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职业教育 第二课堂 创新能力
一、引言
随着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推进,要求各类院校培养的各类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被迅速提到重要研究课题上来,如何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效结合,打造新型创新培养平台,建立新型培养模式,培养学员创新意识、提高学员创新素质、开发学员创新思维,使学员用创新思维发挥专业特长,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技术院校学员培养工作亟待探索的课题。而计算机相关知识发展迅猛,与专业及日常军事训练工作结合紧密,通过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学员思维、强化学员创新意识,因此,我们以计算机第二课堂为突破口研究基于第二课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第二课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切实增强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我们可以将计算机第二课堂的开展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别为创新启蒙教育阶段、创新实践教育阶段、创新强化教育实战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一)创新启蒙教育阶段
主要目标是激发学员对计算机应用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员熟悉我室创新特色和优势资源,了解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创新思维,为今后的创新实践打下基础。为此可以安排学员参观我室实验室,让学员了解优势资源的分布情况;举行实验室开放日和各培训班作品展活动,让学员详细了解我室网络资源使用平台的构架、资源和使用规则,了解我室培训学员在创新能力方面取得的优秀成绩,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成立计算机知识爱好者协会,每年的启蒙阶段举行纳新活动。开设能够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的相关讲座。
(二)创新实践教育阶段
主要目标使学员深入到学习创新实践之中,培养应用创新必备的动手实践能力,夯实应用创新的基本功;形成以学习内容为导向、以团队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使用各类计算机应用软件制作作品为基础的自我创新学习模式。为此,我室拟开设学员感兴趣的和未来学员在部队建设工作中可以应用的各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分别开设基础班和提高班;组织各班次进行课外研讨和作品交流赏析活动。
(三)创新强化实战教育阶段
主要目标以备战各类计算机技能竞赛为契机,大力培养学员创新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员在各种类技能竞赛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竞争和挑战。为此,我们针对第二课堂中所开设的各类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班的学习内容,可以开展课终作品评比,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继续组织以学员队为单位参加的“计算机知识竞赛”;鼓励和组织学员参与到计算机实验室和各基础教室计算机的日常维护中去,以及利用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的专业领域问题;组织学员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员,带领学员积极参与地方组织的各类计算机技能大赛等。
三、紧贴职业教育需求,科学设计第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紧密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注意将第一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做好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衔接。设计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时应做到内容充实,导向清晰,使学员在心灵上得到启迪,学习上有所长进。增强学员的信息意识,有效地培养学员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使学员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员的心理、生理特点,学习目标不要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结合学员所学专业,吸引学员由“执行者”变为“设计者”,由被动参与变为活动的主人,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训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类。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拟开设程序设计类、数据库管理系统类、图像处理类、网页制作类、三维、动画制作类等相关软件的使用;在计算机硬件技术中,拟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单片机应用技术等;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拟开设组网建网相关技术,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课程。
四、结束语
课外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及补充.是通过教员的引导,学员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自主组织和参与的一种他育和自育有机结合的活动。第二课堂充满了乐趣、激情与创造性,有利于推动学员整体化知识的吸收,激活学员的思维和创造性火花,促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学员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第二课堂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着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作用,并将成为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华,卓光梭,张旭,等.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2007,7(5).98―99
[2]涂俊才,杨胜勇,熊海林.发挥第二课堂功效,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0):137―138
[3]《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
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
篇2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19-02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目前我国各级医院正广泛用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因此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成为胜任工作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条件。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要求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让学生在这种教学资源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整合后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善了传统以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在职业技术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必修的基础课程,是职业技术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公共课程。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习与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基础知识与概念,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原理、组成结构以及计算机的应用。例如: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硬件(鼠标、显示器、机箱)、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硬件系统(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计算机系统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二进制、十进制的算法、数据库的了解、计算机网络应用、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概念与操作计算机常用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Windows 7)、计算机办公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 point)的操作与应用等。由此可见,开设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不仅学到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还掌握了一定的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医疗卫生人才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将来到医院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例如,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这些理论基础知识对早期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广泛内涵。信息时代强调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获取各种信息与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的综合能力。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四点: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为学生未来计算机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学生只有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信息素养;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意识,让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能够熟练地搜集信息、寻找信息、整合信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④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社会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社会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更多地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知识,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传统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无法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虽然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①教学条件的限制。近几年,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职业技术学校扩大招生规模,而教学硬件设备没有更新,使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②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少。由于网络上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大部分都是面向社会群众的,内容相对简单、易懂,没有或者很少有真正适合医疗卫生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源。③教学时间少。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过多,而教学时间较少的现象。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起点不同,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很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因此,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4 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策略
课程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我国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步时间较晚,课程整合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近几年来,笔者结合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策略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4.1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策略
是信息技术教师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素质不高,是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充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向信息技术教师传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知识,让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必要性,转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观念。观念是在生活与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所以观念的真正转变也要经过生活与工作才能完成。
4.2 信息技术“适时”、“适度”用于专业课教学的策略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将二者融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优化,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利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学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4.2.1 信息技术“适时”性原则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让学生看清计算机结构、工作原理等,这样比教师在台上讲的效果要好得多,也便于学生记忆。因此,“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突出信息技术教学重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降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难度。
4.2.2 信息技术“适度”性原则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将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适度”性原则,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潜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有效促进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需求的真正价值。
(湛江中医学校,广东 湛江 524094)
参考文献:
[1]王继斌,张晓宇,李成林.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技术科学),2009,30(03):201-202.
[2]李晓燕,唐加有,唐志强.信息技术与职校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少课时背景下职校物理课程改革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6):128-129.
[3]卞素兰,尹丽丽,高素素.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机械制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0,38(09):157-159.
[4]胡春亚,蔡卫东,徐立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11):148-149.
[5]贾志斌,杨巧玉,胡加圣.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09,39(22):146-147.
篇3
青岛市从1991年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的办学模式,平度职教中心作为首批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学校,目前实施“双元制”办学的专业已由1991年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16个,这些专业年招生能力也由288人增加到2500多人。用于学生实训的实习基地(企业)和联谊单位达到了近70家。莱西职业教育中心借鉴双元制教学模式,建立起了与专业配套的酒店、服装厂、汽训中心、实习餐厅、微机培训中心等12个实习基地,探索出了一条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办学路子。莱西市的5所职业学校在食品加工、畜牧兽医、经济动物饲养、园林花卉、建筑装饰与水暖安装、布衣针织等专业加大了与企业、乡镇联合办学的步伐。原胶南市以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半工半读办学为突破口,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训基地。城阳职业学校与诸多公司如必克箱包公司、变压器集团公司、安普连接器公司、达德印刷公司签订了联办协议。胶州职专与青岛精煅齿轮厂、东方铁塔公司、海尔、海信、海润、澳柯码、大洋等25个单位联合办学。联合办学、定向合作培养既有利于学校专业贴近市场,又可以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充实到教学一线,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上岗,企业也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先遴选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局面。
二、合理设置专业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一方面是围绕市场设专业。近年来,一些职业学校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如胶南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高职与就业并举的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工艺美术、幼儿教育、服装设计与制作、数控技术、车辆驾驶与维修、焊接工艺船舶)、军警、女警、商务韩语等专业,就业安置率一直保持100%;莱西市职业中专形成了食品加工、经济园艺、畜牧兽医、计算机、工业与民用建筑、经济贸易、文秘与幼师、机电一体化类的18个专业,先后为九联集团、万福集团、雀巢公司、海尔集团、大水公司、宏远房地产公司、莱西市建筑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城阳第二职业中专开设计算机、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电子电器等专业,形成了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2个骨干专业。城阳职业高中开设机电、财会、服装、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汽车驾驶与维修发展成为骨干专业。
黄岛区原胶南市、职教中心重点建设数控机械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化工和现代服务业等六大实训基地,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汽车制造与维修、船舶制造与维修、物流管理、休闲体育与管理、家政与社区服务、文化艺术等20多个专业。由于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特色、骨干专业逐渐形成。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机电、建筑、财会、服装、信息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农牧技术工程、果树栽培与果品加工、旅游服务、畜牧兽医等29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果树栽培与果品加工等7个专业被评为青岛市骨干专业;机电技术应用和农牧技术工程专业被确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生物技术应用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先后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全国重点建设实训基地。
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崔召校区共设置5个涉农专业。该校投入690万建成的6900多平方米的生物技术实训基地,包括奶制品、肉制品加工、面点、果品加工等共6个车间,配备了肉制品加工和奶制品加工设备等共120多套。该项目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学校校内实训的设施和教学条件,满足了专业实训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教学质量,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和办学效益。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崔召校区还建有2080平方米的数控实训车间,设有编程室、仿真室等共8个实训教学室和教学区,大型实训加工设备达64台套。黄岛区原胶南市、职教中心的机电技术、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是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车工是山东省重点建设专业,机电技术等4个专业是青岛市骨干专业。其他区市的职业学校基本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或骨干专业。
三、开展培训,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三农”
农村职业学校立足于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以加快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积极推广科技项目、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线,探讨实施了多种有效的服务形式,使学校成为社会一线急需人才的培养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开发的示范基地和推广实用科技的辐射基地。平度市针对不同的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者分别培训了电焊工、电子操作工、计算机操作员、保育员、屠宰工、林果、蔬菜加工等工种。平度职业教育中心为促进当地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学校依托畜牧教学养殖实验场,积极组织养殖场专业教师为青岛市农牧专业教师和平度市各镇的畜牧兽医站站长及全市重点养殖专业户,举办了奶牛饲养技术和良种猪养殖技术专题讲座,全市超过80%的奶牛养殖业、生猪养殖人员接受过该校的专业培训,培训人员达3000余人次,在全市掀起了一股养殖的热潮。在该校的带动下,平度市奶牛养殖由1998年的30多头发展到现在的10000余头,生猪养殖成为胶东半岛重要养殖基地,成为青岛市养殖业中异军突起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对当地农民积极引导,仅青贮饲料加工一项,就为当地农民每亩玉米增收150—200元。为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和资源增值转换,学校利用果品加工车间、奶制品加工和肉类食品加工车间,积极开展面向果品、奶制品、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服务,进行技术指导。在该校果品加工培训中心的示范带动下,平度全市果品加工企业由1998年前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65家,酿造工艺不断提升,品质逐年提高;奶制品和肉制品的品种不断升级,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平度职业教育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搞好良种繁育、推广。依托实验实习园地,积极搞好优质作物良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繁育推广作物、蔬菜良种60多个,达190余万公斤。学校先后承担上级科研项目270余项,获国家级奖11项,省市级奖59项,完成科研论文280余篇。其中“卫星搭栽番茄种子实验”获全国生物百项活动金奖。学校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科技兴农先进学校”“1321科技兴农工程先进学校”“青年科技星火工程培训示范基地”等。
篇4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
1新形势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背景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明确了“互联网+”在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地位。
同年,教育部组织对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在目录中明确了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范畴,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传统专业延续保留,新增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等与“互联网+”产业升级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专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我国已经确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数据显示2015年网络服务创造的经济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达到0.8-1.2万亿元;到2020年将为3%,将达到7.6-8.2万亿元。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来临和“三网融合”的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网络工程师、网站管理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2%。预计今后的5年中,我国这部分人员的需求数量将增加2-4倍,整个行业的需求将达到80-120万人,未来的信息行业将成为中国的“金领行业”。
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以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大力发展云计算、电子商务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加大培养技能型人才力度,已迫在眉睫。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就是要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2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开设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重案例式教学、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如何借助企业力量,行业优势,尽快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类高职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近几年,经过各界的不懈努力,高职教育计算机类各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计算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有创造性和可借鉴性的方案。如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四元素、五阶段、强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三模块、两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对“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推广,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但是,校企合作工作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一些校企合作仍属于浅层次,只停留在相互参观、实训室设备采购合作等层面,进行专项合作和深度合作不足;计算机类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长周期不稳定,有的企业在合作期会因经营问题而倒闭,有的企业项目团队流动频繁,均会导致合作终止或推进缓慢;同时,单一的信息化企业人员需求量不大,很难像营销类、物流类等商科专业寻求到稳定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法规制度不完善,没有硬性的管理和约束措施等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行业、企业专家等访谈,我们列出如表1所示的企业需求与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现状之间的差异。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事业需要技术熟练、能及时解决企业的项目需求、既能进行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信息收集,又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高素质计算机技术人才,但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
3“互联网+”校企合作改革思路与方法
3.1以大赛为推手,探索校企共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从2008年开始,国家已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赛项尤为突出,平均每年组织10个赛项,吸引近600所高职院校、1800名计算机类高职学生参加比赛,而在国赛之前的省赛、校赛,其参赛规模更大集训选拔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高职计算机类教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2017年为例,46个分赛项中,包含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计算机网络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11个电子信息大类的赛项。按一个赛项一个合作企业来计算,通过教育部的层层筛选,就有十几个优质企业供高职院校选择。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我院通过大赛平台与H3C网络通信公司、南京第55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新大陆科技集团等多家大赛技术服务商在赛前、赛后进行深度合作,以大赛为契机,对接相关专业岗位群、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五年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5个,校中企2个,教师工作站1个,网络学院2个。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5个。校企合作效益初显成效。
通过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只有主动对接优质合作企业,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赛促教,确立人才培养方向以赛促改,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赛促建。三层联动,同步推进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改革。
3.2推行校企联合教学,强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虽通过多年“双师”型师资队伍项目建设,各高校已初步形成既熟悉高职教学方法,又掌握高技能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但通过教育部门的相关教育培训很难满足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求。
一个团队的建设首先就要发挥领头人的作用,一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劣很大程度就在于专业带头人的任用与选拔,基于计算机类的行业需求,应推行“双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即在本专业各培养两名专业带头人,即一名校内教学型专业带头人和一名校外专家型专业带头人。从合作企业中遴选1名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g骨干作为专家型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通过考察调研、技术培训、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带头人对本学科国际前沿知识、技术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把握,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和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为专业建设服务。
推行“师企对接”政策,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依托“校中企”、校内工作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心,委派专任教师进入实践能力培养中心作为企业员工参与项目实践,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依托芜湖电视台与江南梦工厂公司共建“校中企”影视工作室,把电视台正式项目引进到学校,由专业教师负责项目的实施,从而培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三年来,完成芜湖市人防办巡礼片、江南实验中学宣传片、康妮瑜伽广告片、田家炳实验中学宣传片、芜湖县检察院专题片,其中康妮瑜伽广告片已经在芜湖新闻频道播出,并作为院线广告在全市各大影院电影正式放映之前进行播放。通过校企共建影视工作室,企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本专业教师的技能和素养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得到加强,也扩大了学院及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实现了双方互赢。
3.3建立三级联动的校企合作制度,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新机制
建立“三级联动”的校企合作制度,一是学院层面应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共同成立计算机专业及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同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师资培训等系统工作;二是专业教学团队层面应与技术研发部共建项目部,共同组织教学、实训,共同进行考核和评价,共同组织科研项目;三是专业教师层面应与企业技术员共建工作室,共同进行教学实施、技术研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充分发挥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和学校专职教师的各自优势,把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融人到教学过程中,做到“对证施教、对岗施教、因材施教”。开办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的订单班,把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引入教学中,完善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通过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坚持从岗位需求人手,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行业技术人员、课程专家和专任教师参加的实践专家座谈会,对调研中确定的专业培养针对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经过讨论疏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出其能力要求。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动态更新,做到一年小修订,两年大修订,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
篇5
【关键词】网络技术 专业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的网络化,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为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动力,推动了经济建设迅猛的发展?全球信息网络化,必然需要大量的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网络软件开发?测试,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监测等方面的人才?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群的确立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量化到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市场定位是各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操作人员和初级技术及管理人员?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就是与网络技术相关的操作人员?施工人员?维护员?推广员等,具体到工作岗位主要有:网络施工员?网络管理与维护员?网站维护与推广员?网络方案及产品营销员等?要求较高的一些岗位群如:网站设计?网络程序设计与开发?网络方案设计?网络产品设计?网络技术培训等岗位,虽然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但中职生的能力达不到要求,不能成为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
2.围绕岗位群确定专业方向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在就业岗位群确定后,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可以围绕就业岗位群确定专业办学方向?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情况可以确定其专业办学方向主要为: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方向?网站维护与推广?其中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方向主要定位于培养网络公司的网络施工员?网络方案业务员(售前经理)以及网络维护与管理员(或售后工程师);网站维护与设计方向主要定位于网站数据维护人员?网站方案推广人员以及网站广告营销与制作人员等?
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与维护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办学的主要方向,该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管理及应用能力?具有搭建和配置小型局域网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规划?安装施工与连接?维护的能力及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安装?配置与维护的能力?具有网络工程图纸绘制与读取能力等?
网站维护与推广方向是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最具成长性的专业方向,该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信息网站的规划能力?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的制作能力?网页动画制作能力?网站推广与数据更新能力?网站图片与文字的处理能力等?
3.整合教学内容?重构核心课程体系
现在的中职办学是2+1模式,2年的学校学习,1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在校2年的时间里学生既要完成一定量的文化课的学习,又要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还要参与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既有专业技能的培养?又有人文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与内容,重新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计算机大类专业的分支,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是中职生必备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包括Office 办公软件的应用?工具软件的应用?必要的数据库知识与程序设计的知识(可使用自编教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知识,相应的这些技能对应的课程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作为两个专业方向的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中职生的就业岗位群分布情况来看,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专业方向核心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基础(含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工程图(Auto CAD)?网络布线与小型局域网搭建(综合布线与局域网组建)?局域网管理与安全技术(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网络配置与管理(交换机与路由器的配置)?
网站维护与推广方向的核心课程有美术基础?网页美工(将Photoshop的知识应用于网页设计中)?网页设计(以静态为主,含数据库与动态技术)?网页动画设计?网站维护与推广等?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
双师型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认可的“双师型”教师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具备与本专业同系列的技术职称或岗位资格(技能)证书;第二种是虽没有取得实际工作领域专业技术职称,但具有了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专业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且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第一种是属于证书型,第二种属于实践型?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更欢迎实践型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职业学校中这种类型的专业教师中非常少,很多的企业优秀人才不能正常调入学校,职业学校纷纷通过两种渠道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聘请企业人员到校认教?将专业教师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从长远角度来看,第二种方式是解决学校双师型师资不足问题的好的方法?
5.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广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付出极大的热情与精力?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还需要教育行政与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师资的培养?设备的更新?实训空间的完善?价值取向的改变?教学理念的调整等等都需要有很好的支撑?我们相信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定能为社会培训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一线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富荣.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 袁杰.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思路[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篇6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2岁(1994年5月17日)
居住地:广州
电 话:157******(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年8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电子、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
职 位:表面贴装技术工程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计算机
学 校:湖南省郴州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自我评价
本人从事SMT行业4年多,SMT技术员工作有经验。在SMT车间主要负责贴片机的编程,转线及对生产过程中出现不良问题进行分析,跟进,改善,控制减少机器的抛料,并对机械设备进行常规的检查,保养与维护熟悉STM生产流程以及生产线各岗位工作职责。熟悉 SAMSUNGA(CP45NEO,SM320,SM321,SM421)系列,程式制作与优化,全自动印刷机(GKG、DEK、DESEN、 SP400II)的调试及维护,以及调教和维护,FEEDER的维修和保养,对回流焊(HELLER:***EXL)的温度调试和炉温跟踪分析有一定的能力.本人责任心强,虚心好学,性格开朗,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电子、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
目标地点:广州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表面贴装技术工程师
工作经验
2013/7—至今:XX有限公司[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电子、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
工程部 表面贴装技术工程师
1、 对SAMSUNGA(CP45NEO,SM320,SM321,SM421)贴片机的编程调试及维护保养;
2、 对全自动印刷机(GKG、DEK、DESEN、SP400II)的调试及维护;
3、 对回流焊(HELLER***EXL)的温度调试和炉温跟踪分析;
4、 负责SMT生产线质量的管控与改善;制程良率改善;
5、 根据生产计划,及时为生产线提供技术支持;
6、 按照保养计划和保养标准,带领操作员认真完成设备保养;
2012/6—2013/6:XX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电子、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
技术部 SMT技术员
1、 监控设备工艺参数,按照工艺标准,改善产品工艺和品质;
2、 监控设备状态,提升设备效率和产能;
3、 监控设备抛料状况;并改善、调试及异常处理;
4、 按照要求,为生产线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和考核;
5、 按时真实地完成每日工作相关报表;
教育经历
2008/9—2012/6 湖南省郴州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 本科
证书
2010/6 大学英语六级
2009/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7
1.1计算机课程多为实践性强的课程
计算机作为实践性强的学科,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会影响教学效果。某些同学认真听讲,上机时也能顺利完成操作,但遇到实际问题还存在不能解决的情况;但是有些同学只是在计算机实践中掌握了相关技巧,而能够轻松解决实际问题。
1.2计算机课程内容不断变化
自计算机发明以来,信息技术领域快速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新应用系统不断出现。计算机应用目前已不只是单一学科理论,而逐渐成为边缘学科,也是交叉学科集中体现的代表,计算机课程的内容随着各类新软件的出现而不断变化。
1.3学生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在教学中,可以看到职业学校入学新生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并能熟练操作、上网以及收发电子邮件等;但是一些来自偏远山村的学生,对计算机还很陌生,根本不会使用计算机。
二、计算机课程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些职业学校在计算机教学时只是讲解具体操作步骤,认为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就实现了教学目的。教学操作孤立且机械,没有掌握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对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没有找到规律,也没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调研,提出以下适合职业学校教学发展的四点对策。
2.1计算机教学优化以教学环境为基础
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指多媒体与机房,传统教学方式的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目前的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引导培养学生兴趣为重点,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必要手段,在实际中大多数学生都对计算机兴趣很大,只是由于上机机会较少。基于此要在硬方面的预算约束下,加强学校教学软环境的提升,改善学校各项工作特别是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为计算机学习创造一个优良环境。
2.2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提高学生积极性
职业学校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操作型、应用型人才。在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要以应用为基础兼顾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学科的规律,将素质、知识和技能三方面的提高作为目的,精讲理论知识、多做操作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改变过去以一张试卷确定成绩的考试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在教学中参照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或职业技能鉴定相关标准,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开展教学,以符合社会需要与职业岗位的需求。这不但可以测试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也利于促进学生多上机实践,加强课外学习,使自己尽快提高综合能力。
2.3积极应用新教学方法
2.3.1分组学习法
鉴于多种原因使不同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能力具有一定差距,一些学生接受快,但也有一些学生接受慢,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初要对学生水平进行必要的了解,以便于上机实践时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分组,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同学作为组长,与之关系不错且学习相对较弱的同学同分在该组内,上机实践时,由组长协助教师对水平较弱的同学进行辅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
2.3.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众多真实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有目的地设置所需任务的情景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与求知欲,加强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在对知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新,通过这种方法驱动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计算机教学内容结合岗位工作相关的任务进行设计,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任务的完成过程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时,讲授简单网页的制作时就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个具体的个人主页案例,再让学生对网页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案例讲授网页中图片、文字等网页元素的建立方法,接着可由学生提出该网页制作的实现方法。在上机实践时,学生可以参照自己在课堂上提出的方法制作网页,对教学案例的模仿能够实现应学习掌握的内容。
2.4教师要加强继续教育
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已培养了一大批不仅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还熟悉本行业知识的应用人才,这部分人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骨干,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贡献。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因此,在普及计算机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对职业学校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人员加强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以促进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要不断调整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理论结构水平,拓展视野,多为其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篇8
关键词:昌都职校;电教工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60-01
电教是现代教育以计算机、投影仪、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等为载体,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昌都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下文统一简称昌都职校)的电教工作,在社会各界及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这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电教设备得到充实更新,电教活动有所加强正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笔者作为昌都职校的一名电教工好者,一直热切关注着学校电教工作的发展。为了更进一步地推动学校电教工作开展,我试从学校电教工作现状、电教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应该怎样进一步做好电教工作等方面作出探讨。
1 电教工作现状
在硬件设施上,学校现有远程教育设备1套;多媒体微机教室两间,电脑150座;电子备课室1间,配电脑40台;多媒体教室7间,均配有多媒体控制台、电脑、实物投影仪、投影机等设备;学校在天津市的大力援助下建成了校园网,实现了对所有大楼,包括学生宿舍,各科室办公室及教工宿舍等的全部覆盖;建成视频编辑室一个,配置了照相机、数码摄像机、视频格式转换器等相应编辑设备,能够编辑专家讲座、课堂实录、新闻等视频。这些硬件设施的充实更新,为学校的电教工作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目前,这些电教设备都在正常运行,能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在管理上,学校成立了网络管理和电教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副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由信息中心具体负责学校的网络管理和电教工作,并配有三名兼职电教员,负责电教设备的管理与使用。
在制度建设上,学校制定了有关电教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条例。根据上级的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管理制度》、《程教育项目应用考评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责任制度》、《设备管理和维护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培训登记制度》等规章制度。
2 电教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这几年,昌都职校积极推动电化教育手段的运用,积极开展各项电化教学科研活动。
一是充分利用远程教学资源,认真做好远程教学工作。利用卫星接受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编排加工,在课堂上广泛应用。如组织学生收看教学名家课堂实录专题讲座,从远程教学资源中挑选出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及珍贵历史资料等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等。
二是制定全员教师培训计划,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利用远程教学平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实现了电教兼职人员、场地、计划三落实,充分发挥了在建立、配备、管理、使用、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已把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及其效果列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凡不运用电化教育手段的公开课,一律不评为优质课,每学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一次多媒体教学比武,并对上课全程进行录象存底,作为教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许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大都掌握了电教设备的使用,基本都能够结合本学科特点运用电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根据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特点,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个班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教授学生有关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上达到了让学生能认识电脑,能简单操作电脑,能共享网络资源的教学目的。
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目前,昌都职校的电教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个别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及做好电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期间老师推脱有课有事不来参与,对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理利用远程教学资源的自觉性也不强。
二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目前,学校校还没有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专业教师,网管中心的几位教师都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这给学校的网络管理及电教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遇到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往往很难解决。
4 对昌都职校今后电教工作的设想
一是要进一步发挥硬件设备的作用和功能。使学校的电教资源得到合理、科学的利用,尽量做到没有闲置的设备,维修力所能及的设备和仪器,各个专用教室的使用率要有所提高,要让所有的仪器设备都能够用到实处,力求使每一件硬件设施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训力度。需要继续采用“自我培养”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力争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熟练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电化教育的应用开发能力。
三是加大对电教资源的利用和研究开发。学校应该把中小学远程教学资源和职教班的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并展开三种模式的应用。对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职教专业如藏医、民间唐卡绘画等,需要专门成立课题组,组织人员进行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 体制机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89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的主办单位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是山西五大煤炭企业集团之一,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办学多年来,学院不断探索企业主导、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尝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快速健康发展。
1 学院在校企合作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集团内下属10多家企业深度参与共建高职院校,通过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探索“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
1.1 围绕职业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集团建立合作育人工作机制。
集团认真充分发挥集团公司职工教育的优势,利用潞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培训资源,逐步推行“变招工为招生”,实施先入校后入矿制度。
2012年4月,10级潞安集团主体专业订单培养生1000余人已全部下矿实习,由用人单位具体考核。目前还有12级200人主体专业定向生。学生到工厂去认识实习,顶岗实习,老师也要针对性地参加。学生进入企业后由学校按照相关实习作业文件统一管理。
1.2 健全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学校安全技术培训中心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主要类型有,煤矿主要负责人;煤矿B类安管人员培、复训;煤矿主要负责人及A、B类安管人员再培训;煤矿监测监控人员培、复训;集团中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
在培训过程中,学院严格对照国家安监总局文件要求,精心组织,细心调研,讲理论力求深入浅出,讲实践注重动手能力,教学内容将理论和煤矿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档案健全,培训考试严格,过硬的培训质量经过国家、省安监局三次检查和评估,均获得好评。
1.3 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学院与集团太阳能多晶硅公司合作,联合开办新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煤变油技术方向,矿物加工技术―硅材料技术方向。学院与公司共同进行市场调研、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了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力求做到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课程与工作岗位(群)对接,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集团内特有的高新技术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完善的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此外,学院还加强校际合作,与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开办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1.4 企业文化融入学院,用企业文化影响、熏陶师生员工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中渗透着大量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高度融合。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派出技术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带实验实训。他们同时带来了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与高职文化互渗和融合,从而提升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1.5 成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组”,共同进行课程开发
由校企双方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组成课程开发组,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共同研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共同拟定教学方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共同拟定考核规范和建立试题库(试卷库)。
1.6 设立质量评价办公室,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学院专设“质量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企业一起采用走访调研、现场考察、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社会反响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学生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2 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学院初步形成了“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2.1 教学质量工程取得实效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每年投入100万元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品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学院获山西省“十一五”办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单位称号。
2.2 师生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企业意识进一步加强,专业功底更加扎实,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大幅提高,教授队伍不断壮大。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上升至64.63%,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了91%。
学生共计参加“全省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全省汽修职业技能大赛”、“全省计算机技能大赛”、“全省钳工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以上大赛项目5项,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2.3 招生就业“进口旺、出口畅”
2011、2012年新生第一志愿上线率均超过150%。招生录取分数比全省同类学校平均分数高100分以上。
学院目前已经与20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2012年,学院应届毕业生共计11个专业704名,与大型国有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并步入工作岗位的596名,就业率达到了84.66%。
3 结束语
学院秉承“立德自强,全面发展”的校训,倾力“打造一级培训基地,锻造高职精品教育”。造就了一批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优,实践能力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学生,得到了企业高度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高教研究,2006,(2).
[2]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
[3]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4]崔永华.职教集团经营研究――以江苏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
[5]朱颂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社科类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篇10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 仿真现场 实训基地 就业零距离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一般学术型高等教育的核心特点。
一、校企合作开办城市燃气专业的市场背景
1.迅猛增长的天然气市场。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与国民的青睐,天然气的开发与利用与煤炭和石油相比,更符合国家“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能源战略政策。从目前看,我国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消费天然气量等指标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未来较长时间里,我国城市燃气工业发展空间很大。这对于我院的城市燃气专业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2.天然气管道输送行业对员工要求的特殊性。作为五大运输业之一的管道运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性特色。首先,石油天然气管道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将各行各业及城镇居民赖以生存的动力能源输送到终端用户。输油气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不仅直接决定着上游石油天然气开采处理企业的生产及效益,也与下游工矿企业的生产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管道运输横跨地域广,用户种类多分布广。管道内充满高压、易燃易爆介质,管道的运营维护水平对沿途地区居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的隐患;城市燃气管网密布于人口居住集中、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城镇,确保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城市管网管理及设备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国家对城市管网的运营管理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特种设备作业管理人员资格考试办法,确保城市管网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城市燃气企业的员工需要接受过专业训练、具有必要专业理论知识、充分了解安全操作规程、能熟练管网操作运营技能的专业化员工队伍。
二、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是实现现代化高职教育与生产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参与的多少与方式不同有多种模式: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等,我们学院基本实现了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的校企实体合作模式。
1.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适合于企业建设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依据,是为了确定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通过参与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学院举办的人才招聘洽谈会,收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了解城市燃气专业人才近几年的社会需求;通过西气东输、忠武输气管道、兰成渝成品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以及大量城市燃气企业的员工技术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组织专业教师现场调研、技术服务确定城市燃气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就业岗位群;聘请15名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并作为城市燃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教学计划突出高职特点,更能适应行业的实际需要。修改后的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占教学总学时的50%左右。
2.校企投资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双赢。第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专业从事输油气管道建设、管理运营和技术服务的培训基地,由中石油集团公司投资在我院建设六个综合实训中心,其中油气储运专业占了两个大的项目:第一项用于长距离输油气干线及SCADA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培训长输管道模拟环路实训中心投资248万元;第二项用于城市燃气管网员工实用技能操作培训模拟系统投资140万余元。这两个项目已于2009年暑假建成投入使用。2006年和2007年,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经过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科技开发部组织专家论证,学院先后立项《长输管道SCADA系统及站场PLC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和《城市燃气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两个科研项目,管道局为这两个项目先后投资50万元和36 万元,其中长输管道SCADA系统及站场PLC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并在企业技术培训和高职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城市燃气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目前已经进入验收阶段。目前,学院城市燃气专业高职实践教学基地的技术与装备达到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同步更新的机制。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模拟训练环境,是深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实训基地的落成既满足了校内学生学习和取得职业资格证的需要,同时还能为合作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使学院的培训档次和服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实现企业投资的目标。如我们与江西燃气合作,与西气东输合作,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经过严格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参训学员可获得由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高职高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训环境,是学生亲历实践现场、锻炼实践技能的最佳场所。多年来,学院与众多天然气公司长期技术合作,建立了长期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形成了稳定的学生专业参观、顶岗实习、就业及专业教师现场调研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为高职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实习环境,让学生接触企业的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并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缩短“过渡期”,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顶岗。学院有多届城市燃气专业的毕业生以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被分配到我们的校外实训基地就业。同时,通过科研项目合作、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员工岗位技能鉴定等形式,为合作企业办各种培训班,如山西天然气公司输油气技术培训班、苏州燃气管网公司燃气技术培训班、广东LNG长输管道安全作业人员取证培训、冀东油田长输管道安全作业人员取证培训等多个班次的培训班。
3.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只有掌握了最新最前沿的技能,才能传授给学生最实用的技能。学院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和激励机制,让教师直接参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理论教学型向教学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人才过渡。其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入企业,主动开展项目服务、技能鉴定、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生产与教学得到紧密结合。近两年来,系部先后选派两名专业骨干教师到管道局利比亚项目部参见管道建设项目的管理和输气管道运营技术服务管理工作;多名教师参与完成中石油管道分公司、管道局输油、输气、综合计量工考试鉴定,输油、输气工中高级技师技能鉴定二百余人次。学院是中石油的十大培训基地之一,多年来专业教师承担了多批次的中石油、管道局相关单位外派劳务技术培训班、输油输气等特种操作人员技能鉴定、管线运营培训班、输油输气管道技术培训班、数字管道技术培训班等的主要课程的培训任务,服务企业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校企共同完成科研公关项目。近几年来,学院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联合开发产品,企业将部分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交付给学院。教师们参与了大量的局级科研项目,如长输管道SCADA系统及站控计算机仿真、城市燃气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研制、长输管道站场变电所操作安全预警及模拟仿真培训系统研制、石油、气储罐区固定灭火系统自动控制装置样机研制、管道坡口整形机的研制、中心锅炉房变频调速技术研究、兰州—成都成品油管道动态水力工况分析、大口径输气管道技术建设的前期调研和技术研究、大口径输气管道技术建设的前期调研和技术研究、灾害性地质地段施工技术调研、输气管线投产、利比亚输气管道项目管理、加热炉仪表安装等。通过联合科研,不仅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现场的技术难题,同时又提升了教师的前沿技术水平,锻炼了教师的实践和理论能力。
5.校企共同出版专业教材。城市燃气管网运营维护是比较新的一个技术领域,加之我国油气管网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得到广泛应用,市面上的专业教材大都不是很合适,偏陈旧,急需编写出符合现场实际需要的专业教材,并且专业教材应体现适度超前和实用的特点。学院与石油工业出版社和中国石化出版社联合,先后正式出版了《原油管道输送技术》《综合计量工》上、下册、《输气技术》《输油技术》等。学院对专业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是,要求教材编写委员会要吸纳管道行业的专家参加,或请他们担任审稿,要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编入教材,把现场实际工作中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编入教材,了解实际工作需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针对该专业的特点我们还编写了大量的自编教材,适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用性很强,同时这些教材多次用于合作企业员工的培训教材,成为企业提高员工水平的参考资料。
6.建立多证书制度。在校企结合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应建立多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不仅获得毕业证书,而且在学校课程学习中获得相关专业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学院积极地与合作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条件考取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如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国家质检总局长输管道安全管理、操作人员考试机构;劳动部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中石油特种工种作业人员技能鉴定站,为学生毕业时持有双证书提供了有力支持。考取上岗资格证书已经纳入了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学生毕业后可以持证直接上岗,由于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先进,我们又有劳动部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很多企业不但从学院招走了大量的毕业生,而且还把从其他院校招的毕业生送到学院进行培训。
三、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就业零距离,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
- 上一篇: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下一篇:国资企业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