亮,四周暗的缺陷,其均匀度近乎完美。此外,数字技术营造出极度的虚拟空间和各种匪夷所思的影像,这些都是普通电影制作手段无法展示的。

2、数字电影最大程度解决了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的资源损失问题,节约了电影制作费用,革新了制作方法,提高了制作水准。

3、制作完成的数字电影可以通过数字软盘进行发行或通过国际数字卫星发送到世界各地的影院放映,省去了费时、费力的传统拷贝复制和运输过程。数字介质存储,永远保持质量稳定,不会出现任何磨损、老化等现象,更不会出现抖动和闪烁。如果使用卫星同步技术,还可附加直播重大文体活动、远程教育培训等,这一切是传统电影所无法企及的。

4、数字化电影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数字化电影是电影艺术展开创造的新天地。数字化电影对于防盗版技术的突破使我们拥有了更高的保护技术,数字电影非线性编辑不受时间限制,随意编辑,实现输入系统图片处理的现代化,软件、辅助设备、输出系统等技术的飞跃都会给传统电影新面目。

5、传统电影已有百年之久的发展史,它的每一次进步都缘于科技的发展推动。数字技术进入电影产业,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变彩色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性改进,数字技术的介入,将使电影从制作到表现手法、运作手法、发行方式、播映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6、数字化将对电影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数字化影片可通过卫星转播传输,对电影的发行体系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7、数字电影的出现,使视觉影像技术正在发生一场视觉革命,比有声电影、彩的出现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巨大。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电影在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电影(胶片技术)一直是电影图像和声音的唯一载体,虽然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较晚,但近年来我国电影发展迅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迅速发展且应用广泛的一项新技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电影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现终于以崭新的、强有力的面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近年来,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推动下,我国建立健全了数字电影技术标准体系,为发展多元化的数字电影市场奠定了基础,建成了数字电影示范院线,初步建立了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体系,电影数字制作发行放映取得了显著成效。

篇2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 监控通讯 联网技术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讯协议无标准,通讯协议不开放,数据格式不统一,传输非标准技术层面的信息交换不畅通

通讯协议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完成信息传输、确认及响应所必须遵循的“法则”,系统只有依赖完善合理的标准,才能实现系统组件间乃至更为广义的信息交互,从而完成扩展、优化系统的功能。目前,“以多种形式的总线制”为主流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得到普及和推广,但国内尚无针对“总线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通讯协议的设计标准由于技术来源不同(引进、合作、开发及仿制),其通讯协议的芜杂多样引发了诸多问题。

1.1.1产品研发及制造业良性发展举步维艰,技术资源难以充分利用

(1)各研发及制造企业对产品的开发行为闭关自锁,应用技术芜杂,技术含量差异大,难以做到扬长避短,合理有序,更谈不上与先进技术同步和国际接轨。系统的封闭性造成不同生产企业的产品没有互换性,系统功能扩展艰难,制约了火灾自动报警行业的发展。

(2)重复开发,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技术和资源重复耗费,致使产品开发成本高、周期长,难以把握市场先机和占稳市场。

(3)通讯协议的非标准化,使得产品技术性能的好坏缺乏界定和鉴定的统一标准,难以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优胜劣汰,不但阻碍了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还变相地为企业的不正当竞争推波助澜。

1.1.2系统维护保养缺乏标准、可持续的技术支持

(1)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通讯标准,不同火灾自动报警设备无法互换,一旦系统需要维修、更换、清洗,用户则可能因损坏的器件得不到维修更换,而被迫全面废旧换新或选用其他企业的产品,或因得不到应有的技术支持而听任建筑自动消防系统瘫痪失效,前者造成国家财产的浪费,后者形成火灾隐患。

(2)由于通讯协议不统一,使得用户一旦选择了一家产品就永远受该企业的制约。

(3)由于通讯协议不统一,将给各种火灾自动报警产品纳入标准化的广域网络管理造成障碍,国家有关部门也难以在网上对任一火灾自动报警运行状况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和统一指挥。

(4)随着经济发展,一幢建筑内或一家工厂同时运行两台或多台消防报警主机的情况越来越多。如何管理好这些不同厂家、不同年代、不同类型而且各自独立的消防报警系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1.1.3用户操作使用困难

由于消防报警设备产品市场没有独霸一方的绝对强势产品,也由于标准规范给生产商留下太多的发挥余地,因此消防报警设备的主机不像PC机那样千人一面,而是千人千面,加上产品进口因素,用户界面更呈现“联合国”效应;设备本身用户界面不友好,而且日常使用和操作人员大多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素质和外语能力,加上人员的频繁变动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因此很大一部分消防设施运行得模模糊糊,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用户使用积极性不高。

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误报、漏报问题困扰用户

灾自动报警系统对火灾探测信号处理的任务就是要剔除干扰,及时、正确地判断火灾,但是火灾探测器的安装环境极其复杂,由于环境中的气流、灰尘、湿气、电磁场、电瞬变、静电以及人为干扰的影响和不规律性,其变化特征与火灾时的烟雾或温度变化有其相似之处。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传感器在探测火灾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无法准确地感应各种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特有的声波、光谱、辐射、气味等诸多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例如离子和光电感烟传感器不但能感应很宽的非火灾现象“粒谱”,另外对火灾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粒径和颜色的烟又有某些探测“盲区”,误报、漏报严重影响用户使用。

1.3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技术有待进一步扩大探测服务领域

针对特殊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国外已开发出适合洁净空间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如激光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器、吸气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和气体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与普通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相比,其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甚至更多。这些系统用激光粒子计数、激光散射等原理监视被保护空间,以单位体积内粒子增加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火灾发生前几小时或几天内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性,现超早期火灾报警。目前这种技术仅限于对烟粒子的探测,其在应用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应用场所环境的限制,在洁净空间的火灾探测中应用较好,在一些普通环境条件的场所,高灵敏度吸气式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应用还存在问题。

2改进措施及发展预测

进一步缩短火灾探测报警时间,为减少火灾发生,及时采取有效防火、灭火措施,减少火灾损失提供宝贵时间;进一步提高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可靠性、降低误报率,为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灭火设备提供可靠运行保障;以及特殊场所的火灾探测报警问题,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网络化和监控技术成为火灾探测报警领域发展的新热点。

2.1统一、开放的通讯协议标准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作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衍生,其数据传输必须严格遵循统一、标准的通讯协议,才能保证信息数据传输的可读性、可执行性及准确性。国家有关部门可组织国内大型生产企业,有步骤地规范和统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通讯协议标准,形成国家强制标准,作为公共资源予颁布实施。

在规范和统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讯协议标准时,应瞄准当前国际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借鉴现已获得广泛公认的标准总线、通讯协议,利用现有软件、硬件技术,使协议与国际接轨。同时,该协议标准亦应以国内技术相对先进、产品性能相对可靠的生产企业的现行标准为基础技术支持,使国内火灾自动报警产业的发展得到合理的衔接、过渡和更新。

智能建筑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制订通讯协议标准时,应充分考虑让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嵌入智能建筑的楼宇自动化(BSA)系统中,作为BSA的子系统,与楼宇自动化主流网络技术及其相应恸、议等兼容,可充分利用智能建筑所纳硬件、软件资源实现联网通讯,为城市消防调度指挥中心、城市综合信息管理网络提供与城市其他管理中心共享消防系统的信息。

2.2采用广域技术解决城市和地区自动报警联网问题及大型用户中不同种类、不同品牌、不同时期投入使用的报警系统的兼容和集中控制问题

采用广域网设施,使系统能在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区域内做到集成。采用动态即插即用技术,使网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随时可以增加和减少并入的报警主机。网络应支持多台操纵站,同一个报警信息不同部门的操作终端皆能接收到,设备应具有自我诊断、自我修复并作详细记载的功能。设备应能支持动态远程操作,用户可以利用电话线远程拨入设备,进行动态监视,了解报警状态和故障信息,检查值班人员的工作,为消防指挥提供可靠的信息。在特殊情况下,远程监视点还可以作为备用的值班位置,使用户对报警系统的使用更灵活,更方便。此外,远程接入功能还可向专业维修厂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远程诊断窗口,使消防报警设备的正常运行获得额外的保障。建立统一的传输协议,确保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各台消防报警主机之间的可靠连接和通讯。具有纯图形的显示方式,能够绘制清晰的中文彩色模拟地形图,并标识探测点的具置,其图形系统应包括全局地理总图、建筑或工厂的分图、楼层或车间的支图、报警区域房间的详图等层次组成。设备应能对报警主机的报警、故障和整个系统网络设备包括网络主机、通讯接口、通讯电缆和供电等情况进行严密的监视,便于系统管理和维护。系统的数据库要能可靠地记录系统网络主机、通讯接口、通讯电缆和供电等情况进行严密的监视,便于系统管理和维护。系统的数据库要能可靠地记录系统内发生的事件和操作员的动作,为火灾事故的查询和分析提供依据,对操作员的管理提供依据。

2.3采用智能化的火灾探测算法技术处理火灾探测器提供的火灾信号,让自动报警系统能够模仿人对火灾的某些判断过程,从而降低误报和漏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2.3.1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等高新技术将用于火灾的识别

将火灾探测器的判别功能和决定权分离,由具有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的软件实现,突出智能判定的作用,判别功能更加细化,实现两级(或多级)判别,大大提高火灾探测的可靠性。鉴于各种单一传感器提供的火灾信息均混杂非火灾信息给从传感器提供的火灾增加了难度,新型探测原理的传感器(如气体气味传感器等)和复合传感器(如对火灾过程的多参数进行监测的复合传感器)将取代单一的火灾探测器。它们对火灾产生的各种参数进行多种信息分析,滤出干扰,识别真假火灾,从而提高判定火灾的准确性。

2.3.2主动获取对于识别真假火灾参数非常重要的细微信息探测和韧性信息探测技术将用于火灾探测

目前,火灾探测器所使用的传感方式都是从物质特性入手进行火灾过程变化信息(简称时间信息)的测量,尚未完全解决物质特性信息(简称特性信息)的测量问题。细微信息探测和特性信息(简称物性信息)的测量问题。细微信息探测和物性信息探测技术的成功应用将有助于区别与火灾信号相似、难以区别的干扰信号,实现对火焰与背景的干扰的分辨,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2.3.3真正的模拟量探测报警技术将替代“准”模拟量探测报警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的所谓模拟量探测报警技术,只是一种“准”模拟量探测报警技术,它只是将探测信息由开关量的两态信息,变为模拟量化后的多态信息,虽然它在报警阈值附近是基本可以信赖的,但要实现探测数据较高层次的分析处理是难以想要的。真正的模拟量探测报警技术就是要依据科学计算背景的漂移,适时修正已浮动的阈值,以保证原设定的灵敏度基本不变。将大量典型的火灾曲线存储到计算机中,探测到现场出现的异常时,计算机将该探测点的数据曲线与典型曲线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报警。实现真正的模拟量探测和报警的首要条件是要有真正的模拟量探测报警器,它必须在确定的精度内提供对应现场火险的参数值。由于该产品使用场所的广泛性,对所有探测器来说,输出值与火险参数的一一对应关系是相同的。真正的模拟量测头要求同一类型的探头具有统一一输出信号与相应火灾参量的一一对应性,最好是输出信号值与火灾参量值之间在线性关系一致性的标度。如果它们是非线性的关系,则要求出厂的该类型探头具有相同输出――火灾参量对应曲线,只有这样,控制器才能根据探测器发回的信息查出其所表达的现场火灾参数,从而对应出现场的火险程度。

2.3.4采用可靠的总线通讯技术,降低系统故障率

大型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对总线带载量、通讯速度、信号传输距离及抗干扰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可靠的总线通讯技术是实现火灾探测智能化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2.4超早期火灾报警技术将更为成熟和广泛应用

超早期火灾报警的主要指导思想:一是提高灵敏度,在火灾早期阶段生成物较少的时候即可探测报警;二是探测火灾过程中尚未形成火灾时的生成物即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为此,将粒子计数测量技术用于火灾探测,采用主动吸气式方法缩短被测物到达探测传感器的时间,利用气体和气体成分进行火灾早期阶段生成物或构成火灾要素方面的火灾探测技术研究,前景也看好。在研究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技术的同时,将火灾探测报警分成火灾探测报警和火灾预报两个阶段,会更有力地促进早期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

2.5火灾探测报警技术研究大有可为的几个方面

(1)非洁净环境的超早期报警问题;

(2)对于移动危险品及化学灾害事故的预测与探测报警问题;

(3)地下及太空间建筑等复杂场所的火灾超早期探测报警问题;

(4)城市和地区自动报警联网问题.

3火灾自动报警联网监控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已有多家科研院所和厂家致力于研发适合我国消防领域特点的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技术及相关产品,在部分城市建立了火灾报警监控网络系统,在消防监控和灭火救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火灾报警监控网络系统一般由火灾报警监控终端(亦称为火警传输设备,简称监控终端)、报警监控通信网、报警监控中心三部分组成。对于火灾自动报警联网监控技术,可以从设备数据采集、网络传输方式、系统中心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3.1设备数据采集

监控终端一般设置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与用户单位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相连接,对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设备运行及其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数据采集,将运行数据和报警信息通过报警监控通信网传送至火灾报警监控中心。监控终端应用的数据采集方式主要有模拟量监测和串行数据通信两种方式。目前使用中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一般都备有用于指示设备运行状态或控制自动消防设备的输出接点。监控终端正是利用这些无源或有源输出接点,通过检测电流、电压或通断的方法实现对火灾探测报警设备运行和报警状态的监测。模拟量监测方式简单有效,易于实现,被广泛采用。但这种方式,只能了解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设备的简单工作状态(如运行、故障、报警等),尚不能满足当前消防部门的消防安全监管需求。

通过串行数据通信(RS-232、RS-422、RS-485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弥补模拟监测方式的不足。利用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对外串行数据通信接口,监控终端可以与其实现数据互通互联,通过剖析火灾探测报警设备的数据通信协议,可以从输出数据中得到报警部位、报警类型、系统运行状态、故障信息、工作记录等信息。这些信息为判别火警真伪、了解报警点位置、掌握设备具体运行情况带来极大方便,从而为缩短报警时间,准确迅速扑救火灾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但由于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设备生产厂家众多,型号多样,其对外数据通信协议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所以给监控终端应用串行通信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带来了极大不便,这已成为严重制约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系统推广应用的难点。在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技术领域,提高监控终端对输出数据通信协议的兼容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3.2网络传输方式

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网络系统中,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可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方式。有线通信方式一般是通过公众电话网(PSTN)进行监控终端与报警监控中心间的数据传输。此种方式可以利用用户原有的电话通信线路,具有安装调试简便、易于维护等特点,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监控终端的设备成本,用户容易接受。目前有线通信已成为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系统的主要网络传输方式。但对于使用内部交换分机的用户,监护中心对监控终端的巡检操作受到限制。

无线通信方式中比较常用的有常规通信(无线数传电台)、集群通信、GSM的短信息业务三种。相对于有线通信方式,上述三种无线通信方式均需在数据调制解调传输的基础上配备无线通信电台或模块,使得基于无线通信方式建立的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系统中的设备成本相对较高。对于无线通信方式中的常规通信,即使用普通无线电台进行网络中数据传输,其设计、组网及使用相对简单,技术较成熟。在我国国内采用此种方式组网的报警监控系统应用也较多,但其作用范围较小,一般需建立传输中继站,集群通信方式系统信道利用率高、服务质量好、通话阻塞率低,但是需要额外建立集群通信网络,系统整体建设成本高,设备成本和初期安装费用高。利用GSM的短信息业务进行网络中数据传输,其覆盖范围大,运营费用较低,但是其延时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不宜在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网络中应用。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GPRS作为在GS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组交换的数据承载和传输方式,具有“实时在线”、“按量计费”、“快捷登录”、“高速传输”、“自如切换”等优点。采用GPRS通信方式,可以做到开机就附着到GPRS网络上,附着时间一般为3~5s;使用GPRS数据业务时,在经历1~3s的激活过程后,就可进行数据传输通信,极适合于在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网络中应用。可以预见,采用GPRS方式的监控终端不久将得到推广应用。

3.3系统中心管理

目前已建立的火灾报警监控中心,其网络管理功能较完善,应用软件多采用模块化设计,一般包括系统管理软件、用户信息管理软件、报警信息处理软件、系统巡检维护软件、数据收发控制软件等。系统中心的主要功能有:

①可同时接收多个监控终端发来的火灾报警信息或巡检信息,并能显示、存储、查询。②可巡检查、询用户端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报警、运行、操作和故障等信息。③能检索显示服务区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自然概况信息(单位编号、单位名称、单位地址、电话号码、联系人、联系方式、生产储存物质、建筑物类型及高度等)。④可设定用户处的监控终端的优先级别,巡检组别等组网操作。⑤可实现报警、故障信息与相应单位图形信息的对应显示,并可提供相应单位的其他相关信息。⑥具备系统日常管理操作功能,进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信息及相关数据库的建立、维护等操作。⑦具备自动记录和统计功能,并可根据需要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打印输出。⑧能与消防通信指挥中心的火警受理台进行数据通信。⑨能自动寻呼报警单位相关人员,确认报警信息。

4火灾自动报警联网监控技术展望

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开发新一代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技术产品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的新技术,嵌入式终端产品方式和多信息技术的应用格外引人注目。

4.1嵌入式产品方式

目前市场上生产和销售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设备多不具备联网通信功能。建立城市规模的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系统,需要为消防安全单位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额外配备监控终端,重新进行安装、布线、调试,程序繁琐复杂。而嵌入式模块化设计的监控终端,可以采用OEM方式直接供给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生产厂家,与其系统融为一体,在使用中不影响原有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结构、功能状态和电气性能,并进一步拓宽延伸其系统功能,实现联网通信,直接向监管中心或消防中心提供详细准确的报警部位、报警类型、系统运行状态、故障信息、工作记录等信息,并可实现设备远程数据维护功能。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生产厂家的重复性技术研发投入,进而利于降低产品成本,进而拓展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技术产品的应用范围。

4.2多信息技术

现代数字声像编码技术和宽带通信接入技术的发展,为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提供了更完美的解决方案――多信息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技术。多信息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技术,可以提供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设备的运行、现场情况的图像、音频同步信息,内容详尽,效果直观,可实全方位消防监控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报警效率和监管水平。并且,提供信息直观性和报警操作交互性可以极大地简化报警环节,缩短报警时间,最终实现早期预警、自动报警,对消防部队快速准确扑救火灾起到重要作用。多信息技术是未来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篇3

    字化车间的建设思路,提出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及相关考虑因素,并对数字化车间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力求为现代企业转型、两化融合的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1 数字化车间的形成及意义

    1.1 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

    当今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管理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业化以来加工制造行业在技术应用以及管理中得到了几次大的变革,我们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工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每一次有力的变革都会给工业水平带来较大幅度的提升,笔者经过分析将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手工作业、单一生产;第二阶段是工业技术引入、流水线规模生产;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引入、信息化辅助生产;第四阶段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实行两化相互融合。

    1.2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意义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工业发展的长足进步,充分践行两化融合概念的数字化车间也不例外,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解决企业核心环节的两化融合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技术的优势,使两者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一方面更好的发挥信息化平台优势,发挥信息技术的指导及决策分析作用,改进工业流程,指导并促进工业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种工业技术对信息化的支撑和基础作用,做好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已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 比较实际的建设思路

    2.1 建设思路的整体考虑

    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思路,应该从实际出发,以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应用为手段,以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建设符合企业实际,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数字化车间。

    2.1.1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应当以企业实际业务范围为主,业务涉及的加工制造、物流、管理和维修等环节均应纳入数字化车间的管理范围,即数字化车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需涉及车间业务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发挥各个环节的联动作用,提高整体水平。从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范围及规划上,应当通盘考虑,应用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车间业务的点、线、面各个层次均纳入管理范围。

    2.1.2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的优势,以建设高度自动化和高度智能化,尽可能降低人工参与的自动运转的制造车间为目标。通过智能设备、自动化技术、自动识别技术、AGV 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实体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运转,通过信息技术的数据采集、信息传递、监控和广播等技术的应用,进而实现将整个车间建设成一台结构合理、动力充沛的自动运转的机器的数字化车间建设目标。

    2.2 可用技术探讨

    2.2.1 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

    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是串联各项业务,使之互相协作的保障,根据目前技术的发展,需要配套建设的网络环境包括工业以太网网络和工业自动化网络,以用于支持工业现场设备、模块、系统等等之间的通讯和关联。

    2.2.2 数字化车间的应用技术考虑

    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发展变革的原动力,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也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使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将技术进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成果。通过前面对网络建设及硬件支持的分析,综合考虑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可以将建设数字化车间所需的基本技术手段总结如图4 所示。

    2.3 数字化车间建设中需注意问题

    任何事情的全面实施都需要进行全盘考虑,针对问题的多面性需要进行全盘考虑,在进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的过程也必当如此,这样面对数字车间的建设过程就能够更加清晰的给予认识,在建设的过程中就不会因为小问题而给整个项目带来损失,笔者针对整体过程中所出现问题进行总体分析,认为在此期间所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安全生产问题;②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分析问题,切不可盲目照搬和教条主义;③在项目建设中需要分析技术可行性问题;④发展创新问题。

    3 数字化车间应用展望

    为进一步推 进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在基础的工业单元层面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两化融合的科学发展。可以说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两化融合的发展要求。 从国家两化融合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数字化车间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

    然产物,是新时期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切入点,数字化车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适用于制造行业,更可因地制宜的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助力,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侯闯. “十二五”MIE服务为先——记2010第五届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新年趋势论坛暨2009MIE创新之星风云榜颁奖盛典[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04)

    [2] 杨海成,江彦,丁常彦,白云川. 跨国精英关注中国“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大势[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6(02)

    [3] 张艳,于巧稚.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转型期的新思考——“十二五”MIE中国机会高端座谈会纪实[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04)

    [4] 黄迪生,张心耘,任海霞,刘炜,赵恒,李晓波,姜剑,杨维明,王可,彭旭,胡玉文,胡其登,张慧,张蕾,江彦,白云川,丁常彦,王征. 创新设计正当时——三维CAD普及与深化应用研讨纪实[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6(10)

篇4

一、金融功能的定义及理解 

金融功能包含两个方面:金融和功能。金融涉及到很多方面,主要包含:与物价有着紧密联系的货币流通、银行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资本市场、保险系统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功能指的是事物或者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概括地说,金融功能就是所有的金融机构、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以及整个金融系统对经济社会所具有的推动、促进其发展的作用。 

二、金融功能的四个层次 

金融功能的各个功能之间并非杂乱无章,可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及衍生功能。 

(一)基础功能 

金融自诞生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发挥的基础功能是中介功能和服务功能。中介功能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作为社会上的中介机构,在资金的供求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实现资金的顺利融通。服务功能则是指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其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各种业务、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活动、财务管理及信托等业务。 

(二)核心功能 

随着市场和金融领域实现进一步自由化,金融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决定着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说,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 

要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就要求放松管制。政府应逐步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逐步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促进储蓄和投资的相互转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扩展功能 

金融的扩展功能是伴随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金融机构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调节货币资金供应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通过调节市场上货币资金的流动情况和配置,影响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布局。 

3.借助利率手段、汇率手段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等来促进社会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各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等通过金融体系的传导,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进程,实现调节经济的目的。 

(四)衍生功能 

金融的衍生功能体现在金融的信息化上。信息化是金融未来的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货币将越来越电子化,未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判断工具,也将越来越信用化。究其原因,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传递工具,既然本身没有价值,就可以用信息化来替代其价值传递工具的职能,去掉其本身的物质形态。信息化货币后,可以加快货币的流转速度,减少货币损耗等。 

三、金融功能的演进过程 

金融功能的演进是伴随着金融体系由萌芽到成型最后再到复杂化的过程而发展,随着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一)金融体系的萌芽:基础功能的显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交换的需要,为使交换顺利进行,对一般等价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便产生了货币。之后,金融的交易媒介、价值尺度等基本的服务功能就主要由货币来实现。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的简单中介功能也逐渐发展起来。 

(二)金融体系的成型:主导功能的显现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向工业经济社会迈进。这时,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投资与融资的需要,促使金融的简单服务与中介功能向资源配置功能转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的交易需求越来越旺盛;交易范围不断扩大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逐渐的发展和完善。 

(三)金融体系的复杂化:衍生功能的显现 

原来的世界,每个人是一个经济实体,未来的世界,每个人都将会变成一个金融实体。金融主体的变迁对于金融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传统银行业而言,影响犹大,会使得表内业务萎缩;对于投资而言,会使得投资分散化;对于监管者而言,将会大大增加监管的难度,需要以新的思路来监管金融业。 

四、金融功能未来展望 

随着数字时代互联网的发展,金融也展现出新的特点,并不断丰富充实金融功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普众性 

由于技术局限性,传统金融忽略了数量众多、规模更加庞大的小经济个体。以贷款为例,传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大公司大企业的中长期大数额贷款,而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则比较少。现代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分享性使得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成为可能,贷款更加灵活快捷。以支付宝、余额宝为例的各种新兴互联网金融正在不断深化金融功能,使其能更加深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二)实时性 

当今世界正在向数字时代迈进。金融领域也进行着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主要表现为金融工具数字化和金融介质数字化。实时性是数字化的重要特征,可以极大的方便资本流动,应对日趋变化迅速的市场。近期,比特币的火暴正在唤醒人们对电子货币的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实时性是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的必然趋势。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的支持下,金融功能将继续发生深刻变革,以应对更加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现代经济有待于现代金融的支持,只有不断深化发展现代金融,才能引领现代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白炜.金融功能研究的回顾与总结[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5):2-4.

[2]胡月晓.金融功能的全球化发展与银行业国际化[J].新金融,2009,(10):24-27. 

[3]马钰翔.浅谈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J].时代金融(下旬),2013,(5):183-183.

篇5

关键词:营销创新 网络营销 展望

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营销观念的创新是营销领域前进的动力和知识源泉,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竞争越激烈,创新就越存在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营销学作为一门研究交换的应用学科,脱胎于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其重要作用一直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1.营销观念创新:过去的历程

生产观念是指导销售者行为的最古老的观念之一,消费者被认为都是一样的。福特认为“天下的汽车都是黑色的T字型车”,所以成功的关键被认为来自于改变生产线、大量生产而降低成本。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一段时期内,由于物资短缺,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观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颇为流行。具体表现为工业企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轻视市场营销,实行以产定销;商业企业集中力量抓货源,工业生产什么就收购什么,工业生产多少就收购多少,也不重视市场营销。这种企业之间逐利的竞争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商品的大规模生产,使消费者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使新产品不断投入市场,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消费者不再被物资的稀缺而困扰。在变化后的市场形式下产品观念开始流行,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面对变化的市场,推销观念(或称销售观念)是为许多企业所采用的另一种观念,它认为消费者通常表现出一种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如果听其自然的话,消费者一般不会足量购买某一企业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但企业对自己产品和推销能力的迷信最容易导致市场营销近视,即不适当地把注意力放在产品以及对它的推销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要上,在营销管理中缺乏远见,只看到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推销能力,而看不到市场需求在变化,致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正如哈佛大学的莱维特在5营销近视病6一书中所道“根本没有所谓的成长行业,只有消费者的需要,而消费者的需要随时可能改变。”

2.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上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他于1912年在其著作5经济发展理论6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即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创新的观念对现代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竞争越激烈,创新就越存在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营销学作为一门研究交换的应用学科,脱胎于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其重要作用一直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也许是巧合,在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的同一年, 1912年哈佛大学的哈格蒂出版了第一本5市场营销学6,自此以后营销学领域的新概念就不断涌现。从理论上看,营销学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根本原因还在于它作为一门学科在理论上的不断发展创新,而且这种发展或创新动力总是源于现实经济需要,而创新的观念反过来又指导现实经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过去营销学发展的近百年的历程中,营销观念不断创新与丰富,不断地实现螺旋上升,在营销领域差不多每隔1”年就会产生创新的观念以及创新的作法,营销观念的创新是营销领域前进的动力和知识源泉。我下面拟对营销过去的观念创新作一个全景式的回顾,对营销观念以后创新的方向作个展望。

3.营销观念创新:将来的展望

20世纪的结束宣告了工业文明之后一个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在21世纪的开始,经济正在日益全球化,企业生存日益数字化,商业竞争日益国际化,在美国率先出现的新经济沿着经济全球化的轨迹业已波及世界各国。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信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首要推动因素,网络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服务业在社会分工中正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营销处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瞬息万变的宏观环境之中,新经济的发展要求营销观念必须继续创新并继续起到指导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更加重视消费者的终身价格以及股东利益,营销上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实际行动来创立品牌,努力保持和开拓客户资源,追求的是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新经济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顾客满意度和一定的顾客保持率并能够实现本企业对消费者作出的承诺。

结语:目前经济正在引发着营销观念继工业社会诞生以来最深刻的变革,展望未来可能创新产生的营销观念可能大多数会与新经济有关。新经济的发展带来营销理念的变化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发电子商务和电子交易,建立和使用数据库进行客户管理,注重客户终身价值、客户价值管理、客户利益以及客户收益率,将推广资金从概括性的广告中转移到更加直接的推广活动中,用新的方式建立品牌,向电子化和无纸化方向发展,与雇员、顾客、供应商及分销商结成战略伙伴,建立的营销组织必须变革以适应新的市场营销环境。

篇6

不再辉煌

数据显示,中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速下降至6.8%,而第三季度该值为9%。6.8%的增速听起来似乎相当不错,但却意味着2008年第四季度经季节因素调整后的实际增幅为零。

随着全球需求萎缩,未来几个月内中国出口将进一步下降。汇丰银行经济学家屈宏斌预测:2009年第一季度出口将同比下降19%。2009年将成为25年来,第一个全年出口持续下降的年份。

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展望变得比以往悲观,许多人预测中国2009年GDP增速仅为5%到6%,为20多年来的最低值。

法国兴业银行策略分析师阿尔伯特・爱德华兹的观点最为悲观,他认为中国有可能彻底陷入衰退。他指出,2008年第四季度发电量同比下降6%,而此前5年的平均增速则为15%。GDP和发电量的增速一直以来都并驾齐驱,发电量下降意味着GDP正在下滑,无论官方公布的数字是多少。

这种观点很吸引人,但经济放缓的不均衡性扭曲了GDP和用电量之间的联系。钢铁和水泥这类高耗能产业受去年年末经济低迷的冲击较大。因此,用电量出现减小不足为奇。

原因何在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国经济减速主要由中国对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出口增速大幅下降所致。然而,2008年净出口额对整体经济下滑造成的影响不足50%。

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中央政府挤压潜在房地产泡沫的努力引发了房地产市场危机。因此,对于像钢铁这类原材料的需求也相应大幅减少。截止2008年第四季度,原材料库存已经出现大量积压,造成产量的进一步萎缩:钢铁产量同比下降了12%。

2009年上半年,GDP增速很可能将继续下滑,这无疑为那些沉迷于官方保增长目标的人敲响了警钟:为了避免社会动荡,中国至少需要保持8%(即使这一数字并无可靠的经济基础)的经济增速。人们有理由相信,由于原材料库存得以消化和政府财政刺激效果开始显现,中国经济将在2009年年中恢复活力。

里昂证券策略分析师伍德表示:经济刺激计划的有效性取决于目前中国经济的资本主义化程度。资本主义化程度越高,经济低迷的程度将会越深。中国维持指令性经济的程度越高,2009年实现经济复苏的几率也就越大。

政府已经要求占三分之一工业总产值和近一半投资的国有企业不许裁员和削减资本支出。所有大型银行都归属国有,行长也都由政府任命。如果接到上面要求加大贷款力度的电话,他们很可能会照办不误。

为了将深陷困境的经济拉出谷底,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干预可能比基于市场的手段有效得多,但这样做需要付出代价。

政府投资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支出浪费,政府指令性贷款会加剧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 增加银行坏账。这些可能会在将来对中国经济这头公牛造成牵绊。但是,中国经济首要的目标是恢复其阳刚之气。

篇7

1.1 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的形式。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从文本、声音、图像等容易管理的形式到由计算机创造成复杂的多媒体资源,如3D电影、游戏等;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涉及市场经济的诸多方面。

1.2 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的价值。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衍生品,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且其价值呈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例如,电影《阿凡达》,其价值在短期内就有投资回报。而部分文化资源的价值则体现在未来的参考价值。文化资源价值的空间分布则源于文化资源使用者空间上的分散性角度来考虑。大多数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有审美价值、历史和政治意义,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2 影响数字化资源战略保存的主要问题

2.1 文化资源保存动机的失衡。其一是保存动机缺乏;其二是保存动机的错位。文化资源保存动机的失衡使得其可持续保存战略的实施受阻。

2.2 保存价值的不确定性。数字保存的用户需求有两个基本属性:(1)发散性。用户需求的发散性,决定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价值认可缺乏一致性;(2)预测性。数字资源本身价值决定其保存价值。数字资源的价值时间上的分布有:(1)资源价值的及时性。(2)资源价值的长远性。部分数字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将来,具有很好的研究以及凭证价值。

2.3 不可逆转的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讲,个人收藏者决定是否继续收藏自己拥有的文化资源,因此,很可能出现不可逆转损失的危险。

2.4 激励机制的失衡。为了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战略的实施,我们采取了版权方面、经济方面、赋予部分机构保存资源权利等不同的激励机制,版权法保证了版权所有者对资源的法定拥有权。当用户使用资源时,用户与版权资源拥有者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

3 解决商业化文化资源战略保存问题的方法

3.1 强化激励机制。在数字保存的可持续保存战略中,应强化薄弱的激励机制。(1)修正版权法,强化版权机构的权利,命令具有权威的公共机构保存受版权保护的电子资源。如,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的国会图书馆版权办公室要求相关机构存储电影以后,以动态图像为代表的多媒体资源保存的质量相当高。(2)对文化资源的拥有者提供直接的激励机制,鼓励其为公众利益保存资源;鼓励其移交相关的数字资源,对任何为公众利益承担数字保存责任的私人实体――无论是跨国公司或者个人收藏者,应给予一定鼓励。

3.2 制定数字资源保存政策。(1)主导的文化机构应组织专业领域内的专家为数字化资源的选择和可持续的数字资源保存设计标准;(2)分析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及数字资源价值的及时性以及长远性,采用不同的保存策略,使用公共机构,比如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

3.3 公共机构与私人实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数字领域内,有效公私合作关系的建立能够达到两个目的:(1)确保合作者之间责任和角色的明确分工;(2)能够确保重要的文化资源在必要的时候,从个人收藏者到公共保存机构的安全交接。

4 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战略保存的筹资模型

4.1 访问费用。数字保存所需的费用来源于用户的访问费用。这种费用对数字保存的间接收入,体现了数字保存的长远价值。当用户需要某种信息资源时,需要访问保存机构的数据库时,应支付对数字资源的访问费用。例如,美国的JSTOR、中国的CNKI。

4.2 社会保存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偿付费用。社会保存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偿付费用,是站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存和提供访问服务,保存费用来自公共资金。可以通过税收等公共收入的方式分配给公共机构作为所需保存资金。

4.3 自由捐助。数字保存费用来自利益相关方或其他机构的自由捐助。

4.4 委托保存费用。数字保存费用来自委托保存的服务收费。该项费用直接来自数字资源委托保存服务,而不是间接的来自其他形式服务的收费。

5 展望以及建议

篇8

近日,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提出的“2007年中国经济将在高位增长后回落”等较“悲观”的形势判断,引起专家们的激烈讨论。

今年宏观形势已成定局:专家对今年宏观形势的判断显示出惊人的一致,他们认为,今年宏观形势总体上非常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刘元春用这样一些指标描述了“好年景”:“2006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约10.48%,消费物价上涨了1.5%,固定投资增速为27%,社会消费增长13.6%”。他说,总体上,2006年宏观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平稳的乐观局面。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王一鸣用“总的状况是非常好,今年尤其好”来形容今年的经济情况。他说,今年的宏观经济指标应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而且这种状况持续了四年,经济非常稳定,“可以说我们甚至超过了美国新经济那一段持续的繁荣期”。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用投资来“透视”宏观经济情况。他说,今年我国整体投资中,有69%的投资是由非国有资产实现的,“这个变化是非常大”。另外,虽然今年预测投资增速为27%,但是,这个指标在西部是34.4%,东三省是42%,东部是41%。他认为,从区域角度看是一个好的现象。

经济高增长面临拐点

虽然对今年经济走势异口同声,但专家在对2007宏观走势判断上却表现出迥异的看法。

刘元春指出,由于下半年出台比较猛烈的宏观调控措施,可能使得整个经济开始在高位进行回落,预计2007年GDP增长率为9.25%,宏观经济将结束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对此,王一鸣不能完全赞同。他认为,经济增长虽在高位运行,但并未较大偏离多年来形成的轨道。下半年GDP增长虽有微弱回调,但这使经济增速离我们预期的目标更接近。王一鸣说,“我觉得2007年将会有所回调,但会不会有这么大的回调?我觉得可能还不会。”

人大教授吴晓求也认为,我国从2001年开始,至少能够保持15年的快速增长。他说,“在更长一点时间内,保持10%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对2007年经济增长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一位人士认为,不仅要关注增长速度问题,更要关注GDP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位人士说,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数字怎么得来的。比如说,房子盖了拆、拆了盖,两次都要计入GDP,但是,这并没有促进国民福利的提高。这位人士说,GDP高速增长,可能使资源过度消耗,而目前这种增长方式,也没有很好地积累起国民财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教授从2007年财税的角度展望了2007年我国的经济情况。他认为,在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中。政府力量比较强。2005年我国政府支出规模突破52000亿,占到GDP的30%。因此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要关注政府的支出。加上最近3到4年之内,政府赤字规模大体上维持在3000亿左右。他说,“随着GDP的增长,财政赤字的规模不变,实际上就隐藏了GDP的扩大。”

经济航母要过几个雷区

有专家提出美国经济和我国经济的相关性很高,“统计认为,这种相关性约为1”,也就是常说的“齐涨齐跌”。

王一鸣说,各方面预测,美国经济将在2007年回落。辜胜阻认为,美国经济下滑可能会导致我国出口下降,从而使我国经济回落。而王一鸣却认为,即使美国经济下滑,也并不能说现在已到政策调整的临界点。

投资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把手之一。一位专家指出,今年电力过剩很可能导致2007年成为高耗能产业大发展的一年。王一鸣也认为,我国目前的一些投资,正在为新一轮产能过剩奠定基础。他举例说,去年我国钢铁产量已达3亿吨,但最近杭州、北部湾、广东都还在筹划,新的钢铁项目,而且这些项目规模都较大。另外,地方搞电厂的积极性仍然非常高,“可能会形成新一轮的电力过剩的局面”。投资速度偏快,会造成产能过剩,从而给经济带来了风险。他提出,解决投资增速快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市场准入。

汇率政策从哪里走是宏观经济的热点。王一鸣认为,汇率机制如何调整,如何平衡贸易等将成为2007年调控的重点之一,“扩大每日波幅、渐进升值”是很好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教授认为,人民币汇率有升值的压力。他说,除了升值以外,还可以考虑改革强制结汇制度,购买战略资源,以及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

篇9

[关键词]煤矿测量;GPS技术;数字测量;遥感技术;GIS技术

中图分类号:R45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90-01

1 概述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拥有众多特色资源的矿产,不仅资源总量丰富,且矿种齐全配套。在目前已经发现的168种矿产资源中,包含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以及水气矿产等诸多矿种。建国以来,我国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矿山测量学科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尤其是近年来电子技术和激光技术的出现,在矿产施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2 煤矿测量工作的重要性

煤矿前期的测量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的工作基础,并贯穿于煤矿生产的全过程。煤矿测量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任何在测量的过程中产生的普通小事故,都可能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进而威胁到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煤矿的生产作业,往往都是在地下几百米的深处进行,加上一些老矿经过多年的采掘之后,井下的巷道空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数据测量的准确性,成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结合煤炭行业的具体性质,必须在煤矿的测量工作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思想认识方面提高测量人员的安全意识,运用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解决测量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为施工单位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为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1]。

3 煤矿测量技术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于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由此促进了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更推动了煤矿测量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煤矿测量技术,是以数字水准仪测量技术为基础的。在水准仪中加入了激光束的原理,能够实现目标的精确定位。有着测量机器人之称的ATR技术,在全站仪中加入了目标识别技术,能够实现识别、观测、自动搜索等功能。适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煤层,极大的提高了煤矿测量的精度,并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GRS技术、以及惯性测量系统定位技术和数字测图技术等新技术相继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煤矿测量技术的发展。

4 矿山施工中煤矿测量新技术的应用

4.1 GPS技术

GPS也叫做全球定位系统,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大体可以分为三各部分,即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设备。不仅拥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还有着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可以快速、准确、高效的进行三维坐标定位,能够实现全天候作业与全球覆盖。由于卫星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可以利用GPS进行测量,从而分析出接收装置的具置。在现代通信技术的配合下,能够实现动态的地球表面三维坐标测定,在土地调查、交通定位、野外考察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2]。

在GPS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实时动态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实时的三维定位系统,还能够通过接受装置,完成对GPS卫星观测的步骤。在矿山的施工过程中,依靠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而无需进行布设各级控制点。一方面能够提高测量的精度,另一方面能够对控制点的坐标进行快速测定,适用于复杂的地形点、界址点、以及地物点。同时,利用测图软件,能够生成野外矿山施工的电子地图。结合现有的数据超过,能够完成矿山施工的放样。

4.2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采用的基本原理是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属于摄影测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涵盖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数字影像处理、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数字摄影测量过程中,无论是处理的原始资料,还是中间数据的记录,以及测量的产品,都是数字的。不仅具有y量速度快、测量精度高、数据率高、适应性强、便于携带等优点,还实现了非接触测量,尤其适用于不稳定的环境和狭小空间的测量。

在矿山地表塌陷区域,往往塌陷区的面积较大,还容易受到树木的遮蔽,给测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采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监测技术,一方面要通过相控点布设,对外业数据进行采集。另一方面构建三维坐标数字地面模型,对内业数据进行处理。能够获得采矿地表塌陷区的数字影像,可以测定塌陷区的内部形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计算,可以得到塌陷区的具体形态特征参数,包括体积、形状、深度等[3]。

4.3 遥感RS技术

遥感RS技术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利用电磁波的基本原理与光谱特性,在同一光谱区内判断不同物体的反映情况,进而分析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探测中,通常使用红外段光谱波段进行探测。不仅提高了地图测绘的速度,更提高了测绘的质量。遥感技术有着实效性高、数据综合性强等优势,适用于大面积的同步观测,经济效益极佳[4]。

由于RS技术所提供的图像宏观、全面而真实,十分适用于矿山地质勘查工作。在可靠的地形地貌依据下,能够更好的分析地质结构,以及进行地物的识别。在RS遥感图中,各类地表的景观浓缩其中,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识,很容易区分岩石、植物、地形、以及地质构造,从而更加清楚的掌握矿山的基本信息。对于一些比较隐蔽的矿山地质信息,RS技术还能够做到精确反映,有效的弥补了常规勘查方法的不足,提高了地质勘查的质量和效率。

4.4 地理信息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地理学与地图学领域,其常规功能包括了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查询、分析与显示。在其数据管理系统中,具有信息系统空间的专业形式,尤其适用于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对于空间属性的各种资源环境信息,能够实现有效的管理,并通过快速和重复的动态监测和分析比较,为制定决策和标准提供重要依据。不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5]。

GIS技术在矿山的生产管理中,以煤矿地质测量应用最多。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安全生产形式的日益严峻,对地质测量工作的数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可视化功能的GIS系统,与传统的MIS系统相融合,能够在煤矿企业的生产中,构建有效的生产信息平台。由于系统庞大而复杂,涉及的专业与部门众多,需要有效的统一组织和协调。通过合理的分工协作、以及分步骤实施,以确保矿山施工的顺利完成。

5 结语

随着测量工程现代化要求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煤矿测量,逐步应用到矿山的施工之中。煤矿测量新技术的出现,不仅保证了煤矿的生产质量,更有益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测量的速度和效率,更优化了操作与安全性能,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耗费,更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尤其是数字化形式的出现,测量结果能够更为直观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便于为安全生产提高科学依据。同时,对于煤矿测量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良好的把握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测量的准度与精度。从而为矿山施工中的煤矿测量,提高更加可靠的资料,以此促进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智慧.现代矿山施工中的煤矿测量新技术分析[J].科技展望.2015(07).

[2] 卢安民.煤矿测量中GPS技术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10).

[3] 蔡军.数字测图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5(06).

篇10

【关键词】中药;质量标准;进展;展望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医学体系,在中医治病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中药资源的断区与质量标准的不达标严重影响着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针对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国药典》中收录1146种中药,其中提取物与油脂有31种,饮片与中药材有551种,中药制剂有564种。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比如说HPLG、TLC、HPCE、GC等一系列色谱技术,IR、UV、NMR、MS等一系列波谱技术等,有助于改善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应用状况。其中薄层色谱法所具有的快速、简便、直观等特征,可为药材品种的辨别提供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

2针对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分析与鉴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分析与鉴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表现是:

一是显微鉴定技术的应用,比如说激光共聚焦的显微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联系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形态、功能来有效了解组织与细胞的代谢变化。其中组织化学研究方法包括类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显微烧灰法、物理学方法等。计算机辅助的显微数码成像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实现形态学的描述数字化,而且有助于显示图像的直观性与真实性。

二是波谱、色谱以及计算机联用技术的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由于具有快速、高校、简便且不易受到外部污染等优势在中药成分的分析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促进作用。HPLG、MS等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由于其具有高选择性与高灵敏度的优势而被药物分析学家们广泛接受,在药物色谱分析方法中占据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拉曼光谱法与红外光谱法由于其具有快速、取样量小、特征性较强、简便、准确等优势在中药材鉴别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促进作用。X-衍射分析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表现是通过X-衍射技术获取中药物质的晶型、组成、分子构型、分子内部的成键方式、构象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中药草独具一格的衍射图谱。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在中药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不需特殊的实验设备,操作流程简单,主要应用于工业污染、食品等一系列微生物的测定与各种天然性抗菌成分的选择,同时在抗氧化剂筛选与抑制胆碱酶的抑制剂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针对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问题与展望的研究

3.1针对中药质量标准存在问题的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部分中药的质量标准不能全方位地反应药物的临床疗效,只能根据单一的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二是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明确,比如说山药、熟地、当归、半夏等中草药的质量标准仍然属于传统经验的鉴定水平;三是当前的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与药材的科学性具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中药材指标不能定量转移到中药制剂中,且中药复方制剂的药材成分复杂,无形中增加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难度。

3.2针对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展望的探讨针对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展望的探讨内容包括:一是采取措施强化药物药效的作用机理与物质基础的研究,使得所制定的中药质量标准可以充分反映该种中草药的最大安全剂量或者最低有效剂量;二是强化对中草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即采取措施改变靠天吃药、靠山种药的现状,运用现代化的生物技术对中药材的种质基因进行科学化改良,同时需实现中药材工业化生产;三是保持中药材分析方法的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即在对照中药材研究的前提下,建立并研究对照性提取物以弥补对照品供应不足或降低制备难度,同时利用波谱与色谱联用技术并有机结合化学成分的制备鉴定与分离,对色谱指纹图谱所具有的特征色谱峰进行科学化鉴定与指认,有助于提升中药质量标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中药质量标准的要求与中药资源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高。但由于中药体系的复杂,在对其药效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以及质量标准制定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充分运用化学、中医药学、现代分析技术、系统生物学对中药材进行系统性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与中药特征构建科学的质量标准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峥涛.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天然药物,2008,4(06).

[2]王胜勇,张勉,王峥涛.白头翁同名异物类药材的数码显微鉴别[J].药学学报,2007,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