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篇1

关键词:文科;女大学生;就业观;课程建设

女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并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就业群体,在社会就业体系中具有特殊性。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观也十分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因其所学专业和个人价值观的不同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对女大学生职业观的引导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要在充分掌握目前文科女大学生就业观的基础上,了解其对于高校相关课程建设的态度与接受情况作为样本,从而评估开设相关课程的意义和必要性。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被调查对象涉及到了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等几个专业的同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229份,收回有效问卷208份,无废卷,有效回收率近91%。

2 问卷调查表数据分析

2.1 文科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男女平等就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但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及社会上某些招聘单位用人观念的偏差,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1]。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受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很深,具体情况综下所述。

2.1.1 文科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根据文科女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和校园环境,结合其自身特点,我们可以从一些方面了解其价值观对择业观的影响情况。调查中,约40%的同学没有认真分析过自身的价值观取向,这势必会对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择业观产生一定的阻碍,75%的同学认为自身价值的实现跟自身的努力工作有关系,认为自身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以后的努力工作。仍有80%以上的同学表示职业价值是对社会的奉献和自身价值观的实现。

2.1.2 文科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基本择业观问题的选择中,74%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这其中也有时代和环境的影响。56%的女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职业,这跟女生的性格和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关系。有92%的同学认为工作对女生十分重要。也有10%的同学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

结论:文科女大学生大部分都有一个正确的取向,权衡工作与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仍存在少部分同学对就业缺乏热情,或者以不合理的标准来衡量就业。

2.2 文学与传媒学院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图1 就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图2 主要就业渠道

图3 求职障碍

图4 求职优势

由图1我们得出文学与传媒学院女大学生就业时约45%的同学认为兴趣是选择工作的首要条件,少数同学也认为是工作环境,约20%的同学觉得工资待遇是重要标准。而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科女大学生多通过学习实践来获得工作,但是也有3%的同学把家庭背景作为求职砝码。图3主要反映了文科女大学生在就业途中遇到的障碍,主要是自身实力和社会经验不足。图4反映了文科女大学生就业时的优势,主要优势是专业优势,其次是性格方面的优势。

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文科女大学生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高校相关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2.3 大学生对于高校相关课程建设的接受情况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从问卷中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对于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接受情况。(见表1)

表1 大学生对于高校相关课程的接受状况

从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超过半数的同学(约67%)认为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意义,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同时,希望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辅导中心。

2.4 高校相关课程的发展前景

大学生正值青春韶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选择合适的职业,对以后的人生具有引导作用。调查中56%的同学认为相关课程的开设的发展前景较好,也有21%的同学认为发展有一定的阻碍。关于课程选择的过程中,54%的同学支持书法课程,8%的同学选择逻辑学,也有9%的同学希望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要求我们也要不断的更新教育和教学。高等教育的普及,精英教育逐渐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双向择业,给当代女大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开设的相关选修课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表示此类课程对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政府对女性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挑战带来的女性就业优势日益明显,而当代女大学生自身宿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在不断增加自身的砝码。为了不断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更好的指导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建议如下:

3.1 了解文科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通过对文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尚有少数同学还处在迷茫状态。宿州学院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和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需要以学生为本,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建立相关辅导机制,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相对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环境。

3.2 扬长避短,全力发展高校相关课程建设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上极具有波动性的群体,高校要关注文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加强女性生存教育。针对女大学生落后保守的就业观念,以及消极的就业心理,学校有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走出心理误区,使其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择业和就业[2]。文科女大学生性格的细致缜密等性格特质是其在就业方面的优势,但不够理性,心理素质相对较弱、抗压能力差是其在就业方面的劣势,通过就业相关课程的开设,扬长避短,使文科女大学生的就业之路更加顺畅。

3.3 实践为主,高度重视高校相关课程的发展机遇

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政策研究,同时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引导,进一步深入分析女大学生就业岗位特点、能力结构特点和性别心理特点,促进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女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受到良好教育、富于智慧与活力的一个群体,培养她们正确的就业观,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女性人才资源的利用,对社会发展有深远意义。我们仍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就业观取向,全力发展高校相关课程建设,高度重视高校相关课程的发展机遇,紧随时代潮流,发展高校相关课程的建设,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时代个性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 黄岭峻,汪琴.武汉市文科女大学生就业与心理状况相关度实证分析[J].长江论坛,2005(4)

2 钱.文科女大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篇2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学习需求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35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Tutorial System Based on

Dimensions of Learning Needs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ZHANG Ge, ZHANG Shuang, FANG Hongju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3)

Abstract The paper detects the composi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need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s about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demand, which is based on 972 students i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consists of four dimensions: Successful employmen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others, lear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winning rewards for outstanding persons. The learning needs motivation consists of three dimensions: career planning, skills upgrading and improving confidence.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d th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undergraduates' tutorial system,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of tutorial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utorial system through its research findings.

Key word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needs; tutorial system

1 本科生导师制概述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本科生导师开展工作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主要从毕业论文、考研、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积极寻找提供实习就业机会,让学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对于其它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引导他们热爱本专业,制定职业规划,端正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参加本行业从业资格证等考试,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今后的就业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努力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在工作中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实习,让他们在实习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目前国内外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彭廷红、秦宝荣(2010)分析我国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定位、运行机制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探寻对策;①赵钢(2011)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导师制的特点,提出阶段复合型导师制,并就实施阶段复合型导师制的必要性做了论述;②张秦(2014)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从选择优秀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明确导师职责、学生义务和师生双向选择方面进一步完善导师制;③房晨(2014)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实施的意义、设想与对策。④从目前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还少有学者从学生需求和学习动机两个方面探讨导师制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从这两个角度对本科生导师制作一些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2 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下学生动机、学习需求构成的实证分析

2.1 调研目的

某市属高校于2009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本文针对某市属高校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探讨适合这所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并对其实施成效和问题进行探讨,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探测导师制工作下学生的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的维度构成情况,为后续的导师制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指导。

2.2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研的范围涉及了调研院校所有配备导师的本科学生。本次调研问卷共发出1320份,回收1067份,回收率为80.8%;经过严格审查和筛选,最终剩余有效问卷972份。为了保证总体样本选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研究在对学生进行问卷发放的基础上,对调查对象采用实际调查中最常用的分类随即抽样法随机抽取部分系的同学进行实地访谈,收集、录入相关数据、资料,这样保证其抽样平均误差达到较小状态。从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接受调查学生分布较为合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如按系分,有包括工程与艺术系,生物医药系、经济管理系、工程管理系在内的四个系都参与了本次调查;按年级分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参加,并且分布比例大致相当;按性别分,男、女生大约各占一半。显然,这样分布良好的样本能比较全面反映该校学生的整体状态和导师制工作的整体情况,保证了本次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2.3 调研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经过设计初始调查问卷、问卷小范围测试、形成有效的正式调查问卷、对收集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等环节。正式有效问卷的结构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学业动机调查、学生需求调查三个部分。

2.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19.0 软件(中文版) 对972份有效问卷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探析学业动机、学习需求维度构成方面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

2.4.1 学生学业动机构成维度

对正式调查所获得的972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学业动机探索性因子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KMO 和Bartlett 检验方面,KMO 值为0.955,Bartlett 球形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小于0.001,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表明相关性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1)。

表1 学术学业动机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在进行降维因子分析过程中,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抽取因素,用正交方差极大法进行旋转,以默认的特征根大于1 为提取因素的标准,并参照碎石图(图1)情况来提取有效因子。

图1 学生学习动机因子分析碎石图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由13个项目组成的学生学习动机构成维度呈现出清晰的4 因子结构,4个因子解释变异量为65.441%。结合项目内容和实际走访调查情况,上述4个因子命名情况如下。因子1:实现顺利就业。调研项目包括:通过大学学习能够实现理想的就业,从事自己擅长或有把握做好的事情,通过学习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提升工作技能是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因子2:注重他人评。调研项目包括:希望别人发现在学业上的出色表现,在乎父母、同学对我学业表现的看法,他人的肯定和赞赏是推动我努力的主要动力;因子3:争取评优奖励。调研项目包括:好奇心是学习和做事的主要激励因素,评优奖励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表现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因子4:学习专业知识。调研项目包括:提高学习成绩是推动学习的主要动力,外界压力是推动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专业知识是推动学习的主要动力。通过对该部分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确认了学生学习动机由实现顺利就业、别人的态度、评优奖励和学习专业知识4 个维度构成。

2.4.2 学生学习需求构成维度

本文对正式调查所获得的972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学生学习需求探索性因子分析,生成表2。表2显示,在KMO 和Bartlett 检验方面,KMO 值为0.978,Bartlett 球形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小于0.001,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表明相关性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 学习需求的KMO 和 Bartlett 检验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学生学习需求结构较为明显,共产生3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包括“明确自己喜欢的职业和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掘自己在职业上的兴趣和价值观、掌握所学学科和专业的就业情况” 等调查内容,命名为“职涯规划”;第二个因子包括“参与学校社团活动,提高工作技能、学习应对考试的策略、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发展自己的领导才能”等调查内容,可命名为“技能提升”;第三个因子包括“增强学习和工作自信心、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认清自己的缺点及优点”等调查内容,命名为“提高自信心”。上述分析也验证了学生需求由不同维度构成的假设。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确认导师制工作下学生的学习动机管理由实现顺利就业、注重他人评价、争取评优奖励和学习专业知识四个维度构成;学习需求动机由职涯规划、技能提升、提高自信心三个维度构成。根据研究结论,导师制工作可以以从下几个方面完善:

从导师工作方面来说,导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首先,帮助学生精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目标与志向;其次,对每个学生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构建个人的课程体系,形成所学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注重优秀品质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自信心,加强技能提升锻炼;认真对待他人的态度及评优奖励;再次,对于即将就业的学生,需要引导帮助其就业,实现大学生活与未来发展的有机结合与链接。

从学校管理工作老说,管理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好导师工作:首先要选择德才兼备的教师担当本科生导师;其次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如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提高自信心等方面的培训;再次,管理人员应该更好地为导师及学生服务,做到信息及时化、透明化;最后,要求本科生导师随时关注所指导学生的学业状况,并于每学期期末或下一学期开学的第一、二周内完成学生成绩分析报告。无论学生是否有不及格课程,每学期本科生导师均应为每个学生撰写一份学生成绩分析报告。

注释

① 彭廷红,秦宝荣.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0.23(2).

② 赵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阶段复合型导师制理论探析[J].时代教育,2011(8).

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应用现状; 教学考核; 教学效果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材,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管理学领域,案例教学最早应用于哈佛商学院的MBA教学,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也在广泛开展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财务报告分析作为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商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自2004年开始从事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明显发现: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违背了财务报告分析实践性强的特点,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弊端,笔者从2006年开始对财务报告分析课程进行案例教学的改革。同时,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申请了教学方法改革和重点课程建设两项教改项目,并获得立项,项目的支持使得案例教学改革顺畅实施。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课题组制定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对教学环节、作业和考核进行了规范,并针对课程知识点开发相应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应用现状分析

为了发现案例教学在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客观评价案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课题组向主修过该课程的在校本科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回收率92.5%,其中男生71人,女生114人,大学三年级101份,大学四年级84份。问卷涉及五类问题:课程认知度、方法认知度、案例质量、教学实施过程、考核合理度。调查情况具体如下:

(一)课程认知度分析

对课程认知度的调查显示,95.67%的学生认为财务报告分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82.47%的学生认为报告分析课程有助于对其他会计、财务或管理课程的理解和学习;92.51%的学生同意在学习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之前应该具备会计类、管理类和营销类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83.78%的学生对财务报告分析比较感兴趣。在对学生选择报告分析课程的动因调查中,55.68%的学生选择“完善自身知识结构”,17.30%的学生选择“教师的授课水平”,11.35%的学生选择“根据兴趣”,7.03%的学生选择“凑学分”,6.49%的学生选择“根据就业需要”,5.41%的学生选择“考试易过”。通过该项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度普遍较高,学生选择学习课程的动因比较客观和理性。

(二)方法认知度分析

教学方法认知度的调查显示,在学习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之前,仅有2.70%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非常了解,64.32%的学生基本了解,32.97%的学生则根本不了解案例教学的方法;85.95%的学生赞成案例教学方法应以“学生思考讨论为主、老师引导与点评为辅”的形式施教;92.9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是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对比普通教学与案例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区别,63.24%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所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应用自如;31.35%的学生认为普通教学固然没有案例教学那样直观,但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还有5.14%的学生认为二者在对知识的掌握度方面没有区别。此项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并不了解案例教学法,但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对案例教学的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认可了案例教学法在报告分析课程的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三)案例质量分析

对于教学案例质量好坏标准的判断(答案可多选),70.81%的学生认为案例典型性是判断标准;27.57%的学生认为时效性是案例优劣的标准;23.24%的学生则认为综合性才是案例质量好坏的标准;对于教师目前为学生提供教学案例的质量,80%的学生认为较好,17.30%的学生认为一般,2.7%的学生认为比较差。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典型性是决定案例质量好坏的首要因素,而且对目前教师选用的案例比较满意,但也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案例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

(四)教学实施过程分析

教学实施过程的调查显示,85%的学生对教师规定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组建案例讨论小组的要求表示赞同;对于“提供学生案例资料的时间应以提前多长时间为宜”的问题,54.59%的同学认为应该提前一周,34.05%的同学认为应该提前三天;对于案例教学应占授课时间的比例,63.24%的学生认为应占30%~50%,24.86%的学生认为应占50%~70%;47.03%的学生认为目前案例教学所占教学时间的比重很合适,28.65%的学生认为时间过长,影响学习思路,18.92%的学生则感觉时间过短,缺少充分考虑问题的时间;71.2%的学生认为教师能根据案例讨论的框架和要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能合理控制和分配学生讨论和教师点评的时间,25.34%认为教师基本能控制课堂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度,3.46%则认为教师时间控制不太合理,存在讨论偏题的现象;对于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34.59%的学生认为“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书面报告,老师进行书面点评”的形式对学生理解课程帮助最大,32.43%的学生则选择“学生现场讨论发言,老师当场点评”的授课形式,而21.62%的学生则支持“老师只提供案例的讨论主线和开放式问题,学生自己讨论”的教学形式。

(五)考核合理度分析

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考核采取笔试结合小组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的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60%,书面报告占40%。54.26%的学生认为教师目前的考核形式比较合理,33.67%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12.07%的学生认为很不合理;在认为考核形式不合理的原因调查中,62.2%的学生认为小组成员在撰写案例书面分析报告的分工中存在“搭便车”行为,24.8%的学生认为笔试形式过于传统、简单、机械,无法与财务报告分析实践性的特点相适应,13%的学生认为没有把平时课堂讨论和现场表现纳入考核体系。

三、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案例教学的效果,课题组依据三方面的数据来进行评价。一是学生评教系统对课程的打分,二是问卷调查的结果,三是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通过查询教务处评教系统,该课程最近三年,即2008、2009和2010年三年的评教结果都进入学校前30%;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71.89%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自己在遇到报表分析相关问题时能够很快很准地找出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24.32%的学生表示只有在案例中出现过的问题能够顺利解决,对于新问题没有什么感觉;3.78%的学生则认为基本没有帮助。对于案例教学效果满意度,87.56%的学生比较满意;10.81%的学生认为一般;1.6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从近两年学生成绩统计结果来看,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见图1、图2)。三项结果综合显示,案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根据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学生通过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学习,对案例教学的内涵、特点、实施过程都有了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对案例教学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的应用持积极的肯定态度。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案例教学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课题组发现目前案例教学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案例质量、过程控制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

(一)案例质量方面

案例的质量是决定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首要因素。由于财务报告分析的对象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及相关信息,每年会有近1 800家公司公布其年报信息,因此报告分析课程具有非常广泛的案例资料来源,但同时案例的甄选和开发难度比较大。目前教师所提供案例的质量问题主要是单纯针对某一课程知识点的小型案例较少,而综合性案例较多。过于综合的案例,存在多个知识点的交叉,会由于本科生知识结构、学生人数规模和课程学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有效开展;在案例撰写方面,案例分析的目标比较明确,但分析框架和分析要点提供的过于简单,导致学生仍会出现不知如何下手分析的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本科教学案例选择上应贯彻“小型案例为主,综合案例为辅”的原则;在案例撰写方面,可以借鉴哈佛或毅伟商学院的案例写作模式,来完善案例教学的规范化问题,特别是案例分析要点的撰写规范。

(二)教学实施过程方面

教学实施过程包括案例讨论准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教师点评三个环节。目前导致实施过程出现问题的关键是在案例讨论的准备环节。由于报告分析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对于大三的学生,由于多门专业课同时开设,课业负担非常沉重,大四学生则背负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都使得他们不能投放足够的精力来做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大部分同学通常只能提前一天匆忙浏览案例,还有少数同学在讨论前根本没有看过案例,正是由于准备阶段的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讨论的质量和进度。

由于报告分析课程的专业综合性决定了其只能开设在本科高年级阶段,高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是客观的,在现阶段这种现实状况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笔者认为只能“以占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较高效率”的原则来解决准备不足的问题:一是提前一周发放案例给学生,使其有充分的时间提前熟悉案例;二是精简案例的内容和篇幅,缩短学生阅读的时间,把更多案例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案例课堂讨论中;三是给出3~4个与案例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快速了解案例。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与学生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案例教学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实施。

(三)教学考核方面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考核不合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笔试不能反映教学特色、分析报告存在“搭便车”行为以及没有把课堂表现纳入考核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课堂表现、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和笔试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机制。对于分析报告的“搭便车”行为,可以采取分工“谁负责谁汇报”的机制,并根据汇报内容的规范程度、难易程度和现场表现来确定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在笔试方面,改变填空、选择、问答等传统类型的题型,选择案例分析作为笔试的试题类型,通过针对案例提出多个具体问题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复合机制的考核形式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实际程度。

【参考文献】

[1] 何志毅.中国管理案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26-31.

[2] 王平.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09(5):206-207.

篇4

[关键词]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预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112-03

由万素英等人组织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2日第三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其中有效问卷2308份,有效回复率为93.4%)的结果显示,有25.8%和68.0%的大学生经常或偶尔感到有心理压力。由西北师范大学张国奎等人组织进行的一项《关于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报告》(2005年4月发放问卷2500份,收回问卷2300份,有效问卷2164份)显示,有高达60.7%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交往和人生挫折等生活事件。这说明,大学生虽然能够切身感觉到生活事件的压力,但对于导致心理压力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而且又不能用相应的应付方法来面对,因而就难以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因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困扰。这种情况值得引起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应付心理压力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关于个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和反两个面,人的心理活动也不例外。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人群中,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心理健康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付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着一定常模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但是,在非常规条件下,这种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出现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心理不健康,即偏离常模而丧失常规功能的心理活动。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都属于心理活动的正常范围。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按照个体心理问题出现的时间长短、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等标准,将心理障碍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可疑神经症。它们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但仍然在心理活动的正常范围内。而心理活动一旦不正常就走向了另一方面――异常心理活动: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

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否正常,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能保障个体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能保障个体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能使个体正常地、正确地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规律,以便更好地适应他所生存的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用评估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来判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多采用郭念锋提出的心理健康水平十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二、应激适应与大学生心理压力

大学阶段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生活事件频发,容易导致心理压力而自己又缺乏能力解决问题的时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自身发展相关的生活事件。有的是已被意识到的,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有的是尚处于潜伏阶段,如专业学习与兴趣、就业、恋爱与异性关系等。对个体的影响来说,生活事件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但是,无论哪类性质的生活事件,都要求大学生去适应,付出努力面对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以便应付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这种应付,就是适应。适应,意味着个体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包括对生活事件的性质和强度的评估,对自我能力的评估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说:“真麻烦!”体验到麻烦,就说明压力已成为现实。

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因不同的身体状况或心境而承受能力不同。这说明所谓心理压力并不单纯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更多的成分是个体的主观体验。

根据万素英等人组织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西北师范大学张国奎等人进行的一项《关于在校大学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报告》得出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按其种类可以分为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不良、就业压力、人生挫折和情感问题等。

学习压力:西北师范大学张国奎等人的调查显示,有高达60.7%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焦虑情绪。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想放松一下;而昔日的高才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日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大学学习的特点是自主学习,学习方法的掌握对提高学习效果尤为重要,因为缺乏相应的学习心理和方法的辅导,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进入大学后原来的目标已经实现,下一步向何处发展,许多大学生感到迷茫。在这个徘徊的过程中,他们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空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如果学习压力得不到及时调适,很容易转化为心理障碍,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紧张:万素英等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最主要的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占54.4%。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的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习惯的差异,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人际交往不良,社会功能弱化。

就业压力:张国奎等人的调查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我们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后的独生子女开始进入上学高峰期和就业高峰期,又由于国家对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事业单位自身改革等原因,以及高校目前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万素英、张国奎等人的调查均表明,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就业方面,有45.2%的学生对目前的就业感到压力很大,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

人生挫折: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动机―挫折学说认为,个体缺乏生活目标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有生活目标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阻碍时,个体更容易产生心理紧张状态,表现为情绪和行为的过度反应。万素英等人的调查显示,有55.5%的大学生面对挫折时态度比较消极。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大学生一方面抱怨客观条件,把受挫归因于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又归于内部原因,导致他们的低自尊评价,产生否定自我的自卑心理,出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情感认知模式,使他们不能理性地对待现实和客观地评价自我。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管理

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可以使他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但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关心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有效管理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上述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往往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和不恰当的应付措施。其表现形式为否认、回避面临的问题,或采取自责、压抑隐蔽和借助饮酒、吸烟等方式应对,个别学生采取极端的攻击、自残等行为排解心理压力。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麻烦事还不是麻烦事,怎么解决麻烦事才是一件麻烦事。”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不是一件麻烦事,关键是看他们如何对待它,如何解决它。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应付心理压力,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分析心理压力的成因及严重程度,积极面对,充分发挥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的心理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掌握有效管理自己心理压力的知识和方法。

(一)应付的综合分析

这里所说的应付是指认识、处理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当个体面对一种心理压力事件或心理压力情境时,首先,应该做的是对它的的客观评价,这种压力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再次,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是知难而进还是感到大祸临头;第三,个体要对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做出具体的行动,是积极解决问题,还是消极逃避。这就是心理应付技能。

(二)心理应付的方式:情绪定向应付和问题定向应付

情绪定向应付是指在个体遇到压力或挫折时,情绪会做出某种反应。一般来说情绪定向反应可分为外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反应和内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反应两种形式。例如借酒消愁、借故发火等就属于前者;而“否认事实”、“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重要”等属于后者。问题定向应付是指应付或处理压力或挫折情境,或应付与处理引起挫折与压力的事件本身的一种方式。当个体面对压力或挫折时,一般而言都要寻找某种途径或办法去协调或解决它。合理的应付方法是:认识压力产生的原因,理性评价问题的产生,避免消极的断言归因,与人交流,自我疏导压力。

(三)培养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或自信心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内在品质,也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的本质因素和自我的核心部分。从心理学的意义看,自信既是个体的行为表现,也是个体的个性特征,更重要的是个体对自己情绪、行为等心理活动的积极体验。它包括个体对自我的接受程度和尊重程度。在心理学中与“自信”相反的词是“自卑”,它是个体对自我否定性的评价,一种对自己的不信任和消极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与“自信”有关的词语“自负”,它表面上看似乎是自信,但其实是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往往是过高评估了自己。

自信代表着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它,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人生。自信具体表现为活泼、虚心、坦诚、大度、轻松、开放、言行一致、勇敢、果断、幽默。个体的自我形象是由自己来控制的,不要让他人设计你的生活目标,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看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努力提高和发展自己,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

自信或自尊是个体的内在的基本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个体就会有健全的人格和充分的人生发展;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发展成长中的障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认为,心理变态或心理疾患的本质,是“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在个体自信的内在需要中,包含着自信的基本要素,诸如自我接受、自我认识、自我价值感等。所以说,自信和自尊是个体内在的发展需要。

(四)善于运用社会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当个体遇到重大的、意外的心理压力或挫折时,除了凭借应付技能和自信心来应付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寻求社会支持。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对个体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会支持。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一种相互依存的、可靠的纽带性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工作关系等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获得信任和安全,并在众多的关系中得到生活和心理上的帮助。从生活方面看,个体能够从家庭、邻居、朋友、同学和同事等关系中获得社会支持;从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方面来看,各种心理咨询机构或社会救助部门也可以给个体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成长中要掌握一些社会支持的知识和资源。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他们抵御心理压力,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高要求和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决定了每个大学生都必然会遇到心理压力,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困惑,进而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压力,懂得心理压力是可以管理的。只要大学生应激得当,在学习、生活中不迷惑,在遇到问题时不犹豫不决,学会解决问题和调适心理,不做完美主义者,积极投入生活的怀抱,什么困难都可以战胜。

[参考文献]

[1]万素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N].中国教育报,2006-6-22(3).

[2]张国奎.关于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报告[J].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会通讯,2005,(6).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为了对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经管实验中心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50份,其中部分问卷因答卷不规范等因素去掉,剩余有效问卷642份。基本满足本次调研的需要。现就问卷调查的情况具体分析汇总如下: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虚拟仿真创业培训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的现场办公环境、软件实训平台、企业创建流程、仿真单据以及虚拟仿真企业运营实践,调查发现,学生对虚拟的现场办公环境、软件实训平台、企业创建流程以及仿真企业运营实践的印象更为深刻,对虚拟仿真单据的印象相比不够深刻。分析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仿真单据采用的是空白单据册,仿真程度不颍所以学生的直观感受不强,二是仿真单据的填制主要是由担任财务角色的学生在进行,其他学生的参与度低。

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调查,创业者能力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最为突出,占比达到22.18%,其次是沟通能力,排最后的是创造力。实训过程中每个学生加入到虚拟的公司,成为团队中的一员,每个团队的成绩取决于每个学生的努力情况,所以团队合作十分必要。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本门课程十分看重的,调查结果也证实本课程的培训效果。另外,沟通能力的提升也较为明显,在授课中我们几位老师也发现,很多在传统课程中不爱交流的学生也积极的加入到运营当中,沟通明显多了。创造力占比最少,说明学生认为课程中的创造力培训还比较缺乏,下学期授课中通过系统调整,增加生产产品的种类,提高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其效果有待下学期检验。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课程设计了实训运员大会、创业CEO竞选会、创业团队组建、企业文化展示及设计、企业注册成立以及企业运营实践等,调查发现,学生对企业运营实践环节的印象最深刻,从中学习到的东西最多,其次是创业团队组建。分析原因,企业运营实践占本课程的时间最长,因此学生印象也最深刻,其次是团队组建,团队组建过程采用的模拟招聘,学生亲身体验了团队组建的特别过程,所以有深刻的印象。另外,企业文化展示及设计和企业注册成立,往往是部分学生在主导,所以有部分学生的感受相对差一些。

目前,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学期有大三下学期,也有大四上学期,课程开设初对于何时开设本课最理想并不确定,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大三下学期开设最合适,另外,通过本学期大四上学生开设课程的情况看,本课程设置在大四开设效果不如在大三开设效果好。主要是大四学生要参加各种招聘会,有些学生甚至还要到工作岗位试岗,请假的学生较多,频繁缺课导致部分学生的实训效果很不理想。

关于课程时长,目前设计的是10天,调查结果也支持最佳时长为10天,另外,设计15天或更长,从学生上课安排方面来讲也不容易达到,难以协调。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基本也认为10天为最佳实训时长。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课程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模拟经营当中,体验就业,因此,本课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未来就业。从调查结果来看,94.97%的学生表示本课程对未来的就业道路有很大帮助或有帮助。这样的调研结果说明学生通过本课程能够提高其就业能力。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其课程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是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本问卷中调查了本课程对专业学习的帮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0.02%的学生认为对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62.09%的学生认为对专业学习有帮助,说明大部分的学生认可本课程促进专业学习。

在本课程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及特点,可以通过轮岗或是轮换工作机构来达到这一目的。在本学年中只有少量学生有机会实现轮岗,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体验轮岗。为此问卷中设计了轮岗需求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希望有轮换机构或岗位。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课程中要加强轮岗的设计,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轮岗。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课程采用实训教学模式,与传统授课相比,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更加明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授课方式是否更具吸引力,学生是否更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对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9.18%的学生认为虚拟仿真实训比传统授课方式更具吸引力。根据这一调研结果,说明这种将课堂交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值得更大范围的推广。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教学需求,对于增加哪些内容可以对学生的创业学习更有帮助,进行调查后了解到,学生最希望增加的内容是企业间经营对抗与合作、现场团队互动活动,其次是学习者经验的分享会和创业创意的展示,应该说问卷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学生希望能够增加的内容,其中前两项的需求更为迫切。为此,建议授课团队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看是否可以加以改进。

问卷的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问题,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提出建议,只有个别学生的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是都不成熟,不做分析。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旅游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

旅游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分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部门统计学也称专业统计学,它是研究旅游业领域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旅游部门指标体系的性质,以及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问,从基础数据的采集到综合处理,从数据的分析研究到最终服务于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统计管理办法》的规定:旅游统计是国家统计的组成部分,是提供旅游信息的主体。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定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属于国家统计调查制度。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包括旅游定期报表制度、旅游抽样调查和旅游专项调查。实际上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这门学科实践性很强,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还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在各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都陆续开设了旅游统计学课程,特别是高等教育在以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下,旅游统计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旅游统计学开设的时间不长,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样对旅游统计学学科的建设和改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旅游统计学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材的建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以及关于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教材建设

该课程由于课程建设时间不长,教材缺乏,现有的教材中原创性教材很少。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陈腐,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与形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继承内容多、创新内容少。旅游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它融合了两部分知识即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旅游统计学,现有的教材结构基本都是分为两部分,前篇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后篇是旅游统计学的内容,只是将两部分内容分别罗列在一本书中,实质就是一册合订本。前篇讲述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基本的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统计整理的方法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基本内容与一般的社会经济统计原理无实质性的差别,只是将原理中的内容冠以“旅游”的字样。而后篇旅游统计学部分则又将前篇所讲的原理内容,按例题的形式应用于旅游领域。前篇的公式、原理等理论内容枯燥无目的性,学生不感兴趣,后篇又独立讲述旅游统计领域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和内容上的重复性,前篇和后篇不能融合成一体,前篇和后篇内容相互脱离使学生难于理解。

教材应体现旅游业最新的发展前沿问题,体现实际发展状况,紧跟实践,注重基础应用型知识。为了使该课程前后贯通,建议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充分体现作为一门完整学科的存在,以旅游业所涉及的内容为主线,以实际统计工作过程为顺序,按照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顺序分别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并同时讲述在旅游业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

旅游统计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目前该课程开设的学时数过少,而其内容又多,包括统计学原理部分、旅游统计学部分、数理统计学的部分内容。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课时数是32学时、48学时,在有限的课堂上不能深入讲解原理的内容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导致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不深入,对实际的应用能力差。在国家教委下达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54学时的旅游统计学课程,笔者认为这远远不够。建议增加学时设置。由于该课程涉及内容多,并且该学科作为专业基础课重在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方法论学科,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总学分限定的情况下,往往加大专业课的比例,而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偏少,这样会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对基本方法掌握的欠缺,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考虑到课程的衔接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建议该课程应安排在第2学年的春季,以64学时为宜。在专业课之前紧接基础课之后,为开设专业课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或者分别开设两门课:基础课统计学原理和专业基础课旅游统计学,学时分别为48学时和32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

目前的旅游统计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旅游统计学、数理统计学的部分。在原理部分中往往是无所不包地介绍所有内容,不能体现旅游业的特点,而在旅游统计部分中又过多地介绍了旅游专业的术语,与一些专业课相冲突。在有限的学时内介绍过多内容,只能是泛泛而谈,不能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内容。根据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旅游业的统计范围,有选择地分重点地进行讲解。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重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在教学中只要讲清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以及能解读统计数据的含义即可,而大量的计算则由计算机完成,不必花费有限的课时进行讲解。在旅游统计学中计算技术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对指标和数据的解释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建议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研究方法论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发挥统计学作为一种认识社会的工具的作用。建议加强对旅游市场统计调查相关内容的分量和学时分配,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完成从提出问题、调查项目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过程的实施、调查问卷的回收、问卷整理提纲的制定、整理汇总表的编制、统计分析表格的编制直到完成统计分析报告的全过程的练习。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教师仅仅教授相对滞后的教材上的内容是不能培养出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要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学以致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该行业的动向,及时地将最新的知识补充到教学中。目前一些大型的外资、合资饭店进行经理培训时,都增加了饭店管理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也要紧跟社会实践的需求。建议在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层次中增加关于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内容,上机授课,讲授电子表格图形的处理、基本统计指标的应用,如:EXCEL、SPSS、SAS、MINITAB等软件的操作和应用统计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势必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目前多数高校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实施的几年里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强调应用性的旅游统计学课程来讲,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原因是该课程的特点是多有运算和公式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分步讲解,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忙于记笔记,而不能集中精力理解老师对于指标的讲解。而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虽然在板书上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更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和二级学院的出现,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校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往往是将多个班级合在一起上,对于一些公共课和纯理论课,较易自学的课程来讲效果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自学理解有难度的课程来讲,适合进行小班制教学。笔者在实际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比较大班课和小班课也证明了其效果的差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多,讨论和案例少,练习少,学生是被动学习,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学习国外的经验,使用案例教学,增加讨论课,开展“一小时教师体验活动”,让学生模拟教师,讲授一个问题、一个章节或者一个专题,然后回答学生和教师的提问。“一小时教师制”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次实践的机会。

五、实践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而目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由于缺乏实际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练习,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时,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分析、解决问题,不能够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这显然是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学到的书本知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的。因此建议在该课程结束后增加1周的实践环节,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从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以及调查对象的确定,到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到分析指标的设计到完成分析报告的实践。这样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的锻炼,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模拟的实践中掌握实证研究的主要步骤和基本规范,并能够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的成因。

目前在饭店、旅行社的管理机构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计报表制度,在大型旅游企业都设有专门的统计部门,有称统计部、计划统计部、统计规划部的,还有在财务部门设有专人负责的统计综合分析岗位的,教师可以利用或收集使用这些部门的具体工作资料,对学生进行实证教育,拉近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距离。

六、改革考核形式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生活 思想状况 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大一共发放问卷1000份,共回收761份,回收率76.1%,有效问卷741份。大二共发放200份,回收187份,回收率93.5%,有效问卷176份。大三共发放200份,回收156份,回收率78%,有效问卷152份。

二、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各年级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的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现将调查情况和结果分析报告阐述如下(以下标明的是大二、大三数据,没有标明的是大一统计数字)。

1.学习方面

读大学的目的:60%的同学认为读大学是提升自我,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大二40%,大三50%);10%的同学认为读大学是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大二48%,大三30%);30%的同学选择是为了找份理想工作(大二12%,大三20%)。

分析: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必须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接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没有正确处理此问题。从数字可以看出,大二同学把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放在第一位。

读大学读什么?40%的同学认为在大学里主要学习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大二50%,大三50%);20%的同学认为大学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大二40%,大三26%),20%的同学认为读大学是为了获得工作能力(大二8%,大三24%),还有20%的同学认为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

分析:读大学不应单纯地学习知识,大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生应该学做人、学做事、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如何学习。这里接近一半的同学能正确处理这个问题。

对于专业的认识:70%的同学认为能体现自身价值,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就是好专业(大二20%,大三70%);20%的同学认为就业较好的专业是好专业(大二12%,大三10%),5%的同学认为能直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的专业是好专业(大二20%,大三5%),5%的同学认为国家需要重点发展的专业是好专业(大二48%,大三15%)。

分析:专业影响就业,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将有助于学生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工作―职业―事业。学校应及时根据市场需要,合理调整设置专业。

理工科院校该不该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

50%的认为很有必要(大二70%,大三75%),21%的认为无所谓(大二20%,大三25%),29%的认为没必要(大二10%,大三0%)。绝大多数同学希望开设古代诗文阅读、儒家文化等。71%的同学表示读过《论语》(大二46%,大三50%),21%的同学没有读过(大二14%,大三25%),8%的同学表示不感兴趣(大二40%,大三25%)。28%的读过《道德经》(大二75%,大三63%),64%的没读过(大二16%,大三37%),接近一半的同学写不出四书五经的名字,60%以上的同学认为应该成立传统文化训练营,主张开展传统文化阅读、辩论赛等活动。44%要求开展人生方面(就业、恋爱、学习、生活等)讲座(大二9%,大三50%),28%主张开展学术方面讲座(大二16%,大三24%)。

分析: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个特异现象,对于理工科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显得更为必要,从问卷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还是非常渴望开设传统文化课的,以后应该开设一些礼仪及传统文化课,多开展人文讲座。

学习动力问题:只有20%的同学学习动力足(大二16%,大三24%),70%的同学学习动力不足(大二20%,大三55%),10%动力一般(大二64%,大三20%)。

分析:造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65%)(大二56%,大三50%),不喜欢所学专业(20%)(大二22%,大三10%),对学校没有自豪感和归属感(15%)(大二20%,大三5%),学与不学都一样,反正考试能通过(5%)(大二2%,大三35%)。

动力=目标价值×期望概率,伟大的人生源于伟大的目标,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进入大学,许多大学生没有了目标,存在理想间歇症,教育青年大学生顺应时代进步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成长成才的首要课题。

2.生活方面

心理压力:50%的同学过于担心自己的前途(大二50%,大三45%),30%的同学由于父母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大二20%,大三10%),抑郁、自卑、家庭不幸及其他的各占5%(大二15%,大三10%)。5%认为集体中缺少温暖,同学中没有友谊(大二0%,大三0)。

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影响其生命质量,心理健康影响其生存质量。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人,心情舒畅,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他人、环境和社会协调一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倾向各有特点,目前我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解决了学生精神方面存在的困惑。

在人际交往方面:90%的认为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大二50%,大三45%),5%的根据他人对我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大二31%,大三20%),5%的认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二19%,大三35%)。

分析:学生工作者包括班主任应对人际交往困难、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防止发生意外事件的发生。

网络及其运用:30%的同学上网是为了搜集信息,辅助学习(大二8%,大三40%),60%的同学是为了休闲,放松(大二40%,大三15%),5%的同学是满足现实中满足不了的心理需要(大二22%,大三10%),还有5%的同学是网恋,寻找感情寄托(大二2%,大三30%)。30%的同学上网时间2~10小时(大二18%,大三15%),30%的同学上网时间10~20小时(大二80%,大三35%),30%的同学上网时间2小时以下(大二0,大三25%),10%的同学上网时间20小时以上(大二2%,大三25%),平均每天达3小时以上。

分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侵入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休闲娱乐和交往的一种主要方式。网络是一面双刃剑,此题反映出我校大学生网络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虽然对网络能正确认识,但70%的同学都没有正确运用网络,上网时间偏长。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如果大学生不能建立良好的信息选择机制,则必将对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不良影响。应多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公约教育,教育学生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3.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方面

诚信方面:对于考试作弊的看法,40%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学校应从轻处罚(大二12%,大三20%),30%认为可以理解,但学校应从重处罚(大二8%,大三25%),30%的同学认为不公平,学校应从重处罚(大二80%,大三45%)。

分析: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是为人之本,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中还存在诚信缺失现象,如考试作弊,学术造假,骗贷逃贷。这种认知和实践客观存在的矛盾,实质上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意识上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又存在问题,这恰恰是当今社会多元化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上的表现,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往往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

对大学生中男女交往不得体(公众场合亲吻、搂搂抱抱等):80%的同学可以接受,但要注意场合(大二74%,大三60%),10%的同学完全接受(大二16%,大三15%),10%的同学不能接受(大二10%,大三25%)。

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在发生变化,新时期大学生既有对传统道德的怀念和依恋,又有对新的价值尝试的激越和冲动;既有对价值超越的向往和喜悦,更有对现实社会的迷惘和困惑。

在当代大学生对恋爱已经持一种比较认同的态度形势下,学校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宜“疏”不宜“堵”,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把握恋爱的“度”,教育学生正确选择恋爱时机,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基础文明素养:绝大多数在校生具有较高的基础文明素养,但也存在个别素质较差的学生。60%的同学经常在墙上、课桌上乱写乱画(大二40%,大三55%),20%的同学经常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二30%,大三20%),10%的同学经常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嬉闹(大二25%,大三10%),30%的同学经常从窗户往楼下倒水、扔杂物(大二26%,大三75%),30%的同学经常在校园内吸烟喝酒(大二39%,大三35%),20%的同学经常上课或开会时聊天、看手机、吃东西(大二26%,大三8%)。

政治思想:100%的同学认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十分有必要(大二80%,大三84%),43%的同学认为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大二40%,大三32%),43%的认为国家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大二43%,大三50%),35%的认为党风不正,腐败问题是影响当前稳定的因素(大二43%,大三45%)

三、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1.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针对目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漠视生命、逃课等现象,教师要从途径、方法及政治理论课教学等方面,认真研究和探索,把生命健康教育纳入课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

2.各院系应多开设一些传统文化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8

【关键词】医学概论;学生为中心;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正确引导

医学概论课程是为我校非医学但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考试(部分专业考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非医学专业学生可以形成对医学知识体系整体性的、简明扼要的认识,为将来的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医学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医学知识的博大深奥以及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探讨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两个问题,希望能为医学概论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开一扇窗户。

1.医学概论不同于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新课程,在我校本科教学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医学概论是在基础医学概论基础上整合临床医学概论而形成的,其概要介绍了物质代谢、机体结构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融会贯通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各个学科、廓清了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坚持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主线[1],从正常功能到病理生理机制再到临床表现及常规治疗等方面重组,融合了基础医学课程及外科学、内科学、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的内容;医学知识相互渗透,体系高度融合,但同时具有知识量博大、重点难点众多的特点。

目前,国内各大医学类院校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基础医学概论的授课,例如西安医学院、潍坊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等;针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1]构建与实践以及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持续进行[2];我校也曾对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过探讨和总结[1],作为资深教授,他们普遍认为在整合优化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走出基础医学概论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但是融合临床医学概论后,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随着临床医学知识量的增多原有问题矛盾更加突出。

2.问题一:知识层面不对等,课堂交流“障碍”重重;基于“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应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教学模式效果较好

医学概论在我校的开课学期是大一下学期及大二的上学期,针对的是刚升入大学的不久的高中生。学生对医学知识甚至是医学常识的了解太少,教学过程经常是用学生不明白的词汇在讲解另外一个专业词汇,而学生的反应甚微,课堂提问经常面面相觑。长期以往学生的兴趣降低、听课主动性下降,课堂上缺乏有效的交流,而学生的课堂反应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面对兴趣低下的学生,教师的授课积极性继而下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晦涩的知识、应付考试、背离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初衷。调查报告和座谈均发现大部分学生开课伊始是抱着极大的兴趣走进课堂,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44.6%的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兴趣,其中卫生信息化专业的学生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比例超过65%;但随着课程的深入、知识量的加大,兴趣逐渐下降,而不懂的知识越多,兴趣越低,甚至有的学生在听课一段时间之后拒绝听讲。这说明学生对医学并不缺乏兴趣,而是对众多不懂的词汇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布鲁姆分类法”[3],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调查问卷显示半数以上的同学认可以“布鲁姆分类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改革。例如,炎症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一章节是非常枯燥的,以往学生主要是依靠死记硬背;根据布鲁姆的分类法,将应用提到重要的位置,在授课的时候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我们给大家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每个人都曾经在胳膊或腿上碰伤出乌青,提示大家回想有碰伤的颜色变化,先乌青再青黄最后消失,变黄色说明快要恢复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之后,将红细胞代谢产生的含铁血黄素,含铁血黄色呈现黄色,说明这个阶段就是组织创伤的后期,待黄色消失说明淤血被清除,创伤恢复。同时,诱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创伤之后恢复较快,有的人创伤之后恢复的慢。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甚至直点头表示认同;既认知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又理解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的作用,还将知识应用到解释日常生活实践中。

3.问题二:学生背景复杂、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方法不得当;授课伊始的正确引导很重要

我校非医学专业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有的理科学生认为医学就是高中生物,没有再次学习的必要;有的文科同学认为医学比政治都难背,学习医学概论还不如学习马哲。学生对医学概论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错误观点源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性质不了解,在医学的定位上存在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初次授课的时候将医学概论与高中生物以及文史哲课程进行充分的比较,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一个准确的定位,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哪些知识是要点、考试如何进行等等。除此之外,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目的了解的不透彻,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将近30%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了解。学校开设医学概论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前能认知、理解医学知识,在就业后能应用相关知识,成为具有医药卫生知识背景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应付考试,凑学分,这同样要求教师在上课初始将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充分展示给学生。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的错误把握导致学习方法不得当,掌握知识时要么死板教条、死记硬背、过分注意某些小知识点的记忆,忽略整体把握,要么对某些重要知识点含混不清。例如W生在学习CPR的操作要点的时候过分忽略细节,知识仅停留在嘴对嘴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上,而具体何时进行CPR、具体怎样实施却缺乏正确的记忆,无法独立完成;课堂询问学生是否会CPR,半数学生表示可以完成;抽查发现学生不知道按压位置、手型错误、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次数记不清等等问题。如果教师在开课伊始将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分析明白,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目标,在知识的掌握上就更有侧重点。

总之,由于医学概论授课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全面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授课思维,将生活实践充分融入课堂,即将应用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做好学生的正确引导工作,才能准确抓住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胃口”,从而达到满意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 76C77.

篇9

关键词:四级后教学;教学现状;后续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70-02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以应试为导向,大学英语课几乎等同于四、六级备考课。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为大一大二两学年的基础课,而大三大四应用提高阶段的英语课则形同虚设。这样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教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在通过四级之后,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明显下降,甚至完全放弃英语的学习,从而导致毕业时英语水平的大幅度倒退。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对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提高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的教育理念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四级后的大学英语课程该如何设置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着力构建更加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建设好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的同时还应加大开设后续课程的力度”(王守仁,王海啸,2011)。

二、四级后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与需求分析

为科学设置四级后大学英语课程,笔者通过一份问卷力图全面真实地掌握紫金学院四级后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和需求,受试均为我院大三、大四已通过四级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结果分析如下:问题一是调查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自我感知度(可多选)。认为自己口语和听力两项能力较薄弱的学生高达94.7%和83.1%,这反映出我院大学英语口语和听力教学的不足。而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说和听的技能需求量最大,要求应聘者“语言表达流利”并“能适当使用交际技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坚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培养目标:“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胡学文等,2011)问题二是了解学生对后续课程需求程度:很有必要,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结果只有18.5%的学生认为后续课程没有必要,而81.5%的学生认为有开设后续课程的必要,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问题三在于了解学生希望开设后续课程的原因,分为过六级、考研、工作需要、爱好和出国五项(可多选)。数据显示,81.2%的学生选择工作需要,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英语在将来就业中的重要性。另外在“证书效应”下,有42.2%学生选择过六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继续深造学习选择了考研需要,而出于爱好和出国需求的学生加起来仅占到30.5%。整体而言,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更侧重发展实际能力和选择更贴近自己专业或将来工作的英语学习。问题四是调查学生所希望的后续课程类型,分为四类:考试英语(6级、托福、雅思、考研等),专业英语(与各专业相结合的双语课),学术英语(学术英语写作、专业文献阅读与翻译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职场英语、英美文化、旅游英语等)(可多选)。数据显示,我院学生对四种类型后续课程的青睐度差不多,所占比例分别为51.9%、51.3%、59.7%和57.1%。这反映出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我,寻求专业发展。

三、四级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是:各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别:普通英语/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其中,普通英语是基础,旨在巩固语言知识;专门用途英语又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效进行专业交际的语言能力;通识教育类英语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大学英语的四级教学应属普通英语教学,而四级后教学则相当于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教学。整体而言,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应界定为“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符合连续性和系统性原则,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坚持实用性,授课内容、课堂活动和评估模式多样化,选课采取强制性和灵活性并重原则(徐黎鹃等,2012)。

基于上述并结合对我院四级后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与需求分析,笔者试提出四级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方案:

四、结语

上述课程设置仅仅是笔者提出的一个理想方案,应当注意的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各种问题而无法完全履行这一方案,如课时分配较少;有效的考核方式难以实行;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无法适应课程要求;教师自身水平有限无法胜任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将是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相信通过广大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大学英语四级后续课程一定会更加有效、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学文,吴凌云,庄红.大学英语社会需求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外语,2011,(5):12-17.

篇10

(一)深化拓展对实践教学的理解

在以往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讨中,普遍将实践教学等同于确保学生能直接参与旅游企业日常服务的操作培训,几乎所有的相关建议都是围绕如何增强学生的动手服务能力而展开的,这其实是对实践教学概念的单一化片面化理解。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配合的一种教学方式,目的在于通过专业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的实践是与理论相对应的概念,不应仅局限在导游、计调、酒店服务、餐饮服务等岗位的动手操作实践,还应该包括独立思考、客观分析、创新思维等研究实践。因此,提出开展分层次实践训练有助于重新审视和思考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改变目前过度偏重于应用型训练的局面。

(二)适应人才发展的多元化层次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人才的需要也更加多元化和层次化,既需要能够直接上手参与服务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又需要能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推动创新的研究型人才。与之相适应的是,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发展方向和选择也日趋多元化,有的选择直接就业,参与企业服务实践,有的选择继续深造攻读更高学位,未来从事研究工作。因此分别提供侧重动手实操和侧重研究创新的实践教学训练,可以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人才的不同选择。

(三)推动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办学目标的实现

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包括培养旅游管理型人才和旅游应用型人才,但受现实条件所限,目前高校普遍偏重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导致许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成为了既不具备管理思维和能力,在操作实务与技能方面又不如专科生或中专生的“中间产品”。如果增加研究型实践教学,培养形成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有望助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尽快提升到管理岗位,实现旅游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符合旅游产业深度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日趋发展成熟,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模式已由过去的数量型、程式型转换为质量型、创新型,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际操作技能,更具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以往单纯重实操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符合产业发展要求,需要增加研究型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旅游业深度发展带来的整合、创新、提升需求。

二、开展分层次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总体安排

由于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分层次实践教学是不同侧重的选择路径,因此需要在完成基础训练之后才进行分层。具体做法可以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之外,设置内容侧重不同的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在掌握了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定位,分别选择应用型实践教学相关课程或者研究型实践教学相关课程,或者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条件下,兼顾两种类型的课程。其中应用型实践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多种方式的实训强化和深化学生的实操能力,确保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上手,参与各类旅游企业服务活动,而研究型实践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培养和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深造和行业管理、行业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二)对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对于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在于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具体包括:

1.实践方式连贯化和多元化

目前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多采用2+1或3+1的模式,将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割裂,学生在实践时学习过的理论内容早已经淡忘,二者无法有效结合。因此建议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方式,并与理论教学进行穿插。除了集中安排的毕业综合实习之外,增加课程实习和岗位阶段实习,其中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程之中,通过观摩、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规范和操作要领,岗位阶段实习可以安排在小学期或寒暑假,让学生到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短期的上岗操作,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通过三种不同的实习安排,使实践教学体系化,更好的实现与理论教学的互动。

2.继续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酒店客房、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餐饮及酒吧等,但有些实训基地只是划出了场地搭建了框架,设施条件落后并且更新速度慢,与现实情况脱节,无法模拟出真正的工作场景,因此需要继续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确保基地内部设施到位且及时更新。校外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得到锻炼,实践教学效果更佳,但现实中旅游企业由于运营压力,普遍不愿意接受短期实习生。因此高校搭建校外实训基地时一定要注意寻找与企业双赢的契合点,一方面选择好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时机,可以选择旅游旺季企业人手短缺之时,企业有用人需求,同时岗位工作任务也较为饱满,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管理咨询、产品开发等服务,既能帮助企业,又能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只有找到企业和学校互利共赢的切入点,才能真正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3.扩充师资队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操经验不足是许多学校都面临的难题,但让教师在短期内积累形成丰富完备的实践经验存在着诸多现实难题,因此可借用企业力量扩充教师队伍,聘请酒店、旅行社、旅游规划公司等旅游企业内部有经验的员工作为客座教师,指导实践训练,或进行专题授课,有助于快速形成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开展实践教学。

4.探索校企订单式合作

校企订单式合作是指高校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又可作为高校的校外实训基地,此举既有助于高校贴近市场需求优化实践教学,又能够为企业输送和储备可用人才。目前部分院校已经开展了校企订单式合作,如中国海洋大学与山东蓝海酒店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由蓝海集团在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成立“蓝海班”,蓝海集团负责“蓝海班”学生学费,并在假期组织学生在蓝海集团进行实习,“蓝海班”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蓝海集团管理岗位工作。未来可以进一步总结相关经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三)对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对于研究型实践教学,由于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形成相应体系,因此重点在于梳理和构建课程体系,具体包括:

1.开设培养研究技能基础课程

开展科研实践的前提是学生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技能,因此针对选择研究型发展路径的学生,应先为其开设培养基本研究技能的基础课程,如文献检索、数据搜集、问卷设计、统计分析、研究报告写作等,为其科研实践奠定基础。

2.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实践。在学生具备了开展研究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后,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设计多种形式的科研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研究思考能力,如针对某旅游城市或旅游景区开展旅游客源市场问卷调查,指导学生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问卷结果,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如对某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设计创新旅游产品或线路,并策划营销推广方案;再比如结合行业发展最新动态,设计《旅游法》出台对旅行社业的影响等研究专题,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和市场调查,形成专题研究报告等。

3.采取重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的考核方式